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有关“337调查”研究综述

国内有关“337调查”研究综述

国内有关“337调查”研究综述
国内有关“337调查”研究综述

国内有关“337调查”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美国利用“337条款”对我国出口产品展开的调查呈迅速增加的趋势,正成为阻碍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通过收集整理2008―2014年我国有关“337调查”的文献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主要为“337调查”的理论研究、对华“337调查”案件的态势研究以及应对“337调查”的策略研究。在深入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337调查”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今后我国企业有力反击“337调查”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337调查;337条款;文献计量

美国关税法“337条款”是一项为抵制进口贸易中不公平行为的立法。基于“337条款”的调查制度作为美国新型贸易壁垒使得中国企业使得入世以来频繁遭遇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波及的企业数以千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某些产业的经济安全都造成相当大威胁。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对自2008年以来的我国有关“337调查”的文献研究情况进行探讨,为今后我国出口企业反击“337调查”提供最新理论武器和应对思路。

一、研究现状概述

笔者分别以“337调查”、“337条款”为检索主题词,在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两大中文数据库中检索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检索时间段为“2008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464篇文献。经过筛选,最后确定了148篇相关性较强的文献(期刊论文102篇,学位论文35,会议论文11篇)作为研究样本。经过深入阅读这148篇相关文献,笔者对这些文献所论述的内容大致划分了3个主要的研究方向,部分文献同时论述多个主题的归入其重点论述的主题。下面就对各主要研究方向作具体阐述。

1.“337调查”的理论研究

该主题论文数量为52篇,占论文总数的35.1%。论述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337条款的实质要件研究

337条款的实质要件判断是被诉方是否构成对337条款的实质性违反的基本前提。ITC在调查时虽然会考虑众多不同的因素,但以下三个实质要素是ITC在判断时的基本考虑:进口贸易中的不公平行为;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美国国内产业存在。邓红梅[1]认为337条款中对于不公平的竞争方法或行为认定过于宽泛,并根据以往个案总结出了15种具体情形,归纳为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和违反美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两大类不公平行为;吴民平[2]通过ITC审理

实践中总结出关于“损害”构成的10中种考虑因素,然而对于是否构成对美国产业的损害,ITC的认定标准并未统一;朱鹏飞[3]认为经历了1988年的修改,立法者引入实质性投资标准大大降低了国内产业的适用标准,使得美国国内更多的小企业以及大学能够通过发起337调查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2)337调查的程序机制研究

自337调查实施以来,其运作步骤环环相扣,才得以保证该实施机制发挥出最大的救济效能。于洋[4]将该实施机制的实际运作从宏观上划分为行政程序、司法程序与海关自执行程序。并认为,行政程序旨在生成救济措施,司法程序旨在确认救济措施,而海关执法程序旨在执行和具体实现救济措施,三者前后呼应并缺一不可,从根本上保护了美国国内产业。彭敬曼[5]认为337调查的具体程序规则中仍存在关于如调查期限短、被诉人反诉受限、救济措施严厉、被诉人未违反337调查的损失赔偿等法律问题。陈可南[6]讨论了ITC 在颁布有限排除令时的主要考虑因素,如“EPROMs要素”,必要时也会考虑“公共利益因素”,为我国被诉方了提供反诉的切入点。

(3)337条款的国际法律挑战。

对337条款的合法性分析,是我们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正确应对它的前提,也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美国新贸易保护

情绪的滋长。朱国华等[7]认为337条款不符合TRIPs协议第3条国民待遇原则虽然TRIPs第41条第(1)、(2)、(3)款的规定,即337调查制度是不合适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措施。陈宏亮[8]认为337条款同时也违反了TRIPS协议51条规定,即在外国商品侵犯国内商标权或著作权时成员国能够采取

的边境措施,该情况同样适用于其他侵犯知识产权的活动。苗青[9]提出仍然违背GATT第3条国民待遇原则,亦不符合GATT第20(d)款一般例外的适用条件,即没有满足“为保证与本协定不相抵触的法律或法规得到遵守”而制定并执行以及该措施应当是“必需的”的条件。

2.对华“337调查”案件的态势研究

该主题论文数量为16篇,占论文总数的10.8%。论述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

通过对337调查的涉案产品、主要诉由、结案方式等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推断出对华337调查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成功阻击337调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包振宇[10]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入世”以来美国对我国发起337调查呈现如下特点:我国已成为美国发起337调查的最大目标;美国对我国发起337调查的数量迅速增多并逐年攀升;美国对我国发起337调查的案件集中在专利侵权方面。黄晓凤[11]对1986年至2009年12月,美国对华发起的106件337调

查案件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美国对华337调查具有明显的歧视性和超强的严厉性等特点,并呈现出调查数量上升、专利侵权为主要诉由、涉案行业高技术化等趋势。

(2)发起调查的原因分析

对337调查发起原因的分析,有利于我国清醒地认识在这场较量中所处形势。余乐芬[12]基于知识产权壁垒角度分析,认为“337调查制度”作为贸易保护主义下的发达国家新型知识产权壁垒,相比于传统贸易更不易突破。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自主研发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等自身原因同样不容小觑。蒋旦悦[13]采用主成分回归法对2002-2012

年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美国对华337调查数量的原因因素模型。其中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中美贸易失衡、遏制中国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美国对华337调查的主要原因。 3.应对“337调查”的策略研究

该主题论文数量为80篇,占论文总数的54.1%。论述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层面

对于政府方面,多数学者致力于探讨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的完善与加强,并有提出尝试建立“中国式337制度”的构想,以此来作为面对外国贸易保护壁垒时的谈判筹码。常雁等[14]建议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应从五个方面进行完善:尝试设立一个类似美国ITC的专门机构,基本享

有美国ITC的职权;明确可以采用的救济措施;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重视进口保护;规范保护程序,增强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可操作性。金小莲[15]在对337条款的法理分析上,认为我国具体应该通过行政公开制度和行政效率制度与国民待遇对接,同时对为保护知识产权而进行的行政调查和裁决设定更短、更严格的期限。金潇磊[16]提出构建针对“337调查”的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具体设想,使得我国企业若受到“337”排除令影响,可以进行适当合法的补救措施。

(2)行业协会层面

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容低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行业协会应发挥自身优势,充当桥梁和纽带,积极搭建政府、企业、律师、媒体等多方联动的应对机制,加强行业协调能力[17]。陈越等[18]认为行业协会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行业专利预警系统。通过对专利信息及情报的收集、检索与分析。二是组织企业集体应诉,共同出资聘请律师,保护本行业利益。三是加强对企业的培训指导,指导企业熟悉国外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有计划地在主要出口市场开展专利注册。潘灿君[19]还提出应该成立专门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发展行业协会及发挥其在海外知识产权援助中的作用,建立事前援助和事后援助并举的知识产权援助机制。

(3)企业层面

相对于对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方面的对策研究,目前我国的研究现状专门针对企业的应对之策研究不多。纪琳辉[20]参考近年来的较有影响的判例,整理出一套较为详细地中国企业应对“调?恕弊?利侵权的抗辩策略,从积极主动应诉、提高应诉水平、寻求程序救济、自救降低损失以及完善自我,加强行业联系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庄岩[21]针对以往我国企业遭受337调查的案例分析上,认为公共利益是企业应对337调查可以借助的救济方式之一。并给出了三种典型适用情况:当涉案产品为多元产品时;当遭遇专利蟑螂时;当SEP(标准必要专利)持有人不当利用ITC或法院,损害公平竞争及消费者利益等。尚志红[22]提出应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与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规则两方面着手,具体包括重视专利查询和专利申请,积极应诉337调查与熟悉应诉思路与策略。

二、不足与展望

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美国“337调查”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多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缺乏数据的支撑,叙述比较笼统。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在理论研究上,积极尝试与国际学者交流合作。

我国学者虽然在摸索实质要素判定规律上做出了积极

地努力,但是不得不承认,337调查作为一项经济调控手段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变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主动权仍掌握在美国一方。另外,美国法律的历史发展以及制定上都有我国法律有较大不同,故中外学者的研究视角也存在差异。鉴于此,今后学者可以尝试多与美国当地从事过337调查研究的学者或职业代理律师进行交流合作,亦或联合其他WTO 成员国学者共同研究,以对抗337调查的挑战。

2.在态势研究上,需结合实证分析以预测未来走向。

进行态势研究的学者往往掌握的足够全面细致的数据,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但现有学者仅仅对已往案例的演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缺少对未来形势的预测,对实际应用缺乏指导意义。337调查不仅仅只是一项例行的侵权调查,其背后蕴含了行业之间、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受着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今后学者应尝试结合数理统计学、管理科学等构建出美国发起337调查的预警模型,以此来估计337调查发起的重点时间、重点行业与重点企业,提前做好应对保障,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充当好风向标。

3.在策略研究上,化被动为主动,理论指导应配合技术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在337调查的应对策略上,可以分为主动攻击型和被动防御型。一直以来国内学者大都将重点放在了被

动防御型研究,如企业应对侵权的抗辩策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建立海外维权援助中心等等。今后学者应努力探索主动攻击型策略,如探索建立类似于美国337的调查制度的可行性,以帮助提高我国进口贸易壁垒,赢得谈判筹码;或如何在除美以外的海外市场进行专利布局;亦或尝试选择美国企业进行投资,需求利益共同体。另外,337调查涉及的案件具有科技含量高、可预测性低等特点,就更需要我们学者在理论分析的同时要加紧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形成切实可行的、具有操作意义的指南,尽快帮助我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为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语

虽然337条款已经成为美国对外贸易中保护知识产权最有力的武器,但是对337条款一味的退缩或者视不能真正从本质上解决问题。337调查作为中美贸易战略摩擦的一种表现形式,将会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因此,我国学者应该加紧研究力度,丰富研究角度与内容,同时结合数据与案例分析,为国家、行业协会及企业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以维护我国企业权利。(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邓红梅.美国337条款的性质、适用与应对[D].南京:南京大学,2011:2-14.

[2]吴民平.美国337条款法律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8:11-34.

[3]朱鹏飞.美国关税法337条款的国内产业要件研究及其应对[J].南京社会科学,2011,(7):103-108. [4]于洋.美国337条款实施机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10-21.

[5]彭敬曼.美国337调查程序规则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3:23-44.

[6]陈可南.从中国企业案例管窥337条款[J].电子知识产权,2010,(5):63-65,70.

[7]朱国华,陈元芳.美国关税法337条款与TRIPs协议的相悖性探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2-89,163.

[8]陈宏亮.美国337调查制度的合法性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2-20.

[9]苗青.《美国1930年关税法》337条款实证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2,(6):53-60.

[10]包振宇.简析337条款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J].知识产权,2011,(6):92-95.

[11]黄晓凤.美国对华337调查的变化趋势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69-78.

[12]余乐芬.美国“337调查”历史及中国遭遇知识产权

壁垒原因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1,(7):35-40,76.

[13]蒋旦悦.美国对华337调查的原因探究――基于2002-2012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2014,(24):100-102.

[14]常雁,毛雅君.浅析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基于中美知识产权贸易争端中“337条款”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67-70.

[15]全小莲.论美国337条款案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借鉴意义[J].时代金融,2012,(11):12-13.

[16]金潇磊.美国“337条款”调查与执行的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3-14.

[17]李萍.应对中美贸易中知识产权壁垒的策略[J].经济纵横,2011,(10):7-11.

[18]陈越,刘日红.中国企业遭遇“337调查”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2,(7):27-29.

[19]潘灿君.美国337条款对我国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援助机制的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2011,(5):56-60.

[20]纪琳辉.“337调查”中专利侵权的抗辩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3:22-30.

[21]庄岩.美国337调查中公共利益权衡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4,(6):52-54.

[22]尚志红.我国企业应对337调查的策略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1,(1):26-28.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丁 也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 【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 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张勇锋(2008)通过对《旅游新报》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量”和“质”上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曹劲松(2010)指出,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刘毅(2007)认为,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BBS、博客和维客四类网络言论传播渠道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途径。曾润喜、徐 晓林(2010)以新浪网新闻《村官疑因考试领先公安局长之子被设套成逃犯》为研究样本,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网络舆情受到新闻刊发时间的影响,与信息获取便捷度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网络舆情事件涉及地区的影响,与互联网普及率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使用媒介类型的影响,互联网网民是主体,手机网民逐步增加;网络舆情的网民态度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指向党政机关和整个社会,呈现一边倒趋势。 三、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 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就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学术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李雯静、许鑫、陈正权(2009)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从指标设计、分类、构建等方面,在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的工作流程中,按照主题将信息分门别类,统计、计算出若干指标值,对舆情进行横向、纵向的监测和评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舆情工作者对舆情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及态势预测。 郑魁、疏学明、袁宏永(2010)根据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的需求,将中文分词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提出基于ICTCLAS分词技术的网络舆情热点信息的自动发现方法,并通过1个突发事件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该方法读入新闻文本并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从词频表中去除停用词,合并多单位关键词得到突发事件热点信息关键词列表,对网络信息及时进行检索,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柳虹、徐金华(2011)提出了一个包括舆情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特征提取、VSM生成、热点发现算法和评价指标等几个部分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并通过实验比较了两种算法:K-means方法和SVM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VM对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 刘毅(2006)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认为内容分析法在网络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上,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描述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2)推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的意图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3)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黄晓斌、赵超(2009)研究了文本数据挖掘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文本挖掘的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文本总结、趋势预测等。文本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网络舆情进行描述;(2)对网络— 0 6—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 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1】。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2】 二、幼小衔接存在问题 1) 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小学化问题,过度强调智育【3】。赵旭曼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教学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教育评测上,偏重技能和知识【4】。刘东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表现存在盲目超前化,追求形式【5】。张宏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中提到幼小衔接中小学化现象严重【6】。 2) 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汪薇在《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幼小衔接问题探究》中提到幼儿园单向衔接与家长小学缺乏沟通【7】。 3) 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 黄俏乐在《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中提到幼小衔接有片面衔接和形式上的衔接【9】。刘东认为幼小衔接过于表面化,追求形式,忽视了衔接的内容、过程,衔接浅层次、表面化【5】。 4) 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王后玉的《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定位》、秦志敏的《家园同步,做好幼小衔接》均强调家长观念与时俱进的重要性【15】。 5) 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幼小教师沟通不畅 张宏的《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陈景凡的《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王雅明的《浅谈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等认为幼儿园师资薄弱,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很少对幼儿发展进行探讨和沟通【10】。 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黄霞妮 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 T)、ST-IA T、SC-IA 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 T)和SA-IA T。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1前言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 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 T以及BIAT。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同时,这些变式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2内隐联想测验 Greenwald所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可能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测量方法。我们以Greenwald关于内隐联结测试的文章中所提出的“Flower一InsectIAT”为例,对其程序做简要介绍。该实验设计呈现出内隐联结测试的典型特征,此后的研究大都遵循该程序。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花的名字(Rose,Tulip,Marigold)、昆虫的名字(Bee,Wasp,Horsefiy)、积极词汇(Peaee,Freedom,love)和消极词汇(Rotten,Filth,Siekness),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实验中主要考察被试在两个联合任务中的反应。在联合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发展现状分析。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

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体现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写不足与缺陷。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09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10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社情民意的实时镜像,辅助政府决策参考,同时管理好网络平台,建立政民沟通的公信通道,构建网络和谐舆情,是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二,对网络舆情治理主要问题的解决路径的研究。针对政府网络治理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使政府构建网络和谐舆情的探讨越来越多,如张勤和梁馨予的《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孙柏瑛和李卓青的《政策网络治理: 公共治理的新途径》、黄颖和陈水生的《网络治理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为例》、李小梅和李尚敏的《论“网络治理”模式下中国政府角色的新定位》等文章中均有体现。 第三,基于我国的发展情况,我国学者给出来如下的政府治理模式: 政府层面上: (一)、理念上的转变。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首先政府要以战略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及对策浅析

211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NO.36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科 教 论 坛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过渡阶段儿童的断层问题 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2)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活动的时间等。(6)学习环境的断层。哈克教授的研究对我们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具有借鉴和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理解这一理论基础,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2解决我国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 2.1遵循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阶段不同,特点也不同。但是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衔接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此外,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仍具有“未分化的心理特性”,即仍保留着幼儿期儿童的某些特点,诸如游戏活动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心理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等心理形式仍占优势地位,兴趣和爱好跟儿童的学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等等。因此,入学儿童很难适应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难以按照规定的坐姿坚持40分钟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活动上。由此可见,改进课堂教学是解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的重要 途径。 2.2提高教师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这就说明,要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幼小衔接的成功,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是实现一切教育目标的保证,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自身形象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热爱、理解、关心幼儿,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技巧水平、组织能力,要有善于观察、了解、分析、指导幼儿的能力,会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教育实践。所以,幼儿园及小学都应该多方采取措施,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2.3搞好课程衔接 要搞好幼小课程衔接,必须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等五方面人手,形成一个合理的课程衔接方式。一是课程目标小步子化。应将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联系起来考虑,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以小步子化的方式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体现层次性和弹性化,让儿童逐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二是课程内容生活化。应将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内容,选择利于引导儿童从周围生活世界中发现、探究问题的内容,体现儿童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文化,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三是课程组织统整化。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性特质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坡度”决定了幼小衔接中课程组织应统整化。四是课程实施活动化。应综合运用观察、操作、表述、游戏、小组讨论、户外活动等多种活泼生动的活动(教学)形式,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引起儿童内部心理活动,使儿童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获得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五是课程评价多元化。应以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多维度多视角关注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建构,评价的主体、内容、标准、机制、方式等方面都应体现出多元化的理念。2.4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无论是儿童的生活起居习惯,还是社会性行为的习惯,都直接受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幼儿园和小学可 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开展家庭教育协作小组等形式,把现代教育的观念不断传授给家长,使家长能够:①更新教育观念。②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③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④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⑤增强幼儿的信心。⑥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⑦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2.5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家长衔接 首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后期的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使幼儿身心状态和学习环境与学校生活的内容与节奏逐渐协调起来,构建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经常组织大班儿童到小学去参观,请小学生到大班介绍小学的学习生活,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 其次,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也应该多方采取手段,积极的与学生家长联系,可以通过组织“家长会”、“专题讲座”家访等方式加强衔接,也可以利用“家教园地”宣传相关知识。家长也要与幼儿园及小学取得联系,掌握幼儿的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指导家长一起帮助适应不佳的幼儿,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指导纲要 (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 [2]李玉珍.新纲要下的幼小衔接[EB/OL]. http://xbyx.cersp.com/yjzc/ztyj/200608/633.html. [3]www.xsjs.cn/UploadFiles/2007-5/ 514936111.doc 48K 2007-5-14. [4]陈梅兰.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分 析与思考[EB/OL].学前教育资源网.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及对策浅析 付瑞华 (成都医学院后勤处 成都 610083) 摘 要: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一直受到广大教育专家、教师们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当前幼儿园和小学的办学宗旨、师资力量、课堂内容,以及家长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仍然严重的阻碍着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遵循规律, 组织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搞好课程衔接;重视家长工作;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家长衔接等。旨在为相关教师及学者的教育教学及研究活动提供一点借鉴意义。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园 小学 家长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08)12(c)-0211-01

网络舆情综述

浅析网络舆情综述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正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的时代。作为拥有4亿网民听众的网络舆论正式踏上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的地位,而从2012年底至2013年2月初这一小段时间内各类网络舆情的井喷式爆发与其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更是证明了网络舆论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舆情对于地方税务局来说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认清其发挥影响力的实质与应对方式。本文旨在立足于专家人士对舆情最新解读与理论,分析探讨面对网络舆情时各部门占据主动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舆情的优势寻找拓展纳税服务新途径。 一、网络舆情综述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网络舆情的出现与发展 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到我国以来,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全新媒体形式。这种建立在数字技术与网络通讯基础之上的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电视、博客、播客、微博、网上论坛、手机移动信息平台、对话链、虚拟社区、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等。而形式的广泛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则为其吸引来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庞大人群受众。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

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与此同时,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以手机终端为主的微博用户及地区论坛应用方面出现较快增长,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 网络舆情,是“由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1],换言之,网络舆情就是针对某一社会现象,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传播形式公开表达的具有针对新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而当这种讨论趋向于统一时就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正面或者负面的社会力量,并有效影响着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向从而改变社会现实现象。总是,在网络传播成为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的背景,一旦社会出现突发敏感事件,公众舆论会迅速集聚在网上,网络舆情事件也就随之形成。 2013年3月有人微博发表题为“孙志刚十年祭”的文案,在重新提起2003年广州孙志刚案的同时更是对网络舆情发展十年过程的总结。从2002年的4580万至2012年底的5.64亿,最近十年来网民规模迅速扩大是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的主体因素。随着互联网进入以博客、RSS、P2P、社交网(SNS)、即时通信(IM)等为主导的Web2.0 阶段,网民可以就任何关键字设立专门的论坛,任何对此事件或话题感兴趣的网民都可以到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互联网技术“为网络舆论兴盛准备了技术条件” [2]。随着参与社会事件讨论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舆情开始逐渐受到各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5931-基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幼小衔接实践研究

基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幼小衔接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岀、课题界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1)进一步促进幼儿园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抓好幼小衔接。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立相关配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 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积极探索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为《指南》的全而贯彻落实创造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培养幼儿学习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2)园所示范辐射促进教冇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园为一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更要承担起幼儿园的引领作用。本课题将从目前幼儿园幼小衔接问题入手,总结本园经验,针对毕业幼儿跟踪调查和分析,深入开展基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幼小衔接实践研究,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所研究出来的策略可以帮助更多的园所开展幼小衔接相关工作。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较高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遏制家长追求小学化教育现象的需要 目前国内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上部分公办园、民办园大班生源流失严重、幼小衔接班和学前班报名火热等等现象,已经让幼小衔接成为了社会热门话题,不断挑战幼教工作者的职业和&业,且有从农村转移到城区的趋势……系列问题的严峻性也无不说明幼小衔接研究的急迫性。 针对这些社会现象,我们对幼儿园全体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及周边小学教师展开了调查分析,发现幼儿园教育“超前化”,小学教冇“片而化”,家长观念“陈旧化”。幼教不幼, 小教不小,很多幼儿园一左程度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小学化”倾向是主要问题。 ①过分重视知识的储备,忽视幼儿情感、态度和体验。部分家长、社会人员甚至教师较狭隘的认为入学前的知识储备更为重要,学习拼音、数学会更好的为上小学做好准备,而有些小学也存在入学时进行知识方而的选拔,更有甚者在开学一个月的时间内将拼音的内容全部学完造成家长的压力。 ②教师的教学方式轻过程、重结果。在教冇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说教为主,违背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指南》精神。 ③幼儿园为了迎合社会、家长片面诉求,没有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向小学内容靠拢, 衔接的端口出现偏差、错位:衔接的方式被动。 2.课题界泄 (1)学习品质:《辞海》里关于学习品质的左义:指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且以学习为乐。国家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如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心理学方而的界左:当儿童热情而又投入地学习时,他的身心是愉悦的、快乐的、充满激情的,儿童对学习的渴望、获得成就感的愿望也都在这种学习中获得满足,因而,学习品质是一种积极的体验,是未来儿童进一步进行主动学习的起点,也是儿童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它对儿童的影响是贯穿儿童未来整个生命的。(2)幼小衔接:《辞海》里关于学习品质的左义幼小衔接:幼儿恫与小学教冇的衔接,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幼儿恫教冇指导纲要(试行)》幼小衔接: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本课题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3)实践研究:以教师课堂实践为主,在研究的过程中将研究构想放置教学实践的具体课规划课題、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尤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江苏科技信息June 2013 ■ 杨菁赵岩 摘要: 文章收集、整理了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的不足及展望,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危机管理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是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新兴的学科,随着网民数量的大量增加,该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本文收集、整理了该研究方向上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1.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的预警研究,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互联网对舆情的影响或网络舆情展开。Savigny和Heather认为,当代社会舆论总体上由大众媒体促成,并通过沟通系统创造出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工具,与传统的媒介相比对公众舆论 有重要作用。Christen等通过实验比较了地方、国家和互联网新闻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Kobayashi和Tetsur通过调查互联网的应用对日本舆论的影响,认为互联网是公众获取和理解政府政策的有效工具。除此之外,各国政府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信息及一些商业行为进行管理规范,如美国在9.11后发布的《爱国者法案》和法国的《信息社会法》等。可以看出这些研究虽然与网络舆情有关,但并没有专门以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作为研究对象,仅仅从管理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 还有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则主要偏重于危机事件的应对及决策,大多从群体决策理论框架和批判理论角度出发。从20世纪初开始,学者们就将群体思维用于解决群体讨论、群体决策、群体成员人际关系等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以网络为媒介形成的虚拟社群,其讨论方式、决策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很像一个 小群体,所以出现了许多以群体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行为的论文。另一些学者的研究以批评理论为工具,探讨网络传播群体中成员的社会背景及性别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其关注的重点多是不平等和压迫现象。还有一些文献集中于公众舆情对一任政府及政府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政策评论及影响上,如:对伊拉克和海湾战争的民意研究、对克林顿政府的民意研究等。 2.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和完善的转型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也迫在眉睫,受到各学者的广泛关注。 理论体系方面,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较多问题,如信息的过度控制导致舆情泛滥;应急准备不足,对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舆情监测分析手段落后;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引导缺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发展中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MS1008。内蒙古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非均衡发展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NJSZ12047。 作者简介:杨菁,内蒙古工业大学,讲师,博士。赵岩,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 战略研究 12

幼小衔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幼小衔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衔接。幼儿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各自阶段的特点,具有唯一性、顺序性和连续性,每个发展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内容,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经历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好坏都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发展。幼儿教育中如此重要的阶段,对其发展现状有充足的了解,有利于对其发展趋势的把握。 一、现状介绍 1.幼小衔接的教材与教学 幼儿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教师对其教育的主要媒介是教材,以传授教材中的知识来影响幼儿的思维和心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对教材的研究是幼小衔接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应在小学教材中充分考虑幼儿衔接过渡时期的特殊性,针对性的编入适合初步进入小学课堂的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教学内容,放低起点、激发其自主学习性。于此同时,幼儿处于幼儿园阶段时,其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明确课程目标,着力于幼儿适应小学能力的培养。处幼小衔接期的儿童,玩是其天性,所以在衔接期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幼儿的天性因素,教学过程多融入一些有意义的游戏。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学方式也从传统的语文和数学教学发展到综合教学的模式,可以从美术、音乐等艺术方向进行教学引导,发掘幼儿的天赋,使其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幼小衔接教育中家庭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同时还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在幼儿衔接期的儿童,对其影响最大的也是父母,所以,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小衔接期的儿童十分重要。专家指出:家长应转变和更新落后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幼儿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性,家长在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育中,应扮演好生活合作者、教育引导者和能力培养者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对孩子只是方面的教授,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加以引导。 3.国外幼小衔接教育的经验 中国是人口大国,每年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与世界先进国建仍有较大的差距,对于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育,国外有好多值得借鉴的教育经验,对于其中适合国内幼小衔接期儿童教育的经验,摒弃种族差异,积极引入,促进国内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通过对国外先进的幼小衔接教育经验的引入,从中总结出(1)社会课程对于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育尤为重要,应加大其研究投入;(2)社会课程内容相对单调古板,对于幼儿的吸引力不足,应加强社会课程内容的研究,丰富其内容的形式,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3)国内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脱节,往往是幼儿园和小学各顾各的教育,没有考虑到有效衔接期的过渡教育问题,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幼小衔接教育经验,积极开展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交流会,使幼儿园教师知道孩子到小学后接触的内容、发展的方向,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小学教

教育论文《浅谈幼小衔接》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 摘要:幼小衔接问题是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分析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来加强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探讨怎样使幼儿更顺利的实现由学前向小学过渡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儿童发展、意义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幼小衔接的意义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所谓“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是儿童主体对变化的外界环境重新适应的时期,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交往、学习、生活的基础和保证,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

(完整版)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安庆师范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师范学院教育学院10级应用心理,,) 姓名: 学号:100210117 合作者: 日期:

摘要: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以安庆师范学院10级心理学专业的36位同学为被试,在心理学实验教学程序上进行内隐记忆的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得到内隐记忆是存在的。 关键词: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知觉辨认;再认法 1 引言 所谓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或无察觉记忆(unaware memory)。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流露出先前经验的记忆而意识不到是在对这些经验进行回忆?这种内隐记忆的证据是什么?它们又以什么方式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动?内隐记忆的存在又向我们提示了些什么呢?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解答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的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201207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小组成员:许义翠杨玲王静宜宋力萌 薛川王怡杨梦 2014/5/6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 前言: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突出,自2009年以来,对该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此外,幼小衔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而且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教育进程。同时,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也应该是学前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1]因此,本文在回顾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幼小衔接研究现状的看法,希望能对幼小衔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帮助。 一、概念界定 1.衔接:衔接是指两个邻近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工作上的相互衔接,它们应该 在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互相衔接。 2.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 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由儿童身心 发展规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精神的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2] 二、幼小衔接的现状 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3]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三、幼小衔接存在问题 1)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小学化问题,过度强调智育。赵旭曼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教学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教育评测上,偏重技能和知识。[4]刘东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表现存在盲目超前化,追求形式。张宏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中提到幼小衔接中小学化现象严重。 2)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栾萍萍、黄俏乐、刘东、钱玲玲等都认为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单向性问题,即在不少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