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隐记忆的特点

内隐记忆的特点

内隐记忆的特点
内隐记忆的特点

内隐记忆的神经机制和特点综述

摘要:当前的一些理论观点认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依赖于两种不同的记忆系统,它们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本文主要是从内隐记忆的神经机制和其特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概念性内隐记忆知觉性内隐记忆神经机制

前言: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历的再现。传统上, 记忆测量法多为回忆和再认等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想既往经历的任务,内隐记忆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1985 年Schacter 和Graf首次提出了内隐记忆这一概念,用以表述在无意识情况下,过去的经验或学习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从此内隐记忆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课题。。虽然到目前为此,对于内隐记忆仍然有许多的不解之谜,但是取得的成果却是令人鼓舞的。本文主要是从内隐记忆的生理机制和其特点进行综述。1.内隐记忆的生物学机制

当代记忆研究的一个决定性特征就是在记忆系统和基本的大脑解剖结构间建立联结。

1.1额叶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许多额叶损伤的疾病模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隐记忆损害。如Brunfaut(1)等的研究发现, Korsakoff综合征患者不仅表现出再认和线索回忆等外显障碍, 而且在自由联想等概念记忆性内隐记忆任务时也存在障碍, 但在词干补笔、词辨认等知觉性记忆任务表现正常。

1.2枕叶及梭状回、视觉及听觉皮质与内隐记忆,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Gabrie li(2)等报道,右侧枕叶损伤的患者出现了对单词的视觉知觉启动障碍, 而其外显记忆保存完好。W agner(3)等枕叶损伤患者的研究发现其视觉启动效应受损, 而其熟悉再认却保存完好。这些研究证据均提示右侧枕叶可能参与了知觉性记忆的加工。

1.3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Fay(4)等的ERP研究发现,在执行内隐任务时, 顶枕部位正电位最明显; Pa ller(5)等发现,在词语外形相关的知觉启动任务时, 在枕叶和顶叶电极诱导出一个正性波, 而在外显再认时相关电位较广泛。这提示枕叶可能参与了知觉性记忆的加工。但由于ERP的空间定位较广, 参与内隐加工的具体成分还不清楚。

1.4 内侧颞叶及海马系统与内隐记忆。一直以来, 内侧颞叶及海马系统被认为是外显记忆的核心脑区。内侧颞叶或是海马损伤的患者, 在自由回忆和再认等外显测试时明显异常。同时神经

影像学研究发现, 在做外显记忆测试任务时这些相关脑区会显示出激活的增加。而在这些脑

区损害患者的内隐记忆却保存完好。包括内侧颞叶萎缩的A lzheimer病( AD )患者也表现为外显和内隐的分离。在内侧颞叶切除的患者也发现其在EM 测试时明显异常, 而内隐记忆却相对保留。而最近的一些研究提示, 海马内侧颞叶可能与特定的内隐记忆的加工有关(6)。

1.5内隐记忆的认知加工机制,Schacter等在对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的研究后提出, 在内隐记忆加工时皮质激活减低的两种机制。知觉性内隐记忆主要是通过对暴露的刺激的“锐化”或“调谐”作用, 相关的脑区位于后部如顶枕叶及颞叶后部和梭状回等。

2 内隐记忆的特点

2.1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中显示出的特点(7)

2.1.1内隐记忆的年龄特点

外显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外显记忆却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王湘和程灶火(8)综合研究显示:从个体发生的角度看,内隐记忆的发展要早于外显记忆;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从幼儿到老年,内隐记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特点。

2.1.2内隐记忆存储时间的特点

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内隐记忆随时间退役消退较慢。内隐记忆在时间历程中是存在遗忘的,遗忘的程度与延时是长度在整体上成正相关;内隐记忆在一个较长时程中能够保持;

2.1.3内隐记忆不受材料的加工方式的影响

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有较大的影响,但对内隐记忆几乎没有影响。此外学习编码时的主义状态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很大,但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2.2 内隐记忆的特点又可以从不同研究范式下内隐记忆的不同领域来进行比较探讨,包括知觉性内隐记忆、概念性内隐记忆、材料驱动和概念驱动两类间接测验下的自动加工记忆以及直接测验下的自动加工记忆。

知觉性内隐记忆还有个体差异不显著性、生物适应性的特点,在大脑机制上具有顽强的抗损伤性,而且知觉性内隐记忆主要依赖于枕叶,可能与额叶、颞叶、基底核有关。此外知觉性内隐记忆有贮存密度高,传递速度快,稳定性强等特点(9.10)。

从编码、脑损伤、功能性脑成像、发展四个角度来阐述内隐记忆的特点可以发现(11),概念性内隐记忆和自动加工记忆具有编码阶段的非完全自动化、选择性受损、脑定位特殊性、年龄独立性等特点。无论是概念性内隐记忆还是直接和间接测验中的自动加工记忆,都受到材料加工水平和注意状态的影响,表明它们的编码阶段具有非完全自动化的特点。

3.总结

简单的对内隐记忆的神经机制和其特点进行综述。内隐记忆是一种无意识的加工, 且加工方式可以有多种,有比外显记忆更为复杂的神经机制。参与知觉性内隐记忆加工的脑区有枕叶、颞枕交界区、双侧梭状回、右颞上回、双侧颞上沟等脑区,而前额叶、双侧额下回、梭状回等脑区可能与概念性内隐记忆加工有关。而其特点在十多个方面不同于外显记忆:加工水平、注意状态、年龄、刺激呈现时间和记忆负荷量不影响知觉性内隐记忆,却影响了外显记忆;感觉通道的改变、保持时间和材料知觉特点对知觉性内隐记忆影响很大,对外显记忆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干扰和系列位置特点对知觉性内隐记忆影响很小,而对外显记忆却很大等(12)。结合知觉性内隐记忆的相关特点可以看到,内隐记忆的一般特点是年龄独立性和提取的自动化。而知觉性内隐记忆、概念性内隐记忆、概念驱动间接测验中的自动加工记忆或再认中自动加工记忆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也就是说,内隐记忆既存在一般性,又存在特殊性。

(1)Brunfaut E, dYdewalle G. N europsychologia, 1996, 34: 1143.

(2)Gab riel i J, Fleischm an D, KeaneM, et a.lPsychological Science,1995, 6: 76.

(3)W agner AD, Stebbins GT, Masciari F, et a.l Cortex, 1998, 34: 493.

(4)Fay S, Pouthas V, RagotR, eta.lNeuroreport, 2005, 16: 1169.

(5)Paller KA, G rossM. N europsychologia, 1998, 36: 559.

(6)DelVecchio N, Liporace J, NeiM, et al Epilepsia, 2004, 45: 1124.

(7)内隐记忆的特点与应用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 2004 (6)694

(8)内隐记忆的研究证据及临床意义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73-76

(9)杨治良,叶阁蔚. 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1993 ,16 (3) :138 - 144

(10)杨治良,叶阁蔚.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 II) :任务分离和反应倾向. 心理学报,1995 ,1 :1 - 8

(11)内隐记忆中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2004

(12)杨治良,郭力平等编著. 记忆心理学(第二版)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43 - 351

(13)从认知神经的角度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22~828

(14)内隐记忆特点的新探索心理科学2007 ,30 (4) :998 - 1001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很喜欢普心里面对记忆的非正式定义: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这块特殊物质上留下的痕迹。这篇文章不泛泛其谈,尽是干货,主要教会大家在记忆这一章节该如何复习、复习什么和详细的复习内容。对于心理学考研的同学,如果想考上,必须耐下性子地学,本章的重点在第三、第四、第五节。博仁考研为大家做了精细的总结。 记忆思维导图 详细复习内容如下(以《普通心理学》书中的顺序做笔记的框架),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注意这三个加红的词,这对于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个概念特点的记忆,起着主线的作用。) (二)记忆的作用 这一块看一遍书就行,这个不重要。 (三)记忆的分类(除了第1点和第3点外,其它只考选择题)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这块是记忆一章的重点,我在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会全面介绍。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选择题常考点,长时记忆的分类) 情景记忆:是指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语义记忆:是指人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 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这块在第五节会详细介绍。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例如,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以后我们经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游泳技能,真正学会了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这一块,只考选择题,记住一些常考点,博仁老师总结如下: 1.白鼠跳台实验证明,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2.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3.海马可能是长时记忆暂时性储存场所。 二.感觉记忆(常考简答题“感觉记忆的含义及主要特点”,以下四点就是答案。)★★★ (一)短时记忆的含义: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有两种,第一种是视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图像记忆,第二种是听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声像记忆。(这里面涉及到整体报告法和局部报告法,其实就常考一个选择题: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三)短时记忆的存储: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 (四)短时记忆的转换: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中学课程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课程》标志课程诞生一、课程类型: (1)按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 (2)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3)按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按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克伯屈 (3)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三、课程内容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2、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教学 (一)教学 1、教学含义: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的特点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有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教学的任务 (1)形式教育 (2)实质教育 5、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6、教学过程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7、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引导性;认识的简捷性。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内隐学习综述

内隐学习研究新进展 一、内隐学习的历史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Reber(1967)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一文中, 提出了“内隐学习”一词。他认为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人们能够按照本质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 ,一种是所熟知的外显学习模式, 另一种就是内隐学习模式。Frensch(1998) 认为,内隐学习是对客体或事件之间结构关系的无意识获得[ ;我国学者郭秀艳和杨治良认为,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体验并因之而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杨卫星则认为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无选择、被动地习得某种刺激材料中较深层抽象规则的学习。综上, 尽管对内隐学习的描述不尽相同, 但大家基本上认同, 内隐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接触中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的一些较为复杂知识的过程。只是在所获得知识的复杂程度上,仍存有争议。 二、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1.人工语法范式 人工语法范式的核心在于一套人工编制出的复杂的语法规则。这种语法相当复杂, 被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意识地学会它。首先让被试记忆一些表面上任意排列而实际上由人工语法生成的字母串 ,在被试学习了由这种语法生成的大量字母串以后,研究者告诉他们存在一种限定字母顺序的复杂规则, 并要求他们对新的符合语法的和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进行分类 ,如果被试对约65 %以上的字母串作出了正确的分类, 就可以认为他已经无意识地获得了关于语法的实质性的知识。这种人工语法范式包括限定状态语法与双条件语法范式。双条件语法范式较限定状态语法范式, 可以避免样例的重复性和长度不等的弊端。 2.实验性分离的逻辑 在试验中观察到的两个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它的逻辑十分直接: 如果用以比较的两个测验(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所包含的加工过程是相同的 ,或者是两组高度相关的加工过程 ,则这两个测验之间的比较不应该出现实质性的分离。如果出现了分离,那么测验中所控制的自变量就有可能包含不同性质的加工过程。内隐学习的领域里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离逻辑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设计出了很多不同的实验范式。 3.序列学习

短时记忆容量测定

记忆广度法测短时记忆容量 郭倩 西北师范大学08级应用心理班 摘要短时记忆是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本实验以四名女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采用记忆广度法测定了她们的短时记忆的广度。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短时记忆的特点,和个体短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并发现实验采用记忆材料的差异对记忆广度有一定的影响。关键字记忆广度法;短时记忆容量;短时记忆广度。 1 引言 短时记忆,亦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当我们打电话时,从电话簿上查到所需要的电话号码后,能立即根据记忆在电话机上拨出这个号码,但事过之后,对这个号码就记不清了。这种记忆现象即属于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在短时记忆中言语材料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动作和空间形象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短时记忆的内容如经复述、编码,就进入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一般在0.5-18秒钟,不超过1分钟。 一般人的短时记忆的广度平均值为7±2个,近年的研究表明,记忆广度和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如果呈现的材料是无关联的数字、字母、单词或无意义音节,短时记忆广度7±2个,超过这一范围记忆就会发生错误。如果呈现的材料是有意义、有联系的并为人所熟悉的材料,记忆广度则可增加。可通过对信息的编码、再编码,以及适当扩大"块"的信息来增加记忆的广度。虽然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但可以通过对材料的组织加以扩大。假定有一个电话号码是“9034293311”,让一个人按顺序阅读一遍后把它记住是有困难的。但若把这个电话号码分为903(地区代号)、429(电话分局代号)和3311(用户编号)三个部分来识记,就容易多了。这因为把记忆单位由单个数字转化为数字组,使每个数字组成为一个记忆单位,这样就只有三个记忆单位,此数正居于短时忆广度的范围之内。在记忆过程中,对材料的这种加工组合,即把分散的,孤立的材料组成一个大的单位,米勒

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讲解学习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 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发生条件:客观条件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主观条件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绪、兴趣等)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形成的条件:个体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二、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有关;主要取决于个人已有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三)注意的分配:在人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的转移快慢难易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教师应该注意教室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2)注意教室内的环境(干净、整齐、装饰简洁朴素);(3)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4)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妥善的处理偶发事件。 2.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重难点加强语气,配合手势表情;(2)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要运用有度,重点突出,必要时运用彩色笔、图和表格加以强调;(3)借助教具吸引学生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记忆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系别:心理系班级:03级姓名:张凌波同组成员:刘家骥刘晓黎廖宗卿肖小溪试验日期:04,11,23 教师评定 记忆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摘要该实验通过比较三种加工水平逐渐加深的学习方式之后的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 成绩,考察不同的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借以探求加工水平与记忆持久 性的关系以及加工提取是否具有一致性。结果没有观察到加工水平对外显、内隐记忆的影 响。推测原因与未作单盲设计和心理量难于准确测量有关。 关键词加工水平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1. 导言 当前的记忆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两种记忆说和加工层次说(levels of processing或LOP)。 前者认为记忆主要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而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容量以内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短暂地保持。外部信息首先通过感觉通道进入短时记忆,然后可以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否则就被遗忘。这种学说被众多实验,例如经典的自由回忆条件下的系列位置效应,临床以及生物学的证据所支持。 而后者是由Craik和Lockhart于1972年提出的。Craik等人指出,两种记忆说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容量有限是短时记忆的一个重要特性,然而这个有限容量的性质是模糊不清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也不像初期所想象的那样不同;两种记忆说在方法论上也存在着缺陷,等等。因此,他们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加工层次模型。这个学说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肤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感觉分析涉及刺激的物理特性;较深的分析则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提取。这种加工系列体现出不同的加工深度,更深的加工深度意味着更多的意义或认知分析。记忆痕迹实际上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肤浅分析的信息则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这样,加工水平说就从信息加工的操作出发,用不同的加工水平来取代不同的记忆结构,提出了与两种记忆说相对立的观点。 加工层次说的实验范式为不随意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具体如下:要求被试完成不同的定向任务(oriental task),通常任务水平有字型、语音和字义。结果一般是,完成字义任务的条件下识记效果最好,其次为语音任务的操作,最差的是在对字型这样的物理属性加工的任务之下。有的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在加工时间上,语义任务的时间最长,语音任务其次,而字型任务的加工时间最短。 上述早期的理论和研究是针对外显记忆提出和进行的。近10多年来,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兴起,心理学家们逐渐把注意转向了加工水平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似乎是不同的:较多的意义加工通常会导致较好的外显记忆,但并不一定导致较好的内隐记忆;某些内隐记忆似乎更多地受到感知觉加工数量

短时记忆的特点

短时记忆的特点 息保持的时间很短 有人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记忆,意思是说,人们为了打电话,先查找号码,查到后立刻拨号,通完了话,号码也就随即忘掉,号码在短时记忆中就保持这样短的时间。1959年美国学者彼得森夫妇(Peterson and Peterson)做了有关的实验。他们编制了由3个辅音组成的字母表,如GKB,PST,RUD等,每次给被试听3个辅音字母后,立即让他们从某一个三位数开始作连续减3的运算,还要把结果报告出来,如从267开始连续减3,读出273,270、267……直到主试发出开始回忆字母的信号。进行心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被试默默复述。从字母呈现到开始回忆经过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是3秒、6秒、9秒、12秒、15秒和18秒。事先被试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的测验。实验结果表明,当延缓3秒再进行回忆时,已出现了明显的遗忘,正确回忆率仅达80%,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正确回忆率继续下降,当延长到18秒时,被 试正确回忆率仅为10%,超过18秒,正确回忆率即不再继续下降,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这说明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叫记忆广度。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被试能回忆的最大数量。典型的实验采用3至12位随机排列的数字表,主试依次读,每读完一个序列,被试跟着正确地进行复述,直到不再能准确地复述为止,其记忆容量就是他所能跟着正确地复述的那个最大位数,一般为7±2。近期研究发现,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及人们对材料的编码加工程度有关。我国学者测定的短时记忆广度是:无关联的汉字一次能记住6个,十进位数字是7个,线条排列是5个。若识记的材料是有意义、有联系,又为人们所熟悉,那么记忆广度还可增加。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米勒,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数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种限制”的论文,文中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他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认为,倘若人在主观上对材料加以组织、再编码,记忆的容量还可以扩大。他提出了组块(chunking)概念,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他认为短时记忆容量不是以信息论中所采用的比特(bit)为单位,而是以组块为单位。一个块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词、词组,还可以是一个短语。总之,是一个有一定的可变度的客体,它所包含的信息可多可少,通常受主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例如,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IMPMEMORY) 简介: 最早对内隐记忆这一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学者是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但直到上世纪60 年代末,心理学中对记忆的探讨仅仅限于意识状态下的记忆规律。1968 起年英国学者Warrington 和Weiskrantzd[在对健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有意识地保持学习内容,在再认测验中无法辨认出先前学习过的单词,但在补笔测验中却对先前呈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正常人一样的保持效果。这一特殊记忆现象的发现激起了人类对无意识记忆的探讨的兴起。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理论背景的探讨综述: 内隐记忆主要来自五个不同但又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无意识学习,启动效应以及健忘症病人的残余学习。 (一)再学时的节省 斯莱梅卡等人(Slamecka et al., 1985)认为,可以把再学时的节省当作内隐记忆的指标,再学一个先前学过的词表并不依赖于先前学习片断的外显记忆,外显

感官记忆短期与长期的解释及特点

感官记忆短期与长期的解释及特点 什么是感官记忆、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他们有哪些特点呢?本文是小编整理感 官记忆、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资料,仅供参考。 记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一般我们所谓的“记忆”,其实是神经细胞(即神经元)之间的连结形态,根据约翰霍 普金斯医学院高登博士描述,记忆是由大脑的三个功能组合而成的: 一、感官记忆(working memory):感官记忆的保留时间由数秒至3到5分钟,信 息使用过后,很快就会被遗忘。我想任何人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当我们翻开电话 簿中记住某个电话号码,至少到按完所有数字后才会忘掉它;但有时按完号码,对方电 话恰好占线,或是铃声响了太久让你以为打错而想重拨一次,此时不懂得记忆诀窍的你,往往只好再查一次电话簿上的那个电话号码了。 最常见到的是别人请你代拨电话时,你的“忘性”更是表现得比“记性”好。假设我待 会请你帮我拨个电话,电话号码是87719292。在你帮我拨了这个电话后,我又对你说:“嗨!可不可以麻烦你再帮我拨一次刚才那个电话号码?”你会怎么回答我呢?是不是 要我把电话号码再告诉你一次呢?为什么你会忘记几分钟前(甚至几秒钟前)才拨出的号 码呢?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快速遗忘这么简单的信息 请不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小时候睡觉从床上摔下来把脑袋摔坏了,或是认为自己年 事已高,记性不听使唤了。绝对不是!一般人都会把我刚才讲的像电话号码这样的信息,储存在感官记忆中。而感官记忆在人脑的维持时间最长只有3到5分钟而已。过了这 个时间,不记得这个电话号码相当正常。 另外再提一点。你是否注意到感官记忆的容量在5到9之间,也就是说最多可以 记住5个到9个数字或词汇。如果我们将20个东西(如字母或数字)分成有意义的7个 组块(chunk),我们就可以记住它们;如果没有将它们分组,很难一口气记住这20个东西。 举例来说,如果要运用感官记忆将以下20个字母记住一定非常困难:t、s、x、r、q、n、m、a、f、s、Y、W、e、i、u、e、o、e、u、n。然而,如果将它们分为几组,foxes、yams、quiet、new、run这5个单词,记起来就不是难事了。

应用心理学练习题答案知识讲解

一、填空题 1、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2.脑神经共有( 12 )对,脊神经共有( 31 )对。 3.望梅止渴属于(非条件反射),谈虎色变属于(条件反射)。 二、单项选择题 3、重视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理论派别是( C 精神分析) A 行为主义 B 认知派 C 精神分析 D 人本主义 4、在心理理论派别中,( A 行为主义)主张用客观实证的方法去考查个体的外显行为,反对用内省法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活动,试图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 A 行为主义 B 认知派 C 精神分析 D 人本主义 5、(原答案错误)目前盛兴的强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尊重学生、重视对学生潜能开发的教育主张,与下列哪种心理学理论派别有关( D 人本主义)。 A 行为主义 B 机能主义 C 精神分析 D 人本主义 1.正常清醒时,能思考,能灵敏地解决问题,这种状态下的脑电波是( A.β波)。 A.β波 B.δ波 C.θ波 D.α波 2.我们有时候说有些人能一目十行,有些人不能,这主要指个人的( B.注意广度)的差异。 A.注意转移 B.注意广度 C.注意分配 D.注意稳定性 8.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C.有意后注意)。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潜意识注意 9.1879年,(C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诞生的标志。A艾宾浩斯B华生C冯特D铁钦纳 10.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是(C华生),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A弗洛伊德B冯特C华生D詹姆士 四、名词解释。(12分) 1、意识P75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3、注意P81 注意是心理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反射弧P46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反射活动的基础。 认识P207 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特性的反映。 情感P206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意志P233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有意后注意P87也称随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之后发生的,既有一定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P86也称随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P87也称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简答题。(28分) 3、注意的功能与外部表现 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的功能 (二)维持的功能 (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出现。 (2)无关动作停止。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摘要实验为验证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在实验室对16名被试进行了内隐记忆的测验实验。将实验数据用配对T检验得出结果:实验假设成立,即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关键词内隐记忆再认回忆 1.导言 人类记忆具有相当复杂的认知功能,先前经验对记忆测验成绩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ex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近20多年来,研究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赖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Gazzaniga M S.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早在20世纪60年代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就已发现二者的分离现象(Warrington E K,1974),即在回忆和再认先前学习过项目的直接记忆测验中,与控制组相比,遗忘症病人的测验成绩差,表现出记忆缺陷。但在模糊词辨认、词干补笔等间接测验中,与控制组一样,遗忘症病人也表现出对学习过项目的优势,保存着完整的启动效应(孟迎芳,2006)。 在再认阶段,实验采用类似Rugg实验中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再认出旧单词、未再认出旧单词和新单词的原因。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现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采用这一范式的原因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已往对内隐记忆的测量多采用内隐记忆测验,但有证据表明,多数传统的内隐测验其信度要比外显测验低很多,因此通过不同的记忆测验获得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分离不一定是反映记忆系统的差异,有可能只是方法上的假象(Buchnert A,2000)。原因之二是“当学习过的项目在记忆测验中呈现时,回忆和启动都倾向于发生。”(Paller K A.,2000)实验在再认阶段采取信度系数较高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不同类型的旧项目与新项目之间的再认差异,以对旧项目的有意识提取并成功完成了当前作业来表示外显记忆,而对于没有意识再认出的旧项目,如果它产生的较高的回忆正确率也表现出与真正新项目引起的启动效应不同,则表明这些项目也对当前作业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被被试察觉。 2. 方法 2.1 被试 主试: 被试:、心理学本科班16个同学,矫正视力和裸视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仪器和材料 实验材料:两组英文单词(常见、不常见)每组十个,用于勾画的材料和用于补笔的材料。 2.3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验证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记忆系统。 自变量:测验项目类型(常见、不常见)因变量:再认、补笔的正确率 2.4 实验程序 1、主试指导被试做好实验准备,给予指导语。 2、主试依次呈现两组英文单词材料,让被试进行勾画填写。 3、休息一分钟,开始下一部分的实验,主试呈现未学习过的不常见的英文单词步骤同上,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 3.结果

心理学中记忆的基本特点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看待人的认知活动,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也可以看做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它把记忆也看做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并按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方式不同,以及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的不同, 将记忆分作: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一) 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又把视觉的瞬时记忆称为图像记忆,把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做声像记忆. 瞬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1.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即瞬时记忆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因为瞬时记忆的信息首先是以感觉通道内加以登记,因此,瞬时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内容为9~20比特. 3.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没有注意到的信息过1秒钟便会消失,也就是遗忘了. (二)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 ± 2,即5 9个项目,这也就是平常我们所所得记忆广度.如果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或插入其他活动,短时记忆容易受到干扰而发生遗忘.为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可采用组块的方法,即将校的记忆单位组合成大的单位来记忆,这时较大的记忆单位就叫做块.例如,将单个的汉字(人、学、机)变成双字的词(人民、学习、机器)来记,记忆的容量便扩大了一倍. 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它们的形象;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记忆,而且视觉记忆的形象占有更重要地位.此外,也有少量的语义记忆.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在短时记忆中加工信息的时候,有时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时又要从长时记忆中把这些知识经验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因此,短时记忆中即有从瞬时记忆中转来的信息,也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它们都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所以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不管是机械复述,还是运用记忆术所做的精细复述,都可以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三)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长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是无限的. 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2类.语义编码是用语言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形象编码是以感觉映像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 1.引言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2.方法与程序 2.1 被试 本实验选取52名河南师范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 2.2 实验材料 本实验的材料共有160个词语,分成两组,每组各80个词语,一组为学习用词,一组为混淆用词;缓冲词20个对每个被试都相同,不包括在学习用词中,随机呈现。 2.3 实验程序: (1)学习 每个被试按顺序学习,每个词语呈现1秒。40个学习词及10个缓冲词是分别从80个学习词及20个缓冲词中随机挑选出来的,随机呈现给被试; 休息5分钟; 重复上述程序,只是换了剩余的10个缓冲词和剩余的40个学习词; 休息15分钟; (2)测试

(完整版)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安庆师范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师范学院教育学院10级应用心理,,) 姓名: 学号:100210117 合作者: 日期:

摘要: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以安庆师范学院10级心理学专业的36位同学为被试,在心理学实验教学程序上进行内隐记忆的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得到内隐记忆是存在的。 关键词: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知觉辨认;再认法 1 引言 所谓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或无察觉记忆(unaware memory)。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流露出先前经验的记忆而意识不到是在对这些经验进行回忆?这种内隐记忆的证据是什么?它们又以什么方式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动?内隐记忆的存在又向我们提示了些什么呢?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解答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2010-11-3的 摘要: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以西南大学09级师范班36位同学为被试,在心理学实验教学程序上做内隐记忆的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得到存在内隐记忆。 关键词内隐记忆(启动效应)辨认再认外显记忆 1 引言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 提取是无意识的。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担任过20年农村中学校长,代表性着作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的教育家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阿莫纳什维利 【答案】C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当代教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应试指导】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多年担任农村中学校长的实践,悉心研究教育理论,不倦地写作,发表了《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等40余部教育专着。 2.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美国鲍尔斯、金蒂斯代表的学派是( )。 A.实验教育学 B.实用主义教育学 C.文化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答案】D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派别。 【应试指导】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主要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等。其中,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布厄迪尔等。 3.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D.民族和文化传统 【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应试指导】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的性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属于什么性质,其教育也就属于什么性质。 4.“莲出于污泥而不染”这个比喻说明了人具有( )。 A.差异性 B.社会适应性 C.自然性 D.主观能动性 【答案】D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应试指导】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莲出于污泥而不染”正是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5.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根本目的的理论是(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宗教本位论 D.民族本位论 【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应试指导】社会本位论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根本目的,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6.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学校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的规定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影响学制建立的主要因素是( )。

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 1.应激 2.元刻板印象 3.旁观者效应 4.内隐记忆 5.被试内设计 6.自尊 二、论述题 1.论述从众影响及其因素。 2.简述依恋相关理论。 3.什么是心理测量,如何分辨好坏,请举例说明。 4.为什么说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5.简述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及其具体内容。 6.分析能力、技能、知识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题 1.高一学生因化学实验受伤,回避化学实验,不愿再进入化学实验室,现在高二要会考,一定要会考,吃不好睡不好,害怕因为化学考试无法高考。 请根据案例作出诊断并写出诊断依据以及干预方案

2.小学生A,转学后,换了一个新环境,老师严格,一次因为没写完作业怕罚站,恰好肚子疼。小学生A妈妈看他肚子疼,就帮她写了作业,一个月都这样,只要到每周交作业肚子都疼。 请根据案例作出诊断并写出诊断依据以及干预方案。 3.工厂的出勤率是99%但总是97%,求解决方案。 写三个激励方案及依据,并说明哪个方案更好。

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 1.应激 答:应激是指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度、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但是,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也引起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的溃退,从而导致某些疾病的出现。 2.元刻板印象 答:元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内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或看法。元刻板印象属于元知觉中群体元知觉范畴,是由Vorauer等人在1998年明确提出的。元刻板印象的已有研究大多数集中于不同民族、种族群体之间,少数研究涉及到了不同性别群体之间的元刻板研究。不同群体之间往往在社会上有着地位的高低。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元刻板印象是影响群际关系的更加重要的变量。与刻板印象相比,元刻板印象会对群际关系产生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 3.旁观者效应 答:旁观者效应,又称责任分散效应,是指个体在他人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由于有其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现象。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