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

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

导入设计一:从教材导入框内的内容导入本节教学内容。

导入设计二:回忆上节课教学内容来导入本节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

利用课后“活动与探究”的问题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课后小结,并为下节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 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 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2. 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A.曹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3. 下列事件发生在西晋时期的是①赤壁之战②少数民族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

③淝水之战④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无力治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 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 C.西晋末年 D.东晋初年

5. 图1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6.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

代人口大量南迁开始于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末年

7.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C.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D.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8.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9.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施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10.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奠基时期是在

A. 东晋南朝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南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11. 西晋的都城在

A.洛阳 B.长安 C.东京D.建康

12. 灭亡西晋王朝的民族是

A.匈奴B.鲜卑C.羯族D.氐族

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B.西晋C.东晋 D.前秦

14. 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开始于

A.东汉末年B.西晋初年C.前秦时期 D.南朝时期

15. 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

A.雨量充沛,气候较热B.土地肥沃 C.人民勤劳D.大量北方人迁到江南

16. 建立西晋,结束三国鼎立分裂局面的是

A.曹丕B.司马炎C.司马睿 D.司马懿

17. 西晋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地方割据势力的衰落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8. 下列内容体现出西晋时期历史状况的是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②短期统一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④被农民起义推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 D.②③

19.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的主要有

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鲜卑、羯、氐、羌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20.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成语,出自于中国古代史上的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21. 280年,统一南北结束分裂局面的是

A.曹魏B.蜀汉C.东吴D.西晋

22. 下列对淝水之战的结果描述准确的是①前秦的统治瓦解②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③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④东晋历史结束,南朝历史开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3. 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A. 西晋灭蜀

B. 西晋灭吴

C. 西晋代魏

D. 少数民族的内迁

24. 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A. 魏蜀吴

B. 蜀魏吴

C. 吴蜀魏

D. 蜀吴魏

25. 西晋衰落的原因是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②匈奴族的内迁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6.西晋从统一到灭亡持续了多少年

A.14年 B. 36年 C. 50年 D. 37年

27. 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辖

A. 东吴

B. 西晋

C. 东晋

D. 东汉

28.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 司马懿和司马昭

B. 司马昭和司马炎

C. 司马炎和司马睿

D. 司马炎和司马昭

29. 在4世纪后期建立了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

A. 匈奴

B. 鲜卑

C. 氐

D. 羌

30. 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 东晋和北魏

B. 东晋和前秦

C. 西晋和前秦

D. 西晋和北魏

31. 淝水之战同下列历史上几次战役相似的有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2. 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A. 官渡之战

B. 长平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33. 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淝水之战发生于4世纪的后期

B. 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 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D. 东晋军队大败前秦

34. 下列对淝水之战后的局面表述错误的是

A. 前秦统治迅速瓦解

B.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局面

C. 立即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D.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

35.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 北方战乱频繁

C. 北方统治者残暴

D. 南方经济发达

36. 下列王朝中,其统治与西晋最相似的是

A. 夏朝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37.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不包括

A. 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

B. 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

C. 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D. 福建、广东等地还未得到开发

38. 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 B.前秦军队战线太长 C.前秦军队不习水战D.前秦军队不得人心39. 下列四个成语中,不是出自淝水之战的是

A.投鞭断流 B.草木皆兵 C.风声鹤唳D.破釜沉舟

40. 造成西晋统治短暂的直接原因是

A.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

C.统治集体内部争权夺利 D.士族势力削弱中央集权

41.曾经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A. 匈奴

B. 氐族

C. 羯族

D. 羌族

42.南朝时,冶铁技术的一大进步是

A. 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

B. 鼓风冶铁

C. 发明了灌钢法

D. 用煤冶铁,提高炉温43.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 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和斗争

B. 阶级矛盾的尖锐

C. 民族矛盾的激化

D. 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请回答: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江南地区逐步得到开发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亡江南地区。他们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保境安民,重视农业生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影响:江南地区开发对我国的经济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要有适当的自然条件;要有和平的环境;要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译文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司马迁描写的江南生产力发展很落后。《宋书》的江南非常富饶。

(2)请你说出出现这样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而魏晋南朝时,江南逐渐得到了开发。

3.请回答:

(1)此图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淝水之战

(2)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383年,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在这次战役中有很多著名的成语,你能说出此图是什么成语,

你还能说出哪些?

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

(4)请再列举出与这次战役特点相同的我国历史上的另外三个战役的名称。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5)这次战争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读右图,回答以下问题

(1)这是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请你列举出内迁的五个少数

民族的名称。

匈奴、鲜卑、羯、氐、羌

(2)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哪一支在什么时间灭亡了西晋政权?

316年,匈奴。

(3)请你写出西晋建立与灭亡的时间,并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

短命的王朝?

建立:266年。灭亡:316年。原因三点见教材或复习题

(4)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分析有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实现了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统一?

氐族建立的前秦;鲜卑建立的北魏。

5. 我国现在的南方经济发达程度要强于北方,而五代以前我国一直是北方经济发达程度强于南方。开始发生这种变化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开发。请你回答: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②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具体都有哪些表现?请你举例说明。

表现: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②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③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④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3)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何影响?

影响或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自学目标】 1.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了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 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区主权收复的史实。 2.通过讲述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理解和认识到人 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点:万隆会议和“非洲年”。 难点:万隆精神和拉美国家维权斗争。 【自学填空】 亚 非 拉 国 家 的 新 发 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隆会议的与会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有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不了解,也有些国家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的成员国,受到美国在背后的指使。美国还千方百计进行挑拨离间。因此,怎样在万隆会议上维护亚非国家的团结,排除杂音,保证会议的大方向不受干扰,并取得成功,这是摆在中国代表团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产生了巨大变化,摆脱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越来越多……20世纪5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增至9个。此后,独立运动 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使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先后获得独立,4亿多非洲人民 获得了自由和解放……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宣告独立,古老的非洲由此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非洲国家独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有50多个独立国家的非洲在联合国中占有三分之一的席位,对世界产生着重大影响。(1)面对材料一所描述的恶劣外交环境,这次会议在各国的努力下,最终结果如何?这次会议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运动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哪一年出现了17个国家的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指的是什么?这块殖民地在哪一年获得独立? 【巩固练习】 1.1955年4月18日,香港《文汇报》报道了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消息。在这次会议上()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导学案(含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前期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视农业生产的原因 2.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3.认识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消极影响 【学习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____________。 2.(1)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 (2)对、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 (4)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 和城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4.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_________。 5.(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2)一些农村地区地区发展为。 (3)在北京、江宁、、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________,比如:晋商和徽商。 6.由于人口密度加大,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 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你知道其中的原因有哪些吗?

三、练习巩固 1.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大力()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垦田 D.改进生产工具 2.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李东阳等,这些机户生活在() A.北京 B.江宁 C.长安 D.洛阳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 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4.“走西口”所描绘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 A.浙商 B.闽商 C.冀商 D.晋商 5.清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是在() A.康熙时 B.雍正时 C.乾隆时 D.咸丰时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1)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这种现象首先在什么行业出现? (3)清朝时期著名的商业城市有哪些? 四、课后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能有直观的印象。 学法指导: 1.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淝水之战”应着重认识前秦失败的原因和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认识清楚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开发的成就以及江南开发的深远影响。2.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的图示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 复习巩固: 选择题 1.以下组合选项中,属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④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氏族 B.鲜卑族C.契丹族 D.匈奴族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 (含答案)

19 《登勃朗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写作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法指导 《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学习前要了解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本文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富有传奇色彩。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文体知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 yì)隧.道(suì)俯瞰.(kàn )穹.顶(qiónɡ)巍.峨(wēi )皑皑 ..(ái)巉.峻( chán)缭.绕(liáo)拾.阶(shè)颠簸.(bǒ)沟壑.( hè)旷.野( kuànɡ) (2)解释重点词语。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 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和善可亲。 赏析文章

1、感知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登勃朗峰》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旅途之中写了勃朗峰奇异美丽的风景,还写了奇人奇事。 2、主旨探究 1.《登勃朗峰》描绘了登勃朗峰山中奇景,叙述了旅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语言。 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勃朗峰周围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教头上的帽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众多山峰的奇形怪状。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座峰巅在白云缭绕、满天彩霞映衬下,妖媚迷人的景象,“轻歌曼舞”“宛如游丝蛛网一般”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了白云柔细的样子,传神的再现了白云在峰巅飘飞的情态。 课后练习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颠簸.(bǒ) 穹.顶(qiónɡ) 沟壑.旷野(hè) B.翌.日(yì) 巉.峻(chán) 霓裳.羽衣(chánɡ) C.妩.媚(wǔ) 隧.道(suì) 绚.丽色彩(xuàn) D.打嗝.(ɡé) 拾.级(shí) 白云缭.绕(liáo)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A.陡峭蔓延浮躁一如即往 B.打嗝巍峨颠簸和颜悦色 C.俯瞰敏捷敞篷名幅其实 D.干脆棕色焦炙纷至踏来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导学案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许多新变化。 2、以二战后美国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学生主动参与,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感悟知识的生成。 【导学案】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发展的? 2、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实质、内容、影响。 3、第三产业兴起的原因、影响。新经济出现的原因、含义、特点。 【诱思案】 1、二战结束以后至现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应如何认识 【重点知识透析】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含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在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得到缓解;通过社会福利、收入政策和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 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干预不可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人民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国家调节不可能根本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消除经济结构的失衡;国家对分配、工资的调节及福利政策等不可能解决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选择题 1.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A魏蜀吴B蜀魏吴C吴蜀魏D蜀吴魏 2.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D司马炎和司马昭 3. 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4.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 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D南方经济发达 5.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不包括() A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B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 C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D福建、广东等地还未得到开发 二、填空题 1.年,司马懿的孙子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史称“西晋”。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从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3.4世纪后期,人建立了前秦政权。重用为丞相,前秦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年,前秦进攻东晋。但由于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最终晋军大败前秦。战后,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熟,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西晋后期以来,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和先进的。另外,江南地区的相对较少,比较安定。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学案新人教版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学习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南京大屠杀等为例,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重点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自主探究】 一、七七事变 1、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借口,要求进入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驻地。驻和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该事变标志着的开始。 2、在保卫的战斗中,、将军壮烈殉国。1937年7月底,北平、相继陷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任军长。 2、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淞沪会战 1、1937年8月,日本在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率全营守卫宝山,全部壮烈牺牲。率部坚守四行仓库,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2、1937年11月,上海失陷,会战结束。这次会战打破了日本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国民政府迁往,以此作为战时的陪都。 2、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战士达人以上。 【合作探究】 1. 阅读《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思考:日军侵占华北早就预谋已久,为什么要先制造“卢沟桥事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 ①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国共两党有着什么样的共同主张? ②与九一八事变后抗战政策相比,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③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学后反思】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教案 江南地区的开发 涿鹿县大堡中学闫桂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学会从整个社会状况去分析局部经济发展情况的能力,从社会状况,劳动力,生产技术等方面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的能力。 2、通过学生利用示意图整理历史线索,培养学生动力的能力和利用历史图表学习复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敌的精神,同时也要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 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和图示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忆江南》 2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展示西晋的建立、统一、衰落、灭亡的简要史实。 2、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A、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弱智; B、统治集团发生内乱:皇族争夺帝位,破坏统治秩序,耗竭西晋国力; C、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 3、展示从东汉开始内迁的民族. 议一议民族内迁有什么意义? 二、淝水之战 1、东晋建立的简要史实 2、前秦建立的民族、时间、人物和统一黄河流域原因和时间 3、淝水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经过、结果、影响 思考: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A、从前秦方面看: a、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b、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苻坚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 a、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b、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2)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取得了哪些成就? 3、有何深远的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全课小结:用图示法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四、作业设置: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历史上的哪几个朝代? 2、西晋是()年建立的,()年完成了统一。316年,内迁()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3、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东晋和(),这个政权是内迁的()人建立的。 4、谁能说出淝水之战中的成语故事? 5、选一选: (1)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全国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A魏国灭蜀B西晋建立C西晋灭吴D西晋结束 (2)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前秦战斗力弱B前秦战线太长C前秦不惜水战D前秦不得人心 (3)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A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D帮助内地人民进行反压迫斗争 (4)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战乱较少。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5)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正确的是() A.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B.大片荒地被开垦为粮田 C.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D.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 6、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历史导学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预习案 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 有、。 交通、通讯的出现 2、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___________”号。 3、我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________铁路, ______年_____国商人修建。 4、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商人、 记者、少数老百姓用上了它。方便了生活。 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 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鸦片战争后,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 《 __》。_______年在创办的。 文化生活的变化3、文化出版机构:年在______创办 的,是近代中国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文化出版机构。 4、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__________》_______年在 _____拍摄,第一步有声电影是《__________》在______ 拍摄。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是《__________》。 社会习俗的变化:后,民国政府颁布了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等法令。 强令男子____________,女子_____________,用新式的礼 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例如_______装和_____服。人与 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_______、_________,称呼对方 “_________”、“_________”等平等的称呼。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 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树立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 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三、学习过程 1、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 侵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你知道有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吗?它们有什么优点?与我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 同?这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2、检查预习案,自主学习,加强记忆,巩固基础知识。 3、提问,小组内互相提问,老师提问。 4、质疑释疑。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5、拓展延伸,老师质疑: ①1 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先进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近代中国,传入我国的通讯工具电报、照相、电影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③社会习俗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④怎样看待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 ⑤引导归纳: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有线电报,20 世纪初又出现了无线电话;对待新生 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知道这些工具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明白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同时,由于当时中国 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 6、达标测试

第19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 1.重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2.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基础认知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______》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___”。“新政”的内容与________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______。清政府力图在____、____、商业、____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由于政权掌握在__________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____。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____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1)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孙中山首先举起了_____的旗帜。孙中山是广东省___县人,出身于___家庭,先后在_____、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___________教育。______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____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_____年11 月在____组织_____,走上了革命道路。 (2)同盟会的建立:____年8 月20 日,孙中山与___等人在日本___创建全国性的_________团体中国_____,孙中山被推举为___。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同盟会___。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___》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合称“______”。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______革命开始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_______的发展。除继续宣传___________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_______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_____年4 月27 日的广州______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在____运动推动下,_____年9 月,清政府宣布______。立宪派成立了_________,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_____年8 月,清政府颁布《_______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掀起3 次________运动,但很快被证明_____。1911 年5 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江南地区开发教案 【情境导入】: 在画面《忆江南》的背景下播放歌曲《梦忆江南》,导入本课主题——《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学导航大家来】 东汉以来内迁的各族主要有: 。 称为“五胡内迁”。 江南地区开发 在课本上找出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区域、影响,并做好标记。 【合作探究求共赢 】 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作标记。 1、动脑筋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 2、《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课堂练习来反馈】 <夯实基础> 1、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 司马昭、司马炎 B 司马炎、 司马睿 C 司马懿、司马炎 D 司马昭、 司马睿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性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 北魏 B 西晋 C 东晋 D 前秦 3、淝水之战的双方是 A 前秦和西晋 B 东晋和宋 C 前秦和东晋 D 宋和前秦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出来江水绿如蓝”。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②种植水稻用绿肥 ③牛耕粪肥得推广 ④小麦种植得推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的是 A 曹操统一北方 B 孙权在江南建国 C 东晋定都在南方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提升> 6、材料1江淮以南,地广人稀,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则数郡忘。覆衣天下。(覆衣天下:这里指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绵布帛可) ——《宋书》 1)材料2中《宋书》描写的江南地区与材料1《史记》相比发生了什么 (2)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了解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 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知道拉丁美洲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隆会议和“非洲年” 教学难点:万隆精神和拉美国家维权斗争 【自主预习】 一、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它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2、时间地点: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3、参会人员: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4、会议内容: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5、什么是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6、历史影响: 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

行开来。 二、“非洲年” 1、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哪里展开?北非。 2、北非有哪些国家先后独立? 1951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 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2、何时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 3、哪年是“非洲年”,有多少个国家获得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 4、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斗争对象是哪个国家?美国 (2)反美斗争的领导人是谁?卡斯特罗 (3)斗争中的重要事件有哪些? 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2.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主学习】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 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 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二.淝水之战 1.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2.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2.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 优越。 (2)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和先进的。 (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比较安定。 (4) 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表现:(1)修建许多,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2)稻田里开始使用,和也得到推广。 (3) 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3.影响 (1)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影响。 (2)为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学生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淝水之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并引导学生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在“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中,通过史料对比,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通过学习江南开发史实,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提问、讨论等方法,辅以板书或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都有美丽的风景,然而最富有诗意的一个地方恐怕要数江南,有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江南美丽的风景,留下了多少赞美江南的千古绝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这样赞叹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地区不仅有美景,更是个经济富庶的地区,被人称作鱼米之乡。今天,江南地区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然而江南地区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早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出示课题:江南地区的开发)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九课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九课导学案 (课题: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备课:罗忠良审核:历史备课组编 号:13x0619) 月日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2、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 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3、激发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学习难点:中俄《尼布楚条约》。 学习过程: 一、课前小测:(温故知新) A、明朝后期,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的是;1636年改国号为清,改女真为满洲的是;1644年,迁都北京的是;建立军机处的是。为了实行思想文化控制和防范、压制反清思想,清朝大兴。 B、清朝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统治采取的措施有:①设立②大兴。军机处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进一步加强。1644年清朝统治者大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后,迁都到。 二、新知探究(在书上相应地方画记)

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一)、西方殖民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1、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16世纪开始,欧洲的、、等殖民者相继侵入我国东南沿海。葡萄牙于1553年占据。 2、西班牙、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 17世纪初,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相继占领台湾的和,后来赶走西班牙人,独占台湾。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3、 1661年,郑成功率军进攻台湾。1662年,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台湾人民称他是“”。 三)、雅克萨之战 4、明末,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清军入关之后,又强占和等中国领土作为侵略的据点。 5、雅克萨之战: 1685年和1686年,帝派清军两次在重创沙俄军队,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 6、1689年,清朝与沙俄通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第个边界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江和江流域,包括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7、《尼布楚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尼布楚条约》是什么性质的条约?它的签订有何意义?(在书上画记)

重庆市涪陵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西晋短期统一;西晋的起止年代、西晋短命的原因;"五胡"内迁;人口大迁徙。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方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生活、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采取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他们的反抗等因素的归纳,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原因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对人口迁徙的原因、结果的分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的是社会动荡所造成的,其结果却是客观上推动迁徙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使学生明白其中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思想方面: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使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了解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在历史上交缠错综的表现,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由此建立正确的民族观,特别是民族平等的观念和情感。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各族内迁与人口大迁徙、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三国鼎立中的三个国家是何时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再进一步提问:那么三国鼎立中,你认为哪一个国家最有可能统一全国?为什么?估计学生会回说:魏国。因为曹魏的发展超过吴和蜀,实力最强。教师进一步引导,在三国的角逐竞争,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能够统一,那么,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兴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装病麻痹曹姓权贵,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到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的时候,篡权的野心暴露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总结出司马氏统一的三个步骤:①是公元263年魏灭蜀;②是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西晋;③是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各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五胡”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政策 内迁各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接触中,互相学习,逐渐融合,成为中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导学案【教材分析】 本课是从经济方面纵向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并介绍了晚清时代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衰。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 【教学目标】 1.应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开端、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凋敝破产的情况。 2.应培养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中的困难是什么? 应培养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3.应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具体说是帝国义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 应认识到以张謇为代表的一些实业家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他们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4.能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 教师活动:出示投影片:1.老年人口中所说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钉其实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2.今天我国的有些民族工业品牌也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探讨、回答。 教师活动(引导):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课探究 1.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 教师活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大胆判断: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体会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并就老师的问题作出判断,回答。(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