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细则

上海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细则

上海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细则
上海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细则

附件2

上海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细则

依据国家林业局2016年10月颁布的《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 2737-2016)》、《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LY/T 2738-2016)》等技术规范,以及《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的通知》(全绿字“2017”2号)、《上海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和《上海市古树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的要求,结合本市古树管理实际制定本普查工作实施细则。

一、普查分工

(一)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1、制定全市普查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2、组织普查工作集中培训;

3、指导协调全市的普查工作;

4、抽查核实各区普查情况;

5、组织对全市古树名木的鉴定;

6、组织对全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确认;

7、对全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数据录入全国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并报送全绿委。

(二)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1、制定本区普查实施方案;

2、成立若干普查小组,每个小组由2名技术人员组成;

3、组织对本区古树名木资源和古树后续资源的现场普查;

4、成立古树后续资源鉴定小组,组织对本区内古树后续资源的鉴定;

5、汇总普查的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和古树后续资源数据,对数据进行审查后每月报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6、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经市确认后,负责落实管养责任,建立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档案;

7、对全国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内数据进行日常维护。

二、普查鉴定方法

(一)普查方法

采取现场地毯式调查方式,分片包干,逐村、逐单位、逐株进行全覆盖实地实测,不留死角。普查小组依据现场情况,判断树木是否达到古树或古树后续资源的树龄标准或是否达到名木要求,达到的测定树木本体数据,调查相关情况,如实填写《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见附表1)或《古树后续资源每木调查表》(见附表2),

(二)鉴定方法

采取现场鉴定方式,按照古树名木或古树后续资源的现场鉴定要求,鉴定小组对普查小组报送的每木调查表进行现场核实,并填写《古树名木鉴定意见书》(见附表3)或《古树后续资源鉴定意见书》(见附表4)。

三、古树分级和名木范畴

(一)古树分为三级,树龄3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100 -299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80 -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

(二)名木不受树龄限制,不分级。具有以下特征的树木属于名木的范畴:

1、国家领袖人物亲植树木;

2、外国元首或著名政治人物所植树木;

3、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知名科学家所植或咏题的树木;

4、分布在历代皇家园林、庙宇、道观等场所,与著名历史文化名人或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并具有历史记载的树木;

5、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标志性树木;

6、分布在名人故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7、树木分类中作为模式标本来源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树木;

8、其它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和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四、古树和古树后续资源现场鉴定

(一)树种鉴定

观察鉴定对象营养器官(茎、叶)和繁殖器官(花、果)形态、

解剖特征和生长特性,根据《中国树木志》、《园林树木1000种》等专业书籍的形态描述和检索表,鉴定出树木的科、属、种,并提供拉丁学名和中名。

(二)树龄鉴定

唯一标准——树龄鉴定:根据树木健康状况、各区技术条件、设备条件和历史档案资料情况,在不影响树木生长的前提下,按以下先后顺序优先原则,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进行树龄鉴定:

1、文献追踪法:查阅地方志、族谱、历史名人游记和其它历史文献资料,获得相关的书面证据,判断树木年龄达到80年以上。

2、CT扫描测定法:通过树干被检查部位的断面立体图像,根据年轮数目鉴定树木的年龄。

3、胸围判断法:实地测定树木胸围(离地1.3米处的周长)达到或超过?上海市常见古树和古树后续资源胸围分级表?标准(见附表5)的树木,同属树木可参照现有的古树名木胸围标准进行采集。

4、针测仪测定法:通过针测仪的钻刺针,测量树木的钻入阻抗,输出古树生长状况波形图,鉴定树木的年龄。

5、年轮鉴定法:用生长锥钻取待测树木的木芯,将木芯样本凉干、固定和打磨,通过人工或树木年轮分析仪判读树木年轮,依据年轮数目来推测树龄。

6、访谈估测法:凭借实地考察和走访当地老人,获得口头

证据,推测树木大致年龄。

7、碳14测定法:通过测量树木样品中碳14衰变的程度鉴定树木的年龄。

(三)生长势等级鉴定

根据古树叶片、枝条和树干生长的正常或衰弱程度划分为正常、衰弱、濒危、死亡四级。

五、名木现场鉴定

名木的树种鉴定、树龄鉴定、生长势鉴定均与古树鉴定方法相同。判定树木是否属于名木范畴,可分别采用以下鉴定方法:(一)实物证据鉴定法:根据植树现场、名人故居、风景名胜地、庙宇的树木和建筑实物及其图片,判定树木是否属于名木范畴;

(二)书面证据鉴定法:根据科技文献、新闻报道、文史档案中的记载等书面证据及其图片,判定树木是否属于名木范畴。

(三)口头证据鉴定法:根据了解植树历史相关人员的口头证据,判定树木是否属于名木范畴。

六、普查工作主要流程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普查主要工作主要包括:普查准备、实地普查鉴定、数据汇总、信息上报等。

(一)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7.3——2017.7)

1、技术人员与技术培训

各区成立普查小组,每个小组由2名技术人员组成,现场观

测与调查技术人员中,应有熟悉树木分类、测树和仪器操作的绿化、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普查的内业整理技术人员中,应有熟悉计算机操作的绿化、林业或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

各区成立古树后续资源鉴定小组,每个小组由3名技术人员(其中一人为高级职称)组成。市成立古树名木鉴定小组,每个鉴定小组由3名技术人员(含一名高级职称)组成。

层层开展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相关技术规范、仪器和器材的使用、现场观测与调查、内业整理、数据录入、上报、核查和资料存档等内容。

2、普查器材准备

现场观测与调查应准备测树、摄影摄像器材。地理定位器材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站仪、坡度仪和海拔仪等;测树器材包括测高器、测高杆、皮卷尺和胸径尺等。内业整理器材包括电脑、打印机和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等。

3、普查辅助资料准备

准备《中国树木志》、《园林树木1000种》等专业工具书。收集地方志、族谱、历史名人游记和其他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本地资源清查相关树种资料以及其他技术资料。

(二)第二阶段:实地调查、鉴定(2017.7——2018.3)

现场观测与调查以各区普查小组为基本实施单元,要求对本区街、镇范围内的每株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进行现场观测,确定树种、树龄、位臵、权属、生长势、保护价值、保护现状等,

并填写《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或《古树后续资源每木调查表》。

1、调查顺序号与地理定位

调查顺序号由普查小组现场核定,每个街、镇(以邮政编码为准)范围均从00001号开始编号。地理定位要求记录树木的具体位臵,经纬度均采用WGS-84坐标系,可用手机定位软件确认经纬度坐标,如安卓系统手机可下载?GPS工具箱?。同时要求准确填写小地名,位于单位内的可填单位名称,标注具体分布区域。生长场所分乡村和城区两类。分布特点分为散生和群状。权属调查应据实确定树木属于国有、集体、个人或者其他。

2、树种、树龄和生长势鉴定

树种鉴定应观察鉴定对象的营养器官(茎、叶)和繁殖器官(花、果)形态和生长特性,根据《中国树木志》、《园林树木1000种》等工具书的形态描述和检索表,鉴定出树木的科、属、种。对于存疑无法确认树种的古树名木,由调查人员采集标本以及不同器官(花、果实、叶、树干)照片,通过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的微信群或QQ群等及时沟通工具进行鉴定。特别重要的古树名木,需请专家现场鉴定。

树龄鉴定应按以下先后顺序,采用文献追踪法、CT扫描测定法、年轮与直径回归估测法(胸围判断法)等其它方式判定,并视为真实年龄;上述鉴定方法仍未解决的,可采用访谈估测法判定,并视为估测年龄。

生长势鉴定根据古树叶片、枝条和树干的生长状态划分为正

1.《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附件1. 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本标准规定了古树名木的术语和定义、古树现场鉴定、名木现场鉴定、古树名木现场鉴定的组织和实施以及鉴定结果的认定和发布。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不含城市规划区和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的鉴定工作。 一、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名木: 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胸径:指树木根颈以上离地面1.3m处的主干带皮直径;分枝点低于1.3m的乔木,在靠近分支点处测量;藤本及灌木测量地径。 树高:指树木从地面上根颈到树梢之间的高度。 平均冠幅:指树冠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垂直投影平均宽度。 生长势:指树木生长发育的旺盛程度。 二、古树分级和名木范畴 (一)古树分为三级 树龄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 -499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 -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 (二)名木不受树龄限制,不分级

具有以下特征的树木属于名木的范畴: 1.国家领袖人物亲植树木; 2.外国元首或著名政治人物所植树木; 3.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知名科学家所植或咏题的树木; 4.分布在历代皇家园林、庙宇、道观等场所,与著名历史文化名人或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并具有历史记载的树木; 5.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标志性树木; 6.分布在名人故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7.树木分类中作为模式标本来源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树木; 8.其它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和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三、古树现场鉴定 (一)树种鉴定 观察鉴定对象营养器官(茎、叶)和繁殖器官(花、果)形态、解剖特征和生长特性,根据《中国树木志》的形态描述和检索表,鉴定出树木的科、属、种,并提供拉丁学名和中名。 (二)树龄鉴定 根据树木健康状况、当地技术条件、设备条件和历史档案资料情况,在不影响树木生长的前提下,按以下先后顺序优先原则,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进行树龄鉴定: 1.文献追踪法:查阅地方志、族谱、历史名人游记和其它历史文献资料,获得相关的书面证据,推测树木年龄。

上海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附件1 上海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保护古树名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资源普查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全面摸清和掌握本市古树名木资源情况,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的通知》(全绿字〔2017〕2号)要求和《上海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以下简称古树条例)等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查清本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基本情况,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和动态监测体系,掌握本市古树名木保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本市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二、范围对象 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未纳入现有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名册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 (一)古树资源:树龄预估达到100年以上的树木。 (二)名木资源: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与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三)古树后续资源:树龄预估达到80-99年的树木。 三、技术规范 各区应以国家林业局2016年10月颁布的《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 2737-2016)》、《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LY/T 2738-2016)》、《古树名木代码与条码(LY/T1664-2006)》、《森林资源代码树种(LY/T1439)》等技术规范及《上海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实施细则》为主要依据,科学规范做好普查工作。 四、组织架构 为切实做好本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市绿委办和市绿化和市容局成立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陆月星市绿委办主任、市绿化市容局局长 副组长:方岩市绿委办常务副主任、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 组员:许东新市绿化市容局公园绿地处处长 王玉华市绿委办秘书处处长 严巍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站长 下设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培训、督促检查及数据汇总上报等具体事务。 办公室主任:方岩;副主任:蒋礼祥、盛露鸣、陈志华;成员:局公园绿地处、市绿办秘书处和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相关人员。 五、时间安排 此次普查自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结束,分四个阶段:

古树名木鉴定标准

附件1 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本标准规定了古树名木的术语和定义、古树现场鉴定、名木现场鉴定、古树名木现场鉴定的组织和实施以及鉴定结果的认定和发布。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不含城市规划区和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的鉴定工作。 一、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名木: 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胸径:指树木根颈以上离地面1.3米处的主干带皮直径。分枝点低于1.3米的乔木,在靠近分支点处测量;藤本及灌木测量地径。 树高:指树木从地面上根颈到树梢之间的高度。 平均冠幅:指树冠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垂直投影平均宽度。 生长势:指树木生长发育的旺盛程度。 二、古树分级和名木范畴 (一)古树分为3级,树龄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

(二)名木不受树龄限制,不分级。具有以下特征的树木属于名木的范畴: 1.国家领袖人物亲植树木; 2.外国元首或着名政治人物所植树木; 3.国内外着名历史文化名人、知名科学家所植或咏题的树木; 4.分布在历代皇家园林、庙宇、道观等场所,与着名历史文化名人或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并具有历史记载的树木; 5.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标志性树木; 6.分布在名人故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7.树木分类中作为模式标本来源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树木; 8.其他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和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三、古树现场鉴定 (一)树种鉴定 观察鉴定对象营养器官(茎、叶)和繁殖器官(花、果)形态、解剖特征和生长特性,根据《中国树木志》的形态描述和检索表,鉴定出树木的科、属、种,并提供拉丁学名和中名。 (二)树龄鉴定

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入国务院《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及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全国的实际,制定《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第二条古树名本普查建档的主要目的是:搞清我国古树名水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管护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古树名本在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诸方面的价值;为制订一占树名水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条古树名木范畴: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西南西北国有林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生长的古树名木,不纳入本次普查建档范围。其它地区成片生长的大面积古树,划定“古树群”,纳入本次普查范畴。 第四条古树名木的分级及标准: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300~499年,国家三级古树100~299年。国家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 第五条组织领导 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工作由各级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要成立临时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其办公室可设在同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内,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各部门开展普查工作。 第六条建档管理 各地普查结束,经普查领导小组审查定稿后,要形成完整的古树名木资源档案,实行微机动态监测管理。古树名木档案每五年更新一次。 第二章调查工作 第七条技术培训 省(区、市)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本省各地及有关部门的普查技术培训,统一普查方法和技术标准。 第八条工具材料准备 各地要根据古树名水的数最及工作量,确定普查人员数量,并配备普查设备和仪器。 第九条过往资料搜集及社会调查。近年已搞过正规普公的,要将原资料进行分析,尽 量利用,对缺项因子,要认真进行补充充调查。 第十条普查以县(市、区)为单位,逐村屯、逐单位、逐株进行现地调查实测、填卡。填表字迹必须工整清晰。

古树名木普查方案

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文件稿纸 陕西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 实施方案 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试点的通知》(全绿办﹝2015﹞10号,以下简称《通知》)工作安排和《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法规要求,为进一步落实好行政主管部门的古树名木保护职责,有序地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为指导,以弘扬植绿、爱绿、护绿传统和保护管理古树名木资源为目标,按照政府指

导、社会监督、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扎实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摸清我省古树名木家底,明确被保护主体,使古树名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普查范围及责任 符合《通知》附件1《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第二条“古树名木分级和名木范畴”以及《条例》第二条、第三条的古树名木均为普查对象。 责任划分按《条例》第五条、第六条规定执行。 三、普查的技术方法 掌握我省实际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开展普查建档工作是保护古树名木的基础和前提,各级绿委办应采用传统调查技术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相结合方法,以满足计算机网络动态监测为要求的开展普查、建档工作。其方法如下: 1、以乡镇为单位,逐树进行普查,利用1:1万地形图和林业基本图、GPS定位仪、数码相机等工具进行数据获取、标本采集、调查表填写等。 2、以全绿办《通知》中附件2的《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为规程,切实按照普查范畴,完成好普查工作规定,为下一步的建档管理打好基础。 四、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时间:2015年8月5日-9月30日) 1、拟定普查方案,成立领导机构,发出普查通知;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doc

附件 2.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 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的实际情况, 制定《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 第二条古树名木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我国古树名木资源 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生长情况,单株古树名木树种、树龄、 保护级别、生长地点、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养护管理等数据和 照片资料,掌握了解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 等方面价值,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制订古 树名木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划设计及养护管理措施提供 科学依据。 第三条古树名木范畴: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 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是指 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珍贵、稀有的树木和具有历史 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东北内蒙古国有原始林区、西南西北国有原始林区,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生长的古树名木,不纳入普查建档范围。

第四条古树分为一、二、三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古树名木的分级标准及鉴定执行《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第五条普查的主要任务 全面系统地查清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生长 状况等情况;建档立案,形成完整的文字、影像、电子资源档案; 建立全国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体系,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 跟踪管理、定期报告。 第六条组织领导 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工作由各级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 绿化委员会要成立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 同志组成,其办公室设在同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内,负责统筹协 调本地区各部门开展普查工作。 第七条建档管理 普查结束后,普查结果须经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并形成完整 的古树名木资源文字和电子档案。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保护重要生物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所称的名木,是指树种稀有珍贵或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和重大纪念意义的树木。 第三条本县行政区域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县绿化委员会负责本辖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财政、规划、建设、环保、旅游、文化、市政等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围协同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遵循属地原则,坚持专业保护与公众保护相结合、定期养护与日常养护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教育,鼓励和支持古树名木保护的科学研究。对在古树名木保护、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成绩显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古树名木的义务,不得损害和自行处置古树名木,对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有批评、劝阻和举报的权

利。 第二章调查公布 第八条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全县围的古树名木进行资源普查,建立资源档案;对古树名木集中的群落,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小区;对分散的古树名木进行登记、拍照、编号。 单位和个人向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未登记的古树名木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建立资源档案。 第九条古树实行三级保护: (一)树龄在500年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实行一级保护; (二)树龄在300年至499年的由市级人民政府公布实行二级保护; (三)树龄在100年至299年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公布实行三级保护。 古树名木由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请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鉴定标准和鉴定程序组织鉴定。 第三章保护管理 第十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古树名木保护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费用由养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承担。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分别对一级保护古树和名木、二级保护古树、三级保护古树的养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一条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古树名木养护技术规。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某某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本县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某某县城市管理办法》、《某某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某某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某某县行政区域内的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所称名木,是指树种珍贵、稀有的,或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研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所称古树后续资源,是指树龄在70年以上100年以下有保护价值的树木。 第四条县林业和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县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县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县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外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县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规划、住建、农科、水务、环保、民族宗教和旅游等有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实施本办法。 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及古树后续资源名录由县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县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及古树后续资源的调查登记、鉴定分级,并建立档案、设立标识。 第五条县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古树名木专项保护规划,加强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组织开展对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宣传普及保护知识,提高保护和管理水平。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及其保护设施的义务,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损伤、破坏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及其保护设施的行为。 第七条对养护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有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八条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按下列规定实行分级保护: (一)名木及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树实行一级保护; (二)树龄在100年以上300年以下的古树实行二级保护; (三)古树后续资源实行三级保护。 二级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由县人民政府确认公布并报省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一级古树名木报省人民政府确认公布。 第八条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等相关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划定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范围: (一)古树名木木的保护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5米; (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2米; (三)成群落生长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其保护范围有县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划定。 第九条市、县(市)区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应当至少每5年组织一次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普查,根据普查建档技术规定进行调查登记、鉴定分级、建立档案。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普查情况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市、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对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的专业养护、保护设施的修建维护。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资、认养等形式参与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的养护。

扬州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f2665783.html, 扬州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报告 作者:陶若诚宋婧思涂海霞韩水李颖 来源:《绿色科技》2014年第04期 摘要:通过田野调查,记录了扬州市区(不舍各县市)古树名木一段时期内的生存现状,并对所掌握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对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开展了解决方法的探讨,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采取措施提供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古树名木;生存现状;资源;扬州市 中图分类号:S7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4-0120-05 1、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时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2000年颁布了《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其中对于古树名木有明确的定义:“本办法所称的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本办法所称的名木,是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可以说,凡符合下列鉴定标准之一者,即可认定为古树名木:存活一百年以上的树木;优树、稀有珍贵树以及对植物区系分布具有标志作用的树木;选种、育种、引种驯化成功,有重要经济或观赏价值的第一代树种、变种或品种;在风景点起重要的点缀作用,或由名人种植、赠送、题咏以及与传说典故有关的树木;由外国政府、有影响的团体、著名人士种植或赠送的树木;有特定纪念意义的树木。 作为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扬州的古树名木并不少。根据2011年6月的调查结果,扬州市区(不含各县市)共有古树名木448棵,在江苏省内仅次于南京和苏州,位列第三。 为加强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国家重要生物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结合扬州市的实际情况,扬州市政府于2008年11月19日出台了《扬州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扬州市的古树名木和后续资源的保护及管理给出了具体的条款。 2、扬州市古树名木生存现状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东经119°26’,北纬32°24’),长江下游北岸,下辖地区包括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和宝应县、仪征市、高邮市等3区1县2县级市,全市总面积为 6634km2。扬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8℃,全年无霜期平均220d,全年平均日照

古树名木介绍

古树名木介绍 学院:生化学院姓名:朱露露班级:园艺1093 学号:1091613125 导言:历经千百年的古树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 一株名木,就是历史的生动记载。透进一棵棵古树名木,我们可以重温这些“活文物”的博大精深。 古树是有厚重感的。它的厚重感在于沉积于它沧桑年轮上的历史文化,以及由这种历史文化铸造的人文精神。面对古树,能读出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和历史的厚重悠远。无论唐槐宋柏,每一棵古树上都闪烁着光彩绚丽的历史文化色泽,它的生长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同步,在每个发展时期又铭铸着时代的印记。在以后的千百年里,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所有的领域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古树名木传统文化历史意义保护措施 正文: 古树名木,据我国有关部门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 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古树名木的分级: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 在风景旅游胜地,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树上钉有“古树名木”的小牌子。那么,哪些树可称为古树名木呢? 一级古树 目前,不少地方规定,柏树类、白皮松、七叶树,胸径(距地面1.2米)在60厘米以上,油松胸径在70厘米以上,银杏、国槐、楸树、榆树等胸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古树,且树龄 在500年以上的,定为一级古树。 二级古树 国家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柏树类、白皮松、七叶树胸径在30厘米以上,油松胸径在40厘米以上的,银杏、楸树、榆树等胸径在50厘米以上的,树龄在300--499年的,定为二级古树。 三级古树 树龄在100--299年。 名贵树木稀有名贵树木则是指樱花、大叶黄杨、椴、腊梅、玉兰、柘树、木香、乌桕等树种。树龄20年以上的,各类常绿树及银杏、水杉、银杉等胸径在25厘米以

2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

附件2: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二条古树名木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我国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生长情况,单株古树名木树种、树龄、保护级别、生长地点、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养护管理等数据和照片资料,掌握了解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价值,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制订古树名木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划设计及养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条古树名木范畴: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珍贵、稀有的树木和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东北内蒙古国有原始林区、西南西北国有原始林区,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生长的古树名木,不纳入普查建档范围。 第四条古树分为一、二、三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古树名木的分级标准及鉴定执行《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1 第五条普查的主要任务 全面系统地查清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生长状况等情况;建档立案,形成完整的文字、影像、电子资源档案;建立全国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体系,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定期报告。 第六条组织领导 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工作由各级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绿化 委员会要成立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其办公室设在同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内,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各部门开展普查工作。 第七条建档管理 普查结束后,普查结果须经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并形成完整的古树名木资源文字和电子档案。

上海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细则

附件2 上海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细则 依据国家林业局2016年10月颁布的《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 2737-2016)》、《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LY/T 2738-2016)》等技术规范,以及《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的通知》(全绿字“2017”2号)、《上海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和《上海市古树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的要求,结合本市古树管理实际制定本普查工作实施细则。 一、普查分工 (一)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1、制定全市普查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2、组织普查工作集中培训; 3、指导协调全市的普查工作; 4、抽查核实各区普查情况; 5、组织对全市古树名木的鉴定; 6、组织对全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确认; 7、对全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数据录入全国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并报送全绿委。 (二)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1、制定本区普查实施方案;

2、成立若干普查小组,每个小组由2名技术人员组成; 3、组织对本区古树名木资源和古树后续资源的现场普查; 4、成立古树后续资源鉴定小组,组织对本区内古树后续资源的鉴定; 5、汇总普查的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和古树后续资源数据,对数据进行审查后每月报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6、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经市确认后,负责落实管养责任,建立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档案; 7、对全国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内数据进行日常维护。 二、普查鉴定方法 (一)普查方法 采取现场地毯式调查方式,分片包干,逐村、逐单位、逐株进行全覆盖实地实测,不留死角。普查小组依据现场情况,判断树木是否达到古树或古树后续资源的树龄标准或是否达到名木要求,达到的测定树木本体数据,调查相关情况,如实填写《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见附表1)或《古树后续资源每木调查表》(见附表2), (二)鉴定方法 采取现场鉴定方式,按照古树名木或古树后续资源的现场鉴定要求,鉴定小组对普查小组报送的每木调查表进行现场核实,并填写《古树名木鉴定意见书》(见附表3)或《古树后续资源鉴定意见书》(见附表4)。

广东古树名木普查操作细则-广东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

广东省古树名木普查工作 操作细则 广东省绿化委员会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目的任务 (1) 第二条工作依据 (1) 第三条调查范围及内容 (2) 第四条调查方法 (2) 第五条工作流程 (3) 第六条调查时间 (3) 第七条人员资格 (4) 第二章技术标准 (5) 第八条术语定义 (5) 第九条古树分级 (5) 第十条名木范畴 (6) 第十一条古树名木现场鉴定 (6) 第十二条地形因子 (9) 第十三条古树名木特征代码编制 (10) 第三章准备工作 (12) 第十四条组织准备 (12) 第十五条技术资料准备 (12) 第十六条物资仪器工具准备 (12) 第十七条技术培训 (12) 第四章调查工作 (13) 第十八条每木调查 (13) 第十九条古树群调查 (17)

第五章资料汇总 (20) 第二十条县级资料汇总 (20) 第二十一条市级资料汇总 (20) 第二十二条省级资料汇总 (21) 第六章质量管理 (22) 第二十三条管理制度 (22) 第二十四条质量检查 (22) 第二十五条质量要求 (22) 第七章普查成果 (24) 第二十六条普查成果统计表 (24) 第二十七条古树名木分布展示图 (24) 第二十八条信息管理系统 (24) 第二十九条普查成果 (24) 附表一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 (26) 附表二古树群调查表 (27) 附表三古树名木树种鉴定表 (28) 附表四古树名木清单 (29) 附表五广东省市县(区、市)古树名木分类株数统计表 (30) 附表六广东省市县(区、市)古树名木名录 (31) 附表七广东省市县(区、市)古树名木分树种株数统计表 (32) 附录一古树名木鉴定意见书 (33) 附录二古树名木编号方法 (34)

全绿字〔2001〕15号(全绿委关于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的通知)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文件 全绿字[2001]15号 《关于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化委员会、林业厅(局),各有关部门(系统)绿化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绿化委员会: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但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古树名木遭受破坏现象严重,数量急剧减少。为保护好现存古树名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决定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为今后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打好基础。现将《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对这次普查建档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各级绿化委员会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通力配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查成果,请于2002年12月31日以前报送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附件: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二00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务院《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及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全国的实际,制定《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第二条古树名木普查建档的主要目的是:搞清我国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管护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古树名木在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诸方面的价值;为制订古树名木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条古树名木范畴: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西南西北国有林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生长的古树名木,不纳入本次普查建档范围。其它地区成片生长的大面积古树,划定“古树群”,纳入本次普查范畴。

古树名木鉴定准则(试行)

精心整理 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本标准规定了古树名木的术语和定义、古树现场鉴定、名木现场鉴定、古树名木现场鉴定的组织和实施以及鉴定结果的认定和发布。本标准适用1.3(一)古树分为3级,树龄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 (二)名木不受树龄限制,不分级。具有以下特征的树木属于名木的范畴: 1.国家领袖人物亲植树木; 2.外国元首或着名政治人物所植树木;

3.国内外着名历史文化名人、知名科学家所植或咏题的树木; 4.分布在历代皇家园林、庙宇、道观等场所,与着名历史文化名人或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并具有历史记载的树木; 5.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标志性树木; 6 7 8 1 资料,获得相关的书面证据,推测树木年龄。 2.年轮鉴定法:用生长锥钻取待测树木的木芯,将木芯样本晾干、固定和打磨,通过人工或树木年轮分析仪判读树木年轮,依据年轮数目来推测树龄。

3.年轮与直径回归估测法:利用本地(本气候区)森林资源清查中同树种的树干解析资料,或利用贮木场同树种原木进行树干解析,获得年轮和直径数据,建立年轮与直径回归模型,计算和推测古树的年龄。 4.访谈估测法:凭借实地考察和走访当地老人,获得口头证据,推测树木大致年龄。 四、名木现场鉴定

名木的树种鉴定、树龄鉴定、生长势鉴定均与古树鉴定方法相同。判定树木是否属于名木范畴,可分别采用以下鉴定方法: (一)实物证据鉴定法:根据植树现场、名人故居、风景名胜地、庙宇的树木和建筑实物及其图片,判定树木是否属于名木范畴。 (二)书面证据鉴定法:根据科技文献、新闻报道、文史档案中的记 员会( 称。 古树名木现场鉴定后须出具《古树名木现场鉴定意见书》(见附件),并附照片和电子图片。对于同时具备一级古树和名木条件的树木,需要同时提交古树和名木的技术档案。 六、古树名木鉴定结果的认定与发布 对一级古树和名木的审定结果,由省级绿化委员会报省级人民政府认定后公布。对二级古树的审定结果,由市级绿化委员会(直辖市由区县绿化

崇明区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上海崇明

附件: 崇明区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强我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准确掌握我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提高我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水平,根据《关于开展本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沪绿委办[2017]6号)要求和《上海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崇明区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客观记录和生动反映社会发展和自然变迁的痕迹,是我区创建世界级生态岛的重要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是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古树名木普查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摸清全区古树名木资源底数对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推进编制保护方案,制订保护措施,完善保护政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任务 全面查清我区范围内古树名木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

情况、生长状况、权属责任单位、传说记载情况及数码照片等,建立健全全区古树名木信息库,并录入全市统一的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古树名木动态管理,掌握我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加强我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范围对象 本区行政区域范围内,未纳入现有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名册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 (一)古树资源:树龄预估达到100年以上的树木。 (二)名木资源: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与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三)古树后续资源:树龄预估达到80-99年的树木。 四、技术规范 以国家林业局2016年10月颁布的《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LY/T 2738-2016)》及《上海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实施细则》为主要依据,科学规范做好普查工作。 五、组织架构 为切实做好本区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区建设管理委和区绿委办成立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陈杰区建设管理委主任 副组长:林家骏区建设管理委副主任 陈军区农委副主任 组员:沈宇峰区建设管理委绿化管理科副科长 施德洲区农委林业科科长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 调查项目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1 编制说明 根据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法要求,为满足普查野外调查和内业统计需要,规范项目调查标准,提高调查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参照《吉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结合普查涉及的调查项目制定。 2 技术标准 2.1 地理信息因子 2.1.1坐标系统 采用北京54平面坐标系,普查用的GPS统一转换为该坐标系。吉林省WGS84坐标系转北京54平面坐标系参数为:a=-108、f=0.0000005、x=1.0、y=-129.4、z=-48.2;中央子午线:21带选123,22带选129。 2.1.2 地形图 采用五万分之一比例尺地形图为普查用标准地形图。可根据野外作业需要放大至1﹕25000。调查时填写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图幅号,填写形式为“11-52-6-甲”。 2.1.3地理坐标 按五万分之一地形图表示方法,记载现地采集的GPS坐标值。纵坐标填写7位数,横坐标填写8位数,均记载到1m。如:纵距4832625,横距22468532。 2.1.4海拔高 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记载现地量测值,以米为单位,记载到1m。 2.2 地形因子 2.2.1 地貌 地貌划分为4级,见下表。 地貌类别及代码表 2.2.2 坡向 指小班或标准地的地面朝向,分为9个坡向。划分标准及代码见下表。 坡向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2.3 坡位 分脊、上、中、下、谷、平地、全坡7个坡位。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位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2.4 坡度 坡度分为Ⅵ级,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度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3 土壤因子 2.3.1土壤名称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确定,记载调查点的土类。 土类名称代码表

古树名木管理与养护标准

古树名木管理与养护技术标准 Standard specification of management & maintenance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前言 为了规范古树名木管理、养护和复壮,根据《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文件的规定,结合福建省古树名木生长现状及养护管理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借鉴了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古树名木养护管理的经验和成果,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分8章,2个附录。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与定义;3、管理;4、养护; 5、复壮; 6、防腐、修补与加固; 7、支撑; 8、景观设计与保护。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州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管理 (4) 3.1 基本规定 (4) 3.2 古树名木普查 (5) 3.3 防护 (5) 4 养护 (7) 4.1 日常养护 (7) 4.2 有害生物防治 (8) 5 复壮 (10) 6 防腐、修补与加固 (12) 6.1 伤口处理 (12) 6.2 防腐处理 (12) 6.3 修补处理 (12) 6.4 加固措施 (13) 7 支撑 (15) 8 景观设计与保护 (17) 8.1 城市古树景观开发设计原则 (17) 8.2 枯树的景观利用与再造 (17) 附录A 古树名木普查 (18) 附录B 有害生物调查监测记录 (19)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

附件2.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第二条古树名木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我国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生长情况,单株古树名木树种、树龄、保护级别、生长地点、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养护管理等数据和照片资料,掌握了解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价值,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制订古树名木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划设计及养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条古树名木范畴: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珍贵、稀有的树木和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东北内蒙古国有原始林区、西南西北国有原始林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生长的古树名木,不纳入普查建档范围。

第四条古树分为一、二、三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古树名木的分级标准及鉴定执行《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第五条普查的主要任务 全面系统地查清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生长状况等情况;建档立案,形成完整的文字、影像、电子资源档案;建立全国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体系,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定期报告。 第六条组织领导 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工作由各级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绿化委员会要成立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其办公室设在同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内,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各部门开展普查工作。 第七条建档管理 普查结束后,普查结果须经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并形成完整的古树名木资源文字和电子档案。

武汉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报告

武汉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报告 古树名木的资源,是植物多样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树名木是中华大地园林,风景区的绿色瑰宝,是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象征,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是发挥民族文化传统,保护生态环境和风景资源造福子孙的大事,同时也对挖掘乡土树种以及绿化树种选择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路线、内容和方法 1、调查内容 ①、全面复查1994年调查古树名木变动情况。 ②、对市新开发的风景区、风景点与高科技开发区调查新的古树名木。 ③、对城郊五个区的风景区、庙寺、林场和乡镇村调查现保存的古树名木。 2、调查路线 城郊区结合风景区、古迹的旅游线路。第一条是从汉阳树经归元寺至汉阳快活山岭;第二条线以蛇山黄鹤楼公园为起点,沿山脊线西经首义公园、洪山长春观至洪山宝塔南坡从山顶延至宝通寺庭院内;第三条线以洪山山脊以东,由莲溪寺向西延伸到东湖风景区听涛区、磨山区、落雁区至东湖南山客舍到老鼠尾,再向西经九峰林场,经东湖技术开发区,到武昌县龙泉山风景区,向东至金口镇槐山风景区;第四条线重点是大专院校,华中师大、武汉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湖北大学等;第五条线从江岸惠济路饭店至市四医院、警官学校;第六条线是郊区,新洲的道观河,黄坡的木兰山、研子、塔耳乡,江夏区的槐山等乡,汉南区的乡镇村农宅前后等。 3、调查方法 ①、访问座谈,向当地主管部门的林业技术干部了解当地古树名木分布状况,访问当地农民,了解古树名木的来源及年龄。 ②、查阅有关当地树木分布状况、地方志有关古树名木记载情况,收集民间的传说等。

③、到实地调查,对选中的古树名木进行实地测定,包括树高、胸高直径、冠幅。记载古树名木的特征、生长状况、立地环境条件、病虫害危害状况、古树的位置、保护措施等。并拍摄照片,凡现场有文字、匾额的,均详加记录。对古树的年龄,用古树的胸径大小评估比较,查对资料等等,尽可能求实准确。将实测调查数据,按照分级,分别填入野外调查记载表,建立原始档案。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二、古树名木的种类、组成和树种起源 经复查,1994年公布的87株古树名木已有12株死亡。本次调查扩大了调查范围,又增加了古树名木的数量和种数。在野外调查,古树名木1994年入载的,现存总计179株,分别属21科29属32种。其中古树169株,名木10株,是古树又是名木23株。 表1 古树名木的种类 从上表看出,古树名木优势树种较为突出的有珊瑚朴,占总数21.9%,樟树占15.4%,银杏占8.9%。此外枫香占5.9%,柞树占4.7%,枫杨占3.6%,三角枫占3.0%,桧柏、国槐、黑松、小叶朴各占2.4%,其余树种分别只有1—2

古树名木调查报告

临泉县古树名木普查报告 古树名木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生态景观,它是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综合载体。11月15日-12月15日,我县按照安徽省林业厅统一部署,对我县境内古树名木进行了普查,现就普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品种数量 现存古树名木为:共计19科21种498株,国家一级古树10株,占总数的2%,二级古树名木15株,占总数3%,上千年古树1株,为1350年古银杏。其中,2015年新发现认定古树74株,新发现待认定古树6株。 二、分布情况 古树绝大部分分布于农村村庄及其四周的河岸、农田,县城区内只有2株。 三、存在问题 国家一、二级古树,因年代久远,大众敬仰,常年烟熏火燎,奄奄一息,如古城址银杏、姜寨镇古槐街国槐。有些古树生长于农田之中,秸秆焚烧年年危机生命,韦寨镇1株500年古柘树、陈集镇罗汉寺300年古柏被焚相继死亡。2006年至今,因焚烧秸秆、积水和其他原因至死的古树全县总计159株,其中:1级1株,二级4株,三级150株。

四、保护情况 我县在1987年就对部分古树名木树进行普查并建档,2006年再次普查,并挂牌保护、拍照建档。对于重要古树,如古银杏、周小寨700年古柏,投入人力物力,适时对古树进行复壮、施肥等工作。 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古树名木档案。经过三次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对、补充,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档案资料。对部分古树进行了挂牌保护,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古树及时进行支撑保护。 五、意见和建议 1、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树,使各项养护管理措施能够顺利实施,县政府应设立专项养护资金作为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费用。同时,提倡企业或个人认养。 2、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树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离家喻户晓相差甚远,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社会力量,首先是政府各部门、镇村行动起来,宣传保护古树名木的意义和重要性,学校也应把保护古树名木列入素质教育的范畴,让每一个人都知道破坏古树名木是违法行为,使人人都自觉加入到保护古树名木的行列之中。 3、严禁古树周边焚烧秸秆,同时政府投入相应资金、人力、物力,给予古树养护人一定的资金补助,彻底消除古树下存在的安全隐患,排除人为影响因素,为古树名木创造宽松、自由的生长空间。 4、采取有效的、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通过修建围栏、改良土壤、防治病虫等技术措施,对古树进行复壮养护。由于古树名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