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

附件2.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第二条古树名木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我国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生长情况,单株古树名木树种、树龄、保护级别、生长地点、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养护管理等数据和照片资料,掌握了解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价值,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制订古树名木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划设计及养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条古树名木范畴: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珍贵、稀有的树木和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东北内蒙古国有原始林区、西南西北国有原始林区,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生长的古树名木,不纳入普查建档范围第四条古树分为一、二、三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古树名木的分级标准及鉴定执行《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第五条普查的主要任务全面系统地查清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生长状况等情况;建档立案,形成完整的文字、影像、电子资源档案;建立全国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体系,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定期报告。

第六条组织领导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工作由各级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绿化委员会要成立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其办公室设在同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内,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各部门开展普查工作。

第七条建档管理普查结束后,普查结果须经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并形成完整的古树名木资源文字和电子档案。

第二章调查工作

第八条调查流程

古树名木调查工作按照如下流程开展:

第九条技术培训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全国性调查技术培训,统一普查方法和技术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

办公室统一组织本省各地及有关部门的普查技术培训。

第十条调查准备

根据古树名木的数量及工作量,确定普查人员数量,并配备相应普查设备和仪器,如电脑、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GPS、

测高仪、坡度仪、海拔仪、全站仪、围尺等。

第十一条搜集历史调查资料和管理资料,对历史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核实,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料和数据,对缺项因子认真进行补充调查。

第十二条普查以县(市、区)为单位,逐村、逐单位、逐株进行现地调查实测、填写调查登记表。

第十三条每木调查

1.填写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市、区)名称,调查号顺序由各乡镇(街道)统一定,填写阿拉伯数字。在各乡镇(街道)调查的基础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古树名木统一编号。

2.树种:无把握识别的树种,要采集叶、花、果或小枝条制作标本,由专家进行鉴定。

3.位置:逐项填写该树的具体位置,小地名要准确,是单位内的可填单位名称,标注具体分布区域,并利用差分GPS和全站

仪进行精确定位。属性根据古树名木的生长位置进行选择。

4.生长特点根据古树的生长周边环境选择散生或群状。

5.特征代码:参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古树

名木代码与条码》(LY/T1664-2006 )。单株古树名木的特征代码由22 位数字组成,包括古树名木标识代码、级别代码、种类代码、树龄代码、树高代码、胸围(地围)代码、冠幅代码、生长势代码、和生长环境代码。具体结构如下:

6. 树龄:分“真实年龄”、“估测年龄”两种情况。凡是有

文献、史料及传说有据的可视作“真实年龄”;“估测年龄”在估测前要认真走访,并根据各地制定的参照标准类推估计(此项仅限于古树)。

7.古树等级:分为三级(此项仅限于古树)。树龄达到500

年及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499 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299 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

8.栽植时间:根据实际栽植时间填写年月日(此项仅限于名

木)。

9.栽植人:填写实际栽植人全名(此项仅限于名木)。

10.类别:名木分纪念树、友谊树和珍贵稀有树(此项仅限于名木)。

11.树高:用测高器或皮卷尺实测,以米为单位,记至小数点

后1位

12.胸径:指树木根颈以上离地面1.3m 处的主干带皮直径;分枝点低于1.3m 的乔木,在靠近分支点处测量;藤本及灌木测量地径。

13.冠幅:分“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量测,以树冠垂直投影确定冠幅宽度,计算平均数,以米为单位,记至整数。

14.立地条件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保护重要生物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所称的名木,是指树种稀有珍贵或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和重大纪念意义的树木。 第三条本县行政区域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县绿化委员会负责本辖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财政、规划、建设、环保、旅游、文化、市政等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围协同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遵循属地原则,坚持专业保护与公众保护相结合、定期养护与日常养护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教育,鼓励和支持古树名木保护的科学研究。对在古树名木保护、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成绩显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古树名木的义务,不得损害和自行处置古树名木,对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有批评、劝阻和举报的权

利。 第二章调查公布 第八条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全县围的古树名木进行资源普查,建立资源档案;对古树名木集中的群落,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小区;对分散的古树名木进行登记、拍照、编号。 单位和个人向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未登记的古树名木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建立资源档案。 第九条古树实行三级保护: (一)树龄在500年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实行一级保护; (二)树龄在300年至499年的由市级人民政府公布实行二级保护; (三)树龄在100年至299年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公布实行三级保护。 古树名木由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请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鉴定标准和鉴定程序组织鉴定。 第三章保护管理 第十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古树名木保护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费用由养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承担。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分别对一级保护古树和名木、二级保护古树、三级保护古树的养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一条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古树名木养护技术规。

上海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附件1 上海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保护古树名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资源普查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全面摸清和掌握本市古树名木资源情况,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的通知》(全绿字〔2017〕2号)要求和《上海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以下简称古树条例)等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查清本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基本情况,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和动态监测体系,掌握本市古树名木保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本市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二、范围对象 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未纳入现有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名册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 (一)古树资源:树龄预估达到100年以上的树木。 (二)名木资源: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与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三)古树后续资源:树龄预估达到80-99年的树木。 三、技术规范 各区应以国家林业局2016年10月颁布的《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 2737-2016)》、《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LY/T 2738-2016)》、《古树名木代码与条码(LY/T1664-2006)》、《森林资源代码树种(LY/T1439)》等技术规范及《上海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实施细则》为主要依据,科学规范做好普查工作。 四、组织架构 为切实做好本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市绿委办和市绿化和市容局成立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陆月星市绿委办主任、市绿化市容局局长 副组长:方岩市绿委办常务副主任、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 组员:许东新市绿化市容局公园绿地处处长 王玉华市绿委办秘书处处长 严巍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站长 下设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培训、督促检查及数据汇总上报等具体事务。 办公室主任:方岩;副主任:蒋礼祥、盛露鸣、陈志华;成员:局公园绿地处、市绿办秘书处和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相关人员。 五、时间安排 此次普查自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结束,分四个阶段:

1.《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附件1. 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本标准规定了古树名木的术语和定义、古树现场鉴定、名木现场鉴定、古树名木现场鉴定的组织和实施以及鉴定结果的认定和发布。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不含城市规划区和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的鉴定工作。 一、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名木: 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胸径:指树木根颈以上离地面1.3m处的主干带皮直径;分枝点低于1.3m的乔木,在靠近分支点处测量;藤本及灌木测量地径。 树高:指树木从地面上根颈到树梢之间的高度。 平均冠幅:指树冠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垂直投影平均宽度。 生长势:指树木生长发育的旺盛程度。 二、古树分级和名木范畴 (一)古树分为三级 树龄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 -499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 -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 (二)名木不受树龄限制,不分级

具有以下特征的树木属于名木的范畴: 1.国家领袖人物亲植树木; 2.外国元首或著名政治人物所植树木; 3.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知名科学家所植或咏题的树木; 4.分布在历代皇家园林、庙宇、道观等场所,与著名历史文化名人或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并具有历史记载的树木; 5.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标志性树木; 6.分布在名人故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7.树木分类中作为模式标本来源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树木; 8.其它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和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三、古树现场鉴定 (一)树种鉴定 观察鉴定对象营养器官(茎、叶)和繁殖器官(花、果)形态、解剖特征和生长特性,根据《中国树木志》的形态描述和检索表,鉴定出树木的科、属、种,并提供拉丁学名和中名。 (二)树龄鉴定 根据树木健康状况、当地技术条件、设备条件和历史档案资料情况,在不影响树木生长的前提下,按以下先后顺序优先原则,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进行树龄鉴定: 1.文献追踪法:查阅地方志、族谱、历史名人游记和其它历史文献资料,获得相关的书面证据,推测树木年龄。

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措施

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措施 古树,名木乃活文物,是无价之宝,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生长的结果,一旦死亡将无法再现,因此应该重视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 一、解决土壤的透气性。土壤透气性是影响根部生长的因素之一。密实的土壤造成树木扎根和呼吸困难,生长受到影响,树势会逐年减弱。解决的方法一是在树冠投影的范围内,加设与古典建筑相协调的各种栏杆进行保护;经常疏松表土,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以利于根系的呼吸和不断萌发新根。二是在践踏严重的地方,于树冠外围埋树枝、树叶,是土质疏松,诱根深扎,如是人们的必经之路,需铺设透气砖。三是在古树周围栽种草皮,禁止践踏。 二、增加土壤养分。一株古树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生长在一个地方,使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含量降低,缺失的养分又没有及时补充,因此要采取一下措施:一是隔年施一次有机肥料;二是往根部适量施复合肥;三是结合病虫害防治往叶片上喷肥。

三、病虫害防治。古树由于趋向衰老容易招致病虫的危害,特别是近年来,大量修复古建筑和大搞旅游服务设施,运进大批木材的同时带来不少病虫害。因此,除禁止在古树周围堆放和加工木材外,可用物候研究来预测预报虫害,做到防重于治。一是尽量利用生物防治,培养天敌来消灭害虫。保护益鸟,如啄木鸟、灰雀等;二是虫口密度大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药效期长的药剂防治。 四、支架支撑。古树由于年代久远,主干常出现中空,主枝常有死亡,造成树冠失去平衡,树体倾斜;又因树体衰老,枝条容易下垂,因而需要其它物支撑。如北京故宫御花园的龙爪槐就是用棚架式支撑。 五、设避雷针。据调查千年古银杏大部分遭到雷击,严重影响树势,有的在雷击后未采取补救措施,及至很快死亡。所以,高大的古树应加避雷针。如遭受雷击,应立即把伤口刮平涂上保护剂,并堵好树洞。 六、树体喷水。由于城市空气浮尘污染,古树树体截留灰尘极多,影响观赏效果和光化作用,可用喷水等方法进行清洗。

古树名木管理与养护标准.精编版

古树名木管理与养护技术标准 Standard specification of management & maintenance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前言 为了规范古树名木管理、养护和复壮,根据《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文件的规定,结合福建省古树名木生长现状及养护管理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借鉴了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古树名木养护管理的经验和成果,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分8章,2个附录。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与定义;3、管理;4、养护; 5、复壮; 6、防腐、修补与加固; 7、支撑; 8、景观设计与保护。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州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管理 (4) 3.1 基本规定 (4) 3.2 古树名木普查 (5) 3.3 防护 (5) 4 养护 (7) 4.1 日常养护 (7) 4.2 有害生物防治 (8) 5 复壮 (10) 6 防腐、修补与加固 (12) 6.1 伤口处理 (12) 6.2 防腐处理 (12) 6.3 修补处理 (12) 6.4 加固措施 (13) 7 支撑 (15) 8 景观设计与保护 (17) 8.1 城市古树景观开发设计原则 (17) 8.2 枯树的景观利用与再造 (17) 附录A 古树名木普查 (18) 附录B 有害生物调查监测记录 (19)

古树名木保护措施资料讲解

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聊城市园林管理处作为具体负责古树名木管理工作的部门,对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古树名木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活的文物,保护好古树名木对于开展科学文化研究和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都有重要作用。由于古树名木大都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容易失去生机,甚至死亡,必须切实加强管理和保护。聊城市古树名木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价值高、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保护管理制度和养护管理措施,以保证古树名木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和旺盛的生长状态。为此,聊城市园林管理处在组织完成古树名木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一套积极有效保护古树名木的措施。 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采取一般养护与特殊养护相结合的办法。一般养护是指对古树名木进行日常养护管理措施,特殊养护是指对重点古树和树势较弱者采取的特殊养护措施。 一般养护要求做到下列五点: 1.平地设立围栏,山地砌垒树池。围栏和树池一般要距树干3-4米。凡人流密度大,树木根系延伸较长者,围栏外地面要做透气铺装。 2.对建设工程施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必须事先采取防护措施。在树冠垂直投影外2米范围内,禁止动土施工。

3.在古树名木根系分布范围内,严禁设置厕所和污水渗沟。不准在树下堆放物料、沤肥和倾倒垃圾。 4.不准在树体上打钉、缠绕铁丝、绳索、悬挂杂物、作为施工支撑点或固定点,严禁刻划树皮和攀折树枝。 5.定期检查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 特殊养护措施有主要有以下三点: 1.保护和恢复古树名木的自然生态环境,经常保持疏松湿润的土壤。根据土壤含水量多少决定浇水还有排水,为保持古树叶面清洁,在附着尘埃较多时要及时喷水淋洗叶面。在游人践踏严重、土壤板结的地方,可挖沟埋条,也可同时埋入腐土或腐熟圈肥。 2.由于古树名木历经沧桑,土壤中养分含量极低,要每隔1-2年测定一次土壤养分状况。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决定施肥种类和数量。施肥要在距离树干8米左右处,于早春或秋后开沟施肥,或在树冠垂直投影外侧开穴施肥,肥料以腐土、绿肥及腐熟家禽粪便为主,切忌盲目施用化肥。 3.凡树体不稳的植株应采取加固措施。因长年水土流失根系暴露、土层瘠薄的应在树池内填入腐殖质土,高大树木应安装避雷装置,树身的伤痕及空洞要及时修补。

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入国务院《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及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全国的实际,制定《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第二条古树名本普查建档的主要目的是:搞清我国古树名水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管护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古树名本在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诸方面的价值;为制订一占树名水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条古树名木范畴: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西南西北国有林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生长的古树名木,不纳入本次普查建档范围。其它地区成片生长的大面积古树,划定“古树群”,纳入本次普查范畴。 第四条古树名木的分级及标准: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300~499年,国家三级古树100~299年。国家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 第五条组织领导 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工作由各级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要成立临时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其办公室可设在同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内,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各部门开展普查工作。 第六条建档管理 各地普查结束,经普查领导小组审查定稿后,要形成完整的古树名木资源档案,实行微机动态监测管理。古树名木档案每五年更新一次。 第二章调查工作 第七条技术培训 省(区、市)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本省各地及有关部门的普查技术培训,统一普查方法和技术标准。 第八条工具材料准备 各地要根据古树名水的数最及工作量,确定普查人员数量,并配备普查设备和仪器。 第九条过往资料搜集及社会调查。近年已搞过正规普公的,要将原资料进行分析,尽 量利用,对缺项因子,要认真进行补充充调查。 第十条普查以县(市、区)为单位,逐村屯、逐单位、逐株进行现地调查实测、填卡。填表字迹必须工整清晰。

古树名木鉴定标准

附件1 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本标准规定了古树名木的术语和定义、古树现场鉴定、名木现场鉴定、古树名木现场鉴定的组织和实施以及鉴定结果的认定和发布。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不含城市规划区和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的鉴定工作。 一、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名木: 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胸径:指树木根颈以上离地面1.3米处的主干带皮直径。分枝点低于1.3米的乔木,在靠近分支点处测量;藤本及灌木测量地径。 树高:指树木从地面上根颈到树梢之间的高度。 平均冠幅:指树冠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垂直投影平均宽度。 生长势:指树木生长发育的旺盛程度。 二、古树分级和名木范畴 (一)古树分为3级,树龄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

(二)名木不受树龄限制,不分级。具有以下特征的树木属于名木的范畴: 1.国家领袖人物亲植树木; 2.外国元首或着名政治人物所植树木; 3.国内外着名历史文化名人、知名科学家所植或咏题的树木; 4.分布在历代皇家园林、庙宇、道观等场所,与着名历史文化名人或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并具有历史记载的树木; 5.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标志性树木; 6.分布在名人故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7.树木分类中作为模式标本来源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树木; 8.其他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和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三、古树现场鉴定 (一)树种鉴定 观察鉴定对象营养器官(茎、叶)和繁殖器官(花、果)形态、解剖特征和生长特性,根据《中国树木志》的形态描述和检索表,鉴定出树木的科、属、种,并提供拉丁学名和中名。 (二)树龄鉴定

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时间:2013-05-12 来源:福建省林业厅 各市、县(区)林业局: 现将《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该《办法》可在公示栏或宣传媒体上公布。 附件:《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福建省林业厅 二○○三年十二月二日 福建省古树名本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依法规范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根据《福建省森林条例》和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城市规划区以外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城市规划区内的古树名木由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保护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树木;名木是指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或树形特大或奇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树木。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树木,可定为古树名木: (一)树龄在百年以上的; (二)树种珍贵,省内稀有的; (三)树形奇特,省内罕见的; (四)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 第四条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在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树龄在300一499年;国家三级古树树龄在 100一299年。 名木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外历代名人栽植的树木。 第五条古树名木由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普查、确认、定级,经鉴定列为古树名木的,林业主管部门应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档案,发布保护公告,悬挂保护牌。古树名木群可设立保护小区。 第六条古树名木普查以县(市、区)为单位,逐村、逐单位、逐株进行现场调查,填写调查表和树种鉴定表,统一登记、鉴定分级、编号造册,制作完整的古树名木档案,实行计算机动态监测管理。 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汇总制作本市古树名木档案。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制作全省古树名木档案。 第七条国家一级古树名木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汇总。确认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或由省人民政府授权公布保护;其余古树名木由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汇总确认后,报相应的人民政府或由其授权公布保护。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某某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本县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某某县城市管理办法》、《某某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某某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某某县行政区域内的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所称名木,是指树种珍贵、稀有的,或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研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所称古树后续资源,是指树龄在70年以上100年以下有保护价值的树木。 第四条县林业和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县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县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县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外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县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规划、住建、农科、水务、环保、民族宗教和旅游等有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实施本办法。 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及古树后续资源名录由县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县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及古树后续资源的调查登记、鉴定分级,并建立档案、设立标识。 第五条县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古树名木专项保护规划,加强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组织开展对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宣传普及保护知识,提高保护和管理水平。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及其保护设施的义务,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损伤、破坏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及其保护设施的行为。 第七条对养护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有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八条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按下列规定实行分级保护: (一)名木及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树实行一级保护; (二)树龄在100年以上300年以下的古树实行二级保护; (三)古树后续资源实行三级保护。 二级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由县人民政府确认公布并报省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一级古树名木报省人民政府确认公布。 第八条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等相关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划定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范围: (一)古树名木木的保护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5米; (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2米; (三)成群落生长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其保护范围有县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划定。 第九条市、县(市)区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应当至少每5年组织一次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普查,根据普查建档技术规定进行调查登记、鉴定分级、建立档案。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普查情况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市、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对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的专业养护、保护设施的修建维护。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资、认养等形式参与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的养护。

古树名木普查方案

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文件稿纸 陕西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 实施方案 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试点的通知》(全绿办﹝2015﹞10号,以下简称《通知》)工作安排和《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法规要求,为进一步落实好行政主管部门的古树名木保护职责,有序地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为指导,以弘扬植绿、爱绿、护绿传统和保护管理古树名木资源为目标,按照政府指

导、社会监督、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扎实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摸清我省古树名木家底,明确被保护主体,使古树名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普查范围及责任 符合《通知》附件1《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第二条“古树名木分级和名木范畴”以及《条例》第二条、第三条的古树名木均为普查对象。 责任划分按《条例》第五条、第六条规定执行。 三、普查的技术方法 掌握我省实际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开展普查建档工作是保护古树名木的基础和前提,各级绿委办应采用传统调查技术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相结合方法,以满足计算机网络动态监测为要求的开展普查、建档工作。其方法如下: 1、以乡镇为单位,逐树进行普查,利用1:1万地形图和林业基本图、GPS定位仪、数码相机等工具进行数据获取、标本采集、调查表填写等。 2、以全绿办《通知》中附件2的《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为规程,切实按照普查范畴,完成好普查工作规定,为下一步的建档管理打好基础。 四、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时间:2015年8月5日-9月30日) 1、拟定普查方案,成立领导机构,发出普查通知;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doc

附件 2.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 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的实际情况, 制定《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 第二条古树名木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我国古树名木资源 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生长情况,单株古树名木树种、树龄、 保护级别、生长地点、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养护管理等数据和 照片资料,掌握了解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 等方面价值,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制订古 树名木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划设计及养护管理措施提供 科学依据。 第三条古树名木范畴: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 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是指 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珍贵、稀有的树木和具有历史 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东北内蒙古国有原始林区、西南西北国有原始林区,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生长的古树名木,不纳入普查建档范围。

第四条古树分为一、二、三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古树名木的分级标准及鉴定执行《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第五条普查的主要任务 全面系统地查清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生长 状况等情况;建档立案,形成完整的文字、影像、电子资源档案; 建立全国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体系,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 跟踪管理、定期报告。 第六条组织领导 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工作由各级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 绿化委员会要成立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 同志组成,其办公室设在同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内,负责统筹协 调本地区各部门开展普查工作。 第七条建档管理 普查结束后,普查结果须经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并形成完整 的古树名木资源文字和电子档案。

我国古树名木分布及保护

我国古树名木分布及山区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定义为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或社会意义的木本植物。其中,主要树种有:柏树类、白皮松、七叶树、银杏、国槐、油松、楸树、珙桐等。 (北海公园白袍将军) 我国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古树名木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是国家级文物,世界闻名,有的以姿态奇特,观赏价值极高而闻名。但是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历史变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古树名木分布极不均衡。 1.区域分布 我国古树名木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吉林、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四川、陕西、青海十一省(区、市)。其中,湖北、山东最多,分别占全国古树名木总量的27.5%和23.4%。 国家一级古树主要分布在山东、四川、浙江、江西、河北、广西、福建等省,以山东省最多,有10384株,占一级古树的20.3%。国家二级古树,主要分布在陕西、山东、浙江、内蒙古、江西等省,以陕西省最多,有582282株,占二级古树的55.8%。国家三级古树主要分布在湖北、山东、浙江、湖南、吉林、江西、青海等省,以湖北最多,有777988株,占三级古树的44.4%。 国家级名木主要分布在重庆、北京、江苏、四川、河北、浙江等省,以重庆最多,拥有2107株,占全国名木的36.6%。 2.生长位置 从古树名木生长的位置分布看,全国的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农村。据28个省(区、市)统计,农村古树名木占94.4%。湖北、吉林、青海、内蒙古、山东、重庆、江西、浙江、山西、贵州、河南、湖南等省(区)95%以上的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农村;而黑龙江、辽宁、上海、广西、北京等省(区、市)50%以上的古树名木生长在城市。 就我国古树名木生长的具体位置看,根据28个省(区、市)的2834537株古树名木统计,生长在山坡、路旁、村旁、水旁、公园、荒山、地头的古树名木2536587株,占古树名木总量的89.5%;生长在单位庭院的古树名木73357株,占古树名木总量的2.6%;生长在个人宅院的古树名木72060株,占古树名木总量的2.5%;生长在寺院的古树名木152533株,占古树名木总量的5.4%。就个别省(区、市)看,如四川、宁夏、上海、新疆、河北、湖南等省(区、市)的古树名木多生长在个人、单位庭院和寺院中,

关于古树名木的现状以及保护措施的调查研究

关于古树名木的现状以及保护措施的调查研究 摘要:古树名木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绿化和美化环境的重任,是一个地区形象的重要体现。但是通过查询各类资料以及上网搜寻以后,研究发现,古树名木的数量正在迅速减少。有关部门对古树名木的关注力度不够和不重视是古树名木数量剧减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我们课题组通过分析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文献查阅以及上网浏览有关问题等方法,意在揭示古树名木的保护状况、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改进方案,提高古树名木的存活率。 1.实地调查:主要以各小组成员到各自家乡古树名木的数量,分布以及保护措施等,并加以整理和归纳研究。 2.问卷调查:我们在一条繁忙的街上发放了30份问卷调查表,其中有80%是老年人,20%是年轻人。老年人因为经历的事情多,对古木的事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识,因此我们把调查的主体针对了老年人,老年人也对古树的事情比较热心。当他们听到移植古木的成活率在60%---80%时,都不赞同移植古木。更重要的是98%的人们都认为古树应该呆在原先生长的地方,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力度。 3.专门采访:这次活动移植古木的疑问,我们采访了一名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当我们向他询问相关访问内容时,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我们讲述了一颗普通的大树要想成为古树的艰难历程。当我们问及他对城市绿化工作的看法时,他立即从电脑文件夹中拿出了许多照片。照片中都是在城市不同地段拍摄的已死亡的古树。他认为古树应就地保护。 下一站,我们去了城市街道管理处。当我们向他们说及我们以及调查的结果时,他们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有些无奈。他们说道,千岛湖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移植古木是势在必行的,但是保证会精心呵护古木,提高成活率,尽量保证让小树在城市成长。 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调查和访问,我们调查小组做出了以下几点分析(一)移树之风频繁,屡禁不止 当今全国各大城市均在迅猛发展,各大城市都在加大对古树进城力度,改善城市的形象,环境的好坏,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又一因素,造成了各大古树的锐减。 (二)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般来说,树龄较长的古木应该受到有关部门的保护。然而,保护并没有到位,大多数古木仍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大多数地方保护古木的力度不够。 (三)国家和地方性相应法规的不完善 各地的执法力度不够,大多数执法部门表示,不是不想管,而是不知道如何管,因此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也成了当务之急。 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保证存活率的前提下,减少移植的数目。 (二)完善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赣州市中心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赣州市中心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市政府令第五十四号 第一条为加强赣州市中心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根据《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和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结合市中心城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赣州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第三条古树是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稀有珍贵树木或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研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 第四条古树实行分级保护。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实行一级保护,树龄300年以上500年以下的古树实行二级保护,树龄100年以上300年以下的古树实行三级保护。名木均实行一级保护。 第五条古树名木是社会的宝贵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古树名木的义务,有权制止、举报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 第六条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是市中心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城区绿化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市中心城区古

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市城区绿化管理机构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古树名木进行调查、登记、拍照、编号,建立保护档案。 第八条一级保护古树、名木由市城区绿化管理机构提出意见,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省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鉴定。二、三级保护古树由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鉴定,报市政府同意后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市政府为每株古树名木设立保护牌。保护牌统一标明古树名木的中文名称、学名、科名、树龄、保护级别、编号及养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等内容。 政府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资保护、认养古树名木。对保护古树名木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十条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实行责任单位、责任人养护与专业机构保护管理相结合。 第十一条单位、集体、个人所有的古树名木由该单位、集体、

扬州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115538040.html, 扬州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报告 作者:陶若诚宋婧思涂海霞韩水李颖 来源:《绿色科技》2014年第04期 摘要:通过田野调查,记录了扬州市区(不舍各县市)古树名木一段时期内的生存现状,并对所掌握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对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开展了解决方法的探讨,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采取措施提供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古树名木;生存现状;资源;扬州市 中图分类号:S7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4-0120-05 1、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时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2000年颁布了《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其中对于古树名木有明确的定义:“本办法所称的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本办法所称的名木,是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可以说,凡符合下列鉴定标准之一者,即可认定为古树名木:存活一百年以上的树木;优树、稀有珍贵树以及对植物区系分布具有标志作用的树木;选种、育种、引种驯化成功,有重要经济或观赏价值的第一代树种、变种或品种;在风景点起重要的点缀作用,或由名人种植、赠送、题咏以及与传说典故有关的树木;由外国政府、有影响的团体、著名人士种植或赠送的树木;有特定纪念意义的树木。 作为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扬州的古树名木并不少。根据2011年6月的调查结果,扬州市区(不含各县市)共有古树名木448棵,在江苏省内仅次于南京和苏州,位列第三。 为加强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国家重要生物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结合扬州市的实际情况,扬州市政府于2008年11月19日出台了《扬州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扬州市的古树名木和后续资源的保护及管理给出了具体的条款。 2、扬州市古树名木生存现状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东经119°26’,北纬32°24’),长江下游北岸,下辖地区包括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和宝应县、仪征市、高邮市等3区1县2县级市,全市总面积为 6634km2。扬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8℃,全年无霜期平均220d,全年平均日照

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措施

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 古树名木是活文物,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瑰宝,是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历史观赏价值,对其实施有效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1保护和研究古树名木的意义 1.1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 古树名木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名族的文化发展历史,我国传说有“周柏,秦松,汉槐,隋梅,唐杏”等均可为历史见证,这些古老树木是活着的历史文物,其本身存在,可成为人们吊古,瞻仰的对象。 1.2为艺术文化增添色彩 古树名木在文化史上有着独特作用,例如:“扬州八怪”中的李蝉曾有名画《五大夫松》;骊山的拧拧柏、八戒树、贵妃手植榴、五指槐。诸如此类为古树名木而作的诗画为数极多,都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1.3 古树名木可以组建高质量的园林艺术 古树名木苍劲古雅,姿态奇特,在园林中可构成独特的景观,也常成为名胜古迹的最佳景点。如,黄山风景区的黄山松以顽强、奇异著称于世,宛若黄山的灵魂;鞍山千山之秀素有“秀在松”之说;香岩寺殿内的蟠龙松,冠幅遮天蔽日,葱秀俊逸,遒劲洒脱,宛若巨龙盘踞飞升。其他如陕西黄陵的“轩辕柏”,北京北海团城上的“遮荫侯”(油松)和“白袍将军”(白皮松),泰山“卧龙松”,四川灌县天师洞冠幅36m

的世界最大银杏,陕西勉县武侯祠的“护墓双桂”及苏州光福的“清、奇、古、怪”四株古圆柏等,这些古树名木为园林和风景旅游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园林和旅游风景区一个主体性的风景线,并与其它其它风景相结合,组成一道高质量的园林艺术风景线,均使中外游客喷啧称奇,流连忘返。 1.4 古树名木是研究自然历史的重要资料 古树名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他们对研究一个地区千百年来的气象、水文、地质和植被的演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复杂的年轮结构和生长情况,既反映出历史上的气候变化轨迹,又可追溯树木生长、发育的若干规律。 1.5 古树名木可供树种规划作重要作用 古树名木多数是乡土树种,作为制定城镇树种规划的可靠参考。 2 古树衰老的原因 随着树龄增加,古树名木生理机能逐渐下降,加之环境污染,生长环境日趋恶化以及各地重视程度、保护意识或资金投入情况不一等,导致部分古树名木逐渐枯萎死亡,损失巨大。为此有必要探讨古树名木衰老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 2.1 土壤密实度过高 城市公园里游人密集,地面受到大量践踏,土壤板结,密实度高,透气性降低,机械阻抗增加,对树木的生长十分不利。据测定:北京中山公园在人流密集的古柏林中土壤容重达1.7g/cm3,非毛管孔隙度2.2%;天坛“九龙柏”周围土壤容重为1.59g/cm3,非毛管孔隙度

古树名木介绍

古树名木介绍 学院:生化学院姓名:朱露露班级:园艺1093 学号:1091613125 导言:历经千百年的古树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 一株名木,就是历史的生动记载。透进一棵棵古树名木,我们可以重温这些“活文物”的博大精深。 古树是有厚重感的。它的厚重感在于沉积于它沧桑年轮上的历史文化,以及由这种历史文化铸造的人文精神。面对古树,能读出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和历史的厚重悠远。无论唐槐宋柏,每一棵古树上都闪烁着光彩绚丽的历史文化色泽,它的生长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同步,在每个发展时期又铭铸着时代的印记。在以后的千百年里,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所有的领域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古树名木传统文化历史意义保护措施 正文: 古树名木,据我国有关部门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 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古树名木的分级: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 在风景旅游胜地,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树上钉有“古树名木”的小牌子。那么,哪些树可称为古树名木呢? 一级古树 目前,不少地方规定,柏树类、白皮松、七叶树,胸径(距地面1.2米)在60厘米以上,油松胸径在70厘米以上,银杏、国槐、楸树、榆树等胸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古树,且树龄 在500年以上的,定为一级古树。 二级古树 国家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柏树类、白皮松、七叶树胸径在30厘米以上,油松胸径在40厘米以上的,银杏、楸树、榆树等胸径在50厘米以上的,树龄在300--499年的,定为二级古树。 三级古树 树龄在100--299年。 名贵树木稀有名贵树木则是指樱花、大叶黄杨、椴、腊梅、玉兰、柘树、木香、乌桕等树种。树龄20年以上的,各类常绿树及银杏、水杉、银杉等胸径在25厘米以

三门峡古树名木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第39卷第2期河南林业科技 Vol.39No.22019年6月Journal of Hen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n.2019 收稿日期:2019-05-15 三门峡古树名木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崔维 (三门峡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 通过对三门峡地区古树名木现状及地方政府部门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提出当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为进一步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提供参考。关键词:古树名木;调查;保护;三门峡中图分类号:S 78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2630(2019)02-0036-02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晋、陕3省交 界处,总面积10496km 2 ,平均海拔300~1500m,有河南省最高峰灵宝老鸦岔垴,海拔2413m。地表形态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大体呈现“五山四陵一分川”的地貌特征,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同时,三门峡又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仰韶文化、虢国文化、道家文化、黄河文化等文化类型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由于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三门峡有着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区域内乔木灌木树种近900种,森林覆盖率达50.72%,是河南省林业大市。古树名木是森林植被中的珍稀资源,它历经千百年来的沧桑存活至今,弥足珍贵,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被誉为“活的文物”、“绿色古董”。作为文化载体,地域风情的重要内容,对了解古代气候,人文生态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三门峡地区古树名木现状及地方政府部门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提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旨在进一步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使之更好的造富子孙后代,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增砖添瓦。 1三门峡古树名木基本情况 1.1三门峡古树名木的数量、种类及分布 按照国家林业局201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 2737—2016)》,三门峡市古树名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市尚存古树名木1169棵(不含渑池古杏群和灵宝古枣群),其中国家1级古树327棵,占总数的27.97%;国家2级古树310棵,占总数的26.52%;国家3级古树530棵,占总数的45.34%;名木2株,占总数的0.17%。 全市现存古树名木在植物类型上以乔木类居多,如皂荚、银杏等;有常绿的,如柏树、松树等,也有半常绿的如橿子栎等,而大部分为落叶树种如国槐、栎树等。在地域分布上,三门峡市的古树名木遍及全市各地,山区、丘陵、河谷等均有生长,以山区为最多。生长在村镇、路旁、宅院、寺院的古树多为人工栽植,而众多的野生古树或独居或形成群落植根于人烟稀少的深山野林中,鲜为人知,如分布在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河南省最高峰老鸦岔 垴海拔2413m 以上的千年杜鹃树等[1] 。 另外,经调查了解,位于渑池县果园乡李家村的古杏树群共有97株,其中1级古树1株,2级古树26株,3级古树70株,主要分布在大园子和任家沟两个自然村。目前,这些古杏树挂果率仍然很高,大树单株产量可达200kg 以上,最小的单株产量也在120kg 以上。位于灵宝市大王镇老城村和后地村的大枣古树群,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古

上海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细则

附件2 上海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细则 依据国家林业局2016年10月颁布的《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 2737-2016)》、《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LY/T 2738-2016)》等技术规范,以及《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的通知》(全绿字“2017”2号)、《上海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和《上海市古树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的要求,结合本市古树管理实际制定本普查工作实施细则。 一、普查分工 (一)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1、制定全市普查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2、组织普查工作集中培训; 3、指导协调全市的普查工作; 4、抽查核实各区普查情况; 5、组织对全市古树名木的鉴定; 6、组织对全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确认; 7、对全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数据录入全国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并报送全绿委。 (二)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1、制定本区普查实施方案;

2、成立若干普查小组,每个小组由2名技术人员组成; 3、组织对本区古树名木资源和古树后续资源的现场普查; 4、成立古树后续资源鉴定小组,组织对本区内古树后续资源的鉴定; 5、汇总普查的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和古树后续资源数据,对数据进行审查后每月报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6、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经市确认后,负责落实管养责任,建立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档案; 7、对全国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内数据进行日常维护。 二、普查鉴定方法 (一)普查方法 采取现场地毯式调查方式,分片包干,逐村、逐单位、逐株进行全覆盖实地实测,不留死角。普查小组依据现场情况,判断树木是否达到古树或古树后续资源的树龄标准或是否达到名木要求,达到的测定树木本体数据,调查相关情况,如实填写《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见附表1)或《古树后续资源每木调查表》(见附表2), (二)鉴定方法 采取现场鉴定方式,按照古树名木或古树后续资源的现场鉴定要求,鉴定小组对普查小组报送的每木调查表进行现场核实,并填写《古树名木鉴定意见书》(见附表3)或《古树后续资源鉴定意见书》(见附表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