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制品与工艺学复习大纲

生物制品与工艺学复习大纲

生物制品与工艺学复习大纲
生物制品与工艺学复习大纲

1生物制品定义

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2生物制品的分类:

按来源分:人源生物制品、动物源生物制品、植物源生物制品、微生物源生物制品

按用途分:预防类、治疗类、诊断类

3.英国科学家Edward Jenner在1796年5月14日做了一次具历史意义的新尝试,并于1798年发表了论文,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弱毒活病毒疫苗,即牛痘苗的应用,从而诞生了最早的生物制品。

4.生物制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安全性和有效性

5.生物制品产品免疫学鉴定方法: 放射免疫、酶联免疫

6.生物制品的生产特点:a、起步晚、发展快 b、巨大的科

研价值、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c、产品面广,具有高速成长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7.人源性生物制品的特点:(1).效价高、疗效可靠(2).安全性好、不易产生副作用(3).稳定性好(4).资源有限、研究意义重大

8.人源性生物制品的种类:

a.按化学本质可分为多肽和蛋白类制品、糖类制品、脂类制品、核酸及核苷酸类制品等。

b.按其生理功能可分为酶与辅酶类制品、激素类制品、酶抑制剂类制品、细胞因子类制品等。

c.按原料来源可分为血液制品、尿液制品、胎盘制品及体液细胞来源的各种活性物质。

9.血液制品定义:由健康人的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或血细胞组分制品.

10.血液成分制品定义:用物理的或机械的方法分离出来的血液的一部分,如各种血细胞、血浆等,属于“单供者制品”,即从单个或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血液中采集的。

11血浆制剂包括:新鲜冷冻血浆、普通冷冻血浆、新鲜液体血浆和冷沉淀.

12血浆蛋白主要成分: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IgG)13 IgG 是再次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的主要Ig,在血清中含量最高,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从正常人血清中提取的IgG可有多种抗体活性,如抗甲肝、乙肝、麻疹、腮腺炎病毒、破伤风和白喉抗毒素等。

14.纤维蛋白原制剂(Fg)是一种糖蛋白,主要在肝脏中合成,是血浆黏滞性的主要决定因素。

15.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一种糖蛋白,可激活血液内的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临床上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

16.目前在临床中应用的血浆运载类蛋白制品有:结合珠蛋白、运铁蛋白、铜蓝蛋白

17.常用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巴斯德消毒法、干热灭活法、有机溶剂/去污剂(S/D)处理法、膜过滤法、低PH孵放法18.从健康男性尿液中可以制备尿激酶、激肽释放酶、尿抑胃素、蛋白酶抑制剂、睡眠因子、集落刺激因子(CS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等。从妊娠妇女与绝经期妇女的尿中,可制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

19.尿激酶(urokinase)是一种在人肾脏中合成并由人尿释放的丝氨酸水解酶(新鲜男性尿),亦可由人肾细胞培养制取、无抗原性。由低分子量(31300)及高分子量(54700)两种组成。高分子量者比低分于量者的作用快2倍。

20.人血浆白蛋白制备工艺路线

络合:人血浆在搅拌下加入碳酸氢钠调节pH至8.6,加入等体积的2%的利凡诺溶液,充分搅拌后静置2-4小时,分离上清夜与络和物沉淀。

解离:向络和物沉淀中加入无菌水,用0.5摩尔每升的盐酸调节pH至弱酸性,加氯化钠至0.15%-0.2%,搅拌下进行解离。

加热去杂蛋白:充分解离后,65℃恒温1小时,离心分离出上清夜。

热处理:60℃,10小时,灭活病毒。

将热的处理液除菌过滤,收集滤液,即白蛋白溶液,将溶液进行冷冻干燥得到白色疏松物质。

2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制备工艺路线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妇尿粗制苯甲酸-乙醇饱和溶液

pH4-5

HCG 粗品提取提取液透析透析液CM-Sepharose 洗脱

洗脱液冷冻干燥HCG 精品

羟基磷

灰石吸

附解吸解吸液冷冻干燥HCG 纯品

22.动物源性生物制品以酶及辅酶、多肽激素及核酸等为主。

23.从猪血中制备SOD 的工艺路线及其工艺要点?

24.硫酸软骨素是从动物软骨组织中提取的天然酸性黏多糖,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某些神经性头痛、神经痛、关节痛、偏头痛、动脉粥样硬化症。

25.酵母等微生物和动物肝脏是目前工业上制备核糖核酸的主要原料。

26.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目前胰岛素是糖尿病的首选药物。

27.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溶栓酶主要有纤溶酶、尿激酶、蚓激酶、蝮蛇抗血栓酶。

28.疫苗的概念:一切通过注射或黏膜途径接种,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特定致病原的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保护或消灭该致病原能力的生物制品统称为疫苗。

29.简述疫苗与一般药物的区别

(1)一般药物主要用于患病人群,疫苗主要用于健康人群

(2)一般药物因疾病分布不同而用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疫苗主要用于婴幼儿和儿童

(3)一般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疾病或减轻患者的症状,疫苗主要用于通过免疫机制预防疾病发生

(4)人类可以通过一般药物减轻病痛,但只有通过疫苗才能彻底控制和消灭一种疾病,如已被人类消灭的天花30.DNA疫苗又称基因疫苗或者核酸疫苗,这种核酸既是载体又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而有效的免疫反应,尤其能诱导产生具细胞毒杀伤性功能的T淋巴细胞,可有效地预防由病毒、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和寄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

31.疫苗的基本成分:疫苗是由性质和作用不同的物质共同组成的复合物,其基本成分包括抗原、佐剂、防腐剂、稳定剂、灭活剂及其他相关成分。

32. 抗原:在机体内能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诱导机体产生可与其发生特异反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的物质。

抗原是疫苗最主要的有效活性成分,它决定了疫苗的特异免疫原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是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33.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其影响因素:指疫苗接种进入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包括:①抗原的强弱、大小和稳定性。抗原相对分子质量过小易被机体分解、过滤,不易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这就是为什么半抗原物质和游离DNA缺乏免疫原性的原因。②抗原的理化性质。颗粒型抗原、不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最强,各类蛋白质的免疫原性较强,多糖次之,类脂则较差。有些较弱的抗原可以通过与佐剂合用来增强免疫应答。

34.根据不同疫苗的研制技术可将疫苗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两大类。传统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用天然微生物的某些成分制成的亚单位疫苗或成分疫苗

35.目前常用的灭活疫苗有乙型脑炎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疫苗等。

36.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指利用加热或甲醛解毒等理化方法将人工大量培养的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

37.减毒活疫苗常用的减毒方法有:(1)体外减毒(2)冷适应筛选(3)化学诱变

38.新型疫苗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疫苗、遗传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微胶囊疫苗。

39.筛选生产疫苗用菌毒种的原则a.安全性b.免疫原性c.遗传学稳定性

d.无致癌性

e.生产适用性

40.儿童基础免疫程序是指每个儿童普遍需要接种的疫苗。免疫程序包括疫苗初免起始月龄、疫苗必须接种次数、针次之间恰当的间隔时间和是否需要加强免疫及几种疫苗联合免疫。

41.根据联合疫苗中所含抗原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前者如百白破混合制剂,后者如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活疫苗。

42.先天性免疫系统是人体天生具有的免疫保护系统,包括四道主要防线,即物理防线、生理防线、吞噬细胞防线和感染反应防线。

43.根据所参与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的不同,可将免疫反应分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和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

44.基因工程疫苗:使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

45.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是指利用微生物做载体,将保护性抗原基因重组到微生物体中,使用能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的重

组微生物制成的疫苗。

46.核酸疫苗或称基因疫苗(gene vaccine),把外源基因克隆到真核质粒表达载体上,将重组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

47.我国基因工程病毒疫苗的开发战略方向:a.开发常规技术不能或很难解决的新疫苗b.主要针对免疫效果差,副反应大,成本较高和使用不方便的传统疫苗进行改造。C.加强治疗性疫苗研究d.发展多价疫苗

48.用细菌、支原体、螺旋体或其衍生物制成,进人人体后使机体产生抵抗相应细菌能力的生物制品,称为细菌类疫苗。

49.细菌类疫苗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或成分疫苗

50.新型结核疫苗的研究方向:(1)以BCG为载体的基因工程结核疫苗

(2)营养缺陷型结核减毒活疫苗(3)结核亚单位疫苗(4)结核DNA疫苗

51.简述细菌外毒素及其特性:细菌在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可从菌体扩散或自溶后释放到菌体外,是细菌的代谢产物,为一种蛋白质,又称为细菌蛋白质毒素,可用于制造类毒素。(1)毒性强(2)具有亲组织性(3)具有抗原性(4)是一种双组分结构蛋白质

52.病毒培养方法:细胞培养法、鸡胚培养法、动物培养法53.乙肝疫苗制备工艺

54. 简述HIV病毒的特征及基因结构,并分析研制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十分困难?

HIV属逆转录病毒,细胞膜芽生,典型的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为100-140nm,分子量约为24000,病毒核心由单链RNA,逆转录酶及结构蛋白组成。其基因结构:两端长末端,重复序列(LTR)排列两边,中间有三个主要基因:

(1)gag基因编码核心蛋白;

(2)pol基因编码逆转录酶;

(3)env基因编码外壳糖蛋白。

困难原因

(1)HIV的基因变异率极高

(2)HIV能建立潜伏感染并能在细胞间传播

(3)HIV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4)尚缺乏能如实产生人类AIDS的HIV动物模型

55.乙脑疫苗主要有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和乙型脑炎减毒疫苗两大类

56.细胞因子定义及其功能

主要由免疫细胞所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具有免疫调节效应,参与炎症反应和创伤愈合的小分子多肽或蛋白。(1)抗细菌作用(2)抗病毒作用(3)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4)诱导凋亡(5)刺激造血

57.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

58.细胞因子分泌特点:以旁分泌(paracrine)、自分泌(autocrine)或内分泌(endocrine)的方式发挥作用。

旁分泌:某种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和靶细胞非同一细胞,且二者邻近,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旁分泌效应。

内分泌:少数细胞因子在高剂量时也作用于远处的靶细胞,表现为内分泌效应。

自分泌:某种细胞因子的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成为自分泌效应。

59.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免疫球蛋白超家族、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Ⅲ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复习题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复习题A 一、填空题 1、以亚硝酸钠计,国内规定肉制品中最大添加量为 ___________ ,最大残留量为________ 。 2、常见的肉制品中可食用的肠衣有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等。 3、中式香肠加工中灌肠前一般对肠衣进行温水浸泡的目的 4、肉制品中常用的六大类添加剂有发色剂、防腐剂、抗氧化 剂、________________ 、 5、肌钙蛋白中_____________ 亚单位可与CeT结合,贮存CaT的机构 为_______________ 。 6、酱卤制品加工中常通过 ____ 和_______ 工序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提高出品率。 7、动物体的脂肪可以分为 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两类。 8影响肉乳浊液稳定性的因素有原料肉的品质、原料中瘦肉与脂肪的比例及脂肪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9、肉在煮制过程中,弹性蛋白几乎不发生改变,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 蛋白的变化。 10 、水分存在于肉中的两个基本条件为 和__________________ 。 二、单项选择题

1. 、肌肉中含糖原()%

A.0.3 ~0.8 B.0.1 ~0.6 C.0.2 ~1.0 6. 、( )是肌原纤维的重复构造单位,也是肌肉收缩的基本机能单位 A. 肌原纤维 B. 粗丝 C. 细丝 D. 肌节 7. 、固定肌肉两端,在使肌肉长度不缩短的状态下的收缩叫做() 、名词解释 1、胴体 2、冷却肉 D.1.3 ~1.5 2. 、肌肉中蛋白质约占( )%。 A. 50 B.40 C.30 3. 、肌钙蛋白又叫()。 A. 肌球蛋白 B. 肌浆蛋白 蛋白 4. 、构成肌原纤维蛋白细丝的主要成分是 A. 肌动球蛋白 B. 肌动蛋白 5. 、结缔组织的主要结构蛋白是( )。 A. 交联蛋白 B. 肌原纤维蛋白 D.20 C. 肌原蛋白 D. 肌原纤维 ( )。 C. 肌球蛋白 D. 原肌球蛋白 C. 胶原蛋白 D. 弹性蛋白 A. 等张收缩 B. 等长收缩 8. 、( )是动物细胞的主要贮能形式。 A. 葡萄糖 B. 乳糖 C. 9. 、肌肉中的水分( )的含量最高。 A.水化水 B.不易流动水 C. 等张舒张 D. 等长舒张 糖原 D. 脂肪 C.结合水 D.自由水 10. 、黑切肉的特点是( )。 A. pH 低、质地硬、系水力强 C. pH 低、质地硬、系水力弱 B. pH 高、质地硬、系水力强 D. pH 高、质地软、系水力强

生物工艺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生物工艺学: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原料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2 发酵工程: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结合,生物方面的各种工程的总称,技术的开发产业化。3,自然选育:利用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变异的原理,通过分离筛选等方法,排除衰变型菌株,从中选择维持原菌落生产水的菌落,并获得纯种 4 随机筛选:将人工诱变或自然突变的菌株凭经验进行筛选,以从中挑选出目的菌株的过程 5 理性化筛选根据遗传学原理,设计选择性筛子,从将目的菌种筛出来 6目的筛选在理性化筛选的基础上,每一次摇瓶筛选都采用不同的技术指导,使变株的选出频率进一步提高以达到筛选的目的 7 杂交育种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以吻合后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8 原生质体融合: 把两个亲本的细胞壁分别通过酶解作用加以瓦解,使菌体细胞在高渗环境中释放出只有原生质包裹的球状体,两亲本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使之融合,由PEG作为助融剂,使期发生细胞融合,使两亲本基因由接触到交换,从而实现基因组合 9 简述传统生物技术与现在生物技术的区别: 传统生物技术:利用现有生物、宏观水平、传统技术、注重产量的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利用改造的生物、微观水平、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技术、注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10 简述发酵工艺的历史和特征、 历史:天然发酵时期,对微生物本生与缺乏的认识;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发酵技术的建立是第一个转折期,人为控制微生物的时代;通气搅拌技术的发展发酵工业第转折期,发酵工程的开端,青霉素发酵的开始;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的建立,第三转折期,氨基酸,核苷酸的发酵;发酵原料的转换,糖质原料到非糖质原料;基因工程的运用;,广泛的生物产业,固定代细胞技术,单棵隆抗体。特征:常压常温下进行反应,反应条件温和,生产材料多价格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的原料,不需要精制反应自动调节反应途径高度专一和选择性,对环境污染少,生产过程无害,可以不增加设备而增加产量,投资少见效快。11发酵工程的发展方向:1菌种的筛选及新的活性物质的筛选,2对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进行的研究,3使用新的发酵工艺和新的控制程序 12微生物来源的途径:传统生态途径:土壤筛选;现代遗传途径:对现有菌种进行改造;基因突变:诱发突变;基因重组:基因克隆,原生质体融合 14 获得菌种的方法步骤有哪些?1样品收集,2采集后处理,3菌种培养4纯化 15 纯种的常规分离方法有哪些?理平板划线法,倾倒平板法,涂布培养,毛细管法,小滴分离法,显微操作 16 富集培养的选择压力有哪些?温度,渗透压,氧气,光,PH与氧化还原电位,培养基抗生素 17 工业微生物分离的注意事项:培养基的来源,丰富,价格低;温度选择常温或偏高;不需要特殊的生产设备;菌种遗传稳定性好;发酵的浓度高,产物收率高;产物容易提取 18 菌种选育的含义基本原理及主要方法有哪些 含义:把菌种进行诱变处理,用随机或理性方法获得目的变体。基本原理:根据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特性,利用自然选育,诱变育种,代谢控制,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等方法,将菌种进一步纯化改变,以获得优良的品种。主要方法:自然选育,诱变育种,代谢控制,杂交育种,分子育种 19 摇瓶复筛的目的是什么?考查菌种生产的自然波动范围;考察菌种的稳定性;更接近生产工艺; 获得更的种子量

肉与肉制品加工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肉与肉制品加工学》复习题 判断题 1、肉的保水性是指肉能保持外界水分的能力。() 2、肉的颜色不但取决于肌红蛋白的量,还取决于血红蛋白的量。() 3、我国规定,在肉的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最大添加量为150 mg/kg。() 4、两相邻Z线间的肌原纤维为肌节,它包括一个完整的A带和两个1/2I带。() 5、常见的鸡、牛、羊畜禽中以鸡胴体的屠宰比例最高。() 6、对肉进行热处理时,温度越高,蛋白变性越大,因此保水性越差。() 7、肉的保水性是指对肉进行各种处理时,肉能保持自身水分的能力。() 8、DFD肉是指颜色发暗、质硬、汁液渗出的肉。() 9、中式香肠中不可以添加淀粉作为辅料。() 10、肉的化学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为脂肪。() 11、肉在煮制中,结缔组织中主要是弹性蛋白的变化。() 12、肉中的脂肪氧化机理在于脂肪的自动氧化。() 13、我国规定,肉制品中不得添加苯甲酸及其盐类作为防腐剂。() 14、我国规定,在肉的腌制过程中硝酸盐的最大添加量为500 mg/kg。() 15、肉的色泽只取决于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量,与其化学状态无关。() 16、肠衣中的胶原肠衣、纤维肠衣都可以食用。() 17、品质改良剂淀粉不但可以允许添加在香肠制品中,也可以添加在压缩火腿中。() 18、PSE肉既不可以添加在发酵香肠中,也不可以添加在熏煮火腿中。() 19、火腿加工中尽量避免采用PSE肉作为原料肉,主要因为其保水性差。() 20、DFD肉是指色暗、质软、汁液渗出的肉。() 二、名词解释 1.滚揉: 2.PSE肉: 3.DFD肉: 4.肉的僵直: 5. 腌腊制品:

6.胴体: 7.冷却肉: 8.酱卤制品: 9.肌节: 10.火腿制品: 三、填空题 1、肉品加工中常见的发色剂有或。 2、滚揉工序的的重要作用是对肉中蛋白质的提取,使其具有良好的切片性。 3、著名的中式火腿有、和三种。 4、肉品加工常用的品质改良剂有、和。 5、肉制品加工中硝酸钠的最大添加量为。 6、常见的烟熏方法有、、、。 7、若采用鸡肉作为加工原料,熏煮香肠加工中斩拌的终温不得高于。 8、常见的肉制品中品质改良剂有、、等。 9、构成肌肉的基本结构单位为。 10、肌肉运动的基本结构为。 四、简答题 1、简述肉制品的十大分类。 2、简述中式香肠的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3、简述压缩火腿加工滚揉按摩的优缺点。 4、简述肉的微观结构。 5、简述熏煮香肠的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6、简述横纹肌的由来。 7、简述肉制品加工常见的六大类食品添加剂。 8、简述肉的呈色机理。 五、论述题 1、论述热鲜肉、冷却肉、冷冻肉的概念及为何冷却肉是市场发展的主流。 2、论述斩拌工序对乳化肠品质的影响及生产过程中控制斩拌终温的措施。

生物制品学试题库

生物制品学试题库 生物制品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1、生物制品学 2、生物制品 3、联合疫苗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5、诊断制品 6、细菌类诊断制品 7、病毒类诊断制品 8、抗原 9、疫苗10、核酸疫苗11、遗传重组疫苗12、基因工程疫苗13、冷链系统14、免疫佐剂15、微生态制剂16、免疫调节剂17、减毒活疫苗18、灭活疫苗19、细菌类疫苗20、病毒类疫苗21、类毒素22、细菌内毒素23、血液制品24、正常人免疫球蛋白25、特异性免疫球蛋白26、细胞因子27、基因治疗28、核酸药物29、基因置换30、成分输血31、基因增补32、静注丙球33、集落刺激因子34、细胞因子35、基因失活36、干扰素37、肿瘤坏死因子38、促红细胞生

成素39、干细胞因子40、益生素41、益生元42、合生元43、体内诊断制品44、体外诊断制品二、填空题1、病毒疫苗的制备方法包括、、和。2、制备生物制品要选择最佳生长时期的原料,植物原料要注意生长的、动物要选取适 1 当的、微生物原料最好选取。3、自原始代工程菌种经传代扩种获得的菌种称为,用于制备生产用的工作代工程菌种。4、与其它商品相比,生物制品的特殊性表现在:、和。5、GMP 根据其适用范围可分为三类:的GMP、的GMP和的GMP。6、生物制品的检定一般分为、和三个方面。7、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类生物制品主要包括、、、和。8、生物制品在制造过程中被某些细菌或其他物质所污染,可引起机体的致热反应。目前公认的致热物质主要是,其本质是脂多糖,通常用进行检测或量化。9、目前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诊断及血液筛查的诊断试

剂主要有、及。10、细胞因子通常以或形式作用于附近细胞或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在局部以高浓度短暂地发挥作用。11、干扰素的种类很多,根据结构、功能来源等主要分为、、三种。 12、每类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各分为四级,按照其防护级别,最低,最高。 13、于具有向内流动的气流,可防止柜内产生的感染性物质对工作人员和附近环境的污染,是一个有效的防护系统,也称一级屏障。14、是疫苗中最主要的有效活性成分。15、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是:、和。16、疫苗的基本性质包括:、和。17、疫苗生产用菌毒种采用种子批系统,分为三级,即:、和。18、影响佐剂质量的优劣或能否适用于人用疫苗的主要因素为:、和。19、根据所参与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的不同,可将免疫反应分为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和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相应地,不同的疫苗和不同的接种途径也会产生不同的免

乳品及肉制品工艺学

乳品及肉制品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周存六、林琳 2007年12月

实验一原料乳验收和掺假掺杂检验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综合了原料乳验收的质量检验方法;掺假掺杂乳的检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以下技能的训练: (1) 了解造成原料乳质量不合格的要紧缘故; (2) 把握原料乳验收的质量检验的方法; (3) 了解在原料乳检验中常遇到的掺假掺杂方法有哪些; (4) 把握检验掺杂掺假乳的常用方法。 2 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2.1 实验仪器设备 乳稠计、水浴锅、电炉、电子秤、离心机、碱式滴定管及其它玻璃仪器。 2.2 原辅材料 新奇牛乳、0.1000mol/L的标准氢氧化钠、酒精等 3 实验步骤 3.1原料乳新奇度检验 (1) 煮沸试验 取约10mL牛乳,放入试管中,置于沸水浴中并保持5分钟。然后取出试样,观看试管壁有无絮片的显现或发生凝固现象。如显现上述现象,表示牛乳不新奇,其酸度大于260T。 (2) 滴定酸度 吸取10mL牛乳,放入150mL三角瓶中。然后加入20mL蒸馏水,再加入0.5mL0.5%的酚酞指示剂,小心摇匀。用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持续摇匀。当体系出现微红色,且在1分钟内不消逝,即为滴定终点。运算消耗的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乘以10,即为样品的酸度0T。) (3) 酒精试验 取试管3支且编号,用2mL的中性酒精68%、70%和72%与等量牛乳混合。摇振后,如不显现絮片的牛乳符合表1所列酸度标准。如显现絮片

的牛乳为酒精试验阳性乳,表示其酸度较高。试验温度为20℃为准,不同温度需要进行校正。 酒精浓度(%)68 70 72 无絮状沉淀的酸度(0T)20 19 18 (4) 相对密度的测定 取牛乳样品200mL,置于锥形瓶内加热,然后加入20%乙酸溶液4mL,放于40℃水浴锅恒温。待干酪素凝固之后,置于室温冷却。用滤纸过滤后,用乳稠计进行相对密度的测量。 3.2掺假掺杂乳的检验 3.2.1 掺水乳的检测方法:硝酸银法 (1)原理:正常乳中氯化物含量专门低,一样不超过0。14%,但各种天然水中都含有专门多的氯化物,故掺水乳中氯化物含量随掺水量增多而增高,利用硝酸银与氯化物反应可检测之,其反应式如下:AgNO3 + Cl- →AgCl↓+ NO3- 检验时,先在被检乳中加2滴10%重铬酸钾溶液,硝酸银与乳中氯化物反应完后,剩余的硝酸银便与重铬酸钾反应生成黄色的重铬酸银:2AgNO3 + K2Cr2O7 →Ag2Cr2O7 + 2KNO3 由于氯化物的含量不同,则反应后的颜色也有差异,据此鉴别乳中是否掺水。 (2)试剂:(1)10%重铬酸钾溶液(2)0.5%硝酸银溶液 (3)仪器:吸管、试管 (4)操作方法:取2ml乳样放入试管中,加入2滴10%重铬酸钾溶液,摇匀,再加入4ml0.5%硝酸银溶液,摇匀,观看颜色,同时用正常乳作对比。 (5)结果判定:正常乳呈柠檬黄色;掺水乳呈不同程度的砖红色,此法反应比较灵敏,在乳中掺水5%即可检出。 3.2.2 掺淀粉(米汁)、豆浆乳的检验 掺水后牛奶变稀薄,为了增加乳的稠度,作伪者常向乳中加入淀粉、米汁或豆浆等胶体物质,从而达到掩盖掺水的目的。

生物制药工艺学习题集及答案

发酵工艺学(2)习题集 第一章生物药物概述 1、生物药物、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基因工程药物的概念 (1)、生物药物: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体液或其代谢产物,综合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分离纯化工程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加工、制成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2)、抗生素:抗生素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或由其它方法获得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有机物质。 (3)、生化药品:利用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方法及研究成果直接从生物体分离或利用微生物合成,或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备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生化物质。 (4)、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包括细菌、噬菌体、立克次体、病毒等)、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等经加工制成,作为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免疫制剂。各种疫苗、抗血清、抗毒素、类毒素、免疫调节剂、诊断试剂。(5)、基因工程药物:采用新的生物技术方法,利用细菌、酵母或哺乳动物细胞作为活性宿主,进行生产的作为治疗、诊断等用途的多糖和蛋白质类药物。 2、生物药物的分类。 (1)、按照药物的化学本质和化学特性可分为:氨基酸类药物及其衍生物、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酶类药物、核酸及其降解物和衍生物、多糖类药物、脂类药物、维生素。 (2)、按原料来源可分为:人体组织来源的生物药物、动物组织来源的生物药物、微生物来源的生物药物、植物来源的生物药物、海洋生物来源的生物药物。 (3)、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治疗药物、预防药物、诊断药物。 3、生物药物的特性。 药理学特性: (1)治疗的针对性强治疗的生理、生化机制合理,疗效可靠。如细胞色素c为呼吸链的一个重要成员,用它治疗因组织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效果显著。 (2)药理活性高生物药物是精制出来的高活性物质,因此具有高效的药理活性 (3)毒副作用小,营养价值高 (4)生物副作用常有发生

肉制品工艺学B 及答案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肉制品工艺学(B)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畜禽屠宰前的()和()是保证肉品的卫生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2、屠宰前检验发现病畜时,要根据疾病的性质,病势的轻重和车间有无隔离的条件等,应当作出(),急宰和()的处理 3、屠宰前的管理措施方法有(),宰前禁食饮水和()。 4、屠宰家畜时,对家畜致昏的目的是①、让动物失去(),减少痛苦。②、避免动物在被宰杀时挣扎而消耗较多的(),以保证肉质。 5、二氧化碳致昏法是目前在大动物宰杀时最为先进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动物无紧张感,可以减少体内的()消耗,有利于肉品质量。 6、育肥猪屠宰以后,要进行浸烫和煺毛,猪体在浸烫池中的水温是()℃,浸烫的时间是()min 。 7、家畜的放血是在架空滑车轨道上进行的,其放血的方式有:刺颈放血,切颈放血和()三种方式。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味精的化学名称是(A ) A谷氨酸钠 B、抗坏血酸钠 C、氯化钠 D、硝酸钠 2.烟熏的目的是(C ) A、增重 B、保水 C、增味 D、乳化 3.高压灭菌保温温度是(A )。 A、120℃ B、100℃ C、115℃ D、110℃ 4.香肠中发色剂主要是( D )的作用。 A、淀粉 B、脂肪 C、纤维 D、肌肉 5.肉制品中磷酸盐的作用是()。 A、防腐 B、保水嫩化 C、抗氧化 D、发色 6.发烟过程中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是(A )。 A、苯并芘 B、酚 C、酸 D、醇 三、判断题: (每题2分,共16分) 1.肉制品中加糖食为了防腐。× 2.食盐可以提高肉的保水性和粘着力,所以加越越多越好。× 3.亚硝酸盐有剧毒,应严格按国标中规定标准添加。∨ 4.胶原肠衣是人造肠衣,不能烟熏。× 5.腊肉是在腊月里加工腌肉而得名的。∨ 6.凡是人造肠衣都不能食用。× 7.混合粉的主要成份是亚硝酸钠。× 8.高温香肠使用的肠衣为天然肠衣。×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简要叙述盐水注射时配料的操作要点。

生物工艺学教案及讲稿1.2.3.4

第1讲绪论 教学内容:1. 绪论 §1-1 生物技术的定义和性质 §1-2 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1-3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的要求:1. 掌握生物工艺学的定义,特点,生物技术概念的范畴 2. 了解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3. 了解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1、生物技术的定义,内涵 2、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自学结合 内容提要及课时分配:1、生物技术的定义和性质(20′) 2、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60′) 3、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20′) 作业: 1. 由国际经济与发展组织(IECDO)提出的有关生物技术的定义有何特点? 2. 教材中把生物技术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它们各有哪些主要代表性技术和产品? 主讲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日期:2010.9.7 导入新课: 介绍生物工艺学的内涵,教材包括得主要内容,重点要学习的章节和内容,强调学习生物工艺学的重要意义。 1 绪论 1.1 生物技术的定义 ⑴1919年匈牙利艾里基提出:“凡是以生物机体为原料,无论其用何种生产方法进行产品生产的生物技术”都属于生物技术; 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定义倾向于:必须采用基因工程等一类具有现代生物技术内涵或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技术; 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IECDO)在1982年提出定义: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IECDO)提出生物技术定义的特点: 生物作用剂:指从活的或死的微生物、动物或植物的机体、组织、细胞、体液以致分泌物以及上组分中提取出来的生物催化剂——酶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提供的产品:可以是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产品; 被作用的物料:可以是有关的生物机体或其中的有关器官,如细胞、体液以及极少量必须的无机物质; 应用的自然科学:可以是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以及相关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 应用的工程学:可以是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 1.2 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生物技术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经验生物技术时期;近代生物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近代生物技术的全盛时期,现代生物技术的建立和发展时期; 1.2.1 经验生物技术时期(人类出现到19世纪中期) 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甚至4000多年)以前如酒类的酿造,豆粮

生物制品学

第一章 1、生物制品学(biopreparatics):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功能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 2、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第二章 一、生物制品原料的保存方法:(1)冷冻法:该方法适用于所有生物原料。(2)有机溶剂脱水法: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丙酮。该法适用于原料少而价值高、有机溶剂对活性物质没有破坏作用的原料,如脑垂体等。(3)防腐剂保鲜:常用乙醇、苯酚、甘油等。该法适用于液体原料,如发酵液、提取液等。对于不同的生物还有不同的保存方法,例如对于动物细胞,有组织块保存法、组织悬液保存法、单层细胞保存法等。 二、蛋白类制品的分离纯化方法:【1】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形状和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纯化(1)过滤和超过滤技术:过滤、微过滤、超过滤(2)离心和超离心技术(3)凝胶过滤层析技术(4)透析【2】利用蛋白质的电性进行分离纯化(1)等电点沉淀(2)离子交换层析技术(3)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3】利用蛋白质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即溶解度)进行分离(1)盐析技术(2)乙醇和聚乙二醇沉淀法(3)疏水层析法【4】利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分离纯化(1)辛酸沉淀法(2)利凡诺沉淀(3)固相化染料层析(4)螯合柱层析【5】利用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分离纯化:亲和层析法【6】利用蛋白质的多种结合能力,用羟基磷灰石层析进行分离纯化 三、原料选择的注意事项: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可合成不同的生化成分,所以生物的生长期对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影响很大。对于不同来源的原料,要注意选取其最佳生长时期。植物原料要注意它生长的季节性;微生物原料最好选取对数生长期,因为这时的微生物生长代谢能力最强;动物原料要选取适当的年龄和性别。 四、选择原料时应遵循的原则:原料来源丰富,产地接近,成本低;原料新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并易于获得;杂质含量尽可能少,对原料中的杂质、异构体,必要时应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起始原料应质量稳定、可以控制,原材料应由来源、标准和供货商的检验报告,必要时应根据制备工艺的要求建立内控标准。 第三章 ⒈GMP: 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控制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将差错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保证生产出优质药品的一套管理制度。生物制品属于药品,其生产和质量管理也应遵循GMP要求。 ⒉生物制品的物理化学检定:生物制品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和不利因素,需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查出来,这是保证制品安全和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㈠物理性状检定⑴外观①透明液制品:应为本色和无色透明液体,不得含有异物、白点、凝块、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物②悬浊液制品:应为乳白色混悬液,不得有摇不散的菌块和其他异物。③冻干制品:应为淡黄色、白色疏松体,呈海绵状或结晶状,应无融化现象。⑵真空度:冻干制品进行真空封口,可进一步保证冻干制品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⑶溶解时间:取一定量冻干制品,按药典要求,加适量溶剂,检查溶解时间,其溶解时间应在规定时限内。㈡化学检定⑴蛋白质含量测定:①凯氏定氮法②酚试剂法③双缩脲法⑵防腐剂含量测定:①苯酚含量测定法②游离甲醛含量测定③汞类防腐剂含量测定④氯仿含量测定⑶纯度检查:很多生物制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因此常用电泳法进行纯度检查。①区带电泳②免疫电泳③凝胶层析⑷其他①水分含量测定②氢氧化铝与磷酸铝含量测定。③磷含量测定④O-乙酰基含量测定。 ⒊生物制品的安全检定:生物制品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安全性检查:①菌毒种和主要原材料的检查②半成品(包括中间品)检查③成品检查。⒈一般安全性检查①异常毒性试验:是生物制

肉品工艺学题库

肉品工艺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有4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1个符合题目的要求,将其代码填入题后的【】里,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答案为下划线部分) (P17)屠宰厂的选址不得建在居民居住稠密的地区,应尽量避免位于居民区的上风向和下风向,距离居民区的距离至少应在【 C 】 A. 10米以上B。 50米以上 C. 500米以上 D. 5000米以内 (P21)在屠宰大家畜时,要使家畜短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就得对家畜致昏,其中最好的方法是CO 2致昏法,其工艺参数是【 A 】 A。CO2浓度65%~85%,时间15~45S B。 CO2浓度100%,时间15~45S。 C。CO2浓度21%,时间2~3S。 D. O2浓度21%,时间2~3S。 (P22)育肥猪放血致死以后,要进行浸烫,以便煺毛,对于猪体在浸烫池的浸烫工艺参数是【 B 】 A. 时间30min,水温100℃B. 时间5min,水温70℃ C. 时间30min,水温60℃ D.时间5min,水温100℃ (P25)在对猪胴体进行分割时,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按我国的划分标准:将猪胴体的前端从第1颈椎,后端从第5~6根肋骨间,与背线成直角切断的肉是【 A 】 A. 肩颈肉 B. 臀腿肉 C。背腰肉 D. 肋腹肉 (P25)在对猪胴体进行分割时,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按我国的划分标准:将猪胴体的从最后腰椎与荐椎结合部和背线成直角切断的肉是【B】 A。肩颈肉B。臀腿肉 C。背腰肉D. 肋腹肉 (P25)在对猪胴体进行分割时,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按我国的划分标准:将猪胴体的前端去掉肩部,后端去掉臀腿部,余下的中段肉体从脊椎骨下4~6cm处平行切开的上部肉段是 【 C 】 A. 肩颈肉 B.臀腿肉 C。背腰肉D.肋腹肉 (P32)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明暗相间条纹的肌肉组织是属于【 A 】 A。骨骼肌和心肌B.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C.骨骼肌 D. 骨骼肌和平滑肌 (P32)构成猪胴体的瘦肉的主要组织是【A】 A.骨骼肌肉组织 B. 平滑肌组织 C. 心肌组织D。神经组织 (P32)构成猪胃肌肉的主要组织是【 B 】 A. 骨骼肌肉组织B.平滑肌组织

生物制品工艺学XXXX年12月考试复习资料

1、菌株分离:就是将一个混杂着各种微生物的样品通过分离技术区分开,并按照实际要求和菌株的特性采取迅速、准确、有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分离、筛选,进而得到所需微生物的过程。 2、筛选:是指一种以多数物质中按预定目标就某种具有特定性质的物质进行精选的操作过程。 3、工业菌种的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个用于特定生物技术目的的菌株进行的多方位的改造。通过改造,可使现存的优良性状强化,或去除不良性质或增加新的性状。 4、菌种的复壮:狭义的复壮是一消极措施,一般指对已衰退的菌种进行复壮;广义的复壮是一积极的措施,即在菌种的生产性状未衰退前就不断进行纯种分离和生产性状测定,以在群体中获得生产性状更好的自发突变株。 5、种子扩大培养: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最终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 6、培养基:是供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 7、前体物质:指某一代谢中间体的前一阶段的物质。 8、生长因子:凡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质都称为生长因子。 9、分批培养:是指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在特定的条件下只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10、补料分批培养:介于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之间的培养方法。在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随着营养物质消耗,间歇或连续地添加营养成分或新鲜培养基,但不同时收获培养液。 11、连续培养:又称连续发酵,指在分批式液体深层培养至微生物对数后期时,以一定的流速向发酵罐中连续添加灭菌的新鲜液体培养基,同时以相同的流速自发酵罐中排出发酵液的发酵方法。 12、发酵热:是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各种产生的热量和各种散失的热量的代数和就叫做净热量。 13、初级代谢产物: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如蛋白质、核酸等。 14、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 15、淀粉的液化:利用化学或生物催化剂,在具有一定量的水和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使淀粉分子断裂而变成较小分子,使淀粉糊的粘度显著下降而成为流动性较好的流体的过程。主要有酸法和酶法。 16、代谢控制发酵:用人工诱变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最大限度地积累产物。 17、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18、热原: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被污染后由杂菌所产生的一种内毒素。热原注入体内引起恶寒高热,严重的引起休克。 19、前体:能被微生物直接利用,以构成次级代谢产物结构的一部分,而其本身结构没

生物工艺学2

第一章 1、生物工艺学定义: A 国际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定义: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一般称为生物催化剂,是游离或固定化细胞、酶的总称)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和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B生物工艺学,也称生物技术,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设计改造生物体或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要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 2、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是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生化工程)新技术。 3、发酵工程:是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 发酵(广义):任何通过大规模培养微生物来生产产品的过程。 4、酶工程:它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研究酶,是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性质进行生物转化的技术。其内容包括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酶反应器、酶的应用。 5、生物工艺学特点:(1)是一门综合性学科;(2)采用生物催化剂;(3)采用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原料,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过程中废物的危害性小,但由于原料成分难以控制,会给产品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6、生物反应的一般过程: 7、生物反应过程的工业生产主要有以下三种:酶催化反应过程;细胞反应过程;废水的生物处理过程。 第二章 1、醋酸杆菌AS 1.41:是我国酿醋工业常用菌种之一。产醋酸量6%~8%,可将醋酸进一步氧化为CO2和H2O。最适生长温度28~30℃,耐酒精浓度8%。 2、酵母菌:兼性厌氧 有氧条件下,将可发性糖类通过有氧呼吸作用彻底氧化为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供菌体繁殖; 无氧条件下,使可发酵性糖类通过发酵作用(EMP途径)生成酒精和CO2,释放较少能量供细胞繁殖。 3、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代谢调控机制不完善的菌株,以改良菌种的特性,使其符合工业生产的要求。 4、诱变育种:是通过人工处理微生物,使之发生突变,并运用合理的筛选程序和方法,把适合人类需要的伏良菌株选育出来的过程。 5、理性筛选:是指运用遗传学、生物化学的原理,根据产物已知的或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代谢调控机制和产物分子结构来进行设计和采用一些筛选方法,以打破原有的代谢调控机制,来获得高产突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肉与肉制品 1.肉:(广义)凡作为人类食物的动物体组织均可称为“肉”。 (狭义)指动物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以及附着于其中的结缔组织、微量的神经和血管。 2.红肉:牛羊肉、猪肉。白肉:禽肉和兔肉。 3.热鲜肉:刚宰完后不久体温还没有完全散失的肉。 4.冷却肉:冷鲜肉,是指严格执行兽医检疫制度,对屠宰后的畜胴体迅速进行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在24小时 内降为0-4℃,并在后续加工、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0-4℃范围内的生鲜肉。 5.冷冻肉:经低温冻结的肉(中心温度≤-18℃)。 6.肉制品:以肉或可食内脏为原料加工制造的产品。 第三章肉的组织结构与化学组成 1.肉畜胴体:主要是由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结缔组织、骨骼组织四大部分构成。(去掉头、尾、脚、内脏) 2.肌内膜:肌纤维与肌纤维之间有一层很薄的结缔组织膜围绕隔开。 3.肌束:每50-150条肌纤维聚集成束。 4.肌束膜:肌束外包一层结缔组织鞘膜。 5.肌外膜:由许多二级肌束集结在一起形成了肌肉块,外面包有一层较厚的结缔组织。 6.肌纤维:肌细胞是一种相当特殊化的细胞,呈长线状,不分支。两端逐渐尖细,因此称为。 7.肌纤维膜:肌纤维本身具有的膜,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具有很好地韧性。 8.肌原纤维:肌细胞独有的细胞器,是肌肉的伸缩装置。 9.肌浆:肌纤维的细胞质,填充于肌原纤维间和核的周围,是细胞内的胶体物质。 10.肌细胞核 11.结缔组织:将动物体内不同部分联结和固定在一起的组织,在动物体内分布很广,是机体的保护组织,使机体 有一定的韧性和伸缩能力。

12.脂肪组织:构造单位是脂肪细胞,脂肪细胞或单个或成群地借助疏松结缔组织联在一起,起着保护器官和提供 能量的作用。 13.骨骼组织:由细胞、纤维性成分和基质组成,其基质已被钙化,所以很坚硬,起着支撑机体和保护器官的作用, 同时是钙等矿物质的贮存组织。 14.结合水:指借助极性基团与水分子的静电引力而紧密结合在蛋白质分子上的水分子,不易受肌肉蛋白质结构或 电荷变化的影响,甚至在施加严重外力条件下,也不能改变其与蛋白质分子紧密结合的状态。 15.不易流动水:存在于纤丝、肌原纤维及膜之间的水分,易受蛋白质结构和电荷变化的影响。 16.自由水:存在于细胞外间隙中能自由流动的水,仅靠毛细管作用力保持。 17.水分活度:指食品在密闭容器内测得的水的蒸汽压与同温下测得的纯水的蒸汽压之比。 18.离子强度:表示溶液中离子的电性强弱程度,浓度越高,价数越高,则离子强度越大。 19.肌动球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的复合物。 20.肌浆蛋白质:存在于肌浆中,能溶于水或低离子强度的中性盐溶液中,是肉中最容易提取的蛋白质,黏度较低, 亦称为可溶性蛋白质。 21.细胞骨架蛋白:起到支撑和稳定肌肉网格结构,维持肌细胞收缩装置的一类蛋白质。 22.肌浆:在肌原纤维细胞中,环绕并渗透到肌原纤维中的液体和悬浮于其中的各种肌浆蛋白、有机物、无机物以 及亚细胞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等。 23.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化合而成。 24.浸出物:除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外,能溶于水的物质,包括含氮浸出物和无氮浸出物。 第四章畜禽屠宰与胴体分级分割 屠宰加工:在肉类、工业中,把肉用畜禽经过刺杀、放血和开膛去内脏,最后加工成胴体等一系列处理过程。 第五章肌肉生理变化

生物制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兽医生物制品学(Veterinary biopreparatics): 以预防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得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生物性制品的制造理论和技术、生产工艺、制品质量检验与控制及保藏和使用方法,以增强动物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时准确诊断动物疫病,并给予特异性治疗,防止疫病传播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菌(毒)种: 菌毒种就是有毒的菌种,像用于制造和检定生物制品的细菌、立克次体或病毒等,还有病原微生物等,用来制药或其它用途的。 灭活疫苗: 该类疫苗由完整病毒(或细菌)经灭活剂灭活后制成,其关键是病原体灭活。 混合疫苗: 又称多联疫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合而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对相应疾病的免疫保护,具有减少接种次数和使用方便等优点,是一针防多病的生物制剂。 多价疫苗: 指用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 异源疫苗: 包含: ①用不同种微生物的菌(毒)株制备的疫苗,接种动物后能使其获得对疫苗中并未含有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②同一种中一种型(生物型或动物源型)微生物的菌(毒)制备的疫苗,接种动物后能使其获得对异型病原体的抵抗力。 同源疫苗:

指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微生物株制备,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 把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和机体免疫机理相结合,生产出能使机体获得特异抗病能力的疫苗。 重组活疫苗: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病源微生物致病性基因进行修饰、突变或缺失,从而获得弱毒株。 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 将病原体免疫保护基因克隆于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实现体外高校表达,获得重组免疫保护蛋白所制造的一类疫苗。 微生态制剂(probiotics): 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可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 免疫程序: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免疫,第二阶段为高度免疫。 保护剂: 又称稳定剂,是指一类能防止生物活性物质在冷冻真空干燥时受到破坏的物质。 催化抗体: 也叫抗体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免疫球蛋白,兼具有抗体的高度选择性和酶的高效催化性。

生物工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菌种的扩大培养 . 生长因子,临界氧浓度诱变育种,.培养基 .前体,. 反复补料培养.呼吸商, . 临界稀释率,空气的相对湿度补料分批培养,. 竞争性抑制,. 培养基的分批灭菌,. 发酵. Ks .空气湿含量,.合适诱变剂量,. 倒种,. 自然选育,生物反应动力 VVM 二、单项选择题 1.对于不产孢子的菌丝体来说,那种方法最为理想且保存时间长。 A 菌丝速冻法 B 沙土管保藏法 C真空冷冻干燥法 D 液氮超低温保存法 2.下面出现那种异常情况最可能是噬菌体污染了。 A pH上升 B pH下降,菌丝体畸变 C pH下降,菌丝体消解 D pH上升,菌丝体畸变 3.下面那种诱变剂在不同pH下以不同机制进行诱变,并有“超诱变剂”之称。 A NTG B 快种子 C 氮芥 D 亚硝酸 4. 进行淀粉酶生产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当选用那种原料作为碳源。 A 乳糖 B 淀粉 C葡萄糖 D 蔗糖 5.种子罐的种子移植到发酵罐中主要采用()法。 A 差压法 B 火焰接种法 C 微孔接入法 D 紫外无菌接种 6.下面哪个选项能够表达接种龄()。 A 对数后期 B 对数中期 C 对数前期 D 培养12小时 7.种子的总量为50m3,发酵罐培养液消后体积为500m3请问接种量为() A 9.9% B 10% C 91% D 50m3 8.分批培养过程中,不考虑抑制作用,减速期的长短下面那种说法正确()。 A Ks值越大减速期越长 B Ks值越大减速期越短 C u max越大减速期越短 D u max越大减速期越长 9. 初级代谢产物或分解代谢产物的形成速率和菌体生长多为()。 A 生长关联型 B非生长关联型 C部分生长关联型 D 和菌体浓度相关型 10.连续培养时,容易遭到那种杂菌的污染()。 A 杂菌一次污染量太多 B比生长速率大 C 杂菌比生长速率小D 对数期的杂菌 11.对于产孢子能力强、孢子发芽快、生长繁殖旺盛的菌种主要采用()直接作为种子罐的种子。 A 菌丝体 B 孢子 C 子实体 D 芽孢 12. 发酵罐的装料体积500m3为从一级种子罐到发酵罐的接种量都为10%,第一级种子罐装料体积为50升,请问种子罐发酵级数()。 A 5级 B 6级 C 7级 D 4级 13. 次级代谢产物的形成速率和菌体生长多为()。 A 生长关联型B非生长关联型 C部分生长关联型 D 和菌体浓度无关

133005生物制品教学大纲

GDOU-B-11-213 《生物制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生物制品学》是在微生物学、免疫学、传染病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等技术和方法,研究和制备生物制品,用以解决人、畜疫病防治的一门新兴应用科学。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生物制品生物学,主要讨论如何根据病源理化特性、培养特性、致病机理及免疫机理,获得合乎生物制品质量要求的生物制品。二是生物制品工艺学,主要研究生物制品制造工艺、保藏条件和使用方法等,保证和提高生物制品质量。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属于生物技术专业任选课,2.5学分;总学时45学时,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教学27学时。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类生物制品的特性和用途,掌握各类生物制品的基本制造理论、生产工艺流程等,了解生物制品的制造新技术和国家对生物制品研究、生产及使用中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关政策。为今后从事生物制品相关的专业性和管理型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面向专业: 本科程面向生物技术专业 四、先修课程: 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制品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必须在掌握一定的免疫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学好生物制品学。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生物制品学的概念与应用 一、生物制品的概念(A) 二、生物制品学的概述 1. 生物制品学的研究内容 (B) 2.生物制品学的相关学科(B) 三、生物制品学的应用(A)1.免疫预防2.诊断、3.治疗 四、生物制品学的任务 (B)1.研究制造安全高效生物制品;2.杜绝生物性有害因子的污染和传播;3.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第二节生物制品的分类与命名 一、生物制品的分类(A) 1.疫苗 2.类毒素3.诊断制品4.抗病血清5.微生态制剂 6.副免疫制品 二、生物制品的命名原则(B)。 第三节我国生物制品发展的历史与成就(c) 一、生物制品发展的历史成就(C)1.生物制品在国际上发展历史2.生物制品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二、我国生物制品现状(C) 第四节兽医生物制品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景(C) 思考题 1.基本概念:生物制品学、生物制品、疫苗、活疫苗与灭活疫苗、重组活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抗独特里疫苗、单价疫苗、多价疫苗与混合疫苗、同源疫苗与异源疫苗、益生素、副免疫制品 2.生物制品有什么作用?有哪些种类? 3.简述生物制品的命名原则。 4.了解我国生物制品的生产、管理、销售和使用的现状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章灭活剂、保护剂与免疫佐剂(2学时) 第一节灭活剂 一、灭活与致弱的含义(A)1.灭活2.致弱 二、微生物灭活方法(A):1.物理方法;2.化学方法:常用灭活剂种类(A);灭活作用机理(B) 三、影响灭活作用的因素(A)1.灭活剂特异性2.微生物学种类与特性3.灭活剂浓度4.灭活温度5.灭活时间6.酸碱度、7.有机物的存在 第二节保护剂 一、保护剂(稳定剂)概念及作用(A)1.概念2.作用 二、保护剂分类(B) 三、保护剂的组成与作用机制(A) 1.保护剂组成(A):营养液、赋型剂、抗氧化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