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工艺学复习提纲详细版

生物工艺学复习提纲详细版

生物工艺学复习提纲详细版
生物工艺学复习提纲详细版

生物工艺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什么叫生物工艺学?p1

生物工艺学,也称生物技术,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过程技术手段,按照设计改造生物体或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要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

第二章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制备、保藏

纯种培养;纯种分离的方法?划线、稀释

常选用单菌落分离法。把菌种制备成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浮液,经过适当的稀释后,在琼脂平板上进行划线分离。(即是将含菌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做有规则的划线,有扇形划线法、方格划线法及平板划线法等)

也可以采用稀释法,该法是通过不断地稀释,使被分离的样品分散到最低限度,然后吸取一定量注入平板,使每一微生物都远离其他微生物而单独生长成为菌落,从而得到纯种。

2、什么叫诱变育种及方法分类?p15,

诱变育种是通过人工处理微生物,使之发生突变,并运用合理的筛选程序和方法,把适合人类需要的伏良菌株选育出来的过程。

方法分类: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生物诱变

3、什么叫原生质体融合?见PPT

原生质体融合就是将双亲株的微生物细胞分别通过酶解去壁,使之形成原生质体,然后在高渗条件下混合,并加入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助融条件,使双亲株的原生质体间发生相互凝集和融合的过程。

4、菌种的退化(原因)、复壮措施?p29及PPT

造成菌种退化的原因主要有:

(1)自然突变:微生物高速繁殖过程中,DNA要进行大量快速复制,会出现某些基因的差错从而导致突变发生,故繁殖代数越多,突变体的出现也越多。(一是菌种保藏不妥,自然突变)

(2)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对菌种退化有影响,如营养条件,环境温度也是重要的作用因素。例如,温度高,基因突变率也高,温度低则突变率也低,因此菌种保藏的重要措施就是低温。其他环境因子,如紫外线等诱变剂也可加速菌种退化。(二是菌种生长的条件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是遇到不利的条件,或是失去某些需要的条件。)

复壮措施:常用方法是单细胞分离、纯化、扩大培养。也可用高剂量紫外线和低剂量化学诱变剂如NTG等联合处理,或用低温处理等,通过淘汰衰退个体而达到复壮的目的。(1)纯种分离法(2)淘汰已衰退的个体(3)通过寄主体进行复壮

6、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p30及PPT

常用方法:(1)冷冻干燥保藏法(2)液氮保藏法(3)斜面保藏法(4)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5)载体保藏法(6)悬液保藏法

7、工业生产常用微生物菌种有哪些?写出至少5种

细菌(醋酸菌、假单胞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谷氨酸棒杆菌、产氨短杆菌、甲烷产生菌)、放线菌、酵母菌(啤酒酵母、葡萄汁酵母、毕赤酵母)、霉菌(毛霉、根霉、曲霉、)担子菌和藻类。

8、菌种进入种子罐有两种方法:孢子进罐法,摇瓶菌丝进罐法。种子罐的级数及发酵的级数之间的关系。种子罐种子制备一般可分为一级种子、二级种子和三级种子的制备。种子罐的级数主要决定于菌种的性质和菌体生长速度及发酵设备的合理应用。种子罐级数减少,有利于生产过程的简化及发酵过程的控制,可以减少因种子生长异常而造成发酵的波动。

9、了解菌种选育的概况

第三章工业培养基及其设计

1、制备培养基的基本原则?p36

①目标明确②营养协调③条件适宜(pH,渗透压及其他条件)④经济合理

2、培养基的分类?p38-39(根据微生物类群、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程度、物理状态、功能分类,了解伊红美蓝培养基鉴别大肠杆菌与致病的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按培养微生物与营养类型区分: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酵母菌培养基、霉菌培养基、自养微生物培养基、异养微生物培养基

按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程度区分:天然培养基(化学成分不确定),合成培养基(化学成分确定),半合成培养基(化学成分部分确定)

按制备后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区分: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按培养基的功能区分: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压力培养基

伊红美蓝培养基中的伊红和美蓝的作用:

★鉴别染色,伊红是一种红色酸性染料,美蓝是一种蓝色碱性染料。大肠杆菌能强烈分解乳糖产生大量有机酸,结果与两种染料结合形成深紫色菌落。由于伊红还发出略呈绿色的荧光,因此在反射光下可以看到深紫色菌落表面有绿色金属闪光。而肠道的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不发酵乳糖,所以形成无色菌落。这样就可以将无害的大肠杆菌与致病的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区别开来。

4、理解有机氮和无机氮源与速效氮源、迟效氮源的关系。

①速效氮源:无机氮(有利于机体生长),即可直接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②迟效氮源:有机氮(有利于代产物形成),即需经过菌体进一步降解方可利用。

③无机氮源的迅速利用会引起pH的变化。生理酸性物质:硫酸铵↓,生理碱性物质:如硝酸钠↑。

5、常用的孢子培养基有哪些?

①麸皮培养基②小米培养基③大米培养基④玉米碎屑培养基

⑤用葡萄糖、蛋白胨、牛肉膏和食盐等配制的琼脂斜面培养基

大米和小米常用作霉菌孢子培养基,因为它们含氮量少、疏松、表面积大,是良好的孢子培养基。

6、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对氮源、碳源和碳氮比的要求?碳源

①种子培养基:供孢子发芽、生长和菌体繁殖的培养基。

a.营养要求比较丰富和完全,氮源和维生素的含量也要高些,但总浓度以略稀薄为好,这样可达较高的溶解氧,供大量菌体生长和繁殖。

b.一般种子培养基都用营养丰富而完全的天然有机氮源,因为有些氨基酸能刺激孢子发芽。但无机氮源容易利用,有利菌体的迅速生长,所以在种子培养基中常包括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

②发酵培养基:供菌体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产物用的培养基。

a.用于培养菌体种子的培养基营养应丰富,氮源含量宜高(碳氮比低);

b.用于大量生产代产物的培养基其氮源一般应比种子培养基稍低,(但若发酵产物是含氮化合物时,有时还应提高培养基的氮源含量);若代产物是次级代产物时要考虑是否加入特殊元素或特定的代产物。

第四章生物工艺过程中的无菌技术

1、工业常用的无菌技术有哪些?p44,PPT

干热灭菌,湿热灭菌,射线灭菌,化学药剂灭菌,过滤除菌

2、什么是致死温度?微生物热阻?p45

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度。

热阻:微生物对热的抵抗力,即指微生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下(主要是温度)的致死时间。

3、分批灭菌包括升温、维持、冷却三个阶段

分批灭菌过程包括升温、维持和冷却三个阶段,通常100℃以下的温度对灭菌没有太多贡献,在实际过程中是忽略的,升温是指从100℃升到121℃的情况,而冷却是指121℃冷却到100℃时的情况,在这两个温度段,加热升温和冷却对灭菌是有贡献的。

4、发酵过程染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种子带菌,无菌空气带菌,设备渗漏,灭菌不彻底,操作失误,技术管理不善

第五章生物反应动力学

1、菌体生长速率

菌体生长速率是微生物群体的生长速率是群体生物量的生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或单位表面积的培养基中菌体量的增加。

2、代产物的合成与细胞的生长之间的动力学关系?(三种类型)p62或者说,发酵动力学根据与生长是否偶联的分类。

(1)偶联型:合成的产物通常是分解代的直接产物,这类初级代产物的生产速率与生长直接相关

(2)混合型:生长与产物形成部分相关

C s C

x

C p C i

t

r s r x

r p

r i

t

μ

q s

q i

q p

(3)非生长偶联型:细胞生长时无产物形成,但细胞停止生长后,有大量产物积累,产物的形成量只与细胞的积累量有关。

C s C

x

C p C i

t

r s

r x r p

r i

t

r o

q p

t

q p

μ

q s

产物生成非关联模型动力学特征示意图3、Monod方程与米氏方程的区别:

4、酶双底物动力学机制的分类

①顺序机制:有序顺序机制,随机顺序机制②乒乓机制

第六章发酵工艺控制

1、发酵过程影响因素?(种子质量、培养基、灭菌情况、温度、pH)

种子质量,培养基,灭菌情况,温度,pH,氧的供给,二氧化碳和呼吸商,基质浓度、补料对发酵的影响,泡沫的形成及其对发酵的影响

2、发酵过程中氧的利用情况(包括变化)

在分批发酵过程中,正常的设备操作和发酵条件下,每种菌种发酵的溶氧浓度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通常,在发酵前期(滞后期及对数生长期),生产菌种开始大量繁殖,需氧量不断增加。当需氧量超过供氧量时,溶氧浓度明显下降,出现一个低峰(谷氨酸发酵的溶氧低峰在发酵后6~20h,抗生素的都在发酵后10~

70h),发酵液中的菌浓度也不断上升,生产菌种的摄氧率同时也出现一个高峰。过了生长阶段,菌种需氧量有所减少,溶氧浓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平稳阶段(如谷氨酸发酵)或上升阶段(如抗生素发酵)后,就开始形成产物,溶氧浓度也不断上升。

发酵中后期,对于分批发酵来说,因为菌体已繁殖到一定浓度,进入静止期,呼吸强度变化也不大,如不补加基质,发酵液的摄氧率变化也不大,供氧能力仍保持不变,溶氧浓度变化也不大。但当外界进行补料(包括补加碳源、前体、消泡油)时,则溶氧浓度就会发生改变。变化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则随补料时的菌龄、补入物质的种类和剂量的不同而不同。如补加糖后,发酵液的摄氧率就会增加,引起溶氧浓度下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逐步回升;继续补糖,溶氧浓度会继续下降,甚至降至临界氧浓度以下,成为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其补料与溶氧浓度的变化关系。在生产后期,由于菌体衰老,呼吸强度减弱,溶氧浓度也会逐步上升,一旦菌体自溶,溶氧浓度更会明显上升。

3、发酵参数类型。(见PPT)

按性质分可分三类:

物理参数:温度、搅拌转速、空气压力、空气流量、溶解氧、表观粘度、排气氧(二氧化碳)浓度等。

化学参数:基质浓度(包括糖、氮、磷)、pH、产物浓度、核酸量等。

生物参数:菌丝形态、菌浓度、菌体比生长速率、呼吸强度、基质消耗速率、关键酶活力等。

从检测手段可分为:直接参数、间接参数

直接参数:通过仪器或其它分析手段可以测得的参数,如温度、pH、残糖等。

间接参数:将直接参数经过计算得到的参数,如摄氧率、KLa等。

4、引起发酵过程温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见PPT)

发酵热: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

发酵过程中,随着菌体对培养基成分的利用,菌体进行氧化代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被利用,其余则变成热能放出;机械搅拌的作用产生的热量和因罐壁散热,水分蒸发等也带走部分热量。

5、影响pH值改变的因素的原因是什么?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如何?(见PPT)

影响pH值改变的因素的原因是:产酸,产碱,耗酸耗碱,加糖或加油过多,生理酸性盐的利用(硫酸铵中氨离子被利用),基质被分解形成碱性物质。

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

(1)生长阶段:根据菌体利用基质及涉及的代途径的不同,pH呈现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2)生产阶段:在此阶段pH趋于稳定,维持在最适产物合成的围。

(3)自溶阶段:随着基质的耗尽,菌体蛋白酶的活跃,发酵液中氨基氮增加,致使pH又上升,此时菌丝趋于自溶而代活动终止。

6、发酵终点如何判断?产物产量、过滤速度、氨基酸含量、菌丝形态、pH值、发酵液外观和粘度。(见PPT)

要确定合理的放罐时间,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经济因素:(2)产品质量因素:(3)其它因素:如染菌、代异常等。

确定放罐指标有:产物产量、过滤速度、氨基酸含量、菌丝形态、pH值、发酵液外观和粘度。

第七章生物反应器及生物工艺过程放大

1、常见的固态发酵反应器有浅盘式反应器、填充床式反应器、转鼓式反应器。P111

2、生物工程试验设计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有正交设计、均匀设计、响应面分析法、遗传算法。

3、植物细胞悬浮培养常用哪些生物反应器?(见PPT)

鼓泡式反应器、气升式反应器、转鼓式反应器及机械搅拌式反应器。

4、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反应器有哪些?(见PPT)

①通气搅拌式细胞培养反应器;②气升式动物细胞培养反应器;③中空纤维细胞培养反应器;

④微载体悬浮培养系统;⑤微囊培养系统;⑥大载体系统培养。

5、微藻大规模培养反应器(见PPT)

①敞开式和封闭式。

②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主要类型:管式光生物反应器(水平放置地面的蛇形管式光生物反应器、浸没在水中冷却的管式生物反应器气升式环流光生物反应器和管道式循环磁处理光生物反应器)、板式光生物反应器:水平放置的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和浅层溢流板式光生物反应器。

生物工艺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生物工艺学: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原料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2 发酵工程: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结合,生物方面的各种工程的总称,技术的开发产业化。3,自然选育:利用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变异的原理,通过分离筛选等方法,排除衰变型菌株,从中选择维持原菌落生产水的菌落,并获得纯种 4 随机筛选:将人工诱变或自然突变的菌株凭经验进行筛选,以从中挑选出目的菌株的过程 5 理性化筛选根据遗传学原理,设计选择性筛子,从将目的菌种筛出来 6目的筛选在理性化筛选的基础上,每一次摇瓶筛选都采用不同的技术指导,使变株的选出频率进一步提高以达到筛选的目的 7 杂交育种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以吻合后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8 原生质体融合: 把两个亲本的细胞壁分别通过酶解作用加以瓦解,使菌体细胞在高渗环境中释放出只有原生质包裹的球状体,两亲本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使之融合,由PEG作为助融剂,使期发生细胞融合,使两亲本基因由接触到交换,从而实现基因组合 9 简述传统生物技术与现在生物技术的区别: 传统生物技术:利用现有生物、宏观水平、传统技术、注重产量的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利用改造的生物、微观水平、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技术、注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10 简述发酵工艺的历史和特征、 历史:天然发酵时期,对微生物本生与缺乏的认识;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发酵技术的建立是第一个转折期,人为控制微生物的时代;通气搅拌技术的发展发酵工业第转折期,发酵工程的开端,青霉素发酵的开始;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的建立,第三转折期,氨基酸,核苷酸的发酵;发酵原料的转换,糖质原料到非糖质原料;基因工程的运用;,广泛的生物产业,固定代细胞技术,单棵隆抗体。特征:常压常温下进行反应,反应条件温和,生产材料多价格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的原料,不需要精制反应自动调节反应途径高度专一和选择性,对环境污染少,生产过程无害,可以不增加设备而增加产量,投资少见效快。11发酵工程的发展方向:1菌种的筛选及新的活性物质的筛选,2对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进行的研究,3使用新的发酵工艺和新的控制程序 12微生物来源的途径:传统生态途径:土壤筛选;现代遗传途径:对现有菌种进行改造;基因突变:诱发突变;基因重组:基因克隆,原生质体融合 14 获得菌种的方法步骤有哪些?1样品收集,2采集后处理,3菌种培养4纯化 15 纯种的常规分离方法有哪些?理平板划线法,倾倒平板法,涂布培养,毛细管法,小滴分离法,显微操作 16 富集培养的选择压力有哪些?温度,渗透压,氧气,光,PH与氧化还原电位,培养基抗生素 17 工业微生物分离的注意事项:培养基的来源,丰富,价格低;温度选择常温或偏高;不需要特殊的生产设备;菌种遗传稳定性好;发酵的浓度高,产物收率高;产物容易提取 18 菌种选育的含义基本原理及主要方法有哪些 含义:把菌种进行诱变处理,用随机或理性方法获得目的变体。基本原理:根据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特性,利用自然选育,诱变育种,代谢控制,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等方法,将菌种进一步纯化改变,以获得优良的品种。主要方法:自然选育,诱变育种,代谢控制,杂交育种,分子育种 19 摇瓶复筛的目的是什么?考查菌种生产的自然波动范围;考察菌种的稳定性;更接近生产工艺; 获得更的种子量

课后习题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周群英

课后习题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周 群英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也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 答:1969年魏泰克提出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后被Margulis修改成为普遍接受的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包括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真菌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动物界和植物界。我国王大教授提出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5、微

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答: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桔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Bacillus subtilis。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一)个体极小 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二)分布广,种类繁多 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三)繁殖快 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四)易变异 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1 章 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微米一下的超微小微生物。 特点:大小在0.2微米以下,故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你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方可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

南昌大学 生物工艺学题库

名次解释: 1、下游过程:生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生物物质的分离,其目的是把生物反应液内的有用物质分离出来,获得所需的目的产品 2、离心分离因数 3、高压匀浆法:属于液体剪切破碎方法之一,是借助于高压匀化作用的液体剪切作用使细胞破碎。高压匀化是通过碰撞、剪切、空化和高速作用的综合效应来起作用的。 4、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是用雾化器将原料液分散成细小雾滴,并用热空气与雾滴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干燥而获得粉粒状产品的一种干燥过程。 5、细胞破碎率:定义为被破碎细胞的数量占原始细胞数量的百分比数,即:S=[(N0-N)/N0]*100 6、热沉淀:在较高温度下,热稳定性差的蛋白质很容易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溶解度很小,容易沉淀,利用这一现象,可根据蛋白质间的热稳定性差别,进行蛋白质的选择性热沉淀,分离纯化热稳定性高的目标产物 7、透析:穿过膜的选择性扩散过程。可用于分离分子量大小不同的溶质,低于膜所截留阈值分子量的物质可扩散穿过膜,高于膜截留阈值分子量的物质则被保留在半透膜的另一侧。 8、反渗透:当渗透过程进行达到平衡时,若在溶液的液面再施加一个大于溶液渗透压的压力时,溶剂将与原来的渗透方向相反,开始从溶液向溶剂一侧移动,这就是反渗透 9、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溶质分布在两个互不相容的溶剂里,达到平衡后,它在两相的浓度之比成为分配系数。可用下式表示:K=C1/C2。K为分配系数;C1为分配平衡时在萃取相中的溶质浓度;C2为分配平衡时在萃余相中的溶质浓度。 10、双水相萃取:又称水溶液两相分配技术,双水相萃取的特点是能够保留产物的活性,整个操作可以连续化。是近年来出现的极有前途的新型分离技术。11、离子交换树脂:有机高分子离子交换剂,包括合成离子交换剂和天然有机大分子离子交换剂,通常是一种典型的凝胶,一般统称为离子交换树脂。 12、大孔树脂:孔道直径应比扩散离子大三倍以上,基本特点是在整个树脂内部,无论干、湿或收缩、溶胀都存在着比一般凝胶剂更多更大的孔道,布满树脂内部。 13、亲和层析:是将有亲和吸附作用的物质分子偶联在固体介质上作为固定相,用以分离纯化目标产物的液相层析法。 14、离子交换层析:是指带电荷物质因电荷力作用而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分配得以相互分离的技术 二、问答 1、生物分离的三个基本特征 答:1.通常处理的发酵液或酶反应液中产品的浓度一般很低 2.生物产品很多是生化活性物质,易受环境因素如温度、PH、金属离子和微生物等的影响,甚至失活,因而也增加了分离的难度 3.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往往要求极高 2、生物物质分离的四个基本步骤 答:1.细胞及不溶性物质的去除因为发酵终止时,发酵液中总是混杂有固体物,所以细胞及不溶性物质的分离是提取发酵产品的重要步骤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题参考答案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水处理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与水中的污染物迁移、分解及转化过程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微型水生动物和水生/湿生植物,特别是应用于水处理工程实践的生物种类。细菌等原核微生物在水处理工程中通常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2 水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有哪些? 水中的主要微生物分为非细胞生物(病毒)和细胞生物两种类型。在细胞生物中又分为古菌、原核生物(如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又可细分为藻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分为肉足类、鞭毛类、纤毛类)、微型后生动物。 3 微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为什么? 微生物除了具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种类多。 (2)分布广。微生物个体小而轻,可随着灰尘四处飞扬,因此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空气等自然环境中。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多。 (3)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几十分钟内可繁殖一代,即由一个分裂为两个。如果条件适宜,经过10h就可繁殖为数亿个。 (4)易变异。这一特点使微生物较能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 细菌的大小一般是用什么单位测量的? 细菌的大小一般只有几个μm,故一般用μm测量。 2 以形状来分,细菌可分为哪几类? 细菌的形态大致上可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弧菌及螺菌)3种,仅少数为其他形状,如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是细菌的基本形态。自然界中,以杆菌最为常见,球菌次之,螺旋菌最少。 4 什么是革兰氏染色?其原理和关键是什么?它有何意义? 1884年丹麦病理学家Hans Christian Gram提出了一个经验染色法,用于细菌的形态观察和分类。其操作过程是: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然后酒精脱色,最后用蕃红或沙黄复染。这就是最常采用的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一般解释为: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的细胞壁及膜上结合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分子交联度较紧密,故在酒精脱色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发生明显收缩。再加上它不含脂类,酒精处理也不能在胞壁上溶出大的空洞或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仍阻留在细胞壁内,使其呈现出蓝紫色。与此相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肽聚糖位于内层且含量低和交联松散,与酒精反应后其肽聚糖不易收缩,加上它的脂类含量高且位于外层,所以酒精作用时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空洞或缝隙,这样,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就很易被溶出细胞壁,脱去了原来初染的颜色。当蕃红或沙黄复染时,细胞就会带上复染染料的红色。 酒精脱色是革兰氏染色的关键环节。脱色不足,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可误染为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5 简述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或内膜,是一层紧贴着细胞壁而包围着细胞质的薄膜,其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脂类和少量糖类。 整体细胞膜的结构,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是"镶嵌模型",其要点是:①磷脂双分子层组成膜的基本骨架。②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以多种方式不断运动,因而膜具有流动性。③膜蛋白以不同方式分布于膜的两侧或磷脂层中。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为:①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和交换。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③合成细胞壁组分和荚膜的场所。④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许多代谢酶和运输酶以及电子呼吸链组成的所在地。⑥鞭毛的着生和生长点。 7 什么是菌落? 将单个或少量同种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层)时,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光照等),该细胞会迅速生长繁殖,形成许多细胞聚集在一起且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合体,称之为菌落。准确地讲,菌落就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特征的子细胞团。 8 什么叫菌胶团?菌胶团在污水生物处理中有何特殊意义? 当荚膜物质融合成一团块,内含许多细菌时,称为菌胶团。菌胶团是活性污泥中细菌的主要存在形式,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说,处理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其性能的好坏,主要根据所含菌胶团多少、大小及结构的紧密程度来定。 9 简述放线菌的特点与菌落特征。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它的细胞结构 1 / 7

生物工艺学

一、名词解释 1、菌种衰退 2、菌种保藏 3、菌种复壮 4、自然选育 5、诱变育种 6、表型延迟 7、出发菌株 8、渗透缺陷型 9、种龄10、接种量11、灭菌12、消毒13、热阻14、相对热阻15、致死温度 16、菌体浓度 17、基质抑制作用 18、临界菌体浓度19、发酵机制 20、临界溶氧量 答案: 1、衰退: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一系列原有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 变的现象。 2、菌种保藏:通过控制低温、干燥、缺氧等条件,使微生物营养体或休眠体处 于不活泼的状态,维持最低代谢水平,尽可能保证活力和不发生变异。 3、菌种复壮:即在菌种的生产性能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地进行纯种分离和 生产性能的测定工作,使菌种的生产性能逐步提高。 4、自然选育: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诱变处理,根据菌种的自发突变而进 行菌种筛选的过程,叫做自然选育或自然分离。 5、诱变育种:利用各种诱发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 当筛选方法获得高产菌株的方法。 6、表型延迟:突变基因的出现并不等于突变表型的出现,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 因型改变的现象称为表型延迟。 7、出发菌株:工业上用来进行诱变处理的菌株,称为出发菌株。 8、渗漏缺陷型:遗传性障碍不完全的营养缺陷型,突变使某一种酶的活性下降 而不是完全丧失,所以这种缺陷型能够少量地合成某一代谢产物,能在基本培养基上少量地生长。 9、种龄:种子培养时间称为种龄。 10、接种量:移入种子液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体积的比例,称为接种量。 11、灭菌: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杀灭或除去物料及设备中一切生命物质队的过程。 12、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料、容器、器具内外的病源微生物,一般只能杀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芽孢。 13、热阻:指微生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主要是温度和加热方式)下的致死时间。 14、相对热阻:指某一微生物在某条件下的致死时间与另一微生物在相同条件下的致死时间的比值。 15、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度。 16、菌体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培养液中菌体的含量。 17、基质抑制作用:营养物质均存在一个上限浓度,在此限度以,内菌体比生长速率则随浓度增加而增加,但超过此上限,浓度继续增加,反而引起生长素率下降。 18、临界菌体浓度:为了提高酵母的生产效率,需采用摄氧速率与传氧速率相平衡时的菌体的浓度,也就是传氧速率随菌浓变化的曲线和摄氧速率随菌浓变化的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浓度。 19、发酵机制: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利用基质(底物)合成人们所需的代谢产物的内在规律。 20、临界溶氧量:再好氧发酵中,微生物对氧有一个最低要求,满足微生物呼吸的最低氧浓叫临界溶氧量。

生物制药工艺学试题2参考答案

湖南城市学院生物工程专业 《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考试试卷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时量:120 分钟试卷类型:A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6分分) 01、用于预防、治疗人类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和用法、用量的物质。 02、在体外和体内对效应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起调控作用的一类物质。 03、药物从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口服制剂,在规定的介质中在一定条件下,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04、在压力差的驱动下用可以阻挡不同大小分子的滤板或滤膜将液体过滤的方法。 05、一种生物制药中的温和”多阶式”分离,即将药物中的杂质一级一级分离。 06、是指发酵到一定时间,放出一部分培养物,又称带放。 07、有些抗生素如四环素,在弱酸性条件下不对称碳原子可逆的发生异构化,形成差向四环素。 08、是由诱生剂诱导有关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质。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题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 案 C D C D B C C B C A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09、干热灭菌 10、羟基 11、固醇类成分 12、萘醌、苯醌 13、红霉内酯 14、甘油和葡萄糖、硝酸盐、 15、对数生长期 16、苄氧羰基、叔丁氧羰基 17、糖酵解途径、单磷酸已糖支路途经 18、脱水,脱脂 四、回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29、简述生化药物有何特点。 答:①生物原材料复杂②生化物质种类多,有效成分含量低③生物材料有种属特性④药物活性与分子空间构象有关⑤对制备技术条件要求高。 30、怎样对青霉菌的发酵液进行预处理? 答:青霉菌发酵液菌丝较大,一般在菌丝自溶前用鼓式过滤机过滤得第一次滤液,其ph值6.2~7.2之间,用硫酸调ph至4.5~5.0,再加入0.07%的溴代十五烷吡啶和硅藻土作为助滤剂,通过板框过滤机过滤得第二次滤液。第二次滤液澄清透明,可进行提取。 31. 简述氨基酸的生产方法有哪些? 答:①蛋白水解法,以毛发、血粉等为原料,通过酸、碱或酶水解成多种氨基酸的混合物,在进行分离纯化。②化学合成法,利用有机物合成和化学工程相结合的技术生产氨基酸的方法③酶法,利用微生物特定的酶系作为催化剂,使底物经过酶催化生成所需的产品④直接发酵法,直接按照生产菌株的特性发酵⑤微生物生物合成法,以氨基酸的中间产物为原料,用微生物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氨基酸。 32.如何减少四环素成品的差向四环素和ADT的含量? 答:首先四环素发酵液通过加入草酸除去钙离子和促使蛋白质凝固等手段进行预处理,为了使差向四环素和ADT的含量降低,此过程应在低温、短时下进行。此外,还可此外还可在母液中加尿素,使其与四环素形成复合物而纯化;也可加入丁醇:乙醇(3:1)混合溶剂,加入乙醇可降低母液四环素损失;但降低成品中的ADT含量的最有效方法是筛选不产生ADT的菌株。 五、分析综合题:(共25分)

生物工艺学教案及讲稿1.2.3.4

第1讲绪论 教学内容:1. 绪论 §1-1 生物技术的定义和性质 §1-2 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1-3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的要求:1. 掌握生物工艺学的定义,特点,生物技术概念的范畴 2. 了解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3. 了解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1、生物技术的定义,内涵 2、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自学结合 内容提要及课时分配:1、生物技术的定义和性质(20′) 2、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60′) 3、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20′) 作业: 1. 由国际经济与发展组织(IECDO)提出的有关生物技术的定义有何特点? 2. 教材中把生物技术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它们各有哪些主要代表性技术和产品? 主讲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日期:2010.9.7 导入新课: 介绍生物工艺学的内涵,教材包括得主要内容,重点要学习的章节和内容,强调学习生物工艺学的重要意义。 1 绪论 1.1 生物技术的定义 ⑴1919年匈牙利艾里基提出:“凡是以生物机体为原料,无论其用何种生产方法进行产品生产的生物技术”都属于生物技术; 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定义倾向于:必须采用基因工程等一类具有现代生物技术内涵或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技术; 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IECDO)在1982年提出定义: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IECDO)提出生物技术定义的特点: 生物作用剂:指从活的或死的微生物、动物或植物的机体、组织、细胞、体液以致分泌物以及上组分中提取出来的生物催化剂——酶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提供的产品:可以是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产品; 被作用的物料:可以是有关的生物机体或其中的有关器官,如细胞、体液以及极少量必须的无机物质; 应用的自然科学:可以是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以及相关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 应用的工程学:可以是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 1.2 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生物技术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经验生物技术时期;近代生物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近代生物技术的全盛时期,现代生物技术的建立和发展时期; 1.2.1 经验生物技术时期(人类出现到19世纪中期) 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甚至4000多年)以前如酒类的酿造,豆粮

生物工艺学全解

生物工艺学全解

第一章绪论 1、生物工艺学包含的四大块内容:原料预处理和培养基的制备、菌种的选育及 代谢调节、生物反应过程的工艺控制、下游加工。 2、生物催化剂是游离的或固定化的细胞或酶的总称。 生物催化剂特点: 优点:①常温、常压下反应②反应速率大③催化作用专一④价格低廉缺点:稳定性差控制条件严格易变异(细胞) 生物反应过程实质是利用生物催化剂以从事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process engineering)。 3、生物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gene engineering) 、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蛋白质工程(protein engineering)、 第二章菌种的来源 1、分离微生物新种的过程大体可分为采样、增殖、纯化和性能测定。 2、代谢控制发酵(Metabolic Control fermentation):用人工诱变的方法, 有意识地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最大限度地积累产物,这种发酵形象地称为代谢控制发酵,最早在氨基酸发酵中得到成功应用。 3、菌种的保藏方法: A 斜面冰箱保藏法 B 沙土管保藏法 C 石蜡油封存法 D 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E 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4. 生物工程专业相关的主要数据库有哪些?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系列数据库、science online、springer link等。 第三章菌种选育

1、 常用菌种选育方法 (1)自然选育: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发突 变(spontaneous mutation)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 特点:自发突变的频率较低,变异程度不大。所以该法培育新菌种的过 程十分缓慢。 应用:自然选育在工业生产中可以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衰退,稳 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 (2)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 促进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生产实践或科学研究使 用。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 2、诱变育种的典型流程 8 出发菌株(砂土管或冷冻管) 原种特性考察斜面单孢子悬液 诱变处理摇瓶培养24h 菌悬液稀释涂平板处理前后计数并统计存活率观察单菌落形态挑选单菌落传种斜面摇瓶初筛与对照组比较挑出高产斜面保藏菌株 传种斜面 摇瓶复筛 挑出高产菌株 (稳定性和特性)培养基优化 小试中试 与对照组比较诱变育种的典型流程 3、抗噬菌体菌株的检出方法: 平板点滴法、单层琼脂法、双层琼脂法。 第三章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1、微生物初级代谢调节包括酶活调节、酶合成调节、遗传控制 2、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的方法

吉大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大作业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大作业 作业要求:大作业要求学生手写完成,提供手写文档的清晰扫描图片,并将图片添加到word文档内,最终wod文档上传平台,不允许学生提交其他格式文件(如JPG,RAR等非word文档格式),如有雷同、抄袭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一名词解释题 (共10题,总分值30分 ) 1. 生物利用度(3 分) 生物利用度是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生物利用度是反映所给药物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比例,它描述口服药物由胃肠道吸收,及经过肝脏而到达体循环血液中的药量占口服剂量的百分比。 2. 统计学模型(3 分) 指以概率论为基础,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的模型。 3. 肾清除率(3 分) 单位时间内肾血浆中某物质的浓度与尿中该物质浓度的比值 4. 膜脂(3 分) 是指包围在细胞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所组成。质膜的基本作用是维护细胞内微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参与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和信息传递。 5. 药物治疗指数(3 分) 等于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好。 6. 吸收(3 分) 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7. 消除(3 分) 消除是指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的总称。 8. 二阶矩(3 分) 二阶矩是随机变量平方的期望,以此可以类推高阶的矩 9. 蓄积(3 分)

有机体长期接触某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谢转化,则会出现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增的现象,称为生物蓄积。 10. 剂型因素(3 分) 药物剂型因素和药效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指的剂型不仅是指片剂、注射剂、软膏剂等剂型概念,还包括跟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如药物的理化性质(粒径、晶型、溶解度、溶解速度、化学稳定性等)、制剂处方(原料、辅料、附加剂的性质及用量)、制备工艺(操作条件)以及处方中药物配伍及体内相互作用等。 二计算题 (共2题,总分值30分 ) 11. 某患者以每小时150mg的速度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已知:t1/2=1.9h,V=100 L,问C ss是多少?滴注经历10 h血药浓度是多少?若要使稳态血药浓度达到3μg/ml,静脉滴注速度应为多少? (15 分) 12. 某药口服吸收后在体内呈一室分布,其血药浓度如下表和下图所示,试求该药的有关动力学参数。

生物工艺学习题

生物工艺学习题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选择题 (1)绪论 1、通风搅拌技术的建立是发酵技术的()。a.第一转折期b.第二转折期c.第三转折期 2、近代生物技术全盛时期起始标志是()工业的开发获得成功。 a.丙酮丁醇b.青霉素 c.人工胰岛素 (2)菌种、菌种选育及保藏 1、产生抗生素的主要微生物类群是()。 a.细菌b.放线菌 c.真菌 2、在微生物常规分离纯化中,涂布法主要适于()。a.细菌 b.霉菌 c.放线菌 3、下面不属于诱变因子的是()。 a.紫外线 b.噬菌体c.氯化锂 4、在诱变育种中,金属化合物的作用是()。a.无作用 b.诱变c.增变 5、在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中,菌株抗性的来源是()。 a.噬菌体的存在b.环境的影响c.基因突变 6、有效诱变因子的判别主要指标是()。a.营养缺陷型的诱发率 b.死亡率c.菌型变异

7、放线菌的育种方法与()相似。a.霉菌 b.细菌 c.酵母菌 8、一般来说,斜面孢子的冷藏时间为()。a.10天以内 b.1个月以内c.1年以内 9、在原生质体融合中,原生质体钝化是指经钝化后其存活率()。a.接近于零b.为零c.不受影响 (3)代谢及调控 1、下列产物中,属于次级代谢产物的是()。a.蛋白质 b.丙酮酸c.麦角生物碱 (4)培养基 1、下列培养基成分中,只能提供碳源的是()。a.葡萄糖 b.酵母抽提物c.甘蔗糖蜜 2、维生素、氨基酸等热敏性物质通常采用()方法实现无菌化。a.微孔滤膜过滤 b.巴氏消毒 c.蒸汽灭菌 3、效应剂在什么时候加入才能起作用()。 a.基础培养基中b.菌体生长期c.产物生产期p63 4、CaCO3在培养基中主要作用是()。 a.营养成分b.缓冲剂 c.加固培养基

生物工艺学2

第一章 1、生物工艺学定义: A 国际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定义: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一般称为生物催化剂,是游离或固定化细胞、酶的总称)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和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B生物工艺学,也称生物技术,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设计改造生物体或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要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 2、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是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生化工程)新技术。 3、发酵工程:是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 发酵(广义):任何通过大规模培养微生物来生产产品的过程。 4、酶工程:它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研究酶,是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性质进行生物转化的技术。其内容包括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酶反应器、酶的应用。 5、生物工艺学特点:(1)是一门综合性学科;(2)采用生物催化剂;(3)采用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原料,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过程中废物的危害性小,但由于原料成分难以控制,会给产品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6、生物反应的一般过程: 7、生物反应过程的工业生产主要有以下三种:酶催化反应过程;细胞反应过程;废水的生物处理过程。 第二章 1、醋酸杆菌AS 1.41:是我国酿醋工业常用菌种之一。产醋酸量6%~8%,可将醋酸进一步氧化为CO2和H2O。最适生长温度28~30℃,耐酒精浓度8%。 2、酵母菌:兼性厌氧 有氧条件下,将可发性糖类通过有氧呼吸作用彻底氧化为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供菌体繁殖; 无氧条件下,使可发酵性糖类通过发酵作用(EMP途径)生成酒精和CO2,释放较少能量供细胞繁殖。 3、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代谢调控机制不完善的菌株,以改良菌种的特性,使其符合工业生产的要求。 4、诱变育种:是通过人工处理微生物,使之发生突变,并运用合理的筛选程序和方法,把适合人类需要的伏良菌株选育出来的过程。 5、理性筛选:是指运用遗传学、生物化学的原理,根据产物已知的或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代谢调控机制和产物分子结构来进行设计和采用一些筛选方法,以打破原有的代谢调控机制,来获得高产突

吉林大学大作业答案:生物制药学

《生物制药学》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制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来研究和开发药物,用来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2.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3.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体所具有的生物功能,在体外或体内通过生化反应或生物自身的代谢获得目标产物的装置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等等。 4.接触抑制: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分散贴壁生长的细胞一旦相互汇合接触,即停止移动和生长的现象。 5.单克隆抗体:因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 二、问答题。 1.特点:细胞生长时胞体呈棱形或不规则的三角形,中央有圆形核,胞质向外伸出2~3个突起。细胞群常借该突起连接成网,生长时呈放射状、漩涡状或火焰状走行。 来源:中胚层组织来源的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骨细胞等。

2.特点:①原代培养细胞呈活跃的移动,细胞分裂不旺盛,并多呈二倍体核型; ②原代培养细胞与体内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上相似性大; ③细胞群是异质的,即各细胞的遗传性状互不相同,细胞相互依存性强。 例如:鸡胚细胞、原代免或鼠肾细胞、以及血液的淋巴细胞。 3.免疫毒素可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病,并能克服组织移植排斥反应,可单独给药也可以包裹在脂质体及其他微粒中给药。由于重组免疫毒素是在胞浆物质代谢中发挥作用,相对分子质量又小,渗透力强,故效果好。 4.在发酵过程中,在已有设备和正常发酵条件下,每种产物发酵的溶氧浓度变化有自己的规律。发酵时生产菌大量繁殖,需氧量不断增加,此时的需氧量超过供氧量,使溶氧浓度明显下降。从发酵液中的溶解氧浓度的变化,就可以了解微生物生长代谢是否正常,工艺控制是否合理,设备供氧能力是否充足等问题,帮助查找发酵不正常的原因和控制好发酵生产。 5.(1)酶的稳定性提高。 (2)反应后,酶与底物和产物易于分开,产物中无残留酶,易于纯化,产品质量高。 (3)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可实现转化反应的连续和自动控制。(4)酶的利用效率高,单位酶催化的底物量增加,用酶量减少。(5)比水溶性酶更适合于多酶反应。

新编生物工艺学复习题11

新编生物工艺学复习题2 1、绪论 一、生物技术归纳起来可有三个特点 ?A生物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科学技术; ?B反应中需有生物催化剂的参与; ?C其最后目的是建立工业生产过程或进行社会服务,这一过程可称为生物反应过程二、生物催化剂特点 1)优点 A常温、常压下反应,B反应速率大,C催化作用专一,D大幅度提高效率,成本低廉 2)缺点 A稳定性差.B控制条件严格.C易变异 三、近代生物技术的全盛时期(20世纪4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核心技术和产业: ?青霉素工业化生产;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和抗生素产业的兴盛以及新的初级代谢产物开发; ?以酶为催化剂的生物转化及酶和细胞固定化技术及应用。 四、现代生物技术建立和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开始)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特征。 2、生产菌种的来源与菌种选育 1)微生物选择性分离方法大致分为五个步骤: 1、含微生物材料的选择—采样 2、材料的预处理 3、所需菌种的分离 4、菌种的培养 5菌种的选择和纯化 理想的工业发酵菌种-优良菌种应符合以下要求: (1)遗传性状稳定; (2)生长速度快,不易被噬菌体等污染; (3)目标产物的产量尽可能接近理论转化率; (4)目标产物最好能分泌到胞外,以降低产物抑制并利于产物分离; (5)尽可能减少产物类似物的产量,以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及利于产物分离; (6)培养基成分简单、来源广、价格低廉; (7)对温度、pH、离子强度、剪切力等环境因素不敏感; (8)对溶氧的要求低,便于培养及降低能耗。 2)液体富集培养,即通过给混合菌群提供一些有利于所需菌株生长,或/和不利于其他菌株生长的条件(供给特殊的基质或加入抑制剂),从而增加混合菌群中所需菌株数量的培养方法。 3)菌种选育是微生物工程的关键技术,主要方法有传统的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以及现代的原生质体融合与基因工程等。 4)自然选育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发突变,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体的古老的育种方法。 5)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的育种技术。

生物工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菌种的扩大培养 . 生长因子,临界氧浓度诱变育种,.培养基 .前体,. 反复补料培养.呼吸商, . 临界稀释率,空气的相对湿度补料分批培养,. 竞争性抑制,. 培养基的分批灭菌,. 发酵. Ks .空气湿含量,.合适诱变剂量,. 倒种,. 自然选育,生物反应动力 VVM 二、单项选择题 1.对于不产孢子的菌丝体来说,那种方法最为理想且保存时间长。 A 菌丝速冻法 B 沙土管保藏法 C真空冷冻干燥法 D 液氮超低温保存法 2.下面出现那种异常情况最可能是噬菌体污染了。 A pH上升 B pH下降,菌丝体畸变 C pH下降,菌丝体消解 D pH上升,菌丝体畸变 3.下面那种诱变剂在不同pH下以不同机制进行诱变,并有“超诱变剂”之称。 A NTG B 快种子 C 氮芥 D 亚硝酸 4. 进行淀粉酶生产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当选用那种原料作为碳源。 A 乳糖 B 淀粉 C葡萄糖 D 蔗糖 5.种子罐的种子移植到发酵罐中主要采用()法。 A 差压法 B 火焰接种法 C 微孔接入法 D 紫外无菌接种 6.下面哪个选项能够表达接种龄()。 A 对数后期 B 对数中期 C 对数前期 D 培养12小时 7.种子的总量为50m3,发酵罐培养液消后体积为500m3请问接种量为() A 9.9% B 10% C 91% D 50m3 8.分批培养过程中,不考虑抑制作用,减速期的长短下面那种说法正确()。 A Ks值越大减速期越长 B Ks值越大减速期越短 C u max越大减速期越短 D u max越大减速期越长 9. 初级代谢产物或分解代谢产物的形成速率和菌体生长多为()。 A 生长关联型 B非生长关联型 C部分生长关联型 D 和菌体浓度相关型 10.连续培养时,容易遭到那种杂菌的污染()。 A 杂菌一次污染量太多 B比生长速率大 C 杂菌比生长速率小D 对数期的杂菌 11.对于产孢子能力强、孢子发芽快、生长繁殖旺盛的菌种主要采用()直接作为种子罐的种子。 A 菌丝体 B 孢子 C 子实体 D 芽孢 12. 发酵罐的装料体积500m3为从一级种子罐到发酵罐的接种量都为10%,第一级种子罐装料体积为50升,请问种子罐发酵级数()。 A 5级 B 6级 C 7级 D 4级 13. 次级代谢产物的形成速率和菌体生长多为()。 A 生长关联型B非生长关联型 C部分生长关联型 D 和菌体浓度无关

吉大19春学期《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在线作业二1答案

吉大18春学期《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在线作业二-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生物体内进行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是() A.肝微粒体代谢酶 B.乙酰胆碱酯酶 C.琥珀胆碱酯酶 D.单胺氧化酶 正确答案:A 2.多剂量或重复给药经过几个半衰期体内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是() A.3 B.10 C.4-5 D.6-7 正确答案:C 3.关于药物的分布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B.药效强度取决于分布的影响 C.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除速度 D.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E.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与肝脏的代谢无关 正确答案:E 4.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体内循环的影响 B.血管透过性的影 C.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力的影响 D.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 E.药物制备工艺的影响 正确答案:E 5.对药物动力学含义描述错误的是 A.用动力学和数学方法进行描述 B.最终提出一些数学关系式 C.定性地探讨药物结构与体内过程之间的关系 D.可知道药物结构改造、设计新药 E.制订最佳给药方案 正确答案:C

6.溶出度的测定方法中错误的是 A.溶剂需经脱气处理 B.加热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0.5℃ C.调整转速使其稳定。 D.开始计时,至45min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 E.经不大于1.0μm微孔滤膜滤过, 正确答案:E 7.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没有 A.给药途径 B.给药剂量 C.酶的作用 D.生理因素 E.剂型因素 正确答案:E 8.药物的清除率的概念是指() A.在一定时间内(min)肾能使多少容积(ml)血浆中所含的该药物完全清除 B.在一定时间内(min)肾能使多少容积(ml)血液中所含的该药物完全清除 C.药物完全清除的速率 D.药物完全消除的时间 正确答案:A 9.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吸收一般最快的是 A.舌下给药 B.静脉注射 C.吸入给药 D.肌内注射 E.皮下注射 正确答案:B 10.关于药物零级速度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A.药物转运速度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 B.药物的转运速度与药物量或浓度无关 C.半衰期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D.药物消除时间与剂量有关 正确答案:C

《生物工艺学下》复习题

生物工艺学下复习题 1 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生物产品特点: ①产物浓度低的水溶液 (原因:a 氧传递限制;b 细胞量;c 产物抑制 ②组分复杂(a 大分子;b 小分子;c 可溶物;d 不可溶物;e 化学添加物 由于起始浓度低,杂质又多,所以提取步骤多,常导致收率低,成本高。发酵液的产品浓度与价格成反比。P3图13.1. ③产物稳定性差(a 化学降解(pH , 温度);b 微生物降解(酶作用,染菌)c剪切力(影响空间结构、使分子降解) ④由于分批操作和微生物变异,发酵液每批不尽相同,提取方法要有弹性。选择提取方法要考虑放罐时间、杂菌污染、加入添加物等, ⑤质量要求高(药品或食品) 2 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工艺流程和阶段是什么? ①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技术: 絮凝,离心,过滤,微过滤。 ②细胞破碎技术: 球磨,高压匀浆,化学破碎技术 ③初步纯化技术(目的在于浓缩): 盐析法,萃取,有机溶剂沉淀,化学沉淀,大孔吸附树剂,膜分离技术 ④高度纯化技术(精制): 各类层析,亲和,疏水,聚焦,离子交换 ⑤最后纯化-成品加工喷雾干燥,气流干燥,沸腾干燥,冷冻干燥,结晶 3 凝聚和絮凝是两种方法,两个概念。 凝聚:指在投加的化学物质(铝、铁的盐类)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集成1 mm 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 絮凝:指使用絮凝剂(天然的和合成的大分子量聚电解质)将胶体粒子交联成网,形成10mm大小絮凝团的过程。其中絮凝剂主要起架桥作用。 4 凝聚的机理:1)中和粒子表面电荷 2)消除双电层结构3)破坏水化膜 5 常用的凝聚剂电解质有 硫酸铝 Al2(SO4)3?18H2O(明矾);氯化铝 AlCl3?6H2O;三氯化铁 FeCl3; 硫酸亚铁 FeSO4·7H2O ;石灰;ZnSO4;MgCO3 6 絮凝的机理——架桥作用 7 工业常用的絮凝剂分为三类: 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无机高分子聚合物 1)目前常用的是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类衍生物、聚乙烯亚胺衍生物;聚丙烯酸类和聚苯乙烯类衍生物。 2)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天然有机高分子改性絮凝剂根据其原料来源不同可分为淀粉类、纤维素类、植物胶类和聚多糖类。其中淀粉改性絮凝剂的研究开发最引人注目。 3)无机高分子聚合物有聚合铁系和铝系两大类 8 高价无机离子的去除方法 1.Ca2+ ——草酸、草酸钠,→形成草酸钙沉淀(注意回收草酸); 2.Mg2+——三聚磷酸钠,→形成三聚磷酸钠镁可溶性络合物; 3.Fe2+ ——黄血盐,→普鲁士兰沉淀 9 预处理的目的:促进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离的效率: ⑴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包括增大悬浮液中固体粒子的尺寸,降低液体黏度。 ⑵相对纯化,去除发酵液中的部分杂质(高价无机离子和杂蛋白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⑶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一相中(多数是液相); 10 常见的固液分离方法过滤filtration离心Centrifugation 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双水相萃取 ATPS 扩张床吸附 EB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