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

试论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

试论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
试论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

[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倪新(1969-),男,湖北荆州人,武汉商业服务学院讲师,硕士。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WuxiInstituteofCommerce

2007年08月第7卷第4期

Aug,2007Vol.7No.4

试论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文章分析了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认为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都市繁华的全面反映,新的人生价值取向,对歌妓和市井女性思想感情的表现,表现羁旅行役之感,以词咏物。

[关键词]柳永;宋词;内容题材;开拓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06(2007)04-0103-04

自晚唐至五代,受特定的创作环境———“花间”、“尊前”和创作观念———“娱宾遣兴”的影响,文人词在题材内容上形成了两种相近而又有所区别的传统:一是以温庭筠为代表的“

花间”词派,多写男女爱恋相思、倚红偎翠、闺中幽怨、伤离惜别,主要是表现对爱欲恋情的渴望与失望、追求与失落以及由此带来的苦闷、孤独、寂寞、惆怅之情;一是以冯延巳、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由现实人生的不完满上升到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的哲理性思索,特别是李煜,在亡国破家,本人也被俘入宋之后,由于个人命运的巨大转折、荣辱的巨大落差而体悟到人生命运的悲剧性,并在他的后期词作中把这种对人生悲剧的忧思表现到了极致。“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这些词,摆脱了花间词的情感世界的单一狭窄,拓展了词的情感空间,正如王国维所评:“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间词话》)。

宋初词坛,经历了约半世纪的沉寂后,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开始热闹起来。在晏殊、欧阳修继承沿袭花间、南唐词的传统题材发展的同时,柳永却另辟蹊径,为词引入了新的题材,丰富了词的内容,并表现了新的思想感情。

一、对都市繁华的全面反映

柳永生活的宋真宗后期和仁宗朝,正是北宋盛

世。在结束了前代干戈纷争的分裂状态后,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经济日益兴盛起来,商业经济的繁荣又促进了城市的发达,整个社会,尤其是都城和一些商业中心城市,呈现出一派升平景象,读者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对都城汴京的描述中可略见一斑: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歌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朱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方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萧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这种都市的繁华,富贵豪侈的生活在柳永之前虽已经有所反映,如潘阆的《酒泉子》“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描绘杭州,夏竦的《喜迁莺》歌颂帝皇生活,李遵勖的《滴滴金》写汴京元宵之景和游赏活动之盛,但数量既少,所反映的内容也窄。柳永的都市词则大大丰富了这一题材,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数量多,《全宋词》共计收入柳永该题材词作21首,约占柳永全部词作的10%,为同时代词人中所仅见;二是描写的范围广,有对帝皇的歌颂,如《倾杯乐》“禁漏花深”咏京城元宵节,《破阵乐》“露花倒影”咏京城春季赛龙舟,还有对商业中心城市的描

103

绘,如《一寸金》“井络天开”写成都景致,《瑞鹧鸪》“吴会风流”写苏州景致,《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写扬州景致,《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景致。柳永用大量的词作歌咏城市风光和承平气象,固然有以词为谀世之具的不太高尚的动机,但不可否认,他的这些词作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日的经济繁荣和城市人民的生活面貌及社会风俗,使词这种本来长于反映狭深心绪的抒情文学,第一次面向了相对而言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应当肯定的。

二、新的人生价值取向

“学而优则仕”,在封建社会,读书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惟一的途径就是踏入仕途。北宋立国之后,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实行科举取士,又特重文士,对通过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不仅由皇帝赐诗、赐袍笏、赐宴等加以奖励,而且在经济待遇方面也特别优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柳永的这首《鹤冲天》便有了特殊意义: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姿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词中抒发了在一个政治清明时代,贤士(也即柳永本人)被摒弃不用的失落之感,更重要的是,他公开表示了对被统治者视为千秋大业的科举功名的蔑视,认为在“烟花巷陌”倚红偎翠,“浅斟低唱”,做一名“才子词人”也并不逊色于卿相。

对柳永来说,这种思想并不是突然出现的,从他的生活中可以找到源头。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记载:“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叶梦得《避暑录话》也记载:“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柳永凭自己的风流才调,不仅赢得了众多青楼歌妓的爱情,而且能获得不菲的酬金,道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思想,是前人从未道过的,而且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柳永的这种“才子词人”的生活其实正是商业社会中艺术家自食其力的手段,自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柳永的这首词可视为商品经济条件下艺术家的一篇宣言书,为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指出了除科举功名外的第二条路,尽管这条路少有人走(只是在元代,由于特殊的社会情况,才使得关汉卿等人走上这条路),尽管“倚红偎翠”、“浅斟低唱”格调不高,但我们得承认,它体现了一种新的人生价值取向。

前面提到过,词至南唐,已开始表现人生短暂,生命有限的体验与思索,面对这种人生的大无可奈何,词人只有感伤、喟叹而已,柳永则给出了解脱的答案:

屈指劳生百岁期,荣瘁相随。利名牵惹逡巡过,奈两轮,玉走金飞。红颜成白发,极品何为。尘事常多雅会稀,忍不开眉。画堂歌管深深处,难忘酒盏花枝,醉乡风景,携手同归。(《看花回》)似此光阴催逼。念浮生,不满百。虽然人轩冕,润屋珠金,于身何益。一种劳心力。图利禄,殆非长策。除是恁,点检笙歌,寻访罗绮消得。

(《尾犯》下阙)在词人看来,人生的最大意义就是及时行乐,而名利都是身外物,应该打破“名缰利锁”,在醇酒美人笙歌中享受一生,方为不虚度光阴。这种主题,在柳永的词中是反复出现的: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定风波》)鸳衾下,愿常恁,好天良(《洞仙歌》)

况已结深深愿,愿人间天上,暮雨朝云相见。

(《洞仙歌》)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二郎神》)

在这些词中,作者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热衷与讴歌,体现了一种新的幸福观,那就是渴望过一种平庸而甜蜜、琐细而快活的生活。它是新鲜的,却又是相当俗气的,所以才会使正统的士大夫不屑一顾,而在市民中得到广泛共鸣,因为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国家大事、建功立业、出将入相、青史留名之类与他们根本无缘,他们所追求的只能是平常生活中的幸福,柳永的这些词正好反映了他们的心声,也就难怪“流俗人尤喜道之”了。

三、对歌妓和市井女性思想感情的表现

词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歌妓结下了不解之缘,色艺俱佳的歌妓成为词人吟咏的对象,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在柳永之前,早期的敦煌词、花间词中就有不少吟咏歌妓的作品,这些作品,或从旁观者欣赏的角度,描绘歌妓的容貌、体态、技艺之美;或以代言体形式,以婉转而又富有女性情调的口吻来言情,这种“男子而作闺音”的代言体形式的出现,显然是为了适应词作的“助妖娆之态”、“资羽盖之欢”、“娱宾遣兴”的实用功能的需要,因此,很难说

104

就是歌妓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毋宁说是男性想象中的女性感情来得更恰当些,对于身份低贱的歌妓的真实感情世界,词人是不屑于去深入了解的,更不用说在词作中加以反映了。柳永由于经常出入秦楼楚馆,深得歌妓的喜爱(唐宋时歌妓有喜爱文人、倾慕才情的传统),加之科举功名上遭受挫折,只是在与歌妓的两情相悦中才弥补了他内心的失落,因此,他对歌妓的态度就不再是一种狎客的态度,他尊重她们,理解她们,对她们的遭遇、感慨和内心愿望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给予深切的同情。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在柳永的词作中,第一次真实地刻画了歌妓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她们在情感生活中的遭遇及心理感受。

才过笄年,初绾云鬓,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舜华偷换,光阴虚度。已受君恩深,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这首词的主人公,是刚刚过了十五岁(笄年)的歌妓,她不满意自己的歌舞陪伴生涯,害怕光阴虚度,因而盼望能为她做主的意中人娶她,让她脱离苦境,反映了大多数歌妓希望摆脱歌妓生涯,过正常人生活的朴素愿望。

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好天凉夜,深屏香被,争忍便相忘。王孙动是经年去,贪迷恋,有何长。万种千般,把伊情分,颠倒尽猜量。

(《少年游》)词中的这位歌妓已被王孙公子抛弃了,但她却仍是一往情深,一片痴情,期盼对方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边,真可谓是“痴情女子负心汉”。作者对这位痴情而又被弃的歌妓充满了同情。其实,这又何止是某一个歌妓的遭遇,她们的生存方式注定了没有什么好结局,“一生赢得是凄凉”是词人对这个社会群体最贴切的概括。

同样是面对负心汉,下面这首中的女主人公态度就大不一样了。

坠髻慵梳,愁娥懒画,心绪是事阑珊。觉新来憔悴,金缕衣宽。认得这疏狂意下,向人诮譬如闲。把芳容整顿,恁地轻孤,争忍心安。依前过了旧约。甚当初赚我,偷剪云鬓。几时得归来,香闺深关。待伊要,尤云殢雨,缠绣衾,不与同欢。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锦堂春》)这首词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心理、行动描写,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大胆泼辣、富于计谋的带有浓郁市井气息的女性形象,她不同于以往词作中的女性温柔敦厚、逆来顺受、听天由命、自怨自艾,而是注重个人实际,无所顾忌,当她发现心上人不再重视她后,不是哀怨自怜,而是策划好步骤,用实际行动逼迫对方回心转意,在词史上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中,可算是非常独特的“这一个”了。

四、表现羁旅行役之感

柳永因为个人遭遇坎坷,长期流浪迁徙,写下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有60余首,约占其词作总数的30%。从题材上看,这些词属于传统的离情别绪题材,柳永对这一题材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写离情别绪多带有羁旅行役的况味,这类词不单纯是为了娱宾遣兴,而是写出了柳永自己的潦倒经历和辛酸感受,比起以前的写男女花前月下惜别之作,在思想感情上有所深化,初步洗去了“绮罗香泽”、“绸缪婉转”的艳情味。抒情主人公从传统的多写女性变为一位为追求功名利禄而浪迹天涯,四处干谒而又屡屡失望的下层苦闷文人,使词的抒情人物形象向自我化、个性化迈进了一大步。作为离愁别绪的背景已经不完全是闺阁园亭,许多是境界开阔、情调悲凉的秋景。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早期的文士所写的,可以说大多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已,柳永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关河寥落、羁旅落拓的‘秋士易感’的哀伤……就词的发展而言,实在是一种极可注意的开拓”(《论柳永词》,见其《灵谿词说》)。这一类词的代表作有《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安公子》“远岸收残雨”、《戚氏》“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倾杯》“骛落霜洲”、《雨霖铃》“寒蝉凄切”等,无不是思想深沉、兴象高远之作,在艺术上成就很高,对后代的影响也极大。

五、咏物词——

—对题材的新开拓

柳永现存咏物词六首:《木兰花》“剪裁用尽春工意”、“东风催露千娇面”、“黄金万缕风牵细”三首分咏杏花、海棠、柳枝,《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咏黄鹂,《瑞鹧鸪》“天将奇艳与寒梅”咏梅,《受恩深》“雅致装庭宇”咏菊。这些词通篇描绘所咏对象的特征,同时又有一定的寄托,作为咏物必备的赋予比兴结合已经做到,是严格意义上的咏物词了,而此前花间词人牛峤的《望江南》两首,一咏燕,一咏鸳鸯,重点还是在写人物情思,严格说来还不能算作咏物词。柳永的咏物词开拓了新的题材,为词作又提供了一块新的园地,对扩大词的表现范围,

105

[编辑:李力]

九五居中得正,又为卦中惟一的阳爻,正是阴爻所当依归的对象,也只有他才有资格“显比”。显:显扬,光大。“显比”即晓喻百姓比顺之理。如何“显比”呢?“王用三驱,失前禽”。驱,纵之使逸去。使去者有三:“禽在前来者,不逆而射之,旁去又不射”,这正是所谓的“三驱”。“失前禽”,失,尤矢也,古同声系得以通借。前禽,前去之禽。前去之禽正是背“我”而去的象征故射杀之,以威天下。

古帝王田猎“背走者顺而射之”正是此用心。这种不用强制手段而曲为巧喻的“显比”方法,即使天下人知晓了亲比的大义,又不使他们受到惊扰是再好不过的了。所以说:“

邑人不诫,吉。”诫:骇也。《

周易》乃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中的一部奇书,它借助于一种极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象”,讲阴阳、谈天地、述刚柔,其目的就在于要人们明白“此一时非彼一时”,学会审时度势,效法天地,以尽人

谋。正所谓“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传上》下引同)“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很显然,《周易》就是要人们懂得效法自然,见“几(机)”而动。这种法天而行、相时而动的思想,在《周易》就叫做“变”,“变通者,趋时者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旧时已穷,就当“变法”以适应新时,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亨通畅达,久立不败之地。然要真切的领悟到《周易》所言之道,就必须依据其制作特点运用合适的解读方法,其中“两象合参”法应该是解读《周易》的一个根本大法,笔者特以对此数则卦爻辞的解读为例,以明“两象合参”法在《周易》解读中的具体运用。

丰富词的创作做出了贡献。其后以词咏物蔚然成风,经过词人在艺术上不断努力探索,咏物词终于成为宋词中一个重要的题材种类,追根溯源,柳永开创之功实不可没。

综上所述,柳永的词中反映了新的思想感情:对科举禁锢的不满与蔑视,新的人生价值取向,对歌妓的理解与同情,还有他本人沦落天涯的失意以及对繁华都市的迷恋与赞赏;出现了新的抒情人物

形象:有自负风流的才子词人,有失意的下层文士,还有充满了浓郁市井气息的女性;对词的生活场景、空间环境的开拓用力颇多:在柳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皇都帝城、三吴西蜀的中心城市、西北的千里关河、吴越的云涛烟浪、江南的万壑千岩、楚乡淮岸的苇村山驿;又首创咏物题材,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词作的内容,推动了宋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大椿.唐五代词[M].北京:北京文学古籍出版社,1956.[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3]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杨海明.唐宋词史[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5]陈新璋.唐诗宋词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6]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上接第96页)

[编辑:张雪梅]

106

唐诗宋词经典名句赏析

唐诗宋词经典名句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 在眼前。 唐诗宋词经典名句大全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别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

论柳永词对宋词的影响 摘要 宋词在形成新脱圆倩、纤丽峭拔的语体风格的过程中,柳永词在宋代大文化背景的濡染下,由对传统辞章进行历史整合的书卷气、按词体的规定性组合渊雅博炼词汇的音乐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相当稳固的词体语言系统所构成的语体风格,对后世词体特别是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柳永词宋词慢词 。 引言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 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百十多个词调里,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质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也许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横冲直撞,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一.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柳记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早年进士考试落榜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 在狱咏蝉骆宾王P39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首联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而自己已经白发满头,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P66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导语:《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 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 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 的风格特色。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雨霖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 助。 雨霖铃柳永宋词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雨霖铃柳永诗歌

柳永词的贡献

柳永词的贡献 柳永对于宋词的主要贡献可概括为两点,即“屯田蹊径”和“柳氏家法”,具体的表现如下: 一、变旧声为新声: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得慢词和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篇幅体制扩大,相应的扩大了词的内容含量,也增强了词的表现功能。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可以说“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二、变雅为俗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在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a)在题材上,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首先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 泼辣的爱情意识。其次表现了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 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 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和忧愁,如他的《满江红》; 再次,表现了北宋繁荣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 情,如他的《望海潮》;最有他还工于对于羁旅行役内容的描 写。

b)在语言表达上,大胆革新,充分利用日常口语和俚语,富有表 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直接与人对话,诉说 时使读者与听者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接受 三、以赋为词 1,善于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从景入事,因事牵情,情因景系,情景交融。柳永使用慢词,将“敷陈其事而直言 之”的赋法移植入词,铺陈描绘事情的发生,发展的场 面和过程,以及人的情感心态的变化。 2,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即从自我思念对方到对方思念自我的多 重空间结构。 3,与铺陈相配合,柳永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 综上所述,柳永的词作对后世的影响甚大,一方面后人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他们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手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词的一代新风。

经典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

古诗《静夜思》作品信息【名称】《静夜思》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译文【注释】 (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 )床:有五种说法。 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 静夜思 诗意图》。 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 字。《说文》释 韩 为 井垣也 ,即井墙之意。 床 即 窗 的通假字。 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 小雅 斯干》有 载寐之牀 ,《易 剥牀 王犊注》亦有 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 交床 、 交椅 、 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 胡床 或 床 所误。至迟在唐时, 床 仍然是 胡床 (即马扎, 一种坐具)。 ( )疑:怀疑,以为。 ( )举头:抬头。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 版本说明明代版本: 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 床前明月光 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 床前看月光 ,第三句也均作 举头望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 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 举头望明月 ,但是第一句 床前看月光 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 床前明月光 ,但第三句却是 举头望山月 。直到 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 年的 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 改动 了的《静夜思》比 原版 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床前明月光 版比 床前看月光 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 静夜思 》(《文史知识》 年第 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 床前看月光 ,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 月

古典诗词鉴赏:柳永《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柳永《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赏析 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译文】 远处的岸边有小船三两只,淅淅的风吹着刚长出来的芦苇萧萧做响。江心沙洲宿雁冲破晓烟飞去。残月照在小桥上,小桥上的白霜显得更白,天渐渐的亮了。远远的路上行人渐渐的多起来。往来的人,无论是坐车的还是乘船的,都是为了名和利。 一眼望去故乡关河相隔遥远。突然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恨不得生出双翅飞回家。愁云恨雨象丝缕一样牵萦着两地。日月相催,新春浦过残腊又到。年华眼就过去。像浮萍和断梗一样随风水飘荡,有什么益处。还是回去吧。家中的玉楼里,有人在想我。 【注释】 归朝欢:词牌名,柳永自制曲,《乐章集》注双调。双调一百四字,上下片各九句六仄韵。 别岸:离岸而去。 葭(ji)苇:芦苇。班固《汉书·李广传》: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萧萧:草木摇落之声。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淅淅:风声。 沙汀:水中沙洲。破烟:穿破烟雾。 溪桥句:挂在溪桥边的残月的月色和霜色连成一片。 行役:指因服役或公务而跋涉在外。后泛指行旅。 只轮双桨:意为坐车乘船。轮,代指马车。桨,代指船只。 利名客:热衷仕宦、追求利禄的人。辛弃疾《霜天晓角·暮山层碧》:一叶软红深处,应不是,利名客。 一望:一眼望去。乡关:家乡。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归心:回家的念头。梅尧臣《送庭老归河阳》:五月驰乘车,归心岂畏暑? 愁云恨雨:指色彩惨淡,容易引起愁思的云雨。牵萦(yng):纠缠;牵挂。 残腊:腊月的尽头。 岁华:年华。 浪萍风梗:浪中之浮萍,风中之断梗。形容形容人漂泊不定。 归去来:赶紧回去吧。陶潜著《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但此处仅用其表面意义,无归隐之意。 玉楼:本指神仙所居之处,此处指妻子的居室。 【创作背景】 柳永成年后离开家乡福建崇安县,虽寓居京都汴梁,但生活一直比较动荡。中举前为求取功名、维持生计,四处干谒漫游,中举后又为官务公事奔走在外,羁旅行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他对羁旅漂泊的苦况有着深切的体会乃至清醒的认识,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羁旅行役词。 [3]

柳永对宋词的全面改革

柳永对词的全面变革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是我国北宋词坛上一位卓有建树的词人。他是第一个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人,对宋初词坛的发展和后来词人的创作影响巨大。他大力创作慢词,一改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他对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意象的组合,景物的描写,题材的开拓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建树,对宋词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面以《戚氏》为例,谈谈柳永对宋词的全面变革:一、大量创制新的词调。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其词一向以“创”字为挈领,他自创词牌,不拘一格,如《迎新春》《黄莺儿》……这首《戚氏》就是柳永的首创,前后三叠,二百一十二字,是《乐章集》中最长的一首词。 二、大力创作慢词,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 唐五代时期,词主要以“小令”为主,慢词在柳永之前出现甚少,在词的总数中占有很小的比例。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大量创作慢词、填写慢词。柳永大力推广并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打破唐五代以来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比如柳永的慢词长调《戚氏》“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 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全文长达200多字,因此,作者可以游刃有余的把所表达的内容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肆意的展开联想与想象,联系到大自然的万物生灵,广泛的描绘到“槛菊”、“井梧”、“飞云”、“蝉、蛩”等事物,因而作者可以更自然地融入感情,以达到情景交融的表现效果。极大限度的扩展了词的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范围。柳永对慢词的推崇,打破了唐五代以来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与繁荣。 三、语言表达方式上的革新。雅词多从书面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俗词则充分运用日常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 柳永的词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恋上唐诗宋词

恋上唐诗宋词,全因它美丽的字句,然而体验后,更感悟到的是唐诗如山,宋词如水。 唐诗宋词有太多的感情,情怀如淡淡的香茗。欣赏唐诗宋词的路途中,我体会到的是最美的笑,最知足的幸福,最感动的快乐,最悲伤的泪……在每个不同的情感中都伴随着幸福 与快乐,痛苦和哀怨。 唐诗是美丽的,在唐诗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宋词是多情的,在宋词中,当一个人无奈地承受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时,那双溪的蚱蜢 舟,自然是“载不动许多愁”。 唐诗是属于漠北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豪迈的气势,道出唯美的边塞风景。宋词是属于江南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柔情的江水道出了宋词壮阔 醇美的万千气象。 当我读到唐诗宋词时,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那么唐诗宋词是什么呢?难道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宋词,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唐诗如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采飞扬。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让我们的民族永远保持少年得青春活力;宋词如水,如烟,如絮,如月,如钩,氤氲中有红袖佳人、五陵少年、侠骨柔肠。像从小巷中袅袅而来的佳人,明丽如花,眉山紧锁,若蹙若 颦。 唐诗宋词的蓬勃发展,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也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知识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的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的关系,跟唐宋的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只有社会上有一种尽理尽心的气象,文学上才会有尽才尽气的表现。 而今天的我们似乎缺少了提澌生命的真实力量。提倡科学,而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没有了唐诗宋词生动的理性构架,没有了唐诗宋词的主心骨,没有了唐诗宋词的人格意识拼贴,更没有唐诗宋词真实的内容、真实的需求。要么是幽暗化了,成为一团人欲物欲;要么游戏化,成为一种商业性大众化的表演。 唐诗如山、如雨前龙井;宋词如水、如陈年女儿红;千年的繁华旖旎、胭脂粉泪,熏染了 这一纸红笺。回过来让我们读一读唐诗宋词吧!

玉蝴蝶柳永诗词鉴赏

玉蝴蝶柳永诗词鉴赏 玉蝴蝶 柳永 北宋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 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 燕、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释】: ①云断:云散。 ②悄悄:内心忧愁的样子。 ③堪:能够,可以。 ④蘋(píng)花:白蘋花,生于浅水中,开小白花。 ⑤遣:排遣。 ⑥文期:与朋友约期做文章。 ⑦孤:同“辜”。 ⑧星霜:代指一年。 【译文】: 我独自登台远望,见雨住云散去,我悄悄送别着秋天的光景。黄昏的景色萧 条不已,足令多愁善感的文士体会到悲凉之意。水上风儿轻吹,蘋花渐渐老去, 月光露气变冷, 飘落的梧桐叶飘散着片片枯黄。 这情景更令人感伤, 往日的故人, 你们都在哪里?眼前所见的只是烟水茫茫。 实在难忘, 当年与朋友们在一起那些 填词赋诗、饮酒放狂的开怀时光。如今辜负虚度了多少大好时光。山路迢迢,海 面宽广,不知何处才是潇湘?我的朋友也一定在那里流浪。想到那双小燕,无法 凭它传送远信,暮色苍茫,只会认识那些归来的桅樯。我一个人,黯然神伤,在 孤雁的哀鸣声中,眼看着夕阳慢慢沉没。 【赏析】: 本词是秋日怀念故人之作。柳永的词,以善写四时不同景色见长,而以秋景 写得最多最好。他能把秋景的凄清和个人内心的悲思、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这首词即为一例。上片由眼前的秋景引发到对故人的思念,从景到情,从凭栏到 忆旧。下片从情到景,从忆旧游而回到凭栏之现境。抒情回环往复。由对故人的 回忆抒写到眼前的伫望。 首尾回环, 融为一体。 上片以远处景象开篇, 由景入情,

柳永对词的贡献_柳永的词有哪些

柳永对词的贡献_柳永的词有哪些 柳永是北宋时期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对宋代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是为你搜集柳永对词的贡献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柳永虽然本人地位卑微,一生历经坎坷,而且还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之类的烟花之地,与当时社会最低层的青楼歌女相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柳永没有社会地位,甚至于可说是受人鄙视的。但是柳永作的词,在当时虽为靡靡之音,但对后世却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词的形式上,他将小令发展到了长调慢词。在柳永之前,慢词虽早已在民间流行,但是却不被文人之士认可。柳永从官宦之家的少爷到成为市民阶层中的一员,他常年与当时的歌女乐师交往,受他们的影响,他大量的创作慢词。一方面,他将旧调名翻新,把小令和中调变为慢词;另一方面,他还自己创作出了许多的新调慢词。此外,在单调和双调之上,他还创造了三叠的形式。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将毫不起眼的民间慢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柳永开拓了词的题材。自晚唐以来,诗才是上层社会的主流方向,词只是人们娱乐消遣的一项工具。诗论政治,词谈风月。而柳永却另辟路径,他将乐府诗中的各种情感题材,比如男女之间的爱恨别离,游子思乡的羁旅之愁等等。转而融入词牌之中,脱离了五言、七言、绝句等的束缚,可以被歌唱的词进入大众的生活,令人觉得耳目一新,

给当时已经僵硬的文学融入了新鲜的血液。 柳永在形式、内容和艺术上都作出了很大的变革,他的词标志着宋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变时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词人柳永的词有哪些柳永是北宋时期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大多是婉约秀丽的。词人的作品总是与他们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柳永写的词虽以婉约为主,但他家道中落之后,仕途又极为不顺,他在考取功名之上花费了大半辈子的时间,为了追逐名利,他几乎踏遍了整个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词又带有许多人生哲理,对生活无奈的感慨。 柳永的词的意象大多是高远的,他的词突破了自晚唐以来陷于闺阁亭园之间的狭小空间。如他的名作《八声甘州》,这首词,以一个“对”字起头,领起后面的十三个字,笔力遒劲,文字洗练,读之便令人觉得深处在刚刚被雨水清洗过后的干净澈然的寥廓江天全景图之中。 他的词在境象的表现上,总是生动而高远寥阔。不仅能表现开阔博大的景物形象,还能将那雄浑矫健的声音一同勾勒出来。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之中,以文字描写状物是相对容易的,但若要用文字将一首诗词描绘得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对于在文字的表达上,听觉是相对弱势的,而柳永的词在表达景物形象之后,对于声音也有不错的表现力。 对都市生活的繁华盛况的出色描写也是柳永词的另一特色,他长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 年代:宋 作者: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作品赏析 【注释】 ①是事可可:凡事不在意,一切事全含糊过去。 ②暖酥消:脸上搽的油脂消散了。 ③腻云亸:头发散乱。亸:下垂貌。 ④蛮笺象管:纸和笔。蛮笺:古代四川产的彩色笺纸。象管:象牙做的笔管。 ⑤镇:镇日,整天。 【评解】 这首词以深切的同情,抒写了沦落于社会下层的歌伎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内心的烦恼与悔恨。上片融情入景,以明媚的春光反衬人物的厌倦与烦恼情绪。下片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反映歌伎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首词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运用通俗的语言,不加雕饰,把人物的生活情态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颇能体现柳词的特色。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赏析》:柳永的身世处境,使他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妓女的生活,有着很深的了解,对她们的思想感情也有着很深的了解。 因而,词里刻画的许多妇女形象栩栩如生,描绘她们的心理活动,显得格外生动、真切。《定风波》就是一首描写很成功的以妇女为主人公的词。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生动地体现出柳永“俚词”的特点。柳永在语言上的“俚”和他“变旧声,作新声”,制作了大量的慢词一样,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作出的贡献。 这首词以代言体的形式,为不幸的歌妓似诉内心的痛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歌妓的深怜痛惜,这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是不为正统文人所认同的。相传柳永曾去拜访晏殊,晏殊就以这首词中“针线闲拈伴伊坐”相戏,足见两者艺术趣味之迥异。 这首《定风波》表现的是被情人抛弃者的一腔闺怨。词从春来写起;“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自从春天回来之后,他却一直杳无音讯。因此,桃红柳绿,尽变为伤心触目之色,即“惨绿愁红”;一颗芳心,整日价竟无处可以安放。“是事可可”意思是事事都平淡乏味。尽管窗外已是红日高照、韶景如画,可她却只管懒压绣被、不思起床。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之美景反衬出“犹压香衾卧”的惨愁。长久以来不事打扮、不加保养,相思的苦恼,已弄得她形容憔悴,“暖酥”皮肤为之消损,“腻云”头发为之蓬松,可她却丝毫不想稍作梳理,只是愤愤然地喃喃自语:“无可奈何!恨薄情郎一去,音书无个。”接下来,词人让这位抒情女主人公站出来直抒胸臆:早知这样,真应该当初就把他留在身旁。在我俩那间书房兼闺房的一室之中,他自铺纸写字、念他的功课,我则手拈着针线,闲来陪他说话,这种乐趣该有多浓、多美,那就不会象现在这样,一天天地把青春年少的光阴白白地虚度!词的上阕重在以景衬情,描写人物的外在表现。下阕则深入到理想情趣。主人公的理想就是让心上人安安稳稳地吟诗诵书,自己在一旁温存相伴,过一份静谧、温馨的正常人的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冷酸无情的,多少个被情郎抛弃的青年女子在无边的苦海中虚度着大好的青春年华。柳永在这首词中代她们发出了心中的呼声:“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试论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

[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倪新(1969-),男,湖北荆州人,武汉商业服务学院讲师,硕士。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WuxiInstituteofCommerce 2007年08月第7卷第4期 Aug,2007Vol.7No.4 试论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 倪 新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文章分析了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认为柳永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开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都市繁华的全面反映,新的人生价值取向,对歌妓和市井女性思想感情的表现,表现羁旅行役之感,以词咏物。 [关键词]柳永;宋词;内容题材;开拓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06(2007)04-0103-04 自晚唐至五代,受特定的创作环境———“花间”、“尊前”和创作观念———“娱宾遣兴”的影响,文人词在题材内容上形成了两种相近而又有所区别的传统:一是以温庭筠为代表的“ 花间”词派,多写男女爱恋相思、倚红偎翠、闺中幽怨、伤离惜别,主要是表现对爱欲恋情的渴望与失望、追求与失落以及由此带来的苦闷、孤独、寂寞、惆怅之情;一是以冯延巳、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由现实人生的不完满上升到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的哲理性思索,特别是李煜,在亡国破家,本人也被俘入宋之后,由于个人命运的巨大转折、荣辱的巨大落差而体悟到人生命运的悲剧性,并在他的后期词作中把这种对人生悲剧的忧思表现到了极致。“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这些词,摆脱了花间词的情感世界的单一狭窄,拓展了词的情感空间,正如王国维所评:“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间词话》)。 宋初词坛,经历了约半世纪的沉寂后,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开始热闹起来。在晏殊、欧阳修继承沿袭花间、南唐词的传统题材发展的同时,柳永却另辟蹊径,为词引入了新的题材,丰富了词的内容,并表现了新的思想感情。 一、对都市繁华的全面反映 柳永生活的宋真宗后期和仁宗朝,正是北宋盛 世。在结束了前代干戈纷争的分裂状态后,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经济日益兴盛起来,商业经济的繁荣又促进了城市的发达,整个社会,尤其是都城和一些商业中心城市,呈现出一派升平景象,读者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对都城汴京的描述中可略见一斑: “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歌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朱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方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萧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这种都市的繁华,富贵豪侈的生活在柳永之前虽已经有所反映,如潘阆的《酒泉子》“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描绘杭州,夏竦的《喜迁莺》歌颂帝皇生活,李遵勖的《滴滴金》写汴京元宵之景和游赏活动之盛,但数量既少,所反映的内容也窄。柳永的都市词则大大丰富了这一题材,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数量多,《全宋词》共计收入柳永该题材词作21首,约占柳永全部词作的10%,为同时代词人中所仅见;二是描写的范围广,有对帝皇的歌颂,如《倾杯乐》“禁漏花深”咏京城元宵节,《破阵乐》“露花倒影”咏京城春季赛龙舟,还有对商业中心城市的描 103

2020高考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精编全套诗歌欣赏练习题(含答案)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练习题 一、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 首联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情的缠绵,颈联从室内转到户外所见,尾联写友人远去盼望再相聚。 2、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简要分析。 用了拟人的手法。“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3、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隐”“没”两字有何作用? 颈联两句写的是黎明时分。这两句承上文写把杯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隐”“没”两字表明时间过得太快,似乎在催人分手,从而传达处依依惜别之情。 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什么?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什么思想情感? 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感情 2、“独有”“偏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感到特别新奇。 3、中间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会“出”“渡”“催”的妙处。 中间两联写了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思乡之情。 “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春光地脉搏和动感。“催”字突出了江南春鸟一声紧似一声地鸣叫的特点,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春气之浓。 4、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催”“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练传神。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三、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牙璋”句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信符,“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诗人用这两个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铁骑”句写唐军已经神速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古诗词鉴赏:蝶恋花(柳永)

古诗词鉴赏:蝶恋花 柳永①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②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③凭阑④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⑤还无味。衣带渐宽⑥终不悔,为伊消得⑦人憔悴。 【注释】①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其词多写羁旅、思人之苦。②望极:极目远望。③会:理解。④阑:同“栏”。⑤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⑥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⑦消得:值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写凭栏望远,以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抒发愁思苦绪。 B.“拟把”三句,写诗人狂饮高歌,“一醉”而“春愁”尽消。 C.最后两句为千古名句,反映出诗人对心上人忠贞执着的感情。 D.全词语言新颖工巧、清新流畅,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2)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他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由此获得的启示。 习题答案 解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片写登楼伫望情景。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下片抒情,直抒胸臆,写词人情深志坚。全词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描写心理充分细腻,尤其是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赏析能力。通读这首词,理解词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与四个选项比对。 ACD.赏析恰当; B.“拟把”三句,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并非写诗人狂饮高歌,“一醉”而“春愁”尽消。 故选:B。 (2)此题考查学生的个性理解和创新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治学(人生)三境界,知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即为

柳永对宋词发展贡献及作用

柳永对宋词发展的作贡献和作用 摘要:柳永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无论是其当世还是其后世,柳永都算得上是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不能被忽略的人物,这样的结果,当然多数情况下来自于文化话语结构的时代局限,柳永的俗词使他备受争议,却也形成了一个“凡有市井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独特现象,可以说,这几乎是前无古人,迄今为止也是后无来者的,而柳永作为这样一个虽备受争议却永远不能被忽略的历史人物,其对词坛的贡献和影响也是不可磨灭的,本文试从词风、词体、词境等方面分析柳永词对宋词的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关键词:柳永宋词影响贡献 引言: 柳永,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但他落拓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妓女、乐工交往.因此屡试不第,还落了个“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称号。对柳永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但我认为,柳永虽在社会地位上是个平民,但在词史上,也真个应了他的那句词“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惟有用文体发展的眼光,考察柳词从内容到形式所体现的革新意义,才能恰当地评价它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发展贡献. 一:从形式上看.柳永的贡献首先在于把不少小令扩展为慢词.并发展了慢词.使词调构成发生了重要转变 词,最初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才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词体的分类中一种是以词的字数而加以区分,即:小令、中调和长调。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不多,称为令词。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相比同时期的词人,柳词的内容、特点均呈现出独特的特色。这一点在:关于宋仁宗朝四位杰出的词人,即柳永、晏殊、欧阳修和张先的现存作品,比较他们各自所用词牌,即可看出各种各样的差异。如下列表格所示:(现存作品据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 年版) 现存作品数所用词牌数六首以上作品 词牌数及其作 品总数八十字以上作品 柳永212首126调3调,31 首87调,122 首晏殊136首36调7调,67 首1调,3 首 欧阳修240首69调8调,147 首10调,12 首张先165首96调2调,19 首16调,18 首从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一、柳词中长调在词集中的数量,在四个词人中位居首位,其长篇之作特多,而其他三位词人长篇则甚少;二、相比较于欧词与晏词的作品词牌集中于有限的几个词调,柳词与张词则没有此种倾向,特别是柳词,其

浅析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浅析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摘要:柳永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无论是其当世还是其后世,柳永都算得上是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不能被忽略的人物,这样的结果,当然多数情况下来自于文化话语结构的时代局限,柳永的俗词使他备受争议,却也形成了一个“凡有市井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独特现象,可以说,这几乎是前无古人,迄今为止也是后无来者的,而柳永作为这样一个虽备受争议却永远不能被忽略的历史人物,其对词坛的贡献和影响也是不可磨灭的,本文试从词风、词体、词境等方面分析柳永词对宋词的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关键词:柳永宋词影响贡献 引言: 柳永,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但他落拓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妓女、乐工交往.因此屡试不第,还落了个“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称号。对柳永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但我认为,柳永虽在社会地位上是个平民,但在词史上,也真个应了他的那句词“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惟有用文体发展的眼光,考察柳词从内容到形式所体现的革新意义,才能恰当地评价它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发展贡献. 一:从形式上看.柳永的贡献首先在于把不少小令扩展为慢词.并发展了慢词.使词调构成发生了重要转变 词,最初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才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词体的分类中一种是以词的字数而加以区分,即:小令、中调和长调。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不多,称为令词。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相比同时期的词人,柳词的内容、特点均呈现出独特的特色。这一点在:关于宋仁宗朝四位杰出的词人,即柳永、晏殊、欧阳修和张先的现存作品,比较他们各自所用词牌,即可看出各种各样的差异。如下列表格所示:(现存作品据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 位,其长篇之作特多,而其他三位词人长篇则甚少;二、相比较于欧词与晏词的作品词牌集中于有限的几个词调,柳词与张词则没有此种倾向,特别是柳词,其作品涉及的词牌最多。 从敦煌曲子词看,慢词早就在民间流行,但文人却很少染指。柳永长期生活

经典古诗词名句大全鉴赏,唐诗宋词精选

经典古诗词名句大全鉴赏,唐诗宋词精选 一。友谊爱情 1.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14.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16.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1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20.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2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2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2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2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 26.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27.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2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29.在天愿作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