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RI基本知识总结

MRI基本知识总结

MRI基本知识总结
MRI基本知识总结

MRI基本知识总结

2014-09-05朗润医疗

1加权像高信号的产生机制

一般认为,T1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多由于出血或脂肪组织引起。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1加权高信号尚可见于多种颅内病变中,包括肿瘤、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以及某些正常的生理状态下。

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射频脉冲终止后,处于激发状态的氢质子恢复其原始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在弛豫过程中,氢质子将其吸收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若质子及所处晶格中的质子也以与Larmor频率相似的频率进动,那么氢质子的能量释放就较快,组织的T1弛豫时间越短,T1加权像其信号强度就越高。T1弛豫时间缩短者有3种情况:其一为结合水效应;其二为顺磁性物质;其三为脂类分子。

一.结合水效应

小分子的自由水(如脑脊液)具有非常高的运动频率,它的运动频率要远高于MRI的Larmor频率,其T1弛豫时间也远长于身体内其他组织,所以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如在水中加入大分子的蛋白质,那么具有极性的水分子会被带有电荷的蛋白质分子吸引而结合在蛋白质分子上,从而形成一个蛋白质水化层。在此蛋白分子水化层内的水分子受蛋白分子的吸引,致使水分子的运动频率下降,接近于Larmor频率。使其T1驰豫时间缩短,故T1加权成像时呈现出高信号改变。

二.顺磁性物质

顺磁性物质的特点是含有不成对的电子,常见的有铁、铬、钆、锰等金属、稀土元素及自由基。在磁场中顺磁性物质的磁进动与组织内质子进动相互作用,产生一个随机变化的局部微小磁场,这个微小磁场的变化频率与Larmor频率接近,从而使T1弛豫时间缩短。

三.脂类分子

纯水分子非常小,运动频率非常高,远高于Larmor频率。大分子如蛋白质和DNA分子运动频率较慢,低于Larmor频率。所以大、小分子在T1加权上均呈低信号。脂类分子为中等大小,其运动频率高于蛋白质,低于纯水,与Larmor频率相似,所以T1弛豫时间短,T1加权像呈高信号。

正常脑组织的MR信号特点

水分子较小,它们处于平移、摆动和旋转运动之中,具有较高的自然运动频率,这部分水在MRI称为自由水。如果水分子依附在运动缓慢的较大分子蛋白质周围而构成水化层,这些水分子的自然运动频率就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这部分水又被称为结合水。自由水运动频率明显高于Larmor共振频率,因此,T1弛豫缓慢,T1时间较长;较大的分子蛋白质其运动频率明显低于Larmor 共振频率,故T1弛豫同样缓慢,T1时间也很长。

结合水运动频率介于自由水与较大分子之间,可望接近Larmor共振频率,因此T1弛豫颇有成效,T1时间也较上述二者明显缩短。局部组织含水量稍有增加,不管是自由水还是结合水,MR信号均可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相比之下,后者更为明显。

认识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概念有助于认识病变的内部结构,有利于对病变作定性诊断。CT检查由于囊性星形细胞瘤的密度与脑脊液密度近似而难以鉴别,而MRI检查由于囊性星形细胞瘤中的液体富含蛋白质,其T1时间短于脑脊液,在T1加权像中呈较脑脊液信号为高的信号。

又如,MRI较CT更能显示脑软化。脑软化在显微镜下往往有较多由脑实质分隔的小囊组成,这些小囊靠近蛋白质表面的膜状结构,具有较多的结合水,T1较短,其图像比CT显示得更清楚。所以MRI所见较CT更接近于病理所见。再比如,在阻塞性脑积水时,脑脊液(相当于自由水)由脑室内被强行渗漏到脑室周围脑白质后,变为结合水,结合水在T1加权像中信号明显高于脑脊液,而在T2加权像中又低于脑脊液信号。综上所述,局部组织水份增加可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前者引起T1明显延长而远离Larmor共振频率,后者造成T1稍有延长而接近Larmor频率而致使T1加权像上信号增强。

脂肪与骨髓组织

脂肪与骨髓组织有较高的质子密度,且这些质子具有非常短的T1值,根据信号强度公式,质子密度大和T1值小,其信号强度大,故脂肪和骨髓组织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高强度信号,与周围长T1组织形成良好对比,信号高呈白色。若为质子密度加权像,此时脂肪组织和骨髓组织仍呈高信号,但周围组织的信号强度增加,使其对比度下降;若为T2加权像,脂肪组织和骨髓组织的信号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所含的质子密度明显少于上述脂肪和骨髓组织,且具有较长的T1和较短的T2驰豫特点。所以在T1加权像上,信号强度较低,影像呈灰黑色。随着短T2的弛豫特点,信号强度增加不多,影像呈中等灰黑色。韧带和肌腱组织的质子密度低于肌肉组织,该组织也具有长T1和短T2弛豫特点,其MR信号无论在T1或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中低信号。

骨骼组织

骨皮质内所含的质子密度很小,MR信号非常弱,无论在T1加权或T2加权扫描,均表现为黑色低信号。钙化软骨的质子密度特点与骨皮质相同,所以也表现为黑色低信号。组织内出现其他钙化,无论其形态或大小,一般均呈现为与钙化软骨相同的组织影像特点。

纤维软骨组织则与钙化软骨不同,其组织内的质子密度明显高于骨皮质和钙化软骨。且组织具有较长的T1和较短的T2弛豫特征,但因其具有一定的质子密度,故在T1或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不高,呈中低信号。透明软骨内含有75%~80%的水份,具有较大的质子密度,并具有较长的T1和长T2弛豫特征。在T1加权像上,因T1值长,所以信号强度较低。而在T2加权像上,因T2值长,信号强度明显增加。

病理组织的MR信号特点

不同的病理过程,病理组织有不同的质子密度、T1及T2弛豫时间。采用不同的脉冲序列,将表现出不同的的信号强度。掌握这些信号变化特点,有助于判别大体的病理性质,部分作出定性诊断。

水肿

脑水肿分为3种类型,即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毒素水肿及间质性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是最为常见的脑水肿,由血脑屏障破坏所致,常见于肿瘤及炎症。由于血脑屏障破坏,血浆由血管内漏进入细胞外间隙,这是血管源性水肿的病理生理基础。血管源性水肿主要发生在脑白质内,结构致密的脑灰质通常不易受影响,典型的血管源性水肿呈手指状分布于脑白质之中,在肿瘤、出血、炎症以及脑外伤等脑部疾患中颇为常见。由于上述脑病变本身也可使T1或T2时间更长,其MRI表现与水肿有类似之处,尤其在T1加权像上难以分辨。鉴别的方法是采用重T2加权扫描序列,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水肿信号强度逐渐增高,而肿瘤信号增加幅度不大。必要时可行Gd-DTPA增强扫描,水肿区无异常对比增强。

细胞毒素水肿是由于缺氧使ATP减少,钠-钾泵功能失常,钠与自由水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肿胀,细胞外间隙减少所致。细胞毒素水肿常见于急性脑梗塞的区域,使脑白质与脑灰质同时受累。急性脑梗塞有时在T2加权图像上,其边缘部分信号较高,即为细胞毒素水肿的MRI所见,它反映了梗塞区域存在肿胀的脑细胞。由于细胞毒素水肿出现和存在的时间不长,有时与血管源性水肿同时存在,MRI要绝对区分它们尚有一定的困难。

间质性脑水肿时,由于脑室内压力增高,出现脑脊液经室管膜迁移到脑室周围脑白质的病理生理表现。当脑室压力高,如急性脑积水或交通性脑积水时,T2加权图像上于脑室周围可出现边缘光整的高信号带;在脑室内压力恢复到近乎正常时(如代偿期),上述异常信号又消失。间质性水肿由于含有较多的结合水,在T2加权像上已能与脑室内脑脊液(自由水)的信号区别,在质子密度加权图像上,两者信号对比更明显

出血

出血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按出血部位可分为硬膜下、蛛网膜下、脑内及脑室内出血,它们均有一个基础疾病,如外伤、变性血管病、血管畸形、肿瘤或炎症。MRI在显示出血、判断出血原因以及估计出血时间方面有独特作用,其中以脑内血肿MRI 信号演变最具有特征性。较多血液由血管内溢出后,在局部脑组织内形成血肿。随着血肿内血红蛋白的演变以及血肿的液化、吸收,MRI信号也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探讨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对于认识与解释血肿MRI信号甚为重要。

人体血液富含氧合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出氧气后即转化为去氧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与去氧血红蛋白中含有的铁均为二价还原铁(Fe2+),还原铁是血红蛋白携带氧气、释放氧气、行使其功能的物质保证。人体内维持血红蛋白铁于二价状态的关键在红细胞内多种代谢途径,其结果阻止了有功能的亚铁血红蛋白变为无功能的正铁血红蛋白。但当血液从血管中溢出后,血管外红细胞失去了能量来源,细胞内多种代谢途径丧失。同时由于红细胞缺氧,血肿内含氧血红蛋白不可逆地转化为去氧血红蛋白,最终变为正铁血红蛋白,还原铁转化为氧化铁,使血肿的MRI信号发生根本的变化。脑出血的MRI表现取决于出血时间,主要由血红蛋白的不同代谢状态及血肿的周围环境决定的。

超急性期:出血时间不超过24h。红细胞内为氧合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内无不成对电子,不具顺磁性。T1加权像为等或稍低信号,反映了出血内较高的水含量。T2加权像为稍高信号,说明新鲜出血为抗磁性,不引起T2弛豫时间缩短。

急性期:出血时间为1~3d。红细胞内为去氧血红蛋白,它有四个不成对电子,具有顺磁性,但它的蛋白构形使水分子与顺磁性中心的距离超过3埃,因此,并不显示出顺磁效应,T1加权像仍成稍低信号。但由于它具有顺磁性,使红细胞内的磁化高于红细胞外,当水分子在红细胞膜内外弥散时,经历局部微小梯度磁场,使T2弛豫时间缩短,T2加权像呈低信号。

亚急性期:出血的3~14d。出血后3~7d为亚急性早期,7~14d为亚急性晚期。在亚急性早期,去氧血红蛋白被氧化为正铁血红蛋白首先出现在血肿的周围,并逐渐向血肿内发展,它具有五个不成对电子,有很强的顺磁性。由于正铁血红蛋白形成,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因顺磁性物质的磁敏感效应而呈低信号。亚急性晚期红细胞开始溶解,在T1或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红细胞溶解使红细胞对正铁血红蛋白的分隔作用消失,水含量增加是T2加权像信号增高的主要原因。

慢性期:出血时间超过14d,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形成。在此期间,正铁血红蛋白进一步氧化为氧化铁,同时由于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含铁血黄素沉着于血肿周边部,其使T2弛豫时间缩短,因此在血肿的周边部出现低信号的影像环带,其余仍为高强度信号表现。所以血肿中心T1加权像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血肿周边T1加权像为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为低信号。

铁沉积过多

在中高场强MRI系统作T2加权扫描时,可于苍白球、红核、黑质、壳核、尾状核和丘脑部位见到明显的低信号,这是由于高铁物质在上述部位沉积所致。

脑部铁沉着(非亚铁血红蛋白)始于儿童,约在15~20岁达到成人水平。在6个月龄的婴儿苍白球中已有铁存在,黑质铁沉着见于9~12个月时,红核在1岁半~2岁,小脑齿状核要到3~7岁才显示铁的存在。上述部位的铁沉着量与年龄增长有一定相关性,仅沉积速度不一样,如苍白球的含铁量在开始时就高,以后缓慢增加;而纹状体(如壳核)的含铁量开始时不高,以后才较苍白球有明显的增加,直到70岁之后接近苍白球内所含的铁量。大脑与小脑半球的脑灰、白质含铁量最低,其中相对较高的是颞叶皮层下弓状纤维,其次为额叶脑白质、枕叶脑白质。在内囊后肢后端以及视放射中几乎不存在铁。铁在脑部选择性的沉积其机理至今未明。

铁由小肠吸收之后,以亚铁血红蛋白形式(血红蛋白、肌球蛋白)与蛋白质结合,主要以铁蛋白形式沉着在脑细胞内,其中以少突神经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含量最高。铁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因子,在氧化磷酸化、多巴胺合成和更新以及羟基自由根基形成之中起积极作用。血液中含有的转铁球蛋白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在铁沉积较多的上述解剖部位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转铁球蛋白受体并不比铁沉积较少或没有铁沉积的其他脑部多。但是一些脑变性病、脱髓鞘病以及血管病变也确实在某些部位铁沉积过多,而且在MRI上有表现,这些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病(铁沉积于壳核、苍白球)、阿耳茨海默氏病(铁沉积于大脑皮层)、多发性硬化(铁沉积于斑块周围)、放疗后脑部(铁沉积于血管内皮细胞)、慢性出血性梗塞(铁沉积于出血部位)、脑内血肿(铁沉积于血肿四周),因此,MRI较其他影像学方法易于检出与诊断上述疾病。

MRI显示脑部铁沉着是高浓度铁蛋白缩短了T2时间而不影响T1时间所致。细胞内的铁具有高磁化率,因此脑部铁沉积过多造成细胞内高磁化率、细胞外低磁化率,局部磁场不均匀,使T2时间明显缩短,在T2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尽管有一些正常脑细胞中也存在铁,但由于其浓度不够,不足以在MRI特别是低场强的MR仪上引起明显的低信号。

梗塞

梗塞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组织出现缺血、水肿、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梗塞急性期、梗塞部位的水肿致T1和T2均延长,所以梗塞处在T1加权像上信号强度变低,在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增加。亚急性期脑梗塞有时可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多为不规则脑回状。可能是由于缺血使小动脉壁破坏,梗塞后如血管再通或侧支循环建立,产生出血性变化,导致T2加权像出现高信号。

变性

不同组织的变性机制不同,所以MRI表现不一。如脑组织变性中一种称为多发性硬化者,系脑组织脱髓鞘改变,其变性部份水分增加,故致T1、T2延长。在T1加权像见病变区信号强度低于周围健康组织,而在T2加权像上,病变区信号强度增高。椎间盘变性时,富含蛋白质和水分的弹性髓核组织水分减少,且纤维结缔组织增多,组织内的质子密度减少。故在T1和T2加权像上,变性的椎间盘信号明显低于其他正常的椎间盘组织信号强度。

坏死

坏死组织的MRI信号强度随组织类型不同、坏死的内容物不同而异。一般坏死组织的水分增多,组织的T1和T2弛豫时间变长,在T1加权像上信号较低,而在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增加,呈白色高信号。机体对坏死物的清除和修复,多数形成肉芽组织,肉芽组织内包含大量的新生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其质子密度较正常组织高,且有长T1和T2的弛豫特点,故表现在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部分肉芽组织修复成慢性纤维结缔组织,其质子密度较新鲜肉芽组织明显减少,T2缩短。MR信号因质子密度过少,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呈低信号表现。

钙化

部分组织修复的结果为钙化,如肿瘤钙化等。钙化组织内的质子密度非常少,所以一般MRI的信号无论在T1还是在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黑色低信号区。发现钙化MRI检查不如CT敏感,小的钙化不易发现,大的钙化还需与铁的沉积等现象相鉴别。颅内钙化在T1加权像偶尔可表现为高信号。CT扫描可见典型的钙化密度,MRI T1加权像为高信号,T2加权像为等或低信号,梯度回波序列扫描为低信号。实验证明,钙化在T1加权像上的信号强度与钙化颗粒的大小及钙与蛋白结合与否有关。当微小的钙化颗粒结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并且钙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不超过30%时,钙化即可表现出高信号。钙化颗粒表面积对水分子T1弛豫时间的影响类似于大分子蛋白,距钙结晶表面近的水分子进动频率接近于Larmor共振频率时,其T1加权表现为高信号。

囊变

囊变是一种较特殊的病理改变。囊内容物大体上可分为二种:一种为含有纯水分,另一种为含有蛋白质水分。前者因其内容物为纯水,故具有长T1和长T2弛豫特点,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另一种为含有蛋白质水分的囊,其内水分子受大分子蛋白的吸引作用进入水化层时,质子的进动频率明显减低,当此结合水分子的进动频率达到或接近Larmor频率时,在T1加权像上其信号强度有所增加,呈中等信号乃至高信号强度表现。在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也较高,呈高信号。

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

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强。

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

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rH 越大,信号就越强;rH 越小,信号就越弱。脑白质:65 % 脑灰质:75 % CSF:97 %

常规SE序列的特点

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

得到标准T1 WI 、T2 WI图像。

T1 WI观察解剖好。

T2 WI有利于观察病变,对出血较敏感。伪影相对少(但由于成像时间长,病人易产生运动)。成像速度慢。

FSE脉冲序列

原理:FSE脉冲序列,在一次90°脉冲后施加多次180°复相位脉冲,取得多次回波并进行多次相位编码,即在一个TR间期内完成多条K空间线的数据采集,使扫描时间大大缩短。

在一次成像中得到同一层面的不同加权性质的图像。

T1WI——短TE,20ms 短TR,300~600ms ETL—2~6

T2WI——长TE,100 长TR,4000 ETL—8~12

优点:时间短,显示病变。缺点:对出血不敏感,伪影多等。

IR序列特点

IR序列具有强T1对比特性;

可设定TI,饱和特定组织产生具有特征性对比图像(STIR、FLAIR);

短TI 对比常用于新生儿脑部成像;

采集时间长,层面相对较少。

STIR序列(Short TI Inversion Recovery

在IR恢复过程中,组织的MZ都要过0点,但时间不同。利用这一特点,对某一组织进行抑制。如脂肪,由于其T1时间比其他组织短,取TI=0.69T1(T1为脂肪弛豫时间),脂肪的信号好过0点,接收不到它的信号。突出其他组织。

FLAIR序列当T1非常长时,几乎所有组织的MZ都已恢复,只有T1非常长的组织的MZ接近于0,如水,液体信号被抑制,从而特出其他组织。FLAIR (Fluid Attenuation IR) 常用于对CSF抑制。

IR序列的运用

脑部IR的T1加权可使灰白质的对比度更大。眼眶部STIR能抑制脂肪信号,增加T2对比,使眼球后球及视神经能更好显示。脊髓采用FLAIR技术能抑制脑脊液搏动产生的伪影,以利于显示颈、胸段脊髓病变。肝部微小病变,使用IR能处到较好显示。关节使用IR能同时提高水及软骨的敏感性。

FLASH

采用“破坏(扰相)”残余横向磁化矢量。在数据采集结合后,在沿层面选择梯度方向施加“破坏”梯度,使用残存的横向磁化矢量加速去相位,从而消除上一周期残存的横向磁化。

MRA临床应用

颅内血管MRA

3D-TOF

3D-PC用于动、静脉及复杂血流显示,时间长

2D-TOF矢状窦等慢流显示

2D-PC也可用于矢状窦成像及流速预测

颈部血管MRA

多层2D-TOF,2D,3D-PC用于动、静脉显示

胸部血管MRA

主动脉及分支、肺动、静脉系用CE-MRA

2D、3D-TOF用于主动脉显示

2D-PC加心电同步技术常用于主动脉流量分析

腹部血管MRA

首选CE-MRA

3D-TOF与PC可用于肾动脉

四肢血管MRA

3D-CE-MRA对四肢血管的动脉、静脉期显示好

2D-TOF也可用于四肢血管显示

常用的造影剂为钆-二乙三胺五醋酸(Gadolinium-DTPA,Gd-DTPA),与含碘剂造影剂相比,安全性相当高。

根据病变有无强化、强化的程度、类型来鉴别诊断疾病。

部分正常颅内组织及颅脑肿瘤的CT值

组织成份CT 值

骨1000

钙化+60以上

脑灰质+32~+40

脑白质+28~+32

脑脊液+3~+14

流动血液+32~+44

新鲜血凝块+64~+86

陈旧血凝块+30~+60

胶质瘤(无钙化)+18~+40

胶质母细胞瘤+29~+38

室管膜瘤+28~+50

髓母细胞瘤+36~+58

脑膜瘤(无钙化)+36~+56

神经瘤+28~+40

垂体腺瘤+35~+50

脂肪瘤-120~-40

发育异常肿瘤(上皮样-120~+10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

转移瘤+22~+50

肿瘤囊腔+6~+22

肿瘤坏死区+19~+23

肿瘤周围水肿+18~+26

急性脑梗塞+22~+26

陈旧脑梗塞+10~+16

脑脓肿囊壁+28~+34

脑膜瘤:呈卵圆形,边界清,与皮质为等密度,可以有钙化或囊变,增强后强化MRI:T1肿块和皮质等信号,白质为低信号,T2等信号或高信号,水肿区域信号相对高,增强强化。

胶质瘤:占颅内肿瘤50%,I型呈星形胶质瘤,平扫边界低密度,均匀,CT值14―25,轻度占位,无强化,可薄壁状强化。Ⅱ形星形胶质瘤,多为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可显著或不典型强化。Ⅲ-Ⅳ型,CT不能区别混杂的边界影,肿瘤体内有钙化,不规则强化。MRI加权“突出”长T1长T2,边缘清,内容物信号混杂,低信号,钙化灶,条状钙化。

转移瘤:在灰白质交界处,CT圆形,不规则异常密度影,中心有坏死液化区,中心密度稍高于脑脊液,水肿范围大,不规则,手指形,有不规则强化,内壁不规则,病灶多发。

MRI:T1增强用造影剂,主要显示血管病变,血脑屏障多破坏,T2加权到120s 以上则黑水序列,可以抑制结合水,(脑脊液蛋白,细胞内蛋白)。

MRA.TR值27左右,极小,脑实质不显示,易示血管。

胶质瘤:在T2加权像中可有低信号,和高信号出现,乱七八糟的信号。

血管间隙增宽:脑脊液进入,本来血管横行,高信号,多条,纵形白色高信号分布。

黑水区别:8000以上,排除游离水,可是显示结合水。

脑积水较轻,可以出现侧脑室前角少量渗出,MRI呈脱髓鞘改变。

过分颅内脱水造成造成低颅压,出现MRI上方高信号,考虑低渗性出血。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1.遥感的基本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重力场、声波、地震波的探测; 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结合P2图,阐述遥感系统的组成。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按遥感平台、探测波段、传感器的工作方式来分,遥感可分成哪几种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微米; 可见光探测:探测波段为0.38-0.76微米;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微米;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收集与记录目标物发射、散射的微波能量。 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和被动遥感: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传感器是否发射电磁波。被动式遥感是被动地接受 地表反射的电磁波,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比较大。主动式遥感多为微波 波段,受天气和云层影响较小。 成像和非成像遥感:成像方式:把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能量以图像形式来表示。 非成像方式:将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物理参数记录为 数据或曲线图形式,包括:光谱辐射计、散射计、高度计等。4.阐述遥感的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性是指,可以根据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性,选取相应的波段组合来判断地物的属性。可比性是指,可以将不同传感器得到的数据或图像进行对比。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5.地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的特点有哪些。 6.什么叫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7. 目前遥感所使用的电磁波有哪些波段(其波长范围、特点、应用)。 可见光波段:0.38-0.76 μm,作为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红外波段:0.76—1000μm,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如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等),可进行全天时遥感。 微波波段:1mm—1m,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影响,能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遥感探测。能直接透过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层覆盖物。 紫外线波段:0.01—0.4μm,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的分布和油污染的监测。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和散射作用,通常探测高度在2000米以下。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有哪些。 吸收、散射及反射作用、折射。 1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主要位于哪几个波段? 在紫外——微波之间,具明显吸收作用的主要是O3、O2、CO2和H20;此外NO2、CH4对电磁辐射也有吸收,多种成份吸收特定波和的电磁波,形成相应的吸收带。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第一章 1、遥感的定义: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的目标,利用传感器获取目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被探测目标、区域和现象的有用信息 2、广义的遥感: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3、狭义的遥感: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应用各种传感器(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 4、探测依据: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被探测的依据)传感器能收集地表信息,因为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都辐射电磁波,同时也反射入照的电磁波。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随其材料、结构、物理/化学特性,呈现自己的波谱辐射亮度。 5、遥感的特点:1)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波段的延长(可见光、红外、微波)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全天时。 2)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一景TM影像185×185km2,可见的,潜在的各类地表景观信息。 3)时间周期短。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6、遥感数据处理过程 7、遥感系统:1)被探测目标携带信息 2)电磁波辐射信息的获取 3)信息的传输和记录 4)信息的处理和应用 第三章 1、电磁波的概念:在真空或物质中电场和磁场的相互振荡以及振动而进行传输的能量波。 2、电磁波特征(特征及体现):1)波动性:电磁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 2)粒子性:以电磁波形式传播出去的能量为辐射能,其传播也表现为光子组成的粒子流的运动 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粒子性 可见光、红外线——波动性、粒子性 微波、无线电波——波动性 3、叠加原理:当空间同时存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源产生的波时,每个波并不因其他的波的存在而改变其传播规律,仍保持原有的频率(或波长)和振动方向,按照自己的传播方向继续前进,而空间相遇的点的振动的物理量,则等于各个独立波在该点激起的振动的物理量之和。 4、相干性与非相干性:由叠加原理可知,当两列频率、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叠加时,在空间会出现某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减弱或完全抵消,这种现象叫电磁波的相干性。没有固定相位关系的两列电磁波叠加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种现象叫电磁波的非相干性

综合遥感实验报告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周文娜学号094130090 专业_地理科学_班级 B 实验课程名称遥感导论 实验名称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非监 督分类 指导教师及职称胡文英 开课学期2011 _至__2011 学年_下学期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编印

一、实验准备 实验名称: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 实验时间:2011年6月10日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督分类的过程,达到能熟练地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目的。 (2)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督分类的过程,达到能熟练地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目的,同时深刻理解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2、实验相关设备: 计算机一台,及ERDAS软件 3、实验理论依据或知识背景: (1)监督分类的概念: 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如像素亮度均值、差等),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2)非监督分类的概念: 非监督分类的前提是假定遥感影像上的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非监督分类方法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类地物光谱信息(或纹理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巳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根本区别点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根据训练场提供的样本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对待分类点进行分类。因此,训练场地选择是监督分类的关键。由于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 训练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地物光谱特征,样本数目要能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还不易做到, 这是监督分类不足之处。

小学美术知识点汇总汇编

小学美术知识点汇总 1、西方传统绘画采用的主要是“焦点透视”它表现在画面上的主要特征是近大远小。 2、中国画家在创作时非常讲究墨色变化,墨色可分为焦、重、浓、淡、清。在动笔中可分为侧锋、中锋、逆锋等三种形式。 3、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是(勾)、(皴)、(点)、(染)。 4、脸谱以夸张的色彩和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 5、纸版画是版画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是用不同的纸版,经过剪、贴、撕、刻、揉、压等方法制成底版。按其制作方法与版面构成可分为剪贴纸版画、刻纸凹印版画、刻纸凸印版画三种。 6、树木是中国山水画经常表现的对象之一。画树时一般先画干,再画枝,最后点叶。画树要注意表现不同树木的特点。 7、蔬果巧打扮一课我们运用了切、插、挖、嵌等基本方法加工水果。 8、大色彩世界里红、橙、黄色使人们联想到太阳、火焰,使人们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这类颜色被称为暖色。蓝、蓝绿、蓝紫使人们联想到冰雪、大海,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人们把这类颜色称为冷色。 9、美术课可以分成(绘画课、手工课、欣赏课),手工课常运用(剪、刻、挖、粘、接)等方法。 10、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三间色是指(橙、绿、紫)。 11、橙色是由(红)和(黄)组成,绿色是由(黄)和(蓝)组成,紫色是由(红)和(蓝组成的。 12、色彩的三要素是指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色相是指(色彩的本身面貌),可以通过加(白色)提高明度,加(黑色)降低明度。 13、冷色是指(蓝、绿等给人凉冷感觉的色彩,)暖色是指(红橙等给人温暖感觉的色彩) 14、中国画从表现手法上可以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从表现内容上可以分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15、“三庭五眼”是指人物的面部长度平均分成三份称为上庭(从发际到眉间)中庭(从眉间到鼻尖)下庭(从鼻尖到下下巴) 16、以画马见长的画家是(徐悲鸿),以画虾见长的画家是(齐白石),以画竹见长的画家是(郑板桥)。 17、点、线、面组成了丰富的形象世界,是一切造型的基本条件。 18、常用的设计花卉图案的方法有夸张、变形、添加等。 19、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是美国莱特兄弟研制成功的。多数飞机由机身、机翼、机尾、起落等装置组成。 20、通过学习世界地球日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答:拯救地球,保护家园,保护环境,使她永远美丽、安全,是人类共同的心愿。 21、手工制作的方法通常有:剪、折、刻、撕、粘、贴等。 22、《向日葵》作者荷兰画家凡高。《星月夜》也是他的作品。

色彩理论知识点总结

色彩理论知识点总结 导语:色彩,渲染了这世界的黑白,也安抚了人们内心的伤痛,从一张白纸,到泼墨点缀;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色彩理论知识点总结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色彩理论知识点总结1 一、色彩的理论知识 培养孩子敏锐的色彩观察力和对色彩的意识,意识形成后,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及对色彩有意和无意的观察,眼睛对色彩的分析逐步提高,为孩子未来从事与色彩相关的工作提供一个视觉基础。 现将基本的色彩知识总结如下,希望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为孩子对色彩的辨析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1、原色 理论上指不能调和出来的色彩叫原色。三原色指:大红、柠檬黄、钴蓝;原色又称为第一次色,或称为基色。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鲜艳。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三原色。 (1)三原色不能通过其他的有色材料混拼而成的颜色。能配合成各种颜色的基本颜色。也叫基色。这三种颜色的组合,几乎形成几乎所有的颜色。 (2)光线会越加越亮,两两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yellow黄,cyan青,magenta品红(或者叫洋红、红紫)。

三种等量组合可以得到白色。 颜料中的原色是红、黄、蓝,蓝和黄可以配成绿,红和蓝可以配成紫,黄和红可以配成橙。 色光中的原色是红、绿、蓝,红和绿可以配成黄,红和蓝可以配成紫。 2、间色 任意两个原色相混合所得的新色称“间色“。红+黄=橙,蓝+黄=绿,红+蓝=紫,等量相加产生的橙、绿、紫为标准,但三个原色混合的比例不同,间色也随之产生变化(当我们把三原色中的红色与黄色等量调配就可以得出橙色,把红色与蓝色等量调配得出紫色,而黄色与蓝色等量调配则可以得出绿色。在专业上,由三原色等量调配而成的颜色,我们把它们叫做间色。当然三种原色调出来就是近黑色了。间色又叫"二次色"。它是由三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是由2种原色调配出来的。红与黄调配出橙色;黄与蓝调配出绿色;红与蓝调配出紫色,橙、绿、紫三种颜色又叫"三间色"。在调配时,由于原色在份量多少上有所不同,所以能产生丰富的间色变化。 3、复色 任意两间色相混合所得之色,称之为“复色“。橙+绿=黄灰,橙+紫=红灰,绿+紫=蓝灰,等量相加得出标准复色;两个间色混合比例不同可产生许多纯度不同的复色。

入党必备基本知识

入党必备基本知识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4、党的宗旨是什么? 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处罚,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党的群众路线是什么?

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7、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8、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9、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10、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遥感基本知识总结

遥感基本知识总结 一. 遥感的基本概念 1. 遥感的基本知识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遥远的感知”之意。顾名 思义,遥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物体的属性。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机械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理探测(物探)的范畴,因 此,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 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这五大部分。 1. 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 任何目标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 信息的获取 接受、记录目标物体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者“遥感器”。如:雷达、扫描仪、摄影机、辐射计等。 3. 信息的接收 传感器接受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者胶片上。胶片由人或回收舱 送至地面回收,而数字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输送到地面的卫星接收 站。 4. 信息的处理 地面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记录在高密度的磁介质上,并进行一系列的 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通用 数据格式,或者转换为模拟信号记录在胶片上,才能被用户使用。 5. 信息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涉及到航空、航天、光电、物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 以及诸多应用领域,它的发展与这些科学紧密相关。 2. 遥感的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上,如:车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第一章】绪论 1、【名】遥感(remote sensing)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 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 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 a)按照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 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 c)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 6、遥感发展简史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J N Niepce (1826, France) 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 Intrepid balloon, 1862 1906, Kites Pigeons, 1903. (2)航空遥感阶段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 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3)航天遥感阶段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重大。 70年代美国的陆地卫星 法国的Spot卫星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印度,巴西等。 卫星遥感 Landsat Spot NOAA EO-1 Terra/modis Ikonos 7、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 60年代,航空摄影工作初具规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70年代,腾冲遥感实验获得巨大成功。 70.4.24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0年代是大发展阶段。 目前在轨运行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 8、遥感的应用 (1)资源调查与应用 1. 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农、林土地资源调查、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精细农业 作物估产 “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

党基本知识简答题总结

五、简答题(25题) 1、中国共产党党徽党旗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12.申请入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2、新时期党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 第四,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的。

5、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一,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 第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6、发展党员为什么要征求党内外有关群众的意见? 这样做,有助于党组织更准确地掌握党员标准,保证新发展的党员质量,也有利于防止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不正之风,避免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进入党内。 7、上级党组织在批准申请人入党以前,为什么要派人同申请人谈话? 一方面是为了使上级党组织直接了解申请人的情况,作进一步的考察,有助于防止产生偏差,保持审批的正确性,从而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党组织和申请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申请人进一步提高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 8、作为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加入党的组织,必须履行的入党手续有哪些? 首先,必须以书面形式,正式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即写好一份入党申请书; 第二,接受党组织的培养和考察; 第三,接受新党员,必须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 第四,发展党员,必须填写入党志愿书,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大会讨论; 第五,发展党员必须经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才能成为预备党员; 第六,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 第七,预备党员经过一年的预备期考察,预备期满后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才能转正。 9、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哪些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遥感概论知识点

遥感概论—刘朝顺 第一章绪论 一、遥感的概念 1.广义::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二、什么是传感器 1.地物空间信息主要由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来获取。 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3.分类: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4.构造: 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具体的无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敏和热敏探测元件、共振腔谐振器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如显影、定影、信号放大、变

换、校正和编码等。具体的处理器类型有摄影处理装置和电子处理装置。 4)输出器:输出获取的数据。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记录仪、XY彩色喷笔记录仪等等。 三、遥感的特点 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4.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5.时效性- 动态、快速获取监测范围数据。 6.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7.经济性-应用领域多,经济效益高。 8.局限性。 四、遥感的发展历史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 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萌芽阶段) 3.航空遥感阶段 4.航天遥感阶段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理解PPT) 一、电磁波谱 1.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导论知识点小结 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火枪、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2.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3)按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0.3-0.4);可见光(0.4-0.7);红外(0.7-14mm); 微波(0.1-100cm)等。 3.遥感技术的特点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4.电磁波的主要参数 1)波长(Wavelength):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即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位点(如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2)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那样距离所需的时间。 3)频率(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次数或周期(T),用V示。 注:一般可用波长或频率来描述或定义电磁波谱的范围。在可见光——红外遥感中多用波长,在微波遥感中多用频率。 4)振幅(Amplitude):表示电场振动的强度。它被定义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即每个波峰的高度。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5.常用电磁波波段特性 1)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2)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3)红外线(IR):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4)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6.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关于党团基本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思想汇报

关于党团基本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思想汇报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发展中形成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大的软实力。下面是关于党团基本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思想汇报,欢迎阅读! 文一 尊敬的团支部: 转眼之间,我入团几经有九年的光景了,在这九年的时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共青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是团组织使我健康的成长,是团组织使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发展并渐趋完善。自入团之日起,我就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过大学三年的初期历练,我更加坚定了要成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信念! 作为一名团员,我积极参加青年团的相关活动,正确行使团章规定的权利,模履行团员义务,共青团作为共产党的后备主力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从成为共青团员的那一刻起我便意识到了我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深切地感受到共青团员不只是一个称号,不只是一种光荣,而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思想先进的青年的使命。因为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进入大学以来,我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个光荣的共青团员,处处严格地要.. .专

求自己。但我深知更主要的是以身作则:学习上认真努力,政治上要求先进,活动中更要积极。我认真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这也使我对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加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等的真正含义,更加坚定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终将实现。下面我将总结一下我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在思想政治方面。我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并时刻用党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大一伊始,我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明了我想入党的决心,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在上学期成为了重点积极分子。我知道努力决对不能盲目,要有正确方向的指引,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思想政治修养,所以除了学习党章之外,我还经常阅读一些有关党建、党史以及党员先进事迹的书籍和报刊等,而且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积极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在思想道德上的不断提高不仅是为我以后加入优秀政党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可以为更多同学入党做好充分服务准备工作。中国共产党先公后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是我所追求的,我相信跟着这么优秀的政党,潜力是无穷的。 在学习方面。我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做到认真预习、复习两个方面一起抓,我积极阅读各种书籍资料和学术刊物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此外,我还多次参加学校、院系组织的学术论文比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取得的成绩不等于满足,而是作为一种动力促

遥感知识点系统归纳

遥感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遥感卫星则是指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遥感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它可以在轨道上运行数年,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远距离的探测。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卫星获得的图像数据通过无线电波传输到地面站,地面站发出指令以控制卫星运行和工作。 9月8日,搭载遥感卫星二十一号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当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同时搭载发射了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拓二号卫星。遥感卫星二十一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天拓二号卫星主要用于小卫星技术试验。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93次飞行。 19日11时1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据了解,这颗卫星系目前我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使国产光学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首次精确到1米。 光学遥感卫星的分辨率优于1米即达到亚米级,是现在国际上遥感卫星最高分辨率等级。“高分二号”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首批启动立项的重要项目之一。“高分二号”卫星投入使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高分一号”卫星相互配合,推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应用,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行业和首都经济圈等区域应用提供服务支撑。 第一章、绪论 遥感(Remote Sensing):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遥感的系统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 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遥感的特点: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简填)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粒子直径小于波长.(N/CO2/O3/O) 对可见光明显,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影像中霭、雾产生的主要原因. 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烟/尘埃/小水滴) 方向性明显. 潮湿天气影响大. 无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粒子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水滴) 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大气窗口概念: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遥感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遥感的基本概念(广义与狭义)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探测。 狭义遥感:仅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将目标电磁波特性纪录下来,通过分析,解释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补充层面:因此,又可以说: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遥测、遥控的区别 遥感区别于遥测(Telemetry)和遥控(Remote Control)。 遥测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技术。 遥控指远距离控制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技术。 完成空间遥感过程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技术和遥控技术。例如,卫星遥感必须测定卫星运行参数\控制卫星运行姿态等。 3遥感系统组成 遥感系统包括:被探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大组成部分。 4.遥感类型的划分 (1)按遥感平台分,包括: A、地面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平台、船载平台、手提平台等。 B、航空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一般高度小于80千米。 C、航天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一般高度大于80千米。 D、航宇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星际飞船上,主要用于对地月系统以外目标进行探测。(2)按遥感器的探测波段分,包括: A、紫外遥感→指利用0.05-0.38微米间紫外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B、可见光遥感→指利用0.38-0.76微米间可见光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C、红外遥感→指利用0.76-1000微米间红外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D、微波遥感→指利用1毫米-10米间微波辐射进行探测。 E、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被分成若干狭窄波段进行遥感探测。 (3)按工作方式分,包括: A、主动遥感→指利用遥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地物后向散射信号进行探测。 B、被动遥感→指遥感器不向目标地物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地物自身发射或对自然辐射源如太阳等反射能量。 或者分为: C、成像遥感→指遥感器接收目标地物电磁波信息可以转换成数字图像或模拟图像。 D、非成像遥感→指遥感器接收目标地物电磁波信息不能转换成数字图像及模拟图像。(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包括: A、就较大研究领域看:包括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B、就具体应用领域看:包括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灾害遥感\考古遥感\军事遥感等。

色彩的基础知识

色彩的基础知识 要理解和运用色彩,必须掌握进行色彩归纳整理的原则和方法。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掌握色彩的属性。 色彩,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前者如黑、白。灰,后者如红、黄.蓝等七彩。 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与此相反,无彩色就没有彩调。 无彩色有明有暗,表现为白、黑,也称色调。有彩色表现很复杂,但可以用三组特微值来确定。其一是彩调,也就是色相;其二是明暗,也就是明度;其三是色强,也就是纯度、彩度。明度、彩度确定色彩的状态。称为色彩的三属性。明度和色相合并为二线的色状态,称为色调 。有些人把明度理解为色调,这是不全面的。 明度 在无彩色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有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色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特征。例如,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处于光谱的中心位置,紫色是明度最低的色,处于光谱的边缘,一个彩色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越大,对视觉刺激的程度越大,看上去就越亮,这一颜色的明度就越高。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色相与纯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 ,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就会同时出现,在我们进行一幅素描的过程中,需要把对象的有彩色关系抽象为明暗色调,这就需要有对明暗的敏锐判断力。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做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 色相 色相指的是色彩的相貌。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红、橙、黄、绿、蓝、紫这些不同特征的色彩,人们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定出 名称,当我们称呼到其中某一色的名称时,就会有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这就是色相的概念。正是由于色彩具有这种具体相貌的特征,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如果说明度是色彩隐秘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华美肌肤。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 在可见光谱中,红、橙、黄、绿、蓝、紫每一种色相都有自己的波长与频率,它们从短到长按顺序列,就像音乐中 纯度 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艳程度,它取决于一处颜色的波长单一程度。我们的视觉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鲜艳度,比如绿色 ,当它混入了白色时,虽然仍旧具有绿色相的特征,但它的鲜艳度降低了,明度提高了,成为淡绿色;当它混入黑色时,鲜艳度了降低了,明 度变暗了,成为暗绿色;当混入与绿色明度相似的中性灰时,它的明度没有改变,纯度降低

遥感知识

遥感知识集锦 一. 遥感的基本概念 1. 遥感的基本知识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遥远的感知”之意。顾名思义,遥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物体的属性。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机械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理探测(物探)的范畴,因此,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这五大部分。 1. 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 任何目标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 信息的获取 接受、记录目标物体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者“遥感器”。如:雷达、扫描仪、摄影机、辐射计等。 3. 信息的接收 传感器接受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者胶片上。胶片由人或回收舱送至地面回收,而数字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输送到地面的卫星接收站。 4. 信息的处理 地面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记录在高密度的磁介质上,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通用数据格式,或者转换为模拟信号记录在胶片上,才能被用户使用。 5. 信息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涉及到航空、航天、光电、物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以及诸多应用领域,它的发展与这些科学紧密相关。 2. 遥感的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上,如:车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3)按工作方式分

遥感导论(梅安新版)考试重点

遥感导论(梅安新版) 考试重点 https://www.doczj.com/doc/4f14046337.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一、名词解释 定量遥感:利用遥感传感器获取地表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在先验条件和计算机的支持下,定量获取目标物参量或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区别于仅依靠经验判读的定性识别地物的方法。 遥感建模:从传感器上获得的遥感数据叫可测参数,建立可测参数与地面目标的状态参数之间数关系叫建模。 影像空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特征的遥感影像所表达的地理空间称为影像空间。 遥感影像的综合与分解 遥感影像的综合:①由高空间分辨率向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②由高光谱分辨率数据向低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③由多传感器遥感数据经融合;④由多波段遥感数据的融合。 遥感影像的分解:①由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向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像元分解);②经过运算的高光谱向多光谱数据转换成新的遥感数据。 遥感信息:遥感信息是指以电磁波为载体,经介质传输而由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所收集到的反应地球表层系统现象的空间信息,是影像空间所包含的地学信息。 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光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是对光谱细节的分辨能力的表达。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像元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传感器能把两个目标物作为清晰的实体记录下来的两个目标物之间最小的距离。 地面分辨率:衡量遥感图像能有差别地区分两个相邻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超过分辨率的限度,相邻两物体在图像上即表现为一个单一的目标。是空间分辨率数值在地面上的实际尺寸,取决于像元大小和背景信息。 遥感信息独立的地学变量:由于地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反射和辐射量,这些反射和辐射量在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中有不同的灰度值,经过不同波段遥感数据的特殊处理,可以获得新的特殊的灰度值的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灰度值,这就是地物在遥感影像中具有独立的地学变量。 同质阈值:对于一定大小和基本要素空间的目标,我们可以制定出分辨的标准,而如果目标超出标准,其要素就散焦和无法分辨,这就是该目标的同质阈值。 空间增强:针对像元极其周围像元运算,单波段。光谱增强:对多图像,多波段。 高通滤波:高频过去,低频滤掉,用于边缘增强;低通滤波:低频过去,高频滤掉,用于内部特征增强。(滤波是把某种信号处理成为另一种信号的过程。)光谱模式识别:根据像元到像元之间的光谱信息自动划分土地类型的分类过程,监督、非监督分类都属于光谱识别模式。空间模式识别:根据像元与周围像元的空间关系进行图像分类。 非监督分类:是一种无先验(已知)类别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于待研究对象和区域,没有已知类别或训练样本做标准,而是利用图像数据本身能在特征测量空间中聚集成群的特点,先形成各个数据集,然后再核对这些数据集所代表的地物类别。

色彩基本知识教案

《色彩基本知识》 一.授课班级:基础班 二.学科:美术 三.课题《色彩基本知识》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与懂得色彩主生的基本条件以及绘画用色的基本知识,并尝试运用这些知识。 六.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色彩三要素及同种色、类似色、固有色、条件色与色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类似色、对比色的组合调配。 七.课的类型:讲授课 八.教学方法:讲述法、引导法、图片展示法、启发法、练习法相结合 九.教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色卡,类似色与对比色的范围,示范用的水粉纸若干张,水粉画工具材料。 学生准备:教材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些黑白电影或是黑白电视节目,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只有黑、白、灰的世界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一两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所以说色彩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不是单调的。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颜色呢?光进入视觉的三种形式:1.光源光(自然光、人造光)2.透射光3.反射光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通过物体的吸收、反射或穿透作用,反射回来的色光作用于人的视觉,便产生了某种色彩的感觉。色彩的产生是光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是直觉。 (二)颜色 色彩范畴:色彩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范畴 无彩色:黑、白、灰色。

有彩色:红、黄、蓝等含彩的色。 我们在画色彩的时候,什么颜色是必不可少的呢? 1、三原色 不能用其它颜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叫原色。用原色却可以混出其它色彩!(不是全部)。 原色包含两个系统:光的三原色和和色料或颜料的三原色! (1)色的三原色:朱红光,翠绿光,蓝紫光。 (2)色料的三原色:紫红,柠檬黄,天蓝! 在一张画里面,同一种颜色不同距离的物体我们证明体现呢? 2、间色 又叫"二次色"。它是由三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是由2种原色调配出来的。红与黄调配出橙色;黄与蓝调配出绿色;红与蓝调配出紫色,橙、绿、紫三种颜色又叫"三间色"。在调配时,由于原色在份量多少上有所不同,所以能产生丰富的间色变化 3、复色 也叫"复合色"。复色是由原色与间色相调或由间色与间色相调而成的"三次色",复色是的纯度最低,含灰色成份。复色包括了除原色和间色以外的所有颜色 一个物体由于受到光的影响,暗面我们一个怎么体现呢? 4、补色 是广义上的对比色。在色环上划直径,正好相对(即距离最远)的两种色彩互为补色。如:红色是绿色的补色;橙色是蓝色的补色;黄色是紫色的补色。补色的运用可以造成最强烈的对比 (三)色彩的三要素 1、色相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即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不同的波长给人不同的色彩感受!红、橙、黄、绿、蓝、紫色每个字代表一个具体的色相!注意:色相是由波长决定的,所以比如粉红色,暗红色,灰红色是同一色相(都是红色相)只是彼此明度和纯度不同而已! 色相可以分为高纯度,中纯度,低纯度,高明度,中明度,低明度! 2、明度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明度是全部色彩都具有的属性,最适合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