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行与垂直证明习题

平行与垂直证明习题

平行与垂直证明习题

1.(12分) 如图,正方形ABCD 和四边形ACEF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EF ∥AC ,AB =2,CE =EF =1.

(1)求证:AF ∥平面BDE ;

(2)求证:CF ⊥平面BDE .

2.(12分) 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AB ⊥BC ,AB =BC =12

P A ,点O 、D 分别是AC 、PC 的中点,OP ⊥底面ABC .

(1)求证:OD ∥平面P AB ;

(2)求直线OD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3.(12分)如图所示,ABCD 是正方形,O 是正方形

的中心,PO ⊥底面ABCD ,底面边长为a ,E 是PC 的中点.

(1)求证:P A ∥面BDE ;

(2)平面P AC ⊥平面BDE ;

(3)若二面角E -BD -C 为30°,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

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活动三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1、揭示平行的概念首先探究的是不相交的一类直线: 师:同学们说这组直线不相交,说说你们的想法,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发现这两条直线不管怎么延长也不会相交。 生2: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之们的距离,如果距离一样,肯定不会相交。师:这位同学不仅会用眼睛看,而且还会想出量的方法,真不简单! 师: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不管怎么延长,这两条直线是永远不会相交的。 师:像这样,不管怎么延长,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的现象,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里又用到了互相两个字,知道为什么要加互相吗? 生答。 师:谁能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这句话里少了一个前提条件,大家看,老师的这个讲桌面上的这条线和黑板上面的那条线相交吗? 生:不相交。 师:但是我们能说它们互相平行吗? 生:不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没有在同一个面上。 师:对,也就是说必须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呢?生: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这时教师归纳总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揭示垂直的概念。 研究相交的一类图形: 师: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生4答。 当有学生说两条直线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时,教师适时引导: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 生:可以用三角板、量角器量一量。学生验证。 师:你们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 生: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最特殊。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答。 师:在同一平面内,像这样的两条相交成直角的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看大屏幕出示垂直的定义。并且做些练习) 3、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引出课题-----垂直与平行)

高等数学极限计算方法总结

极限计算方法总结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极限是《高等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求极限方法众多,非常灵活,给函授学员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而极限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数学》后面内容的学习。下面先对极限概念和一些结果进行总结,然后通过例题给出求极限的各种方法,以便学员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一、极限定义、运算法则和一些结果 1.定义:(各种类型的极限的严格定义参见《高等数学》函授教材,这里不一一叙述)。 说明:(1)一些最简单的数列或函数的极限(极限值可以观察得到)都可 以用上面的极限严格定义证明,例如: )0,(0lim ≠=∞→a b a an b n 为常数且; 5 )13(lim 2 =-→x x ; ???≥<=∞→时当不存在, 时 当,1||1||0lim q q q n n ;等等 (2)在后面求极限时,(1)中提到的简单极限作为已知结果直接运 用,而不需再用极限严格定义证明。 2.极限运算法则 定理1 已知 )(lim x f ,)(lim x g 都存在,极限值分别为A ,B ,则下面极限都存在,且有 (1)B A x g x f ±=±)]()(lim[ (2)B A x g x f ?=?)()(lim (3))0(,)()(lim 成立此时需≠=B B A x g x f 说明:极限号下面的极限过程是一致的;同时注意法则成立的条件,当条 件不满足时,不能用。 3.两个重要极限 (1) 1sin lim 0=→x x x

(2) e x x x =+→10 ) 1(lim ; e x x x =+∞ →)11(lim 说明:不仅要能够运用这两个重要极限本身,还应能够熟练运用它们的变形形式, 作者简介:靳一东,男,(1964—),副教授。 例如:133sin lim 0=→x x x ,e x x x =--→21 0) 21(lim ,e x x x =+ ∞ →3 )31(lim ;等等。 4.等价无穷小 定理2 无穷小与有界函数的乘积仍然是无穷小(即极限是0)。 定理3 当0→x 时,下列函数都是无穷小(即极限是0),且相互等价,即有: x ~x sin ~x tan ~x arcsin ~x arctan ~)1ln(x +~1-x e 。 说明:当上面每个函数中的自变量x 换成)(x g 时(0)(→x g ),仍有上面的 等价 关系成立,例如:当0→x 时, 13-x e ~ x 3 ;)1ln(2x - ~ 2x -。 定理4 如果函数)(),(),(),(11x g x f x g x f 都是0x x →时的无穷小,且 )(x f ~)(1x f ,)(x g ~)(1x g ,则当) ()(lim 110 x g x f x x →存在时,)() (lim 0x g x f x x →也存在且等于)(x f )()(lim 110 x g x f x x →,即)() (lim 0x g x f x x →=) ()(lim 110x g x f x x →。 5.洛比达法则 定理5 假设当自变量x 趋近于某一定值(或无穷大)时,函数)(x f 和)(x g 满 足:(1))(x f 和)(x g 的极限都是0或都是无穷大; (2))(x f 和)(x g 都可导,且)(x g 的导数不为0; (3)) () (lim x g x f ''存在(或是无穷大);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一)——证明平行与垂直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一)——证明平行与垂直 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确定 (1)直线的方向向量:在直线上任取一非零向量作为它的方向向量. (2)平面的法向量可利用方程组求出:设a ,b 是平面α两不共线向量,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求法向量的方程组为???? ? n ·a =0,n ·b =0. 2.用向量证明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1)设直线l 1和l 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v 1和v 2,则l 1∥l 2(或l 1与l 2重合)?v 1∥v 2. (2)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v ,与平面α共面的两个不共线向量v 1和v 2,则l ∥α或l ?α?存在两个实数x ,y ,使v =x v 1+y v 2. (3)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v ,平面α的法向量为u ,则l ∥α或l ?α?v ⊥u . (4)设平面α和β的法向量分别为u 1,u 2,则α∥β?u 1 ∥u 2. 3.用向量证明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1)设直线l 1和l 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v 1和v 2,则l 1⊥l 2?v 1⊥v 2?v 1·v 2=0. (2)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v ,平面α的法向量为u ,则l ⊥α?v ∥u . (3)设平面α和β的法向量分别为u 1和u 2,则α⊥β?u 1⊥u 2?u 1·u 2=0. 【思考辨析】 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唯一确定的.( ) (2)平面的单位法向量是唯一确定的.( ) (3)若两平面的法向量平行,则两平面平行.( ) (4)若两直线的方向向量不平行,则两直线不平行.( ) (5)若a ∥b ,则a 所在直线与b 所在直线平行.( ) (6)若空间向量a 平行于平面α,则a 所在直线与平面α平行.( ) 1.下列各组向量中不平行的是( )

平行与垂直教学实录及点评

《平行与垂直》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陆淑芳点评:魏巍 【教材分析】 《平行与垂直》是中年级的一节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概念课,是人教版新课标第七册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新课程中的一节老课。垂直与平行是两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它是在学生认识直线与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也将是今后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础。本节课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主题图先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然后通过画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让学生根据其位置关系来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初步认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并揭示概念。 【案例背景】 本人今年任教五年级数学,对于这课的教学并不陌生,这一课比较单调,孩子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思维上的障碍,分析原因主要是有两点:垂直与平行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纯数学的内容;二是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较弱,而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比起单一的直线、射线、线段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理解起来难得多。如何帮助孩子们突破这一些障碍,很好地掌握这两个概念呢? 我曾用两种方案来上过这一课。方案一:直接说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收集学生所画的素材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在分类中逐步归纳出平行和垂直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让孩子们充分地经历了操作和探究的过程,孩子们在充分经历中逐步抽象出这两个概念,孩子们的主动性较强,认知也比较充分,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太费时;方案二:先出示教材的主题图,问孩子们能否从中找到一些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或线段,之后再把互相平行的几组直线抽象出呈现在课件上,让孩子们去观察归纳它们的相同之处,在师的引导下再归纳出平行的概念,之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教学垂直,这样的教学比较省时,效率特别高,而且孩子们在归纳平行的概念时还能感悟到它隐含的特征,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孩子们的要求也比较高,适合一些对这一知识点已经有一些初步了解的孩子,不然在第一个找平行线和垂线的环节学生就会无从入手,另一个环节就冷场了。 接到再次执教这一课的任务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设计一种怎样的教学方案,既不很费时,又能让孩子们主动感悟这两个概念中的一些要点呢?基于这样的思

极限的计算、证明

极限的论证计算,其一般方法可归纳如下 1、 直接用定义()等δεε--,N 证明极限 例、试证明01 lim =∞→n n 证:要使ε<-01n ,只须ε 1 >n ,故 0>?ε,11 +?? ? ???=?εN ,N n >?,有ε<-01 n 2、 适当放大,然后用定义或定理求极限或证明极限 例、证明:0! lim =∞→n a n n ,0>a 证:已知0>a 是一个常数 ?∴正整数k ,使得k a ≤ ()ε 1!,01+???? ????=?>?∴+εεk a N k ,当N n >时,有 ε<-0! n a n 3、用两边夹定理在判定极限存在的同时求出极限 例、求()() n n n n 264212531lim ??-??∞ → 解: ()()()()n n n n n 212264212753264212531?-??-??=??-?? ()()()()n n n n n n 41 125312642211253264?-????=?-??> ∴ ()()n n n 41 2642125312 >??? ? ????-??

两边开n 2次方: ()()121 21412642125311222→?=>??-??>n n n n n n n n 由两边夹:()() 1264212531lim =??-??∞ →n n n n 4、 利用等价性原理把求一般极限的问题化为无穷小量的极限问 题 例、设0≠→l S n ()∞→n ,0>p 为常数,求证:p p n l S →()∞→n 证:00→-≤-≤l S l S n n ,得 l S n →()∞→n 记 n n l S α+=,其中 0→n α()∞→n 再记n n l S α+=()n n l l l βα+=??? ? ? ?+=11,其中0→=l n n αβ()∞→n 则有()p n p p n l S β+=1。 若取定自然数p K >,则当1

空间几何——平行与垂直证明

c c ∥∥b a b a ∥?一、“平行关系”常见证明方法 (一)直线与直线平行的证明 1) 利用某些平面图形的特性: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 2)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3) 利用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即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 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 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5) 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6) 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 b α β b a a =??βαβ α∥b a ∥? b a b a ////??? ? ?? ==γβγαβα β α ⊥⊥b a b a ∥?

7) 利用平面内直线与直线垂直的性质: 在同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8) 利用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且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 (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证明 1) 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 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推论: 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 利用定义:直线在平面外,且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 (三)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 常见证明方法: 1) 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α b a β α a β αα∥?a β ∥a ?b ∥a b a αα??α ∥a ?

《平行与垂直》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平行与垂直 编写意图 例1教学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教材借助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的活动,引导 学生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 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以便引出平行线、垂线的概念。 (1)引导学生把所画的没有相 交的两条直线延长后进行对比,发 现有的相交了,有的还是没有相交, 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由此认识平 行线的本质特征,理解“永不相交” 的含义。 (2)在活动的基础上,教材给出 了平行线的概念,并介绍了平行符 号,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 教学建议 (1)安排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进行分类。 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并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反馈时可选择典型作品展示,然后引导学生按照相交、不相交分类。这里应关注两条直线延长后才相交的情况。 (2)适当引导点拨,理解平行线的特征。 教学时,通过把不相交的直线延长后相交与把平行线延长后仍不相交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由此揭示平行线的概念。此外,教学中还应突出平行线的相对性,避免学生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平行线。可通过举例等方法适时点拨引导,把握好平行线的相对性。使学生加深对平行线特征的理解。 (3)规范记法和读法。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到平行的记法和读法,有一定难度,可以采用教师范写、范读的方法,也可结合学情采用学生尝试,集体评议等方法规范“平行”的记与读。

编写意图 (1)教材提供3幅生活情景图,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关平行的实例。使学 生丰富对平行线的认识,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 况,教材通过让学生量一量其相交 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到垂直是两条 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位置关系,由 此引出垂直的概念,并说明什么是 “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 教材结合3组不同摆放位置 的垂线,介绍了垂直符号。使学生 通过变式了解到垂直的本质特征, 并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两直线的 垂直关系。 最后教材让学生举出生活中 有关垂直的例子,沟通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 (3)“做一做”通过呈现4组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使学生能根据平行与垂直的特点进行判断和辨析,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垂直概念。 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借助三角尺、量角器等度量自己或同学所画的两条相交直线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互相垂直,自主尝试概括垂直的定义。还可转动其中的一条直线(原来的交点保持不动),使一个角成为直角,让学生观察其余的角怎样变化,从而认识两直线垂直的特征。 (2)避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可通过比一比、辨一辨等活动,使学生在判断与辨析过程中,建立垂直的表象,理解垂直的本质: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看它们相交所成的角是

极限计算方法总结

极限计算方法总结 一、极限定义、运算法则和一些结果 1.定义:(各种类型的极限的严格定义参见《高等数学》函授教材,这里不一一叙述)。 说明:(1)一些最简单的数列或函数的极限(极限值可以观察得到)都可以用上面的 极限严格定义证明,例如:)0,(0lim ≠=∞→a b a an b n 为常数且; 5)13(lim 2=-→x x ;??? ≥<=∞→时当不存在,时当,1||1||0lim q q q n n ;等等 (2)在后面求极限时,(1)中提到的简单极限作为已知结果直接运用,而不需 再用极限严格定义证明。 2.极限运算法则 定理1 已知 )(lim x f ,)(lim x g 都存在,极限值分别为A ,B ,则下面极限都存在,且有 (1)B A x g x f ±=±)]()(lim[ (2)B A x g x f ?=?)()(lim (3))0(,)()(lim 成立此时需≠=B B A x g x f 说明:极限号下面的极限过程是一致的;同时注意法则成立的条件,当条件不满足时, 不能用。 3.两个重要极限 (1) 1sin lim 0=→x x x (2) e x x x =+→1 )1(lim ; e x x x =+∞→)11(l i m 说明:不仅要能够运用这两个重要极限本身,还应能够熟练运用它们的变形形式, 作者简介:靳一东,男,(1964—),副教授。 例如:133sin lim 0=→x x x ,e x x x =--→21 0) 21(lim ,e x x x =+∞ →3 )31(lim ;等等。 4.等价无穷小 定理2 无穷小与有界函数的乘积仍然是无穷小(即极限是0)。 定理3 当0→x 时,下列函数都是无穷小(即极限是0),且相互等价,即有: x ~x sin ~x tan ~x arcsin ~x arctan ~)1ln(x +~1-x e 。 说明:当上面每个函数中的自变量x 换成)(x g 时(0)(→x g ),仍有上面的等价 关系成立,例如:当0→x 时, 13-x e ~ x 3 ;)1ln(2 x - ~ 2x -。

立体几何平行与垂直经典证明题

N M P C B A 新课标立体几何常考证明题汇总 考点:证平行(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已知四边形ABCD 是空间四边形,,,,E F G H 分别是边,,,AB BC CD DA 的中点 (1) 求证:EFGH 是平行四边形 (2) 若BD=23,AC=2,EG=2。求异面直线AC 、BD 所成的角和EG 、BD 所成的角。 考点: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 2、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中,,BC AC AD BD ==,E 是AB 的中点。 求证:(1)⊥AB 平面CDE; (2)平面CDE ⊥平面ABC 。 考点:线面平行的判定 3、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是1AA 的中点, 求证: 1//A C 平面BDE 。 考点:线面垂直的判定 4、已知ABC ?中90ACB ∠=,SA ⊥面ABC ,AD SC ⊥,求证:AD ⊥面SBC . 考点:线面平行的判定(利用平行四边形),线面垂直的判定 5、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O 是底ABCD 对角线的交点. 求证:(1) C 1O ∥面11AB D ;(2)1 AC ⊥面11AB D . 考点:线面平行的判定(利用平行四边形) 7、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1)求证:平面A 1BD ∥平面B 1D 1C ; (2)若E 、F 分别是AA 1,CC 1的中点,求证:平面EB 1D 1∥平面FBD . 考点:线面垂直的判定,三角形中位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8、四面体ABCD 中,,,AC BD 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且2 2 EF AC =, 90BDC ∠=,求证:BD ⊥平面ACD 考点:三垂线定理 9、如图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A PB CB =⊥平面PAB ,M 是PC 的中点,N 是AB 上的 A E D 1 C B 1 D C B A A H G F E D C B A E D B C S D C B A A 1 A B 1 C 1 C D 1 D G E F D 1 O D B A C 1 B 1 A 1 C

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平行与垂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5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并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重点、难点与关键: 1、教学重点: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2、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3、解决问题的关键:加强指导,培养空间能力。 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课件等。 学具准备:直尺、练习纸、每人三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引出问题: 1、揭示课题。 教师导入谈话: (1)简要说明学生已经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 (2)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平行与垂直。

2、学习动手操作。 教师:什么是平行?现在,请每一位同学自行在练习纸上画两条直线。(1)学生动手画两条直线,教师巡视。 (2)以4人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说一说自己所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反馈结果。 教师:你们所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说一说怎么不一样? 学生可能说不清,但是可以捉住两种说法: ①两条直线相交; ②两条直线不相交。 二、研究问题,揭示概念: 1、把学生的作品粘贴于黑板。 2、分类比较。 教师:现在,我们把这四幅作品进行分类,你说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学生:看是否相交来分类。 教师按照学生的要求调整作品的位置。 讨论:下图中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

讨论后,得出正确的位置,并调整。 3、揭示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对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讨论。 不相交: ①通过观察、想象,学生体会“永不相交”。 ②呈现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相交: ①通过测量练习纸上相交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角的度数,发现垂线所夹角的特征。 ②呈现垂线的概念。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三、课堂活动,应用知识: 1、ppt展示一些生活中见到的一些平行与垂直的现象。 2、找一找,是平行线的画“○”,是垂线的画“△”。

立体几何中平行与垂直证明方法归纳

c c ∥∥b a b a ∥?本文档系统总结归纳了立体几何中平行与垂直证明方法,特别适合于高三总复习时对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探求解题思路、归纳梳理解题方法。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好资料。 一、“平行关系”常见证明方法 (一)直线与直线平行的证明 1) 利用某些平面图形的特性: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 2)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3) 利用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即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 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5) 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6) 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 b α β a b a =?? βαβ α ∥b a ∥?b a b a //// ??? ? ?? ==γβγαβα β α ⊥⊥b a b a ∥?

7) 利用平面内直线与直线垂直的性质: 在同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8) 利用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且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 (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证明 1) 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 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推论: 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 利用定义:直线在平面外,且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 (三)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 常见证明方法: 1) 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α b a β α a β αα ∥?a β ∥a ?α αββ////∩??b a P b a b a =α β//?α β b a P b ∥a b a αα ??α ∥a ?

《认识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认识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认识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联系生活自编教材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和谐发展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我们曾经一起学习过有关数的产生,知道了数字和数都是人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逐渐发明和发展的。不但是数字,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正在学习的、以及以后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都是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来的,而且学习这些知识又能更好地为生活、生产服务。所以学好数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在生活生产中都会用到,同时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生活中有很多蕴含数学知识的事例。不信,请注意: 2)故事:课间,同学们安静有序地休息。(课件1) 朱吕浩在经过吴炫陶的座位边时,不小心把吴炫陶的文具盒弄到了地板上,这时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课件2)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3)朱吕浩也像同学们说的和期望的一样,马上向吴炫陶表示诚挚的歉意后,迅速将散落的文具盒及地面上的铅笔、圆珠笔等文具收拾好放回桌面,事情好象到此结束了。不过,在收拾文具时,他却发现了一件事,而且引起了他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散落在地面上的文具,聚焦在两支铅笔上) 4)他想到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在对他积极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表示钦佩的同时,不妨来看看这个问题:(课件出示)两支铅笔落在地面上,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呢? 2、探索比较。

极限计算方法总结(简洁版)

极限计算方法总结(简洁版) 一、极限定义、运算法则和一些结果 1.定义:(各种类型的极限的严格定义参见《高等数学》函授教材,这里不一一叙述)。 说明:(1)一些最简单的数列或函数的极限(极限值可以观察得到)都可以用上面的极限严格定义证 明,例如:)0,(0lim ≠=∞→a b a an b n 为常数且;5)13(lim 2=-→x x ;???≥<=∞→时当不存在, 时当,1||1||0lim q q q n n ; 等等 (2)在后面求极限时,(1)中提到的简单极限作为已知结果直接运用,而不需再用极限严格定义证明。 2.极限运算法则 定理 1 已知 )(lim x f ,)(lim x g 都存在,极限值分别为A ,B ,则下面极限都存在,且有 (1) B A x g x f ±=±)]()(lim[ (2)B A x g x f ?=?)()(lim (3))0(,)()(lim 成立此时需≠=B B A x g x f 说明:极限号下面的极限过程是一致的;同时注意法则成立的条件,当条件不满足时,不能用。 3.两个重要极限 (1) 1sin lim 0=→x x x (2) e x x x =+ →1 )1(lim ; e x x x =+∞ →)11(lim 说明:不仅要能够运用这两个重要极限本身,还应能够熟练运用它们的变形形式, 作者简介:靳一东,男,(1964—),副教授。 例如: 133sin lim 0=→x x x ,e x x x =--→21 0)21(lim ,e x x x =+∞→3)3 1(lim ;等等。 4.等价无穷小 定理2 无穷小与有界函数的乘积仍然是无穷小(即极限是0)。 定理3 当0→x 时,下列函数都是无穷小(即极限是0),且相互等价,即有: x ~x sin ~x tan ~x arcsin ~x arctan ~)1ln(x +~1-x e 。 说明:当上面每个函数中的自变量x 换成)(x g 时(0)(→x g ),仍有上面的等价

立体几何中平行与垂直的证明(整理好)

D 1 B 1D A B C E 1A 1C 立体几何中平行与垂直的证明 姓名 例1.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 O 是底ABCD 对角线的交点. 求证:(1)C 1O//平面AB 1D 1; (2)A 1C ⊥平面AB 1D 1. 【变式一】如图,在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1,11>==AB AA AD ,点E 在棱AB 上移动。 求证:E D 1⊥D A 1; 【变式二A 】如图平面ABCD ⊥平面ABEF , ABCD 是正方形,ABEF 是矩形,且,22 1== AD AF G 是EF 的中点,(1)求证平面AGC ⊥平面BGC ; (2)求空间四边形AGBC 的体积。

B C A D E F M C 1 B 11B A 【变式二B 】. 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8AB =,6AC =,10BC =,D 是BC 边的中点.(Ⅰ)求证: 1AB A C ⊥; (Ⅱ)求证:1A C ∥ 面1AB D ; 【变式三】如图组合体中,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侧面11ABB A 是圆柱的轴截面,C 是圆柱底面圆周上不与A 、B 重合一个点. (Ⅰ)求证:无论点C 如何运动,平面1A BC ⊥平面1A AC ; (Ⅱ)当点C 是弧AB 的中点时,求四棱锥111A BCC B -与圆柱的体积比. 【变式四】如图,四边形ABCD 为矩形,AD ⊥平面ABE ,AE =EB =BC =2,F 为CE 上的点,且BF ⊥平面ACE . (1)求证:AE ⊥BE ; (2)设M 在线段AB 上,且满足AM =2MB ,试在线段CE 上确定一点N ,使得MN ∥平面DAE.

人教版数学《认识垂直和平行》教学设计及反思_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认识垂直和平行》教学设计及反思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认识垂直和平行》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人教版数学《认识垂直和平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7册P64-65例一、做一做及相应练习。 教学设想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本课主要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对面的想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情况的想象等等。围绕这些目标,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努力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情况较单一,不利于展开研究;二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从新旧教材的区别上来看,原来的教材是由点到面,把这部分知识分成垂直和平行两个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把这部分知识汇总起来,总结出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而新教材把二者合为一课,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是一种由面到点的研究,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研究的意味浓了。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汇报、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3.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数学分析求极限的方法

求极限的方法 具体方法 ⒈利用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来求极限 定理1①:若极限)(lim 0 x f x x →和)(lim x g x x →都存在,则函数)(x f ±)(x g ,)()(x g x f ? 当0x x →时也存在且 ①[])()()()(lim lim lim 0 .00 x g x f x g x f x x x x x →→→± = ± ②[])()()()(lim lim lim 0 x g x f x g x f x x x x x x →→→?= ? 又若0)(lim 0 ≠→x g x x ,则 ) ()(x g x f 在0x x →时也存在,且有 ) ()() ()(lim lim lim x g x f x g x f x x x x x x →→→= 利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求极限,条件是每项或每个因子极限存在,一般所给的变量都不满足这个条件,如 ∞ ∞、 0等情况,都不能直接用四则运算法则, 必须要对变量进行变形,设法消去分子、分母中的零因子,在变形时,要熟练掌握饮因式分解、有理化运算等恒等变形。 例1:求2 42 2 lim --- →x x x 解:原式=()() ()022 22lim lim 2 2 =+= -+-- - →→x x x x x x ⒉用两个重要的极限来求函数的极限 ①利用1sin lim =→x x x 来求极限 1sin lim =→x x x 的扩展形为: 令()0→x g ,当0x x →或∞→x 时,则有 ()() 1sin lim =→x g x g x x 或()() 1sin lim =∞ →x g x g x

人教版数学《认识垂直和平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数学《认识垂直和平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您如今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看法垂直战争行? 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搜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看法垂直战争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7册P64-65例一、做一做及相应练习。 教学想象 本课教材是在先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看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看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普遍的运用。如何唤起先生的生活阅历,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开展先生的空间想象才干,让先生发如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本课主要经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先生去感知、了解、发现和看法。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状况,初步看法垂线战争行线;并且经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先生的空间想象才干失掉进一步的开展,如对面的想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对看似不相交而实践相交状况的想象等等。围绕这些目的,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努力表达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纯数学研讨的效果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先

生。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讨气氛,带抢先生先停止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停止梳理分类。之所以这样设计,缘由有两个:一是先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看法,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才干,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厚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状况较单一,不利于展开研讨;二是四年级的先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研讨和探求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渐培育先生对数学研讨发生兴味,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先生。 2.以分类为主线,经过先生自主探求,体会同一平面内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重新旧教材的区别下去看,原来的教材是由点到面,把这局部知识分红垂直战争行两个内容停止教学,最后再把这局部知识汇总起来,总结出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而新教材把二者合为一课,从研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逐渐剖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状况,是一种由面到点的研讨,这样设计,不只契合先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先生展开探求与讨论,研讨的意味浓了。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大胆地让先生以分类为主线,经过

认识平行与垂直

认识平行与垂直说课稿 栾庄小学王晓莉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平行与垂直》,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评价四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认识平行与垂直》是学生在本册书中第三单元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内容包括: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平行与垂直是平行与垂直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特殊位置关系。在“图形和几何”领域中,正确认识平行、垂直等概念对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他是学生本单元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五年级上册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面积的基础,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奠定了基础。同时,它还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由生活实例引入,分类、观察、讨论、归纳来建立“垂直”与“平行”,这两个概念。 (二)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 相垂直”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三)我制定的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理解平行于垂直这两种特殊的直线间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操作和思考的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胜渗透分类的数学 思想。 情感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学情分析:“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是从实物抽象到同一平面,并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空间观念尚不完善的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及学情状况,在本节课的教法选择上,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情境教学法: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为学生创设了孙悟空金箍棒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究法:我通过让学生在纸上画线并进行分类一活动使学生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点拨法:在学习平行和垂直这一环节中,

高数-极限求解方法与技巧总结

第一章 极限论 极限可以说是整个高等数学的核心,贯穿高等数学学习的始终。因为有关函数的可积、连续。可导等性质都是用极限来定义的。毫不夸张地说,所谓高数,就是极限。衡量一个人高等数学的水平只需看他对极限的认识水平,对极限认识深刻,有利于高等数学的学习,本章将介绍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以及极限的求解。重点是求极限。 ??????? ?? ?? ?? 极限的定义数列极限极限的性质 函数极限的定义函数极限函数极限的性质 一、求极限的方法 1.利用单调有界原理 单调有界原理:若数列具有单调性、且有有界性,也即单调递增有上界、单调递减有下界,则该数列的极限一定存在。可以说,整个高等数学是从该结论出发来建立体系的。 利用该定理一般分两步:1、证明极限存在。2、求极限。 说明:对于这类问题,题中均给出了数列的第n 项和第1n +项的关系式,首先用归纳法或作差法或作商法等证明单调性,再证明其有界性(或先证有界、再证单调性),由单调有界得出极限的存在性,在最终取极限。 例1设0110,0,()0,1,2n n n a a x x x n x +>>=+=,…证{}n x 的极限存在,并求其极限。 分析:本题给出的是数列前后两项的关系,所以应该用单调有界原理求解。 解:由基本不等式,11()2n n n a x x x +=+≥n x 有下界;下面证单 调性,可知当2n ≥时,有2 111 ()()22n n n n n n n x a x x x x x x +=+≤+=,则n x 单调递减。综 合可得,则n x 单调递减有下界,所以lim n n x →∞ 存在;令lim n n x A →∞ = ,带入等式解得 A 评注:对于该题,再证明有界性的过程中用到基本不等式;特别是在证明单调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