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新课程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从上述理念出发,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多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一、目前中学地理教材及课堂教学的现状

我们打开课本,翻阅一下高中地理课本(人教版)的学习内容:如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这个单元主要是关于宇宙,关于太阳系及关于月球的最基本,最简单的介绍。由于目前在地理会考标准中不设《月相》这一知识点,课本也作为选学处理,所以上课时也往往减少了对月相的探究;关于地球运动,也仅仅只是作概念解释性的介绍。如果教师仅仅只从课本出发,那么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也将停留在对概念的了解这一层次。在现有教育状况下,如果教师仅仅是按照课本及考试标准的要求照本宣科,那么今后中国的天文爱好者的数量将大大的减少,因为课本对宇宙的介绍实在太吝啬了,也实在无法引起同学们对天文学的兴趣。那么设想的结果将会是:在中学阶段,学生很少有观测星空的兴趣,很少有观测天文奇观的兴趣。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将失去天文爱好者的群众基础,星空也就仅仅只是研究院的星空。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的中学地理就是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我们要打破这样一种现象,就要让学生多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重要性

1、树立环保的地理思维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可以使学生树立环保的地理思维。我国政府批准颁布的《21世纪议程》论述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行为,界定为三条:①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②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持续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③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政府要求我们有环保的地理思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其地方在发展经济时却走的是几十年前发达国家发展经济时走的老路——先发展,后治理。虽然有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环境严重恶化的前车之鉴,但中国地方却不能够成功地把它作为后事之师;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那就是众多的地方领导在决策时没有考虑环境效应,众多的企业老板在生产时也没有考虑环境效应,或者说是他们根本考虑不到环境效应。所以,让我们年轻一代牢牢树立环保的地理思维,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重要大事,因为它关系着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北仑区本来应该是一个依山傍海,山青海蓝的地方,而目前,人们正为未来北仑的环境而担忧,甚至已开始计划移民。因为北仑区在近些年来陆续引进了好几项严重污染的工业。如亚洲纸业就是一个严重污染水的企业。如果把视野延伸到海边,就会发现海水的颜色如此的与众不同——水污染的缘故。建隆钢铁、台塑也在北仑安家落户,也将为北仑区大气污染、

水污染作“贡献”。眼前的重污染工业将为北仑区带来眼前的经济效益,但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将逐渐恶化。为什么会这样呢?比政绩更加根本的原因是官员们缺乏环保的地理思维。所以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没有看到身后的环境问题。有了这样的生活经验,环保的思想会在北仑学生的头脑里更加根深蒂固,也为今后的环保之路铺下了坚定的群众基础。

2、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生存能力。地理应该是最贴近生活一门学科,其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都是对生活非常有用的。如北极星的观测,有助于在野外确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口诀,同样有助于确认方向。地图在行军作战中的意味着生命。二战时,希特勒就要求德军士兵每个人都是指挥官:能够正确识图,并且能在地图上分析形势,作出正确的作战方案。这使德军在作战中获益匪浅。我们现在不需要战争,但是我们同样需要地图。学生要学会使用地图,如正确使用旅游交通图:要能够从图中快速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快速徒步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或者找到最佳公交线路,并能测算出大概的距离。这种对地图的运用技能也正是现在年轻人所缺少的。所以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对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增加他们在社会环境乃至在野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3、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源自生活,源自身边的知识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它、掌握它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学生就会更加用心,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并且获得知识的效率也会变得非常高。如在每节课前插播当天或者几天内的气象预报,让学生知道天气状况,能够冷暖先知。老师可以解释一下天气现象为何变化,这样习得的知识更容易牢记在心,并且,还可以对特殊气象现象进行详细分析;如多发于夏秋季节的台风,当台风登陆时会带来狂风暴雨,能够导致登陆地及附近受损严重,这一点我们浙江沿海的学生是深有感触的。用这样的事实,再和学生一起探究台风的发生机制,移动路线,结构,影响,防御,学生将会非常有兴趣来接受这些知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当然也高了。

三、如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1、要充分挖掘教材

要充分挖掘教材,毕竟教材是众人智慧的结晶,里面大都是一些典型的例子及基础的概念,教材还是能够提供较多的有关生活地理的知识。除了充分挖掘教材外,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教材是大众型的,毕竟不能满足个别的需要。还有一点是不要因考试而教学。因考试而教学将会使教学倾向于应试,对生活地理部分的知识、技能培养就会相应减少,只会多增加一些不久就将遗忘的理论地理。

2、适时进行环境意识培养

教师要在课堂上多设计穿插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实事,把报纸上所刊登的最新的环境污染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惊叹之余有所感触;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考察当地环境状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学生也更有兴趣去学习。实践是掌握生活技能,强化生

活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安排一些活动,来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测星空,既能培养兴趣,又能获得知识。也可以在课堂内多做些纸上规划,课堂旅游等,以达到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习得技能。

参考条目

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课程编制》袁孝亭等《地理教学》2003年第7期

②《收看电视气象预报充实和改进初中地理教学》王友苹《地理教学》2003年第8期

③《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生活中的地理常识例举

生活中的地理常识例举 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学习和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而且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1.服饰与地理的关系 服饰的原材料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我国亚热带的浙江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蚕丝的生产基地,人们穿戴的各种丝稠就来源于桑蚕。我国西北内陆的太阳辐射强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钟爱的羊毛衫与皮制衣物,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第二,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在我国东北的鄂伦春、达翰尔、鄂温克等到民族的服饰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就是因为气温的不同,在质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温差比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们时常穿一个露胳显臂的“不对称”大袍,也就是穿皮袍仅套一袖,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又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钟情于身着白色宽大松驰的长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紧相关。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区,就有按照季节变化换穿单、夹、棉、皮的习俗,目前,人们一般都要购置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们的连衣裙,春秋季节的休闲装,冬季的滑雪衫、皮夹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一带,则形成了人们“四季服装同穿戴” 的另一番人文景观。 2.出行与地理的关系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密切有关。俗话说:出门看天气,出差或旅游之前,都要了解中央电视台发布的天气预报,这就要于人们能识别天气符号,熟悉冷锋、暖锋、高气压、低气压、气旋、反气旋和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合理选择出行的时间、交通方式和旅游线路以及随身携事物品的多少,做到既经济,又最少的时间,顺利办完事,达到途中观赏的景观最多的理想效果。比如在旅游时,根据地域特点,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在高山峡谷中,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无边,一望无际的沙海里,要选取“沙漠之舟”—骆驼;在风吹草低风见牛养的草原上,选择弛骋如飞的骏马;在我国南方的江南水乡,选择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 水底冒烟】 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恰似从水底 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壶口雾气的大小与季节、流量有关。冬 季河面封冻,瀑布多成冰凌,地表来水减少,壶口流量降至150—500立 方米/秒,激浪不大,飞出槽面水雾极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 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浓密水雾;春秋两季,流量适 中,气温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水雾, 即“水底冒烟”一景。 【旱地行船】 壶口瀑布落差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狭长幽深,水流湍急,给水上船只通行带来很大的困难。过去从壶口上游顺水下行船只,不得不先在壶口上边至龙王庙处停靠,将货物全部御下船来,换用人担,畜驮的方法沿着河岸运到下游码头,同时,靠人力将空船拉出水面,船下铺设圆形木杠,托着空船在河岸上滚动前进,到壶口下游水流较缓处,再将船放入水中,装上货物,继续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费力气,常常需上百人拼命拉纤。尽管有一些圆形木杠,铺在船下滚动,但石质河岸上仍被船底的铁钉擦划得条痕累累。在当时的条件下,“旱地行船”可能是水上运输越过壶口

地理与生活

地理与生活 “地理就像万金油,东抹一下西抹一下皆可以,什么科都可沾上边。”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因为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地理,只要做有心人,地理课程资源比比皆是,地理课程资源之丰富,可能是任何其它学科不能比的。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如何体现这一理念,我想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我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新课程中,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因此,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入手,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加强了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疑激趣,阐述地理知识。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但学生却有可能“熟视无睹”,因太过熟悉了,反而没有更好地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点“空白”,从平时日常生活入手,在相关的地理教学中适当插入,并进而用地理知识阐述,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极大的兴趣,对地理知识也会变得乐学、爱学,并将之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我会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昼夜更替现象?雅典奥运会,有时要到半夜才收看比赛,为什么?”“我们一年会经历四个季节,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呢?四个季节的昼夜长短一样吗?为什么?我们哈尔滨人买房子为什么愿意买朝南向的房子呢?”带着

这样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用手电和地球仪做地球自转的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观察日、地、月天体演示仪,从演示实验中学生找到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再如:讲地图三要素中的方向时,我立足让学生学会生活中该如何辨别方向,让学生观察每星期早上升旗时,太阳在哪一边?然后再结合学生非常熟悉的小学时的一首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判断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各方位各在哪里?”这些平时随处可见的知识,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往往变得很热烈,学生的上课情绪也高涨了起来,对相关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生活中经历体验入手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我在讲南北方的地理差异时,曾在学生中做过小调查,“你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喜欢吃什么主食?”统计结果是多喜食面食,接着我让学生探究这种饮食习惯的原因。这样的小调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有兴趣探究,然后结合北方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点分析原因,这样就找到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入点,有效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再如,在讲《俄罗斯》一节课时,在导入环节我展示了一组学生亲眼所见、非常熟知的哈尔滨建筑图片:新华书店、中央商城、马迭尔宾馆、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索非亚教堂等图片,让学生猜名字,这些图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俄罗斯这节课之间的距离,知道了有“东方的莫斯科”美称的家乡哈尔滨与俄罗斯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情绪情感上的铺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经常接触的事物与相关地理知识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

作业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渠成。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如果哪一天下雨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此次的降水属于那种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还是对流雨?可以对此进行与课本知识的对比和分析。 四、观察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用,认识到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他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因为教学的生活化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而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留心发生和存在于自己身边的事和物,才可能感知哪些有用或无用,才能发现对自己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1、如地图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使用地图较少,以致于许多学生认为地图没有什么用。教学中,可以使用当地比较详细的地图,就是学生到过的知道的地方,在图中找出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地点。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存在。 2、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列车表并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能看懂,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旅游路线更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旅游如何选择列车的班次(看懂列车时刻表)旅游时间的安排,旅游路线的选择(选择最省时间、走最少路、游玩最多地方、花最少钱)。 五、开展活动,发掘课外乡土内容 我们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一切。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开展一些赣南乡土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帮助我们了解家乡,也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在生活中辩认方向的方法:树冠、年轮、房屋朝向(我们农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楼房主卧室一般位于南面)。 2、如家乡、县城附近河流(湘江、绵江)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3、写信封时所涉及的中国行政区划知识、车牌上蕴含的我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等,然后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调查小区、街道上车辆的来源,从而达到将地理知识生活化的目的。 4、同学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地理大事以及学习地理的心得和体会等编辑起来,出一期以地理为主题的小报。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5、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家乡的实际情况,做许多地理调查活动。如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废弃情况调查、家乡人口流动情况调查、家乡环境情况调查等等。 六.注意抓住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 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在地理上都有一定的原理支持。把12月22日前后定为冬至,是因为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冬季晴朗的日子里,照射进教室的阳光很多,我们不得不拉上窗帘,是因为此时太阳的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得厉害;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

(完整word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人教版).doc

七年级上册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 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 中的图 1.2 )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 =5.1 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 =6371 千米;赤道周长 =4 万千米⑶能证明地球是球 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 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 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⑵意义:可以方 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3、纬线和经线 ( P5 中的图 1.7 )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点经线纬线 形状特征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长度特征经线长度都相等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 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 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 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案例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误解,从而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关注“生活地理”的内容。它们包括: ⑴正确使用指南针判断方向,运用地图识别方位,估算距离,了解地形。 ⑵初步学会观云识天气,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 ⑶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居住的区位,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 ⑷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持的措施。 ⑸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⑹运用地理常识看懂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 ⑺在休闲时,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如娱乐、健身、野营、旅游等),并知道怎样利用环境或选择路线来进行休闲活动。 ⑻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模板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教书育人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程。作为高中的地理老师,我深深感到地理教学的任重道远,它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学生特点,发现教材的变化,探索出符合学生和课改要求的新教法,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符合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这个过程中,既有付出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也深深体会到地理教学的乐趣,同时发现教学中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时时刻刻都有超越自我的快乐和成就感。这里我把我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点儿体会写出来,和大家交流。 一、精心备好每一堂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精心备课,才能打有准备之仗,才能确保课堂高效率。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制定好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好周密细致的教学环节,有时甚至要细分,什么时候学生做什么,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哪些问题应由学生集体讨论自己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可能解决不了,需老师指导,这些都要精心设计、系统安排,这也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足工夫。 二、全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二是学生觉得知识过于简单浅显,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具有挑战欲望、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每节地理课始设计出形式多样、巧妙有趣的导语有利于迅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绪进入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多年来,我在授课前都会提出一些引起学生思考和联想的问题,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的目的,实践证明,此法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向师性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示范意义。“亲其师,信其

关于我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解

关于我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 中进一步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充分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联系。 早在20 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会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很难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面对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感到在校是一个“无用的学习”过程。那么,让在校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接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则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通过建立地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下述价值追求: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地理学科在解释周围环境、不同尺度区域乃至全球的各种自然特征与人文现象中的独特作用;初步学会选择与评价空间位置,能够理解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感受地理学的美,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更好地适应生活、欣赏生活、规划生活;认识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能够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不断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渗透。 1 .关注地理环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在生 活中的重要性 关注地理与服饰、地理与饮食、地理与民居、地理与 出行、地理与防灾减灾、地理与旅游、地理与疾病防治等, 阐述其中所蕴涵的地理背景和原理,使学生认识人们的日常

新编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整理【优质精彩实用】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整理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1.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如气象观测,我们可以观测云的形状。课本中所讲的晴、多云、阴等天气状况下,天空中的云量有什么不同?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观测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2.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南米北面、南船北马、南经北政、南甜北咸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如成语: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沧海桑田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学习地理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书报等。它们能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如中央和各地方电视台播放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栏目,如《开心辞典》、《幸运52》、《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3.活动与探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小实验,尝试一些小制作、,也可以探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比如: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纬网;体验生活中辩认方向的方法:树冠、年轮、房屋朝向( )。同学们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地理大事以及学习地理的心得和体会等编

辑起来,出一期以地理为主题的小报。办完后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4.乡土地理调查我们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一切。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开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帮助我们了解家乡,也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例如:家乡附近河流( )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 )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高中地理学习技巧 1、降水的时间变化 ( )全年多雨型:热雨XX年少雨型:热沙﹤XX年降水量的分布 ⑴赤道多雨带:年降水量XX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下,分布在副热带大陆西岸和内陆( );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所以降水少,加上气温高,使其蒸发旺盛,因而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形成干旱、半干旱区的沙漠地区。此地带的大陆东岸,受夏季风、台风等影响,降水丰富。 ⑶温带多雨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较多,以锋面雨、气旋雨为主;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东岸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⑷极地少雨带: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可以说是地球绝对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但因气温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所以仍是湿润地带。

关于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关于地理中各种各样的 效应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1.焚风效应: 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差不多;到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变低,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我国不少地区都有“焚风效应”,例如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降时,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就会出现焚风效应。据统计,出现焚风时,石家庄的日均温比无焚风时增加10℃左右。 2.绿洲效应: 在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份与空气混合,就能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这种水份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之为“绿洲效应”。如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北美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南美的秘鲁寒流、北非的加那利寒流、南非的本格拉寒流的沿岸等地区),这一带多雾,气候虽干旱降水少,但由于“绿洲效应”,相对湿度大。 3.盆地效应: 在盆地内部的地表,炎热的夏季,常因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的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称,是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气温为33℃,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9.6℃。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曾达到—71℃的低温,就是位于封闭盆地。以上现象谓之“盆地效应”。 4.高原效应: 在面积较大的高原上,其上空空气密度小,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形成气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地势愈高,这种特点愈明显,谓之“高原效应”。如我国青藏高原,这种“高原效应”强烈,才形成了藏族独特的服饰——藏袍。藏袍大多是右衽大襟,长袖宽领,用飘带扎腰。夜间气温很低,可以将双手藏在袖中;晨后气温渐渐升高,右袖可以脱下来搭在肩上,以便劳作;到了中午,气温很高,可以将双袖脱下,围在腰间。 5.狭管效应: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被称之为“狭管效应”。如由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通过天山南北向的峡谷地区时,由于“狭管效应”,列车遭遇到13级狂风,列车被掀翻,造成车辆脱轨,大量人员伤亡,南疆线被迫中断行车9小时。如我国的台湾海峡、松辽平原等地两侧都是山岭,地形像喇叭管,当气流直灌管口时,经常会出现大风。在高楼大厦

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让地理教学独具魅力

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让地理教学独具魅力 发表时间:2013-09-09T09:43:38.513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3年9月供稿作者:庞翠钦 [导读] 地理概念反映的是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广西北海合浦公馆中学庞翠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12-01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趣,同时让学生更好地应试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教师往往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法是一种良好的措施。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话极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 三、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呢? 四、改进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进行整合,教学手段和方式不断翻新,但有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不应该只重视形式的新颖,更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1.设计课前预习。设置可测评性强的课前预习问题,发给学生预习学案,帮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预习,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听讲与回答教师问题。 2.设计新课学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真实生活事件、新闻等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进行新课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通过预设问题、启发、引导、调动学生讨论、探究、展示、交流,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活动生成学习成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提高;减少老师的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活动,杜绝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只让学生当听众的错误教学现象,真正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能力的训练培养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和高效,减少无效和低效。 3.设计评价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多样,评价标准应随着多元化和人性化,变单纯的成绩分数评价为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个体比较评价与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相结合。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有效落实知识,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作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课堂问题小结,单元知识“章结”和“单元过关”,并做好各种评价的记录,生成学生的成长档案。 五、搞好地理概念教学 地理概念反映的是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作为地理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直接影响到地理判断、推理与论证。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我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我采用了下列做法。 1.抓关键词。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但对“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2.类比法。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两种关系。 (1)近似概念。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以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

作业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会昌周田中学李瑞山)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树立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则是当代地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确了解和掌握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对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社会生存能力,成为21世纪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适应时代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是人类一项神圣的职业,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园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因此无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未来发展着想,理念的提出确实具有非常迫切、深远的意义。我们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根据这一理念,我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学生的生活融入到教学之中。 在自己的初中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个目标呢?我认为下面几个途径是行之有效的。 一、主动学习,多途径扩充信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除了课堂上教师有机适时穿插以外,我们还必须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地理。诸如订阅各种与地理有关的报刊,用活用好学校图书馆。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上网,从网上及时、大量地获取有关的地理知识。1、看电视是我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许多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开心辞典》《幸运52》《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探索时代》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2、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网上有综合性的地理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有地理教育的专题网站;有人口、水资源、矿产、河流、环境保护等专题网站等等,应有尽有,甚至连所有的地理专业名词都能在这里找到多条信息。学习地理知识最便捷、省时省力又经济的方式就是上网畅游,对初中生来说,这要比聊天、玩游戏更有意义。 这些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识则处处有,时时有。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传媒主动学习,多途径扩充信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二、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 家乡的地形、河流、气候、自然环境等都可以纳入学习地理的大课堂。教学中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1、我县(会昌县)地处亚热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暖和少雨,气温的年较差相对较小,华南夏季雨热同季,冬季低温少雨,蔬菜一年几发,甚是丰厚,加之

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倡导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同时,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利用现代化的大众传媒 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识则处处有,时时有。看电视是我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许多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 2 开发乡土地理资源 家乡的地形、土壤、气候、民情风俗、历史沿革都可以纳入学习地理的大课堂。初中学生大多好奇、求知欲望强,引导他们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乡土地理正好能够担当此任。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我们可以画一幅学校所在地区的地图,以本学校为参照物来研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联系实际指出学校周围的建筑物位于本校的什么方向等等。然后,逆反之,再分别指出本校位于它们的什么方向。这样学到的“方向”是取自生活的,必然也能用于生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再如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可以拿夏天升国旗时已艳阳高照,而冬季却夜色未消来对比例证。 3 解析热点问题 关注国际时事,了解国内新闻不仅是一种生活时尚,同时还带给我们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球是一个大家庭——地球村,关心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就是关心我们自己。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热点的背景、缘由、过程、发展趋势等的剖析从而了解发生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状况。

生活实例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生活实例对地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生活实例其实就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反思对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实例”是指包含有问题或有疑难情景在内的典型事件,在现行教材中大量出现。以“案例”形式编写的教材是教材的编写者在统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区,选取一些隐含有本质因素的典型事例,以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讨论,让学生通过这个案例“窥一斑而知全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到由个别的知识向“类”的知识迁移,进而掌握学科知识和科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案例来深入剖析,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而不是机械的记忆知识),并能在别的相关问题上产生“共鸣”,这正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对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探究问题有着莫大的帮助。 第一、案例选择的基础性。案例选择的标准来自课程标准,其所选区域必须要体现、涵盖课程标准的所有内容,即每一条标准都应在某些区域得到明确体现;区域的组合搭配必须要满足课标要求。如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区域地理要求“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等。 第二、案例的特殊性和典型性。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某一区域作为案例讲述,其重点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并能做到“举一反三”描述各区域的基本特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一类相似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该区域的自身,因此选择典型和有代表性的区域,对落实课程标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所选案例中,一个大洲(亚洲)、五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欧洲西部、两极地区)、六个国家是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可以看出这些范例特色突出,亚洲是中国所在的大洲,东南亚是周边地区,俄罗斯、印度是邻国,欧洲西部、美国、日本、俄罗斯、两极地区、中东、巴西、澳大利亚等是世界上重要的或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同时这些区域或国家都具有鲜明特色,在同类区域里有很强的代表性。 第三、案例的覆盖性要全面。新的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强求知识的系统性,无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都是由许多小区域组成,各个区域之间差异很大。尽管在课程标准中不要求采用案例的方法介绍所有的地区,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尽量是一个世界(中国)地理。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所选案例涉及了所有大洲(亚洲、欧洲西部、北美—美国、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澳大利亚、南极洲—两极地区、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校:开远市第十一中学姓名:宗家富 摘要:地理教学是教师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其内容是人类长期从生产和生活中积累、总结和研究的地理知识,实质是让学生认识地理现象、掌握地理规律,目的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并指导生活行为。地理知识是生活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其价值体现在运用。 关键词:生活经验、地理知识、生活技能 一、地理教学目前状况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可见,它与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应该充满生活味。长期以来,地理课在初中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地理课不感兴趣。形成“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局面,究其原因:首先是地理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事件以及他们关心的问题在课程内容中得不到充分体现;其次是面面俱到,“地理八股”味道较浓,对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以及过去的经验未予足够的注意;再次是忽视实践和应用。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多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 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正确认识,认为学习地理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教师也过于重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使中学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 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为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就需要教师构建起二者之间的桥梁,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树立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学生的生活融入到教学之中。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认识 地理知识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其中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因此新课程建立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它是针对以往地理课程中知识与生活相背离、课程学习与实际生活缺乏有机联系的现状,指导构建“生活”与“科学”相统一的地理课程。 与以往课程相比,新课程提出了许多地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在不同的温度带,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补充”;“联系前面已学的气候、河流等知识,根据下面的提示,说说我国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对水资源利用有什么影响”。还有大量的教材内容是用“举实例说明”、“运用实例”、“结合实例”等,如八年级下册“举例说明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举例说明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能把生活中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件与地理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地理有用”的目的。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读书、勾书、背书,而是要随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把自然和社会中的现象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地理教学结合进来,这样才能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同时也能使地理学习更加有效、有味。 二.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途径 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习有用地理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和课本中,我们应当树立“大地理学”的课程观,构建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体系,积极开发研究型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以实现课程标准设定的最终目标。就教师个人而言,应努力实践。 1.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工具 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识则处处有,时时有。其中网络是发展最快的传媒,我们要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例如充分利用Google Earth在教学中的应用。Google Earth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作为教师教的工具,而且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用的工具。它可以了解地理事物分布的地图,是地理热点问题和乡土地理研究的理想工具。它可以作为学生专题探寻的工具,如观察不同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乡村聚落的分布和形状等。作为地形和地貌观测的替代工具。地形和地貌类型千姿百态,我们不可能去实地观察各种地貌,但通过Google Earth可以让学生不出家门就“亲身体验”各种地形和地貌。此外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各学科的教学更加活跃。但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死记硬背”现象仍然不能杜绝,学生们还是考过就忘。要实现地理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关键之一要改革地理教学评价制度。通过学习《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使我获取了自己进取的途径与经验。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一、改进教学,激发兴趣 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注意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上课时十分注重用自然亲切的教态和具有感染力和激励性的语言潜移默化地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教与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课堂上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意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不断肯定与鼓励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各个层次的同学更多地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人口与人种》这一节的“不同的人种”时,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让三个小组代表白种人、黑种人与黄种人,从人种的外部特征、有哪些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分布地区来介绍不同的人种,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勇于探究人文的意识。 二、结合教学,加强教育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教学时做了以下两个方面: 1.地理教材的内容特别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例如在讲《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节的“聚落与环境”时,就问:你的家乡、你的学校所在地如何?在介绍矿产资源时,就让学生谈谈夹皮沟金矿的资源,松原的油田;在介绍世界气候时也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桦甸、夹皮沟的气候、地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