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里希那穆提 自然之爱令人觉醒

克里希那穆提 自然之爱令人觉醒

克里希那穆提 自然之爱令人觉醒
克里希那穆提 自然之爱令人觉醒

大雨昼夜下个不停,峡谷里的泥水流向大海,把海水染成了巧克力色。你走在沙滩上,海浪很大,激起了许多浪花。你逆风而行,突然觉得自己和天空之间没有任何阻碍,这份开阔的感觉如同天堂。

那个傍晚,你走在潮湿的沙土上,四周都是海鸥,你感到非凡的自由和充满着美的爱。它既不在你心中,也不在

外面,它是无所不在的。你不知道摆脱那扰人的欲乐和痛苦有多么重要,如此心智才能保持独立自主。只有完全独立自主的心智,才能真正开放。就像你突然升起这份感觉,一阵强风横扫过大地和你。你站在那边,心中空无所有,因此是彻底开放的。那美不在思想中或在感觉中,它似乎是无所不在的。它在你上面、在你心中、在水上、也在山丘中。

那是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可爱清晨。太阳刚出来,你从尤加利树与松树中看到了它。它从水面升起,射出金色的光芒。这样的光在山水之间才有。那是一个分外晴朗的早晨,充满着令人屏息的奇特光辉,你不能只用眼睛,还得用心

眼去看。当你看到它的时候,天空非常接近地面,你整个人迷失在这美中。

那天清晨的大海看起来像湖又像

大河,上面没有一丝的波纹。它平静得让你可以在上面看到晨星的倒影。朝阳尚未升起,因此你可以从水面看到星星、远处镇里的灯火,以及悬崖。接着太阳从水面升起了,悬挂在无云的晴空,照射出一条黄金大道。看到加州的阳光照耀在大地、每一张叶片和每一根草上,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当你正在观赏的时候,一股巨大的空寂降临到你身上,你的脑子变得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反应和活动。这股巨大的空寂,令你觉得有点怪异。“觉得”不是正确的字眼,

因为那空寂并不是由脑子觉知的,它是超越头脑的。脑子会欺骗、会明确地陈述或替未来做规划,但这空寂是超越所有的想象、所有的欲望的。你是那么安静,以至于你的身体完全变成了大地和一切静止的东西的一部分。

微风从山丘吹来,扰动了叶片,但这非凡的空寂却完全不受干扰。那栋房子在山丘和大海之间,可以俯瞰海景。当你在看海的时候,你是那么安静,你真的变成了万物的一部分。你就是万物,你是那光,也是那充满着美的爱。“你是万物的一部分”这句话其实是不正确的,“你”这个字并不妥当,因为你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那空寂、美以

及非凡的爱。“你”和“我”这两个字制造了界分;在这奇特的空寂中,界分是不存在的。当你望向窗外时,时空似乎停止了,那个会制造界分的空间也不存在了。那片叶子、那棵尤加利树以及那闪着蓝光的海水和你是别无二致的。

我们为什么这么饱受折磨,我们的眼里尽是泪水,我们的嘴里发出虚假的笑声?如果你能独自走到那些山丘上、树林里,或沿着那条长长的白沙滩散步,在那份孤寂中,至乐将会出现,如果你不再害怕孤独,不再属于这个世界,不再执著于任何事情。如同今天早晨的晨曦,至乐悄悄地来到,替这空寂

造了一条黄金大道。它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开端、现在与永远。

?????????????????

臧克家的第一首诗

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考试卷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一、阅读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分析华威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及其艺术塑造(至少300字,25分)。评阅参考:此答案供参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敏锐的眼光、精练的笔墨,塑造了华威先生这一抗战初期国民党官僚的典型形象。华威先生到处叫忙,时间不够用,他要把所有的抗战工作一一“领导”起来。可是,他的神气活现,颐指气使,自命领导、领导中心之类,除了虚伪、空话连篇,趋炎附势,威胁恐吓下属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有的仅是强烈的领导欲和表现欲,他是抗战初期那个特定时代的畸形产物。 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详尽的环境描写,也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有点类似于人物速写。华威先生的性格、灵魂、专制本质是通过一连串不同的场面逐步深入显示出来的,他不办实事,却处处要抓权,当领导中心,稍不顺心就用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政治帽子威胁恐吓青年。小说虽然只是写了一个小角色,却能从中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 小说以华威先生开会、奔走和演讲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选材高度集中,情节主线清晰。小说的语言生动简洁,幽默含蓄。 二、本文节选自丁西林《压迫》,请围绕人物、情节、主题、台词写一份导演阐述(至少300字,25分)。评阅参考:此答案供参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房东太太回家后,男客和房东太太间的冲突正面展开。两个古怪的人一见面,很快就形成僵局。男客头脑灵活,能言善辩,他巧妙抓住房东母女间的矛盾,利用自己已付定金的有利条件,坚持要租房,房东太太则凭着自己是房子主人的有利条件坚决不同意。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辩论中,男客抓住房东太太和她女儿间的矛盾大做文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找出房东太太话中的漏洞,将房东太太的理由一一驳回。房东太太在万般无奈中只好打发老妈去找巡警,想借警察之力赶走男客。但出乎预料的是,紧接着到来的并不是巡警而是一个想租房的女客。这样,这对萍水相逢的男女在新的戏剧情景里发生了预想不到的喜剧波折。 剧作中人物的对话既机智风趣,又不失礼貌,并且符合人物的性格。在这部剧中,男客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角色。 男客接受过先进思想教育,才会在对待房东太太无家眷不租房的问题上有不解与争辩,他说:“你们太太的脾气太古怪了,我的脾气也太古怪了,这一回两个古怪碰在一块儿,所以这事就不好办了。” 房东太太,男客认为“一个人过了四十岁,他的脑子里就已经装满了旧的道理,再也没有地方装新的道理”,表达对房东太太不合理要求的不满,更是新旧思想冲突中新思想对旧思想糟粕的鄙夷,而且要改造旧思想,这道路是曲折的。 三、臧克家诗歌《难民》如何塑造难民形象(至少300字,25分)。评阅参考:此答案供参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难民的命运是悲惨的!他们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被迫背井离乡,漂泊流浪,过着风餐野宿的日子。他们得默默承受着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无尽伤害。生理上不可抵抗的饥饿,精神上的孤寂无助感,无归宿感,使他们成了异端人群。一群被故乡容纳不下,又被异乡拒绝的人,只能永无停止的流浪。 “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是他们命运的最好写照。他们沉重的脚步只能从这条陌生的道路踱到另一条陌生的道路,世界很大,却永远也没有一寸肯收留他们!“人到那里,灾难到那里。”也许就是这个理由,故乡把他们抛弃了,异乡也因此拒绝了他们。难民就像海里无根的浮萍,无依无靠。

与大师面对面

《与大师面对面》: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来源:作者罗日荣《与大师面对面》雷玲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年5月12日—1986年2月16日),出身于印度,是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少年时期开始专门的灵性修炼,以后成为彻悟的智者。他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在二十世纪一度对西方哲学和宗教领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信息的革命,其思想近年来才被中国大陆知识分子慢慢熟知,影响力也逐步慢慢扩大。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他的著述是由空性流露的文字和讲话集结而成,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留下广泛深远的影响。 印度著名教育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The Whole Movement of Life is Learning,即由张春城翻译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写给英国的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以及位于加利福尼亚的橡树林学校的,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些信来传达,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且告诉学校的负责人,学校不仅要在学生学业上非常出色,更要关心学生整个人的培养。 学校里始终要坚持一种培养完整的人的生活方式 罗日荣:我们知道,您是印度著名的教育家,请您谈谈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克里希那穆提: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这正在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机械。无论是在科学、哲学、宗教、商业方面,还是在我们正在获取的技术知识上,我们的心都在沿着狭窄的轨道运行。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或者从事某种专业化的职业,我们的生活方式都在让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狭隘、局限和不完整。所有这一切导致了一种机械的生活方式,一种心智的模式化,于是逐渐地,国家,甚至民主国家,也在规定我们应该成为什么。 罗日荣:您说的这些问题,在我们中国也存在,我们的大多数学校教育更多的是片面的追求学生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至于培养出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成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克里希那穆提:所以我认为学校里始终要坚持一种培养完整的人的生活方式,要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理智、情感和健全的身体。 教育不仅要传授各种学术课程,还要培养学生完全的责任感 罗日荣:什么是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您作为印度的著名教育家,您是怎么理解什么是教育?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本质上就是学习的艺术,不仅在书本上,而从生活的全部运动中学习。教育不仅要传授各种学术课程,还有培养学生完全的责任感。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教育者正在创造新的一代,还要培养新一代的人类,让他们的精神和内心从痛苦、焦虑和辛劳中解脱出来。大多数学校只关心传授知识,根本不关心人的转变和他的日常生活。你们,这些学校里的教师,需要深切地关心这种完全的责任感。

臧克家《有的人》赏析

臧克家《有的人》赏析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从本诗体现出鲁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黑社会主义者进行全面的打击。 作者概括地从鲁迅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先生而叫做“有的人”。" 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对外不抵抗,对内压迫人民。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还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意思是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意思是缺少灵魂,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死亡,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生命的圆满 克里希那穆提

克里希那穆提:生命的圆满——关于他的人格、成长与教诲 (初步修订稿) 目录 一. 成长岁月 二. 走向世界 三. 克里希那穆提谈生命及其显现 四. 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诲及其人格 五. 克里希那穆提关于自己的发言 六. 克里希那穆提与人的终极解放 七. 编后记 柔如彩虹 2010年7月15日北京

一. 成长岁月 ?我要告诉你我是怎样找到我的至爱,至爱是怎样在我心中确立,为什么这至爱是所有人的至爱,为什么这至爱与我是合一的,因此无论现在或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分离。当然,我在年幼的时候自然没有去想这些问题。他们在我心中不知不觉地成长。但是现在我可以把我生命中的所有事件放在一个恰当的位臵,看到我是怎样成长以及达到并成为我之目标的。? ?在我开始独立思考以前,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克里希那穆提,是世界导师的载体,因为很多人坚持这么说。但是当我开始思考时,我想搞清楚世界导师是什么意思,世界导师使用一个载体是什么意思,他在世界上的显现是什么意思。当我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我常常看见克里希那,吹着笛子,如同他被印度教徒们所描绘的样子,因为我母亲是一个克里希那的奉献者。在我长大一些并遇到Leadbeater主教与通神学会后,我开始看见K.H.大师,还是以我被告知的那个样子出现,这是他们认为的真实——于是K.H.大师对我来说就是终点了。后来,随着我长大,我开始看见弥勒主。那是两年以前,我于是随时都会看见他,以我被告知的那个样子。近来,我一直看到的是佛陀。与他在一起是我的的快乐与光荣。? 在1928年的《朝圣者与他的朝圣之旅》一书中,克里希那穆提描述了他走向成就与完美的漫长旅程,以及最终进入那解脱与幸福的海洋,即生命的圆满。 1. 通神学会 ?自从我是一个小孩的时候,就像多数年轻人那样(或者说他们应该是的那样),我就在叛逆中。没有什么能够满足我。我倾听,我观察,我希望得到某种超越词句与语言的幻觉的东西。我想为自己发现并确立一个目标。我不想依赖任何人。我不记得孩童时代被塑造的时候,但是我可以回头看到我是怎样不满足于任何东西的。? 印度,阿迪亚尔,1909年。那是夏末的一个午后,一群孩子在海滩上玩耍,其中有个男孩儿,虽衣衫破旧又营养不良,但却与众不同。据说,他的内在散发着某种奇异的光彩,有一股纯净而明亮的氛围将其笼罩——他,就是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5月12日诞生于南印度安得拉邦奇图尔的一个婆罗门家庭,排行第八。因为这个特殊的品质,他被选了出来,作为即将到来的“世界导师”的载体。 这发现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因为,人们相信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世纪,这新的世纪

认识自己,解救心灵,升华灵魂

认识自己,解救心灵,升华灵魂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 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二十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天生具足多样神通。十四岁时学会领养,被通神学会认为是东方的弥勒佛下生,并且认为他就是这个再来的世师。1925年悟道以后,为了保持教诲的独立无染、排除救世主的形象,毅然脱离了"通神学会",解散了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并宣布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此后的一生,别人一直要给他上师的尊位,他都一直拒绝。而他成道后的长达半世纪的宣讲工作,却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但是他一直宣布他不是权威,而且演讲永远像单对单的讲话一样。他一直对世人讲话,一直到1986年过世,享年90岁。他的60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译成了47国语言,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和理念的基金会和学校。

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位印度通灵者,更深入的学习他的思想和生活态度,哲学诗画今天特意整理了一篇,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心灵的奥秘,从科技(人工智能)与灵魂的对抗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 1.自由是独立,不依附,不恐惧。你总是依赖着别人给你快乐。这不止是外在肉体的依靠,而是内在的、心理上的依赖,从其中,你获得所谓的快乐。一旦你这样依赖着别人,你就变成了奴隶。 2.有依赖,就不可能有爱。灵魂只能独行,因为我们都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方向,却没有能力控制别人的道路。如果偏要把别人拉到你的生活轨迹上,或者你又要强行的进入别人的世界,最终的结果无非只有两种:要么在自己的世界里等死,要么在别人的世界里被撕扯到四分五裂。 3.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 4.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奖赏引诱他,或以惩罚威吓他,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他获得利益的观念和恐惧感。由于我们自己所受的教养,是为了有所收获才采取行动,所以,我们不知道有一种不含有获取利益之欲望的行动。正确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威吓。

爱与美 1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

爱与美 1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 爱与美1 美存在于你的自我不存在的地方。如果你不了解,那真是个悲剧。真相就在你不在的地方。美与爱都在"你"不存在的地方。我们是无法看到这个被称为真相的东西的。 我们是什么?除了名字、形体之外,也许如果你很幸运,有银行账户,也许有 一种技术,除此之外,我们是什么?我们不是在受苦吗?或者你的生活中没有痛苦吗?其中有恐惧吗?有焦虑、贪婪、羡慕吗?我们会崇拜思想创造的形象吗? 我们难道没有矛盾吗?说是一种而做又由于害怕死亡,我们会依靠某些观念吗? 是另外一种?我们全都是这样。我们的习惯,我们的愚蠢,心中永无止境的絮 絮叨叨,那些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意识的内容生出意识,而意识已经由时间、经验、痛苦、悲伤而进化。一个人可以从那些,从所有的恐惧感中解脱出来吗?因为有恐惧,就没有爱。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就不能存在,没有了敏感,就没有爱。而没有爱,就没有美。美只存在于美好事物的盛放中。 让我们看看美是什么--不是形式的美,虽然其实这也是很好的。一棵树的美、一片绿地的美、一座山的美--它的庄严衬着蔚蓝的天空、日落的美、一朵花开在人行道旁的美。我们不是要浪漫,或滥情。我们是一起在探索美是什么。在你的生活里,有美的感觉吗?或是它总是平淡、没有什么意义的,从早到晚都在挣扎呢?美是什么?它不是感官上的问题,也不是性方面的问题。它是非常严肃的问题,因为没有美在你心里,你就不能在善方面开花结果。你是否看过山或大海,内心里没有絮叨,没有噪音,而能够真正地看着蔚蓝的海洋、海水的美和水面上光影的美。当你看到地球上如此的美,还有它的河流、湖泊和山川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当你看着实际上是很美丽的事物时,比如:一座雕像、一首诗、池塘里的荷花,或维护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一生做过无数次演讲教学教材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一生做过无数次 演讲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一生做过无数次演讲,以下是他的部分精彩答问: 问:我们要如何消除心中的忧虑? 克:首先心田不能供给问题生根的土壤。观察你自己的心,你会发现它是多么的不安宁,它总是被别的事情占据,被别人昨天说过的话占据,被你刚学的东西占据,被你明天将要做的事情占据。只有一颗不被占据的心,才是永远清新,才能应付并解决问题。 问:但是如果没有了野心,整个社会不就停止进步了吗? 克:你应该问问自己,真正爱做的事是什么,然后在你的一生中,你会努力去做你认为值得又深富意义的事。这是创造新社会的唯一途径。否则你的人生可能会过的很悲惨。你不知道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的心陷入例行公事,其中只有无聊、衰败。 问:人为什么发怒?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是否要远离愤怒? 克:弄清楚人为什么生气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了解愤怒的真相,而不仅仅说生气是错的。然而你为什么生气?因为你不想受伤害,这是人类求生存的正常需要。如果这个伤害你的人比你块头大、比你有力气,你无法回手,你就会转而伤害别人,你会把情绪发泄到你的兄弟、姐妹或仆人身上。所以这场愤怒的戏就一直演下去了。 避免受伤是正常的反应。人们为了不让自己受伤,保护自己,开始建立了防卫和藩篱。你在自己周围造了一道墙,不让自己开放及接纳,因此你也无法去探索及扩大你的感觉。你认为愤怒是非常坏的,因此你责难它,如同你责难许多其他的感觉一样,因此你逐渐变的枯燥、空洞,一点强烈的感觉都没有了。

问:一个人为何总是希望被别人爱?如果他得不到这份爱,为何他就无法像其他人那样泰然自若和充满信心? 克:你认为其他人是充满信心的吗?他们也许自我炫耀、装模作样。你希望被爱,是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你的心中一旦有了爱,你希望被爱的渴望就停止了,你就不再需要别人来爱你了。只有空虚的人才要求别人来填满自己,而一颗空虚的心,是永远无法以寻求爱的方式来填满的。 问:我们为何恐惧? 克:因为我们害怕失去熟悉的事物,那些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看开自己所拥有的朋友、财产、美德与个性等,我们就不会害怕了。因此是我们对已知事物的执著在我们心中制造了恐惧,并不是不可知的事物造成了恐惧。 问:欲望的源头是什么?如果把它消除? 克:这种想把欲望消除的冲动,本身就是欲望的一部分。如果你能把痛苦、折磨、挣扎和一切欲望所引起的焦灼及害怕都摆脱,只剩下欲望所带来的快乐,你还想摆脱欲望吗?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欲望的整个重点,不了解它的结果、它的副产品,而只是尝试去消除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问:什么是生活的喜乐? 克:我们为如此表面的事物感到满足,例如一部汽车、一份安定的工作、一些无谓的琐事引起的小感动,就像一个男孩开心地在风中放风筝,几分钟后又眼泪汪汪了。你可曾安静的坐着,背脊挺直,动都不动的去体会沉默的美?你可曾让你的心思漫游,不是去想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是扩大的、宽广的、深入地去探索、挖掘?从这种思考中,就会带来惊人的喜悦和快乐。

臧克家诗歌《有的人》赏析

臧克家诗歌《有的人》赏析 《有的人》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臧克家亲自前往鲁迅先生在北京曾经生活、工作过很多年的故居,缅怀这位中国文坛巨擘。臧克家亲临其境,浮想联翩,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连串的联想,他有感于鲁迅先生在人民心中的份量,于1949年11月1日在北京挥笔写下《有的人》这首诗: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这首诗,是臧克家诸多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高度凝炼的艺术手法,阐述了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真谛。全诗分七节,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把两种不同思想的人进行了比较,热情讴歌了“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通过鞭鞑

“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从反面衬托以鲁迅为代表的所有“给人民作牛马”的人的高尚情操和伟大胸怀。 本诗第一节,对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进行开门见山的揭示:有的人虽生犹死,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虽然肉体生命尚未终结,实际上只是一堆会行走的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些象鲁迅一样肯给人民当牛作马的人,虽然死了,其精神生命则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本诗第二节,通过两种人对人民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表达了诗人爱憎鲜明的立场。一种人骑在人民的头上,自以为是世上最伟大的人,其实最渺小;一种人甘愿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才是真正的伟大。 本诗第三节,写有的人只会欺压老百姓,却妄想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流誉百年,这种人愚蠢至极,诗人对此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嘲笑。可喜的是,还有鲁迅这样的人,甘愿化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愿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献身。通过丑恶与美好的形象对比,赞颂了鲁迅的高尚品格。 本诗第四节,诗人通过两种人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深刻揭示了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态度。一种人靠剥削人民、压迫人民而生存,只要这种人活着,人民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想活都很难活下去。另一种人视人民为父母,他活着就是为了人民能更好地活着。前一种人,带给人民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后一种人带给人民的是美好幸福的生活。 本诗第五、第六、第七节,是对前四节所述问题的归纳回应。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称,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立场,决定了两种人不同的命运结局。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受到人民的唾弃;俯身甘为人民牛马的人,人民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而写,但诗中并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这就使本诗的主题并不局限于仅仅为纪念鲁迅而写,而是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社会意义。诗人以凝炼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活着应该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在讴歌鲁迅的同时,启迪人们向鲁迅学习,为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本诗主题鲜明,富于哲理,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给人美好的艺术欣赏。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克里希那穆提 遇到问题时,强人们首先想控制自己内心的失序,但他们做不到,于是他们去追求控制别人。不管他们意识上的目的是什么,最终制造的或留下的多是苦难。忧伤愤怒焦虑嫉妒等等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试图消灭它们,我们以为控制的局面就是秩序,其实,真正的秩序是自由,是顺其自然,是活在当下。 小到个人,大至世界,似乎时时刻刻都有失序的事情发生。于是,控制欲望生出。个人控制自己,是为了压制一些令自己暂时不能忍受的体验。 譬如,失去了亲人,这时产生的痛苦太大,我们以前的心理结构会被彻底打破,这是极大的失序,我们惧怕,于是极力控制自己。 强人控制社会,有时是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但很多时候,他们真是希望拯救群体、社会乃至世界。 然而,越控制,越失序。 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无论自己怎么控制,怎么压制,怎么否认,它都不会消失。相反,它会沉入到潜意识深处,成为我们的意识无法碰触的黑影,这个黑影与我们的意识处于分裂状态,并常导致一些可怕的、彻底失去控制的事情发生。 就对个人而言,其实我们有太多的事情控制不了——很可能,我们什么都控制不了。 一个女孩脸红,她觉得很不好,于是想控制自己不脸红。但这样努力的结果是,她的脸红越来越重,她的控制欲望也越来越重,最终成为所谓的脸红恐怖症。 控制欲望强的父母,先是担心一些小的失序。比如,担心孩子吃不够,于是孩子不想吃了还强喂他;担心孩子冻着,于是孩子不冷还给他强加衣服;担心孩子上学迟到,于是每天都盯着孩子;担心孩子学坏,于是孩子抽一下烟、喝一点儿酒、和坏孩子们说一句话、穿一件打洞的牛仔裤就会暴跳如雷。 总之,在这样的父母看来,孩子的自发行为中有太多可能的失序发生,于是他们努力控制。但最终,他们收获了最大的失序——要么孩子的个人意志被他们的控制欲望杀死,要么孩子叛逆而成为一个他们所惧怕的坏孩子。 一个社会也是如此。 乱世中长大的朱元璋小时候失去了太多亲人,这是巨大的失序。可能这个失序造就了他空前的控制欲望,等他登基后,精力无比充沛的他试图给所有人安排一切:他规定所有人应

闻一多先生地说和做 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领悟文意。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学习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作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介绍 一、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

质疑克里希那穆提

质疑克里希那穆提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等著 缪妙坊译 P335 你的教诲为何如此难以实行,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瑞尼.韦伯(Renee weber) 拉特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哲学教授 韦伯:我的问题可能和你所说的息息相关,也可能没有一点儿关系。就拿教诲和教育为例吧~你似乎说过,一位没有完全超越恐惧、悲伤和所有人类问题的教师,无法成为一位真正的教师。这让人觉得,一个人若不是完美,就是没有用。 克:我想这里一定有所误解。 韦伯:希望是。 克:因为如果等到一个人臻于完美,或诸如此类的境界,并超越了某些心智状态,才能够教学,那实在是个不可能的状况,不是吗, 韦伯:没错。 克:学生,或向你求教的任何人,会迷失。所以教学者有可能说:我不自由,你不自由,我们俩都被局限了,我们有各种形式的局限,就谈谈这个吧~让我们看看是不是能够超越它,看看有什么方式瓦解它。 韦伯:难道你不认为至少教学者比学生更了解这个过程吗, 克:或许他在这个方面看得比较多,研究得多一点儿。 韦伯:但是他未必知道如何把这件事做得好一点儿。 克:因此在和学生沟通,或和自己沟通时,教学者了解他自己同时是教师也是学生。不是因为他把所学的传授出去,而是因为他同时扮演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角色。他同时做两件事。

韦伯:你是说他并不是一位传统的先知。如果他开放,他其实同时在学习和教学。克:那是一位真正好的教学者,他不是只会说:[我知道,我会把所知道的全告诉你们。] 韦伯:我想,这样的人一定不会犯如骄傲等过错。 克:这是很显然的。假设我是一位教学者,自负、虚荣、有野心等等,一般人类所有的愚昧行为我都有。在和学生或某人谈话时,我是在认识,认识我很自大,而和我谈话的学生也以他的方式认识自大,因此我们开始探讨这件事。如果一个人不但诚实,而且真正能自我评鉴(,)、真正自知,像这样的一段讨论的确很有可能发生。 韦伯:难道你是说,即使教师和学生都不完美,这个过程也可能在他们之间发生, 克:我不会使用[完美]这个词。我不知道什么是完美,那我们就别谈完美,谈其它事吧。如果我们可以和谈话的学生或对象建立一层关系,在这层关系中展开一段公开的对话,一段自由、自我评鉴、自知的对话,其中带有质疑、怀疑和询问,那么我们彼此都在学习,沟通彼此的观点、彼此的困难。在这种方式下,如果一个人真想非常深入地讨论这件事,你们其实 是相互帮助的。 韦伯:这未必是我的看法。假设某人说:这引出一个问题,这可能会使学生觉得,这位老师懂得不见得比他们多,可能会降低他对这位老师的信任度。 克:我会告诉学生,我所研究的比你多。例如,我已经探讨过各种印度教、佛教的哲学,我已经研究过,关于这点,我知道的多一点儿。 韦伯:正是。 克:这并不表示我是个独特的怪物。 韦伯:所以你觉得如果这位教师非常诚实地…… 克:那是他的职责。

臧克家作品

主要作品有--《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生命的零度》、《凯旋》、《放歌新岁月》、《宝贝儿》、《冬天》《臧克家诗选》、《忆向阳》、《落照红》、《臧克家旧体诗稿》等诗集和长诗《李大钊》。其中,《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怀人集》、《诗与生活》等散文集。《学诗断想》、《克家论诗》、《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等论文集。 凝结着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也于2002年12月出版。 臧克家(1905- ),山东诸城人,中国现代诗人。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从此蜚声诗坛。 折叠著作书目 烙印(诗集) 1933,(自费印行);增订本,1934,开明;与《罪恶的黑手》合集,1963,人文罪恶的黑手(诗集) 1934,生活;1947,星群自己的写照(长诗) 1936,文学出版社臧克家运河(诗集) 1936,文生 紧浦北线血战记(通讯、报告集) 1938,生活从军行(诗集) 1938,生活泥淖集(诗集) 1939,生活 乱莠集(散文集) 1939,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随枣行(散文、通讯、报告集) 1939,前线出版社淮上吟(报告长诗) 1940,上杂猴子拴(诗集) 1940,上海三通书局呜咽的云烟(诗集) 1940,创作出版社古城的春天(诗集) 1942,秋白书店 古树的花朵(长诗、原名《范筑先》) 1942,东方书社向祖国(长诗集) 1943,三户我的诗生活(散文集) 1943,读书 泥土的歌(诗集) 1943,今日文艺社;1947,星群感情的野马(长诗) 1943,当今出版社国旗飘在雅确尖(诗集) 1943,中西书局十年诗选1944,现代出版社 民主的海洋(诗集) 1945,世界编译所(因错排太多未发行) 生命的秋天(诗集) 1945,建国书店宝贝集(诗集) 1946,万叶书店生命的零度(诗集) 1947,新群挂红(短篇小说集) 1947,读书 磨不掉的影像(散文集) 1947,益智出版社拥抱(短篇小说集) 1947,寰星图书杂志社冬天(诗集) 1948,耕耘出版社 臧克家诗选1954,作家;重编本,1956,增订本,1978,1986,人文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文艺随笔集) 1955,新文艺;新版,1962 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后改名《毛主席诗词讲解》) 周振甫注释,1957,中青杂花集(散文、杂文集) 1958,北京一颗新星(诗集) 1958,作家春风集(诗集) 1959,作家李大钊(传记长诗) 1959,作家

70 - On Love克里希那穆提英文著作

ON LOVE THE DEMAND TO be safe in relationship inevitably breeds sorrow and fear. This seeking for security is inviting insecurity. Have you ever found security in any of your relationships? Have you? Most of us want the security of loving and being loved, but is there love when each one of us is seeking his own security, his own particular path? We are not loved because we don't know how to love. What is love? The word is so loaded and corrupted that I hardly like to use it. Everybody talks of love - every magazine and newspaper and every missionary talks everlastingly of love. I love my country, I love my king, I love some book, I love that mountain, I love pleasure, I love my wife, I love God. Is love an idea? If it is, it can be cultivated, nourished, cherished, pushed around, twisted in any way you like. When you say you love God what does it mean? It means that you love a projection of your own imagination, a projection of yourself clothed in certain forms of respectability according to what you think is noble and holy; so to say, `I love God', is absolute nonsense. When you worship God you are worshipping yourself - and that is not love. Because we cannot solve this human thing called love we run away into abstractions. Love may be the ultimate solution to all man's difficulties, problems and travails, so how are we going to find out what love is? By merely defining it? The church has defined it one way, society another, and there are all sorts of deviations and perversions. Adoring someone, sleeping with someone, the emotional exchange, the companionship - is that

李小龙语录

李小龙语录 * 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 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的多,也更有价值。 * 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 仅学习某门派某人之机巧,即使发挥至极限,也非真正的搏击。所谓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觉悟,而非以做观念上的俘虏。 * 如果知识随着传统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截拳道方面 * 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 * 截拳道面对的是实际,而非徒然的形式。 * 截拳道是无所谓形的,故可适合任何形,以达到最高境界。 * 固定的形式无法适应真实情况与变化,只能给习武者本人制造槛笼罢了,而真理是在牢笼之外的。 * 无教化并非真意味着未受教化,无教而教是意义深远的。无形的形并非真意味着一无形式,无形之形发是由形进化至更高更完美的自我表达的境界。 * 截拳道避免一切的肤浅,不实,而直入复杂问题的核心。 * 掌握截拳道并不意味着增加更多的东西,而是砍掉非本质的东西。 * 截拳道与一般传统武术不同的就是没有那种独特的规律、分类的技术,而且也没有严格的哲理。 * 截拳道对于武术的看法是站在各种有利的角度上的。因为截拳道能够充分利用了多种的路子与方法发发(功能至上主义),所以是不受任何约束而完全自由的。* 截拳道包罗万象,但不被万象所包罗! * 截拳道没有准备好的课程,而且也无此需要。

* 学习绝对不是模仿,也不是原有固定知识的累积。学习是一种过程,永远不终止的发掘! * 在截拳道里,我们只是去发掘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并不是把人家现成的东西给拿过来。 * “形式”绝对不可以视作万古不移的定律或经典,因为人类乃是一种具有创造的生物,“人”永远比发“形式”重要得多。 * 拳术的形式,只是整体里面的一部分而已,任何一种形式,都需要纠正、分析、否定、废弃,并且还发要下过许多自省的功夫。 * 在整体的战斗形式里,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标准”,而发挥的方法,应该是绝对自由的。 * 我现在要提醒各位一句:截拳道只是一个代表的名称,并不是什么派别。 * 截拳道等于是“一只指向月球的手指”,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手指就是月球,更不要过于注视那手指发而忽略了太空上的美景。那只手指的作用,只是引指“光明”。至于你将来能够获得多少“太空知识发”?那就全靠你自己努力去领悟了。 * 我无法教你,只能帮助你研究你自己。 * 重要的是教一个人去做他能做的事,只是做他自己……我反对将某一风格强加于某人。这是一种艺术发,一种自我表达的艺术。 * 当一个人在武技上已日趋成熟,那么他的形式应是一种无形之形。这种成长,成熟的过程,就如同把发冰融成塑造各种形状的水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武技上没有了形式,他才能拥有所有的形式;只有当一发个人没有了风格,他才能适应所有的风格。 * “截拳道”是锻炼,是指向搏斗艺术终极实在的原则。“终极实在”,便是反朴归真,重返那种简单发、直接、无型无式的原始自由境界。 * 通透截拳道的人,绝不对抗力,也不会避力;他要柔韧如弹簧,不是抗拒敌人的力以,而是借用敌人发的力,他无策略,以机会为策略。 * 什么处境便作什么反应,不必矫揉造作,也无须“呆板”的前奏准备,动作应如影随形般迅捷。你的发职责,只是同一时间性做完“整体”中的另半个部份而已。 * 习截拳道者,不是累增,而是递减;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递。造诣最高境界,必然是简朴,要发是只求美观,则是半桶水而已!故不关乎某人积累了多少定了型的知识,而在于他能不能活用。“理发解”比单是“做”,无论如何更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克里希那穆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问过自己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学习各种科目?为什么参加考试,和同学比得分高低?所谓的教育究竟含有什么意义?它涵盖了什么?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只是为学生质疑这个问题,同时也跟父母、老师以及所有热爱地球的人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通过竞争来受教育?难道受教育只是为了通过几项考试,得到一份工作?还是为我们在年轻时奠定基础,以便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获得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是必要的,然而这就是一切了吗?难道我们受教育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显然,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谜,在这个浩瀚的领域中,我们更有幸生为人类。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去了解生命本身,比只是准备考试、精通数学、物理或其他科目要重要多了。 所以,不论我们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为何教育他人或受教?生命到底是什么?难道生命不奇妙吗?飞鸟、花朵、翠木、蓝天、星辰、河流、游鱼……这一切都是生命。生命是贫穷的、富足的;生命是群体、种族、国家之间永不停歇的战役;生命是静思冥想;生命是所谓的宗教;同时它也是心灵中微妙的、隐藏的东西,包括羡妒、野心、激情、恐惧、成就及忧虑等等。这所有的一切以及更多的事物都是生命,然而我们通常只准备了解生命的一个小角落。 我们通过一些考试,找到一份工作,结婚,生子,然后就越活越像一部机器。我们依然对生命恐惧、焦虑,因此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难道不是教育的目的?还是,教育只为我们谋职或找一份最好的工作而奠基? 我们长大成人以后会怎么样?你是否问过自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最大的可能是你会结婚,在你还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时,可能你已经是父亲或母亲了,然后你会被一份工作绑住,或是被厨房绑住,你就在这其中渐渐衰萎。这难道就是你所有的生命了吗?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应不应该问自己?如果你有一个富裕的家庭,那么你已经确定自己将来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因为你的父亲也许会提供你一份舒适的工作,或者你可能在婚姻中获得很多财富,但是你仍然会腐败、枯竭。你看见这点了吗? 显然,除非教育能帮助你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它惊人的美、它的哀愁及欢乐,否则教育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你也许会得到学位,得到一连串的头衔,得到非常好的工作,然后呢?如果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你的头脑变得迟钝、衰竭、愚蠢,那么生命的目的又是什么?所以当你年轻时,你是不是应该弄清楚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教育的真正意义,难道不是培养你的智慧,借着它找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吗?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 但是如果你有恐惧,你永远也不可能有智慧。任何形式的野心,不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都导致焦虑及恐惧。野心不能带来清明、简单而直接的心智,所以是不可能有智慧的。

克里希那穆提---效率本身不是一个目标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给学校的信,1981年12月15日- 效率 效率本身不是一个目标 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因而它是神圣的。寺庙、教堂和清真寺不是神圣的,因为它们已经停止了学习。它们相信,它们拥有信仰,而那完全否定了学习这门伟大的艺术。学校,就像这些信件所写给的这些学校,必须完全致力于学习,不仅要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最主要地,还要了解我们人类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和复杂的思想。 学习是人类的古老传统,不仅是学习书本,也学习人类精神的本质和结构。因为我们忽视了这点,于是世界变得混乱,恐怖、暴力和所有残忍的事情都在发生。我们把世界上的事看成首要的,而不是我们的内在。如果内在不被了解、教育和改变,它就会一直战胜外在,无论外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组织得多么好。这是一个被很多人遗忘的事实。我们总是试图在政治、法律和社会等方面为我们所处的外在世界带来秩序,而内在我们是困惑的、不确定的、焦虑的和冲突的。没有内在的秩序,对人类生活的威胁就会一直存在。 我们所说的秩序是什么意思?在最高的意义上,宇宙并不存在混乱。大自然,无论对人类来说有多可怕,总是有秩序的。只有在受到人类干预的时候,它才会变得混乱。似乎只有人类自有史以来就处于不断的斗争和冲突之中。宇宙有它自身的时间运动。只有当人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秩序时,他才会了解永恒的秩序。 为什么人类会接受和容忍混乱?为什么无论人类一旦碰触什么,那里就会变得腐朽、堕落和混乱?为什么人类会拒绝自然的秩序,风、云、动物与河流?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混乱,什么是秩序?混乱本质上是冲突、自相矛盾,以及“成为”和“存在”之间的分裂。秩序是一种从未存在混乱的状态。 混乱是被时间束缚的。时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活在过去里面,活在过去的记忆,过去的伤害和满足中。我们的思想就是过去,它总是在修正自己,作为对现在的一种反应,然后把自己投射到未来,但是根深蒂固的过去总是伴随着我们。这是时间的约束性品质。我们必须在内心观察这个事实,并且意识到它的限制作用。受限的东西必定总是处于冲突中。 过去是来自于经验、行为和心理反应的知识。这种知识,你也许意识到了,也许没意识到,正是人类生活的本质。因此过去变得极为重要,无论是传统,经验,还是伴随着很多形象的记忆。但是所有的知识,不管是将来的还是过去的,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存在完整的知识,知识和无知是并存的。 在学习这些的过程中,这种学习本身就是秩序。秩序不是某种计划好的和要去遵循的东西。在一所学校中,规则是必要的,但这不是秩序。一台装配良好的机器可以有效率地运转。对学校来说,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这种效率本身不是一个目标,它与从冲突中解脱出来(也就是秩序)是两回事。 如果一个教育者深入地学习了所有这些,他将如何向学生传达秩序的本质呢?如果他的内在生活是混乱的,他却谈论秩序,那么他就是一个伪善的人,这本质上是一个冲突。不仅如此,学生也会认识到,他说的那些话根本不知所云,因而完全不会予以重视。而当教育者对他的理解毫不动摇时,学生就会捕捉到那种品质。如果一个人是完全诚实的,那个诚实本身就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