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研究》名解与简答

《护理研究》名解与简答

《护理研究》名解与简答
《护理研究》名解与简答

1.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知识,进而阐明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科学精神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实事求是。

2.知情同意:指当研究者将有关研究的具体事项告之受试者后,受试者自主同意参与此项研究。

3.理论框架:利用已有的理论对研究中各概念或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作说明,该理论则为该研究的理论框架.

4.自变量:指能够影响研究目的的主要因素,自变量不受结果的影响,却可导致结果的产生或影响结果。

5.依变量:指科研目的,它随自变量改变的影响而改变也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研究中应变量正是我们想要观察的结果或反应。

6.外变量:指某些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应在科研设计中应尽量排除,设立对照组能达到排除外变量的作用。

7.实验性研究:是研究者采用随机分组、设立对照及控制或干预某些因素的研究方法。

8.类实验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区别是设计内容缺少按随机原则分组或没有设对照组,或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但一定有对研究对象的护理干预内容。

9.非实验性研究:指研究设计内容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护理干预和处理的研究方法。

10.抽样调查:从研究人群的全体对象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估计出该人群的患病率或某种特征的情况,是一种以局部估计总体的调查方法。

11.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具有相同性质的个体所构成的全体,总体所包含的范围随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改变。

12.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其研究变量实测值构成样本。

13.抽样:是指从总体抽取部分观察单位获得样本的过程。

14.霍桑效应:如果研究对象意识到他们正在参与研究,则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反应状态,称为——

15.信度:是指使用某研究工具所获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或准确程度

16.内在一致性:是指组成研究工具的各项目之间的同质性或内在相关性。

17.效度:是指某一研究工具能真正反映它所期望研究的概念的程度。

18.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或称定性研究,是对某种现象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征、方式、涵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的过程。

19.现象学研究法:是一种观察特定的现象,分析该现象中的内在成分和外在成分,把其中的重要要素提炼出来,并探讨各要素之间及各要素与周围情景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

20.扎根理论研究法:又称根基理论研究法,该方法以社会学中的符号关联理论为基础,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发展和演化过程。(定性研究)

1.预试验的目的:为熟悉和摸清研究条件,检查课题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有无需要修改的地方,及核实样本的估计是否合适等。

2.护理研究的伦理原则:尊重人的原则有益的原则公正的原则知情同意

3.科研设计:是科研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理想的研究设计不在于其设计的复杂程度或花费人力和物力的多少,主要看研究设计能否达到研究目的及结果是否有说服力.

4.科研设计内容包括: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设对照组、随机分组、观察指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学处理方法等。

5.设对照组的目的:为排除与研究无关的干扰因素的影响,突出试验主要因素的效应。

6.在研究中常见的变量主要可分为自变量、依变量、外变量

7.实验性研究的特点:干预、设立对照、随机化

8.干预是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的根本区别。

9.设立对照的目的:控制干扰变量的影响。

10.随机化包含:随机抽样和随机分组。.误差分为偏倚和随机误差

11.抽样原则:保证样本的可靠性、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

12.抽样方法:概率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配额抽样、主观抽样、网络抽样)

13.无应答偏倚:应答率一般应达到90%以上。

14.自陈法包括:会谈发、问卷法、日记法等问题的形式:开放式、封闭式

15.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互动关系:局外观察者、参与性观察者、观察性参与者、完全参与者

16稳定性、内在一致性和等同性是信度的三个主要特征

17重测信度:两次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保证测量环境的一致

18折半信度、Cronbach’α系数与KR-20值此三种方法均可用来反映研究工具的内在一致性这一特征。

19一般认为相关系数高于0.7时工具的信度才可以被接受。

20可以用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校标关联效度等来反映一个研究工具的效度。

21.内容效度:专家人数最少不少于3人,最多不超过10人,5人较为合适。但应注意两次评议时间最好间隔10-14天。

22科研资料的类型:计量资料(一般有单位的,如血压(kPa)计数资料(个数)等级资料(满意度、好转等)

23两个样本均数的比较:t检验、u检验,两个样本率的比较:u检验、四格表x2检验

24护理科研论文撰写规定报告格式应由文题、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几部分组成

25文题:不超过20个汉字为宜,一般不用简称或外文缩写

26作者署名和单位:第一作者应是研究工作的构思、设计、执行和论文主要撰写者,作者署名要用真名而不用化名。

27摘要:直接从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方面来概括叙述,摘要部分不列图或表,也没有引文,尽量不用缩略语,一般不分段落而是独立成章的

28关键词:各词间不用标点符号而采用空一格书写,也可用分号隔开,但最后一个词末不加标点。

29论文正文内容的固定格式:前言、研究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

30参考文献:引文最后句号的右上角,标注一个带阿拉伯数字的方括号角码。

格式:序号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称,年,卷(期):起页

31综述与科研论文的区别主要是综述文章资料来自文献

1护理研究的特点: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2.测量指标的不稳定性3.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2按照国外惯例和要求具体介绍知情同意书的基本内容:

1.介绍研究目的

2.介绍研究的过程

3.介绍研究的风险和可能带来的不舒适之处

4.介绍研究的益处

5.匿名和保密的保证

6.提供回答受试者问题的途径

7.非强制性的放弃 8.退出研究的选择权

3选题的注意事项:

1).选择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和创新内容的问题进行研究

2).选题范围不可太大

3).研究内容要避免完全重复别人的工作

4).最好结合自己熟悉的专业选题

5).研究问题的可行性

4实验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是检验因果假设最有说服力的一种研究设计,控制了对人为施加处理因素的干扰,准确地解释了处理因素与结果即自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反应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较高。

局限性:应用的普遍性差,较难有效地控制干扰变量,降低了在护理研究领域应用实验性研究的普遍性,难以找到完全相等的对照组而使实验性研究的应用受到限制。

5类实验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可行性高,更为实用,是较好的研究方法

局限性:无法随机,结果不如实验性研究的可信度高。

6非实验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研究,最简便、易行的一种研究方法,可以同时收集较多的信息,用来描述、比较各种变量的现状,可以为实验性研究打下基础。

局限性:没有人为的施加因素,也无法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

7会谈法(访谈法)的优缺点:

优点:应答率高,适合于不会填写问卷的对象,能及时解决因问题本身所致的模糊、混淆等现象,资料较深入、完整,研究者可控制提问的顺序,能提供额外的资料

缺点:费时,花费大,可能存在霍桑效应,人际之间的互动关系会妨碍资料的收集以及所收集的资料的质量

8问卷法的优缺点

优点:省钱,省时,可保证保密性,没有因访问者不同而造成的偏差

缺点:回收率低,答卷者可能经过思考、斟酌将理想中的情形写下,而未收集到真实的资料

9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能提供深入的资料,适合于对行为、活动的研究

缺点:伦理问题,霍桑效应,资料的主观性带来的偏差,需要的时间较长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作用。 答: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作用:在感染早期,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皮肤、黏膜物理屏障作用以及局部细胞分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杀伤,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外来异物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异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经识别抗原成分后开始分化增殖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一段时间后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2.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 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或“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应答,来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对机体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例如免疫应答反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者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就导致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3.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答: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的V区,尤其是V区的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度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4.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8-30KD);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对数近距离发挥作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已整理)

A安慰剂:指由本身无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产生的似药制剂 B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 B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B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B半数致死量(LD50或LC50):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B半数中毒量(TD50或TC50):引起50%的动物产生毒性反应剂量 B半数有效量(EC50或ED50):引起50%阳性反应或50%最大效应的量 B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高亲和力+弱内在活性0% < a < 100% B被动转运:药物分子只能由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浓度梯度)成正比。 B半合成抗生素: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后获得的,如头孢菌素。 C成瘾性麻药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时出现严重生理机能混乱 D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D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D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F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 F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F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作用、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的过程 F.防突变浓度(MPC):抗菌药物防止细菌选择第一步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 G肝肠循环:许多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可形成肝肠循环 G观分布容积: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G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H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H活化: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转变成有活性或活性较强的药物 H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自身内部的入侵者——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H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即动物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即LD50/ED50的比值来表示或以安全指数即最小中毒量与最大治疗量之比,即LD5/ED95来评价) J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J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J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J精神依赖性: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以达到舒适感 J菌群交替症: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使敏感细菌受到抑制,不敏感细菌乘机在体内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J竞争性拮抗剂:受体与药物结合具可逆性;非竞争性拮抗剂:受体与药物结合不具可逆性 K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K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指由生物包括为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 K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K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K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X围. K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药理学常考名解与简答精选

一、常考名词解释精选: 1、药物(drug) :指能影响机体细胞的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并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3、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性扩散,非极性药物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 4、离子障:分子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生物膜,离子型药物不易通过生物膜,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5、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6、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胆汁排泄量大,则使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7、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内,先向血流量大器官分布,随后再向血流量小器官分布。 8、AUC(曲线下面积):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 9、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药物在肝-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10、消除半衰期(half 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1、Css(稳态浓度):分次用药或恒速用药后,出现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或稳态血药浓度,这时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消除速度达到平衡,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稳态浓度。 12、最低有效浓度/最小剂量;即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3、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14、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

全科医学名词解释

全科医学名词解释 1.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 2.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家庭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服务,是一种集合了其他许多学科领域内容的一体化的临床专业。 3.全科医生:又称全科/家庭医生或家庭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 5.患病体验:病人经历某种疾患时的主观感受。 6.健康信念模式: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来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一个模式。它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 7.家庭结构:家庭内部的构成和运作机制。 8.家庭角色: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特定身份,代表着他(她)在家庭中所应执行的职能,反映出他(她)在家庭中的相对位置和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9.家庭资源:为维持家庭基本功能,应付紧张事件和危机状态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家庭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及其成员对压力及危机的适应能力。可分为家庭内资源和家庭外资源。 10.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11.COPC:又称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是一种将社区和个人的卫生保健结合在一起的系统策略,指在基层医疗中,重视社区、环境、行为等因素与个人健康的关系,把服务的范围由狭小的临床医疗扩大到流行病学和社区的观点来照顾。12.社区诊断:是社区卫生工作者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社区个方面进行考察,发现问题,通过实施卫生行动,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卫生资源来解决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的过程。 14.病人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15.筛检:应用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手段,对未识别的疾病或缺陷作出推断性鉴定,从外表健康者中查出可能患某病者。 16.病例发现:对就诊病人实施的一种检查、测验或问卷形式的调查,而病人是因其主病来就诊的,目的是发现病人就诊原因之外的、可能的其他疾病。 17.化学预防:使用合成或天然的物质作为预防措施,提高人群抗病能力,以防止某些疾病发生。 19.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在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的交流。 21.开放式提问:能让病人主动、自由的诉说,医生可获得较多的信息。 22.模糊语言:指所表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明确规定且隐含多种判断的语言。模糊语言具有多义性,在理解上有很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23.诊断鉴别分类:病因学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家庭诊断、综合诊断、临时诊断。 鉴别诊断法:主要用于循环、血管疾病;炎症;新生物、肿瘤;退行性变;中毒;先天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创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 31.病情流程表:以列表的形式描述病情(或其他问题)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将资料做一图表化的总结回顾,可以概括出清晰的轮廊,及时掌握病况,修订治疗计划、病人教育计划等。 32.信托型医患关系的“行仁性”与“契约性”: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简答题nokoslim 1.免疫功能得生理病理表现: (1)免疫防御:异常增高超敏反应,缺失免疫缺陷或病原体高度易感。 (2)免疫监视:失调引发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3)免疫自稳: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超敏反应。 2.TDAg与TIAg得区别: 3、为什么说动物得免疫血清对人来说既就是抗原又就是抗体? 其可作为抗体与相应得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具有防止疾病得作用;但其作为异种蛋白可能诱发机体产生超敏反应。 4、Ig各功能区得主要作用: (1)VH与VL中得HVR(CDR)就是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得区域; (2)CH与CL具有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 (3)IgG得CH2可介导其通过胎盘; (4)IgG得CH2与IgM得CH3具有C1q结合位点,参与补体经典途径得激活; (5)IgG得CH3与IgE得CH2/CH3能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介导免疫细胞产生不同得生物学效应。

(6)恒定区C:激活补体系统、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得细胞毒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屏障与粘膜。 (7)超变区V:特异性结合抗原,中与外毒素,阻断病原入侵。 5、简述5类Ig得特点: (1)IgG:血清与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分布最广,机体抗感染得主力军;再次免疫应答得主要抗体;唯一能通过胎盘得抗体。 (2)IgM:分子量最大,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得抗体,抗感染得先头部队;初次免疫应答最早产生得抗体;脐带IgM含量升高,提示胎儿宫内感染。 (3)IgA:婴儿可以从母体获得SIgA,边防军;参与粘膜局部免疫。 (4)IgD:膜结合型IgD就是B细胞发育分化得标志。 (5)IgE:正常人血清含量最低得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得发生。 6、比较3条补体激活途径得差异

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耐药性:生物病原微生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 耐受性(Tolerance):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治疗指数:TI)= LD50/ED50 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 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副反应,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柯兴征:皮质醇增多症,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坪浓度: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称血药稳态浓度,坪值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 全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 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变态反应:指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 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安慰剂:指由本身无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产生的似药制剂 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的与α-肾上腺素受体作用,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转为降压成瘾性麻药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时出现严重生理机能混乱 药物依赖性:指连续使用某种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分为生理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

全科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全科医学概论 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全科医学的历史与基本概念 1.全科医学是一种什么学科? 答: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又称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是一个面向个体、家庭与社区,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专业领域涉及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 2.全科医生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医生? 答:全科医生/家庭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 or family physician / family doctor)是经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工作在基层的临床医生,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础性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过程、全方位责任式管理的医生,即全科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3.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1)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主要区别: 特性全科医疗专科医疗 服务人口较少而稳定(1:2500) 大而流动性强 (1:5万-50万) 照顾范围宽(生物心理社会) 窄(系统/器官/细胞) 疾患类型常见问题疑难急重问题 技术基本技术, 不昂贵高新技术, 昂贵 责任持续性间断性 服务内容防治保康教一体化医疗为主 服务模式健康为中心全面管理,人为中心疾病为中心救死扶伤,医生为中心 医患关系平等伙伴关系,病人主动参与垄断式,病人被动服从 (2)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联系:①各司其职;②互补互利;③“接力棒”式服务。 第二章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与特点 1.如何理解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 答:(1)科学、技术与人文相统一 (2)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 (3)个人-家庭-社区一体化 (4)预防-医疗-康复整体性 强调科学技术与人文相统一; 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以病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提供预防-医疗-康复的整体性服务; 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讲究好的成本-效果; 高度重视服务艺术和医患关系,强调团队合作。 2.全科医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特点的意义何在? 答:(1)全科医学的基本特点:①基础性照顾;②人性化照顾;③可及性照顾;④持续性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不良反应:质量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3.副作用:中药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药用目的无关作用。 4.毒性反应:中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机体所产生的严重功能紊乱和病理性损害,甚至危害生命。 5.后遗效应: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6.变态反应:少数过敏性体质病人,多次接触某种中药或其成分后所产生的特殊反应。 7.特异质反应: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8.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首剂使用时,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较为激烈。 9.继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10.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11.药物不良事件:药物在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或经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物有因果关系。 12.安慰剂:不含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 13.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4.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5.泻下药:能滑润肠道、促进排便,治疗里实证的药物。 16.祛风湿药: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7.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健脾作用的药物。 18.利税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泻水湿,用于治疗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 19.温里药: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症的药物。 20.理气药:能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21.消食药: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2.止血药:凡能促进血液凝固,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23.活血化瘀药: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24.化痰止咳药:具有祛痰、化痰、缓解或制止咳嗽、喘息,用于痰多咳嗽、痰饮喘息以及痰饮有关的瘿瘤瘰疬等证的药物。 25.安神药:凡以安神定志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6.平肝息风药:凡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主要作用,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证的药物。 27.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8.补虚药:凡能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 29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30.适应原样作用: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抗寒冷,抗高温等作用。 31.停药反应:由于药物长期使用参与机体的代谢和调节,人体对药物的产生不适应,一旦停药则使机体处于不适应状态,而出现原有症状或新的症状,应采用逐渐减量的方法来完全停药。 32.药物依赖性:一些药物连续使用后,用药者表现出强迫性地要定期连续使用该药的行为,一旦停药会产生严重的戒断症状。

药理学简答,名词解释

一、简答题 ●1. ●2对比吗啡与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的区别? ●3.试述肝素与华法林(香豆素)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具有抗凝作用;都可以防止血栓栓塞性的疾病;不良反应均易出血。不同点:肝素口服无效,常静脉给药,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机制是激活和强化抗凝血酶Ⅲ,体内、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自发性出血用鱼精蛋白解救。华法林口服有效,起效慢,维持时间长,机制是维生素K拮抗剂,只在体内有效,体外无效,自发性出血用维生素K解救。 ●4试述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①抗炎②免疫抑制与抗过敏③抗毒④抗休克⑤影响血液与造血系统⑥其他作用有退热.中枢兴奋.促进消化等。临床应用: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替代疗法)②严重感染③休克④治疗炎症及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眼科炎症;⑤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⑥血液病;⑦皮肤病。不良反应:①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②诱发或加重感染②消化系统并发症④骨质疏松⑤延缓生长⑥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⑦反跳现象。 ●5试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 1.解热作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均有效,但不降低正常体温。机制:抑制丘脑下部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使体温中枢调定点恢复正常,扩张体表血管,增加出汗而退热。 2.镇痛作用:对急性锐痛无效而对慢性钝痛有良效。机制: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也可能抑制皮质下中枢的疼痛刺激。其外周的镇痛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局部前列腺素(PG)的合成,降低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炎物质的敏感性。 3.抗炎、抗风湿作用:显著地抑制炎症渗出,减少红肿热痛。机制:抑制炎症局部前列腺素(PG)的合成。也可能与同时抑制某些细胞粘附分子的活性表达有关。 4.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环氧酶,使PG合成减少,进而抑制TXA2的合成.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过敏反应、水杨酸反应、瑞夷综合征。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20X1分=20分) 1.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法国 B 中国 C 英国 2.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C 移植排斥反应 D 免疫耐受 E 自身免疫疾病 B. 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D.无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E ?以上均不是 4. 以下哪种细胞因子是 Th2产生的: A. IL-2 B 」FN- 丫 C. TNF- a D. IL-4 E.IL — 1 5?在阴性选择中,发生凋亡的细胞是 A.不能与MHC 有效结合的双阳性细胞 B.与MHC 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细胞 C. 与MHC 有效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D.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合 的单阳性细胞 E.与MHC-自身肽有高亲和力的单阳性细胞 6. 与HLA-B27阳性呈强相关的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强直性脊柱炎 D.肾小球性肾炎咳血综合症 E.乳糜泻 7. 巨噬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 IgG Fc 受体 B.C3b 受体 C.细胞因子受体 D.甘露糖受体 E.抗原识别受体 8. 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 是 A Ig G B Ig M C Ig E D Ig D E IgA 9?免疫是指 A.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功能 D. 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 变细胞的功能 10. NK 细胞活化性受体胞内段带有 A. ITAM B. ITIM C. DD D. DED E. AICD 11. 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人免疫球蛋白 C.人胎盘免疫球蛋白 D.白喉类毒素 E.白喉抗毒素 12. 发病机制属于川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D. Arthus 反应 E.类风湿性关节炎 13. 关于W 型超敏反应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 .移植排斥反应 B.反复感染C.肿瘤D.超敏反应E.自身免疫病 15..I 型超敏反应中,下列哪一个是肥大细胞新合成的介质? A. 组胺B.白三烯C. ECF D.激肽原酶E. FceRI D 美国 E 印度 A 肿瘤 B 超敏反应 3?半抗原是指 A.有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C ?无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护理药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1.药物治疗疾病时可发生哪些不良反应? ⑴与药物作用或剂量有关类: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致突变、致畸、致癌;⑵与机体反应性有关类: 包括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⑶与连续用药有关类:包括耐受性和耐药性、药物依赖性和停药反应。 3.从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比较受体激动药、受体阻断药、部分激动药的特点? 受体激动药:与受体有亲和力,并有明显的内在活性;受体阻断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当部分激动药单独存在时,可产生较弱的激动作用,当与激动药同时存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5.试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药物能产生防治作用,可治疗或预防疾病,同时又可给病人带来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因此应合理用药,既要提高药物的疗效,又要尽量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哪些特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 3.试述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程度和速度,吸收程度可用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表示,吸收速度可用最在血药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评估。其临床意义有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可反映药物吸收速度结药效的影响、评价各种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 4.什么叫血浆半衰期?有何临床意义? 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其临床意义有可反映药物消除的 速度、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根据血浆半衰期可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 间、根据血浆半衰期可估计停药后体内药物基本消除完了的时间。 1.试从药动学和药效学两方面论述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动学方面相互作用表现在影响药物的吸收过程、竞争性地与血浆蛋白结合、诱导或抑制肝药酶活性影响药物的代谢、以及影响药物排泄过程,从而使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药效学方面相互作用表现在产生生理性拮抗或协同作用、对受体的激动或阻断作用、改变组织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从而使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 1.简述传出神经根据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分类。 根据末梢释放的递质不同可分为①胆碱能神经;②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胆碱能神经包括: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支配汗腺、骨骼肌血管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包括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3.简述乙酰胆碱的生物过程。 乙酰胆碱在胆碱能神经末梢内合成。合成过程是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的催化下合成乙酰胆碱,并储存在囊泡中。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时,以胞裂外排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胆碱受体产生效应。乙酰胆碱在产生作用同时,被胆碱酯酶水解成胆碱及乙酸而失效。 4.简述传出神经系统药的分类。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分为: (1)拟胆碱药:①胆碱受体激动药;②胆碱酯酶抑制药。 (2)抗胆碱药:①胆碱受体拮抗药;②胆碱酯酶复活药。②③ (3)拟肾上腺素药:①α、β受体激动药;②α受体激动药;③β受体激动药。 (4)抗肾上腺素药。①α受体拮抗药;②β受体拮抗药。③α、β受体拮抗药;

全科医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全科医学概论一页纸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全科医学2 全科医疗8 全科医生12 综合性服务8~9 医患关系104 核心家庭36 主干家庭37 联合家庭36 家庭生活周期41 社区55 社区卫生服务58 临床预防医学121 健康咨询122 健康教育127 周期性健康检查126 健康促进128 姑息照护144 临终关怀144 二、简答题(注意大标题) 1、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2 为什么要发展全科医学?4~5 2、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8-10 3、全科医生在社区中的角色是什么?13-14工作任务和能力是什么?14 4、全科医生与其他专科医生的区别有哪些?15我国全科医生教育培训模式?15~16 5、如何开展以人为中心的应诊过程?25-26 6、病人怎样才能获得完整的背景资料?26 7、APGAR各代表什么?有何实际意义?112-113 8、从医学伦理学角度,病人具有哪些权利?110 9、医患沟通的技巧方式有哪些?114-116 10、家庭权力结构有哪些?38家庭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有哪些?40 11、何调家庭访视?50叙述家庭访视的分类有哪三种 12、家庭生活压力事件包括哪些?44~45如何评价家庭功能?46 13、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保健的定义?71实施步骤和阶段如何?71~74 14、临床预防医学的内容有哪些?122~126 16、退休期”家庭可能面临的家庭问题是什么?42 17、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包括哪些?(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围产期如何保健?135~136 18、什么是健康管理?205 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有哪些?209~212 全科医学概论作业题教学大纲中第149页 1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 【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自稳】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以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还可以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含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 【佐剂】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作用机制: 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抗体】抗体是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 【丝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阳性选择】前T细胞在胸腺提供的特殊环境中,TCR基因重排使仅受自身

药理学常考名解与简答精选!

药理学常考53名词解释与93简答 一、常考名词解释精选: 1、药物(drug) :指能影响机体细胞的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并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3、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性扩散,非极性药物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 4、离子障:分子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生物膜,离子型药物不易通过生物膜,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5、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6、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胆汁排泄量大,则使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7、再分布 (re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内,先向血流量大器官分布,随后再向血流量小器官分布。 8、AUC(曲线下面积):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 9、肝肠循环 (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药物在肝-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10、消除半衰期(half 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1、Css(稳态浓度):分次用药或恒速用药后,出现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或稳态血药浓度,这时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消除速度达到平衡,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稳态浓度。 12、最低有效浓度/最小剂量;即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3、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14、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15、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F):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药物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16、副反应 (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随用药目的而变。 17、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18、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患者对某些药物所产生的遗传性异常反应,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剂可解救。 20、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或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21、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22、GF(生长比率):肿瘤增殖细胞群与全部肿瘤细胞群之比称为生长比率。 23、受体(receptor):存在于细胞膜上、胞浆内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蛋白质,能识别、传递信息并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 24、受体增敏: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所致的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 25、受体脱敏: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26、量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的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质反应: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 27、效能Emax(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亦效能。 28、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一般采用50%效应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29、化学治疗: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30、化疗指数(CI):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常以化疗药物的LD50/ED50或LD5/ED95表示。一般化疗指数越大,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 治疗指数(TI):通常将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31、耐受性:为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要达到原来反应必须增加剂量。 32、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获得性耐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于原来敏感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才产生不敏感的现象,称为获得性耐药性。33、依赖性: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 34、抗生素: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5000),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菌素。 35、PAE(抗菌后效应):细菌与抗菌药短期接触后,药物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这种现象称抗菌后效应。 36、赫氏反应:应用青霉素G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或炭疽等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症状。 37、MIC(最低抑菌浓度):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38、MBC(最低杀菌浓度):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39、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40、灰婴综和征:大剂量使用氯霉素可致早产儿和新生儿药物中毒,表现为循环衰竭、呼吸困难、进行性血压下降、皮肤苍白和发绀,故称灰婴综合症。 41、金鸡纳反应:奎宁以及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其他生物碱,治疗剂量时可引起一系列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腹泻、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 42、CCNSA(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能杀灭处于增殖周期个时相的细胞甚至包括Go期细胞的药物。 43、CCSA(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仅对增殖周期的某些时相敏感而对Go期细胞不敏感的药物。 44、招募作用(recuitment):设计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序贯应用方法,招募更多Go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以增加肿瘤细胞杀灭数量。 45、同步化作用(synchronization):即先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羟基脲),将肿瘤细胞阻滞于某时相,待药物作用消失后

全科医学导论名词解释与大题

《全科医学导论》复习题 名词解释 1、综合性服务(Comprehensive are):所谓的综合性服务是指:就服务对象而言,不分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疾病性质;就服务内容而言,包括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就服务范围而言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病人和健康人;就服务层次面而言,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2、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在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3、初级卫生保健:是最基本的,人人都能享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4、全科医学的定义: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的学科。 5、全科医生的定义: 是全科医疗的主要协调者和执行者,全科医生接受全科医疗的专门训练,运用全科医学独特的原则与方法,重点是解决社区中的常见的健康问题。 6、全科医疗的定义: 是全科医师根据全科医学的摹本原则在社区开展的医疗实践活动。 7、健康信念模式: 是人们对自身健康的价值观念,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心程度。 8、患病体验: 是指病人经历某种疾患时的主观感受。 9、疾病因果观: 是指病人对自身疾病的因果看法,是病人解释自身健康问题的理论依据。 10、家庭: 能提供社会支持,在其成员遭遇躯体或情感危机时,能向某导求帮助的一些亲密者所组成的团体。 11、家庭生活周期: 家庭遵循社会与自然的规律所经历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 12、沟通三元素: 是指沟通信息的发送者(S)、信息(M)和接受者(R). 13、家庭资源: 为维持家庭基本功能,应付紧张事件和危机状态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被称为家庭资源。 14、家庭圈: 反映病人主观上对家庭的看法以及家庭关系网络。 15、社区诊断: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确定社区中的主要健康问题的优先顺序和资源的可用程度。 16、COPC: 社区导向的初级卫生保健,是基层医疗的特殊形式,是个体预防保健应用在基层医疗机构和社会医学相结合的临床医学实践。17、社区: 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18、周期性健康检查: 是指由全科医师根据其年龄、性别、职业等健康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为个人设计的健康检查计划。 19、病人教育: 全科医师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对个别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方式称病人教育。 20、阴性预测值: 是指检查结果正常(阴性)者中没患病(无病者)的概率。 21、疾病: 是一种生物学上失常或病理状态的医学判断,可通过体检、化验或其他检查加以确定,它是一种生物学尺度。 22、阳性预测值: 是指检查结果异常(阳性)者中患病(病人)的概率。 23、POMR: 即以问题为导向的病历记录,是全科医疗中对个健康问题所采用的一种记录方式。 24、合同制服务: 是指全科医师与社区居民签订全科医疗服务合同,形成契约式、固定,的服务关系,将社会居民与全科医疗联系在一起,使社区居民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25、卫生服务整体质量管理(TQM): 也称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性。 26、预后判断: 是对疾病发生后出现某一结果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27、循证医学: 即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的研究结果为依据,临床医生应根据现有的、最好的科学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