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燃料燃烧理论

最新燃料燃烧理论

燃烧理论基础复习题

《燃烧理论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燃烧中的化学热力学及燃烧化学问题 1、我国目前能源与环境的现状怎样? 2、什么叫燃烧? 3、从正负两方面论述研究燃烧的意义。 4、不同的学科研究燃烧学各有设么侧重点? 5、简述能量转化与守恒关系。 6、标准生成焓、生成焓的定义? 7、反应焓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8、燃烧焓的定义? 9、用图示的方法(△H-T)表达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10、燃烧焓与燃烧能近似相等的原因? 11、燃料热值与燃烧焓的关系? 12、高热值和低热值的区别和转换方法怎样? 13、液体以及气体燃料热值的测试方法如何? 14、反应焓和温度的关系? 15、什么叫化学平衡? 16、平衡常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和相互间的关系怎样? 17、反应速度、生成速度或消耗速度的表达式? 18、反应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9、Gibbs函数的定义? 20、自由焓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21、自由焓与压力变化的关系? 22、孤立系统与非孤立系统的反应平衡关系各自通过什么来判断? 23、过量空气系数(φat)与当量比(φ)的概念? 24、浓度以及化学计量浓度的概念? 25、化学反应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反应度及各组分的摩尔比的计算方法怎样? 26、氧化反应中,燃烧空气量与燃烧产物的计算方法怎样? 27、绝热火焰温度的计算方法(反应度为1、反应度小于1、考虑高温热分解三种)怎样? 28、净反应速度的定义? 29、化学反应过程中浓度岁时间的变化关系怎样? 30、反应级数的定义(反应物浓度的指数和)与确定?一般烃类的燃烧反应级数为多少? 31、Arrhenius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考察了比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32、为什么说Arrhenius定律的结论与分子碰撞理论对化学反应速度的解释是一致的? 33、热爆理论的局限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34、什么叫链反应?它是怎样分类的? 35、链反应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6、以氢气与溴反应生成溴化氢微粒推导该反应的反应级数。 37、分支链反应为什么能极大地增加化学反应的速度? 38、图解燃烧半岛现象。 39、常见的有机类燃料及其衍生物有哪几种? 40、图解碳氢化合物燃烧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燃烧理论知识点

CH1 1.何谓燃烧?燃烧是一种急速、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过程。 2. 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 化合物的构成元素在标准状态下(25oC,0.1MPa)定温—定容或者定温定压;经化合反应生成一个mol的该化合物的焓的增量(kJ/mol)。 所有元素在标准状态下的标准生成焓均为零。 3. 反应焓: 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焓差,为该反应物的反应焓(kJ)。 4. 反应焓的计算 ?? 5. 燃烧焓: 单位质量的燃料(不包括氧化剂)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燃烧反应时的反应焓之值(kJ/kg)。 6.燃料热值: 燃料热值有高热值与低热值之分,相差一个燃烧产物中的水的气化潜热。 7.化学反应速度、正向反应速度、逆向反应速度、反应速度常数 ?? 8.平衡常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和相互间的关系 ?? 按浓度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分压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体积百分比定义的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彻底 9.反应度λ: 表示系统达到平衡时反应物能有效变为产物的程度 反应式: aA+bB→(1-λ)*(aA+bB)+λ(cC+dD) 10. Gibbs函数的定义: 自由焓,为状态参数。g=h-Ts 11. Helmholtz函数自由能f f=u-Ts 12.焓与生成焓仅是温度的单一函数,而自由焓与P、T有关。 13.标准反应自由焓 14.平衡常数kp与反应自由焓的关系 15.过量空气系数: 燃烧1kg燃料,实际提供空气量/ 理论所需空气量。 16.当量比(φ) C-实际浓度,Cst-理论浓度 17.浓度(燃空比): 一定体积混合气中的燃料重量/ 空气重量 18. 化学计量浓度时的浓度时的浓度 19. 绝热燃烧火焰温度的求解方法,尤其是考虑化学平衡时的计算方法 首先分别根据平衡常数kp和能量守恒方程得到反应度λ和绝热火焰温度Tf 的关系,然后采用迭代法计算得到Tf 。 20.绝热燃烧火焰温度计算程序及数据处理 CH2 1. 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机理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科学。 2. 燃烧机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有:燃烧的反应机构、反应速度、反应程度、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等 3.净反应速度: 消耗速度与生成速度的代数和。 4.反应级数n: 一般碳氢燃料n=1.7~2.2≈2

燃烧理论基础考试重点

1;描述燃烧物理现象的方程有哪些? 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组分守恒方程。 2:研究基础有哪些基本定律和现象? 牛顿粘性定律,傅里叶导热定律,费克扩散定律,斯蒂芬流问题。 例子:喷灯、家用煤气、气焊枪。温度场,浓度场,速度场。 3:牛顿粘性定律表明:粘性是动量交换的必要条件。由速度梯度变为动量梯度 傅里叶导热定律表明:热扩散是能量交换的必要条件。由温度梯度变为焓的梯度费克扩散定律表明:传质(扩散)是组分扩散的必要条件。由密度梯度变为质量分数的梯度。 4:Stefen流产生的物理条件、化学条件:斯蒂芬流产生的条件是在相分界外既有扩散现象存在,又有物理和(或)化学过程存在,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第四章着火 1:着火过程由什么因素控制的? 着火与混合气的压力、温度、浓度、壁面的散热率、(点火能量)气流运动有关。2:燃烧速度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哪些燃烧现象受物理过程控制,哪些受化学过程控制? 由扩散、流动、传热及其他物理过程决定燃烧过程速度的燃烧为扩散控制燃烧,物理因素起主要的控制作用。例如油滴、喷雾燃烧,未作预混合的气体射流燃烧,蜡烛、碳球的燃烧等均属此类。汽油机、煤气机、喷灯等预混合气有火焰传播的燃烧则同时受化学动力学及扩散的控制。 3:燃烧反应过程中浓度与温度的关系 燃烧反应速度主要与反应气体混合剂的温度及初始反应物、中间产物、最终产物的浓度有关。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常用Arrhenius指数项或简单的指数Tm的关系式表示。 4:简单反应或热反应:反应速度只受初始反应物浓度影响的反应复杂反应或自催化反应:反应速度受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浓度影响的反应 5:热着火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可燃混合剂在某一条件下由外界加热,如火花塞、热容器壁、压缩等,到达某一特定温度时,反应物在此温度下的放热速度大于散热损失的速度。 6化学链着火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若燃烧反应有中间载链基的分枝链反应时,则甚至在等温条件下也能着火。如产生载链基的速度超过其消亡的速度则反应逐渐加速并导致着火。而链反应自身的引发则需要一外来的热能或光能源。一旦此链已经引发,在上述的载链基产生速度得以满足时,则移去外能源后也能发生着火。 7:自发着火举例:柴油机着火燃烧、油溅泼到赤热的表面上的着火燃烧、汽油机中的爆震等。 强制着火举例:汽油机点火燃烧 8:Semonov自燃理论的基础是什么? 在热爆炸理论 9:自燃必要条件有两个判据,他们的表达式怎样?

《消防燃烧学》讲义(DOC)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节前言 一、《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形成与发展背景 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火灾,它是最常见的灾害之一。消防燃烧学是研究火灾的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以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的科学。 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不仅火灾发生的频率增加,而且火灾向着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由其引起的直接损失及其防治费用均呈上升趋势。仅在我国,每年发生火灾十几万起,有6 千人死于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 亿以上。因此,预防和控制火灾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预防和控制火灾,不仅要增加监测和扑救的人力和装备,更要研究火灾燃烧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把火灾防治建立在对火灾燃烧过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为火灾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数据,以不断适应当今消防科技发展进程中火灾认识科学化和火灾预防与控制工程化这一深刻变革,顺应新形势下消防工作对高素质、专家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所有这些,为《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现实背景。 二、《消防燃烧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1、物理、化学基础——包括燃烧反应速度、热量传递和物质传递理论以及燃烧有关参数的计算等内容。 2、着火、灭火理论——包括可燃物着火方式、热着火理论、链锁反应理论、着火和灭火条件、着火感应期、最小引燃能以及火焰传播等内容。 3、可燃物质燃烧特点——包括可燃气体爆炸条件、爆轰理论、有关参量计算及其预防措施;可燃液体闪燃规律、石油及其产品着火后的沸溢和喷溅问题;可燃固体的燃烧模式、阻燃机理、粉尘和火炸药爆炸问题。 4、室内火灾燃烧特征——包括室内火灾燃烧的主要特点、发展阶段、轰燃的本质与特点、烟气的流动特征、室内火灾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火灾模化相似理论等。

燃烧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第一章燃烧热力学 第二章化学动力学 第三章燃烧物理系 第四章着火(自然与引燃) 第五章预混合气体燃烧火焰 第六章扩散火焰与液体燃料燃烧 第七章气体燃料的喷射与燃烧 第八章固体燃料的燃烧 课程实验 考试说明 课程考核形式 闭卷考试 依托大纲,参考教材 70%考卷,30%平时 题型:填空、(判断、)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图解分析 考试时间:6月9日下午或晚上 第一章 1 2 3.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 化合物的构成元素在标准状态下(25℃,0.1MPa)。定温——定容或者定温定压;经化合反应生成一个mol的该化合物的焓的增量(KJ/mol) 所有元素在标准状态下的标准生成焓均为零。 4.反应焓(**) 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焓差为该反应物的反应焓(KJ)。 5.反应焓的计算(**) 6.燃烧焓(**) 单位质量的燃料(不包括氧化剂)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燃烧反应时的反应焓之值(KJ/Kg)。 7.燃料热值(**) 燃料热值有高热值与低热值之分,相差一个燃烧产物中的水的汽化潜热。 8.平衡常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和相互间的关系(**) 按浓度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分压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体积百分比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 9.反应度λ(**)

表示系统达到平衡时反应物能有效变为产物的程度 10.Gibbs函数的定义 自由焓,为状态参数。g=h-Ts 11.Helmholtz函数 自由能f 12.焓与生成焓仅是温度的单一函数,而自由焓与P、T有关。 ) 13.过量空气系数(**)(?a=m a m ast 燃烧1Kg燃料,实际提供空气量/理论所需空气量。 14.当量比(?=!#@¥%!@) C——实际浓度,Cst——理论浓度 15.浓度(空燃比)(C=#@¥) 一定体积混合气体中的燃料重量/空气重量 16.化学计量浓度 ?a=1时的浓度 17.绝热火焰温度的求解方法,尤其是考虑化学平衡时的计算方法(**)(附图) 首先分别根据平衡常数Kp和能量守恒方程得到的反应度λ和绝热火焰温度T f的关系,然后采用迭代法计算得到T f 18.绝热燃烧火焰计算程序及数据处理。 第二章化学动力学 1.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机理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科学。(*) 2.燃烧机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有:燃烧的反应机构,反应速度,反应程度,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等 3.净反应速度(*)(公式见书本) 消耗速度与生成速度的代数和。 4.反应级数n 一般碳氢燃料n=1.7~2.2≈2 5.Arrhenius定律 A-频率因子(分子间碰撞的频率);E-活化能;T-温度 ? 比反应速度k n=Ae?E RT 6.分子碰撞理论与Arrhenius定律属热爆燃理论 7.热爆燃理论(**) 反应物在一定温度的反应系统中,分子碰撞使部分分子完成放热反应,放出的燃烧热提高反应系统中的温度,从而加速反应速度。反应系统处于一种正反馈的加热、加速反应过程。当反应速度趋于无穷大,就产生爆炸。这种由于反应热量聚集的加速反应乃至燃烧爆炸的理论称为热爆燃理论。 8.热爆燃理论的局限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燃烧理论

1、火炸药化学变化的类型:(1)热分解:火炸药整体受热发生分解,一般是最弱的化学键发生断裂。(2)燃烧、(3)爆轰:是一种较之燃烧更为剧烈的物理化学变化,它是一种以爆轰波的形式沿炸药装药高速自行传播的现象 主要不同点: (1) 过程传播机理不同 (2) 过程传播速度不同(3) 受外界影响不同 (4)产物质点运动方向不同 2、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激烈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放出大量的热和气体,同时伴有发热、发光的或者火焰。 3、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达到一定的温度(着火点) 4、燃烧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关系:①燃料燃烧是主要能源②国防;热兵器的发射能源主要来自于火药的燃烧(发射药)。③其他日常生活、燃烧与安全(火灾防止等)、燃烧与环境(温室效应、保护臭氧层) 5、研究燃烧理论的意义:①从理论上讲,研究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揭示燃烧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用于研究燃烧过程。(工业,武器中)②提高能量利用率。(柴油添加剂……)③安全生产④环境保护(作为理论基础)⑤特殊燃烧规律的应用 第一章 1、热力学第一定律:体系吸收的热量dQ分别用于增加体系的内能dU和对外界做功dW;本质:能量守恒 2、热力学第二定律本质: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而不引起其他变化。(高温到低温)在化学反应中的本质:表明化学反应的方向。(表征:熵S) 3、阿累尼乌斯定律 ln RT E dT K d 适用范围: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反应,包括气相、液相、催化和异相反应,在固体火药的热分解和燃烧中常用以表征分解速度和燃烧速度。 3、两种燃料着火方式的定义、区别以及着火条件。 定义:自动着火,即可燃物质整体受到均匀的加热或压缩,当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超过散失的热量,反应加速,直至整体着火; 强制点火,即可燃物质和一能量源局部接触,强烈受热而起燃,火焰向其余部分传播。 区别: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依靠自身反应热量的积累,后者是依赖于外界热量的供给 着火条件:如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系统将不能在整个时间区段保持低温水平的缓慢反应态,而将出现一个剧烈的加速的过度过程,使系统在某个瞬间达到高温反应态,即达到燃烧态,那么这个初始条件就是着火条件。 4.电极熄火距离、电极危险距离。 电极熄火距离:不能引燃混气的电极间的最大距离; 电极危险距离:在给定条件下,电极距离有一最危险值,电极距离大于或小于最危险值时,最小引燃能增加。 5、影响电火花引燃的因素。 (1、热容越大,最小引燃能Emin越大,混气不容易引燃,因为热容大,混气升温时吸收的热量多; (2、导热系数K越大,最小引燃能Emin越大,混气不容易引燃。因为火花能量被迅速传导出去,使与火花接触的混气温度不易升高; (3、燃烧热大,最小引燃能Emin小,混气容易引燃; (4、混气压力大,即密度大,最小引燃能Emin小,表明混气容易引燃;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社会燃烧理论、社会激波理论和社会行为熵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寻求人与人关系的突破。刚才为什么讲循环经济,突然又讲到人了?大家可以看科学发展观里头我一直认为它实际上就是两大主线的体现,人与自然,刚才我们讲的是人与自然,能源、环境,我们还要顾及到人与人,假如我们资源也够了,能源也够了,但是社会不安定,那生产力能保持得了吗?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飞鸟的两翼,人与自然是一翼,人与人的关系又是一翼。这里的解释我们想从世界上比较新的理论给大家汇报。 社会怎么才能和谐?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本质是探求人自身心理、行为所自发遵循的规则,我们整个社会本身文明进化的,以及衡量这种文明的群体性的社会态势,是我们说的社会和谐。最根本就是它的利益分配,就是利益间如何能够平衡起来。 (一)社会燃烧理论 这是社会动乱或者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机理。自然界的燃烧三元素,第一有燃烧物质,没有燃烧物质燃烧什么呢?第二,燃烧的助燃剂,氧气或者空气。第三得有点火温度,没有就起不来。所以说所有社会不和谐不稳定也是这三类,社会的燃烧物质是什么?两大矛盾,人和自然的矛盾,争水争地争石油争能源,人和自然的矛盾引发了人和人之间的争论,另外人和人之间分配不公平,或者利益不到位等等。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共同积累,就像一个燃烧物质一样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成为燃烧物质。同时要有助燃剂,什么是助燃剂?是国民心理水平,同样是一件事,放在这群人里头没什么反应,但放在另外一群人里面他们就跳起来了。当然还包括媒体,媒体本身的引导,正向的、负向的、以偏概全、以小代大、以个别的代替一般的,再用一些情绪性的语言,最后就会把燃烧物质的助燃能力提高了。那当然还得有点火温度,必须有某一件事情引发,大家就起来了。像前一次广州游行反对日货,实际上就是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等引起的,当然我们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也反对他们不认账,我们要考虑理性而适当的方式。通过社会燃烧物质的积累,我们通常用26个社会痛苦指数来表示,这个痛苦指数越大,就代表了燃烧物质越多,再加上国民心理本身的反映,行为上的指导原则,也就是国民心理是在某一个基础上运行,是平稳的,还是急躁的,当然还得有一个事件。最典型的是去年重庆的万州事件,就是很不相干的路上碰到一个人,他自称是什么公务员,打了人家,聚集了几万人,上十万人。它实际上是前边燃烧物质的积累,再加上这事件一挑动,起来了,这社会就和谐不了了。社会动乱的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社会动乱的点火温度,这是社会燃烧物质的痛苦指数。怎么识别助燃剂、点火温度什么的,现在已经有一个预警系统在做这件事。就是要求达到就像一个天气预报一样,每天预报全国每个省的在什么态势上运行,这样我们的执政能力、认识社会的深度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底牌就知道了。 (二)社会激波理论 本来社会很平静,一个事情就像一个石头投到湖水里头,就开始激波了。在不同的人群里、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里产生不同的反响,有的高有的低,就像激波一样。但更可怕的是同时扔进去几个,事情就更为复杂难办,这实际上是社会动乱的时空表现形式。 (三)社会行为熵理论 社会行为熵是社会动乱的本源。人组成群体的行为,我们用物理上学的"熵"的理论。这一理论有六大规则:

燃烧爆炸理论与技术

可燃液体的燃烧,实质上是燃烧可燃液体蒸发出来的蒸气,所以叫蒸发燃烧。 对于难挥发的可燃液体,其受热后分解出可燃性气体,然后这些可燃性气体进行燃烧,这种燃烧形式称为分解燃烧。 可燃固体的燃烧可分为简单可燃固体、高熔点可燃固体、低熔点可燃固体和复杂的可燃固体燃烧等四种情况。 固体碳和铝、镍、铁等金属熔点较高,在热源作用下不氧化也不分解,它们的燃烧发生在空气和固体表面接触的部位,能产生红热的表面,但不产生火焰,燃烧的速度和固体表面的大小有关。这种燃烧形式称为表面燃烧。 闪点的影响因素 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着相对分子量、相对密度、沸点的增加和蒸汽压的降低而增高。 同类组分混合液,如汽油、煤油等,由烃类的同系物组成,其闪点随着馏分的增高而增高。异构体的闪点低于正构体。 能溶于水的易燃液体,闪点随浓度的降低而增高。 油漆类液体的闪点取决于油漆中所含溶剂的闪点。 两种可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一般低于这两种液体闪点的平均值。 易燃气体:a)与空气的混合物按体积分类占13%或更少时可点燃的气体;b) 不论易燃下限如何,与空气混合,燃烧范围的体积分数至少为12%的气体。 非易燃无毒气体:在20℃压力不低于280 kPa条件下运输或以冷冻液体状态运输的气体(窒息性气体、氧化性气体、不属于其他项别的气体) 易燃液体:在其闪点温度(其闭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0.5℃,或其开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5.6℃)时放出易燃蒸气的液体或液体混合物,或是在溶液或悬浮液中含有固体的液体。 氧化性物质:本身不一定可燃,但通常因放出氧或起氧化反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 有机过氧化物: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质,该物质为热不稳定物质,可能发生放热的自加速分解。该类物质还可能具有以下一种或数种性质:a) 可能发生爆炸性分解;b) 迅速燃烧;c) 对碰撞或摩擦敏感;d) 与其他物质起危险反应。e) 损害眼睛 毒性物质: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受伤或健康损害的物质。 经口摄取半数致死量:固体ld50≤200 mg/kg,液体ld50≤500 mg/kg;经皮肤接触24 h,半数致死量ld50≤1 000 mg/kg;粉尘、烟雾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10 mg/L的固体或液体 染性物质:含有病原体的物质,包括生物制品、诊断样品、基因突变的微生物、生物体和其他媒介,如病毒蛋白等。 放射性物质:含有放射性核素且其放射性活度浓度和总活度都分别超过GB 11806规定的限值的物质,放射性比活>7.4×104Bq/kg 腐蚀性物质:通过化学作用使生物组织接触时会造成严重损伤、或在渗漏时会严重损害甚至毁坏其他货物或运载工具的物质。 腐蚀性物质包含与完好皮肤组织接触不超过4 h,在14 d的观察期中发现引起皮肤全厚度损毁,或在温度55℃时,对s235jr+cr型或类似型号钢或无覆盖层铝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 mm/a的物质。 热冲量起爆:加热或局部引燃炸药不稳定燃烧(加速) 爆轰---DDT过程DDT过程的长短与炸药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装药直径,密度,外界压力,初温,外界强度有关。 机械冲量起爆:机械冲击的作用形式:撞击、摩檫。机械冲击“热点”或活化中心热点扩张(低速燃烧)爆轰 爆轰能否传播下去,取决于第一层受冲击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大小,如果能激发下一层

燃烧学(各种燃料的比较)

种类 特点 优点缺点能量来源热值污染物排放 液化石油气(LPG):主要成分是甲烷①比汽油便 宜;②国际国 内丰富的储 量;③丁烷和 丙烷混合可以 形成一定量的 辛烷,使液化 气有较好的抗 爆性。④易于 运输。⑤辛烷 值高。 ①相对较高的 更换费用;② 若用一些低质 的液化气,系 统需要定期调 试以维持恰当 的混合状态, 并易发生气阻 现象;③极度 寒冷天气下启 动受到液化气 混合中所需 丁烷含量的 限制 是炼油厂在进 行原油催化裂 解与热裂解时 所得到的副产 品。 标态: 25600kcal/m3 液态: 10847kcal/kg 完全燃烧后 产物是二氧 化碳和水。无 粉尘,污染物 极少。 液化天然气(LNG):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 1.辛烷值 高,燃烧速度 快,自燃温度 高,是一种抗 爆性能好的优 质燃料。2.在 大气中爆炸下 限高于汽油。 3.与空气混合 是气-气混合, 较易混合均 匀,有利于完 全燃烧,降低 排放污染物。 4.液化石油气 可降低CO2排 放,减少温室 效应。 1.改装后的天 然气汽车动力 有所不足;2. 改装成本较 高;3.不易储 存;4.低负荷 下发动机的性 能和排放较差 混合气难以着 火,且燃烧缓 慢。 是天然气经压 缩、冷却至其 沸点(-161.5 摄氏度)温度 后变成液体 标态: 8500kcal/m3 液态: 11305kcal/kg 主要成分是 甲烷,燃烧后 对空气污染 非常小,而且 放出的热量 大

醇类燃料:主要有甲醇、乙醇两种 1.辛烷值比 汽油高,可采 用高压缩比, 提高热效率 2.携带方便 3.可燃界限 宽,燃烧速度 快 4.价格低 廉 5.其优点 是这些原料能 够再生 1.热值低。 2. 沸点低,蒸气 压高,容易产 生气阻 3.甲 醇有毒,腐蚀 性大 4.醇混 合燃料易分层 1.甲醇汽油是 由10%-2 5%的甲醇与 其他化工原 料、添加剂合 成的 2.乙醇主要采 用农林业产品 或者副产物等 发酵制取 热值较低,甲 醇的热值只有 汽油的48%, 乙醇的热值只 有汽油的 64%。 排气中相应 的含有 未燃甲醇 和甲醛等 非法规排 放,有毒 汽柴油 1.能量密度高 2.价格低 3.不 易变质4.便于 运输通过石油炼制 获得的汽油和 柴油 汽油: 7591.1kcal/l 柴油: 8534.5kcal/l 污染物有固 体悬浮微粒、 一氧化碳、二 氧化碳、碳氢 化合物、氮氧 化合物、铅及 硫氧化合物 等,污染较大

燃烧理论与技术作业

燃烧理论与技术——作业题 第一组测试题: 1、什么是反应级数?反应级数与反应物初始浓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化学反应速率表达式ω=kc A a c B b中,浓度指数之和n=a+b即为反应级数。反应级数与反应物初始浓度的关系:ω=-dc/dτ=kc n(n——反应级数) 2、什么是着火孕育时间?请图示。并解释:为何堆放在煤场上的煤在常温下也经常会发生自燃,而直吹式煤粉锅炉一次风管道中的煤粉在高于150℃的条件下也不会发生自燃? 1)答:着火孕育时间:满足临界着火条件下,可燃混合物从开始反应到出 现火焰需要的时间,其物理意义为:从环境温度T 0升高到着火温度T C 所需要 的时间。 如右图所示: 系统的温度变化与反应放热和系 统散热量的差值有关。 ①对于曲线Ⅰ、Ⅱ,热量之差越 来越接近于零,系统温度逼近渐近线 T lj 。 ②对于Ⅲ,系统温度不断升高, 在t时出现拐点,拐点之前的那段时间 就是着火孕育时间。 ③提高初温相当于缩短着火孕育时间如曲线Ⅳ、Ⅴ。 2)答:着火、熄火是反应放热因素和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堆放在 煤场上的煤在常温下发生氧化作用,反应放热大于散热,故能发生自燃;而直吹式煤粉锅炉一次风管道中的煤粉尽管温度高达150℃,但其散热大于放热,故无法发生自燃。 3、为什么扩散火焰不容易脱火也不容易回火?为什么全预混火焰既容易脱火也

容易回火?结合火焰区域的图进行解释。 答:扩散燃烧时所形成的火焰即为扩散火焰;同理,预混燃烧时所形成的火焰即为预混火焰。 扩散燃烧时,燃烧缓慢,燃烧 空间热强度低。扩散火焰的稳定燃 烧范围宽,故不容易脱火也没有回 火的危险。 而预混火焰形成的火焰短,火 焰温度高,要注意防止其发生脱火 和回火。 4、试解释为什么相同煤制成的水煤浆和煤粉着火温度不同? 答:水煤浆由65%-70%不同粒度分布的煤,29-34%左右的水和约1%的化学添加剂制成的混合物。水煤浆在燃烧时。里面水分的加热蒸发需要大量的热,故即使是相同煤制成的水煤浆和煤粉着火温度也不会相同。 5、当一个反应由很多中间步骤完成时,反应速率是由步骤中哪些步骤决定的? 答:反应速率由反应速率最慢的一个步骤决定,又称限速步骤。

《燃烧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博士入学考试《燃烧理论》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卷时间:180分钟。 3.卷面满分:100分。 4.所列题目全部为必答题。 第二部分考查要求 1.燃烧与火焰的概念,燃烧与国民经济及能源的关系,燃烧科学的发展,燃烧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燃烧化学热力学和燃烧化学动力学 化学热力学:生成热、反应热、热化学定律;热力学平衡与自由能;标准自由能和平衡常数;气体的离解;绝热火焰温度。 化学动力学:化学反应速度;反应级数;压力、浓度、温度、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反应速度碰撞理论;反应速度过渡状态理论;链式反应。 3.燃烧物理学 各组份气体基本参量;分子输运基本定律(牛顿粘性定律、傅立叶导热定律、费克扩散定律);基本守恒方程(连续方程、动量守恒方程、组份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泽尔多维奇转换和广义雷诺比拟的概念;斯蒂芬流概念。 4.气体燃料及液滴的扩散燃烧 气体燃料射流扩散燃烧过程;射流扩散燃烧主要特征;旋转射流扩散火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5.预混可燃气体的燃烧 预混可燃气体的层流燃烧: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定义及传播机理;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无量纲分析理论;分区近似解与渐进分析解的理论方法;物理化学参数对s 的影响;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量方法。 i 预混可燃气体的湍流燃烧:皱折表面燃烧理论;容积燃烧理论;湍流火焰实验。 6.着火与熄火 着火过程与熄火过程基本概念;热自燃理论:着火条件;非稳态分析法基本理论、稳态分析法基本理论;强迫点火理论:热平板点燃基本理论、电火花点火基本理论、热气流点火基本理论;着火的链式反应基本理论;熄火现象:理想燃烧室的着火熄火现象描述;预混可燃气的熄火现象。 7.火焰稳定 一维火焰的稳定条件;本生灯火焰稳定性分析;回火与吹熄的临界条件;防止回火的方法;钝体稳定火焰的机理;预混火焰稳定的其他方法;湍流扩散火焰稳定的方法。 8.煤的燃烧基础 煤的形成过程及分类;煤的化学成分及性质;煤的成份分析;煤质特性的评价;热的热解及实验方法;煤的热解模型;碳粒燃烧的两种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孔隙和灰层对炭粒燃烧的影响;单颗碳粒的着火理论分析;单颗煤粒的着火理论分析。 9.煤的先进燃烧技术—了解基本原理、基本技术方法 燃煤锅炉的低NOX燃烧技术;循环硫化床燃烧技术 10.燃煤烟气净化技术—了解基本原理、基本技术方法 烟气净化基本原理;颗粒物的脱除技术;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燃煤电站锅炉重金属和汞牌坊控制技术

燃烧理论与技术作业

燃烧理论与技术 -- 作业题 第一组测试题: 1、什么是反应级数反应级数与反应物初始浓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化学反应速率表达式=k8a C B b中,浓度指数之和n=a+b即为反应级数。反应级数与反应物初始浓度的关系:=-dc/d T =kc!n(n -- 反应级数) 2、什么是着火孕育时间请图示。并解释:为何堆放在煤场上的煤在常温下也经 常会发生自燃,而直吹式煤粉锅炉一次风管道中的煤粉在高于150 C的条件下也不会发生自燃 1)答:着火孕育时间:满足临界着火条件下,可燃混合物从开始反应到出现火焰 需要的时间,其物理意义为:从环境温度T o升高到着火温度T C所需要的时间。 如右图所示: 系统的温度变化与反应放热和系 统散热量的差值有关。 ①对于曲线I、U,热量之差越 来越接近于零,系统温度逼近渐近线T j ②对于川,系统温度不断升高, 在t时出现拐点,拐点之前的那段时间 就是着火孕育时间。 ③提高初温相当于缩短着火孕育 时间如曲线IV>Vo 2)答:着火、熄火是反应放热因素和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堆放在 煤场上的煤在常温下发生氧化作用,反应放热大于散热,故能发生自燃;而直吹式煤粉锅炉一次风管道中的煤粉尽管温度高达150C,但其散热大于放热,故无法发生自燃。 3、为什么扩散火焰不容易脱火也不容易回火为什么全预混火焰既容易脱火也容 易回火结合火焰区域的图进行解释。 答:扩散燃烧时所形成的火焰即为扩散火焰;同理,预混燃烧时所形成的火

4、试解释为什么相同煤制成的水煤浆和煤粉着火温度不同 答:水煤浆由65%-70%不同粒度分布的煤,29-34%左右的水和约1%的化学 添加剂制成的混合物。水煤浆在燃烧时。里面水分的加热蒸发需要大量的热,故 即使是相同煤制成的水煤浆和煤粉着火温度也不会相同。 5、当一个反应由很多中间步骤完成时,反应速率是由步骤中哪些步骤决定的 答:反应速率由反应速率最慢的一个步骤决定,又称限速步骤。 1 矗P 带制诽 1可綠音气 I a 1 liji 1 扩散燃烧时,燃烧缓慢,燃烧 空间热强度低。扩散火焰的稳定燃 烧范围宽,故不容易脱火也没有回 火的危险。 而预混火焰形成的火焰短,火 焰温度高,要注意防止其发生脱火 和回火。 焰即为预混火焰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目录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2) 1. 引言 (2) 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 (2) 2.1 可燃物的种类 (2) 2.2可燃物的热特性 (3) 3. 燃烧理论 (6) 3.1 燃烧的条件 (6) 3.2 着火形式 (6) 3.3 着火理论 (7) 3.4灭火分析 (14) 4. 爆炸理论 (18) 4.1 爆炸种类及影响 (18) 4.2 化学爆炸的条件 (21) 4.3 防控技术 (23) 5. 结论 (24) 1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当前主要的燃烧及爆炸理论。首先介绍了燃烧条件、着火形式以及具体的燃烧理论,然后对四种燃烧理论分别进行了灭火分析。然后阐述了爆炸的种类、爆炸条件过程及防控技术。最后对本文的内容作了总结,并且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燃烧理论;爆炸理论;防控技术。 1. 引言 火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燃烧现象。爆炸(化学)是一种快速的燃烧,为了科学合理地预防控制火灾及爆炸(化学),应当对燃烧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要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需要提供一定的外加能量,反应的结果则会放出大量的热能。燃烧前后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可以要据物质与能量守恒定律确定。 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 2.1 可燃物的种类 可燃物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形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氢气(H2)、一氧化碳(CO)等为常见的可燃气体,汽油、酒精等为常见的可燃液体,煤、高分子聚合物等为常见的可燃固体。可燃物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包含有一定的可燃元素。主要是碳(C)、氢(H)、硫(S)、磷(P)等。碳是大多数可燃物的主要可燃成分,它的多少基本上决定了可燃物发热量的大小。碳的发热量为 3.35×107J/kg,氢的发热量为1.42×108J/kg,是碳的4 倍多。了解可燃元素及由其构成的各类可燃化合物的燃烧特性可定量计算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有些元素发生燃烧后可以生成完全燃烧产物,也可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不完全 2

燃料及燃烧基本理论解析

京能集团运行人员培训教程 BEIH Plant Course 燃料及燃烧基本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Fuel And Combustion MAJ TD NO.100.2

目录 1燃煤的形成与分类 (1) 1.1燃料 (1) 1.2煤的生成 (1) 1.3煤炭的分类 (1) 2燃煤的成分与分析 (3) 2.1煤的元素分析 (3) 2.2煤的工业分析 (3) 2.3煤的成分基准及其换算 (4) 3燃煤的性质 (6) 3.1燃烧特性 (6) 3.2常规性指标 (6) 3.3实验室指标 (9) 3.4煤粉的颗粒特性 (10) 3.5自燃特性 (12) 3.6爆炸特性 (13) 3.7可磨特性 (15) 3.8磨损特性 (17) 3.9黏结特性 (19) 3.10燃烧产物的腐蚀特性 (19) 3.11飞灰磨损性 (20) 3.12灰的熔融性 (20) 3.13堆积特性 (20) 3.14流动特性 (21) 4电煤技术条件、要求与标准 (22) 5煤粉(粒)燃烧技术 (24) 5.1燃烧的基础知识 (24) 5.2煤粉的燃烧 (26) 5.3独立有限空间冷态(单体燃烧器)燃烧运行技术 (32) 5.4自由空间热态(整体成组)燃烧运行技术 (33) 6燃油的燃烧研究 (35) 6.1燃油及其化学成分 (35) 6.2燃油的物理特性 (35) 6.3燃油的燃烧 (36) 7 延伸阅读 (39)

7.1质量作用定律 (39) 7.2阿累尼乌斯定律 (40) 7.3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40) 7.4热力着火理论 (42) 7.5火焰的传播 (46) 7.6链锁反应 (47) 7.7煤粉的着火燃烧 (48) 7.8碳粒的燃烧 (49) 8 题库 (52) 8.1填空题 (52) 8.2问答题 (53)

燃烧学教案---电子版

燃烧学教案---电子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讲 重点:燃烧条件、及燃烧空气量的计算。 绪论 燃烧学是研究燃烧的发生、发展和熄灭过程的学科。 一.燃烧学的研究内容 燃烧的本质;着火机理、熄火机理;气、液、固体可燃物燃烧特性;燃烧技术(工程燃烧学);防灭火技术(消防燃烧学)。 二.燃烧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1 火的作用 火被人类掌握和使用以后,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2火的危害 火一旦失去控制,造成对国民经济的损失,同时,火灾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火灾还对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火灾指的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包括森林、建筑、油类等火灾以及可燃气和粉尘爆炸。 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可燃物、空气和火源同时存在。 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可分为特大火灾、重大火灾和一般火灾三类。 下面是几个典型火灾案例。 1998年1月3日,吉林省通化市东珠宾馆发生火灾。 1999年10月30日,韩国仁川市一幢4层楼的地下卡拉OK厅发生火灾,有57人被烧死,71人被烧伤。 2000年12月25日,洛阳东都商厦火灾。 2002年6月16日,位于海淀区学院路20号的“蓝极速”网吧发生火灾。 火灾烟气的组成:(1)气相燃烧产物;(2)未完全燃烧的液固相分解物和冷凝物微小颗粒;(3)未燃的可燃蒸汽和卷吸混入的大量空气。 火灾烟气中含有众多的有毒有害成分、腐蚀性成分和颗粒物等,加之火灾环境高温、缺氧,导致火灾中很多人因烟气窒息和中毒而死亡。 2.3目的和意义 学习研究各种可燃物的着火条件――――防火

燃烧理论基础简介

燃烧理论基础简介 一、碳粒燃烧的动力区、扩散区、过渡区 1.动力区: 温度低于900~1000℃时,化学反应速度小于氧气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氧气的供应十分充足,提高扩散速度对燃烧速度影响不大,燃烧速度取决于温度。 2.扩散区: 温度高于1200℃时,化学反应速度大于氧气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以至于扩散到碳粒表面的氧气立刻被消耗掉,碳粒表面处的氧浓度接近于0,提高温度对燃烧速度影响不大,燃烧速度取决于氧气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 3.过渡区: 介于动力区和扩散区之间,提高温度和提高扩散速度都可以提高燃烧速度。若扩散速度不变,只提高温度,燃烧过程向扩散区转化;若温度不变,只提高扩散速度,燃烧过程向动力区转化。 二、直流煤粉燃烧器 1、煤粉燃烧器的作用 煤粉燃烧器是燃煤锅炉燃烧设备的主要部件。其作用是: (1) 向炉内输送燃料和空气; (2) 组织燃料和空气及时、充分的混合; (3) 保证燃料进入炉膛后尽快、稳定的着火,迅速、完全的燃尽。

在煤粉燃烧时,为了减少着火所需的热量,迅速加热煤粉,使煤粉尽快达到着火温度,以实现尽快着火。故将煤粉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分为一次风和二次风。一次风的作用是将煤粉送进炉膛,并供给煤粉初始着火阶段中挥发分燃烧所需的氧量。二次风在煤粉气流着火后混入,供给煤中焦炭和残留挥发分燃尽所需的氧量,以保证煤粉完全燃烧。直流燃烧器通常由一列矩形喷口组成。煤粉气流和热空气从喷口射出后,形成直流射流。 (二)、直流煤粉燃烧器的类型 直流煤粉燃烧器的一、二次风喷口的布置方式大致上有两种类型。一类适用于燃烧容易着火的煤,如烟煤、挥发分较高的贫煤以及褐煤。这类燃烧器的一、二次风喷口通常交替间隔排列,相邻两个喷口的中心间距较小。我们称为均等配风方式,这种方式适合烟煤的燃烧。 因一次风携带的煤粉比较容易着火,故希望在一次风中煤粉着火后及时、迅速地和相邻二次风喷口射出的热空气混合。这样,在火焰根部不会因为缺乏空气而燃烧不完全,或导致燃烧速度降低。因而沿高度相间排列的二次风喷口的风量分配就接近均匀。 我公司三期锅炉燃烧器 燃烬风喷口 煤粉喷口 油层喷口 着火区煤粉高度集中,可能造成着火区供氧不足,延缓燃烧进程;一次风喷嘴附近为高温区,喷嘴易变形,使喷嘴出口附近气流速度分布不均,容易出现空气、煤粉分层现象。为了消除这种现象,有时将一

燃烧的化学基础习题

第一章燃烧的化学基础习题 1.解释下列基本概念: (1)燃烧(2)火灾(3)烟(4)热容 (5)生成热(6)标准燃烧热(7)热值(8)低热值 2.燃烧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这些特征. 3.如何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防火和灭火方法? 5.物质浓度、体系温度和反应活化对反应速度速率有何影响? 6.燃烧反应速度方程是如何得出的?在该方程中,KOS(KOS’)和ES是否有直接的物理意义?为什么? 8.举例说明燃烧产物(包指烟)有哪些毒害作用?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9.试求出在p=1atm、T=273K下,1公斤苯(C6H6)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10.已知木材的组成为:C-46%、H-6.0%、O-37.0%、N-2.0%、W-9.0%,问在p=1atm、T=273K下木材完全燃烧产物体积是多少? 11.木材的组成为C-48%、H-5%、O-40%、N-2%、W-5%.试求在1.5atm、30℃的条件下燃烧5kg 这种木材的实际需要空气体积、实际产物体积和产物密度。(空气消耗系数数取1.5) l2.已知煤气成分为:C2H4-48%、H2-37.2%、CH4-26.7%、C3H6-1.3%、CO-4.6%、CO2-10.7%、N2-12.7%、02-2.0%,假定P=1atm、T=273K、空气处于干燥状态,问燃烧1m3煤气 (1)理论空气量是多少m3? (2)各种燃烧产物是多少m3? (3)总燃烧产物是多少m3? l3.焦炉煤气的组成为:CH4-22.5%、H2-57%、C2H2-3.7%、CO–6.8%、CO2-2.3%、N2-4.7%、H20-3.0%,(体积百分数.在1.2atm、25℃的条件下燃烧3m3的这种煤气,实际需要空气体积、实际产物体积和产物密度分别是多少?(空气消耗系数取1.2) 14.试求燃烧lkg甲醇、乙醇和丙醇的混合物(混合质量比为56:30:20)的理论需要空气味积. 15.什么叫做恒压热容、恒容热容?什么叫做平均热容? 16.在常压下1000Kg甲烷由260℃开温至538℃所需的热量QP是多少? 17.已知某可燃物燃烧后的产物组成为:CO2-9%、N2-67%、H20-22%、O2-2%.试分别精确计算和粗略计算4m3的这种产物从0℃上升导1727℃所需要的热量. 18.试求甲醇在25℃条件下的标准燃烧热. 19.试用气相苯乙烯(C6H5C2H6)的标准燃烧热求它的标准生成热。 20.已知木材的组成为:C-43%、H-7%、O-41%、N-2%、W-7%.求5公斤木材在25℃下燃烧的发热量。 2l.已知煤气的成份(见计算题12所列),试求4m3的该种煤气在25℃下燃烧的发热量。 22.试估算3Kg的某种木材燃烧的高、低热值。这种木材的组成见11题所列。 23.已知氢气的质量热值为119480KJ/Kg,试求氢气的标准燃烧热和体积热值分别是多少? 24.已知木材的组成见11题所列,试估算这种木材的理论燃烧温度。 25.已知条件与第14题相同,试求这种混合物的理论燃烧温度。 26.已知烟煤的组成为:C-76%、H-4.5%、O-3.5%、S–4.7%、N-1.8%、W-3%、灰-6.5%,求在超量空气系数1.5时候的P=1atm、T=298K下的 (1)实际空气需要量是多少m3? (2)各种燃烧产物体积是多少m3? (3)理论燃烧温度是多少m3? 27.含有两倍完全燃烧甲烷成二氧化碳和水所必须的甲烷-空气混合物.在P=1atm、T=298K下它的理论燃烧温度是多少?

燃烧学论文

燃烧学论文 燃烧理论 及其 研究发展方向 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班级:13270241 学号:1327024108 姓名:张梦飞

燃烧理论及其研究发展方向 摘要: 燃烧理论的研究对于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的发展,燃烧动力的优化设计,燃烧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及火灾防治等方面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防安全的核心利益,本文剖析了对燃烧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战略意义,以及我国的研发现状和将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国内外燃烧理论基础研究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优先研究领域提出了建议。并总结了我国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的口的和意义,回顾了我国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对锅炉燃烧优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做了较为全而的评价,深入分析了燃烧优化技术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中特别对燃烧优化技术的研究动态作了系统的分类。最后,结合软测量、人工智能等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技术在检测技术、闭环控制、燃烧器改造等方而的发展前景。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combustion theory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clean combustion technology,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combustion power, the emission control of combustion pollutants and fire control. It is related to the core interests of national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defense secur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cientific value of combustion theory,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ombustion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of power station boiler in China is reviewed, an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boiler combustion optimization for many years are evalua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ombustion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are analyzed deeply.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oft sensor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ombustion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in power station boiler are presented. 关键词:燃烧理论;污染物排放;长期发展目标;优先研究领域 1.燃烧理论基础研究的意义 燃烧是指燃料和氧化剂之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并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燃烧是人类最早认识并掌握的一种自然力,历史上燃烧技术的发展程度曾代表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 燃烧学是研究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固体燃料的着火、熄火、燃烧过程和机理的学科,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和理论方法了解燃烧现象的本质、主要影响因素及发展变化规律。由于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流动和传热传质相祸合的物理化学现象,因此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着手的基础燃烧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燃烧现象、理解燃烧原理、指导实用燃烧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燃烧研究领域乃至工程热物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优化现有燃烧器、发展新型燃烧技术、提高燃烧效率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节能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当前我国能源供应以煤炭为主,煤炭的高效利用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燃烧(特别是煤燃烧)能够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是目前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