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体液?

2、血液全是体液吗?

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4、什么叫细胞内液?

5、什么叫细胞外液?

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

8、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9、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10、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11、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1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13、人体注射胰岛素可看作进入内环境吗?

14、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

15、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输卵管、输尿管和膀胱等内的液体属于内环境吗?

教师结合教科书中的图讲清讲透上述问题。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

[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4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学生阅读教材P5相关内容,并结合P4表,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7、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8、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人的食物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将发生什么变化?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将学生分组讨论教材P5问题。教师结合下图归纳总结。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

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四)作业布置

1、教材P6练习。

2、教材P7“体温变化规律”的调查。

(五)板书设计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

2、内环境的概念

3、内环境成分中三者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成分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渗透压

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

温度

2、正常人血浆的PH值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材分析

本节第1课时包括了“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机制的认识”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三个内容。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

学生对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又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本节第2课时内容是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内环境的稳态,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巩固。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维持稳态的机制。本课内容同时也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护PH稳定的机制。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解决方法]

⑴利用“化验单分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血浆PH稳定的实验”、“输生理盐水”等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稳态概念的建构。

⑵通过稳态失调导致健康问题的实例,启发学生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解决方法] 同教学重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教具准备:实验材料,图片或课件。

六、学生活动

1、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2、学生举例、思考、讨论。

3、完成实验。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

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

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了什么?

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⑴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⑵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中的“科学史话”)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请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或图解,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一致?

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们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方面去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环境。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本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三)总结

内环境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四)作业布置

教材P11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体温

1、内环境动态变化的实例血浆PH

血浆渗透压

概念

2、稳态内环境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是动态的相对稳定

内环境实质指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动态的稳定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呼吸系统

1、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2、参与调节稳态的系统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是机体进行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

血液中Ca、P含量低→骨软化(成人)、佝偻病(少儿)、抽搐

2、稳态破坏后的危害血液中Ca过高→肌无力

血浆蛋白低→组织水肿

温度、PH偏高、偏低→代谢紊乱

第2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具体实验来验证一下。

一、原理解读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如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

二、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三、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

①0.1mol/L NaOH:将4gNaOH放在1L的烧杯内,缓缓加入500mL蒸馏水,不停地搅拌直至溶解。然后定容至1000mL。

②0.1mol/L HCL:将8mL浓盐酸加于500mL蒸馏水中,再定容至1000mL。

③PH=7的磷酸缓冲溶液:先配制0.1mol/L Na2HPO4和0.1mol/L NaH2PO4两种溶液。具体配制方法如下:将26.8g NaHPO4·7H2O在容量瓶中溶解再定容至1000mL;将13.8gNaH2PO4·H2O在容量瓶内溶解再定容至1000mL。然后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可通过调整两种溶液的比例将混合液调至所需的PH。

④肝匀浆:将10g新鲜的或冷冻的肝放入100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或研钵捣碎(肝的用量会影响匀浆的缓冲能力)。

⑤马铃薯匀浆:将10g马铃薯块茎放入100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或研钵捣碎(材料的用量会影响匀浆的缓冲能力)。

⑥黄瓜匀浆:配制方法同上。

⑦鸡蛋清:用水5:1稀释鸡蛋清,搅拌均匀。

四、教学策略

1、重视组织教学,提高实验效率。本实验的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教师应对小组活动给予指导。进行实验操作时,小组成员应进行合理分工,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绘制PH变化曲线图适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这样能使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进行讨论时,应以小组为单位,以利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则应当面向全体学生。

2、加强讨论和总结,落实教学目标。由于时间紧张,实验课草草收场是常有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是,课上做得热热闹闹,课下忘得干干净净,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落实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安排好实验课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要有效地进行调控,保证最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总结。为便于开展实验后的讨论,应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动手操作的同时,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才能使讨论深入而有效。本实验中的讨论题2和3涉及缓冲作用的机理,需要利用化学知识才能解释清楚,教师在课前应查阅相关的化学教材或请教化学老师,既给自己补充相关知识,也可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

五、实验步骤

按教材P10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六、实验结论

七、讨论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0讨论题。

(三)总结

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四)作业布置

1、完成实验报告。

2、教材P13自我检测。

(五)板书设计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讨论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材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中的一大重要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尤其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2课时内容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生命活动,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

的生理基础。人脑的高级功能很复杂,教材选取了语言文字、学习和记忆两方面内容给予简单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⑵人脑的高级功能。

[解决方法]

⑴引导学生分析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从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结论,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

⑵先让学生弄清楚突触的结构,设置相关问题讲解。

⑶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决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动态过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教具准备:图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

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

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

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

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

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学生阅读教材P16内容回答之)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过程和现象。电表指针的变化反映了神经表面电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于刺激神经引起的,由此说明刺激会引起神经兴奋。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P18内容。

1、刺激为什么会引起生物电的产生呢?

2、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

3、接受刺激时会引起什么样的电位变化?

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之,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

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那么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如何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的呢?要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原理,首先得了解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学生阅读教材P19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突触小体?

2、什么叫突触?

3、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

4、突触后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

6、神经递质以什么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7、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什么结构(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8、神经递质一定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吗?

9、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类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什么?

1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

11、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

12、突触小体、突触后膜、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突触传递信息的动态过程,并进行归纳和整理。

(三)总结

反射弧的组成,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过程。

(四)作业布置

教材P22练习—1,二。

(五)板书设计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概念

非条件反射

类型

条件反射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结构基础——反射弧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2、兴奋的概念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3、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

5、产生电位差的原因:Na+内流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2、突触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特点:单向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原因

第2课时

复习提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传导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如何传递的?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20相关内容。教师归纳总结之。同时让学生明白,控制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机体能够协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是不同的中枢之间分级调节的结果。

提问:脊椎动物和人的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利用教材P20插图,进行归纳和完善。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听、写、读、说。

这些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的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言语区。

教师结合教材P21插图讲解S、H、W、V区的功能以及这些言语区损伤可能出现的症状。

[思考与讨论]教材P21,学生回答之。

学生阅读教材P21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学习?

2、什么是记忆?

3、什么是短期记忆?

4、什么是长期记忆?

5、人类记忆的大致过程如何?

教师总结归纳之。学习与记忆有其生理基础;学习的过程需要各种器官的协调作用;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习中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形成长久的记忆。

(三)总结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四)作业布置

教材P22练习—2

(五)板书设计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大脑

1、中枢神经系统脑脑干

小脑

脊髓

2、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实例——人的排尿反射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S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

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1、语言功能(人脑特有) 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V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2、学习功能

瞬时记忆

短期记忆

3、记忆功能长期记忆

永久记忆

4、思维功能

2.2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等四部分。在“通过激素的调节”的前面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后面紧接着安排“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也为后面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第2课时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等四部分。在“通过激素的调节”的前面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后面紧接着安排“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也为后面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4、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⑵血糖平衡的调节。

[解决方法]

⑴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发现的历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⑵通过建立糖调节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解决方法] 通过模型引导学生建构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分析实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图片,模型建构器材。

六、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分组活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学生阅读教材。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提供“问题探讨”中的材料,并逐一提出下列问题:

⑴根据材料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员能跑多长时间?

⑵长跑时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你认为血糖的浓度会下降吗?

⑶研究表明,在长跑过程中,尽管血糖在不断被消耗,但它的含量基本维持在0.9g/L左右。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

⑷饭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到了体内,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投影示血糖浓度变化的坐标曲线图),这是为什么?

提出问题:机体通过调节和控制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从而维持了血糖的平衡。机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呢?

概述:研究表明,血糖的含量主要是通过激素来调节和控制的,人和动物体内的温度以及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的相对稳定,都与激素密切相关。

那么什么是激素呢?激素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提供材料(可用投影)和提出问题: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其中的酶用来消化食物。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呢?法国学者沃泰默做了这样一实验:把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内,发现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

⑴根据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⑵沃泰默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的缘故。你同意他的解释吗?

⑶英国的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读了沃泰默的论文后则不认同他的观点。他们认为,沃泰默所做实验的现象不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腺的分泌。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⑷如果要证明斯他林和贝利斯的观点,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⑸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能否排除盐酸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可能性?如果不能,那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排除?(此为较高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描述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感慨。

⑹上述促胰液素的发现,能给你以什么样的启迪?

简要归纳并提出问题: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你还记得我们初中学习过的几种激素吗?这些激素分别是由什么器官分泌的?有什么功能?

投影教材中图2-8,要求学生归纳介绍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提出讨论题:激素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呢?我们先讨论一下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时对其产量是怎么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归纳: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时需要依靠市场来进行调节。某种产品供不应求时,信息反馈到决策部门,决策部门就会发出指令要求车间加强对该产品的生产;反之,就要压缩产品的生产量,使市场上该产品的供应和需求保持一定的平衡。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人体通过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是一种反馈调节。

(三)总结

激素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四)作业布置

准备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材料。

(五)板书设计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1、促胰液素的发现

⑴囿于定论的沃泰默

⑵另辟蹊径的斯他林和贝利斯

⑶巴甫洛夫的感慨

二、激素调节

⑴激素的概念

⑵激素调节的概念

⑶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

肾上腺→肾上腺素等

卵巢→雌性激素等

睾丸→雄性激素等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等

胸腺→胸腺激素等

胰腺→胰岛分泌胰岛素等

3、反馈调节

第2课时

人体中的激素是如何进行反馈调节的呢?我们来分析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血糖平衡的调节。

⑴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哪种激素能影响血糖的含量?

⑵胰岛素对血糖含量有什么影响?

讲述:除了胰岛素外,胰高血糖素也与血糖的调节密切相关。

投影胰岛,示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说明它们所分泌的激素,让学生猜测一下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并作简要归纳。

引入活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是如何调节血溏的平衡的呢?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介绍,然后请一组同学示范活动方法。

要求学生分组活动,并根据活动讨论“分析与结论”中的思考题。

要求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展示小组绘制的血糖调节机制示意图,并分析:

⑴马拉松运动中,胰岛是怎样进行分泌调节的?饭后胰岛又是怎样进行分泌调节的?

⑵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当身体产生的胰岛素过多时,又会怎么样呢?

⑶现在市场上有一种为糖尿病病人设计的人工胰岛,可以随身携带,用以调节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你觉得这种人工胰岛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哪些主要的问题?

对实例一作简要归纳总结后引入对实例二的分析。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同学依据课本图2-11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简要总结归纳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然后要求学生归纳血糖平衡调节与甲状腺分级调节的异同。从二者相同点上,引出激素调节的特点。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并联系初中学习过的其他激素的有关知识,讨论归纳激素调节的特点。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激素调节的特点。

总结归纳。

科学知识有其实用的价值,知识在实践上的应用,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激素调节发现之后约100年来,人们开发了许许多多的激素类药物。

⑴你知道哪些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有什么功用?请你评价这些药物应用的利弊。

⑵补充一些学生未列举到的激素应用的例子,你如何评价它们的利弊。

⑶你认为人们在开发和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⑷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能给你什么启迪?

(三)总结

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激素调节的特点。

(四)作业布置

教材P29练习。

(五)板书设计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

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

⑴血糖的来源

肝糖原(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氧化分解

⑵血糖的去向合成肝糖原、肌糖元

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⑷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⑸血糖的激素调节示意图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本节一方面是对前两节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另一方面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揭示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要点:一是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二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的比较。先用输氧的实例引入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的调节作用,完善体液调节的概念。再复习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着重引导学生回顾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两个实例的分析,总结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其中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两个实例是个教学难点。“人的体温调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论的教学策略,侧重训练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用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水盐调节”的教学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结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由他们自己来分析调节机制,最后讨论教材中所提供的讨论题。最后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后的“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对学生进行与禁毒有关的宣传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3、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4、认同毒品危害健康,远离毒品。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解决方法] 通过体温调节的实例分析,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分析。

[解决方法] ⑴设置相关问题讲解。⑵运用课件呈现图解归纳调节机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解法。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机制是什么?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则是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有什么区别呢?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2CO2是调节呼吸的有效生理刺激。当吸入CO2含量较高的混合气时,会使肺泡气的CO2含量升高,动脉血中的CO2含量也随之升高,这样就形成了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呼吸中枢的活动加强,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

气量也增大,从而加快对CO2的清除,使肺泡气和动脉血中的CO2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什么关系呢?这两种调节是怎样进行协调的呢?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资料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多媒体呈现教材P32体温调节图解,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⑴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

⑵一个物体温度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人的体温高低又取决于什么?

⑶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

⑷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散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

⑸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⑹在这个实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⑺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教师归纳:

多媒体呈现教材P32水盐平衡调节图解,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1、人体内水的摄入和排出途径有哪些?其主要途径是什么?

2、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机体是如何调节的?当人饮水过多或丢失盐过

多时,机体又是如何调节的呢?

3、肾脏排尿主要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吗?

4、无机盐的平衡又是怎样维持的呢?

5、为什么夏天尿量少,而冬天尿量多?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喝点盐水?

6、为什么输液时要用0.9%的生理盐水?

7、水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在哪里?感受器是什么?效应器是什么?

教师归纳: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三)总结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和关系,体温和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四)作业布置

教材P33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概念

1、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CO2、H+等因子也参与体液调节

2、二者的区别

1、人体的体温调节

⑴体温的概念

⑵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

⑶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

⑷体温的来源

⑸产热、散热结构

⑹体温调节的感受器、效应器

⑺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

⑻体温调节的过程

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⑴水的来源和去路

⑵水的平衡调节

⑶无机盐的调节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意义

第4节免疫调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联系前面三节有关稳态维持的内容,从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出发,突出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的重要作用,是个体水平上稳态维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节课突出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通过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免疫有关的问题,利用合理的问题设置主动地探究其科学原理,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需求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且,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态度,形成关心社会的意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解决方法]

⑴让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讨论人体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⑵讲解第三道防线。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解决方法]

⑴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抗体,故从体液免疫开始讨论,设置相关问题,结合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归纳。

⑵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细胞免疫的教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教具准备:收集的相关资料、图片。

六、学生活动

1、交流和讨论各自收集的资料。

2、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导入: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⑴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⑵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⑶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⑷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⑸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

再深入讨论:

⑴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

⑵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

⑶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

⑷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都与人体免疫的防卫功能有关。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P36有关内容,教师总结之: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呈现教材P37体液免疫示意图,设问:

1、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会引起怎样的变化?

2、有几种细胞参与这个过程?

3、最后抗原是怎样被消灭的?

4、特异性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归纳:

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

呈现教材P37细胞免疫示意图讲解,然后归纳:

教师归纳一下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例如,进入体内的细菌外毒素,需要有特异的抗毒素与它结合,才能使它丧失毒性,因此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胞内寄生菌,也就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而抗体是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的,这就需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才能将这些病菌消灭;而在病毒感染中,则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试卷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套测试题 高二生物集体备课组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选择题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液体环境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CO2、O2B.H2O、Na+ C.C6H12O6、尿素D.血红蛋白、氧化酶 3.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心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D.细胞可直接在内环境中获取营养 5.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6.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7.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8.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渗透压下降 C.糖尿病D.细胞代谢紊乱 9.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有关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于血浆中含有H2CO3、NaHCO3等缓冲剂,它的pH才能正常 B.内环境体温调节受到下丘脑控制 C.剧烈运动积累了乳酸、碳酸,肌肉感到酸胀,并随排尿使这些物质排出而症状消失 D.血浆中缺少蛋白质引起组织水肿 10.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C.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严重影响 D.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二、非选择题 1.右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体液的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 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一一碳循环 3.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光合作用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CO2 (CH2O) 呼吸作用(CH2O)有氧呼吸CO2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 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 循环的主要形式?CO2 [师生归纳] _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生物群落(有机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4.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水分和无机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下丘脑对水分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醛固酮对无机盐的调节。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人体产热的原因? 2、人体产热的器官?人体散热的器官?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那里? 4、人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甚至。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以饮料代水”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越喝越渴。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如水的摄入量主要由大脑皮层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当机体失水时,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相反,当机体含水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平衡的原因。此外有效血容量的减少也可以引起渴感。5.水和无机盐在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能够调节体温、促进物质代谢(如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起润滑作用(如关节腔的滑液,能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唾液中的水分使食团润滑而易吞咽。);无机

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体液? 2、血液全是体液吗? 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4、什么叫细胞内液? 5、什么叫细胞外液? 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 8、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9、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4章种群与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李晶 教学需要分析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策略 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第4章种群与群落 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 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 种群A 物种群B 个体种个体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 (2)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①出生率≈死亡率②♀≈♂ 出生率<死亡率♀<♂ 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 年龄组成 预测 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 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 影响 性别比例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 + -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 第4节免疫调节 (17)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 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 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 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 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

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参考课时 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2.知识方面 (1)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 (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设计

目录 第1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 (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2节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 第4节免疫调节 (17)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 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 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 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 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 第1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

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环境的理化性质。 (2)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容,也是一个难点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细胞只有通过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参考课时 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2.知识方面 (1)明确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体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环境而实现的; (3)理解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难点:环境稳态的概念. 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容,也是一个难点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细胞只有通过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

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PPT展示血浆成分的图片) 〔资料分析〕由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阶段检测(1~2章)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二氧化碳和氧 ④Na+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2.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A.浆细胞B.T细胞 C.B细胞D效应T细胞 3.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 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 B.血糖浓度的变化 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 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C.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D.乳酸与血浆中NaHCO3反应 5. 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6.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 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 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7.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A.细胞内液增多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D.尿量增加 8.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9.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高中生物必修三 教案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液 1.概念: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三分之二 2.分类:血浆 细胞外液淋巴内环境 组织液 二.细胞外液 血浆 1.血浆≠血液 血细胞 2.组织液: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液):少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4.细胞外液间的关系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1. 相似性:成分含量相近 区别: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2.细胞外液的本质: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3.判断某种物质是否为内环境的成分 a.先确定该成分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淋巴。凡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一切物质均可看作内环境的成分 b.以下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只存在于组织内细胞上的成分 例:血红蛋白,糖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胞内酶,(如呼吸酶)及核酸等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如消化道,呼吸道,尿道)。与外界相同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均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所含物质也不可看做是内环境成分。 四.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a.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内的微粒数目 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c.影响因素:主要与离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自Na+和Cl—

2.酸碱度 a.人体血液PH为7.35-7.45 b.维持酸碱平衡的物质:缓冲对 H2CO3 /NaHCO3 NaH2PO4 / Na2HPO4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不同人的体温比较:幼高于成人高于老年 五。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 境的相对稳态叫做稳态。 二.主要调节机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解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 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最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精品学案

备课本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生物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精品学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份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基础知识】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里获取生存所必须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___________中。 (2).内环境由构成的环境。其成分可分为、和。 因此内环境也叫(约占有体液1/3)。 (3).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的液体,又叫液。它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______________,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有时手和脚磨出“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4).血浆并不就是血液,它是血液中除去后的液体部分,是直接生活的环境。5.淋巴液也叫 ,其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 _____ 。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的________________。 6.说说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相互关系,并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根据下列血浆化学成分平均值分析: (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 无机物包括和(如Na+、K+、Ca2+、 Mg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如葡 萄糖)、(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等)、 (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氨基酸氮、 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 (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 种、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从表中可以看出、离子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_____________。 (4)血浆中的HPO42-、HCO3-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的 __________。 (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的主要差别是血浆 中含有较多的。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括、和三方面。 (2).渗透压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的 __________的________。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3 全套教案目录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1 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 2 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9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1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5 第4节免疫调节…………………………………………………………………………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1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24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 第1节种群的特征………………………………………………………………………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29 第3节群落的结构………………………………………………………………………33 第4节群落的演替………………………………………………………………………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37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9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1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4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4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6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47 第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 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2 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 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教学手段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