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对除法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练背诵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的计算技能;会初步进行小组合作。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

综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和理解,为了更好地实施目标导学,进而提高课堂效益,我结合《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3.情感发展目标: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由例1、例2和练习三组成。例1前,教材第12页呈现一幅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每份两瓶矿泉水、每份两块面包、每份3个橘子、每份……让学生感知每份同样多,为引入“平均分”做准备。例1从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出发,呈现“应该每份同样多”的分配方案,把“平均分”概念的建立置入平均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之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2,是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教材通过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情境图,呈现不同的平均分的方法,通过对话展现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平均分活动的情境,显示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编写意图。最后教材还安排3道练习题,第1题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第2题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以此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第3题分梨活动,让学生看清题意,先分一分,再说一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概念。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在教法上采用情景演示法和尝试指导法;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习。

(二)教学流程

第一流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蛋糕。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猴子妈妈给

猴子兄弟俩分桃的故事。想不想听?”同时,我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课件。(从前有座山,山上住着猴妈妈和她的两个双胞胎孩子。有一天,猴妈妈到山那边摘了6个红红的桃子,她一进门,就给了猴哥1个,把剩下的5个全给了猴弟弟。猴哥一看,可不高兴了:“妈妈!妈妈!你偏心!你不公平!”猴妈妈笑了笑,从猴弟弟那儿又分给他一个,可猴哥还是不满意,说:“妈妈!妈妈!你还是偏心!”猴妈妈看了看,说:“好好好!从弟弟那再分给你一个。”猴哥看着自己眼前的3个桃子,高兴地笑了,说:“妈妈!现在这样分才公平!”

听完故事,学生思考:为什么猴哥说现在这样分就公平了?由学生回答找到答案——同样多。

“对,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研究研究“平均分”,好吗?”

我随之板书课题后,说:“小小研究员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表现好老师可要发奖品哦!”

这样用故事引入,既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又让他们明白数学与生活有联系,使他们愿意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来。用上小小研究员的称呼,更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第二流程:建立表象理解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师:“春天到了,阳光明媚,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瞧,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了!”

我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观察他们买了哪些食品。(学生观察后能够回答出:①许多的矿泉水、面包、橘子、糖果等食品②把这些食品两个两个的分一类或三个三个的分一类。)

2、观察食品的分法(任意分——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提问:把25颗糖果分给5个人,你认为怎么分?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这样分,他则是那样分,有的分得一样多,有的分得不一样多,要使大家都没意见的话应该怎样分?小组讨论,汇报结果。不管怎样分都要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让多个学生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师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你还能从图中找出哪些东西是平均分的?”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于是,在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什么是平均分,我设计了一个判断练习的环节:

(判断:分得同样多的打“√”,不是同样多的打“×”。)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仅要求学生能自悟、会理解,还培养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述把对“平均分”的领悟表达出来。同时在此活动中学会与同伴交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评价他人,使自己的数学思维不断得到完善。学生在通过以上的探索表述就很容易真正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再来说一下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本节注重让学生在春游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完整地叙述平均分,在学生意识中形成一个平均分的表象。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语言:你认为他说的怎样,谁能比它说的更好?让学生互相评价,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流程:实践操作提升新知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全班学生分成每4个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平均分学具活动。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小组汇报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小组合作时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

教师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

2、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把16根小棒平均分,有几种分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后,做课件中的填空练习。

这是一道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于是我这样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说说等平均分物体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第四流程:评价总结深化应用

1、学生总结(我一边补充一边展示课件)。

2、我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师:“今天这节课,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老师要奖给你们每组12多小红花。来!小朋友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师:“请你们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分好小红花!”

3、思想教育

师:“嗯!小朋友们确实表现不错!那,还记得老师刚开始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要是你是我们故事中的猴哥哥,你会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生活中并不是处处都要平均分,小朋友们要互相礼让。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互相谦让,我们的周围、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我的说课将从说教材、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有趣的宴会》的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和二年级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以后学习各种除法和除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我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情景图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和互助意识。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至理论体系。因此,本节课的

重点是:通过平均分情景中,使学生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是:充分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三、说教法学法

(一)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所使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以生动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二)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活动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创造动手实践机会,因此我使用如下几种学法:

1、直观操作法:化抽象为形象。

2、观察比较法: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合作学习法:以小组合作为主,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注重个性的张扬。

四、说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学法的基础上,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低年纪的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因为他们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宴会,宴会让会准备很多好吃的东西,他们还邀请的同学们一起去参加他们宴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知道同学们会分东西,这节课我们就去参加他们的宴会,帮助他们分分食物,好不好!与此同时,出示信息窗1的图画《有趣的宴会》,从而导入新课。

(二)情境图中,探求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 情境图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图画,让学生了解宴会上动物们在做什么,准备了哪些事物,通过图画信息发现问题…怎么样分竹笋?在共同解决分竹笋的问题这一情景时,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将学生的各种分法展示在黑板上,但抛出“公平”时,大家会选择平均分,接着探究这种公平方法的名称,引出新知…平均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在观察比较中得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第二层次: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这层次分2步来进行教学:

第一步出示桃子情境图将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动手分一分,得出每只小猴分4个。

第二步动手操作,让学生用12根小棒分一分,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分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领会平均分含义的同时,增强了合作互助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练习的设计是由易到难:先是基础性练习,其次拓展性练习,最后是开放性练习。

1、判断哪一组是平均分。检验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

2、先圈一圈,再填空。此题用来强化平均分中每几个分成一份的分法。

3、出示气球情境图:这里,我用实物和真人进行分.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可操作性,同时化抽象为形象,也缓解了教学的坡度,突破了难点。

(四)课堂小节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最后小节不仅让学生回顾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与生活联系起来!

五、说板书:

此板书力求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

一、说教材

《平均分》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及二年级上册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解决除法问题的基础。教材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例1用为每个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接着,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验,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预设为: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说重难点: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为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有效的动手操作是关键。但怎样的情况属于平均分,对于学生不是一无所知,所以在引出平均分环节个人认为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分,我预设本节课的操作重点应该在探究不同的方法实现平均分这个环节,而在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后,让学生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可以安排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1、积极创设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

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平均分》一课,我采用书中的主题图“春游分食品”这一情景,来引入教学。

2、加强实践活动

结合教学情境,在本课我将安排多次实践操作活动,如动手分水果,帮小明分橘子,给小猴子分香蕉及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设计、布置黑板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引导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中,分水果活动和设计黑板布置活动,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多次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质疑,互相评价。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今天数学课,孙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字“分”(板书),读作什么?(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书。但是在这个“分”里面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问题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3)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2、教学例2,初步认识“平均分”。请同学们观察例1图,说说图上的同学们是怎么分的?这样分合理吗?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堆分得同样多。3.揭示“平均分”的概念。一堆就是一份,每堆就是每份,每堆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平均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是存在“平均分”的。因此,在这一环节,并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观察书中例1图,得

出“平均分”,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1)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教科数16页第2题)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渗透每份的含义。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创设情景: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苹果呢,看图小明要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学生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而学生爱动手并不等于会操作,盲目地动手不但不能为课堂服务,反而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这里的操作活动可以说是本节课操作含量最重,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就操作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定向指导,即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样做”。)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在有目的、有组织的分一分活动之后,让学生有序地叙述分法和理由,参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从中抽象出各种分法的本质特,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第一层次练习:1、13页的做一做2、14页的做一做指导理解题意后,让学生思考,平均分的方法很多,既可以一个一个地分,又可以几个几个地分。自己尝试分。第二层次练习:练习三1题和3题

看着图直接在括号里填数:

(1)把6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

(2)把12个正方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个。

第三层次练习:开放练习

在庆祝三八妇女节的中队活动上,老师准备了气球,鲜花,还有彩旗。你能把这些物品平均分一分,把教室的黑板装扮得更漂亮吗?

出示操作要求:1)同桌先商量一下,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放到黑板的哪个位置比较合适?2)把袋子里的材料,分一分、贴一贴。

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选择漂亮合理的作品贴出来,并检查是否平均分。

反馈:一起来欣赏已经完成的作品,请作者介绍。

(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习题第一层是基础题,第二层是提高题,第三层是拓展创新题,我重点说我第三层习题的意图,这一环节的操作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的准备是学生能够实现有效操作的前提,教师恰到好处的指导是有效操作的催化剂,反馈评价则是对学生操作活动的分析、总结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四、全课总结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下节课汇报给同学们听好吗?。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 说课稿 》(四篇)

2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一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苏教版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平均分的认识。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平均分的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括,认识并学会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逻辑前提。 (二)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背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有关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全,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虽然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对平均分物品的认识及实践,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存在困惑。 鉴于对以上教材、学情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初步认识 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具体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 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 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为了更好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动手操作是关键。学生在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后,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平均分的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平均分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里面的内容。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展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称为平均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紧接着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 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分 一分、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由 多次经历的“平均分”的过程,找出平均分的方法,并在头脑中由 感性思维而形成抽象思维,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建立表象——动作思维——抽象思维,这是一个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而设置的 螺旋式的知识上升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 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情感发展目标: 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难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自主探索、情境演示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学习、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红花 学具:小棒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如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 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 发展特点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实践 操作情境等。 5、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结合班情、学情创造性地使 用教材。本课就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的例题、练习都作了处理。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 第一流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蛋糕。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猴子妈妈给猴子兄弟俩分桃的故事。想不想听?” 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课件。(从前有座山,山上住着猴妈 妈和她的两个双胞胎孩子。有一天,猴妈妈到山那边摘了6个红红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 下面是收集的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教学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

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人教版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人教版说课 稿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

《平均分》优秀说课稿

《平均分》优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第一课时:认识平均分。我将从说教材,目标,教法,学法,工具的使用,以及流程这六个层次展开。 首先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几个几”的基础上教学平均分的认识,让学生分别学习依据一些物体的总个数和每几个分成一份或者指定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的方法,教材在引出概念之前,首先让学生认识平均分,比较充分地参与平均分物体的活动,为今后继续认识除法作铺垫。本节课安排两道例题和两次“试一试”。例1让学生把6个桃分成两堆,比较不同的分法,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试一试”让学生初步练习平均分物体。例2教学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来平均分物体,让学生参与分的过程,直观看到分的结果;“试一试”让学生用学具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的活动,掌握这种平均分的方法。“想想做做”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以上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基础。 为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学习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为了使课堂更直观我准备了课件演示教具(苹果磁性贴片)学具小棒 说教学流程也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将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 (三)拓展练习,运用平均分; (四)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 现在说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常常教育我们要学会跟其他小朋友共同分享自己的好东西,把自己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分给好朋友。我们都能感受到和朋友们分享好东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今天小猴子要把他的好东西分给他的2个好朋友 出示小猴子分桃的情境图,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 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平均分》。 2、教材与学情分析:“平均分”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特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今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3、教学地位: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 因此,要在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后续学习,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4、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探索“如何才能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教学难点是: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的进行平均分。 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直观演示法 本节课内容并不是很多,虽然是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从森林大王邀请小朋友参加一年一度的“森林聚会大挑战”活动出发,创设了分橘子的情景,利用直观的卡片教具进行分发,引导学生们观察比较。随后老师进一步启发:这样分,对于每个小朋友公平吗?为什么?得出自己的结论:每个队分到的橘子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法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说课材料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学情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

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 个人,再除以 4 )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 )÷4 =52÷4 =13 (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说课稿《平均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说课稿《平均分》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2.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3.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 4.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按照4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

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认识平均分(第一课时)_____说课稿 《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二)实际操作认识平均分(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第一层: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观察猴妈妈怎样分你觉得最公平 2、观察问题 通过让同学们观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同样多。 3、揭示课题 第二层:实际操作认识平均分 1、提出小兔搬8个萝卜,可以平均分几次搬? 2、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认识理解“平均分”。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分法的机会。 第三层:拓展应用理解平均分 1、按要求分小棒,交流操作。 2、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3、分别做练一练的第1、2、3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一样多。每份分得的结晶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平均分”。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对除法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练背诵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的计算技能;会初步进行小组合作。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 综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和理解,为了更好地实施目标导学,进而提高课堂效益,我结合《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3.情感发展目标: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由例1、例2和练习三组成。例1前,教材第12页呈现一幅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每份两瓶矿泉水、每份两块面包、每份3个橘子、每份……让学生感知每份同样多,为引入“平均分”做准备。例1从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出发,呈现“应该每份同样多”的分配方案,把“平均分”概念的建立置入平均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之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2,是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教材通过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情境图,呈现不同的平均分的方法,通过对话展现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平均分活动的情境,显示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编写意图。最后教材还安排3道练习题,第1题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第2题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以此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第3题分梨活动,让学生看清题意,先分一分,再说一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概念。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在教法上采用情景演示法和尝试指导法;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习。 (二)教学流程 第一流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蛋糕。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猴子妈妈给

苏教版二上数学认识平均分 说课稿

苏教版二上数学《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平均分的认识。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平均分的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括,认识并学会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逻辑前提。 (二)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背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有关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全,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虽然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对平均分物品的认识及实践,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存在困惑。 鉴于对以上教材、学情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初步认识 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具体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 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 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为了更好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动手操作是关键。学生在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后,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 说课稿 》(四篇)

2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一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平均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中“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今后学好除法及其他知识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品”的探索过程,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观察、实践、分组学习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与他人交流沟通、分工合作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在探究平均分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平均分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不难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来看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表内乘法(一)及其应用等知识,同时他们也具有较好的观察、操作与概括能力;从年龄上来看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表现欲。

三、教法与学法: 针对以上的分析,结合我校课堂结构时间分配:5分钟的复习或创设情景,20分钟教师精讲及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15分钟的当堂练习或作业,以及四个100%等小班化教学理念。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尝试解决问题。 四、下面,我就来说说在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完成教学目标和构想的。 本节课主要由: (一)、复习检查。 (二)、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五部分构成。 (一)、复习检查:这组数是我精心设计的,意在为后面的平均分操作中给学生以启迪。 考考你: 2×()=6 4×()=8 2×()=10 5×()=30 3×()=15 4×()=12 (二)、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这一环节分三点进行: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出示二一班要去春游的主题图,使学生以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去观察,让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一节课是是建立在二年级上册所学的内容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曾经听过为这样一句话:“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末尽”,说明在一节课中“趣”字应该贯穿始终,而起始阶段的“趣”味显现就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教学例2。 让学生自动动手分东西,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反馈于教师,让教师了解本堂课、本班学生存在的缺陷,以使做到堂堂清。 1、判断题(叫学生判断这样是不是平均分)检验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弄清楚是怎样圈的,然后填一填。 让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再说一说:一共有几个,按每几个一份来分的,分成了几份。(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学会了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关平均分的现象。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1)》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1)》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1、内容 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平均分(1)》,教材第7页至9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2、地位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关键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3、编排的特点 (1)在对比与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例1中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不同的分物情况,使学生在对比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小结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时关注分的结果。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即突出体现了学生对平均分物过程的参与性,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结果。 例2则呈现了在生活中两种平均分物的情况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结果。 (3)注重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让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在学生脑海中相应表象,从而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在例题和多个练习的设计中,都在:“分一分”“摆一摆”或“圈一圈”的活动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编排,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都作了充足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渗透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难点:掌握平均分(等分)的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程杨子 一:说教材 1、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平均分的第二课时。本课是在学习了平均分第 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除法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了“分一分”的过程中体会“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分几份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操作(分一分)、交流,呈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3、教学重点: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分几份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平 均分的含义。 4、教学难点:初步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 的意识和能力。 5、学情与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平均分’的概念,学习了把一个物品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平均分’概念的建立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这节课安排的是‘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他是对‘平均分’概念的丰富。在本节教学中还应以让学生动手为主线,让学生学会怎么样捕捉数学信

息,并能应用这些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方法 1、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合作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这节课的重要方式。‘平均分’的含义就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一步一步丰富起来的。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等活动,他就出了,“把一个说每几个为一份,分几份”的方法,正因为学生参与了整个过程,学生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结论。第一个层次是:交流合作,初探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对子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每几个一份”的方法。第二个层次:再次提升,独立分。在学生已经明确分法后,我设计了个“分9个圆片的活动,突出本节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暗示有困难的学生怎样去分。第三个层次是:离开实物来分一分。通过帮助小熊过生日“分筷子”,引导学生怎样解决问题。第四个层次:动手实践放开分。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学前准备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2、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关键词是:平均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