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全部答案(精简)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全部答案(精简)

4.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提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今天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而共同劳动则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因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3)科学是生产力,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固定资本),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又能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了一般的科水平和技术进步。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一方面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最要的一个组部分,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资本用作财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

4.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他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1)基本概念是科学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只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2)基本原理或定律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反映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3)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运用相应的科学概念,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可以对某类事物的各种现象及内在联系作出科学的推理,由此形成科学理论。总之,各元素不是按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致的逻辑结构

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2)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5.2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过程?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和经济的。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

6.1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形态)?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

科学思维方法:

1)演绎方法:它又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作用:公理化方法可以用来整理已知的科学知识,构造理论体系;数学力学等科学普遍也使用了公理方法,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科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都离不开演绎推理的巧妙运用。

2)非演绎方法:1、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抽象的过程。掌握该方法能更好的理解科学认识从“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的具体”的前进运动。2、归纳和概括:归纳方法推动数理逻辑的发展,概括是经验定律型假说的主要思想。3、类比和联想: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在科学探索中常常能发挥冲破迷雾的导航作用。4、思想模型方法: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式之一,通过构建和研究思想模型来认识未知研究对象的方法。它在创新思维中广泛应用。

9.1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技术的本质。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首先,技术的演化推动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从原始时期混沌的天人合一到近代的天人对立,再到将来的自觉的天人合一的演化。

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

技术的特征

1.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以成为现实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使技术活动只有在社会的共同整合下才能产生和实现。

2.物质性和精神性物质性: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是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着物质因素;精神性: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怎样生产”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或“操作方法的知识”,即实践的知识体系。正是由于技术同时具有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它才成为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中介,起到了由物质变精神、由精神变物质的桥梁作用。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技术不仅延长了人的劳动器官,而且延长了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成为人用以认识客观物质、人自身及其精神活动乃至部分代替人的大脑的智力活动的物质手段。

3.中立性与价值性技术中立论认为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政治、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技术价值论后者则认为,任何技术本身都蕴含着一定的善恶、对错甚至好坏的价值取向。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一。技术的内在价值是指技术自身具有的属性及其产生某种效应的内在可能性,这是由技术的自然属性规定的;技术的现实价值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技术作用于客体而产生的实际效应,这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规定的。技术的内在价值与现实价值不是绝对分开的。

4.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活动中,经验性的技能、诀窍和规则仍然是必要的。技术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向物质手段和实体转化的过程。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技术既包含方法、程序、规则等软件,也包括物质手段等硬件,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技术。软件与硬件相互作用和不断更新,使技术不断发展。

5.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古代,近代,20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1世纪将逐渐成为生物学的世纪日本技术论学者星野芳郎(1922~)提出的近代技术史上三次技术体系的更迭的思想就反映了近代以来技术的跃迁式的产生、发展及演化过程。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又具有累积性当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被废弃,而是在主导技术影响下经过改造、提高的扬弃过程,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

相互融合特征。

9.2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技术的要素可以概括为: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和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1)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经验、技能是最基本的技术表现形态经验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的体验,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方式及方法等直觉体验的积累和综合。技能则是以技术知识、劳动工具和经验为基础,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活动能力(know-how),包括技巧、诀窍等实际知识。

(2)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它按被操作和不被操作分为“活技术”和“死技术”,前者指的是在劳动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后者指的是不在劳动过程中的技术成果或技术对象。“死技术”与“活技术”的区分是相对的实体技术按不同历史时期分为手工工具、机械装置和自控机床等三种表现形式,它们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的不同发展阶段。

(3)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它是现代技术构成中的主导要素。技术知识就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技术经验和理论。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经验知识,一种是理论知识。前者是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规范化的描述或记载,后者则是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机制或规律性的阐述。有人认为,古代的技术知识是“具有描述性规律的技能、准则”,而现代的技术知识“是技术规则和理论”,或者古代的技术科学就是经验知识,现代的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是以技术原理为基础的知识。这些论述,都从不同方面阐明了两种形态技术知识的实质,表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认识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

9.4怎么理解技术结构的演化?(一般)

技术是历史地演变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因而技术体系也同样处在历史演变之中。任何一个技术体系在开始形成时,总是具有较大的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潜力,但这种潜力的发挥总有它的极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需要不断发展进而超过技术体系原有潜力的极限,相对稳定的平衡就被打破。日本技术论学者星野芳郎通过对人类技术史的考察,提出在近代技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技术体系更迭:第一技术体系形成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在第一技术体系中蒸汽动力技术是主导技术,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动力时代。

第二技术体系建立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阶段向垄断阶段发展对强大和廉价的动力能源的需求而产生的,其主导技术是电力和内燃机技术。

第三技术体系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微电子技术处于核心的主导技术地位,并已经逐步取代了工业化时代的第二技术体系。

10.2怎么理解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的关系?(主要是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作为两种独立的认识形式,在认识的原则、目的、对象、成果、过程、方法与评价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技术与科学在多方面的差别决定了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之间有着多方面的差别:首先,认识目的不同。其次,认识对象不同。再次,认识过程不同。最后,解决的问题不同。

11.3现代技术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怎么样的冲击?其原因何在?

当代技术特别是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

1、人工授精、体外受精和无性繁殖等生殖技术,可能损害夫妻之间的感情,冷淡代际之间的亲情关系,打乱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关系。

2、人工流产技术将会因为使胎儿流产失去生命而引发关于胎儿是否是人的伦理争论甚至是人权争论。

3、克隆技术引发了诸如人的基因能否当商品进行交易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4、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等等。

这些技术伦理成为技术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有助于我们在变革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技术伦理,以便与技术发展相适应,促进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

11.4怎么样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看待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认为:(1)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2)社会对技术的促动与观控。恩格斯指出,社会需要和社会交往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

在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技术决定论片面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它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不难看出,技术决定论极端和片面的夸大技术在与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对技术的影响和塑造。在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中,技术只是一种带有中介性的客体,人类则是主体,技术虽然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但它不能取代人类的主体地位,它将永远受到人类及社会的影响和控制。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不能绝对的取决于技术本身,应该通过完善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体制并依靠技术来加以克服。因此,以技术取代人类的地位是不对的,而围绕技术给人类社会影响的后果所产生的极端乐观主义和极端悲观主义思想都是不可取的。

社会决定论则片面的强调社会的作用,它强调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从技术都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一正确的前提出发,得出否认技术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否认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的错误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各自片面强调技术、社会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其观点具有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

13.1什么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科学技术体制化就是科学技术确立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科学技术体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是科学技术体制和组织的基本成员,分析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形成与演变过程,是讨论科学技术体制化进程的重要路径。

1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13.3试论述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及其原因?

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他们受同样的实践规则和标准所制约,并且共同培养后继人才。其任务是在科学范式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创新者网络”是技术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它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

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社会规范由于体制目标不同而有区别: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技术的社会规范则是所有者性、局部性、权威性、定向性和专门性。

14.1试论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

1)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①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的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能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②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研究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生产这三大部类相辅组成,协同发展。不可偏废一方,其中技术是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

2)科学技术社会化。①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国家化甚至国际化,从而进入大科

学时期。所谓大科学,就是依照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加以管理的科学。②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3)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为。①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高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具备相液压的社会条件,为此,发达国家纷纷创立国家创新体系,以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良性运行。②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

14.2为什么说研究与发展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核心?

高技术的崛起及其产业化,使得研究与发展(R&D)成为大科学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核心,成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关键,研发投入及其强度(R&D/GDP)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战略重点。只有把握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新特点,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新机制。

16.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已经提出现代化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洞察世界历史的重大转变,指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2)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指出,新时代的特点是:穷国与富国的差别不仅在于资本,而且在于知识。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展中国家必须制定政策,以缩小它们与富国之间的知识差距。

(3)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应用于分析新的世界形势,提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4)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地指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16.2试论述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及其重点。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解决人口、资源与发展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据此,党的十五大与十六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创新能力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中国的发展战略把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包括四个方面:知识创新系统。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系统。它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传播系统。它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知识应用系统。它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

研究与发展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研发强度(R&D/GDP)反映国家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研发活动的类型和研发活动的部门分布,反映科技资源的配置状况。

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是国家的教育体系。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包括教育的体制、思想、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16.3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1)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①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②用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2)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生态产业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建设现代农业。

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民族利益①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文化②坚持创新精神,开展创造学习研究与发展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深化教育改革。

7.1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科学理论的检验,是判断科学理论真假的过程。

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与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科学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总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检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科学理论的评价、检验和选择,首先是经受同行的质疑和批判,如科学概念与实验方案的同行审查、不同规模的实验验证等等。

7.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1.相容性评价。如果从新理论T2可以推出公认的理论T1,或者从T2推不出与T1相矛盾的推论,那么T2与T1就是相容的。相容性评价就是将新科学理论T2与公认的科学理论T1进行比较,以确定T2是否与T1相容。举例: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牛顿力学一方面可以看做是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的近似表现,另一方面可以看做是相对论在低速世界的近似表现,因此,从逻辑的相容性关系来看问题,可以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看成是牛顿力学在高速和微观世界的拓展,它们是相容的。

2.自洽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即分析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矛盾。举例:伽利略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

3.简单性评价。科学理论的简单性: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尽可能少。逻辑基础简单,不是内容简单。举例:哥白尼理论比托勒密理论简单的多,这是后者战胜前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7.3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

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理论的推论进行经验验证,以确定该理论的真伪。科学假说或理论与科学事实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只有通过逻辑分析,才能使假说与事实建立起联系,从而确证或反驳某种假说。

科学理论的推论与观察事实的对照有三种可能情况:

⑴推论和已知经验事实相符,这其实是理论对该事实的解释,不能确证该理论是真是假。

⑵推论与未知的现象符合。这是对未知现象的理论预见。这未知现象被确证,是对该理论为真的一种确证。

⑶推论与未知现象不符,该理论被否证。

8.1不同的科学理论累积发展模式各是如何看待理论的归并的?

一、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古典归纳主义认为,作为科学基础的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科学研究是通过归纳程序去发现一般原理,如此逐步地归纳上升到最基本的原理。经验的累积的观点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是以观察所提供的可靠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并通过归纳法建立起来的。随着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事实材料的增加,并由于观察和实验技巧的改进而对事实的了解更加精确和深入,愈来愈多的概括性更强的定律和理论被建立起来,科学的发展就是真命题数量的不断增多,是量的积累、递增。科学只有进化、没有革命;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飞跃。

二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

①科学理论是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与基本内假设出发,用数学演绎与逻辑推理,推演出的一系列命题。所以理论家的方法是,应用那些作为基础的普遍假设或者“原理”,从而导出结论,建立逻辑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科学理论中的命题只有通过经验证实,证明它们同我们的各个单独的经验相符合才能成立。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理论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据就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这正是理论的真理性

③科学理论是通过新的经验事实的证实而不断地朝前发展的

8.3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从哪些方面反映科学理论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 Ch1 3.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系统的普遍性:系统性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的基本属性。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所不在。 4.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 (1)虽然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还难以把电子看成是一个系统,但是它作为微观物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系统之中,要以系统的方式才能确切地理解它。 (2)随着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发现比电子更深一层的内部结构。 (3)系统可以从结构上理解,也可以从功能上理解,电子具有整体性。 5.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2)系统具有整体突现性原理。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6.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在决定系统功能的四个基本因素中,系统的内部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具有更为直接的根本意义。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Ch2 1.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有序指的是客观事物之间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无序指的是客观事物或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组合或运动的无规则性和不确定性。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三类:空间序、时间序、时空序。在空间、时间、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顺序、规则,具有某种确定性和规律性,就是一种有序。有序与无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序,也没有绝对的无序。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或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 熵最初是用于热力学中,还可以描述系统中微观状态数的大小,熵描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申农和维纳提出的信息熵概念是对熵概念一次最深刻的发展。申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而信息熵表示的是不确定的大小即信息量。维纳认为,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一个系统中的信息量愈大,信息熵减少愈多,系统就愈有序,组织化程度就愈高。 3.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吗?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他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指令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两者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组织”的实质在于执行指令,而“自组织”的实质在于相干协同。 4.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1)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 (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3)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

自然辩证法期末思考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全书由论文、札记、计划草案共181篇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6部分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 1.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简述)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1)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3)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这些古代的自然观都摆脱了上帝或神灵创造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东西寻找世界的本源。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相同点: (1)它们都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原子在虚空中存在运动着; (2)认为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数量无限; (3)原子即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物质不灭论) 不同点: (1)伊氏原子论在承认L-D原子论提出的始原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原子分为始原原子和结构原子; (2)L-D原子论认为原子有大小、位置、形状、次序等数量上的差异,本质上没有区别。而伊氏原子论在承认量的差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原子有性质方面的差异,原子有重量,正是由于重量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 (3)L-D原子论认为原子的波动形式是一切事物的动因,并把它归结为自然界的必然性;伊氏提出原子运动的偏斜学说,原子除了由于重力引起的下降运动外,还有偶然的偏斜运动,克服了L-D原子论否认偶然性存在的缺陷,确立了偶然性在运动中的地位,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3.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中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4.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古代自然观的三个组成部分: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天体论)。 1.本质特性: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用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去解释其他事物和现象的产生与演化,与唯心宗教神学有本质区别。在反映自然界状况时,将事物和现象看成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从自然界本来面目出发进行客观反映,本原与状况实现了统一。例如“八卦”“五行”学说。前者用八种事物后者用五种事物揭示了万物与现象的根源。前者用阴阳交感,后者用相生相克揭示了事物形成、演化与消亡,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2.直观性:将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不懂得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将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一般的概念。 3.猜测性:用假设的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关系,甚至用主观臆想填补事实空白。 4.思辨性:(哲学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以付诸现实实践的检验,甚至规避实践检验。 5.结合古代科技成果,论述古代方法论的巨大成就。 古代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就,运用和完善了研究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实验方法、数学方法、解析方法等等。在古希腊时代,成就最丰富的还是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每一题300 字—500字)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位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3、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15、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 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生态自然观的实践。 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依据和思想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它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 ,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与完善。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将生态自然观与我国环境现状相结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基于生态自然观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自然,才能维护和促进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长久稳定与繁荣,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所谓多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多学科融贯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 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全部答案(精简)

4.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提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今天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而共同劳动则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因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3)科学是生产力,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固定资本),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又能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了一般的科水平和技术进步。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一方面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最要的一个组部分,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资本用作财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 4.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他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1)基本概念是科学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只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2)基本原理或定律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反映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3)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运用相应的科学概念,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可以对某类事物的各种现象及内在联系作出科学的推理,由此形成科学理论。总之,各元素不是按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致的逻辑结构 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2)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5.2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过程?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和经济的。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 6.1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形态)?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 科学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4)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6)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7)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8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9)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10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12)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4) 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9 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2) 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24) 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25) 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27) 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27)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

自然辨证法思考题答案 2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重要理论基石包括哪些?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2)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基本思想:①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②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③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④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产物 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二、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第三、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重要意义:第一,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基础。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基本原则:(1)发展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的必要性、完整理解的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2)可持续性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3)共同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危机、安全、未来的共同性→共同行动(4)公平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代际公平、代内公平 4、谈谈你对科学及其判据的理解 “科学”概括为以下一些基本方面: (1)科学是一种准确的判断。 (2)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 (3)科学是种种知识单元通过它内在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4)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武器和工具。(5)科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一项社会事业,一种社会现象。(6)科学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气质。 科学的判据:(1)科学注重实践理性原则。 (2)科学注重可重复性原则。 (3)科学注重逻辑完备性原则。 (4)科学注重理论的简单性原则。 5、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 (一)、分析和综合 1)、分析方法:将被研究对象整体分为各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等,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认识方法.分析是对一定综合体的分析,分析离不开综合。辩证的分析是剖析事物矛盾的思维方法。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有没有?是不是?定量分析:对象的各种成分数量;有多少?因果分析:引起某一现象变化原因;为什么? 2)、综合方法:将已有的关于研究对象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对研究对象整体性认识的认识方法。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探索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式,即结构的机理与功能,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整体性认识。正如分析离不开综合,综合也离不开分析。辩证的综合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加和,它导致关于研究对象的新的知识。因此本质上是一种在分析基础上的创造, 也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 (二)、归纳和演绎 1)、归纳:从个别或特殊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在逻辑上叫做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按照它概括的对象是否完全而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归纳法、科学归纳法。 2)、演绎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推出关于个别或特殊事物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推理形式。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和部分答案要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和部分答案要点《自然辩证法》方法论部分思考题(郭琰) 1.简要介绍了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科学认知活动的意义。 答:科学观察特点:1.方法是自然观察;2.明确的目的性;3.有计划的系统观察 科学观察的作用:它属于实践活动。在认知过程中,及时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是最基本的方法, 又是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 科学实验方法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加强的研究对象 3.可是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以了解对象的性质 5.了解和改变性质的经济可靠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科学发现过程,谈谈你对科学实验中的机遇问题的认识。 答:科学实验中的机遇是指科学实践中的偶然事件导致的科学新发现。它最大的特点是偶然性,如伦琴发现了X光,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机遇:1.注意事故提供的机遇2.机遇不能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方法3.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3、简述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和解决的基本途径。 回答:提出科学问题的方式: 1.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 2.不同理论、学派或观点之间的矛盾 3.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矛盾是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途径: 1.通过进一步获取事实来回答解决问题 2.通过引入新的假说来解决问题 3.通过引入新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4.结合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谈谈你对科学假设的理解。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特点: 1.假设是科学与假设、基础与猜测的辩证统一 2.背景知识的辩证否定 3.假设应可检验 4.假设简单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理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意义何在(联系实际)?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内容主要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完整学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范畴性的( vategorical )理论,但也有一定的规范性( normative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 一如果不重要,就不会开这门课,和大学时期学的马哲,毛概,邓论一样,层次更深,都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二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可以指导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一篇好的论文是需要辩证的哲学思路的,如果连辩证法都不知道,很难相信一个人会有大作为. 三理工科大都是搞科研的,在这其中会做好多的实验,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不同于古代科学的原始观察和经验描述,科学实验有很多优越性,它可以通过对实验材料的进一步加工,把事物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揭发出来。人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从局部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如果一开始不把局部和简单事物了解清楚,那对于整体和复杂事物的了解将更加困难。 做实验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抽象思维。科学研究中的抽象就是把复杂的条件暂时简化,暂时撇开那些次要因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比如我们数学上研究的4维空间,力学上研究的只有质量没有体积的质点,没有弹性变化的刚体,电子学研究的没有电压波动的理想电压源,热血中的绝对零度,流体力学中没有粘滞性的理想流体等等。这些研究对象在现实世界是没有的,在实验室里也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得到这种理想情况,但是我们从思维上却可以掌握它,这是抽象可能补充科学实验的不足之处。科学的抽象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抽出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科学抽象虽然采用了纯理论的形式,但是并不意味这脱离了实践。相反,它是以抽象的形式,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土建版本一)

①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 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②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 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答案。科学问题是一种已知与未知的结合体、交界 ③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与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④范式:范式是指通过一个具体科学理论为范例,通过解决科学中关键性、全局性的问题,给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整体的图式,即 世界观。 ⑤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它是自然科学 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⑥检验蕴含:根据一定的条件,从一个全称命题逻辑上必然推出一个单称命题,对这一单称命题的检验即是对全称命题的检验。这 种条件和相应单称命题成为检验命题。 ⑦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技术客体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它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⑧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应 该遵循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系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 ⑨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 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⑩无形学院:把神学和政治排除在讨论范围之外,而专门进行一些具体的实验工作和有关自然的理论问题的研讨.这一团体最初被称作“哲学学会”.因为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规章制度,把它称为“无形学院”. 二简答,论述题 1.简要评价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答:古代自然观的特点有: 朴素的唯物论:占主导地位,当然也有唯心的部分 朴素辩证法:因为它从事物的联系、变化、演化、运动的方面来看待事物,但由于当时科技的落后,没有建立在大量的科学技术发现的基础之上,这种自然观只能是朴素的,这是人类早期智慧显示的标记。 整体性:把握到了自然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无法具体说明自然现象的联系;虽然寻求自然现象的内在原因解释,却缺乏足以将自然现象连接成因果链的经验知识;虽然企图从总体把握自然,但对构成总体的细节和部分不清楚。 直观性、猜测性 2.简要评价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答:第一,摒弃了古代自然观的直观性、猜测性,对近代自然科学和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它强调自然的外在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打击了宗教神学,为自然科学突破神学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主张分析、还原的方法研究对象,强调经验和实证,这种方法对近代自然科学是极其必要的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 思想及其基本特征。 答:(1)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 吸收历史上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认识成果,仍然坚持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物质性的正确立场。 物质是整个世界的产生存在的本原,同时也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元素。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也不可能有世界上的各种事物。 (2)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①一切皆变,任何自然事物都不是永恒的,都有它产生、发展、变化和转化的历史。 ②“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

自然辩证法概论张国安主编课后思考题部分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张国安主编部分习题思考题答案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是什么? 答:(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曾指出人和自然是具有绝对的相互关联性的。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界具有同源性,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不存在与人类无关的自然界,没有自然界的进化和发展就没有人类产生的可能,没有人类和自然界的联系的自然界,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是不存在的。 (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没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资料,人类就无法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的生存,更无所谓的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此外,人类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资料,满足人类最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活动离不开自然。 (三)社会是自然和人类的统一体。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社会的本质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社会作为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生存的纽带具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存在着广泛而又普遍的有机联系,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其次,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相互发展,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迄今为止最高的生命体在于,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即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前者反应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后者反应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因而,人类具有双重属性,正因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才形成了人的基本特性。进而形成人与自然的原始生态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两方面的关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即人、自然界、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复杂性? 答:自然是复杂的,但可以用简单性来认识。简单性实质是对复杂性的简约或者简化。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是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常用方法。复杂性是自然界的属性,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它与自然界的整体性紧密联系。自然的复杂性不是简单性的线性组合,更不可能被简单性所覆盖,是不可以约简还原为简单性的。如果这种复杂性能够约简为简单性,那么,这样的复杂性就不是真正的复杂性,而是隐藏着简单性实质的复杂性表象。 然而,复杂性目的并非在于对简单性的否定,只是要求用复杂性来对待复杂性。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模糊性、非线性、混沌、分形等复杂现象。自然界存在结构的复杂性、边界的复杂性、运动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不稳定性、非集中控制性、不可分解性、非加和性、涌现型、进化过程的多样性以及进化能力上。这些都要用复杂性思维来对待,从系统的整体性来认识自然界的复杂性。因为自然界是一个开放而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整体性一定意味着复杂性。 3.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 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答: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④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①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②中间学科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③交叉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 2、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答:相互关系:①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②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③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答: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①天文学:德国科学家康德、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分别独立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②地质学: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一书中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③生物学: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④化学:1982年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 1870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⑤生物学: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⑥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等。 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完整版)整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26-P42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P18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观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搭理推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一〕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主要容和它们各自的积极意义。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根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答复。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开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想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历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想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场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

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开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开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严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想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开展有历史性的奉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认;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气氛和使得人们开场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根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开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根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开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1章 ★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1)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 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 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 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 系。 2)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 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 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 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 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 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 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 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 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 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 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 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 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 向和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