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8 小猴子下山 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8 小猴子下山 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8 小猴子下山 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8 小猴子下山 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对比做动作)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左右结构。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最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最后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图片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认识生字之后,为学生创建自主读文与巩固识字的平台,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得以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提手旁生字,同时从整体上理清故事情节,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

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又~又~”式词语,并能拓展组词,学会恰当应用,巧妙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故事后,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续编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复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通过给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深化所学的故事情节,升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

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18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18《小猴子下山》 教 材简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四幅插图五段文字,通过小猴子喜新厌旧,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懂得知足,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要贪得无厌,三心二意,否则最终将一无所获。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坐不住、好动、好奇心强,对什么事都是三心二意。本课内容的安排正好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因而,教学本课时,在熟读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懂得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目标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常、往七个生字。2.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通过学习课文,快速 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 ”等动词。4.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并 从故事中懂得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重点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常、往七个生字。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并从故事中懂得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学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课时 划分 2课时 教学 准备 课件、卡片。 信息技术整合与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 要点 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文本导入课题 B A 导入课题 3 自制文本认识生字 C G 学习生字10 自制文本理解内容 E F 学习内容10 自制 1、媒体类型: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2、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3、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4、媒体来源包括:A.下载;B.自制 教学过程 初备复备 第一课时 目标: 会认猴、结、掰、扛等4个生字,会写块、非、常、往四 个生字。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一、图画导入。 1.课件出示猴子的谜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课文18:小猴子下山》 7 【省一等奖】优质课

《小猴子下山》教案 郝霞飞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重难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二、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这天,猴王要过生日,一只小猴子就偷偷溜下山来想给猴妈妈找点 好吃的,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知道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小猴子下山》三、听录音读课文,明确路线 1.思考: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四、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 )又( )”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 )又( )”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2018春语文S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8课寓言二则

18 寓言二则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3.情感目标:发挥想像,初步理解课文寓言,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预习作业:朗读课文,查资料了解“坐井观天”和“亡羊补牢”的大意; 搜集你读过的喜欢的寓言故事。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坐井观天》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1.认识1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坐井观天”的成语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二、学习课文《坐井观天》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故事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2.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①小声自由读,把带拼音的字读准。 ②老师检查,指名认读生字。 ③你怎么记住这些字?把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④采取多种方式检查认读效果。(开火车读、男女换读等) 区别形近字: 抬()蛙() 治()哇() (2)指导写字。 ①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真观察,注意书写。 ③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课文《坐井观天》 1.再读课文。(出示挂图)

课文18小猴子下山

18.小猴子下山 一、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从故事中深受启发教育。 三、课前准备: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教学辅助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二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学习向导: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13、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本单元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 二、学情介绍: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雷雨并不陌生,但学生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不够深,需要老师指导观察体会。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我觉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教学的难点在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三、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4、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象。 教学难点:教学的难点在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复习生字词,指导书写“垂、逃、彩、虹”。 2、有感情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学习运用“越……越……”句式说话。 4、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学习写观察天气日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学习写观察天气日记。 三、教学准备:课文图片、生字卡片、课件、雷雨声。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教学活动时间按排设计意图一、复习生字词。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2、上节课我们知道课文讲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这堂课我们要去看看具体的景象。约3分钟复习巩固生字词,谈话引入本节课。二、朗读感悟雷雨前(1—3)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3)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写的好的用铅笔划起来。 2、指名读好句。(出示幻灯好句2) 3、齐读好句,你认为好在哪里?(指导书写垂、逃、) 4、请用“越……越……”说句话? 5、你见过雷雨前的景象又是什么样子?(同位交流 6、齐读(1—3)自然段。过渡:是呀!雷声越来越响了,(听雷声)接着会发生什么事呢?约10分钟朗读感悟雷雨前(1—3)自然段。指导书写生字“垂、逃”。落实教学目标3。三、品读雷雨中(4—6)自然段。 1、闭眼(听雨声)。 2、师范读。 2、(出示图一)看图中的小朋友在窗前看到什么景象? 3、课文中的“渐渐地”你能换一个词吗? 4、这一句要怎样读?同位读一读。约10分钟品读雷雨中(4—6)自然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四、感受雷雨后的美景。 1、雨很快就停了,雷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7—8)自然段,并圈出(7—8)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出示幻灯5) 2、个别说(出示幻灯6)。 3、是啊!雨后的景物多美啊!(出示图7)看蜘蛛雨前、雨后的表现。 4、你觉得哪个景物最美?指导书写(彩、虹)。 4、我们也见过很多雷雨后的美景,而且老师还知道你们把这些景物画成一幅幅画,现在先四人小组按顺序观察画面,把图画内容说给大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含教学反思)

18 小猴子下山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8课同步练习题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8课《雷雨》同步练习题1 一、我会写。 cǎi hóng chuíxiàchén zhòng táo pǎo míng chán yuèguò( ) ( ) ( ) ( ) ( ) ( ) 二、小猴学样。 1.黑沉沉( ) ( ) ( ) 2.一(动)不(动) 一( )不( ) 一( )不( ) 一( )不( ) 3.越(来)越(亮) 越( )越( ) 越( )越( ) 越( )越( ) 三、用“√”选出最恰当的词。 1.清新的空气迎面(吹过扑)来。 2.一只蜘蛛从网上(掉垂落)下来。 3.蜘蛛又(坐爬停)在网上。 4.一条彩虹(挂停爬)在天空。 四、我会填。 一( )乌云一( )大风一( )蜘蛛一( )蝉一( )房子 一( )彩虹( )的空气( )的青蛙( )的云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是按( )、( )、( )的顺序描写的。 2.雷雨前,满天的( ),( )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 ), 蝉( )。天空刮起( ),闪电( ),雷声( )。 3.雷雨中,雨( ),往窗外望去,( )哇,( )啊,都( )。 4.雷雨后,( )出来了,( )挂在天空。池塘里( ),( )也叫起来了。 六、开心阅读。 冰花 今天早晨,我起床以后,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许多美丽的冰花。 冰花的形状各异:有的像小树,有的像小草,有的像小花朵,有的像小树叶……各式各样,美丽极了。太阳一升起来,它们就悄悄地融化了。 我问爸爸冰花是怎么结成的?爸爸说,那是冷空气的作用。夜晚,外边的气温较低。屋里热空气遇冷,就变成了水珠子。水珠子碰到冷空气,就变成了薄冰。因为玻璃上的灰尘分布不一样,所以就结成了不同形状的冰花。 1.短文有( )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丽——( ) 悄悄地——( ) 3.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写一句完整的话。 4.文中的冰花形状各异,想象一下,冰花还会像什么? 5.冰花是怎样结成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部编新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新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8小猴子下山 课时测评方案 一、将下列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____āi____ěnɡ____ǎn____ēnɡ____ánɡ____uī 摘捧满扔扛追 二、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猴子(hóuhuó)蹦跳(bènɡbèn) 结果子(jiējié)抱着(bàopào) 三、看拼音,写字词。 kuài fēichánɡ ɡuā 1.这是一甜的西,真好吃。 wǎnɡ kònɡ dì jìn 2.请你这边前吧! 四、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五、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掰②扛③摘④抱 ()玉米()娃娃 ()草莓()沙袋

六、按要求写句子。 1.照样子,写句子。 例: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1)妈妈星期日公司有事,我只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今天生病了,妈妈只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一个动词造句。 扔捧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连词成句。 (1)桃子又大又红满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着手回家去小猴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内阅读。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他看见满地的西瓜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公开课精品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年级下册 18《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锤子一无所获。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体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中。在本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又_又_”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撮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简单的推断。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学习了一些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动画课件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2.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教学课件、玉米、桃子、西瓜图片及实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客人,大家想知道它是谁吗?只要你们能把这些词语准确地读出来,它就会出来跟你们见面了。 2.出示词语:掰下扛着扔了摘下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1)学生齐读词语。 (2)分组认读词语。

一年级下册语文18课教案

18.四个太阳 学习目标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心愿和善良的心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示题质疑 1、板书课题:四个太阳。学生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问) 二、学生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小黑板出示生词,检查生字读音: ⑴指名教读。⑵自由认读。⑶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打乱顺序分组读。3、记忆生字: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学生交流记字方法)还没记住的字,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4、读课文,看看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要求正确朗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师读课文,提问:“我”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根据回答贴太阳图片)2、你最喜欢哪个太阳?(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你喜欢哪个太阳,就认真地读哪个自然段。 4、指名读书,检查读书情况。 5、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一起合作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 四、指导书写“圆”“因”“为”“脸”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出示“圆”“因”“为”“脸”,指导书写: ⑴口头组词,理解字义。⑵指导观察字形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⑶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书写:重点指导“为”的笔顺。 五、朗读课文,感悟内容: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小哥哥为什么画这样的四个太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板书课题:四个太阳。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生字读音。 2、回忆旧知:课文里的小哥哥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根据学生回答贴图片)过渡:瞧,四个完全不同的太阳,多新鲜哪!小哥哥为什么要画这样的四个太阳呢?咱们一起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哪个太阳。 2、小朋友为什么喜欢这个太阳呢?把写它的那段再读一读,读出对太阳的喜爱。3、检查:你喜欢哪个太阳?说说你的理由: (以下内容可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进行教学) ⑴绿太阳:①你为什么喜欢绿太阳?(演示课件引导)读一读。 ②小结,指导朗读。引导看图或多媒体,感受绿太阳带来的凉爽。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金黄太阳:①哪些小朋友喜欢金黄的太阳?一起读。 ②为什么喜欢它?(演示关于秋天景物的课件,唤起想象,激发情感) ③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了解“金黄的太阳带来了丰收的季节”后,指名读出自己的感受。 ⑶红太阳:①为什么喜欢红太阳呢? ②指导看图,齐读课文。 ⑷彩色太阳:①彩色的太阳送给谁?(春天)②你为什么喜欢彩色的太阳?(学生交流)③指导朗读。师问生答,读后交换。 三、拓展思维,口语交流 1、学生介绍美术课自己画的“我心中的太阳”。准备好后说给最要好的伙伴听。2、全班交流。引导:你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这样画?想表达什么心愿?根据学生的心愿,把画送给某人或贴在黑板上。 3、老师将自己画好的太阳送给学生,并提出希望。 四、指导背诵,巩固理解 背自己喜欢的太阳所对应的自然段。引导学生课下继续背。 五、指导书写“阳”“光”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指导书写“阳”“光”: ⑴了解“阳”的部偏旁和“光”的笔顺,练习书空。 ⑵指导观察字形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⑶练习写字。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8 小猴子下山 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太空生活趣事多》优质教案

太空生活趣事多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空常识。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反映太空活的课件或图片。 2.学生查阅的太空生活资料,彩笔和画纸。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生活的画面。教师讲述:这两位叔叔是谁,你们认识他吗?(学生谈话)他从太空中返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太空中的趣事,你们想了解这些事情吗?那就让他们给我们讲讲太空的趣事吧!(板题)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好奇心,实现向文学的自然过渡。)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先自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2.采取同桌互读、小组分段轮读、指名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点练读2至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空中究竟有什么趣事?(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了字词障碍,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识字 1.请小朋友拿出字卡,学生的字卡预先做成各种形状,如飞船等(根据学生的想象自己完成。)自由读字卡、同桌互相指认、小组内识字比赛、全班开火车读。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字扩词。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如下训练: (1)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去掉词语中熟字开火车读生字 (3)找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字。 (4)教师念读字词,学生亮出卡片。 四、写字 1.整体指导,发现规律。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教师范写。 2.学生仿写,师生评议。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3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3篇 PEP first grade volume II Chinese Lesson 18 "little monkey do wn the mountain" teaching plan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3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 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 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设计 2、篇章2: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集体备 课教学设计(部编版) 3、篇章3: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篇章1: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

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1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小猴子下山(第3课时)人教(部编 版) 18、小猴子下山(第3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猴、结”等13个生字。 2、会写“块、非”等7个字。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懂得做什么事情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写字 (一)指导书写汉字块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块”共7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二)指导书写汉字非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非”共8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三)指导书写汉字常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常”共11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完整版)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18课 小猴子下山 第1课时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北门小学吴有荭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本文语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说话。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把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猴”字,能正确认读后面带“子”的轻声词语,认识并能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语。会写“非、常”两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会用“先()再()接着()最后()”的形式说说小猴子下山路线。3.情感目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下山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来带着表情、动作、语气学文讲故事。 三、教学难重点 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四、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圆形的彩色生字卡片 3.小猴、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贴图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1. 故事激趣导出小猴子。贴图(小猴子),板画(山)。 2. 指导学生认识“猴”。 3.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4. 指导读好课题 (二)整体感知,明确路线 1.自由地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请同学们边读别找小猴子走过的地方。 2.出示图片说说路线。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现读完故事了,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先后顺序看看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图对吗? 3.练说路线: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再走到(),接着走过(),最后看见了小兔子追到了()。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读好词语 1.找出课文中“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词语 师:看,故事中的小猴子出来了,发现了吗?它的表情——?指名说。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那么高兴吗?指名说。 师:是啊,它下山来看到都是些好东西啊!小猴子看到了那些好东西了呢?指名说:小猴子看到了()非常高兴。随学生说出故事中的“玉米、桃子、西瓜、兔子”把图片贴到黑板上。再出示词语: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2 .指导读好“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词语 师:小猴子下山,碰到这么好吃好玩的东西,难怪它会那么高兴啊!能带着小猴子那样高兴的心情读好这些词语吗?指导读词。 (四) 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体会动词 师:同学们带着表情地读,读得真好。小猴子看见玉米、桃子、西瓜、兔子,非常高兴,就干什么了呢?下面就请同学读读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地读,再指名带读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18课《小鹿的减法》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鹿的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将句子说具体。 2、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初步培养学生默读及边默读边思考、勾画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要坚定信心,不退却,乐观向上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默读的好习惯。 2、练习说句子,将句子说具体。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老师考考你们一个问题,365-1等于多少?再减1呢?同学们都会做这道减法题,有一个小动物为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也做起了这道减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第18课《小鹿的减法》(生随师书空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再读一次。 二、整体感知。理解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孩子们,小鹿和獐子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有意思的故事呢?咱们打开书,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 2、读后,抽生回答。(小鹿造桥的故事) 3、提问:小鹿为什么要造桥呢?找出书中的句子读一读吧。(抽生回答)小鹿的朋友獐子和他的情况差不多,他也想铺一条路方便自己下山。可是最开始他们做了这件事情吗?(没有) 问: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退却)那“退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退却”来说句话? 师:那是什么让他们退却了呢?(得花整整一年的时间)你知道一年有多少天吗?板书:365天) 你觉得365天长不长?你能用朗读告诉大家一年的时间很长吗? 师:还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试一试?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读这句话。 可见这造桥、铺路是件怎样的事情啊?(困难)是呀,时间太长了,要坚持下去太难了,小鹿和獐子都不想干了,就像书上说的那样,都退却了。 5、指导朗读这段话。 三、抓住重点,品味重点。 过渡:是呀,得花整整一年的时间呢。难道小鹿和獐子就不造桥,不铺路了吗?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1、默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边读边想:獐子和小鹿分别是怎么

一下语文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文本分析 本课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后,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_____又_____”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 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课 时 安 排 2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等词,并能练习说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孙悟空的视频,出示猴子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动物名称,共同交流你知道的关于这一动物的特点。 生1:小猴子爱吃桃子、香蕉。生2:小猴子又聪明又可爱,还很顽皮。 生3:小猴子会爬树,喜欢在树上荡秋千。生4:金丝猴是一种珍稀动物。 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小猴子下山),学生齐读课题。 3.随题识字。 学习生字“猴”:“猴”读“hóu”;猴子是动物,是反犬旁,右边“侯”比“候”少了一竖。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再自主拼读,同桌互读互纠,教师随机正音。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然后和同桌相互交流。 3.(课件出示生字:掰、扛、扔、摘、捧、抱、追)指导识记。 (1)指名读,教师正音。 教师正音:“扛、扔、捧”是后鼻音,“摘、追”是翘舌音;“掰、摘”的韵母都是“ɑi” (2)分类识记:“掰、扛、扔、摘、捧、抱”都是手部动作,“追”是脚部动作。 ①“掰”:两手一分就是“掰”(动作演示)。“掰”表示双手把一物分成两份。 ②课件出示小猴子的动作图片并和生字一一对应。(课后第3题) ◆看图读生字,边读边做动作。(“扔、捧”的韵母都是“enɡ”) ◆同桌合作读:一个读生字,一个做动作,然后一个做动作,一个读生字。 ③师生一起说词语,做动作。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抱西瓜 ④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做动作,比一比谁做得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