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年有效积温变化趋势和大豆温度生态适宜性种植区划_杨显峰

黑龙江省年有效积温变化趋势和大豆温度生态适宜性种植区划_杨显峰

黑龙江省年有效积温变化趋势和大豆温度生态适宜性种植区划_杨显峰
黑龙江省年有效积温变化趋势和大豆温度生态适宜性种植区划_杨显峰

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区域范围面积(平 方公里) 人口(万人)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鄂伦春自治旗、 阿尔山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黑龙江 省:北安市、逊克县、伊春区、南岔区、友好区、西林区、翠峦 区、新青区、美溪区、金山屯区、五营区、乌马河区、汤旺河区、 带岭区、乌伊岭区、红星区、上甘岭区、铁力市、通河县、甘南 县、庆安县、绥棱县、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加格达奇区、 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嘉荫县、孙吴县、爱辉区、嫩江县、 五大连池市、木兰县 346997711.7 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吉林省:临江市、抚松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浑江区、江源区、 敦化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靖宇县黑龙江省:方正县、 穆棱市、海林市、宁安市、东宁县、林口县、延寿县、五常市、 尚志市 111857637.3 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 能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富蕴县、福海县、哈 巴河县、青河县、吉木乃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团场) 11769960 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 能区青海省:同德县、兴海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玛沁县、 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玛多县、玉树县、杂多县、 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 35339472.3 若尔盖草原湿 地生态功能区 四川省: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2851418.2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 功能区甘肃省: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 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33827155.5 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 功能区甘肃省:永登县、永昌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不包括北部区块)、民乐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不包括北部 区块)、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中牧山丹马场、民勤县、山丹 县、古浪县青海省:天峻县、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 185194240.7 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江西省: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龙南县、全南县、定南县、 安远县、寻乌县、井冈山市湖南省:宜章县、临武县、宁远县、 蓝山县、新田县、双牌县、桂东县、汝城县、嘉禾县、炎陵县广 东省:乐昌市、南雄市、始兴县、仁化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兴 宁市、平远县、蕉岭县、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广西壮族自治 区: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 县 667721234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山西省: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吉县、乡 宁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中阳县、兴县、临县、柳 林县、石楼县、汾西县、神池县陕西省:子长县、安塞县、志丹 县、吴起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112050.51085.6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任务 自然界是一个物质世界,它遵循物质不灭和能量守衡定律,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它对人 类来说是一个错综复杂,但业非杂乱无章的对象。空间各种形式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换都给人类带来或是利益或是炎难。然而利益和炎难都是相对的,它决定于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决定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力量,决定于时间。 从对物质世界的利用、适应和改造的角度出发,我们把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形式区分 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已被人们认识业利用的物质及其在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矿藏、森林、土壤、水、辐射能、风能、热能等等。自然条件是指我们周围的环境条件,例如风力大小、温度高低、坡度陡缓、霜期早晚、辐射强弱、酸碱程度等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同出于一个物质世界,由于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或者说对不同物质或现象的作用不同,再加上人类对它们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的大小,就体现为资源或条件。例如凤,当它达到一定风速时可作为风力资源利用,但风速过大在农业上就成为害风条件;又如北京山区森林很少,这不仅是一个森林资源缺乏的问题,而且也体现为水源涵养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向短。 无论是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或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都必须弄清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 然条件的区别和关系,不能以农业自然资源作为单一研究对象,而忽视了自然条件因素。综合农业自然区划是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不 仅把自然界作为自然资源,而且是把它作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来进行区划的。 以自然因素作为对象的区划很多,有单项自然因素的自然区划,如气象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等;有综合自然因素的区划,如综合自然区划。但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则与之不同,它是直接为农业区划服务的,为农业区划提供自然依据,是农业自然因素的综合区划。通过这一区划耍提出各分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对农业自然条件适应和改造的措施。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任务是要探索各农业自然因素的地域分布规律和作用特点,根据各因素的异同性和相互联系以及合宜的土地利用方向,划出各级农业自然区。 二、综合农业合然区划的分区原则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耍求各自然区都能体现出主导的土地利用和不同的综合治理特点,以便进,步为综合农业区划确定各区主导专业方向提供依据,业使农业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培育保护相互结合。根据这一要求,提出以下划区原则。 一生3一 1、自然因素的搽合1lJ区原则各级自然区不能简单依某个单一自然因素的分布规律 划分,而应按照各自然因素的综合特征来划分。因为诸自然因素相互制约,且资源的利用受到多因素综合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取决于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 土地利用方向是综合分析各自然因素之间联系的出发点,反之,为了确定某一土地利 方向必须综合分析各自然因素的作用。例如在北京山区的条件下,若初步考虑适宜利用方为牧,那么首先应考虑有无草本群落,其次分析地形坡度是否便于放牧,能否引起严重水流失(暴雨强度、次数),土壤水分状况和肥力能否保证牧草较快恢复,牧草生境对提供 季牧爆或干草的可能性,等等。只有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才能划出宜牧分区。 但是,自然因素的综合不是任意可以选择的,它是按一定规律有机组合的。因此,我 只能按照它们分布的规律,考虑资源可能利用方向和自然条件的作用来选择各种组合的围,划分区域。 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有一条相对比较明显的规律,这就是地貌分异的规律。现将北京 区各自然因素随地貌变异而组合的规律以图示意(见下图)。 由图可见,随着地貌的变异,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都相应产生较规律的变化。当然,气候、土壤、植被等也相互作用而促成这样的分布规律。平原地区地貌类型的差异对不同

综合自然区划

第七章综合自然区划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区划:泛指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 行政区划。 2、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 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综合自然区划反映了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二、简答题: 1、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2、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有古地理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3、综合自然区划研究有何实践意义? ①揭示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②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③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的改造自然条件,拟定改造自然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所以,综合自然区划工作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与生产建设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 4、什么是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各个要素,从中找出主导因素,以便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划区的界限。 三、论述题: 1、试分析《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2、试评价1956-1959年(黄秉维主持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优点: (1)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2)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自然区划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有明确的概念,划分原则和指标,从科学上看,十分严谨。创造性地运用了交叉排列单列等级系统,有独到之处,对以后的区划方案影响大。 (3)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 (4)第一次划分三大自然区。 (5)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特点: ①明确提出中国自然区划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林、牧、副、渔、水利等事业的规划与先进经验推广提供依据。 ②广义理解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③在高级单位中,主要反映地带性分异规律,低级单位反映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为主。 ④采用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统一依据、统一指标。 ⑤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版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版

省省区域代码市区市区域代码 北京市110000 东城区110101 西城区110102 朝阳区110105 丰台区110106 石景山区110107 海淀区110108 门头沟区110109 房山区110111 通州区110112 顺义区110113 昌平区110114 大兴区110115 怀柔区110116 平谷区110117 密云区110118 延庆区110119 天津市120000 和平区120101 河东区120102 河西区120103 南开区120104 河北区120105 红桥区120106 东丽区120110 西青区120111 津南区120112 北辰区120113 武清区120114 宝坻区120115 滨海新区120116 宁河区120117 静海区120118 蓟州区120119 河北省130000 石家庄市130100 唐山市130200 秦皇岛市130300 邯郸市130400 邢台市130500 保定市130600 张家口市130700

承德市130800 沧州市130900 廊坊市131000 衡水市131100 山西省140000 太原市140100 大同市140200 阳泉市140300 长治市140400 晋城市140500 朔州市140600 晋中市140700 运城市140800 忻州市140900 临汾市141000 吕梁市141100 内蒙古自治区150000 呼和浩特市150100 包头市150200 乌海市150300 赤峰市150400 通辽市150500 鄂尔多斯市150600 呼伦贝尔市150700 巴彦淖尔市150800 乌兰察布市150900 兴安盟152200 锡林郭勒盟152500 阿拉善盟152900 辽宁省210000 沈阳市210100 大连市210200 鞍山市210300 抚顺市210400 本溪市210500 丹东市210600 锦州市210700 营口市210800 阜新市210900 辽阳市211000 盘锦市211100 铁岭市211200 朝阳市211300

附录滨水区规划控制指标体系-黑龙江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1 总则 1.0.1 为使城市滨水区成为整个城市极有价值的资源,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创建城市特色,推动城市建设良性发展的目的,制定《黑龙江省滨水城市规划建设指引》。 1.0.2 本指引以科学发展观为准则,在保证滨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地对城市滨水区进行控制、开发和建设,将滨水区建设或提升为区域性的开放空间体系,并形成综合的网络系统,从而指导黑龙江省各滨水城市对城市滨水区进行恢复、保护和提升。 1.0.3 本指引试用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滨水的城市(指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城关镇),其他镇及滨水的林场、农场场部等所在地滨水区规划建设可参照本指引执行。 1.0.4 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自然和历史,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 2)贯彻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3)兼顾效益,强化景观与功能并重的原则; 4)突出可实施性,体现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原则; 5)展现地方特色,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 1.0.5 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在试用本指引要求的同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城市滨水区 是指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与城市建成区内陆地接壤的区域,包括一定水域空间、岸线,以及与水体相邻近的陆地区域。空间范围包括20Om~30Om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距离为1km~2km的城市陆域空间,约相当于步行15分钟~20分钟的路程。 2.0.2 城市蓝线 根据《城市蓝线管理办法》规定,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即指在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或保护的现有城市水体、规划水体边界控制线,包括规划的、已建成的及自然的江、河、湖泊、溪流、沼泽地、自然湿地、水塘、水库、景观水系等边界控制线。 2.0.3 城市绿线 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滨水地区绿线指城市蓝线外绿化区域的控制线,是保证城市水系生态性、公共性和共享性的基本保证,是水系利用过程中公众活动的主要场所。 2.0.4 城市风貌特色 城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民俗等内涵综合显现的外在形象的个性特征。 2.0.5 景观视廊 观赏景观的视线通道。

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

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指按照《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经省政府批准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范围调整,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外部界限的扩大、缩小或内外部区域间的调换。功能区调整,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部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范围的调整。更改名称,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原名称中的地名更改或保护对象的改变。 第四条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监督管理工作。省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对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工作。 第五条对省级自然保护区不得随意调整。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应当避免与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区域在范围上产生新的重叠。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要占补平衡,严格控制减少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原则上不得缩小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面积,应当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不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不损害生物多样性,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对面积偏小,不能满足保护需要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应当鼓励扩大保护范围。 第六条存在下列情况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可以申请进行调整: (一)自然条件变化导致主要保护对象生存环境发生重大改变; (二)在批准建立之前区内存在建制镇或城市主城区等人口密集区,且不具备保护价值; (三)国家或省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国家重大工程包括国务院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列入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批准的规划且近期将开工建设的建设项目。省重大工程包括省政府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列入省政府规划且近期将开工建设的大项目。 (四)确因所在地地名、主要保护对象发生重大变化的,可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精选文档 综合自然地理学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11级地理科学<1>班 姓名: 学号:20112100104

精选文档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一:自然地理概述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坐 标为东经103° 10'?103° 52',北纬34° 30'?35° 05'。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2县,东西南3面被卓尼县包围。总面积1557. 68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0 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3公里。临潭县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2825米,最高3926米,最低2209米,地形西高东低。气候属高寒阴湿区,春季回暖缓慢,夏季多暴雨冰雹,秋季降温迅速,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3.2C,极端最低气温-27.1 C,极端最高气温29.6C。平均无霜期65天。年平均降水量518毫米。高寒、阴湿、霜冻、冰雹、旱涝为临潭县灾害性气候。 1:地质 1.1:地层 临潭位于秦岭褶皱系西部中段,以王家坟一一合作大断裂为界,将西秦岭分为北秦岭海西优地槽褶皱带和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临潭县正处在这两个褶皱带的过渡带上。县境内出露地层以上古生界及中、下三迭统为主,第三系、第四系分布零星。 1.2 :地质结构 横贯临潭境内主要地质构造为北秦岭海西优地槽褶皱带和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次一级构造由新堡——力士山复背斜和洮河复向斜组成。 新堡——力士山复背斜:轴部由下石炭统砂岩、页岩、粉砂岩组成;两翼逐由中、上石炭统、二迭系、中下三迭统灰岩、砂岩、页岩、板岩组成;背斜轴部在秋峪山至甘沟一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局部偏转呈弧形,由尖山向西则呈北西向展布;在复背斜轴部发更次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黄老先生这篇文章的脉络为:以对综合自然区划进行定义作为开篇,接着通过对区划目的和意义的阐述引出具体的区划内容。阐述区划内容过程中,先分析区划的总体依据和最终区划单位,接着分别对每个单位的具体划分依据进行具体阐述,最终以区划的作用作为全篇的结尾。下面,我将就我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 首先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定义: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甲乙划分,并按照划分出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 接着进行综合自然区划,能够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区划分类单位系统。一方面与世界接轨,在全球视角下,更加完整地看待中国地表自然界的分异,并且借鉴国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某些部分相似的地域中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利用改造自然的经验,取精华去糟粕运用到我国的生产实践与科学认识中。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中国自然界的特点。(中国自然界的特点:1.季风和青藏高原的作用2.中国地台与地槽性质特殊3.地势复杂,高原山地与丘陵所占比重大4.收第四纪冰期影响微弱,响应植被风化壳残余等差异巨大5.历史悠久,人为因素强烈。) 第三方面此次区划采用多级区划系统,每级划分出的单位,其内部相似性逐渐增大。换句话说,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性要大于自然省的内部差异性,自然区的界限也不像自然省的界限那么明显。其原因在于从自然区到自然省,虽然没有连续的级别,但是其划分依据在逐渐细化。例如,在进行具体区划时,有些地方采用的补充原则是: 1.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自然界的现代特征与进展特征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残存特征为主要依据。 2.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不能改变或很难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容易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

甘肃公路自然区划

甘肃公路自然区划 我国公路自然区划采用三级区划体系,一级区划以温度和地貌为主导因素,二级区划以潮湿系数,适当考虑岩土类型为依据,全国分为7个一级区,33个二级区和 1 9个副区,三级区划则是各地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自行制定。自然区划是按一定的理论原则( 综合分析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研究自然环境要素各个方面的相似性程度或差异性程度,并将其划分为的自然区,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布规律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等级系统。 公路是穿越不同自然地理区域的空间线状人工构造物,与周围自然环境直接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不断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公路建设也会反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自然条件的改变。甘肃省地处我国三大高原即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或阿拉善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又是我国三大气候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汇地,而且是我国惟一占有三大自然区各一部的省份,地域分异非常复杂,且极富特色。所以,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搞清省域内自然环境条件的基本情况和地域分异规律,是甘肃公路三级区划研究的根本或基础。 一、区划指标 1、一级分区——对于甘肃省来说,对公路建设影响最大差异最大的自然地理要素应为: 海拔高程地形坡度切割深度

岩土类型和植被状况等。( 1) 海拔高程甘肃省是一个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省份,特别在高海拔地区如甘南高原(平均海拔3000m 左右) 祁连山、阿尔金山等,对公路设计施工养护和汽车运营都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冻土也对公路造成较大的危害,( 2) 地形坡度该要素对公路设计指标的选取控制投资施工养护和各种病害的产生,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 3) 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这两个要素反映地表的破碎程度,而地表的破碎程度对公路建设的各方面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4) 岩土类型公路建筑在岩土(体)中,同时又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筑路材料,许多公路病害也是由于岩土(体)引起或造成的,( 5) 植被状况植被状况对公路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虽然较前几个因素影响相对小,但对森林覆盖率极低的甘肃省来说,植被情况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上述要素都是反映非地带性的,从甘肃省自然地理条件来看,非地带性的地貌、岩性、植被对公路建设影响最大、差异最大将其作为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的一级分区指标是合理可行的。寻找和建立以上因素的联系和函数关系,采用公路工程困难度指数,按照公路工程建设困难度等级划分(表)就可进行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一级区划的分区。 表公路工程建设困难度等级划分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编辑版

-* 省省区域代码市区市区域代码 北京市110000 东城区110101 西城区110102 朝阳区110105 丰台区110106 石景山区110107 海淀区110108 门头沟区110109 房山区110111 通州区110112 顺义区110113 昌平区110114 大兴区110115 怀柔区110116 平谷区110117 密云区110118 延庆区110119 天津市120000 和平区120101 河东区120102 河西区120103 南开区120104 河北区120105 红桥区120106 东丽区120110 西青区120111 津南区120112 北辰区120113 武清区120114 宝坻区120115 滨海新区120116 宁河区120117 静海区120118 蓟州区120119 河北省130000 石家庄市130100 唐山市130200 秦皇岛市130300 邯郸市130400 邢台市130500 保定市130600 张家口市130700

-* 承德市130800 沧州市130900 廊坊市131000 衡水市131100 山西省140000 太原市140100 大同市140200 阳泉市140300 长治市140400 晋城市140500 朔州市140600 晋中市140700 运城市140800 忻州市140900 临汾市141000 吕梁市141100 内蒙古自治区150000 呼和浩特市150100 包头市150200 乌海市150300 赤峰市150400 通辽市150500 鄂尔多斯市150600 呼伦贝尔市150700 巴彦淖尔市150800 乌兰察布市150900 兴安盟152200 锡林郭勒盟152500 阿拉善盟152900 辽宁省210000 沈阳市210100 大连市210200 鞍山市210300 抚顺市210400 本溪市210500 丹东市210600 锦州市210700 营口市210800 阜新市210900 辽阳市211000 盘锦市211100 铁岭市211200 朝阳市211300

海南综合自然区划

1.海南的自然地理概况 海南省简称“琼”,是我国唯一的特区省。它位于北纬3°58'~20°10',东经108°37'~170°50'之间,它的北部是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相望,其它三面都被南海包围,西与越南为邻,东与菲律宾,南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隔海相望;南海东北部有台湾海峡与东海相通;东有巴士海峡与太平洋相连;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要道。本岛地处热带北缘,旅游业相当发达。面积3.22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台湾。其中陆地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领海的一半。 2.自然特征 (1)气候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省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常风大,多台风,风害威胁大。(2)水系 岛内主要河流成辐射状,向四方分流入海。南渡江313公里,为岛上最大河流。其它河流有南渡江、万泉河、太阳河、陵水河、望楼河、昌感河、昌化江、文澜江等。 海南岛大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00万千瓦,可开发约6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6亿度。地下水资源储量约75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

的20%左右,其中理论可开发利用253亿立方米。 (3)地貌 海南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是山地、台地和平原,其中海拔1000米以下的台地、平原占全岛面积的近三分之二,地势中高周低,山地边缘分布着许多大小盆地,各盆地之间分布着海拨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近海台地平原占相当大的面积,绝大多数是河流冲积成的平原。海南山地属花岗岩穹窿体,经长期侵蚀切割和构造运动,展状地形明显,山间盆地发育。还有最多的是海岸地貌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版

省省区域代码市区市区域代码 北京市110000 东城区110101 西城区110102 朝阳区110105 丰台区110106 石景山区110107 海淀区110108 门头沟区110109 房山区110111 通州区110112 顺义区110113 昌平区110114 大兴区110115 怀柔区110116 平谷区110117 密云区110118 延庆区110119 天津市120000 和平区120101 河东区120102 河西区120103 南开区120104 河北区120105 红桥区120106 东丽区120110 西青区120111 津南区120112 北辰区120113 武清区120114 宝坻区120115 滨海新区120116 宁河区120117 静海区120118 蓟州区120119 河北省130000 石家庄市130100 唐山市130200 秦皇岛市130300 邯郸市130400 邢台市130500 保定市130600 张家口市130700

承德市130800 沧州市130900 廊坊市131000 衡水市131100 山西省140000 太原市140100 大同市140200 阳泉市140300 长治市140400 晋城市140500 朔州市140600 晋中市140700 运城市140800 忻州市140900 临汾市141000 吕梁市141100 内蒙古自治区150000 呼和浩特市150100 包头市150200 乌海市150300 赤峰市150400 通辽市150500 鄂尔多斯市150600 呼伦贝尔市150700 巴彦淖尔市150800 乌兰察布市150900 兴安盟152200 锡林郭勒盟152500 阿拉善盟152900 辽宁省210000 沈阳市210100 大连市210200 鞍山市210300 抚顺市210400 本溪市210500 丹东市210600 锦州市210700 营口市210800 阜新市210900 辽阳市211000 盘锦市211100 铁岭市211200 朝阳市211300

黑龙江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划分

黑龙江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划分 一、重点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除去基本农田后重点开发区域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一)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哈大齐地区和牡绥地区城市带及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 该区域包括哈大齐地区和牡绥地区城市带及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共58个区(市)、镇(乡、街道办事处)。区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除去基本农田后重点开发区域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功能定位:全国重要的能源、石化、医药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和生物产业基地,东北地区陆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1、哈大齐工业走廊 构建以哈尔滨为中心,以齐齐哈尔、大庆为重要支撑,以主要交通走廊为主轴的空间开发格局。 (1)哈尔滨。 主要指哈尔滨市辖区,包括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 (2)齐齐哈尔。 主要指齐齐哈尔市辖区,包括建华区、龙沙区、铁锋区、昂昂溪区、富拉尔基区、梅里斯区和碾子山区。 (3)大庆。 主要指大庆市辖区,包括萨尔图区、龙凤区、让胡路区、大同区和红岗区。 (4)重点开发城镇 主要指哈大齐工业走廊毗邻的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包括宾县宾州镇、宾西镇和居仁镇、双城市双城镇、周家镇和新兴满族乡、巴彦县巴彦镇和兴隆镇、依兰县依兰镇和达连河镇、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泰康镇、林甸县林甸镇和花园镇、肇源县肇源镇和新站镇、肇州县兴城

镇和肇州镇、讷河市雨亭街道办事处和拉哈镇、克山县克山镇、克东县克东镇和宝泉镇、拜泉县拜泉镇、泰来县泰来镇、龙江县白山乡和哈拉海乡、富裕县友谊乡和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依安县依安镇、肇东市五站镇和宋站镇、安达市任民镇和卧里屯乡等33个镇(乡)。 2、牡绥地区 以牡丹江市为中心,强化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和绥芬河口岸功能,打造重要的国际贸易物流节点和对外合作加工贸易基地,建设全国沿边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 (1)牡丹江。 主要指牡丹江市辖区,包括东安区、阳明区、爱民区和西安区。 (2)绥芬河。 (二)省级重点开发区域: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绥化市建成区及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 该区域包括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绥化市建成区及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共有51个区、镇(乡)。区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除去基本农田后重点开发区域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功能定位:全省重要的能源、电力和煤化工基地,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和生物产业基地,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和物流基地,重要的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 1、东部煤电化基地 以佳木斯、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为区域中心城市,以能源与煤化工及其相关产业为主导,建设我省东部重要经济增长极。 (1)佳木斯。 主要指佳木斯市辖区,包括前进区、向阳区、东风区和郊区。 (2)鸡西。 主要指鸡西市辖区,包括鸡冠区、恒山区、滴道区、梨树区、城子河区和麻山区。 (3)双鸭山。 主要指双鸭山市辖区,包括尖山区、岭东区、四方台区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一.1954 年《中国自然区划草案》:罗开富 1. 依据与步骤 (1) 根据季风影响程度,将中国分为东西两半壁 (2) 东部根据温度不同分出四个区;西部根据干燥程度及高度变化分出两个区; 东西交界划出康滇区 (3) 根据地形因素分出23 个副区 2. 评价 (1) 优点:是解放后第一个方案,起承上启下作用;区划单位的名称与地域名称相对应,便于记忆 (2) 缺点:理论上不严谨 二.1956 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黄秉维 1.依据和步骤 (1) 根据自然情况最主要的差异,分出三个自然区 (2) 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分出6 个自然带和1个高寒区 (3) 按水分差异分出18 个自然区 (4) 依植被,土壤条件分出28 个自然地带 (5) 根据自然地带内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分出自然省 (6) 根据地貌和岩性划分自然州 2.评价 (1) 优点:理论上严谨,分级有指标;首先把辽东和辽宁南部划入华北区 (2) 缺点:命名太费解,无地名意义;暖温带被分为东西两块,违反了区域共轭性原则 三.1961 年《中国自然区划》:任美锷 1.特点 (1) 运用综合性和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2) 认为区划的指标要有灵活性 (3) 认为区划指标的数量定级要有灵活性 (4) 认为区划单位的等级不应太多太繁,区域单位的名称应简单化,命名与常用的地域名称相 适应 2.依据 根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 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和65 个自然省. 3. 评价 (1) 优点:简便 (2) 缺点:有些区划的归属尚在讨论之中 四.1963 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2.依据和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 个自然带和1 个高寒区(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29 个自然区

黑龙江地区鸡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黑龙江省鸡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鸡西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第一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2)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5)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1) 第一节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11) 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12) 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14)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8)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8)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3) 第四章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29)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9)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31) 第三节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36) 第五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39)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39) 第二节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 (40) 第三节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 (40) 第四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其他各类农用地 (41) 第六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43)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43) 第二节合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 (43) 第三节各类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43) 第四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4) 第七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47) 第一节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 (47) 第二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47) 第三节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49) 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51) 第一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及发展方向 (51) 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规模 (51) 第三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52) 第四节中心城区土地用途分区 (54) 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59) 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9) 第二节建设重点项目用地 (60)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3) 第一节将《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63) 第二节执行规划公示制度,做好相关规划与土地规划衔接 (63) 第三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推进规划战略目标实施 (64) 第四节创新基本农田保护机制 (66) 第五节加强优势矿产开发,促进矿山生态重建 (66) 第六节提高规划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规划实施动态监测 (66)

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由于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和发展方式粗放,全省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第一章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一节生态功能区划指导思想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进行省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规划与生态经济规划的基础。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增强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为指导,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指导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节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主导功能原则: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 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全省生态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 综合、协调原则: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综合、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进行区划时,必须用综合性、系统性、多层面的复合指标,全面科学合理地进行分析和测定,分析区域单位整体特征,视其相似和差异程度来划分区域、确定界线,以正确地反映区域分异情况;生态功能区划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有关区划、规划相衔接。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划分依据,并保证各生态功能区的功能独特性。 管理适用性原则:当生态边界和行政区域的边界线相近,在不影响上述分区原则的情况下,则以行政区域的边界为区划边界。既考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兼顾当地经济、社会发

全国各地行政区划代码及身份证号前6位对照表

全国各地行政区划代码及身份证号前6位对 照表 110000 北京 110101 东城区 110102 西城区 110105 朝阳区 110106 丰台区 110107 石景山区 110108 海淀区 110109 门头沟区 110111 房山区 110112 通州区 110113 顺义区 110114 昌平区 110115 大兴区 110116 怀柔区 110117 平谷区 110228 密云县 110229 延庆县 120000 天津 120101 和平区 120102 河东区 120103 河西区 120104 南开区 120105 河北区 120106 红桥区 120110 东丽区 120111 西青区 120112 津南区 120113 北辰区120114 武清区 120115 宝坻区 120116 滨海新区 120221 宁河区 120223 静海区 120225 蓟县 130000 河北 130100 石家庄 130102 长安区 130103 桥东区 130104 桥西区 130105 新华区 130107 井陉矿区 130108 裕华区 130109 藁城区 130110 鹿泉区 130111 栾城区 130121 井陉县 130123 正定县 130125 行唐县 130126 灵寿县 130127 高邑县 130128 深泽县 130129 赞皇县 130130 无极县 130131 平山县 130132 元氏县 130133 赵县 130181 辛集市 130183 晋州市 130184 新乐市 130200 唐山市 130202 路南区 130203 路北区 130204 古冶区 130205 开平区 130207 丰南区 130208 丰润区 130223 滦县 130224 滦南县 130225 乐亭县 130227 迁西县 130229 玉田县 130230 曹妃甸区 130281 遵化市 130283 迁安市 130300 秦皇岛 130302 海港区 130303 山海关区 130304 北戴河区 130321 青龙县 130322 昌黎县 130323 抚宁县 130324 卢龙县 130400 邯郸 130402 邯山区 130403 丛台区 130404 复兴区 130406 峰峰矿区 130421 邯郸县 130423 临漳县 130424 成安县 130425 大名县 130426 涉县 130427 磁县 130428 肥乡县 130429 永年县 130430 邱县 130431 鸡泽县 130432 广平县 130433 馆陶县 130434 魏县 130435 曲周县 130481 武安市 130500 邢台 130502 桥东区 130503 桥西区

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

CHINA FORESTRY ECONOMY 中国林业经济 2011年1月 誗企业管理誗 Jan.2011第1期(总第106期)No.1(Total 106) 1垦区生态环境现状1.1 农用地生态环境现状 到2005年底,黑龙江省垦区农用地面积 453.34万hm 2,其中耕地面积305.76万hm 2,主要分 布在三江平原东部的宝泉岭、建三江、红兴隆、牡丹江分局,自然条件较好,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土壤受污染程度较轻,土地集中连片,适宜于大面积机械作业和规模经营。目前,耕地资源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造成跑水、跑土、跑肥,侵蚀沟增多;二是土地沙化有所发展,沙化耕地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嫩江沿岸,经济损失十分严重;三是黑土层变薄,地力逐年减退,粮食产量下降。 林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北安、建三江、牡丹江、红兴隆等分局,林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对平原地区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林地资源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是过量采伐比较严重,造成林地面积大量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二是林地开荒,加重了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破坏了林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三是一些林区火灾和病虫害严重,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九三、北安、齐齐哈尔等分 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 李献宇 (黑龙江农垦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哈尔滨150001) 摘 要:在对黑龙江垦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新一轮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土地整治、植树造林、城市建 设、交通能源水利等建设以及垦区规划期内重大工程建设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和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提出了如何通过修编规划来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建议和对策,切实使黑龙江垦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科学合理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规划;环境;生态;评价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1)01-0050-03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use planning (2006-2020)of Heilongjiang Reclamation LI Xian -yu (Heilongjiang Land Reclamation Land Reserve Center,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 of the reclamation area in Heilongjiang,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of a new round of land remediation,reforestation,urban construction,transportation and energy water reclamation and other construction and maj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during the planning period may be carried out environmental impact prediction and assessment,and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proposed revision of planning how to prevent or mitigate advers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proposals and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make the reclamation area in Heilongjiang a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nd use planning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play a greater role . Key Words :land use planning;environmental impact;ecology;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10-10-18 作者简介:李献宇(1976-),女,山东宁阳人,工程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