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

————————————————————————————————作者:————————————————————————————————日期:

关于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全国性工作,该区划由国家和省两部分组成。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的编制是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函[2003]408号《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划的函》要求进行的,该文件同时要求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应由省级环保部门组织评审,在听取有关部门和大家的意见并作修改后,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验收,经验收合格的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应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同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是由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黑龙江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给予了大量技术支持。区划技术报告经过了五次全国性的技术协调会,二次省内专家评审和鉴定会,并且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验收,现已进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阶段。

二、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抓紧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了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要求,黑龙江省积极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我省同全国生态环境形势一样,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历史教训和当今中国的国情都要求我们,单纯投入大量资金或采用先进控制污染技术来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环境管理上来。事实证明,无论是微观管理,还是宏观控制,都必须开展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工作,通过生态功能区划来揭示环境基础、环境容量、环境负荷、外来影响的敏感性、向外的生态环境调节的影响力,从中找到可利用的生态环境优势、整治生态环境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对策,进而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区划的作用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重大基础性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在编制生态功能区管理办法。生态功能区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划将作为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时的重要依据。

2、在制定各种环境保护规划,特别是区域、流域环境保护规划和建设规划时,要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进行。

3、各行业在制定部门专项规划时要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

4、可以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5、为生态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四、保障措施

1、经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根据国家生态功能区管理办法,尽快编制适合我省省情的管理办法。

3、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要具体组织落实。

4、制成多媒体和有关宣传材料,大力宣传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5、积极参与全省各城市、各行业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

二00五年九月

一、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概况

㈠自然环境

1. 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南起北纬43度22分,北至北纬53度24分,西至东经121度13分,东至东经135度。东西跨14个经度,3个湿润区,南北跨10个纬度,2个热量带。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南北相距约1120公里,东西长约90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45.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

2. 地形地貌

黑龙江省地形复杂多样,有“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之称,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地和松嫩平原、三江兴凯平原构成全省最基本的地形轮廓,其中山地约占全省面积的24.7%,台地约占全省面积的35.8%,平原约占全省面积的37.0%,水域约占全省面积的2.5%。

3. 气候特征

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从南向北,依温度指标可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全省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春季低温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易涝早霜,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短,气候地域性差异大。

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干燥少雨。

4. 地表水

黑龙江省水系发达,境内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松花江(包括嫩江)为本省最大水系,流域面积26.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9.4%,是全国七大水系之一。全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18条,其中5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6条,10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条。

黑龙江省境内共有大小湖泡6000多个,水域面积3500 平方公里,其中较大的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和连环湖等。

5. 地下水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73.5亿立方米。全省平原地区多年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5.5亿立方米。

6. 土壤

黑龙江省土壤分布较为复杂,土壤类型繁多,山区土壤多为棕色针叶林土及山地棕壤土等,平原及部分丘陵耕地主要为黑土、盐碱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及棕壤土等。

7. 植被

黑龙江省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温带草原三个植被区,这三大植被类型构成了我省的地带性植被,形成了我省独特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景观,其特点和优势是野生植被资源种群大,生物量高。

8 .野生动物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在区系上属于古北界东北亚界,有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温带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动物群、温带草原动物群,共有动物476种,在全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9 .耕地

黑龙江省是全国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有耕地960.1万公顷,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相对连片集中,适于大面积机耕化生产经营。

㈡社会、经济状况

黑龙江省人口总数3813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位居全国第14位。黑龙江省有13个市(地区)、19个县级市、46个县和1个自治县、481个镇、729个乡、14270个村。

黑龙江省2002年从业人员1600.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803.7万人,占总从业人员50.2%,第二产业347.3万人,占总从业人员21.7%,第三产业449.8万人,占总从业人员28.1%。2002年黑龙江省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1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6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

㈢人类活动及其影响

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又是资源大省,为支援国家建设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长期大量的过渡采伐森林、开垦湿地和草原,过量的使用能源、水源及原材料,造成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功能衰退。同时煤炭、石油和黄金矿产资源开发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加重。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1. 区划目标

按照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全省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并且明确各区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保护目标和建设方案。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划指导思想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在深入揭示区域生态环境空间分异规律基础上,根据自然环境现状和特点,围绕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生态功能区划。

3 .区划原则

⑴生态过程地域分异原则

生态过程地域分异原则是进行生态功能区域划分的理论基础。按此原则划分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⑵发生学原则

根据黑龙江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⑶相似性原则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决定着区域的范围,区域的差异性决定着区域分区的界线。因此,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将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区划。

⑷区域共扼性原则

区域共扼性原则又称空间连续性原则,即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是完整的自然区域。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将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以及气候、地理、生态系统类型、生态服务功能等因素,按照区域共扼原则进行划分。

⑸行政区单元相对完整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最终目的是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因此,在三级区划过程中,应尽量考虑行政边界问题,以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⑹相关成果继承原则

我省在自然、水资源、土地、环境等领域已经完成区划,这些区划都是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参考资料和依据,在吸收和消化相应规划与区划的特点基础上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生态功能区域。

⑺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本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定位,使其成为能指导区域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具有前瞻性的科学依据。

三、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㈠土地利用现状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为1178.0万公顷,园地面积为4.2万公顷,林地面积为1895.0万公顷,草地面积433.3万公顷,水域面积为250.0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为112.2万公顷,交通用地面积为190.5万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为484.8万公顷。

全省土地利用特点是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布相对集中;土地自然肥力较高,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均占有数量多,但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根据省土地详查汇总资料,全省农林牧业用地总面积为3706.6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1.5%,其中土地垦殖率达25.0%,土地利用率为89.9%。

㈡土壤侵蚀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土壤侵蚀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由重力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类型。全省土壤侵蚀情况为轻度侵蚀775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69.2%;中度300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26.8%;强度侵蚀44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3.9%;极强度侵蚀0.07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0.1%。

截止到2000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120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扩展速率为1.21%,全省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到2亿立方米以上,水土流失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3万公顷,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7.8%。省内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流失面积正在减小,治理效果明显,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整体仍处于边破坏边治理的趋势。

㈢土地沙漠化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处于“三北”地区的最北端,土地沙漠化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嫩江下游区及其支流两岸的河湖漫滩和低阶地,绝大部分为沙化轻度区,少部分为沙化中度地区。本区沙漠化土地面积37.8万公顷,占沙区总面积的13.6%;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48.3万公顷,占沙区总面积的17.6%;非沙漠化土地面积188.6万公顷,占沙区总面积的68.8%。

由于人口和开荒面积骤然增长,滥垦、滥伐、滥牧,致使这一地区原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资源濒临枯竭、草原面积不断缩小、草场质量不断退化,出现了草灌丛沙堆、沙垅、沙岗、沙带和风蚀劣地。沙化面积和程度不断上升。嫩江上游及源头大兴安岭的过度开发,以及西部龙江山地和华安一带天然次生林屏障的质量退化与逐渐消失,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沙漠化的进程。从本区沙漠化发展进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为活动是土地沙化得以发生发展的诱发因素,而这种诱发因素恰恰是造成大面积沙化土地的主导因素。

㈣土地盐渍化现状评价

2000年全省土壤盐渍化面积为57.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5%,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安达、肇东、肇源、大庆、富裕、杜蒙等十七个县(市),三江平原的集贤、友谊、富锦、宝清一带也有零星分布,其中耕地盐渍化面积17.3万公顷,草地盐渍化面积34.6万公顷。黑龙江省土地盐渍化年扩展速率为2.62%。

㈤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评价

1 .地表水现状评价

全省年径流深大体变化在250-500毫米之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这是造成全省或局部地区常常出现供水不足和农业旱涝交替变化的主要原因。

全省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为221.7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供水总量为156.7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64.99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106.1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3.07亿立方米。

2000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1.3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5.26亿吨,生活污水6.11亿吨。总体来看,全省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全省11个城市附近的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地面水的使用功能多不能保证。

黑龙江省湖泊、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各水期仅有部分湖库达不到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主要污染因子为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全省水利工程基础薄弱,江河水量调节能力差,缺少控制性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仅为8.8%。由于缺乏蓄水工程,枯水期供水极为困难。

2 .地下水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47.29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4.85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15.63亿立方米。

2000年全省地下水供水量为65.01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42.4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2.3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10.23亿立方米。

全省供水量平均年递增2.8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量逐年上升。

黑龙江省地下水开采规模有限,总开采量远小于可开采量,更小于总补给量,因此区域地下水动态规律及总的发展趋势,仍基本保持天然状态。但个别地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已形成区域降落漏斗,如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省内主要大中城市。

㈥植被现状评价

1 .森林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森林的85%分布在西北部的大兴安岭、东北部的小兴安岭及东南部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三大片林区。黑龙江省林业用地面积213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6.8%。林业用地总体呈减少趋势,有林地呈增加趋势。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为41.9%,呈逐年上升趋势。从总体趋势上看,天然林面积和人工林面积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人工林面积比例大于天然林面积。

黑龙江省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与客观需要有较大差距,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森林覆盖分布不均,对自然灾害抗御能力低,旱涝风沙时有发生。由于森林资源消耗过大,造成天然林可采资源枯竭,有些林区现在已是无林可采。用材林比重大,防护林较少,林种结构不合理,削弱了森林的生态调节和防护效能,也降低了森林的经济效能。

2 .草地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草地类型多,草原、草山、草坡面积43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5%,其中天然草地397.9万公顷,改良草地25.1万公顷,人工草地9.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草地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十分明显。当受到干扰和破坏时,系统自身修复与恢复能力较弱,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从1986年到2000年十四年间共减少120.7万公顷,平均年减少8.6万公顷,平均年减少速率为2%。

松嫩草原的齐齐哈尔地区“三化”近14年的动态变化趋势为:草地沙化面积年扩展速率约为2%,草地盐渍化面积年扩展速率约为0.6%,草地退化面积年扩展速率约为24%。“三化”问题造成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了一些沿江沿河的低湿草原水土流失,导致小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变坏,干旱扬沙天气时常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3 .湿地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湿地面积634.9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为434.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5%;人工湿地为200.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4%。

从50年代起,黑龙江省开始大规模开垦湿地,造成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生态质量降低,湿地生态调节功能降低、退化,地方小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1986年~2000年全省人为侵占天然湿地总面积为138.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0%。目前全省退耕还湿累计面积为10.7万公顷,仅占湿地围垦面积的7.7%。

㈦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生态系统多样性

黑龙江省因其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复杂,土壤和气候变化很明显,形成了森林、草原、水域、湿地、农田等多种生态环境系统。

——物种多样性

黑龙江省的主要植物区系为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长白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全省高等植物有2200多种。

黑龙江省的经济植物十分丰富,约1000余种,其中芦苇贮量相当大,仅苇塘面积就有27.7

万公顷左右,居全国第一位。

黑龙江省药用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有寒地特点的中药材627种,是东北地区药材主要生产区。黑龙江省脊椎野生动物达476种,占全国兽类种数的20.3%;鸟类有380多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2%;两栖类11种;爬行类14种;鱼类有105种。

——自然保护区

2004年,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163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40个,总面积达427.78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7%。

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我省境内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环境、珍稀濒危物种的繁殖地、栖息地、候鸟迁移的重要湖泊、湿地以及具有重要科研及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生物古迹等。

——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

黑龙江省已建各级森林公园42处,总面积9.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6处,省级森林公园17处,市级森林公园5处,县级森林公园4处。

黑龙江省共建各级风景名胜区17个,总面积4.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市级风景名胜区3个,县级风景名胜区7个。

从自然资源变化的角度来看,随着我省的经济开发建设及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黑龙江省的森林、湿地、草地及水域等生态环境的质与量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使其生物多样性功能削弱,导致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

㈧大气环境与酸雨现状评价

通过几年的观测对比可以看出,我省的酸雨污染从范围和危害程度来看,均十分微小,主要原因是燃煤含硫量低,为0.3-0.4%。

黑龙江省在2002年开展了全省的酸雨监测,各城市PH年均值范围在6.34-7.15之间,以酸雨率和年均PH值来分析,黑龙江省不属于酸雨污染区域。

㈨生态灾害现状分析

——洪涝灾害

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旱灾

黑龙江省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农业旱灾82.33万公顷,并以春旱为主。西部地区为重旱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为轻旱区。

——地质灾害

我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胀融陷等为主,受灾面积达9.8万公顷。

——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

黑龙江省矿产开发建设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粗放式管理,掠夺式开发,小矿井遍地开花,乱采滥挖,无证开采等,更加重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日益恶化。全省砂金采迹地面积较大,有70397公顷,占有沟谷709条,占用了大量的河谷滩地、沼泽地、草地与林地,这不仅破坏了矿产资源,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㈩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农业污染加重

据统计,全省农药使用量由1990年的1.28万吨上升到2000年的2.77万吨,肥料施用总量由1990年的1.58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29万吨,滥施滥用农药、化肥已成为主要的农业污染源。此外,畜牧养殖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加剧。

2.森林资源枯竭,生态功能减弱

黑龙江省在100余年的时间里森林的蓄积量就减少到14.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减少到1751.3万公顷。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过于单一,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下降到10%和20%。林缘退缩,森林资源的枯竭,不仅失去了可采林木及林下动、植物资源,也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生态平衡,使占我省陆地生态系统主导地位的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受到动摇,所具有的调节环境功能也明显减弱。

3.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黑龙江省易受侵蚀的黑土、白浆土、暗棕壤和风沙土比重较大,加之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漫川漫岗地区坡面普遍较长,这种地形地貌特点导致了汇水面积大,径流冲刷严重,大小侵蚀沟逐年增加。由于土壤黑土层和有机质、营养元素不断的流失,使土壤理化性质逐渐变劣,肥力下降,粮食产量降低。目前全省水土流失变化趋势是边破坏边治理,形势不容乐观。

4.草原面积锐减,草场灾害频繁

松嫩平原是我省最早的开发区,早在100年前就受到较为强烈的人为活动干扰。建国后50年又开垦了大面积的西部风砂土类型草原,不仅造成地表植被的退化和破坏,而且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壤风蚀。工业污染,超载放牧,挖药等人为活动影响,加剧了松嫩平原草原的退化、碱化和沙化。目前松嫩平原西部沙地、沙丘及潜在荒漠化土地仍有发展趋势。

5.湿地破坏严重,生态功能衰退

黑龙江省湿地面积在全国属首位。但从50年代起,全省开始大规模开垦湿地,造成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特别是三江平原湿地破坏更为严重,50年间约有350万公顷湿地沼泽消失。它改变了原始地表植被组成和分布状况,改变地表水份分配和补给规律,导致了近于全区范围的生态恶化,局部地区甚至出现生态危机,明显的表现出大风次数增加,河川径流量减少,土壤侵蚀加剧,河流污染及泥沙加重,土壤肥力下降,生物资源萎缩,物种减少,自然灾害频次增多等。

6.珍稀濒危动植物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黑龙江省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致使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减少,有的达到相当濒危的程度,如梅花鹿、豹、野生人参等基本绝迹,东北虎、大马哈鱼、紫杉等处于濒危状态。

7.水资源缺乏,开发利用能力低

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亩均占有水资源量585立方米,比全国平均低70%,居全国平均水资源第19位,是个缺水省份。我省江河年径流量为650多亿立方米,但目前截蓄地表水能力不足20%。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全省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渔业资源等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8.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生态破坏加剧

黑龙江省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另外黄金开采造成植被破坏,采金船的开采工作造成部分河流水质污染,油田开发等引起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加剧。

四、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㈠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土壤侵蚀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三小片,即松嫩平原北部地区,如明水、克山、克东、拜泉、海伦、五大连池等县(市)的局部地带;松嫩平原东南部、张广才岭,西缘及小兴安岭南缘的丘陵区,如巴彦、木兰、宾县、阿城、尚志、延寿等县市的局部地带;松嫩平原最西部的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高度敏感区所占面积较小,且分散分布。

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本省的大、小兴安岭及东南部山区,分部面积最大,而集中连片。

土壤侵蚀轻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本省西部松嫩平原区和东部三江平原区。黑龙江省没有土壤侵蚀的极敏感区和一般地区。

影响黑龙江省土壤侵蚀敏感性分级差别的主要因子为地形因子和植被因子。而降雨强度(R值)因子全省基本全部在轻度敏感性范围内;土壤质地因子全省全部在高度敏感性范围内。

㈡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可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级。

从盐渍化单因子分析可知,在影响土地盐渍化敏感性的三个单因子中,有二个因子(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在全省平原区都为轻度敏感,只有地形因子略有差别,因此黑龙江省平原区土地盐渍化皆为轻度敏感。

㈢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土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区分布于齐齐哈尔市以西(全省最西部)的甘南、龙江、泰来等县的三角形地区;中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的广大农耕区;轻度敏感区面积最大,分布于大、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区。

造成沙漠化敏感性分级差别的因子是湿润指数、大风天数及植被覆盖等三个因子。土壤因子对于省内各地区基本无差别,都属高度敏感的范畴。

㈣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极度敏感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其一为大兴安岭地区,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兽类紫貂、貂熊等;其二为三江平原沼泽区,其三为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富裕一带平原沼泽区,平原沼泽区主要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白头鹤、白鹳等。

生物多样性高度敏感区分布面积最大,集中分布在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区及松嫩平原的草甸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中度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分散分布于全省各地。

生物多样性一般地区集中分布于全省的农耕区。

㈤土壤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土壤冻融侵蚀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尤其大兴安岭为集中分布区,中度敏感区集中成片分布于黑龙江省南部山区,轻度敏感区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和东部平原区。无极度敏感区和一般地区分布。

㈥水污染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为水污染轻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东部与东南部山区的交界的农耕区及松花江下游两岸的农耕区;不敏感地区分布于齐齐哈尔地区南部、大庆市城内的草甸草原区;高度敏感区在本省南部有三处点状分布;无极敏感区;其余全部为轻度敏感区,其面积约占全省70%左右。

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㈠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极重要地区分布于北部大兴安岭林区;小兴安岭林区;东南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林区;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大庆一带的草原区;以及东部三江平原的平原沼泽区等广大地区。极重要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并且集中连片。

生物多样性中等重要地区分散分布于山区边缘灌木林区、河谷平原的草甸区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草甸区,面积较小。

生物多样性比较重要地区分散于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区中的人工林所在地区,面积小。

生物多样性一般重要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松嫩平原及东部三江平原的农耕区,面积仅次于极重要地区,并且连片分布。

㈡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1.黑龙江省水源涵养极重要地区

①大兴安岭的大部分地区。这里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有黑龙江和嫩江的发源地,该地区对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洪水调蓄极其重要。

②小兴安岭中部地区。这里森林茂密,是松花江的主要支流—呼兰河和汤旺河的发源地,这两条河对下游的洪水调蓄、农田灌溉和城市用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黑龙江省最南部山地区。这里是拉林河、牡丹江和绥芬河的源头,对下游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和洪水调蓄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黑龙江省水源涵养中等重要地区

①大兴安岭南部的少部分地区。

②小兴安岭北部大部分山地及过渡带和南部的少部分地区。

③张广才岭、老爷岭的北部地区和完达山中部地区。

这些地区主要是我省中等河流的源头区,森林覆盖率相对较少,对其流域内的洪水调蓄和农田灌溉以及城市用水起到较重要作用。

3.黑龙江省水源涵养一般重要地区

①松嫩平原地区。该区降雨量少,比较干旱,分布有大片的农田和草原,森林覆盖率低,水源涵养的能力不大。对其流域内的洪水调蓄和农田灌溉以及城市用水作用很小。

②三江平原地区。该地区降雨量较大,分布有农田、草原和湿地,森林分布较少,该地区处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地区,对其流域内的洪水调蓄和农田灌溉以及城市用水影响不大。

㈢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黑龙江土壤保持极重要地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额木尔河、呼玛河、嫩江上游、汤旺河、牡丹江、松花江上游和中游、绥芬河等主要河流的两岸地区。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中俄界河的水土流失问题。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是中俄界河,国土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主航道逐渐向我国侧移动,因此,界河沿岸为土壤保持重要性极重要区。

土壤保持中等重要地区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省中部地区、三江平原东部地区。

土壤保持比较重要地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广大农业区和小兴安岭北部地区。

土壤保持一般重要地区分布最少,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极少部分地区。

㈣沙漠化控制作用重要性评价

黑龙江省沙漠化控制作用极重要地区分布较少,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区和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区。沙漠化控制作用中等重要地区分布最少,主要是牡丹江市、鸡西市、佳木斯市和阿城市、双城市、呼兰市、安达市、肇洲县、肇源县等市县的部分地区。

沙漠化控制作用比较重要地区分布较广,主要是松嫩平原东部冲积、洪积台地农业区,三江平原西部农垦区和东部山地的北部极少部分地区。

沙漠化控制作用一般重要地区分布最广,主要是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的林区以及三江平原地区。

㈤防洪蓄洪功能区重要性评价

1. 洪泛功能区

黑龙江省共划定两个重要的洪泛功能区。一个是位于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中间地带的松嫩平原,该地区有大面积的湿地,也是水禽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和东亚候鸟南北迁徙主干线上的重要停歇中转站。该平原上的湿地在调节嫩江水源、补充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在保护水禽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个是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口、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口之间的三江平原。三江平原由近200万公顷的湿地组成,是东亚最大的连续

湿地,能够发挥蓄水、防洪、防涝的作用,也是东亚最重要的水禽繁殖和迁徙地。该平原还为大量的濒危物种,特别是水禽提供了生存场所。

2.蓄滞洪功能区

胖头泡蓄滞洪区位于嫩江、松花江干流左岸,总面积约2116平方公里,人口20.76万,耕地5.3万公顷,最大蓄洪量为57亿立方米。胖头泡蓄滞洪区是松花江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蓄滞洪区承担松花江干流城市哈尔滨100年一遇~200年一遇的防洪任务。

3.防洪保护功能区

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大庆、伊春。这些城市是黑龙江省发展经济的重要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地区。

㈥自然人文景观保护重要性评价

我省森林浩瀚,草原辽阔,江河纵横,有大界江、大界湖、北极光、火山遗迹等原始风貌和自然奇观;有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等较少污染的生态环境;有现代化的农场、著名的石油城、比邻异国的边陲小镇、浓郁的民族风情等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美丽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中部及西南部、东南部山地、以及界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江地带。小兴安岭北部和大兴安岭地区分布较少。

㈦生态系统产品提供重要性评价

黑龙江省生态系统产品提供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省会哈尔滨附近,如双城市、呼兰区、巴彦县、肇东市、阿城市、宾县、以及望奎县和富锦市。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中等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三江平原西部。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比较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乌苏里江沿岸各县和黑龙江沿岸的平原区。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一般重要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以及黑龙江省的主要城市所在地。

六、生态功能区划分区方案及分区特征描述

㈠分区等级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要求,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即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和生态系统特征来划分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在生态亚区基础上,再根据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来划分生态功能区。

㈡区划依据

1.一级区划分依据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黑龙江省一级区划分是以《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中的三级区为基础,并根据黑龙江省管理的要求和黑龙江省地貌、气候的空间变化特征、生态环境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2.二级区划分依据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二级区的划分是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相似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一致性为依据。并将主要城市及城市郊区作为二级区。

3.三级区划分依据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三级区的划分是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方向的差异性为依据。

㈢区划方法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自上而下进行不同等级的分区划界,即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软件的支持下,对各种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区图件空间叠加,并以各区划等级的主要指标空间分布

特征确定分区边界。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便于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确定边界时适当考虑到山脉,河流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和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

根据区划的原则和依据,首先将黑龙江省地貌与气候要素方面的有关图件进行叠加,并注意区域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和地貌单元的完整性,并利用植被区划图进行修正,同时考虑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地区级行政边界线,最后划出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的一级区界线。

2.二级区划界

在一级区界线确定基础上,对重点反映生态系统类型区域分布和生态功能特征的有关图件进行叠加,按照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一致性划出二级生态功能区初步界线,在此基础上,适当考虑自然环境特征和地区、县级行政边界等因素。

3.三级区划界

二级区界线确定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等情况,重点对水土流失敏感性、土地沙化敏感性、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图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重要性评价图件进行综合分析,并尽可能与流域界线和县级界线进行适当的衔接,最后划出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的三级区界线。

㈣分区命名

1.命名原则

①要体现各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功能特点;

②要反映各生态功能区所处的空间位置;

③要表明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生态敏感性和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等特征;

④要简单扼要,容易接受。

2.命名方法

一级区

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温带、寒温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山地、台地、丘陵、平原、河谷等。

二级区

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分区内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水域、农田和城市等,命名选择其中重要者或典型者。

三级区

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

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各分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特点。生态服务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土壤保持、环境净化、小气候调节、防灾减灾、生态旅游、社会服务等生态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作用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生产功能。生态环境敏感性包括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水污染等敏感性。

㈤分区结果

黑龙江省共划分为6个生态区(一级区)、13个生态亚区(二级区)、45个生态功能区(三级区),见附图1、2、3。

㈥生态功能区分区概述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包括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等内容(详见附表)。

七、重要生态功能区

㈠各类功能区的分布

黑龙江省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29个,分别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面积共约29.83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共有11个,分别分布在大兴安岭的大部分地区、小兴安岭的伊春地区以及张广才岭的南部地区,面积共约13.04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土壤保持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27个,分别分布在省内各较大河流的流域地区,面积共约29.59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沙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6个,分布在松嫩平原的西部地区,面积共约4.73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防洪蓄洪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11个,其中洪泛功能区有6个,分别分布在三江平原的北部地区和松嫩平原的西部地区,面积共约5.61万平方公里;蓄滞洪功能区1个,为松嫩平原西南部沙化与盐渍化控制生态区,面积1.42万平方公里;防洪保护功能区有6个,为黑龙江省的各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面积共约3.94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23个,分布较为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的南部地区,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有零散分布,面积共约20.94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产品提供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13个,分别分布在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的大部分地区,面积共约13.40万平方公里。

㈡重要生态功能区概述

1.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3个)

Ⅰ-1-1-1黑龙江—呼玛河源头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地处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北坡,总面积27636平方公里,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有我国唯一的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种群,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基因库保护的重要地区。本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不但其生物多样性会明显下降,濒危物种受到威胁,其独特的寒温带森林景观也将不复存在。该区的破坏还将直接影响与其紧邻的松嫩平原的区域环境及气候,对该区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造成一定的影响。

Ⅰ-2-2-1汤旺河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由伊春市和铁力市东南段的山地组成,总面积22372平方公里。该区自然资源丰富、植被群落类型复杂多样,分布有大片较原始的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目前保存下来最为典型和完整的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之一,也是中国和亚洲东北部很具代表性的温带原始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区。复杂的生境条件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本区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重要屏障,在地理位置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本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不但自身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对于西部地区的荒漠化、东部三江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也会造成重要的影响。

Ⅰ-3-1-3松花江下游南部农、牧业与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部,总面积12369平方公里。该区是我省湿地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分布区,也是我国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关键地区之一。该区内湿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许多珍稀濒危动物,尤其是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是重要的湿地物种基因库和种群资源圃。本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则无异于对区内面积不断减少的湿地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对于其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1个)

Ⅰ1-1-3大兴安岭嫩江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该区为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区,土地面积是19008平方公里。嫩江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是松花江水系的北源,嫩江流域面积达26.78万平方公里,其形成的松嫩平原更是我省乃至我国的粮食生

产基地。该区的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嫩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保护该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源涵养能力,可以有效的保护嫩江的水生态环境,进而对改善松花江水质产生影响,也对流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土壤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3个)

Ⅰ-2-1-2黑河地区东北部林、农业与界江国土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地处小兴安岭的北麓,由黑河市的东部、孙吴县和逊克县的北部组成,总面积16502平方公里。该区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隔黑龙江相望,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比较发达。由于该区的黑龙江国土流失较为严重,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可以减少国土流失面积,间接就等于我国每年增加了一定的国土面积,这对于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的影响。

Ⅰ-3-2-1挠力河下游林、农业与湿地及界江国土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部的饶河县,总面积6765平方公里。该区内有界河乌苏里江,在我国界内的堤岸坍塌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我国国土的大面积流失。若不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国土流失将继续进行并且会逐渐加剧,最终威胁我国的领土安全,保护该区域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Ⅰ-5-2-2松嫩平原中部农业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中部的绥化市、望奎县、巴彦县、木兰县、依安县、明水县、青冈县、兰西县、克山县、克东县和拜泉县组成,总面积31460平方公里。该区的地形与气候等因素使得该区成为水土流失较重地区,区内的大面积有机土壤被雨水冲走,使得农业生产发展较慢。若不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该区剩下的就只有盐碱地和没有肥力的土壤,这对于在该区劳作的农民是非常大的打击,不但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影响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后果及其严重并无法挽回。

4.沙漠化控制重要生态功能区(1个)

Ⅰ-6-1-1嫩江下游湿地保护与沙化和盐渍化控制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西南部的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和泰来县组成,总面积14200平方公里。该区在历史上为牛、羊的放牧区,目前土壤裸露区域较多,加之降水较少、土壤干旱,使的土壤质量下降,土地沙化严重。该区的草原生态环境若继续遭到破坏,则沙漠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恶化,沙漠化面积也将不断扩大,不但影响到本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也将影响到大庆市等周围地区的沙漠化和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哈尔滨市的生态环境安全,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意义十分重大。

5.防洪蓄洪重要生态功能区

全省重要洪泛功能区2个,重要蓄滞洪功能区1个,重要防洪功能区2个。

⑴重要洪泛功能区

Ⅰ-3-1-2松花江下游北部农业与沙化控制及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北部,由汤原县的东南部、鹤岗市的南部、萝北县的南部和绥滨县组成,总面积约6200平方公里。该区地势平坦,多低洼处,排水较为困难,且区内春、夏两季雨水较为密集、雨量大,易形成洪泛区。本区为产粮大区,若不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会严重危害到区内农作物的生长,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困难,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给其周围地区正常工作带来严重的威胁。

Ⅰ-3-1-4同?D抚平原农业与湿地及界江国土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部,由同江市和抚远县组成,总面积11212平方公里。该区地处平原,排水不畅,且区内雨季降水量较大,多发暴雨,易在区内形成洪灾。本区土壤肥沃,适于农作物的种植,若本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给区内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巨大困难,从而也会影响到周围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⑵重要蓄滞洪功能区

Ⅰ-6-1-1嫩江下游湿地保护与沙化和盐渍化控制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西南部的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和泰来县组成,总面积14200平方公里。该区内工业、农业等设施较少,其东部地区的胖头泡为水利部门指定的蓄滞洪区,它是黑龙江省境内松花江上游唯一的蓄滞洪区。若本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洪灾发生时,本区的蓄滞洪功能将不能充分发挥,无法有效的实现疏缓其周围地区洪水的目的,使洪水的危害程度加重、损失加大,这对本区和周围地区,特别是对哈尔滨市的威胁都是非常严重的。

⑶重要防洪保护功能区

Ⅰ-5-1-1哈尔滨市区城市与城郊农业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哈尔滨市,总面积4280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为黑龙江省的第一大城市,是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该区防洪功能进行有效保护,可使该区不受洪水的影响,不仅可以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更可以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救灾工作,对全省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Ⅰ-6-1-2大庆地区矿业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大庆市,总面积5170平方公里。该区为大庆油田的所在地,其出产的石油供往全国各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若不对该区的防洪功能进行有效保护,则会给区内的经济及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造成油田减产或停产,不仅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也会对全国的经济增长形成阻碍,甚至会影响到全社会的稳定。

6.自然人文景观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4个)

Ⅰ-3-3-2兴凯湖农、牧、渔业与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南部的密山市,总面积7843平方公里。兴凯湖是古代火山爆发后,因地势陷落积水而行成的,为中俄界湖。兴凯湖由大、小两湖组成,小兴凯湖温柔恬静,鱼跃鸟飞,大兴凯湖烟波浩淼,气势磅礴。兴凯湖是一座集防洪蓄水排涝、灌溉及旅游等多功能的天然水体。该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不但其自然景观被毁坏、周围的生物失去栖息的环境,同时也会对中俄两国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Ⅰ-4-3-2镜泊湖林、农业适度发展与生态旅游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南部的宁安市,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本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较多,其中著名的镜泊湖是世界第二高山堰塞湖,是一座保持完整的火山博物馆,镜泊湖瀑布撼人心魄,蔚为壮观,自然风光美丽迷人,是一处人间仙境。该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其独特的景观将不复存在,人们从此失去一个度假休闲的好去处,这既是我们的遗憾,也将是子孙后代的遗憾。同时也将对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构成威胁,并且影响到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Ⅰ-5-2-3讷?D乌河上游水源涵养与地质遗迹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北部的北安市和五大连池市组成,总面积12000平方公里。该区保存有我国最典型、最完整的火山地质现象和景观,区内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对许多疾病有良好的医疗作用,是一处旅游胜地。该区生态环境若因保护不利而被破坏,区内宝贵的地质遗迹将遭到灭顶之灾,并且无法恢复。周围植被的减少,也对水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从而影响矿泉水的水质。该区的经济将遭受巨大打击,对于我国以及世界的地质研究工作也将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Ⅰ-6-1-6齐齐哈尔市城镇与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齐齐哈尔市,总面积4365平方公里。该区有我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湿地,在这片湿地上物种丰富,各种珍禽异兽和睦相处,区内以鹤类居多,建有国家级丹顶鹤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该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将导致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丹顶鹤等珍贵鸟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这种情况也将影响到周围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7.产品提供重要生态功能区(1个)

Ⅰ-5-1-2拉?D阿河流域农业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南部的双城市和五常市西北部和阿城的西北部组成,总面积6200平方公里。该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本区粮食产量高、质量好,对我省的粮食生产贡献较大。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可以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对于加速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稳定有着巨大的影响。

八、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组织保障

功能区划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保护纲要》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生态功能区划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协调机构,确保生态功能区划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与完成。

2.树立科学发展观,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思想保障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要搞好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3.财政倾斜,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资金保障

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要在财政方面给予倾斜,安排必要的资金投入,全力推动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4.政府领导与部门协调,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工作保障

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领导和各行业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协调行动。

5.完善政策法规,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十分重要,而落实生态功能区划更重要,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和健全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区划的建立与实施,要推动生态功能区划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6.重视科技,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技术保障

要建立科技支撑体系,要确立符合省情的技术路线,要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要利用国内外先进的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保护区全面和协调发展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持。

7.大力宣传,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舆论保障

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宣传。树立新的绿色经济观、价值观、资源观、生产观、消费观,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

8.扩大合作与交流,为生态功能区划开拓思路提供保障

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内外有关生态功能区划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吸收一切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提高生态功能区划的水平。

九、结语

在国家环保总局和黑龙江省政府领导下,在中科院技术人员和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遵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划的函》的精神,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组织有关部门,按照“中东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方案”和“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开展了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根据黑龙江省自然气候、地貌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生态环境问题,将全省划分成6个生态区、13个生态亚区、45个生态功能区。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完成对生态保护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并成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依据,各生态区的发展应当在生态省建设总体框架下,结合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在合理的生态安全阈值内,开发自然资源,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使黑龙江省的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实现富民强省和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所在区域面

积主要生态环境

问题

生态环境敏

感性

主要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

发展方向

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

Ⅰ—1大兴安岭北部山地落叶针叶林

生态区Ⅰ—1—1大

兴安岭北部落

叶松林生态亚

Ⅰ—1—1—1黑

龙江—呼玛河源

头水源涵养与生

物多样性保护生

态功能区

呼中区、漠河

县,面积

27636平方

公里

原始针叶林面

积及成熟林比

例减少,生态功

能下降土壤冻

融分布普遍,易

出现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敏

感性为中度

敏感;生物多

样性敏感性

为极度敏感;

土壤冻融敏

感性为高度

敏感

水源涵养、

土壤保持、

生物多样性

保护及自然

人文景观保

加强天然林

的保护,保护

森林生态系

统、生物多样

性,积极进行

植被的恢复,

保持涵养水

源的功能,科

学发展林特

产品

Ⅰ—1—1—2大

兴安岭嫩江源头

水源涵养生态功

能区

加格达齐区

和松岭区,面

积19008平

方公里

毁林、毁草开荒

现象严重;森林

生态功能减弱,

生物多样性降

低;水土流失时

有发生;金沙的

开采使地表植

被遭到破坏

大部分地区

冻融侵蚀为

高度敏感;生

物多样性为

极度敏感

水源涵养和

生物多样性

保护

加强天然林

的保护,禁止

沙金开采,退

耕还林、还

草,封山育

林,对森林进

行恢复,保持

涵养水源功

能,减少,水

土流失,改善

经济结构,科

学发展林特

产品

Ⅰ—1—1—3呼

玛河中游林业及

林特产适度发展

生态功能区

新林区、塔河

县部分地区,

15996平方

公里

森林资源明显

减少,森林生态

功能减退

土壤冻融侵

蚀敏感性为

高度敏感;生

物多样性敏

感性为极度

敏感

水源涵养、

生物多样性

保护、林特

产品生产

加大林木的

保护,调整林

种结构,科学

发展林特产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所在区域面

积主要生态环境

问题

生态环境敏

感性

主要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

发展方向

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

Ⅰ—1大兴安岭北部山地落叶针叶林

生态区Ⅰ—1—2大兴

安岭东缘针阔

混交林生态亚

Ⅰ—1—2—1

呼玛河下游林、

农业及湿地保

护生态功能区

呼玛县和塔

河县部分地

区,21545

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降

低;界江堤岸时

有坍塌并引起

水土流失;呼玛

河下游湿地保

护工作起步晚

生物多样性

敏感性为极

度敏感,黑龙

江沿岸为高

度敏感;土壤

冻融侵蚀敏

感性为高度

敏感或中度

敏感

土壤保持、生

物多样性保

护、农业生产

保护森林植

被,加大对界

江沿岸水土

保持林管护

力度,开展生

态林业建设,

提高产品的

科技含量,适

度发展农业

Ⅰ—2小兴安岭山地针阔混交林生态

区Ⅰ—2—1小兴

安岭北部阔叶

混交林与农业

生态亚区

Ⅰ—2—1—1

小兴安岭嫩江

上游水源涵养

与农、林业生态

功能区

嫩江县北部、

黑河市西部

和五大连池

市北部的一

小部分组成,

面积13916

平方公里

以天然次生林

为主,森林生态

系统功能减弱;

易发生水土流

失,造成下游江

河和水库淤积

大部地区冻

融侵蚀为中

度敏感;大部

地区生物多

样性敏感性

为高度敏感

水源涵养、土

壤保持、生物

多样性保护、

农业生产

加强天然林

的保护,促进

森林生态系

统与森林资

源的恢复,以

林荒地发展

人工林,保护

水资源,适度

发展生态农

Ⅰ—2—1—2

黑河地区东北

部林、农业与界

江国土生态功

能区

黑河市的东

部、孙吴县和

逊克县的北

部组成,面积

16502平方

公里

有效耕地面积

小,陡坡耕地易

发生水土流失;

黑龙江界江塌

岸严重,造成大

量的国土流失;

砂金矿开采的

复垦工作不到

土壤冻融侵

蚀敏感性为

中度敏感或

高度敏感;生

物多样性敏

感性为高度

敏感

土壤保持、生

物多样性保

护、林农生

加强天然林

保护,扩大经

济林的种植

面积,加强林

业产品科技

含量,加大界

江国土生态

安全保护,发

展生态农业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所在区域面

积主要生态环境

问题

生态环境敏感

主要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

发展方向

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

Ⅰ—2小兴安岭山地针阔混交林生态

区Ⅰ—2—1小

兴安岭北部阔

叶混交林与农

业生态亚区

Ⅰ—2—1—3沾

河—库尔滨河上

游水源涵养与林

特产适度发展生

态功能区

逊克县南部

地区,面积

10406平方

公里

可采林木及林

下动、植物资源

减少,森林生态

系统自身的稳

定性降低;低山

丘陵区水土流

失问题突出,保

水蓄水能力降

低;生态系统较

为脆弱

北部土壤冻融

侵蚀敏感性为

高度敏感,中

部为轻度敏感

区,其余为中

度敏感;生物

多样性敏感性

为高度敏感

水源涵养、土

壤保持、生物

多样性保护

加强天然林

的保护,保持

水源涵养功

能,加大对界

江沿岸水土

保持林管护

力度,开展生

态林业和农

业建设,提高

产品的科技

含量

Ⅰ—2—1—4嘉

荫林、矿业与农

业适度发展生态

功能区

嘉荫县,面积

6748平方公

矿山开采造成

地质地貌景观

和一些地质遗

迹严重破坏;矿

区周围时有小

型崩塌、滑坡发

冻融侵蚀为中

度敏感或高度

敏感;生物多

样性敏感性为

高度敏感

土壤保持、生

物多样性保

护、自然人文

景观保护、林

矿生产

保护地质遗

迹和地貌景

观,适当的发

展生态农业

与旅游业,

Ⅰ—2—2小

兴安岭南部阔

叶—红松林生

态亚区

Ⅰ—2—2—1汤

旺河水源涵养与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功能区

伊春市和铁

力市东南段

的山地组成,

面积22372

平方公里

天然林面积明

显减少;水能资

源开发利用力

度不够;水土流

失现象有加剧

趋势

大部分地区土

壤冻融和生物

多样性敏感性

为高度敏感;

水污染为轻度

敏感,有中度

敏感地区分布

水源涵养、土

壤保持、生物

多样性保护、

自然人文景

观保护、旅游

加强天然林

的保护,保持

水源涵养功

能,增加城市

环境保护基

础设施建设,

科学发展工

业和农业

Ⅰ—2—2—2小

兴安岭南麓林、

农业与生物多样

性保护生态功能

木兰县和通

河县组成,面

积8857平方

公里

森林面积减少,

丘陵地区农业

活动频繁,水土

流失较重,陡坡

开垦等行为加

重了区域生态

压力并引起生

态系统退化

土壤侵蚀敏感

性为中度敏感

或高度敏感;

生物多样性敏

感性为高度敏

土壤保持、水

源涵养、生物

多样性保护、

自然人文景

观保护、林农

生产

加强森林生

态系统保护,

在陡坡地上

实行退耕还

林,增加造林

种类与数量,

发展生态农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附件5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 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 2. 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 3.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 态功能区。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

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5. 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是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最重要指标,各类主体功能区都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6.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国土空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稀缺资源。 7. 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不同空间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成工业和城市空间后,调整和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8.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编制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本区划)。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环境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生态功能区划,为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等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全市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生学原则。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时空变化的关系,明确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的生态学基础与依据。

区域相关性和相似性原则。从全市、全流域、甚至全国尺度考虑生态功能的评价和区划,并根据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 区域共轭原则。生态功能区域划分单元必须具有独特性,空间上的完整自然区域。 (三)区划范围 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 1.查明重庆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明确重庆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分布特征,确定生态环境敏感性特点。 2.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确定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3.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4.指导各生态功能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规划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持续地发挥区域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持作用。 二、区划依据、方法和命名原则 (一)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根据重庆市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空间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_T1110_2015

1 总则 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范青海省绿色建筑的建设和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青海省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评价的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宾馆和综合性商务楼,其它类型建筑可参照执行。 1.0.3 评价绿色建筑时,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 评价绿色建筑时,鼓励技术创新,并因地制宜,结合青海省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特点进行。 1.0.5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标准的规定,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 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dex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5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2005-05-26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

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及由此衍生的不良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水环境污染等。 3.2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3.3 生态过程:指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流动、转化、储存与分配。包括食物链、生态系统演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反馈控制等过程。 3.4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3.5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 成果报告 1、总论 区划的目的和意义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以及西部大开发伟大战略决策的实施,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水资源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已经成为流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贯彻水法、加强水资源保护、履行水利部“三定”方案的职责,开展水功能区划工作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划分水功能区是实现水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实现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强化水资源目标管理工作的保证条件,是防止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水利部职能配置中规定的水资源保护职责开展的具体工作。

依据与标准 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5)《水利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 (6)《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 (7)《关于在全国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资源[2000]58号文) (8)《全国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 (9)《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技术细则》 标准 (1)《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3)《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4)《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 (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7)《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1993)(8)《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

基于生态功能评价的小尺度生态功能区划解读

基于生态功能评价的小尺度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人们仅仅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区域发展定位和开发方式。这种盲目的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提出,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三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确定区域发展定位成为很多学者和管理人员重点研究的对象。2007年我国已经基本完成大尺度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而中尺度的省市级的生态功能区划工作还在研究阶段。由于大中尺度的生态功能区划只能从大的方针并打破行政区划的角度来确定区域发展定位,其实用性与可执行性不强。以乡镇为单位的小尺度的区县级生态功能区划则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在生态功能区划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及ARCGIS9.3和ERDAS9.1等软件的支持下,以乡镇为评价单元,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从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三方面对江津区各乡镇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和江津区区域发展定位对江津区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本文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阶段:基础研究部分。主要分析本文选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总结了有关生态功能区划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研究不足、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及景观生态学理论等生态功能区划的相关理论,并分析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这为本文的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区域分析阶段。确定本文的研究区域为重庆市江津区,研究对象为江津区的生态功能区划,并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对江津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状况等自然环境概况和江津区发展定位、经济状况及交通状况等人文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分析。生态功能区划图件处理阶段。基础图件主要是2006年30m分辨率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1:10000的地形图、江津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等。此阶段主要工作是对遥感图像的解译,通过遥感图像的儿何纠正、直方图匹配、图像拼接与图像分割、图像增强与变换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前的处理,然后通过监督分类进行解译,并通过实地抽样踏勘和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进行精度检验,最后将解译后的地类进行整理、叠加、矢量处理、属性数据录入,形成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数据库。生态功能评价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其一级指标有生态环境现状指标、生态敏感性指标和生态服务功能指标。其中生态环境现状指标包含土壤侵蚀强度、地均有效GDP、城 乡差距系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水资源丰富度、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绿地合理度、工业污染强度等9个二级指标,生态敏感性指标包含十壤侵蚀敏感性、生境敏感性、GDP农地弹性系数、单位GDP三废排放量和林地年度 减少量等5个二级指标,生态服务功能指标是通过解译各地类的气体和气候调节、涵养水源、侵蚀控制、土壤形成、营养物质保持、废弃物处理、授粉、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供应、原材料、基因资源和娱乐文化等功能值来体现:其次,通过因素成对比较法和特尔菲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分值和实际分值;最后汇总出各乡镇的生态功能总值。生态功能区划阶段是本文的关键部分。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功能总分值、各乡镇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划分分值段和确定分区,并在综合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发展定位的前提下,最终形成北部沿江产业集聚生态维护区、中部丘陵现代农业生态建设区和南部山区原始生态保护区三个生态区。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6.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7.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8. 生态功能区划 附件A 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的编制提纲 附件B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附件C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 附件D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附件E 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 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 分区等级 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 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 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 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特点,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 生态服务功能特点包括荒漠化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土壤保持、海岸带保护等。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酸雨敏感性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结果应包括对每个分区的区域特征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1)?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2)?存在的或潜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驱动力和原因。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4. 生态功能区划 4.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4.1.1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相关原则 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区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3)相似性原则 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区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的标准。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性且在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4)前瞻性原则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对一些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和反映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设想,使区划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 4.1.2生态功能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4.2.1生态功能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哈密被划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结合哈密生态环境特点,又划分为三个亚区和八个生态功能区: I 东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 1、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 2、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3、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 4、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 II 哈密盆地戈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亚区 1、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 2、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 III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亚区 1、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 2、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 4.2.3各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 ——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固体水库、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气候调节、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维护。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精简版(图)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精简版 优化开发区域—— 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 一、环渤海地区 (一)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二)辽中南地区包括辽宁省中南部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辐射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龙头。 (三)山东半岛地区。包括山东省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区。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世界级大城市群,全国科技创新与技

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 ——提升南京、杭州的长江三角洲两翼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城市,文化中心、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优化提升沪宁沪杭发展带的整体水平,建设沪宁高新技术产业带调整太湖周边地区产业布局,建设旅游休闲基地。 ——强化宁波、苏州、无锡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 ——增强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等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强城市互补,提高竞争力。 ——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加强沿江、太湖、杭州湾等地区污染治理,严格控制长江口、杭州湾陆源污染物排江排海和太湖地区污染物入湖,加强海洋、河口和山体生态修复,构建以长江、钱塘江、太湖、京杭大运河、宜溧山区、天目山—四明山以及沿海生态廊道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 包括广东省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构建有 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 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 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综 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黑龙江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划分

黑龙江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划分 一、重点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除去基本农田后重点开发区域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一)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哈大齐地区和牡绥地区城市带及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 该区域包括哈大齐地区和牡绥地区城市带及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共58个区(市)、镇(乡、街道办事处)。区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除去基本农田后重点开发区域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功能定位:全国重要的能源、石化、医药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和生物产业基地,东北地区陆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1、哈大齐工业走廊 构建以哈尔滨为中心,以齐齐哈尔、大庆为重要支撑,以主要交通走廊为主轴的空间开发格局。 (1)哈尔滨。 主要指哈尔滨市辖区,包括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 (2)齐齐哈尔。 主要指齐齐哈尔市辖区,包括建华区、龙沙区、铁锋区、昂昂溪区、富拉尔基区、梅里斯区和碾子山区。 (3)大庆。 主要指大庆市辖区,包括萨尔图区、龙凤区、让胡路区、大同区和红岗区。 (4)重点开发城镇 主要指哈大齐工业走廊毗邻的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包括宾县宾州镇、宾西镇和居仁镇、双城市双城镇、周家镇和新兴满族乡、巴彦县巴彦镇和兴隆镇、依兰县依兰镇和达连河镇、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泰康镇、林甸县林甸镇和花园镇、肇源县肇源镇和新站镇、肇州县兴城

镇和肇州镇、讷河市雨亭街道办事处和拉哈镇、克山县克山镇、克东县克东镇和宝泉镇、拜泉县拜泉镇、泰来县泰来镇、龙江县白山乡和哈拉海乡、富裕县友谊乡和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依安县依安镇、肇东市五站镇和宋站镇、安达市任民镇和卧里屯乡等33个镇(乡)。 2、牡绥地区 以牡丹江市为中心,强化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和绥芬河口岸功能,打造重要的国际贸易物流节点和对外合作加工贸易基地,建设全国沿边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 (1)牡丹江。 主要指牡丹江市辖区,包括东安区、阳明区、爱民区和西安区。 (2)绥芬河。 (二)省级重点开发区域: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绥化市建成区及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 该区域包括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绥化市建成区及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共有51个区、镇(乡)。区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除去基本农田后重点开发区域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功能定位:全省重要的能源、电力和煤化工基地,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和生物产业基地,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和物流基地,重要的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 1、东部煤电化基地 以佳木斯、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为区域中心城市,以能源与煤化工及其相关产业为主导,建设我省东部重要经济增长极。 (1)佳木斯。 主要指佳木斯市辖区,包括前进区、向阳区、东风区和郊区。 (2)鸡西。 主要指鸡西市辖区,包括鸡冠区、恒山区、滴道区、梨树区、城子河区和麻山区。 (3)双鸭山。 主要指双鸭山市辖区,包括尖山区、岭东区、四方台区

克拉玛依生态环境

克拉玛依市就是依托油田勘探与开发而发展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经过50多年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全国石油石化工业重要基地。但就是,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本文针对克拉玛依市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开展单因子生态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考虑油田开发这一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定量研究克拉玛依市综合生态敏感性空间特征。(1) 土壤侵蚀敏感性以中、高与极高敏感性为主,高与极高敏感性分布在克拉玛依区与独山子区大部,乌尔禾区北部,白碱滩区西侧狭长区域。地形坡降迅速、水力侵蚀强、无植被或疏林地广泛分布,就是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的主要原因。(2) 土地沙漠化以中、高敏感性为主,高与极高敏感性分布在白碱滩区西部与南部,克拉玛依区北部与西部区域。土壤基质多为沙粒,且植被覆盖率较低就是土地沙漠化敏感性高的主要原因。(3) 土壤盐渍化敏感性以中、高与极高等级为主,极高与高度敏感性分布在白碱滩区东南部,克拉玛依区东部与北部,以及乌尔禾区东部。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人类活动剧烈,就是土壤盐渍化敏感性高的主要原因。(4) 生物多样性以轻度与中度敏感性为主,高与极高敏感性分布于克拉玛依区东部与南部区域。这些区域植被生长茂盛、物种数量较为丰富,就是重点生态保护区域。(5) 油田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高,分布在乌尔禾区北部油田,白碱滩区西部油田,克拉玛依区西北部油田与独山子区中部油田。油田开发带来的生态问题包括工业“三废”,动植物生境破坏与水资源短缺等。(6) 综合自然演化与人为开发的敏感性,研究区以高、中度敏感性为主,极高与高敏感性分布在克拉玛依区中部与北部,白碱滩区西南部区域。 1 引言 生态敏感性就是指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反映程度,说明发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可能性大小。生态敏感性评价实质上就是对现状自然环境背景下的潜在生态问题进行明确辨识,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空间区域上的过程。作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生态敏感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生态问题或国家尺度上的综合从研究尺度上瞧,省市级尺度的生态敏感性与生态功能研究已基本完成,地市级(县域) 尺度区域生态敏感性研究较少涉及,评价方法正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指标体系选择存在较大随意性,还未形成统一评价标准。然而,地市级(县域) 尺度上的生态敏感性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克拉玛依市就是依托油田勘探与开发而发展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经过50多年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全国石油石化工业重要基地。但就是,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开发更具指导意义,亟待系统开展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工作。 2 研究区概况 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冲洪积扇前倾斜平原地带,加依尔山南麓, 84°44'~86°01'E,44°07'~46°18'N (图1),其东面濒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面同乌苏市、沙湾县与奎屯市相连,西面与托里县相邻,北面与与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接,奎屯市把独山子区隔开,使独山子区成为克拉玛依市的一块飞地。克拉玛依市地貌单一,多为广阔平坦的戈壁,地势北—南与西—东坡度均为2%,平原区海拔高度250~500 m,南部独山子山的海拔为全区

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重整河山? https://www.doczj.com/doc/b512905808.html, 2010年07月16日13:22 南风窗 主体功能区规划:重整河山? 文_本刊记者许圣如发自广州 广袤丰饶的中国西部迎来了最好的时代,7月5日,高规格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无疑是最强的冲锋号,而在这之前的6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则是猛烈的催化剂,生态补偿机制、优先财政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会从制度上为西部开发“准备充足的钱粮”。 “这是国家在空间开发方面提出的一个新战略,是中国的一个独创。”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表示,规划既指引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方向,又设定了一个保护国土及生态环境的底线,而这条底线是直接划定到行政边界的硬性规定,不给地方政府太多的模糊空间。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牛凤瑞研究员认为,《规划》选在“十二五”规划编制期通过,意味着《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即将发挥重要作用,“弥补传统国土管治模式的缺点、制约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非理性政绩观,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新的整体规划,为未来数十年内中国各区域发展方向提供指引。” 全国主体功能区将分层次推进,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国家层面将选取30%左右的国土,分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其余的全部国土由省级划定主体功能区。 “这是对目前地方政绩考评体系的一个有力纠正。”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分析,中国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在政绩考评上基本上是一个标准,没能充分考虑各个地区不同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发展的特殊省情、市情、县情。比如有些地区过度开发,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 不过,竹立家特别注意到一些地方,把“限制开发”类改为“生态发展类”。“这样的一个改动,事实上意味着政策的松动,仍在强调发展,这是很危险的,多米诺骨牌一路松动下去,最后很可能回到不顾生态,经济发展至上的老路上来。” 重构经济新地图? 其实,在《规划》制订过程中,就充斥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甚至中央部门之间的博弈。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9月,《规划》形成初稿,3年后获通过。之所以经过长时间酝酿慎重推出,除了涉及繁琐的核算和制度因素外,还牵涉各个地区的发展利益,涉及各个部门政策的调整。 牛凤瑞表示,经济转型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及事权的下放,导致了地方政府围绕地区GDP的税收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激励和冲动,形成了一个较长时期内由地方政府推动的经济增长格局。“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就是给地方政府戴上绳索,不可以信马由缰。”

青海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青海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青海省环境保护局 二○○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项目名称:中国水环境功能区划 分项目名称:青海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主持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规划院、青海省环境保护局 承担单位:青海省环境信息中心 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 项目领导小组: 组长:祁生奎(青海省环保局副局长) 副组长:陈小宁(青海省环保局污控处处长) 李宏奇(青海省环境信息中心副主任) 成员:马桂香(青海省环保局污控处副处长) 尹大海(青海省环保局规财处副处长) 丁学刚(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梅洁人(青海省环保局自然处副处长) 任杰(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 项目技术组: 组长:李宏奇 成员:王建荣、李幸福、葛劲松、张敏、张晓明、

司文轩、苟任黎、李旭东 批准:曲爱珍 审定:祁生奎 审核:赵浩明 校核:陈小宁、丁学刚、王心明 项目负责:李宏奇 报告编写:李宏奇、王建荣、李幸福、司文轩 主要参加人员:李宏奇、王建荣、李幸福、葛劲松、张敏、 张晓明、司文轩、苟任黎、李旭东

1 总论 1.1 水环境功能区划目的和意义 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水环境功能区是水环境分级管理工作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石,是科学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是正确实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水质评价的基础。通过这项基础性工作,可以进一步使水环境功能区划与水质监测、水环境管理等结合起来,形成活的水环境功能区划系统。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履行省人民政府“三定”方案赋予青海省环保局的职责,加强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强化水环境保护目标管理工作,实现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按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部署,2002年6月,青海省环境保护局在全省开展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编制完成全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1.2 水环境功能区划编制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⑶《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⑷《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⑸《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96]31号文; ⑹《关于印发省环境保护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青政办[2000]67号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 为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各种不合理人为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指导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健康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精神,我区组织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工作。 广西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广西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生态问题和产生原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类型,确定对保障广西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是主体功能区划、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支撑能力,促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生态功能区划的范围为广西陆域部分,不包括海洋。 一、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区划依据 (一)基本原则 1(主导功能原则:生态功能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为主,次要功能服从主要功能。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坚持生态调节功能优先的原则,优先定位生态调节功能。 2(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不同区域保障生态安全作用的差别,从区域、流域的层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生态功能类型。

3(协调原则:生态功能类型的确定与自治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林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有关区划、规划相协调。 4(遵循自然规律原则: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相互作用关系,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生态问题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划分的主导因子及划分依据。 (二)主要目标 1(分析广西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划分生态功能区类型,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划定广西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2(引导按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统模式向“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现代生态系统管理模式转变,增强各功能区生态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为区域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区划依据 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为依据进行生态功能区划。 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我区地处低纬度地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濒热带海洋,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光热充足、雨量丰沛、雨热同季,自南向北依次出现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三个生物气候带;山地、丘陵、台地、谷地、盆地、平原等各类地貌纵横交错,河流众多,地层组成复杂多样且地区性差异明显。特殊、复杂、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物种,形成森林、湿地、海洋等多种类型自然生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时间:2011-08-29 22:46来源:中国经济网点击: 213次 2010年底,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我国过去在国土资源规划中存在哪些问题?新规划将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许正中教授为我们深入讲解 2010年底,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规划》明确我国将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在优化提升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础上,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区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 科技部国家区域经济规划委托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正中我国过去在国土资源规划中存在哪些问题?新规划将如何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重大战略举措?将如何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空间单元过大,发展不应齐头并进 几千年来,我国的国土开发都是以农业为主,即使近代工业化有了较大发展,但实际全国发展并不平衡。按照以往的规划,从政策上将全国划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四个经济板块。但是按照这样的空间划分,在制定并实施政策的时候,“空间单元”太大,而且不具有差异性。比如西部12个省,四川的条件和西藏的条件是完全不同的,又比如内蒙古,东西幅度几千公里,条件几乎不完全一样,要给予这些地区同样的政策是不合适的,这是空间单元的问题。

另外,全国各地的发展也是齐头并进,区域缺乏核心,齐头并进就等于什么也没有抓,没有差异化、没有特色。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大约60%多的人生活在离海岸线一百公里以内,而这样的大城市群支撑着一半以上的GDP。虽然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极使一些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还没有发挥。目前,我国以省为单位进行规划,各省、市、乡、县都发展经济,齐头并进,却无法实现良好的效果。 空间规划代替时间规划保持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规划和以往五年规划最大的区别就是主体功能区的推行,这是第一次以空间规划替代时间规划。从“一五”到“十一五”,都是以时间为轴来布局。而“十二五”不仅有时间规划,还有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这是中央在我国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布局。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资源、环境、气候、人口等对中国的国土重新进行规划。从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的转型。农业社会是以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而随着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作用明显降低,在每一块土地上都承载人口、经济和环境已经变得不可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追赶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环境大量的浪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要提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于是,主体功能区的概念被提出,它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把整个国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优化开发区主要是指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等,这些地区规模性开发强度已经很大,深圳达到40%多,北京也有20%多,而日本、荷兰的开发强度是百分之十几,英国仅有6%。而这三个城市群的面积占国土的14%,人口也占14%,GDP却占了将近40%。这些地区的开发强度过大,需要优化结构发展。 重点开发区要解决的是增长的问题,规划以中西部为主划分了十大城市群,这些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可以承接禁止开发区转移来的人口,有条件聚集发展经济。限制开发区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不适宜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地区,一方面要集约化,另一方面又要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既要调节生态,又要提供产品、保障人居。禁止开发区并不是禁止发展,而是需要保护的自然保护区,比如三江源水源地、历史文化遗产、森林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等。 按照过去的发展思路,表面看我们已经走出了短缺经济,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却会突然发现,我们各方面的资源都存在短缺现象。过去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空间规划代替时间规划,以空间为主进行时序开发,这是基于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