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教养生方法论要

道教养生方法论要

道教养生方法论要
道教养生方法论要

道教养生方法论要

道教养生不仅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思想原则,而且广泛吸取儒、佛、医的养生经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法程式和各具特色的炼养流派。笔者经过较广泛的文献调查,初步认为道教养生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十四大类,而每类又包括多种具体的练养方法。现就十四大类简要介绍如下。

1.脏腑养生

脏腑养生就是以五脏六腑为基础、以气血精神为核心的养生方法。

《服气精义论》认为:“夫生之成形也,必资之于五脏,形或有废,而脏不可阙;神之为性也,必禀于五脏,性或有异,而气不可亏。”又称“人有五脏,生养处其精神。故乃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处也;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处也;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至于九窍施为,四肢动用,骨肉坚实,经脉宣行,莫不禀源于五脏,分流于百体,顺寒暑以延和,保精气以享寿。”五脏是生命的基础,是身体强壮的根本,脏腑养生的关键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以保养精神气血。

脏腑养生既是道教养生的出发点,又是其归结处。道教养生的诸多方法都是以脏腑为基点而展开的,同时,各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或效验,都要使脏腑坚固、精神饱满、气血平和,也即使生命的基础得以加强巩固。脏腑养生的最基本

方法,就是要使五脏适应和顺从四时阴阳的变化,由此形成了以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时养脾为特色的脏腑养生法。

2.形体养生

形体养生主要包括导引、按摩和武术等形体运动。导引,通过肢体运动锻炼,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效果,即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按摩,即按压揉摩人体的经络穴位,以舒经活络,消除疲乏,或开郁解滞,防病祛疾。武术,即是成套路或程式化的肢体运动方式,有健体防卫之功。形体养生功法繁多,尤其在导引养生法中,有许多堪称经典的方法,经过历代养生家的实践改造,代代传承,至今仍是人们健体强身的重要方法。如导引类的“五禽戏”、“六字气诀”、“易筋经”、“八段锦”、“十六段锦”、“陈希夷二十四节气导引图”、张三丰内家拳、少林拳等。

3.呼吸养生

呼吸养生,是指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呼吸,以改变呼吸的节律或气息的大小长短,从而达到养身疗病之目的。

呼吸修炼,可分为两个层次: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而最高级的是胎息法。服气,又叫食气、行气、炼气,其形式又有服外气和服内气之分。服外气,是一种吐故纳新的功夫,即吐出胸中浊气,而吸收天地间自然生气或日月精华之气。服内气,即在息出之时,叩齿集神,以意引气,咽下丹田,使气凝炼。胎息,即在服气的基础上,使神气相结,气息微微,若有似无,呼吸在脐部或丹田进行,如人在胞胎之中。总之,不管是服气,还是胎息,呼吸修炼的目的,在于通过呼吸气息的调节,改变人体新陈代谢的节奏,使脏腑器官得到休息,并使其功能得到改善或加强,从而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4.精神养生

道教认为脏腑、形体、呼吸的修炼,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淳泊宁静,没有达到“清静无为”、“离形坐忘”的境界,就很难取得“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的效果。

精神修炼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就是清静。《真仙直指》云:“清静二字,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心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心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简言之,就是心地纯洁,精神宁静。立心纯洁,就没有欲望和邪念;处志宁静,就不惧喧嚣和干扰。

精神养生围绕清静二字而展开,其具体方法有内观、坐忘、存思、存神、守一等。内观,又称内视,常欲闭目内视,存见五脏之形,要求存见的对象能形象地反映在心中,从而达到收心入静的效果。坐忘,首创于庄子,是一种通过安坐和存想来达到忘物、忘己甚至物我两忘境界的修炼方法。后世对坐忘法进行充分发挥,提出了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直观、泰定、得道的七个修炼步骤,其目的是忘却世间的一切,而完全进入虚静境界。存思,即闭合双眼或微闭双眼,

存想某一具体物像,以集中意念,排除妄想。存神,专指存思身内或身外形色似人的神灵,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冥想神真。守一,即以宗教的虔诚,集中意念强化对“一”(即气或道)的信仰,从而达到控制身心安静的目的。

5.情趣养生

情趣养生,就是通过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以增加生活的情调趣味,从而达到闲雅适兴,愉悦宁心的目的。

道教认为,人生在世,固然有奋斗进取、努力创造、积极奉献的精神追求或价值取向,同时也有热爱生命、希冀快乐、享受人间大美的情感展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谓七情六欲,无非是人体情感活动的外在表现。年轻力壮之时,或为事业功名而奔竟,或为家室儿女所操劳,尤其当境缘不偶,营求未遂,事业受挫,仕途困顿,或生活突变,家庭失和,衣食不周,焦劳不适,自然难免忧心忡忡,愁思百结,甚或怵惕惊恐,悲愤难伸,此时如何调畅情志,开拓身心,抒发积郁,排解重忧,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老年体衰之人即使功成名就,家有余庆,也难免有患得患失、寂寞孤独,甚或咨嗟悲苦之时,因而如何顺应老人情性,时其节宣,就成了养老奉亲的重要内容。陈直《养老奉亲书》指出:“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养老之法,凡人平生为性,各有好嗜之事,见即喜之。有好书画者,有好琴棋者,有好赌朴者,有好珍奇者,有好禽鸟者,有好古物者,有好佛事者,有好丹灶者,人之嗜好,不能备举,但以其平生偏嗜之物,时为寻求,择其精纯者,布于左右,使其喜爱,玩悦不已。老人衰倦,无所用心,若只令守家孤坐,自成滞闷。今见所好之物,自然用心于物上,日日看承戏玩,自以为乐,虽有劳倦咨煎性气,自然减可。”

调养情志的方法很多,除了上面所述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之外,或寄情于草木,乐志于山水;或赏菊篱下,垂钓江滨;或优游山岳,远足域外;或枕石漱流,听松观涛;或焚香煮茗,藤罗览月,不一而足。所谓“音声动耳,诗语感心”,“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水声养耳,草色养目”,“琴医心,泉医肺”,凡此之类,触物皆有会心处,无非陶冶性灵,变化气质、转移情境、开导襟怀而已。高濂《遵生八笺》设“燕闲清赏笺”三卷,载雅兴逸玩之事凡数百,足资参稽。

6.房中养生

房中养生是早期道教养生的三大流派之一,是道教徒企图通过性行为修炼来达到健康长寿、成仙不死的一种炼养术,其本质是有关性心理、性生理、性技巧、性药物的知识。

房中养生的科学价值在于:一是认为“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人类情感的极至发挥与人类根本道理(学问)的发端都是由男女而展开。所谓“男妇居室,人之大伦”,不仅是生理之必需,也是社会正常发展之要求。后来,孙思邈进一步提出“房中补益”的命题,从医学上肯定房中养生的价值。二是强调性行为的健康与性卫生,指出健康的性生活是房中养生的首要原则。三是提倡节欲宝精的思想,反对纵欲耗精,强调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四是强调

房中养生禁忌,指出气象、环境、情绪、体质等因素对性健康的影响。五是历代房中养生积累的养生方药,具有重新认识、重新研究、合理开发利用的价值。

7.丹功养生

丹功养生,包括外丹、内丹两部分。外丹采用铅汞等矿物经炉火烧炼,以求得“金丹大药”,服之以期长生不死。由于丹药毒性大,致死者甚多,唐以后日渐式微,终致不传。内丹与外丹相对,是以人体为炉鼎,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动能,运用意念,经过一定步骤的“烧炼”,即可使精气神三者,在体内凝聚成“丹”。内丹成为宋明以后炼养家的主要方法,其内容逐渐丰富,不断融会导引行气、守一存思、服食胎息等各种功法,形成了一整套体系严密、内容丰富的丹功理论。

内丹,由于其理论精深,内容完备,操练规范,最终发展成为道教养生的最高级形式,流传颇广,影响很大。内丹养生,因为其本身所蕴有的科学性和巨大的实用价值,不仅在中国古代养生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现代保健养生,也具有难以估量的科学价值,值得深入发掘、整理。

8.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是起居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道教养生充分吸取传统文化中有关饮食保健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糅合儒家、中医等饮食养生的方法经验,形成了道教饮食养生的丰富内容。

道教饮食养生的特点,一是十分强调饮食宜忌,对于何物宜食,何物应忌,乃至饥饱择食,均有告诫;二是特别重视饮食的卫生习惯,对饮食时间、饮食姿势、乃至冷热性味,多有规定;三是特别注意饮食调护,从进食前的精神状态,到食后的散步摩腹,细致入微,主张通过饮食情绪及饮食行为的调节、控制、养护,以达到“百节欢愉,咸进受气”的饮食保健作用。

饮食养生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特别重视食物的营养和治疗作用,并由此推动建立起中医的食养食疗学说,创获了众多的食疗食养药膳方。从孙思邈的《食治》专篇,到后来代有发展的食物本草专著,不仅充实、丰富了传统中医的本草、方剂学内容,也为现代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许多富于启示的历史依据。从这点来说,也可看作是道教对中医发展的重要贡献。

9.药膳养生

药膳是根据治疗、强身、抗衰老的需要,在道教养生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并采用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食品。

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由“茹毛饮血”、“神农尝百草”,逐渐过渡到用火来烹制食物,用草药或食物来治病。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已有“食医”的分科,这说明我国很早就有饮食营养的研究。战国时期的《内

经》就有“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这些药物多为药食两用,是后世药膳中的主要原料。北魏的《食经》、梁代《黄帝杂饮食忌》、《食方》等,是早期饮食专着。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食治》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门,是现存最早的食疗专篇。后世的《食疗本草》、《食性本草》、《日用本草》等专着的出现,说明食疗法已得到相当的发展。

药膳按其功用可以分为滋补强身、治疗疾病两大类。滋补类由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与食物或调料配制而成,用来调理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的不足,以及增强体质、美容和抗衰老等,因此又可以称为食养食补方。治疗类主要是针对各种病人的具有情况,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治疗性药物(主要为药食两用的药物)经一定烹饪加工方法和与某些食物相配制作而成,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或辅助治疗作用。按其性状则可以分为药食、药粥、药菜、药茶、药酒,药丸(散)、药饮(羹、汤)等几类。

药膳既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又有一定的养生、保健、疗疾的作用。它是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寓药于食,食借药力,药助食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而它具有药物和食物的双重作用。

10.服饵养生

服饵,亦称服食,是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以求得健康长寿。服食养生之术,伴随着道教兴衰演变的历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变化。早期服食术,主要服用一些据说具有长生不死作用的草木食物或药物,秦皇汉武海上求仙药的故事,大抵反映了这段史实。道教服食草木药的盛行,虽然没有找到长生不死之药,但在客观上却推动了对草木药性的认识和研究,尤其是对一些补益药物功效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本草学的内容,同时由于所服药物的组合搭配,积累了大量的草木服食方,也促进了中医方剂学的发展。

魏晋之后,服石成风。先是服用云母、丹砂等矿石药,后来进而烧炼铅汞以求得金丹大药,使服食养生畸型发展,成为隋唐时期的颓风。由于矿石金丹的毒性,导致不少人服石身亡,惨痛的教训终于使人们认清了金丹大药致死的危害,以致外用服食在唐以后迅速衰微,最终沉寂并退出历史。矿石丹药虽然没有给人类带来实际意义上的延年作用,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促进中国古代冶炼技术的提高,推动了古代化学的发展。

11.环境养生

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不仅是道教的宇宙观,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道教养生在吸取道家、中医养生智慧的过程中,始终把“道法自然”贯彻到养生修炼的每一个环节,高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大环境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甚至将人身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贡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发展,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其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所以,老子在养生上极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在老子看来,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产生, 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是从“人天同律”的思想出发,主张养身必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钟吕传道集》说:“气液升降为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这揭示了“人天同律”的客观法则。既然人天同律,那么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应当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互勾通,保持平衡。 〔2〕是从“人天同构”的理论出发,主张人体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在道家学者看来,人和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人完全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抱朴子·至理》也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这都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气构成了人体,人们要实现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使人体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不断地从自

道教养生旅游吸引物解析_逄礼文

旅游学刊第31卷2016年第11期Tourism Tribune V ol.31No.112016 六、探索建立森林康养旅游基地指标体系 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推动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2016年2月,国家林业局森林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印发《关于启动全国森林体验基地和全国森林养生基地建设试点的通知》,标志着由林业主管部门推动的全国森林体验基地和全国森林养生基地试点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在国家政策利好和各部委的大力推动下,各地方纷纷响应,探索建立森林康养旅游基地。而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归纳森林康养基地构建技术研究,探索森林康养基地的认证标准,主要包括可基于生理评估的结果,项目管理体系和森林环境条件。探索的评价标准可借鉴日本森林康养基地的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社会条件和管理服务条件两个层面的8个维度:自然环境、环境设施、可进入性、管理状况、森林浴菜单、居民、发展和特色等,制定适合中国发展的森林康养基地具体指标体系。同时,成立专门的审查委员会,按照标准对森林康养基地进行统一的审查和评选,使森林康养旅游基地建设朝规范化方面发展。 加强森林康养旅游的科学性分析,即仅从学者角度强调了加强理论性研究的6个重要方面,以期更好地指引实践发展。此外,实践发展中仍有很多重要环节需要完善,例如培养森林康养旅游人才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以此探索适合中国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积极开展森林康养旅游基地建设,为中国福祉型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和产业型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提供示范。 (第一作者系该院讲师,第二作者系该系教授;收稿日期:2016-10-05) 道教养生旅游吸引物解析 逄礼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11.004 目前,养生旅游无论是在与旅游相关的活动中,还是在学术研究关注的领域中,都已成为热点,而亟待大家深入研究,并应用于实践。在这之中,道教养生旅游可谓首当其冲。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可以说道教养生旅游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养生旅游,无论是从发生时间上,还是从哲学背景方面, 或是理论运用角度,以及实践操作层面,道教养生旅游都以其丰富的、系统的养生文化与技术体系,奠定了其在养生旅游范畴中的重要地位,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与道教养生旅游相关的概念 目前,对于健康旅游仍无统一的定义,主要是指人们为追求健康而暂时离开居所的旅游活动。根据国家旅游局2016年1月发布的《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康养旅游指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在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武义,2009年11月)上,对养生旅游进行定义,是指融合养生文化、养生产业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一种体验式旅游形式;养生旅游是对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修养旅游的创新与发展,是一种新型时尚的生活方式,人们懂得借助良好的生态来调节心态、修身养性。虽然这些定义表达看似不同,其中的交织和共通之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养生旅游的概念则尤为深刻。 从文化的角度讲,“养生”是在中国独特文化背景中产生的词汇,其内涵深远。养生从原始崇拜、原始宗教的源头里产生出来,不仅仅是传统科技里恢复、维护、增进身心健康的系统理论与保健技术(方术),还与宗教(道释儒)交织融摄,充分发挥信仰的能量,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养生体系。养生在道教思想体系与道门生活中的重要性,远远比其他任何宗教更为显著,可以视作道门中人一切行为的最终极最抽象而又最具操作性最具体的答案。在道教信仰宗旨和科技精神的统摄下,养生必然在融合传统科技的同时,发展成为道教养生科技。 道教养生旅游则是依托宗教文化底蕴,把与道教相关的场所作为旅游目的地,调动身、心、灵的活动,并在旅游过程中,观赏道教名胜宫观,感受道教人文资源氛围,体验道教养生过程,学习道教养生文化与养生方式,进而自我保持的大体过程。在整个道教养生旅游的过程中,一切所感受之物均为道教养生旅游资源及其所转化成的旅游吸引物。 二、有形的道教养生旅游吸引物 旅游吸引物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有广狭之分,狭义的则指有形的,其中,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从道家养生传统入手,发掘道教养生中的旅游吸引物,并从应用层面出发,将文化特色??8

中国道教与养生

中国道教与养生 中国道教与养生 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长生不死,是人类自我意识苏醒以来世代相传的一种理想和追求。这种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在世界各民 族的宗教观念和文学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和反映。 道教故乡的华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以贵生著称的华夏民族,历来向往长生。从先秦时代起,就有不少人在孜孜不 倦地探索长生不死之道。数千年来,华夏先民在养生实践中,创造 和发明了种类繁多、功效各异的养生延年之术。这丰富多彩的养生 文化,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卓异智慧。这珍贵的历史 文化遗产,更有待于我们今天的发掘和利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追求长生不死,修炼成仙是它的基本特征。道教是一种乐生恶死的宗教。对于生命的保护和延长 以及渴望永生,向来是道教最为关心和探索最多的课题。 道教初创时期,《太平经》等典籍中,就有追求长生不死的意思。《道藏》的首经《元始无量度人经》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认为:“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陆修静《洞玄灵宝 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正因为道教把人的生命看得宝贵,所以主 张人应当竭力爱护生命,目的是要延年益寿,长生不死。道教继承 了这一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义和实践之中。 集汉民族不死信仰和养生术大成的道教,确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一直在执着地追求不死之道。正是在这种积极态度的支持下,二千年来,无数的道教徒在寻求长生成仙的道路上努力探索,锲而 不舍。道教所行的养生术很多,有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食、辟谷、存思、导引、按摩、房中等等。大多数养生方法如行 之得法,确能收到奇效。这些已被海内外医家和养生学家所公认。 所以,如果没有道教对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坚定信仰,没有道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一、起源:《十问》尧问于舜曰: “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书。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二、发展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道家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他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目录: 一、导引行气 二、守静 三、挖掘生命体的奥秘 四、回光返照 五、呼吸停止后的神通 六、超人的养生法 七、遗精与走 八、睡功修炼 佛教称人生为一大苦难场,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辈子必须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红 尘,对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恋。与此相反,道教则对现实的生命极为看重,因为它认为,人只有有了生 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种种乐趣。如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就说:“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千,非我有也。”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直截了当 地说?“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正因为道教重视生命,所以他们特别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所谓生命质量的提高,就是让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扰,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

也正是为了提高这一生命质量,道士们在几千年的修炼实践中,摸索出了种类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 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涵盖极广,诸如服食、行气、导引、存思、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属于道教 养生术的范围。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妙无穷、潜能无限的机体,对这一生命体采取一定的 方式加以锻炼,便可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如行辟谷术,你就可以省去营求饮食带来的烦恼, 同时还能使你身轻体健;如行胎息术,你就可以不用呼吸,同时又能去除各种顽疾;如行内丹术,在 身体中就能充实生命根本,使你容光焕发…… 当我们以这种态度来看待道教养生术时,便会发现,行气导引对于强健筋骨、延缓衰老确实有其 神奇功效;静坐存思对于获得心灵的宁静,甚至对于一些常见病诸如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特 殊的疗效;内丹术对于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络、防止疾病侵袭更是匪夷所思;房中禁忌则为我 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性保健知识…… 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道教养生术的有关内容,澄清人们对气功的种种误解和迷惑,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导引行气 --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

道家养生的100条不传之法

道家养生的100条不传之法,不仅告诉你怎样拥有个好身体,而且告诉你一些做人之道,非常值得一看哦!!!!!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

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2 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

道家五种养生法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刘玉贤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两大派。本文总结前贤的创见并结合中医学理沦,将道教养生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浅述之。 一、养神之道 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自然”。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n}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烤础和前提。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偷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魏晋时在上层社会中颇具影响的上清派,创建了较为系统的存思“丹田”之道。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把在《灭惑论》中将“清静无为”列为道教养生的最上乘等。但最为系统地论述道教养神之道的代表作,还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据《庄子·大宗师》中记载的颜回“坐忘观”而撰写的《坐忘论》一书。 《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阶论:(1)“信敬”。“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强调欲养生则须心诚德正。(2)“断缘”。此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3)“收心”。物欲之起,皆因我之知觉、感觉及思维意识的存在,欲长生则必“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老子》)。(4)“简事”。一切身外之物,皆“情欲之余好,非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详解 一、六字诀功法的起源 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从文献考证的依据看,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着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是当时着名的道家修炼人士,同时也是一位着名的中医学家。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在《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部分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书中还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 二、六字诀功法的历史演化 自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变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隋代高僧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尤先洲的《寿世青编》、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其中尤以宋代邹朴庵论述最详,他不但对呼吸和读音方法提出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闭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还加了叩齿、搅海、咽

津等预备功。此外,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自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胡文焕的《类修要诀》。 此次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编创工作,除吸收众多的古代六字诀经验外,还参考了现代流传的各种六字诀功法,例如养生功六字诀、马家气功六字诀、大雁六字诀、六字真言、八卦气功呼吸八法、五行掌等。在创编过程中,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对历代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发音的历史演变,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并对六字诀气功的健身效果做了临床观察。 由于六字诀起源于道家和医家,因此其功法带有道家和医家的学术特点。但其运用又不局限于道家和医家,例如隋代倡导六字诀的天台高僧智顗就属于佛家。 从六字诀练功的特点看,它是以调息为主的气功功法。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体的身心锻炼技能。明代以后的六字诀配有动作,这次新编创的健身六字诀也配有动作,但这些动作是配合吐纳调息的,并不占主导地位。了解六字诀功法中以调息为核心,有助于在练功中抓住重点。 此外,六字诀在古代也有称“六字气诀”的,这就更强调了调息吐纳的重要性。六字诀的六个字嘘、呵、呼、呬、吹、嘻在练功中要读出来,但读的目的是为了调气息,而不是听声音。宋代邹朴庵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就是此意。读不同的字要有不同的口型和发音位置,从而引导不同的气息呼出。“六字气诀”的名称就强调了引导气息的重要性.即强调了发音的目的。理解了六字诀中发音与气息的关系,对练好六字诀也

青城山道教养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青城山道教养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它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众多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都可以为身处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带来一丝内心深处的宁静。而青城山作为我国重要的道教圣地,不仅拥有着独特的历史韵味,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开发青城山道教养生文化旅游不仅对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可以满足当今人们对良好、放松、休闲精神状态的追求,刺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从道教养生文化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道教养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阐述了国内以及青城山道教养生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指出了青城山道教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并提出了青城山道教养生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希望对我国道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我国养生旅游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青城山,道教文化,养生旅游

Taoism is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 beautiful wonderful work,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thinking and numerous health theory and methods of health it" can bring a heart for people in the fast-paced life in peace. Qingchengshan as China's important Taoist holy land, not only has a unique historical charm, but also has the rich tourism resources,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Qingchengshan Taoism cultural tourism not only have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aoist culture, but also can satisfy the people's pursuit of good relax, leisure, mental status, development stimulation of tourism in china.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oncept of Taoism culture,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Taoism culture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Qingchengshan Taoism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Qingchengshan tourism resources of Taoism health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Qingchengshan Taoist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hope to have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aoist culture, have certain guidance and reference effe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tourism in china. Keywords: Qingchengshan, Taoism culture, health tourism

道教养生 长生久安

道教养生长生久安 *导读:自古以来,人们探讨养生之道的极多,但最早最完 善最具有价值的是道教。道教的养生之法,起源于黄老,历史久远(引自任法融道长道教的养生之道)。并且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一一道教,其道教徒在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的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 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 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二大派(引自admin道教五种养生之道)。从而形成完美圆满的道教,道教 养生特点是拥有非凡的养生理念和高超的养生道法,叙述如下:

*一、非凡的养生理念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重视精神修炼,渴望人生的自由。其养生理念主要有三: (一)、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顺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三)、以气养生

我国养生文化的起源

我国养生文化的起源 *导读: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

道家养生法

道家养生法 第一部序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淮南子原道》说:“道者,一立万物生矣”。“道生—,一生二,一就是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就是阴阳。” 古代唯物主义者把事物的普遍规律,物质性的,气的变化过程,都称之为道。道,是道教的简称。道教里有道人、道士之分。道人,指有道术之人;道士,分出家、在家两种。出家道士,为全真道士;在家道士,为俗家道士又称正一道士(火居道士)。 古代,道士多以宗教为职业。象天文、历法、神仙术(超脱生死,变幻其测)、占卜(用火灼龟甲后,观其裂纹而测示凶吉)、遁甲(谈演阴阳、八卦)、堪舆(察看风水)等。故,道家是具有一定政治思想体系的,他们受教制,有宗旨,有学问;并博览大自然,观察其变幻,道家是古代中华民族中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大团体。 道家者,多主静而不宜动。生活简陋而洁,饮食清淡而贵。然,绝大多数道家先辈学识渊博,品格高雅,寿延年考。 道家养生法学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它有益于今天人类。 一、认识道家 认识也谓之了解。世俗间不外乎三个字,即:击,贬,褒。对这类人的评论,切不可怪罪,实属历史渊流。 道教本是中国之国教。但从历史至近史以来,没有受到权贵尊视。绝大多数富豪绅士,信奉其它的教。权寅绅士虽占中国人总数里不多,

但尤其在混浊的社会里,势权金钱便能左右一切……。其它宗教在中国占住了市场,道教当然受到排挤,这是其一。 其二,中国至清代后,道教经受摧残。毁宫焚观,累遭剿灭……,致使幸存者不几。因为权势是得罪不起的!这是攻击的一方面。代有贬意的一面,实也可怜。他们一不了解道及道家,听戏言而悚然,借一攻百,只认是歪门邪教而贬之。也有褒的一面,这些善良之辈实也可叹:他们尊道崇教,然由于种种因果,加之历来道教门户严谨,追无踪,行无迹,但仍然暗中求护,不敢公开言道……。 其实,道在人间。道与宇宙共生存!至高无尚的道是不会因受贬、击而灭去的。衰的过程必然导致兴旺。道家者,闻云孤鹤,向来与世无争。道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地所患,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长生之道毕矣。” 二、“道源”(一,二) 奥自鸿慕初辟,五祖治世,道祖则统理乾坤,而无世不出。儒家则维持常纲,而代有传人。佛祖则逍遥西天,亦万劫显化。唯道祖金光玄玄,主宰昆仑,阐扬玄风,治世五行,培养两仪之正气,裁成一元之仙真……。至周末,太上老君转劫降世,度儒心释,传道尹喜,而为三教之宗,万真之主,故时至东汉,一严窜邑:山·金母将伏羲所演太极、八卦先天灵文及老君所传复性立命大丹之秘旨,默授于青洲王玄甫……。王暂愿洪深,广开法门,永垂道脉。于本朝桓帝永寿丁酉年,传道于正阳祖师钟汉离。至唐朝武后天授二

道教养生

道教养生 鬼谷门童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人去世时魂被两个鬼索去,这两个鬼分别是“白无常”和“黑无常”。这实在是中国老百姓的大智慧,这个典故包含了养生的诀窍。这个诀窍就是如果每天的生活没有规律,即白天无常和黑夜无常,最后就被鬼索去了!因此这样民间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养生的根本所在就是知常和守常。 老子《道德经》十六章中有这样的论断“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可见“常”的重要。但是这个“常”是什么,养生的“常”又是什么呢?台湾学者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对“常”的解释是“万物运动变化中的永恒规律”1,并引北大教授张岱年的一段话来更全面的理解“常”:“中国哲人都认为变化是一根本的事实,然不止如此,更都认为变化是有条理的。变化不是紊乱的,而是有其不易之则。变化的不易之则,即所谓常。常即变中之不变之义,而变自身也是一常。常的观念,初发自老子”。2可见老子最早提出的“常”的观念已经在老百姓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并通过“黑白无常”这样的形象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于养生而言,人的一生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其中的“常”即人的一生变化中的“不易之则”,就是人本身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这正是道教养生的主要内容。 在面对人的终极关怀问题时,世界各地的宗教各有其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众多的宗教中多以关注往生与来世等来解决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只有中国的道教产生出关注今生,以追求今生的长生久视,甚至得道成仙的人生观。其内容主要是通过一定的修炼方法,达到长生久视,肉身飞升,得道成仙,度世救人,其核心是修道成仙。一个对生命无限关注的宗教,在其存在的近两千年间,总结了无数生命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这一体系的成功所在,正是对于人本身及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科学研究和大量实践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人学和仙学体系。道教人学是对于人的“不易之则”即“常”的充分认识和与实践;道教仙学是在道教人学的基础上,针对个人发展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这些方法是人得以修道成仙的桥梁,是最终实现道教根本目的的途径。 1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8 2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8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贡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发展,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其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所以,老子在养生上极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在老子看来,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产生, 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是从“人天同律”的思想出发,主张养身必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钟吕传道集》说:“气液升降为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这揭示了“人天同律”的客观法则。既然人天同律,那么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应当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互勾通,保持平衡。 〔2〕是从“人天同构”的理论出发,主张人体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在道家学者看来,人和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人完全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抱朴子·至理》也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这都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气构成了人体,人们要实现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使人体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得有益于生命的精气。 2 . “重人贵生”“形神相依”的心身整体养生观。 “重人贵生”是道家养生理论的又一重要原则。《老子》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和天地看作同等重要的物,“重人”这一点是先秦诸子的共同思想,如儒家讲“爱人”;墨家虽讲鬼神,但也主张“利人”、“爱人”。但儒墨既重人又信“命”,主张“立命”,消极对待人生;而道家则主张“重人贵生”,认为人应该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健康,就成了道家养生和宗教行为的目标。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在心身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心又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修身

道教养生的三条原则

道教养生的三条原则 *导读: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不属于道教的专利,但毫无疑问,道教是将这个话题推倒了极致的中坚力量,是提…… 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不属于道教的专利,但毫无疑问,道教是将这个话题推倒了极致的中坚力量,是提倡养生的集大成者。然而道教养生号称有三千六百法门,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当然应该先从道理学起。本立而道生,养生之术是标不是本,这个本就是养生的道理、理念。简而言之,有三个原则,就是自然养生、清静养生、以德养生。 所谓的自然养生,就是顺应自己的本性,不加强为。比如你困倦了,就要上床睡觉,这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你明明感觉到非常困倦了,还是坚持不睡,继续加班加点、或者是娱乐,那就是不自然了。比如你饿了,就要吃饭,这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你明明很饿了,却为了减肥保持身体的美观,或者一顿吃的太饱,撑得难受,这都是违犯自然的。比如你感到很劳累了,就应该要休息,补一补元气,这是很自然的;可你明明很累了,却因为机关里还有一堆事务需要你去处理,或者公司还有一笔大生意需要你去搞定,或者不去上班就面临扣奖金、被炒鱿鱼的危险,而不得不坚持去上班,这就是违反自然了。

那么,是不是说你整天无所事事就符合自然养生之道了呢?也不是的。过于安逸也不是养生。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就是说大地既 然承载了我的形体,给与了我生命,就要以我一生的劳作作为代价,使我的老年得以安逸的生活,用死亡来使我安静的休息,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是自然的。该努力的时候不努力,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那就不自然了。所以劳逸结合才是最自然的。如果以这个标准看起来,现代的人们确实很难做到自然养生,因为我们就像滚滚洪流中的一粒水珠一样,不得不随波逐流,想停留也无法停留下来。我们的生活是被动的、我们的生命是不由自主地、这确实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道教有一个非常恰当的说法,叫做迫生,属于被压抑的生命。道教认为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就是说人的七 情六欲都能够得到适当的宣泄,该哭就哭,当笑则笑,不要压抑自己,但是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分,这实际上就是自然养生。所谓亏生者,就是人的七情六欲不能得到恰当的宣泄,活的压抑、不快乐,就像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总感到活的太累、太烦。所以就有人宁愿选择自杀来解脱自己。但是最可悲的尚且不是自杀,而是连自杀都做不到,想一想还有父母妻子儿女需要自己养活,连死亡的选择都由不得自己,这就叫做迫生。 中国古代隐居深山老林的道士和隐士们,生活简单自然,无所羁绊、无忧无虑、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率性而为,都是精通

道教睡觉养生法

人之一生,半在睡眠中度过,因之睡眠之于养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道家养生学和道教医学,对人的睡眠多有研究,创造出一套道家的睡方与睡功,成为中华民族养生与医疗宝库中的瑰宝。古代道家的隐逸之士,称逍遥入睡为隐入黑甜乡,从中得到睡中三昧的艺术境界。其中五代北宋初高道陈抟便是最著名的睡仙,他经常在华山高卧数月,以睡方和睡功传道,为中国的生命科学作出了贡献。 睡方与睡功,被历代道家之士所重视。半山翁诗云:“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可见华山处士陈抟(tuán)的睡方与睡功在社会上影响甚大。据道家养生学著作,卧处不可以首近火,不可当风,不可露天而睡。睡前必作轻微动作,揉眼、擦面、摩腹、刷牙、嗽口、濯足、梳发、静心,令食物消化,再入寝。不可醉饱入睡,不可悬足,不可张口,不可覆首,要将一切计虑营谋消释,清心入睡。睡宜暖腹、护肩颈,温足冻脑,食后右倾而卧,食远则左右皆宜。老年人要睡午觉,青年人入寝不过午。因老年人气弱,故寝以养之,少壮阳气盛,昼寝反会阳亢而致目昏头重之疾。 明代郑暄《昨非庵日纂》记载:“《千金方》云‘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益足,能息心,自冥目’”。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云:“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着,乃不纷驰,应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又说:“ 坐而假寐,醒时弥觉神清气爽,较之就枕而卧,更为受益。既有坐不能寐者,但使缄其口,闭其目,收摄其心神,休息片时,足当昼眠,亦堪遣日。”以上可谓入睡之方。 明代周履靖《赤凤髓》载有《华山十二睡功图》,以入睡为行的功夫,可以视为内丹功法的一种,相传乃华山高道陈抟所授。其睡功总诀云:“夫学道修真之士若习睡功玄诀者,于日间及夜静无事之时,或一阳来复之候,端身正坐,叩齿三十六通,逐一唤集身中诸神,然后松宽衣带而侧卧之。诀在闭兑,目半垂帘,赤龙头抵上腭,并膝,收一足,十指如钩,阴阳归窍,是‘外日月交光’也。然后一手掐剑诀掩生门,一手掐剑诀曲肱而枕之,以眼对鼻,鼻对生门,合齿,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