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绩效考核中的误区有多少

绩效考核中的误区有多少

绩效考核中的误区有多少
绩效考核中的误区有多少

绩效考核中的误区有多少?

又到年末,又准备论功行赏。这本是皆大欢喜的乐事,可如果处理不当,一不留神好事就会变成坏事,平添了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和心病。本文将一些用人单位年末绩效考核已知的误区找出来并进行归纳,给正实施这一计划的用人单位提个醒,期望劳资双方能在和谐、喜庆的气氛下各有所得,共同迈向新一年。

误区一:绩效考核就是为了扣工资

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进员工的绩效,通过绩效考核激励绩优者做出更好的业绩,也促使绩效平平或者较差的员工更加努力,改善自我。但在考核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过分注重评定结果在物质上的体现,忽略了通过绩效考核,使员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及时对自身发展方向进行修正的反馈引导。这种误区导致员工将绩效考核看成是一种惩罚,是公司扣工资的一种手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考核操作者本身的水平和认识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考核标准的设置上,目标未被细化或者细化不够。例如,考核表上将目标值设成100分,但对超过目标值没有激励指标;也有的本身目标值已够高所致。但反映在考核表上,目标值的分数仅是60分,这两种设法都会导致员工虽然完成了目标却仍然被扣发薪金,进而引起员工的不平心理。

误区二: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的事

企业在推行绩效考核时,常常会碰见这样一种情景:人力资源部与各部门就考核事宜进行沟通,在经过百般解释后,部门负责人扔下一句话,这是你们人力资源部的事,我们只是配合你们的工作。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考核中,人力资源部起着组织、策划、管理、指导和监督作用,而各部门管理者则需要主动参加、配合执行。绩效考核工作不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也是各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首先,绩效考核的结果影响着被考核者的薪酬与晋升,因此与被考核者的利益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绩效考核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关注的事,更是被考核者关心的事。而不论是哪个部门的被考核者,最了解其表现的人,肯定是该部门的主管。

其次,在绩效考核过程中需要对多个不同的指标进行考核,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而这些数值与结果的获得都需要不同部门的大力配合。例如,要考核营销人员的绩效,销售收入及回款的数值就成为直接的评价指标,而这些数值的取得既需要营销部门的如实反馈,也需要财务部门的报表统计。这体现了不同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对绩效考核的重要性,而这种协调配合绝非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所能完成

误区三:重个人绩效轻组织绩效

作为企业来讲,推行绩效考核至少分两个层面。一是组织即各部门的绩效,二是员工个人绩效。组织绩效以企业确定的工作目标进行考核为主,员工绩效则以岗位说明书中的职责与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主。但实际中,很多企业在绩效考核时常常过于关注员工绩效而忽略了团队绩效和流程绩效。这样的考核强化了员工的本职行为,却在无形之中限制了员工的超职责行为,淡化了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指标设定时,首先需根据企业自上而下的战略目标分解设定团队目标,然后根据团队目标及各岗位的实际情况,将目标分解至部门、个人,使公司目标层层传递,让每个员工都明确本年度的工作重点,集中精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在绩效实施过程中,要强化团队意识,鼓励团队合作,以提升团队绩效,要鼓励职能部门之间良性竞争,促使部门整体水平改善。员工并不是单一的个人,只需一味追求个人高绩效,他是“组织人”,需要把个人绩效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为组织绩效而努力。

误区四:把绩效考核与素质考核混为一谈

有些企业把政府机关用来考评干部的“德能勤绩”模式搬到了企业的

绩效考评中,将品德、能力、态度也列入了绩效考评标准表。其实,绩效考评所考评的就是绩效,即员工或团队的工作效果和工作行为。而对员工品德、能力、态度的考评则都属于素质考评的范畴,与绩效考评不是一回事。绩效考评主要与工资、奖金挂钩,即与利益分配挂钩;而素质考评则主要与人员的提拔、任用挂钩。严格来说,德、能、勤等素质的考评都属于晋级考评,不属于绩效考评。原因很简单,晋级考评的目的是评价你是否适合上一级的某个岗位,而绩效考评的目的则是评价你是否适合现在的这个岗位。

与绩效考评相比,素质考评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更强,一般的考评者根本不具备这种技能,也不具备公平、公正的心态。如果硬要将素质考评加入到绩效考评中,那么绩效考评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发生变质而简单化为人际关系考评。其结果往往是“溜须拍马者”、“老好人”和“庸人”的考评分数最高。这无疑会引导员工将主要精力由“做事”转到“为人”上,使员工过分重视个人修为和人际关系而不讲实效、不敢创新。对企业来说,这样的绩效考评还不如不做。

误区五:一张考核表考核多个岗位

实践中,企业的目标和责任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再到各个岗位,就得到各个岗位的“岗位任务”和“岗位职责”。如果工作分析已为每个岗位制定了一份工作说明书,那么绩效考评就应该依据工作说明书中的“岗位任务”和“岗位职责”这两大项内容,为每个岗位建立起相应的绩效考评标准表。这就是目前最先进的“一岗一书(工作说明书)一表(绩效考评表)制”。

随着企业的不断变化发展,企业的目标和责任在不断地变化,每个岗位的任务和职责也跟着在不断地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对工作说明书作相应的修改,同时,也必须不断地对绩效考评标准表作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我们的绩效考评才能保证企业从上到下的所有结果和行为始终都在支撑企业战略目标。

但现实操作中,考核者往往无视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在任务和职责上的巨大差异,一上来就试图用一张考评表来考评多个甚至全部岗位,于是就费尽心

机地设计这张考评表。可是做来做去,却总也做不出十全十美的考评表来,往往是顾了这个岗位就顾不了那个岗位。对某一具体的岗位而言就是,有些应该考评的内容没有进行考评,而有些不该考评的内容却进行了考评。为了让这张考评表最终能够考评多个甚至全部岗位,表中考评指标的数目就不得不变得越来越多,内容也不得不变得越来越抽象,最终使这张考评表变成了脱离岗位实际的空中楼阁。这无疑令绩效考评失去了针对性而流于形式,进而导致员工的行为脱离其岗位具体的任务和职责,只是围绕着同一张考评表上那几个泛泛的指标打转,使得企业战略目标和各项责任的实现失去了最基础的支撑和保障。

误区六:重上级考核轻周边考核

目前不少企业在实施绩效考评时,上级考核权重占的比重过大,有些甚至是完完全全的上级考核。其实,不同的考评者对不同的考评指标的了解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指标上级最了解,有的指标下级最清楚,还有的指标则是同级同事最有发言权……对某一具体的考评指标而言,让不了解该指标的考评者也参与对该指标的考评,其考评结果的效度和信度就大打折扣了。因此,不同的考评指标应由不同的考评者来进行考评。

那么,如何为每一个考评指标选择最有发言权的考评者呢?其实答案也在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每个岗位的工作说明书中的“岗位关系”都有与该岗位打交道的各个方面的关系主体,包括上级、下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等。每个岗位的“岗位任务”和“岗位职责”的具体内容其实分别对应着“岗位关系”中的各个方面的关系主体。换句话说,对于每一个关系主体,在“岗位任务”和“岗位职责”中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内容。而与考评指标的内容相对应的那个关系主体就是该指标最有发言权的考评者。换言之,如果以“事”为导向,即应该是上一级流程关系主体由下一级流程的关系主体进行考核。

误区七:重绩效考评轻绩效反馈

绩效考核是一个系统管理过程,绩效标准体系的设计、绩效的指导与监控、绩效的考评、绩效的反馈与改进,这四个程序缺一不可。但常见的一种情况是,一项考核完成后,除了奖罚之外,就再没什么动静了,绩效反馈变的可有可

无。但实际上该环节是把静态的考核变成动态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绩效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考核的目标。

绩效反馈不仅要求把考评结果告诉员工,更需考核者尤其是被考核者上级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对员工工作绩效改善须提出具体建议。通过向员工提出工作绩效改进的具体建议,以指导员工正视和解决自己工作中的缺点或不足,帮助他们在新的绩效考核年度里,创造出比去年更好的工作业绩。为了未来绩效的达成和提高,管理者还应该与员工共同制定员工的培训和发展计划,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在职指导和培训、岗位调动、参加内外部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胜任能力。

误区八:用绩效考评的结果来决定晋升

中国自古以来在人才选用上一直都存在着一个习惯性的误区:在决定一个重要职位特别是管理职位的人选时,我们往往以候选人以往的绩效作为晋升的依据,认为谁以往的绩效最高,谁就该获得晋升。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这种选用人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每一个职位对其任职者的素质都有相应的要求,不同的职位对其任职者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某个人在某一级职位上绩效很高,不一定在其上一级职位上绩效同样很高。例如在军队里,一个好士兵不一定就能当好一个军官,一个好军官不一定就能当好一个将军,一个好将军不一定就能当好一个统帅。又如在企业,一个好业务员不一定就能当好一个经理。因此,判断某个人是否适合某个职位,关键要看这个人的素质能否与这个职位对其任职者的要求相匹配,也就是说应以素质考评的结果为晋升依据。候选人以往的绩效不能直接作为晋升的依据,而只能作为晋升的参考。如果候选人以往的绩效中充分反映出了新职位所要求的那些素质特征,那么其以往的绩效就可以作为晋升的直接依据;如果候选人以往的绩效中没有反映出新职位所要求的那些素质特征,才可以作为晋升的直接依据,否则,应当进行进一步的素质考评再作决断。

对于绩效很高却落选了的候选人,该怎样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古人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即“任能以官,酬功以爵”。就是说,应

把领导职位授给那些有领导能力的人,对那些有功之人,如果他没有领导能力,则可以给予他相应的地位、待遇和奖励。

绩效考核的误区与解决方法

绩效考核的误区与解决方法 在企业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员考核工作通常是指,从企业经营目标出发,动用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对组织成员在日常工作中所显示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等,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并使评价以及评价之后的人事管理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当前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在开展这一项繁琐复杂而又技术性极强的工作中,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考核工作应有的客观、公正等诸多特点没有得以充分体现,最终影响了考核的效果。 一、对考核工作的态度 在对员工考核工作的看法上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错误认识: (一)考核就是对员工的惩罚 一些管理人员认为,考核是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控制手段而存在的,直接目的就是给员工挑毛病,借以惩罚员工,同时也多少展示一下上司的权威。"这么不努力工作,不扣发你工资才怪……"、"你表现得太糟糕了,还是另谋高就吧。。。。。。"。在这种错误认识下,管理人员容易在考核工作中违背本应遵循的原则,甚至会错误地执行考核结果。员工则会惧怕考核,逃避和拒绝考核,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管理矛盾,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士气和战略发展。 正确的认识应当是,考核是员工追求高需求层次的体现,做好考核工作就是为员工满足高层次需求服务,它是一种激励方式。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求的,当低层次的需要得以满足之后,就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在企业中,员工在追求友谊、归属和尊重的需要之后,必然会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高层次的需要具体体现为员工对工作的创造性和成就感的追求,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对绩效考核的需要。因为,员工希望知道自己的绩效水平究竟怎样,以此来检验和评价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潜力。当考核结果显示业绩骄人,成果丰硕时,员工内心会产生巨大的满足感,由此会带来极大的激励作用。因此,企业应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视员工考核为满足员工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手段,把做好考核工作当作是对员工实现自身与社会价值的有力促进。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考核是企业改造和强化员工行为的一种方法。考核对于企业来说不是目的,而是改造和转化员工行为,变消极为积极行为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作为考核的指导思想之一,特别重视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剌激所做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造外部环境,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根据该理论,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考核的办法来刺激员工,借以达到保持和发挥员工积极行为,减少和消除员工消极行为的目的。具体来说,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考核来认定员工的哪些行为是对企业发展

绩效考核主要有那些考核方法.

绩效考核主要有那些考核方法,每种方法有那些优缺点? 第一节绩效考核基本分析 一、绩效考核范畴 绩效考核,是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个人品德等进行评价,并用之判断员工与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称。 绩效考核公式:P=f (s、m、o、e)。各因素的含义。 绩效考核的分类: 按照绩效考核性质划分; 按照绩效考核主体划分; 按照绩效考核的工作组织形式划分;按绩效考核的时间长度划分。 二、绩效考核内容 英美等国家考核制度的“考勤”(工作态度)与“考绩”(工作成果);国外企业考核项目的“个人特征”、“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三大方面。 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在绩效考核中,要建立考核项目指标体系,确定各项目的分值分配,并规定各项目的打分标准。 三、绩效考核的原则 (一)公平公正原则 (二)客观准确原则 (三)敏感性原则 (四)一致性原则 (五)立体性原则 (六)可行性原则 (七)公开性原则 (八)及时反馈原则 (九)多样化原则 (十)动态性原则 第二节绩效管理流程 一、制订考核计划 1.明确考核的目的和对象。 2.选择考核内容和方法。 3.确定考核时间 二、进行技术准备 绩效考核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其技术准备主要包括确定考核标准、选择或设计考核方法以及培训考核人员。 三、选拔考核人员 在选择考核人员时,应考虑的两方面因素。

通过培训,可以使考核人员掌握考核原则,熟悉考核标准,掌握考核方法,克服常见偏差。在挑选人员时,按照上面所述的两方面因素要求,通常考虑的各种考核人选。 四、收集资料信息 收集资料信息要建立一套与考核指标体系有关的制度,并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达到。 生产企业收集信息的方法。 五、做出分析评价 (一)确定单项的等级和分值 (二)对同一项目各考核来源的结果综合 (三)对不同项目考核结果的综合 六、考核结果反馈 (一)考核结果反馈的意义 (二)考核结果反馈面谈 1.建立和谐的面谈关系的几个方面 2.提供信息和接受信息,进行反馈的技巧、 七、考核结果运用 考核结果的运用,也可以说就是进入绩效管理的流程。 第三节常用的考核方法 一、简单排序法 (一)简单排序法的含义 简单排序法也称序列法或序列评定法,即对一批考核对象按照一定标准排出“1 2 3 4 ……”的顺序。 该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二)简单排序法的操作 首先,拟定考核的项目。 第二步,就每项内容对被考核人进行评定,并排出序列。 第三步,把每个人各自考核项目的序数相加,得出各自的排序总分数与名次。 二、强制分配法 (一)强制分配法的含义 强制分配法,是按预先规定的比例将被评价者分配到各个绩效类别上的方法。这种方法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原理进行,其特点是两边的最高分、最低分者很少,处于中间者居多。(二)强制分配法的适用性 三、要素评定法 (一)要素评定法的含义

绩效管理的特点

绩效管理对于企业发展非常重要,有效的绩效管理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使组织运转通畅、促进组织长短期目标的完成;无效的绩效管理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缺乏绩效沟通辅导和绩效反馈的绩效管理可能带来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的对立情绪,进而影响团队合作热情,降低组织绩效;和企业发展阶段以及管理现状不相适应的考核方法不仅不能提高组织的绩效,可能会成为各级管理者的负担,浪费大量时间和资源;不公平的考核结果影响管理者的可信度,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有效的绩效管理解决问题,促使绩效提升,糟糕的绩效管理产生问题,降低组织绩效。 在现实中,前面所提到的几种绩效管理模式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企业绩效提升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的来说,这几种绩效管理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要和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如果使用不当会带来严重问题。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30个年头,中国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一些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断融合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很多优秀企业不断对绩效管理进行探索和实践,积累了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绩效管理工具和方法,绩效管理对组织和个人绩效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优秀的绩效系统都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绩效管理发生作用的机制是,通过恰当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主动性、积极性以充分利用组织的内部资源和提高员工能力素质,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人绩效,从而促进部门和组织绩效提升; 2、建立激励机制要考虑企业员工成熟度,正激励和负激励要平衡使用,不能走极端。只有负激励没有正激励是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只有正激励缺乏负激励的制度安排在中国目前条件下也要慎重使用;另一方面,激励内容要符合员工的真正需求,在目前条件下,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以物质需求为主要内容的低层次需求对员工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在满足员工低层次需求同时,不能轻视高层次需求对于某些员工的作用,因此设计激励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员工个体实际需求特征; 3、绩效管理体系是站在公司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设计的,绩效管理不仅促进了组织和个人绩效的提升,同时绩效管理能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导向,能使个人目标、部门目标和组织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4、绩效管理体系是站在提高组织和个人绩效的角度来设计的,绩效考核工作仅仅是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环节,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结果应用等方面都是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5、系统的绩效管理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公司企业文化比较健康、公司发展战略比较清晰、组织结构适应公司发展战略、岗位责权明晰、薪酬体系能实现公平目标和激励作用、公司预算核算体系完备; 6、系统的绩效管理需要公司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公司决策领导对绩效管理有一定的认识,注重绩效辅导和沟通环节;

绩效考核容易进入的几大误区

绩效考核容易进入的几大误区 马云曾说:学习他人失败的经验比学习他人成功的心得更有益处,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别人的经验是有益处的,无论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而失败的更有益处。如今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绩效考核的研发与推广进行地如火如荼,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将此看做是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挖掘员工潜力的不二法宝。潍坊农信联社的绩效系统是自主研发的管理系统,2010年开始在辖内12家行社全面推广实施,通过绩效考核,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智慧潜力和工作激情,有机地将内部机制和对外服务水平结合起来,潍坊农信联社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本文主要是介绍潍坊农信联社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希望同行能从中获益,从而少走弯路。实行绩效考核三年来,我们发现,绩效考核管理容易进入以下几大误区: 一、一味地进行考核指标的细化,忽视了绩效考核属于会计管理的的范畴。这是个源头的问题,对于绩效考核本质上属于管理会计,这在理论上是没什么可争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部门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其与实际的会计概念相混淆,从而让好不容易脱离传统考核体系的绩效考核又走回了原来的圈子。潍坊农信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也走

过这样的路,将指标细化了再细化,费用的分摊讨论了再讨论,风险成本计量了又计量,忙的不亦乐乎,而忽视了绩效考核是一个管理会计的概念,意识到这一点,才恍然大悟,许多问题也迎刃而解,潍坊农信联社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绩效考核的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结果。 二、偏重抓业绩考核,而忽视必要的沟通。实行绩效考核,确实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潍坊农信联社通过统一的业绩计量规则和标准,让员工清楚地了解办什么样的业务怎样办业务才能取得最多的工资。将潍坊农信的战略目标细化到每名员工身上,实现了农信大发展,员工多受益的双赢局面。这是传统的考核机制所达不到的效果,也正是这个原因,有的县级行社开始对绩效考核产生依赖,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推行绩效考核就可以一劳永逸万事大吉了,结果忽视了和员工的沟通,造成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同度下降。潍坊农信联社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问题所在,在保证考核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要求各县级行社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员工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将这项工作制度化。目前,潍坊农信联社通过进一步蔬通沟通的渠道,加强同员的交流,提高员工的认同度、满意度,增强了凝聚力,构建起“民意直通车”,通过内网直接与员工进行交流,回答员工的提问,交流经验;定期组织员工讨论,通过调查

绩效考核中的误区有多少

绩效考核中的误区有多少?又到年末,又准备论功行赏。这本是皆大欢喜的乐事,可如果处理不当,一不留神好事就会变成坏事,平添了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和心病。本文将一些用人单位年末绩效考核已知的误区找出来并进行归纳,给正实施这一计划的用人单位提个醒,期望劳资双方能在和谐、喜庆的气氛下各有所得,共同迈向新一年。误区一:绩效考核就是为了扣工资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进员工的绩效,通过绩效考核激励绩优者做出更好的业绩,也促使绩效平平或者较差的员工更加努力,改善自我。但在考核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过分注重评定结果在物质上的体现,忽略了通过绩效考核,使员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及时对自身发展方向进行修正的反馈引导。这种误区导致员工将绩效考核看成是一种惩罚,是公司扣工资的一种手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考核操作者本身的水平和认识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考核标准的设置上,目标未被细化或者细化不够。例如,考核表上将目标值设成100分,但对超过目标值没有激励指标;也有的本身目标值已够高所致。但反映在考核表上,目标值的分数仅是60分,这两种设法都会导致员工虽然完成了目标却仍然被扣发

薪金,进而引起员工的不平心理。误区二: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的事企业在推行绩效考核时,常常会碰见这样一种情景:人力资源部与各部门就考核事宜进行沟通,在经过百般解释后,部门负责人扔下一句话,这是你们人力资源部的事,我们只是配合你们的工作。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考核中,人力资源部起着组织、策划、管理、指导和监督作用,而各部门管理者则需要主动参加、配合执行。绩效考核工作不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也是各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首先,绩效考核的结果影响着被考核者的薪酬与晋升,因此与被考核者的利益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绩效考核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关注的事,更是被 考核者关心的事。而不论是哪个部门的被考核者,最了解其表现的人,肯定是该部门的主管。其次,在绩效考核过程中需要对多个不同的指标进行考核,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而这些数值与结果的获得都需要不同部门的大力配合。例如,要考核营销人员的绩效,销售收入及回款的数值就成为直接的评价指标,而这些数值的取得既需要营销部门的如实反馈,也需要财务部门的报表统计。这体现了不同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对绩效考核的重要性,而这种协

绩效考核的六大误区

绩效考核的六大误区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绩效考核的六大误区,并探讨如何避免系列在绩效考核管理方面常常存在的问题。 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反映每个企业独特的行业动态环境、经营战略和管理方式。尽管企业对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运用和重视都得到了不断的加强,但是许多国内外公司还会在如何建立和管理好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遇到困难。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企业在选择绩效考核指标和设定业绩目标时常误闯的六大误区,并探讨如何避免系列在绩效考核管理方面常常存在的问题。 误区一:如果竞争对手使用某几项绩效考核指标,我们公司也必须跟着使用。 绩效指标应当根据企业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来加以选择。如果公司只是简单地使用竞争对手所用的市场惯例或所谓的标杆指标,那么就无法解决其业务经营所固有的差异(例如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战略)或者经营目标(例如增长和成本管理)等问题。 在公司业务的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考核重点。初创起步或者寻求在新领域发展的企业,其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与已具规模企业迥然不同。因此,在刚刚起步的公司中,与增长相关的指标通常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在成熟公司中,盈利能力或基于投资回报率的考核指标就会更加重要。

误区二:平衡记分卡是绩效考核的最佳框架。 平衡记分卡一直在中国受到重视和运用。它是根据一系列因素来考核业绩,通常用于描绘绩效结果的整体情况,比通过只利用一两个绩效考核指标来反映业绩所得出的结果更为全面。平衡记分卡解决了决策中各要素的平衡问题,但是,很多企业在运用平衡记分卡时通常对财务目标和许多其他运营类和战略性目标给予同等的权重,因此可能让企业无法正确反映它们业务的经营重点。美世认为不平衡的记分卡往往会更加有效。不平衡的记分卡是将重点只集中于重点指标,指标的数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激励体系中所用的考核指标),让高管清晰地了解业务经营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使他们对某些至关重要的业绩负起责任。另外,不平衡的记分卡也可对一些经营战略是逐步形成的公司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误区三:净利润是股东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 净利润增长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绩效考核指标。另每股收益(EPS)也是使用率比较高的指标之一,仅次于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的优点是它是一易于为高管人员所理解的指标,而且广泛被投资者所接受,而且总是被媒体作为衡量公司是否成功执行其经营计划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许多公司都乐意采取净利润来衡量其业绩水平,并将其与高管人员的薪酬挂钩。 尽管在国内净利润被普遍的使用着,但是此指标还存在一些缺陷。作为绩效考核指标,净利润会受到会计政策变化的影响,没有将资本成本和公司的资本结构两因素考虑在内,以小的基数(或从负收益)来计算的增长率将存在误导性或者是一无太大意义的增长百分比,

案例分析:绩效考核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情景案例 绩效考核误差 老王是一家IT公司的项目经理,多半年以来一直带着团队在 客户的公司工作现场中做软件系统的测试和维护工作,一天到晚忙 得不亦乐乎。正在这时,到了公司的绩效考核时间,人力资源部催 促老王按期完成考核工作的电话让他感到心烦意乱。虽然当时论证 绩效考核制度的会议自己也参加了,可事到临头,看到绩效考核表 格上的那一个个的指标,老王心里还是觉得没底。 老王心想,我这一落笔,不但关系到面子,而且关系到票子, 大伙出差这么久,功劳苦劳都得记上。新婚的小李,为了赶项目进度,蜜月刚刚过了两天就跑回来工作了,多容易啊。想到这里,老 王顺手就给小李在各项评价指标上填了一串的满分5分。 秘书小孙是新招来的毕业生,她比刚辞职的小安机灵多了,什 么事情一教就会,不像小安,连用传真机都让自己手把手教了半天,所以小孙也应该给高分。 至于小赵,老王皱了皱眉头,小赵通常都是留守在公司里,很 少跟自己一起出差,也不是很清楚他在公司里都干了些什么,干得 怎么样。那就凭感觉随便填填好了。“测试报告完整准确”……,在 自己的印象中,小赵的测试报告倒是没出过大的岔子,给4分吧,“责任感强”……,老王想了想,既然没出过岔子,应该还是有责任 感的,4分?不对,记得小赵刚来的时候,有一回在客户的机房值 班时玩电脑游戏,被领导逮住了,弄得自己也没面子,想到这里, 老王又把小赵在“责任感”这一栏的得分改成了3分。 至于小朱吧,得好好考虑考虑,这小子工作不怎么样,还好高 骛远,总觉得在这个部门淹没了他的能耐,老跑到老刘那个部门去 转悠,搞的老刘还以为他很能干,前两天还透露出想调他过去的想

法,要不就给小朱打个高分算了,让老刘真以为自己捡了个宝贝, 赶紧把小朱调过去那该多好…… 绩效考核误差的危害及其解决难度上述案例中的场景是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绩效考核工作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会遇到的现象。 事实上,如何克服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误差,是很多组织的 领导者、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以及员工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这里的所 谓绩效考核误差,是指考核者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对员工的 真实绩效表现所做出的不真实甚至是歪曲性的反映。由于任何一种 涉及到人对人进行评价的“考评”和“测量”都不可避免会地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一环的绩效考核也不例外。 绩效考核中潜藏的各种误差看似是小问题,实质上却会成为一种对企业管理、组织文化以及员工关系产生腐蚀作用的“病毒”,会 在不知不觉中给组织带来很多损害。 首先,如果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基于这些存在较大误差的信息 来制定各种政策或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难 免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适得其反; 其次,绩效考核误差的存在很可能会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 作满意度以及敬业度,甚至整个组织的运营产生不良的影响; 再次,低效度的绩效考核结果会使得绩效改进失去正确的方向,员工会变得不知所措,甚至由于感到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而选择离职; 最后,如果考核者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本来应该拉开的 合理差距不拉开,组织采取的与绩效挂钩的薪酬政策所能够产生的 效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这对于那些绩效优秀的员工尤其显得不公平。

绩效考核的十大误区

绩效考核的十大误区 第一大困扰:绩效考评不考评绩效; 绩效考核到底应该考核什么东西?我这里有一个案例讲给大家听听: 景兴达电子公司是我的一个客户,半年前,决定实施绩效考评,并采用浮动工资制,浮动工资的多少依据绩效考评结果发放。他们整个公司根据不同的岗位分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三大类。三类人员分别使用三张不同的绩效考评表,每一张绩效考评表都包含三大方面的指标: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每月考评一次。在第一次绩效考评的那几天,由于指标无法客观衡量,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打分,考评结果让人啼笑皆非。在人力资源部的努力下,考评坚持了5个月,基本上是走形式,后来,公司决定取消绩效考评。几个月的绩效考评最终草草收场,不欢而散,变成了一场风波而结束。公司章总和人力资源部杨帆经理都在反思,知道考评有问题,但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考评指标上!设想一下,全公司这么多不同的岗位,仅仅使用三套考评指标来分别考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能行吗?以“管理人员”为例,试问大家,什么叫“管理人员”?公司的老总是不是管理人员?一个部门主管算不算管理人员?事实上,每一位管理人员,其工作职责不同,工作任务也是不一样的。既然他们干的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够拿同样的指标来套呢? 另外,“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这些并不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为什么要拿来考评呢?这样考评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工作和考评两层皮”,设想一下,如果要做的事情不考评,员工干嘛还要认真做呢?并且,考评的内容,根本就不是员工们正在做和要做的事情,这样的考评还有什么意义呢? 也就是说,上面案例讲到的所谓的绩效考评,根本就没有考评绩效。这样的情况在很多企业都存在,只是体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例如:有的企业实施的所谓的绩效考评,全公司所有的人统统使用一张考评表,考评项目当然都是一样的“德、勤、能、绩”四大方面。为什么在绩效考评中考评这些东西?绩效考评就应该考评绩效,干嘛非要把“德、勤、能”也搅在里面?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德、勤、能”、“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不重要,它们很重要。但是,不要把这四样东西放到一起考评。而是应该放到“员工招聘/干部晋升/任用/岗位调整”等等的考评上。不要把这么多内容统统都放到绩效考评这个筐里!这个筐的容量是有限的,这个筐的设计是针对“绩效”的,并不适合装别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绩效呢?所谓的绩效,就是该岗位的职责履行得如何,对任务完成得如何?该干的活,干得如何?这才是绩效。其余别的东西都不是绩效,就不应该放在绩效考核中。所以,应该是员工做什么就考什么,没干的事情根本不要考评! 由此,我们还应该有一个结论,那就是:考评之前必须要做一件事,就是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如果各个岗位的职责、任务都不清晰,不知道各个岗位该干什么,那么凭什么说人家干的如何呢? 并且,有些内容根本不要考评。例如,“工作态度”。你说我“态度不好”,你态度还不好

浅谈绩效考核八大误区剖析

浅谈绩效考核八大误区剖析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核心环节,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能有效地激励员工,改善员工的行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取得更好的绩效,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员工甚至一些高层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上还存一些误区,本文着重分析八大误区:考核力求完美性、考核只关注个人绩效、人力资源部承担绩效考核主角、考核敌不过情面、500强企业运用的绩效考核方法都是好的、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只是一种奖惩手段、只要考核体系合理,考核结果就公正。 误区一:考核力求完美性 在与众多客户沟通过程中,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管理层和HR部门往往会进入一个追求完美绩效考评的误区,例如追求绩效表格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追求绩效工具和绩效方法的先进性,追求所有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满意度,追求绩效考核流程的规范性等。 然而,笔者认为,企业绩效考核的从无到有,或从有到完善,是企业员工和管理层逐步接受的过程;而且,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为考核建立的方法和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因此,考核很难顾及全面。同时,考核是要付出成本的,考核目标的选定,考核指标的设置和考核流程的执行是需要耗费时间,耗费成本的。因此,企业在完善绩效考核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绩效考核的投入产生比。同时,完美的考核往往会导致主次不分,导致考核目标过多容易分散精力,使员工无所适从。换个角度讲,即使企业设计出详细而全面的、涉及员工方方面面的考核指标体系,指标中也必然会出现更多的定性指标,从而使得最终的考核结果更加难以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误区二:考核只关注个人绩效 在传统的基于岗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地规定员工的职责。对岗位所要求任务的完成情况是考核的重点,考核强调要落实到个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过分强调落实到个人的考核会把考核本身引入死胡同。强调落实到个人的考核强化了员工的本职行为,却在无形之中限制了员工的超职责行为,淡化了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过分强调落实到个

绩效考核的七种常见误差及对策

绩效考核的七种常见误差及对策 误差一、考核指标理解差异化 由于考核人对考核指标的理解的差异而造成的误差。同样是"优、良、合格、不合格"等标准,但不同的考核人对这些标准的理解会有偏差,同样一个员工,对于某项相同的工作,甲考核人可能会选"良",乙考核人可能会选"合格"。 对策:(1)修改考核内容,让考核内容更加明晰,使能够量化的尽可能量化。这样可以让考核人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考核;(2)避免让不同的考核人对相同职务的员工进行考核,尽可能让同一名考核人进行考核,员工之间的考核结果就具有了可比性;(3)避免对不同职务的员工考核结果进行比较,因为不同职务的考核人不同,所以不同职务之间的比较可靠性较差。 误差二、光环效应 当一个人有一个显著的优点的时候,人们会误以为他在其它方面也有同样的优点。这就是光环效应。在考核中也是如此,比如,被考核人工作非常积极主动,考核人可能会误以为他的工作业绩也非常优秀,从而给被考核人较高的评价,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对策:在进行考核时,被考核人将所有考核人的同一项考核内容同时考核,而不要以人为单位进行考核,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光环效应。 误差三、折中主义 考核人倾向于将被考核人的考核结果放置在中间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于考核人

害怕承担责任或对被考核人实际情况不熟悉所造成的。 对策:在考核前,对考核人员进行必要的绩效考核培训,消除考核人的后顾之忧,同时避免让对被考核人实际情况不熟悉的考核人进行考核。 误差四、近因误导 一般来说,人们对最近发生的事情记忆深刻,而对以前发生的事情印象浅显。考核人对被考核人某一阶段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时,往往会只注重近期的表现和成绩,以近期印象来代替被考核人在整个考核期的绩效表现情况,因而造成考核误差。如,在一年中的前年工作马马虎虎,等到最后的几个月才开始表现较好,照样能够得到好的评价。 对策:考核人每月进行一次当月考核记录,在每季度进行正式的考核时,参考月度考核记录来得出正确考核结果。 误差五、感情用事 人是有感情的,而且不可避免地把感情带入他所从事的任何一种活动中,绩效考核也不例外。考核人喜欢或不喜欢(熟悉或不熟悉)被考核人,都会对被考核人的考核结果产生影响。考核人往往会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人较高的评价,而对自己不喜欢(或不熟悉)的人给予较低的评价。 对策:采取小组评价或员工互评的方法,避免一对一的考核。 误差六、职场压力

绩效考核常见心理误区

绩效考核常见集中心理误区 1、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绩效考核中,被考核者可能一向表现平庸,但在临近考核期做了一份让主管非常满意的事情,会导致主管在评分时依据这一事件掩盖其长期的碌碌无为,使评分偏高;同时,被考核者最近的一次失误也可能使几个月的优秀表现付之东流,最后的评分比相应的要低。 2、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在绩效考核中,首因效应是指考核者由于对被考核者第一印象不佳或很好,以至于在以后的绩效评价中对他的评价偏低或偏高。常见的“以貌取人”就是此效应的最好说明。其实,不管是在绩效考核还是在人际交往或者其他方面,首因效应效应是广为存在的,特别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因效应尤其突出。首因效应的产生常常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因此,如何在绩效考核中避免此效应的产生可以从考核者的社会经历和社交经验角度加以控制。 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对方的真实品质,有

绩效考核常见的八大误区

绩效考核常见的误区 绩效考评,把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各项工作联结在一起,在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中居于核心地位:招聘配置、培训开发、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干部选拔等,都离不开绩效考评。因此,成功的绩效考评体系,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在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设计绩效考评体系的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如下误区,导致设计出来的绩效考评体系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乃至完全失败。如果事先能够明确绩效考评体系设计可能陷入的误区,就可以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加以避免。 误区一:传统消极文化和意识观念影响考评系统的运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方面,必然反映到考评系统中。比较典型的,诸如求同心理、官本位、人情、关系网等。求同心理反映到考评中,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而拉不开差距;官本位反映到考评中,多表现为强调政治素养而且长官意识十分严重;人情和关系网反映到考评中,则是关系好或是网中人,考评结果就较好,反之则较差。 误区二:没有进行职位分析。在我国企业中,职位分析还未受到普遍的重视,岗位职责模糊。这样,一是失去了判断一个岗位工作完成与否的依据,从而岗位目标难以确定,导致难以进行科学考评;二是各岗位忙闲不均,存在着同一职级的不同岗位之间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差别较大。结果,在其它表现差不多、工作任务也都完成的情况下,往往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的岗位上的员工没有被评为优秀。 误区三:考评结果全部由最高领导人审定。企业的每层上级都有权修改员工的考评评语。尽管各层领导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意见分歧,但是,官大说了算,最终以最高领导人的评定为准。这样,一方面,被考评者的直接上级感到自己没有实权而丧失了责任感;另一方面,员工也会认为直接上级没有权威而不服从领导,走"上层路线",使企业内的正常指挥秩序遭到破坏。此外,考评结果的最终裁决权掌握在最高领导者手中:很多情况下,考评结果最终会送到最高领导人那里去审批。结果,实际上是把员工对考评结果可能存在的不满转嫁到最高领导人身上,现实中员工对企业领导人的不满大多数就是这样产生的。 误区四:采用单一的、省时省力的综合标准。这样的标准,不仅模糊性大而且执行偏差也大。结果,评先进变成评"人缘",选拔干部变成搞平衡,存在着轮流坐庄现象。并且,综合标准有千篇一律的倾向--不论是高级领导人还是初、中级员工,往往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没有顾及人才有能级差异的客观现实。 误区五:将考评等同于考察。考评与考察,一字之差,但内涵却相去甚远: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手段、内容表述和结果表现形式上。考察,在手段上,一般采用谈话、了解情况的方式,任前考察是最主要的手段,其他如年度考察、专项考察等一般不受重视,要提拔才考察、不提拔则不考察已经成为无形的惯例;在内容表述上,空洞,优点一大堆,缺点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不触及实质问题,对成绩的取得往往缺乏真正科学的评价,常常是一个成绩大家用,一顶帽子大家戴;在结果表现上,体现为考察报告,泛泛而谈,达标即止。

绩效考核监督

绩效考核监督 篇一:绩效考核监督检查办法 绩效考核工作监督检查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公司增长公司的执行力,更有效地开展公司全体员工绩效考评工 作,依据本公司实际情况,遵循共同执行、相互监督、类比定制的尊旨,本着客观实际、突出重点、分类考核、定量定质的原则,在对公司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考核工作中,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并有助于公司团结上进,特拟定以下绩效考核工作监督检查办法。 第二条绩效考核监督检查工作,经董事会授权,由董事会秘书处和公司纪 检组成监督检查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内部检查监督职权,对董事会负责。下属各部门对检查监督工作负有配合义务。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参与全员考核工作的综合办、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审计部。 二、绩效考核工作监督检查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第一条监督检查的内容:

绩效考核工作的透明度、绩效考评人员的自律性、公正性和责任心,绩效考核办法的可操作性、绩效考核工作的预见性和创新性。 第二条监督检查总则: 重点检查绩效考核工作是否公平公正,是否有利于公司挖掘潜力,实现了增收节支,是否创建了一个团结上进公司团队。 第三条监督检查的方法(从各个考核角度实地出发,全面综合性地分析、制定监督方案。)总的思路: 3.1按月监督检查: 3.1.1本职工作的完成情况及质量30分。 3.1.1.1完成15分,未完成按完成率乘满分给分;完成值/目标值×100%×标准得分; 3.1.1.2无误差不良工作记录得15分,误差上下浮每1%扣1分。 3.1.2投诉率25分。被投诉(书面具名或口头投诉)的次数乘总计不超过2次,得25分,每多出一次扣5分,直至扣完为止。 3.1.3对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的方式与部门内岗位进行分享,共同提高得25分。按分享人数及实施率得分。 3.1.4公司重大安排完成率满分20分。得分等于完成率乘20分。 3.2年度监督检查: 3.2.1本职工作的完成情况及质量30分。依据全年考核得分考核:3.2.1.1无未完成的得15分,累计有两次未完成的逐次扣2分、4分、6分?不够扣除递推下年; 3.2.1.2无误差不良工作记录得15分,全年累积误差在5%扣5分,在

绩效考评中常见的十大误区及避免方法

绩效考评中常见的十大误区及避免方法 作者:佚名 2004-2-5 来源:中审网 误区1---像我 什么叫像我呢?比方说,我们在招聘中可能见过,有的经理读着这个人的简历睛一亮。为什么呢?发现跟我是一个学校毕业的,跟我有相关的地方,或者好像跟我父母是一个单位的。其实跟你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你脑子里在想:像我。 这里还包括前面的案例,如果发现你的员工跟你有哪些共同点,都不爱做家务事,都爱上网聊天,都爱打篮球,都爱游泳等等,这个员工极有可能被你给予很高的评价。因为他像你。在某种程度这是东方人的特点,因为"我"字写出来是什么,是一个圈子。在西方人眼里我就是我,我就是自己这一个圈子,我的儿子、女儿、父亲、朋友都是我圈子外头的人。 我们东方人的心里并不一样,这个圈子非常大。里头包括什么呢?我的儿女、父母、朋友,还包括那些跟我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哪怕我们只是都爱吃辣椒,这也是相关的,因为像我,全都被包括在我这个圈子里头了。为什么有人一个人升官,把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全都拉进去,都要做高官?其实很多是,你说天性也好,那是不能去除的,因为像我的人我自然而然就要偏向他们。 在绩效考核中,给员工打分时,那些不像你的人就比较的不幸,可能让你用比较客观的方法去考评了。而这个像你的人,你就会偏向于他,给他打很高的分数。这是考评中一个很大的误区。怎样避免呢?要在考核时越像你的人,你越要加以注意,用关键事件法记录。记录这个员工真实的情况,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像你的人,你越要刻意的严格一点。 这个误区在面试中也存在,在考评中、在提拔人才中都是存在的。 误区2--晕轮效应 什么叫晕轮效应?举一个面试中经常遇见的例子:一个女孩应聘总经理秘书,她穿了一身特别得体的套装,化着淡妆,微笑也适度,握手也那么合适。从一见面,对她就有一个感觉,具备专业的总经理秘书形象,这个亮点太亮了,就慢慢晕染,变成了一个光环,把她背后那些事实都给掩盖了。比如说,她应聘总经理秘书,但是她英语不太好,她的打字也不太快,计算机技巧也没有别人那么熟练。这一系列的事实都掩盖在这个光晕的后面了,这就叫晕轮效应。 绩效考评中,如果这个员工在考评期内有什么非常显著的缺点,比如说,一个月就迟到了三回,结果都让老板抓住了,你的老板会一想起你,就老记着你迟到三回。这个缺点太亮了,太突出,它就成了一个光晕,把你那些好事儿,经常加班加点工作,还开发了许多新客户,还有很多的创新等,都会被连续迟到这个晕环给罩住,经理的打分就偏了。这就叫晕轮效应。反过来如果你有什么优点太亮的话,也容易把你背后那些缺点罩住,经理给你的评分就会相应的提高。这也是晕轮效应。 怎么避免晕轮效应呢? 其实误区跟误差还不一样。误差是有可能去掉的,或者减到最低。误区往往没有办法根除,只能在考评期间对这些误区,不断复习,脑子里不断灌输,多加以注意。 比如,人天生都有晕轮效应,在考评这个员工的时候,更要注意,拿出他的工作日志和关键事件,

绩效考核中的误差如何避免

绩效考核中的误差如何避免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绩效考核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将高绩效的员工和低绩效的员工区分开。但无论采取KPI、MBO或平衡记分卡等何种考核方法,都会出现种种令人力资源主管为难的误差。 实际上,在进行绩效考核之前,人力资源主管最好先问问自己:“我到底希望这个人做什么?”以便于员工清楚地知道他(她)应当达到何种工作努力程度。这听上去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人力资源部的衡量标准倾向于将所有的员工一起都定位在中等绩效上,主管如果将一个员工评定为绩效较差的话,就会有很多麻烦,而公司的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以资历而不是以绩效作为评价标准,令企业的绩效考核不得不偏离不同绩效的目标。 有这样一个笑话,五个搬运工一起搬圆桌,“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怠工现象又出现了,因此要进行考核。先是考核工作一段时间后是否出汗,不公平;再考核搬运过程中的表情,结果有人演技很好,搬的时候龇牙咧嘴但就是没出力,也不公平;最后大家搬的时候每个人都戴一副手套,指尖有压力传感器,这样就可以完全客观的考核每个人是否用力了。 绩效考核误差类型 但是不管用何种方法以及从哪些渠道收集的信息,绩效考核都可能会发生误差。要使绩效评分公平,要对绩效考核做出解释,就要求管理者了解通常会发生哪些类型的失真。 类我误差(评分者的个人偏见) 被考核者之间的个人差异(主要指年龄、性别、身体特征、家庭或经济背景、态度等),可能会由于与评分者自身的某种相似性,导致评估结果一定程度的偏离他们的实际工作绩效。在评分者填写考评问卷的时候,往往会由于某种情感因素,倾向于某些被评分者,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难以定量的考核中,尤其是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考核。 分布误差 评分者常常倾向于只使用评分表的一部分——低分、高分或中间部分。有的时候一组员工确实做得一样好(或差)。但是对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给予相近的评分,并不能够准确地描述绩效,而是一种分布误差。当评分者不正确地给所有员工都打高分时,这种误差被称为宽松误差。当评分者以不合理的高标准来要求员工,不正确地给所有员工都打低分时,导致的误差被称为严格误差。用类似“平均分”给每个员工打分,或者所有员工都处于分数的中间段,被称为居中趋势。 这些误差带来两个问题。首先,很难区分由同一个人评分的两个员工。如果员工看起来工作水平都差不多,那么要做出提拔、工作安排等方面的决策就更加困难了。其次,要比较由不同评分者评估的员工的绩效,这些误差就造成了问题。如果一个评分者很宽松,另外一个很严格,那么后者评价的员工比起前者评价的员工,所得到的酬劳就会少得多。这样,酬劳就不是与实际的绩效挂钩,而是与某种程度的误差联

绩效考核中的误区有多少

绩效考核中的误区有多少? 又到年末,又准备论功行赏。这本是皆大欢喜的乐事,可如果处理不当,一不留神好事就会变成坏事,平添了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和心病。本文将一些用人单位年末绩效考核已知的误区找出来并进行归纳,给正实施这一计划的用人单位提个醒,期望劳资双方能在和谐、喜庆的气氛下各有所得,共同迈向新一年。 误区一:绩效考核就是为了扣工资 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进员工的绩效,通过绩效考核激励绩优者做出更好的业绩,也促使绩效平平或者较差的员工更加努力,改善自我。但在考核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过分注重评定结果在物质上的体现,忽略了通过绩效考核,使员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及时对自身发展方向进行修正的反馈引导。这种误区导致员工将绩效考核看成是一种惩罚,是公司扣工资的一种手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考核操作者本身的水平和认识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考核标准的设置上,目标未被细化或者细化不够。例如,考核表上将目标值设成100分,但对超过目标值没有激励指标;也有的本身目标值已够高所致。但反映在考核表上,目标值的分数仅是60分,这两种设法都会导致员工虽然完成了目标却仍然被扣发薪金,进而引起员工的不平心理。 误区二: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的事 企业在推行绩效考核时,常常会碰见这样一种情景:人力资源部与各部门就考核事宜进行沟通,在经过百般解释后,部门负责人扔下一句话,这是你们人力资源部的事,我们只是配合你们的工作。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考核中,人力资源部起着组织、策划、管理、指导和监督作用,而各部门管理者则需要主动参加、配合执行。绩效考核工作不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也是各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首先,绩效考核的结果影响着被考核者的薪酬与晋升,因此与被考核者的利益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绩效考核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关注的事,更是被

盘点绩效考核的十大误区

盘点绩效考核的十大误区 绩效管理的另一个误区是只重短期,不重长期。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员工可能会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公司的长期利益。如何避免陷入这样的误区呢?例如为了一次成交欺骗客户。程中我发现大部分企业的老板都已经认识到绩效管理的意义,大部分企业也都在用绩效考核进行管理。但我同时也发现老板对用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管理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借此总结一下我看到的“绩效考核的九大误区”: 相信“绩效考核,一考就灵” 以前没有做过绩效考核的老板接触了绩效考核的思想之后会认为自己以前所有管理问题都是没有绩效考核,没有目标管理,没有量化管理造成的,因而对绩效考核的引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绩效考核,一考就灵,诸如员工的执行力问题,工作积极性问题,办事效率问题都能通过它得到解决。其实绩效考核只是众多管理工具的一种或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只有系统地做好经营和管理的梳理工作(战略,模式,组织,人员匹配,制度,流程等),才能让绩效考核的作用发挥出来。 用考核代替管理 很多人把绩效考核的重点放在考核上,以为只要通过绩效约定让员工了解自己的目标,了解完成目标后的奖励和完不成目标后的惩罚,就不需要其它的管理了。但绩效考核管理的重点其实不是考核,而是利用考核进行管理。使用这个工具管理者可以和员工明确其任务和目标,及时发现员工目标实现上的偏失,以便及时对员工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和管理。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一个员工完不成任务通常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而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完成。帮助员工是老板和高层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考核无法取代的。考核能让你发现问题,但考核却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如果通过考核和辅导你发现一个员工根本不适合他现在的岗位,就需要做决定替换他。但这也不是考核的事情,而是考核之后要做的另一个管理工作。 设计过分复杂的考核体系 很多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不能发挥作用,根本的原因就是设计的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