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

第二章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

第二章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
第二章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

第二章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

案例1

中国燃油税改革十年难产

一、本案例服务的教学内容

本案例主要服务于第二章第一节政府失灵以及第二节公共选择的相关理论。通过案例中的相关内容主要说明如下观点:第一,政府在干预市场,解决市场失灵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诸多失灵问题。比较突出的便是政府活动的效率值得怀疑,政治决策程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政府机构的组成人员和其他社会机构的组成人员一样,都是“经济人”,都有自身的利益追求;第三,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要受到各相关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其实质是各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

二、案例内容

作为中国税费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燃油税的改革设想已经提出许多年了。所谓燃油税,是将现今普遍征收的养路费和其他费用合并成燃油税,通过法律约定整合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基础设施开支。它将使车辆的使用成本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先前不同车辆间几乎一视同仁缴纳的养路费、车船使用税等固定支出,将被与车辆蚝油量直接联系的变动支出――燃油税所取代。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燃油税都普遍被视为一种公平且有效的财政调节手段。它的意义并非仅仅“税费之间的转换”,更加重要的是它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税费负担,节约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筹集资金进行道路建设与维护。燃油税的公平性体现在它使纳税人的负担与能源消耗、道路使用、最终与道路修建耗费情况紧密相连,“多跑多出钱,少跑少出钱”,“多用路多出钱,少用路少出钱”。燃油税早已成为国际社会调控汽车产销与使用的最有力杠杆。相比较现在的养路费和其他费用而言,无论出门与否,每辆车都要缴纳相同数额的费用;而燃油税则是和自己消耗的燃油挂钩,省去了很多不该花的“冤枉钱”。

从国际上看,上世纪70年代欧洲诸国开始推行燃油税,德国的燃油税为油品价的260%,法国更高达300%。

依赖原油进口的日本,其燃油税税率亦达120%,整体而言仍可算对汽车课税最重的国家。以拥有一辆车重1100公斤、排量1800cc、价格180万日元的乘用车为例:日本消费者从购置到完成九年使用期间,共需支付约164万日元的汽车相关税,约为购车价91%;其中汽油税一项便达到44万日元,已接近购车价格的25%。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在能源供需方面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汽车产业的迅猛增势,让中国的石油战略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节约能源”已经被有关专家提升到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因此开征燃油税即动用价格杠杆,利用税收手段推进节能显然已是势在必行。

几乎所有人都承认,实行燃油税改革,总体而言利大于弊。然而,就是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多磨”了十余年至今仍在“襁褓”之中,使得这项改革名副其实的成了一项“跨世纪”的“重大工程”。此项改革为什么会如此“难产”呢?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燃油税的改革历程:

早在1994年,有关部门就正式提出开征燃油税的动议。

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公路法》,首次提出以“燃油附加费”替代养路费等,拟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决定。

1998年底,时任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就在公开场合说过:眼下汽车车辆费、公路管理费加起来有217项之多,因此,费改税应从取消养路费,实施燃油税开始。

1999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公路法》修正案,将第三十六条有关条款修改为:“国家采用依法征税的办法筹集公路养护资金,具体实施办法和步骤由国务院规定。”这项法律规定,标志着对交通车辆开征燃油税正式上升到法律层面。

此后,国务院批转的财政部、国家计委等十二个部门《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34号文件)对我国燃油税的纳税人、纳税环节等都做了明确规定。2001年1月,当时的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透露,燃油税出台工作已就绪,将在适当时候开征该税种;2002年,金人庆再次称燃油税将择机出台;2004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表示,取消养路费、开征燃油税的工作已经进入审批程序之中。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鼓励发展节能车型和加快淘汰高油耗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

择机实行燃油税改革方案,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2005年1月11日,谢旭人再次透露,燃油税改革的方案经过研究已有了初步意见,但需要在比较合适的时间推出。同年1月22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报告说,我国已经制定征收汽车燃油税的方案,并将择机在全国公布推行。甚至当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财政部部长金人庆面对各国记者也说,“整个(燃油税)的税收设计方案,包括税票都准备好了”。

一切都似乎表明,燃油税的出台已经指日可待了,当时甚至还有专家和媒体预测,2005年将会征收燃油税。然而,随着2005年的过去,一些预测不攻自破,一切又似乎恢复了平静。直至最近,2006年1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公布“十一五”税收改革目标时说,“十一五”期间将适时开征燃油税。同样在1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崔俊慧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能否开征燃油税,国家税务总局还没有具体时间表。

可以说,从上世纪末到今天,历经两届政府,两任财政部长和税务总局局长,公开与非公开、正式与非正式、官方与半官方的燃油税的“适时开征”之说,公众听了不下十余次。但是,为何这项改革十年难产,千呼万唤不出来呢?

先看政府部门比较一致的解释:燃油税改革方案出台受原油价格因素影响,而目前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

然而“油价太高”真的是燃油税迟迟不能出台的主要原因吗?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米建国的看法相当鲜明:油价居高不下,不应是推迟燃油税出台的理由。他解释,希望油价回落到以前的水平已不可能,油价上涨不应是燃油税改革的阻力,反而应是改革的动力和契机,因为燃油税是鼓励节约用油,油价高才更需要节约,即需要尽快动用价格杠杆并结合税收手段,对燃油供应乃至整个经济结构进行调节。

据介绍,最初设计燃油税方案时,国际油价为15美元/桶,后来,业界根据国际油价走高的趋势普遍认为,推出燃油税方案的适度空间为“国际油价20美元至25美元”。然而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2005年纽约商品交易所WTI原油平均价格为56.49美元/桶,与2004年相比上涨36.30%,8

月29日甚至创下70.85美元的天价纪录。隶属美国能源部的能源情报署1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由于全球原油产能和产量近期都不大可能明显增加,2006年原

油价格预计仍将高位运行,平均在每桶64美元至65美元左右。因此,有学者指出,如果非要等国际油价跌到20美元以下再推出燃油税,中国不如干脆宣布终止燃油税改革,因为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已进入高油价时代。

其实,燃油税到底什么时候推出,表面上看是取决于国际原油价格的高低,但归根到底是各个利益部门博弈的结果。其中主要涉及主要是交通部门和财税部门利益分配;同时,燃油税的开征还涉及地方财政收入,地方和中央如何分配燃油税收入,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推行燃油税的最大阻力首先来自公路交通部门,因为一旦推行燃油税,交通部门不仅失掉了一大块收入,最重要的是失掉了上路稽查的权力,摘下“大盖帽”,变成“筑路工”,这恐怕是最难令他们接受的。据交通部网站介绍,公路司的一项职责就是负责全国公路规费稽征、公路养护、路政、收费公路的管理。

交通部的态度,也决定了燃油税政策能否顺利出台。该部公路司一位官员曾经表示,“我知道财政部一直在搞燃油税,但他们一直没征求过我们的意见”。这位官员说,燃油税的开征显然要涉及到养路费等,“人家车主养路费一交就是半年或一年,怎么转换?”此外,开征燃油税还要涉及到全国交通系统27万养路费征稽人员的安置问题。据了解,2000年前后燃油税推出功亏一篑,与当时需要安置27万名路桥收费人员有很大关系。因为那之前,税务部门提出要接收12万人,没料到一下子多出了15万人。

推行燃油税的第二大阻力来自地方政府。因为现在超过1000亿元的养路费属于地方政府收入,改为燃油税后这笔巨款将全部进入中央财政“腰包”。虽然这笔钱可以通过划拨或转移支付的形式返还和补贴给地方政府和交通、城建主管部门,但是由于中央财政支出具有较强的预算性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相互独立,各地得到的补贴总额显然无法达到改革以前的收费水平。此外,现有的路桥收费也是由公路监管部门来收取,其中相当一部分也会进入地方政府,改成燃油税后,这笔钱也将上缴国家财政。由此,地方政府对燃油税的改革也毫无兴趣,甚至怀有抵触心理。

令人欣喜的是,作为燃油税改革试点的海南省,在1994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率先实行燃油附加费,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全省公路没有一个收费站,车辆畅通无阻。尽管海南目前所实行的制度仍然被称为“燃油附加费”而非“燃油税”,但其成功运行就可以充分表明全国范围内开征燃油税并无操作障碍。

三、简要点评

燃油税改革方案拖了十余年仍无法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暴露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的局限性和政治决策中的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对此,我们简要点评如下:

第一、燃油税十年难产的事实已经表明,目前税收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引起不同集团间的利益博弈已经开始显性化。因此,税制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关键是打破部门利益格局,真正从国民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出发,真正从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出发。

第二,所有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包括税制改革都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征纳双方利益分配的过程,更是权力部门(包括财政税务和其它相关利益部门,还包括中央部门与地方部门)之间利益分配的过程。但关键问题是博弈各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而且话语权掌控在各个权力部门,公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并不完善,公众的参与决策权并未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落实。其结果便是权力部门之间的无休止的协调再协调,对于公众而言,便是漫长的等待再等待。因此,燃油税的改革并不是方案的问题,而是决策的问题。

第三,在公共选择理论家眼中,政府不过是个无意识、无偏好的“稻草人”,公共行为和公共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家和官员的动机支配。由此,政府失灵便不可避免。由于民主制度下,没有一种选择机制可以称得上是最优选择机制(直接民主面临高成本,而间接民主面临机会主义),公共选择学派为此提供了两种改革思路:一是市场化改革,二是宪法制度改革。燃油税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没有恰当的立法与决策程序,优良的改革就可能被耽误。

四、思考题

公共政策到底通过怎样的程序制定才能保持公平和效率?

本案例素材来源:

1.中国石油网2005年2月1《燃油税遭遇中国式难题》;

2.慧聪网石油行2005年2月24日《燃油税政策维护四方面“公平”》;

3.慧聪网石油行2005年1月31日《博弈燃油税征收改革利与弊》;

4.新华网2005年12月5日《2005:油价波动的一年 2006:油价向何处去?》。

(陈旭东)

案例2

美国对纺织品及服装制品的关税和进口配额

一、本案例服务的教学内容

本案例服务于第二章第一节――政府失灵有关内容的理解。由于存在多种原因,政府干预很多情况下是缺乏效率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存在。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集团可能利用各种手段影响政府决策过程,从而导致政府决策丧失效率。

二、案例内容

集中在美国东南部的纺织与服装制品行业是一个特殊利益集团。自1930年以来该集团已成功地通过关税和进口配额,限制外国同行业的竞争,维护了其成员的利益。这些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美国劳动者平均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即使纺织和服装行业的工资水平低于其他行业),因此,美国纺织和服装业很难同其他国家同类产品进行竞争。为弥合在竞争中的不利条件,美国纺织和服装业不断要求政府维持较高的关税水平,实施各种类型的进口配额,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对于棉纺织品的平均关税税率水平为46%,而对于羊毛制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为60%。在1936年,美国首次对从日本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制定了进口配额。截至到1992年,美国同其他国家,绝大多数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谈判签署了各种非正式的“自愿出口限制协议”,受到限制的进口商品来自于41个国家,分别占到美国所进口的全部纺织品的69%和全部服装制品的88%。

国际贸易委员会在198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美国的纺织品进口配额相当于一个税率为21.8%的关税,服装制品配额可以折算成一个税率为28.3%的关税。如果将关税及配额对纺织品及服装制品价格的影响相加,则相当

于向纺织品征收了一个税率为32%的税收,向服装制品征收了一个税率为46%的税收。在没有贸易限制的情况下,你花上200美元可以买到的一套进口服装,在有关税及配额的情况下,则需要依据46%的有效关税税率花上292美元方可买到。

为了保住纺织及服装业中的一个就业机会,美国需要每年支出52000美元,而该就业机会平均每年支付的工资却不足20000美元。来自各项研究成果的估测表明,由于关税及进口配额的存在,为了保留服装行业一个就业机会所需要支付的总成本在39000――46000美元之间。而为了保存纺织品行业一个工人的工作机会所需付出的成本每年在50000――52000美元之间。这些估测成本中包括由于贸易限制而导致的由消费者向工人及企业主所转移的那部分成本,即消费者为购买进口纺织品及服装而支付的较高价格所引致的成本。这些估测中还包括贸易限制所导致的净福利损失,这些损失衡量了消费者多承担的超过该行业特殊利益集团所获得的收益的数额。这些估测表明,为保留一个工作机会而引起的净福利每年在9000――38000美元之间。

20世纪90年代,纺织和服装业的力量在美国逐渐衰落。在那一段时间里签署的两个贸易自由化条约,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和1993年谈判通过的新一轮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很快就彻底消除了纺织品及服装制品的进口配额,并大大降低了关税水平。

特殊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资源的无效。正是因为特殊利益集团的力量,才使得消费者为纺织品及服装支付了较高的价格,并将超过有效数量的资源投向这些产品的生产中去。随着对纺织和服装行业的对外竞争保护的逐年减少,美国在这两个行业中的就业也在逐年下降。

三、简要点评

1.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不是万能的。我们既不能因为要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就迷信市场机制,也不能因为存在市场失灵就一味迷信政府机制。谋求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是我们追求的正确方向。

2.特殊利益集团(群体)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理论上分析,政府决策应当有助于矫正市场失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但在实际生活中,政府活动的边界、决策倾向、决策力度等都并非十分清晰,许多决策都

存在一定弹性。这就给相关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留下了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特殊利益集团(群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一切手段,拼命将自己的政治、经济诉求传递给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以图影响政府决策内容和力度,为本利益集团谋求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上述案例中的美国纺织和服装业的投资者和劳动者就是这样的特殊利益集团,他们通过卓有成效的“院外活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了较高的关税税率水平和进口配额,有效降低了竞争压力,获得了比较丰厚的经济收益。

3.要尽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水平。一项决策应当建立在广泛调研、科学分析、综合权衡的基础上,决策动机应当是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福利水平的提高,而不能仅仅反映特殊利益集团(群体)的意愿。这就要求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尽量避免特殊利益群体对决策过程的影响。

四、思考题

1.特殊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手段有哪些?

2.如何构筑科学有效的政府决策机制,避免特殊利益群体对决策过程的过分影响?

本案例素材来源:

…美?大卫?N?海曼著,张进昌译:《财政学: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第180-181页。

(武彦民)

政府_失灵_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学术界》(双月刊) 总第106期,2004.3 ACADEMICS IN CHINA No.3May.2004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杨 龙 (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政府在介入经济的时候,存在失灵问题。一是在纠正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的缺陷,包括反垄断、消除外部性、克服信息不对称、实行收入再分配、提供公共物品、调控宏观经济控制等过程中造成的资源配置低效率和不公平等问题。二是公共政策过程中可能的不公平和失效现象,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在投票、利益集团协商和精英决策三种决策模式中都可能存在。三是政府行为的非竞争本性所附带的非效率后果,官员的行为既无成本约束,又缺乏利润动机。四是官员行为的官僚主义难以避免,原因在于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双边垄断”关系。五是利益集团操纵政策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倾向于“分利”,而不是增进公共利益。 〔关键词〕政府失灵;公共政策;官僚主义;利益集团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98(2004)-03-0035-15 政府与其他政治组织一样,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政府失灵问题则在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现象时尤为突出。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政府失灵问题,体现为这样几种情况:一类是政府纠正市场失灵时产生的新问题,包括反垄断、消除外部性、克服信息不对称、实行收入再分配、提供公共物品、调控宏观经济控制等过程中造成的资源配置低效率等问题。另一类是政府自身行为的偏差,包括政府干预的范围过大或过度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不当、政府干预的目标不明确、政府干预偏离预期目标等。与此相关的还有所谓的“公共政策失败问题”,即由于公共政策的过程复杂,难以制定或执行良好的政策,既无法有效 作者简介:杨龙,法学博士,南开大学法政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传统的政治经济理论对市场失灵的认识和对完美政府的预期是失之片面的,政府机制本身同样存在低效率现象,即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如短缺或过剩,官僚主义,政府寻租活动等。 从其原因如下: 第一,从财政决策形成过程看,社会公众对于公共产品的偏好需要通过投票机制表达为公共决策;或者通过投票选出代表,间接进行公共决策。然而,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效率。首先,公共决策不足以反映全体成员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其次,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不可能与公共利益完全一致。再其次,受制于政治家的动机。 第二,即便政治家能够忠实的履行公众利益代言人的职责,他们也受到现实的控制能力和领导力量的限制,从而使财政决策的效果难以让人满意。而且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官员组成的,政治家的基本行为动机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政治家追求其个人目标时,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会目标,而使广大选民的利益受损。 第三,有某种共同的目标的利益集团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在许多情况下,政府政策就是在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下做

出的,缺乏组织的社会大众则处于劣势地位,而市政府做出不利于公众的决策。 如何防范和纠正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着重从三方面说明: 第一,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的非理性。首先,在政府内部重新确定竞争机制。其次,在高层行政管理者中恢复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其效果与利润与私人部门作用相同。再其次,更经常采用私人企业承担公共事业的办法,即更多依赖于市场机制来生产某些公共产品或服务。 第二,改革公共决策制度。政府失灵的公共决策制度的缺陷造成的,因此要改革公共决策制度。首先,进行立宪改革,加强政府法治、规则及监督制度建设,使政府行为法治化,为政策制定一系列规则和程序。其次,完善表达民主表达的方式,发明新的政治技术,以使在众多的、相互对立的利益中,作出符合多数人利益的决策。 第三,约束政府开支,抑制政府的扩张和浪费。在政府机构改革中一定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服务导向代替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从直接的、行政的、参与的、人治的管理转变到间接的、经济手段为主的、裁判式的、法治的、规范程序化的管理。提高政府市场化程度,提高政府效率。规范财政决策过程,约束政府开支,从根本上抑制政府的扩张。

西方经济学教案-第七章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

第七章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 本章教学内容:市场失灵及对策 本章教学重点:垄断和低效率、外部影响和科斯定理、公共物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本章教学难点:科斯定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本章教学目标:1.理解垄断低效率分析。 2.理解寻租理论 3.掌握科斯定理 4.理解逆向选择 5.理解道德风险 支撑课程目标 本章总课时:4 第七章第一、二节作为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外部影响及其对策 一、教学内容:垄断和寻租理论、外部影响和科斯定理 二、教学重点:寻租理论、科斯定理 三、教学难点:科斯定理 四、教学目标:1.理解垄断低效率分析。 2.理解寻租理论 3.了解外部性影响 4.掌握科斯定理 五、学时分配:2

1.外部性影响及其分类 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者 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其他成 员带来的无需支付费用便 可得到的利益。 负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者 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其他成 员带来的损害而不对其支 付费用。 根据经济活动的不同主体 将外部性影响区分为消费 的外部性和生产的外部性。消费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消费的正外部性是指消费 者的消费为其他消费者带 来的利益。 1.喜欢养花的人不但 自己从观赏鲜花中 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邻居也从观赏其鲜 花中得到快乐。 消费的负外部性则是指消 费者为其他消费者带来的 损害。 1.个别消费者深夜大 音量地播放音乐对 附近居民的干扰在 河流或池塘冲洗马 桶对水资源造成的 污染等。 生产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生产的正外部性是指生产 者在其进行生产活动时为 其他生产者带来的利益。 1.苹果园旁边住着养 蜂者, 显然, 苹果 园在生产一定数量 产出的同时, 也给 养蜂者带来利益。 生产的负外部性是指生产 者在其进行生产时为其他 生产者带来的损害。 1.钢厂在生产一定数 量的钢的同时把一 定数量的污染物倒 入河中。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如何防治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如何防治 一、什么是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其主要类型有: (1)短缺或过剩。如果政府的干预方式是把价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将导致生产短缺或者生产过剩。如果把价格固定在均衡水平之下,就会产生短缺。反之,则产生过剩。 (2)信息不足。政府不一定知道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也不十分清楚其政策的后果,难以进行政策评价。 (3)官僚主义。政府决策过程中也许高度僵化和官僚主义严重,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和繁文缛节。 (4)缺乏市场激励。政府干预消除了市场的力量,或冲抵了他们的作用,干预就可能消除某些有益的激励。 (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如果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变化得太频繁,行业的经济效率就会蒙受损失,因为企业难以规划生产经营活动。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政策的低效率,也即公共决策失误 (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3)政府的寻租 (4)政府的扩张 二、政府失灵的原因 正因为政府的干预存在着上述缺陷,所以让政府干预成为替代市场的主导力量,其结果只能导致“政府失灵”,用“失灵的政府”去干预“失灵的市场”必然是败上加败,使失灵的市场进一步失灵。但客观存在的市场失灵又需要政府的

积极干预,“守夜人”似的“消极”政府同样无补于市场失灵,同样会造成政府失灵。因此,政府不干预或干预乏力与政府于预过度均在摒弃之列。现实而合理的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应是在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府的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同时又以市场调节之长来克服政府干预之短,从而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二无机制最优组合,即经济学家所推崇的“凸性组合”。为此,就需要政府从最大限度地消除导致政府失灵的根源入手,针对政府失灵的两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如确定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经济职能双向重塑的总体思路;从理顺政府利益关系入手保证政府干预的公正、超脱;规范政府于预职能及行为;加强对政府调控行为的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把竞争机制弓队政府调控的某些领域等),在克服和矫正市场失灵的同时,更要防止和纠补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校正市场失灵,政府活动本身也许就有问题,甚至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决策的无效率、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和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在用经济模型分析政治决策时指出,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效率。 第一,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投票规则有两种,一是一致同意规则,二是多数票规则。常用的投票规则是多数票规则。多数票规则也不一定是一种有效的集体决策方法。首先,在政策决策超过两个以上时,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不可能有最终结果。其次,为了消除循环投票现象,使集体决策有最终的结果,可以规定投票程序。但是,确定投票程序的权力往往是决定投票结果的权利,谁能操纵投票程序,谁也就能够决定投票结果。再次,多数票规则不能反映个人的偏好程度,无论一个人对某种政治议案的偏好有多么强烈,它只能投一票,没有机会表达其偏好程度。 第二,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官员组成的,政治家的基本行为动机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政治家追求其个人目标时,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会目标,而使广大选民的利益受损。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表现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表现 一、市场失灵的涵义 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与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与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 (一)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这就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就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瞧,这就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二)外部负效应问题 外部负效应就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应实际上就是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漫延。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就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就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与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三)竞争失败与市场垄断的形成 竞争就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就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就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与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与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①技术进步;②市场扩大;③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一当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四)失业问题 失业就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瞧,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瞧,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五)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

政府失灵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政府失灵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路欣2064878 [摘要]政府失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通过分析和研究转轨时期政府失灵 的原因,提出矫正政府失灵的措施,目的在于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体制转轨中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关系,把握好政府干预的范围、方式和力度等。研究政府失灵不是要否定政府的作用,而是为了矫正和防范政府失灵,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政府失灵现象及其原因并且提出了防范政府失灵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政府失灵市场职能 为了缓解市场机制在调节经济活动时必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出现的失灵或失效,政府职能的方向、性质、内容等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而更新。政府在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必须承担更重要的职能,也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政府失灵”是一种客观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关现象,防范和化解“政府失灵”现象,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法制尚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也不完善,例如曾出现的“苏丹红事件”、“安徽阜阳假奶粉案”,大量不卫生的、有毒的食品充斥市场,对人民的健康构成威胁;房地产开发中的投机行为泛滥,导致房价过高,普通居民难以接受;“山西的黑煤窑事件”严重损害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并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上述种种现象要求政府实施干预,政府失灵又决定了政府干预必须适度、有效,有效的政府干预能够弥补市场失灵。本文试就“政府失灵”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作一些探讨。 一、政府失灵的含义 “政府失灵”,又称“政府失效”,一般是指用政府活动的最终结果判断的政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局限、缺陷、失误等的可能与现实所带来的代价。换句话说,它是指政府干预达不到弥补“市场失灵”的预期目标,或是虽能达到了目标,但其代价超过“市场失灵”所造成的缺陷。对此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指出:“应当认识到,既存在着市场失灵,也存在着政府失灵。……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生了”。① 西方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滞胀”现象以及其他社会经济问题就是政府失灵的集中体现。杨龙就认为“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政府失灵问题”。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学者在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时,从原来关注市场失灵开始关注政府失灵并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针对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丁煌认为“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而唐兴霖也认为“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 ①[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高鸿业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第二章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

第二章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 案例1 中国燃油税改革十年难产 一、本案例服务的教学内容 本案例主要服务于第二章第一节政府失灵以及第二节公共选择的相关理论。通过案例中的相关内容主要说明如下观点:第一,政府在干预市场,解决市场失灵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诸多失灵问题。比较突出的便是政府活动的效率值得怀疑,政治决策程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政府机构的组成人员和其他社会机构的组成人员一样,都是“经济人”,都有自身的利益追求;第三,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要受到各相关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其实质是各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 二、案例内容 作为中国税费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燃油税的改革设想已经提出许多年了。所谓燃油税,是将现今普遍征收的养路费和其他费用合并成燃油税,通过法律约定整合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基础设施开支。它将使车辆的使用成本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先前不同车辆间几乎一视同仁缴纳的养路费、车船使用税等固定支出,将被与车辆蚝油量直接联系的变动支出――燃油税所取代。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燃油税都普遍被视为一种公平且有效的财政调节手段。它的意义并非仅仅“税费之间的转换”,更加重要的是它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税费负担,节约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筹集资金进行道路建设与维护。燃油税的公平性体现在它使纳税人的负担与能源消耗、道路使用、最终与道路修建耗费情况紧密相连,“多跑多出钱,少跑少出钱”,“多用路多出钱,少用路少出钱”。燃油税早已成为国际社会调控汽车产销与使用的最有力杠杆。相比较现在的养路费和其他费用而言,无论出门与否,每辆车都要缴纳相同数额的费用;而燃油税则是和自己消耗的燃油挂钩,省去了很多不该花的“冤枉钱”。 从国际上看,上世纪70年代欧洲诸国开始推行燃油税,德国的燃油税为油品价的260%,法国更高达300%。

政府干预失效的表现及原因

政府干预失效的表现及原因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短缺或过剩。如果政府的干预方式是把价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将导致生产短缺或者生产过剩。如果把价格固定在均衡水平之下,就会产生短缺。反之,则产生过剩。 (2)信息不足。政府不一定知道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也不十分清楚其政策的后果,难以进行政策评价。 (3)官僚主义。政府决策过程中也许高度僵化和官僚主义严重,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和繁文缛节。 (4)缺乏市场激励。政府干预消除了市场的力量,或冲抵了他们的作用,敢于就可能消除某些有益的激励。 (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如果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变化得太频繁,行业的经济效率就会蒙受损失,因为企业难以规划生产经营活动。 政府失灵的原因。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校正市场失灵,政府活动本身也许就有问题,甚至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决策的无效率、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和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在用经济模型分析政治决策时指出,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效率。 第一,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投票规则有两种,一是一致同意规则,二是多数票规则。常用的投票规则是多数票规则。多数票规则也不一定是一种有效的集体决策方法。首先,在政策决策

超过两个以上时,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不可能有最终结果。其次,为了消除循环投票现象,使集体决策有最终的结果,可以规定投票程序。但是,确定投票程序的权力往往是决定投票结果的权利,谁能操纵投票程序,谁也就能够决定投票结果。再次,多数票规则不能反映个人的偏好程度,无论一个人对某种政治议案的偏好有多么强烈,它只能投一票,没有机会表达其偏好程度。 第二,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官员组成的,政治家的基本行为动机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政治家追求其个人目标时,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会目标,而使广大选民的利益受损。 第三,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通常是指那些有某种共同的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有组织的团体。在许多情况下,政府政策就是在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下做出的。而这些利益集团,特别是还可能拥有部政党政治权势的利益集团,通过竞选捐款、院外有水、直接贿赂等手段,对政治家产生影响,左右政府的议案和选民的投票行为,从而市政府做出不利于公众的决策。 (3)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缺乏激励两个方面。 第一,缺乏竞争导致的无效率。首先是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竞争,因为大部分官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是逐级任命和招聘的,且“避免错误

政府失灵

百度首页|登录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红楼梦 欧冠 核心用户 政府失灵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政府失灵 英文名称: government failure 定义: 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所属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管理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

的决策。 目录 简介 主要类型 表现形式 原因 出路 补救措施 治理措施 对中国的启示 借鉴意义 全面辩证看待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论 简介 主要类型 表现形式 原因 出路 补救措施 治理措施 对中国的启示 借鉴意义 全面辩证看待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论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编辑本段 主要类型 (1)短缺或过剩。如果政府的干预方式是把价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将导致生产短缺或者生产过剩。如果把价格固定在均衡水平之下,就会产生短缺。反之,则产生过剩。 (2)信息不足。政府不一定知道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也不十分清楚其政策的后果,难以进行政策评价。 (3)官僚主义。政府决策过程中也许高度僵化和官僚主义严重,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和繁文缛节。 (4)缺乏市场激励。政府干预消除了市场的力量,或冲抵了他们的作用,敢于就可能消除某些有益的激励。 (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如果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变化得太频繁,行业的经济效率就会蒙受损失,因为企业难以规划生产经营活动。 编辑本段 表现形式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二章 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

第二章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 本章属财政学基本理论知识之一。本章从克服政府失灵的角度提出关于公共选择理论和操作问题。在论述内容上,本章是对上一章关于市场失效理论的补充。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明了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两种机制必须很好地配合起来,方能实现社会经济运转的高效率。 第一节政府失灵 一、政府失灵的概念(Government Failure) 指政府行为不能增进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那些不应当获得这种收入的人。 萨缪尔森认为:“当国家行动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当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人时,政府失灵就产生了” 整个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不断调整的历史。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福利经济学揭示了市场失灵,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凯恩斯主义则提出了全面的政府干预理论,然而现代经济学认为政府行为同样存在诸多失灵之处。 二、政府失灵的表现 没有代表性的政府 通过政治程序作出的公共选择,如立法、政策方案往往体现的是财力雄厚的极少数人的利益和偏好,并不能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和愿望。 2003年美国新当选的63名议员中有27人为百万富翁,比例高达近44%,而在普通美国民众中,这个比例仅为1%。 政府目光短浅和行为短期化 政治的经济周期(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政治家往往注重的是眼前的地位和未来的选票,回避那些现在花费而在未来获效益的政策方案。 政府活动的效率值的怀疑 时滞效应:认识——决策——执行——生效

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 现代民主制度并不能很好的实现有效的决策结果 三、政府失灵原因的分析 信息不完全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无论主观上如何,政府也不可能计算出社会福利函数的最优解 政府官员动机偏差 行政官员的效用函数与国民并不一致 难以预期人们对政府决策、计划的反应 微观经济主体并不一定按照市场机制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理性的无知”结合第一章有关市场失灵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 既要认识到“看不见的手”的缺陷,又要认清“看得见的手”的不足,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必须互相搭配、各尽其责——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 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的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机制与特点。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研究经济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是对政府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说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1.投票悖论与阿罗不可能定理 投票是把个人偏好转变为社会偏好的手段之一,是现有民主决策中的最佳方法。然而,采用多数投票规则可能产生“投票悖论”。 循环投票困境的产生:当投票人中存在多峰形偏好时,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投票结果 假定有三个投票人甲、乙、丙,有三个关于政府开支的被选方案A、B、C,

经济学基础7第七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案例提示

第七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案例提示 【案例导入】 贵屿镇洋垃圾之害 提示:潮阳市贵屿镇引进洋垃圾,对引进者而言无疑可以获取经济利益;对并未在洋垃圾进口中获利的当地居民而言,他们承受了处理洋垃圾带来的严重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后果,并导致大量中小学生患病。经济外部性显然无法简单地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只能通过政府干预来治理洋垃圾进口产生的污染问题。比如,完善大众教育以培育社会环保意识。政府也可以通过禁止进口洋垃圾来消除污染,还可以通过征收高昂的污染税来激励企业减少环境污染。 【即问即答】 智猪博弈 提示:最终为大猪选择行动而小猪选择等待。若大猪选择行动,小猪也行动的话,小猪可得到1个单位的纯收益,而小猪等待的话,则可以获得4个单位的纯收益;若大猪选择等待,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小猪的纯收益为-1单位,如果小猪也选择等待的话,那么小猪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总之,等待还是要优于行动。 【案例讨论】 黄石公园应该像迪斯尼乐园一样收费吗 提示:拥挤的公园就是公地悲剧的例子,其原因是外部性。由于市场并没有充分的保护一些“物品”,这时就需要依靠政府来解决负的外部性。对于公园拥挤的问题,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收费。由于没有人有权给它一个价格,并从中获得利润,这时就需要政府主导,确定产权。 【案例讨论】 为什么黄牛没有绝种 提示:市场没有有效的配置资源,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建立产权。当没有产权引起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帮助确定产权,从而重新焕发市场力量,或者政府管制私人行为,以及政府

提供市场不能提供的物品等。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很好的计划并实施政策,就可以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并从而增进经济福利。 【即问即答】 成绩保险 提示:很显然,没有一个诚实的保险公司会开展这样的业务。原因是成绩与个人的努力直接相关,该市场会受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影响。这些问题导致市场的不完全性,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会在零的保险水平处相交。 【复习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是()。 A.帕累托改进 B.一般均衡状态 C.帕累托最优状态 D.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2.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只有在()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A.完全垄断市场上 B.完全竞争市场上 C.垄断竞争市场上 D.不完全竞争市场上 3.以下不属于市场失灵原因的是()。 A.垄断 B.公共物品 C.信息完全 D.外部性 4.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称为()。 A.规模经济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及其弥补((精)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及其弥补【摘要】根据中国国情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一个高效、廉洁、强力的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保证。因此政府主导市场经济的路线是使国内市场经济成功进入世界市场经济的可靠方针。所以只有政府和市场两者有效配合才能使中国经济腾飞,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关键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政府;市场;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无论是在经济运行方式还是在政府职能机构的构建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通过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的分析,结合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研究中国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的原因、表现及救治途径。一、市场失灵⑴市场失灵理论理论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即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⑵我国市场失灵问题的表现及原因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繁荣之时,也把罪恶、弊端和不幸统统释放了出来:残酷的剥削、欺诈、严重的两极分化、经济危机、失业等等。它未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而带来的是绝对贫困化。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目前我国市场失灵问题的表现及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⒈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而且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⒉市场垄断。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导致市场垄断的出现。⒊失业问题。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而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 ⒋区域经济不协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

试论政府失灵原因及其治理

班级 学号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试论政府失灵原因及其治理 姓名 专业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二0一三年八月

摘要 本文以政府失灵为基础,分析了政府失灵的原因,就如何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政府失灵的基本理论,并概括了政府失灵的表现。其次,分析了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最后,就政府失灵的治理对策进行了归纳总结。 结论部分重申了政府干预的现实意义,指出政府干预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政府干预政府失灵治理对策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绪论 .. (1) 一、政府失灵的含义及现象 (2) (一)政府失灵的含义 (2) (二)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 (2) 二、政府失灵的原因 (5) (一)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竞争 (5) (二)政府干预缺乏完全准确的信息 (5) (三)政府干预活动的时滞性 (5) (四)对政府行为缺乏合理的规则约束和有效的监督 (6) 三、政府失灵的治理对策 (7) (一)明确政府角色,正确政府干预 (7) (二)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水平 (7) (三)加强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政府组织构架 (7) (四)针对寻租行为采取的措施 (7) (五) 矫正政府官僚主义,打破政府垄断公共产品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绪论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让人们认识到,市场经济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必然存在着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公共物品无效供给等市场失灵的现象,于是政府开始干预经济来弥补市场失灵。但是,实践证明,政府的干预也不是万能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政府干预的缺陷也逐渐显露:政府财政危机频发,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政事不分、效率低下、社会化程度不高、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由此可见,相对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现象同样存在着。 那么,何为政府失灵呢?它是如何形成又该如何解决呢?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政府失灵的原因、对策及其启示

【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以政治市场上的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和政府行为的理论,政府失灵说是其核心内容。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政府政策和机构的低效率、政府扩张、寻租,其解决对策包括法制化建设、加强竞争和监督、约束税收和支出等内容。尽管公共选择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政府失灵说仍对今天我国行政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法制化建设和对公务员的激励。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原因;对策;启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公共选择学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之一。邓肯?布莱克被尊称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詹姆斯?布坎南是公共选择理论的领袖人物,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包括政府经济理论的缺乏,新福利经济学的影响,以及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国家干预的失败。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布坎南曾表示:“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所谓公共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确定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学者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假定个人在参与市场活动和政治活动时,是以同样的价值尺度行动的,在这一基础上,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国家的决策过程是与经济市场类似的,由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人类社会有两个市场,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政治市场。人们在经济市场上通过货币交换私人产品,在政治市场上通过选票交换公共产品。经济市场上的活动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而政治市场上的活动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和官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寻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认为政治市场存在三级结构,在初级政治市场上,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在政策供给市场上,官员向当选政治家提供政策选项和实施政策的手段,政治家向官员提供预算;在政策执行市场上,官员向选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选民向政府纳税。换言之,政党和政治家追求选票的最大化,政府部门和官僚追求预算的最大化,特殊利益集团与立法机构、官员形成一个“铁三角”,立法机构可以批准某一个预算方案;官员实施某一方案,特殊利益集团从中获益。在“铁三角”的作用下,政府预算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政府失灵说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旨在用经济学方法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或政府失败问题。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 公共选择理论在研究方法上有三个前提基础,分别是方法论个人主义、经济学的交换范式和经济人假设。所谓的方法论个人主义,是把作为微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的个人同样作为集体行为的出发点,将个人的选择或决策当作公共选择或集体决策的基础。经济人假说,是把人看作有理性的利己主义者,认为个人天生追求效用或利益的最大化,一直到这种追求受到抑制为止。 二、政府失灵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 公共选择学者对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或“政府失败”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较为具体深入的研究。丁煌认为“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唐兴霖认为“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致使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预算上出现偏差,政府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

试论政府失灵原因及其治理

试论政府失灵原因及其治理 [摘要]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时需要政府的干预来弥补,但政府的干预也往往会显露一些弊端,诸如政府机构臃肿庞大、效率低下等,可见政府失灵同样存在着。本文主要就政府失灵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政府干预;政府失灵;治理对策 192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让人们认识到,市场经济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必然存在着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公共物品无效供给等市场失灵的现象,于是政府开始干预经济来弥补市场失灵。但是,实践证明,政府的干预也不是万能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政府干预的缺陷也逐渐显露:政府财政危机频发,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机构日益臃肿庞大、效率低下……可见,相对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现象同样存在着。 那么,何为政府失灵呢?它是如何形成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政府失灵的含义及现象: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简单说来,政府失灵就是指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对于政府失灵的表现,通常表现为权力滥用、官僚主义严重、政府政策的盲目性、政府扩张的内在动机等,公共选择理论将政府失灵的表现归结为三点:公共政策失效、政府膨胀及“寻租”的存在。而政府的某些具体做法,正是会产生政府失灵的原因,下面就具体来探讨一下这些原因。 二、政府失灵的原因: (一)公共政策失误导致的政府失灵。主要有: 1、政府在市场上的行为主体决策不当,达不到预期目标。由于受政府官员的自身能力素质限制,在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时,不一定能准确及时地做出决策或执行决策,有时甚至会从自身利益或集团利益出发,从而造成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上的偏差,达不到预期目标。 2、政府机构的运作效率低下。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缺乏激励两个方面。 首先,缺乏竞争方面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竞争。在政府中,职位相对稳定,没有太大的竞争压力,相应的,也就不能很好的刺激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政府各部门提供的服务是特定的,无法直接评估政府各部门内部的行为效率,也不能评价各部门间的运作效率,更难以设计出促使各部门展开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对策

一、政府失灵的界定 所谓政府失灵就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已超过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即政府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甚至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引起了经济关系的扭曲,加剧了市场缺陷和市场混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或者政府的干预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二、政府失灵的根源 (一)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差异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干预调节经济活动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基础上的,即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是一致的。从理论上讲,这一假设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市场协调和政府协调在控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当市场协调在一定领域表现为“失灵”时。政府自然要充当纠正、弥补或者恢复市场功能的角色,除此之外没有第三者能承担这一任务。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政府不是一个超脱于现实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万能的神灵,它是由各个机构组成,而各个机构又是由各层官方组成的。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政府机构都有自己的行为目标,而这些行为目标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划等号的。 (二)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性问题 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纠正和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然而,当政府试图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弥补市场功能缺陷时,常常会产生某种难以预见的副作用和消极后果,这就是作为非市场活动的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性。在政府干预调节经济过程中,政府的行为有时会产生没有预料到的后果,而政府对于这种后果又缺乏控制力,这突出表现在政府推行的各种管制和福利性政策之中。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性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寻租现象的普遍存在,它是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管制紧密相联的。 (三)制度缺失 政府行为有时会导致某些违背公共利益的社会效应,主要是因为现行的政治制度缺乏合理的制约政府官员的限制结构和约束机制,从而使得公共范围和私人范围的界限一直在向不利于经济市场而有利于政治分配的方向移动。布坎南指出:在公共决策或集体决策,实际上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各种特殊利益之间(如政府部门、立法部门和利益集团)的“缔约过程”。“阿罗不可能定理”也表明: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来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一定推导出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其中还有一个制度因素。特别是在政府部门中,制度的缺失最有可能导致个人利益偏离公共利益。“资本主义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区别不在于个人在其中的表现不一样,而在于规定它们追求个人目标的自治程度的行为法则和制度约束在私人企业总要比在政府部门严格得多。由此产生了一种反常的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企业中的个人活动最有可能符合公共利益,而在行政机构中,人们却最有可能恣意追求最大化的个人利益,而不管这些个人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三、政府失灵治理对策 (一)必须认识和把握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市场失灵”可以靠政府去弥补、纠正,但是不能把政府的作用神化,认为政府能够完全有效地弥补和纠正所有的市场缺陷,是不合乎实际的一种假设。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即使能解决也不一定比市场解决更有效率。无

政府失灵 government failure 中英文对照

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所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公共选择与政策分析学者形成了颇为系统的“政府失灵理论”(布坎南与查尔斯·沃尔夫) 政府失灵的概念 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 Government failure is a modern market economy countries generated b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s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The concept of government failure Beacause of the Government mechanism in the absence of the essence, it can not mak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 best efficiency 政府失灵的表现 成本和收益的分离:过剩和成本提高 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 内在性问题(internalities )(预算、机构、信息、技术) 政府行为的低效率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failure The separation of costs and benefits: the high cost and Little benefits Policy-making complexity and low-quality policies Internalities(Budget, institu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low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action 寻租行为(Rent-seeking ) 权力的稀缺性与租金 布坎南的定义,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款项中超过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得款项的那一部分,是超过机会成本的收入。 是指在某种政府保护的制度环境中人个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或者追求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 The scarcity of power and rent In some government protec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o seek a transfer of wealth of human activities, or 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 activities 寻租与寻求利润不同,寻求利润是生产者通过自身的市场生产力而获得高于生产成本那部分收入,而寻租则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寻租者从政府那里寻求到某种特权,从而某项资源具有垄断权,或者任何其他方面的政府庇护以保证寻租者按自己的意愿生产。 寻租的结果:为获取租金,寻租者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这种对社会没有任何效率;如果寻租得以实现,相关生产者和消费者将由于政府干预而付出代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