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数学教案-第3课时_练习课

一年级数学教案-第3课时_练习课

一年级数学教案-第3课时_练习课
一年级数学教案-第3课时_练习课

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计数单位“十”、“一”及数的组成。

2.顺利地认、读、写11~20各数,用11~20表示物体的个数与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数的组成、大小比较。

难点: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词语描述11~20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学习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们认识了11~20这些数,大家回忆一下都学了些什么内容?

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交流。

师:小猫嘟嘟也想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要互相帮助,好吗?

生答:好。

嘟嘟今天想带你们到智慧屋去玩,在去智慧屋的路上老师要对你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嘟嘟有点担心,怕大家不能通过考试,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吗?

生答:有信心。

二、基础练习,深化新知

1.复习数的组成。

(1)猜猜我是谁。

①我的个位是7,十位是1,我是();

②我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我是();

③我由2个十组成,我是();

④我的个位和十位都是1,我是();

⑤我的十位是1,个位没有,我是()。

(2)完成教材第60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第6题。

师:大家能迅速猜出老师说的数,佩服你们,可老师还要考大家的笔试能力!

教师提醒学生在做题时,要注意区别计数单位“十”和“一”。

2.复习计数器。

(1)出示小黑板。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请学生在图上贴出“个位”和“十位”。

(2)教师说出3个数(20、15、12),请三位学生上台用符号表示数,并写出这个数。

学生上台板演。

教师注意提示学生:计数器上是画珠子,数位表没有要求,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但必须统一。

3.复习数序。

数数比赛

①从小到大数:从0数到20

②从大到小数:从20数到0

③2个2个地数:从0数到20

④5个5个地数:从0数到20

学生按老师要求在小组内或与同桌进行数数比赛。

4.复习大小比较。

游戏: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卡片上写一个0~20内你最喜欢的一个数,师检查。根据老师的口令站起来,检查周围的同学是否站错。

学生与老师一起参与游戏。

①比15大的站起来;

②小于4的站起来;

③比10大比13小的站起来;

④随机请几位同学到讲台,把他们手中的数字卡片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

⑤任意请两位同学站起来,其余同学比较他们手中的数,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进行描述。请两到三组学生即可。

教师板书: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

三、巩固练习,精炼提升

1.完成教材第61页第8题。

评讲时既要求学生说结果,还要学生看着算式说数的组成。

2.完成教材第60页第5题。

学生先独立画珠子,评讲时展示学生作业,特别是最后一题,要提醒学生20的个位是0,表示一颗珠子也没有。

3.完成教材第61页第7题。

教师提问:小羊和小恐龙各自新修了房子,要请自己的好朋友来玩,小恐龙的好朋友小于13,小羊的朋友大于15,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用展示台进行评讲。

4.完成教材第61页第9题。

教师补充问题:

教师提问:如果把“多一些”改为“多得多”应该怎么选?

学生在教师读题后进行选择,并说说这样选的理由。

师提问:如果选择“8”,你认为小兔应该怎样说?

学生回答。

5.完成教材第61页第10题。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评讲时提醒学生分清“>”和“<”。

6.完成教材第61页思考题。

思考题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教师先让学生单独思考,再与同桌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谈论。再交流自己的想法,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小猫嘟嘟一起游览了智慧屋,你们高兴吗?请回忆一下,你在这节课上都复习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小结自己的收获。

教师归纳: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其中有数的组成、数的顺序还有数的比较,老师相信大家都学得非常好,所以奖励大家听一个数学小故事!

数学文化:教材第68页《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人类的祖先最开始数数时,有用手指数数的,也有用小石头或小树枝数数的,还有用绳子打结、刻痕等方式来记数的。但数字大了用这些方法就不太方便了,在长期实践中,印度人首先用1、2、3…来记数,后来这些数字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所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五、作业设计

板书笔记

练习课

一、数的组成

猜猜我是谁

①我的个位是7,十位是1,我是();

②我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我是();

③我由2个十组成,我是();

④我的个位和十位都是1,我是();

⑤我的十位是1,个位没有,我是()。

二、数的顺序

大一些

大得多

小一些

小得多

三、数的比较

数数比赛

①从小到大数

②从大到小数

③2个2个地数

④5个5个地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练习课,而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由于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在课的设计上,我并没有停留在对旧知的一味“回炉”上,而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经历知识获得过程。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然后用具体的情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了情境这一导线,练习课变得不再枯燥乏味。整堂课,学生的练习形式多种多样,有猜数、数数、同桌比赛、游戏和笔答等形式,而并非一味的做题,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加之教师在教学时多处使用激励语言,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游戏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全员参与,还将数的顺序、数的比较以及用“大得多”、“大一些”、“小得多”、“小一些”等语言描述数的关系,可以说是“一戏多用”。

在教学中我发现,本课的习题容量较大,而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有限,所以建议在教学中要灵活处理习题,让练习课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除法练习课,四年级上册,第45课时

1 第45课时 除法练习课 学习内容 课本第85~86练习十六第6~13题。 学习目标 会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习题解析 第6题,思辨练习。 培养孩子自我反思、自 我调节的学习能力。 第7题,变式练习。 灵活运用乘法、除法进 行估算,进行判断。 第8题,综合练习。 让孩子结合生活实际 解决问题。 第9题,变式活动。 培养孩子的数感。 第10题,变式练 习。运用除法解决简单 的问题。 第11题,巩固练 习。培养孩子的计算能 力。 第12题,综合练习。培养孩子的数感。 第13题,解决问题。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辅导精要 阅读课文第76~84页例3~例7,回顾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试除前两位数或前三位数,相同数位对齐。 第6题,读题,明确思辨方法:一看试商,二看计算。 第1小题,分析:351÷50商7,正确;计算错误。需要调商。 第2小题,分析:60÷30商2,正确;7÷30不够除商0。需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 第3小题,分析:试商正确;37-28=9,计算错误。 第4小题,分析:试商正确;620-584=36,计算错误。 答案:6……33,20……7,21……9,8……36。 反思。做练习时,自己出现过这些错误吗?查看自己的错例集。对于从未计算错误的同学,“豆豆”长在别人的脸上,自己就不着急了。 第7题,整体读题,分析:可用乘法口诀求商,用商和另一因数比较大小。如38×6○240,240÷6=40,38<40,所以38×6<240;其余同理。 当然,也可先求积再比大小。 答案:<,<,>,>,<,<。 第8题,读题,批注“速度×时间=路程”。求时间,用除法计算。 504÷14=36(小时),504÷63=8(小时),504÷72=7(小时),504÷84=6(小时)。

第3课时 练习十一

第3课时练习十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究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成正、反比例的量的理解。难点: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两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在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 二、基础练习 1.在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三种量中, (1)当底面周长一定时,()与()成正比例; (2)当高一定时,()与()成比例; (3)当侧面积一定时,()与()成()比例。 2.在被除数、除数、商这三种量中, (1)当()一定时,()与()成正比例; (2)当()一定时,()与()成反比例; (3)当()一定时,与()成()成比例。 3.a×b=c(a、b、c为三种量,且均不为0), (1)当a一定时,()与()成()比例; (2)当()一定时,()与()成()比例; (3)当()一定时,()与()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4题。

让学生读题,进行正确判断,并说说理由。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一”第5题。 (1)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填表。 (2)让学生根据一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 师: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引导学生根据图像特点直接作出判断,或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总结: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一定的,所以这幅地图的图上距离与相应的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让学生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独立求解实际距离。 集体汇报评讲。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一”第6题。 (1)独立填写表格,并回答问题。 (2)师:照这样的速度,是指什么速度?已看的页数怎么求?剩下的页数怎么求? 师:已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成比例吗?为什么? 4.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一”第7题。 师: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一”第8题。 (1)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计算器上按教材中的程序操作,并在表格中做好记录。完成教材中的两个问题。 (2)让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一 y =k(一定)x×y=k(一定) x

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8单元第4课时《练习十一》同步测试 苏教版

前置作业 回忆并说一说小数的意义、读写,以及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课堂作业 1.口算。 1.8+1.9= 3.9-1.8= 5.6+0.3= 4.8+0.4= 0.7+0.8= 2.2-0.4= 2.列竖式计算。 7.2+6.6= 13.2+6.7= 7.4-5.9= 3.爸爸做一套衣服,上衣要用布2.9米,裤子要用布1.8米,做一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布? 4.王华家上个月煤气费34.5元,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约了2.9元,这个月他家的煤气费是多少元? 【参考答案】1.3.7 2.1 5.9 5.2 1.5 1.8 2.13.8 19.9 1.5 3.2.9+1.8=4.7(米)答:做一套这样的衣服需要4.7米布 4.34.5-2.9=31.6(元)答:这个月他家的煤气费是31.6元。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 1.口算。 2.7-2.5= 3.6-0.8= 0.8-0.4= 5.7-0.9= 10.1+1.3= 2.5+2.7= 2.列竖式计算。 5.6-4.5= 13.2+17.2= 22.6-18.7= 3.一根竹竿全长 4.6米,把它插入水中,露出水面部分长1.2米。水深多少米? 4.一双运动鞋88.8元,一双棉袜12.3元,妈妈带了100元购买这两样东西吗?如果不够,差多少元? 拓展提高 5.小明高1.4米,比小华高0.2米,小刚比小明高0.1米,请把他们的身高排序,谁最高?谁最矮? 6.一只茶杯4.5元,一支牙膏2.8元,一把牙刷3.6元。 (1) 买一支牙膏和一把牙刷一共多少元? (2) 一只茶杯比一把牙刷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提出问题再解答) 发散思维 1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平均分的了解。 2.激发以及培养学生对平均分的兴趣。 【重点难点】 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平均分,那我们是否会使用平均分解决问题了呢? 生:不一定。 师:那我们这节课就来用平均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练习讲授】 1.教学练习二第2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动手实践操作一下,往3条线上贴。 教师提示:想怎么贴就怎么贴。 (2)学生进行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 (3)进行评价。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中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风车平均分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中第5题。 (1)出示分蜂蜜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2)提问: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和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确立“把多少罐蜂蜜平均分给多少只小熊”,“按每只小熊几罐蜂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3)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4)提问:如果每2罐蜂蜜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呢?蜂蜜的数量都是16个,为什么两次每只小熊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每份越多分得的份数就越少,反之,则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5)小组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中第7题。 (1)学生独立操作。有15个木块,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个长方体,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答案: 1.4 2.5 3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学会用平均分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3课时练习课 根据反复练习,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一样多。让学生对平均分以及除法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对生活的观察,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大家的日语——标准习题册 第45课

第45課(大家的日语——标准习题册) 1.例:買ってから、1年以内に(故障しました…故障した)場あいは、無料で修理します。 1)、初めて会つた人と(話します…話す)場合は,丁寧に話したほうがいいです。 2)(雨です…雨の)場合は,野球の練習はありません。 3)なかなか熱が(下がりません…下がらない)場合は,この薬を飲んでください。 4)体の調しが(悪いです…悪い)場合は、キャンプに参加しないでください。5)あしたの花火大会が(中止になりました…中止にんなった)場合は、来週行います。 6)この旅行は參加しる人が(30人以上です…30人以上の)場合は,安くなります。 7)予約を(キャンヤルしたいです…キャンヤルしたい)場合は,できるだは早く連絡してださい。 8)資料が(必要です…必要な)場合は,自分でコピーしてください。 9)保証書が(ありません…ない)場合は,修理代がかかります。 2.住みます,忘れます,やめたいです,地震です,かけます,まちがえます,交通事故です,払えません,贈り物です,でません例:日本に住む場合は、外国人登録をし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 1)地震の場合は、すぐ火を消してください。 2)お釣りが出ない場合は、このレバーを回してください。 3)途中でコピーをやめたい場合は、このボタンを押します。 4)電車にかばんを忘れた場合は、どうしたらいいですか。 5)30日までにお金が払えない場合は、わたしに相談してください。 6)贈り物の場合は、きれいな紙で包みますから、あそこにいる係にいってください。 7)まらがい電話をかけた場合は、ちゃんと謝ったほうがいいです。 8)書き方をまちがえた場合は、新しぃ紙に書いてくださ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练习课(练习十一)【教案】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0~51“练习十一”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3.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笔算方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解答,同桌间相互交流,课件呈现计算过程。 2.笔算。 学生独立计算后展示交流。 师:这两道竖式乘法计算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应该怎样计算呢?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3题。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计算,然后找出错误的原因在哪里。 【学情预设】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第一道错在口诀不熟,应该是2×4=8,可能算 成了2+4=6;第二道错在十位上的2表示20,与59相乘,积的末位要跟十位对齐,而不能跟个位 对齐;第三道计算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前两道题出现的不同错误,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避免今后在计算中出现类似错误。 2.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笔记

师:请同学们理一理,题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跟哪些信息有关系? 【学情预设】“每套有12张”是无用信息,因此计算时只要用每套的价钱乘总套数,即可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每套售价16元,卖出56套风光明信片,列式为16×56。 师:大家分析得很对,请在随堂本上列竖式算出结果。 3.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5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想一想每个问题跟哪些条件有关,该如何解答。 【学情预设】(1)足球的价钱比25元贵,可以用26元、27元等数据分别乘13,只要乘积不大于380元即可。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集体订正。(2)思考并交流各自对第二个问题的看法,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估算、猜想、笔算和比较等方法来分析和解答问题,也可以用380元减去16元,再除以足球的个数。 4.完成教科书P51“练习十一”第6题。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先估算,知道得数大概的范围,再进行笔算。 【学情预设】学生先估算,再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计算出结果,最后连线即可。 5.完成教科书P51“练习十一”第7题。 师:这道题目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学情预设】用飞行一圈的时间乘16 6.完成教科书P51“练习十一”第8题。 师:这道题目也不难,请大家快速解答。 【学情预设】用32乘23,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计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认真读题,厘清数量关系,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 三、拓展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1“练习十一”第9题。 师:请大家默读题目,想一想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情预设】先要计算出行驶时间12-6=6(时)是关键,然后用行驶时间乘速度,最后与530千米比较即可。 2.完成教科书P51“练习十一”第10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笔算第一列各题,思考并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学情预设】个位上是5的两个相同的两位数相乘,积的最后两位是25,25前面的数是这个两位数的首位数与首位数加1的积,即乘数十位上的数×(乘数十位上的数+1)。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题目均来自教科书,并按照难易程度编排顺序,以达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熟悉计算法则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好的笔算竖式习惯,从中找到成功的喜悦。 四、全课总结 师:请大家想想,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强化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堂中,教师时刻关注课堂生成的资源,收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讨论,还利用小组内集体订正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错误的原因,避免错误再次发生,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但仅仅靠本节课的练习还不够,教师更应注重课后的笔算练习,让学生坚持每天练习几道笔算,效果会更好。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P28第一、二、五、六题。 一、列竖式计算。◎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本环节的练习,要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准确完成计算,最后评议解题方法。

总45课时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教学设计与练习课(42-45)备课讲稿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4课时)【教学分析】 1.教学本单元知识时,充分尊重学生中获得的有关钟表的经验,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和实际观察、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运用学生研究、学生展示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引领学生历经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4课时: 认识钟表(1)1课时 认识钟表(2)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练习课1课时 第1课时认识钟表(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5页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的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认识钟面构造,正确认识整时。 【难点】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 【重点】认识钟面构造,正确认识整时。 【难点】认识整时。 【教学准备】 实物表、学具钟表,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表,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猜谜语 师:我们一起来猜谜语,好吗? 课件出示谜语:“我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 2.揭示课题:真聪明!是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教授新课】 1.认识钟面。 (1)看一看,比一比。 师:拿出学具钟,与同桌比一比,看一看,看看钟面有什么相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3课时 练习十一_西师大版

第3课时练习十一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教学内容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材46---48页练习十一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

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教学提示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之后安排的一节复习课,整个练习通过不同的题型考查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掌握情况。第1、2、4、5、6题都是针对学生掌握笔算方法设计的习题,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结果。第3、7题,让学生找错因、改错题,提醒学生以后自己做题时要注意不犯类似的错误。第8、9题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答题纸,小白板一张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4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数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数的读写 2.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数数、读数和写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动脑筋填一填。 先把计数器上的数位补充完整,再在计数器上画珠子表示出“44”这个数,左边的“4”在()位上,表示()个(),右边的“4”在()位上,表示()个()。 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对前面所学习的数的认识进行专门练习,重点是读数和写数。 二、练习讲授 复习读数、写数。 出示计数器图。

师:根据图你能读出和写出每个计数器上的数吗?先独立读一读,写一写,再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读数、写数。 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图(一)中的数是多少?应该怎么读?怎么写? 生1:十位上有4个珠,表示4个十;个位上有3个珠,表示3个一。合起来读作四十三。 生2:十位上有4个珠,表示4个十,在十位上写“4”;个位上有3个珠,表示3个一,在个位上写“3”。合起来写作:43。 师:图(二)的数是多少?怎么读?怎么写呢? 生3:十位上有5个珠子,表示5个十,个位上没有珠子,读作:五十。 生4:十位上有5个珠子,表示5个十,在十位上写5,个位上没有珠子,在个位上写0占位,写作:50。 归纳读数、写数的方法。 师:现在能说说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吗? 生: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读数时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写数时,百位上是几就写几,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用0占位。 三、课堂作业

总45课时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教学设计与练习课(42-45)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4课时)【教学分析】 2?教学木单元知识时,充分尊重学生中获得的有关钟表的经验, 通过调动学生己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和实际观察、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运用学生研究.学生展示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引领学生历经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4课时: 认识钟表(1) 2课时 认识钟表(2) 2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时 练习课「课时 第1课时认识钟表(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5页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的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 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认识钟而构造,正确认识整时。 【难点】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 【重点】认识钟而构造,正确认识整时。 【难点】认识整时。 【教学准备】 实物表、学具钟表,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表,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2?猜谜语 师:我们一起来猜谜语,好吗 课件出示谜语:“我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唾。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 2.揭示课题:真聪明!是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教授新课】 2.认识钟面。 (1)看一看,比一比。 师:拿出学具钟,与同桌比一比,看一看,看看钟面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 学生同桌互相观察,比较钟面。 交流、汇报。 小结:①钟面上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叫时针。

一年级数学下册 练习十一第三课时1教案 苏教版

练习十一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一第10~14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答应用题。 3.使同学们体验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重点: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答应用题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完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练习课进行口算和应用题练习。二、练习设计: (一)计算练习。 1.练习11第10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2.练习11第11题。 (1)出示第11题,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找出得数小于50的算式,并在后面的方框里画“V”。(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练习11第12题。 (1)一个算式与一个数怎样比大小?(先算出得数,再比大小。)

(2)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11第15题。 (1)出示第15题图,观察图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红金鱼有24条,黑金鱼有10条,黄金鱼有6条。) (2)“求红金鱼和黄金鱼一共有多少条”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3)“求再买几条黄金鱼就和红金鱼同样多?”是什么意思?需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 (4)根据这道题的条件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后解答。 四、练习总结: 师生共同谈收获。 五、堂上小测: 1.填表。 38 41 36 49 72 50 8 9 30 2 9 5 和()()()()()() 差()()()()()() 2.停车场有50辆小汽车,30辆大汽车,还有8辆上卡车。 (1)大汽车和小汽车一共有多少辆? (2)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年级数学第3课时 练习课

第5单元倍的认识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和思考, 使学生更加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倍.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正确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展示) 1.填一填.

2.想一想, 做一做. (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多少倍? (2)围巾的价钱是帽子的5倍, 围巾多少钱?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8题. (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小丽和爸爸的年龄. 从图中可以知道要求爸爸今年多少岁, 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2)求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 想一想, 去年爸爸多少岁?小丽呢?怎样解答?小组内讨论交流, 说说自己的看法. (3)指名反馈, 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变, 是指黄珠子一直是8颗, 不增加也不减少. 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 那么红珠子应该有多少颗?红珠子现在有54颗, 要增加几颗还是减少几颗呢? (2)如果红珠子数量不变, 是指红珠子一直是54颗, 要使红珠子是黄珠子的6倍, 那么黄珠子应该是几颗?你是怎么想的?现在的黄珠子是6颗, 应该增加还是减少几颗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 可以画一画, 算一算, 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

法. (3)小组代表汇报答案, 集体订正, 师做出评价, 并进行归纳. 3.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边讲解, 边画图表示(用○代替一个细菌): 每过1分钟, 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 那么再过1分钟, 这2 个变成了多少个?再过1分钟, 仍然是1个变成2个, 那现在变成 了多少个呢? 小组讨论交流, 合作完成. 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和结果, 师进行评定. 4.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 并提问: (1)小熊有5个玉米, 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 熊妈妈的个数是小 熊的2倍, 现在小熊有几个玉米?(8个) (2)现在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哪个数的2倍?(8的2倍)(16个)(3)求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是指熊妈妈原来的玉米个数, 熊妈妈 给小熊3个后才是现在这么多的玉米, 那熊妈妈原来抱的玉米到底 是多少个呢? (引导学生说出16+3=19(个)) 小组合作, 逐步讨论该怎样解答, 然后指名汇报答案, 集体订 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45课练习知识讲解

NCE2学习情况记载表

被动语态复习 用正确语态和时态填空。 1. A letter ____________ (post) a week ago and it ____________ (arrive) yesterday. 2.The boat ___________ (sink) quickly but fortunately everybody ______________ (rescue). 3.While I was on a holiday, my camera ____________ (steal) from my hotel room. 4.While I was on a holiday, my camera _____________ (disappear) from my hotel room. 答案:1. was posted; arrived 2. sank; was rescued 3. was stolen 4. disappeared 仿造例句改写句子。 Example: I learned a lot while I worked in the countryside. I learned a lot while working in the countryside. 1. When they heard the good news, the boys shouted happily. When hearing the good news, the boys shouted happily. 2. When I stayed in Hefei, I made friends with the people there. When staying in Hefei, I made friends with the people there. 3. While he was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 he met an old friend of his. While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 he met an old friend of his. 4. When he saw those pictures, he remembered those happy days in Beijing. When seeing those pictures, he remembered those happy days in Beijing. 5. They waved again and again to us, when they were leaving the airport. When leaving the airport, they waved again and again to us.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英语。 1.我的钱包一定是被某个人偷走了。My wallet must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2.他洗澡的时候听见有人在唱歌。While (he was) having a bath, he heard someone singing. 3. 4.衣服很快就被送到了老人家里。The clothes were soon sent to the old woman’s house. 5.史密斯先生有很多存款。Mr. Smith has a lot of savings. 6. 7.他打开门时,发现外面站着一个陌生人。When he opened the door, he found a stranger standing there. (主谓宾+宾补) 选择填空。 1. People have come to know that their health must ______________ . A. pay more attention B. pay more attention to C. be paid more attention 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2. While ______ from the hill, I find the park is very beautiful.

第4课时 练习十一

第4课时练习十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95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法,学会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小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熟练运用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小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揭题:本节课,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对本单元掌握的情况。 二、复习小数的含义、读写和大小比较 1.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先看图,独立填写,再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第三幅图是表示几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合起来的?#个正方形和1个十分之五即0.5)它用小数表示是多少?(2.5) 2.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一”第2题。 出示四样商品图,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小数,再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一”第3题。 出示数轴,先让学生独立在数轴上写数,再指名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问: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让学生说比较的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一”第4题。 师:比较三只青蛙的跳远成绩,你能把三个数从大到小排列吗?(1.1米>9米>0.8米)提问:谁跳得最远?谁第二? 5.完成教科书第95页“练习十一”第5题。

(1)出示数轴,在数轴上分别找出下面各数的点。 (2)让学生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指名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三、复习小数的加、减法 1.完成教科书第95页“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先用竖式计算,然后集体交流。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竖式的写法:得数中的整数部分是0时,不要漏写。 2.完成教科书第95页“练习十一”第7题。 要求:比一比,在得数比1大的算式后面画“√”。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并举例证明。 3.完成教科书第95页“练习十一”第8题。 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练习十一”第9题。 (1)请学生根据表格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同桌交流意见。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完成教科书第95页“练习十一”第10题。 先出示数据,让学生先发现规律。 (相邻两数相差分别是0.2、0.4、0.9)然后让学生根据找出的规律,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6.完成教科书第95页“练习十一”第11题。 提问:比一比,看谁填得多,怎样写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有序地写)先让学生有序地写出口里的数,再集体校对。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 1.复习小数的含义、读写和大小比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练习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5单元倍的认识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和思考,使学生更加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倍。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展示) 1.填一填。

2.想一想,做一做。 (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多少倍? (2)围巾的价钱是帽子的5倍,围巾多少钱?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8题。 (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小丽和爸爸的年龄。从图中可以知道要求爸爸今年多少岁,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2)求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想一想,去年爸爸多少岁?小丽呢?怎样解答?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 (3)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变,是指黄珠子一直是8颗,不增加也不减少。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红珠子应该有多少颗?红珠子现在有54颗,要增加几颗还是减少几颗呢? (2)如果红珠子数量不变,是指红珠子一直是54颗,要使红珠子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黄珠子应该是几颗?你是怎么想的?现在的黄珠子是6颗,应该增加还是减少几颗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画一画,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3)小组代表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师做出评价,并进行归纳。3.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边讲解,边画图表示(用○代替一个细菌): 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那么再过1分钟,这2个变成了多少个?再过1分钟,仍然是1个变成2个,那现在变成了多少个呢?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和结果,师进行评定。 4.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提问: (1)小熊有5个玉米,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熊妈妈的个数是小熊的2倍,现在小熊有几个玉米?(8个) (2)现在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哪个数的2倍?(8的2倍)(16个)(3)求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是指熊妈妈原来的玉米个数,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才是现在这么多的玉米,那熊妈妈原来抱的玉米到底是多少个呢? (引导学生说出16+3=19(个)) 小组合作,逐步讨论该怎样解答,然后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 练习十一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五单元导学指导案 课题:练习十一课型:练习课课时:第4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50-52页练习十一中的4—14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 1、巩固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算式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部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 惯。 学习重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小黑板。 教法:组织练习、及时反馈。 学法:独立练习、思考、反思,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50-52页练习十一中的4—14题。(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小黑板) 64÷8+4 8+36-26 55-7×5 (84-36)÷8 48÷(8-2) 5×9+6 小结混合运算两步试题的运算顺序。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目标)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4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的运算顺序。 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订正时强调书写格式。 2、练习十一第5题.

提示:先要算出得数。 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第6题. 先填空,再列成综合算式。 注意列的算式要符合原来的运算顺序。 4、练习十一第7题. 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什么?(学生回答:括号)怎样计算呢?(学生回答:先算括号里的。) 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5、练习十一第8、10题. 独立完成比较异同之处。 问:为什么每组题目中的数字相同,但结果不同? 指出: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 6、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看清表格。 ①、第一个表格是被减数和减数。 被减数和减数是用算式表示的。 学生根据被减数和减数的关系写算式,并计算。 ②、第二个表格是被除数和除数。 被除数和除数是用算式表示的。 学生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写算式,并计算。 交流时说一说在什么时候要用括号。 7、练习十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8、练习十一第12题. 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回答) 想: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 9、练习十一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10、用递等式计算:(2013年期末检测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第3课时_练习课

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计数单位“十”、“一”及数的组成。 2.顺利地认、读、写11~20各数,用11~20表示物体的个数与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数的组成、大小比较。 难点: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词语描述11~20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学习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们认识了11~20这些数,大家回忆一下都学了些什么内容? 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交流。 师:小猫嘟嘟也想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要互相帮助,好吗? 生答:好。 嘟嘟今天想带你们到智慧屋去玩,在去智慧屋的路上老师要对你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嘟嘟有点担心,怕大家不能通过考试,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吗? 生答:有信心。 二、基础练习,深化新知 1.复习数的组成。 (1)猜猜我是谁。 ①我的个位是7,十位是1,我是(); ②我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我是(); ③我由2个十组成,我是(); ④我的个位和十位都是1,我是(); ⑤我的十位是1,个位没有,我是()。 (2)完成教材第60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第6题。 师:大家能迅速猜出老师说的数,佩服你们,可老师还要考大家的笔试能力! 教师提醒学生在做题时,要注意区别计数单位“十”和“一”。 2.复习计数器。

(1)出示小黑板。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请学生在图上贴出“个位”和“十位”。 (2)教师说出3个数(20、15、12),请三位学生上台用符号表示数,并写出这个数。 学生上台板演。 教师注意提示学生:计数器上是画珠子,数位表没有要求,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但必须统一。 3.复习数序。 数数比赛 ①从小到大数:从0数到20 ②从大到小数:从20数到0 ③2个2个地数:从0数到20 ④5个5个地数:从0数到20 学生按老师要求在小组内或与同桌进行数数比赛。 4.复习大小比较。 游戏: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卡片上写一个0~20内你最喜欢的一个数,师检查。根据老师的口令站起来,检查周围的同学是否站错。 学生与老师一起参与游戏。 ①比15大的站起来; ②小于4的站起来; ③比10大比13小的站起来; ④随机请几位同学到讲台,把他们手中的数字卡片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 ⑤任意请两位同学站起来,其余同学比较他们手中的数,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进行描述。请两到三组学生即可。 教师板书: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 三、巩固练习,精炼提升 1.完成教材第61页第8题。 评讲时既要求学生说结果,还要学生看着算式说数的组成。 2.完成教材第60页第5题。 学生先独立画珠子,评讲时展示学生作业,特别是最后一题,要提醒学生20的个位是0,表示一颗珠子也没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