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大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大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大课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无法以章、节的形式提出课程的内容,而只能从活动的类型、涉及的领域对其做出相对的规定。具体实施中,在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同时,应从课程目标、内容、活动过程等方面综合权衡,有所侧重,灵活地借鉴下列几种便于操作的基本课型。

1、选题指导型。“问题即课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当然,在该课程的实施初期,也可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老师在热情参与全程中,要适时调控、合理引领。

2、方案设计型。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拟定方案应统筹兼顾活动资源分布与学生的爱好特长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具体的设计要

充分发扬民主,形成集体合力,应从内容到形式力求方便操作,动态调整,使其能服务于活动,指导于活动。

3、知识普及型。知识只有通过主体自主建构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引导学生对综合知识自主建构和运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向,然后以构建知识模块的形式进行,在建构中一般应沿着“自主定向----自主搜集----自主整合----自主运用----自主评价”的方向循序推进。

4、自我发展型。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中心环节,“发展自我”也是该课程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这个领域,一般可引导学生围绕“学会做事、学会研究、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合作”等公众关注的活动主题,采取“个体、小组、班级活动”,“校内、校外活动”,“课内、课外活动”等基本形式,通过“事件评析、角色扮演、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5、专题研讨型。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群体会对生活、研究中某一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感兴趣,经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形成集体共同关注的主题后,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开展专题实践性研究。在研究中还要切实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好能以小课题的面目出现,在专题研讨活动中除了要利

用好教师的特长外,还要突出发挥好家庭及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作用。

6、设计制作型。“大家动手制作,个个动脑创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劳动体验的获得、技术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室内外的反复演练,许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科技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及文化、艺术等动手与动脑的创意实践中度过的。在设计与制作进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其中的个性张扬和深度的探究体验。

7、网络探讨型。信息时期让人们在“地球村”里沟通无限,网络探讨也让小学生乐此不疲。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下,网络探讨活动在扩展实践时空的同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绪世界,完成和外部世界、网络世界的沟通,使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常识和信息,从基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但其必需“有基础、有主题、有规则、有督检”。

8、家庭体验型。有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地点是在家庭中,对主题活动涉及到的某些知识和技术给学生讲解后,要自觉寻求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家庭体验型的主题活动经常以“小课题,长作业”等形式有机融入到家庭生活中,要通过教师的跟踪指导、家长的热情服务、学生的自主努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9、社区实践型。以社会考察和社会参与为任务取向的实践活动主要在学生熟的社区进行,在参观、考察、访问、生产劳动和社区服务等活动中,使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社会阅历,积淀文化内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完成感。该类活动一般沿着“在尝试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深入实践”这一轨迹进行。

建议书之实训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实训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篇一:综合实践课程建议】 综合实践课程建议 综合实践科 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课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国家、地方 和学校都无法以章、节的形式提出课程的内容,而只能从活动的类型、涉及的领域对其做出相对的规定。具体实施中,在课内与课外 有机结合的同时,应从课程目标、内容、活动过程等方面综合权衡,有所侧重,灵活地借鉴下列几种便于操作的基本课型。 1、选题指导型。 “问题即课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 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 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 活动主题。当然,在该课程的实施初期,也可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老师在热情参与全程中,要适时调控、合理引领。 2、方案设计型。 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拟定方案应 统筹兼顾活动资源分布与学生的爱好特长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 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 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 式等。具体的设计要充分发扬民主,形成集体合力,应从内容到形 式力求方便操作,动态调整,使其能服务于活动,指导于活动。3、知识普及型。 知识只有通过主体自主建构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让学生通过各种方 式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引导学生对综合知识自主建构和运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问 题意向,然后以构建知识模块的形式进行,在建构中一般应沿着“自 主定向----自主搜集----自主整合----自主运用----自主评价”的方向循序 推进。 4、自我发展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见课型举隅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见课型举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于初开设的学校来说,实施起来常常感到十分棘手。虽说大家都处于摸索阶段,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十分有限,但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还是觉得有一些规律可循。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般以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来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是指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对课题展开研究,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的活动方式。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流程是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展示等环节,就其课型来说,主题探究活动就有这样几种基本的课型,大致可归纳为确定主题课(也可称启动课)、方法指导课、中期反馈课、成果展示课。这四种基本课型就是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流程来划分的。作为指导教师,这四种课型如何操作呢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一一举例加以说明。 一、确定主题课——兴趣导引学会提问 学生的愿望、兴趣是确定主题探究活动内容最基本的动力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主题探究活动最首要的环节便是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而又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是能否有效开展活动的关键。有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新、奇、巧的问题,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天花乱坠,不知所云。这些问题中有些根本就不值得去探究,有些则无法去实践探究,也就是没有任何研究价值。这种凭空想出的问题有悖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思想。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加以有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筛远和归纳,形成他们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主题。确定主题课既可以从如何提问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后引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设置一些场景引导学生提问,还可以启发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疑问、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等。如数学活动课《可怕的白色污染》有关于学生每个家庭一周用塑料袋的调查及统计,有关于一个学校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用塑料袋的估算以及塑料袋污染土地的推算等,就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也是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热点问题,因此可以将这个主题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再如随着三峡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古潮音洞以“四奇”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因此,古潮音洞不仅是宜都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且也为推动宜都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宜都人,孩子们喜爱古潮音洞,同时也对它的“四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古潮音洞探奇》就成了又一个活动主题。又如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收集资料、了解历史、珍爱和平成了教育的最好契机,也因此引导学生提出了《走进光荣院》的活动主题。 二、方法指导课——主体能动促其探究 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指导教师要对各种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加以有效指导,即方法论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方法时要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而不是接受性学习方式,即尽量不要采用“告知”的方式,将方法直接告诉给学生。例如在指导统计的基本方法时过程可以这样:主题是《快乐零花钱》,首先将学生自己手中的零花钱数清楚装在信封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总数。小组数据出来后,再征询学生的意见采用两种方式统计全班的总数,一个数学最好的学生在黑板前口算,一个计算机最好的学生在计算机上用计算器计算,然后得出了相同的结果。此为一个层次。二是在统计零花钱的用处时,可以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片,然后指导学生将用处进行简单分类,分成A学习用具 B玩具 C零食 D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大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大课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无法以章、节的形式提出课程的内容,而只能从活动的类型、涉及的领域对其做出相对的规定。具体实施中,在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同时,应从课程目标、内容、活动过程等方面综合权衡,有所侧重,灵活地借鉴下列几种便于操作的基本课型。 1、选题指导型。“问题即课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当然,在该课程的实施初期,也可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老师在热情参与全程中,要适时调控、合理引领。 2、方案设计型。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拟定方案应统筹兼顾活动资源分布与学生的爱好特长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具体的设计要

充分发扬民主,形成集体合力,应从内容到形式力求方便操作,动态调整,使其能服务于活动,指导于活动。 3、知识普及型。知识只有通过主体自主建构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引导学生对综合知识自主建构和运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向,然后以构建知识模块的形式进行,在建构中一般应沿着“自主定向----自主搜集----自主整合----自主运用----自主评价”的方向循序推进。 4、自我发展型。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中心环节,“发展自我”也是该课程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这个领域,一般可引导学生围绕“学会做事、学会研究、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合作”等公众关注的活动主题,采取“个体、小组、班级活动”,“校内、校外活动”,“课内、课外活动”等基本形式,通过“事件评析、角色扮演、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5、专题研讨型。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群体会对生活、研究中某一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感兴趣,经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形成集体共同关注的主题后,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开展专题实践性研究。在研究中还要切实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好能以小课题的面目出现,在专题研讨活动中除了要利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与实施 东台市实验小学倪荣荣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其自身特点决定着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无法以章节的形式提出课程的内容,而只能从活动的类型、涉及的领域作出相应的规定。这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第一感觉就是: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教。其实,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在整个主题活动中,课堂并不是活动的主阵地,但教师的指导却始终伴随在学生左右。这时的教师既是活动的指导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 为了便于操作,今天向大家介绍主题统领下的几种课型的实施,即选题指导课——方案设计课——实践活动课——中段指导课——信息整理和成果总结课——成果展示评价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了解这些课型的不同特点并掌握相应的指导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选题指导课 选题指导课就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收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主题分解、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或方案的课型。 选题指导课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课。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选题指导课,对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保持持续的活动兴趣和愿望,对于实践活动成果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选题指导课的一般步骤: (一)创设情景,生成主题。 教师在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的主题生成和确定进行指导时,不论是依托社区资源还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都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以便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进入学习的角色。如临近清明,学生对过清明节的一些时习俗产生了好奇,教师可因势利导,事先收集一部分相关的资料,鼓励学生确定“清明探源”的主题活动。当然,在课程实施初期,主题也可由教师提出、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指导 吴世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 一、主题选题指导课;二、活动策划指导课; 三、设计制作指导课; 四、阶段交流指导课;五、汇报展示指导课。 一、主题选题指导课 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成立研究小组,形成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 基本模式: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交流发现、形成课题——层层筛选、确定课题——指导分组、推选组长 主要任务: 1.引导学生根据主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围绕预设的活动主题,指导学生选择活动的课题。当然,在实施初期,可由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 2.帮助学生整理并选择要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筛选。首先小组内交流:推选组织能力强,有协调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选出一名记录员,记录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推选一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代表发言;开始讨论: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关心的话题(问题)。然后全班交流:班长主持召开我感兴趣的问题交流会;选出两三名记录员,记录各组的问题;各小组汇报;其他成员补充发言;评价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筛选(选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选题的过程是要占用一部分时间,但学生经历了提炼课题的过程,也就是明确问题、课题价值判断、可行性分析的过程,是在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究训练。 3.帮助学生确定活动小组。一般来说,活动前,教师应根据研究

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做到心中有数。 4.指导设计方案。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开题课注重情景的创设,一是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从中发现问题。二是可以虚拟的情境。情境内容可以是故事、现实生活焦点或真实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教师的即兴创作活动。不管何种形式的活动情境,原则上应该是学生活动场所必需的适宜的情境,能够创造出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 第二、教师切忌包办。可能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会是五花八门、幼稚可笑的,涉及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那是他们思考的结晶,步入实践的第一步。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能以权威自居,加以干涉和压制。 第三、面对大的课题,要帮助学生确定各自的子课题。如面对《走近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大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交流,让学生再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想研究什么内容。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了:(1)春节的研究;(2)元宵节的研究;(3)清明节;(4)端午节;(5)七夕节、重阳节:(6)除夕节、腊八节;(7)调查当地各年龄段的人对节日的喜爱程度;(8)调查当地人的文化消费观念等八个子课题。 二、活动策划指导课、设计制作指导课、阶段交流指导课 活动策划指导课、设计制作指导课、阶段交流指导课就是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需要回顾回顾,总结一下收获,分析分析问题,调整一下思路,明确此后的活动方向和策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目的是

综合实践课程建议

综合实践课程建议 综合实践科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课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无法以章、节的形式提出课程的内容,而只能从活动的类型、涉及的领域对其做出相对的规定。具体实施中,在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同时,应从课程目标、内容、活动过程等方面综合权衡,有所侧重,灵活地借鉴下列几种便于操作的基本课型。 1、选题指导型。 “问题即课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当然,在该课程的实施初期,也可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老师在热情参与全程中,要适时调控、合理引领。 2、方案设计型。 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拟定方案应统筹兼顾活动资源分布与学生的爱好特长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具体的设计要充分发扬民主,形成集体合力,应从内容到形式力求方便操作,动态调整,使其能服务于活动,指导于活动。3、知识普及型。 知识只有通过主体自主建构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引导学生对综合知识自主建构和运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向,然后以构建知识模块的形式进行,在建构中一般应沿着“自主定向----自主搜集----自主整合----自主运用----自主评价”的方向循序推进。 4、自我发展型。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中心环节,“发展自我”也是该课程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这个领域,一般可引导学生围绕“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合作”等公众关注的活动主题,采取“个体、小组、班级活动”,“校内、校外活动”,“课内、课外活动”等基本形式,通过“事件评析、角色扮演、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5、专题研讨型。 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群体会对生活、学习中某一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感兴趣,经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形成集体共同关注的主题后,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开展专题实践性研究。在研究中还要切实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好能以小课题的面目出现,在专题研讨活动中除了要利用好教师的特长外,还要突出发挥好家庭及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作用。 6、设计制作型。 “人人动手制作,个个动脑创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劳动体验的获得、技术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课堂内外的反复演练,许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科技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及文化、艺术等动手与动脑的创意实践中度过的。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其中的个性张扬和深度的探索体验。 7、网络探究型。 信息时代让人们在“地球村”里沟通无限,网络探究也让小学生乐此不疲。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下,网络探究活动在扩展实践时空的同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实现和外部世界、网络世界的沟通,使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但其必须“有基础、有主题、有规则、有督检”。 8、家庭体验型。 有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地点是在家庭中,对主题活动涉及到的某些知识和技术给学生讲解后,要自觉寻求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家庭体验型的主题活动经常以“小课题,长作业”等形式有机融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与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与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与组织形式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经历的过程划分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的过程,将课堂组织分为六种基本形式。 1、选题指导型 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成活动主题的能力。 2、主题分解课型 学生在主题确定后,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意愿,把主题具体的细化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子课题。 3、活动策划型 提高学生具体、细致地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养成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的好习惯,培养策划活动的能力。 4、中期反馈型 培养学生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理性反思的能力,为下阶段的活动打下基础。 5、成果交流型 创造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手段展示自我的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我,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 6、总结反思型 培养学生与学习伙伴困惑共担、成果共享及对活动进行理性反思、及时总结好习惯;提高客观欣赏他人成果、评价他人活动的素养。 (二)根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类型划分 1、方法指导型 指导学生学会问卷调查、访问、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采访记录、观察日记等活动技能与方法。

2、实践体验型 培养学会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社会阅历,积淀文化内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并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 3、设计制作型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实践体验,进行深度的探索,张扬学生的个性,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专题研讨型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感兴趣的或有争议性的问题开展专题实践性研究。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1)选题指导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一)准备 1、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运用观察、考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的方法,发现、提出问题。 2、指导学生运用文字、摄影等多种手段记录发现问题的情境。 3、指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背景分析。 (二)基本教学环节以及注意的要点 1、学生自主汇报,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平时在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利用课堂在班级进行集中汇报交流。 案例: 指导要点: (1)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过程中,除了汇报发现的问题外,还要引导学生交流发现问题时的感受和发现问题的过程与情境,对发现问题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目标全面关注。 (2)在交流过程中适当展示相关证据材料,让学生用材料说明观点; (3)教师随机板书相关问题的关键词; 2、组织讨论分析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种课型模式初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种课型模式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着眼于国家宏观指导,重庆市教科院以地方特色编制一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教材,九龙坡区一线教师在区教科所“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实施”教研的带动下,对3~6年级48个活动进行课例剖析研究,根据不同活动的特点,构建了相应的六种课型的操作模式,现介绍如下。 一、问题探究型课型模式 (一)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二)课型模式 1.提出问题聚焦问题 科学家研究表明:孩童的创造性思维远比成年人要强得多。小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探究做好准备。 2.大胆猜测组织探究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科学的历史表明:好些伟大的发现源自于大胆的猜测。猜测,主要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大胆地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择法研究分类对比 活动探究的途径和方法:方法一:查阅资料。方法二:实地考察。方法三:问卷调查。方法四:访谈记录。方法五:统计对比。但到底选用哪一种或哪几种方法,要根据课型实际情况而定。 4.解决问题深化探究 解决问题,深化探究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亲自寻找答案,以检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在探究过程中,每个小组所要探究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各小组围绕主题,根据自己的爱好、经验等来确立探究内容。当学生合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范围由小到大,鼓励小组与小组之间大胆质疑。 5.延伸问题拓展探究 《综合实践指导纲要》指出:各学科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延伸、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技能在各学科中拓展、加深。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科整合,提倡拓展探究。学生在活动中边探索边生成新的问题,在新的问题上又不断拓展研究。 二、方法指导课型模式 (一)理论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特别是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几乎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精品)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精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空间大,探究时间长,与学科课程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将其定为小 课题研究,这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小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以小课题研究 为载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思路,并划分为四种课型:即课题开题、 行动研究、成果展示及体味反思。一、课题开题课(选题指导课)课题开题课,主要仸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 对象,成立研究小组,形成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实际教学中就是指导教 师根据学校课程内容规划,围绕预设的活动主题,指导学生选择活动的课题。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交流发现,形成课题— —层层筛选,确定课题——指导分组,推选组长主要仸务 1、引导学生根据主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是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小问题为切入点展 开研究的,因此,开展小课题研究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问题。问题是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核心,而这些问题教师决不能教师包办,要从学生中来,且是与主题相关的,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设置一定的问题 情景,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2、帮助学生整理并选择要研究 的问题 尽管我们遵循问题即课题的原则,但是学生的研究水平毕竟有限,他 们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情景化,并不一定都具有研究的价值,因此教师还要 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筛选。首先小组内交流:推选组织能力强,有协调能力的同学担仸组长;选出一名记录员,记录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推选一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代表发言;开始讨论:说出自己最感兴趣

的、最关心的话题(问题)。然后全班交流:班长主持召开我感兴趣的问题交流会;选出两三名记录员,记录各组的问题;各小组汇报;其他成员补充发言;评价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筛选(选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老师在热情参与全程中,要适时调控、合理引领,选题的过程是要占用一部分时间,但学生经历了提炼课题的过程,也就是明确问题、课题价值判断、可行性分析的 过程,是在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究训练。 3、帮助学生确定活动小组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一般是以小组形式展开活动的,自主性是我们分组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是,自主并不是听之仸之、放仸自由,毕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来说学生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分组效果。一般来说我们大都采取班长自行分配决定,或是同学相互间自由结合的方法分组,而这种简单的分组往往会给小课题的研究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各个小组之间明显存在能力差异,不利于整个班级集体学习的开展;自由结合的小组大部分都是因为在平时的日常接触中有比较多的来往而集合在一起,较少考虑人员之间的能力差异以及相互的补充。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分组的标准。一般来说,活动前,教师应根据研究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做到心中有数。 有些教师总以为学生们还小,还不会制订什么计划,于是就常常一厢情愿地自作主张,替学生设计出完美的计划。殊不知,不管教师预设得多么完美,对学生来说,都是失败的计划,因为这里面没有学生仸何思考的成份。小课题研究的指导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定方案,引导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单元与课型结构简介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单元与课型结构简介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单元与课型结构简介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的诞生之初,实施者就持续被追问: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是活动?那与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劳动课甚至团队活动有什么不同?是课程?它具有那些课程特征?都教些啥?由谁来教?在哪儿上课?.这么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成长之路走得并不容易。至今仍有些学校把校内的德育活动、团队活动简单的归结为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给予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应有的地位,更遑论校本常态有效的发展。 活动与课程其实并不相悖,把综合实践活动定位为活动课程,具有如下的性质;从课程地位来看,它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具有国家课程的规定性和严肃性,是与学科并列的国家课程;从组织形式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具有独立的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评价体系),与单纯的活动区别于目标的指向性、时间的延续产生和内容的系统性。 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但又与传统活动课程有所不同,是一种综合性更强、更具有实质性的课程,是活动课的继续与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型实施的必要性作为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在课内上还是在外上?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集中地位体现在学生经验和体验的获得上,也就是说,开放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价值所在。 不过,开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主也不意味着无序。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元祥教授提出教师要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事实上,要达成有序和法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堂上是有所作为的。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能够包涵以下部分内容:主题确定阶段的课堂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策划阶段的课堂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交流阶段的基本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 从上述内容能够分析,综合实践是活动有一些内容和环节能够而且应该在课堂实施,而课堂实施上有一些东西具有共性的。为了使课程常态健康的发展,我们能够尝试建立一个可参照的课型模式,解决不能常态实施的问题,解决实施低效的问题。所以,建模不是要把综合实践活动变成为僵化的学科课程形态,而是为了课程更规范有序地展开。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型的设计11.综合实践活动的阶段划分按照时间的顺序和目标的指向,把综合实践活动划分为四个阶段;开题活动单元、实践活动单元、交流活动单元、成果展示单元。每一个单元不是孤立的存有,而是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甚至有时发生交集,比如说交流与评价,其实是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的。 教育是一种慢长的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更是如此。一个主题活动的实施,短则几天,长则数月。为整个活动划分明确阶段,有助于显示活动的近期目标,有利于保持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助于活动的有效实施。 2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探究性的特点。在课型的组织设计上,我们也应该尊重其课程特点。根据不同的标准界定,会有不同的课型划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区内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环境资源――社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景观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它们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二、课程内容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展开,既要符合教育部门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地方的特色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社区实践课程。通过参观社区、了解社区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社区,增强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2.家庭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家庭管理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3.劳动教育课程。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研究劳动技能和劳动惯,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4.社会实践课程。通过参观企业、政府机关等,了解社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环保教育课程。通过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施方法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收获。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社区参观。学生到社区参观,了解社区的文化、历史和特色产业等,增强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2.家庭访问。学生到家庭访问,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家庭管理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3.劳动实践。学生到农村、工厂、企业等劳动实践,研究劳动技能和劳动惯,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4.社会调研。学生到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等调研,了解社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环保活动。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践模式,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七种基本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课七种基本课型 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七种基本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课七种基本课型 (1)创设情境引导课。 旨在形成探究活动的问题,利用录像或图片展示、故事、谜语、现场新闻事件分析、学生生活见闻等手段,创设谈话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活动大主题。 (2)主题生成指导课。 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独立或小组合作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而民主的讨论,形成同一类型或同一主题下的若干活动专题。(2007年7月,书院中学在全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会上展示研究课《心系安全自救自护》属于此类) (3)活动方案设计课。 首先由老师将班级主题活动总体方案与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方案并在全班交流。 (4)活动方法指导课。 针对形成的活动专题,教师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去开展活动。 (5)成果展示汇报课。 活动基本结束后,引导学生将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书面的文字材料(活动过程记录、采访调查资料、活动感想及反思等)、图片及实物资料等进行交流展示,引导评价。(2007年7月,逸夫小学在全州培训会上展示研究课《认识香烟》属于此类) (6)社区服务实践课。 根据活动主题,依照自我设计的活动方案,参与实践活动,经历、感悟、体验、探索方案的实施价值。老师参与并指导学生活动。 (7)知识拓展普及课。由老师对某一专题活动的实施意义、成果展示的形式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专题报告,然后由学生自己构建和运

用。 第二篇:初一语文基本课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基本课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我也追星———“我该崇拜谁”设计解说 关键词:创新活动综合实践语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一个内容,一种课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侧重于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语文性的特点。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这一主体的落实肯定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和写作课的教学。整个活动的策划、方式方法的运用,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广泛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亟需加强的现状,我选取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更想把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素养的突破口。《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有关的描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这就启示我们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许多个性化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充分的自主和开放;二是充分的策划和准备;三是充分的过程体验;四是充分的成果展示。事实证明: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令人兴奋的。 一、论题的提出。 这一批初一学生刚入校时,我曾经做过一次调查:说说你崇拜的人。反馈结果实在在意料之中。崇拜历史名人、英雄人物的不仅寥寥,要他门说出所崇拜人物的理由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崇拜身边人物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凭着一个语文教师的敏锐洞察力和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我意识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教师建设性地引导。更重要的是语文学科特定的育人功能促使我深思:教学改革的出路。我认为在于实践,这与语文课标准提出的:“语文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它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无处不在。”这一主张完全吻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实践性的科学的诠释给了我探索的动力。 二、对课改的再认识。 一度曾以为课改的关键在于理念更新,伴随教学的再思考,让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