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研究综述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研究综述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研究综述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研究综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

2009年第4期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总第189期)

世界历史研究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研究综述

姜鹏飞

摘 要: 18世纪是英国慈善史研究中一个重要阶段,为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英国慈善事业,有必要对过往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尽管相对来说,有关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但仍可以从中辨识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施者的角度和受者的角度)以及比较研究、地方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理论影响下,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领域实际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关键词: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研究中图分类号:D56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9)04-0006-06

收稿日期:2008211215

作者简介:姜鹏飞,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089)

① 英文中的“charity ”和“philanthropy ”均可译为“慈善”。在福利国家形成以前,人们倾向于认为前一词带有强烈宗教色彩,而后者世俗性较强,对象也更广泛。19、20世纪以后,国家与志愿团体的角色分配成为主要问题,两者遂大致归一。学者们在论述中,除了个别必须之处,基本上不做区分。是以本文在综述当中,也只是以“慈善事业”一言以代之。

慈善事业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中

世纪到现代福利国家形成,不同形式的慈善在英国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18世纪更因慈善事业繁盛而被当时的英国人誉为“慈善的时代”,在英国慈善史和福利国家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新、旧济贫法和现代福利制度一直是英国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重头戏”,在慈善史研究以及与慈善直接相关的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研究中又往往强调16、17世纪和19、20世纪,18世纪的慈善事业研究相对被忽视。这种研究状况与其当时的发展繁盛以及重要地位很不相称。本文拟就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研究状况以及前人的研究

成果进行述评,以期对英国慈善史和18世纪英国社会史研究有所助益。

W.E.H.莱基和B.K.格雷是较早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两位学者。莱基在其《18世纪英国史》中认为,18世纪慈善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安妮女王时期教会慈善活跃阶段;然后是1714—1760年热情逐渐消退、几乎完全感觉不到慈善和改革精神的阶段,此时虽有个别例外,但整体上是区别于之前和之后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开始于乔治三世时期,这一阶段慈善和改革精神再次高涨起来[1](p 1263)。B.K.格雷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由于弃婴医院、诊疗所、收容所、少管所、孤儿院等慈善事业的发展,1714—1760年并不

是慈善贫乏阶段,而是同前后两个阶段一起形成了连续增长的特点[1](pp1263~264)。他的《英国慈善史》一书将研究时段确定在修道院解体到第一次人口普查之间,即英国宗教改革到1801年,根据当时慈善组织和机构的报告、时人评论或著作以及布道、演讲辞等材料,比较全面地介绍了18世纪英国在慈善事业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是了解18世纪英国慈善的重要参考著作。在莱基和格雷之后,又出现若干部奠基性的研究成果。20世纪30年代,M.G.琼斯以18世纪慈善学校运动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了这种当时最广泛的教育运动在英伦四岛(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的发端、发展和成就[2]。20世纪60年代,随着对贫困问题的关注与深入思考,有关英国慈善事业的研究逐渐多起来,其中D.欧文的《1660—1960年的英国慈善事业》涵盖了18世纪在内300年慈善发展的历史,是英国慈善史研究比较权威的著作。此外,欧文还在琼斯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1660—1960年英国教育和其他慈善团体的发展[3]。但是大体来说,欧文更偏重于对19世纪的研究,而对18世纪的研究相对稍显薄弱[4]。

D.T.安德鲁的《慈善与治安》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做了补充。她着眼于伦敦,探讨18世纪慈善事业在该城市的扩展,以及慈善事业扩展与时人从事慈善的目标、穷人的地位、经济性质、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认为当时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和关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慈善事业的目标[5]。慈善立法研究也是慈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G.琼斯全面总结了英国1532—1827年的慈善立法,但是他的著作侧重于法令的构建和实行,只是在对解释法令发展有必要的时候才提及慈善团体和济贫[6]。N.阿尔维的《慈善与慈善立法简史》将慈善从中世纪到福利国家的发展归纳为四个时期,认为中世纪时期慈善首先是为个人救赎提供的一种方式,近代早期富人与中产阶级将其看作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18世纪末与19世纪慈善成为人们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福利国家形成以后则需要考虑新时期的慈善与国家的关系。总的来说,阿尔维对慈善法发展史的梳理简略而不失精当,其中对18世纪慈善事业特点的总结也很有启发意义[7]。这些研究大多长于概括,为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研究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慈善研究主要是从施者(giver)的角度出发,考察施予慈善资源的主体。根据施者的性

质,这类研究主要有四种路径:国家立法和地方管理在慈善发展中的作用;教会、宗教组织或团体与慈善发展的关系;社团、协会和某些组织机构对慈善的影响;慈善家、改革家等个别人物和他们的慈善事业。这四类主体因在慈善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及留存材料的丰富性,最先成为英国慈善史学者的研究对象。

17—19世纪期间,慈善与国家行为的区别还不是那么明显,“慈善”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宽泛,所以史学家在提及这一时期的慈善事业时,大多将国家立法(主要指济贫法)与地方管理也列为慈善的一种,即所谓“立法慈善”(legal charity)。B.K.格雷在《英国慈善史》前言中提出的标准是:“来自施者的自由意志而不是对受者的权利要求做出回应。”[1](p.ⅷ)无论他提出的这一标准是否合理,学者们普遍将国家立法与地方管理看作一种慈善行为,这是不争的事实。J.英尼斯接受A.艾明豪斯的观点,认为就福利(welfare provision)而言,在欧洲国家的中央与地方管理之间存在着分工,国家的角色是立法、调整以及监管,地方的角色是积累资金、认定值得帮助的人并管理具体的救助活动[8]。关于国家的这种角色,N.阿尔维的《慈善与慈善立法简史》有比较清晰的概括,具体到近代早期,1601年制定的济贫法就是国家律令指导的集中体现。B.K.格雷在比较了18世纪和17世纪之后,似乎有些缅怀国家在18世纪以前承担济贫责任的意味,认为国家决定慈善事业的原则在纷争年代中被遗忘了,而后也没有继续下去[1](p.

79)。地方在慈善中扮演的角色可在M.D.乔治的《18世纪英国贫民》中得到全面了解,该书作者认为,高度的教区体制是1662—1782年间济贫法管理的突出特征;在近一个半世纪里,教区不仅负责管理,而且影响法律的普遍原则,教区官员被赋予相当大的责任,一时间形成了教区自由放任的局面[9]。

关于教会及宗教在慈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史学家们的看法有所转变。20世纪初流行的观点认为,在近代早期,慈善由基督教会的部分工作变成了一种社会机制,由原来的个人或教会机构管理变成了国家和政府机构的重要功能。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社会观念的转变,贫穷曾被视为无辜,而后却被怀疑;济贫越来越物质化和世俗化,但这是迈向现代社会福利的必然步骤。T.M.萨夫利认为,这种社会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

是受马克斯?韦伯的影响,他创立了一系列相互对立和排斥的概念,如神圣和世俗、理性与非理性等等。但是实际研究表明,认为传统的宗教意义的慈善不再发挥作用还为时尚早[10]。J.英尼斯也认为,虽说宗教机构所掌握的可用于济贫的财产在减少,但是宗教和教会的作用绝非就此完结。首先,受到革命冲击的教会,在政治环境发生变化时,由于反革命政权往往迫切地想与之合作,其不利的地位和遭受的损失至少会有不同程度的扭转;其次,考虑到国家的人力财力资源有限,即使是漠视教会的政治与社会作用的政权也不得不承认,教士、教会成员和信众组织在维持福利方面是不可或缺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基督教知识促进会(S ociety of Prom oting Christian K nowledge)对慈善学校的发展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迪奇菲尔德分析了英国基督教一位论派的特殊性对其慈善方式的影响,认为一位论派对国家权力的批判和对个人觉悟的信念是他们推动家庭慈善(Domestic Missions)的重要原因[11]。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日学校的发展也是由于宗教和教会的作用。有学者认为,非国教徒和国教福音派对主日学校的开办有着直接影响。17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待宗教的态度变得认真起来,教育年轻人便是这种宗教复兴的结果[12]。

18世纪英国出现社团蓬勃发展的现象,这一点不仅为本国人所承认,也为外国人所认可。P.克拉克在城镇研究和啤酒馆研究的基础上,将注意力集中于1580—1800年间英国的俱乐部和社团,探讨了当时自愿组织或社团出现的时间、原因、形式、人员组成、活动场所及活动内容、稳定性与有效性、对社会的影响等等,慈善社团也在其研究之列,但只是作为个案以阐述社团的影响及其在当前志愿主义(v oluntarism)和市民社会讨论中的重要意义[13]。J.英尼斯指出,从统治者和政府的角度来看,慈善社团像教会一样,能够提供人力和资金[8]。R.J.莫里斯认为,1780—1850年间志愿社团的发展是和中产阶级的参与分不开的。大多数社团受中产阶级精英的支配,其成员主要来自中产阶级[14](pp.95~118)。关于中产阶级社团与慈善关系的问题,特别是18世纪的情况,目前主要是从中产阶级研究中体现出来。L.达维多夫和C.霍尔认为,18世纪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在公共领域的活动逐渐从俱乐部和非正式集会过渡到了更加正式的组织形式,其中第一大类便是慈

善社团。由于慈善事业需要妇女参与,由她们来处理一些和女性相关的事情,中产阶级两性活动领域严格分开的特点在慈善社团中难于保持,从而使慈善社团成为表现中产阶级性别对抗的公共场所之一[15]。除了社团之外,济贫院、医院、收容所等慈善机构在18世纪也有所改善或创新,这方面的研究是济贫法史、医疗史、残疾人研究等专门史的重要内容[16]。

18世纪的慈善家为数众多,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乔纳斯?汉韦、约翰?霍华德和威廉?威尔伯福斯。乔纳斯?汉韦可谓18世纪商人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的典范,弃婴、妓女、家仆等等均是他救助的对象,而且他勤于笔耕,身后留下大量文章著作,为了解他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丰富材料。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可参考J.H.哈钦斯的《1712—1786年的乔纳斯?汉韦》[17]。通过对乔纳斯?汉韦的研究,J.S.泰勒转变了原来认为汉诺威王朝时期的社会粗俗又自私的观点,而开始强调人道主义在18世纪的发展和公众良知的觉醒[18]。约翰?霍华德是英国监狱改革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在发现监狱制度的弊端后,他遍访各地监狱,将所见实际状况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下来,以期唤醒公众良知,迫使国家有所作为。W.盖伊认为,霍华德不仅是慈善家,还是伟大的统计学家。后来他又进一步提高霍华德的历史地位,认为正是由于霍华德发现了或者说发明了处理社会不健康现象的方法,因而使得现代文明社会逐渐名副其实[19]。换句话说,以霍华德为代表,公共舆论开始针对国家权威表现出批判性的特征。在这方面,废除奴隶贸易运动与监狱改革运动颇为相似。废除奴隶贸易运动的领导人是威廉?威尔伯福斯,他虽然出身商人,却有着显赫的社会声望,这与他积极参与废除奴隶贸易运动有很大关系。对他的研究除传记之外,多见于大量的废除奴隶贸易研究及奴隶制研究作品中[20]。实际上,除上述三人外,18世纪还有许许多多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比较有名的如创办慈善学校的托马斯?布雷和罗伯特?内尔森、资助医院的托马斯?盖伊、倡导主日学校的罗伯特?雷克斯、关心儿童的托马斯?克莱姆、以及同样反对奴隶贸易的格兰威尔?夏普、托马斯?克拉克森等。国外慈善史学家对这些人物及其事迹也有一些研究[21],可惜国内对这些研究成果引进很少。

在现实的研究中,以上几种研究路径常常是

综合使用的,学者们会从两个、三个甚至四个角度去考察慈善事业,这和慈善本身的复杂性有关。从事慈善事业的个人很可能参与了某个社会慈善团体,慈善团体的活动有时依托教会组织,而教会组织对其公共救济资金的调度使用又离不开国家的指导,这种相互关联和纠结的状况是学者们不得不采用综合的方法和路径对慈善事业进行研究的重要原因。

当前的慈善研究越来越重视受者(receiver)的感受和行为,关注受者在慈善活动中与施者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这种研究取向是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影响,其“自下而上的历史学”的主张,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推动了对普通大众的研究。慈善的受者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口,即“穷人”或“贫民”,他们的集体行为或集体意识首先进入史学家的研究视野。D.T.安德鲁对18世纪伦敦报纸上求助申请的研究有一定代表性。她概览60年间穷人在伦敦报纸上发出的求助广告,并对其种类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认为这些求助广告在18世纪90年代后期骤减要归因于助贫的理性化倾向、福音派思想的影响等[22]。在她之后,慈善研究的对象逐渐从抽象的、普遍的人民,转向具体的、个体的人,这显然与E.P.汤普森和英国劳工史学的影响有关。这种转变的趋势是,近年来贫民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引起了学者们相当浓厚的兴趣,贫民为生存下去而采用的各种办法乃至铤而走险的策略成为热门话题[23]。慈善是贫民的生活来源之一,在研究贫民的生存策略时,一些学者注意到慈善的作用。S.欣德尔考察了诺森普顿三个教区在1600—1800年间的公共权利、教区救济和慈善,认为在穷人的多种生存策略中,象征依赖地位的慈善和教区救济显然没有象征独立地位的公共权利重要,穷人对圈地的反抗就是绝好的证明[24]。这一研究结果提醒我们,不能把慈善作为生存资源在贫民谋生策略中的地位估计过高。同样是将慈善作为贫民生存资源之一来考察,S.劳埃德分析了慈善在贫民生存策略中的物质与文化内涵。她利用伦敦慈善学校的记录说明,受者从慈善中得到的好处和意义在于,他们有可能在接受慈善帮助的过程中受到鼓舞,开始重视获取这种资源的经验,进而寻找或创造更多机会以得到慈善救助[25]。这一观点实际上说明了,受者在慈善行为中并非完全被动,而是有其主动性的,甚至慈善行为的产生都不排除是受者有意促成的结果。

在目前的慈善研究中,还有两种研究方法值得注意。一是比较的方法。休?坎宁安在《慈善、慈善事业与改革》一书前言中说,该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分析不同国家的慈善传统有何不同,以及在面对相同问题时不同国家在多大程度上会采用相同的解决办法[26]。这其实就是提出了比较研究的问题。J.英尼斯认为,对宗教改革以后150年间的慈善与社会秩序重构,历史学家不仅注意到个别国家的经验,而且对比较研究也表现出很大兴趣;但是对于从光荣革命到格拉斯顿———也就是启蒙、革命和自由主义兴起的时代,无论是综合研究抑或比较研究都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数对个别国家的研究也很少关心个别经验与范围更广阔的欧洲经验之间的关系。然而实际上,通过综合和比较来解释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探讨从中反映出来的各个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以及政府的不同性质,揭示其影响和交流的模式,都是很有价值的[8]。欧洲各国由于在地理、经济、宗教和文化上的密切关联,是进行比较研究的最好的对象。J.J.H.德克尔勾勒出慈善事业在尼德兰、比利时、法国和英国所采取的不同方式,考察了把不同国家的慈善活动联系起来的慈善旅行,并以改善贫民子女处境这一独特的慈善活动做为个案,强调现代慈善事业和基督教慈善传统之间的共性特征。鉴于英美两国之间的历史渊源,一些历史学家还就刑法改革、城市贫困等问题讨论了两国的异同[27]。总之,对慈善事业所作的为数不多的比较研究主要选择欧美作为研究对象,而很少涉及欧美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这方面的比较研究还有待开拓。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研究方法,是从地方史的角度研究慈善问题。S.金非常强调从地方史角度研究贫困与福利问题,他在《1700—1850年英国贫困与福利》一书中,试图通过描绘贫困在地区范围内的全貌来说明大众“谋生经济”(economy of makeshifts)的性质[28]。E.M.汉普森则考察了1597—1834年济贫法在剑桥郡的实行情况[29]。上文提及的S.欣德尔对诺森普顿三个教区的公共权利、济贫和慈善的研究,也是从地方史角度进行研究的典型。研究国家政策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亦属此类,在这方面,P.斯莱克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他试图证明个别地方的试点经验往往能为立法提供设想和模式[30]。但是由于P.斯莱

克长期以来对城镇史的浓厚兴趣,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城镇,这就为S.欣德尔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余地。《1550—1750英国乡村济贫的微观政治》是在继承斯莱克成就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在这部著作中,欣德尔不仅关注各种济贫实践对教区内部、教区之间社会关系性质的影响,更关注乡村社会中的济贫经验,力图就资源分配的地方协调问题做出开拓性的研究成果[31]。

比较研究和地方史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既可以为传统的研究路径所采用,也可以在当前新的研究领域的拓展当中发挥作用,对于深入理解慈善的国别差异和地方差异都是很有意义的。

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对英国慈善事业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取得了一批出色的研究成果。但是最初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研究福利国家与福利制度,而慈善事业只是被当作福利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有关专著大多偏重于考证、归纳、概括,而不大重视价值判断[23](p.3)。受马克思主义“自下而上的历史学”思想的影响,慈善作为贫民生存策略之一受到关注,从研究视角到研究深度都有新的进展。目前,一方面随着福利国家陷入新的困境,包括慈善事业在内的志愿行为重新引起人们注意;另一方面,由于公共领域理论和市民社会理论的影响,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方力量(另外两方是国家与个人)的一部分,也进入到有关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讨论当中。实际上,慈善事业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等都有密切关联。在英国慈善史领域,特别是在18世纪慈善事业研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大的拓展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G ray,B.K.,A History o f English Philanthropy,London:P.S.

K ing,1906.

[2]Jones,M.G.,The Charity School Movement:a study o f eighteenth

-century Puritanism in 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8.

[3]Owen,D.,Educational and Other Charities in England,1660-

1960,London: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

[4]Owen, D.,English Philanthropy,1660-1960,Cambridge,

M 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5]Andrew,D.T.,Philanthropy and Police:London Chari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Princeton:U.P.,1989.

[6]Jones,G.,History o f the Law o f Charity,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69.

[7]Alvey,N.,From Chantry to Oxfam:a short history o f charity and

charity legislation,Chichester:Phillim ore for the British Ass ociation for Local H istory,1995.

[8]Innes,J.,S tate,Church and V oluntarism in European W elfare

1690-1850,in Cunningham,H.and Innes,J.(eds.), Charity,Philanthropy and Re form,from the1690s to1850,New Y ork:S t.M artin’s Press.1998.

[9]D orothy,M.,The English Poor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a study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history,London:G.R outledge& S ons,Ltd.,1926.

[10]Safley,T.M.(ed.),The Re formation o f Charity:the secular and

the religious in early modern poor relie f,Boston: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11]Ditch field,G.M.,English Rational Dissent and Philanthropy,C.

1760-1810,in Cunningham,H.and Innes,J.(eds.), Charity,Philanthropy and Re form,from the1690s to1850,New Y ork:S t.M artin’s Press.1998.

[12]Laqueur,T.W.,Religion and Respectablity:Sunday schools and

working class cultury,1780-1850,New Haven:Y ale University Press,1976.

[13]Clark,P.,British Clubs and Societies1580-1800:the origins of

an ass ociational w orld,Ox ford;New Y ork:Ox 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4]M orris,R.J.,V oluntary S ocieties and British Urban E lites,1780

-1850:An Analysis,in The Historical Journal,V ol.26,N o.1 (1983).

[15]Davidoff,L.and Hall,C.,Family Fortunes:men and women o f

the English Middle Class1780-1850,London;New Y ork: R outledge,2002;Earle,P.,The Making o f the English Middle Class:business,society,and family life in London,1660-1730,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16]Barry,J.and Jones,C.(eds.),Medicine and Charity be fore the

Welfare State,London and New Y ork:R outledge,1994;

Lawrence,S. C.,Charitable Knowledge:hospital pupils and practitioners in eighteenth2century London,Cambridge and New Y 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Finzsch,N.and Jutte, R.(eds.),Institutions o f Confinement:hospitals,asylums,and prisons in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1500-1950,New Y 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Disability and Social Policy in Britain since1750:a history o f exclusion,:Palgrave M acmillan,2005;Phillips,G.,The Blind in British Society: charity,state and community c.1780-1930,Burlington,VT: Ashgate,2004.

[17]Hutchins,J.H.,Jonas Hanway,1712-1786,London:S ociety

for Prom oting K nowledge,1940.

[18]T aylor,J.S.,Jonas Hanway,Founder o f the Marine Society:

charity and police in eighteenth2century Britain,LondonΠBerkeley: Scolar P.,1985.

[19]G uy,W.A.,John H oward as S tatist,in Journal o 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 f London,V ol.36,N o. 1.(M ar.,1873).;G uy,W.

A.,John H oward’s T rue Place in H istory,in Journal o 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 f London,V ol.38,N o.4.(Dec.,1875). [20]Hague,W.,William Wilber force:the life o f the great anti2slave

trade campaigner,London,2007;T omkins,S.,William

Wilber force:a biography,Ox ford,2007;K lingberg,F.J.,The Anti2Slavery Movement in England:a study in English Humanitarianism,New Haven,1926;David,T.,The Culture o f English Antislavery1780-1860,London,1991;Reginald,C., The British Anti2slavery Movement,London,1933.

[21]Thom ps on,H.P.,Thomas Bray,London:S ociety for the

Prom otion of Christian K nowledge,1954;David,H.S., Samaritan or Scrooge?The C ontested Image of Thomas G uy in

E ighteenth2Century England,in The Art Bulletin,V ol.78,N o.3

(Sep.,1996),pp.467-484;Frank,B.,Robert Raikes o f

G loucester,1980;Catharine,N.,The Story o f Sunday Schools:

Robert Raikes and After,1930;G illian,W.,Thomas Coram, 1668-1751,W oodbridge,Su ffolk;R ochester,NY:Boydell Press,2004;W ils on, E.G.,Thomas Clarkson:A Biography, London:M acmillan,1989;G riggs,E.L.,Thomas Clarkson:the friend o f slaves,London:Allen and Unwin,1936.

[22]Andrew,D.T.,‘T o the Charitable and Humane’:Appeals for

Assistance in the E ighteenth2Century London Press,in Cunningham,H.and Innes,J.(eds.),Charity,Philanthropy and Re form,1998.

[23]K ing,S.and T omkins,A.(eds.),The Poor in England1700-

1850,an economy o f makeshifts,M anchester and New Y ork: M 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3.

[24]H indle,S.,‘N ot by Bread Only’?C omm on Right,Parish Relief

and Endowed Charity in a F orest Economy,c.1660-1800,in K ing,S.and T omkins,A.(eds.),The Poor in England1700-

1850,an economy o f makeshifts,M anchester and New Y ork: M 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3.

[25]Lloyd,S.,‘Agents in Their Own C oncerns’?Charity and the

Economy of M akeshifts in E ighteenth2century Britain,in K ing,S.

and T omkins,A.(eds.),The Poor in England1700-1850,an economy o f makeshifts,M anchester and New Y ork:M 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3.

[26]Cunningham,H.,Introduction,in Cunningham,H.and Innes,J.

(eds.),Charity,Philanthropy and Re form,from the1690s to 1850,New Y ork:S t.M artin’s Press.1998.

[27]Dekker,J.J.H.,T rans forming the Nation and the Child:

Philanthropy in the Netherlands,Belgium,France and England,c.

1780-1850;Lloyd,K.and Burg oyne,C.,The Ev olution of a T ransatlantic Debate on Penal Reform,1780-1830;Turley,D., The Anglo2American Unitarian C onnection and Urban P overty,in Cunningham,H.and Innes,J.(eds.),Charity,Philanthropy and Re form,from the1690s to1850,New Y ork:S t.M artin’s Press.1998.

[28]K ing,S.,Poverty and Welfare in england1700-1850:a regional

perspective,New Y ork:M 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0. [29]Ham ps on, E.M.,The Treatment o f Poverty in Cambridgeshir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4.

[30]S lack,P.,Poverty and Policy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

London;New Y ork:Longman,1988.

[31]H indle,S.,On the Parish?The Micro2Politics o f Poor Relie f,

Ox ford:Clarendon Press,2004.

An Overvie w of the Eighteenth2century E nglish Philanthropy

J I ANG Peng2fei

Abstract:The eighteenth century is an im portant phrase in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English philanthropy. T o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field,it is necessary to summarize the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of past scholarship. Historical research of the18th century English philanthropy is relatively slight and neglected after David Owen and W.K.Jordan,yet if examined carefully,we can still detect tw 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or research in this field,the giver and the receiver,and methodologies,and like com paris on,local research,etc.are clearly discernible.Under the in fluence of theories of other subjects,there remains a great potential for research in this area.

K ey w ords:The eighteenth century;England;Philanthropy research

(责任编辑:梁二南)

英国文学发展史一览

英国文学发展史一览 1.English Literature of Anglo-Saxon Period Time: about 7th century Features: verse literature (唱诗) two groups: pagan (非宗教性的)and religious Main works: “Beowulf” poetry by Caedmon and Cynewulf 2.English Literature of Middle Centuries Time: mid 11th Century – 15th Century Features: 1.influence of the Norman Conquest 2.Main works and writers: 3.the Romances (骑士文学) 4.Chaucer’s “The Canterbury Tales” 3.English Literature of Renaissance Time: early 16th Century—mid 17th Century Features: the first glori ous period of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 A nest of singing birds …”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Main writers: 1.Thomas More 2.Edmund Spencer 3.Francis Bacon 4.Shakespeare 4.English Literature during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Time:1625—1688 The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begins from 1642 Features: Puritan age represented by John Milton Main literary form: Poetry Main writers: John Milton 1608--1674 5.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18th Century Features: Also as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Period (启蒙时期) It is divided into 3 stages: 1.“Glorious revolution” to the end of 1730’s; 2.The mature period (1740’s—1750’s); 3.The last period covers the rest decades of the 18th century. Main authors: (小说家)Daniel Defoe,Jonathan Swift, Henry Fielding (诗人)Alexander Pope 6.Romanticism in England Time: 1798--1832 Features: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程度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程度的文献综述 选题: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程度调查 组长:刘困雄 副组长:颜兆光 组员:张家汉涂浪宋磊仇志端张正华梁彪洪东练秦超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参与动机入手,分析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现状,阐明其在践行公益活动中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与困难,其导致公益活动意义偏向、影响小等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影响因素,并得出较为合理提升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率的办法研究。 关键字:大学生公益活动现状思想比率激励机制 引言 大学生公益活动是大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所参加的各项社会服务事业的活动的总和。大学生公益活动是全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公益活动,提升了大学生的素质,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技能,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公益活动,也有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升了社会的文明风气,促进了社会的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实际参与率却比较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其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有待解决的。 一、目前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现状和不足。 (一)、公益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 1.捐款捐物、看望老人

2.留守儿童、支教 3.打扫卫生、发公益传单等 以上活动内容单一,缺乏技术分含量,让学生感觉没有新鲜感,参与度不高。 (二)、参与公益活动的队伍不够稳定。 大一的时候很多学生没有经验,加入却不知道能做什么,到大二时却不得不忙于学业,选择退出,这样很难留住有能力的人,不利于公益组织的发展。 (三)、大学生公益活动动机不纯。 1.为了争取奖学金,助学金、入党等,部分学生才加入公益活动。 2.为了向朋友、家人炫耀自己的能力,部分学生才加入公益活动。 二、建立伴随大学生参与一生的公益活动激励机制。 (一)、社会、高校给予公益活动做各级宣传。 (二)、社会给予做公益活动的个人或团体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支持。

慈善事业发展指导

《上海市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解读 慈善事业是社会广泛参与、慈善组织运作、由慈善募捐和项目实施等组成的慈善活动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几年,上海要大力倡导“人人可慈善、人人做慈善”的理念,增强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今年年初,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 ■未来3-5年主要目标纲要提出,今后3-5年内,广大市民以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慈善意识显著增强,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慈善组织发展迅速,公益性慈善机构能力建设和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专业化程度和公信度有较大提高;慈善活动经常开展,社会募捐总量显著增加,志愿服务深入推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慈善品牌项目以及有影响力的慈善人物不断涌现;慈善政策法规基本健全,慈善事业步入规范、健康、持续发展轨道。 ■培育多种类型慈善组织纲要提出,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发展各类慈善组织,逐步形成互相协作、分工明确、依托社区的慈善组织发展格局。探索发展专门从事社会募捐的慈善组织,加快发展实施服务项目的慈善组织,积极发展为其他慈善组织提供服务的支持性、中介型慈善组织。鼓励慈善组织扎根基层,为社会群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吸引民间资本开展慈善活动纲要提出,制定行业规则和行业标准,开展行业评估,加强行业监督。健全慈善行业自律、互律、他律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完善的慈善事业筹资机制、运营管理机制、动员激励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提高募捐活动的社会公信力。立法规范募捐和捐助行为,降低慈善机构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开展慈善活动。探索建立慈善组织联合体,使之成为连接政府、慈善组织、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在制定慈善组织行业规范、培训民间慈善组织成员、协调资金支持、监督救助项目实施等方面履行管理、服务、协调职能。 ■加快推进慈善事业法治进程纲要提出,切实贯彻执行《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总结上海志愿服务发展经验,鼓励广大市民投身志愿服务,培育发展本市志愿者组织,保护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合法权益,加大政府对志愿服务的扶持力度,推进上海志愿服务发展。加快《上海慈善募捐条例》的立法调研进程,总结上海慈善募捐发展经验,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社会募捐,保护慈善捐赠者合法权益,规范面向公众的社会募捐,加强募捐款物使用的监督,开展慈善募捐的绩效评估,推进上海慈善募捐事业发展。

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有人说21 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 这个说法是否预言了事实只能由未来见证, 但它至少反映了当今世界女性文学的辉煌成就、蓬勃生机和发展态势。女性作家们活跃在文学的舞台上, 从浅表的意义上来说给这个长久以来由男权话语统治的人类精神园地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果实; 从深层的意义上说促进了人类两性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存, 从而提升了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通过女性文学的发展, 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西方女性文学的历程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变迁。正如艾丽斯·沃克在其著名的散文“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所说: 我们的母亲和祖母们不是圣人, 而是艺术家, 她们内心有永不停息的创造力。确实, 女性自始自终都拥有艺术的创造力。在西方, 女作家几乎与有文字记载的文学史同在。古希腊文学乃西方文学之滥觞, 其间就有一位与荷马比肩而立的女性——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女诗人萨福。萨福一生写过九卷诗, 但留存下来的只有两首完整的诗和一些残句, 她用简洁自然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变化, 受到西方历代诗人的推崇。然而, 嗣后两千年的西方文学史中, 从雅典的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顶峰莎士比亚, 再到德国狂飙运动的倡导者歌德, 在一连串我们铭刻于心的名字中间却难见一位女性。19 世纪以前的西方女性要想写出一部天才作品几乎是难以成行的壮举, 因为她连拥有一间属于自己房屋和足够维持生计的钱的最基本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不是女性失却了她们的艺术天赋, 而是两千年来, 西方女性在男权肆虐的社会里饱受性别歧视, 艺术创造力受到严重压抑。在这样的处境中,虽然也有极少数女性通过写作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流露, 但其作品往往按照男权标准的衡量而被斥之于经典之外, 最终埋没于岁月的尘封里。 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 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 从19 世纪30 年代起, 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 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 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至20 世纪60 年代, 女权运动再度掀起高潮。在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的同时, 人们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女性作家和她们的作品, 不仅重新审视父权制传统下的文学经典, 而且开始研究女性文学的意义。如今, 女性文学在西方的发展已呈波澜壮阔之景观, 从历史到现状、从精神到身体, 从风格到题材, 多元并陈, 色彩各异, 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风貌。本文试以时间为脉络, 对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做一简要梳理和评论。 一、西方女性文学的滥觞 西方女性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但根据目前的史料, 这一时期有名望的作家无一为女性。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在编撰《诺顿女性文学选集》时, 穷尽故纸堆才发现, 英国中世纪留下笔墨的仅有三位女性: 离群索居的女修道士朱丽安, 献身基督教的玛格丽·坎朴, 以及生平事迹不详的朱丽安娜·伯纳斯。文艺复兴时代除了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有作品见诸于史的还有玛丽·锡德尼·赫伯特——著名诗人菲里浦·锡德尼·赫伯特的妹妹, 英国第一位出版诗集的女性伊莎白拉·惠特尼, 第一位从女性角度改写圣经中人类堕落的故事艾米丽亚·兰叶, 以及伊莉莎白时代最多产的女作家伊莉莎白斯·卡丽, 她17 岁就写作了诗剧《玛瑞姆的悲剧》, 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由女性创作的全本剧本, 描写了女性面对婚姻和男权的矛盾心理。这些女性作者都与王室宫廷和教会有密

英国文学简史

英国文学简史笔记 一.早中世纪文学: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约5世纪-1485) The ancestor: Celts(凯尔特人). Life style: Primitive life(原始生活). Language: Celtic(凯尔特语)(Britons 大不列颠语). 最早的英国史:1. Roman Conquest. (55BC--410AD)---Julius Caesar. 2. Anglo-Saxon Conquest. (450--1066)---Anglos, Saxons, Jutes(朱特人). 3. Norman Conquest. (1066--1350). 中期英国史:1.Romance(罗曼史): love, chivalry(骑士精神), religion; 2.3 major themes: (1).Matter of France; (2).Matter of Greece and Rome; (3).Matter of Britain. https://www.doczj.com/doc/4c16753642.html,nguage: 3 language. 文学作品:1.Geoffre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 Chaucer's works: (1) .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2). The Wife of Bath (巴斯夫人); (3). Romance of the Rose (玫瑰传奇); (4).The House of the Fame (声誉殿堂); (5).The Parliament of Fowls (百鸟会议); (6).Troilus and Cressie (特洛伊斯和克莱西德). Chaucer's contribut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1). The "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2). He introducer from France and Italy the rhymed (押韵的)stanzas of various types, especially the rhymed couplet of 5 accents in iambic meter ( heroic couplet) (抑扬格、五音步诗), instead of the Old English alliterative( 头韵的) verse; (3).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literature, he presented to us a comprehensive realistic picture( 现实主义)of the English society of life in his masterpiece "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4). He was the first English poet who wrote in English, thus establishing English as the literature language; (5), He did much in making the London dialect(方言) the foundation for modern English language. Chaucer's social significance: (1). Influenced by the early Italian Renaissance, Chaucer affirmed man's right to pursue earthly happiness and opposed asceticism, praised man's energy, intellect, and love of life; (2). Meanwhile, he also exposed and satirized the social evils, esp.,the religious abuses. 2.The Song of Beowulf (贝奥武甫,a hero) 3.The English Ballads (大众民谣): a story told in song.; in various English

关于公益事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公益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公益事业,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 一、扶贫济困,公益事业实效凸显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市公益事业逐步发展,在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市城镇有162户275个困难人口、农村22631户40854个贫困人口,64569残疾人,要解决好这些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不仅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而且需要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2007年2月成立慈善总会, 2011年1月成立慈善基金会。6年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泛参与,我市慈善事业发展迅猛,全市累计募集善款7000万元,救助支出320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3839人次,在助医、助学、帮残、抚孤、救灾等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2年下半年起,我市启动镇级慈善分会建设,全市16个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全部建立慈善会,形成了以市慈善会为龙头,镇(开发区)慈善分会为依托的慈善组织网络体系,全市公褒事业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多年来,**市妇联积极参与全市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孤寡老人、贫困单亲母亲、孤贫儿童和留守儿童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等为重点服务对象,以社会救助、慈善公益、优抚助困、敬老扶幼、法律援助等作为重点服务领域,先后募集资金150余万元,帮助86名贫困女大学生圆了大学梦,资助近千名孤贫儿童继续学业,为我市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正视形势,公益事业任重道远 我市公益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我市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宣传认知力度不够。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认识非常模糊,慈善意识还比较淡漠。多数人都认为公益是企业家的事,是有钱人的事,公益活动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实际上公益是一个人人都能为、人人都应为的事业,它是一个有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社会成员具有的基本素质,它是公民权利和仁爱理念的结合,是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是公众的点滴奉献成就他人梦想的善举。 二是社会力量盘活不够。关心、关爱弱势群众的发展离不开慈善事业的帮扶,但仅仅依靠慈善部门力量还显得有些薄弱,还需要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义工队伍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万众一心,共促和谐的社会效果。 三是救助项目开拓不够。目前,我市开拓的公益救助项目虽然涉及到医疗、助困等方面,但是远远不能惠及到各个层面。举个例子来说,我市特困单亲母亲3811人,据初步筛查,患两癌(乳腺癌、子宫癌)的农村特困妇女多达216人。这部分人虽然享受了低保照顾,但是家庭贫困,再加上高昂的医药费,生活十分困难。而社会救助手续繁杂,救助落实的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且救助的方式为个人先治疗,再申请,使得一些特困妇女往往是望而却步,有的干脆放弃治疗和求助。还有孤儿收养、孤寡老人的赡养对贫困家庭等等的救助都还多多少少存在欠缺。 四是内生动力激发不够。目前我市的公益资金多依靠先富起来的企业和个人贡献力量,反哺社会,然而部分企业和个人对社会的回报不如人意,救助工作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引领和制约,导致慈善救助往往有头无尾,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最终造成慈善事业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借力生力,公益事业循环发展 一要加强教育引导,形成全民慈善理念。慈善事业不是靠一人一时、一朝一夕之力传承和发扬的,它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广泛地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慈善事业的历史和发展状况、慈善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先进事迹等,多方合力、多管齐下,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形成一种榜样的引导作用和社会舆论氛围,鼓励激发更多的捐赠行为,弘扬

关于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状况

关于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状况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弥补国家各项政策的缺漏,还具备维系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减少社会冲突,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德等多方面的功能。为了了解我国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状况,让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发挥更大功用,并提供政府福利政策的依据,造福大众。我们分别向广大社会公民和部分公益慈善机构捐助人和慈善组织进行调查活动,请您奉献宝贵的时间,认真填写第一部份: 公益慈善机构捐助人意见调查问卷 就下列捐款动机而言,您是否也有相同看法? 非常同意 同意 没意见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能捐款帮助别人,证明自己小有成就□□□□□ ()过去曾受帮助,如今出自感恩与回馈心来捐助□□□□□ ()捐款助人能得到心灵上的平静与喜悦□□□□□ ()基于宗教慈悲济世的精神而助人□□□□□ ()自己或亲友曾遭逢类似苦难,故感同身受□□□□□ ()捐助行善本来就是自己的职业□□□□□ ()因为自己经济宽裕,故捐款帮助别人是应该的□□□□□ ()捐款可以得到社会的赞赏□□□□□ ()捐款收据可以抵税□□□□□ ()不好意思拒绝募款人的请求□□□□□ ()周遭朋友都捐,自己只好多少也捐一些□□□□□ ()捐款是为了行善积德□□□□□ ()我现在帮助别人,是希望以后也会有人帮我□□□□□ 下列有关公益慈善机构劝募讯息来源的重要性,您的看法如何? 非常重要 重要 一般 不重要 非常不重要 ()报纸□□□□□ ()电视□□□□□ ()广播□□□□□ ()街头海报□□□□□ ()信函或电话访谈□□□□□ ()慈善团体的刊物□□□□□ ()杂志报导□□□□□ ()举办慈善公益活动□□□□□ ()文件背面印刷广告(如统一发票,机场登机卡.) □□□□□ ()计算机网络□□□□□ ()亲友口耳相传□□□□□

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在封建社会里,英国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产生与发展,英国的早期教育也应运而生。1800年,英国出现了私立儿童保育机构,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教师,称为“保姆”,它是英国早期教育的雏形。 19世纪初期,英国才有了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人是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年),他于1816年在新拉纳克正式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专为工人阶级子女(1—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以培养善良的性格。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儿童的许多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欧文认为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非常重要。在幼儿学校中教师和儿童经常进行关于自然、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谈话。欧文反对在幼儿学校里用当时的教科书来教儿童,因为这些教科书里充满了宗教思想,对儿童是没有益处的。幼儿学校的教师由工厂里年轻的工人担任,欧文认为虽然他们没有教育学的素养,但都能关心和爱护儿童。1818年,欧文亲自去瑞士,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和费伦伯格的教育实践。回来之后,他便提倡“新法”,在校内装备玩具、图画、模型、地图和安全卫生的动植物等设施,并注重体育活动。1818年,兰斯登侯爵及布鲁姆勋爵等英国上流社会人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开办了第二所幼儿学校,并邀请欧文幼儿学校教师布坎南担任校长。1820年,怀尔德斯平夫妇又在斯平脱场开办了第三所幼儿学校。后来幼儿学校被纳入英国学制系统之内。1824年,英国“幼儿教育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学校的发展。 产业革命前,英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不管不问,认为幼儿教育是一种纯慈善事业。所以,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快。英国自1833年开始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1840年后,幼儿学校开始从这项政策受益。但同时,英国政府对幼儿学校的设施、设备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了控制。 19世纪50年代,福禄贝尔幼儿园开始在英国发芽、生根。60年代后,英国的福禄贝尔幼儿园因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度受阻。70年代后方踏上坦途,此外,自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英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两种制度并存局面:一种是幼儿学校及收容幼儿的小学,仍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对象;另一种则是幼儿园,以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为对象。但在19世纪,英国也出现了少量招收工人子女的慈善性质的免费幼儿园。第一所免费幼儿园由马瑟爵士(Sir William Mather)于1873年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开办。同时,英国传统的幼儿学校也逐渐受到福禄贝尔运动的影响。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由学区设置办学委员会,就地筹款,举办学校,补充私立学校之不足。从此,英国有了与私立学校并驾齐驱的地方公立学校。80年代又颁布并落实了义务教育的规定,确定了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英国的幼儿学校被纳入这一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蒙台梭利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的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都受其影响很大。1907年,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在罗马成立后,英国也办起了一些蒙台梭利式的“幼儿之家”和幼儿师范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以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的创立、发展和幼儿教育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幼儿园被纳入保育学校系统。英国

英美女性文学概述

英美女性文学概述 摘要:“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作为写作主体的,并以与世抗辩作为写作姿态的一种文学形态。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它对西方各国的女性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证明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可以使女性对人类社会做出难以估量的贡献;它也证明了从这个世界另一半人类的视角看过去,世界则是别一样的天地。本文着重分析了英美两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女权运动;女性主义;英国女性文学;美国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作为写作主体的,以鲜明的女性意识观和表现女性生存本相,它改变了女性作家及其文本在文学传统中的“次”类位置,即对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既介入又疏离,体现着一种批判性的精神立场女性文学木质上是一种挑战性的文学行为。本文将从英美文学两个方面对女性文学进行梳理。 一,女性文学溯源 英国女性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中世纪留下笔墨的仅有三位女性:女修道士朱丽安(Julian,1342-1416);献身基督教的玛格丽·坎朴(Margery Kempe ,1373-1438);以及生平事迹不详的朱丽安娜,伯纳斯(Juliana Berners,1388-?)。文艺复兴时代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玛丽锡德尼·赫伯特——著名诗人菲里浦·锡德尼·赫伯特的妹妹;英国第一位出版诗集的女性伊莎白拉·惠特尼((lsabella

Whitney,1567-1573);第一位从女性角度改写圣经中人类堕落故事的艾米丽亚·兰叶(AemilaLanyer, 1569-1645);伊莉莎自时代最多产的女作家伊莉莎白斯·凯丽((Elizabeth Cary, 1585-1639)。这些女性作者都与王室宫廷和教会有密切的关系,但依稀能感受到女性对平等权利的渴望,如朱丽安将基督定义为母亲,赫伯特将伊莉莎白女王比作上帝。 虽然,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已有些许女性开始写作,但女性的自我意识还很模糊。英国女性文学真正起步应该是17-18世纪。人们开始对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特征”的争议,以及女性作家是否符合体统的讨论。女作家如写到猥亵的内容,便视其有不贞洁迹象;相反的,女作家作品中如表现了道德与情感,则被视为她拥有很高尚的德行,能得到人们的吹捧和赞誉。17世纪的美国女性文学既体现了美国文学的共性,显示了美国清教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例如,美国文学风格和主题的多样性及庞杂性就很清楚地体现在这一时期的五位女性作家的创作中。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美国第一位诗人,她的诗歌主题广泛复杂,主要关注宗教和家庭生活,其次涉及到文化、自然、精神、神学、死亡、历史等等;康威女勋爵则创作了最有趣和最具原创性的哲学作品;玛丽·罗兰森和伊丽莎白·汉森使用被俘叙事的体裁,叙述了自己被俘和被放的经历;萨拉·肯布林·奈特从事的是日记体写作,记述她在一七〇四至一七〇五年间从波士顿到纽约的旅行。 17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三位较有影响的女性作家,即玛格丽特·片

浅论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意义

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意义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慈善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扶贫、救灾、教育、医疗、环保等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较之西方国家还是比较落后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慈善事业列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全面认识其发展现状和意义对探讨其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分析 (一)、慈善机构逐年增多且形式丰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慈善认识的提高,慈善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慈善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且形式多样。除1994年经中国政府批准依法注册登记,由热心慈善事业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志愿参加的全国性非营利公益社会团体--中华慈善总会;1994年4月23日在中央统战部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积极推动和倡导下,由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以及港澳台和海外工商界人士自愿组成的具有法人地位的民间社会团体--光彩事业促进会;1904年成立的从事救护伤兵、救助难民和赈济灾民活动,并积极参加人道主义救援活动的中国红十字会;1985年4月成立的致力于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和农村发展工作的爱德基金会;1989年成立的中国扶贫基金以及1997年5月26日成立的从事维护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实现司法公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外。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慈善组织:如李嘉诚基金会、玉米爱心基金、自然之友、公益时报、宋庆龄基金会、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新疆自然保育基金、中华慈善总会在线捐助、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北京国际人员志愿人员协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慈善募捐专线、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收养中心、周凯旋基金会、福慧慈善基金会、国际狮子总会港澳三零三区、港岛青年狮子会、香港乐施会、雁心会乐幼基金、寰宇希望、田家炳基金会、乐群慈善基金、乐善堂、麦当劳叔叔之家、富慈善基金、壹基金和嫣然慈善基金等等。截止到2010年全国已建立了3万多个经常性捐助工作站(点),初步形成了社会捐助网络。 (二)、官方色彩正在逐步淡化 最初慈善组织的建立几乎都是依靠政府,政府为慈善组织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慈善组织在产生方式和运作逻辑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大部分是直接依托于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建立起来的,和民政部门联系密切。例如,各级省市慈善总会基本上都是挂靠在各级省市的市民政局下面。绝大部分慈善组织刚刚从政府部门中分化出来依旧是“一个部门,两块牌子”,慈善组织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直接来自于政府。尽管这些慈善组织在各种场合都宣称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但在实质上,组织以与政府极其相似的逻辑在运作,但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组织的形式与实际运作逻辑的背离。目前随着人们慈善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社会

慈善事业发展思路展望

慈善事业发展思路展望 历经十余年努力,我国慈善事业的首部法律将走上前台。 慈善法将是今后我国慈善事业的“定盘星”,必将对慈善公益事业带来深刻影响。 我省慈善事业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据了解,目前,全省基金会数量已达115个,慈善总会155个,社会捐赠接收站、慈善超市434个。慈善募捐方式不断创新,2015年全省慈善会系统募捐款物总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以慈善项目为主要载体的慈善活动日趋活跃,鹤壁、荥阳等地开展全民慈善活动受到了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充分肯定,我省先后获得中华慈善奖21项。 那么,慈善法出台后我省慈善公益事业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我省众多慈善公益人士,看他们如何解读。 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挑战 河南省慈善总会作为我省慈善界的“老大哥”,可以说是我省慈善事业的开拓者。以2001年河南省慈善总会成立为标年发展历程。16志,我省现代慈善事业已走过.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刘高贵认为,慈善法对慈善组织和慈

善活动进行全面规范,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引领、法律推动和法治保障。 “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既给我们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刘高贵对此解释说,我省慈善事业将加快转型升级,拓展慈善事业发展空间和活力,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支持慈善的热情,促进营造和谐有序、活力迸发的慈善生态链,推动我省慈善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向更广领域延伸。 另一方面,各类慈善组织将大量涌现,慈善组织之间的资源竞争必然加剧,在社会选择机制下,捐赠者对慈善组织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募捐和救助水平等,时刻面临社会公众的考验。 “尽早实现向枢纽型慈善组织的转身。”刘高贵提出了省慈善总会下一步发展目标。他说,随着慈善法颁布实施,慈善事业外部条件和发展环境都将发生变化,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在进一步做好省总会本级募捐救助工作的同时,通过开展全省慈善会系统联动救助、实施公益伙伴计划、举办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积极发挥领头羊作用,引导、推动全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刘高贵还透露,他们正以民非形式筹建河南慈善信息中心,并积极争取省民政厅授权,收集和发布全省慈善信息,努力打造河南的透明慈善。

英国女性文学研究综述

婚妈妈,生下了张恒的孩子,然而却能和张恒在大街上面对面碰上脸色不变形同路人,不由让人惊奇这场感情的无趣。《云影共徘徊》里的韩宁,信仰日高风清的心境,三十多岁,与妹妹都独居在家。她对张仰陵的感情肯定不是爱,如果是爱,那也是非常残忍的。她们不知道她们要做什么,总在怀疑是不是一生的反反复复注定要如此了结。现代都市女子从感情上折磨自己,因为反差太大,已经连伤痛都不会。以为刻薄自己就是刻薄别人,难道非要把自己推上人生战场才能证明是打赢了吗?都市女性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一直渴望能做真正的自己—— —独立的不依赖别人的。然而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性格特征又在影响着她们,使她们很难以超越出自己。人生的悲欢离合,文化冲突使她们心理失重,使感情变得千疮百孔,不甘心做男人的附属,只是想扮演自己,是具有女性意识和女性自我价值的新都市女性形象,不愿沦入传统的束缚,是章惜、觉非、少庄、韩宁等一批都市女性的反抗,但是她们仍然都面临感情的困扰,这就使她们在抗拒的过程中更加显出了无奈和冷漠,文化思想和精神上的冲突也表现在她们身上,她们是最后的胜利吗,是不是还有不同的表现? 唐宁—— —她喜欢那样的世界,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晴起伏,愿意头破血流,即使以她看不起的手法。 少庄—— —眼前的都市繁华,像一个人蓦然回首,只看到喧杂,回想起来,多么无趣。 用章惜的话说:不要太迷信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那是随时会变的,也许,人类的孤独感永远不会变。但是,带了这么一颗自喜的心去活着,不也很好吗? 由上可见,苏伟贞的人物“专心”对付着情天欲海的种种险恶,却无怨无悔。情到深处人寂寞,此时无声胜有声。情场如战场,苏伟贞笔下的男男女女情感角色,就像跋涉在行军途中的战士,沉默里叫喊着喧哗,寂静里埋伏着激情,以此形成了台北都市奇特的千疮百孔的情爱景观。 真的应了那句话: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都市男女依旧游离在城市边缘,情感边缘,渐渐失重,渐渐模糊,不知不觉间也做了感情的边缘人。 摘要:英国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去争取宣扬自我声音和展示自身形象的机会。本文试从英国早期的“女性哥特”文学体裁和“双重书写”的文学传统,以及当代多元共生的文学创作特征对英国女性文学研究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英国女性文学女性哥特双重书写当代女性文学 一、前言 英国女性文学起步于17—18世纪,女性文学最初最大的贡献在小说方面;18—19世纪是女性“想象力得以驰骋的黄金时代”,艺术风格多样化,对社会与现实的批判“不逊色于男性作家”;到了20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外呈枝繁叶茂之丰硕,内具扭转乾坤之精神”,更加凸显现代女性文学的特征,“由女性作为书写主体,以女性感受、女性视角为基点而挖掘的女性经验”,在小说和诗歌艺术的创新上更是“功莫大焉”。 英国早期的女作家从安·拉德克利夫、玛丽·雪莱、简·奥斯丁到勃朗特姐妹、克里斯蒂娜·罗塞蒂—— —我们都会惊奇地发现,在这些彼此之间家庭、身份、心理相距甚远的女作家的作品中,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主体和形象,共享“特有的妇女文学传统”。 英国当代女性作家人才辈出,佳作迭现。她们创作的文学是以改变男女不平等为宗旨,具有鲜明女性意识,表现女性真实自我,并从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的文学,是典型的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物。 二、英国早期女性文学创作 1.女性哥特研究 18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当时的欧洲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哥特式文学集恐怖、罪恶、浪漫与现实主义于一体,出现了多种哥特变体,其中女性哥特作品因其有着自身独特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特征而深受文学研究领域的关注。 弗雷德·博廷在他的哥特史著作《哥特》中总结出男性哥特作家和女性哥特作家在写作题材上的差异:“男性哥特作家多来自贵族阶级,倾向与表现非理性和超自然的题材,并充分行使了性别和阶级身份赋予他们的特权和自由。女性作家通常更多出身于中产阶级,关心的是18世纪的美德给人带来的局限,她们对家庭行为规范的边界提出质疑,由于性别的缘故这些规范对她们更具约束力,但是她们却小心翼翼地不去跨越这些边界。”在博廷看来,前者放纵想象力不加节制,后者则尽量将过分的想象加以理性化处理。男女两性的哥特作品尽管有着“黑暗、堕落、迷信和人性激情”等共同主题,却因叙事的目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和效果。 艾伦·莫尔斯最初为“女性哥特”所下的定义将关注的焦点从作品转移到了作者身上。在莫尔斯看来,所谓“女性哥特”即“女作家以‘哥特’这种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她在安·拉德克利夫、玛丽·雪莱、简·奥斯丁、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直至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等18、19世纪英国女作家的作品里发掘出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女性哥特传统”。她认为,“女性哥特”恐惧的源泉就 英国女性文学研究综述 张真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34

当前我国民间公益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论文摘要 从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算起,中国公益发展不过二三十年,而中国民间公益最迅速的成长,只在最近的短短几年。 2008年,汶川地震将公益热情燃成熊熊火焰,民间公益突出重围,社会捐赠达到了760多亿,众多学者认为这一年开启了中国公益元年。 2011年,郭美美炫富引发了“官办”慈善公信力危机,与此对应,民间借助微博平台发起的公益活动,将中国社会各个层级的合力拧成一股绳,开启新的时代。 2012年,政府放宽民间公益组织的登记注册,开启了慈善变革之年,“官办”的慈善着力改革,期冀重建公信力,民间公益获得身份后,逐渐稳步前行。 2013年,雅安地震,政府倡导理性救灾,慈善团体阳光救援,民间公益组织专业支援。成熟的社会必定是每个公民都担当社会责任,民间慈善公益正在崛起。 关键词:民间公益现状问题及对策探

目录 一、民间公益组织的定义和概述 (1) (一)民间公益组织的定义 (1) (二)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民间公益组织及其开展的比较成功的民间公益活动 (1) (三)上述组织及其开展活动成功背后的合理性分析 (2) 二、我国民间公益活动现状 (3) (一)我国比较成熟的民间公益组织及其开展的比较成功的民间公益活动 (3) (二)我国民间公益组织组织的运营模式 (4) 三、分析我国民间公益活动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5) (一)我国民间公益活动存在问题 (5) (二)针对我国公益性民间活动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8)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1)

一、民间公益组织的定义和概述 (一)民间公益组织的定义 民间公益组织,也可称作非政府组织,是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意译,英文缩写NGO。一般认为,非政府组织一词最初是在1945年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签署的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第71款使用的。该条款授权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为同那些与该理事会所管理的事务有关的非政府组织进行磋商作出适当安排”。1952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其决议中把非政府组织定义为“凡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国际组织都可被看作非政府组织”。在当时,这主要是指国际性的民间公益组织。1 说非政府组织具有民间性和自治性,只是意味着这种组织在体制上独立于政府,它们不属于政府建制的一部分,也不直接受制于政府权威,但并不意味着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或政治不发生任何关系。事实上,同利益集团一样,非政府组织也时常介入政治,力图影响政府有关政策,只不过它们通过政治参与传达给政府的政策意愿的性质具有某种公益性罢了。由于非政府组织自身的非营利性特征,其活动的资金来源若仅仅依靠志愿者的主动捐助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些组织本身的资金动员能力相当有限,而政府在动员资金方面的特殊优势使得它称为各种非政府组织财力上的主要依靠对象。2 随着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特别是在一些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尖锐的领域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尤为活跃和集中,它们往往发挥着政府和企业所没有或难以充分发挥的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 1新闻资料: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概念界定,凤凰网,2010-03-13。 2新闻资料: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概念界定,凤凰网,2010-03-13。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但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晚,加上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的弱小,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慈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的《慈善法》或《慈善事业促进法》等基本法律。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募捐款项、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即使已经颁布的涉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比较零散笼统且难以得到落实。事实上,不完善的管理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桎梏。 二是慈善组织行政性倾向严重。慈善组织是在行政需求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后经济改革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各种矛盾突现,而有限的财政无法为所有社会成员缓解社会风险,这时政府不得不寻求第三部门的帮助。而当时社会力量比较弱小,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当时几乎没有慈善组织。政府只能从内部分化出慈善组织,以便以合法的手段获取慈善资源。我国大部分慈善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半官方的组织。因而,我国慈善组织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在登记管理上,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制度,抬高了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限制了慈善组织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在慈善组织运作过程中,慈善组织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人事任免,慈善组织的大部分领导是政府部门的离退休干部,极容易造成组织的官僚化,效率低下。 三是慈善组织公信力较低。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很低的,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公益事业做出的评价。我国慈善机构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导手中,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慈善机构理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作用。这就造成了慈善机构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违背慈善机构章程宗旨,捐赠人意愿的错误决定。慈善基金会的半官方化及我国慈善事业的公示和监督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造成部分慈善机构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没有募捐和执行的专业分工,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侵占、挪用、贪污捐赠款物的行为,使得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效率经常被质疑。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慈善立法。我国现在涉及慈善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三部法规。慈善机构的认定、注册、管理、监督,公益事业的产权、融投资、转让等实际已经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法律可以参照。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因此建议政府尽快制定《慈善事业条例》,从法制上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和原则。 二是建立健全各类慈善组织。现阶段,我国要着重培育劝募市场,强力推进募捐活动,逐渐实现募捐机构与实施机构和协调机构并存的格局。在慈善组织形式上,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主要可分为专门的慈善机构如中华慈善总会和南京爱德基金会等; 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如从事人道主义救助事业的红十字会;其他参与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团体等。慈善组织的官办性再加上慈善组织建立时的非竞争性,导致慈善组织的低效率。因此,要实现慈善事业的社会化,就必须推进慈善组织的民营化,实现以独立的民营慈善团体为主体,辅之以附属于某些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基金会、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