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论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论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论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分析

梁健阜新市细河区教师进修电教部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整合、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各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课程整合课程资源

当前,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新课程体系所具有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为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应用开创了新的机遇。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指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程改革注重课程整合和优化,更加强调学习内容与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以及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显而易见,靠以往“讲授—记忆”的学习方式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有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实践中证明其在课堂辅助教学中的显著作用,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如果仍然将信息技术定位于“教学辅助工具”,还是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那么,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的表演性、随意性将无法得到有效的改观,同时也必然导致对信息技术“大投入,低产出”的质疑。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中的信息技术,不再只是“辅助的角色”,它是新课程改革所必须的,并且在新课程改革中必然要扮演新的角色。因此,本文就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信息技术是课程整合的平台,信息技术同其它学科整合后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整合是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它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强调课程间的整合。在这一整合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既具有知识性的特点,又具有工具性的作用,所以它既可以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又可以成为其它学科间整合的平台。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可以有这些方面:其一,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程与其它课程整合。这种整合方式主要用于具有相关内容的课程之间,比如“POWERPOINT”与“作文教学”,“FLASH”与“美术”。其二,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与其它学科整合。众所周知,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资源库,无论什么课程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当然,要想有效的使用这些资源,就必须掌握使用的方法,课程整合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整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不同学科提供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其三,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其它学科整合。现在日渐兴起的远程教学、网上学习正是这种整合方式的应用。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它从“技术”这一角度出发,必须同其它学科的整合后才能体现出来。长久以来,传统的班级课堂授课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有许多教学

内容如果不借助媒体,特别是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仅靠教师讲解是很难使学生达到掌握现代知识的要求,例如,在数学中利用长方形的知识来求解圆的面积公式,传统的方法是很难讲得清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演变过程的掌握是相当模糊的,笔者利用FLASH MX做一只动画课件,由于比较生动形象,全班学生对这个公式理解达到98%,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学生对此还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几年,各校都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一个方向,我参加几次这方面的教学活动,几乎涉及到每门学科,例如数学中的几何、语文课《石拱桥》、物理的《力学》、英语、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同学反映都是比较好的,从教学效果来看也确实是比较好的,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有的不需要运用媒体,这要各位教师自己把握。如果运用信息技术上课,对提高每堂课的利用率是大有好处的。每堂课的板书是必不可少的,但板书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运用媒体后,就可改少板书时间,增加教学时间或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从而提高每堂课的利用率。课前用软件编一些小练习,课堂上让学生练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做一些比较难的练习题和做较多数量的题目,成绩差的学生也有相应的练习,从而顾及到每一位学生,达到提高课堂的利用率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更多的学生能同教师保持一致,做到脑、心、手的统一,从而达到提高课堂的利用率的目的,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是学生认知的工具,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学生应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将从“主体”转向“主导”。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再局限于教师的“辅助工具”,更应该是发挥其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诱发行为等各方面的优势,努力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拓展性。教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堂外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学习和使用各种有用的教学信息,特别是当前网络的普及为广大教师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上极其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可以很大程度的满足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不管是哪种学习方式,其核心都是要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和教科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开放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其中特别应该掌握信息时代的产物: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比如利用互联网进行研究性学习。事实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推广,我们的学生已经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不断在尝试、在学习。只要我们因势利导,信息技术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巨大的转变。同时,学生运用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必然给我们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形式,丰富、有趣、优质的学习资源使得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不仅变得更加生动、有效,而且还有利于开发和提升学生的潜能。因此,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仅有助于达到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目的,还有助于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是主要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来探索知识、发展知识、创造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必然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转变为强调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多人合作的各种研究学习或合作学习。将教学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让学生学会知识上,而是放在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三、信息技术是课程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渠道。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相联系,同时还提出了学生应具有收集、处理、使用信息等能力的要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已经溶入了学生的学习之中。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具有相应的课程任务、学习目标。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在许多中小学开设,课程的性质也从以往的兴趣课到选修课、必修课转变。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更在于使学生在具有以上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它们为自己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探究学习服务。所以,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地指出:“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和应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发展其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课程改革中也强调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事实证明,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类进步的需要。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促进学生的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积极有效的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价值。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信息技术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因此,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同时还可以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四、信息技术为各学科教师素质的提高起促进作用。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笔,说说写写上到底。”的教师主体地位转变为:“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通过收集各种课程资源,协助学生完成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并这一过程中升华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导地位。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教师本身的信息化素养就成为这个转变过程的关键。如果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过关,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因此,各学科教师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确保教学过程中不能出现错误的现象。这也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辽宁省教师

信息技术二级考试即将结束,在这一培训中,使全省大部分的中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大辐提升。但是,有很多教师只是在考试中通过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境中的应用还没能实现。他们不是不会用,就是不知道怎样用,要不就是对新课程中的信息技术要求理解不够而弃之不用。我们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成了新课改的“瓶颈”,也让信息技术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鸡肋”,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这种现象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就象在上课时用粉笔写字一样灵活,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师上课的一种工具,并且逐步的实现在教学中完成与学科的真正融合。所以,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成为决定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我们的教师应该抓住新课改的契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为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促进学校教学环境的变革。

一想到教室,我们的眼前马上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教室的墙上嵌着宽大的黑板,黑板前是一台一桌;桌上摆着教科书、备课本和圆规、三角板之类的教具;台上站着一手拿粉笔,一手拿教鞭的老师;台下是手拿钢笔,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现代信息技术使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向多样化、新颖活泼迈进。多功能教室配置有电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即信息的接收和输入、输出装置,可连接学校有线电视系统和各种国际因特网、学校校园网以及大屏幕和音像系统,面向教学把各组件集成在一起,组成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呈现系统,对多媒体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展示。从而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料限制,向学生展示最大信息量。除了课堂教学环境外,还包括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虚拟实验室的出现,为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创造了仿真和模拟的教学环境,给实验教学环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实验室里堆满各种实验器械及各种有毒、有害的溶液,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而对于有些周期长或在真实世界里难以观察到的实验,传统实验则显得无能为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解决了人类视觉的时空盲点和生理极限所带来的实验困难,使现实中或短期内无法观察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瞬间呈现在眼前;同时,虚拟实验使得实验的进行不再受场地、器材、时间、自然环境的限制,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实践机会。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课堂和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有助于促进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知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正在成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正在成为课程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的新动力。信息技术必将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必将推动新时代教育的前进。

参考文献

1、陈守常《新课程新方法》《中国电化教育》2003.10

2、郭元祥《新课程中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2003修订本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2003修订本

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其意义》2003修订本

5、黄晓波陆玲《从CAI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8

6、.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促动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民,教学模式的持续革新,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普及了,代替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人、一笔、一黑板的教学模式。尤其对于中学地理学科来说,多媒体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片生机与活力,大大提升了有效教学的效益。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长期实践,对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有些粗浅的探索,逐步实现着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点滴变革,来合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明确所谓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老师央一段时产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地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由此看来,提升有效教学效益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来达到教学效益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教学,成为地理老师的得力助手。 明确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或其它电子设备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的组合。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的水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将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度析

综合获得知识。多媒体课件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最佳学习环境。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更需要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没有见过或是根本无法直观看到的。教学过程中仅靠语言和图片来讲解那些运动的、无法观察或抽象的事物,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形成准确表象,易于学生接受。 其次,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有效教学的效益。多媒体课件把教学内容和多种表述形式集于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体现在他们面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使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态和积极参与的心情去主动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有效教学的初步目标。改变了以往老师累、学生觉得枯燥、无法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况。有了课件中的动画、视频这些多媒体技术手段能把大家看不到、无法想象的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化虚为实地体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内容仅靠老师语言和静止的图片来讲,学生无法建立相对应的空间立体环境,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并且抽象的知识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则无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地球的自转,公转这课,老师拿地球仪能够演示,但是没有公转动画中太阳在公转中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变化过程。演示动画能够让刚接触地理学科的初一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形成准确的表象,从而对知识自觉接受,并且印象深刻,记忆准确牢固,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这样使用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班-54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2020-04-18 调研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不同的教育形式又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研组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措施和方法如下: 1、建立研究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拉近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把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班分成12小组一般一个小组有5个学生,相对有二位低层生,两位中层生和一位高层生。高层学生当组长,中低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小组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教学任务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

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如林召凯老师在讲授《幻灯片的制作》时,通过“展示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想去做的冲动,于是老师做出简单的“讲解演示”后,调动了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课堂效果非常好。 3. 师生角色的.变换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知识不再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更多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自己获得的。老师的使命应该是:一个热情的“指导者”,一个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有益、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强有利的“引导者”。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初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第一课时我们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硬件的组成,包括名称、生产厂商、图片、作用等以表格的形式保存下来,发到教师的邮箱里,第二课时让学生观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视频,并当场拆开主机让学生观看,第三课时让学生总结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并进行质疑讨论,我在一旁进行指导,效果相当不错。 4、上课实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独特优越性。因为网络教学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 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二、存在的问题: 1.分组、分层教学实施的不够好,各环节的落实不到位。 2.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往往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的步骤操作、练习。 3.课时少,时间短,对上机实验遇到的问题很难一一解答。 4.重点和难点有时把握不准。 5.教师授课不够精练。三、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利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设计适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深度,只有深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潜能。 2.利用好“学案”。让学生通过“学案”引领他们自主的学习。 3.可采用基于网站式的教学,进行资源共享,便于师生交流,同时可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作品展示的平台,激

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好处Word版

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处于学龄初期的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无论在人的发展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种种事物的特点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对此引起关注,促使人们去探索、去认识,从而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热爱生活。就数学教学而言,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和作业产生兴趣,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它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平移与旋转”内容时,我先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的图案,然后让孩子们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平移、对称和旋转的,它们的特点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又安排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图案设计。这是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好机会!如果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有些图形做起来不容易,而且会影响图案的美观。但是若把它放到计算机上进行设计,就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出发,将图形进行若干次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得到一系列新的图形,形成一个图案。开放的题目,给学生极大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它们可以任意驰骋在自由、轻松的世界里。最后通过学生机联网,集体欣赏学生的作品,从中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几 何形体的变幻无穷,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二)、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适当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实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通过研究模型而解决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人们解决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简捷、廉价的手段,息技术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学习了圆周长后,上网搜索祖冲之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方知世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多篇范文)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 班-54 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 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3、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4、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四、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总结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新课程改革意在构建体现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打破旧的传统课程背景下不论学生基础与潜质,不顾学生兴趣与特长,忽视个性差异的弊端。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空间,让学生在不断选择中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学会规划人生。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已根深蒂固,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当初许多东西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有边学习、边总结、边实施。因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经过探究、总结,取得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教训。 一、学习新课改理念,制定实施方案。 新课程实施是一次全新的教学改革,在实施落实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与困难。思想决定行动,观念更新是前提,科组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班,学习新课改理念,明确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实施方法,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通过学习,改变观念,达成共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新课程试验改革中教学的变化 (一)课堂教学发生可喜的变化 1、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逐步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 教师结合实验教材的诸多优势,课堂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更注重情感体验和人文性。教师的思考由课改刚启动时重形式转向了重内容实质的研究。课堂教学内涵的改变反映出当前教学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教学方式的转变实施得更为深刻。 2.课堂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动场景。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激活,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的交流,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多了思考的空间,教师成了学生学习中的伙伴、朋友。学习变成了一种交流、讨论和对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 3.重视开发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课堂上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训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中开发课程资源,搭建进行实践活动的平台,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感悟,教学活动更为丰富多样,课堂中有了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可喜尝试。基本能力各科开足可齐课时,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从而真正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 4、课后实践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材设计了分层内容,教师设计了分层实践内容等,使学生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的变化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越来越走进我们的日常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容量,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因而在培养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适应新课改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力量。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没有兴趣,上课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在讲述奇妙的二氧化碳时利用媒体播放意大利的死狗洞、由干冰制造的云雾缭绕的舞台、人工降雨的情景,学生就会对你所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疑问。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至于讲授时间过多,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不足,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消化一节课的内容,其难度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在课后就要花大量时间去复习、巩固,这无疑就是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范文最新推荐------------------------------------------------------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班-54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 8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3、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4、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四、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 娄山关镇中心学校谢代江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变革的思考 在发达的地区,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我们桐梓,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更新。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 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索,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即“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课题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课题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课题实施方案 ——来宾市兴宾区城厢镇中心小学莫方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但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当前,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已经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各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化,给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教学设计中具体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就是怎样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案。 2、怎样避免应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3、怎样组建教学资源库,使教师从繁重的搜集素材、整理素材、甚至制作教学课件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

改革实践中。 4、研究怎样解决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匮乏的问题。 当前,我校已开通了校园网,建起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室和光盘播放室,同时计划建立教师电子备课室。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多次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基本知识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我们所进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变革和建构多媒体学科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师经过自身的课堂教学研究,讨论和相互观摩评议,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动机,掌握研究方法,促使教师由“教书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研究目标: 1、更新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教育信息技术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3、指导教师搜集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组建教学资源库,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4、改进学校的硬件环境,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好处和改进措施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好处和改进措施 用信息手段代替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辅助教学,让学生进入新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改变,也对教育教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那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有什么好处呢? 一、信息技术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服务可以广泛应用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对外宣传与联系、学籍管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寄宿生管理等;也广泛应用于校内课程教学、课外小组活动,以及校外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教师和专家相互联系提供讨论的平台,为教师提供课内外学习活动的网上备课环境和教学活动管理平台。信息技术还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学会了探索、实践,激发了联想、判断,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积极、深入的加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些学生还意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而非考试分数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不断的激发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活动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地结合使用信息教学技术,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教学的内容更明晰,使学习者的探究行为更易于发生,促进了高级思维活动。与所有其它工具一样使用者借助它可更灵巧地工作,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促进了高级思维技能。实践表明,运用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四、促进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转换。 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信息技术教学的环境下,由于对新事物的接受学生要快得多,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也集中得多,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更多,当然,在这之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那么,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呢? 一、循序渐进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给新时期的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逐步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所以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它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一.教学内容的呈现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地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1)〔P189〕从中可以看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拓展 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例如: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为学生学习外语创造良好地学习环境,师生实现双向对话,可听可视,录音跟读,并且反复操练,强化,每位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主动选取和控制教学信息,自觉反复操练,模仿强化;教师可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个别指导,调控教学,学生愉悦,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素及多媒体,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媒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软件,选取有关内容加以学习,有的软件还配有游戏式的评价联系,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只要练习过了关,都会给予“你真棒”,“别灰心”,“再来一次”等相应鼓励性的配音评价。在网络媒介中,信息是共享的,Internet是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式。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淄川第一中学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我校信息技术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保证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质量,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我校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制定本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即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创新,强调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自觉地、个性化地应用信息技术,并强调对技术的创新利用和创新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其他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 教育部在2000年11月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应该在中小学各个阶段都开展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教育,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评价等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的总体要求,这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但是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面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相差悬殊的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到底教些什么?怎样教?怎样完成《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目标?虽然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尚未出台,但是根据罗湖区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一:区内基本情况 全区15所中学(含两所职业中学,两所改制中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课程开设为:所有高三年级均未开课,初三年级有2所中学开设一节,初一、初二年级大多数学校均开设一节课,目前全部采用深圳市电教馆新编教材,我区对中学生的考核主要采用考察学生作品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笔试相结合的办法。 区内45所小学(含5所国有民办小学),除开莲塘小学(没有机房)、港人子弟学校(只有一年级),其余学校三年级以上已经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课程开设量为每周一节,目前均采用新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良好的操作习惯、以及学会最基本的操作,对学生考核主要采用考察学生作品的办法。 二:存在问题: 1、学生对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相差特别悬殊,现在就读初中、高中学 生有的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电脑、有的初中才开始接触电脑。 2、学生电脑操作技能差别很大,有些同学早已熟练掌握Office软件及其他较为复 杂的软件使用,有些同学(特别是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对Windows操作尚不

浅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建构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合作工具;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计算机作为教学管理工具。 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学习信息技术科学知识:像物理、化学一样,信息技术科学也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学生应当学习信息技术科学知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构成、程序语言、历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2)学习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学生应当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如开关机器、使用键盘和鼠标、管理磁盘软件等。 (3)学习信息技术对社会的用途和影响: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生应当了解信息技术给社会各领域带来的变化及问题,知道信息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2.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采用这种方式。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3.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这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交流的工具进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如万维网、电子邮件、BBS、聊天室、视频会议等,都可以为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提供支持。同一个学科的教师们可以通过邮件列表或等建立一个讨论组,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学生可以在网上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共同探索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题或者交作业。同时学校和家长之间也可以利用网络实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另外,在进行某个领域的学习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该领域的一流专家或者第一线的实践工作者。比如,学习者可以就遗传问题直接通过电子邮件访问遗传学专家。 4.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信息技术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新课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 如何正确看待学生,如何理解课程和教学,如何看待教师,如何进行课程教学评价,针对教育活动结构中一系列核心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了合理的教育理念:新课程强调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渗透在教育之中。新课程强调确立新的课程观、知识观,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的过程价值,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生成与反思的教学价值。新课程强调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性价值,强调发展性评价。新课程还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课程资源观,第一次在中国基础教育中提出了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第一次大范围地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 新课标将高中阶段的课程分为8大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历史、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标中明确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将信息技术课程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我认为与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相比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更的明确目标2、丰富的课程内容;3、丰富的教学模式;4、倡导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一、信息技术课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什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把培养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素养构成的重要部分,它是个人终身学习的保证,是个人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构成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的保证,而计算机教育时代所注重的技能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把培养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的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分以下几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1、知识技能方面——理解、熟练操作、适应 首先,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帮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