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信息技术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新课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

如何正确看待学生,如何理解课程和教学,如何看待教师,如何进行课程教学评价,针对教育活动结构中一系列核心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了合理的教育理念:新课程强调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渗透在教育之中。新课程强调确立新的课程观、知识观,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的过程价值,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生成与反思的教学价值。新课程强调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性价值,强调发展性评价。新课程还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课程资源观,第一次在中国基础教育中提出了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第一次大范围地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

新课标将高中阶段的课程分为8大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历史、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标中明确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将信息技术课程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我认为与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相比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更的明确目标2、丰富的课程内容;3、丰富的教学模式;4、倡导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一、信息技术课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什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把培养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素养构成的重要部分,它是个人终身学习的保证,是个人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构成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的保证,而计算机教育时代所注重的技能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把培养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的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分以下几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1、知识技能方面——理解、熟练操作、适应

首先,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帮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

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多样性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教师又可根据教学地和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改变,但终极目标不变。

新课标将的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 一个模块,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又是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又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同时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所有5个选修模块平行设计,相对独立。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丰富的课程内容使教学模式也变得灵活多样:

1、建立研究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拉近学生之间的差异。分组教学的应用能以优带差,使优者更优,差者赶优,缩小了班级学生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小组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长此以往我想对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2、利用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独特优势。

因为网络教学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3、引进竞争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体荣誉感

力争上游是人类的本性。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组际间的竞赛活动,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激发集体荣誉感。

四、倡导新的评价方式

新的评价方式应该重视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和成绩。采取课堂课外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知识无限,而课堂有限,怎样在有限的课堂当中,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关注,使学生在以面对计算机为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能力、自主学习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我有如下建议:

一、贴近生活与实际的情境设置

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是因为它顺应了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满足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完美体现。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将要推动一个时代的进步,而根本所在是要有发现、创造的能力,即发现生活的现象,不断反思,运用所学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将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是关键的第一步。

信息技术的教学情境应当根据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善于多引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技术),也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或人为的现象,还可以是某些实践的成果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让教学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触动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与探索之中。学生具有细心观察、留心生活、勇于实践和积极投入思考的意识,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自主探索从任务的提出开始

新课程应该倡导过程式、发展式的教育教学,为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已成为现在教学模式的主流。大部分的教师都采用在课前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我发现这种方式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往往使自主学习变成了部分自觉性强、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的任务学习。教师设计提出的“任务”,学生只能被动接收,久而久之,自主探索便不再自主,而是教师灌输学习内容的另一种形式,相反会使教学的过程更显平淡和枯燥,即使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一先决条件,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纯粹成了为“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作业式教学。因此,我们需要从任务的提出开始就体现“自主探索”的过程,体现“主动的任务驱动”。

教师在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启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自发的主动任务,进而为完成这些任务而“需”、“需”才“索”,“索”才“教”。根据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提出的任务,教师再加以补充和要求,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并非纯粹的“学习”,而是主动、科学的探索过程,是创造与发明并展现自己个性的过程。由于任务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是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量身打造,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不会提出大大超出自己想像力与知识水平的任务,保证了全体学任务的可行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分的激发,使学生有产生任务的强烈欲望,并且对于学生形成的任务要求应当给予必要的分析与点拔,这样学生才会更顺利的达到创作的效果。

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但也不能作为旁观者,引导学生能正确的把握学习的重点,举一反三,培养他们会学习的能力和多向思维

的能力也是在自主探索当中应当重点实践的。

三、有协作与竞争的机制

在信息的时代里,谁能最快的掌握信息,谁能具有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谁能在机遇面前作出明智的决策,大胆把握与挑战,谁的成功机会就会越大。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能让学生领略信息技术魅力、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体验信息社会进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具有挑战性的、有竞争性的问题总是能有非一般的热情和表现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协作与竞争相结合的机制有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之更能进一步体验社会的发展要求。

通常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和互助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现代意识。但是往往在实际过程中,分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任务完成的优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任务不断的调整和实践,不鼓励从始至终以同一种模式来进行小组的划分,同时对于竞争的形式,也应根据中学生的心里规律进行适当的变换。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小组合作任务的明确,必须做到任务具有一定的可探讨性和可发挥度,一定要由每一个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方可完成,以体现整体为主,兼顾个性的发展。

四、以学定教、以学促教

重视学生经验,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与教师理解的课程是不一样的,备课做到真实地了解了学生经验的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学生。而且不仅教学设计而且在教学全过程要重视学生经验的课程,才会有真正意义的以学定教,才能真正带着学生走向课程,完成课程。

重视学生评教。教学为学生服务,教育的成功和缺失离开学生的感受和反馈是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学生满意度调查、课堂教学评比让学生参与评教等等。

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评价一般是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并上交,教师评价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被评价的客体。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使学习资源共享,学生通过同伴或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在评价之前,教师与学生应首先共同商议出一个评价的细则,使师生之间的评判标准达成一致。在制定好评价细则后,将学生作品交给评价者,可以通过组内先自评,再交换评的方式,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可以直接交换评价,但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监督学生的评价行为,保证评价的质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能力,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责任感。

从综合素质上来说,会想,会学,会看,会做,已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四个重要内容,但“会说”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社会的人才,在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的同时,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的所长,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有效的传达自身的必要信息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使能将所学、所看、所想的内容表述出来,将所做的过程清晰明白的展示出来,充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而实施这一过程,学生的

自我评价是一个很好的展现形式。通过评价之后,各竞争小组之间通过讲述所评作品的优缺点,以及各小组自评中展示完成过程中的技术应用和对本身的综合评价,可以激发挥学生的表达欲望,从无形中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素质。

六、建设、积累与共享教学资源

一方面同行教师共同建设课程网站,组织分工合作和吸引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对这门课程,听你的,听我的,我听大家的,大家听我的。另一方面建立师生参与课程建设和管理,平等互动的网络平台。可以用博客的形式,博客是网络上一种新的流水记录和开放互动形式,被称为网络日志。博客与一般网站形式不同在于,一般形式的网站,人们是被动地上网查看下载,博客则是对互联网世界的主动参与。绝对个人化或自我视域的书写是博客的本源力量。同时,当每一个博客人自己撰写的“网络日志”汇集成了一个庞大的博客网络后,互联网的通讯功能、资料功能、交流功能被进一步强化,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思想,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根本性改革。它向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大大推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完善了新课标的改革体制,体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进一步尝试和灵活改进,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形成更系统化的符合信息技术改革要求的教育理念。

论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论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肇庆市颂德学校数学科组赵燕娇 关键字:信息素养中学生培养能力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化教育已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信息化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主要从概念、重要性及培养途径等方面来阐述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何为信息素养? 要想知道何为信息素养,我们首先要清楚信息素养的来由:信息素养概念的酝酿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把它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1987年信息学家Patrieia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重新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查寻、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从以上几点可以简单概括出“就是信息获取者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二、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要求必须提高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以前,我们所认为的文盲是缺乏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到了现在的数字时代,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那他就是现代的文盲。由此可见,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及时、准确掌握信息,科学、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养。 2.信息素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的定义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

信息技术正在带来哪些教学变化

信息技术正在带来哪些教学变化 我国现有教育与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移动设备、碎片化学习、视频学习已成为普遍趋势,特别是最近兴起的“教育云”和微课程已使课堂景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子书包、微课,博客、微信圈、QQ群、云个人图书馆等,目前已成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的必要载体,其个性化、分散化、网络化的运行方式与课堂教学结合,带来了我国基础教育方式的急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工具性的简单变革,也是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深层变化,教师应有深刻的认识,并勇于迎接挑战! 课堂景观正在改变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整合公用教育资源,以方便教学使用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国外的微课程大多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制订学习计划,它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交互式学习过程。它一般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10钟左右的教学。它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课程。它具有以下特点: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构成多样;学习情景真实、交互性强;注重教学设计、适合自主学习;制作技术简单、使用灵活方便等。它打破了传统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学。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校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涉及课件制作、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组织形式正在改变 “教育云”使得传统的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模式。浙江省东阳市是首批“国家教育云”计划应用试点县市之一。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国家教育云”计划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该市中小学校主动参与课堂变革的热情。“教育云”计划造就了无界学校和网联学校,例如,2014年6月24日在东阳举办的“教育云”环境下课堂教学创新观摩活动中,小学语文网络教研活动、横店镇中心小学美术翻转课堂、横店二小英语同步课堂同时进行,在网络环境下,3所学校的学生同听一堂课,这在过去难以想象。当天,横店中心小学、横店二小、横店三小的100多名学生,分别在3个会场,同时聆听了周华华执教的《蜜蜂》一课。三个学校通过“教育云”构成了网联学校和网联班级,学生一起在虚拟和现实课堂同时上课。而观课教师则可以利用互动平台,对相关的课堂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或者精彩点评。“教育云”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数字化传播方式,打破了时空疆界,不同学校教师可以进行一体化教研,促成了无边界学校、互联学校的产生。同时为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国内一些学校开始尝试“走班制”教学,传统的一成不变的固化班级模式也被打破了。由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越来越走进我们的日常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容量,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因而在培养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适应新课改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力量。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没有兴趣,上课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在讲述奇妙的二氧化碳时利用媒体播放意大利的死狗洞、由干冰制造的云雾缭绕的舞台、人工降雨的情景,学生就会对你所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疑问。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至于讲授时间过多,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不足,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消化一节课的内容,其难度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在课后就要花大量时间去复习、巩固,这无疑就是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计算机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系10级徐嘉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二、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教学目标两个部分。 总目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 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 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 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三、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1、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班-54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Setting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摘要:讲述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引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引出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Abstract: Narrate IT and its development , lea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Have the ai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draw forth to set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关键字: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Keyword: IT and it develo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Set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正文: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数字产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电脑、电话、扫描仪等,可以说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而“数字”正在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呢?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它可能是机械的、激光的,也可能是电子的、生物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时间约是后巴别塔时代。语言其实是人类在劳动中,遇有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一种最早使用的完善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传播的符号系统,在不同的时期会因交流而有所不同。语言的使用是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二次: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时间约为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使用文字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等因素的局限。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时间约为六世纪中国随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总结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新课程改革意在构建体现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打破旧的传统课程背景下不论学生基础与潜质,不顾学生兴趣与特长,忽视个性差异的弊端。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空间,让学生在不断选择中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学会规划人生。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已根深蒂固,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当初许多东西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有边学习、边总结、边实施。因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经过探究、总结,取得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教训。 一、学习新课改理念,制定实施方案。 新课程实施是一次全新的教学改革,在实施落实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与困难。思想决定行动,观念更新是前提,科组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班,学习新课改理念,明确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实施方法,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通过学习,改变观念,达成共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新课程试验改革中教学的变化 (一)课堂教学发生可喜的变化 1、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逐步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 教师结合实验教材的诸多优势,课堂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更注重情感体验和人文性。教师的思考由课改刚启动时重形式转向了重内容实质的研究。课堂教学内涵的改变反映出当前教学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教学方式的转变实施得更为深刻。 2.课堂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动场景。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激活,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的交流,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多了思考的空间,教师成了学生学习中的伙伴、朋友。学习变成了一种交流、讨论和对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 3.重视开发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课堂上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训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中开发课程资源,搭建进行实践活动的平台,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感悟,教学活动更为丰富多样,课堂中有了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可喜尝试。基本能力各科开足可齐课时,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从而真正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 4、课后实践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材设计了分层内容,教师设计了分层实践内容等,使学生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的变化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多篇范文)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 班-54 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 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3、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4、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四、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

浅谈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讲解学习

浅谈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樊 振 翼 冠县辛集镇齐庄小学 浅谈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不懂信息技术就等同于新时代的文盲。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内容,独立开设了一门课程。信息技术课在小学乃至中学都有开设科目,与传统的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在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许多农村中小学、县级中小学甚至一些小城镇的高中,由于该门课程不是考试时的

必考科目,被放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本文结合现实情况和日常经验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关键字:信息技术计算机重要性习惯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上好本课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上也起着很好的引导作用。习惯一旦养成是非常难改的,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第一次接触计算机,老师从一开始交给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会影响他的一生。信息技术虽然不是必考的科目,但它却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我就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出的教学方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旨在与大家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管理好课堂纪律,培养上机好习惯 微机室和平常的教室不一样,每台计算机都是带电的,安全问题要十分重视。信息技术课对于没见过计算机的小学生们简直就是个新鲜玩意。本来小学生的好奇心就强,面对这样一群学生,管理好课堂纪律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管好课堂纪律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信息技术这一动手实践操作比较强的学科,学生有很大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吃透教材,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教学过程更有吸引力。 2、多练习,集中学生注意力。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实践操作,从而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第七课《奇妙的变化》精编版

2020年小学信息技术第七课《奇妙的变 化》精编版

小学信息技术第七课《奇妙的变化》精品教案 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教学。 教学重点:图片的放大/缩小、翻转/旋转 教学难点:图片的选定、放大/缩小方法以及翻转/旋转方法 教学准备:画图软件、四个任务和二个练习图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图形放大、缩小和翻转(旋转)的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教师设计的任务,使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的放大、缩小,翻转(旋转)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任务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歌曲的主人公是谁?(孙悟空)喜欢他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图片1,[大大的定海神针,小小的孙悟空]让学生读图,图上孙悟空正在发愁,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定海神针缩小,一种是把孙悟空放大),我们一起帮孙悟空把定海神针拿到手,怎样才能在画图中把图片放大缩小呢?

课本57页(自学课本、相互讨论),放大或缩小,打开“图片”文件夹中的“任务一”,根据课本提示,我们一起帮助孙悟空把定海神针拿到手。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展示任务一(图1),让学生去帮助孙悟空拿定海神针,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任务二:学习知识,助人为乐 看来还是同学们的本领大,孙悟空得到大家的帮助以后,非常感激,决定到学校来看看大家,走着走着,看到这样一幕(出示图片二[一辆翻倒的自行车,泪流满面的小弟弟,大步走的小明),小明和小弟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回答)我们再帮助小明改正错误,帮小弟弟把自行车扶起来。 课本54页(自学课本、相互讨论),打开“图片”文件夹中“任务二”,我们一起来帮助小明和小弟弟。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二以后,先让学生读图,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再说说小明的做法对不对,他应该怎样做?帮助小明改正错误,转身回头(水平翻转),帮小弟弟把自行车扶起来(垂直翻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任务三:改正错误,文明礼貌 孙悟空看到大家是一群助人为乐,热心肠的好孩子,更想看到大家,他快来到我们学校了,可是我们学校的某个班级却是这

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使该技术在教育领域里遍地开花,多姿多彩。多媒体计算机日趋普及,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是大踏步走进课堂,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中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载体,通过恰当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达到美术学科和信息技术的良好整和效果。 随着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完善,美术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研教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那么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有必要整合吗?整合之后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下面我就上面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中小学美术课程总目标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

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要实现以上总目标,就要大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并加以整合。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效果,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优越性 1、信息资源丰富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大量的软件、图片和资料,积累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像,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它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 2、改变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演绎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把枯燥无味的各种概念、定理、法则,通过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媒体的有条不紊的演示,使得课堂气氛更生动活泼,学生思维更活跃,师生关系更融洽,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 教育部在2000年11月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应该在中小学各个阶段都开展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教育,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评价等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的总体要求,这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但是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面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相差悬殊的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到底教些什么?怎样教?怎样完成《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目标?虽然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尚未出台,但是根据罗湖区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一:区内基本情况 全区15所中学(含两所职业中学,两所改制中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课程开设为:所有高三年级均未开课,初三年级有2所中学开设一节,初一、初二年级大多数学校均开设一节课,目前全部采用深圳市电教馆新编教材,我区对中学生的考核主要采用考察学生作品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笔试相结合的办法。 区内45所小学(含5所国有民办小学),除开莲塘小学(没有机房)、港人子弟学校(只有一年级),其余学校三年级以上已经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课程开设量为每周一节,目前均采用新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良好的操作习惯、以及学会最基本的操作,对学生考核主要采用考察学生作品的办法。 二:存在问题: 1、学生对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相差特别悬殊,现在就读初中、高中学 生有的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电脑、有的初中才开始接触电脑。 2、学生电脑操作技能差别很大,有些同学早已熟练掌握Office软件及其他较为复 杂的软件使用,有些同学(特别是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对Windows操作尚不

信息技术重要性

信息技术重要性 近年来一些从事未来教育模式的专家学者均指出: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乃至生活.可见放弃计算机将不能很好地衣、食、住、行,而尽早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信息技术课正逐渐成为各类中小学必修课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已成为必需。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到培养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的高度;让学生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了解计算机性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到培养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的高度。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计算机能力提高到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高度,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与现在常常提到“功能性文盲”有关。“功能性文盲”最初的含义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他们无法与同时代的人沟通,尽管他们可能上过学,并获得过文凭。当今的信息社会,读、写及计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扩展,“功能性文盲”的标准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面。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新的“功能性文盲”,如果自

己成为“功能性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 二、让学生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计算机文化”一词是90年代初在国际上流行起来的概念,既然属于文化的范畴,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地位、作用和内涵,了解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体会计算机应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接受并掌握其基本知识与技能,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内容。 三、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了解计算机性能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因此在最初就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计算机, 使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严肃的学习风气,这对迅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四、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1、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3、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不拔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使大脑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法,都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勇于进取、善于独立探索的能力。由于计算机运行的自动化和程序化,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 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 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 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 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 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信息技术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新课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 如何正确看待学生,如何理解课程和教学,如何看待教师,如何进行课程教学评价,针对教育活动结构中一系列核心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了合理的教育理念:新课程强调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渗透在教育之中。新课程强调确立新的课程观、知识观,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的过程价值,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生成与反思的教学价值。新课程强调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性价值,强调发展性评价。新课程还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课程资源观,第一次在中国基础教育中提出了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第一次大范围地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 新课标将高中阶段的课程分为8大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历史、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标中明确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将信息技术课程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我认为与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相比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更的明确目标2、丰富的课程内容;3、丰富的教学模式;4、倡导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一、信息技术课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什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把培养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素养构成的重要部分,它是个人终身学习的保证,是个人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构成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的保证,而计算机教育时代所注重的技能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把培养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的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分以下几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1、知识技能方面——理解、熟练操作、适应 首先,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帮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

信息技术课学习总结

信息技术课学习总结 篇一: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 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

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目标、阶段、层次

所谓“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整合于课程、教学和评价之中。信息技术除了作为简单的学习传递系统外,更重要的是把技术作为学习资源和交互工具应用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教学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2.可以帮助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 4.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传统的认知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的支持,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为培养创新能力营造理想的环境。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 .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

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5 .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和层次

浅谈信息技术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浅谈信息技术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信息技术以其个性化、网络化的方式与课堂教学结合,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教学过程中的变化 (一)教师的变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传统教学过程注重教师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二)学生的变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除接受教师面对面的讲授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这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索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育信息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教育信息的表现方式多样化,传递途径立体化。在信息表现方式上,可以用文本、图形、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在信息传递上,由过去印刷品的平面传递,到现在的通讯卫星、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全方位立体化信息传递通道。 二、教育信息资源的变化 (一)信息资源呈现形式多样化。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来反映教学内容。 (二)信息资源交流方式多样化。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设备进行交流,构成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三)信息资源来源渠道多样化。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工具,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信息资源。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国家教育云”计划造就了无界学校和网联学校,“教育云”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数字化传播方式,打破了时空界限,不同学校教师之间可进行一体化教研,促成了无边界学校、互联学校的产生。教学组织形式发生着巨大变化。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最重要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最重要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初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简单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体会。一、带着兴趣,自觉学习。小学生学习一般都凭借兴趣,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因为特别是男孩子很喜欢玩游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二、任务驱动,加深记忆。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

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就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 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电脑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