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仇保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仇保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仇保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仇保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仇保兴

原创 2015-03-03 给水排水独家刊登

小编导语:作者从海绵城市的四项基本内涵,建设海绵城市的三种途径和深化海绵城市(LID)五项展望三方面展开,通过海绵城市(LID)建设使城市成为应对水污染的主战场,

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希望之地。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

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博士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有一千多万人进城,新建成的建筑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引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我国的城市地表径流量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引发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那样,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把初期雨水径流的污染削减掉。本文介绍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实现海绵城市途径、并对深化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技术作了展望。

1海绵城市的四项基本内涵

1.1海绵城市的本质——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成功的”工业文明达到顶峰时,人们习惯于战胜自然、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海绵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水生态;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能保持不变。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 LID)。

1.2海绵城市的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一是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二是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我国很多地方结合点源污水治理的同时推行“河长制”,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生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推行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此外,从建筑设计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路面、人工湿地等促进雨水积存净化。据美国波特兰大学“无限绿色屋顶小组”(Green roofs unlimited)对占地723 acre(1 acre=0.004047 km2)的波特兰商业区进行分析,将219 acre的屋顶空间——即1/3商业区修建成绿色屋顶,就可截留60%的降雨,每年将保持约6700万gal(1 gal≈3.79 L)的雨水,可以减少溢流量的11%~15%。

四是通过种种低影响措施及其系统组合有效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1.3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传统的市政模式认为,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通畅越好,这种“快排式”(见图1)

的传统模式没有考虑水的循环利用。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具体技术方面,有很多成熟的工艺手段,可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及其空间布局来实现。总之,只要能够把上述六字方针落到实处,城市地表水的年径流量就会大幅下降。经验表明:在正常的气侯条件下,典型海绵城市可以截流80%以上的雨水。

图1 海绵城市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1.4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量总量和峰值流量保持不变(见图2),在渗透、调节、储存等诸方面的作用下,径流峰值的出现时间也可以基本保持不变。水文特征的稳定可以通过对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来实现。习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了。

图2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

总之,通过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是系统地解决城市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自然积存”,来实现削峰调蓄,控制径流量;通过“自然渗透”,来恢复水生态,修复水的自然循环;通过“自然净化”,来减少污染,实现水质的改善,为水的循环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设海绵城市的三种途径

2.1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首先,识别生态斑块。一般来说,城市周边的生态斑块按地貌特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森林草甸,第二类是河流湖泊和湿地或者水源的涵养区,第三类是农田和原野。各斑块内的结构特征并非一定具有单一类型,大多呈混合交融的状态。按功能来划分可将其分为重要生物栖息地、珍稀动植物保护区、自然遗产及景观资源分布区、地质灾害风险识别区和水资源保护区等。凡是对地表径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斑块和自然水系,均可纳入水资源生态斑块,对水文影响最大的斑块需要严加识别和保护。

第二,构建生态廊道。生态廊道起到对各生态斑块进行联系或区别的功能。通过分别对各斑块与廊道进行综合评价与优化,使分散的、破碎的斑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更具规模和多样性的生物栖息地和水生态水资源涵养区,为生物迁移、水资源调节提供必要的通道与网络。这涉及到水文条件的保持和水的循环利用,尤其是调峰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

第三,划定全规划区的蓝线与绿线。以深圳光明新区为例,作为国家级的生态城示范区,光明新区规划区范围之内严格实施蓝线和绿线控制,保护重要的坑塘、湿地、园林等水生态敏感地区,维持其水的涵养性能。同时,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实现宽广的农村原野和紧凑的城市和谐并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手段。

第四,水生态环境的修复。这种修复立足于净化原有的水体,通过截污、底泥疏浚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砌岸和培育水生物种等技术手段,将劣Ⅴ类水提升到具有一定自净能力的Ⅳ类水水平,或将Ⅳ类水提升到Ⅲ类水水平。

第五,建设人工湿地。湿地是城市之肾,保护自然湿地,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杭州的西溪湿地(见图3)为例,原来当地农民养了3万多头猪,并把猪粪作为肥料直接排到湿地里去,以增加湿地水藻培养的营养度来增加鱼的产量,造成了水体严重污染。后来重新规划设计为湿地景区,养猪场变成了充满自然野趣的休闲胜地,更重要的是,出水口水体的COD浓度只有进水浓度的一半,起到了非常好的调节削污作用。整个湿地像一个大地之肾,把水里的营养素留下来,滋养当地的水生植物和鱼

类,虽然鱼的产量可能会下降,但品质得到了提升,生态鱼比市场上的普通鱼价格提高了一倍。

图3 杭州西溪湿地

2.2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设计与改造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要借助良好的城市规划作为分层设计来明确要求(见图4)。

图4 海绵城市建设城市规划顶层设计

第一层次是城市总体规划。要强调自然水文条件的保护、自然斑块的利用、紧凑式的开发等方略。还必须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控制目标,明确城市低影响开发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域,并将有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相关专项或专业规划。

第二层次是专项规划。包括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其中,城市水系统规划涉及到供水、节水、污水(再生利用)、排水(防涝)、蓝线等要素;绿色建筑方面,由于节水占了较大比重,绿色建筑也被称之为海绵建筑,并把绿色建筑的实

施纳入到海绵城市发展战略之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预留空间,并为丰富生物种类创造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的雨水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道路交通专项规划,要协调道路红线内外用地空间布局与竖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建设雨水滞留渗设施,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第三层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分解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提出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并纳入地块规划设计要点,并作为土地开发建设的规划设计条件,统筹协调、系统设计和建设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详细规划可以实现指标控制、布局控制、实施要求、时间控制这几个环节的紧密协同,同时还可以把顶层设计和具体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结合在一起。

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构建涉及到整个城市系统,通过当地政府把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项目业主和其他一些单位协调起来,明确目标,落实政策和具体措施,见图5。

图5 层层落实控制目标

具体来讲,要结合城市水系、道路、广场、居住区和商业区、园林绿地等空间载体,建设低影响开发的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LID设施及其相应的功能、控制目标等见表1。

表 1

一是在扩建和新建城市水系的过程中,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如加深蓄水池深度、降低水温来增加蓄水量并合理控制蒸发量,充分发挥自然水体的调节作用。在我国新疆一些地区年降雨量仅为50 mm,蒸发量却高达4500 mm,当地民众自古以来就使用坎儿井来输送水,由于水温低、又能避免阳光照射,从而达到降低水蒸发损失的目的。

二是改造城市的广场、道路,通过建设模块式的雨水调蓄系统、地下水的调蓄池或者下沉式雨水调蓄广场等设施,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在一些实践中,实现了道路广场的透水地面比例≥70%,下凹式绿地比例≥25%,综合径流径流系数≤0.5。

三是在居住区、工商业区LID设计中,改变传统的集中绿地建设模式,将小规模的下凹式绿地渗透到每个街区中见图6,在不减少建筑面积的前提下增加绿地比例,可实现透水性地面≥75%,绿地率≥30%(其中下凹式绿地≥70%),径流系数≤0.45。

图6 传统绿色系统与海绵城市绿色系统建设模式对比

四是在园林绿地采用LID设计,绿地的生态效益更加明显。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通过建设滞留塘、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并将雨水调蓄设施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可以实现人均绿地面积≥20m2、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50%。、透水性地面≥75%(其中下凹式绿地≥70%)的目标,径流系数可以控制在0.15左右。同时,收集的雨水可以循环利用,公园可以作为应急水源地。根据日本的抗震经验,每一个城市公园都建有雨水调蓄池,可以供应周边居民3天的用水量。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技术中心也推出了一些先进技术,例如,通过在池底铺设表面经过处理的砂层,沙地雨水处理池的含氧量比普通池提高3倍,从而能长久保持水的新鲜度。

2.3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与改造的主要途径是推广普及绿色屋顶、透水停车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以及建筑中水的回用(建筑中水回用率一般不低于30%)。首先,将建筑中的灰色水和黑色水分离,将雨水、洗衣洗浴水和生活杂用水等污染程度较轻的“灰水”经简单处理后回用于冲厕,可实现节水30%,而成本只需要0.8~1元/m3。其次,通过绿色屋顶、透水地面和雨水储罐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净化既可以作为生活杂用水,也可以作为消防用水和应急用水,可大幅提高建筑用水节约和循环利用,体现低影响开发的内涵。综上,对于整体海绵建筑设计而言,为同步实现屋顶雨水收集利用和灰色水循环的综合利用,可将整个建筑水系统设计成双管线,抽水马桶供水采用雨水和灰水双水源。

既然可以做到建筑中水回用,那么在城市中市政污水再生水更有利用价值。通过敷设再生水专用管道,就能够实现再生水的有效利用,从而能大幅降低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北京市政部门测算,如果80%的建筑推广这种中水回用体系,市政污水的1/3能作为再生水利用,该市每年约可节木12亿m3,相当于南水北调工程供给首都的总水量。

3深化海绵城市(LID)五项展望

3.1引入弹性城市和垂直园林建筑的精细化设计

建筑是城市最基础的细胞,如果建筑对雨水能呈现海绵特性,那么城市离“海绵”也就不远了。这里需要引进弹性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

一是引入弹性城市的设计理念。弹性城市(Resilient City)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概念。所谓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准备、响应特定的多重威胁并从中恢复,并将其对公共安全健康和经济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能力(Wilbanks T, Sathaye J, 2007)。联合国建议打造弹性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必须在制定低碳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其弹性应对的能力。弹性城市涉及方方面面,从城市应对气侯变化引起的水资源短缺的弹性来看,一旦把水循环利用起来,每利用一次就等于水资源增加了一倍,利用两次就增加了两倍,以此类推。如果通过反渗透等技术,实现水资源的N次利用,就可以做到城市建设与水资源和谐发展,这就是一种“水资源弹性”。新加坡目前就已经达到了此类“弹性城市”的标准。该国从马来西亚调水基本上作为一种水保障,并把调来的水加工成纯净水反销到马来西亚去;在本国内,则通过中水回用、海水淡化、雨水利用,基本能满足民众生活和产业用水问题,这就是N次用水的一种体现。总之,弹性城市在水方面的要求,就是尽管外界的水环境发生了变化,都可以保持城市供水系统的良好运转,这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对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一种创新。

二是结合园林设计的理念。如果把中水和雨水在建筑中的充分综合利用,就可以把整个园林搬到建筑上去,即垂直园林建筑。这种建筑整体上呈现出海绵状态,能将雨水充分收集利用,实现中水回用,排到自然界中的水体污染物几乎等于零,所有的营养素都能在建筑内循环利用,并且绿色植物还能够固定二氧化碳。如果城市广泛推广垂直园林建筑,不仅可显著减少地表水径流量,而且会营造出一个非常美妙而且可以四季变化的城市景观。

3.2海绵城市(社区)结合水景观再造

海绵建筑推而广之就是海绵社区。快速城镇化到来之前,我国许多地方曾经有过良好的城市水景观被称之为“山水城市”,当代城市规划师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回归社区魅力,增加社区的凝聚力。通过由下而上的再设计,将社区水的循环利用和景观化、人性化相融和,并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开展海绵社区建设,见图7。

图7 海绵城市(社区)结合水景观再造

与此同时,海绵社区建设可以激发起居民爱护水环境、呵护水环境、敬重水环境的心态,实现人类与自然水生态和谐相处的目标。以杭州为例,杭州曾经有一条浣纱河,传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河流。这条河穿过许多社区,如果把文化融入到浣纱河水景观复建,完全可以再现当年人水和谐美景,留住这段美妙的记忆,而且能够控制水污染,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水环境的影响。

3.3引入碳排放测算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国务院已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的碳交易市场,在我国内部首先实现公平的碳排放权交易。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因为我们传统的外地调水特别是长距离供水需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属高碳排放的工程。美国南加州和旧金山湾地区的城市化区域通过实施低影响开发技术,碳减排效果十分显著,见表2(NRDC,A ClearBlue Future, 2009),按照碳减排的程度分成低中高三个级别,可以看到,高影响条件下,每年的碳减排量非常巨大。如果把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引发碳减排拿到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变成现金,则可以有效减少项目的投资,形成稳定持久的投资回报。

3.4分区测评、以奖代补、奖优罚劣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土壤地质等天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也不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我国近200个城市1983~2012年日降雨量统计分析,将我国大陆地区大致分为五个区,并给出了各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的最低和最高限值,即I区(85%≤α≤90%)、Ⅱ区(80%≤α≤85%)、Ⅲ区(75%≤α≤85%)、Ⅳ区(70%≤α≤85%)、Ⅴ区(60%≤α≤85%),见图8。

图8 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

根据我国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建立评测体系,研究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资金以奖代补、奖优罚劣的方式,加快引导和推动各地海绵城市建设。

3.5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化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以及灾害应对领域。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原来非常困难的监控参量,变得容易实现。未来,我们将实现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对管网堵塞采用在线监测并实时反应;通过智慧水循环利用,可以达到减少碳排放、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通过遥感技术对城市地表水污染总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暴雨预警与水系统智慧反应,及时了解分路段积水情况,实现对地表径流量的实时监测,并快速做出反应;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现雨水及再生水的循环利用等。

此外,建筑智慧化方面,可以通过公共建筑水耗在线监测,显示公共建筑水耗、能耗的排名情况。根据试点城市调查,建筑单位面积水耗最高和和最低相差十倍之多,有的建筑由于设计和运维问题,水管出现了严重的漏损,这些缺陷都可以通过公共建筑水耗在线监测系统诊断出来。将水耗情况在媒体进行公开排名,有助于建筑管理和产权单位清楚的认识水耗情况,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对水耗最高的建筑进行强制性改造,明确控制性指标性和针对性措施,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水循环利用和用水效率得到提升。在这方面,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做得非常好,低影响雨水设计系统通过数字模型和信息化技术的精细化管理,能够把GIS、云计算这些技术落实到位,并将其作为一种手段,使海绵城市智慧起来,见图9。

图9 新西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

智慧的海绵城市是逐步推进的(见图10)。比如,通过网格化、精细化设计将城市管理涉及的事、部件归类,系统标准化等使现场管理反应快、准、好。在此基础上,再推行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智慧城管平台,主动发现问题,并有预见性地应对。最后,通过物联网智能传感系统,实现实时监测。通过以上这些优化设计,可以使我国城市迅速地、智慧地、弹性地来应对水问题。智慧的海绵城市离不开这样一个循环:信息的监测收集→信息的传输→准确地指挥→迅速地执行→对结果进行反馈修正。这样一种信息的循环利用模式,可以使海绵城市能够非常高效和智慧地运行。

图10 智慧海绵城市逐步推进示意

4结论

(1)城镇是水体污染最重要的源头,通过海绵城市(LID)建设使城市成为应对水污染的主战场,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希望之地。

(2)海绵城市(LID)概念内涵仍在发展之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理论、规范、标准任重道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适时修订。

(3)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规划与智慧水务是协调海绵城市各单元有效运行的两大系统工程。如果说海绵城市规划是“推”,海绵智慧则是“拉”,“一推一拉”能够将整个海绵系统有效地协调起来,既不产生浪费,也不至于出现信息孤岛。因此,“一推一拉”两大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系统设计。

(4)要把海绵城市系统从大到小划成四个子系统,即区域、城市、社区、建筑,这四层次系统低影响开发的侧重点不同,需要上下结合推进系统创新。

(5)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海绵度”测评体系并给予奖励引导尤为重要。加快引导和推动整个海绵城市蓬勃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健康发展之路。

本文来自《给水排水》杂志2015年第3期。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一、定义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 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1.社会意义: 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意义: 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资金申报方式: 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三、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 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 四、意见措施 1.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用地规划条件

用地规划条件 一、用地概况 (一)用地位置:位于南沙区黄阁镇,京珠高速以东、黄阁北路以南、庐前山南路以北。(详见建设用地规划红线图)(二)用地性质: 地块一:二类居住用地(R2);地块二:二类居住用地(R2)。 (三)总用地面积: 地块一用地面积30475平方米;地块二用地面积26446平方米。 (四)地形图号:192-58-3、192-58-4。 二、经济技术指标 (一)容积率 地块一≤2.0(按用地面积30475平方米计算),地块二≤2.0(按用地面积26446平方米计算)。 (二)建筑密度 地块一≤30%(按用地面积30475平方米计算),地块二≤30%(按用地面积26446平方米计算)。 (三)绿地率 地块一≥35%(按用地面积30475平方米计算),地块二≥35%(按用地面积26446平方米计算)。 (四)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

地块一≤60950平方米,地块二≤52892平方米。 (五)建筑限高 地块一、地块二原则上限高90米,以城市设计要求及南沙新区规委会建筑环境与文化艺术委员会审定方案为准。 三、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配套要求 居住用地内独立设置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必须在规划地块建设总量(不含上述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成50%前建设完毕,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其中,垃圾压缩站、变电站、公共厕所、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消防站、派出所、燃气设施和燃气抢险点、公交首末站、老年人福利设施、幼儿园等设施应当先于住宅首期工程或者与其同时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在住宅首期工程预售前先行验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依据《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暂行规定》相关规定进行规划、建设和移交,具体配置要求如下: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下,各国环保意识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技术日益显现其价值,已成为备受重视的主流理论。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内涵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海绵城市;内涵;建设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的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水系统。相对于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设施,同时也要注重和传统的“刚性”设施相衔接。通过“绿色+灰色”的组合,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洪利用与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项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城市内涝排水、缺水干旱和水污染问题,因此在其设计中主要针对径流量控制、洪峰流量控制、雨水收集回用和点源面源污染控制。根据控制目标低影响开发技术按照功能可分为渗透、调节、储存、截污净化等几类,因此可根据功能将低影响开发具体技术分为入渗系统、滞留系统、存储系统和过滤系统等。 1、入渗系统 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从源头上控制径流以达到径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的作用。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植草沟、人工土壤渗滤等。 2、滞留系统 通过最大化滞留雨水径流,减少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以达到洪峰流量

广州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指引(园林绿化)

广州市海绵城市 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指引(园林绿化)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2019年7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5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广州市自然水文、经济社会、施工水平等特点,因地制宜推进我市园林绿化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指导园林绿地范畴的海绵城市施工及竣工验收,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组织编制了《广州市海绵城市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指引》(园林绿化),为我市园林绿化建设参与人员提供工作参考。 指引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指引。 本指引的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渗透设施;5储存设施;6调节设施;7转输设施;8净化设施;9植物工程。

目录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渗透设施 4.1一般规定 4.2渗透铺装 4.3下沉式绿地 4.4生物滞留设施 4.5渗透塘 4.6渗井 4.7绿色屋顶 5储存设施 5.1一般规定 5.2湿塘 5.3雨水湿地 5.4蓄水池 5.5雨水罐 6调节设施 6.1一般规定 6.2调节塘 6.3调节池 7转输设施 7.1一般规定

7.2植草沟 7.3渗透管渠 8净化设施 8.1一般规定 8.2植被缓冲带 8.3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9植物工程 9.1一般规定 9.2原材料 9.3种植穴、槽的挖掘 9.4乔灌木与地被种植 9.5草坪播种 9.6水生植物种植 9.7综合验收标准 附录1设施应用一览表(建设指引)附录2引用标准名录

海绵城市概念及做法

海绵城市概念和做法 城市就是水泥森林?那可不一定,一点巧思,一点改变就可以让城市与自然联结,在城市里也可以遇见自然!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从这两年的总体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的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案例,对于城市和房地产开发而言,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海绵城市的初衷立意在于减少投资,但造个大公园不管怎么说都是很贵的。从开发商研发的角度,现在基本都在观望,嘴上时髦一下罢了。 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问题1 拿来主义 海绵城市借鉴自日本、北美和西欧的相关思想和经验。但是,这些地方地下排水设施本来就修的不错,人家似乎没有把零食当正餐吃的习惯。另外,具体的气候差异也比较大。

例如西雅图,很多学者喜欢拿这个城市作为案例,说明海绵城市的有效合理性,并作为将其引入我国的论据。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西雅图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是绵绵细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西雅图的降水记录,看那里一个月的降雨量,是不是赶得上武汉夏季一场典型大暴雨的降雨量。 问题2 定量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实是一个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定量的分析报告才能去执行,这包括但不仅仅包括: 1.各个精细地块的设计最大降雨量、流向、特点。 2.当前软硬质地表对应的雨水阻滞能力,对比对应的各种”海绵城市“策略下的单位地块的雨水阻滞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3.针对现有设施和降水记录的调研与数据报告。 4.基于以上数据的降雨滞——排数学模型。 5.在数学模型指导下的规划设计策论。 以上几点,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人做出来。然而在缺乏数据理论研究的情况下,有些人却言之凿凿,大谈其研究成果有多么成熟。 问题3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太武断,先搞试点。 可是学术问题没有研究透彻之前,也怪不得资金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大。 做好海绵城市可以从以下几个基础设计层面着手: 绿色基础设计

规划设计条件

规划设计条件 一、用地概况 (一)用地位臵:广州市南沙区庆盛枢纽区块启动区,庆盛大道东侧。具体位臵详见附图。 (二)用地性质: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 (三)用地面积:用地面积6378平方米,均为净用地. (四)地形图号:0-58-16,0-58-20。 二、经济技术指标 (一)容积率≤1.0,建筑密度≤45%,绿地率≥15%(以上指标均按可建设用地面积6378平方米计算)。 (二)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6092平方米。 (三)建筑限高:≤20米。 三、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配套要求 本地块无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配套要求。 四、城市设计要求 (一)规划设计方案应符合“高端化的技术标准、国际化的设计理念、精细化的实施把控、品质化的空间特色”的要求,即: 1、高端化的技术标准。倡导绿色建筑理念,运用前沿的技术方法,采用清洁能源,体现成熟的节能低碳技术集成,最大限度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创造健康、

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尊重南沙当地气候环境,落实体现低碳节能环保。 2、国际化的设计理念。在充分解读整体城市形象和空间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设计理念,打造具有国际风范、功能与艺术相融合的城市风貌,充分体现建筑与人的关系。 3、精细化的实施把控。从项目前期到投入使用,在材质、色彩、绿化、公共空间等元素的精细化设计与工程实施把控方面,应体现全周期、各个环节的紧密对接和精细控制,保证地块建设内容的高完成度,并实现绿色施工。应保证地块内公共开放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和完成度。 4、品质化的空间特色。创造多元、弹性、活力的公共空间,强化与周边地块功能与景观的匹配与融合,确保区域的有机协调,提升城市活力。 (二)建筑设计方案应有利于周边地区环境价值的提升,体现品质化、精细化设计;建筑单体风貌宜服从群体风貌要求,与建筑群体风貌协调;多栋建筑组成建筑群时应高低错落;原则上临湖泊等自然水面、绿地、广场、山体等开敞空间以及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的建筑单体应按前低后高原则控制建筑高度,其中一线建筑高度原则上应少于建筑退让开敞空间和保护建筑的距离,并严格控制建筑物的面宽;应着重建筑临街界面设计,鼓励通过建筑拼接、建筑屋顶一体化设计等方式,形成界面连续、立面风貌、色彩、材质协调的街道界面,打造尺度适宜、富有活力、设计精

规划调整方案的批复

穗国土规划业务函〔2018〕2582号 关于原则同意广州电装有限公司修建性详细 规划调整方案的批复 广州电装有限公司: 你单位送审位于增城区新塘镇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强路北侧、创业大道南侧的工业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方案及有关资 料收悉。根据《广州市城乡规划条例》、《广州市城乡规划程序 规定》、《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增规地证[2012]048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增规条[2011]第47号所附用地规划 条件,经审查,原则同意现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具体函 复如下: 一、本地块为我局增规地证[2012]048号《建设用地规划许 可证》所指用地,用地性质为一类工业用地(M1),用地面积134001.5平方米,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134001.5平方米。 二、同意该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一)容积率0.55(以134001.5平方米可建设用地面积计算)。 (二)建筑密度53.8%(以134001.5平方米可建设用地面积 计算)。

(三)绿地率15.7% (以134001.5平方米可建设用地面积计算)。 (四)总建筑面积73177平方米,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73037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面积60020平方米,办公建筑 面积为8363平方米,后勤服务建筑面积2380平方米,附属设施建筑面积2274平方米,不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全部为地下消防水池泵房。 (五)各栋建筑物具体面积如总平面规划图之《建筑明细表》所示,并应在建筑工程设计送审时进一步核准。 三、原则同意总平面规划的建筑及空间布局。 (一)同意红线范围内规划方案的建筑间距、建筑退界,具体建筑间距及建筑退界如总平面规划图所示。建筑间距、建筑退界应符合《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的要求。 (二)新建建筑物退让南面创强路、北面创业大道规划道路红线应不小于20米,退让南面500KV现状高压线中线应不少于37.5米,退让南面220KV现状高压线中线应不少于20米,围墙 退让南面创强路、北面创业大道规划道路红线应不小于10米, 该退让范围为绿化广场用地,该范围绿化广场工程必须与厂区建筑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同时验收。 (三)城市道路两侧的退让地带为绿化和行人集散场地,不得设置装卸货场地,不得设置除公交车、出租车之外的停车位泊位,建筑工程外伸地下建(构)筑物、步级(含台阶、斜坡)和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上)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上) 李俊奇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 大家好,今天报告的题目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城市雨水系列突出问题的背景;第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第三,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要点;第四,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最后,做个小结,对国内的一些启示。 一、城市雨水突出问题分析 目前我们城市出现了很多水问题,特别是城市快速化发展导致的一系列水问题。第一,洪涝频发,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城市出现的内涝次数越来越多,经常出现城市看海的现象。第二,雨水资源大量流失,根据水资源的统计,特别像华北地区,一个城区流失的量占到城市蓄水量的20%-25%,量相当大。第三,径流污染严重,根据监测分析,很多城市地表水环境中,径流雨水所带来的污染物贡献可以达到1/3-1/2,而且随着管网截流率、污水处理率以及污水处理标准的不断提高,径流雨水所带来的污染物占整个地表水环境的比例会逐渐提高。第四,传统的雨水排污方式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破坏,比如大量的硬化造成地下水得不到补充,还有技术措施选择不当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甚至还有地表径流携带大量的热量,造成地表水环境的热污染,特别是一些封闭的小水体,那么这热污染对水体中的一些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带来一些致命性的灾难性的不可逆的生态破坏。这些就构成了城市所引发出的一系列雨水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规划设计理念、技术设计不当,技术措施比较单一,同时也有管理上的问题,比如重视地上设施,对地下设施重视不够,管网标准偏低等等,另外就是绿色设施建设不足。 这里给几张照片,这是2013年几场雨的径流水质采样的照片,前两排是雨水管道,按照时间序列采样的规律,最上头一排的水质变化规律是,刚开始比较脏,后期颜色越来越浅,但是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混浊的。那么第二排刚开始水质还比较干净,中间过程比较脏,后期又稍稍变得干净一些,污染物浓度高峰是在中间。第三组是合流制管道,基本上初期的雨水也是比较脏。第四组也是合流制雨水的管道,最脏的点实际上有两个高峰。 右下角这张照片是北京某条河流,在旱季的时候这管道根本不排水,到雨季的时候大量的污水就直接排放进河道。 这里给出2000年-2006年北京城区的雨水、污水、废水共同构成地表水环境的COD的

海绵城市概念及做法

海绵城市概念和做法 城市就是水泥森林那可不一定,一点巧思,一点改变就可以让城市与自然联结,在城市里也可以遇见自然!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从这两年的总体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的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案例,对于城市和房地产开发而言,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海绵城市的初衷立意在于减少投资,但造个大公园不管怎么说都是很贵的。从开发商研发的角度,现在基本都在观望,嘴上时髦一下罢了。 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问题1 拿来主义 海绵城市借鉴自日本、北美和西欧的相关思想和经验。但是,这些地方地下排水设施本来就修的不错,人家似乎没有把零食当正餐吃的习惯。另外,具体的气候差异也比较大。

例如西雅图,很多学者喜欢拿这个城市作为案例,说明海绵城市的有效合理性,并作为将其引入我国的论据。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西雅图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是绵绵细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西雅图的降水记录,看那里一个月的降雨量,是不是赶得上武汉夏季一场典型大暴雨的降雨量。 问题2 定量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实是一个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定量的分析报告才能去执行,这包括但不仅仅包括: 1.各个精细地块的设计最大降雨量、流向、特点。 2.当前软硬质地表对应的雨水阻滞能力,对比对应的各种”海绵城市“策略下的单位地块的雨水阻滞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3.针对现有设施和降水记录的调研与数据报告。 4.基于以上数据的降雨滞——排数学模型。 5.在数学模型指导下的规划设计策论。 以上几点,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人做出来。然而在缺乏数据理论研究的情况下,有些人却言之凿凿,大谈其研究成果有多么成熟。 问题3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太武断,先搞试点。 可是学术问题没有研究透彻之前,也怪不得资金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大。 做好海绵城市可以从以下几个基础设计层面着手: 绿色基础设计

广州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_中标190920

招标投标企业报告广州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

本报告于 2019年9月19日 生成 您所看到的报告内容为截至该时间点该公司的数据快照 目录 1. 基本信息:工商信息 2. 招投标情况:中标/投标数量、中标/投标情况、中标/投标行业分布、参与投标 的甲方排名、合作甲方排名 3. 股东及出资信息 4. 风险信息:经营异常、股权出资、动产抵押、税务信息、行政处罚 5. 企业信息:工程人员、企业资质 * 敬启者:本报告内容是中国比地招标网接收您的委托,查询公开信息所得结果。中国比地招标网不对该查询结果的全面、准确、真实性负责。本报告应仅为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基本信息 1. 工商信息 企业名称:广州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40101MA59TMBH10工商注册号:440105000667829组织机构代码:MA59TMBH1 法定代表人:蒋先锋成立日期:2017-09-05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状态:在业 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 注册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敦和路189号大院第1栋自编110C房(仅限办公用途;不可作厂房使用)营业期限:2017-09-05 至 / 营业范围:海洋工程建筑;水土保持监测;输水管道工程施工服务;工程排水施工服务;节水灌溉设施工程建造及安装(仅限分支机构经营);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灌溉服务;水利和内河港口工程建筑;水源及供水设施工程建筑;河湖治理及防洪设施工程建筑;河涌治理净化工程建筑;水工金属结构防腐蚀专业施工;防洪除涝设施管理;天然水收集与分配;水文服务;水井钻探施工;景观和绿地设施工程施工;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海水淡化处理;雨水的收集、处理、利用;微咸水及其他类似水的收集、处理和再利用;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仅限分支机构经营);水资源管理的技术研究、开发;水污染监测;生态监测;水污染治理;建筑物拆除(不含爆破作业);土石方工程服务;水泥制品制造(仅限分支机构经营);混凝土制造(仅限分支机构经营);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仅限分支机构经营);建筑用石加工(仅限分支机构经营);砼结构构件制造(仅限分支机构经营); 联系电话:*********** 二、招投标分析 2.1 中标/投标数量 企业中标/投标数: 个 (数据统计时间:2017年至报告生成时间) 1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 2030)》 近日,《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广州要新建、改造51个海绵公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新建25处人工湿地和128处植被缓冲带,集中净化建成区的黑臭河涌水体……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公共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绿地应低于周围地面50毫米。 《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打造高密度建设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建设山水共生的岭南生态城市和宜居都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规划中提出,以市政设施为基础,构建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管控的分散型海绵系统。新城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保护河湖水系等自然生态本底,高标准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控制率。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治理、雨水收集利用等,改善修复水生态环境。 规划中特别提出,城市建成区要建设自然“蓄水”系统。首先,要新建海绵公园与湿地公园73个,结合现有的水库、人工湖等,减轻相关排水分区的排水防涝压力,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弹性适应洪潮与海平面上升。其中海绵公园51个,包括现有公园的海绵化改造和新建公园。例如,海珠区就要建设广州大道海绵绿地,白云区要建设高埔工业区绿地,而荔湾区的文化公园和越秀区的流花湖公园等都要进行海绵化改造等。 此外,拟生态整治和修复97条综合效益较高的河涌,以重建河涌水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模拟河流的自然形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利

庆盛枢纽A1地块规划条件

庆盛枢纽A1地块规划条件 一、用地概况 (一)用地位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庆盛区块,庆沙路以南、庆盛大道以西、京珠高速以东,详见建设用地规划红线图。 (二)用地性质: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交通枢纽用地(S3)、交通站场用地(S4)、广场用地(G3)。 (三)用地面积:用地面积31974平方米,均为净用地。 (四)地形图号:00-58-19。 二、经济技术指标 (一)容积率≤2.0,建筑密度≤65%,绿地率≥25%(以上指标均按可建设用地面积31974平方米计算)。 (二)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63948平方米(其中包括公建配套建筑面积23510平方米)。 (三)建筑高度:塔楼高度≥150米且≤250米,以城市设计要求为准。 三、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配套要求 项目名称用地面积(㎡)(包 括地上多层次及地 下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备注 换乘大厅17360城际站房40004000

长途客运站13000-150002000-2500 公交首末站7500-10500150-210 集散广场12000-15000 出租车候客区1440-2160 社会车辆上、下客区1140 公共机动车停车场9300 公共非机动车停车场310 需配建换乘大厅、城际站房、长途客运站、公交首末站、集散广场、出租车候客区、社会车辆上下客区、公共机动车停车场、公共非机动车停车场等设施,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不少于23510平方米。应进行交通影响评估和停车需求分析确定公共停车面积,且不得少于上表规模。相关交通配建规划设计方案及面积规模应征求交通主管部门意见,按其要求办理,并按有关要求报主管部门备案。 四、城市设计要求 (一)规划设计方案应符合“高端化的技术标准、国际化的设计理念、精细化的实施把控、品质化的空间特色”的要求,即: 1、高端化的技术标准。倡导绿色建筑理念,运用前沿的技术方法,采用清洁能源,体现成熟的节能低碳技术集成,最大限度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创造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尊重南沙当地气候环境,落实体现低碳节能环保。依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并

LID(海绵城市)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仇保兴:LID(海绵城市)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https://www.doczj.com/doc/4613964132.html,/down_Show.asp?InfoId=199&ClassId=31&Topid=0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仇保兴博士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有一千多万人进城,新建成的建筑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引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我国的城市地表径流量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引发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那样,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把初期雨水径流的污染削减掉。本文介绍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实现海绵城市途径、并对深化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技术作了展望。 1海绵城市的四项基本内涵 1.1海绵城市的本质——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成功的”工业文明达到顶峰时,人们习惯于战胜自然、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海绵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水生态;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能保持不变。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 LID)。 1.2海绵城市的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一是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二是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我国很多地方结合点源污水治理的同时推行“河长制”,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生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推行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此外,从建筑设计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路面、人工湿地等促进雨水积存净化。据美国波特兰大学“无限绿色屋顶小组”(Green roofs unlimited)对占地723 acre(1 acre=0.004047 k m2)的波特兰商业区进行分析,将219 acre的屋顶空间——即1/3商业区修建成绿色屋顶,就可截留60%的降雨,每年将保持约6700万gal(1 gal≈3.79 L)的雨水,可以减少溢流量的11%~15%。 四是通过种种低影响措施及其系统组合有效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1.3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传统的市政模式认为,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通畅越好,这种“快排式”(见图1)的传统模式没有考虑水的循环利用。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具体技术方面,有很多成熟的工艺手段,可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及其空间布局来实现。总之,只要能够把上述六字方针落到实处,城市地表水的年径流量就会大幅下降。经验表明:在正常的气侯条件下,典型海绵城市可以截流80%以上的雨水。

海绵城市定义、政策及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定义、政策及技术介绍 一、海绵城市定义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在城市排水上,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而“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人水和谐。 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2014年10月2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规划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国部分实践案例。 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8

号)发布,明确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分档确定。 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明确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 2015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15年12月1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通知要求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把国家开发银行作为重点合作银行,加强合作,增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资金保障,用好用足信贷资金,为海绵城市建设助力。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海绵城市实践在不同层面有:庭院雨水系统、道路雨水系统、景观水体系统等。这些系统会利用以下几种技术或者综合利用集几种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 1、透水铺装

广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引

广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引Guangzhou sponge city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guideline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广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引 1 145 九、管理与维护

1 编制目的 2 指导思想 3 适用范围 4 编制依据 MAIN PURPOSE GUIDING IDEA APPLICABLE SCOPE COMPILE BASIS 编制目的 指导思想 21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提高广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的科学性,为相关单位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提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 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和保护广州“花城”特色,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保障。 城市绿地的低影响开发系统建设首先应满足绿地生态、景观、休憩等基本功能,在不影响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合理的预留或创造空间,以场地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使用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多种功能类型的技术,达到低影响开发控制的目标。

适用范围 编制依据 34本指引针对广州市绿地特点,对广州市全市域城市绿地(包括生态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社区绿地)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绿地建设项目,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指导和控制。 本指引适用于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中以绿地为实施主体的相关项目的建设,其他与绿地相关项目可参照执行。 编制依据共23项,包括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文件、标准,可以分为政策依据、规划依据和规范依据三种类型。其中政策依据10项,规划依据8项,规范依据5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城市绿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00号)《水利部关于印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 《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政策依据 《广东省城市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海绵城市专题》《广东省城市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生态绿地专题》 《广东省海绵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修编》《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十三五”发展规划》 《广州国家森林城市品质提升建设规划(2016-2020年)》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及标准图集》《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 规划依据 规范依据

规划设计条件

规划设计条件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规划设计条件 一、用地概况 (一)用地位置:广州市南沙区庆盛枢纽区块启动区,庆盛大道东侧。具体位置详见附图。 (二)用地性质: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 (三)用地面积:用地面积6378平方米,均为净用地. (四)地形图号:0-58-16,0-58-20。 二、经济技术指标 (一)容积率≤,建筑密度≤45%,绿地率≥15%(以上指标均按可建设用地面积6378平方米计算)。 (二)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6092平方米。 (三)建筑限高:≤20米。 三、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配套要求 本地块无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配套要求。 四、城市设计要求 (一)规划设计方案应符合“高端化的技术标准、国际化的设计理念、精细化的实施把控、品质化的空间特色”的要求,即:

1、高端化的技术标准。倡导绿色建筑理念,运用前沿的技术方法,采用清洁能源,体现成熟的节能低碳技术集成,最大限度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创造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尊重南沙当地气候环境,落实体现低碳节能环保。 2、国际化的设计理念。在充分解读整体城市形象和空间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设计理念,打造具有国际风范、功能与艺术相融合的城市风貌,充分体现建筑与人的关系。 3、精细化的实施把控。从项目前期到投入使用,在材质、色彩、绿化、公共空间等元素的精细化设计与工程实施把控方面,应体现全周期、各个环节的紧密对接和精细控制,保证地块建设内容的高完成度,并实现绿色施工。应保证地块内公共开放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和完成度。 4、品质化的空间特色。创造多元、弹性、活力的公共空间,强化与周边地块功能与景观的匹配与融合,确保区域的有机协调,提升城市活力。 (二)建筑设计方案应有利于周边地区环境价值的提升,体现品质化、精细化设计;建筑单体风貌宜服从群体风貌要求,与建筑群体风貌协调;多栋建筑组成建筑群时应高低错落;原则上临湖泊等自然水面、绿地、广场、山体等开敞空间以及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的建筑单体应按前低后高原则控制建筑高度,其中一线建筑高度原则上应少于建筑退让开敞空间和保护建筑的距离,并严格控制建筑物的面宽;应着重建筑临街界面设计,鼓励通过建筑拼接、建筑屋顶一体化设计等方式,形成界面连续、立面风貌、色彩、材质协调的街道界面,打造尺度适宜、富有活力、设计精致、具有人情味的街道;户外广告和招牌不得在建筑屋顶轮廓线以上(含裙楼轮廓线)设置。

海绵城市建设概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涵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来许多问题,其中最为公众热议的是“城市看海”现象。 海绵城市总体目标: 1、修复城市水生态 2、涵养城市水资源 3、改善城市水环境 4、提高城市水安全 5、复兴城市水文化 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成为生态文明城市。 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020年,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30年,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二、海绵城市技术路线 2.1源头减排

在城市各类建筑、道路、广场等易形成硬质下垫面(雨水产汇流形成的地区)处着手,尽可能在源头解决径流减排问题。 综合采用绿色建筑和低影响开发建设的手段,结合区域雨水排放管控制度,落实雨水径流控制要求,既分解了责任和资金,又将市政管网等排水设施的压力也从源头得到了分解。 2.2、过程控制 传统排水系统按未端治理设计,按最大设计雨强来设计管径。 过程控制即利用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手段,通过对雨水径流的过程控制和调节,缓解或者降低径流峰值,避免雨水径流的“齐步走”。 2.3系统治理 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考虑治水,充分利用好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绿地湿地等天然“海绵体”的功能,同时考虑水体的“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既不造成内涝压力,也不截断正常径流,影响水体生态。 相关部门一定要形成合力,统筹规划、有序建设、精细管理。 三、海绵城市建设五大关系

1、水质和水量的关系:量、质统一才能处理好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关系。 2、分布于集中的关系:分布即化整为零,源头减排,集中即要集零为整,未端处理。 3、景观和功能的关系:将自然生态功能融入到景观中,做到功能和景观兼具。 4、生态和安全的关系:大概率小降雨,要从涵养生态的角度留住雨水,小概率大降雨,要以安全为重,妥善及时地排水防涝。 5、“绿色”与“灰色”的关系:绿色基础设施倚仗自然力量,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在硬化场坪改造中的应用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613964132.html, 海绵城市理念在硬化场坪改造中的应用分析作者:金铭霞 来源:《建筑与装饰》2020年第03期 摘要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建设,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以此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以广州市某货场硬化场坪改造项目为例,从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入手,比照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要求的控制目标及设计要点,制定出针对硬化地坪改造的有效的海绵设施。 关键词硬化场地;雨水调蓄池;削减;雨水洪峰径流量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等水问题,全国大多数城市逐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推进的过程中,针对既有硬化场坪的改造,如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海绵措施,对整个城市的海绵建设亦显得极其重要。 1 工程概况 本案例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总面积约81490平方米,为既有铁路货场,主要从事铁路货物发送、到卸、仓储、配送等业务。货场拥有铁路装卸线2条,室內仓库及露天货物堆场;还有龙门吊、行吊等机械装卸设备。形成了以笨重货物到卸为主。 目前货场内存在房屋设施残旧、地面破损严重、雨天积水严重等诸多问题。本次改造方案根据货场使用功能需求以及实际承载情况进行分区,既有硬化面改造为散堆场区、集装箱堆场区、正面吊作业区以及小汽车仓储区[1]。 2 货场雨水排水系统现状 既有货场内原雨水排水系统设计为通过场内排水明沟收集雨水,其中货场北侧地块场坪雨水排往货场西北侧的泉溪支流,货场南侧地块场坪雨水排往附近市政道路上的雨污合流管道中。货场南侧的市政道路由于近几年进行道路升级改造,导致市政道路高于货场场坪。一到雨季,货场内雨水无法及时排出,积水现象严重,局部积水深度可达1m[2]。 3 货场雨水排水系统改造 3.1 货场雨水排水系统改造思路

C2-24-07(3)地块用地规划条件

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C2-24-07(1)、 C2-24-07(3)地块用地规划条件 一、用地概况 (一)用地位置: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C2-24-07(1)、C2-24-07(3)地块(详见建设用地规划红线图) (二)用地性质:商务用地(B2)兼容商业用地(B1)。 (三)地上用地面积14465平方米,其中C2-24-07(1)用地面积6947平方米,C2-24-07(3)用地面积7518平方米。地下用地面积15950平方米。 (四)地形图号:188-62-14。 二、技术经济指标 (一)C2-24-07(1)地块:容积率≤8.9,建筑密度≤60%,绿地率≥20%(以上指标均按可建设用地面积6947平方米计算)。 C2-24-07(3)地块:容积率≤5.1,建筑密度≤60%,绿地率≥20%(以上指标均按可建设用地面积7518平方米计算)。 单个地块地面场地的绿地率应≥15%,鼓励立体绿化,不足部分允许通过设置立体绿化补充。地块内建筑密度和绿地率冲突时优先保证绿地率。 商业功能计容建筑面积占总计容建筑面积的比例原则上为

3%-25%。 (二)C2-24-07(1)地块建筑限高130米、C2-24-07(3)地块建筑限高85米。限高允许±15%弹性范围,由地区城市总设计师视总体效果在弹性范围内审查确定。 (三)规划道路边线、规划河涌边线、绿化用地边线等控制线如所附建设用地规划红线图所示。 三、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配套要求 项目名称数量用地面积 (㎡) 建筑面积 (㎡) 备注 无线基站 1 - - 设置于C2-24-07(3)地块,实施时可结合运营商意见与北侧相邻地块统筹考虑。地块应预留1处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条件,基站天线应在50米以下楼宇的楼顶,50米以上楼宇的外墙(50米以下)位置或第一个避难层靠外窗位置设置,以美化天线为主方式建设,室内预留一处就近接入的基站附属机房空间,面积原则上不小于6平方米,具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