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下)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下)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下)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下)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下)

李俊奇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

四、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一)海绵城市建设实例

这里给了一个例子,这是嘉兴的例子,从建设需求上我们首先分析它的水量水质特征,包括三十年一遇城中片区内涝风险分析的评估图,高风险区占6%,中风险区占35%,低风险区占60%。那么我们重点要考虑高风险区域,其次是中风险区域,根据风险区域的严重程度来决定项目的重要程度和它的持续安排。

另外,除了量的问题以外,就是水质问题,它是一个水质性缺水的城市,通过历史资料的查阅、灾害评估变化分析,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可以判断出它是个水质性缺水的城市。

再就是,从示范区来说,选定了一块示范区,有南湖片区和城中片区,这两个片区的目标不太相同,比如南湖片区的重点是要消减径流污染、改善水质,而城中片区的重点是要控制溢流、减少内涝。

这是另外一个城市的例子济南,它是一个坡地与平原复合型的城市,四大目标的第一个目标是促渗保良,现状是年地下水补给量每年300多万立方,目标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得年地下水补给量达到647万立方,城市绿地率从原来的34.8%提到37%。

第二是洪涝控制,现状是排水设施0.5年到两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五年到十年一遇,河道防洪标准二十年到一百年一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雨水设施要提高到三到十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五十年一遇,河道防洪标准五十到一百年一遇。

第三是资源回用,雨水资源利用原来不足5%,再生水回用率不足20%,那么目标是实现雨水自然利用率不低于25%,再生水回用率不低于30%。

污染控制,径流雨水外排污染物负荷的消减率不超过10%,这是现状,那么目标是雨水径流外排污染物负荷消减率不低于60%。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案例,这是吉林白城多目标雨水系统构建的目标选择,包括建成区内和建成区外的项目,建成区内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设计降雨深度是25毫米,其中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不小于35%。排水防涝标准要求是雨水管渠系统三到五年一遇的标准,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是二十年一遇。径流污染控制实现以SSG计,污染物的总量控制达

到60%。那么建成区外包括水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防洪要求五十年一遇,共同来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

这是济南二环南路的一个设计方案,应该建成了。它的设计方案包括,用生态植草沟及生物滞留带,设计要点包括慢车道的横坡方向改向外侧植草沟,外侧路缘石跟路面是齐平的,路面雨水直接流入植草沟,并导向下游生态水塘。

同时利用齿状路缘石、雨水收水井、道路纵坡、小型拦水坝构建渗滞蓄微系统。

每隔十米设置一组齿状的路缘石,进水路缘石设置在雨水井之间,加大雨水收集。出水路缘石紧挨着雨水井,使多余的雨水能够溢流。

下游利用纵坡设置小型的拦水坝,提高雨水滞蓄能力。

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碎石净化区,绿化带下1.2到1.5米处设置碎石盲沟,促渗与净化雨水。

对道路雨水收集回用,可以采用一些旋流沉砂的设施,也可以采取一些弃流设施,也可以从末端做一些旋流过滤设施,有条件的地区或者有需求用水的地方,可以通过蓄水模块或混凝土装置的水池收集雨水,然后再到蓄水塘净化以后,作为水体使用,或者是道路浇洒,还有周围一些球场的维护用水。

这个区我可以重点介绍一下,这是北京顺义一个老年住宅社区,东侧是一条河流,西侧是一条原来的堤岸,老的河道的防洪堤从西侧移到了东侧,那么这块地就空出来了,可以用于开发用地。但是开发用地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期总共是29公顷的占地,其中的十一期是接近4公顷。那么在一期做的过程中,就会出现3万多平米的水面水质不能得到保证,因为水体本身没有循环,也没有自净能力,水体的驳岸和底部都是采用完全硬化的水泥方砖防渗膜。第二个问题,整体社区的地势比较低,外围周边的河床比较高,水排不出去,所以这地方就面临着非常大的防洪压力。再一个就是它远离市政管网,供水以及排水都由自己解。

这个社区最早的定位是建成一个生态社区,所以我们在考虑这个社区的时候,分析它面临的挑战,包括位于洪泛区地势低洼,洪涝的风险比较高。周边没有市政管网,小区排水系统难度比较大。还有,景观水体的耗水量比较大,维护费用比较高。建成以后的景观水质效果比较差,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方案的调整,怎么调整呢?比如像一期,基本上是坡向的水体,周边高,中间低,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借用地形,做一些植草沟式的排水方式呢?如果可以,那么就可以减少一些管网的建设,通过地表植草沟的方式进行雨水径流的转输,所以一期,我

们把原来设计的雨水管网取消,通过植草沟来代替它的转输功能。这有两个好处,一方面,植草沟转输可以兼具污染控制,在转输过程中,雨水得到净化;另一方面,它的投资少,还有一定的下渗功能,减少雨水径流量。第二个措施,就是把这个小区的驳岸带,还有水体本身的生态措施建立起来,提高生态水体本身的执行能力。第三,做了一些自循环,使得水体在循环过程中能够对水质保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这个社区还有一个中水站,通过中水站的出水可以考虑给水体补水,但是中水站由于刚开始运行不稳定,入住率刚开始比较低,波动比较大,所以这个中水站的出水,通过一个地面的垂直流湿地或者渗流设施,渗流完了以后再排水体。这一系列措施采取完以后,效果大有改善,所以在这一期做完以后,就紧接着考虑二期和后来的三期措施。

那么在紧接着二期三期工程中,涉及到一个问题,能不能继续采用一期所用的植被沟来代替雨水管网的做法?如果能实现的话,那么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革。这时候就需要做分析,要做的第一个事就是内涝风险分析和土方平衡,所以根据设计功能平面定位,然后结合成立特征,我们做了一个竖向土方平衡和竖向规划的方案。这个方案实际上有点像一个大排水系统,我作为主设计师,当时先做了一个200米的分割网的控制高程,把这个控制高程做完以后,给到总图规划、建筑道路等等这些部门,这些专业的负责人按照控制高层的要求去调整,看能不能与设施对应起来,等把这些设施布局重新对应,然后再把结果反馈给排水专业,接着再进行一次深化的竖向设计,所以又给出一个50米的分割网的控制高层,等把这个50米的分割高层给出来以后,实际上对每个楼的四角高层以及道路的一些关键控制点,高层也就都确定了。如果按照刚才的这套模式进行竖向设计,基本上就是我们说的大排水系统,这样这个社区的安全首先有了保证。在这个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前提下,我们再次进行以植草沟、雨水花园这些绿色雨水源头分散式的基础设施为核心的雨水系统的构建。

所以,在这个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布置了以上那些设施,包括多功能调节水体、雨水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初期雨水气流,还有渗井。实际上也可以结合这个场地的特征和蓄水要求,适当地做些分散的雨水收集设施而不是水体,所以一期就有三处地下的径流雨水的储水池,实际上是把当时排不到水体里的降雨收集起来,就地净化以后再回用于附近的绿化用水。

再看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一个北京的生态停车场,生态停车场总共是两公顷,采用的设施包括生物滞留、雨水花园、植草沟、下凹绿地。这个停车场也没有市政排水管网,总体的目标是实现年降水总量控制率60%的目标,同时实现年径流污染物削减量40%。这是当时设计的一个方案,这个公园应该已经施工完了,运行好几年了,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

现在效果非常漂亮。

第三个案例也是在亦庄经济开发区,我们可以看一下多功能调蓄的案例。先看底下这张图,在2005年的时候,这是一个废弃的沙坑,久而久之,周围的一些垃圾,包括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都堆放在石坑里,水体被污染,可能面临着这个沙坑被周围的开发商作为开发用地被征用。那么这沙坑在整个区域程度上分析,要不要保留发挥它的调蓄功能来解决这个区域的排水问题呢?经过调查发现,这个区域内雨水管网很多,都存在管网水位过高,导致网排水不畅,出现河道顶托的现象。这个现象可能会导致整个区域的排水不畅和内涝风险加剧,如果能够把这个区域内的沙坑改造成具有调蓄、净化、储存等功能的一个生态水体,至少减少了发生内涝的可能性。第二,这个多功能调节水体建成以后,下游排放的量大大减少,下游的汇聚水都被这个沙坑给截留了,所以下游的峰流量控制的压力就没有那么大。

根据这么一个思路,就出现了左下角这张工艺技术路线图,包括3个入水口都做成前置塘,前置塘进行雨水净化以后,再排到大的水体。这个水体的水源应该有两个,一个就是雨水,还有一个是中水,由于它的水质波动,所以公园周边做了一些湿地、渗离设施,处理完的应该是中水或者再生水,先排在湿地去再进行净化,净化以后再使用。

总体来说这个项目本身也运行几年了,它可以提高周边110公顷建设区域的排水防涝标准,可以用于百年一遇的暴雨。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多功能调蓄水位平均每年收集水20万吨,每年节约绿化用水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达到70多万元,应该是经济效益还不错,右下角就是它的现状实景图。

我们再看一个国外的案例,就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体育馆,项目占地是30.7公顷,总成本2. 88亿美元,这个项目做得非常漂亮,它是按照美国的LEED-ND标准来做,目前已经获得了美国LEED-ND铂金认证。这是它的实景照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在这么大的体育场,周边还要做大的硬化地,包括停车场等场地,从这个功能来说必须这样,按照美国LEED-ND标准,区内径流排放量必须要控制,那怎么解决呢?在外围一圈的停车场中间,做了一条分散式的断续式连接的雨水滞留塘,是个干塘或者雨水花园,做得很漂亮。

大家可以看到右下角就是它的现状,生物滞留下沉的高度甚至达到1米5左右,那么景观设计就采用了大胆的手法进行设计,把体育场及周边停车场的大面积水都汇集到生物滞留带里,进行径流控制,效果非常好,变成了美国东北部非常典型的低影响开发案例。

另外一个项目是在美国西部华盛顿市的西雅图,这是一个住宅小区,占地129英亩,约合52公顷,是西雅图市规模较大的一个高密度社区,因所在区域为西雅图市的高海拔区而得名,所以它叫High Point。这个项目一期于2003年开工建设,2009年竣工完成。

重点做的几个技术措施,包括控制不透水硬化地面面积,控制屋顶雨水的改造,还包括植被草沟,还有植生滞留带等等。右上角的图是重建之前的,右下角是建设之后的,也做了一些生态水体。

那么这是一些实景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包括生物滞留带,大家可以看到一个细节,因为有些坡度,所以生物滞留带每隔一段有一个堰,或者是石头,或者是枕木,这是防止沉沙的一些设施。第二个细节,就是为了防止雨水进来以后对植物造成不利影响,所以选择把树种在生物滞留带的两侧。除了植草沟功能以外,设计一个主要的多功能调蓄区,还有一些分散式的雨水花园。这个项目的综合效益是,减少了社区雨水外排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并且有效地控制了径流的污染,提高了下游河道的水环境安全。

说到绿色基础设施,我们就不得不提灰色基础设施?所谓的灰色基础设施,就是传统的管网、池子等,我们就称之为灰色的基础设施。那么灰色设施要不要建呢?当然要建,对这个城市来讲,传统的排水管网一定要建,所以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里也提到,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涵盖刚才说的源头减排、绿色基础设施这些内容,但是灰色基础设施的规模不能减少,所以该选择径流系数的时候,还得按原来进行选择,不能减小原来灰色基础设施的规模。实际上我们这些年就是欠账太多,灰色基础设施规模偏小,甚至也出现一些脱接、违法乱接等方面的问题。灰色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要统筹兼顾,我们要统筹考虑地下、地上设施,统筹考虑源头和末端设施,统筹考虑非技术措施和技术手段,非技术措施包括预警、应急处置,也包括政府管制行为和市政化的雨水收费和商业化的考虑,所以技术和非技术措施要考虑统筹,还有就是统筹灰色和绿色。以上几个统筹,都是城市雨水系统选择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说灰色加绿色是城市雨水系统构建的一个根本出路,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能你只做灰色,或者绿色,这两者是互补的。

(二)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问题,海绵城市建设从2015年开始,我们国家选了16个城市,政府要求每个城市选出15平方公里的一片区域,然后用3年时间建成海绵城市,政府每年给4到6亿的资金。今年上半年再次组织第二批试点城市,其中有14个城市入围变成了国家的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那么从过去两年海绵城市的建设,特别是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我们会碰到一些问题和挑战。第一是专业之间的共识,第二是公众的理解与参与,第三是基于目标和问题导向的系统规划,第四是既有建成区的保护与修复,第五是时间倒逼的赶工,第

六是精细化施工和后期维护,第七是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第八是人才队伍的缺乏。我们逐一来看。

在考虑专业之间共识的时候,可能有这么些问题,在不同的专业之间,比如水专业和园林专业之间会有一些冲突的地方,要不要把绿地做成下沉式的,这个下沉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会对植物产生一些影响,但是下沉确实能够滞留减排一些雨水,那么这中间需要做好协调工作。还有就是要不要借助一些外部的力量来实现滞留减排,这是专业之间的一个共识,首先是不是允许绿地下沉,能够选择一些耐旱的、耐淹的植物。

第二是公众的理解和参与,因为这是一个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项目,所以在一些源头,比如雨水花园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公众是否理解或支持呢?还有就是整体的参与过程,公众要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使得这个项目的方案做得更完美,或者能够保证多方面的因素都考虑到,如果刚开始这个雨水设施建成的效果比较差,公众没有接受,那么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就可能遇到阻力。

第三是基于目标和问题导向的系统规划,一般来说,老城区多数都有一定的问题,比如老城区的内涝防洪系统标准过低,那么这时就要重点解决内涝问题。有些沿海的区域,或者是一些滨河的城市区域,它的问题可能就是污染物,所以它的问题就发生变化,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系统规划方案。那么基于目标导向,海绵城市的内涵就是5个水的目标需求,那么根据这个目标需求,确定新区的系统规划。

第四,既有建成区的保护跟修复,在第一批第二批的试点城市里,很多城市都选择了既有建成区作为试点区域,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不要修复,还有建成区的湿地要保护,另外也有些历史街区或者历史代表性的历史建筑,该保护的也要保护,该修复的要修复。

第五,就是时间倒逼的赶工,因为这是个试点城市,3年建设期有的城市就几十个亿的投资,量很大,规划、监测、效果是不是能够按照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是一个问号,要按照时间倒逼来赶排工期,具体地落实项目。

第六,精细化施工与后期的管理,海绵城市源头径流减排系统更多地是通过景观,比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小湿地等这些设施,如果精细化施工不够,那公众首先不接受,还有就是它的后期维护,后期维护是不是方便,到底谁来维护?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政府自己管,比如绿地还是水系,就是这些部门进行维护。那么对小区来说,维护的主体就是物业,对于后期的维护,主体不同,那么维护内容有所差异。

第七就是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社会资本要有一定的投资回报机制,能够保证一定的收益率,才能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到一些城市的海绵建设中。

第八是人才队伍的缺乏,这个人才队伍包括规划设计人员、模型模拟人员,也包括做系统方案的,包括带有系统思维的规划师、景观工程师、水利工程师,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技术人员首先要达成共识,但是现在总体来说,人才队伍就全国层面还是缺乏的,不知道怎么干的人还有很多,或者说到技术层面,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也有大学最基本的教育,也没有把这个层面建设,结合到教育中去。

(三)如何应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挑战

那么怎么应对这些挑战呢?我们看一下它的几个对策,怎么解决。首先说,对一个城市来说,我们要做好系统诊断。这是山东的一个城市,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是从地下水向地表水的转型。由于地下水,导致地下漏斗严重,所以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另外就是这个城市的大运河南水北调引水和南四湖等地表河湖水系,也有些水质保障的问题,所以还有一些河道,包括小洸河、小府河水质保障的问题。

所以针对这些特点选择了一定的示范区,那么重点示范的不同的功能区,还是不一样的,包括南水北调引水运河水质保障与棚户区的海绵化改造,黑臭水体治理综合示范区,高品质的海绵社区或者绿色建筑示范区。

同时我们要做好基于问题和目标导向的总体规划,要求以流域和排水分区作为基础,因为我们都是采用一些分散设施来解决,这些分散设施到底是什么效果,可以进行一些模型模拟构建,从流域到二分区,然后再到这个片区,再到地块。

再有就是我们要做好几套系统之间的衔接,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污系统,这几个系统之间做好衔接。右边这个图示给出了几个系统之间的主要措施,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综合几套系统,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

传统管渠和大排水系统之间衔接的时候特别注意,一个片区以内涝风险模拟分析以后,一定要留出一些大排水通道。大排水通道实际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管渠河道,另一种就是城市道路,城市道路作为非设计的通道,可能担负着转输功能。所以在一个城市里可能会有一些区域性的道路,担负着整个区域超标雨水排放的功能,当然也可以借助一些地表水体来进行。那么如果这些地表的水体没有设计的道路,这个时候我们再适当考虑要不要采用地下深邃的方式来集聚雨水。实际上,深邃这些年开始在一些大都市受到关注,我们可以充分地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因为深邃本身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一是埋深大,占用地下空间,二是它的提升带来大能耗,三是深邃建造下去以后,会有一些安全问题,包括产生有害气体等等。

再一个就是做好径流总量控制与污染物控制等其他目标之间的衔接。因为径流总量控制是一个核心的指标,径流总量控制会带来径流污染控制目标的变化过程。

对新建区和改建区要区别对待。改建区以问题为导向,我国的老旧城区存量较大,用地构成、布局十分复杂,具有建筑密度高、容积率大、绿化率及水面率低等特点。雨水管理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旧城改造相关政策中缺乏有关雨水管理的政策导向;旧城改造规划基础薄弱,排水规划难落实;绿地、水系等开发空间被城市道路、建筑等建设所侵占;第四场地管理权限不明,申请程序繁琐。

对于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避免盲目地全面翻挖,应结合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等工作同步推进。旧城径流源头原则控制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包括:构建旧城雨水综合管理体系,制定非工程性的雨水管理的保障措施,借助雨水断接开展场地雨水改造的技术措施。

第五,做好配套机制与保证措施设计。从制度层面,可以从国家和地方两个方面来考虑,从内容看可以有一些法律法规,还有政府管制条例和激励手段,还有配套的一些,包括资金、审图等等配套的制度。

第六,注重公众参与和意识的提高。包括技术人员,也包括一些非技术人员,就是普通老百姓,两个都要做意识的强化培养,所以要明确公众参与人员及项目背景和意义,明确公众意识提高的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和主要目标,评估项目涉及公众利益的程度和制定衡量公众反应和项目效果的方法。识别主要的潜在利益相关者及在整个项目中的角色。明确项目各阶段内容中能够提高公众意识的部分,一定要衔接各公众参与的部分,保证公众在项目中全过程参与。当公众项目重新评估和中途修正时,及时更新时间表。第八评估每一个项目阶段的成本和效应。

那么公众参与的关键问题,包括建立一些专项机构,信息公开,意识的提高,需要专项机构的参与和引导,每年都会可以抽调一些专门的宣传人员做不同层面的宣传,对实施效果、方案和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所以公众参与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五、小结:对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最后我们可以小结一下。海绵城市是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和可持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灰绿结合、绿色优先。第二,在问题系统诊断的基础上,做好基于问题和目标导向的总体规划,这是一个城市的顶层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目标和技术路线。第三,要处理好几套系统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新建区、改建区的技术路线要区别对待,千万不能直接照搬。第四,海绵城市建设要循序渐进,同时要加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提高精细化施工

和科学维护管理的水平。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我们国家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策略,近期由于是一个试点示范阶段,所以选了几十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有些做法和模式在不断地探索。

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路线的不断熟悉和深化,可能会把海绵城市的建设融入到常态化的城市建设中去,这可能会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另外大家要注意,不同的城市或者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它的问题是不同的,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从投资上看,如果是新建区域,从一开始就按照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去做,会比传统的还要省,做好之后再去改,那投资可能就会是巨大的,而且效果还做不好。当然刚才说的低影响开发理念,这个即使一个理念也是一套技术体系。我们现在已经把低影响开发扩展到广义的低影响开发,也就是说以前的末端设施也算是低影响开发里面的一个内容。总之,我们要通过技术的、非技术的,地上的、地下的,绿色的、灰色的,还有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不同学科之间的配合,才能把海绵城市建设好,谢谢各位!

浅谈园林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浅谈园林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原则,最终促进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园林绿化作为这一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必然要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措施,全方位地将绿色科技融入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实现园林建设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标签: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优先;屋顶绿化;雨水公园 1、前言 “海绵城市”是把城市比喻成是一块海绵,形象地表现出良性城市运行系统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弹性”。具体来说,就是城市雨季时吸水、蓄水、净水的能力,和干旱时放水、排水、用水的能力,两种能力相结合共同构成模范化的高弹性“海绵城市”。 2、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园林绿化达到一定标准 建设海绵城市要求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顺畅的前提下,将自然方法与人工方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高质量储存、渗透和净化,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加强公园绿地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公园绿地,将城市自身雨水最大化地消化吸收利用,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海绵”功能。因此,为了提升园林绿地协调蓄水与净化雨水的功能,要把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列入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内容。 3、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内涵 3.1理念先行 将海绵城市的概念融入到园林建设的设计理念中,遵循生态为本、自然循环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现海绵城市公园的建设。园博园今年将被打造成苏州首个“海绵公园”。苏州各城市展园都将围绕“海绵城市”的理念,把园博园建设成具有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公园”。目前,园内主干道布局、主建筑群建设、绿化景观设计等都已取得良好进展。 3.2规划紧跟 (1)建设雨水公园。要勇于借鉴别处经验,在规划中实现雨水高效利用和水体洁净健康。例如,西雅图全年降水充足,景观设计师便习惯性顺应这一气候特点,建设雨水花园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将多余水资源充分高效利用,造福于民。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景观园林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应用 许伟琦

景观园林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应用许伟琦 发表时间:2017-07-10T11:36:08.0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作者:许伟琦 [导读]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施工难度大、工艺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该工程涉及城市规划、艺术设计、水利等多个方面。 云南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41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施工难度大、工艺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该工程涉及城市规划、艺术设计、水利等多个方面。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综合性的环境变化问题与自然灾害问题,对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很有帮助。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探讨了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应用景观园林设计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园林;海绵城市;设计;应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破坏现象也越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为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对自然生态环境实施保护,我国也在倡导绿色生态观念,同时也加大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力度。海绵城市理论是基于缓解和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合理的应用景观园林设计,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生活环境,也有利于解决各类自然灾害及环境变化问题。 1.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简析 1.1海绵城市的发展背景 海绵城市理论是指通过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使城市大地像海绵一样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及净水等功能,以便确保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问题。海绵城市理论属于一种生态城市理论,是基于绿色建筑的产生与普及而提出的,也是系统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为确保海绵城市所具备的功能能够真正得到发挥,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应依据生态优先原则,以人工措施结合自然途径的方式,采用科学、适宜的方法进行建设,并结合适宜的景观园林设计方法,以便在保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基础上,对城市内的雨水进行最大程度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更好保护,进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1.2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内涝问题是城市建设和发展普遍存在且影响比较严重的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这种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越发严重。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雨水是导致城市内涝问题出现的主要愿意之一。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硬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致使雨水无法渗透到土壤中,再加上城市内河道与冲沟的填平,导致雨水无法被有效地吸收和排放,致使雨水不断积累,从而导致城市内涝的出现。要想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汇”,另一个是“流”。基于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模拟城市径流路径,查找城市雨水的流通路径,并对实际城市径流路径与雨水流通路径进行比较,对遭到破坏的城市自然流径进行修复,以此保证雨水流通的顺畅。同时,在此基础上可有选择的对雨水进行汇聚,一般会选用农田等地方作为汇集地,以此实现对城市内雨水的有效控制,确保雨水能够自然、高效的流通,从而确保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及净水等功能,据此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而这也是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理念。 2.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应用景观园林设计的有效方法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其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也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雨水的吸收与排放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影响极大。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对于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需充分考虑水的问题,以便确保景观园林设计能够在海绵城市建设及改善生态环境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1构建生态走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自然山林所遭受的破坏问题也越发严重,对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也在持续减弱,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很容易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各个行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乱砍乱伐现象较为严重,森林遭到了严重毁坏。针对这一问题,部分人认为影响不大,只需再种上各种植物即可。事实上,森林在保持生态平衡上所发挥的作用根本是幼小的树苗、果树等植物所无法替代的。森林中参天大树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生长,其的根系极为发达,能够有效避免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新种植的植物则不同,因这些植物还比较幼小,根系不够发达,所以对水土也无法起到保护。 针对这种现象,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中,应转变传统的造园意识,放弃用观赏性、美化性植物代替原有植物的思想,摒弃用人工美学彻底改变自然风貌的设计理念。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基于环境保护这一发展理念,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可依据城市地理优势,建立自然防护林带,并将其与山水资源相结合,构建生态走廊,以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避免出现水土流失问题,从而缓解和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而提升城市排水防涝的安全性。 2.2建设完善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水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其主要涉及城市绿道建设、滨水空间建设、水资源再利用等多个方面。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基于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可对城市绿道进行科学建设,并采用以公园串联道为核心的绿道体系,对城市绿道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以此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据此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体验,以便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改善。 在市政建设过程中,为避免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太过严重的破坏,应当采用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生物滞留设施等方法,对市政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所能够造成的影响进行降低,以此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对于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应在对城市滨水空间界面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滨水空间分为活力、运动、商业等多个空间,并采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建设,再结合对人工浮岛、植物过滤等方法的应用,以此提高城市水景观的设计效果,从而确保城市水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利用。 基于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内不规则的水岸空间及碎片化的绿地进行串联,以此构建城市绿色生态走廊,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效果,也能够为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提供环境优美的场所,对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很有帮助。基于城市土地硬化而导致雨水渗透被阻碍这一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对于生态驳岸的建设,应当在保证驳岸稳定、牢固的基础上,对水岸线进行简洁设计,避免人工建设的驳岸与自然驳岸之间相互影响,并利用适宜的本土植物与环保护坡材料对驳岸进行建设,以此保证驳岸的渗水、保水等效果,从而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 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一、遵循原则生态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优先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渗透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海绵城市建设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减负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统性,协调给水、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

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二、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 雨水花园、下 措施来组织沉式绿地等绿色源头分和排水,以慢排缓释散控制为主 要规划设计理念。 北京近山松海绵透水铺 配套设施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

海绵城市中“灰色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710593193.html, 海绵城市中“灰色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作者:江彬柳颖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9年第06期 【摘要】海绵城市强调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相对于“绿色设施”,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则是“灰色设施”。文章首先介绍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灰色设施”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说明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灰色设施;排水系统;综合管廊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1]。我国 99% 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2],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城市内涝灾害频发,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这一理念,从源头出发,对雨水进行管理。除了城市中的“海绵体”的建设,就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包括城市河道,城市公园、草坪植被等,还需要对城市的排水系统----“灰色设施”进行改造。灰色设施如何解决,国家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实 施意见,将有助于消除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提升防治水涝灾害的能力[1]。所以,建设综合管廊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1、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针对城市雨水洪涝的管理理念[2]。是 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使得城市在面对雨水带来的灾害时具有更强的“自我消化”能力以及更高的“弹性”,又称为“水弹性城市”[2]。其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3]。 1.2 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及意义 1.2.1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强调增加绿地,降低城市地面的硬化比例。有研究表明,城市地面硬化直接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使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收集并处理雨洪水,这些被处理过的水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或者作为景观用水,补给地下水等,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2.2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减少城市内涝发生,提高适应极端天气的能力

基于水动力模型海绵城市建设分析案例

基于AWater Plan2.0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017.07.14赖泽辉 联系QQ及邮箱(356290189/356290189@https://www.doczj.com/doc/f710593193.html,) 示范区背景 示范区为广州东濠涌以西某排水子系统,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污水通过下游干管排放至猎德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系统沿东濠涌有截留管道,暴雨条件下,如果下游干管不能满足排放需要,则系统中雨污水通过截留管道直接排放到东濠涌。 示范区位于广州老城区房屋、道路等硬化下垫面所占比例大,排水标准偏低,暴雨情况下,易出现内涝风险和溢流污染风险。

目的 针对示范区下垫面建设情况,现利用海绵设施对其进行改造,以提高排水系统对雨水调蓄能力,减少内涝和溢流污染风险,减少下游污水处理负荷。使示范区排水标准在内涝、排水系统负载、溢流等指标方面达到5年一遇标准。 工具 利用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辅助软件(AWater Plan2.0)。

静态模型构建 收集整理示范区排水设施、河流、下垫面、地形等数据,利用AWater Plan2.0模型建设功能,考虑排水管道拓扑、汇水区划分、系统网络结构、模型概化等内容,构建示范区水动力静态模型,模型参数采用常用的经验参数。

降雨数据制作 根据地方暴雨强度公式,生成1年一遇、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降雨数据,降雨历时为2小时。 示范区排水能力现状分析 利用设计降雨对示范区排水系统进行现状评估。现状评估情景包

括1年一遇降雨情景、2年一遇降雨情景、5年一遇降雨情景、10年一遇情景。评估结果如下: 地表径流量 累积径流量

瞬时径流量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我国针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有效提升,对促进 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通过对自然水资源的吸收、蓄水、净水,实现在水资源短缺时期进行有效的利用,促进城市的发展。作为海绵城市 建设中的重要组成,有效的园林植物景观建设对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城市理 念的实际作用与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提高重视度,明确园 林植物景观的实际作用与价值,结合有效的应用策略提升其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促进城市发展。 一、园林植物景观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一)净化水质,修复栖息地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其重要基础关键就是水生态建设,而其中核心内容则是污水 的处理。针对污水处理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是通过园林植物景观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净化,例如湿地等景观。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提升城市的 防洪有效性,并调节城市的气候条件,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1]。 (二)补充地下水,防洪防涝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在确保物种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起到 良好水资源存储作用。在实际园林植物景观建设过程中,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以当地实际情 况为基础,对超标径流系统进行有效解决,并通过与城市雨水灌渠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 水流的高效控制。另外,园林景观中植物的叶脉和根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蓄水能力,所以对 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 (三)净化空气,降尘降噪 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降尘降噪的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的良好建设。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植物群落配置可以有效增加植物的数量与层次,并通过对灌、乔、草等 配置形式的有效使用,可以提升景观的绿化面积,起到更好的光合作用。当然,不同的植物 所起到的净化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针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新疆杨、青海云杉、银白杨、花叶海棠、天山花揪、陕甘花批以及白摔等植物所起到的吸收效果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当地 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合理选择。 二、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一)雨水花园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部分地势低洼的城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雨水花园景 观建设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雨水花园的建设, 不仅具备着较强的观赏性和作用,而且其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维护过程相对简单和便捷。也 正因此,雨水花园成为诸多国家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以下为雨水花园的具体建 设内容和功能:1.蓄水层。针对蓄水层的建设,其深度为10至25厘米左右。蓄水层的建设,可以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促进雨水的渗透;2.覆盖层。覆盖层的建设以树叶和树皮为主要 原料,深度为5至8厘米,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实现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有效阻隔,保存植物 根系中的水分,并为微生物的生存创设良好环境;3.种植层。种植层的建设通过植物吸收、 下渗和微生物讲解等方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净化。种植曾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原料的选 择中,有机物的选择在10%之内,砂土占85%左右,最后黏土占据5%左右;4.人工填料层。 该层需要具备较强的渗透性,需要以当地实际规划建设面积、降雨特点为基础,合理选用砾石、炉渣等材料进行有效填料;5.石层。针对石层的建设,其厚度需要确保在20至30厘米 左右,以此来提升排水孔自身的排水性[2]。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4-04T10:14:17.77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作者:石岩1 张娜 2 苗存清 3 [导读] 从而保护生态系统,同时满足市政道路的要求,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市政道路的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规划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对城市基础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绵城市理念开始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在城市建设不断向生态化方面发展的当下,可以建设一个生态、可持续、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从而保护生态系统,同时满足市政道路的要求,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应用 引言 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在城市交通运输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近年来,各地城市大力建设市政道路工程,然而市政道路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排洪压力大、路面径流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正常的出行安全。因此,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到市政道路工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从根本上解决过去市政道路泄洪难、污染严重等问题,最大限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使得城市防洪防雨工作得到了顺利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水资源会得到更加充足的运用。具体的以防洪排涝角度出发,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减轻城市排水的压力。当出现暴雨的时候,就会启动防水防洪系统,同时,这不仅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也是基础。我们从水资源的利用角度出发,海绵城市建设拥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充分的运用,并展现其辅助性功能和价值。这样,就能够吸收雨水,在需要雨水的时候能够调用存储的雨水。最终水资源会更好的展现出自身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建设的力度在逐渐加大,其中海绵城市的作用逐渐凸显。创建海绵城市正是对时代的迎合,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2建设海绵城市的优点 2.1传统道路排水存在的问题 在降雨初期,雨水内含的污染物过多,且未经过任何处理就流至附近水系环境中,造成周边水环境的污染。而在降雨的过程中,雨水会沿着排水管道内部被排走,不能渗透至路面的地下,所以地下水难以获得有效的水资源补给。若雨降强度较低,则各区域的雨水会快速汇聚,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大排水管道压力,导致雨水外排存在较大难度,引起城市内涝问题。另外,城市道路的绿化、清洁等工作需要大量用水,而雨水却被直接排走,不能得到回收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 2.2海绵城市道路的优势 海绵城市道路路面便于雨水通过地表层而渗透至地下,可以让地下水得到良好的水资源补给。与此同时,这种道路可以增强雨水渗透力与滞留力,采用多渠道的雨水排放方法,能够保障城市排水系统的良好运行,还可以减少携带生活垃圾等污染源的雨水对道路造成冲刷,进而降低污染程度。 3海绵城市建设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措施 3.1渗透地面的应用 对市政道路的设计和建设而言,渗透地面的应用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对城市土地的硬化建设已经趋于完善。然而在当前的土地硬化面积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雨水的渗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和环保的重要因素。由于当前土地的硬化没有充分考虑对雨水的排放,一旦出现大雨,就会造成城市的内涝。而渗透地面的应用可以通过增加城市中渗透面积,提高雨水的渗透率。 3.2道路绿化带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雨水收集。在透水地面的功能展现下,对地面径流的雨水口进行积水的处理。这样,就为雨水的收集提供了准备。总的来说,在设计雨水口的过程中,应该呈现出一定的平均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水体的过滤。针对地面上的水,在实际进行过滤的时候应该展现出一定的清洁度,并重点关注几个方面:①在进行种植土铺设的时候应该位于上方。其②应该科学设置砾石。③在安装渗透管的过程中要保证合理性。第三,缓排滞蓄。想要展现出良好的市政道路设计效果,就应该对缓排滞蓄进行完善的处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绿化带的地形和结构特征。对导流系统进行优化和整合,最终从地势环境出发,维持设计工作的合理性。在该施工环节中,可以让雨水的渗透拥有一定的层次性。第四,排放。在实际进行溢流系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直接把雨水和排水管结合在一起。通常情况下,在面临降雨量比较多的季节中,就会排放出大量的雨水。在那些地势不是很高的绿地中,就可以更好的紧急性雨水的存储。总之,在雨水进入市政管网之后,就可以把那些多余的降水排出来。 3.3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比较低的区域内,设置植物、土壤、微生物对雨水进行渗透、净化设施。按照设施的难易程度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区域一般设置在建筑小区内的建筑道路、停车场周边绿地以及城市绿化带,如果雨水径流污染比较严重,则适合采用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并通过植草沟、沉淀池对雨水径流进行预处理,过滤雨水中较大污染颗粒,以免对植物造成伤害。湖南省的衡阳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衡阳市将城延安路、祝融路以及蔡伦达到等市中心的路段改造成海绵城市绿化带,并在绿化带设置了滞留设置,及时拦截雨水中的污染颗粒,雨水收集以后对其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再使用。生物滞留设施的形式比较多,比较容易与景观结合起来,而且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比较低。但是这种生物滞留设施应用在地势陡峭、地下水位和岩石层比较高的区域,则要采取防渗、换土等措施,以免发生次生灾害,造成安全事故。 3.4完善附属设施和视觉景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以后就开始实施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雨水控制利用的指标用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目的立项与审批上。在2013年的7月份,我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是施工图审查规定和施工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面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做这个雨水利用的工程。 这个就是地方标准,涵盖了建筑小区和市政的一些工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工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大概今年出台,还有一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很多人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大面积的实施这个工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至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雨手机池子303万平米,共建设透水铺装315万平米,2014年2月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月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目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案例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就在鸟巢附近,一共84.7万平方米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做雨水大规模的项目,实施了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面积22.64,透水铺装面积17.16公顷,水系面积16.47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溶剂7200方,地下空间11000方,总的来说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自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比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雨量比西安要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雨可能有一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一场雨,7.21降到了近1/3的降雨,所以这个时候降雨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大的水池子,非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做很大的水池子我们收不了多少水,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井绪忠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井绪忠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我国针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有效提升,对促进 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通过对自然水资源的吸收、蓄水、净水,实现在水资源短缺时期进行有效的利用,促进城市的发展。作为海绵城市 建设中的重要组成,有效的园林植物景观建设对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城市理 念的实际作用与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提高重视度,明确园 林植物景观的实际作用与价值,结合有效的应用策略提升其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促进城市发展。 一、园林植物景观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一)净化水质,修复栖息地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其重要基础关键就是水生态建设,而其中核心内容则是污水 的处理。针对污水处理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是通过园林植物景观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净化,例如湿地等景观。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提升城市的 防洪有效性,并调节城市的气候条件,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1]。 (二)补充地下水,防洪防涝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在确保物种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起到 良好水资源存储作用。在实际园林植物景观建设过程中,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以当地实际情 况为基础,对超标径流系统进行有效解决,并通过与城市雨水灌渠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 水流的高效控制。另外,园林景观中植物的叶脉和根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蓄水能力,所以对 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 (三)净化空气,降尘降噪 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降尘降噪的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的良好建设。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植物群落配置可以有效增加植物的数量与层次,并通过对灌、乔、草等 配置形式的有效使用,可以提升景观的绿化面积,起到更好的光合作用。当然,不同的植物 所起到的净化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针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新疆杨、青海云杉、银白杨、花叶海棠、天山花揪、陕甘花批以及白摔等植物所起到的吸收效果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当地 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合理选择。 二、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一)雨水花园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部分地势低洼的城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雨水花园景 观建设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雨水花园的建设, 不仅具备着较强的观赏性和作用,而且其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维护过程相对简单和便捷。也 正因此,雨水花园成为诸多国家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以下为雨水花园的具体建 设内容和功能:1.蓄水层。针对蓄水层的建设,其深度为10至25厘米左右。蓄水层的建设,可以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促进雨水的渗透;2.覆盖层。覆盖层的建设以树叶和树皮为主要 原料,深度为5至8厘米,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实现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有效阻隔,保存植物 根系中的水分,并为微生物的生存创设良好环境;3.种植层。种植层的建设通过植物吸收、 下渗和微生物讲解等方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净化。种植曾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原料的选 择中,有机物的选择在10%之内,砂土占85%左右,最后黏土占据5%左右;4.人工填料层。 该层需要具备较强的渗透性,需要以当地实际规划建设面积、降雨特点为基础,合理选用砾石、炉渣等材料进行有效填料;5.石层。针对石层的建设,其厚度需要确保在20至30厘米 左右,以此来提升排水孔自身的排水性[2]。

建设海绵城市中立体绿化的重要性

建设海绵城市中立体绿化的重要性 摘要:水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问题,立体绿化做好能够帮助城市将将其水生 态的问题解决,利用立体绿化的景观布置和设计,将海绵城市的功能提高的同时 还能够将其生态调节功能提升。立体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支持,有利地促进了海绵城市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立体绿化;重要性 引言 在海绵城市具体实施中,立体绿化是城市常规绿化的重要补充。立体绿化不 仅能优化景观效果,缓解城市绿化用地紧张,减缓热岛效应,还能保温隔热,节 约能源,滞留雨水,缓解城市内涝。城市建设只有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借 助地方特色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人工海绵体作用,创建优美城市生态环境。 1海绵城市概念及其水文特征 最早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才出现了海绵城市,在当时普遍认为环境在城市 建设与开发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力需要降低最低,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在此观念 下提出的,其认为建设海绵城市能够帮助城市保持原有的地表径流量。而在建设 海绵城市的过程中立体绿化是重要的载体,对于立体绿化的作用应该在建设海绵 城市的时候高度关注。在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水文特征的基础之上,将立体绿 化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推动下积极发挥出来。开发低影响是海绵城市建 设的核心理念,其主要是对环境在开展城镇建设活动的过程中不再受到影响,将 城镇排水系统建设得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而城镇中的立体绿化则有效控制了暴雨 径流量,利用布置和优化立体绿化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从而确保海绵的功能 被城市所具备。 2立体绿化的作用 这些年来,数量庞大的人口流入城市,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以及环境问题, 其中热岛效应给城市造成了沉重的环境负担。相关研究表明,三成的绿化覆盖率 能够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起到积极作用,当绿化覆盖率达到四成时,可以将热岛 效应面积减少至四分之一,甚至当绿化覆盖率达到六成以上后,热岛效应基本上 已经被控制。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已经接近饱和,这样很难再预留 出空地来建设海绵体。在此情况下,立体绿化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重要途径。立体绿化比之传统地面绿化而言侧重于立体空间,比如说屋顶空间和建筑物的外 墙等,可以引申出多层次和使用的建筑绿化。从空间上来讲已经从二维的消纳雨 水模式转化为三维模式。立体绿化不仅能起到建设绿色生态的作用,还能够美化 居住环境。根据低影响开发原则,源头分散式措施是目前能够保持开发之前的水 文状态最有效方式。使得更加有效的实现对于径流雨水的净化、调蓄、渗透、利 用和排放。 3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在传统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未充分将城市经流雨水处理周全,致使城市建 设发展对污水处理的过程中造成的大量污染被冲进河流,污染生态环境。传统城 市化建设发展因为建设规划和管理不科学合理,所以为解决传统城市建设发展带 来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发展顺应而生。因此,从整体上来讲,海绵城市建设发 展是在传统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避免传统建设发展问题的一种新型发展。这种 新型建设发展从源头到末端,对城市中的雨水处理通过科学化的技术手段,实现 了水资源的储蓄、渗透、净化和利用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目的,还有效的推动海绵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很实用 建筑工程内参一样的建筑行业,不一样的施工、技术。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情怀的阅读。 注:本文转自水工网,十分感谢曾先生的悉心总结,很难得的学习材料。仅供交流学习使用。海绵城市规范要点1.透水铺装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2.下沉式绿地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

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3.生物滞留设施(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 mm。(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7)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 mm,并应设100 mm的超高;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换土层底部一般设置透水

从海绵城市建设案例看雨水设计在多种场地中的应用_一_综合论述_罗榆淇

268城市地理从海绵城市建设案例看雨水设计在多种场地中的应用(一)———综合论述 罗榆淇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摘要:住建部2014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探索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雨水设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后得到重视,雨水设计理念得到普及,设计方法也得到大力推广。文章结合国内以及国外建成案例,场地属性、形态、下垫面、雨水引导方式、雨水花园的形式、选用植被的特征以及每类场地的特殊性等加以总结和比较,认为工程技术手段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但对于具体的场地设计还应结合具体的场地条件布置,从而使生态设计真正的发挥生态效用而不是反而损害了环境,这一类设计方法还有待于探索。 关键词:风景园林;场地设计;雨水 1.概述 1.1雨水设计背景 在中国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30年里,由于观念、技术等因素的限制,雨水设计在场地设计中通常被视为“排水”设计,长期以来,雨水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反而引起灾害,比如说地面坍塌,城市内涝。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由于雨水引发的径流污染和城市内涝,2014年中国住建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1],以规范雨水生态设计方法,在规范发布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实行点案例建成并且在《指南》中也有所体现。 1.2水 1.2.1水的基本性质与自然循环 生活中我们所指的水其实是含有酸、碱、盐等物质的溶液,并且夹杂着众多固体杂质。在自然界,纯水是罕见的,因此本文讨论的水,就是日常生活中较为笼统的水的概念。[2]水有三种形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液态蒸发成为气态,液态结冰(或者雪)后形成固态,由于在生活中大部分时间直接感知到的是液态,故在本文中除非特殊说明,所指水都是指液态形式的水。 水是一种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介质,有着优秀的特质,比如透明、反射。折射、流动以及声音等属性形成了丰富的变化,水景景观设计中的点景之物。 水通过自然水循环系统进行着一种自我调节,整个系统由于从海洋蒸发的水多于雨和雪的形式返回海洋的水从而运作起来,随着下雪和下雨最终实现平衡,正是这种平衡滋润了大地万物,更是方便了人类的生存,因为下雨的时候下的是淡水。 在现代城市中,自然水循环系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严重干扰原水平衡,导致城市气候由于“下垫面”变干而引发严重的城市热岛,近年来还带来了城市内涝的严重后果。 1.2.2水景的作用 总的来说有一下几点: 1)美化城市环境:水体不仅是园林景观中的经络,起到组织实现、限定空间等作用,而且还通过观赏者对于水景多维度的感官来强调城市的物种结构性感知要素。[3] 2)调节小气候:由于水的比热容比钢筋混泥土、沥青等材料高,不容易变热或者变冷,能有效调节周边温度,而且水凝结放热,挥发吸热,进一步改善小环境,而且由于比热容而导致水域气压与其他下垫面不同,产生气压风,一定的风能直接影响到人的适应性感官。[4] 3)净化空气:水能吸附浮沉,改善局部空气卫生,另外,高速运动的水分由于分解能产生大量的对人身体健康有好处的负离子,因此,喷泉瀑布等运动水都是天然的空气清新器。 4)滋润生物与植物:地球上大部分物种都是生活在水生和湿地的无脊椎动物,它们依赖于水生存,同时也有很多大,中型水生动物以及水生湿生植物,它们是构成生物链最底层的物种,这些物种的稳定与生存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5)体现场所精神:水文化是人类长期活动积累而反应一个地方特色的,比如说从秦汉时期的一池三仙山开始,至今至少3000年的历史。 6)调节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人都是具有清水梦想的,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就越需要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那么水景、湖泊就自然成为居住区的卖点,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案例研究 近年来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的实践案例如表1所示,有市政道路这样的线性场地,也有大面积的体育类公共场所,还有住宅区等面状空间,另外还有一个美国的学校案例,这些项目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表1(作者自制 ) 2.1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 光明新区23条市政道路,总长度17KM,是道路红线内雨水有限进入两侧的生物滞留带。 2.1.1应用方式 该市政道路通过控制峰值流量、综合径流系数和径流污染三个因子来实现对雨水的储存,水质的净化,补充地下水的作用。 2.1.2效益分析 城市雨水管道的综合设计重现期从原来的2年提高到4年,实现年径流量控制率为70%。 2.1.3小结 在线性的市政道路,地表径流会比较大,可以通过道路两旁的植草明沟来实现雨水的暂时性储蓄和水质的净化 。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 [2]马天天,场地雨水排除与景观设计,2012,华南理工大学.第126页 [3]李俊奇,车伍.德城市帀水利用技术考查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1):47. [4]邓世超,基于微气候改善的城市街区绿色更新策略研究,2014,湖北工业大学.第76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