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博物院十大国宝

山西博物院十大国宝

山西博物院十大国宝
山西博物院十大国宝

山西博物院十大国宝

山西作为中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重要政治中心,地上地下的古代遗珍堪称灿若星辰。历来有“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说法,虽然不尽确切,但也很传神地反映出这片土地所孕育的灿烂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的突出地位。

山西博物院作为山西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早在2008年参观首都博物馆“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时,就已被本人列入必游景点名单。此后通过多种渠道对山西博物院的基本情况作了了解,但当2009年端午假期有机会作亲身游览时,仍然被自己的所见所闻震撼。与首都博物馆相比,山西博物院可能只在文物多媒体展示和部分硬件设施方面稍弱,布展水平却毫不逊色。而其中展出文物的历史价值以及夏商周文物的数量和精美程度可以说远远超出了首都博物馆的水平。毕竟,与北京所在的燕国相比,晋国是当之无愧的强国和富国。而山西自夏商周以来的历史延续性也非北京可比。与另一个古代文物集中地河南博物院相

比,山西博物院在硬件设施上明显占据优势,展品中精品的档次和数量似乎也略胜一筹。

本人是从网上看到“山西博物院十大国宝”

这个提法的。租用的语音导览设备里并没有对十大国宝的专门介绍,博物院提供的书面资料里甚至没有出现“十大国宝”的字眼,网上竟然也查不到所谓十大国宝的完整清单,感觉相当郁闷。写下这个标题时颇有些踌躇,但想到网友中高人当大有人在,应该能够提供一些指导,好让本人得以准确地完成这篇博文。

鸟尊/ Bird-shaped Zun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

鸟与象是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尤为晋人所钟爱。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构思奇特,想象卓绝。华美的造型艺术和精巧的实用功能,完美组合于此尊,使之成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鸟尊铭“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这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周礼》曾记载宗庙礼器有“六尊六彝”,“鸟彝”即为其中之一。据考证,这件国宝的拥有者就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

龙形觥/ Dragon Shaped Gong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出土

前端作龙首形。商代青铜器上鼍(鳄鱼)纹仅此一见。

兽形觥/ Animal-shaped Gong (不确定)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出土

六璜联珠串佩/A String of Jade Ornaments Composed of Six Huang (不确定)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

丧葬玉,由408件玉饰组成。出于墓主的胸部,上端过颈,下端过腹。“刖人守囿”车/ Chariot with "Yue Ren Shou You" Design (A Man with Left Foot Cut off Guarding a Cart)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山西省闻喜上郭村出土

厢式六轮车。车厢顶有盖可启,蹲猴形盖钮,四角各立一只可转动的鸟。前有带活动插销的车门,门旁立一刖人(砍掉左脚的犯人)。车厢四角和侧面正中有伏兽。两小轮被伏虎抱于腹中。整器(似为“域养禽兽”的囿苑)有14种鸟兽形象,与《周礼》“刖人使守囿”的记载相吻合。全车能转动部位15处,构思奇特,制作精巧,十分罕见。

侯马盟书/ Houma Covenants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

晋国晚期,“公室衰微,六卿专权”。权卿们为寻求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盟誓”尘埃频繁。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盟书5,000余件,文字可辨者650余件,学界称为“侯马盟书”。“盟书”亦称“载书”,辞文多以朱笔写于圭形玉石片上,内容分为主盟人誓辞、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和诅咒类等。

胡傅酒樽/ Wine Vessel of Hu Fu

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

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出土

出土地正当匈奴与汉族杂居区域,酒樽通体鎏金彩绘,中原器型与草原装饰浑然一体,技法十分罕见。器身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

形象生动,更显富丽堂皇。口沿刻铭文“剧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造”。

雁鱼铜灯/ Bronze Lamp in the Shape of a Wild Goose and a Fish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山西省襄汾县吴兴庄村出土

铜灯构思巧妙,灯火点燃时,烟气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功效。制作精美,代表了汉代青铜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虞弘墓石椁/ The Tomb of Yu Hong

1999年发掘,出土墓志等各类随葬品。最重要的文物是一座仿木构汉白玉石椁,为三开间歇山顶建筑,由椁顶、椁身和底座三部分数十块构件组成,其上浮雕画面施彩并局部描金。内容有宴饮、乐舞、射猎、家居和行旅等,具有浓厚的中亚和波斯风格以及鲜明的祆教性质,展现了墓主不同寻常的外来文化背景,是北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历史见证。

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 Block Lacquer Painting

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

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

漆画是墓室屏风的一部分,内容取材于《列女传》,绘画风格和技法与东晋名画家顾恺之极为相近。毛笔所书的题记和榜题文字,上承汉隶传统,下开真书先河,是少见的北魏墨迹。

另外隐约记得语音导览中提到这个“庙底沟彩陶罐”也是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国宝级文物之一。奇怪的是网上的文章都没有提到这个彩陶罐的重要地位。也许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陶器并不起眼吧。我个人希望它能够位

列十大国宝。毕竟,作为早期文明的代表,它应该具备足够的资格。庙底沟彩陶罐/ A Painted Pottery Jar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

山西省垣曲县下马村出土

山西博物馆——介绍

山西博物馆介绍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赵友亭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全国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丰厚的人文景观确立了其在我国的独特地位。面对着凝重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深厚的建筑文化背景,作为文物的载体、文明殿堂的山西博物馆,以明敞的空间建立其必要的物理功能,以简练的建筑语汇展示了著名文物大省的风采,反映了华夏文明发源地特色,传承与光大了山西传统建筑文化,升华了山西现代城市品质。 山西博物馆的设计思想根植于山西,以山西文化为背景和给养,在深刻剖析山西古建筑内在生命力的基础上,找出传统建筑深层内涵的延续本质,从而激发出创作灵感,巧妙地捕捉到了“如斗似鼎”这一灵光闪现为突破点,反复推敲,逐渐成型,并兼容了多种文化内涵,以单纯简炼的体形,凝重浑厚的风格,较高层次地达到了这一标志性建筑的外观审美要求。简洁而不失意象丰富,单纯而独具有个性魅力,凝重飘逸而不厚重沉闷。并能使人们从这似曾相识的体形中既可以感悟到“斗”所代表丰收喜悦、纳财聚宝的象征意义,也可以体会到“鼎”所追求的四方安定、太平盛世、吉祥如

意的美好期盼;从而巧妙地使这两个古老的形体赋予了现代的生命。并以“借——龙图之气,法——古建之道,隐——斗鼎之形,见——青铜之色,融——生态之绿,创——时代之筑”的设计理念,总体呈现———殿堂之壮美、圣坛之神怡,以“如斗似鼎、如山似阙”、“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建筑形态,贴切把握了山西历史文脉,集中体现了建筑的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标志性。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可持续发展与人文主义已成为不变的主体,设计者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滨河周围环境以及博物馆所处的场所特性,融合和利用汾河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景观,塑造出绿色与生态、人本与文脉、传统与时代共融的空间氛围。 山西博物馆位于美丽的汾河公园的西侧,是公园景色的延伸与拓展,站在汾河河畔就可以看到博物馆的全貌,因而其外环境就成为整个滨河景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博物馆的总体布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构图形式——中轴对称,主轴线前为东礼仪广场,中为主体建筑,后为西端主题广场。次轴线则由北边景观广场、主馆、南端休憩广场连贯而成。站在汾河东岸,目光掠过广阔的河面、颐人的绿地及滨河西路就可以看到博物馆的全貌,空间层层递进,轴线清晰,使人

走访山西省博物馆心得体会

走访山西省博物馆心得体会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12土木3 姓名:张嘉欣 学号:20120590345 时间:星期三3、4节课

山西省博物院位于太原市风景秀丽的汾河公园西岸,是山西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守望着朝阳下渐渐苏醒的龙城和落日余晖中车水马龙的都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世人诉说着三晋大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句话说得好:“5000年华夏文明史看山西”。有时候,站在博物院前会感到自身的渺小,这不仅是因为尺寸比例,更是因为一种对历史,对祖先的敬畏。这种敬畏从何而来呢?它就源自于博物馆内众多的馆藏文物。“没有书本的房子,就如没有思想的大脑”。同样,没有珍贵藏品的博物院,就如没有灵魂的躯体。这样的建筑充其量只是外表吸引人罢了,它没有震撼人心的美。使山西博物院独具魅力的,不仅仅是独特新颖的建筑造型,更是众多货真价实,价值连城的馆藏文物。 博物院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斗”象征着丰收喜悦,“鼎”象征着安定吉祥。从宽敞的大厅向上看,仿佛置身于一座气势宏大的塔中。山西省博物院共收藏了珍贵文物20余万件。展出的文物有4000件之多。山西博物院藏品众多,年代跨度大,种类也很丰富:从距今180万年的兽类头骨化石,到一具距今1.8万年的人体骨骼,我看到了最“原生态”的文物;从商周古拙的青铜大鼎到明清精美的各类瓷器,我看到了祖辈们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的艺术珍品;从形态生动的汉魏陶俑到内容丰富的北齐壁画,我看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情趣和美感。 在博物院讲解员的带领和讲解下,我们依次参观了以“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和“佛风遗韵”为主题的展馆。透过玻璃,我看到了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的一件件国宝级文物:兽形觥、龙形觥以精美复杂的纹饰向我们展示着商代贵族纸醉金迷的生活;西周的晋侯鸟尊让我在感叹古人青铜铸造技术的同时,也不禁为祖辈们的创造力所折服;还有西汉时期的雁鱼铜灯,它融美感和实用性为一体,是文物中难得的上品。 透过这些满是铜锈的生活用品和祭祀礼器,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由青铜铸就的伟大时代。但时光如流水会冲走一切,洗尽昔日的浮华与艳丽,留下的只有锈迹斑斑的铜铸躯体,沉淀的却是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这近在咫尺的一件件国之瑰宝,仿佛是历史的一个个碎片,在黄土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后,再次呈现在同是炎黄子孙的世人面前。它们是这样的古老,透过这些“国之重器”,我不仅嗅到了来自那个久远年代不可名状的幽深气息,更感到了一种历史的真实可感,一种岁月的残酷无情,一种王朝的兴衰更替。斗转星移,日月山川依旧壮丽;物是人非,歌舞升平早已不再。这眼前的每件实物,都如时空隧道里的通衢,联系着过去和现在,古人和今人。 我为中华文明的伟大而骄傲,我为中国历史的厚重而自豪,但我同时也为古老文明的传承者未能很好地继承祖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而遗憾,更为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毁于战乱或漂

山西博物院

土木华章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以土木结构为主题,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巧妙地熔于一炉,独具魅力。无论单体建筑,还是城市园林,代有杰作。凝聚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精华,也是全人类的珍贵遗产。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的美誉。显存历代建筑18000余座。雄辉壮美的唐、五代、辽建筑,严谨端丽的宋、金建筑,朴实豪放的元代建筑和精巧繁缛的明清建筑,或巍峨于通衢大邑,或隐逸与深山远村成为历史变迁的无言见证。山西古建筑门类齐全,尤以宗教建筑居多。附属于其中的彩塑、壁画和玻璃艺术,已与古代建筑融为一体,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本展厅分“凝固音乐——古建筑艺术”、“古壁丹青——寺关壁画艺术”、“神工灵光——寺观彩塑艺术”和“流光溢彩——建筑玻璃艺术”四个单元,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宝库”多姿多彩杰作佳构,博大精深的建筑艺术充分能体现了中国古代匠师的高超智慧。 民族熔炉 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临中原腹地,不仅极具是战略价值,而且是农耕社会与草原名族交汇的前沿地带,成为华夏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熔炉”。 汉代起,北方各民族就不断与中原发生碰撞,金戈铁马和鲜血淋漓之余,文化交流和名族融合也随之发生。魏晋南北朝,中原扰攘,漠北各民族相继崛起,雄踞山西,驰骋中原。300余年战乱和苦难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新鲜血液注入华夏古老文明,催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盛唐时代。 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规模持续扩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粟特商人带来了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各国的奇珍异宝和文化艺术。北魏首都平成和北齐别都晋阳,相机成为国际性都市。惊人的考古发现,无不透露出中外文化互动交融的夺目光彩。

山西博物院十大国宝

山西博物院十大国宝 山西作为中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重要政治中心,地上地下的古代遗珍堪称灿若星辰。历来有“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说法,虽然不尽确切,但也很传神地反映出这片土地所孕育的灿烂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的突出地位。 山西博物院作为山西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早在2008年参观首都博物馆“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时,就已被本人列入必游景点名单。此后通过多种渠道对山西博物院的基本情况作了了解,但当2009年端午假期有机会作亲身游览时,仍然被自己的所见所闻震撼。与首都博物馆相比,山西博物院可能只在文物多媒体展示和部分硬件设施方面稍弱,布展水平却毫不逊色。而其中展出文物的历史价值以及夏商周文物的数量和精美程度可以说远远超出了首都博物馆的水平。毕竟,与北京所在的燕国相比,晋国是当之无愧的强国和富国。而山西自夏商周以来的历史延续性也非北京可比。与另一个古代文物集中地河南博物院相 比,山西博物院在硬件设施上明显占据优势,展品中精品的档次和数量似乎也略胜一筹。 本人是从网上看到“山西博物院十大国宝”

这个提法的。租用的语音导览设备里并没有对十大国宝的专门介绍,博物院提供的书面资料里甚至没有出现“十大国宝”的字眼,网上竟然也查不到所谓十大国宝的完整清单,感觉相当郁闷。写下这个标题时颇有些踌躇,但想到网友中高人当大有人在,应该能够提供一些指导,好让本人得以准确地完成这篇博文。 鸟尊/ Bird-shaped Zun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 鸟与象是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尤为晋人所钟爱。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构思奇特,想象卓绝。华美的造型艺术和精巧的实用功能,完美组合于此尊,使之成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鸟尊铭“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这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周礼》曾记载宗庙礼器有“六尊六彝”,“鸟彝”即为其中之一。据考证,这件国宝的拥有者就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 龙形觥/ Dragon Shaped Gong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出土 前端作龙首形。商代青铜器上鼍(鳄鱼)纹仅此一见。 兽形觥/ Animal-shaped Gong (不确定)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出土 六璜联珠串佩/A String of Jade Ornaments Composed of Six Huang (不确定)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3年数据研究报告2019版

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3年数据研究报告 2019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进行深度剖析,从博物馆机构数量,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博物馆文物藏品数量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研究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 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数据研究报告旨在全面梳理山西省 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现状 (1) 第二节山西省博物馆机构数量指标分析 (3) 一、山西省博物馆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3) 三、山西省博物馆机构数量占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比重统计 (3) 四、山西省博物馆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山西省博物馆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山西省博物馆机构数量同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它紧紧抓住山西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亮点”重点展示,并打破传统陈列模式,以物代史,史物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广受赞誉的陈列风格。 历史文化专题; 文明摇篮: 第一单元远古圣火 第二单元华夏直根

文明摇篮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华夏腹地,山川秀美,气候适宜,是中国远古人类和文明的摇篮。 母亲河九曲如龙,奔流向东。在其最大最急的转弯处,有一个叫“西侯度”的小山村。180万年前,这里的人们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文明之火。沧海桑田,生生不息。古人类艰难的行踪踏遍了太行和吕梁之间,不灭的篝火闪亮在汾水与桑干两岸。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遍布山西南北。涓涓细流,百川归海;星散古国,辐辏升华。塔儿山下,尘封4500年后重见天日的城市、宫殿、文字、铜器、“礼器”、观象台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昭示着我们的祖先跨进文明之门。最早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 第一单元远古圣火 4500万年前的垣曲“曙猿”,可能是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从距今三四百万年到一万年前,称为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依赖渔猎和采集,茹毛饮血,薪火相传,群居而生。人类蹒跚的步履,穿越漫漫岁月。积累进步,传承知识。逐渐脱离野蛮,告别蒙昧,走向文明。 山西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文化遗存300余处。不但数量居全国之首,而且构成了华北两大旧石器文化传统的主体。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山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观山西博物院

参观山西博物院 山西省博物院位于太原市风景秀丽的汾河公园西岸,是山西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守望着朝阳下渐渐苏醒的龙城和落日余晖中车水马龙的都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世人诉说着三晋大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句话说得好:“5000年华夏文明史看山西”。有时候,站在博物院前会感到自身的渺小,这不仅是因为尺寸比例,更是因为一种对历史,对祖先的敬畏。 博物院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斗”象征着丰收喜悦,“鼎”象征着安定吉祥。从宽敞的大厅向上看,仿佛置身于一座气势宏大的塔中。山西省博物院共收藏了珍贵文物20余万件。展出的文物有4000件之多。山西博物院藏品众多,年代跨度大,种类也很丰富:从距今180万年的兽类头骨化石,到一具距今1.8万年的人体骨骼,我看到了最“原生态”的文物;从商周古拙的青铜大鼎到明清精美的各类瓷器,我看到了祖辈们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的艺术珍品;从形态生动的汉魏陶俑到内容丰富的北齐壁画,我看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情趣和美感。 在博物院讲解员的带领和讲解下,我们依次参观了以“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和“佛风遗韵”为主题的展馆。透过玻璃,我看到了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的一件件国宝级文物:兽形觥、龙形觥以精美复杂的纹饰向我们展示着商代贵族纸醉金迷的生活;西周的晋侯鸟尊让我在感叹古人青铜铸造技术的同时,也不禁为祖辈们的创造力所折服;还有西汉时期的雁鱼铜灯,它融美感和实用性为一体,是文物中难得的上品。 透过这些满是铜锈的生活用品和祭祀礼器,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由青铜铸就的伟大时代。但时光如流水会冲走一切,洗尽昔日的浮华与艳丽,留下的只有锈迹斑斑的铜铸躯体,沉淀的却是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这近在咫尺的一件件国之瑰宝,仿佛是历史的一个个碎片,在黄土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后,再次呈现在同是炎黄子孙的世人面前。它们是这样的古老,透过这些“国之重器”,我不仅嗅到了来自那个久远年代不可名状的幽深气息,更感到了一种历史的真实可感,一种岁月的残酷无情,一种王朝的兴衰更替。斗转星移,日月山川依旧壮丽;物是人非,歌舞升平早已不再。这眼前的每件实物,都如时空隧道里的通衢,联系着过去和现在,古人和今人。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史书可以含糊其辞,但沉默的文物却会带我们接近最真实的过去。我不知道在这广阔的华夏大地之下,还埋藏着多少历史记忆的碎片,还隐藏着多少尘封已久的故事。但我依然愿意相信机缘巧合,相信它们可以完好无缺地等到重见天日的时刻,并向我们坦露自己的秘密。

山西博物馆——介绍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赵友亭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 在全国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丰厚的人文景观确立了其在我国的独特地位。面对着凝重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深厚的建筑文化背景,作为文物的载体、文明殿堂的山西博物馆,以明敞的空间建立其必要的物理功能,以简练的建筑语汇展示了着名文物大省的风采,反映了华夏文明发源地特色,传承与光大了山西传统建筑文化,升华了山西现代城市品质。 山西博物馆的设计思想根植于山西,以山西文化为背景 和给养,在深刻剖析山西古建筑内在生命力的基础上,找出传统建筑深层内涵的延续本质,从而激发出创作灵感,巧妙地捕捉到了“如斗似鼎”这一灵光闪现为突破点,反复推敲,逐渐成型,并兼容了多种文化内涵,以单纯简炼的体形,凝重浑厚的风格,较高层次地达到了这一标志性建筑的外观审美要求。简洁而不失意象丰富,单纯而独具有个性魅力,凝重飘逸而不厚重沉闷。并能使人们从这似曾相识的体形中既可以感悟到“斗”所代表丰收喜悦、纳财聚宝的象征意义,也可以体会到“鼎”所追求的四方安定、太平盛世、吉祥如 意的美好期盼;从而巧妙地使这两个古老的形体赋予了现代 的生命。并以“借龙图之气,法一一古建之道,隐 斗鼎之形,见——青铜之色,融生态之绿,创——时代

之筑”的设计理念,总体呈现-------- 殿堂之壮美、圣坛之神 怡,以“如斗似鼎、如山似阙”、“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的建筑形态,贴切把握了山西历史文脉,集中体现了建筑的 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标志性。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可持续发展与人文主义已成为不变 的主体,设计者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滨河周围环境以及博物馆所处的场所特性,融合和利用汾河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景观,塑造出绿色与生态、人本与文脉、传统与时代共融的空间氛围。 山西博物馆位于美丽的汾河公园的西侧,是公园景色的 延伸与拓展,站在汾河河畔就可以看到博物馆的全貌,因而 其外环境就成为整个滨河景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博物馆 的总体布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构图形式中轴对称,主轴 线前为东礼仪广场,中为主体建筑,后为西端主题广场。次 轴线则由北边景观广场、主馆、南端休憩广场连贯而成。站在汾河东岸,目光掠过广阔的河面、颐人的绿地及滨河西路就可以看到博物馆的全貌,空间层层递进,轴线清晰,使人感受到的美不仅是感性的,更有古典美学的理性美。从滨河西路进入东广场,以入口为起点,水池、柱列、草坪、跌水 直至主馆一起形成一个强烈的轴心序列,因而确立了其在整 个博物馆外环境的核心地位。在设计中,东广场作为进入博 物馆空间序列的起点,其空间进程被设计成为阅读三晋五千

山西博物馆参观心得

湮没了黄尘古道 ——山西博物馆参观心得 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教化,而在于启蒙;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他有多宏伟、多现代、有多少古董,而在于他的思想、他的视野、它的价值观、他给观众的启迪和他所传递的精神。 山西博物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有着三晋文化的传承,也有着华夏器物的展示,山西博物馆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同时也是黄河流域著名的历史博物馆,馆内丰富的收藏和陈列,展现了华夏文明祖先开创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诗。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将系统收藏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的珍贵文物。展出山西最顶级的文物,经常能在历史教科书中见到。 走进山西博物馆,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副战争的场面,是一个雕塑模拟画面,记录这晋楚城濮大战的战争场面,这是山西文明历史上辉煌的一笔,也是山西走向强大一个重要事件。 今天我们参观了闪避博物馆,从远古的西候度走到今天太原城,展示了三家分晋、五胡乱华,盛唐风采宋辽金、元、明、清多个展览区域充分展示了山西各历史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及传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国古代冶炼、制作发展史各阶段及山西历史的发展轨迹,集中体现了中华瑰宝——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风貌。尤其是塑像部分全面系统展示了我国汉藏佛像艺术的历史风貌及山西地区佛教文化的历史底蕴。还有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家具艺术精品展、古代文房四宝艺术精品展等等。而古都山西·历史文化篇分为四个部分:文明摇篮、三家分晋、佛窟艺术、器物中国、该展览以山西文化为视角,表现了山西从原始部落,经过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的历程。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物中,据我估计有些物品运用现今的技术也不一定能制造出来。而有些东西,则体现出了古代人独具匠心。 首先参观的便是文明摇篮主题馆。主题馆通过展出"西候度"大型图片、雕塑,结合声光电,借助珍贵历史文物,向人们阐述了山西在进入文明世界之前的时代变迁,其次又参观了三家分晋的展馆,认真观看每一个阶段的陈列,认真阅读展

山西博物院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解说词

山西博物院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解说词 追逐文明的历程 我想知道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历程” --伏尔泰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华夏腹地,山川秀美,气候适宜,是中国远古人类和文明的摇篮。数百万年前,这里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文明之火。沧海桑田,生生不息,远古人类艰难的行踪踏遍了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不灭的篝火闪烁在汾水与桑干河两岸。新石器时代,先民们 创造的灿烂文化,遍布山西南北。涓涓细流,百川归海;星散古国,辐辏升华,这些都昭示着我们的祖先跨进文明之门。 最早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 今天,这些见证山西古代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被整齐地陈列在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展厅,辅之以科学而艺术的陈列方式展示给世人。 远古圣土 百八十万年前一个雨后的清晨,西侯度的先民又开始了天的劳作。他们今天的任务是砍伐几棵粗大的果树。为了获 取充足的食物来源,这可能是他们必须从事的工作。当手中 的石头一次又一次击打在树身之上时,其中位年长者惊奇

的发现同一块石头的尖端和较薄的边缘比起其它部位更能 起到显著的效果,于是他把这一“惊人”的发现告诉了他的打制成尖状器时,人类最早的石器工具便产生了,先民们把它们保存起来,倍加爱惜。一百八十万年后,这件由石英岩砾石加工而成的三棱大尖状器被考古人员发现并陈列在博物馆里,它的断面呈三棱状,尖端有清晰的人工打击痕迹,底部圆钝便于手握。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常用的工具之从距今三四百万年到一万年前,称为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原始人用石锤直接打击石料产生石片的方法,叫做直接打击法。直接打击法最常见的有碰砧法、摔击法和砸击法等,均是旧石器时代通用的打制石片的方法。碰砧法指手握扁平的石块,在石砧较突出的一点或边缘 同伴,当其中位拣起一块砾石将手中不规则的石块艰难地 碰击而产生石片的方法,一般用于硬度大而脆性和韧性较差的岩石;摔击法是指用双手紧握石锤,向置于地上的较大的石块摔击打下石片的方法;砸击法指手持所选石料,将其一端置于石砧之上,用石锤打击另一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猿人能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渔猎群居,开始懂得用火,进而学会保存和管理火种。他们依赖渔猎和采集,茹毛饮血,薪火相传,群居而生。 西侯度遗址代表着旧石器时代早期黄河中游古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面貌。它位于山西芮城县黄河拐弯处的,是中国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绘画篇)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绘画篇) 中国绘画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韵味。古人崇尚自然、师法造化,追求“气韵生动”,挥洒笔墨于尺幅,抒发感喟于毫端,从石器时代描摹生态于岩壁。到商周秦汉镌刻神灵于铜器、玉器、砖石;从描绘生前盛景于墓室的南北朝,到宫廷画院取悦皇家的五代宋元,直至文人画兴起兴盛的明清以至近代,承载着民族美学记忆的中国画一路潺湲流淌,从未间断。走进山西博物院,就恍如翻开了一部鲜活的中国美术史。益运居现将山西博物院典藏部分绘画作品做一简单介绍,以飨众多读者。王含光仿沈周山水清纸,纵292厘米,横55厘米。王含光(1606~1681年),字表朴,一字鹤山,号似鹤,自署鹤道人,今山西临猗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入清后授礼部员外郎,历官吏部郎中、河南按察使,颇有政声。专《易》学,著有《谷口集》、《易图直解》等书。王含光工于诗书,亦精书画。他的书法师晋人,绘画则专擅山水,远绍宋元,对元代著名画家吴镇尤其崇拜。他的画作笔墨简逸,毫无媚世之气,着重描写山川景色的超逸流润,很少运用干笔焦墨,给人以清荒幽寂的感觉。刘璋设色山水清绢本,纵141厘米,横51厘米。刘璋(1667~?),字玉堂、于堂,号介符,又号烟霞散人、樵云山人等,山西阳曲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中举,

雍正元年(1723年)曾任直隶深泽县令。他一生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在清初的小说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于书法、绘画、琴韵和棋艺也都有很高造诣,为当时的奇才。刘璋的作品存世极少,但他的画风雅致高标、清新淡雅,每每透露出对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梁檀赠傅山山水清绢本,纵79.5厘米,横32.8厘米。梁檀,约明末清初人,约卒于康熙年间。字不廛,一作大廛,一字禾甫,号天外野人、芦骛居、蒹葭主人、石崖居士。山西太原人,回族。梁檀是明末诸生,入清不仕,其人格、艺术均为傅山所推重,傅山时常向他请益画艺,并为之作传。梁檀精于绘事,临摹古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无所不工。书法孤洁秀峻,自标一格。诗作也极清新。此幅作品曾为傅山所鉴赏。董文涣汉书下酒图清纸本,纵28.7厘米,横57.5厘米。董文涣(1833~1877年),字尧章,号砚樵,山西洪洞人。清咸、同年间著名诗人、诗律学家。咸丰进士,曾任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著述颇丰,有《砚樵山房诗集》、《砚樵山房文集》、《集韵编雅》、《砚樵山房日记》等。精于书法、鉴赏。为已故国画大师董寿平的祖父。洪洞董氏家族是清末盐商及官宦大族,家族藏书丰富。赵昌燮菊蟹图清纸本,纵87厘米,横31厘米。赵昌燮(1877~1945年),字铁山、惕山、铁栅,号汉痴,晚年号柴翁、心隐庵主人等,山西太谷人。赵昌燮在经史、书画、文学方面均有极深造诣,十九岁时,书法已著称乡里。宣统

山西省博物院实习报告

山西省博物院实习报告 在2014年10月27日—2014年11月9日期间,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在山西省博物院的参观实习。其间受益不少,感慨良多,我了解到许多从前书本上没有学到的山西历史文化,增长了知识,更加触动了我对山西的热爱。山西省博物馆的外观气势宏伟,内部格局整齐壮观,设计极具现代化,把现代的风格与历史的韵味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景观。 一、博物院基本概况 (一)省博简介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8月10日奠基开工,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荟萃了全省文物精华,珍贵藏品约40万件。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特色。此外,山西博物院图书馆占地1000平方米,基础设施齐备,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图书计16万余册,古籍11万余册,其中善本888函、5043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它紧紧抓住山西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亮点”重点展示,并打破传统陈列模式,以物代史,史物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广受赞誉的陈列风格。 除基本陈列外,山西博物院还根据馆藏特色和时代要求,举办临时展览,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山西博物院下设保管部、公众服务部、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信息中心等十五个功能齐备的部门及先进的楼宇自控系统、安全技防系统、消防监控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及文物商店、对外餐厅、茶舍等完善的服务设施。 作为三晋文化的传承者、垦拓者、引导者,山西博物院本着“三贴近”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着力打造成真正的“艺术展示的殿堂,学生学习的课堂,民众休闲的乐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山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省博内设 山西博物院建筑群由主馆与四角辅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象征着丰收富足

山西省博物馆调研报告

山西省博物馆调研报告 时间:2011年9月11日 地点:山西省博物院 对象:山西青铜器发展 在省博物馆,算是对山西的历史做了一个大概的梳理,方从整体上对山西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有太行屏蔽,西、南以黄河为天堑,北有长城拱卫,因外河而内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所以又有“三晋”之别称。山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发生在这里。尧、舜、禹都在山西建都立业。尧都平阳,在今临汾一带;舜都蒲坂,在永济附近;禹都安邑,则在夏县境内。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就在晋南、豫西一带。春秋时期,晋文公定都曲沃,成就一代霸业。隋末,太原成为李唐王朝飞龙之地,因此太原至今有龙城之谓。明清时期晋商崛起,使得平遥,太谷等地成为中国当时的金融中心。可以说,从远古时期直到清末,山西在全国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清朝学者顾祖舆这样说:“山西居京师上游,表里山河,称为完固,且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因势乘便,可以附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 山西的历史由来已久,所以其境内出现的工艺美术作品门类比较齐全并且具有地方的独特魅力。在此只对山西的青铜工艺做大致阐述。 青铜:山西最早的时期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因而山西省出土这一时期青铜器比较丰富。主要地点有平陆盘南、常乐;曲沃曲村;晋中灵石旌介、太谷白燕、太原阳曲;忻州连寺沟的羊圈坡和牛子坪;保德林遮峪;右玉大川;吕梁的石楼县二郎坡、后兰家沟、桃花庄、贺家坪(下庄峁)、义牒、圪垛坪、会坪;柳林县高红;永和县的下辛角;隰县城关庞村;晋东南长子县北高庙;潞城县潞河;黎城县城关等。器物成群的有北高庙、旌介、后兰家沟、桃花庄、二郎坡、羊圈坪、牛子坪、高红和林遮峪。其它地区或是少量的几件容器,或仅数件兵器。按纹饰特征和器形分析,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在晋东南和晋南黄河沿岸主要是同河南殷墟商王朝的王畿地区相仿佛。而在晋中、吕梁、忻州、雁北等地均属商王朝周围的方国文化区。出土的这一时期商代青铜器,数量远远超过二里岗时期,器物类形也增多了。常见的礼器、酒器有鼎、 、 、鬲、爵、觯、尊、觚、〓、 、簋、盘、壶、卣、瓿、觥、角等;兵器有直内戈、带銎戈、矛、戚、带銎刀、镞;工具有斧、斤、凿、锛、锥等。纹饰有了较大发展,一般都在颈、腹部,耳或足部饰有饕餮纹、兽纹、夔龙、夔凤等。出现了通体饰有花纹的礼器。饕餮一般都面目狰狞,有恐怖感。新器形和纹饰都有了巨大的演变,说明商代后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铸铜手工业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无论从数量到质量都比以前有很大进步。 这么众多的商代晚期青铜器,又可分为早、中、晚三段,现分别叙述如下:1.早段:以长子北高庙、忻州连寺沟和石楼后兰家沟三处为代表。铜器群的基本

山西省博物馆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山西省博物馆考察报告 篇一:山西博物院调研报告 告调研报 调研时间:20XX年4月15日 调研地点:太原博物院 调研人员:张宇 周五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博物院看文物,经过我们的短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而且在博物院里深深地上了一课,感觉非常不错。穿梭时间长廊,与历史对话,感受华夏文明的伟大。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岸,建筑设计借鉴传统,立足创新,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斗”象征着丰收喜悦,“鼎”象征着安定吉祥。其内外空间和造型均以建筑方式演绎了山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整个群体舒展大方,体现了新世纪大建筑的标志性与创新精神。同时整个建筑群落跌宕起伏,雄浑大气,以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审美取向,给人以很强的时代感。从

宽敞的大厅向上看,仿佛置身于一座气势宏大的塔中,这是模仿国宝应县木塔而构造的。整个建筑群如山似阙,跌宕起伏,雄浑大气,成为太原市重要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山西省博物院共收藏了珍贵文物20余万件。展出的文物有4000件之多。 听说山西博物院的布展曾获国家级一等奖,此次一看,果然不同凡响,我省从古到今历史发展的每一步都在这里用分类专题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各展馆采用了遗迹实物整体陈列、遗迹复原、声光电情景再现、蜡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每一个专题又有她独特的布展特点,例如《佛风遗韵》就采用了石窟再现和未放入展柜的佛像和碑刻裸展的布展方式,让观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走进主馆大厅,展厅多可见到各式字体的宏伟的“晋”字,很有山西人的骄傲。这里目前珍藏着各式国宝级青铜、玉器、石刻、陶瓷、砖雕、书画、货币以及其他珍贵文物,12个展厅内共展示着4000多件珍贵文物,它们都是见证山西历史曾经的灿烂和辉煌的精灵 整个展厅可分为历史部分和艺术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划分,历史部分主要有: 1、《文明摇篮》,这里陈列着山西具有代表性的旧、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遗物。透过厚厚的玻璃窗,晋南地区出土彩陶上的花卉图案清晰可见,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特磬、

山西省博物馆基本情况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山西省博物馆基本情况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序言 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点对山西省博物馆基本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立体的阐述和剖析,相信对商家、机构及个人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山西省博物馆基本情况数据洞察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山西省博物馆基本情况数据洞察报告主要收集国家政府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权威机构数据,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处理及清洗。数据严谨公正,通过整理及清洗,进行山西省博物馆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整个报告覆盖博物馆机构数量,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博物馆文物藏品数量,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博物馆参观人次,博物馆门票销售总额等重要维度。

目录 第一节山西省博物馆基本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山西省博物馆机构数量指标分析 (3) 一、山西省博物馆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3) 三、山西省博物馆机构数量占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比重统计 (3) 四、山西省博物馆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山西省博物馆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山西省博物馆机构数量同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山西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参观山西省博物院有感

参观山西省博物院有感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我们山西不仅历史文化非 常悠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有许 多名人、名篇和远古传说都源自于山西,更重要 的是山西还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所以,我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渴求来到了山西省 博物馆参观学习。 一走进博物馆,到处人山人海,但却异常安静,也许是因为博物馆的氛围让人敬仰,大家都想到 这里了解一下山西历史发展的进程吧。 我们先来到了文明摇篮展厅,这里主要展示了 远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里,我知道了远古 人类最先是使用磨尖的木棒到河里去捕鱼,吃生 冷的食物,后来他们才学会用火把食物烤着吃, 做保暖的衣物御寒。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晋国霸业佛风遗韵戏曲故乡 等展厅,参观了许多古代的器具、习俗,我的眼

球都被吸引住了,真是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一路观赏,一路赞叹,我不禁产生了疑问:以 前的人们用什么来买东西呢,他们的钱币长什么 样子呢?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方圆世界,走近一看:墙上贴满了方足布币和圆形的铜币。 原来古人的钱币就是这样的。一圈下来,我知 道了中国古代货币以金属铸币为主,产生于夏商,始终于清末。其中战国时韩、赵、魏货币最具有 地方特色,东周方足布无终三孔布均为海内孤品。数千年连绵不断,并影响到邻国,形成了特色鲜 明的东方货币体系,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重金属变成了轻盈的 纸币。 我不禁又产生了疑问:如果做生意的人每天带 着很多纸币,万一路上被抢劫了怎么办? 这时就出现了各种票号,也就是银行前身。每 个票号都有自己的标志,避免收到假币,或是对 错货币。中国第一家而且最大的票号,就是平遥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瓷器篇)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瓷器篇) 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在山西博物院所藏的瓷器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北朝、隋唐青瓷和白瓷,各显风采。宋元时期是山西瓷业的黄金时期,窑口遍地,工艺精湛,品种丰富。既有雅致细腻的佳作,更多质朴野趣的精品。装饰手法或剔或刻,或写或画,自然朴实,生动活泼。元代以来,各地窑口衰落,景德镇渐成全国瓷业中心。五彩斑斓的彩瓷作品,将中国陶瓷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益运居现将山西博物院典藏部分瓷器做一简单介绍,以飨众多读者。青釉托盏北魏通高6.7厘米。盏口径9.1、足径3.3厘米,托口径15.3、足径6.4厘米。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东太堡村出土。盏口微敛,圆弧壁,小饼足,足外撇,底略凹。托为浅曲腹,矮饼足,底内凹,施釉至下腹,托中心有托口。赭灰色胎,胎质较细。施青绿釉,密布大小不等开片。青釉龙柄鸡首壶北齐高48.2厘米。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娄睿墓出土。 盘口微敞,龙口衔唇,龙颈接腹,细高颈,鼓腹,与龙柄相对处有一鸡首。两旁各有三钮,中间钮下贴宝相花一朵;龙柄、鸡首及六钮下个垂束莲、忍冬。腹部有棱,下贴四只展翅凤鸟。通体黄绿釉,有冰裂纹,釉面光亮,胎质略粗,呈浅黄色,质较坚。青釉高柄灯北齐高48.1、口径14.2、底

径19.3厘米。2003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徐显秀墓出土。灯由灯碗、长柄、底座三部分组成。灯碗呈钵形,直口,弧壁,深腹,外壁饰八瓣仰莲纹。圆形高直柄,柄上有三组联珠纹带与四组双弦纹相间排列。覆盆形底座,平底,座面饰八瓣覆莲纹,底部有两道凹弦纹。粉白色胎,胎质稍粗。釉呈黄绿色,施釉不均,有细小的开片,积釉处釉色较深。青绿釉莲瓣纹灯北齐通高45.5厘米,盏径17厘米,底径19.5厘米,柄长25.9厘米。敛口,圆唇外有棱,其下一周联珠纹,圆腹,平底,底部起棱一周,腹壁上贴有忍冬、蕉叶、佛家背光和月牙宝珠等花纹,接于底部棱上、花纹上部高出器口、底部中央有凸榫,插入坚柄内中央。坚柄,上口略外撇,直柄中部有一周联珠纹及两周棱纹,其上一周莲及蕉叶弄划纹,下为忍冬纹。圆座,座体饰倒置宝相莲瓣,下覆圆盖,底有一周联珠纹。通体黄绿釉,有细小冰裂纹。黄釉印花扁壶北齐高27.5、口径5.7厘米。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玉门沟出土。椭圆形口,短束颈,梨形腹,腹部扁平,高圈足。正背面模印相同纹饰,呈浅浮雕状。腹壁正中站立一胡人,左手持物似骨朵,身前两侧蹲坐两只狮子,狮子扭首向前。壶壁两侧模印象首,长鼻垂于底部。联珠纹边框。口部、足壁部分模印联珠纹莲瓣。该器明显受外来文化影响,是北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青釉三系单龙柄壶隋高46.7、口径13.2、底径13.4厘米。1989年山西省

山西博物馆游记_游记

山西博物馆游记 早上,我们来到山西博物馆,这已经继我们去过的大大小小的数十个博物馆后的又一个新的博物馆。 通过前几次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南京,讲的是南京六朝古都的地位;在大同,讲的是北魏以他为都城,在明清的时候成为边境重镇的故事。那么,在山西博物馆这个以山西为中心的,讲的又是什么呢?对了,山西的车牌号的第一个字是什么?晋!和“晋”字有关的朝代有哪些呢?有晋国(春秋)、西晋、东晋。可是,西晋的都城是洛阳,东晋就更不用说了,连山西的领土都没得到,根据“排除法”,可知,这里的“晋”是指的春秋时期的晋国了。 接下来,把时钟拨到3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还过着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生活,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许许多多的野兽都可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想要在“夹缝中生存”,就得练出一样本领,人们就想出了一个方法,将石头用另一块石头打磨成石器,用来干各种各样的事,于是,世界上就产生了石剑、石片、石叉等东西。他们通常是几个人拿着石剑追杀猛兽,几个人拿着铁叉捕鱼,生活才逐渐有了保障。肉吃完了,皮又怎么办呢?聪明的人们就想到可以把兽皮披在身上御寒,于是,衣服的雏形就产生了。不过,抓到东西来又是生的,人们只能“茹毛饮血”,不少人因为产生了疾病就一命呜呼了。有一天,打雷了,人们都躲在了洞穴里。雨过天晴后,人们惊奇的发现,一颗被雷劈中的树,发出的东西竟是如此暖和,没错,那就是火,于是,人们逐渐学习了钻木取火的方法。

旧石器时期的中期,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团体,有难同当,有福共享,生活开始有了好转,还种了不少高粱、小米等农作物。后来,人们吃饱喝足没事干,又发明了礼仪,在挖出的一个墓里可以充分的看出。一个30多岁的老年女性葬在地下出土时,发现左手上有一块青色的岩石,科学家推测,有这块岩石,代表着主人身份的高贵,可见,人们当时已经有了高贵和卑贱的分明。 旧石器时期的晚期,也就是旧时代时期与新石器时期交接的时候,早期智人出现,他们的脑容量只比现代人少那么一点点。聪明的他们发明了陶器,惊讶吧,没错,一万年前世界上就有了陶器,厉害吧!不过,我最欣赏,也是最聪明的是一个尖底瓶。尽管瓶身已经破裂,但在当时,还是算十分精致的陶器了。更可贵的是,这是一个上窄下宽的陶器,可人们为什么会想造这种陶器呢?因为,人们发现上窄下宽的陶器,倾倒了之后,里面的粮食流不完,还会剩下一点,这是我最欣赏的一点。 到了新石器时代后,陶器变得更美丽、更精致了,上面还有十分抽象的花纹。 接下来,我们又把时钟拨到2800年前的东周。当时,周幽王战败后被杀,晋王护送周平王来到洛阳,开始了东周,晋国开始富荣繁华起来。最出名的当属春秋时期两个大国之间的顶级对战了——城濮之战。晋文公重耳以极少的兵力,击退了楚国强大的兵力,亲手创造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参观完了旧石器时代和晋国,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博物馆的“镇

山西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案

山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千古不息的黄河滋润着这方北国的黄土地,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三晋文明。山西博物馆陈列艺术方案围绕“晋魂”主题,将一幅源远流长的三晋文化和无数绚丽的历史长卷奉献给广大观众。 在总体设计中,我们选用馆藏文物的典型,突出营造晋文化的氛围,体现山西博物馆的鲜明地域特点,以文物为主,借助辅助展品,如场景复原、展柜、展台、壁龛,陈列展示文物,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山西史前文化、夏文化、商代方国文化、晋文化、北朝文化、唐宋元明清文化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中原文化和北方部落氏族文化相互影响、渗透、融合,在山西区域性上所具备的鲜明的地方特色。设计根据陈列体系与内容构架,从整体到局部,空间均衡、重点突出、富于变化,观众参观路线顺畅,安全通道清晰,采用象征、寓意等手法,运用丰富的陈列语言,建立起内容与展品间的内在联系,起到升华陈列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以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绿色陈列”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使陈列设计既具有较高的学术艺术定位,又能以人为本,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寓教于美,寓教于乐,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序厅以简约的晋文化印象,为空间加入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门厅柱体设计为青铜纹饰,与天井三晋青铜纹饰交相映衬。大厅以“晋”字为源头的汉白玉石柱,将各楼层贯通,其最高处“晋”字源头涌出一汪泉水从顶端溢下,流经雕刻有不同时期文化遗存的柱体,通过柱基汇入中央的“双龙玉环”池中。龙,象征着华夏,标志着泱泱中华文化的厚积;环,寓意聚合,体现着中华各民族的交融与团结。厅中央如玉似镜的池面互映着内厅,与馆外环境的叠水遥相呼应。序厅以动静结合的形式启发人们从更深层次理解晋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曲雄浑壮伟的交响乐“晋魂”从这里奏起…… 二层文明摇篮展厅透过破开不同时期积淀的文化层看到山西地形与地貌的模型,预示着混沌初开、采集渔猎的先民生活。从原始岩画和场景复原上反映出华夏文明的曙光。文物陈列全部采用背景、模型、文物、辅助展品相结合的方式,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文物,再次陈述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植根和摇篮之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