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

如果要问现在电视屏幕什么节目最红,我一定会告诉你,当然是真人秀节目,从前一段时间的《中国好声音》,到刚刚落下帷幕的《我是歌手》,再到现在热播的《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这些节目都是真人秀节目,有普通老百姓的秀,也有大明星的秀,他们的真人秀都给我们全新的感受,这也早就了现在电视荧屏真人秀独大的局面,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真人秀会如此火,它究竟迎合了观众什么样的心态,传播速度如此之快,让我们在一夜之间感受到真人秀的魅力,接下来我们就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析一下这一现象。虽然铺天盖地、千篇一律的真人秀节目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然而“存在即是合理”,本文试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真人秀节目走红的原因。

媒介角度:再现型媒介中的呈现型效果

传播心理学把媒介的类型分为呈现型媒介和再现型媒介两种。呈现型媒介是人们利用自身的器官活动(包括表情动作、装束打扮等)表达社会意义的形式,它主要用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再现型媒介是指人们利用工艺或技术手段(包括书籍、绘画、电视、电话、网络等)表达社会意义的形式。对于广大受众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接受表现原生态的呈现型媒介。因此,当媒介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从再现型媒介中找到呈现型的效果。

然而任何作品不管是呈现型的还是再现型的,都绝不应等同于所拍摄对象的原生形态,而应充分体现拍摄者制作者主体的假定,如要实现至真,除了总体上要遵循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创作原则,还要在这一前提下追求更高的真实,即符合人的情感发展的真实原则与情感真实的逻辑。

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同所有的再现艺术一样,为人们提供的不过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幻象。但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视听音画即时传真的特质,所提供的幻象让接受者感到更亲切、更真实、更像生活的原生形态。这种类似生活原生形态的呈现型效果,满足了人们观照现实的外部世界,并由此实现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理解和评价的本能需求,因而产生出精神上的愉悦。另外,真人秀节目十分重视观众的参与权和决定权,例如《超级女声》节目中的主角不是演员,而是通过“海选”的方式从“普通人”中选拔出来的。观众本身是节目的组成部分。他们同参与者感同身受,同喜同悲。观众的投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变节目的整个进程。这样就把受众的情感调动到极至,呈现出了更高的真实。

传者角度:对受众心理意识的开拓

(一)“真”。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博德里亚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状提出的“消费社会和大众传播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物质丰盛,精神状况却截然相反,呈现白色。这是一个充斥着预防性白色的饱和了的社会,一个没有眩晕没有历史深度的社会,一个除了自身神话或者不断神话之外,没有其他神话可以立足点的消费社会。也许只有激进的革命的突发事件和意外的分化瓦解才能打碎这“白色的弥撒”。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人们产生了一种“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心理。往日那些经过训练的事先排练好的节目不再吸引人,人们逐渐开始追逐这种带着生活原滋原味的节目。真人秀节目的成功就在于对于这种受众意识的开发,其特色就在于“真”,它采用纪实的手法,将摄像头对着一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真实的人,真实的记录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二)“人”。

“人”是核心,真人秀对于人也恰恰体现了它对于受众心理因素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传受的真正互动:互为主体。

真人秀节目将受者放在主体的地位实现传受互动,这种创新就是将节目中的选择权交给受众。不仅使得受众满足了自身价值的认同。更是在受众自我感觉受尊重的同时产生了另外一种期待:想法设法希望能够将自己喜欢的选手留在节目中。《超级女声》就是在最后运用短信投票的方式制造了一场全国疯狂拉票的惊人场面。一旦将自己与节目中的某个化身联系起来,那么对于节目的感情和投入就不会一样。也正是由于这份期待,使得真人秀节目往往能够调动大多数人的胃口。

2、以平民视角迎合受众。

真人秀的真正突破还是在于将镜头还给大众这一普通群体。它的目标不再是那些璀璨的明星或者备受瞩目的大腕们,而是普通人——这正好迎合了受众的心理意识。在让受众产生身份认同感、拉近与自己的距离感的同时,真人秀节目还因首次将话语权还给大众的创新理念满足了一些人的好奇感。在目前节目千篇一面的情形下,这样一档节目无疑是一枝独秀,而正是这”百花丛中一点红“的创新,满足了某些观众的审美疲劳。

3、注重参赛者的主观能动性。

真人秀将舞台最大限度地交给选手。节目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事先设计好的台词,谁都不能预测到可能出现的情节,随时都有“意外”发生,而这种意外,恰恰满足了受众猎奇的心理。例如厉娜在被淘汰后给观众下跪,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但它却成为一个精彩亮点吸引了观众,同时真正体现了参赛者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自己思想和主张的人。

(三)“秀”。

“秀”是手段,也是真人秀节目能够吸引观众的最后一道大餐。真人秀能火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正确把握了受众的“游戏心理”。电视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功能就是作为一种为公众提供游戏的舞台,起着消解社会心理压力的减压阀的作用。就像文化学者费斯克所说,电视节目中的狂欢因素“可以回避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压抑,并使得权力关系暂时隐退”。而真人秀节目竞赛式程序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最终结果的悬念刺激了受众的欲望;而让普通人瞬间成为明星造就了一个“真实的梦境”,比灰姑娘式的虚拟故事更契合平民的英雄梦想,更容易让观者体验一次心灵的狂欢。

受者角度: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有记者曾在对长春市内近1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95%的学生知道《超级女声》这个节目,90%以上的学生在周五的时候守在电视机旁观看,50%的学生曾经给自己支持的选手用手机投票。这反映出《超级女声》不仅参赛选手绝大部分是青少年,而且参赛以外的选手支持者队伍也是以青少年为主体。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真人秀节目的主要受众——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成长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内容。这一阶段,人的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特殊变化,并由此出现特殊心理行为反应。这些心理行为既同时存在于青少年个体,又有群体的共同性。比如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感觉更加敏感,缺乏判断力和理性思考却又有执著的热情,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探索,对未来生活有美好向往并渴望成功,行为的个性化和对集体的归属感,有强烈的好奇

心而追求新奇事物等。这些构成了现时期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复合心理状态。

真人秀节目正是迎合了当今青少年心理特征而具有了非凡魅力。它的“主宰舞台、改变命运、肯定自我、价值体验”等节目思想与青少年的“善模仿、自我价值肯定、对新生事物的追逐、对成人社会的向往、盲目的从众性”等心理特点充分吻合,而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是真人秀走红的直接动因。

真人秀的节目迎合了我们大众的心理,满足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窥探欲,让我们的心理得到满足,所以它才能发展如此之快。这就是本人一些拙见。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 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会地位 (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第三章 一、行为主义 (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意识改变为行为(即S→R理论),而把内隐的心理结构、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托尔曼等,把行为主义定义放宽,除了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以外,还包括整体行为,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和中介变量,将S→R变为S→O→R。 (三)行为主义第三代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四)主要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思考题: 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 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 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思考题: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 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 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思考题: 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 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 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 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影响(摘自大众传媒心理学)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1.简介 1.1华生古典行为主义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反射规律。 1.2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斯金纳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刺激条件来塑造动物的行为,并创造了训练动物行为的方法。 1.3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 修正华生的极端观点,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提出的学习理论包括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自我效能论。 2.行为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 2.1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假设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虽不否认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但认为由被试自我报告的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的事情是无法通过客观的观察予以证实的。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因变量)必须是能在实验当场被直接观测到的。 行为主义方法论影响下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因此只能以即时的显性的短期效果作为研究对象。当未能发现态度或行为的改变时,就只能解释为效果是强化而不是改变,或者是没有效果。这一研究模式局限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现在传播研究中的行为主义主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起作用,它所强调的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至今仍然对传播学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2.2 S-R联结与魔弹论 行为主义的S-R理论是魔弹论的理论基础。魔弹论所隐含的“主动性是传播者专属的,效果是受众专属的”。这和华生所认为的,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的思想是一致的。即只要确定了传播内容,掌握了宣传技术,效果就会自然产生。魔弹论”的出现和流行还与当时的新的传媒形式——收音机和电影的出现有关。对于新事物的出现,人们总是带有本能的恐惧。 2.3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 在对传媒暴力的心理学解释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来自观察学习理论(Bandura,1973)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传播学者克拉帕将受传者对信息的选择性过程归纳为、 和三个方面。 2、传播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为、、 、、。 3、社会文化心理是指由于生活和生长在同一文化区域或地理区域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总体特征,它往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包括和两部分。 4、完整的人类传播过程通常由、、、 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二、选择题(请在正确的选项上打勾)(每题1分,共12分) 1、在拉扎斯菲尔德领导下进行的针对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调查研究发现观念首先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人口中不太活跃的部分。这一结果被概括为以下哪一种理论, A “守门员”理论 B两级传播理论 C 共同经验理论 D 传播互动理论 2、“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环节的是 A传播者 B传播媒介 C传播效果 D传播技巧

4、职业传播者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和准确判断有价值的信息线索并构成传播内容的能力被称为 A 信息敏感 B 情感感受性 C 角色意识 D 自我体验 5、传播的双方要有效地沟通,必须满足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沟通双方必须具备一定的 A认识能力 B知识基础 C共同经验 D沟通愿望 6、我国新闻机构对来信来电揭发问题的读者实行保密性保护时,是行使了传播者的下列哪项权利, A 安全保护权 B 版权 C 消息来源保护权 D 参访权 7、传播者有意识地与受传者搞好关系,引发受传者对传播者积极的情绪情感从 第 1 页共 2 页 而取信于受传者,提高传播效果。这是利用了情绪情感的 A信号功能 B感染功能 C动力功能 D迁移功能 8、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强度的变化所需要的刺激量的临界值是。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知觉 9、个性是指一个人的 A 心理过程 B 气质 C 整个心理面貌 D 性格 10、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所产生的干扰作用是 A 动机性抑制干扰 B 前摄抑制干扰 C 倒摄抑制干扰 D 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11、用红笔划出传播材料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哪一种特性, A 知觉整体性 B 知觉恒常性 C 知觉理解性 D知觉选择性 12、“神啊,帮助我们吧,别让我们去评价他们,除非我们也经历过他们的生活”说明了在人际沟通中要 A 进行移情交流 B 树立容纳意识 C 利用赞扬的魔力 D重视情感因素 三、问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2、举例说明人的知觉过程有哪些主要规律。

从传播心里学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从传播心里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快乐大本营是中国大陆湖南电视台办的一档综艺性娱乐节目,是湖南卫视上星以来一直保持的品牌节目之一。节目开始采用全民娱乐的类型,经常邀请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物,一些可爱的孩子来表演,后又转为选秀节目,来选举其主持人;现在多以嘉宾访谈游戏型的综艺节目,经常邀请一些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知名艺人来访谈,游戏等。是湖南卫视的品牌节目之一。主题曲是啦啦歌快乐你懂的。口号——“快乐大本营,我们是快乐家族”首播时间:每周六19点35分;重播时间:每周日12点30分。现在的主持人是何炅,李维嘉,谢娜,吴昕,杜海涛。该风格定位为:清新、时尚,青春、快乐、八卦、贴近生活的娱乐风格。受众定位是全民,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据资料显示,快乐大本营的收视率每每排在同时段的前三。这样的成功是怎样来的呢?我们就用传播学心理的角度看看。 快乐大本营这个栏目属于是大众传播范围内。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性。快乐大本营通过这一系列的综艺节目,通过电视这一平台我们付出时间,而他们得到收视率。不止如此,还收获了大量的广告费用,像是快乐大本营经常出现的oppo手机。我们可以看出快乐大本营的商品性。 从快乐大本营中,我们还看到了各种符号的使用,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像是服装符号,形象符号。在快乐大本营中,节目

的主持使用主持群的形式。快乐大本营现在的主持人是何炅,谢娜,李维嘉,吴昕和杜海涛。而最大的何炅虽已经是30多岁但是在节目中风趣幽默,该唱该跳的时候丝毫不含糊。谢娜更是直爽,大胆表演,甚至是不顾自己的形象。吴昕,杜海涛,李维嘉都是爽气,嘻哈大笑。这些主持人的符号都是年轻与活力。其次,服装符号,快乐大本营在每一期节目的时候,主持人都要穿上特设的一套服装,这是一个新颖的地方。可以很好的区分主持人和嘉宾。这是一种群体心理的暗示,我们可以看到,快乐家族的确是很团结。再者这些衣服都是一些休闲活泼代表着青春活跃的节目风格。最后,关于语言符号,轻松的,调侃的话,都是那些轻松的象征。 快乐大本营的受众定位是全民,特别是年轻的观众。体现了受众的选择。而受众也是选择性的注意,选择性的理解,选择性的记忆。 受众的节目接收收看也是来自于马斯洛需求层次。接触媒体满足其消遣娱乐的目的。在这中,可以说是使用与满足的双向制约下的结果。节目发展的来于是受众的需要,受众得到满足和需要。知识,快乐,等等。 “快乐大本营”的节目是时下比较热的明星或是电视偶像剧,在对其自身的材料的吸引力有足够的信心,因此,他们在节目的设置过程中做了一个巧妙的设置,即在节目的结束的时候,引入下期预告,下期预告里有下期的嘉宾,下期的内容,而又留着几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新闻业务真题

二〇〇四年 传播 名词解释 1、拉斯韦尔5w 2、文化规范论 3、传播情景与情景意义 4、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传播的基本观点 简答 1、组织传播的功能 2、受众选择媒介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3、批判学派研究的主要特点 新闻理论 名词解释 1、时效性原则 2、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 3、新闻自律 4、新闻传播的权能控制 简答 1、新闻学与传播学异同 2、新闻价值标准相对性 3、新闻受众心理的基本特征 4、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二〇〇五年 新闻 一、名词解释 新闻功能 新闻敏感 报纸编辑工作流程 二、简答 1.新闻评论常见结构形式 2.选择新闻稿的标准 3.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 传播 名词解释 1,符号互动

2、把关人 简答 简述大众传播者与信源的三种关系 新闻实务 简答 1、为什么记者采访要到现场观察 2、选择确立新闻报道主题的标准 3、华尔街日报体的文本结构 2006年 新闻理论部分 一、概念题: 1、新闻学(广义)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学是指研究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管理新闻学。 2、新闻受众的物质功利需求 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需求分为物质功利需求和精神满足需求,其中物质功利需求包括1234 3、新闻舆论的特点 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舆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态多样性,二是组织性,三是权威性。(然后详细介绍三个特点) 4、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社会环境五个方面,五个方面共同作用力决定了新闻传播效果其中传播者是主体因素。受传者是最权威的评价者。传播内容是决定传播效果最本质的因素。 5、媒介产业市场 媒介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要得到发展,关键是进入市场。媒介产业市场分为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一般消费者市场。其中受众市场是指……广告市场是指…… 二、简述题: 1、为什么说新闻价值是相对的 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123 媒体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同123 受众对新闻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变量。12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 (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 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 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 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 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 (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 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 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 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二)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 应遵循循序渐进、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途径。 按照“学科”的第二个定义,像大众传播心理学则可以归入学科范畴: 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和解释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应努力寻找在传播活动中独有的心理现象。 1.1 什么是知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反应 觉察分辨确认 1.2 知觉中的两种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 自上而下的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 1

消费心理学试题与答案

《消费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消费心理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有助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为萌芽草创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和确立地位阶段。 3.________________是典型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4.主要的诱导方式方法有:证明性诱导、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策活动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一个购买过程模式,即需要的认知、_______________、比较评价、_______________和购后评价五个阶段。 6.广告的心理功能有:传播、诱导、教育、_______________和促销。 7.兴趣、气质、性格、_____________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构成消费者购买行为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也是消费者心理学的重要原理。 8.影响消费者期望的形成和强化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目标价值、________________和可行性四个方面。 9.商标设计的要求和心理策略有:______________、简明、美感、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消费者群体: 2.态度:

3.消费者购买行为: 4.能力: 5.消费需求: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 1.消费者去北京百货大楼买过东西,日后能够想起百货大楼的形象,就是()。 A.情绪形象记忆B.感知形象记忆 C.长时记忆D.概念记忆 2.消费者都是带有一定动机和欲望走进商店,据美国一家百货公司调查,在顾客的购买行为中,有72%来自()。 A.潜在的欲望B.意识的欲望 C.实证诱导D.消费期望 3.各种感觉的感受性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 A.越来越强现象B.越来越弱现象 C.保持原状现象D.此长彼消现象 4.消费者寻找商品信息的主要来源有:()。 A.个人、商业、大众、经验B.父母、广告、商店、同学

传播心理学

第一讲传播心理学概述 1、传播学(communication)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研究内容从传播及其演变(从符号、语言、文字到现在的网络、新媒体)到对信息符号的解读;从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到传播过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到受众;从传播媒介到传播效果等无不涉及。 就传播过程与心理活动本身而言: 1、传播是心理获得信息的唯一来源——心理离不开传播,心理离开了传播就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 2、传播必须依赖人的心理来实现——传播离不开心理。传播活动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人的心理贯穿传播的各种类型。 就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而言 1、传播学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勒温(卢因)(Lewin,K.)霍夫兰(Hovland,C.L.) 2、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发展?魔弹论、需要与满足理论、积极受众论··· 心理学是传播学的母体学科之一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相互影响…… 要懂得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施拉姆 心理学基础知识 1、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角度: 认知过程 (1)心理过程:情绪过程具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动机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2)意识和潜意识 (3)常态心理和变态心理

2007年7月自考消费心理学试题试卷真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消费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7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针对文明消费,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心理沟通应当是() A.相互的B.多方面的 C.有效的D.深层次的 2.隐蔽性拒绝购买的主导原因是() A.心理性原因B.生理性原因 C.政策性原因D.环境性原因 3.消费行为的共同特征是() A.传统性B.现代性 C.周期性D.差异性 4.就一般情况而言,消费流行具有() A.3个发展阶段B.4个发展阶段 C.5个发展阶段D.6个发展阶段 5.经营日用品的商店辐射半径通常是在() A.100米以内B.300米以内 C.500米以内D.1000米以内 6.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活动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A.气质B.性格 C.个性D.能力 7.进城农民工在选购商品时首先关心的商品功能是() A.美观性B.科学性 C.实用性D.时尚性 8.消费者对新产品安全舒适的要求是() A.简单的B.双重的 C.单一的D.不明确的 1

9.以冲动型消费行为为主的消费者,其气质特征是() A.多血质B.胆汁质 C.黏液质D.抑郁质 10.消费者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化与消费者行为的个性化是() A.同时存在的B.没有关系的 C.互相排斥的D.相互包含的 11.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保存经验,并运用这些经验改变或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是 ()A.学习B.记忆 C.注意D.需要 12.针对大众消费,经营者应采取的策略是() A.文明消费策略B.文明沟通策略 C.心理沟通策略D.心理适应策略 13.对于经营者而言,消费习惯中蕴藏着() A.企业活力B.企业生命 C.很大风险D.很大利润 14.商场橱窗陈列的商品大多是() A.滞销产品B.打折商品 C.畅销商品D.重点促销商品 15.盲目和冲动的消费行动是() A.由意志决定的行动B.缺乏意志的行动 C.有目的的行动D.有计划的行动 16.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相比,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条件反射是()A.思想反应B.行为反应 C.不自觉反应D.自觉反应 17.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心理需求越强烈,该商品价格的调节作用越() A.强B.弱 C.真实D.隐蔽 18.人们对所认识的事物进行处理,并采取一定措施,以便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 () 2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暴力”成因 https://www.doczj.com/doc/4b17957637.html,/2008-04-21 10:03:28来源:人民网 [摘要]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运用勒温的“场理论”分析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第一部分分析了网民心理,探讨了集体无意识、从众心理、狂欢心理与网络暴力现象的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环境,解析了网络匿名性、BBS把关人议程设置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网络暴力”道德审判网民心理网络环境 不经意间,“很黄很暴力”成了网络火爆的流行语。这条短语的流行缘于2007年12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关于净化网络环境的新闻,其中采访了北京某小学生张殊凡,她这样描述自己对网络环境的看法:“上次我查资料,忽然蹦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马上把它给关了。” 短短几秒钟的出镜,张殊凡自己可能也没想到,会引起轩然大波。只因一句“很黄很暴力”,关于她上镜的视频、图片一夜成灾;各大论坛随即出现了许多帖子来恶搞“很黄很暴力”;还有人制作了色情漫画图来影射张殊凡,更有人发起了人肉搜索令,公布了张的履历等私人资料…… 姑且不论网络环境到底黄不黄,暴不暴力。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她还只是个孩子,幼小的心灵能承受起这样的恶搞吗?所幸的是,各大网站终于关闭了有关视频,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淡化这起事件,让当事人回到正常的生活。 始作俑者这样为自己辩解:小姑娘很正经的“表态”之所以会被恶搞,其实是因为她在“特殊的年龄”、“特殊的场合”说了一些“特殊的话”。一个网页既“很黄”又很“暴力”,这么“特别”的“集大成网页”,怎么偏偏被这位查资料的小学生给碰上了?一个13岁的

营销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教程文件

期末考试试卷(一)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每小题一分)。 1. 营销研究人员将一幅绘有一家庭主妇面对各种罐头食品陈列架的图片出示给被试者,要求其说出图中主妇的购买想法。这一做法运用了营销心理学研究的哪种方法()。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投射法 2.()是指消费者将由外部输入的各种各样的刺激加以选择使其有机化,并作为有意义的首尾一贯的外界映象进行解释的过程。 A.感觉 B.知觉 C.错觉 D.味觉 3.听觉的瞬时记忆在4秒钟~5秒钟以下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期记忆 C.中期记忆 D.长期记忆 4.买菜、做饭属于哪种购买行为? A.目标行为 B.目标导向行为 C.间接行为 D.直接行为 5.影响家庭购买决策类型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家庭成员对特定产品的介入程度和产品特点两个方面。 A.个人特征 B.夫妻角色与家庭购买决策 C.产品因素 D.角色分配 6. 由于刺激因素造成的错觉,有的产品绝对价格相对高一些,消费者会觉得便宜;有的产品绝对价格相对低一些,消费者会觉得很贵。这反映了消费者价格心理的哪一特征()。 A.习惯性 B.倾向性 C.敏感性 D.感受性 7.()是影响其定价的最主要因素,是产品定价的依据。 A.产品成本 B.定价目标 C.商品市场供应状况 D.市场竞争 8.“杯装奶茶开创者,连续六年销量领先。一年卖出七亿多杯,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这是“香飘飘奶茶”的广告词,这一则广告属于哪种类型的广告定位心理()。 A.抢先定位心理 B.目标消费 C.强化定位心理 D.补隙定位心理 9. 洗衣机从半自动发展为全自动,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A.使用舒适 B.操作便利 C.符合审美情趣 D.表现个性 10.江苏红豆制衣集团以“红豆”做商标,突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特色,显示了睹物思人、情谊深重的浓厚感情色彩,从而在众多的服装产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红豆”商标最能体现品牌设计的哪一原则()。 A.品牌设计要个性鲜明、富于特色 B.品牌设计要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 C.品牌的设计应与商品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相协调 D.符合法律,尊重习俗,避免禁忌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 如果要问现在电视屏幕什么节目最红,我一定会告诉你,当然是真人秀节目,从前一段时间的《中国好声音》,到刚刚落下帷幕的《我是歌手》,再到现在热播的《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这些节目都是真人秀节目,有普通老百姓的秀,也有大明星的秀,他们的真人秀都给我们全新的感受,这也早就了现在电视荧屏真人秀独大的局面,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真人秀会如此火,它究竟迎合了观众什么样的心态,传播速度如此之快,让我们在一夜之间感受到真人秀的魅力,接下来我们就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析一下这一现象。虽然铺天盖地、千篇一律的真人秀节目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然而“存在即是合理”,本文试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真人秀节目走红的原因。 媒介角度:再现型媒介中的呈现型效果 传播心理学把媒介的类型分为呈现型媒介和再现型媒介两种。呈现型媒介是人们利用自身的器官活动(包括表情动作、装束打扮等)表达社会意义的形式,它主要用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再现型媒介是指人们利用工艺或技术手段(包括书籍、绘画、电视、电话、网络等)表达社会意义的形式。对于广大受众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接受表现原生态的呈现型媒介。因此,当媒介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从再现型媒介中找到呈现型的效果。 然而任何作品不管是呈现型的还是再现型的,都绝不应等同于所拍摄对象的原生形态,而应充分体现拍摄者制作者主体的假定,如要实现至真,除了总体上要遵循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创作原则,还要在这一前提下追求更高的真实,即符合人的情感发展的真实原则与情感真实的逻辑。 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同所有的再现艺术一样,为人们提供的不过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幻象。但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视听音画即时传真的特质,所提供的幻象让接受者感到更亲切、更真实、更像生活的原生形态。这种类似生活原生形态的呈现型效果,满足了人们观照现实的外部世界,并由此实现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理解和评价的本能需求,因而产生出精神上的愉悦。另外,真人秀节目十分重视观众的参与权和决定权,例如《超级女声》节目中的主角不是演员,而是通过“海选”的方式从“普通人”中选拔出来的。观众本身是节目的组成部分。他们同参与者感同身受,同喜同悲。观众的投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变节目的整个进程。这样就把受众的情感调动到极至,呈现出了更高的真实。 传者角度:对受众心理意识的开拓 (一)“真”。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博德里亚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状提出的“消费社会和大众传播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物质丰盛,精神状况却截然相反,呈现白色。这是一个充斥着预防性白色的饱和了的社会,一个没有眩晕没有历史深度的社会,一个除了自身神话或者不断神话之外,没有其他神话可以立足点的消费社会。也许只有激进的革命的突发事件和意外的分化瓦解才能打碎这“白色的弥撒”。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人们产生了一种“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心理。往日那些经过训练的事先排练好的节目不再吸引人,人们逐渐开始追逐这种带着生活原滋原味的节目。真人秀节目的成功就在于对于这种受众意识的开发,其特色就在于“真”,它采用纪实的手法,将摄像头对着一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真实的人,真实的记录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二)“人”。

传播心理学资料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四)“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2、什么是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就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其他传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授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你怎样理解“传受者”这个概念? 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看:传者是传播信息的人,而受者是指接受信息的人。 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传者和受者既是传者,同是也是受者。 传受者是:传者与传者、传者与采访对象、受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心理互动。 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4、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呢? 神经生物学论、 行为主义论、 精神分析论、 人本主义论、 认知心理学 5、西方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理论是什么? ①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 ②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美)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心理学;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强化理论;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心理动力的本能论,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6、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什么是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②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 ③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2、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另一方面,个性一旦形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专业:新闻学 开课时间:二年级一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 大纲执笔人:罗融融大纲审定人:刘汉光 《传播心理学》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内容涵盖了关于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等等。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现象,以及能在各种传播活动中通过掌握受传者的心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 2、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 3、掌握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 4、学会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的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受 传者心理系统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2、教学难点:在传播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理论指导传播活动、用理论分析传播 现象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有重点地讲授有关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当下社会中鲜活的案例补充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用专业知识分析传播活动,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阐释传播现象,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统一。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导论:奠定传播心理学立足的基石 1.1 传播理解 1 1.2 心理理解 1 1.3 传播与心理的关系掌握 1 2、传播心理学本论 2.1 传播心理学的建构了解 0.5 2.2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了解 0.5 2.3 提出传播心理学的依据了解 0.5 2.4 传播心理学与其他专业心理学的关系了解 0.5 3、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一) ——选择的机制、地位、法则与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3.1 心理选择的历史逻辑和生理机制理解 1 3.2 心理选择授予信息“传播致效参与权”掌握 1 3.3受传者心理系统选择信息的地位与法则掌握 1 3.4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 4、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二) ——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4.1 对大众传媒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2 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3 对广告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4 对图书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 5、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三) ——对人际传播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5.1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个性心理方面的标准掌握 1 5.2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评判信息方面的标准掌握 1 5.3传播者提高传播效果的路径掌握 1 6、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一) ——与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6.1 认知结构及其基模的心理机制掌握 1 6.2 认知结构在处理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时所起的作用掌握 1 6.3带有程序的认知结构处理信息时的作用及传播者的应对掌握 1 7、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二) ——与其他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7.1 选取的信息与情感的心理反应理解 0.5 7.2 选取的信息与道德观的心理反应理解 0.5 7.3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性格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4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能力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5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气质的心理反应理解 1

《消费心理学》试卷(含答案)

《消费心理学》试卷(一)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消费心理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有助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为萌芽草创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和确立地位阶段。 3.________________是典型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4.主要的诱导方式方法有:证明性诱导、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策活动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一个购买过程模式,即需要的认知、_______________、比较评价、_______________和购后评价五个阶段。 6.广告的心理功能有:传播、诱导、教育、_______________和促销。 7.兴趣、气质、性格、_____________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构成消费者购买行为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也是消费者心理学的重要原理。 8.影响消费者期望的形成和强化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目标价值、_ _______________和可行性四个方面。 9.商标设计的要求和心理策略有:______________、简明、美感、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消费者群体: 2.态度: 3.消费者购买行为: 4.能力: 5.消费需求: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 1.消费者去北京百货大楼买过东西,日后能够想起百货大楼的形象,就是()。

传播心理学—受众注意

第二部分受众心理研究 学习内容 一、受众的注意 二、受众的记忆加工模式 三、受众的动力系统 四、受众的态度分析 五、受众的群体心理 整个心理现象的构成祥见单独的那张PPT。 第1讲受众的注意 一、注意原理 (一)注意的功能 1、什么是注意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功能 (1)指向:选择信息的功能 筛选器理论 (2)集中:维持的功能,指注意集中的时间, 对行为起到调节和监督的作用。 a、抗干扰,降低其影响度; b、注意需不断转移。 (二)注意的种类 分类维度:目的、意志 1、无意注意: 没有自觉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 有明确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维持的注意。 媒介接触中什么情况现下是无意注意,什么情况下是有意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在较长时间里稳定在一个对象上。 2、注意的起伏 在注意中出现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的变化。 注意起伏的速度在人与人之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很大差异,一般每一次起伏周期平均约8——10秒。 3、注意的分配 人们在同一时间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时,注意能同时指向不同对象。 4、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什么因素会影响到注意转移? 二、什么因素影响受众的注意?

1.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1)新颖性和奇特性 新奇的东西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绝对新异性(经验中从未出现过) 相对新异性(已熟知的刺激物的不寻常结合) (2)强度 这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 绝对强度 相对强度 (3)对比关系 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它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构成鲜明对比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4)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内容丰富的对象和活动的对象,在主体积极性相等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注意。 利用新闻信息自身的特性,如新异性、变化性、对比性、相对强度、呈现方式等引起受众注意。 以上这些因素都属于客观条件,而引起无意注意还需要考虑主观条件。 2、受众的内在因素 (1)需要与兴趣 a. 凡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事物就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 b. 兴趣包括专业兴趣和一般兴趣。 (2)情绪和精神状态 个体当时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无意注意。 a. 情绪状态:心情愉快与不愉快 b. 精神状态:精神饱满与过度疲劳 人在精神饱满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发生注意,同时注意也容易集中和持久。 三、引起受众注意的方法 (一)表现形式引人注意 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1、制作标题、选择题材、报道角度、装帧版式、语体、编排的位置等方面。 2、运用幽默、悬念、艺术等手段 问句、设问容易引起注意。 除此之外,传播内容的软倾向处理也吸引受众注意。 总之,强调两点: a. 缺乏可读(视、听)性支持的媒介产品可能会失去“无意注意型”受众。 b. 但过分追求受众的无意注意,会带来负面的社会效果。 1.名人报道。 2.影视名星。 3.赛事炒作。 4.各类花边新闻、趣闻奇闻有增无减 5.带有色情、暴力、犯罪内容的新闻。 (二)内容符合受众兴趣,满足受众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