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专业:新闻学

开课时间:二年级一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

大纲执笔人:罗融融大纲审定人:刘汉光

《传播心理学》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内容涵盖了关于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等等。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现象,以及能在各种传播活动中通过掌握受传者的心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

2、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

3、掌握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

4、学会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的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受

传者心理系统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2、教学难点:在传播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理论指导传播活动、用理论分析传播

现象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有重点地讲授有关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当下社会中鲜活的案例补充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用专业知识分析传播活动,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阐释传播现象,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统一。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导论:奠定传播心理学立足的基石

1.1 传播理解 1

1.2 心理理解 1

1.3 传播与心理的关系掌握 1

2、传播心理学本论

2.1 传播心理学的建构了解 0.5

2.2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了解 0.5

2.3 提出传播心理学的依据了解 0.5

2.4 传播心理学与其他专业心理学的关系了解 0.5

3、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一)

——选择的机制、地位、法则与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3.1 心理选择的历史逻辑和生理机制理解 1

3.2 心理选择授予信息“传播致效参与权”掌握 1

3.3受传者心理系统选择信息的地位与法则掌握 1

3.4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

4、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二)

——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4.1 对大众传媒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2 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3 对广告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4 对图书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

5、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三)

——对人际传播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5.1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个性心理方面的标准掌握 1

5.2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评判信息方面的标准掌握 1

5.3传播者提高传播效果的路径掌握 1

6、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一)

——与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6.1 认知结构及其基模的心理机制掌握 1

6.2 认知结构在处理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时所起的作用掌握 1

6.3带有程序的认知结构处理信息时的作用及传播者的应对掌握 1

7、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二)

——与其他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7.1 选取的信息与情感的心理反应理解 0.5

7.2 选取的信息与道德观的心理反应理解 0.5

7.3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性格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4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能力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5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气质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6心理能及其外化掌握 1

8、拓展专题

8.1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了解 1

8.2自我传播与自我认识了解 1

8.3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了解 1

8.4组织传播与群体思维了解 1

8.5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认知了解 1

五、考试范围与题型

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

(1)受传者的认知结构 25%

(2)受传者心理系统对大众传播的选择 30%

(3)心理选择授予信息“传播致效参与权” 25%

(4)心理能及其外化 20%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林之达著.《传播心理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2、参考资料:

(1) 刘京林著.《大众传播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1日

(2) 申凡等著.《网络传播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1日

(3) 吴柏林编著.《广告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1日

01《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61801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3 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8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常识、常理去理解课程内容,切忌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课程讲授的内容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介绍为主。在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培养学生以辨证、唯物的观点,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该课程内容多,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整理思路,要求学生做笔记,以方便课下的学习和复习。

课程考试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考试题目既要有一定广度和覆盖面,也要有一定的深度。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心理学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任务和领域。 B、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史。 C、掌握:研究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以及心 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认知:这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 语言等。 2、情绪和动机 3、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领域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地描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 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二、研究领域 通过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其研究领域。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 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会地位 (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第三章 一、行为主义 (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意识改变为行为(即S→R理论),而把内隐的心理结构、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托尔曼等,把行为主义定义放宽,除了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以外,还包括整体行为,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和中介变量,将S→R变为S→O→R。 (三)行为主义第三代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四)主要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影响(摘自大众传媒心理学)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1.简介 1.1华生古典行为主义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反射规律。 1.2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斯金纳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刺激条件来塑造动物的行为,并创造了训练动物行为的方法。 1.3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 修正华生的极端观点,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提出的学习理论包括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自我效能论。 2.行为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 2.1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假设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虽不否认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但认为由被试自我报告的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的事情是无法通过客观的观察予以证实的。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因变量)必须是能在实验当场被直接观测到的。 行为主义方法论影响下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因此只能以即时的显性的短期效果作为研究对象。当未能发现态度或行为的改变时,就只能解释为效果是强化而不是改变,或者是没有效果。这一研究模式局限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现在传播研究中的行为主义主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起作用,它所强调的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至今仍然对传播学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2.2 S-R联结与魔弹论 行为主义的S-R理论是魔弹论的理论基础。魔弹论所隐含的“主动性是传播者专属的,效果是受众专属的”。这和华生所认为的,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的思想是一致的。即只要确定了传播内容,掌握了宣传技术,效果就会自然产生。魔弹论”的出现和流行还与当时的新的传媒形式——收音机和电影的出现有关。对于新事物的出现,人们总是带有本能的恐惧。 2.3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 在对传媒暴力的心理学解释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来自观察学习理论(Bandura,1973)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选用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一书。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选修课程要求:无 III.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心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例进行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Ⅳ.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三、考核要求 (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本章重点: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三、考核要求 (一)意识的性质识记:意识、无意识 (二)催眠现象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 二、本章重点: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考核要求 (一)感觉概述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阈限 (二)视觉系统了解: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三)听觉系统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领会:知觉的机制 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思考题: 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 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 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思考题: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 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 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思考题: 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 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 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 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课程教学大纲.doc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三年制专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心理咨魂与治疗服务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共24学时。考查课。1.5学分。 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木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康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现代心理服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的理论、内容、基木方法、常见问题有一个基本认识, 为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一定的引导。学习木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木要求: 1.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础理论 (1)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理解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及其生涯性和心理健康科学的发展,掌握不适应问题的表现和症状;了解精神障碍与疾患,理解社会不适应的病理行为,了解儿童身心发展障碍。 (2)掌握人格理解的基木原则,掌握人格诊断的基木理论,理解临床面接中的人格理解方法的基木运用。 2.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具体理论和技术 (1)掌握心理援助、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心理援助中人际关系建立的意义和基木方法;理解临床面接技术的要点。 (2)掌握来谈者中心疗法和行为疗法的原理和要点,理解精神分析疗法的要点和案例, 理解现代心理咨询与辅导技术的形式。 (3)掌握游戏疗法、箱庭疗法、感觉统合疗法的心理学基础和主要技术,理解音乐疗法的主要技术,了解各种疗法的案例。 3.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 (1)掌握家庭生活心理咨询和社区心理服务的基木内容和方法,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心理咨询、职业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教材名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参考资料:《临床心理学》,徐光兴,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三、课程内容

传播心理学

第一讲传播心理学概述 1、传播学(communication)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研究内容从传播及其演变(从符号、语言、文字到现在的网络、新媒体)到对信息符号的解读;从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到传播过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到受众;从传播媒介到传播效果等无不涉及。 就传播过程与心理活动本身而言: 1、传播是心理获得信息的唯一来源——心理离不开传播,心理离开了传播就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 2、传播必须依赖人的心理来实现——传播离不开心理。传播活动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人的心理贯穿传播的各种类型。 就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而言 1、传播学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勒温(卢因)(Lewin,K.)霍夫兰(Hovland,C.L.) 2、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发展?魔弹论、需要与满足理论、积极受众论··· 心理学是传播学的母体学科之一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相互影响…… 要懂得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施拉姆 心理学基础知识 1、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角度: 认知过程 (1)心理过程:情绪过程具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动机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2)意识和潜意识 (3)常态心理和变态心理

咨询心理学教学大纲(0530) _43406

湖南中医药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咨询心理学》 供4年制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使用 执笔人:谢静涛 审定人: 学院负责人: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二○一四年三月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咨询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各流派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理论观点、心理障碍产生的病理观以及治疗观。使学生初步掌握常用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和主要治疗方法,熟悉心理治疗的分类、基本程序、适应症和技术等,为未来的心理治疗实践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咨询心理学的先修课程为西方心理学史、心理咨询基本技能训练、人格心理学。后续课程为心理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广泛地了解和掌握不同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理解运用,在咨询实践中能灵活运用,消除或缓解求助者的心理障碍,消除心身症状,缓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 了解各种疗法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 2 理解和掌握各种疗法的理论观点及其治疗特点。 3 熟悉各疗法的适用范围。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人本主义疗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本疗法的来源及发展历程 马斯洛简介 罗杰斯简介 罗洛·梅简介 第二节人本疗法的基本观点 人性观 存在观

自我实现理论 第三节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治疗的病理观 人本治疗的治疗观 第四节案例分析 【目的要求】 了解人本疗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熟悉人本疗法的病理观和治疗观。 【教学方法】 多媒体系统教学。课堂讲授为主。 【参考学时】 4学时 第二章行为疗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 行为疗法的概述 行为治疗的理论假设 行为治疗的过程 第二节放松疗法 音乐放松 意念放松 呼吸放松 肌肉放松 第三节系统脱敏 等级量表的建立 脱敏的实施 系统脱敏疗法的注意事项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传播学者克拉帕将受传者对信息的选择性过程归纳为、 和三个方面。 2、传播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为、、 、、。 3、社会文化心理是指由于生活和生长在同一文化区域或地理区域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总体特征,它往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包括和两部分。 4、完整的人类传播过程通常由、、、 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二、选择题(请在正确的选项上打勾)(每题1分,共12分) 1、在拉扎斯菲尔德领导下进行的针对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调查研究发现观念首先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人口中不太活跃的部分。这一结果被概括为以下哪一种理论, A “守门员”理论 B两级传播理论 C 共同经验理论 D 传播互动理论 2、“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环节的是 A传播者 B传播媒介 C传播效果 D传播技巧

4、职业传播者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和准确判断有价值的信息线索并构成传播内容的能力被称为 A 信息敏感 B 情感感受性 C 角色意识 D 自我体验 5、传播的双方要有效地沟通,必须满足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沟通双方必须具备一定的 A认识能力 B知识基础 C共同经验 D沟通愿望 6、我国新闻机构对来信来电揭发问题的读者实行保密性保护时,是行使了传播者的下列哪项权利, A 安全保护权 B 版权 C 消息来源保护权 D 参访权 7、传播者有意识地与受传者搞好关系,引发受传者对传播者积极的情绪情感从 第 1 页共 2 页 而取信于受传者,提高传播效果。这是利用了情绪情感的 A信号功能 B感染功能 C动力功能 D迁移功能 8、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强度的变化所需要的刺激量的临界值是。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知觉 9、个性是指一个人的 A 心理过程 B 气质 C 整个心理面貌 D 性格 10、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所产生的干扰作用是 A 动机性抑制干扰 B 前摄抑制干扰 C 倒摄抑制干扰 D 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11、用红笔划出传播材料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哪一种特性, A 知觉整体性 B 知觉恒常性 C 知觉理解性 D知觉选择性 12、“神啊,帮助我们吧,别让我们去评价他们,除非我们也经历过他们的生活”说明了在人际沟通中要 A 进行移情交流 B 树立容纳意识 C 利用赞扬的魔力 D重视情感因素 三、问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2、举例说明人的知觉过程有哪些主要规律。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 (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 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 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 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 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 (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 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 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 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二)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 应遵循循序渐进、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途径。 按照“学科”的第二个定义,像大众传播心理学则可以归入学科范畴: 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和解释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应努力寻找在传播活动中独有的心理现象。 1.1 什么是知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反应 觉察分辨确认 1.2 知觉中的两种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 自上而下的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 1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暴力”成因 https://www.doczj.com/doc/6110735581.html,/2008-04-21 10:03:28来源:人民网 [摘要]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运用勒温的“场理论”分析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第一部分分析了网民心理,探讨了集体无意识、从众心理、狂欢心理与网络暴力现象的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环境,解析了网络匿名性、BBS把关人议程设置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网络暴力”道德审判网民心理网络环境 不经意间,“很黄很暴力”成了网络火爆的流行语。这条短语的流行缘于2007年12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关于净化网络环境的新闻,其中采访了北京某小学生张殊凡,她这样描述自己对网络环境的看法:“上次我查资料,忽然蹦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马上把它给关了。” 短短几秒钟的出镜,张殊凡自己可能也没想到,会引起轩然大波。只因一句“很黄很暴力”,关于她上镜的视频、图片一夜成灾;各大论坛随即出现了许多帖子来恶搞“很黄很暴力”;还有人制作了色情漫画图来影射张殊凡,更有人发起了人肉搜索令,公布了张的履历等私人资料…… 姑且不论网络环境到底黄不黄,暴不暴力。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她还只是个孩子,幼小的心灵能承受起这样的恶搞吗?所幸的是,各大网站终于关闭了有关视频,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淡化这起事件,让当事人回到正常的生活。 始作俑者这样为自己辩解:小姑娘很正经的“表态”之所以会被恶搞,其实是因为她在“特殊的年龄”、“特殊的场合”说了一些“特殊的话”。一个网页既“很黄”又很“暴力”,这么“特别”的“集大成网页”,怎么偏偏被这位查资料的小学生给碰上了?一个13岁的

从传播心里学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从传播心里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快乐大本营是中国大陆湖南电视台办的一档综艺性娱乐节目,是湖南卫视上星以来一直保持的品牌节目之一。节目开始采用全民娱乐的类型,经常邀请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物,一些可爱的孩子来表演,后又转为选秀节目,来选举其主持人;现在多以嘉宾访谈游戏型的综艺节目,经常邀请一些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知名艺人来访谈,游戏等。是湖南卫视的品牌节目之一。主题曲是啦啦歌快乐你懂的。口号——“快乐大本营,我们是快乐家族”首播时间:每周六19点35分;重播时间:每周日12点30分。现在的主持人是何炅,李维嘉,谢娜,吴昕,杜海涛。该风格定位为:清新、时尚,青春、快乐、八卦、贴近生活的娱乐风格。受众定位是全民,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据资料显示,快乐大本营的收视率每每排在同时段的前三。这样的成功是怎样来的呢?我们就用传播学心理的角度看看。 快乐大本营这个栏目属于是大众传播范围内。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性。快乐大本营通过这一系列的综艺节目,通过电视这一平台我们付出时间,而他们得到收视率。不止如此,还收获了大量的广告费用,像是快乐大本营经常出现的oppo手机。我们可以看出快乐大本营的商品性。 从快乐大本营中,我们还看到了各种符号的使用,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像是服装符号,形象符号。在快乐大本营中,节目

的主持使用主持群的形式。快乐大本营现在的主持人是何炅,谢娜,李维嘉,吴昕和杜海涛。而最大的何炅虽已经是30多岁但是在节目中风趣幽默,该唱该跳的时候丝毫不含糊。谢娜更是直爽,大胆表演,甚至是不顾自己的形象。吴昕,杜海涛,李维嘉都是爽气,嘻哈大笑。这些主持人的符号都是年轻与活力。其次,服装符号,快乐大本营在每一期节目的时候,主持人都要穿上特设的一套服装,这是一个新颖的地方。可以很好的区分主持人和嘉宾。这是一种群体心理的暗示,我们可以看到,快乐家族的确是很团结。再者这些衣服都是一些休闲活泼代表着青春活跃的节目风格。最后,关于语言符号,轻松的,调侃的话,都是那些轻松的象征。 快乐大本营的受众定位是全民,特别是年轻的观众。体现了受众的选择。而受众也是选择性的注意,选择性的理解,选择性的记忆。 受众的节目接收收看也是来自于马斯洛需求层次。接触媒体满足其消遣娱乐的目的。在这中,可以说是使用与满足的双向制约下的结果。节目发展的来于是受众的需要,受众得到满足和需要。知识,快乐,等等。 “快乐大本营”的节目是时下比较热的明星或是电视偶像剧,在对其自身的材料的吸引力有足够的信心,因此,他们在节目的设置过程中做了一个巧妙的设置,即在节目的结束的时候,引入下期预告,下期预告里有下期的嘉宾,下期的内容,而又留着几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咨询心理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231008 (二)课程英文名称:Counseling Psychology (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专业学生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即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操作性。本课程属专业教育课。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学生的心理咨询技能,形成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能力。本课程必须以心理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作为基础,同时与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有着交叉联系。 (五)教学目的: 了解心理咨询员的基本职责,养成心理咨询员的职业素养,学会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咨询的一般概述、心理咨询的历史简介、心理咨询员的职业素养、心理咨询的过程、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等章节。通过教学和课堂互动训练,使学生掌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 54学时 分数: 3 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八)教学方式 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谈话与练习相结合。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试类型:开卷或闭卷考试。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配合老师完成课堂互动练习,课堂口头练习成绩与书面作业成绩一起记入平时成绩。总评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咨询心理学绪论 教学要点: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与性质,认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联,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内容及类型,掌握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咨询的含义与性质 一、心理咨询的含义 二、心理咨询的性质与作用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 四、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 一、心理咨询的内容 二、心理咨询的类型 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原则 考核要求: 1.1心理咨询的综合定义(识记) 1.2心理咨询的性质(领会) 1.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区别(识记) 1.4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工作的联系与区别(领会) 2.1心理咨询的内容(识记) 2.2心理咨询的类型(识记) 3.心理咨询的原则(领会) 第二章:心理咨询的过程和作用机制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新闻业务真题

二〇〇四年 传播 名词解释 1、拉斯韦尔5w 2、文化规范论 3、传播情景与情景意义 4、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传播的基本观点 简答 1、组织传播的功能 2、受众选择媒介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3、批判学派研究的主要特点 新闻理论 名词解释 1、时效性原则 2、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 3、新闻自律 4、新闻传播的权能控制 简答 1、新闻学与传播学异同 2、新闻价值标准相对性 3、新闻受众心理的基本特征 4、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二〇〇五年 新闻 一、名词解释 新闻功能 新闻敏感 报纸编辑工作流程 二、简答 1.新闻评论常见结构形式 2.选择新闻稿的标准 3.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 传播 名词解释 1,符号互动

2、把关人 简答 简述大众传播者与信源的三种关系 新闻实务 简答 1、为什么记者采访要到现场观察 2、选择确立新闻报道主题的标准 3、华尔街日报体的文本结构 2006年 新闻理论部分 一、概念题: 1、新闻学(广义)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学是指研究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管理新闻学。 2、新闻受众的物质功利需求 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需求分为物质功利需求和精神满足需求,其中物质功利需求包括1234 3、新闻舆论的特点 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舆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态多样性,二是组织性,三是权威性。(然后详细介绍三个特点) 4、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社会环境五个方面,五个方面共同作用力决定了新闻传播效果其中传播者是主体因素。受传者是最权威的评价者。传播内容是决定传播效果最本质的因素。 5、媒介产业市场 媒介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要得到发展,关键是进入市场。媒介产业市场分为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一般消费者市场。其中受众市场是指……广告市场是指…… 二、简述题: 1、为什么说新闻价值是相对的 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123 媒体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同123 受众对新闻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变量。12

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一)

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一) 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摇滚之所以能在青年一代中迅速传播开来除了摇滚乐中所要表达和追求的东西符合当时时代的心理脉搏外,还于与青少年特殊心理特征有关。青少年的这些特征都为摇滚乐的传播留下了心理空间。 关键词摇滚乐传播青少年心理 AbstractFromapsychologicalpointofview,thereasonswhytherockintheyoungergenerationispopular arethepursuitofthingstherockandrollexpressesbeinginlinewiththepsychologicalpulseofthetimes,a ndthe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youngpeople.Thecharacteristicsoftheseyoungpeopleofrockleft apsychologicalspaceforthespread. Keywordsrockdisseminationofadolescentmental 摇滚乐发源于美国,以黑人音乐、蓝调为基础。开始流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如果说50年代的摇滚乐还是把眼光停驻在小汽车、姑娘、爱情、逃学之类反映青春骚动的主题之上,那么60年代则使摇滚开始具有了相当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意识。……(摇滚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或者一宣泄青春期过剩精力的方法,而已经成为一种年轻人思考和表达的途径。①当这种以“思考和表达”著称的音乐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后,不仅出现了象崔健、郑均等这样摇滚乐手,还出现了“黑豹”、“超载”等摇滚乐队。连主流人士也给于了很高的评价,如美学家高尔泰就曾形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判断: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惟一可以启蒙的文化形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摇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来吸引那些为它痴狂的青少年呢?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它在青年一代中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宏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时代的心理脉搏 1986年5月9日、10日夜,北京工体“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挽着一高一低的裤脚登上舞台,吼出了那首标志着中国摇滚诞生的《一无所有》。从此,摇滚乐开始在中国落地、发芽。此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人民刚从文革浩劫的政治阴影之中摆脱出来,经历着一个文化复兴与反思的过程。这时引入的摇滚乐也和其他新兴的文艺类型一样成为解放被压抑的人性、唤醒人们生活热情的有力助手。而摇滚乐的反叛精神恰恰切合了当时的青年一代反思历史、批判腐朽传统的心理需要。②可谓是当时中国的气候为摇滚的进入和传播提供了土壤,而摇滚自身的“思考和表达”方式符合了当时中国一代青年人的心理脉搏。 二、微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 1.青春期偶像崇拜心理的必然选择 偶像崇拜也许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渡性行为,它是青少年在自我否定期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助于青少年投射自我及自我价值以及重新建构自我。 ③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所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本质在于对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人们之所以崇拜偶像,是因为人们相信偶像的真实性。④弗洛伊德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行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也需指向象偶像这类较远的人。⑤而摇滚所表达的那种激情和伟大、叛逆和反抗正好表达了青少年的心声,青年人也在那些摇滚斗士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所追随的自由和叛逆。摇滚满足了青年的心理需求,摇滚歌手成了青年心理表达的代言人。自然也就成了他们追逐和模仿的榜样,成为了他们的心理偶像,摇滚乐也就自然而然在青年人中传播开来。 2.摇滚乐满足了青少年追求自由、渴望真实的内心表达 青少年在走入一个由成人构成并掌握话语权的社会以后,他们的言行往往会显得另类,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管教和制约。这时的青少年就会在内心产生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欲望。按照弗洛伊德及其女儿的观点:青春期(12—20岁)的发展,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 二、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三、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 四、学时与学分: 周学时:2 总学时:24(一学期) 总学分:2 五、开课单位:音乐教育学院 六、内容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教育理论必修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体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意蕴,进而产生学科兴趣并形成对人心理与行为的探索态度。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好基础。 本课程共分九章,包括: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脑与心理、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智力与创造力、人格、个体心理发展、学习心理。 七、教学形式: 本课程以讲授法为主,同时结合演示法、图式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问题诱导法等方法和手段进行讲解。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创造发展原则等进行教学。 八、课程教材: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3月九、参考教材: 陈录生等主编《新编心理学》(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 叶奕乾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8月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5月 十、考查与考试: 每学期末,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闭卷考试。 十一、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四)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2、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脑与心理 (一)神经系统 1、神经元 2、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弧

传播心理学理论性质剖析-2019年精选文档

传播心理学理论性质剖析 传播心理学是一个含义不确定的概念,正是由于这种含义的 不确定性,导致了传播心理学在基本理论假设,研究对象,研究 内容,学科定位上都出现了一定的混乱, 因此有必要对传播心理 学的理论性质进行深入剖析,并对传播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的合法性进行论证,这种论证对于界定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明确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认清学科基本假设及逻辑起点, 建其学科体系,定位其学科位置及确认传播心理学存在的价值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想对传播心理学的理论性质有一个清晰深入的理解,首先应该明确传播心理学的概念,其次要对传播心理学 的基本假设或者逻辑起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次应该明确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最后需要正确认识传播心理学与心理学、传播学、新闻心理学的关系。 、传播心理学的概念辨析 关于传播心理学的概念,目前的研究中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传播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也有研究者认为“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媒介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变化”。敬蓉认为“传播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成果,研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进行的新闻、政治、经济、社会、观念、知识、商品、娱乐等多种信息传递的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 动规律的科学”。刘京林认为“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媒介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规律即其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韩向前关于传播心理学概念的界定是从大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的,“其研究范畴包括人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切心理活动。”可以看出,对传播心理学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这就造成了传播心理学定义和内部理论上的不统一。 因此有必要树立一种大的传播心理学观念,融合和统一传播心理学的定义和内部概念。所谓的大的传播心理学观念是指放宽传播心理学自我封闭的界限,对研究对象进行完整的认定,从而提供对人类传播心理的全面理解。它有助于克服对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那种切割和分离的理解,有助于提供人类心理的全貌。大的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选用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一书。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选修课程要求:无 III.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心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例进行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Ⅳ.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 三、考核要求 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 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本章重点: 三、考核要求 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一)意识的性质 (二)催眠现象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识记:意识、无意识 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 二、本章重点: 三、考核要求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一)感觉概述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阈限 (二)视觉系统了解: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三)听觉系统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领会:知觉的机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