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丹柯 导学案(学生版)

丹柯 导学案(学生版)

丹柯 导学案(学生版)
丹柯 导学案(学生版)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学习时间第周第节年月日教案编号

学习内容丹柯

主笔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方法指津

1.了解作者高尔基的相关情况。

2. 概述小说情节,认识丹柯人物形象,探究

小说的主题。

合作探究

3. 体会扬此抑彼的写法,体会情节的一波三

折对主题表现的作用,体会浪漫主义笔法对表

现主题的作用。

4.感悟《丹柯》的多元化主题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读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为什么小说有如此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伟大的小说有着博大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主题,它能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思想丰富、主题深刻的小说,它就是高尔基先生的《丹柯》,本单元学习的话题是“小说的主题”。

二、文学常识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当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社会底层成了他的“大学”课堂。对社会底层痛苦生活的体验成为他创作中的源泉。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诗《海燕》。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往赞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现实主义作品则描绘人民的苦难和美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反抗。《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伊则吉尔老婆子》小说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方式:有一天,伊则吉尔老婆子向过路人“我”讲了三个故事。草原上云影的传说——人与鹰的儿子“腊拉”的故事;伊则吉尔老婆子自己的故事;草原星火的来历——勇士“丹柯”的故事。

三、基础知识积累

1、“测评卷”第页“基础巩固”

2、文学常识填空。

四、掌握话题知识

1.是不是所有小说都有主题?

2.概括小说主题有哪些基本答题术语?

五、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丹柯》的主题涉及的母题是什么?

2.小说的主题到哪里去寻找?

3.抓住故事要点,试着复述故事情节。

【合作探究】

一、探讨课文主题

1. 族人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2. 丹柯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3. 面对困境他们各有怎样的表现?

4.主题总是隐藏在情节、环境、人物形象之中。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分析思考:

(1)文章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2)作者借丹柯这一人物形象赞美了什么,又表达了什么?

(3)小说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的?

二、主题的多元解读与个体化感悟

1.作者为什么不把主题直接说出来,而要编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费神来解读?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46页的“主题的实现”。运用知识短文的相关知识来回答。

2.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刚刚我们仅仅是从丹柯的品格精神的角度解读的。作品主题是多元的!我们应当再进一步深入,从多元的角度和个性化感悟的角度来欣赏领悟。

(1)有人说,丹柯在处理自己和族人的关系上也有问题,族人抱怨丹柯,可见他没有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理解自己,齐心协力把大家带出森林。小说末尾,人们走出黑暗后,忘记了他们的先驱者和带领者,请同学们朗读倒数第二段,说说这又说明了什么?

(2)我们从族人身上来看,作品又传达出了怎样的思想呢?比如:如何对待英雄?如何保持人的尊严?

三、拓展延伸

多元化解读固然有意思,但是仅仅停留在分析理解上,还不是我们读小说的目的,读小说,探寻小说主题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个体化的感悟,这样才能使我们在阅读小说中获得有益的人生营养。

生活阅历、价值观念的不同,每个人感悟到的东西也会不同,这就是小说主题的个性化感悟。巴金说,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感悟。

下面大家从下面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谈谈你读了小说的感悟:

1、从丹柯想到自己:我若遇到像他一样的困境该怎么办?

2、从族人想到自己:应该如何对待丹柯那样的人?

四、精美语句、语段赏读。

(1)如何理解“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在文中的含义?

(2)“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还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

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如何理解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意义和作用?

(3)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

五、总结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论鲁迅

六、巩固练习。

“测评卷”第19页“二、课文精读”

附:“精美语句、语段赏读”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在文中的含义?

“林子”,特指困难,可以理解为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挫折,也可以理解成整个民族遭遇的灾难何困境。而“尽头”是“有限”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困难何挫折都是有限的,并非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走出乌云,走出困境,取得胜利。这句话还可以理解成除困难外的其他东西,比如安逸享乐等都不可能是无穷尽的,需要人们时刻去争取,而并非一劳永逸。

(2)“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还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如何理解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意义和作用?

这段景物描写,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丹柯的英雄壮举所产生的强烈的震撼效果及其胜利带领族人抵达草原后的那种安宁、自由、和平与美好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英雄及其英雄精神、英雄业绩的热情讴歌和真诚赞美。

(3)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

“骄傲的勇士”“望着”“快乐地望着”“骄傲地笑起来”,简练而传神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就将英雄人物那光辉的形象勾勒出来,更将英雄人物那崇高的境界和壮美的神韵展现出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得伟大,死得其所;无怨无悔,此之谓也!

包身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着。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

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2、农村经济破产: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促使我国农村更加破败,又加连年水旱灾荒,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谋生,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有大批饥饿的农村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3、工人运动高涨: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结构图解】 【预习思考】

丹柯》导学案(教师版)

《丹柯》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体会文中蕴涵的悲壮情感。 2.学习课文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主题的方法。 3.学习主人公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感悟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学习重点】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学习难点】1.对小说主题复杂性的认识。 2.运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途径。 【学习方法】启发、发现、合作、探究。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让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与“死”,行动、精神、成就超乎常人的——“英雄”等,这些可以说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今天大家要接触的是一个英雄的故事,我们前面学过的《桥边的老人》的作者海明威就在《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塑造过圣地亚哥这一硬汉形象。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位英雄——丹柯。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高尔基是俄国着名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1901年创作了着名的散文诗《海燕》,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代表作有《母亲》,自转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2)识记高尔基名言: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青春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练。 2、明确本单元话题内容 小说的灵魂是主题。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主题要能突出的展现出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对于分析小说有很大的帮助。往往体现在小说中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小说主题的形成依赖于两种方式,即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和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相比较而言,以表现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丹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3、请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丹柯的事迹 明确:一群号称快乐、强壮、勇敢的人被外族赶到阴森恐怖的林子深处。外敌的强大,自然环境的艰险让他们进退两难。当他们准备献出自由投降时,美少年丹柯挺身而出,带领大家在森林里艰难而勇敢的寻找出路,当人们对出路产生疑虑,开始抱怨责备丹柯,并要弄死丹

《包身工》导学案+课后作业

第11课包身工 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个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从20世纪的30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夏衍(1900~1995),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成就: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新中国成立后夏衍把茅盾的文学名著《林家铺子》和鲁迅的《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本文写于1935年。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战争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的国统区的黑暗。那时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民生活极为困苦。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度日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而资本家为了摆脱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文章是作者在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下,深入工厂实地观察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因为它是“报告”,要求反映事实,所以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1.识记字音 2.近义词辨析 (1)抱怨·报怨

丹柯导学案(1)

《丹柯》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彭发根审核人:王主任时间:2014-08-12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体会文中蕴涵的悲壮情感。 2.学习课文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主题的方法。 3.学习主人公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感悟这种精神的时代意义。 重点难点 1.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2.运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途径。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高尔基(1868—1936),是俄国著名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代表作有《母亲》,1901年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2. 明确本单元话题内容 小说的灵魂是主题。主题即作品的主要的思想(主题思想),亦叫中心,包含两个方 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主题的形成依赖于两种方式,即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和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相比较而言,以表现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丹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共三课时

苏武传导学案 编写:张俊凤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梳理课文,归纳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积累文言常见的 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坐、会、当、发、乃 4、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知识线索】 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而被捕入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不久因窦宪谋反案受到牵连被捕,死于狱中。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主题解读】 信念与气节——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参考 0119 1104 《包身工》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预习指导】 1、结合学案内容,阅读相关资料,对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报告文学有所了解。 2、阅读《包身工》,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知识链接】 文体速览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大特征。 了解 夏衍(1900-1995)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新浙江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

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担任上海市委常委、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著作甚丰。 【教学过程】 一、基础落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nòng弄璋弄堂里弄弄潮儿 B.shuō说服说教游说说客 C.qì契据带挈默契锲而不舍 D.pì开辟譬如睥睨僻壤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 A.迟钝谄媚咳漱做噩梦 B.褴褛惺松荤腥轧票处 C.蠕动曹杂执拗揩地板 D.骷髅嗑睡难堪木栅子 3.下面是3月12日北京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 本次大会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昨天,朱委员在政协会议讨论时指出: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每人年均读书64本;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每人年均读书55本;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上海市规定,在9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读书的文字总量应达到4 000万字,也就是要求每人每年读近50本书。因此,我国应该设立国家读书节,来营造全国读书学习的大环境。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4、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5、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内容概述: 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教授学生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可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注意点面结合,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这些特点时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本文有许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要点整理: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丹柯》优质导学案

课题:《丹柯》《炼金术士》(小说主题) 学习目标 1领会小说主题以及常见的表现主题的方法。 2把握小说主题与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多角度分析思考。 重点难点 1小说主题的多元化解读。2小说主题的实现手段。 学法指导 以教材为范例,多角度分析探讨小说主题,领会创作者意旨的同时生发自我思考。 【课前预习案】 一、字词积累 祈.祷(qí)荒谬.(miù)不妨.(fáng )深邃.(suì供.应(gōng )弥.天大谎(mí) 黏.泥(nián )龌龊 ..(wò,chuò)着.迷(zháo )羊圈.(juàn )名副.其实(fù) 二、文学常识 1.小说的主题是一个关乎小说价值的重要问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我们将它们称为_母题____。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___母题___中去。 2.世界上仿佛就有两种文学,一种是让你娱乐,一种是让你思索或边娱乐边思索_。作家写小说的最终目的,似乎也不外两种,讲故事__或是___讲道理。 3.表现主题分为自觉的和不自觉的,自觉的是指思索(或思想)__为目的的小说,如《丹柯》和《炼金术士》,不自觉的是指以故事___为目的的小说,如《一千零一夜》。 4.主题鲜明是小说的忌讳,因此,要形象大于思想,要模糊处理。 5、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三、知人论世 ■高尔基(1886-1936),苏联(国籍)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_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11岁即开始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底层社会成了他“大学”的课堂。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炼金术士》又名《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是巴西(国籍)作家保罗·戈埃罗(人名)最负盛名的小说,这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寓言故事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曾在美、法等18个国家名列畅销书榜首。文章以“炼金术士”为题,其含义是人生也是一次炼金的过程,只有经历越多,才能炼出越加纯美的人生之金。 【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因此你对小说拥有绝对的发言权) 1.《丹柯》的主题 明确:通过描写青年丹柯牺牲自己带领族人克服重重困难走出黑森林的故事,歌颂了丹柯勇于

最新《苏武传》导学案共三课时 - 学生版

苏武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3、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知识线索】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知识建构】 1、课前做好充分预习 (1)听读课文,标出注音;(2)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大致复述基本情节。 2、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监;②数()通使相窥()观; ③以状语()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⑦置煴()火,覆武其上⑧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足下;⑩何以汝为()见;⑾子卿尚复谁为()乎。 【合作探究】 一、标出段落,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重点句子的断句。 二、同桌间讨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三、朗读1-2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5、置币遗单于 6、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7、以货物与常 8、其一人夜亡 9、虞常生得 (2)从第一二段,我们可以看出,苏武出使匈奴的政治环境怎样? 四、朗读第3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1、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2、事如此,此必及我。 3、见犯乃死,重负国。 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四环节导思教学导学案传记选读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教学园地 10-08 2236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 【预习提纲】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新闻链接】 2007年5月,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一起黑砖场虐工案,当时共解救出31名民工,其中有多名智障人员。事情经过媒体报道之后震惊全国,也引起中央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等亲自作出批示严查。 6月,河南、山西的公安机关展开“打击拐骗强制他人劳动专项行动”,共从各地的黑砖窑中解救被强制劳动的群众超过500人。 6月16日,洪洞“黑砖窑”一案中的主犯、工头衡庭汉被抓获,在随后的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砖窑场主王兵兵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而打死一名工人的打手赵延兵则被判处死刑。 【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

学生作业《丹柯》导学案

《丹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体会文中蕴涵的悲壮情感。 2.学习课文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主题的方法。 3.学习主人公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感悟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一、自主学习 1、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9分) 泥沼.( ) 泥淖.( ) 黏.泥( ) 星宿.( ) 宿.愿( ) 夙.愿( ) 着.魔( ) 着.想( ) 颤.抖( ) 寒颤./颤.栗( ) 乳臭.未干/铜臭.( ) 怜mǐn( ) 枝yā( ) 宽shù( ) wòchuò( )( ) gōu( )火 qiú( )曲2、作者简介 高尔基是国著名作家,文学的奠基人,1892年发表处女作,登上文坛。1901年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2)识记高尔基名言: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青春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练。 3、明确本单元话题内容 小说的灵魂是主题。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主题要能突出的展现出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对于分析小说有很大的帮助。往往体现在小说中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小说主题的形成依赖于两种方式,即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和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相比较而言,以表现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丹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二、课堂互动探究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丹柯的故事。 2、选文开头所描写的族人生活环境有何特点?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 3、高尔基借丹柯的形象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本篇小说的主题如何展现?

《苏武传》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武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预习自测] 1、写出下面汉字的拼音 厩()且()鞮()侯单()于缑()王昆()邪()浞()野( ) 侯阏( ) 氏()左伊秩訾()旃()羝()去()辇()雍()棫()阳宫斧钺()汤镬()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3、文学常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 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和。 班固,东汉著名的、,《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分组整理文言常见字词。(见资料) [质疑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认识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体。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自主学习】 1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3、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横七竖八蠕动儒子牛蜂涌而至 B.生死由天嘈杂执拗不假思索 C.血肉之驱见机反射生杀予夺 D.步履蹒跚声吟欧打草煎人命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看着这种________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②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________:“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③火箭渐渐变成一个小亮点,穿出大气层,在人们的________中消失。 ④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占满两页纸的________表,这可真令人深思。 A.喂养黯然视觉勘误 B.饲养黯然视野勘误 C.饲养暗然视野刊误 D.喂养暗然视觉刊误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读完这篇文章,包身工遭受的各种非人的待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 B.周星驰独立执导电影后,天马行空 ....地开始了自己的独角戏,从《少林足球》到《功夫》再到《长江七号》,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摆布电影中所有的元素。 C.魔兽霍华德对大鲨鱼奥尼尔视若兄长,他也上行下效 ....地接过了奥尼尔联盟搞笑大师的重担。抵达新奥尔良后,他还自愿担任新奥尔良当地一家爵士乐电台全明星主题歌的领唱。 D.一段时间里,只有群众出版社不绝如缕 ....地继续做着类似的工作,也难以给读者带来惊喜。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些出版社重新开始投身此领域,于是2008年推理小说出版的新高潮如期而至。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第5课丹柯 含答案

5.丹柯 园林中见人生 园林建筑是隔开的景区,一个“隔”字,使各个景区自成一个生命单元,一个生命整体。这样可以见园景的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又可使人有施遇不尽之感,景外有景,象外有象,壶中天地于是变宽了,一勺水见出了深处,一拳石也葆有了趣味,这就如同静下来的你,思维中慢慢地除去杂念,静心养性,淡出云天外,坐看云起时。静下来心如海阔,情似天空,安静时一花一世界,一心一佛性。 “抑”字更能体现静下来的人,如何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和新的旅程。抑是园林中的障碍物,如巨石、牌封等。障碍的目的在于开阔。一旦转过障碍,其意正是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处。一抑,使得景物暂时出现空白,犹如发箭时回拉,一放,则如手松箭发,在一片空白中映出最盎然的生机,抑犹如一剂清凉剂,抑后之放,园林中的抑就如同刚刚宁静的心灵,在新的意识中又一次旋起狂澜,达到精修后的大彻大悟、大快活境界,悟得人性和人生的所生、所活、所在、所止。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高尔基(1868—1936),早年丧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对社会底层痛苦生活的体验成为他创作中的源泉。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 1901年他创造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受到列宁的热情赞扬。1901~1905年,他先后

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1906年创作完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1913~1916年间完成《童年》和《在人间》,1922~1923年间完成《我的大学》。 二、写作背景 《丹柯》节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1895年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当时俄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准备时期,黎明前夕的黑暗,正需要一种精神的鼓舞和道路的指引,所以高尔基塑造了“丹柯”这一光辉的勇士形象,希望能照亮黑暗中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追求胜利、走向光明。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生难字 泥沼.( ) 虬.曲( ) 篝. 火( ) 警戒.( ) 黏.泥( ) 龌龊.. ( )( ) 答案 zhǎo qiú ɡōu jiè nián wò chuò 2.多音字 轧???( )倾轧( )轧钢 颤? ??( )颤抖( )颤栗 着???( )着魔( )着数( )着手 答案 yà/zhá chàn/zhàn zháo/zhāo/zhuó 二、词语辨析 1.和谐 和睦 都是指合作得很好。“和谐”是配合得适当;协调。侧重于社会、行为方面的一致。“和睦”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侧重于家庭、感情的友好。 (1)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充分认识到做好镇党委换届工作的重要意义,营造民主、________的政治环境。 (2)经过几年的整治,罗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民风尚学,各族人民________相处,安居乐业。 答案 (1)和谐 (2)和睦 2.抱怨 报怨 都是指心中怀有不满的情绪。“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侧重在口头。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

《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作者及作品: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ó)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火,覆武其上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 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⑿给()其衣食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二、再读课文,概括讲述课文情节故事 1.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8、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学习过程】 知识突破 .新课导入 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 .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弓I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研讨突破 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理清本文的线索。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

握课文主题。 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1935年,作者经 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 品味语言。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能表现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也能更好的表现课文的主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多变的句式,更使耐人寻味,引入深思。 这一部分,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主要抓住作者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一点,从课文中直接去找有关的语言,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用的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这样用等。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直接从课文找到有关的好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加以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思路突破案例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题目即 “包身工”三个字入手去总体分析课文。教师可以将熟悉课 文的程序放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包身工作题目?这三个字有什么含义,跟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在学生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