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2018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大历史框架整理

【精品】2018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大历史框架整理

【精品】2018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大历史框架整理
【精品】2018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大历史框架整理

【精品】2018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大历史框架整理

②爆发:1517年马丁·路德揭开序幕。改革主张:因信称义,简化仪式,《圣经》权威,君权至上。结果:形成路德新教,确定“教随国定”原则。

③扩展:加尔文教;英国国教(清教)。④评价:是欧洲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打破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和教育发展;加尔文教成早期资产阶革命旗帜。 中心。

2.18世纪晚期美国独立战争胜利,颁布1787年宪法

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规定美国国家权力

法、行政、司法三部分组成,立法权由参众两院组成的

行使,行政权赋予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司法权集联邦法院。并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君主立宪制和总统

邦共和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要形式。 文化

文艺复兴:

①背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的精神追求;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②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③成就: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达·芬奇《蒙娜丽莎》。④评价: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打破天主教会精神专制,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思想: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它

质疑教会和统治者说教,抨击教会权威,反对专制和愚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其核心理性即人自己思考,运

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它被视作判断是非

一标准,并反对一切外在权威;号召人们构建一个更符性和人性的社会。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全书派和德意志的康德。 2.科技: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成,为两次工业革命奠基。

续向德、奥、俄、日等国扩展。

2.工业革命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资本主义统治基础、改变社会结构的同时,还促进了资本世界市场在19世纪中后期的形成,使以市场为纽带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文化1.思想: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2.科技:电磁学等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蒸汽机等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1859年达尔表《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确立。

3.文艺:文学由浪漫主义(法国雨果将其推向顶峰)向现实主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变;美术由新古典主义(法国大卫《拿破仑加冕式》)、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民》)向现实主义(法国米勒《拾穗者》、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发展;浪漫主义兴起(德、奥中心,贝多芬交响乐;意大利歌剧,威尔第《茶花女》等)。

时间分期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世界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

深(1861~1894)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旧民主革

命的高潮(1895~1912)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和旧民主主义革

终结(1912~1919)

国历史经

1.经济:第二次鸦片战

争后,列强侵入内地,中

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19世纪60、70年

代在外资、洋务企业刺

激、诱导下,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进程中,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产

生。2.社会生活:留美

幼童揭开“断发易服”序

1.经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

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

设厂限制、奖励实业,民族资

本主义初步发展。

2.社会生活:维新派倡导、

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

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

姻制度,中山装受欢迎;辛亥

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

汽车传入上海,航空业开始;

1.经济:民族工业短暂春天。①原因

亥革命扫除部分障碍;民族资产阶级

外华侨竞相投资机器工业;群众性反

争推动;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

经济侵略,有客观有利条件。②表现

织、面粉发展较快,涌现张謇等著名

家。2.社会生活:改阳历,采用先生

志等称呼,城市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村传统风俗依旧;公路修筑技术传入

幕。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19C末,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

政治1.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

结,太平天国失败,清政

府开始沦为列强统治中

国的工具。

2.为挽救内忧外患的危

机,19世纪60~90年代,

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兴

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创建新式海军和举办新

式教育、留学教育,培养

实用人才等。运动没有使

国家走上富强道路,但却

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

程。3.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产生。

1.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使半殖民地化程

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中国战败,1901年的《辛丑

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2.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粉碎

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但落后性使其难免失败;孙中

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资产阶

级革命纲领,进行反清武装起

义,1912年推翻了清王朝,建

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为

袁世凯窃取,中国社会性质依

然没有改变。

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

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中体现为中

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

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

3.随着民族工业短暂而迅速的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思想觉悟和

水平不断提高,这为中国由旧民主主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

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文化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曾国藩等洋务派提出“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师

夷长技以自强”,强调以

儒家纲常名教作为决定

国家命运的根本,主张采

用西方国家的近代科学

技术,仿效其教育等具体

措施来挽救江河日下的

清王朝。

1.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

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

法,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

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

民族精神,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

2.20C初,以孙中山等资产阶

级革命派,将革命纲领阐发为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

1.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科学,

专制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竭力宣传马

主义。

2.对运动的评价。进步性:运动前期

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运动使民主和科

想得到弘扬,形成生气勃勃的思想解

流;还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

时间分期大革命(1919~1927)

土地革命(1927~193

7)

抗战(1937~1945)解放战争(1945~194

中国历史经

1.经济:欧洲列强卷土

重来加紧侵略,民族资本

主义萎缩。

2.社会生活:汽车在各

大城市成为权贵、富商代

步工具,京津航线开通、

民航业拉开序幕;20年

代中国电影业迅速发展

1.经济:基本统一、

国民政府经济举措使

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官

僚资本获统治地位。

2.社会生活:电影成

熟,《渔光曲》获国际

声誉;《义勇军进行曲》

传唱;《红色中华》、

《中央日报》针锋相

对。

1.经济:日寇和四

大家族官僚资本掠

夺使国统区、沦陷

区民族工业陷入困

境;解放区大生产

运动为抗战胜利奠

定物质基础。2.社

会生活:《新华日

报》、《解放日报》

创刊。

1.经济:国统区民族

义工业陷入绝境;解放

地改革为解放战争胜利

2.社会生活:国民政

腐败、民生凋敝,重工业

公路、铁路、民航业发展

3.40年代国统区左翼

达。

1.列强与军阀勾结,军

阀混战日甚;

2.1921年中共建立,19

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掀

起的大革命风暴,基本推

翻北洋军阀统治

工农武装起义和农村

根据地建立,星星之火

形成燎原之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

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

为转折点;长征胜利意

义重大。

1.国共二次合作、

全民族抗战,中国

近代近百年来反帝

斗争首次完胜;

2.中共领导的人民

革命力量在抗日烽

火中壮大。

重庆谈判、政协会议争

民主;粉碎全面和重点

挺进中原、实现战略转

大战役、战略决战;渡

国民政府统治覆灭;新

义革命胜利

马克思主义与工运结合,

为中共建立奠定思想基

础;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

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农

民问题理论的提出使毛

泽东思想开始萌发。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

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以及“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等理论,为中

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抗战时期新民主主

义理论的创立表明

毛泽东思想已形成

完整理论体系,中

共七大毛泽东思想

被确定为党的指导

思想。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

报告为民主革命向社会

革命转变做了准备;《

民主专政》等文章的发

中国成立做了政治理论

准备。

世界历史

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

大危机和二战(1929~

1945)

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50年代初)

1.战后美国经济繁荣,

汽车、钢铁业等高速发

展,但贫富差距拉大为大

1.1929~1933年经济

危机空前严重,给资本

主义经济以沉重打击。

1.①美国经济稳步发展,欧、日经济恢复。

本主义经济新变化: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

家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2018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2019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今年的高考考生面临高考改革,考生如何适应新课程 背景下的高考,相信各学校都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应对,那么,在冲刺阶段,考生还能做些什么,以应对高考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对新课程高考的理解,谈几点做法和注意事项,供各位考生参考。 依托教材、回归基础查缺补漏不会错与旧的高考考试大纲相比,新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不再有对历史知识的再认与再现的要求,新考试大纲的第一条要求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许多人由此认为,高考就是考能力,高考备考不必再去记忆了,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新课程高考主要的是在考能力,但是没有基础知识,哪来的能力? 没有基础知识,就无法真正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自然也就难以准确作答。因此,考生的备考依然要依托教材、回归基础、查缺补漏。 在实际操作中,应把握两个原则和三个目标,两个原则是:严格按照2019 年高考考试大纲所列考试内容; 打破教材的专题模块体系,构建通史体例。 三个目标是:对于考纲的每项内容,要知道是什么(如内 容、经过、含义等)、为什么(如背景、原因、条件等)、怎么样(影响、意义、评价等) 如考试大纲的第一项内容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在复习时

我们首先应了解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都是(有)什么,为 什么在商周时期有这样的制度,这些制度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制度对商周及以后有何影响等。 另外,岳麓版教材在三本必修的最后都附有《中外历史 大事年表》,建议考生认真看看,有利于将中外历史相联系。 精练真题、重做错题知己知彼方能胜一般认为,我省的高考方案更多的参照了宁夏的高考方案,因此在备考中我们要精选近年来宁夏的高考真题,尤其是非选择题认真练习,在教师的帮助下,揣摩命题人的思路和特点。 同时,对于平常做过、考过的错题,要找出来重做,对于重做仍错的试题,要引起足够重视,这很可能就是知识或能力的薄弱点和软肋,一定要认真琢磨,找出自己再次出错的深层次原因,必要的时候可以找自己的老师帮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不可改过来就了事。 通过上述努力,基本可以做到知己知彼,高考就又多了几分胜算。 把握技巧、统筹时间不慌不忙一定赢新课程的考试大纲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注重考查在科学 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因此,“命题不拘泥于教材,运用新材料,创设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预测

热点一【民族主义】 1.梁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并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3分)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答案】: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答案】发展之处: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评述要点: 分值背景影响 1—4分能写出下列要点中的3个及以上,给2分。 要点举例如:一战;十月革命;辛亥革命; 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等。 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 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 5—7分能对上述要点进行阐释,只要涉及3个及以 上的点,给4分。如一战动摇了知识分子对 西方文化的信心;一战中国外交失败;一战 后民族解放运动潮流兴起;十月革命的精神 鼓舞;民主共和政体的困境;民族工业经历 了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片 面认识等。 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 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 的认同与振兴);(2分)但也 有过高评价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片 面化倾向。(1分) 4.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答案】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5.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最新学习文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 1.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2.《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 3.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这说明荀子 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 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 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 4.春秋战国时期某显学学派提出:“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这一学派 A.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B.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C.代表作《道德经》为后世道教提供理论 D.备受秦王嬴政赏识成为治国的思想 5.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6.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这些思想“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思想的独到价值”。体现其这一价值的思想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B.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7.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8.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使古代中国没有民族的观念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9.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2018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答案 1~5.BADAB 规范练习 一:选择题: 1~5:BDABD 6~10:ACCCC 11~12:AA 二:综合题 13.(1)分封制。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4.(1)秦朝。三省六部制 (2)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 (3)清朝。主要职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4)皇权不断强化(或相权逐渐削弱;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5.(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8分)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分)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分) (3)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3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叙述的就是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 选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2.【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是等级森严的,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主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这就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因此选择D选项。C 错在“排除”二字上,不应该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政治,富贵人家的学生依旧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僚系统。B选项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考查的要点,所以科举制度并不具备优势,故排除。A说法过于绝对,选拔官员的优秀程度不能仅仅通过科举制度体现出来,只能说该制度扩大了招生范围,有利于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场。 4.【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对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宋代史官所撰实属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从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5.【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明初地方分设三司掌管和负责,并且直属六部,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于地方控制过严过死。“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巡抚是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增加全力,所以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但并没有增加权力,所以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六部权限,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更不存在地方与中央对立的情况,所以D项说法错误。

2018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大题专项突破---人工智能

2018高考时政热点大题专项突破---人工智能 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12分) 从用“机械抓斗”替代工人肩执手提,到智能码头实现自动化操作。近年来,码头作业这个首经的劳动密条型行业,正逐潮向科技密集型转变。2017年12 月10 日,上海洋山港口期开港试运营。作为全球最大的自动化无人码头,量车流不息,却不见一人在操作,一个流程下来大概耗时5-10分钟,时效明显提高。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它的发展,无疑为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人工智能对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作用。(14 分) 2.(14分)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读图回答问题。 从经济生活角度,概括图10反映的我国智能家居市场的特点,并结合图11分析说明智能家居生产企业如何适应上述趋势。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2017年7月,我国首个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公布。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未来,人工智能将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将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主动决策反应。但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创成果;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必要性,并为如何弥补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短板提出合理化建议。(14分) 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高度重视本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也已走在世界最前列。但与人工智能头号大国美国相比,我国在AI人才领域存在明显差距。报告显示,目前美国人工智能

2019届高考(押题)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四部分 选考 专题26专题训练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六 1.(2018·全国卷Ⅲ·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答案】(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解析】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概括得出:朝廷财政收入增加、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等。 第(2)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并结合所学有关唐太宗的人物活动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 2.(2018·全国卷Ⅱ·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哉”。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答案】(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018年高考历史学术热点及高考预测

2018年高考历史学术热点及高考预测 热点一:中国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话语体系的创新 热点介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智慧团和思想库的作用。2017年,史学界就此探讨的重点体现在:(一)从历史学的社会性质出发论述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的珍贵遗产,继承和发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三)汲取国外,域外史学的有益经验,加强思想创新、理念创新、表达形式创新、传播路径创新。(四)重建中国历史的叙述结构以及历史书写的新视角。(五)从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构建中国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结构。 热点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区域经济社会 热点介绍:“一带一路”倡议问世之后,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界对于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所带动的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因此,2017年,学界更多地将事业集中于经济社会层面:(一)梳理古代丝绸之路的变革、衍生对地方区域贸易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连通黄渤海沿岸地区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或称“东海丝绸之路”,由黄渤海沿岸地区通过经济文化交流而逐渐形成。在区域空间上与南海丝绸之路互为补充,丰富与完善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地理空间,为相关区域奠定基础。(二)探讨古代区域经贸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如广东、福建、浙东、岭南、江南等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贯通下,与西方世界展开了深入的经贸往来。(三)研究典型商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流动,诸如丝绸、瓷器、南京布等中国商品远销海外,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四)研究经典案例如“东印度公司”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历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热点三: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对汉史研究推动 热点介绍:以江西南昌紫金城为代表的西汉海昏侯国都和以海昏侯为代表的墓葬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时至今

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

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预测! 热点一【民族主义】 1.梁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并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3分) 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答案】: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 【答案】发展之处: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评述要点: 分值 1—4分 能写出下列要点中的3个及以上,给2分。要点举例如:一战;十月革命;辛亥革命;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等。 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5—7分 能对上述要点进行阐释,只要涉及3个及以上的点,给4分。如一战动摇了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信心;一战中国外交失败;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潮流兴起;十月革命的精神鼓舞;民主共和政体的困境;民族工业经历了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等。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但也有过高评价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片面化倾向。(1分) 4.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答案】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5.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内容:推崇西方政治体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等。 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经济上,实业救国的思潮、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6.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谈谈其影响 【答案】洲人民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锻炼;战后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二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亚非万隆会议团结反帝的精神在非洲大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事件对比

中外历史大事时间对照表时间中国世界 距今约五千年前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约4000多年 前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时期 公元前 2070-公元前 1600 夏(禹)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商 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 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 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 了土地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 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 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 地先后建立城邦 公元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 造就了雅典新型的工商业者阶层 公元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 公元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 表法》 公元前443-公元前429伯里克 利执政时期,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 时代 罗马建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 马公民法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公元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 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西汉 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 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业 官营制度 手工业: 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官” 工场,(“东西织室”设“三服官”) 商业:商运活跃 市的发展: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公元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 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25年到220年 东汉 农业: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耦犁——牛挽犁; 王景治黄河; 陶瓷业:青瓷器 商业: 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220年到 280年 三国 265年到 316年 西晋 317年到 420年 东晋 420年到589年 南北朝 农业: 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北魏到唐前期),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

2018届高三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

2014届高三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之美国史

第三单元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战争与和平全册中涉及美国知识点。 【重难点解析】 1.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质: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中立法案,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193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永久中立法,规定军火禁运使用于一切交战国,美国与交战国的非军火贸易实行现款现自运。中立法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时得到运用。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F.D. 罗斯福总统多次向国会提出修改中立法。1939 年11月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现购自运”的原则。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资上支持了英法;在东方则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因中国无力自运。1941 年3月11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中立法至此名存实亡。12月,美国对德意日宣战后,中立法正式废除。 在法西斯侵略弱小国家,英、法等大国采取绥靖政策之时,美国的中立政策使得弱小国家无法获取自卫的武器,使被侵略国家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实际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所以中立政策实质上是绥靖政策。 2.美日关系 ①美国打开日本大门(1853)②日俄战争(1904-1905)美国支持日本③一战中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强烈不满,出现了府院之争④一战后美日矛盾激化,争夺远东太平洋利益,导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⑤二战中美国于1940年对日本禁运,扶蒋抗日⑥二战中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爆发太平洋战争(1941)1942年中途岛海战美国逐渐掌握主动权⑦美国参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支持中国恢复领土,敦促日本投降⑧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⑨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发展⑩70年代后期,日本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经济竞争,进行反控制斗争,80年代,与美国建立起伙伴关系。 3、美国与20世纪世界格局变动的关系及认识 ①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英、美等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这它们在欧洲、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 ③第三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朝“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认识: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经济力量的对比;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 【专题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19世纪末美国工业发展大事记 1863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 1873年,经济大危机,大量中小企业破产,铁路、采矿等大工业大量涌现。 1874年,投资银行摩根银行操纵了宾夕法尼亚铁路、伊利铁路及纽约中央铁路的股权联合,组成了自己的立法、执行和裁决机构。 1875年,新泽西州颁布《公司法》,宣告: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1878年,洛克菲勒集团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利用铁路和管道的石油运输业。并向铁路、电气、炼钢、信贷行业渗透。 1897年,美国最高法院宣称一个制造业的股份公司不受《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约束,此后企业并购达到历史的顶峰。 ——[美]兰德斯《世界近代史参考文献资料》

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回顾

人文精神 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1)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3)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关注人生真谛 (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识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尊重文明多样性

1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 (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 2雅典民主制与古代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利弊 (1)利 ①雅典: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 ②中国: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 (2)弊 ①雅典: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 ②中国: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3古代东西方科技文明的差异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4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1)文明拓展方式 ①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

【精品】2018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大历史框架整理

【精品】2018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大历史框架整理

②爆发:1517年马丁·路德揭开序幕。改革主张:因信称义,简化仪式,《圣经》权威,君权至上。结果:形成路德新教,确定“教随国定”原则。 ③扩展:加尔文教;英国国教(清教)。④评价:是欧洲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打破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和教育发展;加尔文教成早期资产阶革命旗帜。 中心。 2.18世纪晚期美国独立战争胜利,颁布1787年宪法 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规定美国国家权力 法、行政、司法三部分组成,立法权由参众两院组成的 行使,行政权赋予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司法权集联邦法院。并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君主立宪制和总统 邦共和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要形式。 文化 文艺复兴: ①背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的精神追求;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②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③成就: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达·芬奇《蒙娜丽莎》。④评价: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打破天主教会精神专制,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思想: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它 质疑教会和统治者说教,抨击教会权威,反对专制和愚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其核心理性即人自己思考,运 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它被视作判断是非 一标准,并反对一切外在权威;号召人们构建一个更符性和人性的社会。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全书派和德意志的康德。 2.科技: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成,为两次工业革命奠基。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优质)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 一、从史前时期到殷商社会 (一)普陀新王牌张老师带你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 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姜寨遗址的特征 A 开始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3、原始农耕诞生的标志和意义A 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诞生的基础。 4、炎黄传说 A 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史料主要存在于神话传说中,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成为华夏祖先。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5、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 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史料存在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文献中的夏文化B 儒家典籍《礼记》把夏朝建立之前的社会称为“大同之世”,其特点是“天下为公”,人人平等;把夏朝建立之后的社会称为“小康之世”,其特点是“天下为家”,社会存在等级分化。 2、考古中的夏文化C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距今约3900——3500年,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和遗物:有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石器、骨器、青铜器和玉器等遗物,以及饲养猪、狗、鸡、羊等痕迹,为探究夏史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2、青铜时代的功能与特征B 商朝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其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3、甲骨文B 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它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4、两种证据法D 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史料价值: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第一手资料(直接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应相互印证。史料需要甄别。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018年中高考政治10个时政热点专题归纳汇总

2018年中高考政治10个时政热点专题归纳汇总热点1 开学第一课 热点2 大国外交 热点3 特朗普访华 热点4 最美孝心少年 热点5 辉煌中国 热点6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 热点7 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 热点8 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热点9 28个大气重污染研究团队进驻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热点10 共享单车

热点1 《开学第一课》 材料:《开学第一课》2017年《开学第一课》主题为“中华骄傲”。节目分“字以溯源”、“武以振魂”、“棋以明智”、“文以载道”、“丝绸新路”五节课,采用不同的形式,穿越5000年时光,走进中华文明的古老源头,领略民族自强之魂的风采,品味字里行间的家国理想,开启 黑白二子间蕴含的智慧,延续薪火相传的精神。这一节目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而设计,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教育。 【命题设问】 1.举办《开学第一课》,延续薪火相传的精神,属于先进文化建设中 的思想道德建设。 2.长达六十余年,从事翻译工作。在许渊冲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优良 的品质? 热爱艺术,孜孜不倦;承担责任,爱岗敬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的内容有哪些? 3.传统文化中符合“  我的中华骄傲”  ①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③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⑤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等。 4.材料中所说的“延续薪火相传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这一精神 的内涵是什么? (1)伟大的民族精神。

(2)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5.在第一堂课上,主持人撒贝宁说:“汉字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 它的流传演变记录着中国漫长的文化历史。”这说明了什么?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象征;②汉字记录、延续和传播了中华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 的作用;③汉字历史悠久,继承和发展汉字,是我们青少年的历史责任。 6.2017年《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有何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引导中小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自信的源 泉;②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③有利于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等。 7.请你谈谈提高中小学生汉字书写和汉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规范使用汉语汉字,增强对汉语汉字的情感; ②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④有利于捍卫汉语的纯洁性,保护中华文化的基础。 8.看完《开学第一课》,请谈谈你的感想。 ①伟大的古人为我们创造了汉字,让人类文明得以传承下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②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我 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③机器人真厉害,我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练习卷-word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练习卷 1.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C.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1930年2月17日,日内瓦关税休战会议召开,会议拟定的两个休战文件,因各国利益冲突,未能得到一致批准,会议以失效告终。这给世界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世界贸易体系遭冲击 B.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C.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D.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3.下图是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的统计情况。据图和史实分析,经济危机 A.导致美国人对婚姻缺乏信心 B.降低了美国人口增长率 C.使美国的离婚率先增后减 D.强化了美国人的家庭观念 4.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 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 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5.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以扩大就业面;同时还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这表明胡佛政府 A.企图借助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 B.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寄希望于“邻居互助计划”克服危机 D.认为扩大就业是其解决危机的唯一措施 6.1930年12月,胡佛总统说:“经济萧条不可能因立法或政府的声明而恢复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即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治愈。合作行动将加快恢复的进程,萧条的破坏会减轻……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材料说明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是 A.合作共赢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B.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 C.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D.坚决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政治经济措施 7.1932年末,胡佛在最后的一次竞选演中说:“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们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这一论断 A.客观地评价新政的负面影响 B.与新政实施情况完全相符 C.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主张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 8.罗斯福政府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同时“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大力兴建公共工程。这些举措 A.表明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B.加剧了美国中下层社会的矛盾 C.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完善 D.具有抑制与救济相结合的特点 9.下图是罗斯福新政时所设立的“公共事业振兴署”的海报。海报中间的WORK PROGRAM意为“工作计划(或程序)”。据此海报中的信息可知,此机构旨在 A.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压缩政府财政开支 C.推行“以工代赈”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0.早在1933年底,经济形势刚有好转的时期,就已有人怀念自由市场经济,一位国会议员甚至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这位国会议员的主旨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