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先秦,秦汉

1.先秦,秦汉

1.先秦,秦汉
1.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班别姓名学号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远古时代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等技术。

二、夏、商、西周时期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农业:以石器为主。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三、春秋战国时期

(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3)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和耕作方法改善;重农政策出

现。

(4)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

(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6)重农抑商政策:

①含义: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③最早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1)思想:老子“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仁”“礼”儒家思想体系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

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学和艺术:《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体《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

等。

【整合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一、秦朝的大一统

1.政治:确立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2.经济:统一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

3.文化: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对地方监察力度。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并发

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

(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新儒学地位的确立: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

《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的代表作。

一、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二.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

3.进行军事改革;加强思想控制。

4.改革旧俗。

三.作用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四.局限性

1.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2.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主要贡献

1.创立儒家学说,核心是“仁”。

2.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包含了民本思想。

3.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目标上要求不仅“成人”,更成“君子”;教育方法

上注重“因材施教”。

二、历史评价

1.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4.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一、主要活动与贡献

1.兼并六国:秦王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后强等方略。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六国。

2.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③南伐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④统一文字与度量衡,焚书坑儒。

2.历史评价

(1)功:实现了国家统一,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

共同愿望。

(2)过:兴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热点考向一时考时新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临考视窗】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对当今的现实生活仍有一定的影响,各类高考历史学科的第一道选择题多从分封制和宗法制开始命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就成了值得关注的高频考点。

例1:(2015·江苏高考卷)《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微观点拨]应注意题干材料中“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判断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

【宏观思考】

1.宗法制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

气、荫庇心态”。

2.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

分封制与宗法制虽然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但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很多地名的简称也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姓就起源于古代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宗法制对当今现实生活的影响更大一些,如中国尊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修家谱、祭祀祖先等习俗,都是传统宗法思想的体现。

1.(2015·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材料强调的是() 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

C.宗法制商代已经存在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

热点考向二弘扬传统文化——早期儒学和董仲舒新儒学

【临考视窗】

从文明传承视角看儒家文化,早期儒学,董仲舒新儒学,都是高频考点,高考考查的重点。

例2:(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Ⅱ卷文综)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微观点拨]关键信息:“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却“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判断儒者的政治诉求。

【宏观思考】

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针对训练]

2.(2015·北京东城二模)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除井田,民得买卖”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热点考向三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探讨政治制度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

【临考视窗】

从唯物史观看待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铁农具使用、分封制的瓦解都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

例3:(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Ⅱ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微观点拨]本题考查汉代地方吏治,“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体现地方吏治的重要性。

【宏观思考】

重大社会转型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具体表现在:(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3)文化:划时代的变革,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绚丽多彩;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针对训练]3.(2015·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和世臣通过养士制招揽人才,但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养士制() A.反映了宗法分封制已彻底瓦解B.以军功作为标准,授予爵位和俸禄

C.打破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热点考向四各领风骚——东西方先哲和人文主义精神

【临考视窗】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从东西文明对比角度,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例4:(2015·浙江高考文综卷)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

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微观点拨]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先判定主张“宇宙便是吾心”的思想家是陆九渊,再判定主张“心外无物”的思想家是王守仁,在判断①③正确的前提下,分析正确选项。【宏观思考】

(1)《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而非孔子亲自编纂的。

(2)荀子广泛吸收了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但他仍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3)陆王心学,仍然属于理学范畴。

(4)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而未反对封建制度。

(5)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对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当时却没有形成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

3.对比认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家和中国“诸子百家”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开始将“人以及社会”作为探究的主题。

(2)不同点:

①内容方面: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都提倡人文思想。而中国既有儒家的“仁政”、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有法家的君主专制,特色各异。

②关注问题的角度:前者关注人的发展、作用和价值,具有哲学理性;后者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性。

[针对训练]4.墨子主张“尚同”:最基层的里长要“一同其里之义”,“率其里之万民,以尚同乎乡长”,乡长尚同于国君,国君尚同于天子,天子尚同于天。下列与此类似的政治思想或制度是()

①荀子:君者,国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②古代雅典的“公民大会”③亚里士多德:“人人都爱自己,而自爱出于天赋”,“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④柏拉图:整个城邦的一切应该尽可能地求其划一,愈一致愈好

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

【全方位·知能提升】

No.1 规范答题通关

历史选择题的基本特点:一是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选择题题量大、题型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命题,特别是组合型选择题保证了较广的知识覆盖面。二是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全面到位,既可以考查知识与能力,也可以考查过程与方法,还可以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答案的唯一性,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和高考的公正性。

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两大题型之一,而且分值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选择题得分的高低,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很大,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例: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No.2 随堂演练通关

1.(2015·江苏高考卷)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2.(2015·天津高考卷)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3.(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Ⅰ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4.(2015·山东高考卷)《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5.(2015·安徽高考卷)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6.(2015·江苏高考卷)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例1]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封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答案: A

[针对训练]1解析:根据“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可知材料认为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故D项正确。答案: D [例2]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 C

[针对训练]2解析:A项反映的是废除井田制,B项反映了墨家的尚贤思想,C项属于儒家民本思想,D项属于荀子的性恶论。

答案: C

[例3]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针对训练]3解析:题干材料主旨是养士制,与宗法分封制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通过养士制招揽人才”说明不是通过军功,故B项错误;这种人才制度打破世卿世禄的特权,故C项正确;这种制度主要是对人才的选定,与国家统一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

[例4]解析: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故①正确;塞内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没有明确提出题干中观点,故②错误;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主张“心外无物”,故③正确;泰勒斯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主张“万物始于水”,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答案: C

[针对训练]4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墨子“一同其里之义”的思想,墨子的思想与柏拉图“整个城邦的一切应该尽可能地求其划一,愈一致愈好”十分相似,故④正确。而①中,荀子提出国家需要确立一个君主,树立国君独一无二的权威;②中,古代雅典的“公民大会”是一种民主政治,听取公民的意见,目的不是统一思想。③中,亚里士多德从人性的角度,提出应尊重人性,尊重分子(个体)的一些利益。故①④符合题意。答案: D

例: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点拨]审题干应注意抓题的关键信息,析选项主要是分析选项是否自身表述错误,与题干的表述是否吻合,再验证正确选项,只要坚持审题干,分析选项的练习,就可提高规范答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

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是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

No.2 随堂演练通关

1.解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 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2.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答案: D

3.解析:由材料可知,一个农夫可以养活好几口人,这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能较好地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排除B 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促进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并非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大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排除D项。答案: A

4.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 C

5.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 A

6.解析: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为积极有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 C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练习 (1)

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一、选择题 1.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 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 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 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 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原早期王朝自身的强大(经济、政治、文化等)才是不修建城墙的原因,故选D项;A项错在“皇权至上”,皇权至上是秦帝国建立以后才出现的,排除A项;B、C两项不符合基本的逻辑,都城都建立了怎么会修不起城墙,怎么会没有掌握城墙修建技术,排除。 答案:D 2.“我从哪里来?”关于自己姓氏的来源是每个华裔关注的话题之一。这是因为( ) A.姓氏制度是自古以来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 B.使于国家管理、社会治理 C.追远思亲,受血缘宗亲的文化心理影响 D.分封制和宗法制长期影响的结果 解析:姓氏制度追远思亲,产生家族认同,体现出血缘宗亲关系的影响,故选C项;姓氏制度并非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排除A项;分封制便于国家管理、社会治理,材料反映出宗法制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出宗法制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C 3.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 解析:A对:由材料“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可以买卖,出现私有化,井田制出现松动。B错:材料与世袭制无关。C错: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D错:礼乐制度崩坏是在春秋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 答案:A 4.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

先秦、秦汉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文化的分类 物质文化: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这是最表层的一种文化类型。 制度文化: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例如国家、社会、家庭的组织模式,法律秩序等等。 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比如哲学、宗教等等。这是最深层次的文化类型。 2、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途径、形式 基本途径:民间的:民族迁移,商品交换基本方式:和平方式、战争为方式官方的:朝贡贸易,使节往来,留学生交流 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 1、周代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与域外文化的交流 中国西南地区是亚洲大陆与东南亚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衔接处。其中云南、四川的西部地区,有独龙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河流自北向南奔流,犹如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若干条南北交通的走廊,自古以来便成为民族迁徙、经济往来的通道。 至迟于公元前4世纪,中国西南各族人民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各族人民在自然条件恶劣、道路崎岖难行的情况下,迈开双脚,驱赶重驮货物的骡马,沿着横断山脉河谷的天然通道,攀行高悬绝壁的栈道,跨金沙,渡澜沧,万里传输,血汗滴石,开凿出"天府之国"和长江中游地区通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亦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关于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录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卷116《西南夷传》云:"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史记》卷123《大宛列传》云:“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国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 1、中国历史上最早发现业已存在的西南陆上丝绸之路者,是汉武帝时候的张骞。诚如英国人李约瑟所云:"张骞事实上巳清楚地知道,在四川和印度之间,通过云南和缅甸或阿萨密有一条商路。“ 2 、张骞通西域之前,穿行在川滇缅印古道上的贸易商人,绕过青藏高原东南部,经横断山脉高山峡谷,过缅甸,到印度、阿富汗,开通了最古的丝绸之路一西南陆上丝绸之路。中外学者对这条古道,绝大部分取认同态度。 3、西南陆上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丝绸、铁器、棉花、宝石、海贝 第二章秦汉时期对外交通的开拓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 一、秦汉与东邻朝鲜的经济文化往来 1、商周时期的中朝交流 据《尚书大传》、《史记》、《三国遗事》等中朝两国的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11世纪殷末周初,殷商贵族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向讨王进谏,被囚。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殷,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 时间跨度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古希腊:克里特文明—公元 前146年 古罗马:罗马城修建-1453 年东罗马灭亡 特征农耕文明海洋文明 表现政治文明 (1)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 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 度的主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 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3)对外关系由主动开放走向闭 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古代希腊辉煌的奴隶制 民主政治,成为近代西方代议 制的渊源 (2)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制度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 献,也是近现代法律的源头 (3)海外扩张,航海和海外 贸易发展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 济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手工 业、商业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 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1)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 工商业发达,推动了雅典民主 政治的兴起与繁荣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 张、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罗 马法律不断演变完善 思想文明 (1)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 影响深远 (2)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科技 文化繁荣 古希腊从智者学派到苏格 拉底等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 探索的主体,成为近代人文主 义思想的发源地

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1)秦朝:确立____________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____________,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朝: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后来,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 (1)生产工具: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转变;汉代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____________的发展过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____________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3)土地制度:历经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商周时期________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西汉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高考历史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__先秦秦汉精练含解析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先秦、秦汉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言论出处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 左丘明《左传》土之毛,谁非君臣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整理《诗经》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欧阳修《新五代史》 A. 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B.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 C.西周时实行了分封制D.中国建立了小农经济 解析:夏商周三代都有统一的政权,不是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古代文献是当时人的文字记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故B项错误;三则材料体现的都是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以拱卫王室的制度,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是指在土地私有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形态,与材料中土地国有不符,故D 项错误。 答案:C 2.(2018·黄冈四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 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 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 解析: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8·湖北咸宁联考)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 )

2018高考历史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 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先秦、秦汉历史练习题解析

练习题: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一、单项选择: 1、(五一长假,小聪高兴地实现了到元谋人遗址去参观、探究的愿望。元谋人遗址在我国 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浙江省 D、陕西省 2.(下列远古居民生活的先后顺序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元谋人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3、(中国台湾某旅游团要去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 A、大禹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

D、孙中山陵 4、(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其方法是 A.父亲传子 B.兄长传弟 C.母亲传女 D.民主推选 5、(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A.尧时期 B.舜时期 C.禹时期 D.黄帝时期 6、(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于 A、距今约170万年 B、公元前207 C、公元前1600年 D、公元前841年 7、(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兵马俑 B、司母戊鼎

C、竹木简 D、青花瓷 8、(下列朝代按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夏、商、东周、西周 B.夏、商、西周、东周 C.商、夏、东周、西周 D.商、夏、西周、东周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遂鹿中原,战乱不休,诸侯国的出现源于西周的是: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10、(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其中,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家是 A、孔丘 B、墨翟 C、孟轲 D、荀况 11、(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1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研究军事家孙武,他们应参考的资料是 A.《论语》 B.《道德经》 C.《孙子兵法》 D.《离骚》 13、(历史活动课上,李明同学在扮演孔子时所说的台词应该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兼爱” “非攻” C.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14、(现在我们到中医那里看病的时候,医生都要给你切脉,你知道是谁最早总结出望、闻、问、切的四种诊断方法的吗?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范缜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讲先秦秦汉时期一、全国卷考情分析

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具有创新性。与前几年历史试题相比,材料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有所降低,试题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就考查形式来说,文字性材料居大多数,文字性材料可分为表述性文字材料和原始性文字材料,选择题以表述性材料为主,非选择题以原始性材料为主。 3.就设问形式来说,选择题主要考查了背景类、原因类、说明类、比较类、影响类,非选择题以概括类、影响类、原因类为主。 4.就考查范围来说,全国卷比较注重中国史的考查;政治、经济和思想试题。 二、主干知识深度理解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启在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日益蜕变为个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夏王朝建立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管理机关被彻底改造为维护夏后氏王权的国家机器,因而有学者认为“启的夺权是质变,是野蛮与文明、部落制度与国家的分野”。 2.分封制 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被封的诸侯在本国内同样对其属下进行分封,是为“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分封,是为“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衰落。秦朝建立后,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被废除。但是秦之后的王朝,仍有少数实行过分封制,但这主要是分封制的残余了。 3.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就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宗法制源自父系家长制。 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是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每一等级的大小宗关系,都是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因此,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也成为政治上的共主。 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

先秦、秦汉文明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专题复习先秦、秦汉文明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命制、审核高三历史组 【知识概述】 先秦秦汉文明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古希腊罗马文明 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经济上,海外贸易和奴隶制工商业发达,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崛起,为奴隶制民主政治和法治文明奠定了基础。 思想上,古希腊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出现了西方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时空坐标】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秦汉(前221—220) 古希腊:城邦时代(前8—前4世纪)前146希腊地区被罗马帝国占领古罗马:王政时期(前8—前509)共和时代(前509—前27年)帝国时代(前27—395年) 【重点探究】 先秦、秦汉时期的文明:西周、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及创新

分) 2.结合以上表格,概括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并指出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3.西汉的大一统 材料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政体的“大厦”。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8分) 二、中西文明的比较

先秦至秦汉试题库

先秦至秦汉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传说时期的文学,包括和,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2、《鲧禹治水》属于洪水神话;《黄帝擒蚩尤》属于战争神话;那么《盘古开天地》属于神话;《女娲补天》属于神话。 3、我国最早的记言记事的文章是和,它们是我国散文的源头。 4、《诗经》中,十五国风是,雅是周王畿的乐调,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 5、相传《左传》是左丘明为传述《春秋》而作。《左传》按鲁国君在位的顺序编年,记事起于鲁公元年(722),迄于鲁公二十七年(468)。 6、《战国策》纪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战国后期纵横家、谋臣策士的谋略。西汉末,由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7、先秦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创立了语录体;《孟子》也是语录体,但已是对话式论辩文;《庄子》文章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而、中的专题论文,论点明确,长篇大论,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8、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前208),他的主要作品是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的。 9、屈原《九歌》中属于“祭天神”的篇目分别为:、、。 10、上古时期,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只有和楚辞两部。 11、《诗经》中雅分为大雅和,颂分为《周颂》、《鲁颂》和三部分。 12、《国语》全文七万多字,以为主。 13、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是文学成分较多的一部,其其艺术上的突出特点为。 14、在《诗经》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有五篇歌咏周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分别指的是《大雅》中的、、《绵》、《皇矣》、。 15、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是。 16、《九歌》中涉及神、(鬼)人之恋的作品,以、、《山鬼》最为突出。

2019版第1讲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2019版第1讲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 和初步发展 [阶段特征]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那么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 【一】政治上——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1.夏、商、西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约公元前2070年—前770年) (1)王位世袭制: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分封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3)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血缘为标准)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改革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那么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3.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君主专制制度 ①秦朝 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②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2)中央集权制度 ①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②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3)选官制度

【2020高考历史通史专题】考点1 先秦、秦汉时期(考试版)

2020高考历史通史专题 考点1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 1.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 A.具有浓厚血缘色彩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 C.开始出现分封制D.阶级矛盾变尖锐 2.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这反映了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A.君权神授B.商代政治受到神权的影响 C.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D.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3.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这在当时有助于 A.形成君主专制的体制B.周王对诸侯领地直接管辖 C.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D.周天子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4.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 A.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B.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 C.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D.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 5.电视剧《大槐树》讲述的是明朝移民的一段历史。所以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与这段信息由密切关联的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宗法制 6.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 A.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B.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 C.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 D.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

中国古代先秦和秦汉历史

第一讲中国古代先秦和秦汉历史 【高考命题趋向】 近年先秦、秦汉史在各类高考题中都是重点热点,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关系各方面内容,尤以政治方面和思想文化方面考查次数多,分值高。从题型上多为选择题,也涉及材料解析和问答题。今后这一部分除继续加强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复习外,还要注重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复习。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包括自远古至秦统一前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发源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①奴隶制社会经历了夏(奴隶制的形成)、商(奴隶制的发展)、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春秋(奴隶制的解体)四个阶段; ②政治制度方面,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的争霸战争和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双双走向瓦解。通过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文化的灿烂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孔子两位思想家、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等。 2.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1)政治上:①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随之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起来;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族逐步形成。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萌生并逐步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②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上:①科技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历法、物理、医学等;②社会大变革突出而集中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 秦汉时期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1)政治上: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刺史制度、察举制、郡县制和封国制不断发展;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外戚宦官专权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版图大大开拓;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Word版含解析

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 一、选择题 1.(2018课标全国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3.“分封制就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5.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6.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这主要借助于() A.君主专制的决策模式 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D.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 7.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排在首位,礼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的教育局面。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

1.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班别姓名学号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远古时代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等技术。 二、夏、商、西周时期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农业:以石器为主。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三、春秋战国时期 (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3)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和耕作方法改善;重农政策出 现。 (4)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 (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6)重农抑商政策: ①含义: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③最早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1)思想:老子“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仁”“礼”儒家思想体系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 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学和艺术:《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体《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 等。 【整合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一、秦朝的大一统 1.政治:确立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2.经济:统一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 3.文化: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对地方监察力度。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并发

最新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最新高考化学精品资料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 时间跨度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古希腊:克里特文明—公元 前146年 古罗马:罗马城修建-1453 年东罗马灭亡 特征农耕文明海洋文明 表现政治文明 (1)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 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 度的主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 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3)对外关系由主动开放走向闭 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古代希腊辉煌的奴隶制 民主政治,成为近代西方代议 制的渊源 (2)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制度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 献,也是近现代法律的源头 (3)海外扩张,航海和海外 贸易发展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 济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手工 业、商业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 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1)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 工商业发达,推动了雅典民主 政治的兴起与繁荣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 张、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罗 马法律不断演变完善 思想文明 (1)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 影响深远 (2)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科技 文化繁荣 古希腊从智者学派到苏格 拉底等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 探索的主体,成为近代人文主 义思想的发源地

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1)秦朝:确立____________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____________,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朝: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后来,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 (1)生产工具: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转变;汉代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____________的发展过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____________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3)土地制度:历经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商周时期________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手工业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精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先秦、秦汉Word版含解析

板块一中国古代史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一一先秦、秦汉 [增分强化练」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 B .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 C.西周时实行了分封制 D .中国建立了小农经济 解析:夏商周三代都有统一的政权,不是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古代文献是当时人的文字记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故B项错误;三则材料体现的都是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以拱卫王室的制度,故C 项正确;小农经济是指在土地私有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形态,与材料中土地国有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 (2018黄冈四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 政以正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A .端正民心的工具 B .凝聚家族的手段 C.维系等级的套路 D .齐家治国的方式 解析: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答案:D 3. (2018湖北咸宁联考)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 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 A ?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 B ?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 C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D ?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 解析:文化下移是指下层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力,与材料中朝廷官员逐级向地方乡民讲授法律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廷官员向地方讲授法律,与诸侯争霸割据无关,故B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有自治权,不受王室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朝廷的法律可以通过乡大夫传达给乡民,可知是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答案:D 4?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 ?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 ?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C ?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 ?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解析:由材料“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可知学者认为井田制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使用,说明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B项正确。 答案:B 5?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

2019年中国古代先秦到秦汉专题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必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周礼》记载“以脤膰(祭礼用的肉)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下列封国中应以“脤膰之礼”对待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 西周时期,政府设有专门的官职“媒氏”,督促男女婚嫁,并且规定男子最晚30岁娶妻, 女子最晚20岁出嫁。政府如此规定的目的是 A.鼓励婚姻自由B. 实行重农抑商 C.加强基层控制D. 促进人口增长 4.右图为考古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颂鼎》铭文,铭文载:王曰:“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贾廿家,监司新造贾、命官御。”以下可以用这段铭文作为考古依据的是 ①西周晚期的商业活动主要为官府控制②西周晚期政府注重对商业的管理和经营 ③早期商业多为宫廷贵族服务④西周晚期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④D.②④ 5. 据鲁《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达33次,而朝周王者仅3次。这反映出当时 A. 大国开始争霸 B.分封制度瓦解 C. 王室势力衰微 D.战国七雄崛起 6.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会盟A.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B.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 C.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 D.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7. 春秋争霸战争期间,山东诸小国为齐国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国所并,江淮、汉 水诸小国为楚国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国所并。这一历史进程造成了 A.县制普遍取代封邑B.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D.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8.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