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

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高考动态与对策】

对于先秦时期相关知识点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政治史与文化史。政治史主要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分封制与宗法制。经济史主要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文化史则侧重于“百家争鸣”现象的考查。

复习备考时,一是要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关系,特别是宗法制的影响;二是识记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理解并区分各个流派的思想特征;三是注意中西历史比较分析,如与古希腊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对比分析。

近几年高考查对秦汉时期历史知识点考查主要是侧重于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思想上的新儒学。

复习备考应注意秦汉时期官僚制度的内容与特征的把握,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与特点,并理解其影响。此外,需结合秦汉时期的经济的发展,认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综合把握相关考点。

【热点重点强化】

一、政治部分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

一是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二是尚未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是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2.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10大变化

(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

(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

(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

(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

(9)高度集权:没有—实现。(10)历史影响:造成割据—巩固统一。

3.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2)皇权至上:皇帝大权独揽,皇位世袭制。

(3)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4)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度,彼此分工、相互配合、互不统属、互相牵制。(5)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5.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关键点

宗法制是商周时期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有严格的规定和很强的约束力。宗法观念是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理念和思想,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和制度约束力。宗法制度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而消失,但宗法观念至今存在。在解题过程中,如果看到以下字眼,那么一般都与宗法制有关。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6.分封制和宗法制不同点及相互关系

二、经济部分

1.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10大特点

(1)世界地位:长期领先,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2)经济重心:由北而南,区域特色明显。(3)生产力标志:铁器和牛耕。(4)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5)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验积累、工具改进、水利工程、个体组织等)。

(7)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8)社会问题: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9)从属部分: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

(10)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

2.六大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从而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中国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无法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也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3.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原因

(1)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

(2)中国一向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

(3)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三、思想文化部分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都谈论了“人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看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

(2)都主张以德、礼治国: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礼”治国,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

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①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神化皇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代儒学吸收了刑名之学的思想,认识到礼乐刑政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政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③先秦儒学致力于理想化的政治秩序而批判暴政,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统

一的合理性,维护现实统治。

④先秦儒学属于显学,但未受统治者重视,汉代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先秦诸子和董仲舒在如何治国、做人方面的思想“分歧”

1.区别:汉代新儒学增加了以下内容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理论,神化皇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2)“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等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汉代新儒学所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四.模块综合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

(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思想文化间的关系如何?

(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

(2)与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经济、思想文化之间有何关系?

(1)与经济: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专制集权制度所提供的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作为保障;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专制集权来保护封建土地私有。

(2)与思想文化:法家的集权、法治思想为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护此制度的工具。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学案

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发展

二“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人民版) 三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董仲舒的新儒学 [图画证史] 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

[图示总结] 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 [概念阐释]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西部通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 [微点拓展] “盐铁官营”政策 “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都加强了盐铁专卖。 [问题探究1]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

质上是相同的吗? 提示:“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3.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四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纸的发明

王晖先秦秦汉史史料学笔记

传说时代的专门性文献资料十分少,只有《尚书·尧典》《舜典》《皋陶谟》《益谟》《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帝系》《五帝德》等书篇。其他零星的史料也只是见于战国秦汉的文献之中,如《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礼记·礼运》《易·系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篇。 利用战国秦汉出土的古文献原貌来考证.先秦古书的真伪问题。如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西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十三篇,又出土《孙膑兵法》十六篇的残简,可证实《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都是存在的,传世的《孙子兵法》不为,在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晏子》《太公》及《蔚缭子》不伪。 利用出土文字及其上古汉语语法及其特殊虚词来判断古书的年代问题。例如,从西周春秋时期金文资料可知,利用这种特点可以断定《尚书》中的《商书》诸篇最后的写成年代是在春秋时期,时代不可能太早。 史料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和利用方法的学科,目的是从事史料的搜集、核勘、考证及其编纂,主要工作是史料的整理与鉴别,其以不同的价值、内容、学科性质、年代为标准。 史料学是有关历史资料研究的学问,其史料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四个方面:一、传世古文献史料。如十三经、二十五史、历史档案、地方史资料。二、出土的文字资料。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敦煌遗书等。三、考古文物等实物史料。如,古器物、古建筑、古迹遗址等。四、口碑史料。口碑史料又称口传史料,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史诗。战国秦汉时期有关夏商周以及黄帝尧舜的传说史料十分多,实际上这是一种口碑史料,具有很高价值的史料,但需认真鉴别。 先秦秦汉时期史料学演变趋势:一、商代以前是以考古资料为主,古文献资料为辅。因为此时考古资料多,而且多为实物,可谓是第一手资料。而古文献资料则是后代根据传说时代记录下来的。历经千年传袭,难免丧失原味,应谨慎利用。二、西周春秋时期是以古文字资料(金文)为主的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资料平分秋色的时代。有学者将古文字资料从考古资料中独立出来,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古文献资料三足鼎立的局面,或有学者将其称为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资料的拉锯战时期,然而两者都应注意,不能偏废。三、战国秦汉以来,以古文献资料为主,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为辅。今天的史料又有了新领域音像资料、胶片、磁带光盘等新型的知识载体亦是将来宝贵的史料。 二重证据法提出背景。 一是针对当时的疑古思潮。疑古源于宋代,清代时期的政治形势,以及前朝理学影响,使得学者重考据,因而生质疑,于是清代古书辨伪风气日盛。三十年代达到高潮。梁启超、胡适、顾颉刚甚至提出“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观点。 二、清末大量新史料的发现。1、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建立甲骨学,按,孔子感叹“殷礼不足征”2、敦煌艺术的发现建立敦煌学,按,宋儒看不到的围巾隋唐时的古书抄本3、汉晋简牍的发现4、内阁大库档案的发现。王国维对此深有体会到,古来所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的古器物古文字之学。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赞》典雅纯正﹔文雅不俗。 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后,陈寅恪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即在其《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里所讲: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先秦秦汉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先秦秦汉史》是为历史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先秦秦汉社会历史的面貌及发展变迁状况,继承优秀思想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报考硕士研究生和撰写学位论文奠定基础。 (三)教学內容 本课程是对《中国古代史》课程“先秦秦汉部分”的深化和拓展,将以专题的形式讲述先秦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情况,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介绍学术界在先秦秦汉史研究方面的新成绩。 (四)教学时数 36学时。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述的方法,并适当布置参考书目,组织一次课堂讨论。 二、本文 第一章先秦秦汉史概述与学术热点分析 教学要点:先秦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历史地位;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先秦秦汉史研究概况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先秦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学时) 先秦时期的历史特点;先秦时期的历史地位;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先秦秦汉史的基本脉络(1学时) 中国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秦汉史的基本脉络 第三节先秦秦汉史研究概述(2学时) (1)先秦秦汉史研究特点; (2)先秦秦汉史研究方法; (3)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 (4)20世纪的先秦秦汉史研究; (5)先秦秦汉史研究展望 第二章秦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教学要点:秦人起源问题上文献学、考古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秦国建立特殊历史背景的探

索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嬴秦的起源(2学时) 秦的族源;秦人起源东来说;秦人起源西来说;秦文化特点;秦族的迁徙 第二节早期秦文化探索(1学时) (1)早期秦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以甘谷毛家坪遗址和清水李崖遗址为重点; (2)考古学上的秦人来源分析 第三节秦国的建立(1学时) 秦国建立的特殊历史背景;秦人的英雄主义 第三章从封国到帝国 教学要点:从思想史角度分析秦由偏居西隅的弱国而走向统一继而灭亡的原因 教学时数:7学时。 教学內容: 第一节献公改革与墨家学派(2学时) 献公改革;墨家学派与秦结合的历史因缘;墨家后学与秦的关系;墨者对秦政治传统的影响 第二节商鞅变法与法家思想(2学时) 变法过程及内容;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借鉴;变法的意义与历史影响 第三节纵横家与秦帝业的奠定(2学时) 秦惠文王与张仪;昭襄王对合纵连横策略的利用;远交近攻 第四节秦统一与秦亡原因的思想史探索(1学时) 秦统一原因探索;秦灭亡原因探索 第四章再建帝国 教学要点:统一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艰辛再建历程(从大泽乡起义到汉武帝即位)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本讲通过对康有为和严复思想的介绍,使同学能更深刻的认识维新派的思想实质,并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作了分析和评价。 第一节承秦立汉(1学时) 王政复辟;项羽的军功王政;非承秦无以立汉 第二节汉初政局(2学时) (1)汉初的主要社会、政治问题; (2)汉高帝五年五月诏与社会秩序的建立; (3)有限皇权和联合帝国; (4)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第三节文景之治(2学时) 诛吕安刘与文帝即位;无为政治和长者群体;文帝的统治;景帝的统治 第五章经学与汉代政治 教学要点:以经学发展演变的视角审视汉代政治史的发展脉络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武帝表彰六经(2学时)

高中-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复习资料

古代第一单元先秦——秦汉 一、夏、商、西周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王族(为主)、姻亲、功臣、先代贵族 评价: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统治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秩序。 后期诸侯国壮大,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2、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解决贵族继承问题。 内容(也是特点):最大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本质特点是以血缘关系维护统治 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评价:宗法制保证了西周贵族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该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但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度和“尊宗敬祖”观念,长期影响着 中国社会。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耕作技术的特点:刀耕火种。 农业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以石器、木器为主。 农作物: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丝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商业:商朝,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商人善经商,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三)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2.商朝已有关于日食的纪录(世界最早)。 二、春秋战国 (一)经济 1、农业 (1)铁工具、牛耕推广:铁器的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 牛耕的运用——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秦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秦国修郑国渠灌溉了关中农田。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 六个分期: 一.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兴起】 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大一统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 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而衰】 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 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 政治宗法制 礼乐制 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夏、商、西周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发展、城市 文化:甲骨文、日食记录

齐国改革 政治鲁国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土地制度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思想、科技、文学 一.原始社会 【政治】:禅让制 【经济】:原始农业 1.农作物:粟和水稻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 二.夏、商、西周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政治】: (一)夏商国家制度 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力 2.商王朝:神权色彩与内外服制度

(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 1.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 ①受封对象:功臣、宗族姻亲、先代贵族 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 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3)特点: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政权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④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利,为春秋割据埋下了隐患。 2.宗法制: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有序统治。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①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③原则: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 (3)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 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和“国”统一(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④血缘关系维系 (4)影响:①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权的政治法律工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专业考研真题及复试经验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专业考研真题及复试2019 经验一、名词解释(共五个,每个八分)殷商甲骨文。涉考知识点:甲骨文,史料学,史学1. 史,先秦史。涉及领域:甲骨金文与先秦文献。五铢钱。涉及知识点:汉代史,经济史,货币。涉2. 及领域:秦汉史与简牍学。郭守敬。涉及知识点:元史,科技史,人物史,文3. 化史。涉及领域:元代教育与元代文化。四库全书总目。涉及知识点:清史,文化史,目录4. 学。涉及领域:清代学术思想史。今古文经。涉及知识点:汉史、清史,文化史,儒5. 学发展。涉及领域:中国史学史、秦汉史与简牍学、清代学术思想史。二、简答(三选二,三十分)简述百家争鸣。涉及知识点:先秦史,文化史,儒1. 学史,科技史。涉及领域:甲骨金文与先秦文献。简述南北时期的世家大族。涉及知识点:魏晋南北2. 朝史,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涉及领域:中国古代社会史、隋唐五代史(社科院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是一个研究室)。明朝的分封制度和宗藩体制。涉及知识点:明史,3.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政治史,(中外关系史)。涉及领域:明

史。三、论述(三选一,六十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涉及知识点:经济史,1. 社会史。涉及领域:中国古代社会史。唐宋变革论的内容、影响和变迁。涉及知识点:史2. 学史,隋唐史、宋元史。涉及领域:中国史学史。宋明理 学的发展。涉及知识点:文化史,儒学史,3. 宋史、元史、明史。涉及领域:元代教育与元代文化。四、翻译(八十分)太史公自序》,不过列传七十本次的史料来自《史记 记不住是哪几段了,大概是五六百字左右?考察的是释读 正体字,句读,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功。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社科院考察的点不难,但是比较注重学术功底。考察主要内容覆盖面也比较全,和今年的招生领域会有所切合,选考方向的题建议好好做,因为不知道会不会有导师看初试卷的 可能。复试的过程:小时,分方向考试。一般都跟你的研 笔试,150分,2究方向有关系,也和导师的学术爱好有关。导师会在中午达鲁花赤快速浏览。今年元史复试的题目为:怯薛制度授时历。简答和论述:元代理学发展和获得官方蒙古新字. 地位的过程,元代科举发展。忽必烈行汉法和蒙汉二元体郝制。你对四等人制的看法。句读,《元史列传四十四经》, 东师议的前两段。这个句读我应该是错读两字,错断一处,

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先秦宋元)

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先秦—宋元) 姓名:_____ 一、选择题(50分) 1.商朝的灭亡,确切地说是亡于 A.民族战争 B.属国征伐 C.兼并战争 D.权臣篡夺 2.“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对这一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A.是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是墨家的任贤的主张 C.是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D.是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 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 A.废除奴隶制 B.发展封建经济 C.废除井田制 D.谋求发展秦国势力4.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5.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之行,凿空的含义是 A.了解情况 B.开通道路 C.填补空白 D.开拓空间 6.秦汉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 A.适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基础 B.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D.发展了多民族国家 7.建安文学的特点不.包括 A.内容充实,关注现实 B.苍凉悲壮,富于进取精神 C.慷慨激昂,富有生气 D.深入浅出,通俗生动 8.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9.隋大运河的四段水道中,全在江苏境内的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0.“虽有此制,开元之季(末年),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该句中的“制”是指 A.均田制 B.科举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11.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问世时,不.可能写在 A.竹简上 B.木简上 C.纸张上 D.绢帛上 12.下列关于唐至元明时期我国居民迁移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大批北方居民迁居江南②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③东南沿海居民迁往南洋④许多中原人民迁往边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扬佛教和道教的产物 B.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C.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D.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14.下列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 足”思想的有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核心论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是独崇儒学排斥其他各学派思想,是以儒术为核心,吸收和杂糅其他各派学说的综合。 知识点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 【漫画解史】太学的影响 信息提取:太学的建立,开启了儒学教育的官方化,有利于儒家思想主流思想地位的巩固。 重点一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特点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黄老之学 (1)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2)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特点是“无为而治”。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点归纳! 期末了,知道你们都在和时间赛跑,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今天历史君特别整理了关于中国古代史特征线索,做了一个归纳,希望对你们的期末复习有帮助。重要提示: 1、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此处可替换,如,民族交流频繁的原因,即可将此处“经济”换成开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科技发达;(6)人民的辛勤劳动;(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这是中古史归纳原因的一般公式,务请牢记) 2、使用时注意结合课本,“阶段特征全录”只起梳理和归纳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将相关课本的知识充实进来。 第一单元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 I HOPE YOU LIKE IT 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I HOPE YOU LIKE IT1 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 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 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 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中国史学史复习材料

先秦史学的特征: 1、史学撰述体例的特征。 先秦史学在撰述体例方面,历经了一个持续不断的演进变化的过程,这与史学形成与发展所应具备的相关要素及相应条件密切相关。文字形成之后,结绳刻画和口述传承被神话传说的追述形式所替代。历法的逐步完善、史官的出现、政事的需要,渐次形成甲骨、金石、竹木等不同载体的政令档案汇编,进而形成早期的编年体史著。随着史官制度的完善和分工的细密、社会生活剧烈变动的需求等诸多因素,史学撰述体例逐渐丰富多样,并驾齐驱,编年体渐趋完备,国别记言体形成,纪传体通史规模初具。 2、史学记载内容的特征。 随着文字的形成、史官及史官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史学撰述体例自身的发展、史学主体意识的形成、史学功能认识的提升,促使并且推动史学记载的内容不断发生相应变化。先秦史学记载的内容,呈现着记事内容从简到繁、单一到多重、简单到复杂、重神到重人、事件到观念、制度到思想、政事到社会人生的全貌的层递式的发展变动演进的特征。 3、史学主体意识的特征。 在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发展变化进程中,中国古代先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争取生存、发展和追逐利欲的纷争中,史学主体意识逐次呈现出从古到近、人数由少到多的自觉意识不断累积增强的发展变化趋势。4、史学功能原则的特征。 随着史学的发展完善,史官制度的发展完备及其职分职责的细密化,历史经验教训的累积,史学意识的自觉化的增进,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形势变动的需要,人们对史学功能原则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使之呈现出渐次加深及逐步形成共识的特征。如史学借鉴功能的形成,疏通知远认识功能的形成。 5、史家历史观念的特征。 伴随着史学多重因素的发展变化,历史社会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动,历史典籍的渐次增加累积,史家认识的不断提高深化,史家的历史观念呈现出层出不穷、多家并存、互促互进、各领风骚的竞争不息的特征。先秦史家的历史观念的不断变化,依次或并行而形成天命史观、圣王史观、民本史观、复古史观、循环史观、变易史观等历史观念,不断推动影响着先秦历史的发展进程。 总之,先秦史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它促进并且推动了先秦史学从萌芽到规模初具的发展进程,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形成奠定了坚实宽广的基础,并对其后中国史学的发展演进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史学特征: 1.开创了纪传体编史的先例。 纪传体是秦汉史学的创造,司马迁是开创者。他在《史记》中采用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本纪放在全书之首,按年月次序编写帝王的历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为主,同时叙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排列人物或事件;书记载典章制度;世家主要是记

第三章 秦汉史学

第三章秦汉史学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该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了解司马迁生平事迹、史学思想以及《史记》的体例、内容、艺术特色、史料价值。知道纪传体史书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汉书》与《史记》在体例和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教学重点:秦朝对史学的摧残,司马迁其人、《史记》、《汉书》的体例、内容、特色;教学难点:司马迁和班固的史学思想及他们的异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法指导:对比《史记》和《汉书》的特点,加深对纪传体的理解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 1、朴宰雨著《<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2、陈其泰赵永春著《班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国辉著《司马迁全传》长春出版社1998 4、许殿才《两汉时期的历史盛衰总结与政治》史学史研究/2000年02期 教学过程: 第一节秦朝史学 一、秦国的史学 秦国和当时的诸侯国一样,拥有自己的史官系统。有御史、内史等史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秦、赵二王渑池相会,双方各命其御史书某年、某月鼓瑟、击缶之事。秦统一后,也设有太史令之职。《史通·史官建置》云:“至秦有天下,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章”。(见《说文叙》、《汉志》)《史记·秦本纪》:“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 商鞅变法后,秦以主张法后王的法家思想为指导,严重制约了史学的发展。 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因此秦朝史学、文化著作留传至今的极少,但并不能因此说明秦朝不重视史学和文学。 二、史学在秦朝的地位 秦焚书时,烧掉了《诗》、《书》等儒经及六国的史书,但《秦纪》一直保留至汉初。司马迁曾依据《秦纪》编写《六国年表》。他说“余是因《秦纪》,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史记·六国年表序》)这部《秦纪》是秦朝史官保存的一些较为原始的资料。《六国年表序》称“独有《秦纪》,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说明它还不是一部十分成熟的史书。 此外还有《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奏事》二十篇”。《奏事》内容一为大臣奏言;一为巡游刻石。云梦睡虎地发现的地方官员私撰的《编年记》,内容为逐年记述秦昭王元年(前306年)到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秦统一全国的战争过程。 秦朝的史官记载有二:一为太史令胡母敬;一为张苍。《史记·张丞相列传》:“张丞相者,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 楚汉相争时,萧何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图书也”(《史记·萧相国世家》)。秦焚书100多年后,一些散失于民间的藏书相继重见天日。尤其是汉惠帝四年(前191)废“挟书律”后,大批经史书籍陆续收归朝廷和私人之手。司马迁称“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自序》),他在作《史记》时,曾经参考了包括《秦纪》在内80多种书籍及秦时留下的档案文件。因此可以说秦朝掌管着大量图书资料。但由于焚书,秦时保存的图书资料及秦代的史书已较少流传下来。

中国古代史先秦考试卷

中国古代史先秦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当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互相竞进的时候,我国正经历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C.夏、商、周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 2.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3.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文化是 A.彩陶文化B.黑陶文化C.白陶文化 D 玉器文化4.传说“神农耕而作陶”,反映了当时 A.产生了原始农业B.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C. 原始农业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出现D.制陶业的兴盛 5.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不正确的是 A.炎帝、黄帝是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 C.尧、舜、禹时实行“禅让制” D.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6.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 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 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7.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①武王伐纣②盘庚迁殷③平王东迁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④③②①8.下列国都不在今河南省的是 A.阳城B.殷C.镐京D.洛邑9.商代文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辽阔的疆域B.精美的青铜制造艺术 C.天文和历法D.比较成熟的文字 10.首先提出“地理”名称的著作是

A.《诗经》B.《尚书》C.《周易》D.《春秋》11.商朝和西周农业有较大发展,主要依靠 A.耕作方式的变化B.农业工具的变化 C.农作物品种的增加D.肥料品种的增加 12.下列诸侯国中哪一个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 A.齐B.楚C.晋D.秦 13.我国是最早使用丝织品的国家,养蚕缫丝可以上溯到 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C.商朝D.西周 14.记载“匹马束丝”的青铜器,其制作年代应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15.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A.西周的丝织品除平织物外,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B.西周铸造的“毛公鼎”上,有近五百字的铭文 C.西周的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 D.河北藁城出土的西周时的石砭镰是医疗用具 16.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是 A.《诗经》B.《周易》C.《尚书》D.《夏小正》17.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8.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A.令民为什伍B.燔诗书而明法令 C.尽地力之教D.为田开阡陌封疆 19.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本质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A.铁器的使用B.牛耕的使用 C.公田转化为私田D.诸侯争霸战争 20.战国时,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来姜氏而为诸侯,这一事件的实质是A.奴隶主贵族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 B.新兴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贵族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 D.卿大夫与国君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

西南大学先秦史 秦汉史名词解释

先秦-秦汉史 命题人:李世平邹芙都 名词解释 1、山顶洞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2、半坡类型 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韶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因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 3、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已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 4、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以陕西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5、对偶婚 对偶:指夫妇双方身份、地位相配 亦称对偶家庭。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它是群婚制向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制转变的过渡形态或中间环节,产生于原始社会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的交替阶段,盛行于野蛮时代,即原始社会晚期。 解释:马克思说:在普那路亚家族制下,便多少有了一男一女结成配偶过同居生活的事实,而这是社会状况的诸条件引起的,每个男子在其若干妻子中,有一个是主妻,反过来说女子也是如此,因而有了向对偶婚过渡的倾向。人是感情动物,这就决定了他(她)在众多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专业考研真题及复试经验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专业考研真题及复试 经验 一、名词解释(共五个,每个八分) 1. 殷商甲骨文。涉考知识点:甲骨文,史料学,史学史,先秦史。涉及领域:甲骨金文与先秦文献。 2. 五铢钱。涉及知识点:汉代史,经济史,货币。涉及领域:秦汉史与简牍学。 3. 郭守敬。涉及知识点:元史,科技史,人物史,文化史。涉及领域:元代教育与元代文化。 4. 四库全书总目。涉及知识点:清史,文化史,目录学。涉及领域:清代学术思想史。 5. 今古文经。涉及知识点:汉史、清史,文化史,儒学发展。涉及领域:中国史学史、秦汉史与简牍学、清代学术思想史。 二、简答(三选二,三十分) 1. 简述百家争鸣。涉及知识点:先秦史,文化史,儒学史,科技史。涉及领域:甲骨金文与先秦文献。 2. 简述南北时期的世家大族。涉及知识点:魏晋南北朝史,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涉及领域:中国古代社会史、隋唐五代史(社科院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是一个研究室)。

3. 明朝的分封制度和宗藩体制。涉及知识点:明史,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政治史,(中外关系史)。涉及领域:明史。 三、论述(三选一,六十分) 1.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涉及知识点:经济史,社会史。涉及领域:中国古代社会史。 2. 唐宋变革论的内容、影响和变迁。涉及知识点:史学史,隋唐史、宋元史。涉及领域:中国史学史。 3. 宋明理学的发展。涉及知识点:文化史,儒学史,宋史、元史、明史。涉及领域:元代教育与元代文化。 四、翻译(八十分) 本次的史料来自《史记列传七十太史公自序》,不过记不住是哪几段了,大概是五六百字左右?考察的是释读正体字,句读,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功。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社科院考察的点不难,但是比较注重学术功底。考察主要内容覆盖面也比较全,和今年的招生领域会有所切合,选考方向的题建议好好做,因为不知道会不会有导师看初试卷的可能。 复试的过程: 笔试,150分,2小时,分方向考试。一般都跟你的研究方向有关系,也和导师的学术爱好有关。导师会在中午快

高考历史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高考历史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1.夏朝时,世袭制能代替“禅让制”的根本原因是 ( ) A.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B.私有制度的确立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对立阶级的产生 2.下列关于夏朝建立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建立时间距今约四千多年②标志着中国进入奴隶社会③建立时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④活动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3.《史记》载:“(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这里的“鹿台”是指 ( ) A.钱库 B.鹿厩 C.舞台 D.粮仓 4.商都殷位于今天的 ( ) A.陕西省内 B.山西省内 C.河南省内 D.河北省内 5.“武王伐纣”中,商纣王的军队阵前倒戈的主要原因是 ( ) A.周武王的军队十分强大 B.商纣暴政激起奴隶反抗 C.商朝前线牧野兵力薄弱 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 6.下列关于西周历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 B.武王建立西周 C.西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 D.犬戎攻灭西周 7.“国人暴动”爆发时在位的周王是 ( ) A.周文王 B.周厉王 C.周幽王 D.周平王 8.西周分封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 ( ) A.周王拥有的权力 B.诸侯国的承认 C.大量奴隶的存在 D.井田制的实行 9.西周规定,井田的所有权属于 ( ) A.耕种者 B.诸侯 C.大夫 D.周王 10.商周时期主要的农具是 ( ) A.木、石和骨、蚌器 B.木、骨器 C.骨、蚌器 D.石、铜器 11.商朝人饲养家畜很多,其用途有①食用②拉车③祭祀④耕地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下列关于“青铜时代”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司母戊鼎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周时代有大量青铜器农具 C.商时出现大量青铜铭文 D.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该时代青铜艺术的杰作 13.右图为原始青瓷。原始青瓷出现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4.商民善经商,当时使用的货币主要是 ( ) A.刀币 B.贝币 C.布币 D.圜钱 15.邮驿传递制度的建立不晚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 16、商朝的甲骨文①是比较成熟的文字②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③清末在河南殷墟发现④是商朝占卜的记录( )

先秦历史研究必读书目

必讀數目(很重要) 说明 一、本表假定为历史研究所第一组培养研究生及研究实习员之用,以先秦史为中心,希望循序渐进,在这个基础上达到独立研究的期待。 二、先秦史的资料十分零碎,问题又十分复杂,每研究一个问题时必须掌握这问题的全部资料,加以贯穿,再作真伪和是非的考辨,分别其时代性和地方性,然后可以确定某些事实,故必须继承宋、清两代的考据学而再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加以发展。 三、先秦史料距今已二三千年,语言和文字都有重大的变化,如不掌握变化的规律,既易作出望文生义的误解,又加上二三千年来的传写,或同音假借,或字形讹变,或脱简脱字,或错简增字,成为许多不易解释的纠结。清代学者从音韵、文字、训诂、文法、校勘诸方面打好研究古籍的基础,这个方法是正确的,我们应当接受他们的成果,所以本表就照着这个次序而排列,希望后学们逐步取得这些必要的工具,益加精进,恢复古史和古书的真面目。 四、研究先秦史固应取材于先秦时代传下来的资料,但先秦史事缺佚过多,且今存先秦书籍没有不经过汉代人的编订,其中杂有大量的汉人笔墨和思想,故必应与秦、汉史作并合的研究,然后可以作出适当的分析,以秦、汉的还之秦、汉,先秦的还之先秦。 五、本表分诵读书和翻览书两大类,诵读书务求其要,翻览书务求其博;得其要则可执简御繁,得其博则易全面解决问题。诵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钻读,不可有取舍;又必须自首迄尾,不可用删节本,这就是研究所的训练和大学训练的不同地方。翻览书可以自由浏览,不加限制,但总须全部翻阅一遍,认识全书内容,方易在研究时选取所需要的资料。 六、上两类书中又各分古典及工具两小类。古典大致为汉以前传下来的资料,工具大致为研究先秦史所需的技术;但有的也只是时代先后和阅读缓缓之分,并无严格的界限。 七、古今书籍繁多,所应参考的何可胜道,本表所列当然必有挂漏。学者应随时注意周围可以接独(触?)到的书籍和图片,勿为此表所局限。各大图书馆中所藏的善本和孤本书,并当随时借用。 八、近世东西洋各国资产阶级学者研究“汉学”,虽或怀成见,或抱野心,对史料甚多歪曲之处,但亦有掌握丰富的资料,作出切实的研究,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也甚多特殊的见解,并足为我国人借鉴之用,亦须随时留意,加以批判接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