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换思想的汉

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

也是用来积存和开辟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

地准备了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

欢迎鉴戒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存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知道作者理想,摸索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诵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知道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现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知道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

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

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

之下,学生带着爱好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知道大意,扫

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判。)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诵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显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

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画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觉描写者对词句知道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

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换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画,我眼前好像显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娟秀,美在宁静祥和,更美

在民风浑厚。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

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画,并在课文内

容的串连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爱好,又训

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知道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何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同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浑厚。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

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知道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点,加深知道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向往,桃源的离奇奇妙更是引人入胜。桃

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诵。

评:桃林之奇

岩穴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

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画令人心驰向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觉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诵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能。)

第二课时

四、知道评判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归纳: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寻求,面对中华大地的千年世态变,怎能不豪情满怀?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为如何?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知道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五、课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太守骥

2、说明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妻子绝境不管鲜美

3、说明多义词:舍寻志为乃

(二)浏览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4、弥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

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三)浏览后做题: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拓展延伸

1、观赏:影视歌曲《奇妙的九寨》。

2、课外浏览:《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教案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结合课件,努力激发学生爱好,充分体现引导自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教学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开始全文的学习,又紧扣“美、乐、奇”收束,课堂练习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知道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延伸,开阔视野,提高知道、鉴赏水平,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2

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干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干段落,能根据需要挑选相干信息,概括说明内容的要点,掌控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周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掌控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进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视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摸索,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诵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知道,再次有感情的朗诵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浏览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摸索: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 为何这么排序?你采取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何?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

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课后推荐浏览书目:

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

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3

●教学目标

浏览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干资料,要求写诞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

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将预习中发觉的问题记在卡片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干资料)。

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肃的挑

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眼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

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期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题解

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自主浏览、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现以下问题,学生浏览摸索。

a.本文除了告知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质疑问难、交换互动。

a.小组内交换:

◆学生在自主浏览的基础上通过交换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将预习中发觉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共同解决,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课下与老师、

b.班上交换: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庞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多媒体展现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干内容。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显现象:——(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段)

揭示态度:——(段)

采取措施:——(段)

■写法探究

O探究学习本文所采取的说明顺序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取了什么说明顺序?

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探究学习本文所采取的说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取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干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干语句,看哪一

组找得又快又好)

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

举一例加以说明。

可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换再在班上交换。

■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

生物入侵以及生物

入侵带来的庞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别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

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鉴戒。

延伸拓展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

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扼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

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

现实生活中如果发觉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在小组内交换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

推荐1~2份到班上展览。(展览安排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换。

■布置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控课文中的生字词音形义。

2、了解课文内容,能知晓关于“克隆”的知识,学习课文中举

例子、列数据、作诠释、引用等说明方法和特别的说明顺序。

3、能从文中找出科学家严谨、求实、坚持不懈的态度与精神的

句子,学习其精神。

4、能就“克隆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知道,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特别的说明顺序,对“克隆人”的讨论。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由课文前的“导言”自然引入,学生看课文,明确课文各部分之

间关系。

由克隆含义到克隆实验,再讲到克隆的重大发展,最后说对克隆

问题的摸索。

二、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生字词的学习:

囊(náng) 繁(fán)衍(yǎn) 蟾(chán)蜍(chú) 鳞(lín)片

(piàn) 脊(jǐ)椎(zhuī) 两(liǎng)栖(qī) 濒(bīn)临(lín) 克

隆胚胎相安无事永无止境

让学生找出在书上的位置,知晓大意,读准字音,抄写识记两遍。

三、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摸索这些题。

教师通过抽问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讲授,板书以下:

克隆——无性繁育的生物技术举例、引用、作诠释体现科普说

明文的特点

克隆鲫鱼突出中国在这方面的成果和奉献

两栖类科学寻求无止境(说明顺序迥异)

哺乳类

克隆绵羊:证明动物体细胞具有与受精卵一样发育完全部体的潜

伏能力。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繁育高附加值的畜生

挽救珍稀动物

医治疾病、延长寿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关于“克隆”的知识及说说明方法,听写本课应掌控的词语。

二、学生再看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坚持不懈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注意,学生只要认真去找出了的,就给予鼓励,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这种精神。

三、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抓住“悲喜交集”及“克隆人”有关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谈看法。

学生前左右座可进行讨论,然后抽学生起来说说。

老师最后总结以下:

科学烛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如炸药的发明与核技术的发觉和利用。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从自然界靠近到人类自身,越来越深入在触及到人类的伦理、道德、法律以及人类心灵。这就要求在人类构建新的道德与法律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5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知道词句的意思,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情形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诵课文。

3、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视察的爱好。

4、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少感性认识,能初步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情形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准备鱼鳞、弹珠;

教学进程:

一、释题

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爱好,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知道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何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

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课题,知道: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连续知道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夸奖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诵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学习爱好,组织学习2、3、4各小节。

1)教学第二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助了解所选小节

的知识。

①齐读第二节,抽个别学生读第二节。

②请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大自然语言,它是怎么告知你的?

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④集体朗诵第二节(教师指导朗诵)。

2)教学第三节。

①学生自由朗诵第三节。

②提问:这一节告知了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通过什么告

知大家的?__

③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运算和辨认鱼的年龄的,教师

再拿出准备的大小鱼鳞两片,告知同学们,鱼的年龄是由鱼鳞片上的圆

圈的多少来决定的,圆圈越多鱼的年龄就越大。

④小结学法:什么样的“语言”告知人们什么样的知识。

⑤齐读第三节,小结:学习了这节内容,你知道大自然告知了我

们什么,它是怎样告知我们的?

3)根据学法,分组自由学所剩下的小节。

①自由朗诵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组自学。

③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同学生学习不知道的地方。

知道“三叶虫化石”(播放课件:三叶虫化石)。

知道词语:镶嵌

三叶虫是海洋里的动物,现在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上,那么你知道镶嵌的意思吗?谁愿意给大家演示、演示“镶嵌”的动作。(请学生用橡皮泥及弹珠表示词语“镶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知道句子:“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课件:造山运动

④教师小结,强化学法

4)小结2-4节内容。

①通过这节课文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它是怎么告知我们的。

②齐读2-4节,请学生说说通过这三节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③通过反复朗诵,让学生比较第二节与第四节的相同点,引导学生用书上一问一答的情势练习说话。

三、扩大练习

1、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视察到的、查阅到的、询问到的有关的大自然语言,及这个语言所告知的知识。

通过三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也是用来表达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让人类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

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家请教家长或自己浏览图书查找了一些这方面的有关资料,你们找到了吗?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语言告知我们吗?(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语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组合,相互讲一讲,请他们尽量用书上的情势告知大家)。

2、教师展现自己所收集的语言及其所告知我们的知识,出示课件(教师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用书上的述叙情势进行解说。强化视察和提高学生的说话爱好。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些什么,能告知大家吗?(教师作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语言

2、知识

简笔画:

三叶虫化石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简笔画:

蝌蚪春天到了

简笔画:

鱼鳞两圈就是一岁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到此终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 补充:一、复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常用字词与重要语句。 2、会阅读课文重要语段,理解课文内容与作品主题。 3、会利用注释与工具书,阅读课外浅近的文言文语段。 二、复习重点: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常用字词与重要语句。 2、会阅读课文重要语段,理解课文内容与作品主题。 三、复习难点:会利用注释与工具书,阅读课外浅近的文言文语段。 四、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复习导入: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重点要注意背诵。 七、复习内容: (一)文学常识。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陶渊明,又名,字元亮,浔阳柴桑人, (填朝代)著名诗人。 2、《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字梦得,被称为“”。古代 刻在器物上用来或者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 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爱莲说》:选自《》。作者,字茂叔,(填朝代) 哲学家,著有《》《》等。 4、《核舟记》:选自清朝人编辑的《》。本文作者是,明末人。 5、《大道之行也》选自《》。这部书与《》,《》,《》《》 并称“五经”。 6、杜甫,字子美,号,世称杜少陵。被喻为“”,其诗被称为“”。 著有《杜工部集》。 “三吏”是指《》,《》,《》;“三别”是指《》,《》, 《》。 (二)精彩语段阅读。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加点字 ⑴具.答之()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⑶屋舍俨然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可爱者甚蕃.()⑵濯清涟而不妖.() ⑶香远益.清()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翻译文言语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选文第1节从、、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4、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 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请简述理由。 《核舟记》⑷各复延.至其家()⑸乃.不知有汉()⑹便要.还家() 2、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 4、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阡陌交通 .. B、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 ..魏晋 D、设酒杀鸡 ..作 食 5、翻译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 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陋室铭》 “山不在高……何陋之有?” 1、《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无案牍之劳.形( ) 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宜乎众矣。” 4、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晋王述①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②,所受赠遗.③千数百条。王导④戒⑤之, 答曰:“足⑥自当止。”时人未之达⑦也。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⑧,宅宇旧 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⑨。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全套17中国石拱桥 1.明确说明对象,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把握文中综合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体会它们的作用。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段落的内部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4.把握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特征。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十岁那年,亲眼见证了家乡的文德桥倒塌而砸死淹死许多人的事故,他内心因此而受震动,立下了桥梁梦:长大后,我一定要造出最坚实的桥!伟大的梦想引领着他,他果真干出了一番大成就,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他就是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以升写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上述特征。 1.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两自然段分别写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为什么开头两个自然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第一自然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第二自然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做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默读第四、五自然段,列出层次表,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明确:第四自然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修整。第五自然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运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3.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教师强调“桥长……11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明确:由整体到局部。 4.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并说说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明确: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换思想的汉 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 也是用来积存和开辟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 地准备了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 欢迎鉴戒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存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知道作者理想,摸索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诵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知道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现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知道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 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 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 之下,学生带着爱好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知道大意,扫 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判。)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诵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显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 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画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觉描写者对词句知道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 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换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画,我眼前好像显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娟秀,美在宁静祥和,更美 在民风浑厚。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 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画,并在课文内 容的串连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爱好,又训 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单元要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时间:15课时2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

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三、检查预习情况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五、小结:(1)古今异义词(2)一词多义(3)判断句第二课时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2、质疑解难: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 1.学习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重要作者及其相关知识,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常见的说明方法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2.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理清本单元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増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4.激发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増强民族自豪感。 【核心素养】 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理清本单元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重难点】 1.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増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评价任务】 检查学生了解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学习围绕中心有条不紊地说明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 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 《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州园林》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

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蝉》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针对蝉的习性,所做的一系列观察和实验的记录。文章围绕着“蝉的地穴”和“蝉的卵”这两个方面,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总结,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作者的科学精神。 《梦回繁华》通过详细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募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表现了这幅旷世杰作非凡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写作”活动的主题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说明事物抓住事物特征的重要性,能够根据事物的特征写说明文。“口语交际”活动的主题是“复述和转述”,旨在引导学生把握“复述和转述’的技巧,学会清楚地表达、得体地交流,力求在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一件小事 ①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跟她学会了注射术。 ②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前有病人,不论是家人或外人。我备齐针具,严格按照程序一次次操作着。一天,有位邻居来找我,说她每天都要去医院注射维生素B12,我若能为她注射,便可免去她每天跑医院的麻烦。我愉快地接受了她的请求。 ③这位邻居本是天津知青,因病没有下乡,大约在天津又找不到工作,才到我们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并在一家小厂谋到了事做,她好像是那种心眼儿不坏,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学过芭蕾,很惹男性注意。这样的邻居求我,弄得我心花怒放。 ④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在我家像迎接公主一样迎接我的病人。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娴熟起来。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

初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2、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和写法。 3、体会各篇文章所流露的对花草树木以及鸟兽鱼虫的真情,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4、开展有意义的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效果。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苏州园林) 2课时 (都市精灵) 2课时 (幽径悲剧) 2课时 (明天不封阳台) 1课时 (治水必躬亲) 1课时 写作 2课时 标点符号的修改 1课时 诵读观赏 1课时 视听活动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五篇文章都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人造的风景,叶圣陶先生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身处优美的大自然中,不能不为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赞美;(都市精灵)则从小处落笔,往大处拓展,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让人叹服之余,深深赞同作者的观点: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在写美的过程中多

了一些愤慨,更加能引起人们对于自身愚昧的反省,可谓振聋发聩;(明天不封阳台)记叙的事情虽小,但作者却拥有一颗慈善之心,文中处处透出智者的思索;(治水必躬亲)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前的治水图,信任读完这篇短文,我们更应了解顺应自然,才能真正造福民众。 学习本单元,除要领会作者表达观点的技巧,还要学会观赏雅致的言语,并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 第—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第4、5课时(都市精灵)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材和写法上的特点。 2、感想本文言语形象、用语生动的特点。 3、结合现代城市污染,领会本文主旨。 课前学习: 1、通读全文,查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 课堂学习: 第—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第6、7课时(幽径悲剧) 学习目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单元整体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篇章都是文言诗文,有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谈到了古代文人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则赞美了古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聪明才智。 《桃花源记》中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故事性强,层层设疑。语言浅显易懂,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陋室铭》和《爱莲说》立意鲜明,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所咏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趣和节操,两则都是文言佳作。《核舟记》是介绍一件工艺品的说明文,内容新奇有趣,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工艺技术的杰出成就。《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文章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有条不紊。《杜甫诗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不同历史时期写的。《望岳》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诗歌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的杜甫已步入中年,抒发了诗人感伤国家残破、百姓痛苦、亲人离散的满腔愁情。同时从这三篇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这位大诗人风格的发展变化。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以“莲文化的魅力”为主题的,通过“对莲的探究”“大家来赏荷”“莲文化探胜”三项活动,了解莲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学习文言文和诗词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根据课标要求,学习文言文,要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课堂上就要达到基本成诵,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合作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的探究学习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表,指的是字面上的意思,除看注释,查字典以及逐句解读之外,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贯通。能疏通文意,才算是真正懂得了字面上的意思。这是为将来更好地领悟文言文的行文方式奠定基础。里,指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这不仅限于归纳主旨,还要把重要句段的内容乃至“微言大义”的字眼和“言外之意”都包括在内,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诵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搜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的习惯等,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单元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并养成自觉背诵的习惯,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2.自主学习,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3.掌握作者生平及简介,结合时代背景,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诗文的情境和语言。 4.积累名言名句,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5.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代文人处世立身的态度及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中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自行疏通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同时采用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浅显的文意疏通的基础上,由表及里地探究文章的主旨,赏析重要语段,理解作者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阅读品质。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精选5 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内容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 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本单元都是文言文作品,掌握文言知识。 二、学习本单元要学会运用,课外文言文。 教学重点:重点课文21、22、25课 教学难点:重点课文21、22、25课 教具准备:习题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 (二)常用字词: 1、《陶花源记》:异属悉并乃要咸遂皆延足道

既向志及规寻津 鲜美交通妻子无论绝境 2、《短文两篇》:名灵斯惟鸿乱劳蕃独益 谓鲜宜 3、《大道之行也》:与独②亲②子②分归恶是故兴作乱故是谓 4、《杜甫诗三首》:阴阳曾会当凌绝小浑逾走一何戍新已惟去虽犹得绝独 (三)、重要语句: 1、《桃花源记》:①渔人甚异之。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短文两篇》: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大道之行也》: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男有分,女有归。 4、《杜甫诗三首》: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四)、内容主题:

二、课中实施 (一)复习交流 1.小组内交流,检查复习情况。 2.小组间交流,教师帮扶并注意收集,解决问题。 (二)精讲点拨 21课重点词语 1.缘(沿着,顺着)溪行 2.落英(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很,非常)异(惊异,诧异)之 4.复(继续,再)前行 5.欲(想要)穷(穷尽)其林 6.仿佛(隐隐约约)若(好像)有光 7.初(起初)极狭 8.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开朗 9.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10.桑竹之属(类) 1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 12。鸡犬相闻(可以相互听到) 13.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14.为具言(详细地说出)所闻皆叹惋(感叹,惋惜) 15.余人各复延(邀请) 16.便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路 17.处处志(动词,做标记)之 18.诣(到)太守 19.寻向所志(名词,标记)遂(终于)迷 20.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往 21.未果(没有实现) 22.寻(不久)病终 23.后遂(于是)无问津(问路,津,渡口) 一词多义 1.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 舍便舍船(丢下) 3。寻寻向所志(寻找)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屋舍俨然(房屋)寻病终(不久) 4.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 5. 遂遂于外人间隔(于是) 乃不知有汉(竟然)遂迷,不复得路(最终,结果) 6.之忘路之远近(助的)渔人甚异之(它,指代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古今异义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3课) 新人教版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 3、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 4、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5、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8、问所从来,具答之。具:详尽。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处处志之。志:作标记。11、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先前(的)。志:标记。12、闻之,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13、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随即,不久。津: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翻译: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12、后遂无问津者。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4、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 教学设计 17 中国石拱桥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资料助读 (一)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二)文学常识 (1)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及作用。

此外,还有引资料、摹状貌、列图表、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生词 弧.形(hú) 拱.桥(gǒng) 洨.河(Xiáo) 陡.坡(dǒu) 和谐.(xié) 饮涧.(jiàn) 桥墩.(dūn) 郦.道元(Lì) 张 (zhuó) 匀称 ..(yún chèn) 惟妙惟肖.(xiào) 巧妙绝伦:(方法或技术等)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的。 就地取材:在原地取用需要的材料。 推崇:十分推重。 惟妙惟肖:这里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2.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石拱桥有什么特征? 桥洞为弧形、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特征?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美观、分布广、许多惊人的杰作。 (3)作者是怎样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 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例子使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具体化,形象化,增强说服力。 四、深入探究 1.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下面为您推荐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侧重字词、名句、课文背诵积累;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中心内容、写作特点; 复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中心内容,明确主要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文体的写作特点,说明顺序的判断及解释 复习时间:1课时 复习过程: 一、文体常识: 1、说明文分类:按对象: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未来的桥》;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进行说明),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由浅到深等)。 3、说明方法: 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清确、更具体。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如统筹方法是一种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作诠释: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事物特征作一般性解说。 作比较: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事物作比,使它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这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说明更直接,更具体。 引资料:包括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 摹状貌:就是对说明对象用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要求对事物进行周密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而且要求运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的特征遣词造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模棱两可,不夸张。主要体现在状语和定语进行修饰和限制上。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的“大约可能”之所以这样用是因为不敢完全肯定我国古籍中是否还有比这更古老的桥的记载。所以要加上这些修饰词。 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雨林的毁灭》一文6——10段,完成下列问题。 1、所选语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动用了的顺序进行具体说明。 2、第7段用的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绿色植物和海藻的作用,即 3、第8段说明对象是,运用了的说明方法,阐明它们能从空气中摄取大量二氧化碳,对净化空气的作用非常大。

2021年秋季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整合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详细版)

2021年秋季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 元单元整合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 期详细版)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研究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重要作者及其相关知识,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常见的说明方法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2.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理清本单元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増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4.激发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増强民族自豪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増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3.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激发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研究说明文。所选的四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蝉》说明的是昆虫的习性和成长规律,《梦回繁华》则围绕着《清明上河图》,介绍了这幅传世名画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四篇文章内容不同,各有特色,但都属于说明文。 《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州园林》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蝉》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针对蝉的习性,所做的一系列观察和尝试的记录。文章围绕着“蝉的地穴”和“蝉的卵”这两个方面,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阐发总结,让人在研究知识的同时,体味到作者的科学肉体。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从军行(其四)》教案北师大版

从军行(其四)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王昌龄和边塞诗。 2.培养初步鉴赏诗歌词句的能力。 3.品味王昌龄诗歌雄阔豪壮的气势和精炼含蓄的艺术特色。 4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诗中的豪情壮志和思归情感。 2教学重点: 品味王昌龄诗歌雄阔豪壮的气势和精炼含蓄的艺术特色,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活动2【活动】二,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令,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南西)尉,故世称王江

宁、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弃官居江夏,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诗承建安风骨,风格雄浑,名重当世,尤以七绝出类拔萃,赢“七绝圣手”之称。后人推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留下诗近200首,其中绝句约占二分之一。 他最为人称道的是边塞诗,名作有五言古诗《塞下曲》四首、《塞上曲》、《少年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七绝《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笔力雄劲,气势飞动。此外宫怨。闺情诗也颇佳,如《西宫春怨》、《长信秋词》、《采莲曲》、《闺怨》等。寄赠、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送姚司法归吴》等也都是深情之作。 活动3【活动】三,知识链接 1“行”是一种文体,如《短歌行》(曹操)、《长歌行》。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泛: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奔放,富有崇高感。 3边塞诗的阅读: (1)弄清边塞诗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2)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如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集 体备课教案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研究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有介绍中国建筑、园林和绘画艺术的,也有介绍动物的。阅读这样的文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XXX的《中国石拱桥》通过抓特点、举例证,向人们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XXX在《苏州园林》中以总说和分说相结合的形式,井然有序地为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各种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XXX的《蝉》以文学的笔调,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蝉的地穴”和“蝉的卵”进行了详尽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将蝉写得活灵活现,有很强的可读性;XXX的《梦回繁华》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从社会背景、作者到画作的内容、艺术特点,都进行了条理分明的介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研究本单元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研究围绕中心有条不紊地说明的方法。要让学生研究并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同时还要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教学写作局部要指导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的特征来申明事物的方法,采用合理的申明顺序和申明方法来申明事物。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在“口语社交复述与转述”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了解复述和转述的区别,并能区分详细复述和简单复述。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转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在教学名著导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科普作品中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并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 分类 课文 内容 18.中国石拱桥 19.苏州园林 课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3课)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复习教案(3课)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 3、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 4、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5、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8、问所从来,具答之。具:详尽。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处处志之。志:作标记。11、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先前(的)。志:标记。12、闻之,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13、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随即,不久。津: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翻译: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课文梳理(教学方案)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课文梳理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课文梳理(教学方案) 一、语文版说明文目录 七(下)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 17.苏州园林(叶圣陶)18.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19.*洲际导弹自述(朱毅麟)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王晓雨) 八(上)第五单元(事理说明文)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下)第五单元(科普类文章) 17.笑(高士其)18.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19.*善待家园(吴岗)20.*龙永图趣说wto(甘远志) 二、八(上)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8-1-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课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 本文运用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说明得既具体又明晰。在主体部分作者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这六个方面都以设问句领起,紧接着用一句话概括,然后再具体说明。这六个方面按照由主到次,从内(自身条件)到外(外部因素)的顺序排列,分两层逐一说明。 细观这两层也不难发现:作者安排说明顺序时是遵照顾及事物本身的条理及其内在的联系这一原则的。如,课文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等角度,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科学解释时,用的是横向说明的顺序;而从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