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Chinese Material Medicine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继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之后的基础课之一。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2、知识要求: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可使同学们(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各类药物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4)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主要的炮制方法。(5)通过饮片和原药用植物的辨认,掌握80种重点药物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主要功效及应用。熟悉80种次重点药物的形态特征、主要功效。了解100种一般药物的形态特征.在本院中药标本室和药物植物园进行。

3、能力要求: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可使同学们掌握8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典型配伍 (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临床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炮制的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80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药的特殊

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120种较常用药物的功效、某些药的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余药仅作参考.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各章学时分配

2、各章具体要求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2。熟悉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等内容;

3.了解中药的起源。

【教学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重点难点】

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等内容;

【教学方法】

讲述、提要。

【作业】

划表总结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

【课时】 2学时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目的要求】

1.熟悉道地药材的概念及其与药效的关系.

2。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3。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集原则.

【教学内容】

自学

【重点难点】

道地药材含义,不同采集时间对药效的影响。

【教学方法】

自学

【作业】

1。道地药材的含义

2。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集原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了解其余炮制方法及炮制的概念。

【教学内容】

自学

【重点难点】

炮制目的,增效减毒,便于利用。

【教学方法】

自学

【作业】

炮制的目的。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熟悉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掌握毒性的概念,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重点难点】

药性理论为用药规律与原则,中药治病原理以及以药物之偏性,纠正疾病阴阳之偏胜偏衰.

【教学方法】

讲述.

【作业】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概念。

【课时】 4学时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含义,及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中药的配伍。

【重点难点】

配伍含义

【教学方法】

讲述。

【作业】

药物七情含义

【课时】 1学时

第六章用药禁忌

【目的要求】

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了解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教学内容】

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

【重点难点】

相恶相反,妊娠用药禁忌,毒药。

【教学方法】

讲述。

【作业】

用药禁忌内容及意义。

【课时】 1学时

第七章用药剂量与用法

【目的要求】

1.熟悉剂量的含义及确定剂量的因素。熟悉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2.熟悉中药的煎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不同要求)及服法。

【教学内容】

用药剂量及煎煮时间与方法

【重点难点】

剂量规律及与药效关系。

【教学方法】

自学

【作业】

1。剂量的含义及确定剂量的因素

2。中药的煎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不同要求)

及服法。

第八章解表药

【目的要求】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8味,熟悉药物8味,了解药物6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太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发散风寒药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荆芥

熟悉:羌活白芷细辛香薷防风

了解:藁本辛夷葱白

2.发散风热药

掌握:薄荷桑叶菊花葛根

熟悉:柴胡升麻牛蒡子

了解:蔓荆子淡豆豉蝉蜕

【重点难点】

解表方法与适应症,解表药分类与共性。

【教学方法】

讲述、多媒体课件。

【作业】

解表药作用与适应症,共性与应用注意。

【课时】 4学时

第九章清热药

【目的要求】

1.熟悉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10味,熟悉药物11味,了解药物14味.

3.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教学内容】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

熟悉:竹叶夏枯草

了解: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2.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连

熟悉:龙胆草黄芩黄柏

了解:苦参白鲜皮秦皮

3.清热解毒药

掌握:金银花连翘

熟悉:板蓝根蒲公英

了解:鱼腥草白头翁大青叶射干紫花地丁4.清热凉血药

掌握:生地赤芍

熟悉:牡丹皮玄参

了解:水牛角紫草

5.清虚热药

掌握:青蒿地骨皮

熟悉:银柴胡胡黄连

【重点难点】

里热证特点,清热药分类的不同作用

【教学方法】

讲述、多媒体课件.

【作业】

清热药不同类别与作用,相似药物比较应用。【课时】 7学时

第十章泻下药

【目的要求】

1.熟悉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2味,熟悉药物3味,了解药物5味。

3.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攻下药、峻下药大多作用峻猛,有的有毒,要求熟悉用法(包括炮制)、剂量及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

【教学内容】

1.攻下药

掌握:大黄

熟悉:芒硝

了解:番泻叶

2.润下药

掌握:火麻仁

熟悉:郁李仁

3.峻下药

熟悉:甘遂

了解: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

【重点难点】

泻下药的作用机理及适用症.

【教学方法】

讲述、多媒体课件.

【作业】

代表药之药性及应用。泻下药之使用注意。

【课时】 2学时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

【目的要求】

1.熟悉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4味,熟悉药物6味,了解药物6味.

3.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

1.祛风湿散寒药

掌握:独活木瓜

熟悉: 川乌乌梢蛇

了解: 蕲蛇威灵仙路路通

2.祛风湿清热药

掌握:秦艽

熟悉:防己络石藤

了解:桑枝豨莶草丝瓜络

3.祛风湿强筋骨药

掌握:桑寄生

熟悉:狗脊五加皮

【重点难点】

祛风湿药的分类原则及不同作用.

【教学方法】

讲述、多媒体课件。

【作业】

一级药品比较应用。

【课时】 3学时

第十二章化湿药

【目的要求】

1.熟悉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3味,熟悉药物1味,了解药物2味。

3.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

掌握:藿香厚朴苍术

熟悉:砂仁

了解:白豆蔻、佩兰

【重点难点】

化湿药的作用机理。

【教学方法】

讲述、多媒体课件.

【作业】

同类药物之异同。该类应用注意。

【课时】 2学时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目的要求】

1.熟悉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6味,熟悉药物5味,了解药物6味.

3.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

1.利水消肿药

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

熟悉:香加皮

了解:猪苓冬瓜皮

2.利尿通淋药

掌握:车前子

熟悉:萆薢木通滑石

了解:海金沙瞿麦地肤子

3.利湿退黄药

掌握:茵陈金钱草

熟悉:虎杖

了解:垂盆草

【重点难点】

利水渗湿药不同作用及应用。

【教学方法】

讲述、多媒体课件.

【作业】

该类药与祛风湿、化湿类药作用、应用之区别和特点.

【课时】 3学时

第十四章温里药

【目的要求】

1.熟悉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性能特点用法、用量和禁忌。

2.掌握药物1味,熟悉药物2味,了解药物4味.

3.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

掌握:附子

熟悉:干姜肉桂

了解:吴茱萸花椒高良姜丁香

【重点难点】

里寒证特点与温里药作用机理.

【教学方法】

讲述、多媒体课件.

【作业】

代表药比较应用.该类药应用注意事项.

【课时】 2学时

第十五章理气药

【目的要求】

1.熟悉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3味,熟悉药物2味,了解药物4味。

3.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

掌握:橘皮香附枳实

熟悉:木香青皮

了解:佛手沉香川楝子薤白

【重点难点】

气滞病证特点与理气药作用机制.

【教学方法】

讲述、多媒体课件。

【作业】

不同药物应用区别。

【课时】 2.5学时

第十六章消食药

【目的要求】

1.熟悉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掌握药物3味,熟悉药物1味,了解药物2味.

3.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

掌握:神曲山楂麦芽

熟悉:鸡内金

了解:谷芽莱菔子

【重点难点】

消食药作用机理与食积特点.

【教学方法】

讲述、多媒体课件。

【作业】

常用药物之比较异同.

【课时】 1学时

第十七章驱虫药

【目的要求】

1.熟悉驱虫药的含义,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熟悉药物2味,了解药物3味.

3.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

熟悉:使君子槟榔

了解:苦楝皮南瓜子榧子

【重点难点】

中药祛虫之特点与局限。

【教学方法】

讲述、多媒体课件。

【作业】

不同药物药性特点。

【课时】 0.5学时

第十八章止血药

【目的要求】

1.熟悉止血药的含义,各种止血药的性能特点、适应范围、配

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5味,熟悉药物6味,了解药物7味。

3.熟悉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

1.凉血止血药

掌握:大蓟茅根

熟悉:地榆槐花

了解:小蓟侧柏叶苎麻根

2.化瘀止血药

掌握:三七

熟悉:蒲黄

了解:茜草

3.收敛止血药

掌握:白及

熟悉:血余炭仙鹤草

了解:藕节血余炭棕榈炭

4.温经止血药

掌握:炮姜

熟悉:艾叶

【重点难点】

止血药作用机理与应用范围。

【教学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学大纲药学类学时

教学大纲(药学类90学时) 《中药学》教学大纲 ( 针对中药学类专业、90 学时) 《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对于中药学专业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奠定基础,并为其他中药学科以性效为核心进行现代研究提供依据。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是: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应用知识,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以及130 多味常用( 或有代表性) 中药的分类归属、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熟悉中药的用法、用量,各类药物有关功效的含义以及90 多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了解中药的形成与发展、产地、采收与炮 制,各类药物的含义以及90 多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与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容。 绪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言部分的学习,应熟悉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含义,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区别、中药学与本草的联 系。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 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总论部分 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知识的起源与积累过程,秦汉以来各历史时期本草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熟悉历 代重要本草。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 中药学的发展概况。自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本草成就 主要考核: 1.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炮炙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时代、作者( 《神农本草经》除外) 、主要特点。 2. 《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滇南本草》、《中国药学大辞典》的主要特点。 3.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主要价 值。 4. 唐代、宋代、金元及清代本草发展的重要特点。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存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的质量、临床疗效与产地、采集、贮存的关系;重要药物的道地产区;各类药材采集的一般原则。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基本情况 1、实验总学时数:9 2、实验项目数:4 3、适用专业:适用于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和针推等本科专业。 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5、实验教材:自编实验指导。 二、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巩固并加深学生对所学中药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中药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训练实验操作技术。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根据实验报告,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级。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智能热板仪、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五、实验项目 实验一、延胡索镇痛作用的观察(热板法)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观察延胡索的镇痛作用,并使学生了解热板法镇痛实验的具体做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 调节好热板的实际温度后,每次取小鼠1只,放入观察桶内,依次记录自放入观察桶至出现舔足所需时间,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将两次痛阈的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的痛阈值。然后将其分成2组,分别灌服醋制延胡索煎剂和生理盐水。给药后的15、30、60、90、min测定各鼠痛阈值,将结果记入表内,按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各鼠痛阈平均值计算用药后痛阈提高的百分率。 痛阈提高率== 给药后平均痛阈值—给药前平均痛阈值×100% 给药前平均痛阈值 (六)实验器材:RB—200智能热板仪、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实验二、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活血化瘀药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会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鼠分成3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红花煎液,采用毛细玻管法,分别测定给药前后的凝血时间。 (六)实验器材:毛细管、烧杯、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实验三、乌头对小白鼠的毒性作用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乌头对小白鼠的毒性反应实验,了解乌头的毒副作用。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白鼠分成2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一定浓度的乌头煎液,观察给药后的中毒症状,直至死亡,并即时记录时间。 (六)实验器材: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烧杯、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时钟。 实验四、中药苦杏仁对小鼠镇咳作用的观察(氨水引咳法)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氨水引咳法观察中药苦杏仁的镇咳作用,并了解氨水引咳实验的具体做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鼠分成2组,分别苦杏仁煎剂和生理盐水。用氨水引咳,观察和记录小白鼠咳嗽潜伏期和一定时间内的咳嗽次数。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Chinese Material Medicine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继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之后的基础课之一。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2、知识要求: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可使同学们(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各类药物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4)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主要的炮制方法。(5)通过饮片和原药用植物的辨认,掌握80种重点药物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主要功效及应用。熟悉80种次重点药物的形态特征、主要功效。了解100种一般药物的形态特征.在本院中药标本室和药物植物园进行。 3、能力要求: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可使同学们掌握8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典型配伍 (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临床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炮制的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80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药的特殊

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120种较常用药物的功效、某些药的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余药仅作参考.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各章学时分配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促使学生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2)各论部分:掌握约85味常用中药(或有代表性)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约70味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约74味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3)初步了解中药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及相关的行业需求。 3.技能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正确掌握中药的药性和应用、同类药物间的异同比较以及重要配伍等知识,了解临床辨证用药特点,具有一定的中药学知识应用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观摩见习中药材饮片标本,了解中药饮片的性状特征及传统辨识经验,对常用中药饮片初步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一个学期,课程重点是讲授中药基本理论和各药的功效主治,包括一些特殊用法和特殊使用注意,同类药物间的异同比较、重要配伍等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正确掌握中药的药性和应用,学习临床辨证用药的特点,培养其遣方处药的准确性与灵活性;难点是对中药性能,配伍和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对重点章节药物功效主治等知识的掌握。重点章节主要有第1~4章、第10~18章、第20~29章。难点章节是第6~8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药学》教学以结合PPT课件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法为主,其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运用PBL教学法,在教学中要多开展分组讨论的教学活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并强化、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 适用专业: 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 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 二、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 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中药学教研室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学分数:4、5 周学时:5 课程性质: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得与要求:通过本课程得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得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得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得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她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得起源与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得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教学得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采用观瞧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得能力。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得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得含义,中药得起源与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得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得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得关系,道地药材得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得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与适时采集中药得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得含义、目得与方法;药性理论就是总论得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得含义及中药治病得基本原理;中药得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得目得、原则与药物“七情”得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hinese Materia Medica 总学时:64 讲授学时:64 学分:4 先修课程:中医学基础 适用专业:中药学 开课单位:医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性能、中药的作用、中药配伍、炮制目的以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500余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及用量用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药学基础理论和常用中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中药产地、加工炮制及使用注意,为进一步学习中医药类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学时) 教学内容: 1.1 中药的概念

1.2 中药名称的演变 1.3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要求: 1. 掌握历代中药发展的主要成就。 2. 理解中药的概念。 3. 了解中药发展简史。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自学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0.5学时)教学内容: 2.1 产地 2.2 采集 教学要求: 1. 掌握不同采收时期对中药材的影响。 2. 了解中药材主要集产地。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自学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0.5学时) 教学内容: 3.1 炮制目的 3.2 炮制方法 教学要求: 1. 掌握中药炮制目的。 2. 理解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及临床意义。 3. 了解中药的炮制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自学 第四章药性理论(2学时) 教学内容: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中药学 (Chinese Materia Medica) 课程代码:16410014 学分:2 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 0 )先修课程:中医学概论 适用专业: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 教材:《中药学》, 唐德才吴庆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3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 (二)课程目标 1. 知识方面: 1.1 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1.2 掌握各类中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 1.3 熟悉中药学学科的发展概况。 2. 能力与素质方面: 2.1 掌握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典型配伍、使用注意及临床应用。 2.2 掌握中药的使用方法及配伍禁忌。 2.3 具备一定的中药学相关文献查询及研读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1、2、3 1.毕业要求1:掌握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毕业要求 2:掌握主要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物安 全性评价等基本方法和技术。 3.毕业要求3:具有药物制剂的初步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药药理实验 与评价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接的单元格中可输入“✓”,也可标注“H、M、L”。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总论 (一)课程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性能、配伍、禁忌、剂量与用法。 主要知识点:1.1 1.3 能力点:2.2 2.3 (二)教学要求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炮制、中药药性理论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配伍、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及用药原则、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中药的煎煮时间与特殊煎煮方法 ( 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 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医学价值,为学生日后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药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 二、课程内容 1. 中药学概述 - 中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中药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 中药学的分类与特点 2. 中药基础 - 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 - 中药炮制与保存 - 中药配方与制药工艺 3. 中药材 - 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 - 中药材的采集、贮藏与加工

-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4. 中药制剂 - 中药煎剂与汤剂 - 中药丸剂与丸剂的制备 - 中药膏剂、散剂、颗粒剂的制作 5. 中药药效学 - 中药药理学基础 -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 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6. 中药配伍学 - 中药相互作用与药物配伍 - 中药的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 - 中药配伍规律及其应用 7. 中药临床应用 -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禁忌症 - 中药治疗常见病与慢性病的原则和方法 - 中药的预防保健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理解 -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 - 掌握中药学中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 - 理解和熟悉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2. 技能与能力 - 能够进行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 - 掌握中药的炮制、配伍和制剂制备技术 - 具备基本的中药配方和中药制剂的制备能力 3. 分析与综合 - 能够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和慢性病治疗方法 - 具备中药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科学地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 -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中药材的鉴定、制剂制备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是指研究中药的性质、功效、制备、应用等方 面的学科。作为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药学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 中药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中药学的教学目标、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药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基本概 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需要了解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药材的分类、药 性归经等基本概念,以及中药的药理学、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等理论知识。其次,培养学生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的掌握。学生需要学 习中药的质量标准、药材的鉴定方法、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等相关知识。最后,培养学生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安全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中药在临床上的 应用范围、适应症、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及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 防治措施。 中药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基本理论、药材学、药物制剂学、药理学和 临床应用等方面。中药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药材的分类、 药性归经等内容。药材学主要包括药材的采集、鉴定、质量控制等知识。药物 制剂学主要包括中药的制剂种类、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药理学 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等知识。临床应用主要包 括中药的适应症、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内容。 中药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实践 教学方面,可以采用实验、实习、临床观摩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的质

量控制和制剂技术,以及中药的临床应用技能。 中药学的评价方式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理论知识的评价可以采用考试、论文等方式,测试学生对中药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实践技能的评价可以采用实验报告、实习评价等方式,测试学生对中药制剂和临床应用的实践能力。 总之,中药学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中药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恰当的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中药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 的理论基础。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中医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脏腑学 说等。 2.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诊断方法和中药治疗原则。 3. 能够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常见的医学问题。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研究兴趣和学习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或从事 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1. 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 中医学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2.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分类

-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和相互关系 3. 经络系统与腧穴学说 - 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腧穴的定位和治疗作用 4. 基本脏腑学说 - 心、肺、肝、脾、肾的基本功能和相应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5.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四诊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舌诊、脉诊等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 6. 中药学基础 -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 - 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其临床应用 7. 中药治疗原则 - 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应用方法 - 中药煎煮和用药安全注意事项 8. 中医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 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 中医学在综合医院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 和把握课程内容。 2. 示范法:通过临床案例演示和实物展示,实际操作中医诊疗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病例分析和探讨,促进学 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4. 实践法: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使用中医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 实践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 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在中医学知识、理论运用和实践操作方 面的能力。 六、参考教材 1. 《中医基础理论》 2.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药学 课程类型:选修课 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 制药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中医学基础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类中药性能及应用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应用配伍知识及现代研究,为今后应用及开发中草药奠定基础。 教材重点包括总论部分的第四章中药的性能和第五章中药的配伍;各论各章节的药物功效、适用范围及配伍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为将来从事中药教学、研究及生产等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重点:中药、中药学的概念 第二章与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与中药的炮制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的产地、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难点:常用的炮制方法,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重点:四气五味的概念,升降浮沉的概念,归经的概念。 难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重点:中药配伍的目的 难点:中药配伍用药的原则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重点:十八反,十九畏 难点:中药配伍禁忌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重点: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剂量大小的确定依据。 难点: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第八章解表药 重点: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难点:麻黄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九章祛风湿药 重点: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难点:防风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十章清热药 重点: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难点:金银花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第十一章温里药 重点: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难点:附子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十二章芳香化湿药 重点:芳香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 二、课程目标: 1.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 2.了解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4.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兴趣和热爱,为深入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1.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医学的渊源和基本特点; -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事件。 2.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 -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 -中医病证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剂学。 3.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中医诊断方法和观察技巧; -中医药学研究的实验、临床和流行病学方法; -中药鉴定的常用手段和技术。

4.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传播 -中医药学在东亚国家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药学在西方国家的引入和应用; -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学时安排: 总学时:72学时 理论课:48学时 实践课:24学时 五、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分析等方式传授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主 动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表、图片、视频等,帮 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2.实践教学: -参观实习:安排学生到中医药机构参观实习,了解中医药学的实际 应用;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际技能;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中医药学相关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 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 1.《中医药学概论》;主编:XXX;出版社:XXX 参考资料: 1.《中医药学发展史》;主编:XXX;出版社:XXX 2.《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主编:XXX;出版社:XXX 七、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参与度等因素; 2.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中医药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实践考核:考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实践考核结 果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成绩和评价意见。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讨论,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对于中药学专业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奠定基础,并为其他中药学科以性效为核心进行现代研究提供依据。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是: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应用知识,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以及81味常用(或有代表性)中药的分类归属、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熟悉中药的用法、用量,各类药物有关功效的含义以及88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了解中药的形成与发展、产地、采收与炮制,各类药物的含义以及57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与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 本课程理论课30学时,于专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考核形式:考试。具体分配如下: 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的70% 期中成绩: 占总成绩的20%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 总成绩: 100% 评分办法:采用百分制 总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言部分的学习,应掌握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区别、中药学与本草的联系。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 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第一章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知识的起源、中药知识的积累过程,秦汉以来各历史时期本草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熟悉历代重要本草的成书时代、作者、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 中药学的发展概况。自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本草成就. 主要考核: 1。《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时代、作者(《神农本草经》除外)、主要特点。 2.《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滇南本草》、《中国药学大辞典》的主要特点。 3.《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主要价值。 4.唐代、宋代、金元及清代本草发展的重要特点.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的质量、临床疗效与产地、采集、贮存的关系;重要药物的道地产区;各类药材采集的一般原则。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天然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和主要品种。正确对待道地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植物类药材的采集。 主要考核: 1。天然药材的地域性。重要的道地药材(结合各论记忆).道地药材的含义。对待道地药材的正确态度. 2.植物药材中全草类、叶类、花类、果实或种子类、根或根(块)茎类、树皮或根皮类的一般采集原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炮制”这一术语的含义和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水飞、炒、炙、煅、煨、潬、淬等主要炮制方法的含义。了解炮制方法的分类.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 概述:炮制的含义和不同称谓.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前H 【开设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木课程是中医药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木i果程的教学,使学生堂握中药基木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奥定基础。 【教学要求】 1.学习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学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港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木理论知识。 熟悉木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址、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他炮制方法。 (2)学握121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抬基木规律和持殊总: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來源(指一味药因品种來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氐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6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87种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总。(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对木课程授课要求 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抬导.突出辨证用药的持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和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木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淸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而内容结合起來,并突出要点。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总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干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憎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鉴于中药数址较女•并且一药有多种功效,内容比较复朵。以课堂教学为主,并可采用观看药材标木.布宜作业.组织讨论,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十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収元复习及总复习。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第一草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明确中药学、中药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备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木草著作。 【教学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方式】 讲授.结合多媒体 第二草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目的要求】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中药学教研室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学分数:4.5 周学时:5 课程性质: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然后依次介绍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其中功效

专业选修课-《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2014级药学(学分:3 学时:54, 36+18)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开课单位: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 先修课程:中医药基础 —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药学作为药学专业选修课程之一,适合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后开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进一步学习《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则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大类,课堂讲授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然后依次介绍常用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其中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具体内容如下: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特点和含义。 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内容】 1.中药及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代表作。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 1.中药和西药的异同?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目的要求】 掌握道地药材的含义。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适时采集与中药药效的关系,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内容】 1.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 2.中药的采集。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 1.常用中药道地产地?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炮制的含义、目的。 熟悉火制法的常用炮制方法。 了解炮制的方法及其作用。 【内容】 1.炮制的目的。 2.炮制的方法,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 1.中药炮制的目的有那些?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目的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