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详解

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详解

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建设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文化生态正经受着消费

文化的侵蚀。本文在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生态,根本目的是为

了强化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地位。作者首先剖析了文化产业、文化生态学和社会主

义文化生态的定义,接着指出文化产业的应运而生不是偶然的,文化产业是伴随着

主流文化和消费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在主流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博弈、合

作、竞争过程中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对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建设的三方面意义:意识

形态的播种者、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世界舞台的开拓者。最后指出如何用文化产业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建设。首先是文化传承与挖掘,运用文化产业跨界多媒体的

形式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传承和挖掘,树立文化自信、政治自信。其次是文化创新

与激活。推动主体多元化,将社会主义文化重新打造,走符合群众路线的文化产业

形式。再次是,文化立法与规制。积极推动文化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定(如文化产业

法),从法律角度规范社会主义文化生态领域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生态学社会主义文化生态

一、引言

党的十五大报告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在当下,我们应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已经成为了重要命题。

荆学民和李海涛认为,“政治传播活动是国家宰制下的政治目的性很强的信息传播过程,这种过程不可能是信息的自然循环,因此媒体永远不可能处于中心地位。政治传播的效应,不可能直奔一个个社会成员的微观态度而去,而总是着力于宏观的政治治理效果。”①在如今“去中心化”趋势愈来愈强烈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包括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新闻媒体)作为整个文化产业的一小部分,已经不能够完全宰制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建设这个宏观治理效果最优化的目标,一方面是注重内容,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重组能力,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产业特性建构兼容并蓄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态。而这两点都离不开文化产业。

①荆学民、李海涛.政治传播效应的机理与基本内核[J].现代传播,2014(10):12.

二、文化产业、文化生态学和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的定义

1、文化产业的定义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根据国家2009年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大纲》,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产业。

可以看到,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这在本质上已经默认了文化产业处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这需要我们能够客观地看待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身所有的竞争力。

2、文化生态学和文化生态的定义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主要源于“生态学”一词,该词是19世纪70年代由德国生物学家E.H.海克尔提出的,用以研究文化与整个环境生物集的关系。1955年,美国学者J.H.斯图尔德最早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文化生态学更加强调环境这一个变量。

文化生态是一定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文化生态是构成文化系统的所有内在和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这些要素包括在自然、社会和文化三个子系统内,三者共同构成一定文化的生态系统。

3、社会主义文化生态

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环境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主流或主体文化,在整个社会及其成员的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和社会主义文化生活中居于核心的主导地位。

然而,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随着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些文化环境和条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庞杂系统,并发挥着一系列综合的系统功能,呈现为一种有机的系统生态——社会主义文化生态,深刻地制约和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全社

会的文化生活走向。

三、文化产业的应运而生

在全球化的当前形势下,宏观意义上的文化存在着两种对立:以政府和市场机构为代表的主流文化,之所以称他们为主流文化是有明确的组织架构、目的和完整的传播体系。政府就像喜马拉雅山山脉,融化的雪水慢慢汇聚成河流,所有个体都会受到政府和市场机构所代表的主流文化的左右,“共饮长江水”。另一种是无数个体的消费行为汇聚而成的消费文化,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基本的欲望,“衣食住行”这四大类都不可或缺。消费文化一方面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文化处于潮流的波动中,在市场各种手段满足深度需求的条件下不断的衍生、发展。

除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形态更像是环绕在河流和高山旁的无数个小小的集群,与主流文化一样也面临着出生、成长、壮大、兴盛、危机、更迭的轨迹。

全球化、城市化使得自然环境变量的影响在大部分经济区域降到了最低,而各种交通工具的便捷、媒介使用的推广(电视、广播、手机)使得文化的普及速度呈光速一般。民意的汇集、消费者的消费潮宛如宇宙大爆炸一般,不同于以往的传播世纪,在这个信息时代,所谓的大数据就是对汇总的民意进行打包,对这个套餐进行多渠道消费、再消费以及延伸消费(广告植入)。信息的消费意味着文化接收,在赞同与否的问题上很快就会以数据的形式汇集成民意的洪流,评论也成为一种商品,为后接收者所感知并被商业机构进行再次整理打包售卖。而信息的汇集、评论、消费、转换进而形成文化被整个社会达成共识,这个过程不再是以年为计算单位,有可能是月、周、日。文化产业正是以信息的制造、生产和传播为主业,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力军而受到国家的倚重。

文化产业是伴随着主流文化和消费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在主流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博弈、合作、竞争过程中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建设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建设,通过规范社会主义文化生态来促进产业发展。

四、文化产业对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克服文艺创作的功利主义倾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文化产业是意识形态的播种者

文化产业的每一个落脚点如电影、广播、印刷品、会展、网络游戏、广告等

都带着意识形态传播的逻辑体系,试图说服使用者去接受或购买产品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各种具有消费性、娱乐性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大大增强。一方面,市场对文化产业的投资表示了极大的信心。回顾过去一年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文化企业并购潮风起云涌。2013年文化传媒板块已发生55起并购事件,涉及电影、电视剧、出版、游戏等子行业,累计资金近400亿元。2014年的文化产业并购将去年的产业热潮继续推高,据新生代文化产业交易数据库统计显示,上半年国内文化传媒产业共发生约125起并购重组与战略性入股事件,总交易金额达1000亿元人民币(美元交易均已折算)①。

文化企业产业内部以及跨产业的并购、整合和融合能够带来融资、完善产业链并增强优势,在未来3到5年内文化产业的并购之路仍将延续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在大企业做大的同时,小微企业也在更广阔的协作生存空间中壮大。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在有形化的产品和同质化的服务中注入了文化元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台湾文创产业的精采与多元。一个犀牛形茶杯,喝完茶,杯子带着余温,还可以拿来按摩脖子,而且“牛翻转”含一个意思——扭转乾坤。同样大小的普通陶土杯只能卖到几块钱,而这样的杯子能卖到380元。看似普通的杯子,通过文化、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附加值提升上百倍”。

台湾的农业观光产业,更加体现出文创与传统产业的完美融合,将普通食物、蔬菜在销售时,融入一些“有故事”的农作物,卖东西的人告诉消费者:你吃的东西有台湾文化在其中。一公斤往往能卖到500元新台币,而台湾超级市场中普通的蔬菜通常才卖60元新台币一公斤。台湾将生意做成了文化,通过品位来创造产品的价值,而不再进行低层次的价格竞争。

(三)文化产业是世界舞台的开拓者

长期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一直被视为发达国家的领地,与文化、原创相关的产品(作品)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在文化制造业产品如纸张、文具、玩具甚至动漫制作(外包)等方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了大量的“制造”工作,而核心创意和知识产权则始终掌握在美英等发达国家手中②。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无疑意味着为中国丈量世界经济版图、推广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增加了一把利器。

①来源:鑫麒麟咨询,2014年文化产业并购那些事,2014-9-11

https://www.doczj.com/doc/4a18305249.html,/s?__biz=MzA5MTA2MjkwMA==&mid=201502012&idx=3&sn=322d8f2bb19632398d

5c2b360f7b9766&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②来源:国际商报,“世界创意经济下中国跨入文化出口第一梯队”,2014-7-11

https://www.doczj.com/doc/4a18305249.html,/culture/gd/201407/11/t20140711_3142685.shtml

虽然之前发达国家占有相当大比例的版权和品牌附加值,中国等出口贸易量大的发展中国家许多都是加工制造型经济。但是近年来中国一方面向发达国家出口文化制造品,一方面也开始将自己的原创作品向世界市场推广。

网络游戏是中国文化产业出口的亮点。2012年,总计有177款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出口海外。其中有103款网页游戏出口海外,比2011年增多了46款产品,同比增长78.9%,移动网络游戏数量则比2011年增长了50%。中国网络游戏出口不再是客户端网络游戏一家独大,而是客户端游戏、网页游戏、移动网络游戏多元化发展,尤其是网页游戏、移动游戏正在成为建立和壮大新兴海外市场的先锋。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海外收入从2007年的0.5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5.7亿美元,年增长率均在50%以上。2013年1月至6月,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海外出口实际销售收入达到29.5亿元,比2012年1月至6月增长了161.1%,半年的增长率为22.7%。①这些带有文化色彩的网络游戏为中国对外文化推广的开疆辟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用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建设

(一)文化传承与挖掘。运用文化产业跨界多媒体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传承和挖掘,树立文化自信、政治自信。

对于有些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我们习惯于隔绝它,把它竖立成高高在上、万人敬仰的丰碑。但社会主义文化生态中的文化遗产,在不断传承过程中,始终是和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现在非要人为割裂,画地为牢,只能让它窒息。最积极的保护方法就是让它们融入到生产和生活中,积极地利用与时尚相结合,纳入到文化产业中。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弘扬、传承,就不能作茧自缚,僵死、封闭的方法只能导致其衰竭。在目前情况下,要通过市场竞争和产业化,传承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带来新的渠道和兴奋点。

(二)文化创新与激活。推动主体多元化,将社会主义文化重新打造,走符合群众路线的文化产业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10月15日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

①来源:东方文创网,“网游将成中国文化出口的排头兵”,2013-12-19

https://www.doczj.com/doc/4a18305249.html,/mp/appmsg/show?__biz=MjM5MzE5ODkxNA==&appmsgid=10013037&itemidx=1&si gn=60642be0c915e739502ac3159f4eafa4&3rd=MzA3MDU4NTYzMw==&scene=6#wechat_redirect

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而这一次文艺座谈会中赵本山的缺席更加说明了党和政府从文化产业主体抓起,抵制低俗文化的决心。不走哗众取宠的文化“创新”老路,要走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大道,推进文化产业主体正能量的多元化,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只有鼓励文化主体多元化,让各种文化主体积极参与到文化创新与激活的过程中来,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的建设才能尽善尽美。

(三)文化立法与规制。积极推动文化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定(如文化产业法),从法律角度规范社会主义文化生态领域的一系列问题。

在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许多文化生态问题目前仍缺乏法律依据,仅仅依靠群众力量的自觉以及目前出台的以道德底线为基准的一些保护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制定和完善文化生态保护的政策与法规,必须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加大对社会主义文化生态保护的力度。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实施多方支持的战略措施,加大政府、媒介和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的重视力度,提高对社会主义文化主体的保护意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以及重点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人,倡导文化主体保护事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规范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规划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生态。

六、总结

文化产业对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的建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促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建设,文化产业有必要成为重要纽带,来实现一种统筹全局的观照。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2-40

2、[美]J·H·斯图尔德,王庆仁译.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办法.民族译丛,1983(06):27-33.

3、李娟,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08):77-80.

4、张永贞,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研究,硕士论文,20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