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数字中国门户位抢注门户网站位网络财富第三波通讯软件建站环保科技商务外贸医疗医药食品工业农业新农村交通房地产金融保险旅游休闲商业

当前位置: 首页 >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 print 返回打印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时间: 2004-02-14 10:29:29 | [<<][>>]

【题名】: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副题名】:

【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

【标准号】:SDJ 217-84

【代替标准】:

【颁布部门】:

【发布日期】:1984年7月19日

【实施日期】:1984年7月19日

【标准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批准文号】:(84)水电水规字第33号

【批准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关于颁发试行《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的通知

(84)水电水规字第33号

根据国家计委关于修编设计规范的要求,为满足大、中型灌区(包括新建、改建、扩

建)灌溉排水渠系设计工作的需要,我部委托陕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了《灌溉排水

渠系设计规范》SDJ217-84。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进行了广泛地调查

研究,吸收了有关科研成果,并经多次讨论修改。经审查,我部批准《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

范》SDJ217-84,在全国水利部门颁发试行。

各单位在试行过程中,如有意见,请随时报告我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和陕西省水利水

电勘测设计院。

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九日

【全文】: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和10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的灌溉排

水渠系(以下简称灌排渠系)设计。其他灌区的灌排渠系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2条灌排渠系是灌溉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灌排渠系设计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设计程序,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行。

第1.0.3条灌排渠系设计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比较。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用安全,管理方便,以达到省水、节能、增产的目的。

第1.0.4条灌排渠系设计在保证灌排效益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应考虑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

第1.0.5条灌排渠系设计必须符合《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第1.0.6条由于灌区自然特点或其他条件的限制,执行本规范有关条款确有困难,或规范未作明确规定的特殊技术问题,应进行专门论证,并在设计文件中予以申述。

喷灌、滴灌、渗灌渠系设计,应按有关规范或标准执行。

第二章基本资料

第一节通则

第2.1.1条灌排渠系设计应深入灌区调查研究,认真搜集整理灌区地形、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作物需水量、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社会经济以及农业区划和发展规划等基本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勘测试验工作。

第2.1.2条有关基本资料和数据应经过审查鉴定。资料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第二节测量资料

第2.2.1条地形测量资料应具有:

1.灌区总体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25000~1/100000。

2.灌排渠系平面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0。

3.典型田间渠系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5000。

4.有特殊要求的渠道带状地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2000。带状图宽度,视地形条件而定。

5.灌排渠、沟的纵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水平1/5000~1/25000,垂直1/50~ 1/200;横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1/200。

横断面的间距:地形复杂的地区为25~100米;地形平坦为100~500米。地形变化处应加测横断面。

第2.2.2条灌区天然河流、沟道、湖泊、洼淀、沼泽等地带的平面和纵横断面测量资料,视工作需要,可参照上述条款选择适宜的比例尺。

第三节水文气象资料

第2.3.1条应搜集与灌排渠系设计有关的降水(包括暴雨)、蒸发、湿度、气温、风力、风向、日照、霜期、冰冻期以及冻土深度等气象资料。

第2.3.2条应搜集水源河流和灌区内天然河流(沟道)以及承泄区的有关水文、泥沙、水质等资料。

水源和灌区内河流(沟道)的水文资料系列应尽量相一致。

第2.3.3条灌排渠系设计所需要的主要水文气象资料系列,一般应不少于15年。

第四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第2.4.1条灌排渠系中的干、支渠线可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工作。对特殊地质问题应进行专题研究。

第2.4.2条灌区水文地质应查明:地下水类型、埋深、含水层厚度特征、地下水动态、流向、补给与排泄条件、水质、综合补给量和可开采量,并绘制水文地质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50000~1/100000。对沼泽化、盐碱化地区还应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经过分析论证,对不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地区的水文地质工作内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适当从简。

第五节土壤资料

第2.5.1条对灌区作物根系活动层内的土壤应进行调查和试验,其成果内容包括:

一、土壤物理资料:如土壤类型分布、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容重、比重、孔隙率等。

二、土壤化学资料:如pH值、全盐量、盐分组成及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等。

三、土壤水分特性资料:如饱和含水量、渗透系数。渗吸速度、给水度、田间持水量、调萎系数、毛管水上升高度等。

第2.5.2条灌区土壤资料应附的填图包括:土壤分布图、土壤盐碱化程度图、土壤改良区划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00~1/100000,典型地区用1/5000~1/10000。

第六节现有水利设施与自然灾害资料

第2.6.1条应对灌区已成的灌溉、排水、防洪等工程设施及当地地表、地下水资源利用等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价。

第2.6.2条应查明灌区历年发生的旱、涝、盐、渍等自然灾害的范围、面积、成因以及损失等。

第七节社会经济和科学试验资料

第2.7.1条应按灌区行政区划调查人口、土地面积(山、川、丘陵、原地)、耕地面积(水田、水地、旱地)以及机械化发展水平等资料。

应对灌区内的水田、水地、旱地的作物组成、耕作制度、单产、总产、农业总产值、投资、成本和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等分项作出调查统计。

第2.7.2条应搜集灌区或临近灌区灌溉排水有关科学试验资料。如作物需水量、灌水技术、作物耐渍深度、作物耐淹能力、耐盐能力,以及除涝防渍、盐碱化的防治、渠道防渗和防治的冻胀措施等。

第2.7.3条应搜集建筑材料的来源、储量、单价、运距及运输方式等资料,为工程概(预)算提供依据。

第2.7.4条应搜集林业、牧业、渔业、工业、交通、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现状和规划资料,并征求这些部门对灌排渠系设计的要求。

第三章灌区规划

第一节灌区规划的任务、原则及内容

第3.1.1条初步设计阶段灌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基础上,进一步论证灌区建设的可行性;确定设计水平年和灌排设计标准;选定灌区建设最优方案;制定灌区总体布置。

第3.1.2条灌区规划应贯彻:全面安排,分期实施;统筹兼顾,综合开发;因地制宜,保证实效等原则。

第3.1.3条灌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论证灌区土地分类评价和水土资源平衡条件,核定灌区范围和灌排面积,选定设计水平年,灌排设计标准、灌排方式,研究灌区建设方案;提出灌区水利土壤改良分区及其综合治理意见;进行水文水利计算;布置灌排渠系及其建筑物;制定田间工程典型规划;制定综合利用规划;拟定渠系工程实施程序和灌排管理方案;分析工程效益与技术经济指标。

第二节灌区总体布置

第3.2.1条灌区总体布置是在对其旱、涝、渍、盐等进行综合治理及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其建筑物、道路、林带、村庄、电力线路、通讯线路等所作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第3.2.2条灌区应设置排水系统,做到有灌有排,灌排并重,满足除涝要求,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过湿与沼泽化或盐碱化。

水稻地区应研究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

第3.2.3条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的灌区,应根据水文、气象、土壤、水文地质及作物种植等条件,划分不同类型区,分区进行布置和设计。

第3.2.4条抽水灌区应主要根据经济合理及便于管理的原则进行分区。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可结合台地、原地、丘陵地、局部高地、沟壑等地貌特征,进行分区。

第3.2.5条抽水灌区的经济扬程应根据抽水灌溉的成本和增产效益的综合分析成果,合理确定。

第3.2.6条抽水灌区的分级应根据灌区地形特点,渠道合理的控制面积和间距、工程投资和年运行费用合理的原则,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综合分析,择优采用。

第3.2.7条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及要求,分别采取地表水、地下水结合,大、中、小并重,蓄、引、提结合,渠、井、沟、塘、库联用,丘陵地区长藤结瓜以及其他合理的形式。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回归水),提高水的利用系数。

第3.2.8条灌区排水方式,应根据涝、渍、盐碱化的成因,结合灌区地形、土壤、水文地质条件及技术经济条件,经分析论证后,因地制宜地确定。

对于以降水、灌溉渗水为主而形成需要排水的地区,一般应采用水平排水的方式排水。

对于地下深层承压水补给潜水的地区,应考虑采用竖井抽水结合明沟输水的方式排水。

对于外来地表水及地下水为主或由于地形地势的特殊条件而形成需要排水的土地,可分别采用地面排洪沟、地下截水沟或骨干排水沟的方式排水。

当地下潜水量丰富,水质又宜于灌溉的地区,可结合井灌井排,“以灌代排”的方式排水。

对于排水地区内的局部低洼土地,排水确有困难时,可采取修筑沟洫台(条)田的方式治理。

第3.2.9条排水系统的布局,可根据地形、水系、承泄区条件以及现有工程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排、截、滞、抽等方式。

第3.2.10条对于滨湖、圩垸等低洼灌区,应在联圩并垸、整治河道、巩固防洪堤闸、能蓄保泄的前提下,设置完善的灌排渠系及必要的截渗工程,以做到内外分开、高低分开、灌排分开、水旱分开,控制内河水位和地下水位。

第3.2.11条对于滨海感潮灌区,应在布置灌排渠系的同时,设置必要的挡潮、防洪海塘、堤、闸及截渗工程,做到拒咸蓄淡,蓄泄兼筹,适时灌排。

第3.2.12条低洼灌区排涝、必须贯彻蓄泄兼筹的方针,一般应使涝区具有一定的蓄涝容积,以削减排涝峰量。

蓄涝水面率可根据涝区具体条件,因地制宜的确定。在南方圩垸水网地区,一般应不小于5%。在盐碱化和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地区,采用蓄涝措施应进行分析论证。

可用作蓄涝的有湖泊、洼淀、河道、排水沟、坑塘等。

第3.2.13条设计蓄涝水位,一般应低于排水地面0.2~0.3米;起蓄水位,在非盐碱化地区,一般可低于地面1~2米。起蓄水位以下的水深,可根据其利用要求具体确定。

抽排蓄涝地区,可不受此限制。

第3.2.14条在水资源欠缺地区设计灌排渠系时,应从水源、水质以及工程技术经济等方面,研究论证利用排水干沟、支沟的水,进行灌溉的可行性。

第3.2.15条利用排水沟中的水进行灌溉的方式,应进行专项设计。必须防止田间灌排渠沟合一,串灌串排等不良现象。

第3.2.16条排水承泄区应与排水分区和排水系统的布置相协调,并能承泄排水沟泄入的全部来水。

可用作承泄区的有海洋、江河、湖泊、溪涧、洼淀以及地下深厚透水层、岩溶区等。

选用地下承泄区应具备必要的水文地质勘探成果资料经过技术经济性论证,审慎确定。

第3.2.17条承泄区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一、在设计条件下,保证排水沟良好的出流条件,不因排水造成不利的率壅水、浸没或淤积。

二、稳定的河槽和安全的堤防。

承泄区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如裁弯、疏浚、扩宽、清滩、建闸等加以治理。

第3.2.18条承泄区的设计水位应满足排水系统出口设计水位的要求,以便自流畅排。

承泄区的设计水位,当排水出口顶托不大时,可考虑采用:排水出口修建闸、涵,进行抢排;排水出口段修筑回水堤,允许适当壅高;调整排水沟道比降;下移排水出口等措施,争取自排。当承泄区水位变幅较大(如潮汐影响),还可考虑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形式。

当承泄区水位长期较高,无法自流排水时,则应考虑抽排。

第3.2.19条灌区道路分为公路、简易公路、田间生产道路及灌排管理道路等。

道路的主要技术指标:公路应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确定;简易公路一般可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四级公路技术指标取定;田间生产道路,应根据当地生产条件,照顾远景发展拟定;灌排管理道路,可按管理要求制定。

第3.2.20条灌区道路网的规划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保证交通顺畅,便利农业生产,适应施工与工程管理。

二、要与灌排渠、沟相结合。

三、要与田间工程规划相一致。

四、路线短,占地少,工程量省。

第3.2.21条要因地制宜的在渠、沟、路旁种植树木,绿化环境。避免在渠、沟内坡植树。

渠、沟通过风沙地段,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防风、防沙、经济林等专用林带及防沙草障等,可按有关部门的规划布设,并应尽量与渠、沟、路旁的植树相结合。

第3.2.22条在灌区总体布置时,可根据技术经济条件。考虑干、支渠、沟的综合利用,郊城乡供水、航运、水能、养殖等。

第3.2.23条在灌区总体布置时,应考虑管理机构和必要的试验、观测站及通讯线路等的设置。

第3.2.24条田间灌排渠系的规格以及路、林、塘、井等的结合方式,应根据灌区内的不同分区特点,选择若干典型,提出典型布置。

第3.2.25条在灌区总体布置时,为了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保护水质和生态环境,必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论证,并提出对不利影响的改善措施。

第三节灌区工程经济效果评价

第3.3.1条灌区工程经济效果评价的任务是:阐明设计灌区工程的经济效果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论证和核定灌区工程方案经济技术合理性。

所有灌区工程的设计,都必须进行经济效果评价。

第3.3.2条灌区工程的经济分析,必须遵循《水利经济计算规程》,按其原则、内容、要求、方法等进行。

第3.3.3条灌区工程,除灌溉排水渠系工程外,还包括蓄(引)水枢纽、排水承泄区及渠系建筑物等项工程。因此,工程投资、工程费用、工程效益及技术经济指标等,均应按灌区工程进行分析计算。

第四章灌溉设计标准

第一节灌溉设计标准

第4.1.1条灌溉设计标准是反映设计灌区的设计效益达到某一水平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一般以灌溉设计保证率表示。

第4.1.2条灌溉设计保证率系指设计灌溉用水量的保证程度,用设计灌溉用水量全部获得满足的年数占计算总年数的百分率表示即:

灌溉用水量全部获得满足的年数

灌溉设计保证率=──────────────────3100%

计算总年数

第4.1.3条灌溉设计标准的确定,应根据灌区水土资源、作物组成、气象水文、水量调节程度、经济效益及国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要求等因素综合研究选定。

采用灌溉设计保证率作为灌溉设计标准的地区,一般可参照表4.1.3选用。

表4.1.3

┌──────────┬──────┬────────┐

│地区│作物种类│灌溉设计保证率%│

├──────────┼──────┼────────┤

│缺水地区│以旱作物为主│ 50~75 │

││以水稻为主│ 70~80 │

├──────────┼──────┼────────┤

│丰水地区│以旱作物为主│ 70~80 │

││以水稻为主│ 75~95 │

└──────────┴──────┴────────┘

第4.1.4条为进一步反映灌溉保证程度,可用灌溉用水保证程度作为灌溉设计标准的辅助指标。

灌溉用水保证程度,是用多年平均灌溉供水量占多年平均设计灌溉用水量的百分率表示,即:

多年平均灌溉供水量

灌溉用水保证程度=────────────3100%

多年平均设计灌溉用水量

第4.1.5条灌溉设计保证率的计算应采用时历年法。时历年系列一般不应少于15年。

第二节灌溉制度

第4.2.1条灌溉制度是灌区规划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和渠系设计的基本依据。

第4.2.2条灌溉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灌溉定额(播前和生育期亩净灌水量总和)、灌水定额(亩次净灌水量)、灌水时间及灌水次数。

第4.2.3条灌溉制度应根据灌区自然条件、作物组成和轮作制度,考虑农业技术措施及灌水方法的改进,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当地的先进灌溉经验,结合灌溉试验资料制定。也可依据当地试验资料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设计。

在盐碱化和滨海地区应考虑洗盐用水。如有条件时,还应考虑引洪放淤改良盐碱地的具体灌溉措施。

第4.2.4条灌区作物组成、计划产量及轮作制度,可参照农业规划及水利区划要求,由设计部门和农业部门研究制定。

第4.2.5条灌区内如气象、水文、土壤、水文地质、作物种植等方面差异较大时,应分区制定灌溉制度。

第4.2.6条灌溉制度应采用时历年法,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及历年降雨过程,逐年分析拟定。

在水源充足地区,可根据作物生育期降雨频率,选用典型年进行设计。

第4.2.7条作物需水量是设计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应根据当地或自然条件类似地区的试验成果确定,或选用公式估算。

第4.2.8条旱作物灌溉定额包括播前灌溉和生育期灌溉两部分。

播前灌溉一般只进行一次,可按下式计算:

H──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最大深度(米);

γ──土层内的平均土壤容重();

β──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以占干土重百分数计);

β0──播前田间土壤含水量(以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计)。

生育期灌溉定额按下式计算:

式中E──作物田间需水量();

P?0──作物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

W0──播前H深度土层中的原始储水量();

W──作物生育末期H深度土层中的储水量();

Wk──作物生育期内地下水的补给量()。

在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的地区、设计灌溉定额时应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

第4.2.9条设计旱作物灌水定额时应根据灌区作物生育特点,选择先进的灌水方法、灌水技术,保证各生育期水量平衡。据现有的沟、畦灌水经验。播前灌水定额一般为

50~70,生育期的灌水定额一般为40~60。

第4.2.10条盐碱地的灌溉,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

第4.2.11条水稻灌溉制度与稻田所要求的水层深度有关。稻田水层变化可用下列水量平衡方程计算:

式中──灌水时段末田间水层深度(毫米);

──灌水时段始田间水层深度(毫米);

P──灌水时段内降雨量(毫米);

M──灌水定额(毫米);

E──时段内作物需水量(毫米);

C──时段内稻田排水量(毫米);

──时段内稻田渗漏量(毫米),该值与稻田位置、

土壤、翻犁深度、地下水位高低、出流条件、泡田方法等有关。稻田渗漏一般只计算田面渗漏,计算公式:

=kt

式中:k为稻田日平均渗漏强度(毫米/日);t为稻田淹水时间(日)。

田面水层深度,应按不同生育阶段分别规定允许上限和下限。为充分利用降雨量,节约灌溉水量,当降雨量大时,田面水层深度可以比上限值略有增加。

稻田灌水定额,为适宜水层深度的上下限之差。

第4.2.12条水稻灌溉用水量包括秧田、泡田及本田期三个阶段用水之总和。

一、秧田期用水量:育秧应根据灌区条件采用先进方法。秧田一般占水稻大田面积的

1/7~1/15。秧田期用水量应根据当地实践经验或试验资料确定,也可用下式估算:

式中──秧田期用水量();

──秧田期日耗水强度();

──秧令期(日);

──秧田期有效降雨量()。

当秧田为了防寒抗冻等,有额外用水时,上式还应计入该项用水量。

二、泡田期用水量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 ──泡田用水量();

──使一定土层达到饱和时所需水量();

H──饱和土层深度(米);

γ──饱和土层的土壤容重();

──分别为土壤饱和含水量和泡田前土壤含水量,均

以干土重百分数计;

K──土壤渗漏强度(米/日);

──泡田历时(日);

α──建立插秧时田面水层深度h(米)所需水量,即

α=667h();

──泡田期水面蒸发量();

──泡田期降雨量()。

泡田期蒸发量可利用水面蒸发观测资料。

三、本田期用水量

水稻生育期对田面水层深度有不同要求,应根据水层变换特点,分阶段计算灌水次数与灌水定额。生育期内各阶段水量消耗包括:腾发量(e),渗漏水量(Kt),换水或晒田排除水量(),以及田面水层变换所增减的水量(±△W,增为正,减为负)。

阶段有效降雨量P't。阶段水量平衡方程如下:

式中Mt──阶段灌溉定额()

P't──阶段有效降雨量()。

t时段内灌水次数(nt)与田面水层的变化幅度有关,

分别为灌水前后田面水层深度,h2-h1为每次灌水

定额。此值应换算为。

稻田各阶段灌水定额按水量平衡原理求得。

第4.2.13条作物每次允许灌水延续时间,应根据作物需水特性和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根据各地经验,灌区不同作物允许灌水延续时间可参考以下数值。

水稻:泡田灌水7~15昼夜;生育期灌水3~5昼夜。

冬小麦:播前灌水10~20昼夜;拔节前后灌水10~15昼夜。

棉花:播前灌水10~25昼夜;花铃期、吐絮期灌水8~15昼夜。

玉米:播前灌水10~20昼夜;拔节期灌水10~15昼夜;

抽穗期灌水8~12昼夜。

第4.2.14条灌水率可用4.2.13式计算:

αM

q=─────(4.2.13)

8.64T

式中q──灌水率(/秒/万亩);

M──灌水定额();

α──作物种植比例(%);

T──灌水延续时间(日)。

第4.2.15条根据计算的各种作物的灌水率,应绘制灌水率图,并加以修正,使修正后的灌水率比较均匀,最小值一般应不小于设计灌水率的40%。设计灌水率一般应采用修正灌水率图的最大值。

第五章排水设计标准和排水模数

第一节排水设计标准

第5.1.1条排水设计标准是指对一定重现期的暴雨或一定量的灌溉渗水、渠道退水,在一定的时间内排除涝水或降低地下水位到一定的适宜深度,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排水设计标准分为排涝标准,排渍标准以及改良和预防盐碱化的排水标准等。

排水设计标准还应包括承泄区水位的标准。

第5.1.2条排水设计标准中的暴雨重现期,应根据经济效益分析确定,一般采用五至十年。

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条件较差的地区,可适当降低标准或

采取分期提高的办法。

第5.1.3条排涝标准的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可根据排水地区具体条件决定。

对于旱田作物一般采用1~3日暴雨在1~3日排完。

对于水稻一般采用1~3日暴雨在3~5日内排至耐淹水深。

对于具有蓄涝容积的排水系统,则应考虑采用较长历时的暴雨,有的还须采用具有一定间歇期的前后两次暴雨作为设计标准。

第5.1.4条排渍标准:在降雨成渍的地区,一般采用三日暴雨5~7日将地下水位排至耐渍以至排渍设计深度;在灌水成渍的旱作地区,一般采用灌水后一日内将齐地面的地下水位降低0.2米。

第5.1.5条旱田作物的耐渍深度的最小值(幼苗期)一般可取0.5米。

排渍设计深度为作物生长旺盛阶段适宜的地下水埋深。旱田作物的排渍设计深度,一般为1.0~1.5米;水稻田的排渍设计深度一般为0.4~0.6米。

第5.1.6条改良和防治盐碱化的排水标准,除执行5.1.2、5.1.3、5.1.4条有关规定外,还必须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

第5.1.7条适宜于机械耕作的可通性的排渍设计深度,可根据各地机耕具体要求确定,一般采用0.7米左右。

第5.1.8条承泄区的设计水位标准,可根据各地具体条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承泄区的设计水位,一般采用与排水区设计暴雨同频率的洪水位,或用排水历时内的多年平均高水位值,也可采用实际年洪水位。

第二节排水模数

第5.2.1条排水模数系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的地表(涝)或地下(渍)排水径流量。

设计排水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际观测资料取定。在无实测资料时,可按设计要求用公式计算。

第5.2.2条设计地面排涝模数应根据排涝地区具体情况进行计算。

大面积的排涝模数,一般根据各地的经验公式计算。

小面积的排涝模数,一般可采用附录五所列公式计算。

第5.2.3条设计地下排渍模数可根据地下水补给类型的动态,具体分析确定。排渍

模数计算一般可采用附录五所列公式。

第5.2.4条盐碱化地区的冲洗排水模数,可根据冲洗要求,具体分析计算确定。

第5.2.5条地下水位达到设计控制深度要求后的地下日常排水模数,应根据实际测验或调查资料确定。无资料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在0.002~0.007。

范围内选定。

第六章灌排渠系布置

第一节灌排渠系的组成、分级、名称及任务

第6.1.1条灌溉渠系由各级灌溉渠道和泄(退)水渠道组成。排水沟系由各级排水沟、截水沟和承泄区组成。

第6.1.2条灌溉渠道一般包括干、支、斗、农四级固定渠道。排水沟包括干、支、斗、农四级固定沟道。农渠、农沟以下按需要设毛渠、毛沟等临时灌溉渠及排水沟。

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可设总干、分干、分支、分斗等渠、沟,其设计原则和要求与同级渠、沟相同。

灌区面积较小时,可酌情减少渠道或沟道级数。

第6.1.3条灌溉干渠从水源引水,主要起输水作用,并配水给支渠。

支渠从干渠引水,配水给斗渠。

斗渠从支渠引水,配水给农渠。

农渠配水给临时毛渠。

为了便于管理应尽量不越级配水。

第6.1.4条排水系统自田间排水网起,逐级汇流,直至承泄区。

第6.1.5条田间工程系指斗渠、沟以下的渠、沟及其建筑物,包括平整土地、园、林、路等工程。

第6.1.6条灌溉与排水系统应互相配合,在一般情况下,要求灌溉与排水分开自成系统。

灌溉排水系统的一般形式如图6.1.6所示。

第二节灌排渠系布置的基本原则

第6.2.1条灌溉渠系应在灌区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排水系统的规划合理

布置。

第6.2.2条灌溉渠系主要根据地形、地质等条件布置,并尽量照顾行政区划。必要时

应考虑综合利用。

第6.2.3条灌溉渠系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安全及时供水,便于管理运用。

二、在水土资源允许条件下,灌溉面积大,占地少。

三、渠系及其建筑物的工程费用和管理费用合理。

四、渠系水利用系数高。

五、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

六、便于农业耕作。

七、有利于道路网、林带、居发点、城乡用水、环境保护等建设。

图6.1.6 灌排系统布置示意图

第6.2.4条灌溉干、支渠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干、支渠的布置应通过方案比较确定。

二、干、支渠应布置在较高地带,一般多沿等高线布置或沿分水岭布置。大型渠道最好不直接通过库塘。

三、干渠输水段主要考虑行水安全要求,一般布置成挖方,并应尽量避免深挖、高填、地质条件差、隐患和穿越村庄。

四、支渠以方便配水为主,一般可布置成半挖半填,以节省土方。

五、平原地区支渠长度最好不超过15公里。支渠间距根据斗渠的长度确定,一侧控制时为3~5公里,两侧控制时可增大一倍。

六、土质干、支渠弯道半径应大于水面宽的5倍,当土渠弯道半径必须小于水面宽度的 5倍时,应考虑防护措施,石渠或衬砌渠道的弯道半径应大于其水面宽度的2.5倍。

第6.2.5条排水沟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安全及时排水、工程费用最省,便于管理。

二、要与灌溉渠系的布置、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网、林带、行政区划及承泄区的选定相协调。

三、各级排水沟都要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的最低处,并贯彻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出以及自排为主、抽排为辅的原则。

四、为适应灌、排、滞、蓄的有机结合,和照顾城镇等排水需要,在沿江、河、湖、海平原地区及地下水面接近地面的低平地区,田间排水系统必须和灌溉系统分开,河网、圩烷地区应按具体情况布置。

五、干沟出口应选在承泄区水位较低、河床稳定的地方,干沟布置应尽量利用天然河、沟,并根据需要进行裁弯取直,扩宽挖深或加固堤防。

六、支沟与干沟及干沟与承泄区的衔接处一般以锐角(35°~60°)联接,湖泊、海湾等承泄区不受此限制。

七、在有外水侵入处,应布置截水沟将灌区外部地面水及地下水引入排水沟或直接排至承泄区。

八、水早间作地区,在水、旱田之间应布置截渗排水沟。

九、排水干、支沟的弯道半径同灌溉渠道。

第三节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

第6.3.1条斗渠以下各级灌溉渠道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便于配水和灌溉,提高灌溉效率。

二、适应农业生产和耕作的要求。

三、平整土地、修建渠道和建筑物的工程量最少。

第6.3.2条斗渠以下各级渠道根据不同地形和控制的灌溉面积可有三种布置:

一、斗、农、毛、顺、腰五级渠道。

二、斗、农、毛、腰四级渠道。

三、斗、农、毛三级渠道。

第6.3.3条平原地区斗渠的控制面积一般为3000~5000亩,长度3~5公里,斗渠的间距以便于灌溉管理并考虑机耕的要求确定,一般为600~1200米。两侧控制时,间距可适当增太。

丘陵地区斗渠的控制面积、长度和间距应根据具体地形确定。

第6.3.4条斗渠布置应根据支渠的布置情况而异,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平原地区斗渠宜垂直于支渠,斗渠以下各级渠道应布置成互相垂直的渠道。

二、丘陵地区地面天然坡度在1/10~1/200之间,当支(干)渠与等高线平行,且坡面较长时,斗渠可垂直等高线布置,每条毛渠负担一级梯田,或在斗渠上直接开设临时的渠道──顺渠。

当支(干)渠一侧或两侧为窄长的斜坡时,斗渠可以平行于支渠布置。

三、原、坡结合地区斗渠一般垂直等高线布置。

第6.3.5条斗渠布置应考虑人、畜用水。必要时可布置专门的供水渠道与蓄水池相通。

第6.3.6条农渠一般垂直斗渠布置,平原地区农渠的长度通常为500~1000米,间距为200~400米,灌溉面积为200~700亩,丘陵地区可以适当减小。在有控制地下水位要求的地区,农渠间距应按农沟间距确定。

第6.3.7条农渠以下的临时渠道的布置取决于下列条件:

一、作物配置和播种方向。

二、灌水方法与沟畦规格。

三、上级渠道的布置形式。

四、地形和地面坡降。

五、土地利用边界。

六、土地平整工作量。

第6.3.8条灌水沟、畦的长度与土地平整后地面纵坡、流量、土壤渗透性、持水率、上下游受水均匀度、灌水定额等因素有关,需要根据专门试验或自然条件相似的灌区经验确定。无试验或实践资料时,在地面坡度为1/400~1/1000时,沟、畦长度一般采用30~50 米。畦宽应为播种机宽度的整倍数,一般可采用2~4米。

第6.3.9条为了便于耕作,灌排农渠、沟和毛渠、沟应尽量布置成直线,或折角不小于120°的折线,同级渠道间应尽量平行布置。

第6.3.10条在灌区应选择几个典型地段作出平整土地规划及沟、畦和格田的典型布置,并以此估算灌区土地平整的工作量。

第6.3.11条丘陵地区渠系布置要因地制宜,既要考虑便于灌区内塘堰的引蓄,又要便于农田排、灌。

南方丘陵地区的田间渠系,可按地形分为冲垄田、塝田、岗田三种情况进行布置。

一、冲垄田是位于丘岗之间的低槽田。以排为主,排灌结合。较小的冲垄田,采取冲上灌,冲下排;较大的冲垄田,灌溉渠道可布置在冲垄两侧,来水面积较大的一侧布置排水沟,另一侧布置灌排结合的渠道。

二、塝田是低槽两侧山坡上的田。以灌为主,灌排结合。斗渠沿等高线布置,农毛渠

垂直等高线布置,渠尾排入塘内或泄入排水沟。渠线一般顺着穿塝田的人行路边布置为宜。

三、岗田是丘岗顶上的田。以灌为主,引蓄结合。渠道应顺分水岭布置,田间渠道可

因地制宜地布置。

第6.3.12条在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为了节省占地,节约水量、便于耕作,提高灌

溉效益,使农作物获得更高的产量,田间灌溉渠道可用地下管道或地面移动式管取代。

第6.3.13条在需要降低地下水位的地区,应以排为主布置田间灌溉渠系。排水农沟,以下必要时可以加设排水毛沟或排水暗管。

第6.3.14条田间排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应遵照以下基本原则:

一、斗沟以下的沟道最好布置成相互垂直;斗、农沟的布置要与灌溉系统、道路网、林

带相结合,尽量使沟道顺直。

二、当末级固定灌溉渠道是单向分水时,灌溉渠道和排水沟应相邻排列;当末级灌溉渠道呈双向分水或地形中间低洼时,灌溉渠道和排水沟应相间排列。在地形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地采用两面控制的相间排列形式。

三、沟(管)道要相互平行沟(管)道间距可根据排水要求,结合沟(管)的深度,

合理确定。

四、为了节省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埋设暗管。

五、末级沟(管)应与地形等高线和地下水等高线平行或成锐角。

第6.3.15条排水农沟的间距,应根据试验资料确定。在缺乏资料时,可参照临近灌区的资料或选用附录七的公式计算确定。

第四节泄(退)水渠道的布置

第6.4.1条泄(退)水渠道包括渠首排沙渠、中途泄水渠和渠尾退水渠,其主要作用是排沙、调节流量、退泄灌溉余水,和保证渠道及建筑物安全行水。

第6.4.2条干、支、斗渠的末端应考虑退水设施。

第6.4.3条在干渠渠首段需要调节流量和排沙的适当地点、主要建筑物及重要渠段的上游,应设置泄水渠。

第五节渠系防沙及防洪

第6.5.1条干、支渠道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控制的灌溉面积大小、洪水灾害情况及政治、经济影响,结合防洪的具体条件。参考下表选定。

渠道设计流量(/秒)洪水重现期(年)

<10 5~10

10~50 10~20

50~100 20~50

>100 50~100

第6.5.2条灌溉渠道跨越天然河、沟时均应设置立体交叉排洪建筑物,保证设计洪水顺畅通过。一般排洪建筑物的防洪标准采用第6.5.1条下限值。

第6.5.3条傍山渠道应设排洪天然沟,将坡面洪水就近引入天然河、沟。小面积的洪水,在保证渠道安全的条件下、可退入灌溉渠道。

第6.5.4条灌区以外的地面水,可从灌区边界布置的排洪沟或截水沟排走。

第6.5.5条对多泥沙河流引水的渠道,应根据地形条件,采用防沙措施,并进行专项设计。

第七章渠、沟流量计算

第一节渠、沟流量和利用系数

第7.1.1条设计灌溉渠道时应确定下列三种流量:

(一)设计流量。

(二)加大流量。

(三)最小设计流量。

设计排水沟道时应确定下列三种流量:

(一)排涝设计流量。

(二)排渍设计流量。

(三)日常流量。

第7.1.2条干、支渠道须按三种流量进行设计,斗渠以下只按设计流量进行设计。

第7.1.3条灌溉渠道流量分为田间净流量、净流量和毛流量(即设计流量)。

田间净流量():系指从干、支、斗、农渠送到田

间的净流量。

净流量():渠道送到其下级渠道的流量的总和。

毛流量(:包括渠道输水损失在内的流量,亦即下级渠道由

上级渠道引入的流量。

第7.1.4 条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用以下四种系数来表示:

一、渠道水利用系数(),为灌溉渠道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即:

二、渠系水利用系数(),为灌溉渠系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它

的数值等于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即:

三、田间水利用系数(),为实际灌入田间的有效末量和末级固定

渠道(农渠)放出的净水量的比值。即:

式中──农渠的灌溉面积(亩);

──灌水定额();

──农渠放出的净水量()。

四、灌溉水利用系数(),为实际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和渠首引入

水量的比值。即:

式中A──全灌区的灌溉面积(亩);

──渠首引入的水量()。

第二节灌溉田间净流量

第7.2.1条灌溉渠道在正常情况下,干、支渠一般应按续灌设计。但当支渠渠床土质渗透系数大,须要减少渗漏损失;渠道比降小,须集中较大流量以防止渠道淤积;或划分为灌溉面积较小的数条分支渠时,才允许按轮灌设计。

第7.2.2条斗、农渠一般应按轮灌设计,各轮灌组的面积应尽可能的相等,相差最好不超过10%。并与作物组成相协调。

按续灌配水时,渠道的田间净流量可按下述公式确定:

式中──设计灌水率(/秒/万亩);

A──渠道控制的灌溉面积(万亩)。

按轮灌进行配水时:

式中N──轮灌组数。当轮灌织数面积大致相等时,

上级渠道控制面积

N=────────────

本轮灌组灌溉面积

如轮灌组灌溉面积相差过多,则N值应具体分析确定。

当支渠续灌,斗、农渠同时轮灌,同时工作的斗渠有n条,每条斗渠里同时工作的农渠有k条。可自下而上分配田间净流量。

支渠的设计田间净流量

α──各种作物种值面积占灌区面积的百分数;

m1、m2、m3──第1、2、3…作物在该时段内灌水定额();

T──灌水时间。

由支渠分配给每条农渠的田间净流量

SDJ217-84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和10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的灌溉排水渠系(以下简称灌排渠系)设计。其他灌区的灌排渠系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2条灌排渠系是灌溉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灌排渠系设计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设计程序,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行。 第1.0.3条灌排渠系设计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比较。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用安全,管理方便,以达到省水、节能、增产的目的。 第1.0.4条灌排渠系设计在保证灌排效益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应考虑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 第1.0.5条灌排渠系设计必须符合《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第1.0.6条由于灌区自然特点或其他条件的限制,执行本规范有关条款确有困难,或规范未作明确规定的特殊技术问题,应进行专门论证,并在设计文件中予以申述。 喷灌、滴灌、渗灌渠系设计,应按有关规范或标准执行。 第二章基本资料 第一节通则 第2.1.1条灌排渠系设计应深入灌区调查研究,认真搜集整理灌区地形、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作物需水量、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社会经济以及农业区划和发展规划等基本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勘测试验工作。 第2.1.2条有关基本资料和数据应经过审查鉴定。资料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第二节测量资料 第2.2.1条地形测量资料应具有: 1.灌区总体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25000~1/100000。 2.灌排渠系平面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0。 3.典型田间渠系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5000。 4.有特殊要求的渠道带状地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2000。带状图宽度,视地形条件而定。 5.灌排渠、沟的纵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水平1/5000~1/25000,垂直1/50~1/200;横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1/200。 横断面的间距:地形复杂的地区为25~100米;地形平坦为100~500米。地形变化处应加测横断面。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全文】: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前言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0]160号文下达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后更为《灌溉 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任务,在水利部领导下,由水利部科学技术司、农村水利司 和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编制组自1991年4月开始工作,1994年3月完成征求意见稿,1996年4月完成送审稿,并于1997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审查。 《灌溉与排水工程没法规范》分总则,工程等级划分,设计标准,总体设计,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灌溉输配水系统,排水系统,田间工程,灌排建筑物,喷灌和微灌系统,环境监测与保护以及附属工程设施,共12章36节356条和15个附录,内容全面覆盖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除结构计算以外的各个方面。既有将灌溉排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总体设计,也有灌溉工程枢纽和单项灌排建筑物设计;既包括了水源工程、输配水渠道、排水沟和畦灌、沟灌等常规设计内容,也包含了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喷灌、微灌节水等新技术;既对灌区环境保护设计提出了要求,也对逐步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所必须设置的附属工程设施作出了规定。 本规范由水利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在使用过程中,各单位应积极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寄往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管理组(地址:北京市安德路六铺炕,邮编:100011)。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参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西北农业大学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正式版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 2006-01-18 发布 2006-06-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409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4-2006,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6、4.1.4、4.3.3、4.4.6、4.6.1、4.10.3、4.13.2、5.1.3、5.1.9、5.1.11、6.1.8、6.1.18、6.1.19、6.1.23、 6.3.9、6.8.22、6.11.4、6.11.8(4)、6.11.13、6.12.3、 7.1.3、7.3.8、7.3.9、 7.3.11、7.3.1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及《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1997年第12号)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 ○六年一月十八日

前言 本规范系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OO二~二OO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3]102号,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对原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进行全面修订。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增加水资源利用(包括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术语和符号、非开挖技术和敷设双管、防沉降、截流井、再生水管道和饮用水管道交叉、除臭、生物脱氮除磷、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曝气生物滤池、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污泥处置、检测和控制的内容;调整综合径流系数、生活污水中每人每日的污染物产量、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间距、土地处理等内容;补充塑料管的粗糙系数、水泵节能、氧化沟的内容;删除双层沉淀池。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具体管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建意,请将相关资料寄送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邮编200092,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参编单位: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合肥市市政设计院 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重庆大学 主要起草人:张辰(以下按姓名笔划为序) 王秀朵孔令勇厉彦松刘广旭刘莉萍刘章富刘常忠

(技术规范标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SL207—98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网页制作:CWSnet1998-04-04发布1998-05-01实施 目次主页 前言 1 总则 2 工程规划 3 灌溉水源 4 灌溉用水量 5 灌溉水利用系数 6 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 7 效益 8 节水灌溉面积 附录A 名词解释 附录B 有关参数的计算测 定方法 条文说明 前言 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对节水灌溉形势的正确分析,1990年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布置了节水灌溉标准的研究任务,旨在进行探索,积累经验。1994年又组织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为厅(局)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讨论,形成规范战雏形,1996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1997年初,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下,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1997年4月底完成初稿,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于1997年12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12月底完成送审稿,并于1998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专家审查。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分总则、工程规划、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效益、节水灌溉面积,共8

章40条和2个附录。它既反映中国现阶段水平,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既坚持高起点、高要求,又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既重视水利建设规范的共性,又突出节水灌溉的特点,充分吸收了我国节水灌溉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科学技术司 黑龙江省水利厅 广西自治区水利厅 甘肃省水利厅 河北省水利厅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英能黄修桥沈秀英窦以松赵乐诗王晓玲 李赞堂马济元袁辅恩陈杰臣武福学宋伟 1 总则 1.0.1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节水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不得使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产品使用说明的产品。 1.0.5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切实发挥节水增产作用。 1.0.6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工程规划 2.0.1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材料、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2.0.2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采用的节水技术应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相结合。

室内外排水设计规范方案

4.3 管道布置和敷设 4.3.1 小区排水管的布置应根据小区规划、地形标高、排水流向,按管线短、埋深小、尽可能自流排出的原则确定。当排水管道不能以重力自流排入市政排水管道时,应设置排水泵房。 注:特殊情况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真空排水系统。 4.3.2 小区排水管道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道路的行车等级、管材受压强度、地基承载力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小区干道和小区组团道路下的管道,其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70m; 2 生活污水接户管道埋设深度不得高于土壤冰冻线以上0.15m,且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30m。 注:当采用埋地塑料管道时,排出管埋设深度可不高于土壤冰冻线以上0.50m。 4. 3. 3 建筑物排水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自卫生器具至排出管的距离应最短,管道转弯应最少; 2 排水立管宜靠近排水量最大的排水点; 3 排水管道不得敷设在对生产工艺或卫生有特殊要求的生产厂房,以及食品和贵重商品仓库、通风小室、电气机房和电梯机房; 4 排水管道不得穿过沉降缝、伸缩缝、变形缝、烟道和风道;当排水管道必须穿过沉降缝、伸缩缝和变形缝时,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5 排水埋地管道,不得布置在可能受重物压坏处或穿越生产设备基础; 6 排水管道不得穿越住宅客厅、餐厅,并不宜靠近与卧室相邻的墙;

7 排水管道不宜穿越橱窗、壁柜; 8 塑料排水立管应避免布置在易受机械撞击处;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9 塑料排水管应避免布置在热源附近;当不能避免,并导致管道表面受热温度大于60℃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塑料排水立管与家用灶具边净距不得小于0.4m; 10 当排水管道外表面可能结露时,应根据建筑物性质和使用要求,采取防结露措施。 4.3.3A排水管道不得穿越卧室。 4.3.4 排水管道不得穿越生活饮用水池部位的上方。 4.3.5 室排水管道不得布置在遇水会引起燃烧、爆炸的原料、产品和设备的上面。 4. 3. 6 排水横管不得布置在食堂、饮食业厨房的主副食操作、烹调和备餐的上方。当受条件限制不能避免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4.3.6A 厨房间和卫生间的排水立管应分别设置。 4.3.7 排水管道宜在地下或楼板填层中埋设或在地面上、楼板下明设。当建筑有要求时,可在管槽、管道井、管窿、管沟或吊顶、架空层暗设,但应便于安装和检修。在气温较高、全年不结冻的地区,可沿建筑物外墙敷设。 4.3.8 下列情况下卫生器具排水横支管应设置同层排水: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不含条文说明)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不含条文说 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SL207—98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8-04-04发布1998-05-01实施 目次主页前言1 总则2 工程规划3 灌溉水源4 灌溉用水量5 灌溉水利用系数6 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7 效益8 节水灌溉面积附录A 名词解释附录B 有关参数的计算测定方法条文说明前 言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对节水灌溉形势的正确分析,1990年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布置了节水灌溉标准的研究任务,旨在进行探 索,积累经验。1994年又组织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为厅(局)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讨论,形成规范战 雏形,1996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1997年初,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下,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1997年4月底完成初稿,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于1997年12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12月底完成送审稿,并于1998年1月 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专家审查。S 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分总则、工程规划、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灌溉水的利用 系数、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效益、节水灌溉面积,共8章40

条和2个附录。它既反映中国现阶段水平,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既坚持高起点、高要求,又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既重视水利建设规范的共性,又突出节水灌溉的特点,充分吸收了我国节水灌溉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水利部科学技术司黑龙江省水利厅广西自治区水利厅甘肃省水利厅河北省水利厅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英能黄修桥沈秀英窦以松赵乐诗王晓玲李赞堂马济元袁辅恩陈杰臣武福学宋伟1 总则 1、0、1 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 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节水灌溉工程应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作业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 一、目的 学习平原、丘陵地区灌溉排水渠系的布置方式,推算灌溉排水渠道的设计流量,熟悉渠道的横、纵断面设计。 二、基本要求 灌溉排水渠系一般分为干、支、斗、农、毛五级,因地制宜进行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1)灌溉渠布置在高处,排水渠布置在低处,力求自流控制的灌排面积最大; (2)优先考虑自然河沟作为骨干灌排系统; (3)选取安全的地段修建渠系; (4)与各部门、各专项规划相协调,便于日后管理和维护。 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地形、土壤、地质、水文、气象和社会经济等情况,科学推算灌溉排水渠系的设计流量,制定合理的灌排水渠道断面尺寸,因地制宜选取防渗工程材料。 三、数据准备 (1)项目区基础条件,收集基础图件、资料:包括地形、土壤、水文地质、气象、作物组成与种植面积等内容。 (2)拟定工程设计标准:包括灌溉设计保证率、排涝模数、排渍模数、排渍深度、耐渍深度、耐渍时间等指标。 (3)选择工程设计方案:选择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案作为最有的整理项目灌排方案。

四、渠系布局 图1 斗、农渠布置示意图 图2 排水布置示意图 五、作业要求 (1)在推求斗、农渠设计流量的基础上,进行斗渠、农渠的横断面设计; (2)在推求斗、农沟排涝设计流量的基础上,进行斗沟、农沟的横断面设计。 六、已知条件 1、灌溉 根据项目区地势与地貌类型等情况,设计采用灌排相邻、灌排分开、单向灌

溉、单向排水的灌排方式。灌溉系统设斗、农两级灌水渠道。每条斗渠下设8条农渠,分两组轮灌,前4条农渠为一组,其余的为一组,斗渠控制灌溉面积为55.34公顷。斗渠、农渠的长见图1。灌溉渠道均设计为梯形断面,采用混凝土护面,防渗减少系数为0.1。项目区土壤为中粘壤土。本次规划灌溉保障率采用90%;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5设计灌水模数要求同学自选种植作物及其种植比例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i i i t T am q 36.0= 净 式中:q 净为某作物第i 次灌水所要求的净灌水模数;a 为某作物种植面积占灌区面积之比;m i 为某作物第i 次的灌水定额;T i 为某作物第i 次灌水延续时间;t i 为某作物第i 次灌水每日有效工作时间(h ),自流灌区一般取24h ,抽水灌区取16~22h 由于渠道采用混凝土护面,因此在进行每公里渠道输水损失系数计算时,要考虑防渗减少系数。 式中:σ为每公里渠道输水损失系数;Qn 为渠道净流量;A 为渠床土壤透水系数(见下表);m 为渠床土壤透水指数,β为防渗减少系数。 表1 土壤透水参数表 2、排水 项目区降雨量大,排水工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排涝,排水设计标准为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三日排至农作物耐淹深度。项目区逗弄及其农沟设计见图2,斗沟长2550m ,控制面积100公顷,农沟长520m ,控制面积20公顷。排涝模数为0.56m 3/(s ·km 2),河床糙率为0.025。 七、提交成果 1、参照案例提交word 版计算过程; βσ?=m n Q A 100

灌溉与排水工程规范

【题名】: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副题名】:Code for design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标准号】:GB 50288-99 【代替标准】: 【颁布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 【发布日期】:1999-03-02发布 【实施日期】:1999-08-01 实施 【标准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批准文号】:建标[1999]70号 【批准文件】: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9]70号 根据国家计委《关于印发一九九○年度部分计划(草案)的通知》(计综合[1990]160号)附件二的要求,由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288-99,自1999年8月1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水利部负责管理,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九年三月二日 【全文】: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前言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0]160号文下达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后更为《灌溉 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任务,在水利部领导下,由水利部科学技术司、农村水利司 和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编制组自1991年4月开始工作,1994年3月完成征求意见稿,1996年4月完成送审稿,并于1997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审查。 《灌溉与排水工程没法规范》分总则,工程等级划分,设计标准,总体设计,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灌溉输配水系统,排水系统,田间工程,灌排建筑物,喷灌和微灌系统,环境监测与保护以及附属工程设施,共12章36节356条和15个附录,内容全面覆盖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除结构计算以外的各个方面。既有将灌溉排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总体设计,也有灌溉工程枢纽和单项灌排建筑物设计;既包括了水源工程、输配水渠道、排水沟和畦灌、沟灌等常规设计内容,也包含了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喷灌、微灌节水等新技术;既对灌区环境保护设计提出了要求,也对逐步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所必须设置的附属工程设施作出了规定。 本规范由水利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在使用过程中,各单位应积极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寄往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管理组(地址:北京市安德路六铺炕,邮编:100011)。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参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西北农业大学 陕西省水利厅 主要起草人:余开德窦以松司志明陈登毅高启仁茆智瞿兴业袁可法 丁夫庆朱凤书魏永曜黄林泉董冠群朱树人刘清奎林世皋 李占柱廖永诚王兰桂仲伯俊 1总则 1.0.1为统一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要求,提高工程设计质量,保证工程安全,节水节地,降 低能耗,保护水环境,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的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 1.0.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根据流域水利规划和 区域水土资源平衡的要求,全面搜集分析所需资料,进行必要的勘察、观测和实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做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经济实用,方便管理。 1.0.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工程等级划分 2.0.1蓄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总蓄水容积的大小,按表2.0.1确定。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课程质量标准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课程质量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的简介、教学目标、总体要求、教学要求、学生学习策略、课程考核要求及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 本标准适用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7713.1-2006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GB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学籍管理办法(校教发【2013】36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考试命题实施细则(校教发【2006】80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校教发【2005】175号) 3 课程简介 3.1 中文简介 本课程是本科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必修的实践课。课程内容包括:计算作物需水量、制定不同水文年份灌溉制度、求出灌区设计灌水率、进行灌溉系统工程总体布置、绘制灌区总体布置图、进行渠道水力计算、渠系或管道系统设计、绘制各级渠道纵横断面图、撰写设计报告。通过对学生进行灌溉工程规划布置与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使用技术资料能力,使学生掌握灌溉工程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2 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for graduate student of Agricultural Water Engineering. Course content includes: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drawing up the irrigation schedule for different hydrological years, finding the design irrigation modulus of irrigation district, irrigation project general layout, general layout of irrigation district drawing, and hydraulic calculation of the channel, canal or pipeline system design, drawing all

分析土地整治项目中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

分析土地整治项目中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 发表时间:2019-07-30T15:04:35.7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马先勉[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国土整治有了很大进展,国家在土地整治方面投入的力度不断增大,是农业产业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提高土地整治水平是需要深度研究的内容。贵州桓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贵州贵阳 550081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国土整治有了很大进展,国家在土地整治方面投入的力度不断增大,是农业产业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提高土地整治水平是需要深度研究的内容。灌溉与排水工程作为土地整治项目的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防旱、排涝等功能,与农业生产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应当加强对土地整治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的研究,本文就围绕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土地整治项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引言灌溉与排水工程是土地整治项目最重要的工程之一。不考虑自然降水、地下水、河流湖泊水的因素,灌溉与排水工程承担了调配土地整治项目区及周边地区水资源的任务,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周边人类与动植物的生产生活状态。随着近年来土地整治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土地整治的研究越发深入、全面,目前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的理论知识、工程技术方法与模式、政策法规、资金配置、耕地数量与质量、规划设计、效益评价、生态影响、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而灌溉与排水工程作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主要为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设计思路、技术应用、效益分析、影响研究、管理与政策探讨等方面。 1农业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1)水分胁迫对农作物水分生产效率、生理活动的影响;(2)在水分的调控条件下,根系中的水分变化以及农作物的灌溉控制指标;(3)节水灌溉农作物的光合生理、水分生理以及水分的调控阀值等各个方面的技术;(4)在建立了作物高效用水以及非润滑湿润的条件之后,才能够对作为的需水量进行计算,并且才能够掌握作物的相关系数值。但是,在使用理论研究基础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无法给环境保护工作以及现代化的高效农业建设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2土地整治项目中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要点 2.1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前期踏勘时不仅要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地形水文特点、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做到充分了解,还要将周围的生物情况进行剖析,这样才能抓住规划的重点,结合区域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比如考虑构建生态净化池、生物通道等生物保护措施的必要性,对项目区溪流截弯取直的必要性等。做到在实现生态目标的基础上兼顾经济因素,结合国内外土地整治项目已有的经验与研究,注重创新型生态技术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2.2明确相关设计标准为了更好的提升土地整治效果,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相关设计人员要不断明确土地整治项目中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并明确土地整治项目中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要点,将农田中剩余的地下水全部排出。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2016)中的相关规定能够得知,土地整治项目中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人员要结合水源运行情况,确定输水量。 2.3控制排水机理以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对作物处于不同生育期的淹水时长、淹水深度以及水文对作物产量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能够发现在不同控制排水标准下的环境效应以及经济效果;处于不同生育期的作物,其雨后地下水的降落速度以及地下水的埋深,对于作物吸收光合作用以及营养都有一定的关系,对作物处于多个生育期中的连续受渍现象进行探讨,能够发现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原因;在不同的排水控制标准之下,能够掌握周围水体以及农田的污染物的规律。 2.4灌溉水源设计在设计灌溉水源过程中,重点工作是水源位置、水源质量的设计,设计要点主要包括:一是水原位置应当遵循就近、就高原则,缩短灌溉水的运输距离,运用水自流作用实现灌溉,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同时,也应当对灌溉土地范围内干渠、支渠以及水库进行规划与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二是水源质量需要控制水源污染,对于地下水少的地区,可以采取地表水作为灌溉水源,设计并建设相应的灌溉渠与技术设施;如果水资源污染情况较严重,禁止采用,需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合理设计。 2.5农业高效灌溉排水及其对农田湿地生态效应影响机理在农业高效灌溉的条件下,需要掌握农作物的尺度效应以及需水规律;在控制灌溉排水的条件下,能够明确稻田中温室气体N2O以及CH4的排放规律,并且能够了解到稻田生态因子中的变化情况,掌握稻田中产生CH4、N2O,以及对这些气体进行运输与排放的规律;掌握非点源污染控制以及农田溶质迁移转化规律;在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区域,应该进行水土环境效应的评估以及水土环境效应的调控。 2.6加强生态意识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个人或者组织一手包办的,只有公众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最终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可以使人们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同时学习掌握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与技术,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因此,对于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特别是生态型灌溉与排水工程,其最终的成效决定于各参与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水平。因此,应当对政府管理者、工程建设者和土地使用者(农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3后期发展的方向(1)对于作物生产信息、作物水分以及灌溉调控过程中的互动效应的调控系统进行研究;(2)掌握作物水肥高效使用情况以及地下水位的生产函数,了解农田控制排水技术指标;(3)掌握矿物质营养、水肥联合调控中作物的补偿效应、同化物质的分配以及转移规律、最优化的调控水肥光的模式以及光能截获转化效率;(4)在节水灌溉的模式之下,掌握稻田温室的排放机理以及规律;(5)在实现农田高效灌溉,保障农田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农田区域的水土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定量描述生态风险以及生态贡献,掌握高效节水灌溉对于区域水循环产生的生态环境作用以及对于水循环产生的影响;(6)在系统协同运行的机理之上,实现灌溉、排水以及湿地之间的综合管理。结束语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时间:2006-03-11 浏览次数:4449 中国工程检测网: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达到防止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企业及居住区的永久性的室外排水工程设计。 第1.0.3条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当地城镇(地区)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从全局出发,根据规划年限、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埋城镇、工业与农业之间,集中与分散、处理与利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通过全面论证,做到确能保护环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第1.0.4条排水制度(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和工业企业规划、当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制度,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 第1.0.5条排水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一、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与污泥处理和处置协调。 二、综合利用或合理处置污水和污泥。 三、与邻近区域及区域内给水系统、洪水和雨水的排除系统协调。 四、接纳工业废水并进行集中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 五、适当改造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充分发挥其工程效能。 第1.0.6条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水质,不应影响城镇排水管渠和污水厂等的正常运行;不应对养护管理人员造成危害;不应影响处理后出水和污泥的排放和利用,且其水质应按有关标准执行。 第1.0.7条工业废水管道接入城镇排水系统时,必须按废水水质接入相应的城镇排水管道,污水管道宜尽量减少出口,在接入城镇排水管道前宜设置检测设施。 第1.0.8条排水工程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经过鉴定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1.0.9条排水工程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应根据管理的需要,设备器材的质量和供应情况,结合当地具体条件通过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对操作繁重、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的主要工艺,应首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 第1.0.10条排水工程的设计,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1.0.11条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多年冻土以及其它特殊地区设计排水工程时,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专门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排水量 第一节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第2.1.1条层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系统普及程度等因素确定,可按当地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 第2.1.2条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宜按表2.1.2采用。

灌溉排水工程习题集

灌溉排水工程习题集 一、问答题: 1、今后世界灌溉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灌溉和排水工程的任务是什么? 3、作物全生育期中的需水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4、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有哪些? 5、拟定旱作物灌溉制度需哪些基本资料? 6、渠系在输水过程中,渠道渗漏有什么危害? 7、砌石防渗的特点是什么?适合哪种渠道? 8、混凝土衬砌的优缺点? 9、膜料防渗的优点? 10、选择渠道防渗类型时,要考虑哪些要求? 11、什么叫渍害?如何使作物免受渍害? 12、扩大灌溉水源的措施有哪些? 13、无坝引水有何优缺点? 二、填空题 1、“十二五”期间预计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将提高到以上。 2、稻田节水有多种途径,有工程节水技术,如、、等;也有非工程的节水技术,如,及等等。 3、自然界的土壤结构多种多样,一般按结构体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分类。常见的有和、和、片状和板状以及团粒状等结构体类型。 4、当土壤含水量小到一定程度,土壤持水力与作物的吸水力接近相等时(1.5 MPa),作物即不 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即使再灌水,也不能使作物恢复生命活动,此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 5、当悬着毛管水达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率叫,是土壤的最大持水率,常将此作 为旱田土壤有效水分的上限,同时也是农田灌溉的上限指标。 6、农田水分存在三种基本形式,即、和,而是与作物生长 关系最密切的水分存在形式。

7、土壤水按其形态不同可分为、、和等。 8、作物的需水量包括和,所以需水量也称为腾发量。 9、幼苗期和接近成熟期日需水量(多少),而发育中期日需水量最(多少),生 长后期需水量逐渐(增加减少)。 10、最大的时期称为作物需水高峰期,大多出现在作物生育旺盛、蒸腾强度大期,这一时期称为或需水关键期。 11、稻田(本田期)耗水包括三部分:、及。 12、灌溉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物播前(或水稻插秧前)及全生育期内各次灌水的、、和。 13、在水源一定的条件下,灌溉设计保证率定得高,灌溉用水量得到保证的年数多,灌区作物因缺水而造成的损失小,但可发展的灌溉面积(大或小),水资源利用程度(高或低)。 1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以抗旱天数为标准设计灌溉工程时,单季稻灌区可用,双季稻灌区可用。 15、以地表水为灌溉水源时,按水源条件与灌区的相对位置有、、及蓄引提结合灌溉等几种。 16、无坝引水取水口位置应布置在,以便利用弯道横向环流的作用,使主流靠近取水口,以引取表层清水,防止泥沙淤积取水口和进入渠道。 17、有坝引水枢纽主要由、、及防洪堤等建筑物组成。 18、用(指标)反映渠系渗漏情况。 19、渠道衬砌防渗按其所用材料的不同,一般分为、、、、及等。 20、土料防渗包括、、等。 21、沥青防渗材料主要有、、等。 22、一个先进而合理的灌水技术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23、灌水技术通常可以分、、。 24、根据灌溉水渗入土壤的方式,地面灌溉可分、、、。 25、作物的和是农田排水规划的重要依据,农田排水工程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排除一定标准的暴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使作物淹水深度、淹水时间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不影响其正常生长。

(完整word版)灌溉排水工程习题集与答案

灌溉排水工程习题集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1.作物需水量 2.灌溉制度 3.灌溉水利用系数 4.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5.地下水临界埋深 二、是非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你认为叙述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你认为不正确的打×。 1.同一种作物,同样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叶面积指数越大,作物蒸腾量也越()2.在制定水稻的灌溉制度时,必须考虑地下水补给量和因作物根系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3.为防止渠道因超过允许最高水位而酿成决堤事故,一般在渡槽、倒虹吸等重要建筑物的下游要修建泄洪建筑物。() 4.地面灌溉采用畦灌时,畦长越短越节水。() 5.喷头的喷射仰角在45°时射程最大。() 6.当土壤含水率低于田间持水率时,作物将会因土壤水分供给不足而产生缺水() 7.在一定的范围内,土温和水温增高,可以促进根系吸水。() 8.非充分灌溉时,作物的产量因实际腾发量减少而减少,其净效益随之下降。() 9.渠道采用续灌时的灌溉流量一般比轮灌时小,因而更省水。() 10.田间排水沟的间距取决于土壤性质和排水要求,与排水沟深度无关。()三、填空题(共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1.毛管水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共同作用而保持土壤孔隙内的水分。2.描述土壤水运动的基本方程是根据______和______推导而来。 3.渠道输水损失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4.以地表水为灌溉水源时,其取水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5.灌溉排水管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四、简答题(共5 小题,每小题8 分,共40 分) 1.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的释水特性有何区别? 2.灌溉水源对水质有哪些要求? 3.农作物对农田排水有哪些要求? 4.简述地面灌溉与喷灌、滴灌的主要特点和适用条件。 5.简述山区、丘陵区的自然特点及灌溉系统的特点。 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1.作物需水量:作物植株蒸腾量与棵间蒸发量之和 2.灌溉制度: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灌水定额是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规定排水体制选择的原则 分流制指不同管渠系统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合流制指用同一管渠系统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规定出降雨少的干旱地区外(降雨量一般指年均降雨量300mm 以下的地区)新建地区应采用分流制。由于一些老城区已采用合流制,故规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同时规定现有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应按照规划的要求加大排水管网的改建力度,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如过有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地区,此地区应提高截流倍数,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减少合流污水和降雨初期的污染。 截流制合流制排水方式 完全分流制排水方式 进水 截流井 调蓄池进水 调蓄池 出水至污水厂 溢 流至河 道出水至污水厂

完全分流制与不完全分流制排水方式的对比 低影响开发(LID)进行雨水综合管理的规定 雨水综合管理是指通过源头消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控制面源污染、防止内涝灾害、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面源污染是指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排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被污染的现象。 城镇规划时,用渗透、调蓄等设施减少雨水径流量减少进入分流制雨水管道和合流制管道的雨水量,减少合流排水系统中溢流的次数和溢流量,可以有效地防治内涝灾害,还可以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提高雨水利用程度的具体措施包括屋顶绿化、雨水蓄渗、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等。雨水渗透涵养地下水也是雨水资源的利用。

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内涝防治的规定 城镇内涝防治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综合措施防治城镇内涝是通过源头控制、排水管网完善、城镇涝水行泄通道建设和优化运行管理几个方面进行。 工程性措施:建设雨水渗透设施、调蓄设施、利用设施和雨水行泄通道、对市政排水管网和泵站进行改造、对城市内河进行整治等。 非程性措施:建立内涝防治设施的运行监控体系、预警应急机制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等。 进行排水系统设计时,从较大范围综合考虑的若干因素 1、国内经验,污水和污泥可作为有用资源,应考虑综合利用,综合利用污水污泥要在对其安全性、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等情况的论证和评价之后进行。 2、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污泥的处理和处置系统相协调包括较大范围内综合考虑会不会影响临近区域;几个区域同时建设时应考虑合并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这种建设方法经济效益好,但施工时间较长。 3、如设计排水区域内尚需考虑给水和防洪问题时,污水排水工程与给水工程协调,雨水排水工程应与防洪工程协调,以节省总造价。 4、国内经验,工业废水只要符合条件(对城镇排水管渠不阻塞,不损坏,不产生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不传播致病毒和病原体,不危害操作养护人员,不妨碍污水生物处理,不影响处理后出水的再生利用和安全排放,不影响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必须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污水排放城市地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等有关标准的规定)以到城镇排水系统一起处理较为经济合理。 5、在扩建和改建排水工程时,对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利用与否应通过调查再做出决定。 3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3.1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3.1.1城镇旱流污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Q dr=Q d+ Q m(Q d、Q m均以平均日流量计) 式中:Q 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 Q d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L/S);

灌溉工程初步设计

FCD14060 FCD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阶段 灌溉工程设计大纲范本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信息网 .

1999年7月 工程初步设计阶段 灌溉工程设计大纲 主编单位: 主编单位总工程师: 参编单位: 主要编写人员: 软件开发单位: 软件编写人员: .

勘测设计研究院 年月 目录 1 引言 (4) 2 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 (4) 3 设计基本资料 (4) 4 灌区设计 (5) 5 应提供的设计成果 (14) .

1 引言 _____工程位于_____,是以_____水库(或_____引水枢纽、或泵站枢纽)为水源工程的_____型灌溉工程。设计灌溉面积_____万亩,设计灌溉保证率_____;渠首进水闸闸下设计水位_____m;设计流量_____m3/s。_____水库(或_____引水枢纽、或_____泵站枢纽)的控制流域面积_____km2,多年平均流量_____m3/s;水库总库容_____万m3,兴利库容_____万m3,正常蓄水位_____m,死水位_____m。(或_____江引水坝坝顶高程_____m,坝上设计水位_____m;或_____泵站枢纽设计扬程_____m,装机容量_____ kW。) 2 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 2.1 有关本工程的文件 (1) _____可行性研究报告; (2) _____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文件; (3) _____初步设计任务书; (4)有关部门的协议文件; (5)与本工程有关的流域规划、地区规划报告。 2.2 主要设计规范 (1)DL 5021—93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2)SDJ 11—77 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 (3)SDJ 12—78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和补充规定(山区、丘陵区部分)(试行); (4)SDJ 217—87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试行); (5)SDJ 217—84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6)SL 44—93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 (7)SL 44—94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8)SD 204—86 泵站技术规范。 2.3 设计参考资料 (1)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水电部水利建设司1987); (2)灌溉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 (3)排灌机械配套手册(农业出版社1962)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