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规定排水体制选择的原则

分流制指不同管渠系统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合流制指用同一管渠系统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规定出降雨少的干旱地区外(降雨量一般指年均降雨量300mm 以下的地区)新建地区应采用分流制。由于一些老城区已采用合流制,故规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同时规定现有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应按照规划的要求加大排水管网的改建力度,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如过有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地区,此地区应提高截流倍数,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减少合流污水和降雨初期的污染。

截流制合流制排水方式

完全分流制排水方式

进水

截流井

调蓄池进水

调蓄池

出水至污水厂

流至河

道出水至污水厂

完全分流制与不完全分流制排水方式的对比

低影响开发(LID)进行雨水综合管理的规定

雨水综合管理是指通过源头消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控制面源污染、防止内涝灾害、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面源污染是指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排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被污染的现象。

城镇规划时,用渗透、调蓄等设施减少雨水径流量减少进入分流制雨水管道和合流制管道的雨水量,减少合流排水系统中溢流的次数和溢流量,可以有效地防治内涝灾害,还可以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提高雨水利用程度的具体措施包括屋顶绿化、雨水蓄渗、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等。雨水渗透涵养地下水也是雨水资源的利用。

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内涝防治的规定

城镇内涝防治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综合措施防治城镇内涝是通过源头控制、排水管网完善、城镇涝水行泄通道建设和优化运行管理几个方面进行。

工程性措施:建设雨水渗透设施、调蓄设施、利用设施和雨水行泄通道、对市政排水管网和泵站进行改造、对城市内河进行整治等。

非程性措施:建立内涝防治设施的运行监控体系、预警应急机制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等。

进行排水系统设计时,从较大范围综合考虑的若干因素

1、国内经验,污水和污泥可作为有用资源,应考虑综合利用,综合利用污水污泥要在对其安全性、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等情况的论证和评价之后进行。

2、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污泥的处理和处置系统相协调包括较大范围内综合考虑会不会影响临近区域;几个区域同时建设时应考虑合并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这种建设方法经济效益好,但施工时间较长。

3、如设计排水区域内尚需考虑给水和防洪问题时,污水排水工程与给水工程协调,雨水排水工程应与防洪工程协调,以节省总造价。

4、国内经验,工业废水只要符合条件(对城镇排水管渠不阻塞,不损坏,不产生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不传播致病毒和病原体,不危害操作养护人员,不妨碍污水生物处理,不影响处理后出水的再生利用和安全排放,不影响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必须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污水排放城市地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等有关标准的规定)以到城镇排水系统一起处理较为经济合理。

5、在扩建和改建排水工程时,对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利用与否应通过调查再做出决定。

3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3.1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3.1.1城镇旱流污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Q dr=Q d+ Q m(Q d、Q m均以平均日流量计)

式中:Q 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

Q d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L/S);

Q m ——设计工业废水量(L/S);

注:当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当地下水位高于排水管渠时排水系统设计应考虑入渗地下水量,其量宜根据测定资料确定,一般按单位管长和管径的入渗地下水量计,也可按平均日综合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总量的10%~15%去计算,还可按每天每单位服务面积入渗的地下水量计。此时计算方式就为以下:

Q dr=Q d+ Q m+ Q u

式中:Q 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

Q d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L/S);

Q m ——设计工业废水量(L/S);

Q u ——入渗地下水量(L/S);

3.1.2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的确定原则

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确定: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较高的地区,可按用水定额的90%计;一般水平的地区可按用水定额的80%计

3.1.2A排水系统设计规模的确定

排水系统作为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应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和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规律进行。地下管道应按远期规模设计,污水处理系统应根据排水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普及程度合理确定近远期规模

3.1.3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的规定

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可根据当地实际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资料确定。无测定资料时,可按下表的规定取值。新建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地区,宜提高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既有地区可结合城区和排水系统改建工程,提高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3.1.4工业区内生活污水量、沐浴污水量的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

3.1.5工业区内工业废水量和变化系数的确定,应根据工艺特点,并与国家现行的工业用水量有关规定协调。

3.2雨水量

3.2.1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当汇水面积超过

2km2时,宜考虑降雨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官网汇流过程,采用数字模型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

Q s=qψF

式中:Q s——雨水设计流量(L/S);

q ——设计暴雨强度[L/(S·hm2)];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m2);

注:当有允许排入雨水管道的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

3.2.2应严格执行规划控制的综合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高于0.7的地区应采用渗透、调蓄等措施。径流系数,可按下表的规定取值,汇水面积的综合径流系数应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可按第二张表规定取值,并应核实地面种类的组成和比例。

径流系数

综合径流系数

3.2.2A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得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

3.2.3设计暴雨强度按下式计算:

q=

式中:q ——设计暴雨强度[L/(S·hm2)];

t ——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年);

A1,C,b,n ——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具有20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排水系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应采用年最大值法,并按室外设计排水规范上的附录A的规定编制。

3.2.4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下表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经济条件较好,且人口密集、内涝易发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

2新建地区应按本规定执行,既有地区应结合地区改建、道路建设等更新排水系统,并按本规定执行。

3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不同的设计重现期。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年)

2雨水管渠应按重力流、满管流计算;

3特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

3.2.4A应采取必要措施(设置泄洪通道、城镇设置圩垸等)防止洪水对城镇排水系统的影响

3.2.4B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城镇类型、积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变化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下表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经济条件较好,且人口密集、内涝易发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

2目前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

3当地面积水不满足下表要求时,应采取渗透、调蓄、设置雨洪行泄通道和内河整治等综合控制措施

4超过内涝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应采用综合控制措施。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

2特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

3.2.5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按下式计算:

t=t1+t2

式中: t ——降雨历时(min);

t1 ——地面集水时间(min),应根据汇水距离、地形坡度和地面种类计算确定,一般采用5min~15min;

t2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3.2.5A应采取雨水渗透、调蓄等措施,从源头降低雨水径流产生量,延缓出流时间。

3.2.6当雨水径流量增大,排水管渠的输送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设雨水调蓄池。

3.3合流水量

3.3.1合流管渠的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

Q=Q d+Q m+Q s=Q dr+Q s

式中: Q ——设计流量(L/S);

Q d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L/S);

Q m ——设计工业废水量(L/S);

Q s ——雨水设计流量(L/S);

Q dr ——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

3.3.2截流井以后管渠的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

Q,=(n o+1)Q dr+Q,s+ Q,dr

式中: Q,——截流井以后管渠的设计流量(L/S);

n o ——截流倍数;

Q,s ——截流井以后汇水面积的雨水设计流量(L/S);

Q,dr ——截流井以后的旱流污水量(L/S);

Q dr ——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

3.3.3截流倍数n o应根据旱流污水的水质、水量、排放水体的环境容量、水文、气候、经济和排水区域大小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宜采用2~5。同一排水系统中可采用不同截流倍数。

3.3.4合流管道的雨水设计重现期可适当高于同一情况下的雨水管道重现期。

4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4.1一般规定

4.1.1规定排水管渠的布置与设计原则:

排水管渠(包括输送污水和雨水的管道、明渠、盖板渠、暗渠)的系统设计,应根据城镇总体规划和建设情况统一布置,分期建设。排水管渠断面尺寸应按远期规划的最高日最高时设计流量设计,按现状水量复核,并考虑城镇远景发展的需要。

4.1.2规定管渠具体设计时在平面设置和高程确定上应考虑的原则:

管渠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根据地形、土质、地下水位、道路情况、原有的和规划的地下设施、施工条件以及养护管理方便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排水干管应布置在排水区域内地势较低或便于雨污水汇集的地带。排水管宜沿城镇道路铺设,并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宜设在快车道以外。截流干管宜沿受纳水体岸边布置。管渠高程设计除考虑地形坡度外,还应考虑与其他地下设施的关系以及接户管的连接方便。

4.1.3管渠材质、管渠构造、管渠基础、管渠接口的选定原则:

管渠材质、管渠构造、管渠基础、管渠接口,应根据排水水质、水温、冰冻情况、断面尺寸、管内外所受压力、土质、地下水位、地下水侵蚀性、施工条件及对养护工具的适应性等因素进行选择与设计。

管渠采用的材料一般有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陶土、石棉水泥、塑料、球墨铸铁、钢以及土明渠等;管渠基础有砂石基础、混凝土基础、土弧基础等;管道接口有柔性接口和刚性接口等。

4.1.3A排水管渠断面形状的规定:

排水管渠断面形状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后确定:受力稳定性好;断面过水流量大,在不淤流速下不发生沉淀;工程综合造价经济;便于冲洗和清通。

常用排水管渠断面形状有圆形、矩形、梯形和卵形等。圆形断面有较好的水力性能,结构强度高,使用材料经济,便于材料经济,便于预制,因此是最常用的一种断面形式。

矩形断面可以就地浇筑或砌筑,并可按需要调节深度,以增大排水量。排水管道工程中采用箱涵的主要因素有:受当地制管技术、施工环境条件和施工设备等限制,超出其能力的即用现浇箱涵;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采用矩形断面箱涵敷设,可减少埋深。

梯形断面适用于明渠。

卵形断面适用于流量变化大的场合,合流制排水系统可采用卵形断面。

4.1.4管渠防腐蚀措施规定:

输送腐蚀性污水的管渠必须采用耐腐蚀材料,其接口及附属构筑物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4.1.5当输送易造成管渠内沉析的污水时,管渠形式和断面的确定,必须考虑维护检修的方便。

4.1.6工业区内经常受有害物质污染的场地雨水,应经预处理达到相应标准后才能排入排水管渠。

4.1.7关于重力流和压力流的规定:

排水管渠应以重力流为主,当排水管道翻越高地或长距离输水等情况时,可采用压力流。

4.1.8雨水管渠系统设计可结合城镇总体规划,考虑利用水体调蓄雨水,必要时可建人工调蓄和初期雨水处理设施。

4.1.9污水管道、合流污水管道和附属构筑物应保证其严密性,应进行闭水试验,防止污水外渗和地下水入渗。

4.1.10关于管渠出水口的规定:

管渠出水口的设计水位应高于或等于排放水体的设计洪水位。当低于时,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设置潮门、闸门或泵站等)。

4.1.11雨水管道系统之间或合流管道系统之间可根据需要设置连通管。必要时可在连通管处设闸槽或闸门。连通管及附近闸门井应考虑维护管理的方便。雨水管道系统与合流管道系统之间不应设置连通管道。

4.1.12排水管渠系统中,在排水泵站和倒虹管前,宜设置事故排出口。

4.2水力计算

4.2.1排水管渠的流量,按下式计算:

Q=Av

式中: Q ——设计流量(L/S);

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

v——流速(m/s);

4.2.2恒定流条件下排水管渠的流速,按下式计算:

v=

式中: v——流速(m/s);

R——水力半径(m);

I——水力坡降;

n——粗糙系数。

4.2.3排水管渠粗糙系数,宜按下表规定取值:

排水管渠粗糙系数

4.2.4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充满度和超高,应符合以下规定:

最大设计充满度定义:

1重力流污水管道应按非满流计算,其最大设计充满度,应按下表规定取值:

最大设计充满度

300mm时,应按满流复核。

2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应按满流计算。

3明渠超高不得小于0.2m。

4.2.5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流速,宜符合下表规定,非金属管道最大设计流速经过经验验证可适当提高。

1金属管道为10.0m/s。

2非金属管道为5.0m/s。

4.2.6排水明渠的最大设计流速应符合以下规定:

1当水流深度在0.4m~1.0m时,宜按下表规定取值:

明渠最大设计流速

2当水流深度在0.4m~1.0m以外范围时,在上表规定取值上乘以以下系数:当h<0.4m 乘以系数0.85;

当1.0<h<2.0m 乘以系数1.25;

当h≥2.0m 乘以系数1.40。

4.2.7排水管渠的最小设计流速应符合以下规定:

1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的最小设计流速为0.6m/s。

2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在满流时最小设计流速为0.75m/s。

3明渠为0.4m/s。

4.2.8污水厂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可按下表规定取值:

压力输泥管最小设计流速

4.2.9排水管道采用压力流时,压力管道的设计流速宜采用0.7m/s~2.0m/s。

4.2.10排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与相应最小设计坡度宜按下表规定取值:

最小管径与相应最小设计坡度

淤流速要求时,应有防淤、清淤等措施。通常管径的最小设计坡度见下表:

常用管径的最小设计坡度(钢筋混凝土管非满流)

4.2.11管道在坡度变陡处,其管径可根据水力计算确定由大改小,但不得超过2级,并不得小于相应条件下的最小管径。

4.3管道

4.3.1不同直径的管道在检查井内的连接,宜采用管顶平接或水面平接。

当下游管径小于上游管径(坡度变陡),宜采用管底平接;为保证最小覆土厚度,宜采用跌水连接。

无论是哪种衔接方式都不能发生以下情况:

4.3.2管道转弯和交接处,其水流转角不应小于90°(当管径小于或等于

300mm,跌水水头大于0.3m时,可不受此限制。)

4.3.2A埋地塑料排水管可采用硬聚氯乙烯管、聚乙烯管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

根据工程使用情况,管材类型、范围和接口形式如下:

1硬聚氯乙烯管(UPVC),管径主要使用范围为225mm~400mm,承插式橡胶圈接口;

2聚乙烯管(PE管,包括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管径主要适用范围为500mm~1000mm,承插式橡胶圈接口;

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RAM管),管径主要使用范围为600mm~2000mm,承插式橡胶圈接口。

4.3.2B埋地塑料排水管的使用应符合以下规定:

1根据工程条件、材料力学性能和回填材料压实度,按环刚度复核覆土深度。

2设置在机动车道下的埋地塑料排水管道不应影响道路质量。

3埋地塑料排水管不应采用钢性基础。

4.3.2C塑料管应直线铺设,当遇到特殊情况需折线铺设时,应采用柔性连接,其允许偏转角应满足无渗漏的要求(如加筋管的接口转角5°时无渗漏;双壁波纹管的接口转角7°~9°时无渗漏)

4.3.3管道基础应根据管道材质、接口形式和地质条件确定,对地基松软或不均匀沉降地段,管道基础应采取加固措施。

4.3.4管道接口应根据管道材质和地质条件确定,污水和合流污水管道应采用柔性接口。当管道穿过粉砂、细沙层并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下,或在地震设防裂度为7度及以上设防区时,必须采用柔性接口。

4.3.4A当矩形钢筋混凝土箱涵铺设在软土地基或不均匀地层上时,宜采用钢带橡胶止水圈结合上下企口式接口形式。

4.3.5设计排水管道时,应防止在压力流情况下使接户管发生倒灌。

4.3.6关于污水管道和合流管道设通风设施的规定:

为防止发生人员中毒、爆炸起火等事故,应排除管道内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为此根据管道内产生气体的情况、水力条件、周围环境,在以下地点可考虑设通风设施(管道充满度较高的管段内;设有沉泥槽处;管道转弯处;倒虹管进、出水处;管道高程有突变处。)

4.3.7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土壤冰冻深度和土壤性质等条件,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宜为:人行道下

0.6m,车行道下0.7m。

4.3.8一般情况下,排水管道宜埋设在冰冻线以下。当该地区或条件相似地区有浅埋经验或采取相应措施时,也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其浅埋数值应根据该地区经验确定,但应保证排水管道安全运行。

4.3.9道路红线宽度超过40m的城镇干道,宜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道。

4.3.10重力流管道系统可设排气和排空装置,在倒虹管、长距离直线输送后变化段宜设置排气装置。设计压力管道时,应考虑水锤的影响。在管道的高点以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置排气装置;排气装置有排气井、排气阀等,排气井的建筑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管道低点以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排空装置。

4.3.11承插式压力管道应根据管径、流速、转弯角度、试压标准和接口的摩擦力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是否在垂直或水平方向转弯处设置支墩。

4.3.12压力管接入自流管渠时,应有消能设施。

4.4.13管道的施工方法,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下和地上建筑物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开槽、顶管或盾构施工等。

4.4检查井

4.4.1检查井的位置设置:

检查井位置一般设置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每隔一定距离处。

污水管、雨水管及合流污水管的检查井井盖应有标识(污水管及合流污水管检查井井盖标“污”,雨水管的检查井井盖上标“雨”)。

检查井宜采用成品井,污水和合流污水检查井应进行闭水试验。

4.4.2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最大间距应根据疏通方法等具体情况确定,一般采用下表规定取值:

检查井最大间距

4.4.3检查井各部尺寸,应符合以下要求:

1井口、井筒和井室的尺寸应便于养护和检修,爬梯和脚窝的尺寸、位置应便于检修和上下安全。

2检修室高度在管道埋深许可时宜为1.8m,污水检查井由流槽顶算起,雨水(合流)检查井由管底算起。

4.4.4检查井井底设流槽。污水检查井流槽顶可与0.85倍大管管径处相平,雨水(合流)检查井流槽顶可与0.5倍大管管径处相平。流槽顶部宽度宜满足检修要求。

4.4.5在管道转弯处,检查井内流槽中心线的弯曲半径应按转角大小和管径大小来确定,但不宜小于大管管径。

4.4.6位于车行道的检查井,应采用具有足够承载力和稳定性良好的井盖和井座。

4.4.6A设置在主干道上的检查井的井盖基座宜和井体分离。

4.4.7检查井宜采用具有防盗功能的井盖。位于路面上的井盖,宜与路面持平;位于绿化带内的井盖,不应低于地面。

4.4.7A排水系统检查井应安装防坠落装置。

4.4.8在污水干管每隔适当距离的检查井内,需要时可设置闸槽。

4.4.9接入检查井的支管(接户管或连接管)管径大于300mm时,支管数不宜超过3条。

4.4.10检查井与管渠接口处,应采取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4.4.10A检查井和塑料管道应采用柔性连接。

4.4.11在排水管道每隔适当距离的检查井内和泵站前一检查井内,宜设置沉泥槽,深度宜为0.3m~0.5m。

4.4.12在压力管道上应设置压力检查井。

4.4.13高流速排水管道坡度突然变化的第一座检查井宜采用高流槽排水检查井,并采用增强井筒抗冲击和冲刷能力的措施,井盖宜采用排气井盖。

4.5跌水井

4.5.1管道跌水水头为1.0m~2.0m时,宜设跌水井;跌水水头大于2.0m时,应设跌水井。管道转弯处不宜设跌水井。

4.5.2跌水井的进水管管径不大于200mm时,一次跌水水头高度不得大于6m;管径300mm~600mm时,一次跌水水头高度不宜大于4m。跌水方式可采用竖管或矩形竖槽。管径大于600mm时,其一次跌水水头高度及跌水方式应按水力计算确定。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正式版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 2006-01-18 发布 2006-06-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409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4-2006,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6、4.1.4、4.3.3、4.4.6、4.6.1、4.10.3、4.13.2、5.1.3、5.1.9、5.1.11、6.1.8、6.1.18、6.1.19、6.1.23、 6.3.9、6.8.22、6.11.4、6.11.8(4)、6.11.13、6.12.3、 7.1.3、7.3.8、7.3.9、 7.3.11、7.3.1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及《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1997年第12号)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 ○六年一月十八日

前言 本规范系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OO二~二OO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3]102号,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对原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进行全面修订。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增加水资源利用(包括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术语和符号、非开挖技术和敷设双管、防沉降、截流井、再生水管道和饮用水管道交叉、除臭、生物脱氮除磷、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曝气生物滤池、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污泥处置、检测和控制的内容;调整综合径流系数、生活污水中每人每日的污染物产量、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间距、土地处理等内容;补充塑料管的粗糙系数、水泵节能、氧化沟的内容;删除双层沉淀池。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具体管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建意,请将相关资料寄送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邮编200092,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参编单位: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合肥市市政设计院 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重庆大学 主要起草人:张辰(以下按姓名笔划为序) 王秀朵孔令勇厉彦松刘广旭刘莉萍刘章富刘常忠

环保工程设计资质标准

环境工程设计专项资质标准 一、总则 (一)环境工程专项资质是指为适应和满足环境保护的特殊需求,对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设立的专项资质。 (二)环境工程设计专项资质分为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物理污染防止工程和污染修复工程五个专业类别。各专业类别设计服务范围见附件1。 (三)环境工程设计专项资质按专业类别分为甲、乙两个级别。 二、标准 (一)甲级 1、资历与信誉 (1)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2)企业具有较好的社会信誉和一定的经济实力,注册资本 金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 (3)近两年内独立设计过申请专业类别中型及以上环境工程 项目不少于3项,并通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验收,已投入 正常运行。 2、技术条件 (1)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少 于5年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经历,且主持过大型环境工程设计项目 不少于2项,具备执业注册资格(限一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企业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和数量,应符合“主要

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中的规定。其中,非注册人员应当作为专 业技术负责人主持过申请专业类别大型环境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 1项,或中型环境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2项,具备中级及以上专 业技术职称。 3、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 (1)具有完善的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有固定的工作场所。 (2)具备与申请专业类别相应的工艺开发和工程应用试验所必需的检验、化验设备及场所,各专业类别要求设备的具体数量和名称见附表4。 (3)组织结构健全,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并有效运行。 (二)乙级 1、资历与信誉 (1)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2)具有较好的社会信誉和一定的经济实力,企业注册资本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 2、技术条件 (1)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少于5年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经历,且主持过中型环境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2项,具备执业注册资格(限一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企业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和数量,应符合附表2“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中的规定。其中,非注册人员应当作为专业技术负责人主持过申请专业类别中环境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1项,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室内外排水设计规范方案

4.3 管道布置和敷设 4.3.1 小区排水管的布置应根据小区规划、地形标高、排水流向,按管线短、埋深小、尽可能自流排出的原则确定。当排水管道不能以重力自流排入市政排水管道时,应设置排水泵房。 注:特殊情况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真空排水系统。 4.3.2 小区排水管道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道路的行车等级、管材受压强度、地基承载力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小区干道和小区组团道路下的管道,其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70m; 2 生活污水接户管道埋设深度不得高于土壤冰冻线以上0.15m,且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30m。 注:当采用埋地塑料管道时,排出管埋设深度可不高于土壤冰冻线以上0.50m。 4. 3. 3 建筑物排水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自卫生器具至排出管的距离应最短,管道转弯应最少; 2 排水立管宜靠近排水量最大的排水点; 3 排水管道不得敷设在对生产工艺或卫生有特殊要求的生产厂房,以及食品和贵重商品仓库、通风小室、电气机房和电梯机房; 4 排水管道不得穿过沉降缝、伸缩缝、变形缝、烟道和风道;当排水管道必须穿过沉降缝、伸缩缝和变形缝时,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5 排水埋地管道,不得布置在可能受重物压坏处或穿越生产设备基础; 6 排水管道不得穿越住宅客厅、餐厅,并不宜靠近与卧室相邻的墙;

7 排水管道不宜穿越橱窗、壁柜; 8 塑料排水立管应避免布置在易受机械撞击处;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9 塑料排水管应避免布置在热源附近;当不能避免,并导致管道表面受热温度大于60℃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塑料排水立管与家用灶具边净距不得小于0.4m; 10 当排水管道外表面可能结露时,应根据建筑物性质和使用要求,采取防结露措施。 4.3.3A排水管道不得穿越卧室。 4.3.4 排水管道不得穿越生活饮用水池部位的上方。 4.3.5 室排水管道不得布置在遇水会引起燃烧、爆炸的原料、产品和设备的上面。 4. 3. 6 排水横管不得布置在食堂、饮食业厨房的主副食操作、烹调和备餐的上方。当受条件限制不能避免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4.3.6A 厨房间和卫生间的排水立管应分别设置。 4.3.7 排水管道宜在地下或楼板填层中埋设或在地面上、楼板下明设。当建筑有要求时,可在管槽、管道井、管窿、管沟或吊顶、架空层暗设,但应便于安装和检修。在气温较高、全年不结冻的地区,可沿建筑物外墙敷设。 4.3.8 下列情况下卫生器具排水横支管应设置同层排水: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时间:2006-03-11 浏览次数:4449 中国工程检测网: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达到防止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企业及居住区的永久性的室外排水工程设计。 第1.0.3条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当地城镇(地区)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从全局出发,根据规划年限、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埋城镇、工业与农业之间,集中与分散、处理与利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通过全面论证,做到确能保护环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第1.0.4条排水制度(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和工业企业规划、当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制度,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 第1.0.5条排水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一、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与污泥处理和处置协调。 二、综合利用或合理处置污水和污泥。 三、与邻近区域及区域内给水系统、洪水和雨水的排除系统协调。 四、接纳工业废水并进行集中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 五、适当改造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充分发挥其工程效能。 第1.0.6条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水质,不应影响城镇排水管渠和污水厂等的正常运行;不应对养护管理人员造成危害;不应影响处理后出水和污泥的排放和利用,且其水质应按有关标准执行。 第1.0.7条工业废水管道接入城镇排水系统时,必须按废水水质接入相应的城镇排水管道,污水管道宜尽量减少出口,在接入城镇排水管道前宜设置检测设施。 第1.0.8条排水工程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经过鉴定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1.0.9条排水工程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应根据管理的需要,设备器材的质量和供应情况,结合当地具体条件通过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对操作繁重、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的主要工艺,应首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 第1.0.10条排水工程的设计,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1.0.11条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多年冻土以及其它特殊地区设计排水工程时,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专门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排水量 第一节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第2.1.1条层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系统普及程度等因素确定,可按当地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 第2.1.2条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宜按表2.1.2采用。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规定排水体制选择的原则 分流制指不同管渠系统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合流制指用同一管渠系统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规定出降雨少的干旱地区外(降雨量一般指年均降雨量300mm 以下的地区)新建地区应采用分流制。由于一些老城区已采用合流制,故规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同时规定现有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应按照规划的要求加大排水管网的改建力度,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如过有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地区,此地区应提高截流倍数,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减少合流污水和降雨初期的污染。 截流制合流制排水方式 完全分流制排水方式 进水 截流井 调蓄池进水 调蓄池 出水至污水厂 溢 流至河 道出水至污水厂

完全分流制与不完全分流制排水方式的对比 低影响开发(LID)进行雨水综合管理的规定 雨水综合管理是指通过源头消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控制面源污染、防止内涝灾害、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面源污染是指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排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被污染的现象。 城镇规划时,用渗透、调蓄等设施减少雨水径流量减少进入分流制雨水管道和合流制管道的雨水量,减少合流排水系统中溢流的次数和溢流量,可以有效地防治内涝灾害,还可以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提高雨水利用程度的具体措施包括屋顶绿化、雨水蓄渗、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等。雨水渗透涵养地下水也是雨水资源的利用。

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内涝防治的规定 城镇内涝防治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综合措施防治城镇内涝是通过源头控制、排水管网完善、城镇涝水行泄通道建设和优化运行管理几个方面进行。 工程性措施:建设雨水渗透设施、调蓄设施、利用设施和雨水行泄通道、对市政排水管网和泵站进行改造、对城市内河进行整治等。 非程性措施:建立内涝防治设施的运行监控体系、预警应急机制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等。 进行排水系统设计时,从较大范围综合考虑的若干因素 1、国内经验,污水和污泥可作为有用资源,应考虑综合利用,综合利用污水污泥要在对其安全性、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等情况的论证和评价之后进行。 2、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污泥的处理和处置系统相协调包括较大范围内综合考虑会不会影响临近区域;几个区域同时建设时应考虑合并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这种建设方法经济效益好,但施工时间较长。 3、如设计排水区域内尚需考虑给水和防洪问题时,污水排水工程与给水工程协调,雨水排水工程应与防洪工程协调,以节省总造价。 4、国内经验,工业废水只要符合条件(对城镇排水管渠不阻塞,不损坏,不产生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不传播致病毒和病原体,不危害操作养护人员,不妨碍污水生物处理,不影响处理后出水的再生利用和安全排放,不影响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必须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污水排放城市地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等有关标准的规定)以到城镇排水系统一起处理较为经济合理。 5、在扩建和改建排水工程时,对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利用与否应通过调查再做出决定。 3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3.1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3.1.1城镇旱流污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Q dr=Q d+ Q m(Q d、Q m均以平均日流量计) 式中:Q 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 Q d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L/S);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标准

《室外排水设计规》(GB50014-2006)正式版 室外排水设讣规 GB50014-2006 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 2006-01-18 发布2006-06-01 实施 中华人民国建设部公告 第409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的公告 现批准《室外排水设il?规》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4-2006,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6、41.4、4.3.3、4.4.6、4.6」、4.10.3、4.13.2、5」.3、5.1.9、5.1.11、6.1.8、6.1.18、 6.1.19、6.1.23、6.3.9、6.8.22、6.11.4、6.11.8 (4)、6.11.13、6.12.3、 7.1.3、7.3.8、7.3.9、7.3.11、 7.3.1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室外排水设计规》GBJ14-87及《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1997年第12号)同时废止。 本规由建设部标准左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岀版发行。 中华人民国建设部 二OO六年一月 十八日 前言 本规系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OO二?二OO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讣划”的通知》(建标[2003]102号,由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管,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对原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GBJ14-87(1997年版)进行全而修订。 本规修订的主要技术容有:增加水资源利用(包括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术语和符号、非开挖技术和敷设双管、防沉降、截流井、再生水管道和饮用水管道交叉、除臭、生物脱氮除磷、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曝气生物滤池、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污泥处苣、检测和控制的容:调整综合径流系数、生活污水中每人每日的污染物产量、检査井在直线管段的间距、上地处理等容:补充塑料管的粗糙系数、水泵节能、氧化沟的容:删除双层沉淀池。 本规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具体管理,市政工程设讣研究总院负责具体技术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建意,请将相关资料寄送主编单位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室外排水设计规》国家标准管理组(邮编200092,市北二路901号),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参编单位: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建筑给排水规范讲解

国家规范强制性条文汇总注释(房建给排水部分)

编制原则 一、《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是在2009 年版的基础上,纳入了2013年5月31日前发布的现行房屋建筑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和其他公众利益,以及保护资源、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政策要求的条文。 二、以《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为基础,结合我公司实际涉及的设计内容,按以下13项目规范编制,并据每年设计内容范围增加情况逐年更新。

常用给排水规范目录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 (2009年版)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0400-2006 4.《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 50364-2002 5.《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6.《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20014-2006(2014年版) 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9.《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 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11.《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GB50336-2002 12.《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2011 13.《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 50038-200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 (2009年版) 强制性条文共28条,分别是第3.2.1、3.2.3、3.2.4、3.2.5、3.2.6、3.2.9、3.2.10、3.2.14、3.5.8、3.9.1、 3.9.3、3.9.4、3.9.9、3.9.12、3.9.14、3.9.22、3.9.24、3.9.27、 4.2.6、4.3.5、4.3.6、4.3.13、4.3.19、 4.5.9、4.8.4、4.8.8、5.4.5、5.4.20条。 一、防水质污染 【3.2.1】生活饮用水系统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的要求。【3.2.3】城镇给水管道严禁与自备水源的供水管道直接连接。 【3.2.3A】中水、回用雨水等非生活饮用水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连接。 【3.2.4】生活饮用水不得因管道内产生虹吸、背压回流而受污染。 【3.2.4A】卫生器具和用水设备、构筑物等的生活饮用水管配水件出水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出水口不得被任何液体或杂质所淹没; 2 出水口高出承接用水容器溢流边缘的最小空气间隙,不得小于出水口直径的2.5倍。 【3.2.4C】从生活饮用水管网向消防、中水和雨水回用水等其他用水的贮水池(箱)补水时,其进水管口最低点高出溢流边缘的空气间隙不应小于150mm。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 1 总则 1.0.1 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贯彻科技发展观,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达到防治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保障安全的要求,制订本规范。

3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3.2 雨水量 3.2.4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2.4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口密集、内涝易发且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 2新建地区应按本规定执行,原有地区应结合地区改建、道路建设等更新排水系统,并按本规定执行; 3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不同的设计重现期。 表3.2.4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年) 注:1按表中所列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时,均采用年最大值法; 2雨水管渠应按重力流、满管流计算; 3超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特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中等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小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条文说明】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虽然将一般地区的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调整为1年~3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设计标准仍偏低。 表3为我国目前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比情况。美国、日本等国在城镇内涝防治设施上投入较大,城镇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一般采用5年~10年。美国各州还将排水干管系统的设计重现期规定为100年,排水系统的其他设施分别具有不同的设计重现期。日本也将设计重现期不断提高,《日本下水道设计指南》(2009年版)中规定,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在10年内应提高到10年~15年。所以本次修订提出按照地区性质和城镇类型,并结合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适当提高我国雨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并与发达国家标准基本一致。 本次修订中表3.2.4的城镇类型根据2014年11月20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进行调整,增加超大城市。城镇类型划分为“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区类型则分为“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和“中心城区的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其中,中心城区重要地区主要指行政中心、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和商业聚集区等。 根据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现状,并参照国外相关标准,将“中心城区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等”单独列出。以德国、美国为例,德国给

室内外排水设计规范

室内外排水设计规范-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4.3 管道布置和敷设 4.3.1 小区排水管的布置应根据小区规划、地形标高、排水流向,按管线短、埋深小、尽可能自流排出的原则确定。当排水管道不能以重力自流排入市政排水管道时,应设置排水泵房。 注:特殊情况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真空排水系统。 4.3.2 小区排水管道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道路的行车等级、管材受压强度、地基承载力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小区干道和小区组团道路下的管道,其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70m; 2 生活污水接户管道埋设深度不得高于土壤冰冻线以上0.15m,且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30m。 注:当采用埋地塑料管道时,排出管埋设深度可不高于土壤冰冻线以上0.50m。 4. 3. 3 建筑物内排水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自卫生器具至排出管的距离应最短,管道转弯应最少; 2 排水立管宜靠近排水量最大的排水点; 3 排水管道不得敷设在对生产工艺或卫生有特殊要求的生产厂房内,以及食品和贵重商品仓库、通风小室、电气机房和电梯机房内; 4 排水管道不得穿过沉降缝、伸缩缝、变形缝、烟道和风道;当排水管道必须穿过沉降缝、伸缩缝和变形缝时,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5 排水埋地管道,不得布置在可能受重物压坏处或穿越生产设备基础; 6 排水管道不得穿越住宅客厅、餐厅,并不宜靠近与卧室相邻的内墙; 7 排水管道不宜穿越橱窗、壁柜; 8 塑料排水立管应避免布置在易受机械撞击处;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9 塑料排水管应避免布置在热源附近;当不能避免,并导致管道表面受热温度大于60℃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塑料排水立管与家用灶具边净距不得小于0.4m; 10 当排水管道外表面可能结露时,应根据建筑物性质和使用要求,采取防结露措施。4.3.3A排水管道不得穿越卧室。 4.3.4 排水管道不得穿越生活饮用水池部位的上方。 4.3.5 室内排水管道不得布置在遇水会引起燃烧、爆炸的原料、产品和设备的上面。 4. 3. 6 排水横管不得布置在食堂、饮食业厨房的主副食操作、烹调和备餐的上方。当受条件限制不能避免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4.3.6A 厨房间和卫生间的排水立管应分别设置。 4.3.7 排水管道宜在地下或楼板填层中埋设或在地面上、楼板下明设。当建筑有要求时,可在管槽、管道井、管窿、管沟或吊顶、架空层内暗设,但应便于安装和检修。在气温较高、全年不结冻的地区,可沿建筑物外墙敷设。 4.3.8 下列情况下卫生器具排水横支管应设置同层排水: 1 住宅卫生间的卫生器具排水管要求不穿越楼板进入他户时; 2 按本规范第4. 3.3A条~第4.3.6条的规定受条件限制时。 4. 3. 8A 住宅卫生间同层排水形式应根据卫生间、卫生器具布置、室外环境气温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室内外排水设计规范

4.3管道布置和敷设 4.3.1小区排水管的布置应根据小区规划、地形标高、排水流向,按管线短、埋深小、尽可能自流排出的原则确定。当排水管道不能以重力自流排入市政排水管道时,应设置排水泵房。 注:特殊情况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真空排水系统。 4.3.2小区排水管道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道路的行车等级、管材受压强度、地基承载力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小区干道和小区组团道路下的管道,其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70m; 2生活污水接户管道埋设深度不得高于土壤冰冻线以上0.15m,且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30m。 注:当采用埋地塑料管道时,排出管埋设深度可不高于土壤冰冻线以上0.50m。 4. 3. 3建筑物内排水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自卫生器具至排出管的距离应最短,管道转弯应最少; 2排水立管宜靠近排水量最大的排水点; 3排水管道不得敷设在对生产工艺或卫生有特殊要求的生产厂房内,以及食品和贵重商品仓库、通风小室、电气机房和电梯机房内; 4排水管道不得穿过沉降缝、伸缩缝、变形缝、烟道和风道;当排水管道必须穿过沉降缝、伸缩缝和变形缝时,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5排水埋地管道,不得布置在可能受重物压坏处或穿越生产设备基础; 6排水管道不得穿越住宅客厅、餐厅,并不宜靠近与卧室相邻的内墙; 7排水管道不宜穿越橱窗、壁柜; 8塑料排水立管应避免布置在易受机械撞击处;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9塑料排水管应避免布置在热源附近;当不能避免,并导致管道表面受热温度大于60℃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塑料排水立管与家用灶具边净距不得小于0.4m; 10当排水管道外表面可能结露时,应根据建筑物性质和使用要求,采取防结露措施。4.3.3A排水管道不得穿越卧室。 4.3.4排水管道不得穿越生活饮用水池部位的上方。 4.3.5室内排水管道不得布置在遇水会引起燃烧、爆炸的原料、产品和设备的上面。 4. 3. 6排水横管不得布置在食堂、饮食业厨房的主副食操作、烹调和备餐的上方。当受条件限制不能避免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4.3.6A厨房间和卫生间的排水立管应分别设置。

室外给排水设计说明

室外给排水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 5. 业主提供的市政管道资料(包括给水、污水、雨水的接管点位置、管径及标高等)。 6. 本公司建筑及有关专业提供的作业图、设计资料。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西北部万达国际旅游度假区C-1-09-3地块内,A1号路以西,C13号路以南,是万达集团景洪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配套工程,该幼儿园总用地面积为13508.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971.83平方米,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为8223.82平方米。幼儿园设有30个班,每班30人,学生总人数约900人。 三、设计内容: 1、室外生活给水系统。 2、室外消防给水系统。 2、室外污水排水系统。 3、室外雨水排水系统。 四、室外生活给水系统: 1、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72.6m3/d,最大时用水量12.8m3/h。 2、供水水源为城市自来水高压给水管,本工程市政供水为1路,C11路给水接口处市政给水管网供水压力为0.41MPa。 3、根据甲方提供的本建筑物周围的市政给水管网资料,拟从C11路接出一根DN150给水管进入幼儿园地块,沿幼儿园单体建筑成环状布置,形成室外给水消防合用给水管网,建筑的入户管从室外给水环管上接出。室外环管与市政接口处设总水表及减压型倒流防止器(减压后压力:0.300MPa)。 五、排水体制: 室外排水系统采用雨水和污水分流制。 六、污水排水系统: 1、各单体污水重力流排入室外污水管网,汇集后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C11路污水管网。 2、本地块污水排放量按100%生活用水量计算,最高日污水排放量为72.6m3/d。 七、雨水排水系统: 1、屋面雨水采用外排水方式,排至地面经过透水铺装或绿地入渗,室外绿化散水,相关内容见建筑专业图纸。室外雨水采用渗透—排放系统,最大限度的实现区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水力计算: 1. 排水管渠的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Av 式中Q--- 设计流量(m3/h ) 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m2) V=流速(m/s) 2. 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V=1/n(R2/3 I 1/2)式中v= 流速(m/s) R=水力半径(m) I= 水力坡度 n=粗糙系数 3. 排水管渠粗糙系数,宜按下表规定取值。排水管渠粗糙系数 管渠类别粗糙系数n 粗糙系数n UPVC管、PE管、玻璃钢管0.009-0.011 0.015 石棉水泥管、钢管 0.017管渠类别 浆砌砖渠道 浆砌块石渠道 0.012

陶土管、铸铁管0.013 干砌块石渠道 0.020-0.025 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0.013-0.014 土明渠 0.025-0.030 水泥砂浆抹面渠道(带草皮) 4. 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充满度和超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重力流污水管道应按非满流计算,其最大设计充满度,应按下表规定取值 最大设计充满度 最大设计充满度 管径或渠高(mm) 200-3000.55 350-4500.65 500-9000.70 ≥10000.75 (2)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应按满流计算 (3)明渠超高不得小于0.2m 5. 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宜符合下列规定 (1)金属管道为10.0m/s (2)非金属管道为5m/s 6. 排水明渠的最大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水流深度为0.4-1.0m 时,宜按下表规定取值 明渠最大设计流速

明渠类别最大设计流速 粗砂或低塑性粉质粘土 0.8 粉质粘土 1.0 粘土 1.2 草皮护面 1.6 干砌块石 2.0 浆砌块石或浆砌砖 3.0 石灰岩和中砂岩 4.0 混凝土 4.0 (2)当水流深度在0.4-1.0m 范围以外时,上表所列最大设计流速宜乘以下列系数h< 0.4m 0.85 1.0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修订公告201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现批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局部修订的条文,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 (2016年版)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在宗旨目的中补充规定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补充了超大城市的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和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标准等。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 总则 1.0.1 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贯彻科技发展观,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达到防治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保障安全的要求,制订本规范。 3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3.2 雨水量 3.2.4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2.4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口密集、内涝易发且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 2新建地区应按本规定执行,原有地区应结合地区改建、道路建设等更新排水系统,并按本规定执行; 3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不同的设计重现期。 表3.2.4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年)

注:1按表中所列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时,均采用年最大值法; 2雨水管渠应按重力流、满管流计算; 3超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特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中等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小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条文说明】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中虽然将一般地区的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调整为1年~3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设计标准仍偏低。 表3 我国当前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比

2014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局部修订解读

2014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局部修订解读 1 规范修订背景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致使暴雨、特大暴雨频发,我国多个城市发生内涝灾害,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行。城市内涝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暴露了我国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状况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保障不相适应的矛盾。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存在排水标准偏低、应对特大暴雨的内涝防治系统缺乏、相应的预警、应急措施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削弱了城市抵御暴雨灾害的能力。 2013年3月25日,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各地区应根据本地降雨规律和暴雨内涝风险情况,合理确定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标准”,并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1年版)提出了修订要求。根据《通知》指示精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建标标函2013〔46〕号”文,要求编制单位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进行局部修订,在住建部标准司、城建司的直接领导下,在各位专家的具体指导和各设计院的共同努力下,局部修订在较短时间内得以完成。住建部于2014年2月10日以第311号公告批准局部修订条文,并颁布实施。 本次局部修订的重点是调整和补充与内涝防治相关的技术内容。包括调整雨水排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增加内涝防治系统设计重现期、补充雨水设计流量相关计算、增加雨水利用和内涝防治工程设施等。 2 新版规范局部修订内容详细解读 2.1关于排水工程设计应与相关专项规划协调的规定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4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规范)中增加了我国排水工程设计应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的补充规定,要求排水工程设计应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并与城市防洪、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园林绿地、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专项规划和设计相协调。排水设施的设计应根据城镇规划蓝线和水面率的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蓄排水设施,并应根据用地性质规定不同地区的高程布置,满足不同地区的排水要求。 排水工程设施,包括内涝防治设施、雨水调蓄和利用设施,是维持城镇正常运行和资源利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降雨频繁、河网密集或易受内涝灾害的地区,排水工程设施尤为重要。排水工程应与城市防洪、道路交通、园林绿地、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等专项规划和设计密切联系。排水工程的设计应与这些相关专业规划相协调。同时,排水工程设计应满足城市平面和竖向规划中的相关控制指标,从城市整体规划角度考虑排水设施的建设。 2.2关于排水体制选择原则的补充规定 新版规范明确了加大排水管网改造力度的要求:“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按照城镇排水规划的要求,实施雨污分流;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提高截流倍数,加强降雨初期的污染防治。” 根据我国目前排水管网建设情况,新版规范提出,应结合城镇排水规划的要求,加快城镇排水管网的改造,实施雨污分流。同时,应提高截流倍数,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减少合流污水和初期雨水的污染。 2.3关于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内涝防治的规定 新版规范增加了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内涝的规定:“城镇内涝防治应采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相结合的综合控制措施。”

室外给排水设计特点(优.选)

室外给排水设计特点 0前言 小区给排水的设计既要与大市政给排水管衔接好,又要与建筑单体进户管衔接好,同时要处理好一期和二期工程的设计深度。可以参考的设计规范有《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居住小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等,在设计中要准确运用规范,知道其适用条件。笔者完成了此次广州大学城中大教学区室外给排水工程的规划、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一系列工作,对小区给排水的设计程序比较了解,现和广大读者交流一下小区给排水的设计经验,以期共同提高。 1工程概况 广州大学城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州岛。与琶州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 43.3km2。距广州中心约17km,距市桥约13km,距广州新城约17km。 2001年,广州市编制完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规划确定东、南部为中心城区发展的主要方向。确定中心城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北优、南拓、西进、东联。 广州大学城是广州市南拓轴上的重要节点,是广州信息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型技术产业基地之一,是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面向21世纪的信息化生态型城市新功能区。 广州大学城的设计共分为五个组团,中山大学属于第一组团,而中山大学的设计又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两个区。教学区室外给排水的设计主要是室外给排水管道和附件的设计,其中给水管线4条(两条生活、两条消防),排水管线2条。生活管线从大市政给水管网上引入,消防管线从图书管的小区消防加压泵房中引出,为保证供水安全性,给水管线均沿教学区环路环状布置。污水管网收集教学区污水后分散排入大市政污水管网,雨水经雨水管网就近排入教学区内水体。此次设计积极响应了广州大学城“一流的规划、一流的设计、一流的 建设、一流的质量”的建设要求。 2管线综合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局部修订解读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局部修订解读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局部修订解读 1 规范修订背景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致使暴雨、特大暴雨频发,中国多个城市发生内涝灾害,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行。城市内涝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暴露了中国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状况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保障不相适应的矛盾。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存在排水标准偏低、应对特大暴雨的内涝防治系统缺乏、相应的预警、应急措施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削弱了城市抵御暴雨灾害的能力。 3月25日,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3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各地区应根据本地降雨规律和暴雨内涝风险情况,合理确定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标准”,并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提出了修订要求。根据《通知》指示精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建标标函〔46〕号”文,要求编制单位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进行局部修订,在住建部标准司、城建司的直接领导下,在各位专家的具体指导和各设计院的共同努力下,局部修订在较短时间内得以完成。住建部于 2月10日以第311号公告批准局部修订条文,并颁布实施。 本次局部修订的重点是调整和补充与内涝防治相

关的技术内容。包括调整雨水排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增加内涝防治系统设计重现期、补充雨水设计流量相关计算、增加雨水利用和内涝防治工程设施等。 2 新版规范局部修订内容详细解读 2.1关于排水工程设计应与相关专项规划协调的规定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以下简称新版规范)中增加了中国排水工程设计应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的补充规定,要求排水工程设计应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并与城市防洪、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园林绿地、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专项规划和设计相协调。排水设施的设计应根据城镇规划蓝线和水面率的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蓄排水设施,并应根据用地性质规定不同地区的高程布置,满足不同地区的排水要求。 排水工程设施,包括内涝防治设施、雨水调蓄和利用设施,是维持城镇正常运行和资源利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降雨频繁、河网密集或易受内涝灾害的地区,排水工程设施尤为重要。排水工程应与城市防洪、道路交通、园林绿地、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等专项规划和设计密切联系。排水工程的设计应与这些相关专业规划相协调。同时,排水工程设计应满足城市平面和竖向规划中的相关控制指标,从城市整体规划角度考虑排水设施的建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