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的疗效观察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的疗效观察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的疗效观察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的疗效观察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的疗效观察

目的讨论研究补中益气汤加减用于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老年便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B组患者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对便秘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3w后B组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显著优于使用常规药物组84%(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对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疗效显著。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便秘症状,同时可补益脾气,升血行气、升清降浊、发挥补气而不使气滞,通便而无攻下的疗效。补气健脾、理气行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气虚等症状,提高疾病治疗效率且无副作用,安全性高。

标签:补中益气汤加减;老年患者;气虚型便秘;临床疗效与影响

便秘是以排便次数及粪便量减少,大便干结,排便费力为主的复杂症状。本病多见于各类老年慢性疾病当中。长期便秘会造成患者出现头晕、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患者甚至造成心血管疾病或胃肠道病变等。中医当中引发便秘的原因主要与”气血”有关,包括气虚便秘、气滞便秘、血虚便秘等[1]。多由于老年患者脏腑器官功能减弱,体内之气不足难以推动大便在肠管中运行或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阻滞影响气的推动功能。治疗主要以活血补气,行气润肠通便为原则。为本实验为研究补中益气汤加减用于治疗老年患者气虚便秘的临床疗效与影响,特选取100例本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就诊的老年便秘患者100例。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56~70岁,平均年龄(63.1±7.2)岁。均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3]中便秘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排便次数及排便量减少,排便费力或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随机分组为A、B组两组。治疗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56~68岁,平均年龄(6

2.1±6.2)岁。B组29例患者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57~69岁,平均年龄(6

3.2±6.1)岁。所有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A组患者遵医嘱服用常规药物果导片进行治疗。1次/d,100mg/d,每日临睡前服用。B组患者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药物包括黄芪28g,党参20g,升麻10g,柴胡12g,陈皮10g,白术30g,当归20g,炙甘草15g。乏力气虚严重者可加重党参、黄芪剂量;若有血虚患者可增加当归剂量另外适当加熟地;气血两虚患者可加生地;阴液亏虚患者可加麦冬、生地;阴虚、口干舌红加之母、玄参等。将药物放入200ml冷水中浸泡30min后加300ml水。大火煮开后转文火煎约20min。取150ml药之后加水300ml继续文火煎。将两次药汁混合后3次/d餐后引用。所有患者均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以1w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清淡饮食,避免刺激类食物。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便秘55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a14002311.html,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便秘55例 作者:谢富明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7年第01期 【摘要】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顽固性便秘属于脾虚气弱型的患者55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其疗效。结果:55例患者中,48例临床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脾虚气弱型顽固性便秘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顽固性便秘;补中益气汤;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63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101-01 Abstract: Keywords: 顽固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长期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粪便干结坚硬。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的变化、不良的排便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的发病率日益增高,逐渐成为常见的肠道疾病之一,且其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3]。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本病取到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55例患者均为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的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6例,女性39例;年龄21~72岁;发病时间4个月至25年。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诊断标准:①排便间隔时间>3d,持续时间>1个月,并经中西药反复针对性治疗;②大便干结;③排便费力、难解,数日才有便 意或无便意;④中医辨证证型符合脾虚气弱的主要症状:大便干结如栗,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晄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弱。⑤西医检查排除胃肠道或腹腔器质性病变致压迫、梗阻性疾病。 13治疗方法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基本方药物组成:黄芪30~50g,党参15g,当归20g,生白术20~30g,陈皮9g,柴胡9g,升麻6g,枳实9g,火麻仁15~30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日1剂,煎2次,煎液混合分早、中、晚3次口服。加减:大便1日1次正常后或用1周后,减少火麻仁的剂量或不用;脘腹胀满气滞者加香附9g,厚朴9;有腹痛者加生大黄6g(后下);舌苔腻兼湿者加苍术12g,藿香9g;舌红少苔兼阴虚者加黄连9g,玄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这篇文章为我的大学的毕业论文,想想那时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的热爱与着迷,现在依然不减,多年以后翻出此文章依然记忆犹新。原文如下: [摘要] 笔者试图通过总结近年来中医领域关于补中益气 汤的临床应用,探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适应人群,明确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中医应用本方治疗气虚为病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依据。关键词补中益气汤气虚脾胃论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主要组成药物为补气、升阳药物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诸证。 补中益气汤所治大都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所引起的疾病,所以临床以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为主;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1 李东垣学术思想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最著名的处方之一,其著名是因为该处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处方。但笔者认为最能代表李东垣学术特色的,不仅仅是这首处方本身,而是补脾胃升清阳的思想。该方由黄芪、白术、陈皮、人参、柴胡、升麻、炙甘草、当归等药物组成。

本方重用黄芪为君,主要起到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的作用,陈皮理气化湿,当归补血活血,使人参、白术、甘草补而不滞。但后世张景岳的举元煎就不用当归,以升为主,这跟医家的用药习惯不同,像他的左归丸、右归丸,大力的补某一方面,但这些药多不宜久服。本药的气血兼顾比较好,适合长期服用。李东垣强调中焦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不仅 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而且脾胃一虚则百病由生。因为脾胃为至阴,为五脏提供精微物质,所以有心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脾胃本脏偏虚、肺之脾胃虚和肾之脾胃虚的详细划分,并给出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李东垣之后的温补派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提出阴虚即使脾虚的说法。在虚损的治法上,李东垣与朱丹溪滋阴降火不同,东 垣主升。李东垣善用升发之药,譬如黄芪、人参之类,或若升麻、柴胡、防风等风药,而且用量不大。因为脾胃本虚,应少固太阴而为之,如若用大量的升举之药,恐就成了壮火食气了。2 补中益气汤的辨证要点本方的临床以气虚见证,多在活动后尤甚。气虚多见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或脏器下垂。补中益气汤 的脉象,《脾胃论》里提到是“脉洪”,是“饮食劳倦所伤始为 热中”的脉象。周慎斋提出“左脉沉细而涩,右脉浮大而数”,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耳鸣65例观察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耳鸣65例观察 胡镜清 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 浙江永康321300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耳鸣 临床观察 耳鸣是多种疾病诱发的症状之一,也可单独为一个病证。它是指无任何外界相应的声源或电刺激时,耳中自觉鸣响,如闻潮声,或如蝉鸣,其声或细或暴。其发病率可占人群的10%~20%,其中10%的患者很痛苦[1]。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但因其发病病因不明确,至今无特效药。笔者近2年来,对脾胃虚弱型耳鸣患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65例均为门诊患者,根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耳鸣的诊断标准选择纳入,证属脾胃虚弱型,排除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耳鸣。其中男性28例,女性37例;年龄32~45岁20例,46~65岁45例;病程最短3天,最长2月。 2 治疗方法 采用补中健脾、益气养血治法治疗,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基本方药物组成:黄芪、党参、丹参、夜交藤各20g,当归、白术、升麻、柴胡、陈皮、茯苓、炒枣仁各10g,炙甘草、蔓荆子各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药10日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2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参照有关耳鸣的疗效评定标准[3],用上法治疗2个疗程后,65例中,24例基本治愈(即自觉在日常安静环境中耳鸣声或主观耳鸣音消失,允许在标准隔音室中可能有微弱生理性耳鸣产生);20例显效(即自觉耳鸣明显减弱);15例有效(即自觉耳鸣声减弱);6例无效(即在日常安静环境中自觉耳鸣几乎无减弱或根本无减弱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90 8%。 4 典型病例 杜某,女性,56岁。2007年2月8日就诊。患者5天前在劳累过度下出现耳鸣,如潮声低鸣,呈持续性。来诊时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夜寐欠佳,唇色淡红。舌淡、苔白,脉象虚弱。辨证属脾胃虚弱型,予补中益气汤加味基本方,并嘱其尽量早休息及远离噪音。服用5剂后,耳鸣基本消失,其它症状也明显减轻,再服5剂后诸症皆除。上方续服用10天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耳鸣未见复发。 5 体会 耳鸣的原因复杂多变,表现形式多样,轻重不一,给患者生活上或是精神上带来了痛苦。西医多采用改善中耳微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且存在副作用,患者有时难以接受。而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副作用少,易为患者接受。 祖国医学认为,耳鸣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耳窍闭塞,多因风寒外袭、脾胃积热、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及肾气不足等发病。笔者所选病例均为脾胃虚弱型的耳鸣患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患者因劳累过度,损伤脾胃,使脾胃虚弱,导致脾之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清气不能上奉清窍;或脾虚清阳不振,清阳不升,导致耳鸣。 灵枢!口问篇也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中益气汤出自 脾胃论,方中以黄芪为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辅以党参、炙甘草益气健脾,以助主药,当归补血养血,白术、陈皮理气和胃,又用升麻、柴胡为使,引黄芪、党参甘温之气升举清气,再加蔓荆子升清通窍,丹参活血化瘀,夜交藤、炒枣仁养血安神,茯苓健脾安神。诸药合用,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气陷得升,直达清窍,耳鸣得以解除。 通过笔者近2年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对脾胃虚弱型耳鸣确有疗效,且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同时,要告诫患者应尽量避免噪音刺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6 参考文献 [1]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41. [2]郑晓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1993:312 316. [3]余力生.耳鸣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12(4):147. 收稿日期 2009 04 03 ! 745 ! 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10月第44卷第10期

补中益气汤治咳嗽案

补中益气汤治咳嗽 方药:北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5克,当归3克,升麻3克,柴胡8克,甘草3克,青蒿(后下)5克,黄芩5克,杏仁5克,白薇10克,地骨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补益脾肺止咳。 案例:陈某,男,6岁。1998年3月18日就诊。患儿平素体弱,每感风寒易致发热咳嗽,年发作3~4次,历3年余。3天前出现发热咳嗽,体温达39.5℃,在某门诊部静滴抗生素,服中西药治疗乏效。接诊时患儿体瘦、神疲乏力,懒言,面微红,体温达39.6℃,微恶风,咳嗽,不思饮食,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1剂,水煎分2次温服。次日体温渐退至38℃。效不更方,仍守上方再进1剂热退咳止,诸症悉除。嘱服补中益气丸2个月,以调理善后。 按语:补中益气汤之党参、北芪补益脾肺之气以圃奉,佐白术以健脾,取当归以和血,陈皮理气以消甘药之滞,升麻、柴胡既升清气又能清热,加黄芩、青蒿组成药对以清热,地骨皮、白薇以退虚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于补中益气之中配轻透之药以清虚热,临床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慢性咳嗽50例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作者:梁少勇 2005-9-21 摘要: 持续或反复咳嗽超过3~4周即属于慢性咳嗽。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慢性咳嗽50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其中4周前曾患肺炎6例,支气管炎15例,均经治疗后X线胸片显示无异常而仍咳嗽不止。以上患者曾用多种抗生素(口服或肌注、静滴)和止咳药治疗而咳嗽未止。... 持续或反复咳嗽超过3~4周即属于慢性咳嗽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慢性咳嗽50例,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6~17岁18例,18~80岁32例;病程3~4周26例,4~8周15例,8周以上9例。其中4周曾患肺炎6例,支气管炎15例,均经治疗后X线胸片显示无异常而仍咳嗽不止。以上患者曾用抗生素(口服或肌注、静滴)和止咳药治疗而咳嗽未止。一般为阵发性咳嗽,偶有白痰而量少,面色无华,食欲及睡眠不佳,舌淡脉弱。 1.2 治疗方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人参3~10g,炙黄芪5~30g,当归5~10g,白术5~20g,柴胡3~6g,升麻3~6g,陈皮3~6g,百部5~10g,桔梗5~10g,紫菀5~15g,款冬花5~10g,炙甘草5~10g。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服。10天为1 疗程,间隔3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一般用2~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治愈:咳嗽停止,恢复正常;好转:咳嗽明显减轻;无效:咳嗽无好转或加重,或并发他症。 1.4 结果本组50例中治愈24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 2 讨论 咳嗽是肺脏功能失调,肺气上逆所致,一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咳嗽起病较急,其病尚浅易治,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慢性咳嗽多属内伤咳嗽范畴,往往有较长的病史和其他脏腑失调的证候,虚证或虚中挟实居多,可因外感咳嗽失治或治之不当所致。气虚型咳嗽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虚、痰、瘀3个方面。“久病伤气”,慢性咳嗽由于咳嗽日久,耗伤肺气,使肺之清肃功能难复,卫外功能失调,易于复感外邪,使咳嗽加剧。“脾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文章目录*一、补中益气汤的组成*二、补中益气的食物特点*三、补中益气吃什么好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1、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 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2、补中益气汤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中医方剂名。为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慢性胃肠炎、慢性菌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脸下垂、麻痹性斜视等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3、补中益气汤的加减化裁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

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的食物特点补中益气的食物很多,根据脏腑的气虚证临床特点,通常分为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肾气等方面的食物。所以即便是气虚证人群,在具体食物选择上也要慎重。除结合食物及药膳的特点外,还必须充分患者具体的气虚证的类型,进而更好的发挥气虚证食疗的积极作用。 在菜肴搭配方面,补中益气的菜谱通常有鱼头豆腐汤、猪肝炒菠菜、土豆炖牛肉、鸡肉炖栗子、鸭肉烧山药、瘦肉炒大蒜、百合鸡蛋糖水。另外,在各种菜肴也通常会根据情况加入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药物,进而更好的发挥食疗在补中益气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 补中益气吃什么好1、粳米 又名大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壮气力,强肌肉之功。用于脾虚烦闷,泄泻,消瘦,下痢. 2、玉米 又名包谷。味甘,性平。有补中健脾,除湿利尿之功。可用于泄泻,痢疾等病. 3、粟米 又名小米。味甘咸,性微寒。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肾之功。用于脾肾不足所致的纳食少,烦渴反胃呕吐及病后体弱等.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举7个例子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举7个例子 甘草医友会第305期,每天一期,陪伴你的成长一个有趣、有料、有态度的中医I导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把补中益气汤列为治疗内伤的首选方,可见此方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特别好,把患者辨证要点、用方指征、剂量加减甚至服药时间都介绍的非常详细,一首好方,就是应该发挥它最大的用处,推荐收藏。补中益气汤的妙用作者/张显臣编辑/小甘草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功能升阳益气,调补脾胃。主治因脾胃气虚所致的表热自汗,心烦口渴,头痛恶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脉虚弱或洪大等症。笔者运用此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今列举所治如下。 (一)顽固性呃逆 黄某,女,53岁,住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着后呃声才止。3年多来在广州历求中、西医及针灸、理疗均难收效。1989年2月,余应聘广州海军医院门诊时来求治。见患者身体消痩,行动无力,上到二楼诊病就气喘吁吁,呃声连连,不能遏止。余诊其脉沉细四至,寸不应指。证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故呃声连连以求自救。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黄芪100克,红参12克

(切片),炒白术20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炒内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红枣10个,生姜10克(打碎)。7剂,水煎服。 患者服完7剂后,呃止过半,体力、精神、饮食亦较诊前好得多。共服上方30余剂,呃止体健。1991年11月,与患者相遇,见其红光满面,身体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气上逆所致,有寒呃、热呃、痰呃、瘀呃、气呃、虚呃6种。该患者呃逆3年有作,气血大伤,饮食乏味,久则属虚。证为脾胃虚寒,气虚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而愈。 (二)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症,中医称为崩漏,一般分为血热、气虚、阴虚和瘀血等类型。反复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导致气虚血亏、阴阳两伤。不论其兼证挟热、挟瘀,抑或阴虚、气虚,只要历时较久、多方治疗难以收效者,在治疗上均应以补气升提为要,次及其他,诸如补气清热、补气强阴、补气化瘀,多能应手奏效。 李某,女,45岁,干部。两年多来,经血量多,夹杂紫黑色瘀块,10日后服止血药方渐止,屡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少,有时虽暂时止一个月而下个月又复如故,有时半个月或20 日就来一次,每次来均需10日之久。1979年8月17日求治。见患者面黄浮肿,四肢欠温,行动气喘,舌淡胖,边痕明显,

补中益气汤治病与用法

补中益气汤治病与用法 由脾胃气虚引起多种病症,用补中益气汤基本指征:精神疲怠、肢体困倦、面色萎黄或苍白、饮食无味、气短懒言、动则喘促、舌白质淡、脉虚无力。其兼有内伤身热、中气下陷者,尤为适宜。及体弱之眩晕、头痛、耳鸣、视朦、背恶风寒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白带、功能性低热等。 1、治体虚所致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常见于神经衰弱、过劳、贫血、病后恢复期等体弱患者。 眩晕头痛属气虚者,常挟郁挟痰,伴有失眠,动则自汗,起则呕痰,口淡不渴,四肢乏力,舌淡苔白,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川芎6克、法半夏12克。 耳鸣耳聋属肾虚,或中气虚弱,及过劳者,其鸣音较低微,两尺脉多虚,或大而无力,舌淡苔白,不渴,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9克、益智仁9克。 2、治体虚弱之视物不清、复视等,以年老体弱者多见,舌质淡红、苔白滑,脉虚大,或弦缓无力,用补中益气汤加杞子、川芎同煎,以补气血而益肝肾。 3、治体弱之背恶风寒。《内经》指出:“气虚者兼背疼,少气不足以息。”是阳气虚,不能卫外,故恶风寒,症属抵抗力低下,反应性差,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医案略。 4、治慢性气管炎。适宜脾虚痰湿型,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出,食少腹胀,舌苔白,脉濡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藏痰之器,多痰而咳,病在肺脾,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制半夏12克、生姜4片,可收到良效。 医案略。 5、治子宫脱垂。前人经验认为次病“当升补元气为主,若肝脾郁结,气虚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9克、艾叶12克、五味子9克。现代实践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脱垂,有良好效果,不论脱垂时间长短,程度轻重,均可应用。但以病程1、2、度疗效较好。补中益气汤可增强体质,提高全身肌肉张力、促使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收缩,起到“陷者举之”的作用。使子宫缩回阴道,每日1剂,连服14-28次。 本方对产后体质虚寒、气血衰弱、过早操劳之子宫脱垂者,疗效更佳。 6、治脱肛。用于单纯性气虚脱肛,多见小儿及老人、病后体质虚弱者,多为营养不良所致。使之直肠组织软弱,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松弛无力,引起直肠粘膜脱垂,肛管和直肠脱出。 病案略。

补中益气汤加减方word精品

补中益气汤加减方 【处方】黄芪(30g )、党参(30g )或红参(6g )、当归(10g八陈皮(5g八升麻(3g八白术(10g八黄精(12g )、紫河车(12g)、大枣(5枚)、炙甘草(6g )。 【用法】每天一副,水煎浓缩分2-3 次服完。 【适用病症】用于补益气血、调理脾肾。白细胞减少症症状为头晕乏力、四肢酸软、失眠多梦、食欲减退、心悸、畏寒肢冷、易患感冒、面色萎黄或淡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按】本方症系心脾肾亏虚,气血不足导致。心之气血不足,则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心悸;脾气虚,气血生化乏源,不能运化精微,则四肢酸软;脾肾阳气不足,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气虚卫外不固则易患感冒。故治疗当以补益气血,调理脾肾为主。方中黄芪补气,党参、白术、大枣、炙甘草健脾补气,陈皮理气醒脾,当归、黄精、紫河车补益精血而强肾,疗虚损;升麻升举下陷之清阳,共奏补气健脾,调理脾胃,升清降浊,补益肝肾精血之妙。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黄酮类、胆碱等,具有强壮作用;党参含皂甙,多种糖类等,对因化疗和放射疗法产生的白血球下降有治疗作用;白术含挥发油成分,可治疗因放疗引起的白血球下降;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诸药合用,有强壮和升高白细胞之作用。 [加减]肝肾亏虚、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者加枸杞子 1 0g ,山茱萸 1 0g ,覆盆子 1 0g ;失眠多梦者加茯神10g,夜交藤15g,枣仁10g ;汗多易患感冒者加浮小麦30g,防风3g,煅牡蛎25g ;心悸者加丹参15g,远志8g,柏子仁10g ;食欲不振者加淮山药15g,莲肉12g ;气阴两虚,咽干口燥者加天冬12g,女贞子10g,何首乌15g ;畏寒肢凉,面色苍白者加桂枝6g,巴戟天10g,补骨脂10g ;上腹闷胀者加砂仁5g (后下),白芍10g,枳壳 10g ;妇女月经过多者加鹿胶10g (后下),豆稔子30g,川断12g ;男子若梦遗滑精者加金樱子20g,沙苑蒺藜 10g,莲须10g。 补中益气用芪参,归膝枳泽升麻从,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举7个例子!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举7个例子!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功能升阳益气,调补脾胃。主治因脾胃气虚所致的表热自汗,心烦口渴,头痛恶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脉虚弱或洪大等症。笔者运用此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今列举所治如下。 补中益气汤的妙用 (一)顽固性呃逆 黄某,女,53岁,住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着后呃声才止。3年多来在广州历求中、西医及针灸、理疗均难收效。1989年2月,余应聘广州海军医院门诊时来求治。见患者身体消痩,行动无力,上到二楼诊病就气喘吁吁,呃声连连,不能遏止。余诊其脉沉细四至,寸不应指。证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故呃声连连以求自救。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黄芪100克,红参12克(切片),炒白术20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炒内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红枣10个,生姜10克(打碎)。7剂,水煎服。 患者服完7剂后,呃止过半,体力、精神、饮食亦较诊前好得多。共服上方30余剂,呃止体健。1991年11月,与患者相遇,见其红光满面,身体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气上逆所致,有寒呃、热呃、痰呃、瘀呃、气呃、虚呃6种。该患者呃逆3年有作,气血大伤,饮食乏味,久则属虚。证为脾胃虚寒,气虚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而愈。 (二)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症,中医称为崩漏,一般分为血热、气虚、阴虚和瘀血等类型。反复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导致气虚血亏、阴阳两伤。不论其兼证挟热、挟瘀,抑或阴虚、气虚,只要历时较久、多方治疗难以收效者,在治疗上均应以补气升提为要,次及其他,诸如补气清热、补气强阴、补气化瘀,多能应手奏效。

补中益气汤方解

第二节补中益气汤方解 一、补中益气汤的组成、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 (一)药物组成、用量及用法 黄芪一钱,甘草五分,人参(去芦)三分,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二分,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二)使用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及实证发热者禁用本方。下元虚惫者,亦不可服用本方。正如陆丽京所说:“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是癸水消竭,或是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拔其本也。”(《古今名医方论2卷一》) 二、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与主治 (一)功能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二)主治 1.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谵,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体倦肢软,面色咣白,纳差便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胖,苔薄白。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出,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3.中气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 三,补中益气汤方名释义 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本,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在脾胃的气机升降方面,又特别强调脾胃的生长和升发。他说:“《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芥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天”(《脾胃论2卷上》)。因此,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清阳下陷即为病。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故名为“补中益气汤”。 四、补中益气汤的配伍意义与治则分析 (一)病机与治则分析 本方是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证而没。根据《素问2至真要大论广劳者温之”、“下者举之”的治疗原则,以益气升阳、调补脾胃而立法。李呆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内外伤辨惑论2卷中》) (二)方剂配伍意义 本方补中升阳之品首推黄芪。《本草正义》说:“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张锡纯也说:“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医学衷中参西录2医方》)中气既虚,清阳不升,肺气失于滋养,而形体日渐虚馁,黄芪“人肺补气,人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本草求真2卷五》)。故本方重用黄芪作为君药,取其既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又能补肺实卫,固表止汗。李呆说:“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内伤外辨惑论2卷中》)。说明重用黄芪以补益脾肺为东垣立方本意。 方中人参“补五脏,安精神”(《神农本草经2卷上》),为补气要药,因较之黄芪更侧重于补益脾胃,故《得配本草》说:“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内之气,补宜人参。”甘草,“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泄,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药品化义2卷五》)。由于中气渐充,清阳得升,则内热可除。故《脾胃论》所

补中益气汤论文:补中益气汤加减在临床上应用

补中益气汤论文:补中益气汤加减在临床上应用 补中益气汤源于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用于治疗“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后世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之症,如胃黏膜脱垂,遗尿症,子宫脱垂,脱肛,久泻,久痢,妇女血崩证,眩晕,自汗,低血压等。笔者运用本方治疗胃黏膜脱垂,遗尿,崩漏,低血压,子宫脱垂等疾患,获得满意疗效。 病例摘要 例一:男,46岁,于2006年3月5日就诊,患者感觉进食不舒服,进食后胃即胀痛,身体日渐消瘦,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治以调胃补中益气,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党参15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黄芪30克,升麻10克,陈皮10克,甘草5克,川楝子15克,元胡10克,枳壳10克。服药10剂后痛减,继服20剂,胃不胀痛,食欲增进,后改为补中益气丸,每日3次,连服2个月,胃黏膜脱垂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胃黏膜脱垂多由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素体虚弱,或营养不良损伤脾胃引起,脾胃受损则脾气不足,进而气虚下陷,升举无力故脱垂。 例二:女,40岁。于2006年9月4日初诊,患者面色黄白,小便不能自控,腰膝酸软,周身乏力,肢凉,脉沉细,

苔薄白,证属肾气不固,膀胱气化失职而致,治以益气升阳,健脾宣肺,补肾固摄,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30克,柴胡10克,党参15克,陈皮10克,甘草6克,升麻15克,当归20克,白术15克,益智仁15克,桑螵蛸10克,覆盆子15克,巴戟15克,补骨脂10克,服药7剂,患者面色转正常,遗尿症状减轻,脉仍弱,瞩上方继服10剂,患者面色红润,精神振作。 按;《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步,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肺脾肾三脏尤为重要,劳倦过度,耗伤脾肺,二脏气虚,日久及肾,肾失固摄,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开合主宰于肾,赖肾的气化,称“肾司二便”,肾气充实,气化功能正常,膀胱开合正常,病标在肺脾,病本在肾,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采用补益肾气,温补肾阳的法则,肾气恢复,肾阳得补,膀胱失约自愈。 例三:女,39岁,2008年2月5日就诊,近7个月月经紊乱,1月24日月经来潮,势如泉涌,服止血药,未见好转,血色先紫后淡,夹血块,气短神疲,面色恍白,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为气虚失统,拟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40克,人参20克,白术10克,升麻15克,陈皮15克,当归20克,熟地20克,炮姜15克,荆芥穗20克,山药25克,艾叶炭15克,白芍炭20克,仙鹤草30克。服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1.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辛凉解表 7.银翘散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身热而喘是妙方,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扶正解表 11.败毒散方歌: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

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 15.大承气汤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方歌: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 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攻补兼施 19.黄龙汤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方歌: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逐水 20.十枣汤方歌: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第三章和解剂 和解少阳 21.小柴胡汤方歌: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22.蒿芩清胆汤方歌: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入,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八种药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原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等各种疾病,临床运用较广泛,使用恰当,每收捷效,现举例如下。后人在原治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探索,不断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加以扩展,使其成为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使用的名方之一。 六、头痛 1.患者,男,38岁。左前额痛已4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尤以眉额部为甚,屡治不愈;平时特别容易感冒,且每因感冒后则上述病情加重;多伴有鼻塞流涕等症,剧时鼻涕有腥味,有时还带血,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额窦炎”。刻诊:头额胀痛,鼻塞,流黄鼻涕,食欲不振,体虚乏力,动则多汗,汗出恶风,以手指压患者眼眶上角时头痛加剧,并牵连枕骨周围疼,瘦高体型,面白少华,舌质淡胖,舌边齿龈明显,苔薄黄,脉细。证属:气虚头痛。治宜:益气升清,祛风清热。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药:党参15g,白术10g,黄芪3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炙甘草10g,川芎10g,蔓荆子12g。 二诊:服药6剂,头痛已减,精神好转。宗原方,再服4剂,头痛大减,未见发作,仍以上方为丸常服,以巩固疗效。 2.林某,女,50岁。5年来,反复头部隐痛,病势悠悠,午后尤甚,时作时止,遇劳则复发或加剧。此次因半个月前干家务后,出现头痛且晕,汗出畏风,神疲乏力。平素胃纳差,食少无味。察其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弱。头颅彩超及脑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血压90/60mmHg。诊断为头风。证属脾胃虚弱,脑髓脉络失荣。治拟补脾益气养:陈皮6g,白芷12g,天麻10g,大枣10g,甘草5g,水煎服。服上方5剂后,头痛头晕减轻,精神及

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之欧阳家百创编

补中益气汤加减方 欧阳家百(2021.03.07) 【处方】黄芪(30g)、党参(30g)或红参(6g)、当归(10g)、陈皮(5g)、升麻(3g)、白术(10g)、黄精(12g)、紫河车(12g)、大枣(5枚)、炙甘草(6g)。 【用法】每天一副,水煎浓缩分2-3次服完。 【适用病症】用于补益气血、调理脾肾。白细胞减少症症状为头晕乏力、四肢酸软、失眠多梦、食欲减退、心悸、畏寒肢冷、易患感冒、面色萎黄或淡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按】本方症系心脾肾亏虚,气血不足导致。心之气血不足,则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心悸;脾气虚,气血生化乏源,不能运化精微,则四肢酸软;脾肾阳气不足,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气虚卫外不固则易患感冒。故治疗当以补益气血,调理脾肾为主。方中黄芪补气,党参、白术、大枣、炙甘草健脾补气,陈皮理气醒脾,当归、黄精、紫河车补益精血而强肾,疗虚损;升麻升举下陷之清阳,共奏补气健脾,调理脾胃,升清降浊,补益肝肾精血之妙。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黄酮类、胆碱等,具有强壮作用;党参含皂甙,多种糖类等,对因化疗和放射疗法产生的白血球下降有治疗作用;白术含挥发油成分,可治疗因放疗引起的白

血球下降;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诸药合用,有强壮和升高白细胞之作用。 [加减]肝肾亏虚、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者加枸杞子10g,山茱萸10g,覆盆子10g;失眠多梦者加茯神10g,夜交藤15g,枣仁10g;汗多易患感冒者加浮小麦30g,防风3g,煅牡蛎25g;心悸者加丹参15g,远志8g,柏子仁10g;食欲不振者加淮山药15g,莲肉12g;气阴两虚,咽干口燥者加天冬12g,女贞子10g,何首乌15g;畏寒肢凉,面色苍白者加桂枝6g,巴戟天10g,补骨脂10g;上腹闷胀者加砂仁5g(后下),白芍10g,枳壳10g;妇女月经过多者加鹿胶10g(后下),豆稔子30g,川断12g;男子若梦遗滑精者加金樱子20g,沙苑蒺藜10g,莲须10g。 补中益气用芪参,归膝枳泽升麻从,

补中益气汤加减在临床上地的应用

补中益气汤加减在临床上应用 魏哲虹(吉林省双辽市那木卫生院吉林双辽136400) 韩宏伟(吉林省双辽市妇幼保健院院吉林双辽136400)补中益气汤源于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用于治疗“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后世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之症,如胃黏膜脱垂,遗尿症,子宫脱垂,脱肛,久泻,久痢,妇女血崩证,眩晕,自汗,低血压等。笔者运用本方治疗胃黏膜脱垂,遗尿,崩漏,低血压,子宫脱垂等疾患,获得满意疗效。 例1 王某,男,46岁。于2006年3月5日就诊,患者感觉进食不舒服,进食后胃即胀痛,身体日渐消瘦,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治以调胃补中益气,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党参15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黄芪30克,升麻10克,陈皮10克,甘草5克,川楝子15克,元胡10克,枳壳10克。服药10剂后痛减,继服20剂,胃不胀痛,食欲增进,后改为补中益气丸,每日3次,连服2个月,胃黏膜脱垂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胃黏膜脱垂多由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素体虚弱,或营养不良损伤脾胃引起,脾胃受损则脾气不足,进而气虚下陷,升举无力故脱垂。 例2 张某,女,40岁。于2006年9月4日初诊,患者面色黄白,小便不能自控,腰膝酸软,周身乏力,肢凉,脉沉细,苔薄白,证属肾气不固,膀胱气化失职而致,治以益气升阳,健脾宣肺,补肾固摄,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30克,柴胡10克,党参15克,陈皮10克,甘草6克,升麻15克,当归20克,白术15克,益智仁15克,桑螵蛸10克,覆盆子15克,巴几15克,补骨脂10克,服药7剂,患者面色转正常,遗尿症状减轻,脉仍弱,嘱上方继服10剂,患者面色红润,精神振作。 按;《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肺脾肾三脏尤为重要,劳倦过度,耗伤脾肺,二脏气虚,日久及肾,肾失固摄,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开合主宰于肾,赖肾的气化,称“肾司二便”,肾气充实,气化功能正常,膀胱开合正常,病标在肺脾,病本在肾,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采用补益肾气,温补肾阳的法则,肾气恢复,肾阳得补,膀胱失约自愈。 例3 王某女39岁,2008年2月5日就诊,近7个月月经紊乱,1月24日月经来潮,势如泉涌,服止血药,未见好转,血色先紫后淡,夹血块,气短神疲,面色恍白,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为气虚失统,拟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40克,人参20克,白术10克,升麻15克,陈皮15克,当归20克,熟地20克,炮姜15克,荆芥穗20克,山药25克,艾叶炭15克,白芍炭20克,仙鹤草30克。服上方7剂后,月经量明显减少,食欲大增,少腹微痛,加杜仲20克,川断15克,又服7剂,于2月15日月经干净。 按;崩漏的发生机理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而下,原因有血热妄行,脾虚失摄,肾失封藏,淤阻冲任等病因,脾虚经血量多,色淡质稀,常伴气短神疲,面色恍白,食欲不振,应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提清阳,并加止血药标本兼治。 例4李某女30岁,2008年8月8日初诊,患者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动则气短,神疲乏力,困倦嗜睡,面色无华,纳差,血压80/50mmHg,舌淡白,脉沉弱,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治宜升阳举陷,投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人参2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甘草10克,升麻15克,当归15克,熟地20克,柴胡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服10剂后血压升为100/60mmHg,继服八珍汤10剂巩固。 按;低血压患者伴头晕,眼花,乏力,易疲劳,食欲减退,突然站立眼前发黑,头晕欲倒,中医归属“眩晕”,“虚症”范围,气血不足,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头,脾为本,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脾气亏虚,清阳下陷,不能上荣于头,血窍失养,故头晕目眩,气血

补中益气汤病案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举隅 https://www.doczj.com/doc/4a14002311.html,赵宁华孙新云2006-5-21 14:32:13 《河北中医》2000 年3 月第28 卷 第 3 期 关键词:补中药益气汤 【关键词】补中药益气汤;治疗应用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所创名方,治疗“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后世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功效卓著。兹举验案4则如下。 1 重症肌无力 蔡某,女,38岁,农民。1998-03-08初诊。人工流产后又患感冒,身体虚弱,汗多无力,觉双眼睑下垂沉重不能抬举3个月余,先后到多家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单纯眼肌型。给予激素和抗胆碱脂酶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刻诊:四肢无力,抬头力弱,倦怠自汗,少气懒言,头昏眩晕,腰膝酸软,双眼睑下垂,早轻暮重,视物成双,语声低哑,发音不清,口燥咽干,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中气不足,肝肾亏损。治宜补中益气,滋补肝肾。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6 g,白术15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2 g,鸡血藤18 g,山药18 g,阿胶(烊化)10 g,麦门冬12 g,何首乌15 g。水煎服,日1剂。15剂后自觉体力大增,头昏目眩减轻,声音有力,视物正常,惟眼睑略有下垂,开合不便。原方加熟地黄、鹿角胶、紫河车(另冲)继服20剂,眼睑下垂完全恢复,视力正常,随访5年未复发。 按:重症肌无力属中医学痿证范畴。患者做人工流产后又感冒,发汗过多,致气血津液亏乏,津虚不能溉,血虚不能营养,肌肉筋脉失养,出现眼睑下垂、肢体痿弱不用等一派中气不足、肝肾亏损之证。病位在脾、肝、肾,因脾主肌肉四肢,眼睑属脾,肾主骨,肝主筋,故治疗以补中益气汤补中以健中土。加阿胶、鸡血藤、菟丝子、枸杞子、山药、熟地黄滋补肝肾,加鹿角胶、紫河车血肉有情之品可增强补肝肾填精之功。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加减补中益气汤31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加减补中益气汤 加减补中益气汤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 31种“加减补中益气汤” 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寿世保元》卷三。 组成:补中益气汤(去柴胡),白芍(炒)、泽泻、木香、砂仁、白豆蔻、地榆、御米壳 (醋炒)各3分。 功效:下痢赤白,脓血相杂,腹痛里急后重,昼夜无度,日久不愈,不能起床,不思饮 食,疲劳之甚,或服寒凉峻利太过者。

来源:《寿世保元》卷二。 组成:补中益气汤,柴胡8分,升麻1钱(蜜 炒),白芍2钱(酒炒),桂枝8分,酸枣 仁2钱(炒),熟附8分,麻黄根8分,浮小 麦3钱,黄耆加倍。 功效:伤寒误投攻击发表之药过多,发得表虚,上气喘急,口干不食,肢体昏沉,冷汗大 出,以致亡阳。

来源:《鲁府禁方》卷二。 组成:黄耆2钱(炒),人参4钱,白术3钱(土炒),当归1钱,白芍1钱(酒炒),陈皮7 分,柴胡5分,升麻3分,黄芩(酒炒)3 分,黄连(姜炒)5分,木香3分,砂仁4 分,茯苓5分,甘草5分。 制法:上锉1剂。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2钟,煎至1钟,温服。人参4钱,服3剂后,每剂只用3钱, 又服5剂后,只用2钱;黄耆服至30剂后, 浑身不痒去之;升麻服至20剂后去之。

来源:《古今医鉴》卷七。 组成:补中益气汤,木香、大附子、麦门冬、防风、羌活、乌药。 功效:气虚手足麻木。

来源:《保命歌括》卷二十二。 组成:白术1钱,白芍1钱,黄耆5分,人参5分,当归7分,粟壳(醋炒)3分,甘草(炙)3 分,木香3分,白豆蔻3分,升麻3分,陈皮 1钱,地榆5分,缩砂5分,泽泻5分。 功效:下痢已久,不能起床,不食,瘦弱之甚者。 用法:上(口父)咀。水1盏半,煎1盏,去滓温服。

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但头汗出”21例分析 发表时间:2009-8-10 10:55:24 来源:中国创新医学网推荐 作者:范文琴张加财作者单位:744100甘肃省华亭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内科 【摘要】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但头汗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但头汗出”患者采用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配以化湿药,以益气固表止汗、健脾化湿,标本兼治的疗效。结果:治愈18例,治愈率81%,2例症状好转,1例未愈,总有效率95.2%,随访1~3个月未复发。结论: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但头汗出”,疗效显著、效果满意,充分发挥了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优势。 【关键词】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但头汗出” 资料与方法 2003年4月~2008年12月运用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但头汗出”患者21例,年龄22~56岁,平均40岁,病程多数在2年以上,发病与性别、季节无关。 治疗方法: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生黄芪40g,人参、炙柴胡、炙升麻、白术、甘草、当归、陈皮、云苓各10g,防风6g,乌梅20g。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30g,茯神10g,赭石20g,龙赤20g;汗出较多加浮小麦30g,麻黄根30g;湿盛者加白蔻仁15g,薏米仁15g,炙杏仁10g,厚朴10g,半夏15g;阳虚加圆肉10g;肺热加桑叶10g,桑皮10g。以上药水煎2次约500ml,1剂/日,2次/日,7天1个疗程,一般需2~3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生理性出汗排外,无明显诱因汗出止,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随访3个月未复发为痊愈。汗出明显减少,对工作生,活无明显影响随访3个月继续治疗有效为好转。汗出无明显改变为未愈。21例患者中,痊愈18例,2例症状好转,1例未愈,总有效率95.2%。 讨论 “但头汗出”指病人仅头面部出汗较多而身体其他部位无汗的病症,多与饮食过饱、情绪激动、劳累后尤为明显,严重的影响到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发病与性别、季节无关。其病程缠绵、治疗效果差、病情易反复,属于中医的疑难杂症。病程多数在2年以上,初期病情轻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社交,未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治疗不及时,以致病程迁延症状加重,发作次数增多,稍从事一些轻体力活动就大汗不止,逐渐影响到心理健康,与人接触时精神紧张大汗淋漓,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从而使人的性格发生改变。 《内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生理状况下,汗为阴液,由津液化生,阳气蒸化津液出于表而为汗,滋润皮毛肌肤。病理状况下,脏腑阳气虚致卫阳不固,汗液外泄。“但头汗出”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所致,以阴阳证和湿热证为多见,因热郁于内,不得四散循经上越,内热退则汗自止,属实证。病后及老人气喘经常头部出汗,均属虚证。小儿睡时惯常头汗,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俗称“蒸笼头”。 “但头汗出”证型可分为肝经湿热型、肾经水结型、少阳热瘀证、气虚不固型、血室瘀热型、产后郁冒证、膀胱湿聚型。 卫气不固脾虚湿阻患者久汗伤阴,阴液耗损,阳随阴泄而致阳气虚,阳虚不能卫外,汗液外泄。汗为血之液,久汗气血两虚,累及脾胃,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化源不足,气血易虚,脾胃不运湿浊中生,上蒸头面所致属虚实夹杂证。选用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但头汗出”,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止汗,升麻、柴胡俱用蜜水炒,以制其生发之性。然非升麻、柴胡不能领参芪至于肌表,故用之。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止汗,培土生金,防风佐黄芪白术扶正,兼以祛风,驱邪不伤正,固表不留邪,甘草补益中气,当归补血,陈皮运脾,乌梅收敛固涩,以防过汗,全方益气固表,健脾化湿,补中有疏,散中寓收,疗效显著。中药具有毒副作用小、医疗费用低等优点,避免了手术创伤带来的痛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