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相碎屑岩油气层层组划分与对比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陆相碎屑岩油气田开发准备阶段和开发阶段油气层层组的划分与对比。

2 基础资料

2.1 岩心资料

2.1.1 岩心描述资料

应收集本油(气)田岩心(包括井壁取心和岩屑)描述资料,主要包括古生物化石、岩性特征(岩石类型、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资料。

2.1.2 岩心分析资料

应收集本油(气)田岩心分析资料,包括油气层物性分析(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分析等资料。

2.2 地球物理测井资料

应收集每口井油气岩性特征和流体性质的系列测井资料、标准测井资料及重点井的地层倾角测井资料。

2.3 地震资料

应收集本地区地震解释成果(包括VSP)资料。

2.4 油气水性质分析资料

应收集下列油、气、水分析资料:

──地面脱气原物性分析资料;

──地面原油高压物性分析资料;

──原油化学成分和组分分析资料;

──天然气性质分析资料;

──油田水性质分析资料。

2.5 野外露头资料

应收集本地区含油气层段的野外露头资料。

3 油气层层组划分

3.1 沉积旋回的划分与对比

3.1.1 划分沉积旋回的方法

划分沉积旋回应以岩心资料为基础,以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层间的接触关系,结合沉积相在垂向上的演变层序,在区域地层划分和含油气岩系列分的基础上,将含油气层段划分为不同稳定分布范围的旋回性沉积层段。

3.1.2 分析油气层沉积相

3.1.2.1 收集区域沉积相研究成果,确定出含油气层段的区域沉积背景。

3.1.2.2 以岩心资料为依据,充分应用各种定相标志,细分出单井各层段的沉积微

相,确定出单井含油气层段沉积相在垂向上的演变层序。

3.1.2.3 在单井各层段划分沉积微相的基础上,确定出含油气层段在平面上的相带演变。

3.1.2.4 根据油气层的沉积环境,确定出不同沉积成因油气层应采用的具体对比方法。

3.1.3 研究岩性与电性关系

3.1.3.1 选用岩心资料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齐全的取心井进行岩电关系研究,分析各种岩性、各类沉积旋回和各种岩性标志层在各种测井曲线上的显示,为应用测井曲线划分对比油气层提供依据。

3.1.3.2 根据各种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对本地区油气层特征、旋回性特征及标志层的反映性能,选择出对比油气层所采用的测井曲线。选用的测井曲线应具有下列性能:──能反映出油气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特征;

──能反映出油气层岩性组合的旋回特征;

──能反映出岩性标志层的曲线形态特征;

──能准确反映出各类岩层的分界面。

3.1.4 划分单井的沉积旋回

3.1.

4.1 选用岩心资料齐全的井或井段,依据岩性在垂向上的组合类型和层间接触关系,划分出正旋回、反旋回、复合旋回等不同类型的沉积旋回。同一旋回内必须是连续沉积。

3.1.

4.2 划分出不同级次的沉积旋回。沉积旋回一般可划分为四级:

a) 一级沉积旋回:包含整个含油气层系并在沉积盆地内可进行对比的沉积旋回。一级沉积旋回的分界线一般划分在剥蚀面上或沉积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分界处。

b) 二级沉积旋回:不同岩相段组成的、在二级构造单元内可进行对比的沉积旋回。沉积旋回的界线一般划分在明显水退或水进沉积的分界处。

c) 三级沉积旋回:同一岩相段内几个性质相近的最低级次旋回组成的沉积旋回,在油田范围内可进行对比。

d) 四级沉积旋回:由不同岩性的单层组成的沉积旋回,在区块范围内能够进行对比。

3.1.5 对比沉积旋回界线

3.1.5.1 依据古生物特征、岩性特征和测井曲线形态特征进行沉积旋回对比,找出多数井共同存在的旋回界线,修改不一致的单井旋回界线,使各单井的沉积旋回界线达到一致。

3.1.5.2 分析各级沉积旋回岩性和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搞清不同地区各沉积旋回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油气层对比提供依据。

3.2 油气层的层组划分

3.2.1 划分层组的依据

油气层的层组划分应考虑下列因素:

a) 油气层的沉积环境、分布状况、岩石性质及储层物性等油气层特征;

b) 油气层之间的隔层厚度、分布范围、岩性特征等分隔条件;

c) 油气层内的流体性质及压力系统。

3.2.2 划分油(气)层组

3.2.2.1 二级沉积旋回中油气层沉积环境、分布状况、岩石性质、物性特征和油气性质比较接近的含油气层划为一个油(气)层组。一个油层组可由一个或几个砂岩组组成。

3.2.2.2 油(气)层组之间应有相对较厚且稳定分布的隔层分隔开,其分界线应尽量与沉积旋回的分界线相一致。

3.2.2.3 划分出的油(气)层组能作为开发初期组合开发层系的基本单元。

3.2.3 划分砂岩组

3.2.3.1 以油(气)层内相邻近的油气层集中发育段划分为一个砂岩组。划分的砂岩组应尽量与三级沉积旋回的层位相一致。

3.2.3.2 一个砂岩组内可包含数个小层。砂岩组之间应有比较稳定的隔层分隔开。

3.2.3.3 同一油气田范围内砂岩组的数目和界线应当统一。

3.2.4 划分小层

3.2.

4.1 上下以非渗透性岩层分隔开的油气层划分为一个小层。同一小层内可包含几个单层。一个区块内两个小层之间分隔开的井点数应大于其合并的井点数。

3.2.

4.2 划分的小层界线应尽量与四级沉积旋回的界线相一致。各区块的小层数目允许不同,但分层界线应当一致。

4 油气层对比

4.1 对比的原则

以古生物和岩性特征为基础,在对比标志层控制下,以沉积旋回为主要依据,运用测井曲线形态及其组合特征,逐级进行对比。不同地区、不同相带应根据油气层的沉积成因采用不同的具体对比方法。

4.2 对比的方法、步骤

4.2.1 选择标志层

4.2.1.1 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分布广泛、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形态易于辩认的岩层选作对比标志层。常用的标志层有化石层、油页岩、碳质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纯泥岩等特殊岩层。

4.2.1.2 岩性组合特征明显、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形态特征易于辩认的层段或上下区别明显的层面可选作对比标志层。

4.2.1.3 应在沉积旋回分界线附近和不同岩相段分界线附近选取对比标志层。

4.2.1.4 应识别出局部地区分布的辅助标志层。

4.2.2 建立对比标准剖面

4.2.2.1 应根据对比地区的面积大小和油气层在平面上分布的稳定程度,建立一条或数条不同方向的油气层对比标准剖面。

4.2.2.2 对比标准剖面应贯穿整个对比地区,并充分选用取心井。选作对比标准剖面的井或井段沉积层序不应有地层重复或缺失。

4.2.2.3 通过对比确定标准剖面上各井的分层界线。

4.2.3 对比各井的层组界线

4.2.3.1 依据标准井的层组划分结果,通过井间对比,划分其他井的油层组、砂岩组及小层的界线,并用邻井进行验证。

4.2.3.2 通过油气层对比,确定出钻遇断层井点的断点深度、断失厚度、断失层位等,并标明所依据的井号。

4.2.4 区块统层

4.2.4.1 应在区块范围内按照一定方向和顺序对各单井进行统层,使区块内各井的层组界线达到一致。

4.2.4.2 在复杂断块区,应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在合成地震记录的基础上,搞好相应强反射相位标定,然后进行平面上的横向追踪,以保证在油田或区块范围内不同井点层组界线划分的一致性。

4.2.5 对比油(气)层组

在对比标志层或辅助标志层的控制下,依据岩性组合和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以及油层组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在二级沉积旋回内部对比油层组的界线。

4.2.6 对比砂岩组

在油层组界线的控制下,依据三级沉积旋回的性质、岩性组合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厚度变化规律对比砂岩组的界线。

4.2.7 对比小层

4.2.7.1 在砂岩组界线的控制下,依据四级旋回对比划分出小层界线。按照沉积旋回的不同成因,分别采用不同的具体对比方法。

4.2.7.2 湖相沉积的油气层,按照岩性和厚度在平面上具有渐变的特征,采用相邻井同一小层的旋回性和岩性相近、曲线形态相似、厚度大致相等的对比方法划分小层的界线。若个别井点小层的旋回性不明显,应按照各小层在砂岩组内的厚度比例确定小层界线。

4.2.7.3 河流沉积作用为主的油气层,岩性和厚度在侧向上具有突变性,应依据河流沉积旋回具有起伏冲刷底面的沉积特征,按照同一小层旋回顶界大致小平的原则,采

用不等厚对比方法划分小层界线。

4.2.8 对比单层的连通关系

4.2.8.1 在划分单井分层界线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向和顺序,对比相邻两井之间各单层的连通关系。若需要不相邻井之间的连通关系时,应通过中间井间接确定两井之间各层的连通关系。

4.2.8.2 在小层分层界线的控制下,根据油气层的不同沉积成因,分别按照各微相的沉积机理和不同沉积微相砂体之间的连通状况,确定井点之间各单层的连通关系。

a) 湖相沉积的油气层,依据砂体平面层位分布稳定的特征,两井点层位相当的单层确定为连通。

b) 河流相沉积的油气层,因平面上砂体的沉积成因具有突变性,故应依据各沉积微相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井点之间各单层的连通状况。多期河道砂体叠合的厚层,应对比出单期河道砂体之间的连通关系。

c) 其他沉积环境形成的油气层,可根据其具体沉积特点和砂体展布规律,采用相应的对比方

法确定井间单层的连通关系。

4.2.8.3 确定井点之间单层的连通关系时,断层两盘的油气层不能相连通。

1.储层地层单元分级

目前关于储层地层单元的划分级别及其术语尚不统一。结合油田的应用实际,将油气盆地划分为5 个级别的储层单元。

(1)地层序列:为不同构造阶段的沉积地层组合,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是生、储、盖组合的基础。

(2)含油层系:为同一地质时期内沉积的不同岩性、电性、物性和不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的含油层组组合,是一个“等时不同相”的沉积复合体,是生储组合、储盖组合的基础。

(3)含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地震反射结构特点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相”沉积复合体,是生油层段及储集层段沉积组合。如垦西油田东营组东三段沉积的湖相泥岩,其电阻率呈低阻特征,而下伏沙一段湖相泥岩含灰质较高,其电阻率呈高阻特征,据此,可划分为不同的含油层组。

(4)砂层组为含油层组内的“等时同相”沉积体,多由数个具成因联系的向上变粗或向上变细的小旋回组成,其形成受水位、沉降速率及碎屑输入量的幕式及周期性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如研究区东营组二段上部为三角洲平原成因,由向上变细的多个小旋回组成,而下部为三角洲前缘成因,由多个向上变粗的小旋回组成。因此,可划分为两个砂层组。

(5)单砂体单砂体是低级别小旋回内部具储集能的砂体部分。小旋回构成砂层组的基本单元,其形成主要受控于碎屑输入量和水位的波动。该沉积单元含有一个独立的单砂体,单砂体有时被局部薄层泥岩隔开,视具体情况可进一步划分出单砂层。单砂体为最基本的油层开发单元,通常被称为小层。在研究区东营组共划分出了0 个小层。

在精细油藏描述工作中,关键是砂层组,尤其是单砂体低级别单元的合理划分与对比。

2.小层单元的划分

储层单元的成因分析是小层单元划分的基础。对于高级别的储层单元,可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以沉积、构造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划分,而低级别的储层单元,尤其是小层则要在成因相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湖面变化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来进行划分。

3.小层单元的对比

小层单元的对比要在初步确定沉积相的基础上,利用1:200测井曲线选择合适的对比方法进行等时对比。

3.1旋回—厚度对比法

(1)利用标志层对比首先研究标志层的分布规律及沉积的旋回变化,同时遵循油田划分的生产实际。

(2)利用沉积旋回对比

(3)利用岩性厚度对比在油田范围内,同一沉积期形成的单砂体,岩性与厚度都具相似性,可在短期旋回内分析单砂体发育的强弱程度.

3.2 小层砂体的稳定类型及对比连线

目前,许多研究者都在探索储层连续性的表征工作。如Weber 等将储层划分为千层饼式、迷宫式和拼合式。而众多的研究者则是利用野外露头调查的方法精细描述储层内部结构及物性展布规律。但由于受其沉积环境、沉积条件不确定性的限制,故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利用大量油田密井网资料,在充分研究区内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微相的基

础上,依据东营组小层砂体横向变化的稳定程度,对各类测井曲线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6 种基本对比类型:

(1)稳定型砂层侧向较稳定,厚度相似,以对应的顶底界相连。此种型式较普遍,是物源供给和水动力条件稳定的反映。

(2)分叉型砂层侧向分叉,分层由泥岩隔开,单砂层顶、底与上分层顶及下分层底相连,内部以各分层多层对比连线。说明水动力条件有所变化,是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在区域上由于水位不稳定造成的砂体变化。

(3)尖灭型砂层侧向变薄尖灭,相变为泥岩,以尖灭形式连线。是河道边缘沉积与泛滥湖相泥岩或前缘席状砂与湖相泥岩的接触关系。

(4)稳定叠置型由于对下伏的冲刷作用,上、下单砂层叠置,且侧向上叠置状态稳定。如后期分流河道的冲刷作用,前一时间单元顶部受到冲刷,随后沉积新的砂体,形成了砂体叠加。

(5)叠置分叉型上下叠置的单砂层,在侧向上分叉,根据测井曲线的变化,劈分叠置砂体并分层连线。水动力条件的变化造成叠置的河道砂体在部分地区被泥岩重新分隔。

(6)叠置尖灭型上下叠置的单砂层,在侧向上某个砂体发生尖灭,据测井曲线的变化,劈分叠置砂体,分层尖灭式连线。如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不同的物源供给及水动力条件造成不同期发育的分流河道延伸范围不同,早期的砂体只是在局部与晚期的砂体接触。

.

多层、小高层和高层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进一步加大小高层住宅开发建设力度 赵 民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商品化住宅市场逐步成熟。城市住宅开发开始进一步注重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基本要求。在这一方面,小高层住宅形态与多层和高层相比,具有其特殊的优势。 1、小高层住宅在小区环境创造上有突出优势。生理学表明,当人们居住达到一 定高度时,往往在视觉上、产生对地面人物、景物失去明确特征的感觉,况且高 层上下交通完全依赖电梯,距离尺度甚远,使人感到压抑、不自然。与之相比, 小高层多为7—11层(部分11跃12层),高度为30米左右,俯视地面、 观看景物、照看儿童户外活动等均为适宜,使人感到亲切而不失舒展,结合总体 环境可创造出更宜人的居住空间。 2、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无障碍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住宅设计中的重要理念和重要内容。从实际生活看,7—8层不带电梯的住宅,给居民生活带来 诸多不便。与多层相比,小高层均安装电梯,能免除爬楼之苦,且因层次不多, 电梯服务户数相应较少,流量降低,运行速度加快,等待时间较短,人们普遍感 受到居家住行更为方便、舒适。 3、朝向良好。有调查资料表明,97.2%的居民认为主卧室应朝南,39.4%同时认为次卧室也应朝南。而塔式高层无论如何布局,总有一些套型朝向不甚理想,没有阳光的卧室和起居室使人难以接受。相比之下,板式小高层由多层住宅平面发展而来,大多坐北朝南,日照充沛,通风良好,能充分满足居民采光的要求。 4、得房率高。一般而言,多层得房率为80%以上,高层由于须设置两座防烟

楼梯、两台电梯、前室友、配电间、值班管理用房等,得房率只能徘徊在70%左右。而小高层一般在11层以下,可采用一台电梯、一座楼梯,无须值班室,因而也就省却了大量公用面积,得房率可达到80%以上。 5、容积率合理。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匮乏,适当的层数、合理的容积率成为一种必然。在节约用地这一点上,小高层相对于多层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一定条件下,绿化率相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住宅用地的集约度;容积率相同,则可较大地减少建筑占地面积,增大绿化空间。 6、有利于开发建造和室内装修。与多层住宅砖混结构相比,小高层住宅具有高 层建筑的结构优势:采用壁式结构,桩基牢固稳定,抗震性良好;室内承重墙少, 便于重新布局装修室内空间,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而高层住宅一般采用剪力墙结 构,室内空间不可随意改动,给装修带来诸多不便。 由于上述小高层住宅这种高度低、重量轻、基础和结构处理相对简单的特点,加 之建设施工周期短、投资少、造价低,有利于资金周转,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 优势,因此越来越受到开发商的青睐和居民的欢迎。 但是,客观地看多层住宅仍比小高层销售得好,原因之一是居民的消费观念滞后, 需要市场的引导。同时在开发小高层住宅时,要注意避免:一是一味追求容积率, 破坏了小区的大环境;二是有的小区在布局小高层位置时,不尽合理;三是有些 小高层的立面效果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给人以“失落感”;四是有些小高层建 设中对户型设计、得房率、电梯选用及楼内交通组织等考虑不够周全,也是造成消费者误解的原因之一。 城郊高层住宅瓶颈有待突破 一位地产策划人告诉记者,郊区和城郊接合处的购房者大多属于工薪阶层,从经济实惠的角度考虑,价格便宜的多层自然是首选。另外,从得房率的角度来看,一般高层得房率在80%左右,小高层的得房率在84.5%左右,多层得房率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相碎屑岩油气层层组划分与对比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陆相碎屑岩油气田开发准备阶段和开发阶段油气层层组的划分与对比。 2 基础资料 2.1 岩心资料 2.1.1 岩心描述资料 应收集本油(气)田岩心(包括井壁取心和岩屑)描述资料,主要包括古生物化石、岩性特征(岩石类型、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资料。 2.1.2 岩心分析资料 应收集本油(气)田岩心分析资料,包括油气层物性分析(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分析等资料。 2.2 地球物理测井资料 应收集每口井油气岩性特征和流体性质的系列测井资料、标准测井资料及重点井的地层倾角测井资料。 2.3 地震资料 应收集本地区地震解释成果(包括VSP)资料。 2.4 油气水性质分析资料 应收集下列油、气、水分析资料: ──地面脱气原物性分析资料; ──地面原油高压物性分析资料; ──原油化学成分和组分分析资料; ──天然气性质分析资料; ──油田水性质分析资料。 2.5 野外露头资料 应收集本地区含油气层段的野外露头资料。 3 油气层层组划分 3.1 沉积旋回的划分与对比 3.1.1 划分沉积旋回的方法 划分沉积旋回应以岩心资料为基础,以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层间的接触关系,结合沉积相在垂向上的演变层序,在区域地层划分和含油气岩系列分的基础上,将含油气层段划分为不同稳定分布范围的旋回性沉积层段。 3.1.2 分析油气层沉积相 3.1.2.1 收集区域沉积相研究成果,确定出含油气层段的区域沉积背景。

3.1.2.2 以岩心资料为依据,充分应用各种定相标志,细分出单井各层段的沉积微相,确定出单井含油气层段沉积相在垂向上的演变层序。 3.1.2.3 在单井各层段划分沉积微相的基础上,确定出含油气层段在平面上的相带演变。 3.1.2.4 根据油气层的沉积环境,确定出不同沉积成因油气层应采用的具体对比方法。 3.1.3 研究岩性与电性关系 3.1.3.1 选用岩心资料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齐全的取心井进行岩电关系研究,分析各种岩性、各类沉积旋回和各种岩性标志层在各种测井曲线上的显示,为应用测井曲线划分对比油气层提供依据。 3.1.3.2 根据各种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对本地区油气层特征、旋回性特征及标志层的反映性能,选择出对比油气层所采用的测井曲线。选用的测井曲线应具有下列性能:──能反映出油气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特征; ──能反映出油气层岩性组合的旋回特征; ──能反映出岩性标志层的曲线形态特征; ──能准确反映出各类岩层的分界面。 3.1.4 划分单井的沉积旋回 3.1. 4.1 选用岩心资料齐全的井或井段,依据岩性在垂向上的组合类型和层间接触关系,划分出正旋回、反旋回、复合旋回等不同类型的沉积旋回。同一旋回内必须是连续沉积。 3.1. 4.2 划分出不同级次的沉积旋回。沉积旋回一般可划分为四级: a) 一级沉积旋回:包含整个含油气层系并在沉积盆地内可进行对比的沉积旋回。一级沉积旋回的分界线一般划分在剥蚀面上或沉积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分界处。 b) 二级沉积旋回:不同岩相段组成的、在二级构造单元内可进行对比的沉积旋回。沉积旋回的界线一般划分在明显水退或水进沉积的分界处。 c) 三级沉积旋回:同一岩相段内几个性质相近的最低级次旋回组成的沉积旋回,在油田范围内可进行对比。 d) 四级沉积旋回:由不同岩性的单层组成的沉积旋回,在区块范围内能够进行对比。 3.1.5 对比沉积旋回界线 3.1.5.1 依据古生物特征、岩性特征和测井曲线形态特征进行沉积旋回对比,找出多数井共同存在的旋回界线,修改不一致的单井旋回界线,使各单井的沉积旋回界线达到一致。 3.1.5.2 分析各级沉积旋回岩性和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搞清不同地区各沉积旋回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油气层对比提供依据。 3.2 油气层的层组划分

油田开发中的小层划分对比研究

油田开发中的小层划分对比研究 油田开发中的小层划分对比研究,生产一线, 柏涛约3193字 摘要:小层划分与对比是油田开发方案实施的基础,常用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根据层序地层学的观点,在大分层的基础上,针对各油组的地质条件采用准层序法、准层序组法、等时法、切片法及等高程法对JIV及JIII6+7油组进行了小层划分与对比,提出了在油田开发地质工作中,针对地质条件不同的综合性小层划分与对比方法。 关键词:准层序法;准层序组法;等时法;切片法 一、引言 小层划分与对比是油田地质研究,特别是油水关系及油砂体研究及开发方案实施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常用的小层划分与对比方法有:岩性法、沉积旋回法、韵律层法、重砂组份法、生物地层法、等厚切片法、等高程切片法等[1]-[3],但由于陆相地层在纵横向相变快,常用的小层划分与对比方法往往不能客观地反映地层的“等时”关系,因而不能真实地展现井间砂体的分布和连通情况,从而影响开发方案的制定、实施。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本文针对该区的地质条件和资料条件,根据层序地层学的观点,采用准层序组法、准层序法,并结合等时法、切片法对轮南油田2,3井区JIII5-JIV油组的小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 轮南油田2,3井区JV—JIII5沉积了一套砂泥岩组合地层,地层颜色以浅灰色和浅绿灰色为主。作为储集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砂岩至中粗砂岩,其次为粉砂岩和砂砾岩。整个轮南地区JV—JIII5由下而上经历了河流、三角洲、湖泊、三角洲、河流环境的变化。JIII5,JIV8为河流相沉积、JIII6+7至JIV1+2以三角洲相

沉积为主、JIV3以湖泊相沉积为主,整套地层沉积经历了2个水体先变深后变浅;物源供给由大至减小再增大;地壳由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构成两个完整的旋回。 [图片] 二、小层划分与对比 小层划分与对比是在大分层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划分结果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开发方案的部署与实施。而大分层的首要工作是建立标准剖面。标准剖面建立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适应于全区对比的各层识别标准,并以此标准层对研究区各井进行大分层,以便进一步作好小层对比工作。大分层的工作程序是在用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选择典型井作为标准剖面,以此在全区展开对比解释。由于轮南2,3井区存在多条断层 ,断层附近的井因构造影响不宜选作标准剖面。经过筛选轮南X井可作为本区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图1)。在大分层的基础之上,利用测井与岩芯资料,采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并结合其它的一些方法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 [图片] (一)准层序法 准层序是层序的基本组成单元[4],是以湖泛面或相应界面作为边界的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相对整合的岩层或岩组序列。一般在滨浅海(湖)相、近岸平原、三角洲、海滩、河口湾等环境中,因沉积水体浅、水深变化对沉积物影响显著而易于识别,而在河流沉积中准层序难以鉴别,并且在不能反映水深突然增加的较深水陆坡和深海盆地中也难以识别[5]。尽管准层序边界是一个时间—地层面,但它分布范围一般较局限[6]。准层序法是基于地层岩性在纵向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方法,而岩性变化的规律性是由于湖平面的相对周期性变化造成的,这种规律可从湖盆边缘追踪到湖盆中心,可用于小层对比。但这种方法对于河流相沉积及因构造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相碎屑岩油气层层组划分与对比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陆相碎屑岩油气田开发准备阶段和开发阶段油气层层组的划分与对比。 2 基础资料 2.1 岩心资料 2.1.1 岩心描述资料 应收集本油(气)田岩心(包括井壁取心和岩屑)描述资料,主要包括古生物化石、岩性特征(岩石类型、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资料。 2.1.2 岩心分析资料 应收集本油(气)田岩心分析资料,包括油气层物性分析(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分析等资料。 2.2 地球物理测井资料 应收集每口井油气岩性特征和流体性质的系列测井资料、标准测井资料及重点井的地层倾角测井资料。 2.3 地震资料 应收集本地区地震解释成果(包括VSP)资料。 2.4 油气水性质分析资料 应收集下列油、气、水分析资料: ──地面脱气原物性分析资料; ──地面原油高压物性分析资料; ──原油化学成分和组分分析资料; ──天然气性质分析资料; ──油田水性质分析资料。 2.5 野外露头资料 应收集本地区含油气层段的野外露头资料。 3 油气层层组划分 3.1 沉积旋回的划分与对比 3.1.1 划分沉积旋回的方法 划分沉积旋回应以岩心资料为基础,以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层间的接触关系,结合沉积相在垂向上的演变层序,在区域地层划分和含油气岩系列分的基础上,将含油气层段划分为不同稳定分布范围的旋回性沉积层段。 3.1.2 分析油气层沉积相 3.1.2.1 收集区域沉积相研究成果,确定出含油气层段的区域沉积背景。 3.1.2.2 以岩心资料为依据,充分应用各种定相标志,细分出单井各层段的沉积微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相碎屑岩油气层层组划分与对比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陆相碎屑岩油气田开发准备阶段和开发阶段油气层层组的划分与对比。 2基础资料 2.1岩心资料 2.1.1岩心描述资料 应收集本油(气)田岩心(包括井壁取心和岩屑)描述资料,主要包括古生物化石、岩性特征(岩石类型、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资料。 2.1.2岩心分析资料 应收集本油(气)田岩心分析资料,包括油气层物性分析(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分析等资料。 2.2地球物理测井资料 应收集每口井油气岩性特征和流体性质的系列测井资料、标准测井资料及重点井的地层倾角测井资料。 2.3地震资料 应收集本地区地震解释成果(包括VSP)资料。 2.4油气水性质分析资料 应收集下列油、气、水分析资料: ──地面脱气原物性分析资料;

──地面原油高压物性分析资料; ──原油化学成分和组分分析资料; ──天然气性质分析资料; ──油田水性质分析资料。 2.5野外露头资料 应收集本地区含油气层段的野外露头资料。 3油气层层组划分 3.1沉积旋回的划分与对比 3.1.1划分沉积旋回的方法 划分沉积旋回应以岩心资料为基础,以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层间的接触关系,结合沉积相在垂向上的演变层序,在区域地层划分和含油气岩系列分的基础上,将含油气层段划分为不同稳定分布范围的旋回性沉积层段。 3.1.2分析油气层沉积相 3.1.2.1收集区域沉积相研究成果,确定出含油气层段的区域沉积背景。 3.1.2.2以岩心资料为依据,充分应用各种定相标志,细分出单井各层段的沉积微相,确定出单井含油气层段沉积相在垂向上的演变层序。 3.1.2.3在单井各层段划分沉积微相的基础上,确定出含油气层段在平面上的相带演变。 3.1.2.4根据油气层的沉积环境,确定出不同沉积成因油气层应采用的具体对比方法。 3.1.3研究岩性与电性关系

原来高层和小高层 一字之差区别这么大!

原来高层和小高层一字之差区别这么大! 导读:本文介绍在房屋买房,户型/楼层的一些知识事项,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层和小高层一字之差区别大!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将住宅建筑依层数划分为:1~3层为低层;4~6层为多层;7~9层为中高层;10层及以上为高层建筑,超过100米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但一般人们把7~11层的楼房称为“小高层”,10层及以上为高层建筑。那么高层和小高层的优缺点各是什么呢? 一、小高层的特点 一般来讲,小高层的房型、建筑系数接近多层,间距大、实得面积高、通风好、采光条件优越。 它可以通过多阳台、多露台的设计,使住宅的有效使用面积大大增加。 小高层还具有房型好、实得面积高的特点,又有结构强度高、耐用年限高、景观系数高,污染程度低等优点,很受购房者喜欢。 1、小高层的优点: ①小高层住宅可以发挥多层住宅平面布局的优点,如南北朝向,而且在采光通风方面则更有优势一点,空气质量、景观质量一般优于多层。

②小高层住宅的建造成本较多层住宅增加的比较有限,没有增加过多的购买负担。 ③目前的小高层住宅一般采取一梯两户的格局,避免了高层住宅的有部分房屋朝向不好的问题。 2、小高层的缺点: ①视野不够开阔。 ②噪音相对要大一些。 ③一些小区电梯只有一部,如果电梯维护,就会带来困扰。 ④建筑质量相对略差于高层。 二、高层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以钢材和钢筋混凝土为建造材料,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甚至筒中筒结构形式,以保证建筑的整体结构强度。 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垂直交通,由于高层建筑的单层面积不大,但层数很多,因此垂直交通量很大,一般采用电梯为主要载客工具,超高层建筑还会对电梯分组,有类似轨道交通调度系统的电脑进行安排调度。 1、高层的优点: ①视野较开阔。 ②噪音较小。 ③电梯不少于2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