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章新闻评论

第1-3章新闻评论

第1-3章新闻评论
第1-3章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学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学科、定义、学习的意义

※新闻评论与新闻评论学的不同

社会——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学

(一)就新闻评论这一学科而言,在中国大约有半个世纪的历史。这个观点以新闻评论专著的出版为界定标准:

上海报人程仲友1947年9月出版《新闻评论学》

台湾报人林大椿1978年7月出版《新闻评论学》

上海新民晚报总编辑丁法章1985年12月出版《新闻评论教程》是我国解放后第一部新闻评论教学专著。

(二)新闻评论学的定义

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词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的定义:

应用新闻学的重要学科。对新闻进行解释和评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新闻评论的特征与类型、历史沿革与地位,评论与政治的关系、评论的规律等。它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研究新闻评论学的目的是探索新闻评论的运用规律,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掌握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指导新闻评论的写作实践。

注意:这一观点直接点明了评论与政治的关系,评论与一般新闻报道的显著区别是立场的鲜明性。这一点东、西方没有差别,差别在于我国的主流媒体是党(共产党)的喉舌。

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些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评论,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当然,有的评论或者更多的评论并不直接论述政治问题和政治事件,但也尽量要求从政治思想的高度思考问题。

扬新敏《新闻评论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所下的定义:

新闻评论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宽泛,它是有关于新闻评论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应涵盖本体论、创作主体论、对象论、创作论、文体论、媒体论、接受主体与传播环境论以及新闻评论史等主张。

丁法章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定义为:

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新闻评论学与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一样,是新闻传播业实务方面的基本学科,具有很强的政治和实践性。

学习新闻评论学的意义

第一,是由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所决定的。新闻的类型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无论如何分类,新闻评论都是独立存在的。

二分法:叙述类与评论类

三分法:新闻报道、评论文章、文艺作品

四分法:新闻、言论、副刊、广告

第二,是媒体政治面貌的旗帜,是媒体的灵魂。

第三,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第四,从新闻史的角度看,撰写评论者大多是媒体的主笔。新闻史上的例子多不胜举。

第五,从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上看,新闻评论的意义

新媒体的出现,评论因素加强了:时评即新闻

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们将要做什么?总之,我们必须在学习期间写出合格的新闻评论(借鉴往届的成绩)。

我们不仅要向课堂和老师做出答卷,而且要向媒体做出答卷,以评论的方式进入媒体。

我们要在新媒体的利用上有所作为,提倡开设个人博客。

光明观察统一投稿信箱为md@https://www.doczj.com/doc/4a11888571.html,,原“网友”的投稿信箱在并行一个月后将停止使用,请广大网友将稿件投往md@https://www.doczj.com/doc/4a11888571.html,,由此给各位网友带来不便,还请见谅!

请赐稿作者务必注意:

1、来稿邮件请注明“光明观察稿件”。

2、正文务必署名。请将邮箱地址附于来稿文章末尾,以便联络。

3、普通稿件请直接拷贝于邮件正文,尽量避免使用附件。稿件中如有脚注、尾注可以用附件发送,如有图片,最好将图片作为附件发送。

由于时间所限,对来稿难以一一回复,敬请作者谅解。

光明观察编辑部关于考试

平日成绩占20-40%,分为几个等次:1、公开在纸质媒体发表新闻评论,层次高,质量好,满分。2、公开在国内有影响的网络媒体发表新闻评论,质量好,80-90分。公开在校园媒体上发表新闻评论,质量好,80

分。未公开发表的评论作业,一般在60-80分。

期末考试分为基础知识与新闻评论写作两个部分。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特点

(一)什么叫新闻评论?

台湾报人林大椿《新闻评论学》一书中说:

新闻为事实的客观记载,评论为基于事实发表的意见。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范荣康认为:

新闻评论对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

《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

新闻媒体或作者就新近发生的事件,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阐述自己的观点、立场的新闻文体。

丁法章先生概括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的总称。

注意:新闻评论的应用范围在扩大,从以往单一的报刊体裁,演变为

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经常运用的文章形式。

(二)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比较

第一,时效性:就是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社会效果,如何把握时机,切合时宜,是新闻评论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是首要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受众,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与此比较,理论文章虽然也服务于现实需要,但它更加着眼于普遍的指导意义,具有真理的普遍性。而具体的新闻评论,正由于它的时效性,也就有特定的时间、文化背景的限制,在这个特定的时期里发挥最大效应。但它容易出现“过时”的问题,出现“论及一点,不及其余”的问题。理论文章阐明的是一种概念、理论、科学,就更加富有理论色彩,其社会作用往往更加深远。

新闻评论对于“热点”的特别兴趣,社会关心的问题,新闻评论必须关心。

【案例】

短评:背信弃义的举动——评小泉的参拜

新华社东京1月1日电(记者张焕利):元旦上午,正当人们辞旧迎新之际,小泉第四次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了供奉着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这是小泉自2001年4月就任日本首相以来,不顾日本国内舆论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反对,再次损害中日友好关系政治基础的一个背信弃义的举动。

小泉一意孤行,无视深受日军侵略之害的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参拜供奉有双手沾满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鲜血的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违背了日本政府和他本人反省侵略战争的有关承诺,当然会激起中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愤慨。

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是日本政府和领导人能否正确对待日本军国主义者对外侵略的历史。中国及亚洲受害国人民一直希望日本政府和领导人正视历史,强烈要求日本政要不要到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者扬幡招魂。但小泉不仅不听,而且一再挑战说,他“每年都要参拜”。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政府及小泉本人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假反省,而没有进行像小泉自我表白的所谓“发自内心的反省”。

中日邦交正常化30多年的事实证明,只有正确认识历史问题,中日关系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中日两国人民才能互惠互利;只有正确对待历史问题,才能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日本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日本要想摆脱不光彩的历史阴影,就必须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对亚洲各国人民作出诚实的交待。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对待历史问题的唯一正确态度。如果日本领导人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继续坚持错误做法,必将更加失信于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各国人民,最终也必将损害日本自身的利益。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小泉及一些日本政治家应认真听一听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正义呼声,并以实际行动消除参拜靖国神社造成的恶劣影响。

第二,针对性,理论文章的针对性往往面对一个时代,一个体制,甚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基本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如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新闻评论的针对性比较具体,尽管有的新闻评论与时代重大问题、社会进程发生重大影响,但他针对的社会问题与现象是具体的(特定的时间、地域、人物、特定的事件)如1979年《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两个“凡是”。

【案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写作

1997年8月,本文作者王强华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组稿和编发经过接受记者采访。

邓小平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的重大作用,已为世人公认。但在具体评价中却有一种意见,认为邓小平只是这场讨论的“支持者”。原因是引发这场讨论的,由《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公开发表的“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简称《实》文),是其他人倡议和组织撰写的,邓小平事先并不知道,当然也没有参与,而是在文章发表以后,特别是听到了文章引起不同意见、党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不满并加以谴责,才使他特别关注并阅读了文章,不久就在1978年6月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公开明确地支持《实》文的观点。

这种“支持者”的说法在社会上流传一段时间。光明日报社的一些同志发现以后,曾经在1999年光明日报五十年大庆时出版了一本《光明日报与真理标准讨论》专著,该书全文收录了从胡福明的第一篇来稿、胡福明和光明日报编辑的历次修改稿直到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同志的修改定稿的原文,还收录了光明日报编辑的回忆文章和对历次修改稿的说明。这本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于1999年6月出版,出版前的1999年4月1日曾送请国家新闻出版署转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读。以下是他们审读后的意见:

本书比较清楚、真实地介绍了真理标准讨论发动的经过及历史背景,为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较为详细和珍贵的历史资料。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均无问题,有出版价值。其中,尤其是第三部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写作和发表经过,讲得更为全面、准确、可信。

丁法章的《教程》总结如下的针对性:

1、针对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2、针对社会上的种种倾向性问题

3、针对群众中流行的错误观点与行为

4、针对人们普遍关心、议论纷纷而又莫衷一是的问题

5、针对某种新人新事新风尚出现以后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

6、针对某些所谓思想观念上的“禁区”

有多少个针对性,可以讨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针对性。

(三)新闻评论的特征

各种专著与辞书上的说法:

王民《新闻评论写作》:

根据我的粗浅了解,最重要的特征,也许即在“新闻”二字,亦即这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应具有新闻性。

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

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的评论

胡文龙《新闻评论学》(中国人民大学1988):

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严格的科学性。

于宁、李德民《怎样写新闻评论》(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

党报的新闻评论,第一条是导向正确,第二条是有的放矢,第三条是讲究科学,第四条是平等待人,第五条是简短生动。

扬新敏《新闻评论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以新闻事件为依托,

2、时效性,

3、思想性,

4、论理性,

5、大众性。

总结三点: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论说的公众性。

(一)论题的新闻性

先有新闻后有评论,时效性越强越好。解放前我国很多新闻主笔,深夜上班,看新闻大样,针对当天最重要的新闻撰写评论,边写边发排,稿子写完校样也出来了(报人主笔写评论)。

【案例】毛泽东与新闻评论(从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政治家与新闻评论的关系,我们可以说,一个新闻评论家未必是一个政治家,但一个政治家必定是一个新闻评论家。)

针对现实问题写评论:1949年8月14日至9月16日。一个月的时间,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评美国国务卿关于中国问题白皮书的五篇评论,即《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新闻报道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毛泽东关于妇女问题的早期评论,《女子革命军》(载《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1919年8月《湘江评论》被查封后,同年11月上旬,毛泽东正式受聘为湖南《大公报》馆外撰述员。同年11月4日在长沙发生一件赵五贞花轿中自刎身亡的事件,《大公报》15日报道这一惨闻。毛泽东赶写一篇题为《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的短评,于《大公报》11月16日发表。随后的12天里,连续写了《赵女士的人格问题》、《非自杀》、《“社会万恶”与赵女士》、《打破媒人制度》、《婚姻上的迷信问题》等8篇评论。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每当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两种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前进的转折时期特别容易产生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而人们的思想认识准备不足,往往会产生困惑与迷惘,这一时期也正是新闻评论站出来说话的时刻。

(二)论理的思想性:

什么是思想?每一个有知识或追求知识的人都要问这个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就是”令”你去思想。在海德格尔的一次讲演中,他解释说,所谓“令”“叫”,带有命令的意思,即“请君上路”的意思。他引用了黑格尔批评康德的话,要学游泳,必定要先下水。意思是说,要知道什么是思想,必须自己去想。比方说母亲教训顽童“什么叫听话”,不需要意义的讲解,而巴掌和棒子会让顽童深刻地领会“听话”是什么。思想家都是如此进入了思想的,比方说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思考。

对于从事新闻评论的人,所谓思想,就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理素质,是一种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患意识。具体地说,就是善于思考问题,养成思考的习惯,只有当你进入思考的时候,才会知道什么是思想。

另外还有一个思想的方法问题,所谓“不得其门而不入”,这个“门”就是方法。各种哲学思想、科学方法论都是思想方法。比如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中说:“努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中西方在历史发展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它们都是评论写作的思想源泉、视野和角度。

一般地说,新闻评论家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或许他所评论的许多问题离自己本人的切身利益无关或很远。但这依然会成为他思考的重大问题。所以评论家他所代表的应该是一个社会群体,乃至整个人类。站在这个角度上思考问题,才会有思想性。比如说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思考,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马克思的新闻评论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案例】

启蒙者的儿童观

周怡

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儿童问题首次被提出,是当时著名的新文化先驱者周作人。这个时期,他有三篇文章是非常著名的,即《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和《儿童的文学》,这三篇文章的发表,使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得以深化。然而,一般的历史书上往往强调前两篇文章,忽略后一篇。其实,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周作人的儿童观有两个基本的命题:儿童是人,儿童是儿童。首先,传统的封建伦理违背了第一个命题,将儿童看作成人的附属品,私有品。儿童自身的独立性被无情地剥夺了。另一方面,又不能将儿童当作成人来看待,过火地搞一些人小志气大、人小干大事宣传,教人让儿童干他们力所不能及或不理解的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周作人最反对让儿童上街游行,募捐,签字,这本是成年人的事情,如果儿童关心、思考并参与这些事情,那就成人化了。儿童就是儿童。社会的事,国家的事,成年人不管,或者管不好,这叫“失职”;让儿童去管,这是成年人的耻辱。当然,在特殊的时期,儿童也往往很难保持自己应有的童心和自由。

文革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叫《闪闪的红星》,其中的小主人公名叫潘冬子,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农村娃娃,他的父亲参加了红军,母亲被地主胡汉三所害,所以潘冬子就成为一个心怀阶级仇恨的小革命者。在打土豪的斗争中,他勇往直前,用绳子牵着地主胡汉三游街,就像牵着一只丧家的狗。故事的结局是小冬子用利斧砍死了逃命的胡汉三,为此他成为小英雄。当时这个电影故事深入人心,舆论界号召全国的小孩子们向潘冬子学习,大家都会唱《红星歌》,只恨不得找一个地主将他砍死。用科学的教育观来看,这是违背儿童正常心理的教育。然而,直到现在还会在电影频道里看到该片的回顾播放,是值得思考的。

对待教育儿童的问题上,周作人还提出两个十分深刻的命题:即“无理呵斥”和“无理爱抚”。这与以上两个命题是相互关联的,由于将儿童当成人看,就总觉得他们不够成熟,总不满意他们的言行。所谓的无理呵斥之根源就来自于这种不满意。当然更有甚者,就是拳脚相加,棍棒教育,走上极端的还会出现耸人听闻的悲剧。与此相对应的方式是“无理爱抚”,即把儿童看作宠物,以满足孩子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孩子喜欢到露天环境里玩耍,成人便愿意让他在家里,害怕养成“野性”。孩子好动,成人偏偏让他安静。前些日子,电视上一直在播放一个广告,是宣传防盗门的广告,基本情节是一位父亲提着公文包要去上班,他的小女儿随父亲到门旁,这位父亲有力地把防盗门一关,满意地走去。这个广告的创意是告诉大家该防盗门对孩子的保护作用。但看后真是令人心酸。这位小女儿的确像一个豢养的小宠物,主人上班了,她便被安全地锁在屋内,孤独地等候主人还家之后的“爱抚”。一则广告,反映出人们缺乏科学理性的儿童观。

周作人的基本思想是,成人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天性,教育要顺其自然。他认为,人的一生就像季节,人的生命的发展从幼年到老年,跟大自然从春天到夏天秋天冬天一样,人生每个阶段各有他该做的事情,不能超越,也不能滞后。儿童做儿童的事,成年做成年的事。儿童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玩,或称作游戏。当然,游戏是有益的,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另一方面,儿童时代是一个渐渐发育的过程,所以游戏的内容与形式也必须要不断地更换,求知的学习因素在渐次增加,这便进入了学龄后的少年时期。目前的小学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动手能力,实质是强调小学阶段的游戏因素。

“五四”启蒙时期,另一位对儿童感兴趣的新文化倡导者是艺术家丰子恺,他对儿童的天性神往无比,与此相对应的世俗社会、成人世界反而显得卑琐和灰色。写孩子,平等的尊重的一往情深的写孩子是丰子恺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色,为此,他总喜欢回首往事,顾盼儿女,为的是找寻那个失落已旧的自然人性的家园,他将新文化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从儿童这个特别的视角贯彻到人性改造的大课题中去,并寄托以诗化的情怀。在《梦痕》中,丰子恺把自己儿时跌破的额头上的伤疤比作“背杖二十,刺配军州”的金印,“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这无期的流刑,使我们永无还乡之望。”丰子恺笔下的成人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人性异化的旧礼教世界,这里面寄托着对封建文明的深刻批判。所以,他在一些作品中直接用儿童的口吻与儿童的视角述写,这是作者看取人事的理想视角,有人将它与鲁迅的《狂人日

记》相比较,认为与“狂人”的叙述功能是一致的,“狂人”反衬世间的非人性,儿童视角则将自然人性与社会教化相比照,同样凸现旧礼教的非人性。

“六一儿童节”又要到来了,回顾先行者们的儿童观,依然感到具有醒人的启蒙精神和警世之力。

(三)论说的公众性:

新闻评论的公众性,首先要求它所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应该是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当前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民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又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问题,还有立场问题:为民代言,为民立言,真正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表,正确舆论的传播者和引导者。

需要解决的两个矛盾:

一是与启蒙责任的矛盾,我写《伟人的迷信》

二是与客观性、真理性的矛盾,关于《面对贫困生》

伟人的迷信

周怡

我的一位朋友从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参观回来,观感颇多,叹息颇多。他满怀兴致地告诉我好几个故事,说韶山有两棵古树,老有灵性。1976年毛泽东逝世的时候,古树也跟着仙去,枯死了。第二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一举粉碎“四人帮”,成全了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于是,那树便枯木逢春,死而复生,并且绽开满树的繁花。还有韶山的杜鹃花,其花开花落与毛泽东个人的命运和中国革命事业的起落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又说韶山要建立一尊毛泽东的塑像,这尊塑像用两辆大卡车承载,向韶山运送。这一路上可真是不平常,卡车正好行至井冈山黄洋界附近,两辆卡车同时熄火,谁也看不出是啥故障,任凭司机百般调试,车子就是岿然不动。怎么办?向上级请示吧,得到的答复是,将毛泽东的塑像请下来,让他老人家重上井冈山,再登黄洋界。负责

运送的人员如此照办了,在井冈山革命圣地停留一个晚上。第二天,卡车就乖乖地启动了。他还讲了更多异常奇妙的现象,实在荒诞不经。

不仅在韶山,近日,见到《民间文化》杂志登载的一篇关于农村文化调查的文章,详细地记录了陕西某些地区修建“三老庙”的实际情况,“三老”特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袖,从新闻图片上看,庙堂的中央是毛泽东的塑像,周恩来、朱德分坐两边。据调查,一座是横山县的三老殿,一座是靖边县的思源宫,还有一座是榆林的永怀阁。这是当地的农民捐款集资而建,赶来进香拜老的乡亲们络绎不绝。有的坐着驴车,有的步行,有的是集体行动,有的是三三两两。当然,拜老的具体内容和目的也包括每个人自己的某种意愿。思源宫还为前来求神问卦者提供两种法器:一种是两枚埋在香炉里的铜钱,将它抛在香案之上,根据铜钱上的汉满两种文字来确定卦的吉凶。另一种是所谓的“升药”,即用黄纸折成三角夹在燃烧的香头上,取下香灰,病人就可以拿它用水冲着喝。

毛泽东的故乡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山村,当地的老百姓心出于对伟人的热爱和崇敬,将一些偶发事件与伟人的灵魂意志联系起来,产生几段神话色彩的故事,这是可以理解的。陕北老区的百姓对领袖保持一种淳朴之情,他们凭着自身的情感直觉,认识到毛泽东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就像以前的观音菩萨施善于民,施恩于民。于是建庙进香,试图求助于伟人之圣灵,按当地老百姓的说法,他们给毛主席建庙是让“老人家歇歇脚”,是“饮水思源”。思源宫的“修庙记”这样说:“集中将人民在心灵深处的怀念、信仰、愿望、渴求、精神、寄托,用固定纪念物的标志、宗教思想的标志、文化产物的标志留给后人,永远不忘。”就在近日,从一个关于旅游的电视节目中,我耳闻目睹了韶山导游关于那两棵古树的枯荣变化的上述解说,感到十分吃惊,这些民间的迷信传闻居然在公开场合下进行传播。

参观革命圣地本来是一次鼓舞革命精神的学习机会,如果参观者带回来的是这样一些神乎其神、不切实际的传说,实在有悖革命之初衷。毛泽东思想的革命意义就在于打破迷信,解放思想。他在青年学生时代就说,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封建军阀,不怕国外列强,不信迷信,不信权威,这种精神成为他的人格主调,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这才是今天我们后代人应该学习的,韶山之游也理应得到这样的收获。

第三章:新闻评论的分类

西方国家对新闻评论的分类:

社论、专论、释论(大事分析、时事述评)、短评和杂志评论

按照内容涉及的领域,分为:政治评论、军事评论、外交评论、文教

评论……

美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评论将政治漫画、民意调查、读者投书都纳入评论。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获普利策新闻奖漫画:“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农夫(美国)和蛇(导弹)”

可以写成一篇评论:论政治漫画的新闻评论价值

台湾学术界的分类:

林大椿的三分法:按照记者身份、大众传播媒体、新闻评论性质

记者身份:撰写社论的主笔、撰写专论的专栏作家、撰写释论的编辑人员或专家、撰写各类短评的批评家。

大众传播媒体:印刷媒体与电化媒体,前者分为社论、专论、释论与短评,后者分为广播评论与电视评论

新闻评论性质:军事新闻评论、国际新闻评论、政治新闻评论、社会

新闻评论、经济新闻评论、体育新闻评论……

国内有代表性的分类:

王振业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提示性评论、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其中立论与驳论是基本类型。

于宁、李德民提出三种基本分类:根据评论内容、形式以及评论与新闻的关系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分:政治评论、经济、法制、教育、体育、军事、国防、外事、国际、社会问题等评论。

按照形式可分为五大类: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与编后,以及专栏评论。

按照评论与新闻的关系可分:协奏式:与新闻同时见报;独奏式:独立阐述,与新闻报道无关;自拉自唱式:评论中包含新闻。

分类各有其说,不一而足。

丁法章的分类方法:

第一,按照主要性质来分:

1、带有全面部署性的评论,包括:会议评论、节庆评论、社论为主;

2、说理启发性评论,包括:思想评论、理论问题的探讨、典型性、倾向性的评论;

3、业务指导性评论,包括专业性、知识性评论;

4、政治鼓动性:纪念日、庆典、重大的政治活动所撰写的评论。

第二,评述内容来分:政治评论、经济、法制、教育、体育、军事、国防、外事、国际、社会问题等评论。

第三,按照表达方式来分:

采编人员撰写、代表编辑部集体意见的评论: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编后、述评;

由专家学者、受众署名评论:专论、思想评论、言论、随感、文艺评论(书评、影视评论、音乐美术评论等)。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网络新闻评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网络新闻评论 2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庖丁解牛)】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网络新闻评论★★★ 1.网络新闻评论概述(见表25-1) 表25-1 网络新闻评论概述 2.微博新闻评论(见表25-2) 表25-2 微博新闻评论

【考点拓展(触类旁通)】 网络评论专题(见表25-3) 表25-3 网络评论专题 25.2 课后习题详解 1.网络新闻评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何在? 答:网络新闻评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如下: (1)社会背景 ①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互联网。互联网进入现代人们的生活后,不仅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且正在演化为一种政治。网络媒体的出现,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互联网是连接领导和网民的一个重要通道,是领导听取百姓意见的开放空间。中国网络媒体所显示出来的社会影响力、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表明,它已经成为

中国的主流媒体之一。 ②互联网出现以来,网络新闻以其及时性、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和畅通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它的发展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深,使传统媒体只能望其项背。 ③网络以其极强的互动性,为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这一方面刺激了受众的表现欲和发言权,活跃了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新闻评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应运而生,而且呈蓬勃发展之势。 (2)现实意义 ①网络评论和传统媒体的评论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网络评论能及时把握社会的思想动向,敏锐地捕捉有倾向性的、有前瞻性的问题,研究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最大特点就是快速反应,网上热评;公众参与,各抒己见;由小见大,点到即止。网络评论的迅猛发展,点击率的日益增长,既表明公众对话语权的珍惜,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又说明网民已不再满足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还期望通过网络评论来得到对新闻事件的最新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②网络评论的功能和作用显而易见,就目前而言,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它可以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重大部署,开展正面引导;可以围绕网上热门话题,组织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文章,释疑解惑,坚持导向;可以针对敌对势力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有针对性的舆论斗争,澄清是非,掌握主动;可以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尽快披露事实真相,以正视听,把谣言传播的空间压缩到最低程度;此外,还可以把网上舆情跟踪、引导和有害信息的处理紧密结合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网络评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必然会越来越大。

新闻评论写作复习重点

上编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选择】 1、新闻评论最早出现于报刊。 2、和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可以说是有形的意见。 3、新闻评论作为政论性的载体,其首要的特征是新闻性。 4、新闻评论学除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之外,还具有政治性。 5、新闻评论说理分析的切入点主要有理论捆、政治、政策、思想。 [简答] 1、新闻评论主要有那些体裁? 新闻评论的体裁主要有: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 2、新闻评论的特点有那些? 新闻评论的特点主要有: (1)新闻性 它有表现为:现实的针对性,即在选题和立论上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 发表意见;较强的时效性,即对现实做出及时的反映。从社会效益出发,掌握时机,切合时宜。 (2)政治性 具体表现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注重选题的政治意义;着重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分 析和论述问题。 (3)群众性 面向广大群众,关心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说理论述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 3、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有哪些?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 (1)引导作用:旗帜鲜明地分清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的界限。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进行舆论引导。 (2)监督作用:弘扬先进的思想和精神,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各种不良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实现有效的监督。 (3)表态作用:代表新闻媒介表明对重要事件和问题的态度。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介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表明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却中的态度。 (4)深化作用: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配合发表,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从思想、政治高度说问题。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选择] 1、新闻评论写作过程的第一道程序是选题和立论。“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对评论写作而言,讲的就 是选题和立论的重要意义。 2、新闻评论的选题是指选择和确定论题。 3、立论要做到新颖的前提是准确。 4、新闻评论若能及时地洞察矛盾和预测将会出现的矛盾,其立论就有前瞻性。 5、引语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作用主要是充当论据。 6、立论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前瞻性。 7、立论的前瞻性具体表现在重提示、洞察力、预见性。 [简答]

浅谈中国当代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

浅析中国当代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被打破,新闻信息的传播不再只是由媒体单一的、单向的传播,而是变为了新闻信息的多元化传播。传播媒介处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与手机、网络等新型媒介新旧交融的特殊时期。在媒介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 新闻传播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愈来愈大,传播已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利器。 一、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 ,一,新闻传播社会责任论的内涵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介和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心智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60多年来,社会责任论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主流理论之一。社会责任论认为,媒介应当享有新闻自由,但自由与义务是相随的,媒介应对社会承担责任,强调责任与权利的统一,揭示了传媒负有引导理性生活、塑造道德精神的社会责任,强调有控制的新闻自由,提出政府可以干预和控制新闻活动。 ,二,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 XXXX年10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消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 同时强调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1.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现状

,1,媒介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闻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广 从报纸、广播到电视、电影再到互联网络,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从传播到互播,媒介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先进,新闻传播的途径也越来越广。 ,2,受众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 受众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包括观众、听众、读者等,近年来受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向高素质的趋向发展。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不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是利用自身的知识架构充分发挥积极性,能动的对信息进行取舍,受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更为专业。 ,3,讯息呈现出病态的暴增 传播学中的讯息指的是由一组互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 整意义的信息。这个概念中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是有意义,近些年来,信息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如果把人们接受信息的能力比作杯子,那么,当今的信息便是那不断溢出来的水。日趋暴增的信息已使得人们无所适从,更无暇去分辨有意义和没有意义了。 信息的这种病态暴增必然会导致人们判断力的下降,影响社会的安定。 ,4,新闻信息反馈渠道越来越多,传播的互动性越来越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反馈渠道也进入现代化,由过去的去电台反馈或来信请寄变为直接在网上留言或在论坛里发表意见和建议,加强了信息反馈的力度。这种传播的互动性越来越强,使得受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能够勇敢的发出自己的呼声,利于对事实真相的发掘和监督。 2.当代中国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第一,真实、客观、准确的报道新闻内容

新闻评论写作

高校校报版面设计“美”的探析 于孟晨,汪湘 (西安邮电学院报刊编辑部,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版面设计是报纸整体的结构骨架,美化版面是组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美的版面,使读者赏心悦目,从而吸引读者去阅读内容,并且更好地接受内容。反之,会使读者在阅读之前就产生不愉快甚至厌恶的情绪,从而不愿去读它,即使勉强去读,效果也大为减弱。因此,美并不是版面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构成一个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版面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高校校报;版面设计;版面美化 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版面设计是报纸整体的结构骨架,版面的精美是报纸办“活”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张报纸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文字和图片的精彩、优美高雅的版面设计可使报纸的视觉形象充满魅力。尤其高校校报版面小,读者对版面哪一部分都不会忽略,一条条装饰纹线,一幅幅图片和插图,一行行不同内容的文字,以无言的形式美,传达出一种精神和情感,达到愉悦读者心灵和美化版面的效果。版面设计在形式美上还具有供读者欣赏的功能,通过围、隔、空、叠等关系互相穿插,构出一个个可供欣赏的空间,编辑的风格也通过版面设计直接传递给读者。所以,很有必要对校报版面设计作一探讨。 1版面设计既要内容美,也要形式美 内容美是报纸版式设计的灵魂,是编辑理论水准、政策水平的反映。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机关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党政的总体工作目标和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作为校报编辑要以校报的总任务和特定任务为依据,凡是与当前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相联,师生员工普遍关心,具有指导意义的稿件都是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安排时应放在重要位臵。因此,编辑稿件时应精确及时、主次分明地选取见报稿件。与此同时,编辑人员还需反复琢磨,如一个结构巧妙的标题,一句意味深长的妙语,一段隽永的文字,一张好的图片,这些都能使读者击节称赏,玩味良久。再比如,花絮新闻常常撷取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是满足读者多方面信息需要、丰富版面、增强可读性的好形式,以此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稿,编辑根据稿件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正确恰当地安排它们在版面上的位臵,按稿件的新闻和宣传价值区分主次,排出先后顺序,使稿件在版面上的位臵“各得其所”,彼此又相互照应,互为补充,浑然一体。 所谓形式美,就版面设计的形式而言,是编辑遵循编辑学的一些基础理论,运用一定的编排技巧和手段进行的使版面以美制胜的创造性劳动。即版面要美,在端庄大方、多彩多姿中体现出清新、活泼、大方、气派的视觉效果。只有版面设计美,才能唤起读者阅读欲望,抒发读者美感情绪。要做到这一点,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1和谐 报纸同一版面、对开版面,线条与线条、字号与字体的和谐,文章篇幅大小的和谐,色彩对比度的和谐。报纸多为黑白板,应注意黑白密度对比和谐,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和谐。 1.2标题醒目 标题在编辑刻意制作后,不同的版面要选择不同的字型和字号的字。只有标题醒目才能吸引人,要闻版要庄重醒目,综合新闻版要明快、清新,理论版要气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电视新闻评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四章电视新闻评论 2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庖丁解牛)】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兴起与特点(见表24-1)★★★ 表24-1 电视新闻评论的兴起与特点

考点二:制作电视新闻评论的“三个结合”(见表24-2)★★★ 表24-2 制作电视新闻评论的“三个结合” 【考点拓展(触类旁通)】 电视评论的构成要素(见表24-3) 表24-3 电视评论的构成要素

24.2 课后习题详解 1.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新闻评论有什么区别? 答: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新闻评论都具有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和科学性等共性,区别在于前者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播出的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包括如下特点:(1)多种传播符号凸显优势 电视新闻评论可以运用多种传播符号:报道词声音、同期声、字幕、照片、图表、图像等。因而可充分显示“形象化评论”的特色,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评论手段更丰富多彩。 (2)直观性带来受众面广 电视直观性强,信息代码少,受众可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由于画面本身会“说话”,电视评论记者有时无需再做文字上的描述,保留现场声即可,这样能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应该说,电视比报纸更具有“眼球吸引力”,画面活了,会说话,能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因而电视新闻评论的受众面较广。 (3)亲近性带来更强的说服力

电视图像有可视性,形象感人;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采用“面对面交谈”形式,产生“自己人效应”,可充分吸引观众;同时电视评论可引入多种评论者的同期声(包括现场采访中的议论评述),使论据更为真实可信,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制作电视专题评论节目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制作电视专题评论节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内容层面 ①讲究时效,把握时机 能否适时地发表评论,将极大地影响电视台舆论引导功能的发挥。及时评论,就是尽可能缩短评论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速度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也要注意把握时机,重视因时因事制宜,做到适时、适宜、适度。 ②紧扣现实,服务大局 一篇好的电视新闻评论,选题必须触及当前广阔的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围绕热点、焦点和难点,选择针对性强、意义重大、主题深远的论题,要注意理性思考,抓住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本质,揭示问题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矛盾,这样才能把问题说深说透,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 ③有述有评,叙议结合 要重视和强调节目的评论性,解说词要有深度、力度,要画龙点睛、言简意赅。 (2)形式层面或技术层面 ①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电视是声画并重的艺术,声音和画面是电视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应注意调动一切手段,发挥电视现场感强、声画并茂的优势,注意选择那些具有很强画面感的报道对象。

读懂砥砺前行的中国(评论员文章)

读懂砥砺前行的中国 导读: 越是伟大的梦想,越能照进普通人的生活。我们曾历经落后挨打的屈辱,也备受物质匮乏的困扰,却始终心怀梦想,坚守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与信念。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百年夙愿,与普通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从未如此相互交融、相互激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新华社评论员:倾听中国梦的时代脉搏 ——读懂砥砺前行的中国之一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岁月奔流不息,涌动着希望,激荡起梦想。盘点2015,展望2016,亿万人民向着梦想一起进发,汇聚成砥砺前行的时代画面。读懂当代中国,从理解中国梦开始。 回眸千年乌镇的白墙黛瓦,不久前落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各方人士纵论互联网发展的无限可能。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传奇,诉说奋斗的艰辛历程,印证着那句励志名言:与其说是技术改变世界,不如说是技术背后的梦想改变世界。梦想,点燃心中希望,催动前行脚步。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到位列福布斯排行榜,无数个具体而微的梦想,为执着前行的人们照亮征途。寒冷的冬日里,循着快递哥顶风冒雪在大街小巷的穿行轨迹,透过咖啡飘香创客空间的热烈讨论,一个个为生活打拼、为梦想奋斗的身影,让我们体悟到梦想的热度,传递出当代中国的强劲脉动。

越是伟大的梦想,越能照进普通人的生活。我们曾历经落后挨打的屈辱,也备受物质匮乏的困扰,却始终心怀梦想,坚守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与信念。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百年夙愿,与普通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从未如此相互交融、相互激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不懈努力,我们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让个体命运开启了精彩纷呈的历程。这是一个人人筑梦、追梦、圆梦的黄金时代。 “梦想改变中国,奋斗成就你我”,这是我们时代的精彩剧目。梦想不只是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也是普通人奋斗的精神力量。从几位大学生辛苦创业,打造出占据全球民用小型无人机约70%市场份额的“大疆”品牌,到阿里巴巴网购平台不断升级,创造震撼世界的销售记录;从东部沿海地区的打工一族,到带着经验、技术打造“归雁经济”的返乡创业者……无论是挺立潮头的业界精英,还是面对生活始终乐观向上的普通劳动者,千千万万怀揣梦想的人们,蓄点滴之力,积尺寸之功,塑造了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时代气质。中国梦最深厚的伟力,存在于亿万人民的实践之中。 梦想是时代脉搏的生动映照,更是激励前行的不竭动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百姓的梦想朴实而具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人心所向,也是改革大势所趋。从暂住证到居住证,用制度打破二元户籍坚冰,让外来人口也能公平享受社会公共资源;从“三证合一”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要素【圣才出品】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要素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 文章的要素,是指一篇完整文章的必要构成因素。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构成因素。 1.新闻评论的要素 新闻评论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的要素实际上是论说文的要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项,但具体要求与一般论说文有所不同。 论点是指对于标题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论据则是社论列举的三个可能的原因,贯穿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是论证。 2.正确理解特殊的论说现象 新闻评论的要素 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特殊的论说现象 要素间的关系 新闻评论的论点 论点 总论点与分论点 论点的要求 论点间的关系 论据的功能 与确切理解、恰当运用论据有关的问题 论据 论据的种类 论据材料与论点必然联系的条件 论证的概念 论证 恰当论证的要求 论证的逻辑方式 论证的方法 新 闻评论 的要素

在一些新闻评论中,常常出现一些仿佛三要素不全的现象,但是又不影响人们准确理解。 任何一篇有存在价值的评论,都需要论据;至于具体论点或论断是否需要论据,则取决于论点或论断本身是否具有明白性,而不是作者是否掌握所需的论据。 3.要素间的关系 具体理解评论三要素的关系,需要着重注意以下三个层面: (1)论点表达对事物的看法,论据提供支持论点的理由和事实,它们都是有形的存在;论证表现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贯穿于整个论述过程,属于无形的存在。 (2)论点和论据虽然都是有形的,但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却判然有别。论点表述对事物的主观看法,属于观念形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论据不论是事实还是理由,都是处于评论作者之外的客观存在,是具体甚至生动的。论点与论据既以各自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相互区别,又因之相互为用。 (3)三要素尽管有上述种种区别,但都是评论的必要构成因素。 二、论点 1.新闻评论的论点 新闻评论的论点,是指概括对于所论述的事物或问题的看法。它表述某种思想、观点、见解、主张,回答“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之类的问题。 2.总论点与分论点 按在评论中所处的地位,论点通常分为总论点和分论点。 (1)总论点 总论点,又称中心论点,在评论中处于主导的、支配的地位。被人们视为“评论的灵魂”的论点,是指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总论点

新闻评论

第一章新时代的新闻评论 一、政治民主化: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前提 1.2007年11.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法律上保证了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政治条件允许下保证信息公开。 2.2009年《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第一次提出了保障新闻记者的“评论权”。 二、经济全球化:扩大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领域 1.文化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消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形成。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与广泛。 2.新闻传播中存在着问题: ①对外对内报道上的问题 a.中方新闻传播的片面性,使西方接受了对中国的片面认识; b.传播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阻碍和限制了我们与世界人民的交往和 了解; c.中国新闻传播管理思想落后,没能与时俱进(对外宣传“严防死守”)。 ②引进介绍西方存在问题。 a.新闻媒体大多重视对时事政治和风土人情的介绍,而缺少全方位、多 角度的报道。 b.在介绍西方的报道中,表层的多,观感的多;研究的少,理性分析的 少;一面意见多,多种意见和不同意见的少。 三、信息网络化:为公民表达提供了便利渠道 网络媒体发展特征: ①传播内容的多元化 ②传播模式的交互性 ③受众选择的自由度 四、新形势下的新举措 1.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确保中国的文化精粹不受辱损,把中国最优秀的文化报道给世界。 2.加强学习,改变观念,努力提高和改进传播技术,增强传播效果。 3.全面正确地介绍世界,不卑不亢地守住自己的阵脚,为实现“和而不同” 的文化交流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4.增强人民主权意识,加快民主建设步伐。 5.增强公开意识,提高媒体传播的透明度。 6.增强参与意识,为受众提供更广泛的对话空间。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时代特征 一、媒体普遍重视新闻评论p24 报纸、电视台、网络媒体

新闻评论考试题

新闻与传媒学院(网络教育) 2013 级秋季广告学(专升本)班(21人) 2013级(秋季)新闻学(专升本)班(15人) 第二学期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期末考试A卷 (限时120分钟闭卷) 学号:姓名:专业: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新闻评论的特性:(信息的全面性、评论的逻辑性、客观的辩证性、丰富的人文性) 2、新闻评论的声音来自于四个方面,具体包括:代表国家利益的声音、()代表个体利益的声音、() 3、社论的特点是(代表报社、通讯社或新闻社立场观点的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透彻)是新闻评论的基本要素 4、论据的要求:(}真实2}准确3}充分4}典型) 5、按语的基本特征是(提示说明、评价表态、提醒建议、补充强调)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选题选择并确定论题,即选择和确定评论所要分析、议论的对象和范围 2、编后又称编余、编辑后记、编后话等;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抒情、联想及议论性文字,目的在于补充和深化报道思想,在帮助受众理解文意的同时,增强其深度和力度 3、广播评论是广播评论的一种,是广播评论的核心。狭义上的广播评论就是指广播新闻评论。其实广播新闻评论是专门供广播使用的新闻评论,是通过广播发表的对新近的或正在变动的新闻事实的评论分析,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电台宣传的旗帜,是广播新闻宣传的灵魂。广播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是新闻性和政治性。 4、述评是一种以夹叙夹议、边叙边评的方式,反映社会热点或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 5、特约评论员文章是由报社约请报社以外的权威人士撰写的评论员文章,署名文章是指文章作者有一定权威性和代表性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评论专栏的类型 按存在周期分类临时性专栏评论、周期性专栏评论、固定性专栏评论 按作者构成分类群言式专栏评论,集体式专栏评论、个人专栏评论 按评论体裁分类专栏小言论、专栏时评、专栏随笔、论坛评论等 按评析内容分类专栏思想评论、专栏经济评论、专栏法制评论、专栏体育评论、专栏科技评论、专栏教育评论、专栏国际评论 2、简述评论选题的几种来源 答:1)从上级精神中选题:要深刻学习和领会中央文件; 要结合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他们熟悉的话题。 2)从社会实践中选题:选题反映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紧迫性; 选题阐述的道理要有正确性和指导性。 3)从新闻报道中选题:要把握好事实的准确性; 要注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新闻评论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与作用 一、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二、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1、反映内容不同 新闻报道向受众传播新的信息,提供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力求反映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 新闻评论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揭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与看法,反映传播的意图。 2、写作目的不同 新闻报道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由此在社会上形成舆论。 新闻评论旨在使新闻内在的思想得以引申、提高与升华,直接阐明主张与思想观点,摆事实是其论证的手段,讲道理为其根本目的。 3、表达方式不同 新闻报道以记叙为主,以讲清事实“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为什么等)为基本条件。 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讲究概念、判断、推理,要求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三、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区别 1、新闻评论具有更强烈的时效性 2、新闻评论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 3、新闻评论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性 四、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 1、论题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顾名思义,先有新闻,再有评论;若议论不以新闻为由头,为依托,就无所谓新闻评论。而且,这个新闻应该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时效性越强越好;并且,这个新闻是有价值的,是事关国计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密切关注的。 2、论理的思想性 这里主要包含三层意思,指的是新闻评论贵在说理、怎样说理和说什么样的道理。 3、论说的公众性 新闻评论,不是科技论文,更不是学术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从论题到论理,从语言到文风,都要面向最大多数的公众,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公益性,或者叫群众性、大众化。这是内媒体作为新闻传播工具这一特性所决定的。 新闻评论的公众性,还表现在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上也应当符合广大民众酌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新闻评论写作整理

新闻评论写作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地位 新闻评论概念:是一种政论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它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和节目的总称。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议论,讲道理。 新闻评论的地位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提供事实,作者的倾向、情感、意见是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中。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相互配合,可以鲜明地强调报道的主题思想,指出新闻事实的思想政治意义,进而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特点 1、现实的针对性:即在选题和立论上有的放矢。 一、新闻性2、较强的时效性:即对现实做出及时的反映。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新闻评论特点二、政治性2、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 1、面向广大受众 三、群众性2、吸引群众参与评论工作 一、引导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二、监督的作用 三、表态的作用 四、深化的作用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首先,就评论写作的过程而言,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构思阶段的选题和立论 二是提笔阶段的论述和说理选题和立论的重要意义其次,就衡量评论作品的标准而言,选择和评价一篇新闻评论优劣的最重要的标 准是选题立论是否有针对性和迫切性。 再次,就写作思维而言,论题选择得好,立论又有独到之处,评论写作就有了明 确的目标,有助于提高写作质量。 其一,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 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 论题从哪里来其二,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 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 其三,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 1、针对时弊,对症下病 一、立论的针对性2、正视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 3、善于触及社会性的思想问题及其实质 1、论题的新颖 2、见解的独到 立论的基本要求二、立论的新颖性3、输入新鲜的事实材料作为由头或论据 4、选取新的立论角度 5、交锋中闪现亮点

当代新闻评论教程复习大纲2017

新闻评论期末复习大纲2017-2018(一) 课程框架 第一部分新闻评论的特征与流程(包括4章容): 第一章新闻评论概述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 第三章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第四章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 第二部分新闻评论的体裁与类型(包括5章容): 第五章专栏评论 第六章配发式言论 第七章言论版 第八章新闻评论的边缘体裁 第九章网络言论 第一章新闻评论概述 一、新闻评论的定义(名词解释)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类型。 二、新闻评论的传播系统(选择题) 1、报刊; 2、广播; 3、电视; 4、网络 三、评论体裁或类型(选择题) 报刊评论包括以下体裁: 1、社论; 2、评论员文章; 3、短评; 4、编者按语; 5、专栏评论(小言论、时评等); 6、述评; 7、杂文网络评论包括以下体裁: 1、时评; 2、个人专栏评论; 3、网络论坛评论; 4、网民自发言论 四、评论的类别(选择题) 1、媒体评论(A、编辑部评论,如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B、编辑、记者评论,如编者按语、述评、主持人评论); 2、个人评论(如专栏评论(小言论、时评等),杂文); 3、常规评论与边缘评论(A、常规评论,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小言论、时评等;B、边缘评论,如述评、杂文) 五、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选择题) 1、强烈的新闻性; 2、鲜明的政治性或思想性; 3、广泛的公众性 六、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简答题) 1、传播容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容是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新闻评论的传播容是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 2、传播目的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目的是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 新闻评论的传播目的是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以及话语权; 3、传播方式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是“用事实说话”,以客观叙述、描写或记录等方式再现事物的状态和来龙去脉,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 新闻评论的传播方式是“直抒胸臆”,以判断、评价、分析、议论等方式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看法,但不排除对事实必要的叙述或记录; 4、传播要求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要以“真实性”为原则,报道中以讲清事实要素(“五个W”和“一个H”)为基本条件; 新闻评论的传播要以“公正性”为原则,引入事实性信息不要求“五个W”俱全,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讲求前瞻性分析与规律性认识。 七、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选择题) 1、认识功能(认识事物本质、了解事物因果、预测事物趋势、提高认识能力); 2、教育功能(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社会规、提高道德水准、促进社会文明); 3、监督功能(监督权力机构、监督公权人士、监督利益团体、监督社会公正); 4、协调功能(调节舆论温度、平衡社会心态、协调社会行为、 避免传播误区) 八、新闻评论的特殊作用(选择题) 1、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舆论、引导实际工作、引导社会生活、引导受众思想); 2、解读作用(解释政策法规、解读新闻事件、分析社会现象、解除思想疑虑) 3、表态作用(代表政府表态、代表媒介表态、代表公众表态、代表个人表态) 4、深化作用(洞察事物本质、做出理性分析、把握普遍联系、指出变化规律)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 一、报刊政论及其特色(选择题) 含义: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文。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 特点: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

新闻评论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闻评论概述 1 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丁法章在《新闻评论教程》中的定义) 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和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发表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赵振宇在《现代新闻评论》中的定义) 2 新闻报道与评论的区别:反映内容方面:新闻评论反映意见性信息(主观),求异不求同,新闻报道反映事实性信息(客观),求同不求异。写作目的方面:新闻评论宣传主张、观点,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表达方式方面:新闻评论议论为主,讲究判断、推理的逻辑性,新闻报道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 3.评论的特点:(一)论题的新闻性。第一层含义,先有新闻再有评论,评论以新闻为依托,新闻要具有时效性和新闻价值。第二层含义,针对现实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个迫切问题、某一类思想倾向而写的。(二)论理的思想性。包含三 层意思:新闻评论贵在说“理”、说什么样的“理” 、怎样说“理” 。(三)论说的公众性。新闻评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论题到论理,从语言到文风都要面向最大多数的公众,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公益性。首先,论题来自公众,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其次,评论的立论客观、公允、为民代言,真正成为受众利益的代表者,正群舆论的传播者和引导者。第三,评论的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上也应当以符合广大民众的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第四,评论的公众性还表现为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选择题) 徐铸成《漫谈新闻和新闻评论》 ?新闻这一行,如果也要从历史上找开山祖师爷,那么“司马迁和司马光应是我们的祖师爷,而王船山则是新闻评论家 杰出的代表。 ?司马迁著《史记》,在每篇“本纪”、“世家”、“列传”的后面,写一段“太史公曰”,对此人此事作简要概括的评议,“这 也可说是为后代的史论、新闻评论开创了先例,树立了典范”。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紧要处写上一段“臣光曰”,发挥了史论——旧闻评论的传统。 ?王船山写《谈通鉴论》,就《资治通鉴》所载的重要史事,逐条加以评论,篇篇都有新见解,内容精辟,文字简洁, 为史论增一异彩。 新闻评论源起: ?在我国,唐朝就出现了被称为《邸报》的报纸,但由于封建专制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其算不上现代意义上的报纸, 更谈不上新闻评论的体裁。 ?进入19世纪后,1815年出现了最早的以我国文字刊行的《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登载论说,可以看作我 国报刊言论的发端。 ?新闻评论在报纸上地位的真正确立,是在19世纪70年代我国民间报纸勃兴以后。 以政论为主的报纸评论时期(1874—1894)主要代表人物: 王韬(1828~1897):我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份政论型报纸。他撰写的100多篇政论,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力主变法的政治观点。办报立言。 早期时评及其特色: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现。1904年创刊的《时报》,专门设置《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是新闻评论演进为独立新闻体裁的重要标志。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 张季鸾(1888~1942),中国新闻家,政论家。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主笔)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1941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邹韬奋:邹韬奋从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到1944年逝世。《生活周刊》从第2卷第47期起,开辟了“小言论”专栏,每期一篇或几篇,大部分由邹韬奋亲自执笔。邹韬奋小言论的特点是善于抓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说群众想说的话,往往从一件具体事出发,采取谈家常的方式,评它三五百字,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简单干脆,明白晓畅,既生动活泼又有战斗性,很适合群众阅

新闻评论写作完整版(精选知识点)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治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它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和节目的总称。 *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基本的体裁。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的关系(领会): 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议论,讲道理。 *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具体内容(识记、领会): 一、新闻性 1、现实的针对性:它的内容是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针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包括人民群众中的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发表意见。(新闻评论可以针对一件新闻事实、一种倾向、一个问题发言,但这些都应当是当前最值得评论的,最需要通过评论来发表意见的,也就是具有评论价值的。) 2、强烈的时效性: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及时提出问题,不失时机地对某些重要事件和问题作出反应或表明态度。(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并不是单纯地求快,而是要根据形势和评论内容的需要及时发表意见。发言要适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以求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 二、政治性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新闻宣传总是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 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事实求是的分析,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 2、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 有些新闻评论并不是直接论述政治事件或问题。(比如,有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体的业务技术问题、学术问题等,从业务技术的角度去分析,就不是新闻评论的任务。如果这类问题涉及到思想、政治或政策方面的问题,那就应当进行分析评价或者表明态度。有些业务问题如文学艺术问题、体育问题,如果是需要进行评论的,也要从思想、政策、理论的高度,探索其普遍的政治意义,而不能就事论事。) 三、群众性 1、面向广大受众 新闻评论的内容,应当是广大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它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又是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即使是专业性的新闻媒介,在宣传上也要尽可能面向更大的范围的受众,以求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2、吸引群众参与评论工作 要求新闻媒介尽量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包括参加评论的写作。(这样可以使新闻评论拥有更广泛的作者,使评论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经常地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也更能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新闻评论课后标准答案

新闻评论课后答案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律 1. 新闻评论表达观点,新闻报道陈述事实。这是两者基本的区别。新闻报道中为什么不应该包含观点?新闻评论中是否可以包含事实?为什么? 参考答案:新闻报道中不应该包含观点,这是新闻报道的规范所决定的。这个规范由来已久,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报道本身的客观性,因为观点是主观性信息,它介入报道,可能使受众怀疑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或使受众受到作者主观评论动机的影响,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立场。新闻评论中包含事实则是正常的,客观事实不会改变新闻评论作为主观性信息的本质,却同时可以为新闻评论提供客观的依据。新闻评论就是针对客观事实进行评论,因此也不可能不包含客观事实。但应当注意的是,新闻评论中的事实不应淹没观点。 2. 如果说,追求传播的效率是新闻传播各个环境、各种形式的共性,那么,它表达在新闻评论中有什么特性? 参考答案:这主要应该从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中着眼:新闻评论着重于传递作者的主观观点,其传播的效率性也主要表现为论点在文中是否得到了突出、明确的表达,全文的结构是否有助于受众更方便地了解、把握作者的论点。 新闻报道中只有事实,没有观点。新闻评论中却有新闻事实与作者观点两种要素。新闻评论的表达效率,往往表现在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两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上。 此外,与新闻报道的独特形式—消息不同,新闻评论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它的写作,还要照顾到人们在议论文传统中养成的接受习惯。 3.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写作经验,思考一下:在新闻评论写作中不同环节,可不可以联想,联想在新闻评论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新年新面孔。《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中国 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 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

新闻评论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新闻评论 【绪论+第一章】 1新闻评论的新态势有哪些? (1)报纸:由评论专栏向言论版的扩张,中媒竞争逐渐进入“观点时代”,致使言论版竞争更火热,国内都市报(含晚报)都开设了时评版; (2)网络评论的兴起,有力拓展; (3)评论作者的“四位一体”格局:本报评论员的职业写作、写手的准职业化写作、有感而发的公民发言、专业话题的学者发言; (4)评论生态出现多样性:评论形式、规格、结构、比重呈多样化,时评化特点与日俱增; (5)未来新闻评论前景——网络评论情绪化、通俗化,报刊评论专业化趋向、电视评论正本清源。 2新闻评论的特点有哪些? (1)论题的新闻性 a现有新闻再评论,评论以新闻为依托,新闻要具有时效性和新闻价值。 b针对现实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个迫切问题,某一类思想倾向而写的。 特性 ①强烈的时效性:新事件、新现象、新话题。 ②直接的现实针对性:有的放矢、工作的薄弱环节,不良社会风气,错误思想言行,认识的盲区与误区,忽视的精神与行为,思想的疑虑与偏见等。 ③评论对象的特定性: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事物,要求切合实际、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④对新闻事实的依托性:常以新闻由头挑开话题,以当前的事实为依据展开论述。 (2)论理的思想性 包含三层意思:新闻评论贵在说理,说什么样的理,怎样说理。 ①就实论虚:摆事实,讲道理。 ②价值观念:从政治、思想、道德伦理的角度思考问题。

③政治色彩: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体现出一定的政治立场。 (3)论说的公众性 新闻评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论题到论理,从语言到文风都要面向最大多数的公众,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公益性。评论主要面向广大受众,抓住他们密切相关的问题发言,关注公众问题构建公民社会。 公众性: ①论题来自公众,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 ②评论的立论客观、公允、为民代言,真正成为受众利益的代表者,正群舆论的传播者和引导者; ③评论的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上也应当以符合广大民众的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④评论的公众性还表现为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 3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区别 (1)反映内容不同:新闻报道反映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强调知,作用于受众的眼;新闻评论是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直接阐明,作用于受众的心;(2)写作目的不同:新闻报道是为了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还原现实;新闻评论是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以及话语权,评论现实; (3)表达方式不同:新闻报道以客观叙述、描写或记录等方式再现事物的状态和来龙去脉,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清楚第一;新闻评论“直抒胸臆”,以判断、评价、分析、议论等方式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看法,但不排除对事实必要的叙述或记录,明白第一; (4)传播要求不同:以“真实性”为原则,报道中以讲清事实要素为基本条件;新闻评论以“公正性”为原则,引入事实性信息不要求“五个W”俱全,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讲求前瞻性分析与规律性认识。 4新闻评论的功能 (1)解惑示趋:针对新闻传媒的受众就某个时间或问题上所产生的思想疑惑和顾虑,及时帮助读者释疑解惑,进而全面、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或矛盾的发展趋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