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绪篇

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的概述

一、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心理学

概念: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历史:1879 冯特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内容: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情过程意志过程

2、心里状态:注意疲劳应激灵感

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临床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人们矫治自己心理和行为障碍以及通过咨询来指导和培训健全人格以便更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富有创造力。

它既提供心理学知识,也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临床心理学更注重对个体和群体心理问题的研究,以及严重心理障碍的治疗。

狭义:帮助人们把异常心理或行为矫正到正常范围之内。

书上P1-2

1、1935年,美国心理协会(APA)的临床部门给这么学问所下的定义: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通过心里测定、分析、观察等方法对个体的行为能力和行为特征进行明确的理解,并且将从个体身心诊断和生活史所了解到的情况与对个体生活状况进行的观察、分析综合起来,并对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

2、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心理学会(JPA)和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家、学者,对这门学科所下的定义:临床心理学是综合心理学和其他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对特殊个人(心理不适应的人或者心里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障碍、苦恼进行本质的理解,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的一门学问。因此他们把这门学问的实践活动称为“心理学的临床应用”。

3、田中富士夫(1988年):临床心理学概括地来说是对心理不健康的或有问题行为的心理咨询来谈者进行心理援助,把他们的精神和人格向健康的方向引导,这种引导需要运用心理学和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进行的。因此应用性和实践性是临床心理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病相、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一门学科。咨询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

咨询心理学更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以增进个体良好的适应和应对

科学、理论、实践相统一独特性(P3)

调整人的适应行为发展性

促进人格健康成长教育性

心的科学社会性

工作内容的四种专门性:临床心理测量

临床心理面谈

临床心理社会援助

临床心理的相关研究

『普心1879

①心理学走自然观察和反省思维两种方法结合之路

②心理学开始意识到他们能够影响社会变迁

19世纪,欧洲在发生变化时,正式的临床心理学在美国诞生』

1896年,韦特墨(美)向美国心理学会提出临床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建议。“临床心理学源于许多对人类的测验结果以及分辨心理能力的分析方法,心理诊所是为社会和公共服务,为基础研究和教学服务的机构。”

临床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阶段(1927-1939):理论构建时代

第二阶段(1940-1946):功能主义阶段

第三阶段(1946-1960):理论互补阶段

第四阶段(1961-1966):巩固和发展阶段

第五阶段(1967-1980):综合模式形成阶段

第六阶段(1980-至今):成功与挑战阶段

五大人物及贡献

高尔登(英):测量心理活动个别差异、创立“自由联想法”

卡特尔:创立心理测量法

韦特默

比奈、西蒙(法):为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表

帕森斯:1908年在美国波士顿创办了就业局

第一阶段:临床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巩固;不同学科不断增加(行为主义、格式塔、精神…)

1937年弗洛伊德《差异心理学》

1938年《人格探查》推动自我心理学进一步发展

1939年弗洛伊德去世

第二阶段:功能主义的表现:①心理失常常常被描述为是功能性的

②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动力)在临床和当时的出版物上占有重

要地位

第三阶段:临床心理学、指导和咨询行为偏差在根源上进入了互补阶段

第四阶段:异常行为被再次确定为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异常行为被看作是临床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之间的桥梁。

第五阶段:提出了包括生物的心理学的和社会的疾病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临床心理学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科学和职业领域的人类健康。

第六阶段:挑战是指人们在考虑心理健康时越来越多注意到个人背景、适应水平、严重性、个人特征模式以及相关身体疾病等

临床已经不能用同一种声音说话了、来访者可能有多种文化身份;个体差异;不同的药房

同一种声音:历史与发展(P14):人有多远,临床就走多远

服务职能:咨询、评价、干预、预防、指导研究与策划、健康服务等。

临床心理的对象

我国心理咨询的现状

心理咨询已经职业化:社会化水平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组织建设

信息沟通

社会认可

国家职业标准出台

发展工作重点:儿童教育问题

婚姻家庭问题

看到需求和能力的差距

发展未来方向:本地化趋势加强

普及化是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

职业化还将继续发展

独立性是未来发展目标之一

临床心理学的对象

1、第一种视角:预防、教育、治疗的统合P91

第一次预防

第二次预防

第三次预防

2、第二种视角:以心理不健康、不适应、心理障碍者为主要对象

躯体疾病与心里不适应的区别

illness disease

功能性(主观体验症状)器质性(客观体征)独特可重复

不能直接检验共同证实

广泛(影响全身心)局部(影响特定部位)不可定位(不适感)可定性(存在体征)生活质变生活量变

投情的照护不动感情的照顾

痛苦的原因死亡的原因

3、第三种视角

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不适应问题P67

统合失调问题(精神分裂症等后期辅助治疗)

人格问题

性同—性问题

自闭症

心的外伤后加上压力障碍(PTSD)

注意缺失与多动问题

心身症

强迫问题

饮食问题(拒食与过食)

人格障碍

是指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

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

是一种儿童或青少年时出现,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现年18岁以上,症状至少已持续2年且持续少变的持久的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临床诊

断时用)

分类:偏执型人格障碍、情感性人格障碍、分裂样型人格障碍、爆发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无力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过敏多疑)

定义:一种具有病理性固执信念、易走极端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过敏多疑、固执己见、极易记恨

诊断要点:1、走极端

2、有过分自我援引倾向的超价观念,对自我能力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评价,

这种评价在强烈的情绪影响下显得更加固执。

偏执型神经病:妄想、色情妄想(病理性的单恋)

偏执型人格障碍:没有妄想,更没有色情妄想

建议:1、对患者表现充分的尊重、(信任)理解和真诚的态度

2、建议并鼓励患者自觉主动地置身于同辈健康人群中,让他们能够移入积极的

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元素。

情感性人格障碍

定义:一种不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某种突出的不良情绪状态在一生中占有优势的人格障碍临床表现:抑郁性人格障碍、情绪高涨性人格障碍、环性人格障碍

诊断要点:1、某种突出的不良情绪在一生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或者两种相反的不良情绪在一生中反复辗转出现,即主导心境中在一生中始终是不正常的。

2、难识对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即终身都有情绪调节的障碍

抑郁性:精神不振少言少语过分担忧难以预料结局容易发怒抱怨命运

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笑口常开对生活感到莫大乐趣做事想当然凭空设想草率从事

有始无终盲目乐观不自量力

环性:情绪变化极不稳定常在情绪高涨、低落间变化、交替出现两种情绪变化之间有可能会有一个较正常时期,但比较短暂这种人格障碍比单种人格障碍更严重。

情绪高涨和躁狂症区别

躁狂症:自我夸大的观念或妄想,有时会产生相关的幻觉

情绪高涨:不会出现妄想和幻觉

环性和癔症性区别

环性:有明显阶段性,不会短时间发生

癔症性:情绪变化极为迅速,可能在很短时间发生

分裂样型人格障碍

定义:一种具有精神分裂症样表现的人格障碍,但分裂样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并不具有因果关系。

临床表现:个性孤僻、情感冷漠和富有幻想

诊断要点:1、不社交回避竞争性处境,从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仿佛人人由于自己无关

2、在任何情境中都缺失丰富的内心体验,因而也没有相应的表情,一副对

一切都无动于衷的样子

与偏执型人格障碍区别:两者都难以相处——偏执型是由于过分猜疑

分裂样型由于独来独往

与精神分裂症的区别:精神分裂也表现为社交退缩和缺乏情感,但还表现为精神活动迟钝、

动作刻板、思维散漫、极其具有幻觉、妄想等。

分裂样人格障碍则没有,但需要注意分裂样也可能变成精神分裂症方法:饲养小动物(海豚治疗自闭症)、养鸟

爆发型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

定义:一种因微小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而由难以控制的愤怒情绪并伴有冲动行为的人格障碍,也称攻击性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难以控制的暴怒与暴行(由小事引起,有时在一定范围内行为不考虑后果,在强烈的感情冲击下认知片面,判断力下降,注意范围缩小)诊断要点:1、稍有不如意就怒火直冒、行为冲动,且不计后果难以遏制

2、事后有后悔感,但一般不会作深刻反省,即使吸取教训也难以防止下次

冲动情绪和行为的再度发生。

3、间歇期一切正常,没有人格障碍的种种表现,发作具有阵发性。

爆发型人格障碍与冲动型人格障碍区别

——爆发型人格障碍:1、受到某种刺激后的行为

2、行为之后没有满足感和轻松感

3、不具有反社会性质

——冲动型人格障碍:1、没有外在刺激

2、行为之后有明显轻松感和满足感

3、具有反社会性质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很少自责,很少有后悔感,发作频繁,与他人只能维持一种肤浅的、短暂的友谊

冲动型人格障碍

定义:是一种反复发生。违反社会规范、具有社会危害性冲动行为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反复出现的、无法自制的习惯性冲动行为;在行动之前常有强烈的紧张焦虑诊断要点:1、冲动行为没有明确动机,具有反复性和习惯性

2、冲动行为性质具有反社会性质

3、冲动行为实施前或者实施中有明显的紧张焦虑感或者惧怕感,但实施后

有轻松感和满足感

偷窃癖、病理性赌博

强迫型人格障碍

定义:一种过于谨小慎微而拘泥细节,过于严格要求而刻意追求完美以至无法适应新情况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墨守成规、过分疑惑和苛求完美

诊断要点:1、事无巨细都要求高度精细、极端准确,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否则难以容忍

2、常有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经常处于惶恐和苛求之中,因而显得沉闷、

敏感、无情

3、不容许变更生活习惯和规律,也不容许变更处事的信条和方法,因而无

法适应新情况和新环境

强迫症和强迫型人格障碍区别

——强迫症:也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行为,但是想摆脱摆脱不了

——强迫型人格障碍:合情合理,必须坚持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正常人格的极端结果

表演型人格障碍

定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寻求他人注意,具有某些癔症样表现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过分情绪化、自以为是和追求他人关注

诊断要点:1、情绪表现过分夸张,且瞬息万变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特别喜欢指挥别人

表演型和情感型人格障碍的区别

——表演型人格障碍:情绪变化使他人无所适从,不得安宁,目的渴望他人注意

——情感型人格障碍:情绪没有瞬间变化,也没有太多渴望他人的目的在其中

癔症和癔症型人格障碍

——癔症:也有表演的特别,不是故意的,而是无意识的

——癔症型人格障碍:有意为之的,是故意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社交紊乱型)

定义:一种内心体验与外在行为违背社会常情和规范,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人格障碍临床表现:冷漠无情,无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冲动和缺乏罪责感

诊断要点:1、行为违背社会常情,且习以为常

2、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3、缺乏自控能力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爆发型人格障碍的区别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毫不后悔,平时也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爆发型人格障碍:冲动以后会有后悔,平时在社会交往中有相当好的人际关系

依赖型人格障碍(无力型、被动型)

定义:一种过分顺从别人的意志,严重缺乏独立性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自感无能,极端顺从和缺乏活力

诊断要点:1、生活缺乏主动精神,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2、对别人有过多的不易被人理解的要求

边缘型人格障碍

定义:一种在人际关系,情绪表现与自我形象诸方面都显得不稳定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情绪不稳,人际关系波动和自我同一性混乱

诊断要点:1、情绪、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变化,突然而短暂

2、具有多变的情绪,表演型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可能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并存一个患者身上,但不符合相对应人格障碍诊断的标准,处于人格障碍的边缘。

自闭症的性质与主要症状概括

1)性质——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症状命名。因为致病原因目前认不清楚,可以确定是“多因素致病”即每个孩子的致病原因有所不同,目前尚无可以治愈孤独症的任何

医疗手段。

2)主要症状——社会交往本质性障碍,表现在语言、行动、兴趣等方面

★不能理解和遵守社会交往规则

★不会使用社会交往的工具(语言、动作、表情等)

自闭症谱系患者的诊断

1、诊断标准

DSM-IV 美国精神医学会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 1994

ICD-10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标准 1993

2、诊断形式

行为症状评价、临床跟踪观察、家庭访谈

3、干预流程

诊断→基线测试/评价→制定/执行→评估及计划更新

IEP/ STP

(专业医疗结构)(特教/心理专业)团队;专业人员专业人员

家长;照料者

孤独症

——是一种具有社会交往、言语交流和行为动作等方面严重心理发育障碍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内向性孤独、言语交流障碍和动作刻板重复,被称为“三联征”

(同时存在才能诊断)

1、发病于2岁半及30个月以内

2、男孩明显多于女孩

智力方面:约四分之三有智力方面的损害

10%智力超常20%正常

诊断要点:1、必定是2岁半以内发病,3岁以后发病则不能诊断为“儿童孤独症”

2、必须具有孤独症以“三联症”的症状

若只符合部分症状,则不能诊断为“孤独症”,只能诊断为不典型孤独症,或

其他儿童精神病。

1、《孤独症的孤独的研究》

2、香山会议

关于孤独症研究思路

1、在遗传研究方面

(孤独症的同胞患病率约为2% 6%)

异卵双胞胎同胞患病率5%

同卵双胞胎同卵患病率60%-90%

2、脑型态学的研究(大脑)

海马、杏仁核神经细胞体积脑桥中脑

3、免疫学的研究(有缺陷)

4、神经生化的研究

肽类抗利尿激素

5、脑功能研究

脑中磷代谢有改变

孤独症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行为综合征即每个孤独症可能有不同病因。因此:病因具有抑制性,这是一种神经生物性的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在孤独症发病过程中作用不明显。——成年后有三种预后

1、仍远离他人,与正常人明显不同

2、虽较活跃,但行为离奇,有社交的不适应症

3、积极友好,能与人在一起,但社交技能有限。

注意缺失与多动问题

概念界定: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等注意缺损障碍

临床表现:注意涣散(核心症状)

冲动任性

活动过多

常在婴幼儿阶段就出现。9岁时,症状最突出

他们的智力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

诊断要点:1、必须具有注意涣散症状

(如没有活动过多,注意涣散明显也可以诊断为多动症)

2、通常7岁以前就起病,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矫治方法:1、理解

(病态表现、不是故意的,对他们无伤大雅的动作不要过分敏感,可以忽略不计;尽量为他们提供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允许他们分阶段完成学习要求)

2、躯体的锻炼

(在父母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单独锻炼。打球、游泳、跑步【系统训练】、打乒

乓)

★打球要求思维的敏捷反应更加明显

★更安全

★场地要求很合适

★一个人也行

3、促进社会化

★尽量让这些孩子与自控力较好的孩子一起玩

★给孩子表扬

4、饮食调节

少吃:面条、蛋糕、乳制品、贝类、大红虾、葵花籽、莴苣、甘蔗(铅)番茄、苹果、杏子、辛辣、含色素食品

建议适当多吃动物肝脏(铁)、蛋黄、花生、瘦肉(锌)

5、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

心理疾病2

轻性心理疾病

神经症

人格障碍

性变态

其他

心理疾病3

神经症正常分界评定方法

<3个月短程——评1分

3个月~1年——评2分

1年以上长程——评3分

轻度:可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

中度:须别人帮助或处境改变——评2分

重度:几乎完全无法设法摆脱——评3分

轻度:能正常工作学习,人际交往——评1分

中度:工作学习,交往效率下降,有回避——评2分

重度:完全不能工作学习。社交完全回避——评3分

1-3不诊断为神经症

4-5可疑神经症

6神经症

神经症

·焦虑症

·恐怖症

·强迫症

·癔症

·疑病症

·神经衰弱

神经症共同的特征

·第一、意识的心理冲突,即对症状的事实方面有自知力

·第二、精神痛苦,喜欢诉苦是普遍而突出的表现之一

·第三、持久性,是一种持久的精神障碍

·第四、妨碍其心理或社会功能

·第五、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补充

神经症是一组心理疾病,既可表现为多种症状,也可表现为因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躯体症状

神经症通常是由于心理、社会应激超过个体所能应付的能力或者社会支持所能保护的水平所致。

——恐怖症

是一种对某些特殊处境物体或在与人交往时产生的不和清理而又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恐惧或者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不必要的回避反应的神经症

临床表现:中心症状——恐怖。这种恐怖的反应极其强烈

归纳三大类型:1、简单恐怖症:对特殊物体,对现象的恐怖

恐高、流血、蛇、鼠

2、场所恐怖症:对特殊公共场所的恐怖

商店、餐厅、交通工具、电梯

3、社交恐怖症:对人际交往的恐怖

恐怖症以青少年、儿童、青壮年、女性

诊断要点:1、明明指导恐怖症不合情理,但难以摆脱

2、发作时有心慌、脸红、出汗这些植物性神经系统

3、极力采取回避态度,难以控制

~ 做系统脱敏比较有效

——强迫症

是一种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象或行为。虽然力图去克制,但又无力摆脱的一种强迫症

临床表现:起病于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

1、强迫观念

2、强迫情绪(强迫性恐惧:害怕自己会····发疯、伤害别人)

3、强迫意象(内在驱使、内在冲动,但不会付诸于行为,仅是意象)

4、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是强迫症的核心思维

诊断要点:1、至少有四项强迫症状之一

2、明知不合情理,仍然反复出现

3、可以导致严重的内息冲突,并伴随明显的焦虑和痛苦的情绪

——心身症

分为心身障碍和心身疾病

心身障碍: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失调,但没有病理形态学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精神活动的躯体功能的障碍。

1、失眠症

2、神经性厌食症

3、性功能失调

4、换气过度综合征

5、神经性皮炎(多年不愈)

心身疾病:是指主要的或完全的由心理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但主要表现躯体症状有病理形态学变化的躯体疾病

1、偏头痛(女性较多)

2、支气管哮喘

3、高血压

4、消化性的溃疡(慢性)

5、荨麻症

临床心理学的任务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认识内部冲突

改变错误观念

深化来访者的自我认知

学会面对现实问题

增加心理自由度

帮助、支持来访者开始新的有效行为

心理咨询流派

一、精神分析理论

●无意识理论(分区观点)

●结构观点(人格理论)

意义:①把我基本准则:本我、自我、超我三者能量总和是一个衡量

②在咨询现场要有对人格三个部分关系的讨论

●心理动力观点(心理驱力)

●发展观点(性欲学说)

●适应观点(各种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的治疗

1.探讨来访者的深层心理,识别潜意识的欲望和动机

2.解释病理与症状的心理意义,协助来访者对本我的剖析

3.解除自我过分防御,调节超我的适当管制

4.善用来访者与治疗者移情关系来改善来访者的人际关系

5.目的是调整心理结构,消除内心症结,促进人格成熟,提高适应能力

精神分析结构在咨询现场的意义

把握一条基本准则:本我、自我、超我能量的总数是一个衡量,在咨询现场要有对人格三个部分关系的讨论。

——各种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指在不知不觉中,以某种心理的方式,把自己与现实的关系稍微改变了一下,使之较易接受,以期保持心理平衡和愉快,应付或避免挫折不要给人在精神上造成的痛苦和焦虑。

*压抑、否认、投射、升华、反向作用、转移、合理化、抵消、固著、退行

*自恋型:否认、外投射(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外界的事实,把恶的想法去推测外界去。好像自己就很善很好了)

*不成熟型:内投射(不知选择的把外界的东西吸收到自己内心)、退行(回到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应对困难)

*“神经症”型:潜抑(把不能接受的观点、感情和欲望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了潜意识中)、转移、反向作用(矫枉过正)、合理化(酸葡萄、甜柠檬心理)

*成熟型:压抑(有所为才有所不为)、升华、幽默(自嘲、难得糊涂)

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

发表人物:霍尼、弗洛姆、沙利文、埃里克森

·心理意象疗法

·心理综合法

·支持性干预

·大时间量疗法

·简短疗法

——临床

精神分析

异常心理的原因说明

☆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

☆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压不住产生心理和行为异常:压住,更深的意识不到的痛苦,以其他理由,伪装的形式表达出来。

催眠法

●催眠法是一种类似睡眠但还对刺激保持着多种行为反应的特殊心理状态。

●暗示是指人不加批判地接受一种动作、语言、观念或者情境,从而导致自己的知觉、判断、信念、情感和行为方式改变的心理过程。

●核心概念:臣服、意识变更状态

●催眠过程:确定被试者暗示性或催眠易感性(评估【问卷】)

●催眠的方法:言语暗示加视觉刺激言语暗示加听觉刺激

言语暗示加肤觉刺激

●催眠的治疗

●催眠状态的解除

催眠的作用

镇痛

戒烟

压力调节

学习技能提升

运动成绩提高

自信/自卑

记忆改善

克服恐惧

特定的心理障碍

无痛分娩

催眠不合适的领域

·精神分裂

·多重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昏迷状态

·妄想型障碍

梦的解析

·梦是一种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是通往无意识的王牌途径

·做梦好比给无意识拍X光片

·显梦:表面内容,也即梦者能体验到并能回忆出来的梦境的实际情节

·隐梦:隐含内容是被加工隐藏了梦的真实含义的那部分

梦的工作的四种基本形式

·压缩作用

·转移作用

·象征描述

·在修饰

二、行为主义

基本理论:“绝大多数的行为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而获得的,而且可以通过再学习予以消除”行为治疗就是应用,通过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用法克服旧行,不适应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过程。

——心理治疗的方法

系统脱敏发

三个程序:肌肉放松

建立害怕事件层次

实际治疗:想象系统脱敏、现实系统脱敏

√大致适用范围: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有学者认为对考试焦虑症效果不一定很明显。

——关于放松训练

*行为疗法中最广泛使用的技术之一

*既可以单独使用克服一般的身心紧张和焦虑,又可以合并到其他技术中

*它通过循序渐进的放松一组一组肌肉群最后达到全身放松,在这过程中要求先是来访者知道什么是紧张,从而能通过比较更好的体会放松的感觉

*放松不合适抑郁症和无力感

——关于建立害怕事情的层次★

☆一起讨论各种令来访者恐惧的情境,然后根据焦虑程度的抽出若干情境作为焦虑事件并将它们排成一个等级。

☆报告一个最恐惧的事件或情境,给它指定分值

☆确定一个最平静的事件(与刺激物不要有关联),称之为控制事件

☆两个相邻事件之间的程度要控制在5~10之间

——临床

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巴甫洛夫: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是造成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

·桑代克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满灌疗法

·又称暴露疗法,冲击疗法

·基本原理:来访者的害怕和恐怖反应是过去习惯的,现在将来访者置于感到害怕恐怖的事物面前,这时如果没有真正的危害发生,那么最终会使来访者的恐怖情绪消退。

·具体有:现实满灌疗法,想象满灌疗法

厌恶疗法

·基本原理: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与来访者的对他(她)有吸引力的然而不受社会欢迎的行为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

·三种类型:物理刺激、化学刺激、想象中厌恶刺激

思维阻断法

·基本原理:人的外在运动行为,能通过抑制加以阻止

人的内隐行为也能通过抑制来组织

·治疗强迫思维十分有效

宣泄疗法

·基本原理:让来访者把过去曾在某个情景或某个时刻收到心理创伤,不幸遭遇和所感受的情绪发泄出来

·倾听、理解、安慰、鼓励是心理治疗最基本的技术

·流泪是对咨询师耐受性的考验

·感性水落、理性石出

三、人本主义理论

主要特点:充分相信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给来访者真诚、无条件的、绝对尊重和准确的共情

把主要责任交给来访者,以来访者为核心

把重点放在来访者的现在而不是过去

关心人格改变的进程而不是人格的结构

成功的心理咨询的标志是来访者人生态度的改变和生活能力的提高

把资访关系看作是建设性人际关系的特例并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

——心理咨询过程

*促进来访者自我探索,自我表露

*发展来访者的自知、自我体验及显示自我的概念

*促进来访者自我实现

——干预技术

*积极关注

*准确的同感

*无条件的接纳和尊重

*自我表露:体现在咨询过程基本是由来访者主导的

——临床

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重合状况直接决定了人们心理健康的状况

自我概念和自我经验的不一致导致自我的表里不一和冲突

四、认知行为理论

名词解释:是指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通过认知和行为的干预技术从而改变人们的不合理的想法和看法着手来调整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达到克服心理障碍,使心情健康的一类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心理问题的两层次模式:表层心理问题

潜在心理问题

——共有40种以上,主要包括

(1)理性情绪理论以及由此发展的认知重组法

(2)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3)贝克的认知理论

——咨询、治疗适应的范围

(1)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症、饮食障碍、自杀行为、慢性疼痛、药物依赖、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

(2)对于精神分裂、双相性抑郁等重症精神病性心理障碍不适应。

——理性情绪理论(RET)(合理情绪疗法)

1.基本理论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20世纪50年代创立

☆心理咨询的中心目标是除去非心理性的、不合理的信念,而以正确的信念取而代之☆非理性信念的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念化、糟糕透顶

☆我必须、你必须、事情必须

2、ABC理论

A:透发性因素

B:由A引起的信念(对A的解释、评价等)

C:情绪的、行为的结果

D: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对质

E:通过治疗所达到的新的情绪和行为(治疗的结果)

主旨不可能重来、但可以重构

——RET提出的健全人的品质

自我兴趣

社会兴趣

自我指导

高耐控力

灵活机变性

投身于创造性的技术

科学的思维

自我接纳

冒险精神

追求长远的享受

现实主义

对自己的情绪困扰负责

能接受不确定性

——交互分析理论(交流分析理论TA)

*爱利克.伯尼1964年的代表作《人们玩耍的游戏》

*人们大多的心理失常实质上是日常交往行为中交往态度的失常

*改变心理失常的良策在于研究和改变他们的交往态度。

1、基本理论

人格理论

人类的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

P(parent父母)代表父母或社会的价值观和要求

A(Adult成人)反映出对环境要求的客观评价

C(Child儿童)代表人格中童年的本能部分

——临床

各种理论及疗法的共同点

主张人的行为或者感情,都是认知过程的产物

认知过程可通过学习而强化其功能

咨询师既是诊断者,也是教育者

先评估来访者不良适应的认知过程,在安排改变其认知的学习程序

认知治疗的7个具体步骤

1、早起评估

2、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明确治疗目标

3、识别非理性的想法

4、检验非理性想法

5、挖掘潜在功能失调性的心理机制

6、培养应对技能

7、巩固治疗效果

贝克的认知理论

治疗技术

识别自动式思想:即是在A与C之间找到B的填空位置

识别认知错误

进行严格的真实性的检验:即对此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进行检验去注意

监察苦闷和焦虑水平

五、叙事心理疗法

*名词解释:所谓叙事心理疗法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

*叙事心理治疗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感兴趣,即人类如何通过构建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各种经验。

——何谓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大家普遍认同的生活方式

◆主流文化如同集体无意识、在这个社会成员不断长大中进入他的血液成为他自己的文化,价值观、道德成为他做事的规则,评判自己的标准,当个体行为符合主流文化时,个体被社会认同,于是实现了自我认同。

——何谓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是一种文学形象的表达,指的是个体的不符合主流文化的行为方式或思想观念◆地方性知识通常是被否定的、非主流的、没有权力的

——叙事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故事叙说

☆故事外化

☆解构主流文化

☆丰厚新故事

——如何外化

(1)给问题一个[名字]:[命名]

(2)主动地描述问题的[历史与影响],人又如何与之[奋斗]的过程

(3)运用[道具](抱枕、娃娃等)具象化,产生[互动效果]

(4)运用[对话]、[行动](抛抱枕)、[证书](与之宣战)

外化的对话把生命的权利还给了来访者

√外化——将人和问题分开

☆外化是把问题放在人的外面,把问题看作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

☆“。。。。。。”对生活施加影响有多久了

☆哪些因素会促使它出现

☆它出现的时候会如何影响他的生活

☆什么时候影响最强?什么时候最弱

■心理咨询理论流派和治疗方法的发展趋势

在模式上,由单一的心里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发展

在理论上,拆装整合打破学派林立的局面

在方法上,老方法改变、新方法诞生,各种方法兼容

在关系上,更强调来访者的主动意识和自身潜能实现的倾向

在机制上,更突出自我认知,将人看作是自组织系统的混沌理论

在时间上,短期咨询越来越受欢迎

在内容上,广度向各个领域发展,深度以开始人的潜能,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

在队伍上,由各个学科的又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人组成的多学科、多层次有分有合的队伍

六森田疗法

P395

森田疗法是日本学者森田正马教授1920年创始的日本特有的心理疗法

森田疗法的基本原理

神经症发生有共同的素质倾向即病理素质:内向,对自己的心身活动状态很敏感

由于疑病素质使本该朝向外界的精神能量,改变了方向朝向了自己

精神交互作用:使感觉和注意互相影响,成为越来越敏感的精神过程

将当前固于自己心身的精神能力改变了方向朝向外界“听其自然”

森田疗法住院治疗概要

第一期:4~7天左右绝对卧床期

第二期:3~7天左右轻工作期

第三期:7天左右重工作期

第四期:1~2周的生活训练

森田疗法的适应症

普通神经质

强迫神经质

发作性神经质

最常见的“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胃肠神经症、失眠症、性功能神经症、自卑感等

森田疗法的生活态度

1、端正外表

2、保持充实生活

3、勿长期修养

4、要正视现实

5、不做完美主义者

6、勇于自信

7、不要急于求成

七、现实疗法

1、基本理论

美国加州精神病医生威廉·格拉泽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

·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是由于人不能负责所导致的

人有两种需要:爱和被爱。期望自己和他人都觉得有自己的价值。若不能满足,就有可能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十分强调责任,认为这是理论和疗法的核心所在

2、咨询过程

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制定契约

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做出承诺

不接受未实行承诺的借口

对不负责任的言行举止进行面质

促进来访者付诸于行动

★病固现实意义责任的重要性

实务篇

——合格的心理心理咨询师的素养

特质内容

同感从来访者的立场看来访者的世界

积极关注对来访者的语言及行为中的积极面给予主动的关注尊重以平等民主的方式接纳和关注来访者

温暖运用非语言工具表达对来访者的关心

真诚不戴“专业面具”地变现真实的自我

具体性以特殊、详细的内容澄清事实及情感

即刻性注意来访者此时此地的状况并作出反应

面质直接面对并指出来访者的不协调的矛盾

同感:共感、同理心、共情、感情移入

同感5层次说(卡库夫)

第一层次:没有同感反应

第二层次:理解不全,只注意内容,缺乏感情响应

第三层次:最基本的同感,所表达的和感受的比较一致

第四层次:同感程度较高,感受出内在感受

第五层次:最准确的同感,感受到所隐藏的深层涵义和感受

尊重的表达

☆尊重的态度:对来访者予以全面的接待,对所有来访者一视同仁,尊重来访者的人格。☆充分保护来访者的隐私

☆尊重的行为表现:耐心倾听

给予肯定和赞扬

对分歧表示容忍

——有助的非语言的反应

用相近的声调说话

保持善意的目光接触

不时点头

表情生动

时有微笑

不时有辅助手势

身体向来访者前倾

偶尔轻拍或抚摸来访者

真诚的层次

第一:咨询师隐藏自己的感觉或者沉默

第二:咨询师以自己的感觉来反应,符合他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咨询师有限度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不是表达否定,消极的情绪

第四:咨询师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并经过这些表达咨访关系变得更好。

——真诚的表达及注意事项

*表里一致

*自我表露,与来访者分享自我

*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

*真诚不等于自我发泄

*真诚不是越多越好

——具体化

*就像放电影一样,无声的电影、黑白的电影

*忽略电影的版本、点缀和修饰

*把电影中的对白都要过滤一遍

面质

面质指出来访者自身存在的不一致性,利用主要的咨询技巧向他们反馈这种不一致性

*面质可以是直接的、尖锐的挑战

*面质可以是温和的技巧

*面质可以是沉默的

前后不一致

言行不一致

表里不一致

了解的技术影响的技术

倾听解释

提问指导

鼓励暗示

释意自我表露

情感的反映逻辑推理

概括影响性的概括

——倾听的注意事项

全神贯注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1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1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划分为先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依次是 A.道德成规前期、道德循规期 B.道德循规期、道德自律期 C.道德自律期、道德成规期 D.他律期、自律期 E.自律期、他律期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对此题的解答容易把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混淆起来,皮亚杰的是两阶段论,而科尔伯格的是三期六阶段论,要把两阶段论和三期六阶段论名称记准确。 2.下列关于青少年社会性交往的描述,正确的是 A.开始建立友谊 B.青春期结交的作为知己的亲密朋友的地位明显高于父母 C.同伴团体逐渐形成,同伴团体压力日益降低改善 D.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关系由亲密到疏离 E.到了青春期,父母的榜样作用显著增强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对此题的解答,特别要注意各选项的措词。有些选项与真实情形看起来差别不大,如选项B,实际情形是青春期结交的作为知己的亲密朋友的地位,至少与父母相等,甚至显得更重要一些。有些是选项与实际情形恰好相反,如选项C,实际情形是同伴团体逐渐形成,同伴团体压力日益显著;选项D,实际情形是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关系由疏离到亲密;选项E,实际情形是到了青春期,父母的榜样作用显著削弱。 3.将婴儿气质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三种类型的是 A.托马斯 B.布雷泽尔顿 C.格维茨 D.孟昭兰 E.韩进之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4.下列对学生学习一般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认识和认知活动要越过间接经验的阶段 B.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C.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D.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E.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5.青少年进入高中后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不包括 A.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B.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C.强烈的关心自己个人的成长 D.自我评价的成熟 E.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6.心理学家鲍尔比所划分的婴儿依恋发展三阶段是指 A.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B.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C.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D.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E.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05622-临床心理学(含实践)

05622 临床心理学(含实践)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0831)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临床心理学(含实践)》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应考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了解临床心理学的工作内容和理论模型,能够熟悉诊断性会谈、行为评估、心理治疗等技术,理解心理个案研究的设计要素,掌握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的相关策略和技巧,并能够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概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临床心理学的定义,临床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卫生职业的关系,临床心理学的的历史以及临床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临床心理学的定义、工作内容,临床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卫生职业的关系。 2、掌握:临床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临床心理学的几种理论模型,心各种理论模型之间的联系及整合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每一种理论模型的理论前提、贡献。 2、掌握:每种理论模型的侧重点。 3、熟练掌握:各种理论模型之间的相互联系、各种理论模型的整合趋势。 第三章临床心理学家培训模式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临床心理学家的几种培训模式、临床心理学的培训程序、各种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临床心理学家的培训程序、各种培训模式的含义。 2、掌握:各种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熟练掌握:临床心理学的培训模式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诊断性会谈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精神病的诊断分类、临床会谈的方式、会谈的基本技巧、心理评估报告的格式。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精神异常的诊断和分类的基础,目前通用的诊断和分类标准的特点。 2、掌握:临床会谈的形式、心理评估报告的格式。 3、熟练掌握:临床会谈的基本技巧。 第五章神经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评估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神经心理学评估的历史,当代神经心理学评估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心理生理学评估的理论、心理生理学评估的使用及发展前景。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当代神经心理学评估的概念及方法、心理生理学评估的概念。 2、掌握:目前最常用的神经心理评估工具及各自特点、心理生理评估的理论、范围、主要采用的方法。 3、熟练掌握:神经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 第六章行为评估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行为评估的概念基础、行为评估的目的、行为评估的评价尺度、行为评估的方法和近期发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行为评估的理论基础、行为评估的目的。 2、掌握:、行为评估的评价尺度。 3、熟练掌握:行为评估的具体程序和方法。 第七章心理治疗概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心理治疗的界定、心理治疗的特点和变量、心理治疗的过程和形式。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心理治疗的界定、心理治疗的目标。 2、掌握:心理治疗的特点和变量。

临床心理学重点(四至六章) 2

第四章心理应激、应对与健康 第一节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 1、应激现象的特点: 1)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2)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广泛,既有物质性的刺激物(如生物学和理化),又有象征性或符号 刺激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性刺激物)。 3)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产生,便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多数情况下,生 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 4)在对应激的反应性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个体的不同身心特点。 5)在多数情况下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应激是个体 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应激——是由人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 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3、心理应激指应激现象的心理方面。在心理应激中,心理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中,对 环境要求的认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心理应激(概念)——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 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5、应激原——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 6、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原,除了同该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有关外,还取决于当事人对它的态度、 认识评价和适应应对能力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特点等。 7、应激原分为两大类:躯体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前者可称作物质性的;后者则属于“精神性的”或称作 “符号”刺激物。 ◆躯体性应激原——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分为社会性应激原、生活应激原、工作(学习)应激原、文化性应源原和心理性应激 原。 1)社会性应激原——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情境和事件。 2)生活应激原——包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故或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小事。 3)良性应激——由积极的小事引起的应激。 4)工作应激原——又称职业性应激原,指职业活动或工作中影响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稳态的诸因素。 5)文化性应激原——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生活的文化方面。 6)心理性应激原——指一个人头脑中的不切实际的预测、预期、凶事预感以及内必的矛盾冲突等。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致应激作用评估中采用的量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杨德森和张亚林编的 《生活事件量表》(LES)、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

医学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第六单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A型题:在以下每道试题中,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使病人向正常方向发展。其主要的内容是 A.偏离的正常人格 B.偏离的正常情绪 C..偏离的正常行为 D.偏离的正常思想 E.偏离的正常外貌 2.长程心理治疗所需的时间较长,主要用于改善 A.情绪 B.行为 C.人格 D.认知 E.躯体疾病 3.短程心理治疗一般不超过 A.3个月 B.4个月 C.5个月 D.6个月 E.7个月 4.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治疗方法是 A.支持治疗 B.行为治疗 C.生物反馈治疗 D.精神分析治疗 E.认知治疗 5.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们心理障碍的原因在于 A.潜意识矛盾冲突 B.意识矛盾冲突 C.认知矛盾冲突 D.本我矛盾冲突 E.性矛盾冲突 6.心理障碍是由于错误的不合理的信念和思考方式所致,如果教会患者校正其非理性认知,问题就会解决。这是何种心理治疗的主要原理 A.贝克认知治疗 B.合理情绪治疗 C.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D.行为治疗 E.精神分析治疗 7.心理障碍至少部分是由于在错误前提和假设的基础上对现实的认知曲解所致。首先提出这一心理治疗理论的学者是 A.Rogers B.Beck C.Erikson D.Freud E.Skinner 8.患者能从治疗性医患关系中感受到真诚、协调、医生的通情和无条件的积极关心。在良好的治疗性医患关系中,患者在直接经验、平等协作、促进成长的治疗方式中实现态度和行为的转变。这种心理治疗方法称为 A.行为治疗 B.精神分析治疗 C.患者中心疗法 D.合理情绪疗法 E.系统脱敏疗法 9.心理咨询的对象大部分是 A.勉强求助的人 B.心身很健康的人 C.有幻觉的人 D.正常的人 E.思想觉悟不高的人 10.综合性医院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 A.病人 B.护理人员 C.病人的领导 D.病人的亲戚 E.医院管理人员 11.患者中心疗法的理论认为,使来访者改变和成长的重要治疗因素是 A.医生通情达理 B.病人有强烈的求助要求 C.明确的治疗目标 D.医患关系 E.集中的治疗时间 12.选择局部细节作出总体的结论,这种负性自动想法称为 A.非黑即白的绝对思考 B.主观臆断 C.以偏概全 D.过度引申 E.夸大 13.将一个偶然的事件中取得的信念不恰当地用于其他情况,这种负性自动想法称为 A.选择性概括 B.缩小 C.主观臆断 D.过度引申 E.以偏概全

临床心理学

1、临床心理学定义:①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②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并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个体进行分析,以支持其所得的有关结论。③临床心理学工作者会去帮助那些存在心理困扰的人们 2、依特指出:临床心理学家所从事的个体评估、治疗或其他活动都不是临床心理学所独有的,只是他们的临床态度,即不仅对行为(特别是问题行为)进行研究,而且还要对行为进行干预才是临床心理学的独特性所在。即临床心理学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程序,对智力、情绪、心理及行为问题进行理解,预测和干预的———————— 3、临床心理学工作:评估、治疗、研究、教学、咨询、管理。 4、临床心理学出现因素:①心理学中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②对人类个体差异的兴趣的发展 ③对行为异常的看法及治疗方式 5、临床心理学之父——赖特纳韦特默。1896年,他创建了第一个心理诊所,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指导诊所,并成为临床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6、临床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描述、解释、预测、改变 7、掌握理论模型的价值以及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型,应该具有的条件①简约②实证研究的支持③适用于不同的问题和人④变化和发展的能力⑤可验证性⑥逻辑的内部一致性 8、临床心理学两大部分:评估和干预 9、最好的理论模型的特点是:其假设性和实用性应能在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清楚的验证。 10、兼容并包态度的集中表现就是“方法任选”途径①即把来自不同理论体系中的有关成分整合在一起,这样去治疗某一病人时会增加治疗的效果②在对一个或几个病人进行干预的不同时刻,都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问题选择一种与之相匹配的理论模型。 11、对从现存的技术语言中求得共同指标的想法持怀疑态度 12、62%~65%倾向于“有系统的方法任选”4%~11%倾向于“非理论的方法任选”27%31%倾向于“技术的方法任选” 13、APA的临床心理学分会提议临床心理学家需有心理学博士学位和四年的实践经验,而且要实施统一监督。这一建议也即目前一直很流行的“科学家——实践者”培训模型 14、1947年9月刊发,名为《受欢迎的临床心理学毕业培训课程》,即沙科渥报告 15、沙科渥报告建议:①临床新心理学家应首先作为心理学家(科学家)接受培训,其次才是作为实践者进行培训②临床心理学家应像其他学科一样接受四年的博士水平培训,其中一年是在专家指导下的临床实习③临床培训的要点包括评估,研究和治疗三个方面,因此其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心理动力学、评估技术、研究方法以及心理治疗 16、沙科渥科学家—实践者模型,也称布尔达模式 17、“科学家—实践者”模型,主要内容①课程②实习课程③研究④实习⑤合格考试 18、过度疲劳:个体心身资源的枯竭,造成这种状况是由于临床心理学家对自己的不切实际的期望长期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19、过度疲劳因素:①治疗者所面对的每天打交道的人群②同行间的竞争③病人财务支付能力上的困难④对自己专业水平的担心 20、过度疲劳建议:①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除直接从事临床实践以外,还可以从事教学、督导为有关机构提供咨询等工作②建立和组织同行间的互相支持,互相督导的小组,一起分享临床经验,共同提高临床技能,同时也可以一起讨论棘手的个案,表达自己的挫折情绪,讨论伦理上的困境③明确自己最适合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最适合治疗什么类型的病人或什么类型的问题④争取短期休假,减少工作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并尽量避免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工作⑤注意营养,锻炼和身体健康⑥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要有明确的认识,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 21、心理评估过程①决定评估内容②确定评估目标③选择做决策的标准④收集评估资料⑤判

临床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临床心理学:是探讨人类疾病的心理病理原因、发生机制、预防与治疗以及增进人类心身健康的一门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2、应激反应:个体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通过心理和生理中介机制产生心理、生理反应、这种变化称为应激反应。 3、精神疾病: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4、常模:是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分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5、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 6、危机干预: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 7、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治疗病人的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问题。 8、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9、信度:即测验的可靠性,是指同一受试者在不同时间用同一测验(或者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中测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10心理评估:是通过观察、晤谈及心理测验等手段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和方法。 11、高峰体验:指自我实现者在人生历程中曾有过体验到欣喜感、完美感及幸福感的经验。 12、基本健康行为: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 1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14、效果律: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更大,导致不满意后果的行为不大可能再被重复 15、共病:同一体可以同时出现不同障碍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为诊断性共病。 16、协同:在定量的方法中,不同问题共患的现象被称为症状协同或纬度协同 17、非结构会谈:临床心理师根据来访者对问题做出的言语反应,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等信息,来确定会谈的问题。 18、结构式会谈:临床心理师按照一套提前设定好的问题序列进行会谈,包括问题的措辞和顺序、记录反应和评估反应的方式。 19、半结构式会谈:临床心理师对需要提出的问题或主题事先有一定的安排,但后继问题在实际提出时,依据来访者的反应稍作调整。 20、心理测验:能够用来完成心理测量的标准化工具或程序叫心理测验,也叫心理量表。 21、常模团体:是由具某共同特征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22、信度:对测量一致性程度的估计。即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及可靠性的程度。 23、智力单位:在智力测验中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尺度。 24、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对付应激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景的手段。 25: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个体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二、填空题 1、美国心理学家赖特纳·韦特默是(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在1896年创建了(第一个心理诊所),初步 确立了临床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诊断)和(治疗)。 2、强迫症的基本特征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3、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内容包括(描述)、(解释)、(预测)和(改变)。 4、影响应激反应强度的因素有(认知评价)(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和(应对能力)。 5、弗洛伊德把人的性心理发展分为(口欲期)、(肛欲期)、 (生殖器期)、 (潜伏期) 和生殖期。

临床心理学知识点名词解释等

一.名词解释? ?1.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无器质性基础? 3.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意识到它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并为此苦恼而不安,自知力完好,求治心切。? 4.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知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与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变态的。(?临床上常将自知力作为判断病情轻重或病情好转?的重要指标)? 5.双相(Ⅰ型)情感障碍:患者交替出现抑郁和狂躁症状,每一种症状都会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在某些患者身上可能会出现几个狂躁或抑郁时期,其间有一段“正常”时期,一些患者在一天之内既有抑郁的经历又有狂躁的经历。? 6.病理性赘述:思路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迂回曲折,讲话罗嗦,?无意义的繁枝细节掩盖主要内容,思维速度缓慢,但不离题或离题不远,最后能达到预定的终点。? 7.躁狂掩饰:个体经历一些不幸的事件时,便会出现抑郁的情绪以及与低自尊相关的认知,或者对这些事件做出防御性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他们通过躁狂掩饰表现出正常的自尊水平。8。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9.?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 二、选填? 1.性偏好障碍: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性施虐和性受虐狂、混合型性偏好障碍等? 2.几种不同类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 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 偏执型人格障碍:总是怀疑别人的可信度,怀疑他人,将善意的行为误解为隐含的关系或威胁,不愿或害怕向人倾诉? 边缘型人格障碍:担心被抛弃,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自我认同混乱,反复自残,空虚感? 强迫型人格障碍:过分重视规则和细节,事必恭亲,完美主义,吝啬,喜欢储藏东西? 3.精神障碍的成因:遗传模型,生物模型,心理模型,社会-文化模型,系统模型,系统模型,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包括(对精神障碍具有易感性还是适应力取决于这三个因素):?生物因素:基因的构成、病毒的感染、损伤? 心理因素:童年的创伤、对环境事件的不良认知反应?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社会支持缺失? 4.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因素有:经济地位、-精神分裂症基因型母亲、NEE家庭(高度消极情绪表达)? 神经病学基础:多巴胺过量,病毒感染,妊娠分娩并发症,母亲的压力?5.认知技术包括:自我指导训练和认知挑战? 6.人本主义治疗:其中罗杰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疗法的最为杰出。7.影响情绪和行为的许多关键结构位于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和边缘系统?8.行为主义治疗的基础是经典条件反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 ?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第五章智力障碍 ?第六章人格障碍 ?第七章神经症、癔症、抑 郁症 ?第八章行为障碍 ?第九章心身疾病 ?第十章临床常见的病人 心理问题 ?第十一章心理咨询 ?第十二章临床心理咨询 ?第十三章危机干预第一章概论 临床心理学的定义、性质及研究目的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一、临床心理学的定义 ?1935年,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临床心理学分会给临床心理学下了一个定义: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心理测评、分析、观察等方法,对个体的能力和行为特征进行理解,并通过对个体的身心诊断、生活史了解以及对个体生活状况的观察、分析,以对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1991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又提出一个新的定义: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来了解、预测和缓解智力、情绪、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上的障碍、适应不良等,以及从事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 ?20世纪60年代,日本心理学会(JPA)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下的定义: ?临床心理学是综合心理学和其他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特殊的个体(心理不适应的人或心理障碍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障碍、苦恼的本质的理解,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的一门学问。 ?因此,他们把临床心理学的实践活动称为“心理学的临床应用”。 ?1988年,日本学者田中富士夫下的定义: ?临床心理学概括地说是对心理不健康或有行为问题的来访者进行心理援助,将他们的精神和人格向健康方向引导,这种引导需要运用心理学和各种相关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综上所述,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它整合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心理适应为中心,并以心理援助为特征;通过缓解适应不良,提高能力水平和缓解情绪不安,以促进人类的社会适应、心理调节和个体发展。 ?①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②以心理测评和诊断、心理咨询和治疗为中心③以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障碍的援助为目标,以达到帮助适应困难的个体调整心态,矫正不良行为,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 ?二、临床心理学的性质:发展性教育性社会性 ?发展性——始终强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以往:注重心理诊疗,服务对象主要是心理异常者,此种心理治疗具有浓厚的精神医学色彩。 ?后来;心理援助(assistance),危机介入(intervention),引导(guide)或促进(improvement)等概念引入,反映临床心理学的发展特点。 ?20世纪40年代前的临床心理学主要以心理测评活动为主,是对个人的适应问题进行指导(direction)、助言(suggesstion)、和劝告(recommendation)式的咨询。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能够为人们的精神健康和身心发展起到建设性的教育、援助作用。 ?教育性——社会性—— ?临床(clinical)起源于希腊语klinikos,“医生在患者的病床边进行医学的照料”。 ?今天,“临床”不仅仅是“床边医学诊疗”的概念了。不仅限于医疗临床了。 ?“家庭心理临床”“教育临床”“地域临床” ?三、临床心理学的目的:运用心理学的技术、知识、成果,以及与心理学相关的科学理论对有心理适应问题的人进行

临床心理学知识点

1.科学家-实践者(scientist-practitioner )模式。目标:培养集研究者和高水平实践者于一身的心理学家 该模式要求临床心理学家:(1)要在大学里进行必要的训练;(2)应该先成为心理学家,其次才是职业心理学家;(3)需要经过临床实习阶段;(4)应具有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能力;(5)受训的最高学历应是哲学博士。心理学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事治疗和咨询工作。 2.“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头脑:研究:数据收集,假设检验,变量的控制、结果的评估;学习:合理使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知识心理干预:治疗关系建立与维持的能力、有效干预的能力;对干预过程和结果评估的能力、对危机等的干预能力心理评估:观察与分析、心理测评、综合因素考虑、预测。 3.1988年APA分裂,导致了心理协会APS成立 APS的目标:推动心理学学术的发展;保持心理学的科学根基;促进公众对心理学科学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心理学走向大众。 4.临床心理学家资格认定的共同点:对专业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国家制定认定标准;学历要求比较高;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和认定。 5.精神障碍的分类的优缺点优点:有助于治疗者决定如何治疗;便于专业人员交流,达成共识,理论与技术推广。缺点:对疾病的认识模式化,固定化,干扰其他信息的获得,影响治疗的有效性,灵活性。 6.菲利普.皮尔内是精神病学的奠基人,临床精神医学治疗创始人。 7.罗洛·梅是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 8.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成立。 9.动力学模型的侧重点:①推论与解释②强调“自我”作用的发挥,即理性的力量,强调智能过程③强调历史,历史与现实的关系。10.行为模式的理论前提:①假设:行为是习得②核心策略:将人们暴露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而这些情境可以修正过去适应不良的反应模式。 11.行为模型的侧重点:①关注症状本身:人的行为是可观察的过程;重点是行为过程,而不是思维和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历史无关的进程。 12.行为模式的贡献:①使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了明确的目标,减少的治疗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②拓展了心理治疗的范围③注重可观察的症状④关注个体的当下功能性状态。 13.现象学的侧重点:当事人的主观过程;当事人如何感受;强调非历史的过程,当事人的如何有效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14.现象学的贡献:注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注重个体内在发展与生存的内在动力①使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中心由咨询(治疗师)转向了当事人。②使工作的重点由理论转向了技术与技巧③使心理咨询(治疗)成为一项职业化的工作 https://www.doczj.com/doc/4a10809269.html,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编写原则①遵循为病人服务的原则,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要;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③继承《CCMD》以前版本的优点;④注意与国际接轨; ⑤简明,便于操作。 https://www.doczj.com/doc/4a10809269.html,MD-3(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17.心理评估的含义:系统化的收集关于个人及其有关环境信息,对个体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专业性判断,以此为基础做出对个人最恰当决定的过程。目的:形成能够指导心理干预的具有时限性的结构化、概念化的专业判断。主要任务:1、懂得要获得的基本信息2、学会根据求助者的问题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取3、能够加以整合,形成临床预测和假设4、根据信息和假设确定治疗计划。步骤:1.决定评估内容:评估始于问题2.确定评估目标:面临多重选择3.选择决策标准4.收集评估资料:全面收集资料5.判断与决策:诊断与干预政策6.报告与交流:梳理与反思。 18.好的评估报告包括的内容:1、案例叙述:求助者的情况、问题、假设与验证2、详细说明评估的程度与方法:使读者能够理解评估的适宜性3、结果的报告:①数据清楚、概括简洁、结论明确、讨论与解释富有逻辑性②将来继续评估的建议③干预设计。 19.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理念:预防重于治疗;强调力量和能力;讲究生态学观点;尊重多样性与多学科视角。 20.危机事件处理六个方针:快——及早发现,及早介入;稳——稳定情绪,真面宣传;化——坚持协调,化解矛盾;活——弄清起因,分类处理及早介入;公——秉公处理,分清是非;清——总结经验,清除隐患。 21.危机事件指的是导致个体产生中度和重度应激反应的某个事件或 一系列的事件,死亡、严重的躯体伤害、惊恐、无助感是灾难事件最 常见的特点。 22.心理危机定义:广义: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应对和解决时。狭义: 突然遭遇逆境或变故,无法解决,心理失衡。三个标准:1.经历重大 影响与突发事件;2.引起急性情绪、认知、行为、躯体改变(非精神 病性);3.用平常手段无法解决。 23.自杀的原因1、精神障碍导致自杀;2、躯体疾病导致自杀;3、非 疾病(普通)人群自杀;4、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精神疾病是 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精神障碍自杀占所有自杀个案的30-40%,其中, 抑郁症自杀占全部精神障碍自杀的1/4,精神分裂症自杀占全部精神 障碍自杀的27-30%。高危因素:心情忧郁或抑郁;近期,特别是最近 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长期的生活、 工作或心理压力;既往有过自杀行为;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24.抑郁症的六项评估指标:情绪极度低落,早晨最为明显;负性认 知堆积,觉得失败、愧疚、无望;行为一反常态,哭泣、易怒、退缩、 混乱;无法入睡或睡眠过多,精神不振;食欲改变,肠胃功能紊乱, 体力不支;强迫性地一再产生“死”的念头,怕自己失去自制力。 25.自杀(自杀未遂)干预的操作要点:1、敏锐的观察2、初步接触 3、直接询问 4、评估致命危险程度 5、寻求支持的资源 6、自杀危机 与入院干预。 26. 如何帮助一个有自杀征兆/自杀未遂的人:相信他说的话;当他 说要自杀时,要认真对待;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 不要答应;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 帮助;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 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 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如服毒、割腕等)的人, 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27.对有暴力行为患者的检查治疗技巧避免给患者过度的刺激(声 响、强光)予以足够的个人空间,尽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势,尊重、 镇静、耐心、认可患者有意义的感受;向患者表示随时随地的帮助意 愿,多作言语安抚和教育指导(症状、用药、不良反应)以减少患者 对治疗的恐惧;避免过多的目光直接接触。 1.科学家-实践者(scientist-practitioner )模式。目标:培养集 研究者和高水平实践者于一身的心理学家 该模式要求临床心理学家:(1)要在大学里进行必要的训练;(2) 应该先成为心理学家,其次才是职业心理学家;(3)需要经过临床 实习阶段;(4)应具有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能力;(5)受 训的最高学历应是哲学博士。心理学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 事治疗和咨询工作。 2.“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头脑:研究:数据收集, 假设检验,变量的控制、结果的评估;学习:合理使用最新的科学研 究成果、临床实践知识心理干预:治疗关系建立与维持的能力、有效 干预的能力;对干预过程和结果评估的能力、对危机等的干预能力心 理评估:观察与分析、心理测评、综合因素考虑、预测。 3.1988年APA分裂,导致了心理协会APS成立 APS的目标:推动心理学学术的发展;保持心理学的科学根基;促进 公众对心理学科学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心理学走向 大众。 4.临床心理学家资格认定的共同点:对专业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国家 制定认定标准;学历要求比较高;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和认定。 5.精神障碍的分类的优缺点优点:有助于治疗者决定如何治疗;便于 专业人员交流,达成共识,理论与技术推广。缺点:对疾病的认识模 式化,固定化,干扰其他信息的获得,影响治疗的有效性,灵活性。 11.菲利普.皮尔内是精神病学的奠基人,临床精神医学治疗创始人。 12.罗洛·梅是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 13.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成立。 14.动力学模型的侧重点:①推论与解释②强调“自我”作用的发挥, 即理性的力量,强调智能过程③强调历史,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15.行为模式的理论前提:①假设:行为是习得②核心策略:将人们 暴露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而这些情境可以修正过去适应不良的反应模 式。 11.行为模型的侧重点:①关注症状本身:人的行为是可观察的过程; 重点是行为过程,而不是思维和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历史无关的 进程。 12.行为模式的贡献:①使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了明确的目标,减少的 治疗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②拓展了心理治疗的范围③注重可观 察的症状④关注个体的当下功能性状态。 13.现象学的侧重点:当事人的主观过程;当事人如何感受;强调非 历史的过程,当事人的如何有效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14.现象学的贡献:注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注重个体内在发展与 生存的内在动力①使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中心由咨询(治疗师)转向 了当事人。②使工作的重点由理论转向了技术与技巧③使心理咨询 (治疗)成为一项职业化的工作 https://www.doczj.com/doc/4a10809269.html,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编写原则①遵循为 病人服务的原则,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要;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 中国国情;③继承《CCMD》以前版本的优点;④注意与国际接轨; ⑤简明,便于操作。 https://www.doczj.com/doc/4a10809269.html,MD-3(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 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 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 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7)精神发育迟滞 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 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17.心理评估的含义:系统化的收集关于个人及其有关环境信息,对 个体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专业性判断,以此为基础做出对个人 最恰当决定的过程。目的:形成能够指导心理干预的具有时限性的结 构化、概念化的专业判断。主要任务:1、懂得要获得的基本信息2、 学会根据求助者的问题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取3、能够加以整 合,形成临床预测和假设4、根据信息和假设确定治疗计划。步骤: 1.决定评估内容:评估始于问题 2.确定评估目标:面临多重选择 3. 选择决策标准4.收集评估资料:全面收集资料5.判断与决策:诊断 与干预政策6.报告与交流:梳理与反思。 18.好的评估报告包括的内容:1、案例叙述:求助者的情况、问题、 假设与验证2、详细说明评估的程度与方法:使读者能够理解评估的 适宜性3、结果的报告:①数据清楚、概括简洁、结论明确、讨论与 解释富有逻辑性②将来继续评估的建议③干预设计。 19.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理念:预防重于治疗;强调力量和能力; 讲究生态学观点;尊重多样性与多学科视角。 20.危机事件处理六个方针:快——及早发现,及早介入;稳——稳 定情绪,真面宣传;化——坚持协调,化解矛盾;活——弄清起因, 分类处理及早介入;公——秉公处理,分清是非;清——总结经验, 清除隐患。 21.危机事件指的是导致个体产生中度和重度应激反应的某个事件或 一系列的事件,死亡、严重的躯体伤害、惊恐、无助感是灾难事件最 常见的特点。 22.心理危机定义:广义: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应对和解决时。狭义: 突然遭遇逆境或变故,无法解决,心理失衡。三个标准:1.经历重大 影响与突发事件;2.引起急性情绪、认知、行为、躯体改变(非精神 病性);3.用平常手段无法解决。 23.自杀的原因1、精神障碍导致自杀;2、躯体疾病导致自杀;3、非 疾病(普通)人群自杀;4、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精神疾病是 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精神障碍自杀占所有自杀个案的30-40%,其中, 抑郁症自杀占全部精神障碍自杀的1/4,精神分裂症自杀占全部精神 障碍自杀的27-30%。高危因素:心情忧郁或抑郁;近期,特别是最近 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长期的生活、 工作或心理压力;既往有过自杀行为;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24.抑郁症的六项评估指标:情绪极度低落,早晨最为明显;负性认 知堆积,觉得失败、愧疚、无望;行为一反常态,哭泣、易怒、退缩、 混乱;无法入睡或睡眠过多,精神不振;食欲改变,肠胃功能紊乱, 体力不支;强迫性地一再产生“死”的念头,怕自己失去自制力。 25.自杀(自杀未遂)干预的操作要点:1、敏锐的观察2、初步接触 3、直接询问 4、评估致命危险程度 5、寻求支持的资源 6、自杀危机 与入院干预。 26. 如何帮助一个有自杀征兆/自杀未遂的人:相信他说的话;当他 说要自杀时,要认真对待;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 不要答应;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 帮助;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 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 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如服毒、割腕等)的人, 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27.对有暴力行为患者的检查治疗技巧避免给患者过度的刺激(声 响、强光)予以足够的个人空间,尽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势,尊重、 镇静、耐心、认可患者有意义的感受;向患者表示随时随地的帮助意 愿,多作言语安抚和教育指导(症状、用药、不良反应)以减少患者 对治疗的恐惧;避免过多的目光直接接触。

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点

一、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方法:系统脱敏、厌恶疗法、放松训练、行为塑造、代币法、满贯疗法、生物反馈法 2、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是: (1)异常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2)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后天所习得的异常行为。 (3)无论是正常还是异常行为,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它们所带来的结果所维持的。(4)各个异常行为是分别习得的。 (5)认知的改变也可以导致行为的改变。 3、行为治疗的特征 (1)行为治疗更强调来访者当前的问题,而不过分追究其过去的经验。 (2)行为治疗的技术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常都有明确系统的操作步骤和测量方法。(3)行为治疗以行为原理为理论基础,以行为为导向,治疗的目的是改变行为,这种行为可以使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行为治疗强调来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行为治疗的治疗过程 (1)问题行为的分析和评估 (2)治疗目标的确定 (3)治疗关系的建立 (4)治疗计划的选择和实施 (5)治疗效果的保持和巩固 5、行为治疗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1)放松训练:常用的放松训练方法有渐进性肌肉放松发、自发训练法、呼吸放松法、冥想放松、引导意向性放松、催眠,生物反馈放松等。不论什么放松技术都要有安静的环境、舒适的姿势、心情平静、肌肉放松等条件。 (2)系统脱敏,幼教对抗条件疗法,交互抑制法或缓慢暴露法,是根据沃尔普提出的交互抑制原理,用松弛对抗紧张。在系统的程序下,在松弛的条件下,按照轻重强度顺序将诱发反应的境遇呈现给来访者,让他逐步适应和习惯这种刺激,已消除敏感状态。从轻而重的,逐渐消除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该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除此之外,也适用于其他以焦虑为主导症状的行为障碍,如口吃、性功能障碍、强迫症等。 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程序:放松训练、建立焦虑(或恐怖)等级表、系统脱敏。(3)厌恶疗法又称对抗性条件反射治疗,即将厌恶刺激与不良强化物多次重复配对,以减少不良行为。是用引起痛苦反应的非条件刺激与形成不良行为的条件刺激结合,使来访者在发生反应的同事感到痛苦,从而对不良行为感到厌恶而减少并最终放弃行为。 (4)行为塑造法:又叫操作条件治疗法(operant conditioning therapy),也称强化的方法(reinforcement methods),这一疗法是以“操作条件作用”原理为依据的。一个行为发生后,由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来决定加强或减弱该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如果结果得到的是奖励等正性强化,该行为就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若结果得到的是惩罚等负性强化,则会减弱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大量研究表明,操作条件治疗法对于建立良性行为或消除不适应行为有着很好的效果。常用的有塑造法、代币法、差别强化法等。这些方法不仅被用来矫正那些明显的适应不良行为,也普遍适用于儿童的行为塑造和人类行为规范的建设。 在介绍具体方法之前,首先要对强化和惩罚的不同类型作一说明,因为那些具体方法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原理之上的。(一)强化和惩罚的类型(1)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

临床心理学的产生、发展与现状

临床心理学的产生、发展与现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临床心理学逐渐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从心理测验、心理治疗以及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这三方面着手,论述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继而对临床心理学的未来进行展望,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发展;现状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1991年提出的“正式”定义则是: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来了解、预测和缓解智力、情绪、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上的障碍、适应不良与苦恼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它的最初提出以及发展至今,主要是为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人,尤其是那些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严重受到影响的患者提供服务。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临床心理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本文分析了临床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现状,以便于更充分地了解临床心理学,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临床心理学的产生 临床心理学历史上曾与变态心理、心理测量、精神分析、心理卫生和精神病学等都有密切关系,直到19世纪末,临床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尚难分别。临床心理学起源于精神病学,它最早涉及的是精神病的症状、病因和护理,而真正推动临床心理学发展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韦特默,他追随w.wundt和e.kraeplin的生理心

理学观点,并坚持心理学应为应用服务[1]。1896年韦特默向美国心理学会提出临床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建议,认为心理诊所是为社会和公共服务、为基础研究和教学服务的机构[2]。同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主要研究学校儿童的学习困难问题,这成为临床心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他还开设一门课,讲授上述有关问题,称此课为“临床心理学”。 1906年n.prinee出版了《变态心理学杂志》。继而,1907年韦特默创办了杂志《心理学临床》,其刊的副标题为《心理发展迟滞和变异的研究和处理杂志》,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是他写的“临床心理学”,在此他再次宣称心理学的一个新领域已经建立起来,这一领域即“临床心理学”。 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 1949年美国心理学会举行了一次会议,会上给临床心理学正名,会议还规定了临床心理学家的三个基本职责,即心理测验、心理治疗和研究[3]。因此,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一)心理测验 临床心理学合多源于一流,心理测量学是其中的主要源流之一。心理测量学是心理学的另一学科分支,有它自己的历史。但它的发展,促进了临床心理学的形成和成长。在临床心理学初期,临床心理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便是临床心理测验[4]。1905年,比内在巴黎公开了他的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但是这和之后的修订本,在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