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园林生态学

绪论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园林:即城市开放空间,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建筑物覆盖的地面或水体。

3.生态园林: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生态系统。

(是现代化园林的必然方向)

4.园林生态学:研究城市居民、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5.生态城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6.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城市环境

1.城市环境: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总和。

2.城市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或※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

3.城市环境特征

①高度人工化

②具有空间特征

③有一定的城市轮廓、具有地域城市特征

④城市环境存在污染现象

二、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载量。

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①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②环境设施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生产发育产生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决定性因素:

①环境的自净能力

②人工环保设施的处理能力

③污染物的种类及浓度

3.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对城市规模以及人类活动提出的限度。

城市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①城市自然环境因素

②城市物质因素

③经济技术因素

4.城市环境容量的几种类型:

①大气环境因素

①水环境因素

①土壤环境因素

5.生态因子:在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

6.生态因子的分类(根据性质):

①气候因子:光、温、空气、湿度等;

②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等;

③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本身对植物没有影响。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经纬度等;

④生物因子:植物与动物、微生物和其他植物之间的各种生态关系。

⑤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环境植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和破坏过程中给植物带来的有利的或有害

的影响。

7.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有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综合的生态作用。

②非等特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多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

③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每个因子都具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但某个因子数量不足时,可有另一

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④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分析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分布的原因

很重要。

8.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①最小因子定律(德·李比希):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因子的影响,而是受那些需要量小

的因子的影响。

②耐受性定律(美·谢尔福德):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的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的最

高量限制。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因子的

耐受范围。

③限制因子: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第二章光与园林植物

1.光合有效辐射:被植物色素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

2.城市光照的特点

①直接辐射少,反射光多

②城市中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

3.光污染的类型

①人造白昼污染

②白亮污染

③彩光污染

4.光补偿点:在一定条件下,当光合产物恰好抵偿呼吸作用时,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5.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6.根据园林植物对光的适应性可分为:

①阳性植物:喜光、在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

②阴性植物:具有较强的耐阴能力,不能忍受强光照射。

③耐阴性植物:处于以上两者之间,在充足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但少受阴蔽时亦不受影响。

7.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植物生长发育对日照长度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8.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光照长度分类

①长日照植物

②短日照植物

③中日照植物

④日中性植物:对光照不敏感的植物

9.园林植物对光照适应性的意义

①从栽培上要求实现园林植物的高产优质,必须提供充足的光照,保证在光补偿点之上。

②在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时应根据不同地方光强的差异来选配植物。

③要使植物提早开花可以使用适当补光或遮光的方法来保证花卉的终年供应。

第三章温度与园林植物

1.温度的变化规律

①在空间上的变化:温度随纬度、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北半球南坡温度高,南半球北坡温度高。

②在时间上的变化

2.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3. 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城市下垫面的反射率比郊区小;

②城市下垫面比热容、导热率比郊区大;

③城市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含量高,形成覆盖层,减少了城市热量散失;

④城市中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超过太阳辐射的热量;

⑤城市中建筑物密集不利于散热;

4.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①促进生化反应酶

②二氧化碳和氧气在植物细胞内的溶解度

③蒸腾作用

④根系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力

5.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①种子阶段

②营养生长阶段

③生殖生长阶段

④衰老死亡阶段

6.极端低温对植物的伤害

①寒害②冻害③霜害④冻举⑤冻裂⑥生理性干旱(冻旱)

7.高温对植物的危害

①皮烧(日灼伤):树木受强烈的太阳辐射,温度升高特别是温度的快速变化而引起形成层和树

皮组织的局部死亡。

②根茎灼伤:当土壤表面温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灼伤幼苗柔弱的茎造成伤害。

8.积温: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个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

9.园林植物对温度的调节作用

①平衡植物的热量

②降温作用

ⅰ.阻挡太阳热辐射

ⅱ.通过蒸腾作用消耗大量热量

iii.植物覆盖地表能够降温

第四章水与园林植物

1.城市水环境的特点

①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主要水体污染的类型:

ⅰ.水体富营养化:指水体中氮磷钾等植物营养物质过多,致使水中浮游生物过度繁殖。

ⅱ.有毒物质的污染

iii.热污染

②城市水资源短缺

③城市降雨量高

④城市径流量增加

⑤城市的空气湿度低、与物多

2.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

①增加空气的湿度

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③净化水体

第五章大气与园林植物

1.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①硫氧化物

②氮氧化物

③碳氢化物

④碳氧化物

2.大气污染对园林植物的危害

①损害园林植物的生理代谢作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②大气污染的症状首先表现在叶片

3.园林植物的抗性(三级抗性标准)

①抗性弱②抗性中等③抗性强

4.园林植物的环境监测作用

①指示植物法(对有害气体敏感)

②植物调查法

③地衣、苔藓监测法

5.用植物来监测环境污染具有的特点

①能早期发现大气污染。

②能够反应几种污染物的综合作用强度。

③依据不同污染物可以形成不同的危害症状,初步检测污染物的种类。

④多年生的植物可以研究某个地区的污染史。

6.园林植物的净化作用

①降尘

②吸收有害气体

③减少细菌

④减弱噪声

⑤增加空气负离子

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⑦吸收放射性物质

第六章土壤与园林植物

1.萎蔫系数:植物因缺水而萎蔫,此时土壤的含水量。

2.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差。

3.土壤的PH

①土壤在PH6~7的微酸性条件下,养分的有效性最高。

②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矿物质盐的溶解度,从而影响养分的吸收。

③PH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

4.土壤的矿质营养

①有些元素仅为某些植物类群所必需eg.豆科(Go)、藜科(Na)、蕨类(Al)、硅藻(Si)

②土壤对养分的吸收有选择性吸收和富集能力。

③当土壤的养分严重不足时,植物会出现受害症状,可以判断营养元素的缺乏。

④土壤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并影响植物的生长。

5.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物理污染物、化学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6.土壤污染发生类型:

①水质污染型

②大气污染型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④生产型污染

⑤综合污染型

7.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①排土与客土改良

②使用化学改良剂

③生物改良

8.生物修复技术(生物改良):即栽种对重金属元素有较强富集能力的植物,使土壤中的重金属转

移到植物体内,然后对植物进行集中处理。

9.盐碱土堆园林植物的危害

①引起生理干旱

②伤害植物组织

③引起植物代谢紊乱

④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⑤在高浓度盐类作用下,植物气孔不能关闭,因此容易干旱枯萎

10.园林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

①聚盐植物:能从土壤当中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聚集在体内而不受伤害。

②泌盐植物:吸进体内的盐分,通过茎、叶表面分泌将过多的盐分排出体外。

③不透盐植物:根系对盐分吸收很小。

11.土壤改良

①水利措施: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

②农业措施:种植水稻,大部分盐类可以被洗去。

③生物措施:通过绿肥改良,植物造林降低地下水位,抑制盐分的上升。

第七章

1.存活曲线

存活率对数

Ⅰ.凸形,在生理寿命之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Ⅱ.对角线形,各个年龄阶段死亡率相等。

Ⅲ.凹形,幼年死亡率高,成年后死亡率低。

2.种群生长类型

①指数增长型(J型)马尔蒂斯人口爆炸理论

条件: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空间无限制、食物无限制)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

②逻辑斯谛型(S型)

前提假设:

ⅰ.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称环境容量,记作K。

ⅱ.随着种群密度上升,种群增长率逐渐按比例降低,即每增加一个个体的影响是1/k。

特征:

ⅰ.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目少,密度增长缓慢。

ⅱ.加速期,随着个体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iii.转折期,当种群密度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N=1/2时,密度增长最快。

ⅳ.减速期,个体数目超过k/2以后,密度增加逐渐变慢。

ⅴ.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不再增加,也称平衡期。

意义:

ⅰ.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中,逻辑斯谛方程是确定最适产量和最大持续产量。

ⅱ.方程中引入了两个参数(k、r),成为生态对斥理论的重要概念。

3.生态对策

①r-对策:r-对策采用高出生率和扩散力,一有机会就侵入新的生境,并通过提高r值迅速增值。采

用r-对策的生物称r-对策者。

特点:出生率高,个体小,寿命短,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竞争力较弱。

进化方向:提高扩散和增殖能力。

②k-对策:提高竞争能力来适应环境,采用k-对策的生物称k-对策者。

特点:出生率低,个体大,寿命长,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

进化方向:提高竞争能力方向。

x

③两边投注对策:当环境影响幼龄个体的生存时,种群的对策倾向于使生殖能力减弱,产生的后代较

少,寿命较长,生殖能力提高。

4.种内关系:存在于同种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5.密度效应(邻接效应):密度增加导致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6.自疏现象:种类内部的密度过大造成某些植株死亡的现象。本质:竞争。

7.化感作用:植物个体向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8.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个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①种间竞争

②种间互助与共生:

ⅰ.偏利互生

ⅱ.互利共生

③协同进化

9.

物种间相互作用类型

作用特征

类型

物种

A B

中立00两种物种彼此和平共处

直接竞争--两个种群之间互相制约

资源竞争--缺乏资源时发生竞争

偏害作用-0一个物种受另一个制约

寄生作用+-一个物种有利另一个有害

腐蚀作用+-一种是另一种的食物

偏利共生+0一种有益一种无影响

原始协作++两种都有利

互利共生++互惠互利相互协作生存

10.生态位及其理论

④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一个群落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

⑤一般认为生态位重叠是竞争的必要条件,但重叠并不一定会导致竞争。只有在资源不足的情况

下,生态位重叠才会导致竞争。

⑥生态位理论的要点

ⅰ.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如果有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其一最终会灭亡。

ⅱ.由于各个种群中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竞争,从而保证群落的稳定。

iii.有多个种群组成的生物群落要比单一种群更能有效利用,维持长期稳定的生产率,具有

更大的稳定性。前提:种群间生态位不重叠。

第八章植物群落结构

1.群落:在一定的空间内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的集合体。

2.植物群落:在一定的地段上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群落所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

3.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种群组成。

②群落件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

③群落能够产生群落环境,并且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④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

⑤具有动态特征(任何一个群落都在运动)

⑥具有特定分布范围。

⑦群落具有边界特征。(边界反映了环境条件的变化梯度,梯度越大边界越明显)

4.种群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①优势种:群落中数量比较大,其主导地位的。

②亚优势种:数量次于优势种。

③伴生中:与优势种相伴而生。

④偶见或罕见钟: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物种。

5.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①七级制多度等级

Soc 极多

Cop3 数量很多

Cop2 数量多

Cop1 数量尚多

Sp 数量不多而分散

Sol 数量很少而稀疏

Un 个别或单株

②盖度与显著度

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的百分数。

显著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占样地的百分数。

③频度④高度/长度⑤重量⑥体积

6.综合数量特征(了解)

①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优势度=重量×盖度×多度=相对盖度+相对多度

②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显著度+相对频度)÷3

③综合优势比=(密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五项中任意3、4项的平均值。

7.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①遗传多样性

②物种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8.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①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

②外来物种的引入,导致生态入侵

③土壤、水、大气污染

④全球气候变暖

⑤林业农业工业化

9.群落稳定性的标准

①扰动一个群落系统时所施加的扰动强度,所需外力越大,表明群落越稳定。

②群落从平衡状态的位置上被扰动后产生波动的幅度越小,群落越稳定。

③群落变动后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所需时间越短越稳定。

※多样性可以加大稳定性,多样是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10.生活型:不同植物对综合生境条件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应的植物类型。

11.生活型谱:各类生活型在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植物群落所占的百分比。

12.陆生植物的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

②地上芽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

④隐芽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

※高位芽植物能够反应当地的气候特征,凡是高位芽占优势的群落,其所在地区在植物生长季节中体现出温热多湿。而地面芽占优势地区,反映了该地区具有严寒的冬季。

13.层片:把植物群落中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植物种的组合。

14.层片的特征:

①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类型。

②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有一个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构成了环境群落。

③每一个层片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15.群落的结构

①垂直结构:群落中各种植物在高度上的分层。(成层的决定因素:环境条件;环境越优越,垂直结构越复杂。)

②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格局。

※形成镶嵌性的原因:

ⅰ.物种的扩散性分布

ⅱ.环境异质性

iii.种间的相互作用

16.岛屿效应

①岛屿理论:认为物种的数目与面积之间有一定关系,当物种的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目趋向于动态平衡。

②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

ⅰ.大面积的保护区供养物种多,小面积的保护区供养物种少。

ⅱ.若干个小保护区会出现更多的边缘效应,因此小保护区比大保护区好。

iii.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取决于:

a.如果每个小保护区物种相同,应建设大保护区。

b.小保护区可以防止传播疾病。

c.小保护区可以提高空间的抑制性,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

d.大型动植物需要大保护区。

17.干扰:群落经受各种随机变化的事件。

18.中度干扰假说

①中度的干扰可以为先锋植物提供生存空间。

②干扰间期长短会影响植物的演替,适度的干扰可以使群落维持多样性。

③适度的干扰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第九章植物群落的动态

1.演替: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朝着另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

2.群落演替成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步和动物的活动性先决条件决定。

②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变化。

⑤人类活动。

3.群落演替类型

①按演替起事条件划分:

原生演替: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②按基质性质划分

水生演替

裸地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听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旱生演替

地衣植物原生―苔藓植物原生-草本植物原生-灌木植物原生-乔木植物原生

③按主导成因分类

内因演替、自发演替

④按演替方向划分

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循环演替

⑤按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

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⑥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4.顶级群落: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

特征:

①它是一个在系统内外、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达到稳定的系统。

②它的结构与物种的组成相对稳定。

③他的年产量与群落输出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

5.植被:地面上生长着的植物总称。

6.乡土植物:原产于本地或通过长期的引种栽培繁殖,已证明适应本地气候和环境、生长良好的植物。

特点:实用性强、易存活、体现当地文化

7.规划植物:原不见于本地而是从外地(国)传入(入侵)的植物。

8.★城市植物的恢复与重建★

①生态学原则

⑴以群落为基本单位的原则

⑵地带性原则

⑶生态演替原则

⑷以潜在植被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⑸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⑹景观多样性原则

⑺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

②城市植被恢复重建的方法(宫胁法)

理论基础:演替理论、顶级群落

步骤与方法:

⑴潜在植被类型调查

⑵优势种的选择和群落的重建

⑶养护阶段

第十章群落的类型与分布

1.地球上主要植被类型

⑴热带雨林⑵红树林⑶季雨林、稀疏乔木林、多刺疏林⑷常绿阔叶林⑸硬叶林⑹落叶阔叶林⑺针叶林⑻草原⑼稀树草干原⑽沼泽⑾水生草本⑿荒漠

2.城市伴人植物的生态种类

①常见于缝隙的种类

②废地及行道树坑的先锋植物

③出现于裸地演替后期的植物

3.影响陆地植物分布的因素

经度、纬度、海拔高度

4.城市绿地分类

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共同栖居着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非生物环境

3.生态系统的结构

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4.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5.完整生态系统的基本条件

①生态系统是可观整体有时空概念

②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

③生态系统中生物是主体

④生态系统各个成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统一的有机体。

6.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①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

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区域特征

③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

④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7.生态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能量在食物网/食物链中传递一般不超过5级,多数为3、4级。

8.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化学物质的交换。

9.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内化学物质的交换。

10.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11.判断生态平衡的方法

①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是协调的;

②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两者平衡;

③生态平衡的负熵是不断增加的过程;

第十五章城市生态规划

1.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①城市自然生境破碎化;

②城市面积越来越大而生态的植被面积越来越小,土壤污染盐碱化;

③城市的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干岛效应、大气受到严重污染;

④城市用水短缺与水污染;

⑤城市人口密集和绿地的缺乏;

2.城市绿地系统指标

①人均绿地面积②建成的绿地率③建成的绿地覆盖率④人均绿地面积⑤城市中心区绿地率⑥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率

3.城市绿地可分为5大类,13个中类,11个小类。

4.城市绿地系统种树规划

①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积极引进外来树种;

②掌握立地条件,坚持适地种树;

③主导性树种营造特色,多样性树种体现完美;

④符合群落要求,视线多类型分配;

5.种树规划方法

①现有树种调查;

②确定骨干书中;

③编制绿化树种名录;

④制定树种比例;

⑤确定主要人工群落书中配置模式;

6.城市景观规划基本原则

①以人为本的原则;

②保持和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的原则;

③保持城市景观特色的原则;

④景观整体协调的原则;

⑤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1题 一、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脑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1905)创立的,以温度和湿度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度过不良季节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基础的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具体的就是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以及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 3、偏冠现象:很多树木由于接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均匀,枝叶向强光方向生长茂盛,向弱光方向生长孱弱或不能生长,形成明显树冠偏向一侧的现象 4、顶极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 5、根际效应:根向根际土壤中分泌的或根系死细胞脱落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使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园林生物群落中的各物种间普遍存在的竞争、(1)捕食、(2)寄生和(3)共生等各种关系,是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2、极端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以分为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间接伤害主要有冻拔、冻旱、和冻裂;三种形式。 3、生态学巩固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期间形成四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分别为

(7)北欧学派、(8)法瑞学派、英美学派(9)和前苏联(10)学派。 4、为了方便研究起见,人们一般将生态因子分为5类,分别是(11)气候因子、(12)土壤因子、(13)地形因子、(14)生物因子和(15)人为因子。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导致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群落组成和演替的基本含义(2分);内因( 3 分);外因( 3 分) 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举例说明在指导园林生产实践中有何意义? 概念(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3分);合适的例子如 种植密度确定依据(3分);合理的分析(2分) 3、简要说明提高园林植物的减噪效果的方案或措施? 合理植物配置(3分);养护管理方法(促进枝叶繁茂)2分;其他(适当密植、树种选择等)3分 4、简述园林植物群落对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作用? 热岛现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3分),园林植物散热原理(5分)(遮阴、降温、营造小气候等) 四、论述:(25分) 不少城市为了亮化和彩化城市夜景,在道路两侧和社区的绿地里安装了昂贵的 射灯,彻夜闪亮,有时围着一棵树就有几盏射灯。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请你 客观地谈谈对这种美化方法的认识 对安灯初衷的客观理解(4分);灯光对植物生长期生理活动的不良影响(6);合理的建议(5分) 2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 20分) 1.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 的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园林生态学-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 A.信息论 B.控制论著 C.系统理论 D.稳定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B.生物多样性原理 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 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 A.斑块 B.交点 C.走廊 D.本底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障碍作用 B.网络作用 C.联系作用 D.扩散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 A.连通性能 B.控制性 C.多样性 D.封闭性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A.丰富度B.可及度 C.Simpson多样性指数 D.相对分块数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时间系列 B.空间系列 C.平面系列 D.立体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A.走廊宽度 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 D.网格大小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 C.风 D.海拔高度 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 C.草坪植物 D.藤本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 A.斑块生产力 B.斑块起源 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 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 A.降水因素 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 D.人口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来实现的。 A.散布 B.迁移 C.巢区活动 D.群落活动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A.化学力B.生物力 C.天然力 D.地动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A.恢复 B.破坏 C.上升 D.下降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 B.统一性 C.同质性D.异质性 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C.植被 D.动物分布 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A.人为干扰 B.自然干扰 C.物质生产最高 D.系统最为稳定 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 A.物种流B.物质流 C.信息流 D.能量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 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 D.冰川地貌 21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 A.德国 B.英国 C.荷兰 D.捷克斯洛伐克 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 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 23.1982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风景园林学会 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D.国际生物圈组织 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 A.颗粒的粗糙程度 B.颗粒的形态 C.颗粒的边缘 D.颗粒的色彩 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A.S=cA z B.K=E/r C.I ij=Pij/d2 D.RDI=Rn/r.L 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 A.植被类型 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 C.土壤孔隙的大小 D.降雨量大小 27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 A.巢区大于领域 B.巢区小于领域 C.巢区就是领域 D.巢区就是巢区,领域就是领域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 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2. 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阶段性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稳态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的定义:在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是土地的一部分,强调其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区别和联系?)景观:土地的具体一部分,是土地的外延从属,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强调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具有异质性;存在形式为实体。概括其特点可为以下七性: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辩识性、可重复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土地的肥力、产权关系、经济价值;均质性地块单元。 环境: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形式有实体和非实体形式。 两大学派:美国学派:来源于生态学。侧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研究,把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系统生态学基础上,侧重对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稳定性的研究。形成从空间格局分析,景观功能研究,动态监测等一系列方法。 欧洲学派:来源于地理学。主要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土地评价,利用和规划,形成了一套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变化的学科。 第二章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是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斑块:景观最小异质性单元。廊道: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基底:景观中范围最广,相对均质和连通性最强的部分。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的组分构成和空间分布方式。 异质性(difference):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 尺度: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上的细化水平。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明确岛屿的概念:与外界有相对明显的界限;不受外界干扰;内部相对均质;与外界差异显著。阐述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遵循那个公式。物种丰富度取决于两个过程:1.物种迁入 2.物种绝灭,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面积,隔离程度和年龄有关。 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物种在传播能力上和岛屿隔离程度上的差异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 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小,种群则越小,种群灭亡的概率也就越大。 异质种群(mata-population):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经典型大陆岛屿形缀块型非平衡态中间型或复合型种群 经典型:由很多生境和大小,形态相近的缀块组成。灭绝概率相同 大陆岛屿形:由少数很大的斑块和许多面积很小的斑块组成。大陆斑块经常起到库的作用。

园林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 1.生态学经典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根据生态学研究的性质划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园林生态学也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 4.从园林的发展历史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造园阶段(又称传统园林阶段)、城市绿化阶段以及大地景观规划阶段。 5. 地球环境(globalenvironment)指大气圈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又称为全球环境。 6. 城市的物理环境,其组成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个部分。城市生态环境也可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 7.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是以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物的煤烟型污染。 8. 根据人眼所能感受到的光谱段,光可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两部分。可见光谱依据波长从长到短可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 9.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可以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植物三大生态类型。10.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两大类11. 水生植物类型很多,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三类。 12. 陆生植物指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可进一步划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三种类型。 13. 生态系统营养成分的循环分成三个主要类型:1.生物个体层次上的物质循环2.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3.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 14.在大气组成成分中,对生物关系最密切的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15.大气污染可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种。 16. 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内对植物产生毒害。 22. 粗略地可将土壤有机质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大类。 17.根据土壤质地,土壤可划分为三个类型:沙土类、壤土类、黏土类 18. 一般讲,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19. 森林群落,随着光照强度渐减,依次发展为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 20 引起群落演替的原因可概括为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 21. 蒋高明(1993)认为自然植被、半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是城市植被的主要类型。 2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根据性质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23、水生植物类型很多,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划分为:、、 三类。 24、森林群落随着光照强度渐减,依次发展为、、、 和地被层等层次。 25、地球环境(globalenvironment)指大气圈的 、、、和,又称为全球环境。 26、植物群落的结构单元为和。 27、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将植物分为、、。 28、举例出娄底2种抗逆性较强的树种:、。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 副本 (2)

一、名词解释: Porosity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 Landscape boundary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Ecotone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Grain size粒级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度 Contrast 景观对比度指相邻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 Langscape heterogeneity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Venturi effect狭管效应(瓶颈效应) 能量和物质在通过景观的狭窄地带时流速改变 Landscape change景观变化是研究景观在各种内弯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也称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 Disturbance 干扰剧烈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能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的相对离散性事件。 Frequence 干扰频度指同一地区同一植被或同一景观内,单位时间某一干扰发生的次数。 Return interval cycle or turnover time干扰重发间隔指一个地点相邻两次干扰间隔的平均年数,为频度的倒数,主要指周期性不明显的干扰。某处100年发生一次火灾,此处每年发生火灾的频度为0.01,间隔为100。 Scale 尺度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 尺度通常用粒度、幅度和范围来表达。大尺度对应小比例尺,小尺度对应大比例尺。 Scaling 尺度推绎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特征的过程,或者通过在不同尺度上的研究来讨论生态结构、过程、功能等景观生态学问题跨尺度特征的过程,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也称尺度演绎或尺度外推(scale extrapolation)。内容:尺度的放大或缩小(改变粒度或幅度来实现);系统要素和结构随尺度变化的重新组合或显现;根据某一尺度上的信息,按一定规律方法推测研究其他尺度上的问题。 Landscap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 Suitability 适宜性也称适宜度,是一定土地单元的某种特殊利用方式与其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一种量度。 Suitability analysis适宜性评价指相对于特定生态过程的景观潜力和景观利用合适程度的综合评估。 Landscape ecological evaluation景观生态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 Ecosystem health生态系统健康指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为其特征。 Ecosystem servic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用。替代市场价格法、全变估值法Ecological security,eco-security生态安全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来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 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法是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它是通过核算人类生存所需的生物生存土地面积与该地区所能提供的实际土地面积相比较,判断该地区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 通过测算研究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来测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Ecological capacity生态承载力指一个区域实际提供给人类的所有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总和 Landscape ecologicalplanning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Landscap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景观空间分类就是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域生态功能的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单元确定(以功能关系为基础),类型归并(以空间形态为指标) Wetland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咸水或淡水或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体。 二、填空、选择: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异质性是景观的基本属性。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 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植入斑块、聚居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并可起保护作用,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却集中于一体,区别点在于起作用的对象不同。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最常见、最简单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斑块——廊道——基质 网眼大小:网络线间的平均距离或网线所环绕的景观要素的平均面积。网眼大小在采伐作业和农业经济方面也有一定意义,如适当的道路密度可以减少木材的运输费用,田块的大小也与农田耕作方式密切相关。 景观空间格局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组合格局 均匀格局景观包括:点阵格局、渐变格局、带状格局、交替格局、棋盘格局、网状格局、环状格局楔状格局 聚集格局:群居格局、线状格局、交错格局、放射格局、水系格局、指状格局 随机格局:散点格局、散斑格局、镶嵌格局 景观破碎化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状镶嵌体的过程。 景观间流的运动机制:半透膜观点;关于源区和汇区的观点 景观要素之间物质、能量和物种的流动靠的是五种媒介物:风、水、飞翔动物、地面动物和人。 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方式巢区活动散布迁徙 动物分布格局的一般规律 1、在多数情况下,大片同质性地区不适宜动物生存。 2、廊道与动物运动的关系决定于廊道类型和动物种类。 3、动物巢区通常呈扁长形,有时呈线条形。 4、景观异质性特征在景观功能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景观的一般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 山地森林对河流的作用:1、维持景观稳定性和保持水土;2、维持河流生物的能量和保持水土;3、维持河流良好的水文状况;4、维持河流的良好水质景观阻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生态流通过界面的频率;界面的不连续性;景观要素的适宜性(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各景观要素的长度 景观关键点: 1、具有重要内容或源地效应的部位,或者不同寻常的地物。 2、变化较频繁的区域,特别是生态敏感区,以及那些一旦受到干扰就长时期得不到恢复的区域。 3、各种形式流交汇的地方。 解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而带有明显不同的文化色彩,同时也对生活在景观 中的人们的生活习惯、自然观、生态伦理观、土地利用方式等文化特征产生 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景观文化性原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人的景观感知、认识和准则影响景观并受景观的影响 2、文化习俗强烈的影响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 3、自然界的文化概念不同于科学的生态功能概念 4、景观外貌反映文化准则 判断景观变化的标准是 1、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成为景观基质。 2、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 部空间格局的变化。 3、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有五种穿孔分割破碎{影响整个区域/一个斑块} 收缩磨蚀{单个斑块或廊道} 整个区域的连接性随着分割过程和破碎化过 程的增强而减小。 按干扰的作用强度划分轻度干扰适度干扰严重干扰极度干扰 常见的干扰现象有火干扰放牧土壤物理干扰土壤施肥践踏外 来物种入侵人类干扰等 影响干扰发生及效应的因素:群落组成及结构;立地条件,影响干扰的发生 及严重程度;植物的生态对策;景观特征 土地分类法、传统的景观分类法、景观生态分类法的区别联系 1、土地分类法即发生法强调属性至上,把土地划分成性质相对一致的空 间单元,但较少考虑到土地的空间形态,从而使空间单元的边界难以确定。 2、传统的景观分类法强调空间形态和空间异质性组合特征,并没有考虑 景观的本质属性 3、景观生态分类法不仅考虑景观的自然属性,同时也考虑景观的空间形 态的差异。 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子原则、实用性原则、等级 性原则 景观生态分类的一般步骤 1、目标定位与资料收集 2、景观特征提取与分析 3、分类等级和主导因子确定 4、样点确定与野外调查 5、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的建立 6、精度评价与结果校正 7、景观生态分类图制作 适宜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 景观分类与制图是基础 景观生态评价表现:1.根据一定的标准评价;2.是一个系统分析过程即必须 做出事实判断;其本质是对景观功能价值进行判断。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气候地貌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土地利用格局 变化等 适宜性评价的一般步骤 1、确定生态规划区范围,明确适宜性评价的具体目标 2、将规划区划分网格,分别进行生态登记 3、根据评价目标确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4、各单因子指标量化,或者建立各单因子指标适宜性模型,制定生态适宜 性评价标准 5、适宜性综合评价,同时给出每一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适宜性图 生态安全评价框架模式压力——状态——响应 (pressure-state-response,P-S-R)[北京市:p:能源方面,s:大气、水、土 壤、生物,r:新技术和投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 (drivi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 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 1、规划目标与范围确定 2、资料收集与景观生态调查 3、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4、景观分类与制图 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6、景观功能区划分 7、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2.整体优化原则 3.特殊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一个生物圈保护应由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组成 理想的农区景观生态规划应反映农区景观资源提供农业的第一性生产、保护 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方面的功能。 Eg:南方丘陵地区多水塘体系景观模式,控制富营养化现象。符合景观生态 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星状城市景观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目标: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 绿地是城市景观中最重要的生态要素,一般通常用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地覆盖 率来衡量城市的绿化水平。 生态旅游区景观格局基本面貌是点(斑块)、线(廊道)、面(基质)的分布 状态旅游景点或景区以及空间斑块的形式镶嵌于具有不同地理背景的旅游 区基质上,旅游线路则是用以上连接景点或景区,以及对外交通的廊道,廊 道之间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 湿地景观特点:1)过渡性2)多样性3)生产力富集性4)坏境脆弱性eg: 我国成都活水公园展示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新工艺。包括:厌氧池、 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养鱼塘系统以及连接各个工艺的水流雕塑和自然水沟。 三、大题: 1.试论述物种共存和斑块动态的平衡观点和非平衡观点。 答:平衡观点是从Gauss的竞争排除原理出发,以生态位分化作为物种共存 的基本机制,这个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两点:(1)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 种,将产生种间竞争,一个种将被另一个种所排挤,最后将由一个种占优势。 (2)由多物种组成的稳定群落必须是由生态位不同的种组成。正是由于多 物种在生态位上的千差万别,才使很多物种得以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另 外,在看来是一致的生境中,实际上是由许多微生境组成的,在一个微生境 中,对资源要求相同的种会互相排挤,但从总体来说,确是多种共生。 非平衡观点并不反对竞争排斥原理,但认为由于干扰的存在,竞争排斥 不是通则,而是某些局部特点;干扰是维持物种共存的主要机制。竞争排斥 原理在自然界中能否普遍发生存在三个基本前提:(1)确实两物种在同一时 间中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2)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3)要一直等到一 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个物种所需的时间为止。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极端不稳 定性,并有天然干扰存在,因此就达不到竞争排斥,另外竞争排斥原理是以 闭合群落为基础的,而真实的群落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群落。正是由于这些 干扰的作用,所以中等干扰假说特别强调干扰在维持物种多样性中的地位。 干扰起的作用与竞争平衡正好相反,有下述三个特征:(1)干扰可创造一种 有利于竞争力弱的种的环境条件;(2)干扰频度如果比竞争排斥所需的时间 短,就可以防止竞争排斥发生;(3)干扰斑块如果在空间上接近于正在发生 竞争排斥的斑块,就可使被排斥种迁移到本斑块来。 2.谈谈你对“景观”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园林规划中的指导意义。 答:景观的概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 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 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 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 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 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 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地认识规划 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 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3.试运用实例分析景观生态学的尺度效应。 答:以景观与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 景观要素则强调均质性,即指外貌、结构、功能等方面基本一致的单元; 其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地位是相对的,某一景观要素在某种条件下可 能成为景观;比如我们可以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划分为森林景观、茶园、农 田、河流、居住地等。这时森林景观是构成风景区的一个景观要素,但如果 研究武夷山风景区的森林景观问题,这时森林即为景观,构成森林的马尾松 林、杉木林、经济林、竹林、阔叶林等是其景观要素,这种现象并非说明景 观与景观要素可以任意互相调换地位,而是说明景观现象具有尺度效应。 4、在生态学中,稳定性的含义包含了哪两方面?怎样理解稳定性的尺度? 答:稳定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现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 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任何景观都随时间发生变化,景观的稳定性只有相对的意义。在这里最 为关键的问题是所选取的时间尺度。评价景观是否稳定需要首先假定一个时 间尺度或者说是变化速率,当所观察的景观运动速率大于假定的运动速率 时,认为景观是变化的,反之认为景观是稳定的。 大尺度上景观结构和要素组成的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发生,而小尺度上景 观的变化在短期就可以发生。在景观尺度上,稳定性实际上是许多复杂结构 在立地水平上不断变化和大尺度上相对静止的统一。 5、为什么说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意义。 答:不同的景观具有明显不同的景观空间格局,而景观空间格局是决定景观 生态流的性质、方向和速率的主要因素,同时景观格局本身也是景观生态流 的产物,即由景观生态流所控制的景观再生产过程的产物。因此景观的结构 和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反馈始终是景观生态规划中的重要课题。 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我们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 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 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做到这 一点。 6、与农田毗邻的林带对农田存在多方面的影响,试分析林带如何影响农田 的小气候。 答:(1)风速降低30%——40%;(2)减弱湍流交换,降低农田蒸发,保持 水分;(3)保持积雪,防止沙尘暴;(4)避免干热风(高温低湿且达到一定 风力的天气现象);(5)温度白天略增加,夜间略降低。 7、生态建筑的理念。 舒适健康是生态建筑的基础:健康是生活的保证,舒适是更高一级的生活质 量 高效清洁是生态建筑的核心:无废物排放,无有害生物。 和谐优美是生态建筑的精神境界: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人类建筑坏境与自然界 生物共生、能够均衡持续发展的文化体现。 8、住宅生态化的知道思想:生态住宅的思想基础——人类居住的生态学原 理,生态住宅的文化基础——人类欣赏景观的非现代性,生态住宅的美学基 础——超功利产生美,生态住宅的技术基础——仿生,生态住宅的环境基础 ——美化景观与治理污染结合,生态住宅的经济基础——不同经济收入水平 不同要求,生态住宅的社会基础——人际关系和谐。 9.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 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 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 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 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 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 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10.气候的意义 1、气候通过影响有机体的光合、呼吸作用等生命过程而影响其生长与发育 过程,从而影响其可能生长的种类或生态型等,进而影响由这些种类或类型 所组成的景观格局。 2、气候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从而影响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在同一气候 条件下,不同岩石的风化过程与结果不同,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其风化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很大差别,如石灰岩即是一例。 3、气候影响土壤过程,从而影响土壤对植物供应水分、养分等的能力,同 时控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各种途径。 11.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规划和建设的方法 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种—面积关系和平衡理论 1、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大保护区内物种迁入速率和绝灭速率平衡时, 拥有的物种较多;大保护区物种绝灭速率低。 2、栖息地是同质的保护区,一般应尽可能少的分成不相连的碎片。大保护 区物种存活率高,小保护区物种存活率低,大保护区比几个小保护区拥有较 多物种。 3、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如果要分成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 区尽可能的靠近。这样将增加保护区物种迁入率,减小物种绝灭概率。 4、如果是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等距离排列。这意味着每一个 保护区的物种可以在保护区之间迁入和再定居;而在线性排列的保护区,位 于两端的保护区相隔距离较远,减少了物种再定居的可能性。 5、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用廊道把他们连接起来可能会明显的改进 保护功能。物种可以在保护区间扩散,而不需要越过栖息地之“海”,从而 增加物种存活机会。 6、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保护区应尽可能接近圆形,以缩短保护区内物种扩 散距离。如果保护区太长,当保护区局部发生种群灭绝时,物种从较中间区 域向边远区域扩散的速率会很低,无法阻止类似于岛屿效应的局部绝灭。 12.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 1、景观异质性与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随着景观 破碎等作用导致的景观异质性的增加,生境多样性将提高,种群多样性将更 丰富,物种基因的交流频繁,遗传多样性将增。 2、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物种在异质性的景观中的定居可以是随机 的,但通常是非随机的,即景观异质性愈高,物种多样性也愈高。 3、景观异质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增加,生境多样性也随之增 加,生态系统多样性也随之增加。

园林生态学考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2、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水稻 B、玉米 C、大豆 D、冬小麦 3、有效积温则公式中,TO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4、早生植物的特点是()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5、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块状结构 B、团粒结构 C、核状结构 D、片状结构 6、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7、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 8、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9、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

A、疏选结构 B、紧密结构 C、稀疏结构 D、通风结构 10、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 A、焚风效应 B、山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陆风效应 11、种群是指()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2、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混合型 13、种群平衡是指()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14、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 A、周期性波动 B、种群爆发 C、不规则波动 D季节性消长2 15、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首次提出的() A、奥德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坦斯利 16、法瑞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 A、演替原则 B、植物区系 C、植被型 D、群落生态 17、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 A、蒙古标 B、长白落叶松

自考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识记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系统理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景观叠加原理。 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交点。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障碍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连通性能。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可及度。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时间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网的面积。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降水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斑块密度。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植被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散布来实现的。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生物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恢复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异质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各种属性。 18城市景观是人为干扰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19水土流失属于物质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山地地貌。 21我国土地等级系统分为三级,包括土地类,土地型和土地组。 22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障碍作用。 23土地能力分类的类别方法是根据若干土壤和立地性状的临界值将土地归纳成若干不连续的类别,其数目通常不大于10。 24连续运动的动物对该景观的影响很大。

(完整word版)景观生态学课程心得

景观生态学课程心得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景观生态学不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代表了集现代生态学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突出格局—过程—尺度—等级观点的一个新生态学范式。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在本课程中,作者把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与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性交叉学科。 正确的态度是成功的一部分,因而,明白景观生态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先导。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尖锐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日渐响亮。学习景观生态学,有利于我们把握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作为环境规划专业的学生,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认识,把握规划设计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建设新时代的生态城乡环境提供引导,走向和谐生态健康的环境规划设计之路。 本学期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狭义的景观是由空间单元组成的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的地理条件;广义的景观是由地貌、植被、土地和人类居住地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人类生活环境中视觉所接触及到的地域空间。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三个方面的内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推绎问题、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管理等几个方面。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空间异质性2.注重尺度在研究景观格局和过程中的作用3.整体性和系统性4.综合性和宏观性5.人类主导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格局、过程、尺度、斑块、基底、廊道、干扰、空间异质性等是几个重要的概念。其中空间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二、景观格局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特征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空间斑块性是景观格局醉普遍的形式。景观格局主要受地形地貌、气候、干扰、物种分布、斑块等相互影响。斑块依据不同的起源和成因可分为残留斑块、干扰斑块、环境资源斑块、人为引入斑块。在景观中,斑块、廊道、基质共同组成了景观的面貌,他们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学过程的重要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