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生态学考试总结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生态学考试总结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生态学考试总结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生态学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因子补偿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高斯假说:不存在他感作用的两种相似物种,因生长速度的快慢,一种使另一种趋于灭亡的竞争现象。

?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

?群落季相:群落的外貌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

?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裸地: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

二、简答(简答、填空及部分选择)

1、简答最小因子定律及谢尔福德耐受定律。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因此,后人便将这一定律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补充内容

当限制因子增加时,开始增产效果很大,继续下去则效果渐减。

如果土壤中的氮支持其最高产量的80%,磷支持90%,最后实际产量是72%,而非80%(可与第四条联系)

该定律只有在严格控稳定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应用该法则时,必须要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很多或容易吸收,他就会影响到数量短缺的那种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生物也可利用生物代替元素,如果两种元素是近亲,常常可以由一种元素取代另一种元素来实现功能。(此规律也适用于其他的生态因子)

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

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种,其分布也广。仅对个别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制约,其分布不一定广。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长期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繁殖的个体、种子、卵、胚胎、种苗和幼体的耐性范围一般都要比非繁殖期

的要窄。例如,在光周期感应期内对光周期要求很严格,在其它发育阶段对光周期没有严格要求。

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2、简答城市中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其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答:(1)城市中太阳辐射直射辐射减少,散射辐射增多。(2)城市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3)城市充分的太阳辐射时间减少(4)城市内部日照地区差异明显.

(1)城市中太阳辐射不均匀性,造成了树木的偏冠现象。偏冠会给树木整形修剪带来困难,影响树木功能作用的发挥。(2)城市太阳辐射的减少和日照不足常造成一些喜光树种萌动期和开花期推迟,开花减少,落叶期提前,枝长叶稀,严重时树木无花无果,整株枯死。(3)城市人为光照影响部分植物的物候期。

3、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答:城市中由水泥、沥青、砖石等所构成的下垫面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导热率高,白天贮热多,日落后能够通过长波辐射提供较多的热量给地面的空气,加之空气中污染物多,特别是C02能吸收较多的热量,同时,城市中又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城市中密集且参差不齐的建筑物大大减少了地面长波辐射的损失,通风不良也不利于热量向外扩散,同时,蒸发消耗热量少等原因,使得城市温度高于郊区。因此在城市人口密度高、建筑物密度大、布局紧凑的地方,温度也是最高的。

4、简答温度因子与园林植物布局之间的关系。

答:在进行园林植物栽植规划的时候,可以模拟自然生态的植物分层特点,立体栽种,以满足上层植物要求温度日较差大,下层植物要求温度日较差小的不同要求。在园林实践中,由于不同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因此应注意落叶与常绿树种的搭配,四季开花植物的搭配,做到四季有景、季季有花,以体现温度变化与植物景观的关系。

5、简述最后产理恒值法则产生的原因?

答:最小因子定律和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形成原因:在高密度(或者说,植株间距小、彼此靠近)情况下,植株彼此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竞争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包括其中构件数少)

6、简答园林植物种群特征。

答:(1)园林植物种群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即种群增长受到环境容量的影响。(2)当人为管理较为精细时,种群的波动较小;但当环境变化较大时,种群易受到伤害。(3)种群平衡性较弱(4)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随机和聚集分布。(5)种群调节以遗传调节为主。

7、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主要特点:①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在这里,群落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②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本身特有的种,这是因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

8、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能流在生态系统中是变化着的;能流是单向流;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就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原因是:从太阳辐射能到被生产者固定,再经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

再到大型肉食动物,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过程,这是因为:(1)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2)各营养级的同化作用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不被同化;(3)生物在维持生命过程中进行新陈代谢,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

三、论述

1、举例说明在园林实践中,如何通过调节光照来控制花期以满足造景需要。

答:光周期现象的概念。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的概念。举例说明。调节花期的重要性:1)、满足重要节日的集中用花。2)、实现花卉的周年供应。3)、有利于开展杂交育种工作。具体措施:(一)延长光照,促成开花(二)遮光处理,促成开花(三)电照处理,推迟花期。(四)昼夜颠倒,调整花期。例如:一品红为短日照植物,正常花期在12月中、下旬,为了使其在“十一”开花,一般在8月上旬就开始进行遮光处理,每天见光8-10小时,可以用来在国庆布置花坛、美化街道以及各种场合造景。

2、岛屿生态学说与自然保护区设计之间的关系。

答: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MacArthur的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

保护区面积越大,越能支持或供养更多的物种;面积小支持的种数也少。

保护区的边缘生境更适合于某些物种的生存。

若每一小保护区支持的都是相同的一些种,那么大保护区能支持更多种;

多个小保护区有利于隔离传染病

空间异质性丰富的区域,多个小保护区能保护更多的物种

保护大型动物需较大面积的保护区

在各个小保护区之间的“通道”或走廊,对于保护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它能减少被保护物种灭亡的风险,而且细长的保护区,有利于物种的迁入。

要考虑到景观多样性。

基本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如氧气对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作用。

限制因子往往是局部性和暂时性的。一般情况下有两类生态因子最容易起限制作用:(1)有机体十分需要而环境中含量很低的物质和元素;(2)有机体对其耐性限度狭窄,而在环境中又易变化的因子。

耐性限度的驯化自然驯化和人工驯化

驯化的应用:植物的引种栽培

按指示对象可分为:气候指示植物。如椰子的开花是热带气候的标志,如生长桫椤、莲座蕨的地区表明为热带或亚热带潮湿气候带。矿物指示植物。如和氏罗勒是铜矿脉的指示植物,问荆、云杉可用以指示金矿,喇叭茶可指示铀矿等。

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其中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罗卜素所吸收,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

短波光(如蓝紫光与青光、紫外线)对植物的生长及幼芽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能抑制植物的伸长生长,而使植物形成矮粗的形态。

长波光有促进延长生长的作用,促进种子和孢子的萌发,提高植物体的温度。

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长日照植物:较长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的植物,日照短于一定长度则不能开花或推迟开花。通常需要14小时以上的光照才能开花。

短日照植物:较短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的植物,日照超过一定长度便不开花或明显推迟开花。一般需要14小时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

光周期对植物的影响

(1)光周期对植物的地理分布有较大影响。光周期现象是支配着野生植物或栽培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别是高纬度地区栽培极限的重要因素。

短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地是日照时间短的热带、亚热带;长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于温带和寒带

生理干旱:尽管土壤水分充足但由于土壤低温或土壤溶液盐分浓度高而使植物根系吸收不到水分,地上部分因气温较高却不断蒸腾失水所引起的水分失调使叶片变黄、枝条受损甚至整株苗木生长受抑制至死亡的现象。

避免生理干旱可在苗木迎风面设置挡风、在幼龄植株北侧配置月牙形土埂以提高土温而缩短冻土期或浇灌返青水等措施。

根据生长环境水的深浅水生植物可分成: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旱生植物的适应特点:

(1)形态结构上:有一类植物其根系发达,如沙漠地区的骆驼刺地面部分只有几公分,而地下部分可深达15米,扩展范围623m2,可吸收更多水分。有的旱生植物的叶片特化成刺

状、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如仙人掌科和松柏科植物。还有一类植物能够贮备大量水

分,适应干旱条件下的生活。储水组织发达,如南美的瓶子树:

(2)生理特征: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表现在它们的原生质渗透压较高(渗透势低),高渗透压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时不至于发生反渗透现象使植物失水。

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水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要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城市缺水与园林绿化的矛盾.同时,在选择园林绿化类型时也要考虑水污染状况,尽可能选择一些耐水污染,并具有净化水污染的植物

土壤结构的类型及其特性

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1.块状结构2.核状结构3. 柱状结构4.片状结构5. 团粒结构

种群的空间结构

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

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群的

存活曲线的模式

Ⅰ型:表示种群在接近于生理寿命之前,只有个别的死亡。死亡率直到末期才升高。如大型兽类和人类。

Ⅱ型:表示个体各时期的死亡率是对等的。鸟类

Ⅲ型: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鱼类、两栖类、牡蛎、甲壳类。

气候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

种群参数受气候条件强烈影响,种群增长主要受有利气候时间短暂的限制

种群没有时间达到环境容量所容许的数量水平,无食物竞争

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生物学派

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过程对种群调节的决定作用

只有密度制约因子才能调节种群的密度(如:食物对种群调节的重要作用)

澳大利亚Nicholson

气候学派和生物学派的折中:适于不同的环境条件

遗传调节(Chitty)

种群数量可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的改变得到调节

种群数量的增加,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的改变,必将为种群数量的减少铺平了道路

种群内的遗传多型是遗传调节的基础: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其生存能力不同

遗传与生物的行为、扩散等因素一起对种群数量进行调节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影响密度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两种类型

密度制约(density dependent):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的影响因素,如捕食,寄生,食物,竞争等;

非密度制约(density independent):不随种群变化而变化的影响因素,如气候,CO2浓度等。

R-选择和K-选择以及某些相关特征

-3/2自疏法则

在植物播种密度增加而导致的一些植株死亡现象,即为自疏现象。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的-3/2斜率

α

-

W(d 为种群密度,W为平均株干重。a=3/2并为恒值是对黑麦草的研究发现的,并=Cd

得到广泛证实。多数研究发现α为一个恒值3/2。因此该公式被称为-3/2法则。)

生态位的重叠

(a) 两条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隔,表示必定有某些资源没有完全利用;

(b) 部分重叠,表示两个物种都能从未利用的资源中获得利益;

(c) 重叠度很大,表示两个物种取食同样的食物,竞争非常激烈,有可能导致一个物种灭绝他感作用的物质

抑制邻接植物的物质:如嵩叶的分泌物是一种芳香族的酸,能抑制毗邻植物的生长;

自毒物质:如沙漠中的一些植物在干旱时分泌自毒物质,以抑制自身的生长,保持该物种的生存。

种类:生物碱等大约14类

释放途径:根系分泌,地上部受雨、露和雾水淋洗;挥发;微生物分解植物残体产生毒素并释放到土壤里。

作用谱:选择性与专一性

互利共生

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互利共生的类型:植物与菌根、清洁鱼与顾客鱼。地衣、珊瑚。有花植物与动物。植物与蚂蚁。动物体内的共生性互利共生:肠道菌群。

群落的外貌(physiognomy)是群落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取决于群落优势层的生活型和层片结构。(群落的外貌和季相)

群落变化类型

演替:朝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

波动:短期的可逆变化,且变化方向经常改变,一般不发生定向替代

群落的结构要素

按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作为划分生活型的标准,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较高的位置,一般25㎝以上。

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休眠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休眠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隐芽植物(Cryptophytes)休眠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以种子形式渡过不利季节。

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原生裸地: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例如:火山喷发熔岩破坏植被形成的裸地、湖泊等。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次生裸地:是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例如森林采伐后的皆伐迹地、开垦草原、火灾和毁灭性的病虫害,都能造成次生裸地。

旱生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木本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按照演替的方向

进展演替:植物群落演替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演替。

偏途顶级:又称分顶级和干扰顶级,是干扰因素引起的相对稳定阶段;由于干扰使得真正的演替顶级受到改变,而形成另外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称为偏途顶级。

群落A群落B群落C顶级群落(干扰)偏途顶级

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

生物成分(生物群落) 生产者(producer)消费者(consumer)分解者(还原者)(decomposer)

①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

②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四级)、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③分解者:异养生物,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无机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动物等。

碎食食物链(在自然界中不如捕食食物链明显,但是它是最重要的食物链。初级生产者合成的有机质只有一小部分被动物取食,而在食物链中进行传递,大部分被分解者所分解)

以碎食为基础,碎食是由高等植物的枯枝落叶等形式被其它生物所利用,分解成碎屑,然后再为其它多种动物所食。构成方式为:碎食物→碎食物消费者→小型肉食动物→大型肉食动物;

常用的几个能量参数

摄取量(I):一个生物所摄取的能量。

植物:I代表被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日光能;

动物:I代表动物吃进的食物能。

同化量(A):生物吸收所采食的食物能

动物:消化道内吸收的能量

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日光能

微生物:细胞外产物的吸收

呼吸量(R):生物经呼吸等新陈代谢活动所消耗的全部能量

生产量(P):生物经呼吸等消耗后净剩的同化能量

动物:P=A-R

植物:净初级生产量

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

林德曼效率: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

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著名的百分之十定律。

十分之一定律一般限于湖泊生态系统,其它有的可高达30%,有的则仅有1%

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初级生产: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

次级生产: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碳循环

碳的存在形式:CO2,无机盐,有机碳。

主要循环过程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地球上的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按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三个方向改变,植物也沿着这三个方向交替分布,前二者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后者构成垂直地带性。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植被随海拔的增高而产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以纬度为基础,垂直带谱的基带为该山体所在地区的水平地带性的植被。

热带的垂直带谱最为完整,越向高纬度越简单。

热带雨林的生境对昆虫,两栖类、爬虫类等变温动物特别适宜,它们在这里广泛发展,而且体驱巨大,大型动物多K对策型。

动物种类丰富种类多,每种的数量少,为窄生态幅种类;

能流与物质流的速率高,呼吸消耗量大;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的类型。光能利用率1.5%,为农田的2倍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 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2. 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阶段性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稳态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东北林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2006-2007高数A(上)

2、当0→x 时,)sin 21ln(x +与( )是等价无穷小 (A )x sin 21+; (B )x ; (C )22x ; (D )x 2; 3、设∫?= 22)(x x t dt e x F ,则)()(=′x F (A )24x x e e ???;(B )2 4x x e e ??+;(C )242x x e xe ???;(D )242x x e xe ??+ 4、设 >=<+=0,sin 00,1)(2x x bx x a x x x f ,若)(x f 在0=x 处连续,则( ) (A )1,1==b a ; (B )a 取任何值,1=b ; (C )0,1==b a ; (D )1,0==b a ; 5、设x e x f ?=)(,则∫=dx x x f )(ln ; (A )c x +1; (B )c x +?1; (C )c x +ln ;; (D )c x +?ln ; 三、(每题5分,共10分)计算下列极限 1、1 11lim cos 120????→x x e x ; 得分

2、x x x tan 01lim +→; 四、(每题6分,共18分)计算下列导数 1、设)(,arctan )(x e f y u u f ==′,求 0=′x x y ; 2、设n n x n x n x y +?=∞→lim ,求x y ′; 得分

3、设,422=++y xy x 求y ′′ 五、(每题6分,共12分)解下列各题 1、设)(),(x g x f 在区间I 上可导,∈21,x x I 为)(x f 两个不同的零点, 即 0)()(21==x f x f ,证明方程0)()()(=′+′x f x g x f 至少有一根,介于21,x x 之间 ; 得分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①原地观测 ②受控实验 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 2.原地观测的容: ①野外考察 ②定位观测 ③原地实验 3.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 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 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 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 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①层次观 ②整体论 ③系统学说 ④协同进化 5.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 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 6.名解: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与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协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7.原地观测:指在实地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 第二章野外环境生态因子的观测 1.名解: 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所有要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地形因子: 气候因子: 溶解氧:在水中溶解分子态的氧 电导率:电导反应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水越纯净,含盐量越少电阻越大,电导越小。 色度: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应水体外观的指标 2.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 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3.地形因子包括哪些? 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 4.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 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 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 ①铂钴标准比色法 ②稀释倍数法 ③分光光度法 8.了解GPS 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它极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学观测的取样设计 1.取样的定义与类型:抽取其中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推断总体的特征,这个过程成为取样。 ①主观取样 ②客观取样(概率取样法) 2.客观取样包括哪些取样方法并了解各取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样方的设置是随机的,即每一样品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相等的;一般随机取样的方法是将研究地区放入一个垂直坐标中用成对的随机数作为坐标值来确定样方的位置。(缺点:在实际研究中往往难以确切设置,尤其是地形复杂等地;优点:可用于统计分析)②系统取样:根据某一规则系统的设置样方,也叫规则取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先用地形等因素确定第一个样方设置(优点:取样简单,样品分布普遍,代表性强,在植被变差较小的情况下效果好;缺点:好坏不能客观评价,数据也不能进行统计分析) ③限定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是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的结合,兼有二者的优点,先用系统法将研究地段分成大小相等的区组,然后在每一小区再随机地设置样方(优点:每个区组每个样品被抽取的机会更大,且数据可进行统计分析;缺点:在野外可能更费时间) ④分层取样:将研究地段按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标准分成一些小的地段,小地段的划分不是统计学方法,而是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的标准(优点:简便易做,也是应用最多的方法;缺点:小地段的大小一般是很难知道的,不等的所以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⑤集群取样:是一种二维水平取样,即首先随机选取样点,在每一个样点取一些样方(而不是一个样方),在这特殊调查中更有效,可有多种设计方案,根据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有差异 ⑥环境因子取样:对环境因素,某些因子的值只与样方位置有关 3.群落的最小面积的定义及几种需要了解的群落最小面积

东北林业大学优秀校友足迹正文

东北林业大学优秀校友足迹 东北林业大学创于1952年,领导人本着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规校训,让东林这块土地滋养了一个个心有梦想的学子,使他们达成 愿望,实现自身价值。例如:万钢,方国良,张毅等人,他们是东林的骄傲,我们后辈人学习的榜样。 万钢,1952年8月出生,上海市人,东北林业大学毕业。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这些年的人生经历和和奋斗历程吧。 1970年,文革中万钢离开家乡上海到东北农村插队落户,可以说那段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也奠定了他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那时的万钢只有十八岁,他去的地方是延吉市三道湾镇东沟村。当时因为他的父母是反革命分子,他是“黑五类”的子女,心情可想而知,但在那里他深刻体会到了人心换人心的道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曾鼓励他说:“人这一生有两样东西越用越多,一是动脑筋,二是下力气干活。”这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万钢曾在记者面前动情地说:“那时我和乡亲们一起,春天铲地,头上包着纱布还被蚊子叮的满头包;夏天种谷子,蹲着跪着爬着,一头汗,满脸泥;采石头把绳子拴在腰间,从山上吊下去,用钢棍把石头敲下来,十分危险。”在那里他与农民兄弟做朋友,当仓促管理员时,与人学习,装修拖拉机,给村里拉土送肥,去供销社拉货,人们都说没想到一个从上海来的小伙干起活来这麽卖力。五年知青,表现出色的他受推荐来到东北林业大学道桥系学习,1978年毕业在东北林业大学基础部教研室工作。1979年到1981年在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实验力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后来的

四年,在同济大学数学系光侧力学研究室担任教师 后来受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教授邀请攻读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万钢开发了一个降低汽车噪音的技术,得到了德国高校与企业奖,这套技术一直到2005年8月才在德国大众汽车退役。大众公司 所在的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为此颁发给万钢一个特殊功勋奖,万钢是获此殊荣的第二人。九一到零一的十年间,万钢担任德国奥迪汽车公司技术开发部工程师,生产部总体规划部技术经理,期间1999年,万钢带团回国。 万钢正赶上讨论中国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他认为汽车最重要的还是节能环保,并提出要开发新能源汽车的建议,于是万钢有了回国的打算。2000年平安夜,在没有和任何国内企业签订任何工作合同 的万钢回到了祖国。不久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 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织长。2001年到2004年,万钢成为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学院院长副校长。2004年,同济大学取得了世博会百年历史上,首次由大学 承担的整体规划资格:我国首座“地面交通工具风洞”和首条磁悬浮试验在同济动土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德友好医院由同济负责管理,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访德期间签订的6项双边合作协议之一。作为同济大学校长的万钢正率领着这所百年老校在“百舸争流”的时代潮中“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同时·作为国家836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首席科学家,万钢主持研究的洁净能源汽车项目取得新成果—燃料电池汽车“超越三号”在同济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有机化学B期末考试2015

东北林业大学 2014-2015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 有机化学B 试卷总分:100分 一、用系统命名法命名,有立体问题须标明。(本题共9小题, 5、7小题各1.5分,其余每小题1分。总计10分) 1. N H C H 3O 2. OH CH 3 3. O CH 3 4. O 5. C C H 3CH 2C H H CH 2CH 2OH 6. 7. CHO H OH C 2H 5 8. (CH 3)4NCl 9. CH 2=CHCOOCH 3 二.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0分) 1.化合物 ①乙酸 ②乙醛 ③乙醇 ④乙烷 中沸点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 2.等电点为5.97的甘氨酸,在pH 值为12的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是( ) A. H 2NCH 2COOH B. H 3NCH 2 COOH C. H 3NCH 2COO D. H 2NCH 2 COO 答案( ) 3. 下列化合物中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是( ) A. CH 3CHO B. CH 3CH 2OH C. (CH 3CH 2)2O D. (CH 3CH 2)3N 答案( ) 4. 能用来鉴别伯、仲、叔胺的试剂是( )

5. 碱性较强的是( ) A. NH 3Cl B. NH 2 C. CH 2NH 2 D. NH 3 答案( ) 6. 酸性较大的是( ) A. COOH H 3C B. COOH Cl C. COOH O 2N D. COOH 答案( ) 7. 下列化合物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发生亲核加成反应活性最大的是( ) CH 3CHO C 6H 5CHO A. B. D. CH 3COCH 3C.C 6H 5COCH 3 答案( ) 8. CH 3CCH 3O 与CH 3C=CH 2OH 之间的关系是( ) A. 对映异构 B. 互变异构 C. 立体异构 D. 顺反异构 答案( ) 9. 下列化合物中,可进行Cannizzaro 反应(歧化反应)的是( ) A. 丙酮 B. 丙醛 C. 2-苯基丙醛 D. 苯甲醛 答案( ) 10. 下列化合物与卢卡斯试剂反应速度顺序正确的是( ) ① 1-丙醇 ② 2-甲基-2-丙醇 ③ 2-丙醇 A 、 ③>①>② B 、 ②>①>③ C 、 ②>③>① D 、 ①>③>② 答案( ) 三.完成反应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个反应2分,总计20分) 1.CH 3COOH Br 2,P ( ) 2. CH 3CH 2CHCH 360% H 2SO 4( ) 3. CONH 2Br 22( ) 4. NH 2NaNO 2 , H 2SO 4 ( ) 5. NH 2CH 2Cl (过量)+( ) 6. CH 2(COOH)2 ( ) 7. CH 3C CCH 3 OH OH CH 3CH 3( ) 8. CH 3CH 2COOH SOCl 2 ( )

东北林业大学物理化学试题及答案

东北林业大学 200x -200x 学年第二学期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 物理化学2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在题末的括号中)(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总计15分) 1. 正离子的迁移数与负离子的迁移数之和等于 ( ) A. >1 B. =1 C. <1 D. =0 2. 柯尔劳施离子独立运动定律适合于: ( ) A. 任意浓度的强电解质溶液 B. 任意浓度的弱电解质溶液 C. 无限稀释的强或弱电解质溶液 D. 理想稀溶液 3. 醌-氢醌 [C 6H 4O 2, C 6H 4(OH)2] 电极属于: ( ) A. 第一类电极 B. 第二类电极 C. 氧化-还原电极 D. 离子选择性电极 4. 若反应速率常数k 的单位为 浓度·时间- 1,则该反应为: ( ) A. 三级反应 B. 二级反应 C. 一级反应; D. 零级反应 5. 确定速率方程的关键是确定: ( ) A. 速率常数 B. 平衡常数 C. 反应级数 D. 反应分子数 6. 催化剂能极大地改变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改变了: ( ) A. 反应焓变 B. 平衡常数 C. 反应熵变 D. 反应活化能 7. 一般情况下,界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是: ( ) A. 温度升高界面张力降低 B. 温度升高界面张力增加 C. 温度对界面张力没有影响 D. 不能确定 8. 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 同温度下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 )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不一定 9. 下列属于溶胶光学性质的是 ( ) A. 唐南(Donnan) 平衡 B. 丁铎尔(Tyndall)效应 C. 电泳 D. 扩散 10. 溶胶和高分子溶液: ( ) A. 都是单相多组分系统 B. 都是多相多组分系统 C. 高分子溶液是单相多组分系统,溶胶是多相多组分系统 D. 高分子溶液是多相多组分系统,溶胶是单相多组分系统

内蒙古农业大学《景观生态学》复习题汇总

景观生态学易考题 名词解释 5S:RS、GIS、GPS、Eos、DPS。 B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B本底:景观中范围最大、连通性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 B变幅:指生态系统可被改变并能迅速恢复原来状态的程度。 D地带性土壤:由生物气候条件决定而发育具广域分布的土壤。 F富集作用:生物体逆着生境的浓度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 G干扰:是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它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态系统的资源基础和环境状况。 G干扰: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的事件。 J景观(狭义):指一般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J景观格局: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J景观生态流:能量、物质、物种和其他信息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景观生态流的表现形式即为景观过程。 J景观变化: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所表现出的动态特征。J景观稳定性:指一个系统对干扰或扰动的反应能力。景观稳定近似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J景观生态建设:是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建设,即一定地域、跨生态系统、适用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建设。 K抗性:或称抵抗力。描述生态系统在受到扰动后产生变化的大小,也就是衡量生态系统对敏感性的大小。 L廊道:是不同于两侧本底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S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林业毕业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东北林业大学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林业资源的森林防火管理响学生: 指导教师: 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专业年级: 2011年6月

目录 摘要 (3) 1、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 (4) 4、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8) 5、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9) 3、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9) 3、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9) 3、2、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9) 3、2、2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 10 3、2、3 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1) 4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15) 4、1 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15) 4、2 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16)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随着林业的发展,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林下可燃物不断增加,森林防火工作形势十分严峻。本文以健全森林消防组织体系为中心,以加强森林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壮大森林消防力量为保障,以完善森林消防协作机制为手段,以加强法制建设为突破口,打牢根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森林火灾的综合防控能力。 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的大敌。一场火灾在旦夕之间就能把大片森林化为灰烬。由于森林被毁,林地失去覆盖, 引起水土流失,殃及水利和农业。一场森林火灾不仅烧毁林木,而且烧毁林区房屋和珍贵动植物;为扑救森林火灾,势必耗费大批人力物力。总之,发生森林火灾必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加强森林防火,是关系到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必须认真抓好抓实。 关键词:森林火灾预防措施森林火灾组织职责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的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的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 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 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 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 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说明书模板】(含注释)

设 计 乘用车两轴五档机械式变速器设计 学生姓名: 艾中华 专业班级: 车辆工程2011级1班

关键词[单击此处输入中文关键词]

Dissertation topic Abstract Keywords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 1.1二级标题一 (1) 1.1.1三级标题一 (1) 1.1.2三级标题二 (1) 1.2二级标题二 (1) 2[单击此处输入标题,页眉会自动更新] (2) 2.1二级标题一 (2) 2.1.1三级标题一 (2) 2.1.2三级标题二 (2) 2.2二级标题二 (2) 2.3二级标题三 (2) 3[单击此处输入标题,页眉会自动更新] (3) 3.1二级标题一 (3) 3.1.1三级标题一 (3) 3.1.2三级标题二 (3) 3.2二级标题二 (3) 3.3二级标题三 (3) 4[单击此处输入标题,页眉会自动更新] (4) 4.1二级标题一 (4) 4.1.1三级标题一 (4) 4.1.2三级标题二 (4) 4.2二级标题二 (4) 4.2.1三级标题一 (4) 4.2.2三级标题二 (4) 4.3二级标题三 (4) 4.4二级标题三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附录 (7) 致谢 (8)

1 前言1.1 二级标题一 [ (1) (2) 1.1.1 三级标题一 …… (1) (2) 1.1.1.1 四级标题一 …… 1.1.1.2 四级标题二 …… 1.1.2 三级标题二 …… 1.2 二级标题二“记事本”文件中复制到模板即可。 “格式刷”的使用对提高排版效率很有帮助;

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物理磁学习题答案

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物理磁学习题答案

————————————————————————————————作者:————————————————————————————————日期:

磁学习题 一选择题 1.均匀磁场的磁感强度B 垂直于半径为r 的圆面.今以该圆周为边线,作一半球面S ,则通过S 面的磁通量的大小为 (A) 2 r 2B . (B) r 2B . (C) 0. (D) 无法确定的量. [ ] 2. 通有电流I 的无限长直导线有如图三种形状,则P ,Q ,O 各点磁感强度的大小B P ,B Q ,B O 间的关系为: (A) B P > B Q > B O . (B) B Q > B P > B O . (C) B Q > B O > B P . (D) B O > B Q > B P . [ ] 3.如图所示,电流从a 点分两路通过对称的圆环形分路,汇合于b 点.若ca 、bd 都沿环的径向,则在环形分路的环心处的磁感强度 (A) 方向垂直环形分路所在平面且指向纸内. (B) 方向垂直环形分路所在平面且指向纸外. (C) 方向在环形分路所在平面,且指向b . (D) 方向在环形分路所在平面内,且指向a . (E) 为零. [ ] 4在一平面内,有两条垂直交叉但相互绝缘的导线,流过每条导线的电流i 的大小相等,其方向如图所示.问哪些区域中有某些点的磁感强度B 可能为零? (A) 仅在象限Ⅰ. (B) 仅在象限Ⅱ. (C) 仅在象限Ⅰ,Ⅲ. (D) 仅在象限Ⅰ,Ⅳ. (E) 仅在象限Ⅱ,Ⅳ. [ ] 5. 有一个圆形回路1及一个正方形回路2,圆直径和正方形的边长相等,二者中通有大小相等的电流,它们在各自中心产生的磁感强度的大小之比B 1 / B 2为 (A) 0.90. (B) 1.00. (C) 1.11. (D) 1.22. [ ] 6. 边长为l 的正方形线圈中通有电流I ,此线圈在A 点(见图)产生的磁感强度B 为 (A) l I 420 . (B) l I 220 . (C) l I 02 . (D) 以上均不对. [ ] 7.边长为L 的一个导体方框上通有电流I ,则此框中心的磁感强度 (A) 与L 无关. (B) 正比于L 2. (C) 与L 成正比. (D) 与L 成反比. a I I I a a a a 2a I P Q O I a c I d b a . Ⅰ Ⅲ Ⅱ Ⅳ i i A I I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的定义:在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是土地的一部分,强调其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区别和联系?)景观:土地的具体一部分,是土地的外延从属,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强调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具有异质性;存在形式为实体。概括其特点可为以下七性: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辩识性、可重复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土地的肥力、产权关系、经济价值;均质性地块单元。 环境: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形式有实体和非实体形式。 两大学派:美国学派:来源于生态学。侧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研究,把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系统生态学基础上,侧重对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稳定性的研究。形成从空间格局分析,景观功能研究,动态监测等一系列方法。 欧洲学派:来源于地理学。主要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土地评价,利用和规划,形成了一套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变化的学科。 第二章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是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斑块:景观最小异质性单元。廊道: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基底:景观中范围最广,相对均质和连通性最强的部分。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的组分构成和空间分布方式。 异质性(difference):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 尺度: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上的细化水平。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明确岛屿的概念:与外界有相对明显的界限;不受外界干扰;内部相对均质;与外界差异显著。阐述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遵循那个公式。物种丰富度取决于两个过程:1.物种迁入 2.物种绝灭,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面积,隔离程度和年龄有关。 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物种在传播能力上和岛屿隔离程度上的差异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 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小,种群则越小,种群灭亡的概率也就越大。 异质种群(mata-population):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经典型大陆岛屿形缀块型非平衡态中间型或复合型种群 经典型:由很多生境和大小,形态相近的缀块组成。灭绝概率相同 大陆岛屿形:由少数很大的斑块和许多面积很小的斑块组成。大陆斑块经常起到库的作用。

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物理B第二次月考

东北林业大学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 大学物理B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答题要求: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答在题签上无效。 常用数据:6931.02ln 1038.131.81 2311 =??=??=----K J k K mol J R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请将答写在答题纸的表格中)。 1、某物体按余弦函数规律作简谐振动,它的初相位为2/π-,则该物体振动的初始状态为 (A) x 0 = 0 , v 0 > 0 (B) x 0 = 0 , v 0 < 0 (C) x 0 = 0 , v 0 = 0 (D) x 0 = -A , v 0 = 0 2、已知波源的振动周期为4.00×10-2 s ,波的传播速度为300 m ·s -1 ,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则位于x 2 = 16.0 m 处质点超前于x 1 = 10.0 m 处质点的相位为 (A) 2π (B) -2 π (C) π (D) -π 3、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总能量为1E ,如果简谐振动振幅增加为原来的3倍,重物的质量增为原来的3倍,则它的总能量2E 变为 (A) 1E /9 (B) 1E /3 (C) 31E (D) 91E 4、关于振动和波, 下面几句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有机械振动就一定有机械波 (B) 机械波的频率与波源的振动频率相同 (C) 机械波的波速与波源的振动速度相同 (D) 机械波的波速与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相等 5、图1为一驻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O.B.C.D.P 为同一 波线上的质点,若O 为波腹,D 为波节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O.B.C.D 振幅相等 (B) O.B.C.D 振幅均不相等 (C) C.P 振幅不同,相位相同 (D) B .C 振幅不等,相位也不同 (图2) 6、气体经历如图2所示的一个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中,气体的吸收的净热量为 (A) -900 J (B) 900 J (C) 100 J (D) 1600 J 7、温度为27℃、压强为1atm 的1mol 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经历等温过程体积膨胀至原来的2倍。此过程中气体对外所做的功和吸收的热量分别为 (A) 2718 J 和2480 J (B) 1728 J 和1728 J (C) 2480 J 和2480 J (D) 8726 J 和2493 J 8、关于卡诺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等压过程组成 (B) 循环效率和工作物质有关 (C) 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 (D) 循环效率与热源温度无关 9、 1 mol 氮气,由状态A (p 1,V )变到状态B (p 2,V ),气体内能的增量为 (A) )(2312p p V - (B) )(2512p p V - (C) )(312p p V - (D) )(2 512p p V + x V (L )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得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均是申请学位的基本依据。为了保证我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制定《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一、毕业设计(论文)要求 1.毕业设计 我校本科毕业设计题目必须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要求。说明书中一般包括任务的提出,目的、意义、本课题的现状,提出方案,方案论证或文献综述,并进行建模、仿真、设计与计算(可分为总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几部分),或有实验(模拟实验或仿真实验)调试及结果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结束语等内容。毕业设计要有一定的新意。 2.毕业论文 我校本科毕业论文形式不能是一些文献资料的简单、机械地堆砌。一篇合格的论文应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论点提出要正确,要有足够的论证依据;论点与论据要协调一致,论据要充分支持论点;要有必要的数据资料及相应的分析。概念表达要准确、清晰;论文应结合社会实际,要有一定的新意。 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要求、质量标准和评分标准参见各学院或专业制定的细则。 二、毕业设计(论文)结构 毕业设计(论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封面;②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③中文摘要;④英文摘要;⑤目录;⑥正文;⑦参考文献;⑧附录;⑨致谢;⑩毕业设计(论文)评语及成绩。 (一)封面 封面包括:论文题目、学生、指导教师及职称、学院、专业、年级、班级、工作完成年月。其中专业为设计(论文)作者主修专业的全称。 论文题目不得超过20个字(可有副标题),外文题目不得超过10个实词,要简练、准确,可分二行书写。 (二)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由导师填写,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量的要求在任务书中要明确给出。一般论文字数要求原则上不低于10000字,设计说明书字数要求原则上不低于6000字;参考文献数量20篇以上(其中,外文阅读量3篇以上),外文翻译量根据各学院(专业)要求确定(外文翻译量不包括英文摘要)。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具体要求根据各学院或专业制定的细则执行。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经专业负责人签字(手签)后生效。 (三)中英文摘要(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摘要包括:论文题目(包括中、英文)、“摘要”字样(位置居中)、正文、关键词。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包括论文中的主要信息,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中文摘要一般为40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完全相符。 关键词是供检索使用的,主题词条选取应为通用技术词汇,不得自造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以显著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下方。

树木学期末考试_东北林业大学答案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考试试题A 一、写出下列树种拉丁学名 1、红松Pinus koraiensis 2、圆柏Sabina chinensis 3、紫椴Tilia amurensis 4、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5、紫丁香Syringa oblata 6、糖槭Acer negundo 7、旱柳Salix matsudana 8、山楂Crataegus pannatifida 9、黄菠萝Phellodendron amurense 10、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二、名词解释,并各举一例(每个名词2分,总计10分) 1、双名法:以拉丁文描述特征,即每个植物种名加上种加词组成,后附定名人名称 2、孑遗植物:由于第四纪冰川的作用,许多古老的树种种类消失,仅保留了一部分植物,被称为孑遗植物。 3、壳斗:苞片愈合而形成的碗状器官,通常包着果实。(指壳斗科植物坚果外面或下部呈杯状碗状盘状或球状的总苞,外面常有针刺或鳞片) 4、聚花果:如果果实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来,花序也参与了果实的组成部分,这就称为聚花果。 5、圆锥花序:长花轴上分生出许多小枝,每一小枝自成一总状花序。 三、填空题(每空0.5分,总计10分) 1、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和竹类)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特性、 2、恩格勒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和哈钦松系统。 3、世界上五大观赏裸子植物是金钱松,雪松(松科),金松,北美红杉(杉科)。南洋杉(南洋杉科) 4、板栗、枣、柿树。 5、马尾松、杉木、柏木。 四、单选题 DDBDC 备注:此答案是我自己参考课件查阅资料整理的,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大家查书确认一下。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 副本 (2)

一、名词解释: Porosity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 Landscape boundary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Ecotone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Grain size粒级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度 Contrast 景观对比度指相邻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 Langscape heterogeneity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Venturi effect狭管效应(瓶颈效应) 能量和物质在通过景观的狭窄地带时流速改变 Landscape change景观变化是研究景观在各种内弯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也称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 Disturbance 干扰剧烈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能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的相对离散性事件。 Frequence 干扰频度指同一地区同一植被或同一景观内,单位时间某一干扰发生的次数。 Return interval cycle or turnover time干扰重发间隔指一个地点相邻两次干扰间隔的平均年数,为频度的倒数,主要指周期性不明显的干扰。某处100年发生一次火灾,此处每年发生火灾的频度为0.01,间隔为100。 Scale 尺度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 尺度通常用粒度、幅度和范围来表达。大尺度对应小比例尺,小尺度对应大比例尺。 Scaling 尺度推绎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特征的过程,或者通过在不同尺度上的研究来讨论生态结构、过程、功能等景观生态学问题跨尺度特征的过程,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也称尺度演绎或尺度外推(scale extrapolation)。内容:尺度的放大或缩小(改变粒度或幅度来实现);系统要素和结构随尺度变化的重新组合或显现;根据某一尺度上的信息,按一定规律方法推测研究其他尺度上的问题。 Landscap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 Suitability 适宜性也称适宜度,是一定土地单元的某种特殊利用方式与其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一种量度。 Suitability analysis适宜性评价指相对于特定生态过程的景观潜力和景观利用合适程度的综合评估。 Landscape ecological evaluation景观生态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 Ecosystem health生态系统健康指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为其特征。 Ecosystem servic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用。替代市场价格法、全变估值法Ecological security,eco-security生态安全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来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 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法是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它是通过核算人类生存所需的生物生存土地面积与该地区所能提供的实际土地面积相比较,判断该地区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 通过测算研究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来测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Ecological capacity生态承载力指一个区域实际提供给人类的所有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总和 Landscape ecologicalplanning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Landscap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景观空间分类就是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域生态功能的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单元确定(以功能关系为基础),类型归并(以空间形态为指标) Wetland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咸水或淡水或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体。 二、填空、选择: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异质性是景观的基本属性。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 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植入斑块、聚居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并可起保护作用,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却集中于一体,区别点在于起作用的对象不同。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最常见、最简单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斑块——廊道——基质 网眼大小:网络线间的平均距离或网线所环绕的景观要素的平均面积。网眼大小在采伐作业和农业经济方面也有一定意义,如适当的道路密度可以减少木材的运输费用,田块的大小也与农田耕作方式密切相关。 景观空间格局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组合格局 均匀格局景观包括:点阵格局、渐变格局、带状格局、交替格局、棋盘格局、网状格局、环状格局楔状格局 聚集格局:群居格局、线状格局、交错格局、放射格局、水系格局、指状格局 随机格局:散点格局、散斑格局、镶嵌格局 景观破碎化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状镶嵌体的过程。 景观间流的运动机制:半透膜观点;关于源区和汇区的观点 景观要素之间物质、能量和物种的流动靠的是五种媒介物:风、水、飞翔动物、地面动物和人。 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方式巢区活动散布迁徙 动物分布格局的一般规律 1、在多数情况下,大片同质性地区不适宜动物生存。 2、廊道与动物运动的关系决定于廊道类型和动物种类。 3、动物巢区通常呈扁长形,有时呈线条形。 4、景观异质性特征在景观功能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景观的一般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 山地森林对河流的作用:1、维持景观稳定性和保持水土;2、维持河流生物的能量和保持水土;3、维持河流良好的水文状况;4、维持河流的良好水质景观阻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生态流通过界面的频率;界面的不连续性;景观要素的适宜性(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各景观要素的长度 景观关键点: 1、具有重要内容或源地效应的部位,或者不同寻常的地物。 2、变化较频繁的区域,特别是生态敏感区,以及那些一旦受到干扰就长时期得不到恢复的区域。 3、各种形式流交汇的地方。 解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而带有明显不同的文化色彩,同时也对生活在景观 中的人们的生活习惯、自然观、生态伦理观、土地利用方式等文化特征产生 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景观文化性原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人的景观感知、认识和准则影响景观并受景观的影响 2、文化习俗强烈的影响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 3、自然界的文化概念不同于科学的生态功能概念 4、景观外貌反映文化准则 判断景观变化的标准是 1、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成为景观基质。 2、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 部空间格局的变化。 3、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有五种穿孔分割破碎{影响整个区域/一个斑块} 收缩磨蚀{单个斑块或廊道} 整个区域的连接性随着分割过程和破碎化过 程的增强而减小。 按干扰的作用强度划分轻度干扰适度干扰严重干扰极度干扰 常见的干扰现象有火干扰放牧土壤物理干扰土壤施肥践踏外 来物种入侵人类干扰等 影响干扰发生及效应的因素:群落组成及结构;立地条件,影响干扰的发生 及严重程度;植物的生态对策;景观特征 土地分类法、传统的景观分类法、景观生态分类法的区别联系 1、土地分类法即发生法强调属性至上,把土地划分成性质相对一致的空 间单元,但较少考虑到土地的空间形态,从而使空间单元的边界难以确定。 2、传统的景观分类法强调空间形态和空间异质性组合特征,并没有考虑 景观的本质属性 3、景观生态分类法不仅考虑景观的自然属性,同时也考虑景观的空间形 态的差异。 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子原则、实用性原则、等级 性原则 景观生态分类的一般步骤 1、目标定位与资料收集 2、景观特征提取与分析 3、分类等级和主导因子确定 4、样点确定与野外调查 5、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的建立 6、精度评价与结果校正 7、景观生态分类图制作 适宜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 景观分类与制图是基础 景观生态评价表现:1.根据一定的标准评价;2.是一个系统分析过程即必须 做出事实判断;其本质是对景观功能价值进行判断。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气候地貌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土地利用格局 变化等 适宜性评价的一般步骤 1、确定生态规划区范围,明确适宜性评价的具体目标 2、将规划区划分网格,分别进行生态登记 3、根据评价目标确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4、各单因子指标量化,或者建立各单因子指标适宜性模型,制定生态适宜 性评价标准 5、适宜性综合评价,同时给出每一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适宜性图 生态安全评价框架模式压力——状态——响应 (pressure-state-response,P-S-R)[北京市:p:能源方面,s:大气、水、土 壤、生物,r:新技术和投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 (drivi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 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 1、规划目标与范围确定 2、资料收集与景观生态调查 3、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4、景观分类与制图 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6、景观功能区划分 7、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2.整体优化原则 3.特殊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一个生物圈保护应由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组成 理想的农区景观生态规划应反映农区景观资源提供农业的第一性生产、保护 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方面的功能。 Eg:南方丘陵地区多水塘体系景观模式,控制富营养化现象。符合景观生态 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星状城市景观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目标: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 绿地是城市景观中最重要的生态要素,一般通常用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地覆盖 率来衡量城市的绿化水平。 生态旅游区景观格局基本面貌是点(斑块)、线(廊道)、面(基质)的分布 状态旅游景点或景区以及空间斑块的形式镶嵌于具有不同地理背景的旅游 区基质上,旅游线路则是用以上连接景点或景区,以及对外交通的廊道,廊 道之间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 湿地景观特点:1)过渡性2)多样性3)生产力富集性4)坏境脆弱性eg: 我国成都活水公园展示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新工艺。包括:厌氧池、 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养鱼塘系统以及连接各个工艺的水流雕塑和自然水沟。 三、大题: 1.试论述物种共存和斑块动态的平衡观点和非平衡观点。 答:平衡观点是从Gauss的竞争排除原理出发,以生态位分化作为物种共存 的基本机制,这个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两点:(1)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 种,将产生种间竞争,一个种将被另一个种所排挤,最后将由一个种占优势。 (2)由多物种组成的稳定群落必须是由生态位不同的种组成。正是由于多 物种在生态位上的千差万别,才使很多物种得以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另 外,在看来是一致的生境中,实际上是由许多微生境组成的,在一个微生境 中,对资源要求相同的种会互相排挤,但从总体来说,确是多种共生。 非平衡观点并不反对竞争排斥原理,但认为由于干扰的存在,竞争排斥 不是通则,而是某些局部特点;干扰是维持物种共存的主要机制。竞争排斥 原理在自然界中能否普遍发生存在三个基本前提:(1)确实两物种在同一时 间中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2)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3)要一直等到一 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个物种所需的时间为止。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极端不稳 定性,并有天然干扰存在,因此就达不到竞争排斥,另外竞争排斥原理是以 闭合群落为基础的,而真实的群落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群落。正是由于这些 干扰的作用,所以中等干扰假说特别强调干扰在维持物种多样性中的地位。 干扰起的作用与竞争平衡正好相反,有下述三个特征:(1)干扰可创造一种 有利于竞争力弱的种的环境条件;(2)干扰频度如果比竞争排斥所需的时间 短,就可以防止竞争排斥发生;(3)干扰斑块如果在空间上接近于正在发生 竞争排斥的斑块,就可使被排斥种迁移到本斑块来。 2.谈谈你对“景观”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园林规划中的指导意义。 答:景观的概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 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 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 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 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 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 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地认识规划 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 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3.试运用实例分析景观生态学的尺度效应。 答:以景观与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 景观要素则强调均质性,即指外貌、结构、功能等方面基本一致的单元; 其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地位是相对的,某一景观要素在某种条件下可 能成为景观;比如我们可以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划分为森林景观、茶园、农 田、河流、居住地等。这时森林景观是构成风景区的一个景观要素,但如果 研究武夷山风景区的森林景观问题,这时森林即为景观,构成森林的马尾松 林、杉木林、经济林、竹林、阔叶林等是其景观要素,这种现象并非说明景 观与景观要素可以任意互相调换地位,而是说明景观现象具有尺度效应。 4、在生态学中,稳定性的含义包含了哪两方面?怎样理解稳定性的尺度? 答:稳定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现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 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任何景观都随时间发生变化,景观的稳定性只有相对的意义。在这里最 为关键的问题是所选取的时间尺度。评价景观是否稳定需要首先假定一个时 间尺度或者说是变化速率,当所观察的景观运动速率大于假定的运动速率 时,认为景观是变化的,反之认为景观是稳定的。 大尺度上景观结构和要素组成的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发生,而小尺度上景 观的变化在短期就可以发生。在景观尺度上,稳定性实际上是许多复杂结构 在立地水平上不断变化和大尺度上相对静止的统一。 5、为什么说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意义。 答:不同的景观具有明显不同的景观空间格局,而景观空间格局是决定景观 生态流的性质、方向和速率的主要因素,同时景观格局本身也是景观生态流 的产物,即由景观生态流所控制的景观再生产过程的产物。因此景观的结构 和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反馈始终是景观生态规划中的重要课题。 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我们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 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 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做到这 一点。 6、与农田毗邻的林带对农田存在多方面的影响,试分析林带如何影响农田 的小气候。 答:(1)风速降低30%——40%;(2)减弱湍流交换,降低农田蒸发,保持 水分;(3)保持积雪,防止沙尘暴;(4)避免干热风(高温低湿且达到一定 风力的天气现象);(5)温度白天略增加,夜间略降低。 7、生态建筑的理念。 舒适健康是生态建筑的基础:健康是生活的保证,舒适是更高一级的生活质 量 高效清洁是生态建筑的核心:无废物排放,无有害生物。 和谐优美是生态建筑的精神境界: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人类建筑坏境与自然界 生物共生、能够均衡持续发展的文化体现。 8、住宅生态化的知道思想:生态住宅的思想基础——人类居住的生态学原 理,生态住宅的文化基础——人类欣赏景观的非现代性,生态住宅的美学基 础——超功利产生美,生态住宅的技术基础——仿生,生态住宅的环境基础 ——美化景观与治理污染结合,生态住宅的经济基础——不同经济收入水平 不同要求,生态住宅的社会基础——人际关系和谐。 9.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 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 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 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 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 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 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10.气候的意义 1、气候通过影响有机体的光合、呼吸作用等生命过程而影响其生长与发育 过程,从而影响其可能生长的种类或生态型等,进而影响由这些种类或类型 所组成的景观格局。 2、气候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从而影响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在同一气候 条件下,不同岩石的风化过程与结果不同,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其风化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很大差别,如石灰岩即是一例。 3、气候影响土壤过程,从而影响土壤对植物供应水分、养分等的能力,同 时控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各种途径。 11.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规划和建设的方法 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种—面积关系和平衡理论 1、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大保护区内物种迁入速率和绝灭速率平衡时, 拥有的物种较多;大保护区物种绝灭速率低。 2、栖息地是同质的保护区,一般应尽可能少的分成不相连的碎片。大保护 区物种存活率高,小保护区物种存活率低,大保护区比几个小保护区拥有较 多物种。 3、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如果要分成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 区尽可能的靠近。这样将增加保护区物种迁入率,减小物种绝灭概率。 4、如果是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等距离排列。这意味着每一个 保护区的物种可以在保护区之间迁入和再定居;而在线性排列的保护区,位 于两端的保护区相隔距离较远,减少了物种再定居的可能性。 5、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用廊道把他们连接起来可能会明显的改进 保护功能。物种可以在保护区间扩散,而不需要越过栖息地之“海”,从而 增加物种存活机会。 6、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保护区应尽可能接近圆形,以缩短保护区内物种扩 散距离。如果保护区太长,当保护区局部发生种群灭绝时,物种从较中间区 域向边远区域扩散的速率会很低,无法阻止类似于岛屿效应的局部绝灭。 12.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 1、景观异质性与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随着景观 破碎等作用导致的景观异质性的增加,生境多样性将提高,种群多样性将更 丰富,物种基因的交流频繁,遗传多样性将增。 2、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物种在异质性的景观中的定居可以是随机 的,但通常是非随机的,即景观异质性愈高,物种多样性也愈高。 3、景观异质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增加,生境多样性也随之增 加,生态系统多样性也随之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