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由与和谐

自由与和谐

自由与和谐
自由与和谐

自由与和谐

今天我要谈的话题是自由与和谐,我感觉到这个问题也是被很多人误解的一个问题.有人经常以为,有了自由才有和谐.比如典型的言论是亚当斯密的言论,他的经济学的主张基本就是这个主张,他认为这个世界,当我们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当我们每个人自由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社会就和谐了,社会利益也最大化了。亚当斯密这个说法是后来被法国巴斯夏后来概括为和谐社会。巴斯夏认为自由市场所构成的社会是和谐社会。那么事情是不是这样的呢?是不是自由了,就和谐了呢?我想也许事情是恰恰相反。这个自由市场不是一个和谐的经济、和谐的社会,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充满冲突、充满矛盾、充满残酷斗争的这么一个社会,那么究竟哪个正确?我们可以先讲一个小故事。

我这个故事是想讲一讲杨白劳和黄世仁的故事。我不知道诸位知不知道中国革命史上这对著名的冤家。黄世仁是大地主,杨白劳是贫雇农,杨白劳欠了黄世仁的粮食;黄世仁要抢走他的喜儿,黄世仁和喜儿的男朋友大春一起反抗黄世仁。这个故事是明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合法性。但是如果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看的话,这个故事就有另外一种讲法:黄世仁和杨白劳完全可以理解为市场经济当中的两个独立的交易者,自由平等独立的交易者,两个市场经济当中的主体。他们在身份上是平等的,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但是地位不平等,因为黄世仁有钱有粮,而杨白劳无钱无粮也无地。某一年的春天,杨白劳家里头揭不开锅了,就找黄世仁借粮食。黄世仁说借一石还两石,杨白劳觉得利息太高,黄世仁说不行的话你去再走一家,问一问。杨白劳于是就去问了赵世仁、张世仁、李世仁、马世仁,问了一堆有钱有粮的地主。他们都说现在这个年头借一石还两石的,这叫市场利率,也许是高了点,但是这是市场利率。杨白劳这回明白了,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不是黄世仁故意要欺负我。想想黄世仁家离我家还比较近,我还可以省一点运费。

这样杨白劳又找黄世仁借粮食。这回我明白了,您是好人,您没想要欺诈我,您就老实地开了价格。我愿意在你这里借粮食,就是借一石还两石,黄说好,这不错,你明白就行。可是我还有第二个条件。就是我需要你找担保,杨白劳想找担保哪里找去?想来想去找不到担保,那有什么办法呢?黄世仁说,还有别的办法,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抵押的?杨白劳想我家徒四壁,哪里有东西可以抵押呢?黄世仁启发杨白劳,你们家的喜儿是否可以做抵押?这时候杨白劳想想还真是没办法,如果说不用喜儿抵押借粮食,意味着春天父女俩都得死。如果用女儿作抵押,落得好夏天粮食长势喜人,秋天粮食丰收,父女俩到了秋天都能保命。至少可以活过这个夏天。想来想去还是把喜儿抵押出去了。当然诸位可能会有不同意见。说人怎么可以抵押呢?人可以抵押说明市场发展地比较充分,如果人不能做抵押,说明这个市场还是有限制的市场,还是有管制的市场。那个时候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比较完备,要素比较充分,所以喜儿就被抵押给黄世仁了。

结果夏天一场旱灾把粮食给晒死了,到了秋天杨就还不起粮食。还不起粮食,黄说喜儿是不是该做抵押品抵押给我。可是这个时候喜儿缺乏契约精神,黄世仁杨白劳他们俩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双方是有契约精神的。可是喜儿是未经教育的,喜儿觉得自己是杨一手带大的,父女情深,怎么能够随便抵押给别人?喜儿缺乏契约精神,也把杨白劳给感动了。父女俩抱头痛哭,就不想履约。黄世仁还是个守法公民,他一纸诉讼就把杨告到县法院。县法院一看,这白纸黑字,契约在先,那喜儿就得抵押。可是县法院说我们事情太多,警力紧张,我们执行庭的人都忙不过来,能不能派你们家私家保安去执法?所以这时候黄世仁说那好吧,我

也为县政府做点贡献,我给你们节省点执法成本,就派穆仁治去了。穆仁治到了杨白劳家里,就要抓喜儿,当然抓这个词是否恰当,总之是要以喜儿作为抵押品。喜儿不干了,双方就发生了肢体冲突。今天这说话要求学者得公平客观,不能带感情色彩,所以不能说去抓,只能是执法,不能说穆仁治要打喜儿,只能说是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可是这么一来,穆仁治的理由是,我在强制执行,你这肢体冲突是抗法,你是暴力抗法,最后喜儿被带走了。带走的当天晚上,黄世仁当然很高兴,可是杨白劳生闷气,粮食吃光了,喜儿又被带走了,后半辈子的生活怎么办?别说后办辈子我明天的生活怎么办,前半辈子都干什么了?越想越生气,契约精神消失了,到第二天五更的时候,一把火烧了黄世仁的家,把黄世仁一家都烧死了。这就是搞了恐怖主义。相当于孟买的恐怖分子冲进了五星级酒店杀人。或者就像是世贸大楼的驾机者撞毁了世贸大楼。这个故事是对市场内在机制的典型解释。

我们首先看春天。春天黄世仁得到了杨白劳未来的承诺,杨白劳得到了黄世仁借给他的粮食。一方可以活命,另一方得到了未来的契约了,双方各得其所,那叫双赢,那叫和谐。可是秋天出现的结果是一方输了,另一方赢了。转成叫零和博弈。当杨白劳一把火烧了黄世仁家的时候,双方就进入双输,你看黄世仁被烧死了,可是杨白劳也被逮捕了,要被枪毙掉,这不是双输吗?这个和谐双赢的市场经济怎么会转到这个双输的恐怖主义的结局呢?要害在于春天达成交易那一刻,静态来看、现象上看是双赢,实质上讲本质上讲是黄世仁处于强势方,杨白劳处于弱势方,强势方可以剥夺弱势方,利用自身的优势剥夺弱势方。秋天的结果在春天那一团和气在双赢当中已经就注定了。如果亚当斯密在这里,巴斯夏在这里,他也会同意我这个推理,市场经济静态时双赢的,动态是双输的,最后的结局是同归于尽的。

诸位也许觉得我这种说法有点夸张。怎么会自由市场通向恐怖主义通向同归于尽呢?大家仔细去体会,自由市场当中一切看上去都是文明的,只有一个环节是野蛮的,比如说我们去商店里买衣服,那气氛真叫文明,灯光明亮、导游热情、款式随挑,然后小姐还特有耐心一款款给你介绍,你还可以不要走人,整个过程非常文明。但是就在达成交易的那一刻,当你用1000元买下一套西服,实际上你可能就被宰割了一刀,这套西服也许只值2、300元。当你觉得穿着这套衣服可以见同学、找工作的时候,你觉得很值得的时候,售西服的那方可能就在窃喜,这叫买的不如卖的精,买卖双方自由交易的结果是强者悄悄利用剥夺了弱势方。再比如说我们在自由市场上买菜,这个市场上管理规范,公平秤就在旁边放着,不能短斤少两,这一切同样是文明的。可是要害在定价上,如果说茄子刚上市,茄子的价格就可以定的比较高,只有少数富人能够买得起,定价高对强者有利,对首先种出茄子来的农民有利,这个农民成为强者了。而富人看上去比较有钱是强者,可是这个时候又成了弱者了。可是下一环节茄子大批上市,哪怕连穷的人也能买的起,然后种茄子的茄农就倒霉。也就是说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种供求关系根本是种力量对比,这种力量对比是对供不应求的供方有利,对供过于求求方有利,任何时候供求双方的力量都是不平等的,都是有强弱之分的,无数强和弱的自由较量的结果是什么?是强者越强而弱者越弱。你想每天有多少交易在发生,每天要买菜买米买油买茶,每天要有衣服有暖气,每天要有各种各样生活必需品,我们还要上学买房子,所有这些环节都存在弱肉强食,其结果就是存在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之后就会发生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弱势的一方就会联合起来去剥夺弱者。强者利用资源优势去剥夺弱者,这个就叫以暴易暴。所以就按这个推理逻辑,大家会发现市场经济静态来说它通向双赢,静态的来说它通向各方利益最大化,静态来说它通向帕累托最优;动态来说通向弱肉强食的食物链,通向一个阶级斗争的结局,通向一个恐怖主义的结局。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不完全如此。对了,不完全如此。因为还有政府在,政府给你托底。政府和市场相比,实际上是相对更加文明的。因为政府的运行规则叫一人一票,市场的运行规则叫一钱一票。怎么讲?市场经济当中的巨大的不平等,可以由政府的二次分配去缓和去调节,这样才削弱了市场经济内在的冲突性。如果单有纯粹的市场经济,这个社会会迅速高度两极分化。不知道诸位同意不同样?这个正像伽利略的惯性定律。如果没有摩擦力一个物体将永久的运行下去,因为有摩擦力存在。同样如果没有政府没有道德其他摩擦力存在,让市场经济自由下去,它会迅速通向两极分化。我和别人的说法不一样,别人说市场经济是很好的,只是偶尔有缺陷。在我看来,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带有罪恶,只不过因为人类的自私暂时还没法消除,所以市场经济暂时还有它存在的价值。那这里头更更进一步说到一个问题,说市场经济虽然在本质之处是野蛮的冲突的弱肉强食的,但是市场经济毕竟也给我们日常生活以很多方便和自由啊,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能强买强卖。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市场经济给了我们充分的选择和自由。没错,是给了我们充分选择上的自由,这种自由也是可以说市场经济给我们设置下一个非常美丽的陷阱非常美丽的圈套非常美丽的诱惑。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自由的确是很多的,不但是市场的自由,还有其他种种言论自由、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等等,看上去有了一切自由,但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是谁有能力利用自由、操纵自由,谁有能力拒绝自由的伤害,谁没有能力拒绝自由的伤害。比如我是个工人,我到市场上去找工作,我找张老板,张老板说工价是500;我找李老板,李老板说工价是550;我找孙老板,孙老板说工价是490。可是我分明感觉到这点钱根本不足以养家糊口,这点钱根本不足以报偿我的劳动,可是我第二天没饭吃,第二天没有饭吃的情况下,再低的工资我也得接受,甚至没有工资只给口饭我也还得干,所以弱者自由非常有限。除非弱者说我宁死不屈,我宁可死,那可以,那你有充分的自由。但是宁可饿死也不去工作的有多少呢?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能够不接受强者侮辱的人又有多少呢?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头。这说的是当你人穷的时候,往往志是短的,这是问题的要害,也就是说看上去说在市场当中双方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实际上是一个穷人往往宁愿失去自己的人格尊严去获得一份工作去获得一份饭碗,这也就是妓女和嫖客之间的关系。嫖客有钱,妓女想要嫖客的钱怎么办呢?那就得卖身了。妓女是不是人格受侮辱了,是受侮辱了,但是下一顿不就有钱了?妓女和嫖客也有讨价还价的自由。按照自由市场的逻辑你就不要说那叫妓女,人家是性工作着性服务者,就跟营业员服务员是一样的,这才叫自由,一旦说人家是妓女就带有人格侮辱的色彩,人家是在工作。你们看自由这个词就可以这么被运用。当这么被应用的时候,不知道诸位是什么感受。

我有个学生在迪拜工作,就是中东地区的迪拜。迪拜大概是阿联酋的首都。他说迪拜有20万中国女人,这20万中国女人当中有1/3大概在干这个事,沙特阿拉伯的迪拜的阿联酋的地区的人,很多人见了中国女人就会问多少钱。他说他作为一个中国男人,在迪拜感觉到无地自容、羞耻极了。中国女人包括中国人整个被外国人看不起,觉得你们没有信仰没有道德什么都卖,可是为什么中国女人或中国男人被外国人看不起,其实只有一个理由,我们都相信了自由主义,我们不管卖什么都是我的自由。不管我是卖彩电、卖冰箱还是卖身体,这样一种自由它能是和谐吗?其实在迪拜工作的那些中国女人,当他们做妓女的时候是不是真的那么心甘情愿的,真是那么自由,是不是真的一点羞耻感都没有?我认为她们还是有的,总有一天她们会反抗,总有一天她们会觉醒,总有一天她们会感觉到这个世界不是人类社会是动物世界,总有一天她们会把一把火把哪个自由市场给烧了。

诸位,如果说大家理解自由这个意义的话,我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个概念来。实际上我们这个社会当人人自私的情况下最后一定会出现这样一个结局,叫越自由越堕落,人人争相堕落。

市场有些书是专门教人堕落,比如《厚黑学》,比如《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比如说《谁动了我的奶酪》,所有都是教人怎样堕落、怎样卑贱,怎样下流、怎么样流氓然后就可以挣大钱。无数年轻人看了这些书,就走上了自由的堕落之路。堕落意味着什么?堕落意味着都堕落的人一定是相互争夺相互冲突不会和谐的,堕落还意味着他实际上不能真堕落,真堕落倒也没有负担,没有痛苦。他又不是真堕落,结果他内心就冲突内心就痛苦。大家说那么我们就干脆真堕落。真堕落你可以没有痛苦,没有错,但是真堕落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真堕落你可能会因为抢不到偷不到而焦虑。你可以自己选。你有道德感可以痛苦,你没有道德感会有焦虑。这样一个社会不单是人与人之间是冲突的,人内心充满了冲突。怎么叫和谐呢?说市场经济、自由市场是和谐经济,它会形成一个和谐社会。什么人听了会觉得比较有道理,是市场当中的强者会感觉比较有道理。所以为什么我们世界上所有的大学、研究所、报刊杂志都在宣传自由主义的好处,都在宣扬自由市场的好处,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那就是大学研究所报刊杂志都是被富人控制的,都是被富人操纵的,都是为富人说话的,都是为强者说话的。可是他们操纵了这个舆论,我们很多人就信,很多人就上当受骗。你要说弱者,这个世界上谁是弱者?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弱者。当我们觉得自己挣了点钱,是白领是蓝领是公务员,以为自己是强者的时候,这你往下比是强者,往上比是通通是弱者、通通被人雇佣,被人奴役被人玩耍。一辈子青春可能积攒了一些家电积攒了一些服装,甚至也许积攒了住房,但是你这个身体实际上是为别人挣更多钱服务的,那些东西是奴役你控制你的诱饵、陷阱。所以说自由市场是和谐市场、和谐经济这种说法是那些强者编出来骗弱者的说法,当我们把这个当真理,当我们把这个当教科书来读的时候,实际上我们都上当都中毒了。

那么好,大家可能会想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自由市场通向冲突,或者痛苦或者焦虑,既然自由市场让我们倍受欺骗,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相信自由市场,为什么我曾经也相信自由市场?就是因为你内心有欲望,容易上当受骗,内心不容易分辨真善美。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沿着自由市场这个路径继续往前说。比如说我们今天自由市场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一般的买衣服买食品买书买钢笔铅笔这种交易,我们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际关系被自由市场所侵蚀、所腐蚀,比如说师生关系逐渐被瓦解。传统中国的师生关系,有师道尊严,尊师爱生,双方各有相互的承诺,师生关系形同父子关系,相互是尊敬的相互是有深厚感情的。那么正因为师生关系是这种关系,那么老师其实也有权利打学生,当发现学生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不上心不成器的时候,老师其实是有权利打学生的。专门有把戒尺放在讲台上,可以打学生,惩戒学生。那么今天当师生关系逐渐瓦解成消费者和生产者关系的时候,打学生的权利是肯定没有了。老师失去打学生的权利是不是就是对学生好?也不一定。老师同时失去的是对学生负责的精神,不需要负责了,反正我讲什么你爱听不听,这是你的自由。你今后成人不成人我管的着吗?老师失去权利的同时他也放弃了责任。另一方面是学生,学生对老师一旦说老师是生产者,学生消费者,那么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消费者的上帝,那么学生就是上帝。既然是上帝,就应该老师听学生的而不是学生听老师的。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听你老师的,老师为什么不按学生想听的来讲呢?什么老师受欢迎,是那种对学生严厉要求的老师呢,还是说给学生打高分,还是说放任听任学生各种坏习惯的发展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呢?当然有些学生内心有道德感内心有正义感,他欢迎对他要求严格的老师。但是可能更多的学生内心没有这么强烈的道德感正义感,没有那么强烈的求知欲,他就愿意轻轻松松混日子,他就欢迎对他没有约束的老师。这样师生关系就逐渐瓦解冷淡,变成真正相互独立的自由的关系,买卖关系。正因为变成这种关系,所以学生杀老师,老师杀学生的情况就会发生,那时候就不再是以教育为目的,是仇恨,是感觉我的青春被你浪费了,是感觉到你破坏了课堂秩序是生气是愤怒,双方相互撕杀。这是和谐的师生关系被瓦解成自由的师生关系的必然结果。只不过有的地方暴露出来了,有点地方没有暴露出来。只不过有些双方还在发生发展阶段,有些

变为现实了。最近不是看到若干起学生杀老师的案例和故事吗?师生关系原来是种什么关系?原来实际上是还有不平等的关系。老师的声音传递到了每个学生的耳朵里,可是学生在想什么?他影响得了周围的同学吗?老师是站在讲台上的,面对所有学生,学生只面对一个老师,双方关系实际上是很不平等的。但如果那个老师是爱学生的,学生是尊重老师的,老师是认真的尽力的去教,投入地教,学生是专注地听课,这是最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可是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个缺点,就是既不平等又不自由。我作为学生一定要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就意味着不自由。本来我可以想想窗外的知了、池塘里的青蛙,那多自由。结果你非要我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那多不自由?本来老师讲课有一搭无一搭有心无心都可以,反正你爱听不听,我照本宣科,我的精力会想想下班以后买菜买什么,晚上给女儿买什么衣服,完全可以把精力分散掉。非要老师集中精力,要热爱学生,要注意学生的目光,看他们听不听得懂,要认真的教,用心地教,老师也不自由,一种不自由不平等的但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富有生命力是富有成长力的,是教学相长,老师能够提高学生也能够提高的,但这种师生关系恰恰是不平等不自由不独立。双方相互不关心,双方相互冷漠,那种自由买卖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平等独立自由,但是老师也没有收获学生也没有收获。甚至师生关系会走到形同陌路、相互仇视,甚至相互仇杀的地步上去。

所以我感觉到,实际上来自西方自由平等独立的理念已经把我们原来和谐的人际关系给瓦解掉了。再比如说甚至我们亲人之间的关系也在被自由平等独立给瓦解了。比如说夫妻关系。今天这个社会离婚率是不是越来越高,单亲家庭是不是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夫妻双方变成平等独立自由的关系了。一旦他们离婚,他们双方就相互独立平等了。家庭婚姻使得男女双方既不平等又不独立又不自由。当双方海誓山盟的时候,当双方说相互热爱对当的时候,当双方说自己的心被对方所牵挂的时候,你看他独立吗?他自由吗?夫妻双方有分工有合作,可是有的分工比较轻松,有的分工比较难,有的可能更多的是家务劳动,有的可能更多的是社会工作,这难道平等吗?也就是说和谐的夫妻关系正像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样,双方相互热爱,双方相互体谅,相互照顾,双方这么做的时候,感情就越来越深,双方就越来越默契,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幸福。但是按照西方的思路来讲,这就不自由不平等不独立。那么瓦解成这种离婚以后的关系,或者即使不离婚,双方在家庭内部叫AA制,这一顿饭你多少钱我多少钱,养孩子你多少钱我多少钱,瓦解成这样一种市场关系之后,按照亚当斯密的概念,按照巴斯夏的概念,似乎社会利益就最大化了。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双方瓦解成这种关系之后,不但双方身心受伤害,而且是子女身心也受伤害,社会利益实际上是最小化。所以我希望诸位去体会一个和谐的关系其实对于其中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可能感觉到不自由,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和谐的社会内在可能是有不平等的,但是这种不平等不意味着可以让强者利益最大化,强势一方总是要关心照顾弱势一方,而只要强者关心照顾弱势一方,弱势一方立刻就变成强势。比如说做父母的关心宠爱孩子,孩子本来是弱者,后来由于父母关心宠爱弱者,孩子想要什么父母给什么,你就会发现父母就转化成了弱者,孩子就成了强者。孩子作为一个强者,对父母愈取愈求,那这个就叫宠爱,宠爱意味着做父母的成了弱者,孩子成了强者,而且成了愈取愈求的强者,自私自利的强者。反过来如果父母爱孩子,孩子也尊敬父母,并没有因为父母对你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而就真的去要什么求什么,这时候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就会形成一种最好的最和谐的父子和母子关系。夫妻关系也是这样,师生关系也是这样。当老师认真教学生的时候,学生时候丝毫不在乎喜笑怒骂嘲弄的老师的时候,老师就成了弱者,老师就会感觉到受了伤害。所以强和弱实际上可以随时转换,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文化就要求强者时时刻刻警惕、注意自己,要去对对方负责任,这样虽然仍然有主导与被主导之分,有强势弱势之分,但是双方关系会越来越和谐,强弱就会转换变换。当老师认真去教学生的时候,学生就越来越有水平,越来越有钻劲。学生就会青出于蓝

而甚于蓝,一旦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就成了强者了。学生超过老师了,需要新的老师来教他。学生成长的接力棒就交到了下一任身上。这样的人际关系,这样的社会是个和谐社会。我们今天社会上也在说和谐社会,到处写和谐社会的标语,和谐社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企业,但是都没有搞清楚要真和谐的社会、真和谐的企业、真和谐的学校、真和谐的家庭一定是内部双方各方之间充满利他主义精神,充满了相互关心和帮助的,充满了换位思考的这种精神。可是诸位仔细想想,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能够换位思考,多少人不是自我中心呢?有多少人能够帮助他人、体谅他人,同情他人,有多少人是想着我们社会变好,而不是想着自己发财致富呢?当我们大家都想着发财致富,当我们都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时候,这个社会一定是充满了无数冲突的社会,一定不会是什么和谐社会。

我把话进一步推进,一旦我们中国社会引进了西方这样一种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思想,引进了这样一种弱肉强食自由平等相互独立的西方思想,我们这个社会一定会瓦解成为高度冲突瓦解分化的社会。大概庄子说过,有一个东西叫混沌,没有七窍,后来有一个聪明人,给混沌装上了鼻子眼睛耳朵嘴巴身体的感官,结果是七窍生而混沌死。自由平等独立这些概念就是西方社会的概念,当这些概念被引进到中国社会,中国本来是和谐幸福的社会。被自由平等概念这七窍一照一描似乎就分解了,似乎就精细了,似乎就独立了,似乎就清晰了,但是幸福就不存在了,和谐也就不再存在了。所以说我们今天中国社会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把西方的平等独立自由的自由主义思想作为我们今天社会的潜意识,成为无意识。本来中国社会对人性的自私,人性动物性的一面是有批判和防范的,但独立平等自由这些概念就把人的自私性充分地释放出来,所以才会造成我们诸多的问题困惑。也就是说根本不是像一些西化派所说的,说中国的问题是西化不够。在我看来,我们的问题是我们西化过度。西方社会是不是真的像中国社会自由平等独立的概念那么深入人心?我看真不见得。因为西方社会还有一个非常不平等的东西,那就是基督教。

基督教说,上帝高高在上,所有世人都是有罪的,要忏悔。基督教这个思想意味着既不独立不平等不自由。自由主义本来就是要对抗基督教的。但是相互对抗也就意味着相互制衡,西方社会唱赞歌、念圣经,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它对独立自由的迷信,可是我们中国社会今天是只有自由平等独立这些概念,没有相应的信仰思想体系道德体系,能够对我们这种放纵的自由起到约束和平衡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哪一个国家是最自由的国家?已经不是美国,不是英国,不是法国,而是中国,所以才会让我们那些中东的朋友看不起。有信仰的人有道德的人来看我们这个堕落放纵的社会,就会觉得我们这里是动物世界。本来我们中国在世界上是很受尊重的,受尊重不是因为我们富有,而是因为我们有人格尊严,受尊重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有感情有幸福有和谐的社会,是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扶弱抑强,我们是真正的文明的社会,是有信仰有教化的社会。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就变成了一个蛮夷社会。“蛮夷”这个词本来是华夏为周边未开化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的一种称呼。今天在整个世界而言,蛮夷社会已经是中国社会了。进一步推进,西方自由思想,不仅影响到了我们的市场、经济生活,影响到了我们的师生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而且进一步在影响其他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思考实践。比如说,自由与和谐在艺术领域的对比就极其明显极其强烈。诸位不知道有没有体会过,西方的当代艺术就是一个以自由作为核心作为灵魂作为指南的艺术。啥叫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在我们眼里其实就不是艺术,艺术应该是和谐。当代艺术是自由,诸位讲一个例子,一把精美的小提琴,“咣”往地上一砸,然后砸成无数碎片,把无数碎片再随机黏贴到画布上,这个就叫自由的当代艺术。诸位一定很奇怪,砸碎了的小提琴往画布上一贴,怎么是当代艺术呢?怎么是艺术呢?要害就在于一旦把一把精美的小提琴砸碎,它的每一部分是不是就独立了?是不是就自由了?比如说琴弦独立了,比如说调琴弦的把独立了,比如说

木片从木头里头独立出来了,这个一旦独立出来后,这个时候你就再不能说琴弦最重要,木头相对次要,木头和琴弦就完全平等了。所以说一把小提琴砸到地上,每一部分都变得独立平等自由了。可是艺术有吗?是没有的。西方当代艺术,无非是在高度强调自由,要我看,这种艺术不是美是丑。这种艺术我随便都可以创造,你不是砸小提琴吗?我砸杯子行不行?把杯子砸碎了然后拼贴起来,这不就是当代艺术吗?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当代艺术家,那些花百万美圆千万美圆去买一幅当代艺术作品的大资本家,实际上一个个都是傻瓜蛋,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其实不是艺术。我们无数个艺术院校的年轻人,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就以当代艺术是艺术,其实是在倡导西方社会的灵魂,就是自由。这我们就可以看得更清楚,其实西方人思维是极其极端的。连艺术这样需要协调合作的这么一个东西,需要每一笔每一画都要协同,才能成为艺术的东西。他也可以搞笑,弄成这种砸小提琴的东西。再说了,这个传统诗歌非常优美,讲对仗工整排比平仄韵律,比如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意境那神韵就出来了,其中一个字都不能动,它才构成一个艺术作品。动其中任何一个字,意境就消失了。可是按西方人的思想,那意境就构成对诗里头每一个字的专制,那字就不自由。所以西方人怎么解释,西方人就随便写诗,他就让每个字从句子里独立出来,每一句从每个段落独立出来,让每个段落从整首诗歌里头独立出来,最后成为让字胡乱拼接,也就是说一只猴子从字库里头随便捡一些字出来,就能形成诗歌。国内就有些人专门干这种事情,他写的诗大家都不懂,没有任何平仄韵律对仗,但他说我这是现代艺术,实际上你要看穿了那就不是艺术,是狗屁你就明白了。所以整个当代艺术无论是绘画还是诗歌还是人体艺术,统统是一堆垃圾,臭不可闻的垃圾,正是在这堆垃圾面前,你才知道西方当代艺术是多么苍白多么虚弱多么无力多么缺乏生命力。当代艺术靠什么出名,靠的是一些大老板去炒做。为什么大老板去炒作,他们其实根本不懂,他们只不过说,有人在吹捧我们就跟着吹捧,制造一个拍卖市场。按照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黄河清的说法,当代艺术价格为什么买这么高,是因为有个3M党在操纵。什么叫3M党?第一个M叫博物馆,就把这堆垃圾往博物馆里头放,就强奸观众的艺术审美能力。你不是觉得和谐是艺术吗?我就把这堆狗屎往墙上贴,说这是艺术,就要强奸你的艺术观点。这叫起的作用。第二个叫MARKET市场,市场是干什么的,市场是是专门买卖,把垃圾拍卖出成百万千万让你震惊,最后乖乖地吧这堆东西领回家去。第三个M叫MIDIE,就是媒体。

如何摆脱了小提琴似的专制,如何体现了自由奔放的精神。最后说着说着读者也就被迷惑了。所以这3M就这样生生的强奸全世界人们的审美观念。这叫自由啊。诸位是否体会到自由就不和谐,和谐就不自由,那么大家到底要什么?你要自由还是和谐,要堕落还是崇高?进一步思考是这样,人生其实有两种自由,第一种自由叫形式自由,第二种自由叫实质自由;第一种自由叫身体自由,第二种自由叫心灵自由;第一种自由叫起点自由,第二种叫终点自由。第一个叫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当我们想干什么干什么的时候叫形式自由。当我们随便说话随便做事,不考虑任何人的眼光,不考虑任何后果,这个我们就有了形式自由,西方人强调的自由主要是形式自由,话随便说,事随便做,随便办企业,随便开公司,随便报报纸,随便创业,随便写书,当然随便讨价还价,自由地讨价还价,这个就是形式自由。但是这个是形式自由,但是没有实质自由。我可以随便创办报纸,但是你不知道怎么把报纸卖出去,报纸办起来没有人看就没有实质自由,真要办报纸就要要懂得顾客读者的心理,广告商的心理,要懂得印刷技术排版技术,要懂得编辑记者的心理,要了解社会迎合社会的潮流,你懂得了这一切复杂的规则,你才真正有创办报纸的真正自由,实质自由。

比如说什么叫起点自由,起点自由就是当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时候,我们在起点上是一致的。就像机会平等一样,我们都可以竞争,你可以和我讨价还价,我也可以和你讨价还价,

我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起跑。可是结果呢,你的身体强我的身体弱,结果是你可能把我吃了,你可能剥削了我压迫了我,所以我拥有交易的起点的自由,但是在终点之处我就被套牢了。这在股票市场上最明显了。怎么讲?我可以自由的买卖股票,随便买卖股票,但是你不掌握信息,不懂得庄家怎么操纵市场,结果你就被套牢,你就失去终点自由,后悔莫及。这就是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起点自由和终点自由之间的差异。人生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懂得它的复杂性,你就会逐渐会游刃有余,那就是实质自由;如果你觉得人生是很简单随便玩游戏,但是你就只有形式自由。你看那个小孩子,小孩子如果不懂得交通规则的时候,过马路就可能撞死,当他懂得了交通规则后。他就可以自由的过马路,这也叫起点自由和终点自由、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过马路这么一件小事情尚且要学习,人生怎么和谐怎么幸福,难道就不需要学习了吗?

第三层次的身体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作为个人,可以放纵欲望,可以想吃什么吃什么,暴饮暴食,这是你的自由,这是你的身体自由。你也可以天天睡懒觉,这也是你的身体自由,想怎么舒服怎么舒服,想怎么轻松怎么轻松,这是你的身体自由。但是会产生什么?暴饮暴食的结果是进医院;天天睡懒觉的结果,是身体垮掉了。你有自由吗?是没有的。你放弃身体的自由就意味着节制欲望节制饮食,意味着就要每天早晨勤锻炼勤活动,这时候你的身体是不自由的,要受你的意志支配,受你的思想支配,可是这个时候你却有了心灵的自由。当我们掌握这个社会的规律,当我们认识到他人想在什么的时候,我们再要去办事就比较容易办成。你要不理解他人在想什么,他人在做什么,他人需要什么的时候,你想办事就办不成。所以懂得心灵的自由远甚于身体的自由,懂得实质自由远重要于形式自由,懂得终点自由远重要于起点自由。我们才懂得了自由的精髓,但是这种自由是东方式的自由不是西方式的自由。不是西方自由主义者讲的自由,是比较接近中国得道者的自由。什么叫得道?得道就是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运用自如的时候你就得到了人生的道社会的道世界的道,我们讲大道人生,就是要掌握道,掌握真正的规律,认识真正的规律,然后赢得一个心灵自由实质自由终点自由的社会,而这种重点自由实质自由心灵自由,恰恰是整个社会得以和谐的前提。也就是说东方式的自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西方式的自由,是导致社会冲突的。那么诸位一定要明白,我们今天社会东方式的自由是没有多少人是懂的,大家都崇尚推崇西方式的自由,我认为不把西方式的这种形式自由、身体自由和起点自由批透,我们不可能真正拥有东方式的自由,所以要认识身心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要懂得西方自由对我们和谐的破坏作用。

浅谈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浅谈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发表时间:2008-12-17T11:34:46.15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谢连华 [导读]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以“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为首,这就清楚地表明了法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以“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为首,这就清楚地表明了法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法制与和谐社会的概念 法制是指在某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包括制定者和执行者本身。政府及个人的行为必须是法律许可的,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凌驾法律之上。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都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法制即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法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法制所维系的“秩序”是和谐社会形成的标志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秩序”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现象,包括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法制所维护的秩序主要是指社会秩序,它意味着一种有序的社会状态,这种有序性是通过正常的社会关系的稳定性、社会结构的有序性、事物运行的规范性、事物发展的程序性、事件的可预测性等表现出来。 和谐是一种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必定是运行有序的社会,社会运行有序体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社会纠偏机制能够及时发挥作用。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社会的和谐除了要有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还要有运行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秩序是建立在“现代的稳定”(动态的稳定)之上,即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 法制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法制的功能和使命就是通过有效地解决纠纷、防止纠纷来形成和维持秩序。第一,法制能有效地解决纠纷。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追求,这种差异在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人们之间的冲突和混乱,如果有大量的社会冲突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秩序无法形成,更谈不上社会和谐。第二、法制能有效地预防纠纷的发生。法制不是万能的,因为它不可能防止任何具体纠纷的发生。 (二)、法制所保障的人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人权概念是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它的深刻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人权,作为一种道德权利,它表达一种正当合理的要求,即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作为一种法律权利,它描述以种制度安排,其中利益得到法律的保护,选择受到法律效力的保障,商品和机遇在有保障的基础上提供给个人;人权更是一种实有权利,即实实在在的实现权利,它的实现除了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还要有法律的确认和保障。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基础。社会是由不同个人、群体、阶层构成的,在这个共存共生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但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协调、合作和互助,这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原则。人类能够更好地同生共存的基础在于人们享有其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比如尊重人性、保障人权、捍卫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这些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因而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和遵守,社会通过自由、平等与竞争使人们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个社会只有尊重和保障人权,使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成为社会的积极主体,每个人就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整个社会具有和谐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法制是实现人权的可靠形式。实现充分的人权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而它作为法制的价值取向,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才可能有理论变成现实。首先,法制为人权的实现提供法律依据。人权在本质上属于国家内部管辖问题,如果得不到法制的确认与保障,人权便无法实现。只有通过一国法律的确认和保障,在人权受到侵犯的时候,才能依法受到保护,才能依法对侵犯人权的行为予以制裁;法制规定的一套严格、完备、科学合理的司法救济程序,为人权的实现提供了明确的方法和途径。其次,法制为人权的实现提供了相关的体制、机制保障。人权的实现必然要求建立保障人权的体制,必然要求有一个实现人权的运行机制,而这种体制、机制,也只有依靠法治才能予以建立。 (三)、法制所维护的正义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前提 正义,同公平、公正、合理等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在伦理学意义上,正义要求人们各得其所,满足其合理的、公正的需要和要求;在政治、经济上,正义指一种与社会发展的理想相符合、足以保证人们的合理需要和利益的制度,他的实现与否取决于社会制度的保障。 维护公平与正义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人类社会是一个利益互动的社会,《史记》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忘。”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使我们人类社会既存在着利益的一致,又充满着冲突。一旦社会的尖锐利益冲突演化成剧烈的政治冲突,社会和谐就随之失去了制度的保障。所以,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治是实现正义的有效方式。正义作为法制的宗旨和目的,其本身就蕴藏于法制的丰富内涵之中,法制只能实现全面正义才能找到其合理的位置。和谐社会的基本形式是人与人的和谐,其核心的问题是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权益,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力。 (四)、法制所追求的效益是和谐社会形成的目的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效益的基本含义是: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一个有效益的社会,就是能够以同样的投入取得比别的社会更多的有用产品,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社会,亦即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优化的社会。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或调控方式,责无旁贷的富有这样的经济与社会宗旨:有利于人的解放与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与提高,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保护、合理的配置及高效利用。 追求效益是和谐社会形成的目的。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作者:陈晓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中华名族名人辈出,文化荟萃,具有极为可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继承儒学精髓,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的 举措,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思想广阔,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思想 基础,那么,追究儒家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和谐”要先了解何为儒 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确立及儒家文化的发展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前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并且,也由此奠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其中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学说体系。 追究其渊源,儒家学说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 百家争鸣中重要的一家,居于世家之首。并且后来著有《论语》、《孟子》、《荀子》等著名著作,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儒家思 想从狭义上理解,是指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源 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但无论是从狭义上还是广义上理解,有 三点是共同,即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 无过之而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提出“德治”、“仁政”和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养,这些思想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

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春秋时期怒国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学家, 孔子提出的思想中的“礼”、“仁”、“中庸”构成了孔子思想体 系的核心,孔子从“礼”出发,发展了“仁”的思想,总结出自觉 的“中庸”观念体系,因而是儒学发展成为了一宗学派,“礼”的 观念只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和综合,而“仁”和“中庸”则体现了 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孟子,战国时期人,孟子得以发展和扩大了儒家思想文化,他 的思想是“孔子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及世界的 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孟子》一书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而“仁政”的提出的根据是人性善,并 且一直影响着孟子的整个思想及人生的处事态度。 荀子处于百家争鸣的晚期,以儒学为基本立场,兼诸子百家的 思想,形成了一种比较开放的儒家学说,综其三大儒家的思想,都 离不开“和”、“仁”、“德”的思想,因此,对后世的影响较为 深远,儒家思想称为现代思想的基础,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 想基础。 一、儒家思想中“和”的观念 “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的观念,早期的《尚书》、《诗经》、《国语》等重要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和”这一个名词及 思想观念。大体而言,“和”既有天道观的意义又有人道观的内涵,从天道观上看,“和”主要理解为事物的生成、运行、存在的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成人高等教育 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所学专业:2014级小学教育本科班 学院(函授站):文学院 学生姓名:xx 指导教师:x老师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目录 摘要 (3) 引言 (4) 1、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概念 (5) 2、和谐的哲学内涵 (5) 2.1人与自然和谐 (5) 2.2人与人和谐 (5) 2.3人与自身和谐 (6) 2.4人与社会和谐 (6) 2.5国与国和谐 (6) 3、和谐的基本特征 (6) 3.1包容性 (6) 3.2差异性 (7) 3.3互补性 (7) 3.4平衡性 (7) 4、和谐的核心功用 (8) 5、传统“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8) 5.1“和而不同”与独立文化价值 (8) 5.2“兼容并包”与文化融合精神 (10) 5.3“和实生物”与多元文化内涵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内容摘要:正一切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都是由一些相对稳定的思想元素所构成的。这些思想元素对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奠基与导向的作用。在先秦诸子百家富有原创性的思想中,儒家强调中庸的和谐观,墨家提倡兼爱的和谐观,管子提出爱民的和谐观,道家强调自然的和谐观,法家主张法制的和谐观,而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是儒道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谐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促进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和谐的词源涵义、哲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意义、哲学定义等方面的系统观念。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多元化;和谐观;当代价值

法治与和谐

法治与和谐:警务机制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 2008-09-16 【我要纠错】【字号大中小】【打印】【关闭】 吴瑞 摘要:作为警政改革核心内容的警务机制改革,其实质也就是警务机制的现代化。构建和实施现代警务机制的过程中,有一些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概括印象或价值取向自始至终地对相关主体的决策和行动发挥着直接或间接 的作用,我们将其称为现代警务机制的基本理念。文章在对现代警务机制的两大基本理念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选取了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警务机制现代化法治和谐 中图分类号:D63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警务机制改革与现代化 机制(mechanism)原本是生物学、医学以及机械工程领域的概念,最初特指机械装置及其零部件的构造和运动方式及原理。后来生物学和医学借用机制一词表示有机体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运行关系,以及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时,各组织、器官之间相互作用与调节的方式。警务(policing)在英语中的原义有二:一是维持治安,实施管制;二是对某种活动或行业进行监督、控制。在用于警察机关或警察的场合时,警务特指各种警察事务的总和。我国警察体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警察部门分散在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海关以及民航、铁路、林业等行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人民警察和司法警察两大序列,本文所指的警务是专指以公安机关为主体的人民警察的各类警察事务。 概括地说,警务机制是指公安机关在内部机构设置、行政隶属与指挥体系、案件办理与现场处置、警力分布与装备配置、人事后勤与经费保障等有关警察事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组织系统、运行方式的总和。与公安机关的人员、装备、设施等有形的"硬件"相对,警务机制属于无形的"软件"范畴,主要由决策机制、执行机制、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四个子系统构成。决策机制包括情报信息的收集分类、分析研判、调研论证、制定政策和发布命令等环节,执行机制包括行政管理、刑事侦查、治安防范、犯罪预防、应急反应、现场处置、服务救助等环节,这两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了警务机制的前台。保障机制包括人事政工、经费划拨、装备分配、科技研究、职业教育等环节,监督机制包括行政复议、纪检监察、警务督察、奖惩措施等环节,这两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了警务机制的后台。整个警务机制的四个子系统分布在前后两台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运行过程之中,公安机关永恒的研究主题就是如何使得警务机制这一系统处于健康运行与良性循环之中。 据德国解释学家姚斯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反思》中的权威考证,"现代"一词于公元10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意指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现在欧美国家通用的"现代"一般是指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以后的历史时期,而我国的"现代"一般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期,以区别于"古代"、"

什么是和谐

和谐和和谐社会 一张白纸,当然无所谓和谐。如果白纸上有两种颜色,那么就有一个搭配的问题,就有一个和谐的问题。如阴阳太极图,就是由黑白搭配而成的精美图画。 和谐,是指事物内部因素配合匀称、适当、协调、平衡的状态。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和谐。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进步人类的共同理想和矢志追求。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简单讲,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实现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区别于其他和谐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要逐步实现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人自身和谐,即个人身心协调发展,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 人际关系和谐,即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体现为人们在利益关系平衡基础上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 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即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等方面权益关系协调,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平稳运行,充满活力,人们心气平和、安居乐业。 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人尊重自然规律,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之间的协调,实现人与环境友好、代际公平。 三是现代和谐社会,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下,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维系的现代社会,而不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封建专制制度下、用封建道德伦理维系的所谓安定有序的社会。 社会变革带来的不和谐现实 社会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不同,社会和谐的状态和水平就不同。

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对和谐社会纲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民主程序与法治政府,乃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民主意味着民众拥有平等的权利,政府给不同群体平等地提供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让各个群体都可以参与政府的立法和决策过程,表达自己的诉求。它也要求,政府应当通过民主的程序,为不同群体之间的博弈提供平台,由此制定出为整个社会所认可的公平、公正的规则体系。 法治意味着清晰地界定政府活动的范围,政府的一切权力均须具有法律依据。法治另一层重要的含义是,民众与政府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一旦个人和企业的权利与利益受到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侵犯,他们可以到公正的法院主张自己的权利,获得及时而有效的法律支持。公平正义是民主法治的必然结果。民主程序能够使民众觉得政府所制定的法律、规则、政策是公平的,公正的司法体系则能够给权利和利益遭到侵犯的民众找回属于自己的正义。相反,民主的欠缺与法治的不完善,必然[会损害公平正义,而造成社会不和谐。从制度层面上说,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取决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只有法律平等地保护每个人,权益遭受侵害者能够及时得到法律的救助,人们才可以放心地信

赖他人,才能有人与人之间、各个群体之间的和谐与宽容。 社会秩序“充满活力”而又“安定有序”的前提是,政府知道自己的权利和职能的界限,给社会和市场留出充分的发育空间。而法治政府,恰恰就是权力有限的政府。传统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以政府为导向的,政府的权力无所不在,政府的职能无所不包。这样的体制必然会窒息个人的创造性,抑制市场和社会自发的合作秩序的发育,整个社会显得缺乏活力。而在法治政府下,民众自由地创造财富,安排自己的私人生活;民众又可以自愿合作起来治理自己的大部分事务。至于政府,则一方面为市场和社会的发育提供制度框架;另一方面,弥补这两者的不足,通过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政策,支持民众的自我治理。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公平正义;没有这两者,也就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谈论和谐社会,需要从民主法治入手。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探究以民主来约束政府行为之道,必须探索以司法改革为民众提供法律救助之道。 在法治原则下,一切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离开宪法和法律的权力是没有根本和效力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和利益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动,各种主体的诉求需要充分表达,使各级政府面临着着大量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为此,要依法开辟和疏通各种渠道,引导各种利益主体以理性、

和谐中国朗诵稿

和谐中国盛世龙小 A:风儿在自由地吹拂月影晶莹明亮 B:花儿在自由地绽放朵朵艳丽芳香 C:鸟儿在自由地欢唱歌声甜美悠扬 D:小溪在自由地流淌潺音清脆铿锵 教师合:日月、星辰、江河、大地奏出和谐的乐章 A:我们是可爱的人,我们有着共同的真心、童心和爱心。 B:我们是幸福的人,每天做着心爱的事,帮助孩子探寻内在的自我。 C:我们将爱和智慧融入孩子的成长,让天使的美好未来无限绽放。 D:我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在龙小的舞台上自由洒脱、无忧无虑。 教师合:校园里的琅琅书声,是我向上的风貌! 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是我胜利的风帆! 园长合:同在龙小同心同德和谐龙小和谐中国 1组:乘风破浪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大中国拼搏前进的标杆 2组:言简意赅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们生命长河永远清澈的路引1组:掷地有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中华儿女展开双臂的海岸2组:和衷共济的龙小人风雨同行,劈波斩棘,心齐力更和 园长合:让我们同甘共苦创明天、齐心协力每一天 老师合:和谐中国盛世龙小同心同德同欢同乐 (音乐起舞蹈《和谐中国》) 音乐结束: A:把真情和智慧献给爱岗敬业/用诚信和宽容架设协作团结/这是工作的和谐/

B:充电是美丽终身的清风明月/读书是高雅学习的阳春白雪/这是学习的和谐/ C:友情亲情恩情常常心怀感谢/老人妻子孩子时时和睦相悦/这是生活的和谐/ D:青青杨柳和散步的人们随风摇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欢快跳跃/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A:让心灵都洒满灿烂的晨夕 B:让家园都蜿蜒风景的逶迤 C:让和谐的校园展现更多温馨的笑意 D:让和谐社会写满幸福的美丽。 教师合:和谐龙小一个脉搏同心同德前程辽阔!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一、儒家文化的概述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 1 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二、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在古今社会的广泛体现 (一)中国古代的和谐及孔、孟的和谐思想

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和”的祈求与向往,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和谐”意义的形成,还与“天人合一”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大命题。自先秦理性精神确立之后,“神人以和”逐步让位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董仲舒把儒家的基本理论与战国以来风行的阴阳家的五行宇宙论结合起来,为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论体系基石。 “和”是古典中国哲学在探究“天(自然)—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对此都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各有侧重地发展和丰富了“和”的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主张“尽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为中介将天和人沟通和统一起来。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

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2009-09-18 摘要: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蕴涵着两个维度: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它展示了人-社会-国家-共同体这四个因素的内在统一。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发展问题的价值反思,目标是在个人与整体、权利与善的张力中寻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境界。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第294页)。面对当今世界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重读马克思的有关联合体的思想,特别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不难发现马克思对权利与善的关系问题已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如果说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优先于共同体的善,社群主义强调共同体的善优先于个人自由,那么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则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共同体的和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保障自由发展的人的存在方式必然是和谐的共同体,自由与和谐的统一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境界,才能使个人与真正共同体统一。可以说,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自由正义寻找理论论证和实践途径,他将自由与道德、自由与正义、自由与社会形态紧密相连,试图在个人与整体、权利与善的张力中寻求社会和谐境界。当前重新深入探讨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自由人的联合体”蕴涵两个维度: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关于共同体的论述较多,共同体体现为家庭、氏族、部落、社会、国家等等形式。而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即展示了人-社会-国家-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四个因素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国家理论与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从人本学和经济学角度,即从人的本质与存在方式的内在统一性方面探讨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那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则进一步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解读出分工、私有制造就了人类的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的分裂,形成了宗教、政治、人的二元化。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提出则是对异化人性论和人的现实本质“社会关系之和”的反思与提升。马克思认为人类共同体思想有三个演变阶段:原始共同体、自然共同体--市民社会与国家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指出,“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如在国家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第119页)这引文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个人离不开共同体;二是当真正的共同体没有实现前,虚假共同体的“形式自由”和“阶级自由”是必要的,它是阶级社会的必经阶段,体现了人的发展是阶段性与目标性的统一;三是阶级社会只有阶级自由,废除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才会有全民自由,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的理想境界。“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2](第81页)可见,自由、平等与和谐应是马克思未来理想社会的内在特征。 首先,自由的个人是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共同体的目标。马克思深受启蒙运动及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熏陶,其理想中的英雄就是追求人类自由解放的普罗米修斯。纵观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他在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影响下,不论在其青年诗作还是《博士论文》中,他都主张

浅谈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浅谈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程时珍(湖北师范学院政法0601班) 【摘要】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本文对儒 家核心文化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再从儒家文化对个人自身,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以及个人与自然方面的阐述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儒家文化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既是构建友爱社会的基础、维系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促进人与自然亲密相处的前提,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一种良好的道德精神。 【关键词】儒家文化;仁爱观;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主干,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体系博大,义理宏深。胡锦涛同志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不但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1]儒家文化到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哪些启示呢?笔者认为,儒家的文化包含了许多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这其中包括孔子的“仁爱观”,“中和观”,“尚公观”,“忠信观”,还有“和合观”。 一,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一)儒家“仁爱观”,倡导“仁者爱人”理念,启迪人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情怀,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去关心人,爱护人。“仁”和“礼”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人”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的具体含义是把人当人看,尊重人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独立人格,加强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沟通,要求每个人都能承受相应的道德制约和社会义务。[2]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大力借鉴我们祖先留下的“仁爱”遗产,激发自觉地“仁爱”情怀,真心实意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则,在日常平凡工作中,实实在在地去关心人,爱护人,使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成为全社会人们的自己行动。若能如此,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到来,就指日可待了。 (二)儒家的“中和”观,倡导“尚中贵和”理念,启迪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化解呵呵矛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发展。“中和”包括“中”与“和”两方面。“中”指适中,中正。“和”就是和谐,协调之义。 (三)儒家的“尚公”观,倡导“天下为公”理念,启迪人们确立对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消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天下为公”,贵在一个“公”字,其旨意在于提倡以公义战胜私欲,强调人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儒家经《礼记〃礼运篇》所阐述的“天下为公”与“世界大同”的思想,导源于儒家仁学思想的扩展与推演,是“仁者爱人”,“泛爱众”,“安百姓”,“四海之内皆兄弟”思想的逻辑发展,因此长久地成为儒家文化追求的社会理想。[3]这种“天下为公”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已陶冶出千千万万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贤哲志士。从梦中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德追求,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潘岳发布时间:2006-08-07 06:00光明日报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一、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基本一致。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如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二、人与自身和谐。儒家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锢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三、人与人和谐。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并以“仁爱”为原则,实施两条途径: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宗教中都有相似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儒家重视“礼”,主张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也反对人与人

自由与和谐

自由与和谐 今天我要谈的话题是自由与和谐,我感觉到这个问题也是被很多人误解的一个问题.有人经常以为,有了自由才有和谐.比如典型的言论是亚当斯密的言论,他的经济学的主张基本就是这个主张,他认为这个世界,当我们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当我们每个人自由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社会就和谐了,社会利益也最大化了。亚当斯密这个说法是后来被法国巴斯夏后来概括为和谐社会。巴斯夏认为自由市场所构成的社会是和谐社会。那么事情是不是这样的呢?是不是自由了,就和谐了呢?我想也许事情是恰恰相反。这个自由市场不是一个和谐的经济、和谐的社会,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充满冲突、充满矛盾、充满残酷斗争的这么一个社会,那么究竟哪个正确?我们可以先讲一个小故事。 我这个故事是想讲一讲杨白劳和黄世仁的故事。我不知道诸位知不知道中国革命史上这对著名的冤家。黄世仁是大地主,杨白劳是贫雇农,杨白劳欠了黄世仁的粮食;黄世仁要抢走他的喜儿,黄世仁和喜儿的男朋友大春一起反抗黄世仁。这个故事是明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合法性。但是如果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看的话,这个故事就有另外一种讲法:黄世仁和杨白劳完全可以理解为市场经济当中的两个独立的交易者,自由平等独立的交易者,两个市场经济当中的主体。他们在身份上是平等的,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但是地位不平等,因为黄世仁有钱有粮,而杨白劳无钱无粮也无地。某一年的春天,杨白劳家里头揭不开锅了,就找黄世仁借粮食。黄世仁说借一石还两石,杨白劳觉得利息太高,黄世仁说不行的话你去再走一家,问一问。杨白劳于是就去问了赵世仁、张世仁、李世仁、马世仁,问了一堆有钱有粮的地主。他们都说现在这个年头借一石还两石的,这叫市场利率,也许是高了点,但是这是市场利率。杨白劳这回明白了,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不是黄世仁故意要欺负我。想想黄世仁家离我家还比较近,我还可以省一点运费。 这样杨白劳又找黄世仁借粮食。这回我明白了,您是好人,您没想要欺诈我,您就老实地开了价格。我愿意在你这里借粮食,就是借一石还两石,黄说好,这不错,你明白就行。可是我还有第二个条件。就是我需要你找担保,杨白劳想找担保哪里找去?想来想去找不到担保,那有什么办法呢?黄世仁说,还有别的办法,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抵押的?杨白劳想我家徒四壁,哪里有东西可以抵押呢?黄世仁启发杨白劳,你们家的喜儿是否可以做抵押?这时候杨白劳想想还真是没办法,如果说不用喜儿抵押借粮食,意味着春天父女俩都得死。如果用女儿作抵押,落得好夏天粮食长势喜人,秋天粮食丰收,父女俩到了秋天都能保命。至少可以活过这个夏天。想来想去还是把喜儿抵押出去了。当然诸位可能会有不同意见。说人怎么可以抵押呢?人可以抵押说明市场发展地比较充分,如果人不能做抵押,说明这个市场还是有限制的市场,还是有管制的市场。那个时候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比较完备,要素比较充分,所以喜儿就被抵押给黄世仁了。 结果夏天一场旱灾把粮食给晒死了,到了秋天杨就还不起粮食。还不起粮食,黄说喜儿是不是该做抵押品抵押给我。可是这个时候喜儿缺乏契约精神,黄世仁杨白劳他们俩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双方是有契约精神的。可是喜儿是未经教育的,喜儿觉得自己是杨一手带大的,父女情深,怎么能够随便抵押给别人?喜儿缺乏契约精神,也把杨白劳给感动了。父女俩抱头痛哭,就不想履约。黄世仁还是个守法公民,他一纸诉讼就把杨告到县法院。县法院一看,这白纸黑字,契约在先,那喜儿就得抵押。可是县法院说我们事情太多,警力紧张,我们执行庭的人都忙不过来,能不能派你们家私家保安去执法?所以这时候黄世仁说那好吧,我

重视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重视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来源:《人民日报》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今天,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成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安邦治国、品德修养、成就事业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如天下为公、报效祖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崇德重义、修身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和谐问题很早就受到众多先哲的关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比如,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讲“知和曰常”,墨家提倡“非攻”、“兼爱”,法家主张制定和实施法律以维护社会稳定等。这些思想虽然带有历史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固然要发挥今天人们的聪明才智,但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传统文化可以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其中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本身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容易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这些都是社会和谐的腐蚀剂和社会矛盾的催化剂。如何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又有效防止市场的负面效应,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强调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强调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强调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强调与人为善、诚信待人。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利益矛盾的重要作用,值得继承和弘扬。 兼容并蓄,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文明成果,不仅保存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文物古迹、典章制度中,而且渗透到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在中国绵延相传两千余年,甚至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强大的兼容性、柔韧度和渗透力。儒家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其他形态如诗词、戏曲、小说、音乐、绘画、建筑、民俗甚至日常语言的渗透和影响无处不在。一些道德规范、名言警句,在群众中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这是我们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良好群众基础。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只要我们引导得力、措施得当、运用得法,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修身立德、积极进取,扬善抑恶、提高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毛泽东同志非常珍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他指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其中也有人民的东西,反封建的东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遗产。毛泽东同志把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的特性”,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经常借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典故、成语或警句,如“实事求是”、“愚公

法治的自由与和谐

法治的自由与和谐 (本论文荣获广州市律师协会二OO七年度理论成果三等奖) 以自由为一般目的的法治,其最佳状态就是和谐。这种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自由与和谐,从完全的意义上反映了现代国家的特征,在规则的约束与调整之下的自由与和谐。 一、法治国家的本质 从古希腊到现代美国,无论哪一个时代或国家的民主与法制的形式,如果从是否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和保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那就是法治,就是在一个国家不仅建立了一整套完备而良好的法律制度,而且,在最大程度的制约和约束条件下,此种良好的法制能得以有效地适用和实施。 法治国家,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人们所追求和实践的最现实、最有效、最能产生社会效益、最能促进和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国家体制。法治国家的优越性,最根本的在于这一国家的任何个人或组织的行为都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自由,而这一自由的实现,都是以严格遵守法律为前提条件的。其根本特征,就是国家奉行法律至上的基本原则,国家生活中的立法、行政、司法等活动,都是完善、有效运作、相互制约的。整个国家机关都是在为改善和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所服务的。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自由与民主的充分性,体现了国家的法治性。 法治国家的本质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她奉行法律至上的基本原则。 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权力都是以掌握权力的个人或组织对权力的行使为特征的,而且对这种权力的行使无不打上了行使权力者个人意志的烙印。因此,即使在存在良好法治的国度,国家的各种权力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国家机构并且各权力之间存在有效制约的条件下,在权力的行使过程中由于

掌握权力者不得不介入个人意志,这些权力就很自然的会产生偏差。那么,这种权力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会打些折扣。而在法治不健全甚至专制独裁的社会,国家权力在行使过程中由于人的主观意志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那么这种权力就会存在较大甚至很大的偏差,其公正性就要大打折扣了。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将这种权力作为一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评价标准,很显然是不恰当的,是荒谬的。 现代的、进步的社会强烈要求以一种体现正义、公正、客观等特性的标准作为评价人们的行为的手段,进而赋予其绝对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或者说是人们将社会生活中业已存在或正在形成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客观状况并具有规律性的一些规则和原则确认了下来,将其固定化和格式化。为此,人们很自然的就想到了作为社会规则主要内容和重要方面的法的规则和原则。以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等为主要特征的法,体现着社会公正,是社会规则的客观反映和规范化、稳定化,具有社会正义的价值。提倡或实行法律至上,赋予法律在国家或社会生活中绝对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有效地遏制国家权力的滥用、掌权者的腐败与社会的不公正。法律至上是以法律本身所体现出的正义精神和其客观性、公正性为依据的,法律的适用者以法的规则和原则为根本标准,而不以其个人意志或他人的意愿为转移。法律至上必须以存在良好的法的规则和原则及其法律制度为前提条件。显然,在专制独裁的社会中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法,也就不可能奉行法律至上。可见,法律至上只能在法治的社会中才能完全实现。在建立与健全法治的过程中,提倡与实行法律至上,社会意义极其重大,是剔除“人治”或“权力之治”的最佳方式和有效手段。 二、法治与自由 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也必须是建立在社会经济有相当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 法与社会是密切结合的。社会生活中一系列的规则、习惯当上升为国家意志时,就成为法。可见法是社会习惯、社会规则的规范化、稳定化、国家意志化,并且法的这种现实存在是以社会生活中既已存在的一系列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