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富强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富强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富强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富强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公正

习总书记曾强调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自由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中国古代就有有关自由的论述。庄子在《逍遥游》中就表现了人格自由、不为物役的自由价值理想。孔子也曾提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思想。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基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自由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这与西方“普世价值”的自由观划清界限,也为人们追求和实现社会主义自由提供了依据。社会主义下的自由是相对自由而非绝对自由,它是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的自由。

平等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现代意义上的“平等”,作为一种普世价值,最早出现于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人权宣言》第一条就这样写:“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社会差别只能是基于公共福利的基础之上。”

今天我们倡导平等,既不是重蹈“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也不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观,而是要创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适应、有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积极性、能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机会与利益的平等价值观。

公正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的根本价值理念。公正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与自由、平等以及和谐有着极大的相关度。

自由、平等是公正的前提,公正则是和谐的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中,公正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法治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报告再次确认,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

法制建设,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建设内容;法治思维,是现代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政府坚持依法办事,群众懂得依法维权,让法治思维深入人心,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改革发展才能走得更稳更实,各项事业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通常被人们归纳为三大问题: 人口增长、技术影响、消费方式。这些影响因素虽然重要, 却往往被误解或夸大, 从而掩盖了其根本性问题。快速增长的人口通常被列为环境破坏的头号原因。而人口爆炸多出现于发展中国家, 可是多数的环境破坏, 尤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后果的环境破坏, 却是由人口已相当稳定的工业国一手造成。人口增长同环境破坏只不过是同一根本疾患的不同表征而已。 科学技术。无可否认, 对于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现状, 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 世纪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在短短100 年里人们就创造了过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进入20 世纪中叶,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可是, 生态环境已经在在科技的穷追猛打下千疮百孔。因此,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 在为人类带来充分舒适的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炸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速度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度上升,这就使我国本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教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目标: 培育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引导青年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五四运动距今已经95周年了。请同学们谈谈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答案: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到了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本节课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授新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上提炼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确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一方面要看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普遍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于社会主义的特殊意义和特别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是社会主义独创,更不是社会主义独有,而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理想国家的普遍追求,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独创和独有,但社会主义作为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同时社会主义也赋予“富强、民主、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去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一、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意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有相似处,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人能动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而不能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罔顾自然规律,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最后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建设生态文明与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出现了诸多的社会生态问题,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00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导致全国约有50%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个城市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此外,还有荒漠化和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富强_民主_文明_和谐_教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张震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切入,以此为基础,阐述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在价值体系方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的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 今天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交流中,我们组主要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切入,以此为基础,阐述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在价值体系方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如果一个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中国来说,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的重要性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动力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

富强_民主_文明_和谐_我国社会_省略_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形成历程_黄士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形成历程 黄士安戴木才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是动员凝聚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0这八个字,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价值意愿和价值选择,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这一现实目标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艰辛的探索历程,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0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形成历程 作者黄士安,南昌航空大学党委副书记(南昌330063);戴木才,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31)。 一、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建设/四个现代化0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0、再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0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演变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在确定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和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而奋斗的现实目标。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客观形势出发,认识到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0,必须建设和发展现代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多次讲到我国的工业化问题,他说: /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0/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01/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0o 1949年建国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当时我们党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总目标,,,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0?/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0?周恩来也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0?这是我们党对/四个现代化0的最初提法。之后,毛泽东将/现代科学文化0和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并提。在读苏联5政治经济学(教科书)6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国防现代化。这样,我们党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0的思想。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正式宣布,要在20世纪末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0。 把实现/四个现代化0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的结果,深深地烙刻在新中国建国后30年的艰难创业史上。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和某些主观认识的制约,当时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只是初步的,/四个现代化0的内涵更多地是一种传统现代化的概念。同时,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国际 32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 作者:王红星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8期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我们党一贯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一贯推行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政策,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逐步深化,最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继提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们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同时,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必须加以全面把握。一是把握生态文明的三个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意识形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法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生态行为文明是在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二是把握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它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三是把握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如果把广义的文明理解为人类文化的进步,理解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状况的标志,那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就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 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应怎样实现? 江门日报记者邓少军 关键词解读之一:富强 李超奇说,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国家正在向着国家繁荣富强、人们幸福安康这样一个方向在不断的前进。尽管民富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尤其是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我们还没有一系列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也没有被普遍认同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而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但如果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那么它还是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因为思想贫乏,不可能产生强大国家。江门到底要怎样实现富强的目标?李超奇认为,第一要加快转型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第二,我们还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加普遍地惠及老百姓,这样才能民富。做到了这两点,富强的理想一定会很快地实现。 关键词解读之二:民主 陈新田认为,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民主就是保证个人自由的实现,使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一种程序,民主就是全体公民广泛参政议政,参与决策,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民主是时代潮流,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政治发展道路、政治体制的核心和基石;就特殊性来讲,各国采取民主的形式要视具体国情而定,没有统一模式。十八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协商民主,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将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探索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既关注决策的结果,又关注决策的过程,从而拓宽了民主的深度等。 关键词解读之三:文明 张国雄说,从1949年到今天,63周年,我们走了两段路,78年以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走的苏联的老路,后来,我们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了,走进了死胡同;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到今天34年,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了34年;现在十八大又提出了生态文明。今天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是党和国家领导下的人民对符合本民族的一种文明形态的一种追求、认识和发展。去年,江门经过多年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阅读理解及答案(天津卷)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阅读理解及答案(天津卷) (天津卷)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6.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6.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摘要: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引人关注,令人振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美丽中国和谐社会 正文: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引人关注,令人振奋。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即是指人类按照和谐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生态系统诸因子之间和谐共生、共同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不是人类从诞生起就相依相伴的生存状态,而是一种有待建立但尚未实现的新型文明。它是现代人类在历经岁月沧桑、饱受生态苦难之后的一种阅历、一份感悟,;蕴含着现代人类对历史实践的理性思考,也蕴含着现代人类渴望挽救地球家园、创建美好未来的真诚向往。人类历经生态实践而建构的理论林林总总。就全球而言,工业文明已经陷入难以自拔的危机中,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与生态失衡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四大危机,它们的本质也就是生态危机。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从人的生存本源看,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由此决定了人类不能无视自然界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专注自身的发展权利。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的历史存在,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国家层面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中国只有成为强国,才有实力和底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需要把握世界主题,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筑世界一流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只有中国真正富强了,每位华夏儿女才会扬眉吐气;只有中国真正富强了,所有炎黄子孙才能挺直腰板。一个国的富强,关系到亿万个家的幸福;亿万家庭的努力,成就了一个国家的富强。所有的中华儿女,包括我们每位市民,都永远视富强的中国为我们的重要奋斗目标,也永远为富强的祖国而自豪。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含义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历史经验反复表明,政治民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拥有了政治民主,人们能够自由选择,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首创精神,激发创业的热情,能够自由表达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政治民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有效模式。国家只有充分代表民众意愿,努力维护国民利益,才能赢得国民的认同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国家层面——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让我们携手共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北京科技大学离退休职工党委(处) 第三期 (总第127期) 北京科技大学 编 2014年4月8日 主编:乔哲 责编:杨燕 制作:高晓森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9112746774.html, 离退休职工党委 离退休职工工作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 jì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例:记忆;惦记。 把事物或话语写下来。例:记录;登记;记功。 记载或描写事物的书或文章。例:日记;游记。 标识(zhì);记号。 生下来皮肤上就有的深色的斑。 量词。用于某些动作的次数。例:打了他一记耳光。 纪 jì 古时把十二年算作一纪,今指更长的时间,一百年为一世纪。例:世纪;中世纪。 纪律;法度。例:军纪;政纪;党纪;风纪;违法乱纪。 名词。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级,纪以上为代如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古生代分为寒武纪等六个纪。 义同“记”。主要用于“纪元”“纪念”“纪年”“纪要”等词语中。 纪 jǐ 名词。姓(近年来也有读jì的) (陆国市摘编)

健康保健 十个数字保老年人健康 “1”。每天排便1次。老人更容易便秘,应该尽可能地保证每天排便一次。一旦便秘,可以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玉米等杂粮,芹菜、韭菜等蔬菜,还要多喝水。 每年体检1次。50岁后,人的衰老速度开始加快,从这时起中老年人就需要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体检时10个项目尤其不能省:测血压;验血、尿、便常规;做心电图;照腹部彩超;拍胸片;测血糖、血脂;查眼底;测骨密度;妇科检查;前列腺检查。 每天做1件新鲜事。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对老人来说很重要。老年朋友最好不要沉寂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每天做一件新鲜事可以带来不一样的心情。比如习惯用右手刷牙的人试着用用左手;换一条不太熟悉的路散步;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这些小事都有助于老人维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面对生活中新的变化。 “2”。按2个长寿穴。合谷和内关是两个有名的长寿穴,每天按摩可以调节内分泌功能,平衡免疫,改善脾胃功能。合谷穴俗称“虎口”,位于拇指和食指间的肌肉丰厚处;内关穴在手腕内侧,手掌向上握拳或上抬,使腕部出现两条筋,内关穴就在其间。 睡好两个觉。中医养生推崇“子午觉”,即每天在子时和午时入睡。子时是从23时到次日凌晨1时,这个时间之前入睡有利于养阴。午时是从11时到13时,此时午睡有利于养阳。值得提醒的是,午睡以半小时为宜,最多不要超过1小时。 “3”。每天吃3个核桃。美国研究证实,老人每天坚持吃3个核桃,能预防认知障碍,还有助于降低血脂。 每天给爱人讲3句贴心话。对于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来说,老伴是相互之间的精神支柱,每天至少说3句贴心话,博对方开怀一笑,可以增加老人的幸福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 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美国梅奥诊所建议,老人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更有益于健康,长期坚持,可以使心脏病危险降低一半。老人的运动形式可以多样,散步、爬楼梯、扭秧歌、跳广场舞都可以,但不能太快太猛,秋冬季节尽量避免晨练。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十八大报告的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课题研究分析 在遥远的欧洲,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如此理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的概念关系到每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地球上以一种新方式生活。”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同时也让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实际上,党和政府也意识到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阅读答案2012天津高考试题

生态文明阅读答案(2012天津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 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 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 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 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 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 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 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 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 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 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 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 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 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 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

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 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 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 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 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 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 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 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 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史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 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

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系列谈 青连斌 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过科学设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和谐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特征。 邓小平同志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能和谐,两极分化不可能和谐;社会和谐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

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社会和谐

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社会和谐 所谓生态文明,即要求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的主要途径。 标签:生态文明;和谐 1 把握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将“生态文明”写入报告。 生态文明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主要包括: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人与自然不应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的消亡,尊重生命、保护环境是人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需要,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 化价值需求。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人类的生产劳动要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模。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从原料的开采、制造、使用直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实现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形 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三是科学合理绿色的消费观。人类的消费应当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我们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和污染环境的消费。通过公 众的科学绿色的消费观带动绿色生产,形成良性互动。 2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首先,生态文明是对以往文明的反思和扬弃。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工业革命后短短两三百年间,在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发展思路之下,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深刻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1月/30日/第004版 副刊人物 生态文明建设专家访谈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 本报记者曹志娟 核心观点 : 1.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以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林业生态实践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 3.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解决好生态建设中的经济外部性和公平性问题,在全社会树立一种生态有价、资源有偿的理念,建立一套完善的核算体系和补偿制度 专家小传 :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在国家林业发展、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等战略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曾担任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以及国际科联(ICSU)等多个国际组织大型合作研究和咨询项目的首席专家,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14部,主编资源生态方面的系列专著40余部,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学奖励。 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文华长期从事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和农林复合经营方面的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深入的思考,多年来为倡导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奔走呼吁。日前,就生态文明的内涵、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林业生态实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等有关问题,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李文华院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内涵 记者: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作为一位森林生态学和自然保护方面的专家,您怎么看? 李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到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是总结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作出的必然选择。 记者: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级更复杂的文明形态,内涵极为丰富,请谈谈您的思考。 李文华: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组成的复合概念,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核心思想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它包含四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一、改革开放、中国腾飞 深化改革、共享发展(共同富裕) 二、创新驱动、万众创新 三、社会主义民主、参与民主生活 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厉行法治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人口、资源、环境、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一国两制 八、中国梦、新时代、自信中国人 二、必背:中学生做法参考答案 1、为了祖国明天更好,中学生怎么做? 理想、学习、责任、献计献策 2、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学生怎么做? 民学习、动脑、动手 3、建设法治国家,中学生做法? 学守用 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做法? 学习、宣传、创新 5、生态文明建设,中学生做法? 意识、环保践行、节约践行、制止 6、维护民族团结,中学生做法? 三尊重、拥护、友好相处 三、为了祖国明天更好,中学生怎么做? 理想、学习、责任、献计献策 中学生没有限定范围,万能答案。 1.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3.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4.积极行使建议监督权,为国家(河南、中国梦、小康随题目变换)发展献计献策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学生怎么做? 学习、动脑、动手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奠定基础 2.善于思考、培养好奇心、提高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制作、科技竞赛等社会实践活动 4>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创新能力,积极发扬创新精神。 五、建设法治国家,中学生做法? 学守用 1>增强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2>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3>遵纪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4>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权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